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親友書》略釋 ─ 龍樹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釋

您是本帖的第 1701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親友書》略釋 ─ 龍樹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釋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親友書》略釋 ─ 龍樹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釋

《親 友 書》略 釋

龍 樹 菩 薩  

義 淨 三 藏  

索 達 吉 堪 布 釋

頂禮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諸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救度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

釋題名:《親友書》是龍樹菩薩為他的親友——樂行國王傳講的教言。因為當時他們沒有碰面,所以此論是用書信來傳授,以此而名為《親友書》。在漢文大藏經中,此論又名《勸誡王頌》、《勸發諸王要偈》、《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龍樹菩薩與樂行國王的故事,詳見《大圓滿普賢上師言教•第四業因果引導》)。

作者簡介:龍樹菩薩開創了兩大車軌中的中觀深見妙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中親自授記說:「南方白達地區中,具德比丘有盛名,彼名稱中呼作龍,能破有無二邊執……。」是已得一地的大菩薩,在《文殊根本續》、《時輪後續》、《大雲經》、《大鼓經》等大乘經續中也有明顯的授記:「佛涅槃後四百年(有說六百年、五百年等),他在印度南方廣弘大乘佛法,並得一地菩薩的果位,最後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其他經典中說,他得七地菩薩的果位。龍樹菩薩造了許多關於顯、密宗方面的論典,《親友書》是其中的一部。

譯者簡介:義淨三藏,唐朝人,原籍山東,十四歲出家,後到印度求法,在那爛陀寺求學二十餘年(此處有兩種說法)。後來從印度帶了很多經典回國,在長安等處進行翻譯,譯著很多,如《華嚴經》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之一,在翻譯佛經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傳記在《大唐西域記》、《高僧傳》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義淨法師當年在那爛陀寺求學時住過的房屋遺址至今還在。

本論分三:初義;論義;後義。

甲一分二:乙一、立誓句;乙二、作者謙虛語。

乙一、(立誓句):

具德我演如如教,為生福愛而興述,

真善宜應可審聽,此頌名為聖祗底。

此頌表明龍樹菩薩對國王寫信的目的。「具德」是尊稱,此處指樂行國王。國王,你是具足功德者,我今於此演說如來之教言,其目的是為了讓國王你對佛法生起不共同的信心和福德。如果對佛法生起信心、愛樂,則肯定會產生很多福德,對你今生和來世都有很大利益,所以我在這裡很歡喜地講述一些教言,善者國王你應該好好聽聞。「祗底」是梵語音譯,一種頌詞的形式(或譯音為伽陀),屬六十種梵天妙音之一。

我們學習佛法,應該依靠諸佛菩薩的經論教言,不應依靠凡夫以分別心所造的論。學習此論與龍樹菩薩親自為我們講法沒有任何差別,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聽了龍樹菩薩的教言,只要懂得了其中的意義,則與尊者為我們親自講法又有何不同呢?

乙二、(作者謙虛語)分二:丙一、詞句上的謙虛;丙二、意義上的謙虛。

丙一、(詞句上的謙虛)

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咸供養,

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

無論是什麼材料做的佛像,比如木頭雕刻的佛像,雖然不如黃金、白銀做的佛像那樣高貴,但它畢竟是佛的代表身像,所以智者一定會供養。以此為喻,龍樹菩薩謙虛地說:我寫的這部《親友書》,雖然詩詞並不巧妙,不太悅耳,但所依靠的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希望國王你不要輕視,不要覺得沒什麼好看的就棄於一旁。

此為謙虛詞。因為若一地菩薩作的詩詞不巧妙,那誰作的會更巧妙呢?難道凡夫所作的詩詞會很巧妙嗎?那是不可能的。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開頭說:「此論未宣昔所無,詩韻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為修自心撰此論。」在座的四眾弟子!我(堪布)的漢語言水平雖不是很高,表述得也不好,但我是依靠龍樹菩薩的金剛語來宣講,所以你們也應該恭敬,不要輕視。因為木頭所做的佛像,也應恭敬,那麼我所說的語言雖不太悅耳好聽,但宣說的是佛菩薩的金剛語的緣故,所以在座者應該好好聽受。

丙二、(意義上的謙虛):

王雖先解如如教,更聞佛語增勝解,

猶如粉壁月光輝,豈不鮮明益殊妙。

國王,雖然你以前已經理解通達了如來的許多教法,如果你繼續聽聞,則對增上你的信心、大悲心與智慧會更加起到促進的作用。我現在所宣說的是佛的教言,你再仔細聽聞,則會更加增上對佛法的勝解。比如白色的牆壁,其色彩本來已經很鮮明,如果在此粉壁上,再映上十五夜晚晈潔的月光,那它的色彩難道不是更顯得鮮明和美妙嗎?同樣,在座的各位,你們本來對佛法已經有所通達,如果再聽一聽龍樹菩薩的教言,則也會如粉壁上照射月光一樣,智慧更為增勝。

甲二、(論義)分二:乙一、道的基礎;乙二、道的本性。

乙一分二:丙一、略說六種隨念;丙二、廣說後三種隨念。

丙一、(略說六隨念):

佛法並僧眾,施戒及與天,

一一功德聚,佛說應常念。

六種隨念法,在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中講的較廣,另在米滂仁波切尊者的《智者入門》中也有所闡述。六種隨念,即是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施、隨念戒、隨念天。修這六種隨念中的任何一種都聚集著巨大的福德,雖然都是資糧,但從反體來講卻又各自不相同,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教當中告訴我們,有信心者應該常常去憶念。

為什麼要常憶念呢?因為六隨念處每一個都具足殊勝功德,每憶念一次,我們都能得到無邊的福慧,常常隨念,就能使我們的正見和修行穩步增長。在這六種隨念中,佛是我們的追隨皈依處;法,是我們所行持的方向與標準,如果沒有隨念佛法,我們就失去了所修;僧眾,是我們修行過程中,乃至菩提間不分離的道友,也應恆常隨念。以上是隨念佛法僧三寶。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們都應該經常念誦《隨念三寶經》,經中對三寶功德講得很清楚。我(堪布)以前也是再三講過念誦這部經的重要性,你們有些把此經做為自己的日常功課來念,有些好像覺得這部經已經陳舊了,沒有再念的必要,如果覺得念誦這部經是一種負擔,那麼不念也可以。但反過來說,做為一個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不隨念三寶,那又去隨念什麼呢?所以我們應該恆時隨念三寶,對自己的今生後世都會有不可思議的利益。接下來是隨念「布施」,布施有無量的功德,眾生都希求今世或來生的資財受用圓滿,得到這些圓滿的殊勝方便就是布施,佛在《賢愚因果經》中詳說過這類因果。所以應該隨念布施,並且盡力加以實行。戒律,是所有功德的基礎。失去持戒的功德,也就同時失去了其他的一切功德,為了其他功德的生長,嚴謹持戒的地基實屬必需。清淨戒律則來源於對戒律經常地隨念,所以應該隨念戒。隨念天就是隨念天尊,天尊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我們現在修持十善業,將來不墮惡趣,生到天界享受欲天的安樂,此亦稱為隨念天尊;另外一種指的是智慧天尊,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這是我們修法中必須依靠的,所以應該隨念。這六種,每一種都具足如是的功德,所以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應如是恆常隨念。下面廣講後三種隨念,即隨念天、隨念施與隨念戒。

