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根 本 上 師 祈 禱 文 ─ 敬錄自《喇榮課誦集》

您是本帖的第 312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根 本 上 師 祈 禱 文 ─ 敬錄自《喇榮課誦集》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根 本 上 師 祈 禱 文 ─ 敬錄自《喇榮課誦集》

根本上師祈禱文

哦民秋記英記頗張內

密嚴淨土法界宮殿中

讀孫桑傑袞吉哦沃涅

三世一切佛陀總集體

讓森秋固溫孫敦雜貝

開顯指示我心即法身

匝威喇美霞拉所瓦迭

根本上師足前誠祈禱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02:5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8.htm

http://211.72.163.194/pdf/36.pdf

如何依止善知識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著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05:3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五加行開示錄》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外加行修完以後,在外加行和內加行之間,還有兩個修法:解脫利益和依止上師。

第一、解脫利益

通過修外加行,我們可以了解到輪迴的痛苦。既然輪迴是痛苦的,誰也不願意在其中流轉,必然會有解脫的願望。所以,宣講解脫的利益就有很大的必要。

第二、依止上師

有關依止上師的具體方法,可以參看《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講得比較清楚。但是,目前在依止上師方面存在的問題很多,所以有必要講一些關鍵的內容。

依止上師的次第是:首先觀察上師,中間依止上師,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修學上師意趣便是我們依師的目的。

(一)依止上師的重要性

從外加行的修法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輪迴是痛苦的,尋找一條出離之路,從輪迴中跳出去是我們的唯一選擇。但是要找出路,必須有善知識的引導。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領,我們是無法在輪迴中找到出路的。我們都清楚,要想學成世間的知識技能,也要接受一些培訓才可以辦到,那麼解脫就更需要學習。要學習,自然就需要老師。所以,善知識必不可少。

(二)上師的最低標準

我們需要一位怎樣的善知識呢?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得很明確。顯宗和密宗,大乘和小乘,對善知識的要求各有不同,現在就簡單地講講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準。

1、不造作的菩提心

為何需要這樣的菩提心呢?因為,如果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利益眾生的念頭。我們接近他、跟隨他,就不一定能找到出路,而且有可能造下種種惡業,這是很危險的。

如果一位上師具有菩提心,就稱得上是菩薩。那麼,無論他的修證境界怎樣,都會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利生的事業當中。既然他這樣投入地利益眾生,至少不會有意地傷害我們,一定會盡一切力量引導有緣人走上正途。所以,具有菩提心是作為上師不可或缺的條件。

2、相當的智慧

作為上師,僅有菩提心是不夠的。他必須能引導我們,讓我們明白通往解脫的道路該怎樣走,也就是該從哪裡下手、怎樣去修等等。如果他僅有菩提心,卻不懂得教授,就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所以上師還要有智慧。

智慧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但此處的智慧是指:如果是修淨土宗,他就能夠為我們指示一條修習淨土法門的完整道路;如果要修禪宗或密宗,他也一定能夠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一整套的修禪之法或修密之方,這樣的人才能夠依止。

3、戒律清淨

菩提心與智慧是最起碼的要求,但它們還須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之上,即善知識一定是戒律清淨的人。

所謂戒律清淨的含義是指:如果是出家人,就必須具備出家人的戒律;如果是在家人,就要具備在家人的戒律;如果是學密宗的人,其密乘戒務必要清淨。如果戒律不清淨,就沒有資格引導他人,這一點極為關鍵。

以上三種條件是最低要求,如果要依止上師,至少要依止這樣的上師。

(三)觀察上師的方法

在現在的居士當中,依止上師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一聽到何處有灌頂,大家就趨之若鶩,從不仔細觀察授予灌頂之人有無做金剛上師的資格,盲目地去接受。結果在灌頂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就發現上師的種種過失,又開始退失信心,隨意誹謗已經與自己建立了師徒關係的上師,這是極為可怕的。

密宗特別反對作為上師,不觀察弟子的根器,便胡亂傳授密法、隨意賜授灌頂;以及作為弟子,不仔細觀察上師,盲目地接受密法、接受灌頂。

如果只是接受一般的開示,比如傳講顯宗戒律,或者是皈依、發心、外加行等修法,對傳法者的要求並不是特別嚴。但是,若要接受密宗的正式修法或者灌頂,一定要首先弄清楚傳法者有沒有這樣的傳法資格。

密宗觀察上師有三個步驟:

第一是在遠處向他周圍比較了解他的人打聽,這位上師戒律清不清淨,有沒有慈悲心、禪定以及智慧等等,這是初步的觀察方法;

第二是到他附近,親自考察他的所有行動;

第三是通過直接接觸,也就是跟他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情,以這種方式來進行仔細觀察。

在這些過程當中,若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並認為密宗對上師的要求他都具備了,最後才可以依止,才能視其為根本上師。這樣的上師需要終身依止,時刻跟隨其後,尊聽教言,依教奉行,就像密勒日巴依止上師的感人事蹟一樣。要聽聞密法,就應該這樣做。

但是,我們現在往往沒有時間和條件去進行觀察,又想聞聽密法,那該怎麼辦呢?就只有到藏地去,依止為眾人所公認的那些高僧大德,在他們座下接受灌頂。得到灌頂後,再去求一個適合自己的完整修法。得到修法傳承後,回到家裡實修。將得到的法全部修好以後,再去求下一步的修法,然後再回家修,只有這種方式,才是實際而又可行的。雖然藏地和漢地天各一方,來回奔波確實有一定困難,但是,在沒有其他辦法之前,我們也只有克服,只能選擇這條路。

如果對賜予灌頂的上師很陌生,便去接受密宗的灌頂,聽受密宗的正行修法,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在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不僅僅是密法,若要聽聞空性法要,如中觀之類的見解,對善知識的要求雖然沒有密法那麼嚴格,但還是需要觀察。

所以,如果今後有人傳密宗正行修法或灌頂,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這個人的背景,確保沒有問題後才可以接受。如果對方是素昧平生的人,僅僅去拜見,請教問題,順便聽聽顯宗方面的開示或是密宗的外加行修法,也是可以的,但要聽密法,一定要謹慎,這是其一。

其二是灌頂的問題。什麼是灌頂?灌頂就是傳密乘的戒律。既然是傳密乘戒,你就首先要知道所受灌頂的戒律是什麼。千萬不要以為,在接受灌頂後,對自己沒有任何要求。其實,沒有一個灌頂是沒有要求的。要求什麼呢?要求你受密乘戒。有些灌頂有五條戒,有些有十四條,有些有二十五條,凡是灌頂都有相應的戒律。

比如一個人發心出家,在剃度時,除了剃落頭髮,換上僧衣,還要給他舉行儀式,這個儀式便是讓他受戒。同樣,密宗的灌頂就是讓我們受戒。如果在得到密乘灌頂以後,卻對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一竅不通,無意當中很容易犯密乘戒。這些盲目的做法,根本不符合密宗本身的要求。很多居士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造成了極大後患,今後一定要注意。

如果你要接受一個灌頂,首先要了解此灌頂有幾條戒。假如有五條,就要看看是哪五條,並反躬自問,考察自己能不能做到。譬如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是最基礎的戒律,但我們在受戒前都要看自己能受哪一條,不能受哪一條。若連居士戒都要這樣認真地取捨,那麼密乘戒就更需要認真對待,更不能盲目草率。所以,在接受灌頂之前,一定要觀察權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理智地接受,這十分重要。

(四)依止上師的方法

依止上師的方法雖然有很多種,但最殊勝的依師之法就是自己認真修行。上師教你的法,你好好地修持,所有真正的善知識都應該會滿意。如果你精進修行,他卻不以為然,反而樂於叫你捐款或是幹其他事務,這只能說明這個上師是不夠資格的。

因為,作為大乘佛教或者密宗的善知識,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認真修行,這是他最迫切的需要。你認真地修法,就是向他提供了最需要的東西,他怎麼會不滿意呢?

