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密法的修行,強調識破問題的本質,培養我們「轉識成智」的本領

您是本帖的第 64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密法的修行,強調識破問題的本質,培養我們「轉識成智」的本領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密法的修行,強調識破問題的本質,培養我們「轉識成智」的本領


嘎瑪仁波切

 

導語:輪迴中的眾生都被煩惱所困,想通過一切外在的方式方法來改變,都不是長久之計。在聞思修佛法之後,我們最終會發現,煩惱的產生源於自心。在小乘、大乘和金剛乘中,有著遞進的修學方法,而密法則直指煩惱與智慧一體無二的本質,運用轉煩惱為菩提,就能與「煩惱」自在相處。

 

    我們的煩惱之所以滋生不斷,大都是因為太懼怕煩惱,又像強迫症般的想與煩惱劃清界限。這種對於煩惱,患得患失,從而又想通過蠻力製止打壓的方式,來杜絕煩惱再生的隱患,此法可能不是明智之舉。能緩一時之急,但或許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說,起初我們給予煩惱的講解認知和製定「消除」煩惱的方法,是類似於告訴大家「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的含義,那麼換言之,也是在說「煩惱不是快樂,快樂不是煩惱」。這個層面的引導,屬於較淺層次的心理疏導,目的是為了降低和淡化大家對於煩惱未曾認知前的恐懼心理。之後的進程中,我們通過佛法的知識系統聽聞及務實的修行實踐引導,會循序漸進的,讓大家從對煩惱開始的恐懼到淡化恐懼、進而認識煩惱產生的緣由到掌握可以對治煩惱的方法,再進一步,會剖析煩惱的產生根源及尋覓其來去軌跡,以此來警醒我們在此刻的探尋,指出煩惱的出處其實無關乎心外,其作用力僅在心內,起點便是終點……。這樣層層指引,層層剖析,層層去自覺發心的修行實踐,其實,最後會發現煩惱與我們,基本屬於「剝洋蔥」的遊戲。

 

    回歸到現實中,我們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種種現象,是各自的煩惱業障顯現而成,都是不清淨的現象。這裡所指的不清淨,是指我們因為這種煩惱業障的習氣制約,從而使得我們的每個起心動念都可能成為產生煩惱的因。有人會疑問說,不是善念的善報,就會有快樂嗎?那麼怎麼拿「不清淨」的說法來一概而論呢?這裡需要強調一點的是,在未斷產生煩惱習氣的一切執念前,無論我們的善念還是惡念,都還是會在五毒「貪、嗔、痴、慢、疑」的交織作用下運轉。

 

    所以,我們很難維持真正不產生煩惱心的狀態,基本都是時快樂時煩惱。這就是不究竟的起心動念,不純粹。修行的整個過程,乃至成佛悟道的層級,基本就是看我們的煩惱被斬斷了多少,而且能不起煩惱心的清明狀態持續多久。最後的成佛,另層含義就是,完全的清淨,完全的不產生煩惱,徹徹底底斷除煩惱心的意思。

 

    對於我們現階段,與煩惱「鬥智斗勇」的過程中,在教理與方法實踐中,小乘、大乘顯宗和密乘,基本屬於階梯型的遞進。

 

    小乘指導我們的方法,是認為煩惱實有,因此修持的重點是遠離、斷絕煩惱,不可有絲毫的附著。這個層面就是先要讓我們不懼怕煩惱,進而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避開煩惱,起到「井水不犯河水」的作用。這種方法的認知和運用,在開始的層面及修行時,是有必要的,最起碼能諄諄教導我們對於「煩惱」的合理處置,解我們的一時之需。

 

    大乘顯宗認為,煩惱並非實有,但必須藉由菩提心、空性等方法,加以轉為道用。此方法的教導灌輸中,強調空性的重要性,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指導。實踐中,觀空性較為提倡。讓我們認知,一切起心動念的產生及發展並非實有,堅實存在的。煩惱同樣是空無實體,如夢幻泡影一般。此方法在於,轉化我們對於煩惱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強調躲避煩惱,而是更一步指導我們,學會淨化煩惱。

 

    密宗的教法中,認為煩惱不是實有,也並非不清淨,其本質即是清淨的智慧。這就開始提高我們的認知了,「煩惱即菩提」我們常聽,但對於其真正含義,還是模棱兩可。這裡在教導我們,不要排斥煩惱,而是重點在於認識它的本質。這裡的不排斥並不是說,任其煩惱自由發展。而是從根本上認識煩惱的本質,並將智慧運用煩惱的習氣和力量,煩惱就會變成修心上助力,也就是認識五毒心裡的本質,並轉為五智的種種善巧方便。這裡就到了認知「煩惱為煩惱」不去躲避,不去周旋、不去壓制、不去妥協……等等善巧,而是直接看破,煩惱心與智慧心本是「同根生」的實質。

 

    金剛乘密法中對於很多問題的修行指導,不在於強調轉化,而在於當下的識破,其事物的一體兩面性。這種識破,是一種讓我們掌握「超越」固執己見的本領。也是一種「平常智」的培養。不告訴我們問題玄而又玄的層面,而是直接告訴我們問題的實質。就像對於「煩惱」不是周旋一圈去指引我們從外圍如何攻破,而是強調從內瓦解。培養我們「轉識成智」的本領。

 

    其實對於煩惱的認知及接受的方法,還是要因人而異的,循序漸進是有必要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修行到最後並不是一件神叨叨而且玄而又玄的經歷,越是修行的層次越高,就越會落於實處。就像很多的高僧大德,煩惱對於他們就是煩惱,但是他們對於一切都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像我們會疑問,為什麼這位師父會有修行,也會看見他的喜怒哀樂一樣。這裡要強調的是,修行的好壞,不是說就像木頭一樣毫無聲色,真正的修行人,早已在心上下功夫,與煩惱「化干戈為玉帛」的相處,並方便運用且已明了了,煩惱心與智慧心,同一無異的本質。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7/6 上午 05:15:3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