丙二、(廣說後三種隨念)分三:丁一、隨念天;丁二、隨念施;丁三、隨念戒。

丁一、(隨念天):

十善諸業道,身語意常親,

遠離於諸酒,亦行清淨命。

十種善業是身、口、意的善業。十善業即是身不殺、不盜、不淫,因為殺生、偷盜、淫欲是身體造的罪業,所以不殺、不盜、不淫則為身的三種善業;語的四種善業,不說妄語,不說離間語,不說綺語與不說粗語;及意的三種善業,不起貪心,不起瞋心,不起邪見。此處「親」即是依止的意思,也就是要求三門經常行持十種善業,以此則會遠離不善,獲得安樂。

在行持十善業的基礎上,還應遠離飲酒,並行持清淨正命,拋棄五種邪命。飲酒有很多的過患,雖然飲酒不是自性罪,但是飲用之後會生起一切過失。釋迦牟尼佛教誡我們說,如果誰飲酒,則不是我的弟子。因此,龍樹菩薩在本論中,也遮止飲酒。如果自己集一生之力行持善法,清淨自活,則今生當中一切可得到圓滿,來世享受人天福報,尤其是生於三十三天、梵天等天界中,安住天尊座上,盡享世間的種種安樂。此為人天乘道。

這一頌是以宣說升天堂的因——十善法等,推出依此行持必能得升天堂的果——隨念天。很多論典中在表達某些意義時,並不直接敍述,而是用因上說果,或是果上說因的方法,此頌便是以因說果的例子。

丁二、(隨念施):

知財體非固,如法施比丘,

仙師及貧賤,來世為親友。

我們修行人應該知道世間的一切財富,其本體是沒有什麼堅固的,它的本性是無常。如果我們有財物施捨卻沒有去布施,那這些財物從某個角度來說已白白浪費了,弄不好反成為自己墮落的因。以前轉輪王的財富可以和天人相比,這是布施的果報,但因一切是無常的緣故,他們死的時候,這些財富自己也無法享受了。所以在我們有能力之時,應該如理如法地去布施。首先,應對比丘作布施,(本來對待上面的殊勝境叫供養,對於下面的對境叫布施,但供養、布施都有「給予」的意義,所以這裡對比丘、上師等也可以叫布施。)為什麼要布施比丘呢?因為清淨比丘是能圓滿福德的殊勝福田,在比丘前應作各類所需的廣大布施能積累起巨大的福德。「仙」指仙人。在古印度有很多人為追求解脫而勤修善法,他們在靜處精修禪定,具足四禪五通,並引導他人修習十善法而生於天界,在世間來說也很了不起,所以也應對仙人布施。上師是三世佛的化身,圓滿一切功德,與上師結緣,能種下究竟解脫的種子,乃至現世得到解脫,又因為上師是一切功德的來源,對我們有無比的恩德,所以極應供養。貧賤者需要幫助,也能幫助修行人生起悲心,圓滿資糧,布施貧者既然能夠圓滿二利,當然應該去布施貧者了。

今世如法布施比丘、仙人、上師、貧賤者等,就相當於為自己來世結交了最好的親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今生對「福田」和「悲田」如法布施,來世果報成熟,各種各樣的財富和順緣自然無勤湧現,到時候自己的口袋裡不要愁找不到財物,而是要擔心財物找不到口袋可裝了。布施就如同富裕而又慷慨的親友一樣,隨隨便便可賜予你很多財物,任何一個世間親友都不能與之相比。總之,今生如法地布施,定會換來後世財富的圓滿。對於此理大家都應該已經通達了!龍樹菩薩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德,他所採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但因為有歷代高僧大德的正確傳承,現在我們因上師的恩德,領會尊者的真意可說是毫不費力。

丁三、(隨念戒):

眾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

勿冗瘦雜怖,佛說應常習。

一切功德依戒而住,我們修行者,居士有居士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戒律非常非常的重要。就像萬物生長依靠大地,沒有大地,則萬物無由生長一般,如果一個人沒有持戒,則任何功德都生不起來。藏地的高僧大德在講戒律功德的時候,都經常引用龍樹菩薩的這一頌做教證。一切功德依靠戒生長,依靠戒安住,若具足清淨的戒,則一切功德自然而然會增長。如果我們聞思閱讀過戒律方面的經論,知道了持戒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則會對持戒產生興趣,即使沒有他人督促,自己也會護戒如眼。《戒讚》的作者丹增洛若堪布,是巴楚仁波切的一個弟子,一生當中持戒非常清淨。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記》中也記載了他的事蹟,最後尊者向東方跨七步,然後說:「我是烏金蓮花生,無生無死之佛陀,菩提心體離偏袒,沙門八果離虛名。」說完就顯示圓寂了。對他作的《戒讚》我們都感到非常稀有,裡邊大大讚歎了持戒的功德,亦講了戒為一切功德的來源。為了增長自己持戒的信心,大家應該多看一些持戒功德方面的經論。

「勿冗瘦雜怖」指持戒時須避免的四種情形。「勿冗」,即不要犯根本戒;「勿瘦」即不要減弱對治力,因為守戒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對治,如果對治力薄弱,煩惱粗猛現前時則不可能繼續守戒;「勿雜」指不要染有世間八法的心念而持戒。比如,今生當中出家守戒,只為了讓別人認為自己很莊嚴,或者為了治病而出家守戒等,守戒與世間法相雜不應理,應該捨棄;「勿怖」,即在持戒時不要有怖畏心,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要以大無畏的精神繼續守戒。在文革期間,佛法遭到損害,當時沒有一個讚歎戒律的人,那時幾乎所有出家人都還俗了,但是法王如意寶和幾個老比丘,仍然是不畏艱險,清淨持戒。法王如意寶後來說:「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和環境,如果還不能守戒,則太可憐了。」有一些出家人到漢地去後,說自己家裡人不理解,所以在家裡穿俗裝,回來時穿僧裝,這方面我不太高興,也專門呵斥了他們。在文革期間,法王如意寶沒有脫下僧衣。你們家裡人不理解就讓他們不理解吧,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想家裡人對你們出家真正理解,是很難的事情,所以你們出家後回去,千萬不要因為家人不理解而脫下僧衣,出家人到不理解佛法的人群當中時,讓他們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不要為了適應他們的胃口,損毀自己的尊嚴。在這個末法時代當中,不管他們說什麼,對你而言是沒有過失的,他們誹謗你,你沒有任何過失,你不要為了使他們不生邪見,就去還俗,你這種想法實際愚笨無比,趕早丟開!

