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70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十四課


    

這以上已經學了「斷總護世自在者之我慢」中的第一科——「正說」,講了國王不具備傲慢資格的理由,下面來學第二科,教導國王遠離惡業的方便。


  

庚二、明以此離非福之方便


  

這一科,就是在前一科「正說」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教導國王遠離惡業的方便。


  

設問:因為全國民眾都需要國王來保護,所以國王傲慢也是合理的吧?


  

答:


  

要由我保護,取世間工資,


  

若自作罪惡,無悲誰同彼。


  

頌文直解


  

國王認為世間要依賴自己來保護,而特別傲慢,並取走了世間民眾收入的六分之一作為工資。但如果他做的是殺人、綁人、打人等的嚴厲懲罰,造下的是種種罪惡之業的話,那麼哪裡還會有這樣沒有悲心的罪惡之人呢?


  

釋義


  

國王為什麼覺得傲慢呢?因為他認為民眾需要自己去保護,說明自己很偉大,所以他也覺得民眾六分之一的收成,是理所應當付給他的。其實國王收取了報酬,保護民眾就是他應盡的責任了,他應當盡職盡責地來保護民眾,而不應該產生傲慢,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如果本來應當來保護、服務民眾的國王,反而用殺人、鞭打等的手段來壓制民眾,那他就成了最沒有慈悲心的人了。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肉販在砍骨頭時,一顆骨頭碎片迸進了眼睛裡。他去看醫生,醫生給受傷的眼睛用了藥膏,來減輕不適,但是沒有將骨頭取出來。不久肉販的眼睛就又發炎了,前去看病的時候,醫生同樣只用藥膏,沒有取出骨頭。這樣周而復始,肉販大部分的錢都被醫生賺去了。有一天醫生去別的地方看病了,醫生的兒子來給肉販看病,他直接將骨頭取了出來,去除了病根。這個醫生是奸詐的,故意不把肉販的病治好,讓病人反覆就醫,既遭受了身心的痛苦勞累,又浪費了錢財。同樣,國王如果也利用手中的權力,來盤剝民眾的財富,而不是真正地保護民眾,那也是一種惡業。


  

權力容易讓人迷失,產生高高在上的感覺。無論是出家人的僧團裡,還是世間的單位、家庭中,手中掌握一定權力的人,要警惕自己是否因權力產生了傲慢。要知道權力,是用來服務大眾的,而不是用來產生我慢等煩惱的。應該如理行使權力,盡職盡責,這樣才不會錯亂了因果。


  

設問:雖然如此,但是至少罪犯是應該得到嚴懲的,國王如果不嚴懲罪犯,民眾將會受到損害,因此國王懲罰罪犯,是為了保護民眾的需要,這不會是惡業吧?


  

答:


  

若作罪眾生,非是所悲愍,


  

則愚夫異生,皆非所庇護。


  

頌文直解


  

如果犯下偷盜、欺詐等罪惡業的眾生,不應該被悲愍,而應該得到嚴懲,那麼你以及所有愚癡的異生,也都不應該得到庇護,因為這些異生多多少少都會作罪業的事。


  

釋義


  

在五濁惡世,作惡造罪的人並不少見,但是國王不能把這當做理由,來對他們濫施刑罰。國王受民眾奉養,理應殫精竭慮為民眾服務。民眾中,當然也包括那些犯了罪業的人,因為在給國王的報酬中,也有他們的一份,國王同樣應該感恩他們、保護他們。而且這些人之所以造下惡業,主要是因為他們受非理作意導致的煩惱所控制,非理作意和貪嗔等的煩惱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所以國王應施以仁政,對於那些不信因果,煩惱熾盛,胡作非為的人,應該儘量運用各種方便去開啟他們的智慧,轉變他們的見解,讓他們主動改正錯誤,主動對治煩惱,走上斷惡行善的正路,這才是對他們的最好保護。如果因為他們造了罪業,就不應該被慈悲保護,那麼所有愚癡的異生,也就是那些具有非理作意、被煩惱控制的人,就都同樣不應該被慈悲保護了。而且,連國王自己也是愚癡的異生之一,因為國王受民眾的恩惠,但是他非但不保護民眾,反而還折磨他們,這種行徑,和那些江洋大盜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樣國王也同樣不應該被保護了。


  

設問:的確如此,但是為了庇護世間,對於暴徒處以嚴懲是不構成罪惡的,往昔的國王們不是已經在關於君規的法典中這樣規定了嗎?


