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8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08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8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8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八十八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講記8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Q_xh4qQPo&list=PLk4wE4t2Qg8RcQfnOeywj1YvtmhA4TR7w&index=3

「四悉檀」

「悉」,指普遍;「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稱,意思是布施。佛化導眾生的教法,都可以攝在四個方法中,這四法分別能讓眾生,生起歡喜(世界悉檀)、修集善根(為人悉檀)、對治障礙(對治悉檀)以及悟入聖道(第一義悉檀)。佛以這四法遍施一切眾生,讓他們完成佛道,這四法就叫做「四悉檀」。

這段經文具有這四種作用,所以說具足四悉檀。分別來說:

一、世界悉檀

指世尊把極樂世界的情形通盤展現在會眾面前,這樣,人們一見到淨土的依正莊嚴,自然生起歡喜、好樂、希求的心。這是第一層作用。

二、為人悉檀

阿難和大眾恭敬合掌,五體投地來禮拜阿彌陀佛,以歡喜心緣念阿彌陀佛,這是為人悉檀,因為能使得當時和後世的眾生生起善心,修集無量善根的緣故。這是第二層作用。

當時無量壽法會的大眾,對西方三寶禮拜、稱讚、敬仰、祈願等,這就為後世的學人樹立了一個典範。我們學了這段經文後,也會見賢思齊,也這來禮敬、稱讚、作願、回向等等。這樣來跟佛相應,跟淨土相應,就能在自己心中熏起無量的善根。

要知道,對於西方三寶生起歡喜心、敬仰心、禮敬心、皈依心等,隨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真正的善中之善。佛經中說,如果能對西方的依正莊嚴生起勝解,那在面對西方淨土和阿彌陀佛時,就會非常尊重、敬仰,一心皈命。有了這個內涵後,即使以歡喜心合掌一次、頂禮一拜,無論緣西方淨土和阿彌陀佛作任何法行,都超過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無量七寶供養諸佛的功德。本經也說,如果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後,下至生起一念歡喜心,要知道這個人已經得了大利益,具足無上功德。這就看出,淨土法行是善中之善,因為是對於不可思議的佛境界生起信心,依信心發起修行,所以能頓時消滅業障,積累無邊福德。也就打開了無量善根之門,從中會源源不斷地出現無量的功德利益。

三、治悉檀

會眾現見西方聖境,就是對治悉檀,因為能讓當時和後世的眾生斷除種種疑惑。這是第三層作用。

我們原來會有各種懷疑: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不是那殊勝,具足無量的功德莊嚴?是不是處處宣流法音?那裡的人民真能以神通力自在無礙地遍遊十方佛土嗎?是不是沒有任何雜穢的相,下至連惡趣之名都聽不到?是不是只要一心念佛,淨土就能現前?等等。諸如此類,有各種疑惑纏結在心中。,淨土的境相一現前,會眾無不親眼目睹,這就證實了佛先前所說的一切殊勝功德都真實不虛,這就對治了眾生心中的種種疑慮。

斷了懷疑,信心就開了,對於佛的不可思議境界毫不懷疑,就能毫無障礙地跟佛心心相應。這樣的話,臨終時,一念間就生到了極樂國的七寶池內,生在阿彌陀佛的座前,直接領受到佛的加持。那時,佛的願力無礙地透到你心裡,內因外緣一和合,蓮花就開了,你的如來藏就能迅速開發。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頓時就顯發出智慧、神通、辯才、三摩地、陀羅尼等的無量功德。這一切功德利益都來源於信心。相反,如果有疑惑,跟佛的距離就遠了,就不能直接生在佛前,會出現留滯邊地的障礙。

所以,國土的遠近,往生的遲速,得不退轉的時間等等,這一切完全取決於信心。如果心裡有疑,狐疑不信,那咫尺猶如千里;如果能完全勝解,深信不疑,那千里猶如咫尺。可見,信心是淨土法門的要中之要,它是第一關鍵。信心表示蓮花,信心一開,蓮花就開了,如果有疑心,花就不會開。

