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入中論自釋07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91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入中論自釋07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中論自釋07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七課

若舉世間妨難者,觀真實義時亦許世間知見是正量者,頌曰:

若許世 間是正量 世見真實聖何為

所修聖道復何用 愚人為量亦非理

如果舉出有所謂「世間妨難」,也就是在觀察真實義的此時,承許世間的知見為正量,那麼就會有偈頌中所說的過失:如果承許世間的知見是正量,就說明世間凡夫已經見到了真實義,既然世間凡夫都已經斷除無明見到真實義,那麼還需要聖者做什麼呢?修行人為了斷除無明而修的聖道又能起什麼作用呢?由此可知,以愚人為正量絕不應理。

既許世間是正量,此量現見真實義故,應許已斷無明。故許愚人為正量不應道理。

既然你認為世間知見是正量,以這個量就現量見到了諸法的真實義,這樣就應當承許世間人已經斷除了無明。但這與事實不符,所以承許愚人為正量是不合理的。

「無明」,就是對於真實義愚蒙、不了知。如果你認為,在觀察真實義的時候,世間的現量見是正量,是正確認知真實義的心,那就表明世間人沒有愚蒙,也就等於承許世間凡夫沒有無明。然而事實上,世間凡夫沒有斷除無明,是愚人,他見萬法的心是不正確的。所以承許愚人為正量不合理。也就是在評論真實義的時候,愚人是沒有發言權的。

若人有緣何法之無知,此人於彼法即非正量,如不識寶者觀寶珠等。

如果某個人有緣著某法的無知,那麼這個人對於彼法就不是正量。就好比不懂得鑒賞寶珠的人去評判寶珠那樣。由於他對於寶珠的體性完全不了知,所以他不能作寶珠的評判者。只有懂得寶珠的體性,對於寶珠有真實鑒賞眼光的人,才能成為寶珠的評判者。珠寶公司才會請他去鑒別哪個是真珠寶,哪個是假珠寶。

同樣的道理,在評判勝義體性之時,由於不了知真實義的緣故,不承許愚人是正量。所以對方再怎麼說我們現量見到他生,也不能證明真實中有他生。

若眼識等已現見真實義,則為求證聖道故勤修淨戒聞思修等應空無果。

如果眼識等已經現量見到了真實義,那就再沒什麼需要見的了。這樣一來,為了求證聖道而精勤的守持淨戒、聞思修行等就成了完全沒有結果,沒有利益。

意思是說,既然原本就能見到真實義,那麼為了證得聖道見真實義所做的一切修行,都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再怎麼做也不會得到新的成果。事實上,正是由於凡夫眼識等的所見不真實,所以通過修道,斷除無明,最後會見到真實義,能獲得這樣的果。

此亦不爾。頌曰:

世間一切非正量 故真實時無世難

由前道理,於觀真實義時,世間一切非是正量,故無世間妨難。

這裡是總結。由上述的道理,在觀察真實義的時候,世間一切的所謂現量識,都不是評判真實義的正量,所以不會招致「與世間現見相違」這一世間妨難。

若爾,何境有世間妨難?

對方說,既然如此,那麼怎樣才是有世間妨難呢?

若以世許除世義 即說彼為世妨難

如果僅就世間承許的現象來講,說現量見到的法不存在,或者所說與世間承許不符合,就會有世間妨難。就好比單單就夢中的現象來說,如果說沒有夢,這樣就有世間妨難;如果就醒覺位談夢,說夢本來是沒有的,這樣就不會有世間妨難。

如有人云:我物被劫。

餘人問曰:為是何物?

告曰:是瓶。

他若破曰:瓶非是物,是所量故,如夢中瓶。

以世間共許事破除世間義。如是等境即有世間妨難。

比如有人說:我的東西被偷了。

其他人問:是什麼東西呢?

他回答說:是一個寶瓶。

其他人如果破他說:寶瓶不是存在的法,是所量的緣故,如同夢中的寶瓶。

這樣來破就有世間妨難。因為現在不是在討論真實義,而是討論世俗顯現上的問題。在世俗根識前明明有瓶子,卻說沒有瓶子,這是不對的。打比方說,一個小偷偷了東西,以世間的規則來評判,偷東西是犯法的,要坐牢。不能辯解說:「我什麼都沒偷啊,就像夢中的事物根本沒有一樣。」像這樣說就有世間妨難。

若時安住聖人知見,以善丈夫而為定量,則無世間妨難。智者當以此理觀諸餘事。

倘若此時是住於聖人的知見來評判,以聖者的智慧為定量,由於在聖者的智慧面前沒有虛妄的相,所以承許「無他生」沒有世間妨難。智者應該依止具有見真實義智慧的聖者言教,以符合真相的正理去觀察世間的萬事萬物。