做為一個佛弟子,不論居士還是出家人,都必須持守淨戒。法王如意寶說:現在有很多人自稱是很了不起的密宗瑜珈士,但從戒律方面看,實際他連居士戒也沒有,怎麼可能有不具足戒律的密宗大成就者,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大瑜珈士」呢?這種人就如天空中生長的鮮花一樣,說得漂亮,實際沒有。在末法時代當中,雖然持清淨戒律比較困難,但應該想到,人生非常的短暫,在這短暫的人生之中,如果沒有持守清淨戒律,任何功德無法積累不用說,後世還要感受恆久艱難的痛苦啊!如果我們當中有些人以前因為心不清淨導致了行為上的不如法,那麼,現在就應該儘量制止惡行,努力嚴持戒律。

凡夫人持戒,首先確實有些困難,在我們學院中幾千人都能嚴持淨戒,如果是對治力薄弱的話,守一天的戒也很困難。但是逐漸逐漸嚴格要求自己,在持戒時做到「勿冗瘦雜怖」,時間久了也就不會很困難。因此,佛說對於守戒應該常常串習。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就是一輩子這麼守戒的。法王如意寶說:「守戒中困難大,功德也會大,尤其對我們修行者,更應對困難不畏懼,一心誓守淨戒。」

乙二、(修道的本體)分三:丙一、略說六波羅蜜多;丙二、廣說六波羅蜜多;丙三、結尾讚歎。

丙一、(略說六波羅蜜多):

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稱量,

此能到應修,渡有海成佛。

此頌為略說六度。「施」指的是布施波羅蜜多;「戒」指持戒波羅蜜多;「忍」即為忍辱波羅蜜多;「勇」指精進波羅蜜多;「定」指禪定波羅蜜多;「慧」為般若波羅蜜多。每一度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說為「不可稱量」。六度是大乘佛法的總集,沈溺在六道輪迴大海中的眾生,想要超越輪迴大海,必須依靠六波羅蜜多這艘殊勝的大船。只要我們登上這艘船,就可以很順利地圓滿渡過三有輪迴大海,到達究竟彼岸,登上佛果的寶洲。

丙二、(廣說六波羅蜜多)。分六:丁一、布施波羅蜜多;丁二、持戒波羅蜜多;丁三、忍辱波羅蜜多;丁四、精進波羅蜜多;丁五、禪定波羅蜜多;丁六、般若波羅蜜多。

丁一、(布施波羅蜜多):

若孝養父母,其家有梵王,

現招善名稱,來世生天堂。

因為父母對自己恩德很大,所以應該孝養。誰人恭敬孝養自己的父母,則他已具足了梵天、帝釋等天人的福報,很多天人也會經常加以保護。此人今生自然會招感善妙名聲和圓滿財富,來世不墮惡趣,生到三十三天等勝妙天宮,成就帝釋梵天的果位,享受無量的安樂和福報。除了對父母孝養外,藏文中還提到了對上師應恭敬供養。

提到「天堂」,很多人都以為是外道的說法,實際在佛教中也是承認的。眾生持戒修善,修習四禪八定的福德成熟時,即可往生六趣中的天界。如今世間上很多人學佛只是為了升天堂,你對他講好好學佛可以升天堂,他特別高興,讓他成佛他卻聽不懂。確實,升天堂也可以,但如果把升天堂當成究竟的歸宿,那就顯得目光太短淺了。

丁二、(持戒波羅蜜多)分四:戊一、所護的戒;戊二、斷除違品;戊三、修持不放逸;戊四、以喻說明不放逸。

戊一、(所護的戒):

殺盜淫妄說,耽食愛高床,

斷諸酒歌舞,華彩及塗香,

若女男能成,此八支聖戒,

欲界六天上,長淨善當生。

因為當時樂行國王是在家的居士,所以龍樹菩薩為他講解八關齋戒。菩薩告知國王應護戒:不能殺生,不能偷盜,不能邪淫,不能說妄語。這四條為根本戒,不僅出家人,居士也不能犯。八關齋戒中,除了四根本戒外還有四條支分戒:即不「耽食」——不非時食;不坐高廣大床;斷飲一切酒;歌舞、華彩及塗香,這裡合為一條,意為在言語方面不能唱歌,身體不能跳舞,也不能故意去觀、聽;「華彩」即花鬘項鍊及耳環、戒指等各種飾品,「塗香」,指在臉上所用白色、藍色、紅色等各種顏色的香料化妝品等。這些容易使人增上貪欲,所以都應捨棄。在我們學院的出家人不必說了,就是來這裡學法的女居士們,什麼耳環、項鍊、戒指等很多裝飾、化妝品都捨棄了,接近於出家人,非常好。

如果善男善女能持守這八關齋戒,六欲天的福報都會得到。女眾以此持戒福德,能轉不淨女身為男。而且以等流善果能在欲界天中修習善法,以長期親近善法的緣故,善根能得以增長。

戊二、(斷除違品):

慳諂誑貪怠,慢淫瞋氏族,

多聞年少嬌,並視如怨賊。

守戒時有十三種煩惱違緣。第一種是「慳」,指既不願意供養,也不願意布施,非常吝嗇;「諂」即假作親熱、奉承他人或自己本來有一些過失,但不願意在別人面前懺悔,只想盡量隱瞞;所謂「誑」是以種種手段誑惑、欺騙他人,如自己本無功德,卻假說吹噓自己得到了功德;「貪」,這裡指對人以外的物質財富生貪;「怠」即懈怠,對善法缺乏精進;「慢」是自己本來沒有任何功德,反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身體和語言上表示出傲氣來。(驕和慢有一點兒差別,慢是還要在自己身體和語言方面表現出來。)「淫」,指貪執內有情,對某某人生起貪愛心;「瞋」,指凡對自己不滿意的對境生起瞋恨心。

以上是從煩惱而言,下面講五種驕傲。「氏」的驕傲,氏在古漢文中,指官職、地位,如中國古代有「豢龍氏」、「禦龍氏」等官職。有些人大權在握,便心生傲意煩惱;「族」驕傲,比如認為自己是國王種姓,是領導的子女,種姓家族很高貴,很了不起!「多聞」的驕傲,比如認為自己學了很多年的法,現在不論是顯宗,還是密宗我都懂,我可以說是多聞第一,很了不起啊!「少年」的驕傲:即自恃青春年少,年輕有為;「嬌」的驕傲,嬌是美貌的意義。「喔!我長得這麼漂亮,恐怕再沒有像我這樣好看的了!」等等之類的心理。

對待前面的八種煩惱和這五種驕傲,我們需像對待敵人一樣謹慎,只要稍一生起就應如臨大敵,馬上遠離或加以消滅。如果讓它們佔上風,則自己的戒律很難得以護持不失。

戊三、(修持不放逸):

說無生由勤,有死因放逸,

勤能長善法,爾可修謹慎。

「無生」,在藏文中有「甘露」之義,亦指「涅槃」或「解脫」。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文中告訴我們,涅槃、解脫等究竟無生的甘露,其來源是精勤。精勤亦即為不放逸,所以佛告訴我們:無生清淨涅槃的來源是不放逸。過去諸佛亦是通過不放逸而得到涅槃、成就佛果。

涅槃由不放逸而來,那三界輪迴的生死因緣又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放逸不精勤修法的原因。如果我們今生當中放逸度日,沒有好好持戒,沒有精進修行,那我們在生死的大海中就會一直流轉,永遠得不到解脫。因此龍樹菩薩告誡國王,你不要像沒有受過佛教教育的世間人一樣,對因果善惡什麼都馬馬虎虎,應時時刻刻小心謹慎,小心翼翼才能避免過失的發生。三門謹慎的人能與佛法相應,也能與世間善法相應,所以這種謹慎的精神特別重要。如果經常這樣謹慎,以前所作的很多壞事,比如殺生、偷盜等惡業,現在有沒有改正的機會呢?完全可以!