依止上師、讓善知識歡喜的方法雖然有三種,但是真正能夠讓上師高興的就是如理如法認真修行。若真能這樣,不但上師歡喜,而且十方諸佛菩薩都會歡喜。

如果上師讓你發菩提心,你置之不理;讓你發出離心,你也置若罔聞,卻妄想通過其他方法讓善知識生起歡喜心,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徒勞無益。除非他不重視你的修行而重視別的事情,那又另當別論。

簡而言之,依止上師的最好方法不是別的,就是法供養──依教奉行,這是最殊勝的供養方式。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09:15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22.pdf

五 加 行 開 示 錄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入座與出座

外加行:

人身難得

壽命無常

輪迴過患

因果不虛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

內加行:

皈依

菩提心的修法

金剛薩埵修法 ─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曼茶羅修法 ─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上師瑜伽

附錄: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加行修法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13:47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http://www.zhibeifw.com/book/sdj/sdj-xm2.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全知巴楚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巴楚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公元二○○○年二月八日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17:39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6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普賢上師言教》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段落,我們都可以討論經年,並且從中獲益良多。對於那些非常認真遵循這條道路的人,我希望你們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研習《普賢上師言教》,因為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課題。對於那些追尋成佛的人而言,這是一門從此刻到成佛都必須研習的課題。--

我領受《普賢上師言教》的口傳和法教很多很多次了,可能超過三十次。這個法教總是不斷地被教授。對我來說,頂果欽哲仁波切如佛一般,是個成就者。我記得非常清楚,頂果欽哲仁波切每到一處,總是隨身攜帶《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直到他生前的最後幾天。每天早晨修法之後,仁波切會讀個幾頁。我光是從頂果欽哲仁波切那裡領受這個法教,可能就超過十次。有幾次是因為仁波切向一群人傳這個法,而我恰好也在場。大約有五次,仁波切應我之請,或因為他認為我需要受這個法,而把這個法教傳給我。他對我講授這個法,大約超過五次。

還有,我從敦珠法王受這個法肯定有三次以上。也從其他上師那裡領受過這個法教。如果我的虔誠心沒有限度,如果我有淨觀,如果我遇見能夠使我有限的虔誠心增長的上師,我將毫不猶豫地再次領受這個口傳或法教。如果三十年後我還活著,我會再如此做。因此,我希望你們某些人也能維持這種傳統,巴楚仁波切的傳統。把這個法教當作你的人生手冊。以這本書為基礎,展現你的人生。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19:5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7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金剛上師與灌頂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講金剛上師和灌頂。在藏地,人們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識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目前在漢地,很多居士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知,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知識,而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剛上師、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頂,結果造成不好的後果,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主要有二:一、這是那些金剛弟子(即學密之人)個人修行上的一個大問題;二、這些現象給整個藏傳佛教和密宗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使得社會各界人士,無論學佛或不學佛的人,都對藏傳佛教產生了種種誤解。所以要講這兩個問題。

一、金剛上師

是不是來自藏地、穿藏紅色僧裝的人都具足金剛上師的條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字的人,是不是都是金剛上師呢?都不一定。今天,就來講一講什麼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同時,再講講做小乘和大乘顯宗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

1、為什麼要擇師

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們也不做金剛上師,為什麼要講這些?你們雖然不會做金剛上師,但是你們會依止金剛上師,那時就要依止一位真正的金剛上師。但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因不如法地依止上師而走錯了路,就浪費了這珍寶人身。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短暫,在這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之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上其難。所以,要想學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難。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要走一條正規的道路。

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寧瑪巴的《大幻化網》裡講,佛法可分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報;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報,佛教裡有這樣的法;你想修聲聞的法、緣覺的法,佛教裡也有;若想修大乘顯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裡還是有。超市裡有很多東西,自己可以隨意選購。同樣,在佛教裡,從世間法到最頂峰的無上大圓滿,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選擇其中哪一個,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是每個人的自由。諸佛菩薩雖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眾生呢?顯然是不能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眾生,佛也不會說那麼多的法了。

如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也不代表整個佛法。他們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為。因為,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讚歎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眾生的事業。這些善行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還是世間法,關鍵是由自己的發心(動機)決定。

現在很多居士自稱是學佛的,但實際上他是如何學佛呢?上至知識分子和商人,下至農村裡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報的。為什麼學佛?為什麼受皈依戒?為什麼受五戒?都是為了健康長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這是不是學佛呢?佛沒有這樣做過。我們都知道,自從佛發了菩提心後,於三大阿僧祇劫中,從沒有為自己希求過這些世間安樂。這樣的「學佛」更應該叫學法。梵文的法(Darma),中文譯音為達摩,其意很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講,「法」具有度眾生的能力,可直譯為「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報,此人則可享受一些人天報應而不墮惡趣,具有「法」的意義。由此可見,只是為求人天福報或現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學佛,只是學法。現在,很多自稱學佛之人都是這樣發心的。

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雖然我們都會說「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我們修加行是為了自己,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燒香磕頭還是為了自己,處處都是這樣,和上班或處理一些家務事沒有很大差別。上班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聽法也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同樣都是為自己。

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真正是在考慮眾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沒有去考慮。如經中所喻,種穀可得穀,但稻草不求自得,無須專門求得(種穀喻為菩薩行六度萬行,穀喻為眾生的利樂,稻草喻為自己的利樂)。又有一個比喻是,燒火做飯可得飯,火起則煙自然冒出,不須專門求煙(燒火做飯與種穀義同,飯與穀義同,煙與稻草義同)。這些比喻說明了:雖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樣,如果你真正能夠放下自己(不要說現世生活上的問題,甚至後世的解脫也不去管它),根據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無條件地利益眾生,自利之事不需要專門去做,也會不求自得。

其實,只是我們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專門做。對此,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眾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無論做高貴的帝釋天王,還是轉生為微賤的螞蟻、蚯蚓,隨時隨地無不為自己打算,從來沒有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但是今天我們有什麼結果呢?還是流轉於輪迴中,什麼也沒有得到。今生去世時依然空手而歸,以後也是這樣,世世代代都是這樣。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沒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眾生,正如佛的廣傳裡所記載的,就是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他都會捨棄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更不要說其他的。他沒有管一己私事,但是佛已經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經圓滿了。所以,能夠放下就會和佛一樣,不能放下就和六道眾生一樣。學佛人當中,真正能夠學到大乘佛法的人比較少,但這只是從外在現象上得到的結論,所以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裡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為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其實從根本上已經錯了。

是不是為他人著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蹟時,我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的人,也沒有說為了度化眾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麼好,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為了度化眾生發菩提心,這只是口在念,但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

總之,只有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也才是我們要走的菩提之路。

這樣的路該如何走呢?我們需要一個具格的人引導,才能順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無始以來,我們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學了很多次世間的學問,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一種,尚需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完全掌握。放下自己的事,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作夢都很少夢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了的。今天,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這肯定要有善知識給予幫助才能辦到。所以,選擇金剛上師和善知識特別重要。

2、如何擇師

1)作大乘上師的條件

什麼是衡量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準呢?

第一、大乘上師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他不是十全十美,在沒有其他上師可尋時,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好的東西,也就是說,他絕不可能為獲得個人的財產、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只會盡己所能地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我們多多少少會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第二、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極好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麼呢?同理,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裡能得到智慧呢?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會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益自己的成份很多,考慮其他眾生的成份很少,他會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如果我們在很多關係上處理不好就會很麻煩,這時,還是以不依止為好。上面講的這兩個要求,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準。

2)作金剛上師的條件

做金剛上師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準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寧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裡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之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的福報淺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而又難。尊者又繼續說道:所以,暫且不談很高的要求,對金剛上師比較低一點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淨。三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1)別解脫戒清淨。別解脫戒分為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

2)菩薩戒清淨。作金剛上師一定要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說到菩薩戒,我要強調漢地存在的一個問題。現在,漢地很多學佛人都認為,我曾在某法會上受了菩薩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薩戒。但實際上他們得到菩薩戒了嗎?很難說。問題在於,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什麼?若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法會,並邀請一些高僧大德,由他們為大家舉行一個授菩薩戒的儀式,是否就得到菩薩戒了?從外緣上講,很多條件都具備了:傳戒上師是有菩薩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樣傳菩薩戒;儀軌也準確無誤;我們去參加了;法會也非常隆重,種種外緣十分圓滿。但得菩薩戒的關鍵是內因而非外緣。內因就是我們從心靈深處是否發過菩提心。比如說,參加授戒法會後,我們應捫心自問:現在我做的一切,是為利益自己,還是為利益眾生?若是為利益眾生,就要有為度眾生而成佛的念頭。若大部分修法的動機是這種念頭,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反之,若處處都是為了自己的解脫,那你根本沒有菩提心,又怎麼會有菩薩戒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所以,首先要鍛煉、調整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按加行裡講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無量心,再發菩提心。佛法再三強調,所有行持要從內心出發,從內心開始。內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菩提心,只是參加授菩薩戒的法會有什麼作用?傳戒法師雖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他的圓滿對我們有什麼用呢?我們自己不發菩提心,他也沒有辦法強迫把我們變成菩薩,如果有這種可能,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所以,得菩薩戒也沒有那麼容易。一旦得了菩薩戒,就要護持使之清淨。

3)密乘戒清淨。獲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頂。現在我們也會說:我是受了灌頂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個方面:第一、給你灌頂的人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再進一步說,他自己有沒有密乘戒;第二、你本身有沒有受灌頂的資格;第三、舉行的灌頂儀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證這三方面都沒有問題,才可以說我已經入了金剛乘,否則,是不是金剛弟子還是值得懷疑的。