如是已依世間許有他生釋世間妨難。今當更說世間亦無他生,故住彼見破他生,亦無世間妨難。

這以上我們隨順對方說世間確實承許有他生,然後解釋所謂「世間妨難」在哪種情況下會產生,從而說明「無他生」沒有世間妨難。也就是在討論真勝義諦時,以聖者的智慧為量,所以沒有世間妨難;在討論世俗顯現時,如果與世間現量相違才會有世間妨難。這樣他也承認了。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說,就連世間當中也沒有他生。所以住於彼等世間見當中遮破他生,也沒有世間妨難。也就是不僅勝義中無他生,連世俗中也不成立他生。

頌曰:

世間僅殖少種子 便謂此兒是我生

亦覺此樹是我栽 故世亦無從他生

這裡是舉例說明世間也不承許他生。比如,世間男人只是曾經種植了一點不淨種子,就說如今這個孩子是我兒子。或者,種樹的人只是曾經播下了樹種,就說如今的大樹是我栽的。從這兩個現象就能看出,世間也不認為從他性的因中出生果法。

如指一有男相者云:此兒是我生。非將如是相者,從自身出納入母腹,唯是殖彼不淨種子。由此僅殖彼因,便云自生兒。故世間亦不許種子與兒為他。

比如,一個世間男人指著一個具有男性特徵的孩子說:這個孩子是我生的。他並不是把如今具有男相的孩子從自己身體之中取出來,再放入孩子母親的肚子裡,當時只是將一點不淨種子種植在母腹當中。僅僅因為種了一點不淨種子(不淨種子作為因),就說這是我生的兒子。從這個現象就能看出,世間人也不承許當時種下的不淨種子和如今的兒子是他體的法。

若是他者,應如他補特伽羅,不可說為吾子矣。

如果當時種的不淨種子和如今長大的男孩是他體的法,那麼這個孩子就跟外人一樣了,不能說是自己的兒子。

正是由於現在的孩子是當時的不淨種子孕育出來的,所以才說他是這個男人的兒子。這說明前面的不淨種子和後面的兒子是同一個相續,而不是別別的他體法。如果今天的這個孩子和曾經作為因的不淨種子是他體法,也就是毫無關係,那麼這個孩子就成了另外一個與自己無關的人,就不能說是自己的兒子了。

這樣就知道,其實世間仔細觀察也不承許他生。因為他生指的是別別無關的兩個法,離開了一者,另一者也存在。而此處離開了曾經的不淨種子是沒有這個孩子的,怎麼能承許是他生呢?也就是說,世間也承許因和果屬於同一相續,而不是別別他性的兩法。

種子與樹如是應知。

樹種長成大樹也是一樣的。種樹的人最初只是種植了樹種,長成大樹後,他會說:這棵樹是我栽的。如果樹種和大樹是別別他性,就不應該說這是我栽的樹。所以說是種子的相續成為樹,而不是在種子之外另有一個他體的樹。不然就成了這棵樹與種子無關,即使沒有種子也應該有樹,但事實上沒有當時的種子就不會有現在的樹。其他的由因生果也是一樣的道理,無論是米做成飯,柴燒成炭等等,都沒有他生。

所以最後觀察的時候,因和果都了不可得,不觀察的時候,我們就說名言當中如幻的因緣和合,就忽而現出一個如幻的果相,但絕對不是他生。也就是勝義中無生,名言中有如幻的緣起生。

由此所說道理,顯示緣起無常斷過。

由以上所說的正理,遮破了自生和他生,可以顯示緣起的真相,從而斷除執著常和斷的過失。具體如何呢?

頌曰:

由芽非離種為他 故於芽時種無壞

由其非有一性故 芽時不可云有種

這裡顯示雙破常斷二邊:由於芽和種子並不是別別分開的他性法,在芽位的時候,種子不是徹底斷滅,所以遠離了斷邊;由於芽和種子不是一性的緣故,在芽位的時候不能說還有種子存在,所以遠離了常邊。

這裡首先要知道世人妄執的常、斷是怎麼回事。所謂的「常」,就是指種子常住,一直是種子;所謂的「斷」,就是說種子這個實法滅掉了,徹底沒有了。這樣我們再來觀察,緣起的真相是怎樣的。最開始是因,後來緣聚的時候成了果,由於它不是始終不變,而是會隨著因緣變異,所以不是常;又因為它隨著因緣轉成了後後相續的法,所以不是斷。

若芽是離種他者,則有芽時種亦可間斷。如有青牛,黃牛死非不間斷,及有異生,聖人非不涅槃也。

如果芽和種子是彼此脫離的他體法,那麼有芽的時候種子可以徹底斷滅,不再有後後的相續。就好比有青黃兩頭牛,青牛活著,黃牛死了,這樣黃牛就是徹底斷滅了。或者,有凡夫和聖者兩個人,凡夫存在的時候,聖者可以入於寂滅。

