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五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63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五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五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十五課

設問:在仙人所制定的國王法典中,損害並不是非法,所以還是可以做吧?

答:

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為,

以彼諸仙中,有劣中勝故。

頌文直解

仙人們的一切身口意行為中,智者不會全部都隨學。為什麼呢?因為仙人們的行為之中,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緣故。即是說,宣揚傷害的法典,是下劣的,對傷害是否屬於非法模稜兩可的,是中等的,將傷害確定是非法的,是殊勝的。以此緣故,所以智者不全隨學仙人的行為。

釋義

古印度非常崇尚修行,因此外道宗派很多,這裡所說的仙人,大多數是造了各種法典的外道祖師們。

宣揚傷害他人的仙人,因為會將人引向惡趣,所以是下劣的;既不明確呵斥傷害,也不明確宣揚傷害,給人模稜兩可的感覺,這種是中等的;明確呵斥傷害行為的,這是上等的。宣揚國王可以傷害民眾的仙人,顯然屬於下劣的仙人,因此不應該作為根據。

現在社會上的思想、學說也非常多,有的已經對大家造成了先入為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這些思想,大家應去觀察它們所宣揚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否正確,觀察這些思想是將人們引向善趣還是惡趣?或者是否跟解脫背道而馳,跟輪迴反而關係密切?還要觀察它們與佛法正見有多少的差距?而不應該盲從,不加思辨地一味接受。

古代印度的仙人,有不少是有世間禪定的境界,也有神通,還相信前後世,也特別能吃苦,而修苦行,那麼他們的判斷都有錯誤,他們自以為對的、以我慢而下的結論,是違背因果的。現在那些不相信因果,沒有神通,沒有禪定境界,而且不會吃苦修苦行的一般人,以我慢而下的結論、作的行為,就更不能隨從了。對其中不正確的,要明確反對。只有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正見進行引導,才能真正對民眾會有幫助。

設問:古代的國王們,用法典有效地治理了整個國家,所以那些法典現在還是有用的吧?

答:

往昔諸善王,護世如愛子,

諸依諍世法,今如鹿曠野。

頌文直解

譬如往昔在南瞻部洲,受用法、財、願、樂等最為圓滿的圓劫時代中,轉輪王等國王,奉行十善之律,愛護世間民眾猶如自己的孩子,因此引導眾生安居樂業。而在現今這樣的五濁諍世裡,國王們將宣揚惡行的法典作為正量。這樣,現在因為戰爭等的不善業,使得國家像野鹿生存的曠野一樣,一片荒蕪。

 釋義

轉輪王是在增劫時,人壽二萬歲以上,到八萬四千歲,或者在減劫,人壽八萬四千歲至八萬歲時出世的。此外的時間裡,眾生福報不夠,不能感得轉輪王來治理。轉輪王具有與佛相似的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只要轉動這個輪寶,就能降伏四方,因此名叫轉輪王。又因為他飛行空中,而被稱作飛行皇帝。

轉輪王並沒有照搬法典,他們善於用智慧觀察,奉行法典中與善業相應的部分,去除與惡業相應的部分,並且他們用十善法引導世間,加上他們慈悲心深厚,愛民如子,所以在他們的治理下,世間是一片繁榮。但是在現在的五濁惡世,國王們持有的是造惡的邪見,關心的是自己的財產等。他們選擇法典中與惡業相應的部分,拒絕善法,因此把國家治理得就像是一片蠻荒之地一樣。轉輪王運用的是慈悲和智慧,那麼現在學佛團體的負責人,也應該首先有善心、慈悲心,為他人著想,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否則的話,如果沒有慈悲心,那麼做一個國王也沒有意義,反而造下很重的惡業。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外地來的小偷,以前沒見過甘蔗,他使勁地擠壓一根還沒長成的甘蔗,想擠出汁來。還沒長成的甘蔗,是擠不出汁的,他這樣做不會有什麼收穫。同樣地,如果國王對民眾沒有盡到保護的職責,那麼他也像這個愚癡的小偷一樣,在今生和來世都得不到任何的收益。而且他的不盡職,使得他所收取的六分之一民眾的收成,就像是從民眾中偷來的一樣,來世也得加倍地償還。

己三、斷特別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前面分別從總、別的角度進行了引導,這裡講的是特別的角度,是說為了打破貢高我慢,而特別應該引起重視之處。國王的特別傲慢之處,是自認為是大英勇自在者的我慢心,也就是說國王自恃英勇善戰,能力超群。學習這一科,大家要反思的是,心中自認為自己具有智慧高、學問深、能力強、福報大等等優點,而瞧不起別人的這種我慢。

設問:國王可以在得到機會時傷害百姓,因為這是法典中允許的,所以並不是罪惡吧?