  

答:


  

自生歡喜因,隨處皆非無,


  

由教等為因,不能滅非福。


  

頌文直解


  

有人積累不善業,自己非但沒有後悔,反而還找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讓自己歡喜。這樣的人非常之多,隨處都可以找到。比如說,很多以殺魚、殺豬等惡業謀生的人,他們說這些殺生之業是自己種姓中產生的,而且是上天賜予他們的生計,因此並不是非福業。國王以這些教作為根據,也同樣是找了一個讓自己高興的藉口而已,並不能滅除非福業,因此應當精進不懈地斷除罪業。


  

釋義


  

造惡業的人,因為心裡發虛,所以,會從世間法典等的地方,找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來讓自己心安。但是一個人所作之業是否正確、合理,並不是世間的法典所能決定的,唯一能決定的,就是之後所感受的果報,能引生福報的,就是福業,也就是善業能引生苦報的,就是非福業,也就是惡業。


  

尋找藉口,是世間耍小聰明的人經常使用的伎倆。殺生是非常嚴重的惡業,為什麼呢?因為殺生直接斷除了眾生最最珍惜的命根。但是以殺生為業的人,或者貪圖肉食口味的人,就會故意找些藉口,比如辯解說這是一種職業,或者說動物就是上天安排給人吃的等等。但是當他們在後世因為殺生而遭受猛厲果報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這些藉口就都不起作用了。


  

在現在社會中,守持清淨的戒律並不容易,因此有的人為了讓自己安心,就憑空說一些沒有根據的話,比如說要符合現在的形勢,戒律也需要改變。其實戒律的開、遮、持、犯是有嚴格規定的,守戒就是守戒,犯戒就是犯戒,後代的修行人根本沒有能力和資格對戒律進行變動。


  

即使是攔路搶劫的強盜,也會編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強盜被抓住後,往往就會說什麼上有老,下有小,是為了養家糊口,不得已才來搶劫的。


  

可見為自己的惡業找藉口,是非常普遍的,確實是「隨處皆非無」,古今中外到處都有。但是這些耍小聰明的人,如果能像具有宿命通的瑜伽那樣,知道今後將會感受的果報的話,他們就不會那麼信誓旦旦地為自己的惡行辯護了。


  

對於國王來說,即使君規的法典中提到了需要嚴懲罪犯,這也不是他能這樣做的理由,因為制定這些君規的,是世間的凡夫,他們並沒有出世間聖者那樣的殊勝智慧,更沒有佛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心。而且月稱菩薩說,即使是印度古代的那些君規法典,也指出這種嚴懲的方法,不是有利益的方法,因為對這些罪犯造成了損害。


  

月稱菩薩舉了這樣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上一頓飯還沒有消化,就想吃下一頓了。他去問一些婆羅門,是否可以接著吃?婆羅門回答說可以。他又問了是否可以喝酒、睡覺等等,他們也都回答說可以。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但是之後,他覺得渾身難受,於是只得去看醫生。醫生問他幹要那樣做?這個人回答說,他每次做事,都要問過別人的意見。但其實呢,是他自己貪吃、貪喝、貪睡,問別人只是給他提供心安理得的藉口而已,但是做了後,他就感受了痛苦。同樣地,國王也是因為自己想做殺人等的惡業,而去羅列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而已,那麼在後世,國王同樣也會感受到這種惡業帶來的痛苦。


  

這以上教導了國王不能利用權勢恣意妄為,懲罰民眾,因此來斷除國王將自己作為民眾保護者所滋生出來的總的我慢。下面是斷除國王作為法自在者所滋生的別的我慢。


  

己二、斷別法自在者之我慢


  

這裡的法,是指國法法自在者,即是能自在行使國法的人。下面偈頌裡的法,則是側重於善法、善行的意思。


  

設問:如果國王保護好了民眾,那是善莫大焉,單憑這一點,他就可以獲得升天的善報了吧?