這就知道,疑根未斷就是罪根。以這個原因,就見不到佛,聽不到佛說法,不知菩薩法式。當下有了信心,就脫掉了疑垢。可見,有信心就是有福德,就是有智慧,就是有緣。信心越深,越堅固,就越能得佛力加被。信心的窗戶一開,直接面向佛,那時佛的無礙光明就能充分地加被到你心上。這樣心和心之間沒有障礙,你一念念佛,佛的悲願力量有多少,就顯現那多的加持。

就像接收電臺廣播,頻道調到最準時,裡面有什信息,就都能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如果調得不太準,就表現出模模糊糊,有隔斷、有障礙的相,沒有那種強度、清晰度。如果完全沒調對,就什也不現。「調頻」就是指信心和恭敬。當你的心處在狐疑當中,對於他力法門有輕視、懈慢,沒有尊重的心,那心裡自然是一團結,任何佛力加持也無法體現。當你開始有一點相信,但還沒到量,這時就開始出現佛力的加持,由於還有疑惑,這就不能充分地接收。一旦信心達到圓滿,能夠完全相信,那時沒有任何障礙,就能非常充分地得到佛力加被。所以,能敬信這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真實不虛,佛力就能毫無障礙地注入到你心中。也因此,具信心者一念念佛,無數倍地超過不具信者念佛。

為了讓眾生斷除疑惑,成就信心,在兩土導師的加被下,直下就現出了西方的莊嚴妙相。那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當時會場的人都完全認識到:阿彌陀佛極其偉大,極樂世界是這殊勝莊嚴!宋譯裡講到,當時阿難生起極大的信心,他說,從未見過這清淨的佛剎,願我也能生到極樂世界!

想一想,那裡的安樂受用、清淨莊嚴是那不可思議,淨土菩薩的功德,智慧、等持、神通等是那殊勝,跟娑婆世界一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稍微看到一點點,那種深心渴仰、歡喜踴躍的心,都會油然而生,何況見到整個極樂國土的境相,那自然生起無比的信心,一心希求往生。

當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使得這些國土裡的萬物都同一光色,就像大水瀰漫世界,其他事物都隱沒不現那樣。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的光明,也都在佛光的照映下隱蔽不現。只見阿彌陀佛威光顯赫,勝伏一切,相好光明,無不照耀,像須彌山王一樣,高出一切世界之上。從這裡就會確信,阿彌陀佛確實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確實具有無量光、無礙光、光焰王等功德。會完全相信,彌陀因地所發的誓願已經實現,真正成就了光明、名號,這件事真實不虛。

而且,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到無數世界,當時無數世界的情景都出現了。從這就看出,彌陀願海確實是盡十方世界,普遍地攝受有緣眾生。也就知道,淨土法門確實無比廣大,完全稱得上「如天普蓋、似地均擎」,能普攝一切聖凡有情同入一乘願海,同成無上佛道。這才知道,阿彌陀佛的無上悲願是這廣大,真正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後面的經文講到,當時會眾都見到極樂世界從地上到淨居天,其中萬物都是眾寶自然合成,微妙、莊嚴、清淨。這就相信,極樂國土裡的一切,確實是從如來妙心中所現的,並不是眾生雜染的惑業力所感,所以無不精妙、具德。整個國土都是清淨相,是一法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對此也會生起誠信。

還有,當時會眾都聽到阿彌陀佛的法音,傳播到一切世界教化眾生,見到國中天人乘著百千由旬那大的七寶宮殿,無所障礙地遍至十方世界,供養諸佛。這就相信,那裡確實沒有任何染污相,確實是清淨海會,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像這樣,此情此景已經現在面前,由不得你不生信。必然會深信,極樂莊嚴不可思議,彌陀願海真實不虛,淨土大法確實超勝獨妙。這就起到了斷疑生信的作用,所以叫做對治悉檀。

四、第一悉檀

借助西方聖境這個事相,可以讓人悟入理體,所以是第一義悉檀。這是第四層作用。

淨土的依正莊嚴都以實相為體,都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從中可以體會到,心佛不二,妙感難思的理趣。所謂「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