比喻的意思是說,有別別的兩個法,其中一法存在,另一法滅掉了,那麼它就是徹底的斷滅。同樣,如果認為芽和種子是他性,這樣芽和種子就是毫無關係的兩個法,如此則種子滅掉就是徹底沒有了,哪裡還會有後後的相續呢?但這明顯與事實不符。

以無他性故,如芽體性種亦不斷,故離斷失。

由於種子和芽不是別別他性的緣故,芽顯現出來的時候,種子不是斷滅。因為它們不是別別無關的法,而是由種子轉成了芽,所以遠離斷滅的過失。

由無一性故,非種子即芽,破種子不滅,故離常失。

由於種子和芽不是一性的緣故,並非種子就是芽,這就破除了種子不滅,所以遠離了常住的過失。

如經云:「有種芽亦爾,非種即成芽,非異亦非一,法性非斷常。」言有種者,謂若有種子。

《廣大遊戲經》中也說到:如果有種子,就應當有芽的產生。不是離開種子單獨有一個他體的芽出生,也不是種子就是芽。因為芽和種子不是他性也不是一性,既不是離開種子有自性(他性)的芽存在,也不是二者無二一體。這樣破除了種子和芽是他性及一性,從而顯示法性不是斷也不是常。

問:亦應有芽生,且非離種別生。

對方提問說:也應當有芽出生,而且它不是離開種子另外出生的法。

曰:非種即成芽。

我們回答說:並非是種子成為與它自身一體的芽。

何故非種子即芽耶?

對方又問:為什麼不能說種子就是芽?

曰:非異亦非一。由一性異性俱非有故,若異非異皆不應理。由其雙破二邊,即明法性非常非斷也。

我們說:種子和芽既不是異性,也不是一性。由於一性和異性都不可得的緣故,所以認為種子和芽是別別的異性或者是不異的一性都不合理。

種子和芽不是一性,因為種子和芽的性相不同,如果說這二者是一,那麼它們的形狀、顏色、味道、作用等就應該沒有差別了。種子和芽也不是異性,因為如果是別別的兩法,那麼其中一者——種子如果滅了,它就成了永遠斷滅,而不應該再由它轉成另一者——芽。

這樣就知道,一切的世俗緣起法的體性非常非斷。如果是常,就應該永遠不變,而不會出現後後的變化過程;如果是斷,也就是永遠斷滅了,這樣也不會有後後相續產生。但這些都不符合緣起的真相。因果法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事,所以非常;也沒有先有後滅的事,所以非斷。

一切有情法和無情法都是由前前為因轉成後後位,這裡面既找不到一個斷滅的法,也找不到一個常住的法。像我們現在根身器界所攝的任何一法,都是在緣起的法則中不斷地變異著。由於它是因緣所成,所以不是常住;又因為它本身會成為因緣轉成其他的法,所以也不是斷滅,這樣永遠在這如幻的緣起當中循環。就好比一粒樹種,它會轉成樹,樹又會轉成後後的果,即使它化為微塵,也還是會轉成後後的法,它會不斷的循環。有情的蘊身也同樣,不斷地在轉,由前前出生後後。

當知此中真實義,謂若種子與芽少有自性,則彼二法或是一性或是異性。若時彼等如夢中所見之種芽全無自性,況云一性異性。

要知道這裡所要宣說的真實義是什麼:如果種子和芽有自性,都是實有的法,那麼它們或者是一性,或者是異性,只有這兩種情況。但實際上,種子和芽就像夢中見到的種子和芽那樣,根本沒有自性,遠離一切戲論,如此又哪裡談得上一性還是異性呢?實法可以說是一是異,然而根本不可得的無實法,又談何一異呢?

前經更說此義云:「諸行無明緣,行非真實有,行無明俱空,自性離動搖。」

《廣大遊戲經》中又說到:諸行(也就是各種業)是以無明為緣而生的,所以緣起的行不是真實存在。這樣因的無明和果的行都是空無自性的,既然空無自性,也就沒有動搖。因為某法如果存在,則可以說它有動搖,然而根本得不到它,哪裡有什麼動搖呢?