戊四、(以喻說明不放逸):

先時離謹慎,後若改勤修,

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

孫陀羅難陀,央具理摩羅,

達含綺莫迦,翻惡皆成善。

今生當中,由於放逸身心而為各種煩惱摧動以及業力現前,造了很多如殺生、偷盜等極多粗重惡業。如果烏雲將月亮層層包住,月亮便不能顯現皎潔的光芒,但一旦將烏雲遣除,月亮解除束縛,完全顯現出來,將帶給世界清涼的光明,尤其是在十五日,月光會顯得更加明亮。同樣的道理,我們以前做過的很多壞事,現在改正過來,重新作人,勤修佛法,則可以遣除往昔的一切惡業障垢,佛經中如是宣說,而且這種人仍具解脫的機會。

偈中用了三個公案來說明這一點。孫陀羅難陀是佛陀的弟弟,他剛出家時,白天晚上仍然想著自己漂亮的妻子,不能安心修行,後來世尊將他引到天界與地獄去觀察,了知欲界之安樂沒有真實,輪迴的痛苦真實可怕,因而生起了無比的厭離心,從此漸漸除去貪心,後來得到了阿羅漢果位,這說明貪心雖重亦可以對治。央具理摩羅即是「指鬘王」,因他依止了外道的教法,愚癡心很大。外道告訴他殺一千人即可得成就,他信以為真,先後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此時佛觀察調化他的因緣成熟,便以方便調伏,使他從一個「惡王」,最終成為了證悟羅漢果的聖者。還有未生怨王,以前瞋心特別嚴重,起初殺父囚母造了五無間罪,後來得到阿羅漢教化,勤修懺悔,造了八萬四千塔,廣布聖教,後來帶業往生了。「達含綺莫迦」指的是「能樂」尊者,他以前不僅瞋心嚴重,而且貪心也很嚴重,他結交惡友,欲對他人妻子作邪淫,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造下了五無間罪。後來在釋迦牟尼佛教下皈依、懺罪,命終之後,未墮落惡趣,而轉生於三十三天。(《百業經》中也講了一個人曾殺五千人,但後來通過改悔證了阿羅漢果位)。像孫陀羅難陀等,以前雖然造了很多惡業,但後來依止佛教,改正惡習,修持善業,以此而得到了暫時的人天果位或究竟的阿羅漢果位。

龍樹菩薩這部論,從表面上看是對樂行王的教言,但實際也是對我們的教言。在佛的教法下,從來不違規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犯有過失,只要知錯能改也可以算是智者,可以算是修行人。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生來不是聖者,難免犯錯誤,但只要正確面對,能知慚識愧,還是有機會將所犯過失懺悔清淨的。所以,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在開始改正還是來得及,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以上戒波羅蜜多宣講完畢。

丁三、(忍辱波羅蜜多)分四:戊一、斷除瞋心;戊二、斷除懷恨心;戊三、心之差別;戊四、捨離粗語。

戊一、(斷除瞋心):

勇進無同忍,勿使忿勢行,

終得不還位,佛證可除瞋。

「勇進」指需要以勇毅的心態去行進的行為,通常稱為「難行」或「苦行」。在佛教的「難行、苦行」中,沒有能比得上修安忍的難度、功德。《入菩薩行》云:「罪惡莫過瞋,難行莫過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故菩薩在此勸告國王不要輕易生起瞋恨心,並做出憤怒的行為。瞋心是安忍的違品,如果能斷除瞋心,常修安忍,最後一定能得到不還的果位。因佛在經中說過:「諸比丘,汝等若斷除嗔恨心,即得不還果位。」

戊二、(斷除懷恨心):

他人打罵我,欺淩奪我財,

懷恨招怨諍,捨恨眠安樂。

在修行的過程中,其他人無緣無故毆打、辱駡或者欺淩我,乃至於奪取我的一切財產,這時該如何處理呢?佛在經中再三告訴我們,應修安忍波羅蜜多。面對這些損害,一般人雖然很難忍受,但作為一個求解脫者,除修安忍外可說是別無選擇。如果不修安忍,而是內心「懷恨」,總是不能忘記他人對自己的侮辱、打罵,想要伺機報復。一直耿耿於懷,想要伺機報復,那就要「招怨諍」,自己當即就會感受怨恨心所引起的痛苦,而且還會引起更多的諍鬥及很多其他以後成熟的痛苦。懷恨有如是的過患,所以應該當下斷絕懷恨心的延續。應該這樣觀想:不管他以前對我如何損害,我不能和世間人那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地進行報復,因為我是佛弟子。《修心八頌》中說:「他人出於嫉妒心,非理辱駡謗我等,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我們既然天天這樣念誦發願,對佛菩薩說我們是修學「佛子行」的人,那麼在實際情況出現時,哪怕我們的頭顱被砍斷了,也不應該違背菩薩行,修習安忍。

如果我對待別人如同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但他人卻將我看成怨敵,這時我要思維:他這樣如怨敵一樣對待我,不全是他的錯,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我自己如果做的全部都對,他人怎能無緣無故地損害我呢?肯定我們之間有一定的惡緣——至少在前世我損害過他,如果現在不忍耐而以怨報怨,那我們之間的芥蒂只會越來越深,這就是需要修安忍的因緣。所以我覺得還是把這些煩惱丟開,彼此之間說錯一些語言,別人行為稍微有一點不對,自己退讓一點,捨棄瞋恨心,完全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如果老記住他人幾個月前對我說了什麼,做過什麼,當時他對我的臉色不善……。這樣不但可能激化仇恨,而且還顯得自己心量太過狹小。有些人在修本尊觀的時候,腦海中老是顯現怨敵的怒容,不知道怨敵能賜他什麼悉地。原來有些人的相貌看起來比較莊嚴,但由於怨敵的出現,致使內心瞋恨的火焰把自己的臉都燒變了形,眼露血絲、齜牙咧嘴的樣子是很難讓人認為是「好看」的。

基於上述理由,我希望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應該對他人懷恨在心。我自己也是經常遇到這種損害,但對他人不懷恨這一點我還是做得到。不管是你們當中的人,或是其他的人,以前對我好或對我不好,我到現在還是一視同仁,心裡確實沒有一點執著。所以你們在座者,有些人雖然還沒辦法和我一樣,但還是要試著去忘掉別人對你的損害,忘掉彼此間的仇恨,否則你晚上因為懷恨睡不著覺,心中一直盤算:如果明天早上我碰到他,我該怎麼辦?這人太不講道理,應該把他罵的狗血噴頭?或者他實在不聽,就應該好好教訓他一頓……。因此又招來了很多的怨敵麻煩,這樣就不太划算了。

我們現在掌握了一些對治煩惱的方法,對調伏自己起了一點作用,這都源自於聽聞佛法的利益。如果我們的心因為缺少了佛法的滋潤,從而變得越來越堅硬,這樣就不得了,我們必須要依靠佛法對治煩惱。現在法王如意寶所傳的《入菩薩行》,以前我們學的《修心八頌》、《佛子行》等佛教經論,全部都圍繞這個問題講,其實甚至整個佛法系統也全都是為調伏煩惱而設置的,不調伏煩惱的教法,就不是佛的教法!現在,如果你們對大乘教理努力聞思修習,對治煩惱可能是沒有多大的困難。龍樹菩薩最後說,我們如果將怨恨心捨去,連睡覺也都是很安樂的。

戊三、(心之差別):