我們知道,理體沒有任何相狀,不是任何心所緣的境,它離一切邊,不住在任何點上,但是,它可以在一切事上體現,能顯現無量的功德莊嚴,出現不可思議的力用。這就知道,國土的依正莊嚴都是理體所現,也就時時都在宣說法性。沒有事相,就不能顯理體。沒有理體,也不能成事相。可見,事和理不二,沒有事外的理,也沒有理外的事,這叫做不二法門。

如果能借助淨土事相,這般去領悟的話,就能悟入深妙的理體。換言之,一切莊嚴事相都在彰顯自心本具的妙德,它就體現在這萬千事相當中。所謂「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以見相可以悟入理體。這就是能讓人悟入理體的第一義悉檀。

正如彭二林居士在《無量壽起信論》中所說的:「右明無量光明,遍照一切。。本無彼此,安有東西。山河大地,皆是眾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無量光明普周塵剎,三塗六道同時解脫。不獨阿難以佛威加被,得見佛身,及諸依正,即今末法眾生,但能入此法門,不離當念,疾得見佛。」

意思是說,本性所現的無量光明,遍照一切塵塵剎剎。一切剎海都在本性中,不出於本性之外。極樂和娑婆都是同一法界,法界隨染緣就現為娑婆,隨淨業就現為極樂。既是同一法界,本來沒有彼此的差別,哪裡有什麼東方和西方呢?

其實,十方淨穢國土都在本性中,一切都是同一理性的緣故,並沒有時空的間隔,也沒有一法不能融通。所以,證入的時候,可以自在入任何國土,而且能夠一身化無數身,遍入無數國土。然而眾生妄執當下的一時一點為實有,結果把本自圓融的法界隔斷了,只能顯現當下的時空妄相。

現前的山河大地,只是眾生的無明翳眼所見到的妄相。如果能一念證入佛的境界,一切錯覺頓時消失,無量光明遍周塵剎,六道三塗同時解脫,沒有任何虛妄的相。

世間的相只是眾生暫時的迷夢,本來沒有。時空也全都是錯覺。因為,要有此有彼,然後從此到彼,才有距離或者空間。既然此方彼方本來沒有,也就沒有什麼距離。時間也一樣,過現未三世都是基於一念生滅心來立的,當下這一念叫做現在,它前面的叫做過去,後面的就叫未來。一念不生,沒有了生滅,也就沒有了三世。所以,證得一切種智時,能夠一念照見十方三世,沒有任何時空的障隔。

以此緣故,佛以遍入的力量直下加被眾生的心,也能在眾生心前頓時顯現淨土境相。這就是佛力入眾生心,發生的入心轉心的妙用。雖然一般來說,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沒人能代替,解脫要靠自己,別人無法轉他的心。但在特殊情況下,佛的不可思議神力能當下轉眾生的心,以極大的加被力,能讓眾生頓時現前清淨相,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

所以,不但阿難和當時的會眾,以佛的威神力加被,能見到彌陀世尊的莊嚴身相和極樂國土的器情莊嚴,即使是現今末世的眾生,只要能入這個法門,也都能不離當念、速疾見佛。

不要認為西方很遙遠,一旦信了真心的量,就知道西方只在目前,自己跟彌陀並沒有距離。當下以信心跟佛相應,佛力直下就在你心中起作用,這樣的話,念佛時即是見佛時。

華嚴經云:『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是知諸佛眾生,本來不二,名為見佛,實無見者。何以故?不可於一體中互相見故。

《華嚴經》說:「諸佛如同大圓鏡,一切眾生的心都在佛的海印三昧中。我的身就好比摩尼珠,諸佛法身入在我體中,我的身也常入在諸佛的心中,彼此交參互入,哪有什麼障隔呢?」這就知道,諸佛和眾生本自不二,所謂見佛,實際並沒有見者。為什麼呢?在一體中不可能有互相見的緣故。有能見和所見就成了二,但佛和眾生不二,哪有什麼以此見彼呢?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那時,佛告訴阿難和彌勒菩薩:你們看阿彌陀佛的國土,從地面往上到淨居天之間,所有微妙、莊嚴、清淨的自然之物,這些都見到了嗎?

阿難回答說:是的,已經見到了。

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佛又問:你聽到阿彌陀佛大音宣流一切世界,教化眾生嗎?