《中論》亦云:「若法從緣生,非即彼緣性,亦非異緣性,故非斷非常。」

《中論》裡也說到:如果一個法從緣而生,那麼這個法既不是緣的體性,也不是與緣相異的體性。由於它是緣所生的法,當然就不是緣;同時正因為它由緣而生,也就不是在緣之外有單獨的體性存在。如果是別別他性的法,那就成了離開緣而獨立存在,怎麼能成立是緣生的法呢?所以諸法本來非斷非常。

打比方說,成年的張三是從他自己的童年過來的。成年的他不是童年的他,否則他的成年時期和童年時期就沒有區別了。並且,成年的他也不是童年的他以外的體性,否則就成為另一個人了,又怎麼能說是從自己的童年演變來的呢?所以是非一非異,緣起生的萬法既不是斷也不是常。

下面運用反證法,來成立萬法無有自性。

所云全無少法自性由因緣生,決定應許此義。若不爾者,

萬法全都無有自性,由因緣生的緣故,決定要承許此義。如果認為並非如此,那麼就會有下面偈頌所說的過失:

頌曰:

若謂自相依緣生 謗彼即壞諸法故

空性應是壞法因 然此非理故無性

如果認為由因緣所生的法有它自性成立的自體,也就是真實存在這個法的自相,那麼,認為「生的自性」無有,就是在誹謗說沒有它。這樣一來,就壞滅了真實存在的萬法,以這個緣故,聖者根本智見空性應當是壞滅諸法的因。但是這並不符合實際道理,所以必須要承許諸法無有自性。

若謂色受等法各有自相自性自體,是由因緣生故,則修觀行者見諸法性空,了達一切法皆無自性時,應是毀謗生之自性而證空性。

如果認為外在的色法、內在的受等諸法各自都有它的自相,或者有它的自性,或者有它的自體,而且由因緣所生。然而修觀行者現量見到諸法無自性,這樣一來,了達一切萬法無有生的自性,就成了誹謗生的自性而證悟空性了。

意思就是,如果因緣所生的萬法有其真實體性存在,這是真實義。然而修觀行者證空性時一無所見。這就成了聖者在根本定中,對於本來有自性的萬法,卻什麼也沒見到。這就好比本來世間有各種真實的顯現,而盲人卻一無所見那樣。如此一來,證悟空性就成了一種顛倒、一種誹謗。

如錘是擊毀瓶等之因,如是空性亦應是毀謗諸法自性之因。然實不應理,故一切時不應許諸法有自相生也。

就好比說用鐵錘把瓶子擊碎了,那麼鐵錘就是毀壞瓶子的因。同樣,如果諸法有自相生,見空性也應當成了誹謗諸法自性的因了(「誹謗」,指的是本來有而說成無,也就是顛倒)。但是這並不合理,凡是佛教徒,都會承認聖者見空性是見到實相。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應當承許諸法有自相生。

所謂「有自相生」,是指生了一個具有自相的法,也就是出生一個真實存在的法。比如生了一個孩子,就是出生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孩子。開了一朵花,結了一個果,都是出生了各種真實的法。這就是我們凡夫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其實,在不作觀察的情況下,名言中的生和夢中的生一樣,只是在因緣聚合的情況下忽而現了一種影像,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自相生」。

所以,我們學了空性之後,就要轉變自己的觀念,不要像原來那樣,見到什麼都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就知道,一切都只是虛假的影相,如空花水月一般,沒有絲毫實法可得。現在只是因為心上的錯覺還沒有消失,所以還會見到虛假的影相,然而這些只是虛幻的一現,根本沒有實義。如今你學了空性,就要培養這種如幻的觀念。之後你就會懂得回頭,不再去攀緣逐取了。而且三有輪迴的根源就是實執,現在從根本上破掉了實執,由此必定能夠息滅輪迴流轉。

下面引用佛經來成立諸法本空:

如《寶積經》云:「復次迦葉,中道正觀諸法者,不以空性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

《寶積經》中說:迦葉,以中道來正觀諸法時,並不是以見空性使諸法空,而是諸法的本性自空。

「令諸法空」,是指諸法原本不空,後來依靠修空性,使諸法變空了。那就成破壞諸法了。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是「法性自空」。這是指諸法本來是空,只是原來不認識,現在通過修空性,認識了萬法的真相。

這就好比一群猴子認為水裡有個月亮,然後很努力地去撈它。後來有個聰明的猴子發現,原來水中根本沒有月亮,就只有月影而已,認識之後就不再撈了。我們一觀察就會知道,先前猴子們由於愚癡認為有月亮的時候,真實的月亮也是一絲一毫都不存在的;後來發現月亮根本沒有的時候,也不是依靠這種認識使月亮變空了,事實上水月本空,前後的區別只是是否認識這個真相而已。

佛在《寶積經》中繼續講到:

「不以無相令諸法無相,但法性自無相。不以無願令諸法無願,但法性自無願。不以無作令諸法無作,但法性自無作。不以無生令諸法無生,但法性自無生。不以無起令諸法無起,但法性自無起。」如是廣說。

上面解釋了諸法本體空性的意義,其餘的「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也都是如此。像這樣經中對於萬法的自性做了廣說。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16 上午 09:32:55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