  

答:


  

若謂正防護,國王便為法,


  

煩惱諸匠人,何緣不成法。


  

難詞釋義


  

煩惱:此處並非指貪嗔癡等煩惱心所,而是指疲憊不堪、勞累的意思。


  

頌文直解


  

如果因為國王為民眾提供了正防護,由此就認為這是國王的法,國王就積累了善行,能往生善趣,那麼那些在挖地,或製造武器而疲憊不堪的工匠們,為何不是在積累善行的善法呢,他們也應成在積累善行了。


  

釋義


  

所做行為的性質,是由當時的發心決定的,而不由具體的行為決定的。發心是善的,那麼行為就善,發心是惡的,行為就惡,發心是無記的,行為也就是無記的了。


  

做普通工作的工匠們,或者在工地上挖土的工人們,他們辛勤地勞動,做好他們的本職工作,是為了賺取工資,為了養家糊口,因此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在行善積德。同樣,對於國王來說,接受了民眾的酬勞,因此保護民眾並不是在行善積德,而是他應盡的責任,如果他沒有做到應盡的責任,那就是他的失職了。


  

如果工匠們具有慈悲的發心,用手頭的工作在利益他人,那麼他們的工作才算得上是善行同樣,國王只有生起了利益民眾的慈悲之心,那麼他的行為,才能算得上是善行。


  

《四百論廣釋》中說,克什米爾人為了保護城市,開挖了一條壕溝。儘管壕溝是為了保護城市,但是工人們為了工資而去作活的話,就並不是善行。又說:武器可以用來保護民眾,但如果製造武器的人,沒有保護民眾的發心,那這種行為也並不是善行。


  

從這裡大家也應該知道,首先具有一個為他人服務的清淨發心,非常重要。這就能夠讓你在平常庸庸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積累到福報。大乘弟子的目標,當然是要生起菩提心、實現菩提心,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要一下子生起徹底犧牲自己,服務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的發心,是並不容易的,因此先從力所能及的地方做起。在家裡,不要突出自己,串習我慢,而要真心實意地把家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前面
,為他們服務;在單位裡,要本著利益客戶、同事,服務客戶、同事等的發心,主動、積極地把工作做好;在寺院中,要本著利益、服務這些能接觸到的僧眾和信眾的發心,為他們增上順緣,減少違緣,來提高大家共同的聞思修行。利益眾生這個詞非常地大,因此容易變成口頭禪,如果大家首先來利益身邊的人,為他們做好身邊的事,這才是利益眾生的開始,否則,口上說得再好聽,也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設問:雖然保護民眾是國王應盡的職責,但是畢竟民眾依賴於國王,因此國王還是與眾不同,民眾不能隨便去評說吧?


  

答:


  

世間依國王,國王尤可訶,


  

喻善訶有愛,普為世間母。


  

頌文直解


  

一般來說,世間依賴國王來保護,但是國王沒有善法,應被世人呵斥,因為國王以嚴厲的懲罰之業,具有損害。譬如聖者會呵斥如母的三有之愛,因為愛是一切有漏世間產生的根源,會把世間眾生安置於三有的苦之中。


  

釋義


  

民眾確實依賴於國王,但是這種依賴,並不是信賴和服從國王的理由。原因是:一、國王本來就是民眾雇用的;二、國王擁有權力,所以會濫用職權,對民眾作嚴厲的懲罰,造下惡業。民眾可以信賴的國王,是真正具有慈悲之心,以正法來治理天下的轉輪聖王。


  

依賴並不等於信賴。比如十二緣起支中說,眾生是依賴於愛,才流轉於輪迴的,但是眾生並不能信賴愛。大家學過十二緣起支的話,就會知道,不離愛的貪,和乖愛的嗔,就如同眾生之母。正是這種煩惱的愛,讓眾生一直在輪迴中飽受痛苦的逼迫,所以眾生不能信賴它。那麼國王,也是民眾的依賴之處,就像眾生之父一樣,但是國王會對民眾作種種的損害,因此他和愛一樣,也不能被信賴。這樣一比較,大家就可以看出,就像聖者會呵斥愛一樣,智者們也應該呵斥國王,對國王進行監督。這樣的呵斥和監督,對國王有利,可以斷除他的我慢心,不會造下罪業,對後世有利益,另外對民眾也有利,能讓國王儘量調整發心,以清淨心、慈悲心來幫助民眾,給民眾帶來幸福快樂。


  

《四百論廣釋》中說:有一群商人被困在了一個孤島上,他們的生活所需,依賴於其中一個商人提供。但是這個商人漫天要價,就受到了眾多商人的呵斥。同樣地,國王雖然是保護者,但是他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私利,這就理所應當受到呵斥和監督。


  

大家從中也可以體會到,無論在家裡、單位裡,或者在出家僧團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你的貢獻,或許比別人大,你的地位,或許比別人高,但是別人都可以對你提出批評。也許有人會說,那我的功德也比別人大,別人怎麼有資格說我呢?要知道功德不是用來生起傲慢的,功德是為自己後世做資糧,利益的純粹是你自己,如果你生起了慈悲心,願利益眾生,那就更不應該生起傲慢了,因為這不是和你利益眾生的發心正好相反了嗎?