阿難回答:我聽到了。

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復見不?對曰:已見。

佛又問:西方佛國的人民,乘著百千由旬那麼廣大的七寶宮殿,無障礙地遍遊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你見到了嗎?

回答:我見到了。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佛又問:極樂國土的人民,有的是胎生,你見到了嗎?

回答:我見到了。那些胎生的人,所住的宮殿,形量或者一百由旬,或者五百由旬,他們各自在宮殿裡享受種種快樂,就像忉利天上的情形,一切資具、受用等,都自然顯現。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由於見到極樂世界既有化身的情形也有胎生的狀況,當時彌勒菩薩就請問佛說:世尊!以什麼因緣,彼國人民,有胎生和化生的差別?是什麼因緣,導致有的人胎生,困於邊地疑城?又以什麼因緣,使得有些人蓮花化生,直接生在佛前呢?

以下世尊詳細地開示這兩種因緣差別。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這是講胎生的因緣和往生的情形。

佛告訴彌勒菩薩:有一類眾生,以疑惑心修集各種功德,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他並不了知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於這些佛的智慧德相,心中疑惑,不能信受,但還相信罪福因果,修習各種善根,發願生到彼佛國土。以這種因緣,這些眾生會生到七寶宮殿中,壽命大約五百歲。在這期間,不能見佛,聞不到經法,見不到菩薩聲聞聖眾,所以對於他所住國土的狀況,就稱為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這是講化身的因緣和往生的情形。

另一類眾生,因為他了地信受佛智,以及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以這種信心修集各種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些眾生就會在七寶花中自然化生,結跏趺坐。不久就從蓮花中出來,具足相好光明,智慧功德,就像大菩薩那樣具足無量殊勝成就。

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是他方大菩薩往生的情形。

世尊又說:彌勒,還有一種情況,他方世界的諸大菩薩,發心想見到阿彌陀佛,對佛恭敬供養,以及供養淨土的諸大聲聞、菩薩聖眾。那麼這些菩薩們,命終時就生到了阿彌陀佛的國土,在七寶花中自然化生。

比如,釋迦佛授記龍樹菩薩現世證得歡喜地,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包括西天東土的諸大菩薩,開悟的祖師、大德們,都屬於這一類情況。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這是佛進一步指示導致胎生和化生差別的原因。

世尊說:彌勒!要知道,那些化生的人,都是因為智慧殊勝的緣故。因為他能夠信解佛智慧,所以能直接在蓮花中化生,親見阿彌陀佛,沒有被困在邊地的障礙。而胎生的人,都是因為沒有智慧,只能信受一般世間量的境界,不能信受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樣被疑惑所障,就會困在邊地疑城裡。在五百年中,見不到佛,聽不到佛說法,也見不到淨土裡的菩薩、聲聞聖眾,沒辦法供養阿彌陀佛,也不瞭解菩薩修法的方式,不能修習無量的殊勝功德。要知道,這一類人是因為在宿世當中沒有智慧,以疑惑心障蔽所導致的。

所以,具信蓮花開,有疑花不開。能不能直接開蓮花,就在於有沒有信心。信心的蓮花一開,就能直接見到佛的日輪,有疑心就會被障蔽,待在幽暗當中。也就是說,如果能對佛的智慧產生真實信心,內在信心的蓮花就開了,就能跟佛相應,直接見佛,領受佛智慧的加持。相反,如果有疑惑,那就是自我封閉,這樣佛的加持就進不來。以法爾緣起的道理,就不能夠直接見佛。

總之,胎生和化生的差別,就在於自己是否有智慧,來信受佛的智慧,或者說是否被疑惑所障蔽。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訴彌勒菩薩:比如轉輪聖王,他有一座七寶牢獄,裡面有各種妙寶莊嚴,陳設了寶床、經帳,懸掛了各種繒彩、寶蓋。哪個小王子得罪了轉輪王,就會被軟禁在這座監獄裡,而且雙腳被金鎖鏈繫縛。但是,他住在這個牢獄中時,可以享受各種福樂,會供養他各種妙衣、美食、舒適的床褥、花香、音樂,就像轉輪王的受用那樣,一切都不缺少。彌勒,你是怎麼想的?這些王子們,會歡喜住在那裡嗎?