第二,要廣聞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以前某些在山洞裡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當好,戒律清淨,又很虔誠,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還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很困難,因為佛法跟世間學問不同。比如,雖然你只精通世間所有學問的一部分,但在這個圈子裡,你就是權威。而佛法不是這樣,只有精通了整個佛法後,你才可以融會貫通,了解佛的真實意趣,若只看了一兩部經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佛法可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佛傳法時,要考慮聽眾的根器,傳對他們有利的相應之法。如果講實話,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會這麼做的。假如實際上不是這樣,但若暫時這樣講,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開心,又由這個開心而都能走上解脫之路,那麼,佛就讓大家開心,先講一個方便法。這難道是佛打妄語嗎?不是,佛要觀察眾生的根器,應機施教。眾生的根機各種各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各種各樣。而在所有這些法中,佛的真正思想是什麼呢?這只有在精通了很多經論後才會明白。這是佛教與其他學問的不同之處。所以,要給別人傳法,就必須廣聞多學。

第三,要有大悲心。因為,作為金剛上師就要以悲心攝受眾生。若某修行人戒律清淨,又懂得一些顯密教法,但他只是獨自在山洞裡修行,拒絕跟所有的人接觸,不願意攝受他人,那麼,他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卻不具備做金剛上師的條件。

第四,要精通顯密儀軌。特別在密宗裡,有很多事業法,它們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礙。但這些全是依照儀軌來做的。若什麼儀軌都不懂,就缺少了許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這些儀軌。

博通經論和顯密儀軌是從學識方面講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

第五,要有證悟。譬如要灌一個大幻化網的灌頂。在大幻化網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靜本尊。授灌頂者不但要將所有的本尊都觀想清楚,甚至連每尊佛持何種法器、結何種手印、身上有何種裝飾也要清晰地觀想出來。若做不到這一點,他怎麼給人灌頂呢?所以,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證悟。又如,給別人傳講大圓滿,首先自己必須證悟大圓滿。如同為人帶路,首先要把路了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途。若引路人都是糊塗的,又怎麼為人帶路呢?同樣,若上師自己都沒有證悟,他講什麼大圓滿呢?所以,傳大圓滿、傳竅訣的人必須是證悟者。

這裡的證悟,不要求斷掉所有的煩惱,也不要求證悟圓滿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斷除了煩惱、證悟了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證得來的。

第六,要懂得四攝法,即四種大乘菩薩攝受眾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攝法,也沒有辦法度化眾生。

對金剛上師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點。具備這些條件的稱為具德上師。可是,我們西藏有一個說法:小偷和佛,難以分辨。在大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其中誰是小偷呢?我們不知道。佛也是同樣的,在大街上的眾多人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他的頭上也沒有寫著「佛」字。所以,佛和小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既然這樣,我們該怎樣去選擇、依止金剛上師呢?在密續裡講了三種觀察金剛上師的方法。

首先,在還未接觸時,向住在此人附近的大眾打聽,因為這些人應該比較了解他的情況。這是從遠的方面講;第二,從近的方面講,雖然不接觸他,但可以在這個人的附近觀察他的行為,僅觀察一兩天是不夠的,因為短期內他是可以偽裝出來的;第三,就是真正接觸這個人並仔細觀察,在觀察五、六年,七、八年後,如果你覺得上述六點他都具備了,就可以去依止。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呢?

對於現代社會工作繁忙的人來說,怎麼可能用七、八年的時間去觀察一位上師呢?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得到灌頂或接受一些密宗的竅訣,對金剛上師又必須要嚴格要求。那該怎麼辦呢?此時,像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那些高僧大德,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他們是很多高僧大德長期以來已經觀察好的,依止他們,就不用費太大的心血去觀察。而其他上師,就必須要觀察。

上面講的是密宗對上師的最低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沒有辦法做金剛上師。但是做不做金剛上師是他們的事,依不依止是我們的事。在前面也提到過目前漢地的狀況:從藏地出來的穿紅衣服的人,只要自稱是活佛或堪布,人們便不看他的背景,也不知道灌頂有哪些條件,而一律去接受灌頂。大家只知道灌頂很好,金剛上師很好,僅此而已。如果依止以後永遠不退失信心,倒也無妨,而實際不是這樣。比如一人來灌頂,大家都去聽,等他離開不到一個星期,這些人就開始毀謗:「噢,我們錯了,他(上師)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或者又說:「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在漢地的居士裡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3)做小乘上師的條件

下面,順便說一下小乘的上師。做小乘的上師,第一、要戒律清淨,也就是說,若是沙彌(尼),則沙彌(尼)戒清淨,若是比丘(尼),則比丘(尼)戒清淨;第二、要精通戒律第三、要非常關照他的學法弟子。其他的還有很多,但這裡只講這三點。

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上師的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為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

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麼樣的過失,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又會造業。現在無論在漢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剛上師,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剛上師條件的人。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要觀察好,選擇好。

如果你不能觀察,那該怎麼辦呢?他們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多少都有一些功德,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出家後還俗犯戒的人,就像獐子的屍體一樣;而其他不修法的人,卻像狗的屍體一樣。因為在獐子的屍體上,還有非常有用的麝香;而在狗的屍體上,卻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可取之物(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而只是一具屍體。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即使再沒有功德,也比一般情況下的在家人好,他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所以,在家人的做法應該是,從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觀察他們的過失。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就一定要再三地觀察;如果你不打算依止,卻常認為這個出家人這裡不如法、那裡不如法,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有無功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許這些人都是菩薩的示現。

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顯現為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如果我們看到他們,肯定會生起很大的邪見。他們中有些是打獵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總之,他們都是世間種姓最下劣的人,但他們卻是佛菩薩的應化。所以,我們要培養這樣的習慣,在信仰上這樣恭敬,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失。這是居士應有的正知正見。

二、灌 頂

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大家都認為灌頂非常了不起,所以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聽說沒有灌頂就不能看密宗的書,他很想知道密宗的書裡到底講了些什麼,越不讓看就越想看,為了有資格看密乘的書,他便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覺得,有資格看很多密宗的書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頂。而且,人們往往在接受灌頂後,不認真地護持密乘戒。在漢地的各大城市裡面都是這樣,包括國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現象。

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在金剛上師灌頂時,自己到那個地方坐一坐,聽一聽,吃一些發下來的加持品,再將佛像擱在頭上,這樣就得了灌頂,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實際上不是這樣。

是否得到灌頂要考慮三個因素:第一、灌頂的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第二、受灌者是否有接受灌頂的資格;第三、金剛上師灌頂時的方法是否正確。這三方面有一個欠缺,我們就沒有得到灌頂。如果以後我們要接受灌頂,就需要觀察這三方面的條件。

首先講一下什麼叫作灌頂。很多居士,包括漢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頂是什麼。有些人認為:灌頂後,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進步,很快就會成就;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開許,灌頂後就可以看許多以前不能看的經書。需要澄清的是,灌頂後馬上成佛,對目前一般人的根機來說是不可能的。雖然曾經有一些這樣的人,但他們是利根之人。對普通人來講,不要說馬上成佛,甚至在灌頂後能否立刻看到進步都是不一定的。

那麼,灌頂到底是什麼呢?灌頂就是一個高層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時有一個儀軌,授菩薩戒時也有一個儀軌,同樣,授灌頂時還是有儀軌。更確切地說,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我們去受大幻化網灌頂,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十條支分戒。我們首先要看能否做到這些戒律的要求,如果目前能夠做到,就去接受這個灌頂;如果根本無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則灌頂後會犯戒的。凡是灌頂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條各不一樣,有多有少。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經過開許,也會有代替的方法;還有一些戒條是一般人能夠做到,而我們卻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了解灌頂的那些戒條,若覺得能夠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頂,這樣才是如法的。

若灌頂時根本不知灌頂就是授戒,而且上師們也不講。這樣,在灌頂三、四年後還是不懂。以後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時,才發現兩件事:或是根本就沒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好好考慮;二是授灌頂的人沒有介紹。

律經裡講:如果給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須先要清楚地告訴他從今以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佛說,假如拿一把非常銳利的刀交給屠夫,讓他去殺生,這肯定有很大的罪過,但是,這個罪過卻不如為一個人傳戒,卻不給他介紹戒條的罪過大!

有人會提出疑問:授戒不是很好嗎?灌頂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會有罪過呢?