  

設問:那麼國王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對民眾如理管理和保護,那這是他的善行了吧?


  

答:


  

非愚不得王,愚人無悲愍,


  

國王雖護者,無悲不住法。


  

頌文直解


  

總之,國王難以具備善行,王位是導致傲慢及放逸的根本,所以非愚的智者們不會去追求,因此他們就不會得到王位。愚人貪欲很大,他們會去追求,但是他們又沒有悲愍心,因此他們當了國王後,雖然看起來是世間的保護者,但是因為沒有悲愍,哪裡能具有善法呢?根本就不會有
    


  

釋義


  

智者們經過觀察,知道因為大權在握,所以王位會讓人傲慢,讓人沉溺於五欲六塵的放逸之中,並且會放棄慈悲,變得越來越殘忍。一個原本謙卑、潔身自好,並有慈悲心的人,如果當上了國王,那麼他極有可能經受不住權力所帶來的巨大誘惑。當他不斷聽到有人來稱揚讚歎,他也就分不清東西南北,就上了這些另有所圖人的當了,真的以為自己英明卓越。他還會憑藉手中的權力,去千方百計地搜刮錢財,並且當他有大量的財富可用,有大批的美女可挑的時候,他就抵擋不住誘惑,追求這些原先放棄了的物欲享受去了。還有,當他遇到不願服從的人,他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去對付他們、損害他們,並且這樣的習氣會越來越強,這樣他的慈悲心最後也會消失,也變得異常殘忍了。


  

所以,一個出離心、慈悲心還不穩固,甚至還沒產生的世間人,得到了王位後,就會被王位俘獲,變成一個造作種種惡業的人。這樣他的後世福報,也因為得到王位而斷送掉了。所以除非是佛菩薩化身,否則在現在的五濁惡世,是不可能產生既有智慧,又充滿慈悲的國王的。因此就像第一品中所說的「何故自為質,造作諸惡業,汝定如智者,對我已離染」那樣,真正的智者,在對自己的執著和煩惱還沒有有效對治,後世還沒有把握之前,是會遠離王位這個危險的職業的。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上師法王在教導我們不能追求權力、名聲時說,他老人家一剎那也不對世間的權力產生執著,如果對弘法利生沒有利益,即使給一個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他老人家也不要。這是上師法王為了讓我們放下貪著,而有意這樣強調的。具有因果正見,具足出離心、慈悲心和智慧的人,就會像上師法王那樣,因為名利和地位會讓人造惡業,既害自己,又害他人。


  

曾經有個國王,他的一個大臣收不上稅,被國王呵斥了。這個大臣和一位好友談起這件事,好友就唆使他用暴力徵稅,於是他就開始壓榨民眾,用暴力迫使他們交稅。不久,國王任命了大臣的那位好友,他為了取悅國王,使用了很多迫害的手段。到後來,他無法用武器來消滅那些抗稅的民眾時,他甚至縱火燒死了他們。那場大火燒死了成千上萬個眾生,國王對此很滿意,獎勵了他一幢房屋。所以權勢可以讓人變壞,好的人,當了大臣,或者國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統治,就會失去悲愍心。


  

所以大家要好好觀察自己。大的權力會讓人產生大的墮落,小的權力會產生小的墮落。在家庭、工作、修行的場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安排一些人有一定的權力,方便進行管理。而在有了權力之後,要清楚自己擁有權力的目的是什麼,而不能驕傲自滿,開始對別人頤指氣使起來。


  

那麼不應該產生傲慢,人們又應該怎麼來做呢?在社會、家庭中,人們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孟子所提出來的「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這五倫十教,核心就是慈愍,當大家互相都心懷慈愍,充滿善意,為對方利益著想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五倫十教這樣良好的人際關係。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大家不要拿這樣的標準,來對照別人,找到別人的差距後,去橫加指責,這樣不會減少自己的過失,只會讓混亂的社會更增加了一層混亂。大家應該先把自己應該做的那一份做起來,這樣這個社會至少已經清淨了一分。


  

雖然大家不是國王,但是不具足五毒煩惱當中的傲慢的眾生是沒有的,因此要用這些教言對照自己,斷除掉自己大大小小的傲慢心,對別人要有尊重心、恭敬心、感恩心,這非常重要。

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user/zfwtv/videos?sort=da&view=0&flow=grid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
[此帖子已經被感恩三寶於2013/10/9 下午 01:51:26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9 上午 11:43:22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18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