答:

若得便為害,國王無罪者,

盜賊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難詞釋義

得便:遇到適合、方便的機會。

頌文直解

如果說國王自恃力量強大,因此在得到機會時,可以隨意傷害百姓,並沒有罪惡的話,那麼其他人也就有這樣做的理由了。比如,最初在主人沒有防備時,盜賊前去偷盜,也應不會有罪惡了,但這顯而易見是不應理的。

釋義

只要是惡意傷人,造下的必定是惡業,國王當然也並不例外。比如國王懲罰盜賊,首先是因為盜賊去偷盜、搶劫了東西。偷、搶東西顯然是惡業,但是假如說國王抓到盜賊後,就可以對盜賊進行鞭打等懲罰的話,那麼這和盜賊進行偷盜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國王本來受雇於民眾,因此理應心懷慈愍,勸人向善,而不應進行懲罰,因為懲罰是惡意傷人,本身就是一個惡業。

這個道理,用盜賊來對比,就非常清楚。盜賊的偷盜誰都知道是錯誤的,聖天菩薩以此就清楚地說明國王的懲罰也同樣是錯誤的。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國王託付一位大臣,在他過世後,將王位傳給他的弟弟。但是當國王去世後,大臣殺死了國王的弟弟,自己做了國王。這位大臣利用國王病逝的機會,篡奪了王位,這使得他惡名遠布。這是一個王族被傷害的公案,雖然國王一直處於強勢地位,但是當王族有一天也變成了弱勢,被別人傷害了的時候,他就知道原來傷害人是錯誤的了。這也是一種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就更能清楚國王也不能去傷害別人的道理。

這也警醒我們,當手中掌握權力,或者當自己的地位相比別人更高的時候,應該對治自己的傲慢,不能恣意妄為,傷害他人。

比如在居士團體中,負責人有一定的執行權力,那麼負責人在考慮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間放生等等事情的時候,要多和大家溝通,要做出盡量讓大家都能夠方便的決定。

對於出家僧人來說,在與居士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門。恭敬出家僧人,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那麼出家僧人是否因此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對在家居士進行訓斥了呢?當然不能,因為具有我慢的凡夫,非常樂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教訓別人。高高在上地教訓別人,會讓在家人的自尊心受傷,那麼如果他們也同樣學了這樣的習氣,去教訓別人的話,整個團體就充滿烏煙瘴氣了。出家僧人聞思修行佛法之後,應該學習到佛菩薩的慈悲喜捨心態,其中這個捨心,就包括了沒有地位、階層等的區別,應該平等、祥和地待人。這是很重要的,甚至修行更高的時候,會把所有人都當成菩薩一樣去恭敬。出家僧人以此作為榜樣,這樣在家居士也會受到感染,而增上對於出家僧人的信心,和聞思修行的意樂了。

設問:國王在戰爭中戰勝敵人後,就可以因為他的勇敢而獲得國土上大量財富,如果他陣亡了,那麼他就能進入天界吧?比如《薄伽梵歌》中就說:「戰死生天界,得勝享國土,起來袞日子,決意上戰場。」

答:

若於酒等事,捨財非供養,

陣中捨自身,豈思為供養。

頌文直解

如果人們將擁有的錢財都用到了喝酒、賭博、嫖娼等事情上,這些用掉的錢財當然不能算是供養。那同樣地,在戰爭中捨棄自身,怎麼能夠認為這是一種可以供養的福德呢?因為這根本不是福德之處。

釋義

世上鼓吹戰爭的言論,往往認為戰死是一種福德、是一種供養,是很英勇的人,做出的貢獻,因此戰死後就有了升天的條件。這種理由雖能誘惑人,但完全是錯誤的。聖天菩薩這裡用為了喝酒等的惡業而去捨財做對比,來顯示出這種理由的荒謬性。

世間人去喝酒、賭博、嫖娼等,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所做的事情顯而易見是惡業。那麼國王在戰場上,心裡懷著嗔恨,所作的是殺生等更大的惡業,這只能將國王引向三惡道中,根本不可能在後世轉生到天界。

那麼什麼樣的行為能轉生到天界呢?必須要守好五戒,並勤行十善。守五戒,那就不能殺生哪,以嗔恨心去參加戰爭,殺死很多人,這是犯了嚴重的殺生罪業啊!守好了五戒,才能保證不落惡趣,在此基礎上,再勤行十善,才能在後世進入天界。

這個偈頌也告訴我們,對於任何的見解,都要經過智慧的分析,不能隨意地聽從。對於凡夫來說,容易被一些極端的思想所蒙蔽和誘惑,因為這些極端思想迎合了凡夫的我執,會激起凡夫的我慢。

設問:確實如此,但是國王英勇善戰,而成為世間的怙主,不是有很多人會對此歡喜嗎?

答:

國王護世間,汝全無依怙,

怙者自無助,誰能生歡喜。

頌文直解

國王是保護世間的怙主,但是國王自己卻完全沒有依怙之處。這樣怙主自己處於無助的地位,因此後世難以避免地將走向三惡趣。智者對此又怎麼會歡喜呢?