如於水土石,人心盡彼同,

起煩惱前勝,愛法者如後。

由於業力不同,眾生的心態也是各有差異,此處概述了人們的三種心態:一種是極穩重的;一種是較穩重的;一種是不穩重的。我們修法人必須保持極穩重的心態。

龍樹菩薩說道:一般人的性情不穩,現在所想的事,一會兒就變了,如同在水面上寫字、畫畫,馬上就會消失,沒有什麼可靠的,很不穩重。有一類人的性格比較穩重,如在土上畫的花紋,雖然比水上畫紋穩定得多,但仍經不住風雨的考驗。最好的是性格如同石刻的人,性格最穩重的人,他就如同雕刻家在石頭上刻的文字圖畫一樣,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仍然是一筆一畫,清晰可辨。如當年阿育王在石柱上所刻的文字,離現在已有二千多年了,但還是仍然存在著。這裡以水、土、石上的字作喻,說明人的心也是有不穩重、穩重、非常穩重三種。自己屬於哪一種人,仔細觀察就可以了知,不需要去問空行母、瑜伽士。如果自己內心不穩重,今天學佛法,明天就可能跑去學外道,最後內外道都沒學成,徒自懊惱,所以學法一定要穩重。

一般凡夫根性下劣,煩惱特別嚴重,其心態用水紋的比喻較恰當,這種人與佛法的緣分很淺,今天想學這個法,明天又想學習那個法,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又要去依止另一個上師,性情變化莫測,沒有很大的前途。中間比較穩重的人在這裡省略了,下面是最好的一種,喜歡勤求佛法者的心態,就如同後面所講如石頭上的文字一樣穩重。以前秋吉堪布在傳講《二規教言論》時,經常說:「龍樹菩薩早已經為我們講過,人的心態有三種。」我為你們傳《二規教言論》時,也用過這個教證。從心態方面來講,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應該取後面的——如石頭上的花紋。我們求法者的心態,不要像水紋和土紋,應該像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一樣,始終堅固不變,即使遇到再惡劣的環境,對上師與佛法的信心始終如一,牢不可拔。為了使自己信心更加增上、穩定,大家可以祈禱法王如意寶、龍樹菩薩等一切上師的加持,祈禱的力量無量無邊,最恭敬的祈禱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力。

戊四、(捨離粗語):

佛說三種語,人美實虛言,

猶如蜜花糞,棄後可行前。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的語言分為美語、實語、虛語三種。從世間角度講,「美語」指優雅有益的語言,這種語言聞時悅耳,聞後舒心,自始至終都讓人溫暖舒暢;從出世的角度講,美語不僅是文句優美,而且還應以教證、理證來做莊嚴,如同法稱論師、月稱論師的金剛語一樣,利益眾生直至成佛!實語指遠離一切虛妄,力求誠實的語言,從世間到出世間,實語有多種不同的層次,作為凡夫,「實語」指實事求是,心口一致的老實話,從不捏造事實。實語者給人一種忠實、可靠的感覺,他人無法加以懷疑與揣度;「虛言」指出自奸詐者的虛偽言詞,儘管有些虛言裝飾得異常圓滑,但不離欺騙與狡詐的性質,不就像一些搞生意的人為了些蠅頭小利,開口就是一大堆好聽的虛言,而被大家稱做「奸商」嗎?

如果以比喻來對應:美語如同蜂蜜,甜美的滋味人人喜歡;實語如同美麗的花朵,處處惹人喜愛;虛語如同惡糞,人人都很厭惡,甚至怕聞到它的氣味,更何況說接觸。人們都擔心被糞穢染污,以此來看,用惡糞來比喻妄語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龍樹菩薩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後,告訴我們捨去如糞穢的虛言,行持美語與實語。做為一個學法修行者,應該把說美語作為第一選擇,如果有困難,那就應該老老實實地說話,這樣至少對自己和他人不會造成傷害,不會造惡業。沒學過佛法的人,習慣非常狡猾地將一句鬼話彎來繞去,最後將自己想要的東西套走。但修行者沒必要這樣做,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坦率的性格,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極其嚴重,且互相都信任的對境——上師和道友。因此,做一個實語者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丁四、(精進波羅蜜多)分二:戊一、說精進之對境;戊二、心行同一而精進。

戊一、(說精進之對境):

今明後亦明,今暗後還暗,

或今明後暗,或今暗後明,

如是四種人,王當依第一。

世間的人大致可分為四種:有些人今生、來世都置身於修持正法的快樂光明當中(今明後亦明);有些人今生、來世都在遠離善法、善果的痛苦黑暗中渡過(今暗後還暗);有些人今生中享受安樂,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痛苦,而來世卻懷疑安樂只是一種傳說,而相信痛苦是一種永恆(今明後暗);有些人今生中生活在痛苦中,後世卻長享安寧(今暗後明)

第一種人,因為前世行持善法故,今世安享財富、名聲、地位等世間圓滿,而且繼續精進行持佛法,使福德更加增上,前途愈來愈光明;第二種人,因為前世造惡業之力,今生當中遇到各種疾病與障難,從世間的財富、地位等角度來看,好像世間上再找不到他那樣痛苦的人了。但他不對自己的罪業果報進行反思,進行悔改,而是怨天尤人,繼續造作惡業,這樣就又播下了來世更加痛苦的種子,如從暗處進入更暗處,亦可說是沒有出頭之日了;第三種人,雖然今世當中財富等很圓滿,生活安樂,但卻不懂得去珍惜。因為不懂因果不虛的道理,糊裡糊塗地造惡業,甚至誹謗佛法,他的來世毋庸置疑,必定墮落三惡趣,飽嘗痛苦;第四種人,今生猶如處於黑暗之中,看不見自己有什麼安樂,無吃無穿,集各種苦難於一身,受盡了折磨……,但後來由於善知識的引導,他自己的善因也成熟,趨入佛法,了知今生的痛苦是前世造惡業而招致的,因此洗心革面,痛懺業障,精勤於佛法的行持,因此引來了光明的後世。

如是四種人中,國王你應該選擇做第一種人。由於你前世的善業福德力,今生當中具足世間種種圓滿,遠離痛苦,享受安樂,既然已經具備這樣的基礎,又為什麼不為來世的安樂作籌備呢?你應該精進不懈地去行持佛法。精進是一切善業與解脫功德的來源,沒有精進就沒有暫時和究竟的安樂。為了暫時之安樂與究竟的解脫,應該精進啊!

戊二、(心行同一而精進):

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

亦有熟如熟,或復生如生,

庵摩羅果中,有如是差別,

人亦同彼四,難識王應知。

修行人的層次、境界高低不同,但大體可分為四種,龍樹菩薩以庵摩羅果(芒果)生和熟的四種情況來比喻。庵摩羅果的這四種情況,一、從外邊看是熟了,但裡面一點未熟;二、裡面已經成熟,外面還是生的;三、內外都已成熟;四、內外全是生的。同樣,修行者當中,比如一些剛出家不久的人,內心當中對佛法理解不深,心相續絲毫沒有調伏,但從外表上看,頭髮已剃掉了,穿上了僧裝,行為看起來也非常如理如法,乍一看,就好像守戒百年的老比丘一樣,這就如同芒果的「生如熟」;有些高僧大德,內相續早已清淨,能取所取已消於法界,得到了解脫,但是為了度化眾生,在外面顯現的行為似乎比一般初學者都不如,過去很多密宗大成就者,顯現成獵人、妓女等就是這種情況,這是芒果「熟如生」的情況;「熟如熟」的情況,就如同一些高僧大德,內相續已成熟,外面之行為也是乃至舉手投足,都符合律儀,以內在的證悟及外顯的威儀引人生信,度化了無量眾生;「生如生」是比喻某些實際對佛法完全一竅不通,行為又和佛法背道而馳的世間愚人!

