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5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66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5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5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五十三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5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zxb_M-WqI&index=92&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

以下正辨生業,即顯示修因的方法。首先總說三輩往生: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釋迦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裡的所有人、天等眾生,凡是有至誠心,欲求往生的人,都能如願生到彼阿彌陀佛的國土。具體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輩。」

其中,「十方世界」代表空間上的無量世界。也是承接上文說的「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由諸佛讚歎勸導的緣故,在每尊佛的世界都有眾生求生極樂淨土,因此說到「十方」。

諸天人民」,表示這裡著重針對凡夫宣說。

至心願生」,講到往生極樂的基本條件。同時承接上文說的「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凡有三輩」,是略攝次第。即進一步對於往生者的情況,大略分為三種,由此開顯往生者因地行法的種類、差別,以及果地的不同品類。

本經說到「三輩往生」,實際上,往生的品類有百千萬億種。就像《彌陀疏鈔》[1]所說:本經在無量的種類當中,以最略的方式說了三種情況。如果三輩裡再各各分三,就成了九類。九類當中還可以再各各分九,這樣就有八十一類。像這樣輾轉推演,有無量無數種情況。

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總的來說,信願念佛是往生的根本。就像上文所說,具足真信切願都能往生。但是,眾生聞名後,由於其信願的深淺,發心的大小,持誦的多少,修習的勤惰等等,有各種各樣的情況。而且,宿世的根性也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個個不同。像這樣,因地的行持有無量差別,那麼隨因感果,果上自然也有無量品類。

要知道,彌陀願海法門極其廣大,如天普蓋,似地均擎。因為彌陀本願普攝一切聖凡有情。所以,下至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無量聖凡都能得到彌陀願海的攝受,而同生淨土。也因此,它被稱為是一切皆成佛的法門。而且,無量凡聖有情,都能隨著自身的信願,配合不同的善根,以及心上的各種修行差別等等,而感得相應的果位。

下面分別闡述三輩往生的具體情況。首先是上輩往生: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上輩往生的人,首先要捨棄家事欲染出家為僧,並且發大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並修持各種善法功德,還要把這一切功德回向於往生彼極樂國土。

凡夫能否上輩往生

在上輩往生的行列當中,凡夫是否有份,這是淨宗的一大問題。

善導大師出世前,古德諸師[2]認為:「大乘習種以上名為上品。其中四到七地菩薩為上上品。如《觀經》所說:『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也就是一往生即得無生忍的緣故。一到三地的菩薩為上中品,因為,如《觀經》說:『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也就是過一小劫得無生忍的緣故。大乘菩薩種性到初地以下的菩薩為上下品,因為『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的緣故。小乘人中,從持戒的外凡夫,到阿那含果之間為中品。其中預流果以上為中上品,『應時即得阿羅漢道』的緣故。加行道暖位以上的內凡夫為中中品,『聞法歡喜得須陀洹』,也就是一往生即得預流果的緣故。持戒的外凡夫為中下品,『過一小劫成阿羅漢』的緣故。而下輩三品,才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造罪輕重分為三品,不隨地位劃分。」這樣看來,一般凡夫最多能達到中品下生。

但是,這樣判的話,就顯示不出彌陀大願的無比殊勝,西方佛國的超勝獨妙,持名法門的簡便易行,以及速證往生的利益不可思議等等。也因此,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海法門,就成了可思議的通途法門了。

為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破斥說:「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

大師直接說:「看《觀經》裡講的前十三觀的定善義,以及三輩九品往生的散善意,會通上下文就知道:佛涅槃後,五濁惡世的凡夫,由於因地時遇到的緣有差別,行法有所不同,致使果位上出現九品的差異。而不是針對聖人在說。具體怎麼講呢?《觀經》講到的上品三種人,都是遇大乘法的凡夫,中品三種人,是遇小乘法的凡夫,下品三種人,是遇惡法的凡夫。下品生人純粹是造惡眾生。以平生造惡的緣故,臨終時各種恐怖惡相現前。但由於他當時遇到善緣,得蒙善知識開導,懺悔罪業,回心求生。這時,仰仗阿彌陀佛大悲拔濟的力量,當下就能往生淨土。一生入極樂國土,蓮花開了之後,他才開始發菩提心。又怎麼能說下品生人是大乘始學凡夫呢?」

大師在這裡直接講到,極樂九品,都是濁世凡夫往生的地位。只因在世間遇到的法有大小之別。從而使得遇到大乘法者因大,所以他直接生入上品。遇小乘法者因小,所以直接生中品。而且往生後,佛直接給他宣說四諦法,讓他先得到跟阿羅漢同等的果位。但他並不是定性小乘,所以之後就會轉入大乘。對於遇惡法凡夫來說,由於先前造下很深重的惡業,非常畏懼地獄苦報,所以一遇善知識,聽到勸誡後,就能發願求生。這樣跟佛力相合之後就能往生。這樣就破斥了古德諸師所說,中中品以上都是聖者,以及下品是大乘始學凡夫的說法。

大師又說:「如果作這樣的見解,那不僅耽誤自己,還耽誤了別人,危害極大。」意思是說,不要抹殺彌陀願海的大威神力。像第十八願明顯說到,除了五逆和誹謗正法,其餘一切眾生,只要至心信樂,下至十念都能往生。也就是說,只要沒造五逆和謗法罪,即使有其他罪行,懺悔之後,仍然能夠得佛攝受,可以往生。《觀經》也講到,造五逆罪的人,臨終時地獄相現,這時如果能夠至心念佛,於念念中,都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後他心前的境相會發生轉變,會現前如日輪般的金蓮花,隨後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大悲願海的力量,也是彌陀淨土法門不可思議的殊勝之處。如果說,下品生人全是大乘始學凡夫,那很多造惡眾生就沒希望了。但這明顯跟佛的發願不符。