回答說:不是的。那裡生活雖然享樂,但畢竟是被囚禁,沒有自由,所以並不歡喜,還是會通過各種方便,求那些有大力量的人幫助,想儘早脫離牢獄。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

佛告訴彌勒菩薩:被困在邊地裡的眾生也是這樣。因為懷疑佛智慧的緣故,就生在邊地的七寶宮殿裡。在此期間,不會受到任何刑罰,下至一剎那的苦事、惡事也沒有。只是在五百年裡見不到淨土的三寶——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和無量清淨海眾菩薩,以及佛與諸大菩薩所宣說的殊勝妙法,不能供養諸佛,修習無量殊勝善根,以這樣不得自在為苦。雖然在邊地裡有其他的受用享樂,但仍然不歡喜待在那裡。

比喻和意義對照來看,生在邊地的眾生,就好比那些小王子。對於佛的智慧、不可思議的智慧、大乘廣大的智慧、不可稱量的智慧、無等無倫最上的殊勝智慧懷疑不信,就如同王子得罪了轉輪王。以這個緣故,被困在邊地疑城,就好像王子被軟禁在七寶牢獄裡。這樣就不能花開見佛,就像在牢獄裡被綁上了金鎖,沒有行動自由那樣。

但是,在邊地的七寶宮殿裡,不會受到任何懲罰,下至一剎那的苦受也沒有,各種色聲香味觸的妙欲,都讓人感到舒適悅意。就好像王子被軟禁在牢獄中時,沒有任何苦惱,生活非常享受,衣服、飲食、床褥、花香、伎樂等,樣樣都非常美妙,跟轉輪王的受用一樣。

儘管如此,這些眾生也不歡喜待在邊地。因為在這裡沒辦法見淨土三寶,不能修集殊勝善根,所以,他們希望能儘早生到極樂世界的中土。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清淨大海眾菩薩,見到菩薩們的修行方式。之後自己非常自在地修行,供養阿彌陀佛和無量諸佛,遍至十方世界,行持無量的殊勝善法,開發本來的智慧等等。就好像王子並不歡喜被軟禁在牢獄中,一心想早點出去,獲得自由,恢復王子的身分,能夠治理國家,有一番大的作為那樣。

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

如果這些眾生能在疑城裡好好反省,認識到自己對於佛的智慧狐疑不信是很大的罪過,之後深深地懺悔、自責,一心希求脫離邊地。以這個因緣,就能夠如意地生到阿彌陀佛跟前,對佛恭敬供養,還可以周遍往詣到無量無數的其他諸佛那裡,修習供養、讚歎、承事等的無量功德。

先前因為有疑障,就要被困在邊地若干年,疑障一旦消除,發起了信心,就能很快脫離罪障,生到中土,跟其他化生的菩薩們一樣。

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世尊又進一步強調說:彌勒,你應當知道,如果有菩薩對於佛的智慧生了疑惑,那他就會失去大利益,在被疑心障蔽期間,不能見佛,不能聽受殊勝法,不能直接入到清淨海會中,不能修習無量殊勝善根。所以,你們應當以明了的心,信受諸佛的無上智慧。

上面幾段講了淨土胎生的情況,為了避免因疑惑而失去大利,下面再專門講講這個問題。

疑城胎生的涵

邊地、疑城和胎生是同體異名,指在三輩往生以外,另有一類眾生,生到了淨土的邊地,而沒有入淨土的中土。由於在這裡五百年中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所以相比於極樂的中土,稱這裡為「邊地」,也叫做「胎生」。

曇鸞大師在《略論》中說:所謂的「邊地」,由於在那裡五百年中不見聞三寶,與此土邊地的障難相似,或者說處在安樂國土邊緣地帶的緣故。「胎生」,就像胎生人,在最初受生時,沒有成就人的體相。「邊」,是顯示他的障難;「胎」,是說處在暗昧當中。這兩個名字都是借此方的情形來譬況彼方,只是譬喻,並不是八難中的邊地和四生中的胎生(從母胎中生)。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所以不是四生中的胎生;五百年後能見聞三寶,也不是八難中的邊地。