修行人的四種層次非常難以識別,但我已經為你剖析了,國王你一定要以自己的智慧來詳細觀察,並力爭做內外皆熟的真正修行者。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8 上午 06:42:19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丁五、(禪定波羅蜜多)。分三:戊一、前行;戊二、正行;戊三、後行。

戊一分二:己一、斷除散亂;己二、修四無量。

己一分四:庚一、斷外境之散亂;庚二、斷世間八法的散亂;庚三、斷財物的散亂;庚四、斷受用的散亂。

庚一分二:辛一、轉變意樂調伏諸根;辛二、了知境相斷除貪心。

辛一分四:壬一、斷除邪淫;壬二、調伏諸根;壬三、未調伏諸根的過患;壬四、佛讚歎調伏諸根的功德。

壬一、(斷除邪淫):

勿睹他妻室,設觀如母女,

姊妹想隨年,起貪思不淨。

龍樹菩薩告誡國王: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必須斷除邪淫,切莫貪求他人妻女。在見到其他女人的時候,應將年老的觀為母親,年小的觀為女兒,同齡觀為姐妹。可以幫助斷除貪心。這種殊勝的對治法,同樣也適合出家人觀修。如果對女人生起了貪心,就應該對她的身體各方面修不淨觀,識破她虛假的外表,認知到身體是由令人生厭的不淨物組合而成,使自己的貪心熄滅。

壬二、(調伏諸根):

如聞子藏命,防持躁動心,

獸藥刀怨火,無令欲樂侵。

一個修行者時時刻刻都應該觀察身心,調伏諸根,防止自己對外境的色聲香味等生起貪執。因為貪執外境有雙重過患:今生中產生多種煩惱痛苦,來世被業風鼓動,輾轉受苦。調伏諸根,必須要保持警覺,靜下心來詳細反覆地觀察,牢牢控制住諸根使不外散,就如同對待聞、子、藏、命四種情況一樣。

「聞」,是指聽聞佛法。聽聞佛法不同於聽聞一般世間的言論,絕對不可以馬虎,聞法時是否聚精會神地聽聞,關係到接下來的思維、實際修持的質量,以及最後的結局——解脫還是繼續輪迴。因此,我們應像聞法一樣護持六根,使不外散。

「子」指孩子,父母親片刻也不會離開自己的幼子,因為小孩看管不善,很容易出危險,比如掉進河裡或被人偷去等。諸根就像小孩一樣,很容易受到外境引誘而走失,因此正知正念的父母不能有片刻放鬆,得時刻小心照看,不要讓它隨外境轉啊!

「藏」指寶藏,擁有寶藏就不會貧窮,所以擁有者對它謹慎小心的保護,怕被小偷偷去,修行人對諸根的態度也應如此。

「命」指生命,我們的生命是非常寶貴的,如若失去無法復得,故每個人都非常重視,時刻保護,我們護持諸根時,也應當有這樣的慎重態度。

世間色聲香味的欲妙好比猛獸、毒藥、刀刃、怨敵、火炕,修行人稍加接觸就會感受巨大傷害,而更為嚴重的是世間獸藥刀怨火只能使我們喪失生命,而對於欲樂的貪執卻會將我們的解脫慧命斷盡。而我們凡夫的心桀驁不馴如同野馬,片刻難安如頑童,如果不以對聞法般的專心,對幼子般的愛護,對寶物般的謹慎,對生命般的珍重去護持自己的諸根,很難防止對六欲的貪著。

壬三、(未調伏諸根的過患):

由欲作無利,譬如兼博果

佛說彼應除,生死牢枷鎖

世間的欲樂,從表面上看很善妙,很能引誘人們,從本質上來看,它卻是一切禍患的根本,享用了就危害今生和來世,就如同兼博果一樣。佛陀在《正念經》中說:兼博果生長在西方大海的一個島嶼上,雖然吃起來非常甜蜜,但食用後馬上會中毒而死。世間欲樂比如悅耳的聲音,精美的食品等,享用它們的人如同戴上枷鎖,關閉在監獄中的犯人無法得到自由一樣,永遠無法解脫輪迴的束縛,故佛說應該斷除世間欲妙。雖然凡夫一下斷除世間欲樂比較困難,但了知到世間欲樂的過患後,恆常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三門,漸漸自相續就會調伏,斷除欲念貪執。

壬四、(佛讚歎調伏諸根的功德):

譎誑常搖境,能降斯六識,

執仗掃眾怨,許初為勇識。

色、聲、香、味等外境經常引誘、欺誑我們,使心識為之動搖。如果一個人能降伏六識,使不散於外境,他就是英雄。世間人將戰場上那些勇猛殺敵能掃除怨敵者,稱為英雄。這兩種人誰是真正的英雄呢?雖然都是降伏敵人,但一個是降伏六根識的敵人,一個是打敗世間的敵人,龍樹菩薩說前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入行論》也說:「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然因輕彼苦,力克貪瞋敵,勝彼乃勇士,其餘唯殺屍。」後者「唯殺屍」的人不是英雄。否則,兩頭犛牛抵架,勝者也成「英雄」了。只有那些能「克貪瞋敵」的人才是勇士。

辛二、(了知境相斷除貪心)分二:壬一、觀女身不淨而斷貪心;壬二、了知欲妙法相而斷貪心。

壬一、(觀女身不淨而斷貪心):

臭氣九門眾穢室,行軀難滿薄皮纏,

請看少女除裝彩,析別形骸惡叵言。

女人的身體具足三十六種不淨相,九門常流不淨,散發著臭味,九門:即是兩眼孔;兩耳孔;兩鼻孔;口與大小便道。《寶鬘論》說:「腹中糞尿聚,及是肺肝器,愚未見不淨,貪著女人身,內腐外皮裹,此腐臭屍體,所現極醜惡,如何未曾見。」《入行論》說:「若長髮修爪,黃牙臭泥味,是令人怖畏……」。這些論典中都說女人的身體是用薄皮裹住的一包不淨物。不僅她的身體不淨,而且不論對她作什麼好事,始終都難以使她滿足。使人生貪的少女,藏在華麗的衣服與裝飾下的,竟是如此令人厭惡的本性。衣服和裝飾並不是女人的身體,這一點兒應該善加分析。詳細辨別,分析女身的結果,如《入行論》中說:「知此復何能,於彼生歡喜。」女身不淨,男眾也不必為此洋洋自得,因為上述理論也同樣適用觀察男身,《寶鬘論》說:「知女身不淨,汝自身亦然。」所以,如果經常以智慧來觀察,貪欲心自然就熄滅了。

壬二、(了知欲樂法相而斷貪心):

癩蟲穿已痛,求安就火邊,

止息無由免,耽欲亦同然。

患癩病者的皮膚裡面有很多癩蟲,經常在皮膚裡竄來竄去,癩蟲的活動引起病人難忍的癢痛,病人忍受不住就去烤火,這時癩蟲會暫時停止活動,患者的癢痛暫得停止,只要離開火邊,癩蟲就會報復似的,對他施以了更嚴重的「懲罰」,引生更厲害的病苦。同樣,世間凡夫,為了滿足貪心而享受世間欲樂,暫時來看好像享受時煩惱沒有了,但實際上煩惱非但不會止息,反而會愈加增盛,如同火上澆油,口渴而飲用鹽水,只會越發厲害。《佛子戒三十七頌》中說:「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用貪越增。」了知欲樂無法滿足、止息之過患後,每個頭腦清醒的人當致力斷除對它們的貪執。如果了知諸法法相,則能感受無欲的快樂,如《寶鬘論》說:「搔癢生樂果,無癢更安樂,如是世欲樂,無欲更安樂。