因為,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頂,卻因上師沒有傳講戒律而犯了密乘戒,那麼他不是要墮金剛地獄嗎?這個灌頂對他到底是利益還是傷害呢?當然,這是上師的責任,不是我們的責任。可是現在已經破戒了,即使責任不在我們,而受害者卻是我們。所以,接受灌頂前首先必須懂得灌頂是授密乘戒。雖然得了灌頂後,可以被開許看密乘的書,而且可以逐漸地、間接地增長一些智慧,減少一些罪業,但灌頂主要是授戒。

首先介紹了什麼是灌頂,接下來講得到灌頂所要具備的條件。

只有具備了六種因緣──二因四緣,才能夠得到灌頂。

二因四緣的第一個是相應因。相應因本來是指人體裡的氣脈明點等。對於一個六根具足之人,這個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所以不用考慮;

第二是俱生因。它是指灌頂用的法器,如寶瓶、佛像、甘露等。

有了一個瓶子,上面插一根孔雀的羽毛,是否就是一個法器呢?不是。要成為法器,除了需要很多其他東西外,還需要金剛上師的加持。你們經常說「加持」、「加持」,但是否知道什麼叫加持呢?所謂加持,就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在某種物品裡面加入一種能力。比如說,平時我們喝的水只是自來水或礦泉水等,只能解渴,但加持過的水,就有能力消除業障和增長智慧。它的能力之源是什麼呢?是不是念一個經就有這種能力了?不是。如果念一念經就叫加持,那凡是認字的人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加持的來源是一定層次的修證,這樣的人才能夠加持這些灌頂用的法器。現在,有錢的人可以購買到外表非常莊嚴的金銀做的寶瓶,裡面需要的很多藥物也可以在中藥市場買到。但金子就是金子,金銀不會有什麼加持吧?同樣,佛像、甘露水等也需要開光、加持。在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物體上,有一種肉眼無法看到的能力,那就是通過他們的開光、通過他們的修證加持得到的,這是金剛上師們的事。如果我們選擇了具德的金剛上師,他肯定有這個能力,我們就不用考慮俱生因。

下面講四緣。第一是因緣。修密乘的金剛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叫作因緣。他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他要對密乘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且在灌頂的現場,能夠聽到金剛上師講的話、念的儀軌,需要觀想的能夠觀想,這種人可以說因緣已經具備了。如果對密法沒有什麼興趣,或者是以好奇心去接受灌頂,這種人就不具備因緣,也得不到灌頂。有些人雖然對密法有一些信心,但是到了灌頂現場不認真聽,也不具備因緣。

第二是增上緣。這是金剛上師要具備的。如上所講,金剛上師相當重要。你們中的居士都去過學院,在學院聽過很多法,基本上沒有問題。但在其他地方,不能經常聽法的那些居士,雖然非常虔誠,但是因為他們對密法不了解,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非常盲目。他們不會選擇金剛上師,在這上面發生了一系列問題。

如果金剛上師沒有灌頂的能力,就得不到灌頂。若只需授予灌頂的人能念一個經,那麼誰都有灌頂的資格,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他必須要精通密宗的經典而且要有修證,特別是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上,要有一定的修證層次,才可以給人灌頂。這樣的灌頂才是如法的,其他的灌頂都是形式。聽聽那些聲音也是有功德的,那也是續部裡的金剛語,除此以外,得不到什麼。因為,這裡面沒有什麼可以得的,如同鍋裡沒有瓢,能舀得出東西嗎?所以,觀察、選擇上師很重要。

第三是所緣緣。金剛上師也是標準的金剛上師,我們自己也有信心,且所用法器也很圓滿,是加持過的,但是還需要具備一個緣。灌頂中,上師會讓我們做很多觀想,如果不觀想這些,就不具備所緣緣。所以,在灌頂的時候,要認真聽灌頂詞,讓我們觀想的都要一一觀想,這些全部做到,才能夠得到灌頂。如果你的身體雖然在灌頂的現場,但心裡卻在胡思亂想,是得不到灌頂的,這很容易發生。你們很多人都去學院接受過灌頂,灌頂的金剛上師已經具備了上師的條件,找不到再好的了,而且在法器和灌頂的儀式上也無可挑剔,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去聽、去觀想呢?若是沒有,灌頂還是不圓滿的。

第四是無間緣。無間緣是指灌頂的次第不能顛倒,前面的灌頂和後面的灌頂,一個一個不能錯亂,但這不是我們的事,是金剛上師的事。

綜上所述,在灌頂時,我們自身要做的,是首先觀察選擇好金剛上師,然後到灌頂的現場,認認真真地聽,上師讓我們觀想什麼,我們就認真地觀想。

剛才講的兩個因四個緣,其中缺少哪一個都得不到灌頂,這在經書裡講得很清楚。經中有一個比喻,比如古代的馬車,有兩個輪子,若缺少了任何一個輪子,它都無法行駛。同樣的,這六個因緣裡缺少任何一個,我們就不能得到灌頂。所以,如果我們想得到一個真實的灌頂,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具備這六種因緣。

灌頂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護持密乘戒。灌頂就是接受密宗的戒律,在灌頂時所發的誓言必須要做到,否則就要犯密乘戒,墮金剛地獄,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犯戒者很危險,金剛上師們也有危險,除非是佛或很高層次的菩薩,因為他們不受因果的影響。凡夫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呢?也可能有。凡夫中修到加行道較高層次的人有資格灌頂,但是他也有可能墮地獄。因為凡夫有可能犯戒,如果犯戒,就有可能墮落。既然這樣的金剛上師都有墮地獄的可能,那接受灌頂的人當然有墮地獄的可能。所以,灌頂後的第一個重要學處,就是詳詳細細地了解密乘戒,然後要好好地護持戒律。這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事已經顛倒了。比如,若首先把居士五戒介紹得清清楚楚,然後要求每個人都要受圓滿的居士戒,很多人就會十分害怕地說:「這我做不到,五戒中有的對我不適應。」但是,人們對灌頂的態度不是這樣。凡是有人授灌頂,大家都會去參加。若連居士五戒都不能完全做到,那怎麼接受得了密乘的戒律呢?這說明,我們接受灌頂之前根本沒有觀察。實際上,居士五戒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對傳居士戒的上師的要求也不那麼嚴格,對受戒者的要求相對來說也比較低,即使是這樣,很多人仍會覺得力不能及。而灌頂的時候,人們根本沒有這種感覺。假如有人灌一個大圓滿的頂,那麼此地凡是聽到這個消息的學密居士,肯定都會去接受這個灌頂。可不可以這樣做呢?剛才講了,即便灌頂的法器、灌頂的儀式以及授灌頂者都非常圓滿,自己也有可能不能接受此灌頂。大圓滿有很多戒律,你能不能護持這些戒律,這一定要選擇!若居士的五條戒都要這麼認真選擇,那麼對密乘戒更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如法地接受灌頂、如法地護持密乘戒的功德與守持別解脫戒的功德相差天淵,然而,破密乘戒的危險性與破別解脫戒的危險性也相差天淵。不過,只要能認真護戒,根據密宗的要求如實去做,密乘戒也並非高不可攀。因為,密法不是針對登地菩薩,也不是針對佛,就是針對凡夫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要失望,因為佛所制定的密乘戒是凡夫能夠做到的,只是方法一定要正確。所以,若能如理如法地做,灌頂還是非常殊勝的。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21:25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8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簡介

慈誠羅珠仁波切,一九六二年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自幼即展現悲智之宿性。成年後,毅然放下俗緣羈絆,於當今多康地區之佛法重鎮──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二十多年來隨侍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上師座下,潛心深入經藏,以宿慧故,於短時間內即無礙地融貫顯密經教,成就聞思修三慧。其於戒定慧三學方面,亦成為年輕一輩堪布中之佼佼者,為承續法王晉美彭措佛行事業之主要法嗣,現任五明佛學院的監院兼羯磨師。

堪仁波切自入學院,二十年如一日,始終精進於聞思修,過著極其簡樸,少欲知足的生活。平時一直於學院中擔任教學重任,培養出為數眾多的僧才。近幾年來,每於夏天抽空前往各處放生,藏地牧區的牛、羊,漢地各城市待宰的水族類,廣行無畏施,發願令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並極力宣導殺生的罪業及放生之功德,同時勸導世人戒殺放生。又利用放生期間,隨機給予信徒開示。

堪仁波切雖持戒嚴謹,然其行止卻灑脫自在,大比丘風範自然流露。稟性溫和,凡事謙沖自牧,甘處卑下,不居高位。其心極其寂靜,不喜言說,然於傳法時卻旁徵博引,侃侃而談,隨順聽者根基,深入淺出地開演,不時展現如海般的智慧。無論來者身份地位之高下,一律平等看待;無論來者如何剛強難調,始終維持一貫的溫厚。他就這樣靜靜地,間或點綴以發人深省的幽默,諄諄善誘著每一個具緣眾生。誠屬此末法時代,悲智圓滿堪為依止的大善知識。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0 上午 04:29:5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9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如何尋找上師與作個弟子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開示

翻譯:吳旻潔  校稿:李香蘭

藏文Gewai shenyen〈譯:善知識、善友〉在梵文裡是什麼意思呢?就是Kalyanamitra(譯:kalyana意為好的、美麗的、合適的、有益的或吉祥的,mitra為朋友之意)。讓我們談談何謂善知識,我認為善知識的意思是「靈性上的友伴」或「靈性上的親屬」。在此,我們將討論上師與弟子、上師與學生、還有老師與學生的關係;然而不要期待這個討論會提供給你一個具體的準則,然後你可以拿著這張準則清單去一一詢問對照:「這個人是否具有這些特質?」