「疑城」,是說由於是在疑心中念佛,雖然生到了淨土,但暫時還見聞不到三寶,所處之地都是疑惑者所居。古德引用《守護國界主經》說:如果有人臨命終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沐浴穿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出現了各種善相。這就能斷定,他決定往生了淨土。還有一類人,雖然念佛持戒,但沒有精進心,命終時既沒有好相也沒有惡相,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就像睡過去一樣。這個人由於心中沒有斷疑情,所以會生在疑城當中,在五百年裡享受快樂。之後再修真實的信願,才能歸於淨土。(可見,信願是往生見佛的根本。)

下面進一步講講,是以什麼因緣,會生在邊地疑城。

地疑城的原因

本經說:「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一、四佛智慧

《淨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不思』等別。佛智淵深,餘不能測,名『不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於諸法門,知之窮盡,名為『廣智』;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

慧遠大師說:這裡的「不了佛智」是總說,其他四者是別說。也就是不明了佛的智慧境界,狐疑不信,以這個疑障就被困在邊地,不能直接往生見佛。其他四個,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從佛智慧的差別相來講的。

佛的智慧幽深難測,無法由思維、語言而得知,叫做「不思議智」。就像本經前面所說,如來的智慧,二乘人根本無法明了。假使一切人都證得菩提,能夠明見空性,以他們的清淨智慧,共同在億萬劫中思維佛的智慧,窮盡智慧,極力地宣說,直到涅槃為止,也不知道佛智慧的量度。可見,佛的智慧極為甚深廣大、深玄秘密,根本不是思維語言所能瞭解。

佛的智慧廣大無邊,用語言宣說不盡,所以叫做「不可稱智」。這是超情離見的佛智慧,它的德相、妙用有多少,量有多大,全都是無量無邊,無法述說。

比如,一台電腦有多少種功能、作用,可以用說明書把它全部列出來,它畢竟是有限的科技產物,所以功能再多也寫得完。然而佛智慧沒有限量,那是如來藏全分顯發的神妙智慧境界,是無與倫比、神用無邊的大寶藏。對於它的功能、妙力,即使把說明書寫到梵天頂上,乃至超過無數個梵天,也沒辦法寫完。雖然一般說佛有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實際佛的性功德法無量無數,完全超出了局限的量,無法稱述。

佛的智慧與法界不二,它徹窮了十方三世一切法。從深度上看,徹證了諸法的底源,沒有絲毫障蔽。從廣度來說,它有無邊的相用,十方三世一切法全都在智慧中明了照見。所以,佛能徹知一切眾生的根性、因果、緣起,能應機宣說無數道法,能無礙入眾生心,能滿足眾生的願望等。總之,從中能無障無礙、任運自在、神妙無比地施展出無邊妙用,怎麼能稱說得盡呢?

佛有度人的權巧智慧,對於八萬四千法門,全都無礙了知,這叫做「大乘廣智」。虛空中有無邊的世界,世界裡有無量的眾生,眾生有無量的根性意樂,佛能夠普應眾生的機宜施設無量法門,普遍地運載一切眾生趣向佛地。這就是大乘廣智。

佛的智慧超出一切六凡三聖,不但凡夫的智慧無法相比,包括聲聞、緣覺、菩薩等聖者的智慧,也遠遠比不上佛的智慧,所以叫做「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就智慧的量來講,它是如來藏完全開發的妙境界。對於這樣的境界,十地菩薩都像夜晚見色法一樣,只是模模糊糊地見一個大概。沒完全徹證時,就不知道佛智慧的深廣度,也達不到那種度生的力量,這上有很大級別的差異。

以上大致講了佛的四種殊勝智慧。

 

思考題:

1、簡述往生極樂中土的因緣及往生的情形。

2、關於淨土邊地:

1)解釋淨土中的「胎生」、「邊地」、「疑城」的涵義。

2)以什麼因緣會生在淨土邊地?

3)居邊地時的情形如何?

4)如何才能從邊地出,往生中土?

5)我們怎麼做,才能避免生在邊地?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6/26 上午 08:03:1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