釋義

國王會很喜歡這種受萬民擁戴的場面,一個沒有聞思修功德的凡夫,到了這樣的位置,都會禁不住產生飄飄然的感覺,產生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但是,這又恰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位置,原因就是因為他沒有了依怙。

這裡「依怙」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世間的老師、權威,也可以理解為出世間的阿闍黎、善知識,以及佛法僧三寶。有了依怙,有了約束的人,他說話、做事就會有分寸,不會放縱自己的煩惱和習氣,這樣的人,是踏踏實實的人,是對後世有把握的人,也是開心的人。就像中國歷史上,賢明的皇帝,都有自己依止的國師,他們聽從國師的教導,就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也為自己的後世積累了善業。

不但是國王,對於任何一個凡夫而言,沒有依怙,就意味著沒有受到約束,而沒有了約束的人,就難以控制心中的貪嗔癡煩惱,就會放縱不良的習氣。這樣的人,就會做出很多無法無天的事情,造下很多惡業了。因此他會生活在對未來沒有把握、沒有信心的焦慮之中。

所以大家平時不能有傲慢。現代的人,容易產生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好習氣。自我中心就是不受約束,心裡完全放縱我執、滋養我慢。甚至對父母親、對老年人、對上師,不僅僅是在行為上,在內心中也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看來,周圍就沒有功德比自己大,或者能力比自己強,或者智慧比自己高,或者聞思比自己深的人。這樣的人,有時候即使表面上非常謙虛,但是心裡是目空一切的,是沒有約束的,這樣他說的話,做的事也會一意孤行,而不想受到別人的任何約束。比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於上師、管家、法師、僧眾等所說的話,表面上接受了,但是心裡其實還有另外一套。有的人多了些世間的小聰明,和世間的小福報,或者多學了一點經論,多背了幾個經論的教證,就傲慢得不得了,這都是凡夫因傲慢而產生的問題。這種我慢一旦堅固起來,就很危險了,已經變得和這裡所說的國王一樣的愚蠢了。這個時代學佛的人,都要這樣來反思一下,檢查自己心裡有沒有這樣的執著和煩惱。

那麼發現了我慢後,應該如何來進行對治呢?這裡學到的對治方法,就是要在心裡增加約束。首先你可以想一想我們的歸依處諸佛菩薩們,想一想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和這些出世間的聖者一對比,就可以知道自己僅僅是一個井底之蛙,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還很多,執著和障礙還很重,修行還很差。在這樣的情況下,還生起傲慢,那正好說明了自己不但不優秀,反而還很愚蠢,這是一件很讓人慚愧、羞恥的事情,這樣就在心裡有了約束。其次,在做具體事情的時候,要有發心和因果觀念的約束,也就是,要考慮到這樣做是否符合出離心、慈悲心的原則,是否是一種善業,以及有什麼樣的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佛菩薩們,在世俗行為中是最注重發心,最注重因果的,因此應該放下愚蠢的自我中心,向佛菩薩們看齊。

設問:國王的名聲與他採取的手段有很大關係,歷史上那些手段溫和的國王,都已經被人遺忘了,而那些手段殘忍的國王,直到現在都還很出名,所以國王為了名聲,應該施行暴政吧?

答:

國王命終後,名稱無少德,

無德與屠狗,何無大名稱。

頌文直解

國王在命終之後,他的名聲不會對他有任何功德利益。而且沒有功德利益的惡名,對於國王和那些殺狗的屠夫來說,都非常大,怎麼會沒有呢?因此,不應該為了名聲,而去造下非福之業。

釋義

世間人很貪圖名聲,但是名聲對於後世的安樂能有利益嗎,實際上一丁點的利益也沒有。並且,國王施行暴政後,所獲得的將是很大的惡名,這個惡名越大,他在後世將遭受的苦難就越多。這就像一個殺狗的屠夫,他在周圍一帶也會非常有名,大家要殺狗的時候都知道去找他,但是這種名聲對他有好處嗎?一點也沒有,他的名聲越響,說明他造的殺生的業就越多,後世的痛苦就越大。

那麼有人想,惡名帶來的是後世的痛苦,那麼美名應該能帶來安樂吧?要知道名聲無論是好是壞,都是虛的,不能給後世帶來安樂和痛苦,只有自己造下的身口意業,才是後世痛苦和安樂的來源。

有的人很注重名聲,生怕被別人議論和誹謗。其實作為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更應該重視的,是自己的發心和所作的行為。因為發心決定了行為的善惡,行為決定了後世的苦樂果報。而好的名聲,僅是今世表面上的一個福報而已,而且不注意的話,會徹底障礙修出世間的解脫道。而且福報不大,還沒有成熟的人,利用媒體等一下子出名聲的話,會徹底毀壞自己的福報。尤其是初學者,不要想著一下子去出很大的名聲,否則會很糟糕。如果一個人注重自己的發心和行為,修行與心相續慢慢成熟,對佛法和眾生作出了貢獻,那麼好的名聲自然就會到來。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富人的女兒去世後,葬禮非常隆重。另一位女孩看到後,極其羡慕,為了也能獲得這樣的禮遇,於是她用繩子上吊自殺了。大家都知道,死後的葬禮再隆重,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是這個女孩卻為此而不惜自殺,可見這是極其愚蠢的事。後世的名聲就像這死後的葬禮,對自己一點利益都沒有,但是國王不惜為此而去製造惡業,這也是極其愚蠢的行為。

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user/zfwtv/videos?sort=da&view=0&flow=grid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10 上午 10:12:16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87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