庚二、(斷世間八法的散亂)分二:辛一、能斷對治;辛二、所斷惡業。

辛一分二:壬一、真正對治;壬二、對治差別。

壬一、(真正對治):

為知真勝理,作意觀眾事,

唯斯德應習,無餘法可親。

對治世間欲妙最有力的竅訣,即以勝義諦理觀察世間法的本質。通過上師與諸佛菩薩的竅訣,了知一切諸法無我、空性的勝義諦理之後,應該時時刻刻謹慎作意,觀察世間萬物,持之以恆地修習,自會斷除貪執習氣,棄捨世間八法。在眾多解脫法門中,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對治方法,修行人必須盡全力去修持。

壬二、(對治差別)

若人具族望,貌美復多聞,

無智破尸羅,是人何足貴,

若人無族望,貌醜寡知聞,

有智護尸羅,人皆應供養。

如果一個人,他雖然生於王族等高貴種姓中,相貌端嚴,名聲遠揚,廣學多聞顯密教法,但他如果沒有了達諸法本性,沒有運用勝義智慧對治煩惱,毀壞了戒律,那這個人學問再多,種族再高貴,相貌再莊嚴也不足為尊貴,沒有人願意對他恭敬。反之,如果一個人生於賤族,相貌醜陋,寡於聽聞,但他具有取捨的智慧,能護持清淨的律儀,大家都會對他恭敬、供養。法王如意寶也常說:「在整個世間上,種族和相貌並不太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清淨的戒律與無垢的智慧。

辛二、(所斷惡業)分二:壬一、斷世間八法;壬二、斷除罪業。

壬一、(斷世間八法):

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譏,

了俗世八法,齊心離斯境。

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八種世俗法,世人特別執著,世人喜歡安樂,都願意在這方面努力,如果他發現做一件事自己無利可圖,也就會當下放棄。現在世間人,對己有利之事都願意作;對己無利益,則誰都不願意去作。世人也很歡喜聽到別人對自己稱讚的話語,不管自己有沒有這些功德;遭到譏諷內心卻很煩惱,不論自己有沒有這些過失;還有對「譽」(名聲)很執著,不願受到毀謗;自己有了利養就高興,喪失了就悲傷。而修行人應反其道而行之,應「齊心」離開對這些的貪執,「齊心」指修治自心,而向清淨心看齊,要擺脫世俗八法的束縛,這是唯一的正道。眾多的經論中對此多有闡述。《入行論》說:「吾今求解脫,不需利敬縛。」仲敦巴格西也常說:「世間智者利與衰,苦樂稱譏與毀譽,世間八法非我境,一切皆作平等觀。」高僧大德為我們定下了這樣的標準,但因為分別心還未消盡,世間八法又很會偽裝隱藏,所以平凡者很難平息世間八法,不注意就掉進去了。不被世間八法所動,初學者很難啊!但難是難,為了解脫,我們還是應該齊心遠離世間八法的境界。

壬二、(斷除罪業)分二:癸一、正斷罪業;癸二、斷惡之利益。

癸一、(正斷罪業):

再生天乞士,父母妻子人,

勿由斯造罪,獄果他不分。

不要為了再生(婆羅門)、天尊、比丘、父母親、妻子、兒女或其他人的生活而造罪。為了供養婆羅門、比丘和自己的父母親衣食,為了撫養妻子兒女而所作的偷盜、殺生等罪業是沒有意義的。對父母等都尚且如此,那對其他一般人就更沒必要說了。為什麼呢?因為業果不虛耗,如影隨形,又絲毫不會錯謬,必定會成熟。當這些惡業成熟時,自己在地獄中感受難忍之痛苦時,父母、妻子、比丘、婆羅門甚或天神,誰都無法替你分擔。愚人啊!既然你願意為了他們去造罪,那現在就為他們受苦吧!

癸二、(斷惡業的利益):

若行諸罪業,非如刀斬傷,

待至臨終際,惡業果全彰。

於是有人問:「佛教宣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為什麼經常見到有些造惡業者,非但沒有受惡報,反而受用越來越增上,而我天天做善事,反而受用越來越少呢?」這是他們對佛法聞思不夠深入的原因所致。我們做了殺生、偷盜等惡業,其果報不一定馬上成熟,因為業因果的關係相當錯綜複雜,有些是定業,有些是不定業,有些是今生受報,有些是來世受報的,有些是過幾百劫才受的。並不像刀子切割身體,馬上會看到血流出來。如同我們種莊稼一樣,有些農作物很快成熟,有些需較長的生長期。但無論如何,到了臨終之際,你所造的善惡業全部都顯現出來以後,依自己的業肯定會感受到果報。

庚三、(斷除財物的散亂)分三:辛一、總說財物的類別;辛二、別說斷除財物的散亂;辛三、宣說能斷之對治。

辛一、(總說財物的類別):

信戒施淨聞,慚愧及正慧,

七財牟尼說,餘物皆無益。

對上師三寶的功德和因果真實起信,叫做「信」;從居士到比丘之間所有戒條,及所有斷惡行善的戒叫「戒」;布施,如同米滂仁波切諸多論中所講:分為上供下施兩種;「聞」,並不是指聽聞世間學問,因為世間知識等聽聞得再多、再精通,對解脫也無益。所以,這裡的「聞」指廣聞顯密經續等解脫之法;對己所做惡行,深感汗顏,常自訶責,名「慚」;自己做的錯事,感覺愧對別人,名「愧」;能正確辨知一切事物的實相,叫做正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叫做「聖者七財」,即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長阿含經》、《大寶積經》、《大般涅槃經》都有宣說。修行解脫道者,需求的應該是這七種財富。除「聖者七財」外,其他的世間有漏財富是不可以信賴的,不是我們所需求的。

辛二、(別說斷除財物的散亂):

博奕樂觀喧雜境,懶惰惡友敦親志,

飲酒非時行六過,此劫芳名爾應棄。

《二規教言論》中為我們指出了六種損害名譽的行為,即:「親近劣種惡行友,愚人群中歡欣遊,白晝飲酒賭博等,深迷損害名譽法。」,此處,龍樹菩薩亦為我們宣講了此損害名譽的六種法,修行人必須加以斷除。

一、博奕者,即是賭博、下棋、打麻將之類,這些確實沒有任何意義,會耽誤時間的行為,損壞國王的聲譽,影響行者的修行;二、樂觀喧雜境者,即喜歡看文藝節目、運動會,或者去歌舞廳、KTV等易生貪染之場所,人們迷亂於其中不能自覺,反而自以為是,越迷越深;三、懶惰者,對修法懈怠,不精進,是修行的極大障礙,有眾多過患,《入行論》中說:「貪嘗懶樂味,愛習近睡眠,不厭輪迴苦,頻生強懈怠。棄勝正法喜,無邊歡樂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由於對善法懶惰而貪求飲食、睡眠等世間法,不能生起出離心,導致長劫沈溺於輪迴大海,受苦無盡,過莫大矣!四、親友者,「惡友敦親志」,即因為親近、依止惡友、惡知識,使我們修行不能增上,反增過患,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云:「交近彼使三毒增,並減聞思修事業,能轉慈悲滅盡者,離惡友為佛子行。」故應遠離惡友;五、飲酒者,飲酒有無量過失,可使人神志迷失,精神恍惚,造諸惡業。《寶鬘論》云:「由酒世間譏,誤事亦耗財,癡迷行非事,故應常斷酒。」;六、夜行者,此處非時行,在藏文當中是夜間行,修行人晚上應在屋中安住,或坐禪、或看書,不應該到處去,這樣既不會影響他人修行,也不會耽誤自己的時間,無垢光尊者教誡說:「晚行乃魔鬼。」所以,晚上不應到處去。