我想「上師」這個詞,可能已經被現代某些上師們難以言說的行為所污損了。別以為這僅是最近的現象,這種情況一直其來有自。我們甚至聽到發生在那瀾陀大學裡的故事〈第六或第七世紀〉,有關一些上師不按牌理出牌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卻被當成是不可思議的事蹟,年復一年地被珍傳與重述。所以,談論這樣的主題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準則,但是卻非常值得討論。

此外,「上師」這個概念是非常亞洲、尤其非常印度式的。所以當要把這種概念介紹給一個不同的文化、一個強調個人人權的文化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雖然如此,幸好這還是可以行得通的。

在像印度這樣的地方,善知識、精神導師,或甚至還先別談精神導師,僅僅是一般師生關係的這種概念,都備受珍視。老師被認為是傳授你智慧的人,我現在指的不是靈性上的智慧,而僅是一般的知識,譬如如何煮飯、做木工、縫紉之類的事務,傳授給你這些知識的人都備受珍視。許多諺語、詩篇和故事對此多有描述,像是:「有人給你黃金,有人給你鑽石與珍珠,但都比不上給予你知識的人可貴。」知識是無價的。有人可以給你一公斤的黃金,但那些黃金總有個價碼;倘若有人能傳授你知識供你運用,這是無價的。

老師就是傳授你知識的人。在傳授知識或智慧的人當中,教導你靈性層面的知識與智慧的人更受重視,因為在佛教或印度的思維裡,「靈性」這樣的字眼含有超越此生的意義。有人可以教你煮飯,但這種知識只有現在堪用;有人可以教你祈禱或與上帝溝通,這就非常寶貴了,因為這些將在未來帶給你安寧、解脫或天堂的體驗。這是很重要的事實,也是為什麼精神上的導師更受人珍惜的原因。

但我想,現在這一切都改變了。在亞洲,改變的原因是物質主義開始盛行。即便如此,如果你到印度,在國會大廳或大學校園裡,突然看見沒穿拖鞋、幾近半裸、身上滿是灰塵的薩杜〈註1〉或遊方僧的話,這真的是很好,因為這個文化尊崇超越此生。

在過去,一個放棄財富與世俗生活、出走成為一個朝聖者或遊方僧的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為他們被認為是在從事一件偉大的事。當我們其餘的人被種種無止境的財富、關注與舒適等所迷惑與蠱毒的時候,這些少數的行者卻勇於出離這個系統。但就如同我之前所說,因為物質主義很盛行,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改變了許多,這並非沒有原因。飛機會飛,船不會沉,而你卻無法了解證悟,你觸及不著證悟,證悟難以理解;這是現代人的思惟方式。

基本上,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動機與發心,這是上師與學生關係的關鍵所在。你的發心是什麼?首先,你為了什麼尋求上師?你為什麼尋求某位特定的上師?你為什麼只要一位上師?你為什麼要很多上師?在這些問題中,你的動機與發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過去,甚至是在西藏這個被認為是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有許多的情況是,學生尋求政治上非常具有影響力或非常富有的導師,因為他們想要獲得一個門路。如果僅僅是說,「我找這位上師是因為他很富有」,這倒比較容易處理;最糟糕的是,當它混雜了對於獲得證悟或學習靈性知見的期望,那情況就會變得不清不楚,變得很困難。事實上,如果你的發心是那樣,那麼你就不是真的在尋找一位善知識、一位靈性友伴;你真的不是,雖然你認為你是。在那種情況下,你只是在尋找一個一般的朋友,而非一個靈性上的同修。

或許你不被政治力量、財富或影響力所吸引,但是你們其中某一些人,也許自己也還未察覺到〈這代表你還未全然坦白〉,你身體裡的某種賀爾蒙將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師。許多情況像是這樣:這位上師很有吸引力,不一定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因為她很有女人味,或他很有男子氣概,或他很像一位父兄,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對象;如此種種!就是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賀爾蒙,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徹底改變了你對上師的認知。

我們許多人是很孤單的,孤單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都非常孤單,舉例來說,如果我給你看一枝筆,然後問你:「你能看見我所看見的筆嗎?」你會回答:「是的,我看見這枝筆。」但是往下探究,事實卻不是如此。你永遠看不見我所看見的這枝筆;除非證悟,你的確永遠永遠也看不見我所看見的筆!這代表你的所見所感僅只是你自己的經驗。基本上,我們無法分享任何事!這聽起來很恐怖,不是嗎?

於是,你生出一種截然不同的動機:出於孤單寂寞而尋求上師。我並沒有對此作任何評斷,也沒有說這樣是好或不好;我們都不知道。如果剛好你身體裡的賀爾蒙改變,其中一個原子突然產生分裂,促使你被某位上師強烈地吸引,而他正巧是一位偉大的上師,你懷抱著熱情走向他或她,於是,這位上師給予你教導,而你也感到受用,可能你便因此證悟了;這一切多虧了那個賀爾蒙原子。事實上,我們都不知道真相,我們也無從判斷。我所要說明的是,這些都會發生。對我們而言,知道有這樣的狀況是挺重要的。

談到靈性上的友伴,當我談及靈性道路,我指的是像佛教這一類的修道,所以我不知道猶太教或基督教會如何闡釋。當我們談到靈性道路,我們不會談太多關於此生的得與失。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嚴謹的大乘佛教修行者,我們甚至也不討論來生,我們討論的是開悟。所以對於尋求上師的人來說,最理想的動機是祈願證悟!尋求證悟應該是這個動機的驅策力量!關注、影響力、同伴、友誼或有個人來跟自己分享等等,這些事情都不重要。有人能夠引導你走向尋求證悟的道路,這才應該是你的動機的驅策力量。如果你有這樣的動機,那麼就極少會出錯。

所以,尋求證悟的心願才是主要的。但說比做容易,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其實對於證悟並沒有興趣,證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過我們之間也許有人很認真地看待證悟這件事,所以我們可能會比較強調它,但我們仍會把其他面向視為一種紅利,像是財富、成功、關注、友誼、同伴或是有一個能和自己分享披薩的人。基本上,如果你有機會得到上述這些,你會把握機會,你會趁別人還沒拿走的時候捷足先登!你們了解我的意思嗎?你們不會放棄這些機會!但如果這樣的機會發生在真真正正只在乎證悟的人身上,則不會有問題。對他們而言,沒有這些機會也沒關係。

當然,要這麼做很難,因為我們有強烈的八風積習。我們喜歡被讚美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關注不喜歡被忽視。當我們有著這樣的動機,當我們希求的是讚美而非批評,是關注而非忽視,這就很難遇到善知識了。你關上了你的門,不讓真正的上師進來;他們也很難對你說實話,因為一旦他們對你說實話,你不會喜歡聽。可是,一個尋求證悟的人就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在這條修道上,你必須聽真話,尤其是非常嚴肅的、令人痛苦的真話。

尋求證悟應該是你尋求上師的主要動機,當然這包含了許多事。如果你在尋求一位上師,至少智識上你必須明白輪迴的或世間的生活沒有價值。基本上,你必須改變你整個價值觀系統。當你從世間的生活中還看見些許價值,你就不是在尋求證悟,至少不是真正的證悟。也許你只是在尋求一種虛假或暫時性的證悟,但那並非真正的證悟,因為你依舊被俗世的生活所吸引。

所以我們現在談到出離。這裡的出離指的並不是捨棄雪梨而去選擇尼濱(Nimbin)〈註2〉;這不是真正的出離,雖然許多人認為這樣是。或者有人以為過著資本主義者的生活、從事社會主義者的工作,這就是出離;也不見得如此。這樣做只是懶惰,基本上是欺騙自己,讓自己從這個輪迴轉移到另一個輪迴。

我們現在談的不是這種出離,而是真正看清楚這種無止境的世間生活並無任何實質意義。這個認知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沮喪,但我認為這是好的。我開始了解到沮喪是好的,尤其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我想這就是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說的:悲傷之心。

看清楚世間生活的徒然無益,會使你渴望證悟與解脫;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其原因是,當尋求證悟成為你主要的動機,遲早會有一條路引領你到一位真的能夠向你指出證悟之道的上師,因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心中有數,你追求的是證悟,所以當你尋求上師時,遲早會找到能夠帶給你證悟的上師。

有這樣動機的修行者就像蜜蜂一樣,飛來飛去尋找花朵,終究一定會找到。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都像是蒼蠅,如果有好東西,我們當然會吸吮;但途中找到的若是糞便,我們也還是照吸不誤,我們不會想到花朵,因為蒼蠅覺得糞便有價值。但蜜蜂覺得糞便很臭,所以自然而然只會飛向花朵。所以開展出離心真的很重要,其根本是渴望證悟,這應該是你心之所繫、心之所願。如此一來,上師的容貌、身高、體魄、學歷、影響力、領導魅力或嗜好都不再重要了,他是否能夠提供你證悟之道才是你最主要的考量,其他都變得次要。現在,這些東西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都很重要,因為我們不是真正在尋求證悟,我們尋覓的是同伴、是朋友,而非善知識。