再分別解釋,如果上品往生者都是大乘種性位以上的菩薩,會有哪些過失:

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說:「如果上上品人是四到七地的菩薩,那麼《觀經》明確講到:『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又說:『命終時,阿彌陀佛和化佛、菩薩、大眾,前來迎接,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和大勢至菩薩到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這段經文要說明的是,佛涅槃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雖然修行時日較少,但由於修行時勇猛精進,所以可以憑一日乃至七日之善而得以往生。怎麼判成四到七地的菩薩呢?因為四到七地的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功用力,哪裡需要憑藉一日到七日的善法,佛菩薩執金剛臺授手、迎接,才能往生?」大師在這段文之前,引《華嚴經》的經文證明,登地菩薩已經功用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他們住在報土,常常以大悲化現十方,須臾遍滿。既然他們已經身在報土,能夠隨願化現十方,就不是還要修三種善法一到七天,臨命終時,蒙佛接引才能往生。

「而且,如果像古德諸師所說,上品中生的都是一到三地的菩薩,那麼《觀經》說的:『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又說『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就明顯不符合。就像《華嚴經》所說,一到三地的菩薩,自身功德已是不可思議,哪要借助韋提希夫人請問佛,才得以往生淨土?這段經文是說,佛涅槃後,遇大乘法的凡夫,行業稍弱,致使臨終時迎候有異,得果有別。」

「上品下生也一樣。《觀經》說:『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意思是說,佛涅槃後,發大乘心的眾生,由於行業不強,致使臨終時迎候有異,得果較上中品為低。種性以上的地前菩薩,也可以隨意往生十方淨土,哪裡需要這種方式往生?」

另外,如果只有種性位以上的菩薩才能生上品,那佛給凡夫宣說就沒必要了。但是,我們人間流通的淨土經典的內容,主要針對凡夫宣說。比如,本經講到「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這就能夠看出,本經的所化主要是生死凡夫。另外,《觀經》說:「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還有「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以及「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像這樣,善導大師引用觀經十句,證明佛為常沒生死的眾生宣說此經,而不是為了大小乘聖者。

那麼,上輩往生,尤其上上品,一往生就登地,得無生忍。到底是指登初地還是八地?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上上品中,從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意思是說,上上品人,一往生就能獲得一到八地之間的菩薩果位。

總之,一個凡夫具足一些大乘的善根、因緣,即生通過信願念佛,得佛力加被後,很快就能高登上品,證入聖流。也就是說,彌陀願海法門,能夠使得一個凡夫,以自力根本無法完成的事,在短時間內就能成辦。這樣才能顯示出法門的超勝,才叫做「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這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彌陀淨土法門的特點。佛的願海普被一切眾生,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圓頓、廣大的教法,的確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造惡凡夫可以由此解脫惡趣之苦,轉地獄猛火為淨土蓮臺。已經開了圓解,開悟見性的人,能夠借此迅速登地成佛。

當然,就法門的廣大來說,還應拓展到地上菩薩,乃至等覺之間。像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諸大菩薩,由於早已入聖流,他們往生的情形,自然跟凡夫不同。就像佛經所說,登地菩薩一往生淨土就能迅速成佛。

元曉大師在《遊心安樂道》中說:「又四十八大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也。」意思就是,法藏菩薩發的四十八願,首先為了一切凡夫,然後兼為三乘聖人。就本經而言,三輩全部指凡夫,並沒說到菩薩聲聞等。所以首重凡夫。同時,經中也兼為聖人。像本經後面,也是舉了十四個佛剎當中,眾多菩薩的往生情況。最後釋迦佛也說:「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在十方世界的無量佛國當中,往生極樂淨土的菩薩,也是多得不可計算。」可見,彌陀淨土法門深廣如海。聖人往生就像是大海的中心,他們能夠直接證得甚深的境界,速疾證入究竟寂光。而大海的邊緣就好比各類凡夫往生,也能漸次證果。這樣也能看出,此法門可深可淺,攝大攝小。平等普度不同根性的眾生,讓他們同歸淨土,共成佛道。

 

 



[1]《彌陀疏鈔》:「三輩之中,復三輩之,則成九輩。九品之中,復九品之,則成八十一品。輩之無窮,品之不已,則成百千萬億輩品,故曰復應無量。」

[2]《無量壽經義疏》:「大乘人中,習種已上,名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含,以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名為下品。細分九者,前上品中,細分為三:所謂上上、上中、上下。四地已上,名為上上,生彼即得無生忍故。初二三地,名為上中。生彼國已,過一小劫得無生忍。彼國日長,故一小劫得無生忍。若於此界,經無量劫方得無生忍。種性解行,名為上下。生彼國已,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於初地。故知地前,亦以彼國時日長遠,故經三小劫得到初地。若於此界,經無量劫。中品之人,亦分為三:所謂中上、中中、中下。見道已上,名為中上,生彼即得羅漢果故。內凡之人,名為中中,生彼即得須陀洹故。暖等四心,名為內凡。外凡持戒,名為中下,生彼國已,經一小劫得羅漢故。下品人中,亦分為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彼約作罪輕重以分,不隨位分。」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5 上午 01:20:37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