關於善知識的討論把我們帶到這個問題:要尋求怎樣的上師?我們顯然已經明白,理想的上師必須解悟知見。我們討論的是證悟者,他或她是一位證悟者、一位持明尊者〈Vidyadhara〉〈註3〉。

持明者〈Vidyadhara〉和金剛持〈Vajradhara〉是最高的層次〈藏文稱為rigpa dzinpa〉,基本上,他們是解悟空性或至少是瞥見空性的人。如果你可以遇見並且親近這樣的上師,事情就不太會出錯。當然,道路總不時會出現一些隆起,但不完全是因為這些隆起,而是因為我們的輪胎有腫塊,所以我們感到路的顛簸不平。

上師了悟空性是很重要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了悟空性者具有最真誠的慈悲心。舉例來說,知道某種疾病並了解如何治癒它的人,最具有真正的慈悲心。但是,如果某人僅是在智識上了解某種疾病的症狀,僅能在智識的層面談論如何治癒它,那麼他的慈悲心也就只停留在智識的層面上。

了悟空性的人,即使只是一丁點的了悟,都會明白痛苦的根源。不僅只是被公司開除或帳單未繳的那種痛苦,還有真正的痛苦根源、所有問題的根源,這個人都了解。因此,證得空性的人擁有真正的慈悲心,這是很重要的。

此外,證得空性者的另一個長處是無所畏懼,關於這點,我將多作一些解釋。無懼是很重要的,上師需要無所畏懼。你們讀過吉美林巴的祈禱文嗎?祈禱文中說:「願我永不墮入傳統世俗的期待裡」,上師應該永遠不要被世俗期待所俘。這真的是很困難,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平凡的喇嘛!我代表所有具染的喇嘛作此發言,我自己本身甚至不去想了悟空性這件事。但有的時候,雖然並非總是如此,當我讀著偉大的吉美林巴的祈禱文時,我感受到衝擊。尤其是身為喇嘛,我們不應該成為世俗期待的受害者。

無懼來自於了悟空性。不知道你們當中是不是有人知道恰查仁波切(Chadral Rinpoche)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 Rinpoche),我認為他們與丘揚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這樣的導師,都是無懼大師的最佳典範。這些導師從世俗面上檢視有時並不太成功,許多學生很難真的被他們所吸引,因為他們不會投其所好。現在的學生只對那些知道如何協商的人感興趣,而證悟空性、無所畏懼和真正慈悲的上師是沒得商量的。他們的世界裡沒有談判桌,這就是標準。如果你接受這點,並且以「我不談判」的心態去接觸他們,你會獲得許多益處;但如果你以「我給你這個,你可以給我那個嗎?」的心態去接觸他們,那是不會有用的。

了悟空性是上師最主要的特質,了悟空性同時代表他們具有慈悲心和無所畏懼。除此之外,如果他們博學多聞、持守戒律、很仁慈,若剛好又是你的金剛上師,那麼他還必須領受來自不間斷傳承的所有必要教導並且據此修行。這些特質都非常重要。另外,容易親近、使用你了解的語言、有時間……這些特質都能具備,當然更好,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人已經證得空性呢?因為只有證得空性的人才知道對方是否真的了悟空性;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只得相信一本製作精美的手冊,「嗯某某人今天要給個開示,我們一塊去聽聽看」,或者依賴那些極度想要改變我們信仰的友人的話語等等。

但你們不要忘記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業力;業力在此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尋找一位上師有點像是尋覓一位愛人,我無法確實具體地對你描述什麼樣的愛人是你應該尋求的,我只能模糊地敍述。但在你尋覓的過程中,你很有可能碰見其他人。就像我之前說過的,如果你恰巧是一隻蜜蜂,那你很幸運;如果你恰巧是一隻蒼蠅,那可就沒這麼幸運了。這是你必須考量到的,業力在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讓我們回到如何尋找一位已經證悟的人這個主題。我們怎麼知道某個人究竟是否證悟了?身為凡夫,我們不可能由直接的認知得知某人是否證悟,所以我們唯一能判斷的方法,是使用推理的邏輯、各種參考點與經驗。

但我們的邏輯系統非常有限,這個有限的系統即所謂的理性經驗。而這些所謂理性的、符合邏輯的判斷並不真的可靠,因為我們大部分判斷上師的方式混雜了許多自己的感覺。你也許不是對證悟真的有興趣,甚至一點興趣也沒有,你只是非常非常希望獲得同伴。你尋覓的是一位mitra,一個一般的朋友,而非Kalyanamitra,一位靈性上的友伴。諸如此類的情況都使得理智地去尋找一位具格的上師變得很困難。

也許某種出離心(或許是希望過資本主義者的生活、從事社會主義者工作的那種出離心),使得你前往加德滿都或西藏。在那裡,你走進一間僧院,香爐很風雅地燃燒著,面貌純真的年輕僧侶上下來回地走動。你推開主殿的門,裡面的僧侶穿戴精緻的僧袍與帽子、拿著鐃鈸與鼓器,正唱誦著頗具異國風情的調子。上方那個由八隻雕刻的獅子所支撐的高大法座上,坐著一位上師,他戴著一頂肯定比棒球帽好很多的法帽!種種這些都讓你以為:「哇!他就是我的上師!」

或者我之前提到的製作精美的手冊,它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在壓力繁重的工作中,你剛與同事起了爭執,或正處於被開除的邊緣。你晃進了一家健康食品店,在佈告欄上看見一幅日本書法寫著:想放輕鬆嗎?請來這家或那家禪修中心。這種情況也會奏效。感覺是變幻無常的,或許你正以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身分積極鼓吹女性的解放。「哇!有一位西藏的女喇嘛來了!」瞬間,證悟等等這些議題被拋往九霄雲外,只因為要來的喇嘛是女的,而你是一位女性主義者!

對於那些剛接觸佛法的人,如果你因為我說的這些看似嚴苛的話而感到沮喪,你必須要習慣。真的,學習佛法就是像這樣,它是一個非常嚴苛的道路──你必須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地檢視,直到沒什麼東西可留下來被批判!直到每一層皮都被剝光!這很痛苦,但我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精神保險。

現在我們正討論如何知道某人是否具備上師的資格,我們只能依自己的邏輯、使用非常有限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我們別無他法,而上述的邏輯系統又常常沾染了各式各樣的期待與感覺。感覺,這是我們一直在談論的。「趨勢」是什麼?是「時尚流行」。我認為這些也都是由感覺所驅動。

縱使如此,我們還是有好消息:佛教中四項基本的正見,即我們所稱的「四法印」,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一、流行會改變,趨勢會改變,感覺會改變,但絕不會有一天,某人發現和合的現象其實是永恆的;這永遠不會發生。所有和合而成的現象一直都是無常的,過去如此,未來也將如此,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這是佛陀教法中最基礎的部分。

二、所有源於自我的情緒,終將帶來痛苦。絕不會有一天,有人發現源於自我的情緒其實帶來永恆的喜樂;這肯定不會發生。

三、絕不會有一天,有人發現一種或兩種現象是實有的、是真實存在的、是佛陀所錯失的;這絕不會發生。

四、並且,也不可能有人會發現涅槃具有真實存在的屬性;涅槃超越二元極端。

上述「四法印」永遠不會改變,這是你的保險。它們不會改變,會改變的是我們挑剔的心。

所以我們需要聽聞與思惟。你應該要研讀與聽聞教法,實際上佛陀給過一個忠告叫做「法四依」:不要只依賴人而要依賴教誨〈依法不依人〉;不要只依賴教誨而要依賴它的意義〈依義不依語〉;不要只依賴暫時的意義而要依賴它究竟的意義〈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而且不要只依賴你的判斷力而要依賴你的智慧〈依智不依識〉。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不要依賴任何人而要依賴教法。這些是有關尋找上師的話題,因為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人,也許你會覺得有點矛盾。事實上,這看似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有關連性的。你將逐漸發現,在佛教裡,上師這個議題不單單是就人而言,它指的是道路;上師應該被視為修道。

所以想要尋求上師的學生必須聞、思、修,這一定會有幫助。這會延展我們這狹小、受限、講究邏輯的心,使它開闊與更加成熟。此刻,我們多疑的腦袋是受情緒主宰的、是趨勢及時尚導向的,如果我們開始聞、思、修,這些傾向就會漸漸消褪。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甚至進行一些禪坐也會有所助益。

之後,也許經過一年的聽聞與思惟,當你尋找上師時,先尋找第一個特質。如果他學識淵博,如果他精通各種善巧方便,尤其最重要的是精通使你富裕──得到證悟這種財富──的善巧,那會很有助益!

比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持守戒律。許多喇嘛不遵守戒律。戒律有三種層次。第一是別解脫戒,指的是有沒有傷害其他眾生,這點很重要。如果一個喇嘛傷害了其他人,他即是破了這個戒,尤其這個喇嘛又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話。他們必須要尊重這個戒,戒律很重要。

比別解脫戒更重要的戒律是菩薩戒。一位上師可以離棄他的學生嗎?其實學生絲毫不需要擔心被上師拒絕,因為上師是不被允許拒絕學生的,上師不能夠拒絕學生!如果這位上師真的是一位持戒嚴謹的上師,即使只是離棄一個有情都算是破了菩薩戒!所以我們要問:這位喇嘛遵守戒律嗎,不只是遵守別解脫戒也包含了菩薩戒?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上師是金剛乘的老師,金剛乘的戒律絕對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尋找一位學問淵博的上師,更重要的是尋找一位遵守戒律的上師。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有一位愚笨的老師,他學識不怎麼淵博,或者一位不馴的老師,持戒也不是很嚴謹,但有一項,上師必定要具備的第三項特質,那就是慈悲。上師必須要有慈悲心或具足美德。事實上,這些特質都息息相關,一位真正慈悲的上師肯定會持守戒律並且學識淵博。基本上,如果我們要為上述三項特質的重要性排序,根據巴楚仁波切,慈悲被認為是上師最重要的特質。

 

〈本文譯自英文Gentle Voice25, 26期〉

 註:

1.薩杜為印度教的苦行僧。

2.尼濱是位於澳洲東北海岸、雪梨北邊的一個嬉皮城市。

3.vidya意指「覺知」或「證悟」,dhara指的是「持有者」。

 

 

如何尋找上師與作個弟子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開示

關於弟子的動機,我已經說了很多,他們希求的應該是證悟。老師則必須具有讓弟子證悟的動機,這應該是上師的主要目標。如果還有任何別的,你可以將它視為額外的好處。

弟子們有許多困惑,尤其在藏傳佛教裡,日本佛教當中可能也有。喬達摩的話語當然具有吸引力,然而東方文化──絢麗的印度文化、混沌的西藏文化、簡約的日本文化、重條理的中國儒家文化──亦有其魅力。文化的魅力與佛陀的話語可能會混在一起,多數時候就像巴楚仁波切說的,文化魅力取得主導地位,於是人們就這樣遠離了法──佛陀的話語。

你們都持誦過《般若經》或《心經》,這些是大乘經典的精華,其中說道:「無眼、耳、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這裡面沒有儀軌的東西,與儀軌最相近的是般若波羅蜜咒。這當中沒有文化的東西,然而,即使你想要以沒有文化的方式來做,也找不到方法,而且也不是明智之舉。除非你已達圓滿(意指你已接受某個傳統的完整訓練),否則你無法在不依靠一位老師、一個傳統、一種文化或教授的情況下閱讀《心經》並且思惟其中的文字。不依靠某種方式而想從中受益幾乎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重點在於不要將方式當成「法」。

然而,我們無法做非黑即白如此分明的判斷。如果你的西藏上師囑咐你每天禪修前喝一杯酥油茶作為來自上師悲智的某種善巧方便,這就是一種為你開立的善巧手段,是你必須做的;不過,並非每個遵循藏傳佛教的人都得學習如何做酥油茶。

無論如何,尋求證悟應該是弟子的首要目標。之後,一切我們認為應當修習的,像是信任、虔誠、出離心、菩提心,應該會毫無困難地在我們內心生起。

我們來談談虔誠心。大成就者薩惹哈(Saraha)(註1)將虔誠心定義為信任因、緣、果。比方說,如果你正在煮蛋,某些因、緣是你必須具備的,像是水、鍋子、火。當然,蛋本身是最重要的東西,對吧?(而且蛋是代表我們自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看起來很完美,卻是全然封閉的。)或許有個廚房會讓事情容易些。你可以在大街上煮蛋,不過那樣很不舒服,很混亂,而且過程中可能無法把蛋煮得很好,除非這位廚師很老練。

我們如今都不情願依靠廚師,對吧?然而如你所見,廚師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很重要,這是為什麼我認為上師幾乎是不可或缺的。當所有因緣聚合時,即使你祈求蛋不要煮熟,這個祈請也不會實現;這個蛋會熟,沒得選擇。當我們煮蛋時,我們有什麼?有「虔誠心」。當廚師、水、鍋子以及其他緣分聚合時,我們得到一種特殊的信心。

為了發展這種虔誠心,你必須聽取指示:你需要水來煮蛋。接著你可以思惟它,並且身體力行,這就是禪修。煮蛋時,主要目標是把蛋煮熟。對我們的修行來說,禪修時或在一般的靈性道路上,主要目標應該是證悟。

這一點意義重大,因此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趨近它。當你體驗到貪、瞋、嫉、慢等負面情緒時,你必須認識到──至少剛開始透過聽聞──它們全都可以消除。如何能認識到這點?藉由一而再地提醒自己:「這些情緒來自因和緣,它們並非俱生的本質或是恆常不變的;它們是和合的現象。它們可以被改變,端視我投入多大的努力。接著發展一種信任感,無論情況顯得多糟糕,出於因、緣、果的法則,它可以被操控。那不僅是去信任證悟之道,事實上是相信結果──即證悟本身。虔誠心如此重要,噶舉傳承說:「虔誠心為禪修之首」,這話非常有道理。

我要強調這點,因為虔誠心似乎帶有某種負面的意涵,像是不論老師或道說什麼你都要相信,而不去提問或分析。這種方式也存在,但它應該存在於你最終說服自己蛋可以煮熟、情緒可以消除之後。一旦你擁有那份信心,至少在智識上有那份信心,那麼信任上師通常是比較好的,因為你沒有時間,時鐘滴答往前走,片刻不停留。

比方說,如果你想學開車,首先必須打從內心相信自己能開車。你確認自己有兩隻手、兩隻腳、兩個眼睛、一個心識,精神正常並且具語言能力,然後你要求某人教你開車,而且他也照辦。但隨著你的能力而來的還有其他因素,像是緊張、瞌睡或分心。假如你的善業將你領向一位認為你不夠警醒的教練,他或許會告訴你開車前先喝一杯咖啡。你不要回家去翻汽車使用手冊,尋找哪裡提到過咖啡。那對你不會有幫助,只會無必要地浪費你的時間。

首先要相信你能夠開車;其次,相信他有能力教你如何開車。現在只要照他的話去做,如果他說:「喝咖啡」,就去喝。如果他說什麼別的,譬如:「用你的手操作煞車板,不要用腳」,你就去做。或許會有某些難以理解的指示,那是因為你的緣故,而不怎麼是老師的緣故。駕駛學校的其他學生也許會懷疑你們兩個在搞什麼,他們也可能以為他在占你的便宜;然而你對他有專一的、堅定不移的虔誠心。

我認為第二種虔誠心是最顯而易見的虔誠心,事實上它令第一種虔誠心大為失色。我談到兩種虔誠心,第一種是了解你能開車,因為你擁有學習開車的一切特質,而且有位老師可以教你。第二種是真正遵從老師的指示,即使這些指示並非來自課本。第二種虔誠心似乎過度超越了第一種虔誠心,那並不是好現象。

虔誠心是重要的,尤其是第一種,但那種你可能稱為「盲信」的虔誠心也很重要,不過我寧願稱它「省時」的虔誠心──只管去做。為何要問那麼多問題?一直以來,生生世世,你不斷在問問題,而那未曾有任何結果。因此只管去做就對了!如果你擁有第一種虔誠心,省時虔誠心自然而然會出現。讓我再次提醒你,這一切都必須奠基於一件事:尋求證悟的願心;它著實是根本的地基。

此外,我們還有別的,像是出離心。我注意到有些修行人缺乏第一種虔誠心,但他們具有某種出離心,這有可能導致無意義的、虛無主義般的消沈。因此假如你經驗到那種情況,想想第一種虔誠心:以尋求證悟為前提,信任你自己,信任某人。每當你遇到出離心太強烈卻缺乏對自己的信任這種問題時,記得蛋的例子。

當然,比較恆常取向的學生有另一種問題。他們也會消沈,但不是「無意義」的消沈,而是「無止盡」的消沈。我有許多學生陷入愛河,步入禮堂,他們來到我面前請求加持,我對他們致上我最深的祝福。但由於他們較為恆常取向,我也會解釋「三顆草莓」的概念。起初你有一顆草莓,當然,它自己端坐著。接著你嘗試把第二顆草莓擺在第一顆上面。不用膠水或牙籤,這麼做有一點兒困難,但有可能成功。然而,第三顆草莓不會輕易坐在第二顆上頭。當你試圖安置第三顆草莓時,連第二顆都倒下來。可是常見者就是相信:總有一天,第三顆草莓會坐在第二顆上面。試了好幾百萬次,經歷過許多不愉快的事情之後,當他們醒悟時已是五、六十歲,而第三顆草莓仍然不在第二顆上頭。這就是我所謂無止盡的消沈。真的很悲哀,因為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慶祝。

我想,我們在生活當中努力積聚許多東西,像是跟家人朋友的關係、修行、影響力、金錢等等。我們應該認識到一點,計畫即使只達到百分之十,我們也應該慶祝,但常見者喜歡在第三顆草莓立於第二顆頂上時才慶祝。悲哀的是,許多電影、書籍描述第三顆草莓坐在第二顆草莓上,讓某些常見者相信它總有一天會發生。

我不斷告訴你們,證悟應該是我們的目標。儘管證悟應該是根本的地基,身為學生,你還得學著不去希求結果;那很難。郭倉巴尊者(master Gotsangpa)(註2)說過:「一旦你希求結果,對結果的那份渴望就是魔鬼的敲門聲。」這裡的「魔鬼」當然不是外在的什麼東西,而是一種障礙。在禪修或任何你所做的事情上渴望結果就是目標取向。記住《心經》所說:無所得、無所失……不增、不減……

這其實意味著證悟不是一種結果,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倘若將證悟標示成一種「結果」,它將會妨礙你;相反地,證悟基本上是徹底解開所有糾結。到達二地無非就是解開初地的結,接著你拆解二地並到達三地。當你打開十地的結,我想那就可稱為「證悟」。它不是一種結果,它是你的本質的一部分。事實上,結果取向是主要的障礙之一;它不僅是一種障礙,而且會吸引障礙。事實上,尋求結果就如同一塊會吸引障礙的磁鐵,它讓你的道路騷動發酵,產生極為強烈、經久、非常細微難以察覺的障礙,就如同酒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談一談淨觀和金剛乘。首先,我想告訴你們,淨觀不應該理解成一種行為準則,這點很重要;淨觀不是一種規則。不幸的是,在傳授金剛乘時,有時會提到行者應該對金剛上師具有淨觀,因而這聽來像是金剛乘的戒律。

你應該以不同的方式趨近淨觀。它應該被當成一種修持,意即是你必須習慣它。身為初學者,你有時候會失去它。你應該記著,不要期望從一開始就有完整的淨觀,這並不存在。如果你有那樣的期待,它將使你產生內疚;淨觀造成許多罪惡感。把淨觀認為是一項你應該發願達成的事,你必須修持淨觀。

當你對空性有興趣時,就會產生淨觀;當你像個法器能夠接受空性概念時,淨觀就比較容易些。了解空性基本上就是了解到,不管看到什麼或感受到什麼,都是你自己的詮釋。那只是你的認知而已,在實相上它並不是那樣存在。當你可以接受這個〈觀念〉,不只在智識上同時也在實修上接受,你對空性的了解就會越來越接近。每當你作判斷時,特別要告訴自己:「這只是我的認知,這是我有限的概念。」如果你能從最細微的事情做起,譬如一杯茶的好壞,一直到金剛上師的外表,你就能逐漸習慣淨觀。

我們不是在談視金剛上師為佛,不是談他身體金色,有多出的手腳和第三隻眼睛。我們不需要假裝,我們不需要創造新的現象然後把它認為是淨觀;這都是錯誤的。淨觀是,當你知道不論你想什麼,尤其是與上師有關的,都是你的認知。歸咎、責難、和抱怨將會慢慢減少,當這些停止時,你的認知就會比較純淨。

在金剛乘佛法裡,上師不只是個人,而且也是道,其目的是要認出究竟的上師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心。如何顯現出這個內在的智慧上師呢?藉由拆解「自我」的繭。外在上師是你在許多分析及深思之後所雇用的人,他的工作就是要拆除你的自我;這是你的主要目的。你與上師的關係必須建立在你與上師的互動對於這個繭造成多大的破壞。請記住,上師關心的事也必須是要摧毀學生的無明。基於這樣的目標,上師可能叫你做各種瘋狂的事。對什麼來說是瘋狂?對自我來說是瘋狂,是不能接受的。你應該做做這類事情,因為這是最好的治療法。

除了上述之外,當然還要以禮貌、尊敬、和謙卑來對待老師;這些都是莊嚴。如果沒有這些,禮拜及類似的事情就只是這個繭另外一層越來越厚的包覆,厚到需要另一種破壞。每件事都要回到想要達到證悟的動機上,每件事都應該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有關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存在著許多誤解,特別是,當金剛上師告訴學生去做任何他所說的事情時。這不代表有神論或獨裁,這是一個相互的協議。作為一個學生,你想讓智慧顯現,老師同樣也想這麼做;這就是你和老師之間的協議。基於這個協議,你們一起同心協力。如果你們沒有這樣的協議,那就很難辦了。

「金剛上師」和「根本上師」這些名詞是非常金剛乘的語言。當然,大乘確實也有親教師或教授師這樣的觀念,但是大乘的老師主要是一個嚮導、一個家教、一個教練;而在金剛乘,他(她)可以化現為教練,但更多時候他顯現為「道」本身。在實修上,這一點更是明顯。在大乘的傳統裡,從來沒有「融入」的法門──將自己融入上師的心,或上師融入於你。

不論如何,在所有的教乘裡,尤其是大乘和金剛乘,主要的上師──如果沒有錯誤──是指我們心的智慧面向。大乘比較強調心,而金剛乘還談到「脈」、「氣」、「明點」,這可粗略解釋為脈、風息、心識。脈、在脈中流動的風息、以及對它們有很大影響的心識,這三者是不可分的。

這樣想:「脈」有點像是笛子,「氣」是笛子裡面流動的風息,吹笛子的人則是「明點」。現在笛子生鏽了,而且裡面長了各種菌類。一些氣孔被太多的漢堡、太多的負面情緒、太多的熬夜給塞住了;各式各樣的障蔽塞住了我們身體的整個結構。

所以,外表上我們透過瑜伽試圖改變它。瑜伽的精要就是坐直,採取一個良好的姿勢。藉著這麼做,我們嘗試去操控笛子。接著我們試著控制風息,不過風息非常不純淨。我們的認知很有限──好的、壞的、高的、矮的──因為笛子的氣孔被塞住,裡面又有那麼多的菌類滋長,因此,氣息在內部的流動非常不穩定。藉著清理笛子,我們的認知慢慢開始改變。

讓我們以對上師的認知作為例子,特別是因為它和你的福德同時存在。根據金剛乘,藉由福德,上師示現在你面前。基本上,你自己的智慧心反映出外在上師,所以就有更多的理由要聽從他;畢竟,你是聽從你的真實本性。上師,那個吹笛子的人,無異於你的智慧心。

我們說「聽從」是什麼意思?我們真的不需要害怕某個外在實存的吸血鬼。基本上,那是你自心的認知所投射出來的,它由一位稱為「福德」的譯者進行詮釋。如果福德不具,你的心將會把這個人詮釋為某個闊談正義的自大渾蛋,而且你也不會浪費美好的週末在他身上。

那麼在金剛乘裡「向上師祈請」是什麼意思?它真正的意義是與你的真實本性保持聯繫,沒有別的。但我們總還是會回到一個問題:「外在上師是必要的嗎?」那麼讓我們把上師看成一面鏡子。搽口紅的時候,為了看見我們的相貌,為了可以好好地把口紅塗在嘴唇上,我們使用鏡子。同樣的,為了真正見到這個內在智慧,也就是我們自心本性,我們用外在上師作為鏡子。情況就是這樣!

技術上來說,金剛上師是某個給你金剛乘灌頂的人,尤其是四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如果某人給你這些,那麼他就是你的金剛上師。但有些學者不同意這說法,他們主張上師是將心的本性介紹給你的人,然後你因此而認識了本性。近來有很多人介紹心的本性,但不是每一位的介紹都發生作用,有時甚至沒有進到〈聽者的〉腦袋裡。金剛上師或許會說些什麼或什麼也沒說,但應該會讓〈你的〉整個系統暫時停止運作。甚至整個系統可能只停止半秒鐘,然後你納悶:「昨天、今天、明天的好處是什麼?為什麼有昨天?為什麼有明天?週間是什麼?週末又是什麼?」這幾乎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每件事都停止,但它不像是酒醉或服藥過量的感受。你非常清楚地覺察每一件事,意識到每一件事,鮮明又活躍,但正常的系統停止了。當這個情況發生,那麼或許,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傢伙就是你的刺客。

 

〈本文譯自英文Gentle Voice2728期,徐以瑜、陳志銘翻譯,李香蘭校稿。〉

譯 註:

1.薩惹哈(Saraha)尊者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

2.郭倉巴(Gotsangpa)尊者(1189~1258),竹巴噶舉傳承上師,創立上竹巴支派。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

敬錄自 悉達多本願佛學會 柔和聲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4/16 上午 02:43:43

 9   9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31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