國王啊!這六種行為在今生中會損壞你的名聲。藏文本說得更明顯,不僅今生損壞你的名聲,來世也必然墮入地獄中,所以一定要捨棄。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對國王教誡,但間接也教誡他人捨棄此六種惡行。為什麼這樣說呢?如佛經中,通過對文殊菩薩、善現等教誡,而使後世眾生得受利益而宣說。

辛三、(宣說能斷之對治)分二:壬一、對治貪欲的利益;壬二、不對治的過失。

壬一、(對治貪欲的利益):

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

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

世人為了生活,希求財物,但求財之中少欲是最殊勝的,什麼叫做少欲呢?即對未得之物不起過分貪心,簡言之,善妙的物品自己雖然沒有得到,但不會傷心,不去強求,始終泰然自若。的確,少欲之人內心無牽無掛,沒有很多的痛苦。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告訴我們,少欲者最殊勝,有無量功德,《佛遺教經》中亦云:「……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修行之人,應常修少欲。少欲者知足,有一些財物就滿足了,內心常安樂。經中又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知足者,雖然貧窮,但與世間上富裕者是無有差別的,少欲者與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財富無有差別,是真正的富人!

壬二、(不對治的過失):

若人廣求諸事者,還被爾許苦來加,

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惱還如眾首蛇。

如果有人貪求世間事物,不知滿足,則會因此而感受眾多痛苦。世間之物永遠不會使你得到滿足,只會更加增上你的貪心,如《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受越增貪,於何能生貪心物,頓時捨是佛子行。」多求之愚人,因不知足而生很多煩惱,《佛遺教經》中亦說:「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比如富人,雖然富可敵國,但不知足少欲,為如何搜集更多財物而痛苦,甚至夜間仍在苦思冥想;另一方面,因財物太多,又對如何保護財產而苦惱。這是對一般世間人而言,如果修行者貪著欲妙利養,損害之大簡直無可言說。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曾在舍衛國附近一名「貪莊嚴」(指捨棄貪欲,莊嚴淨德)的樹林中,為一萬二千名比丘痛陳利養的危害,佛說:「利養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破?破持戒之皮、禪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總之,廣求世欲只會帶來痛苦,遠離安樂,所以應修少欲。如果智者不修少欲,則會如眾首蛇一樣感受痛苦。此處蛇即指龍,龍經常感受天降熱沙於身上的痛苦,頭上有兩個蛇首的龍,牠的痛苦不是很大;如果有三個頭,則痛苦要大一些,頭越來越多,感受熱沙的痛苦也越來越大。同樣,我們財富越來越多,則痛苦亦越來越大。

庚四、(斷除受用的散亂)分三:辛一、斷捨妻子;辛二、斷除貪食;辛三、斷除睡眠。

辛一分二:壬一、應捨之妻;壬二、應娶之妻。

壬一、(應捨之妻):

稟性抱怨如殺者,欺輕夫主如男偶,

縱使片物必行偷,宜可棄茲三賊婦。

龍樹菩薩告誡國王說:你娶王妃,一定要觀察她對你的政法等各方面是否有利益。有三種女人應該遠離,第一種女人稟性惡劣,對家人不好,經常抱怨,對家人如敵人,輕則打罵,重則提刀砍殺;第二種女人自高自大,對丈夫常加欺辱,丈夫就像她的木偶一樣毫無自由可言;最後一種女人,貪欲心極重,瞞著丈夫盜取家裡哪怕是很微小的東西,更不要說貴重的物品了。像這樣的怨家婦、輕夫婦、盜賊婦,應該加以捨棄。

壬二、(應娶之妻):

順若姊妹慈如母,隨從若婢伴猶親,

如茲四婦宜應供,應知此室號天人。

再講可以娶的四種妻子:有的妻子對丈夫非常隨順,就如同自己是丈夫的姊妹一樣,所謂夫唱婦隨,這樣的妻子可以接受;對丈夫慈愛照料,就如同母親對待子女,這種妻子亦可接受;還有對待丈夫,就如同婢女對待主人一樣順從的妻子;以及陪伴丈夫如同親人一樣的妻子。此四種婦女猶如天女,國王可以納受。

辛二、(斷除貪食):

受餐如服藥,知量去貪瞋,

不為肥驕傲,但欲住持身。

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告誡我們:「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病人如果不服藥,則病不能療癒。同樣,我們的身體全依靠飲食來維持不壞,我們吃飯也就如同服藥一樣,應觀想我是為了對治煩惱的病而受用飲食。再者,飲食知量也很重要,不要吃得太多,如《寶鬘論》云:「不思食過量,令身不安樂。」同樣也不能吃得過少,這方面在出家戒律中講得比較清楚。另外,還要去除因為飲食可口而生的貪心,和粗劣飲食而生的瞋心。行者必須了知吃飯不是為了腦滿腸肥、紅光滿面,以向人們炫耀。身體肥胖其實為聞思修或世間事都帶來了諸多不便。我們受用飲食,只是為了使自己生命得以延續,依此身體做為根本,才有機會渡過生死輪迴的大海,到達涅槃的彼岸。

辛三、(斷除睡眠):

勤軀度永日,於初後夜中,

眠夢猶存念,勿使命虛終。

我們應該恆常驅使自己的身體,每天在修行、念經等有意義的善法中度過,不應該貪著睡眠,浪費了生命。誠如經中所說:「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身空過無所得也。」

在藏文頌中,還有白天不能睡覺之意。我們很多人養成了睡午覺的習慣,這種習慣很不好,應該斷除,因為白天睡覺會減少自己的智慧,浪費修行的時間。修行人應當依據佛經所說,將夜間分成三分,其中初夜、後夜精進修法,唯用中夜進行休息,休息之時亦非在無念當中昏然而睡,應該憶念三寶功德,或對《虛幻休息》中所講之八大幻喻中的任意一法憶念,或憶念阿彌陀佛之名號、身相等。可是世間人多不知此理,正如《格言寶藏論》中云:「不察有益和無益,不求智慧不聞法,惟有尋求充腹者,真是一頭無毛豬。」那些愚人對法不作觀察有益無益,也不去精勤聞思希求智慧,只是如豬一樣,吃飽了無事就呼呼大睡,虛耗人生。我們在人間的生命是有限的,極其短暫的,一旦失去則很難再復得,所以一定要珍惜此生命,斷除貪睡之樂,精進聞思修行,為後世義利作好準備,使生命放射光輝。

己二、(修四無量):

慈悲喜正捨,修習可常研,

上流雖未入,能生梵世天。

修習禪定波羅蜜多,必須修四無量心,因為後者是前者的加行,在《普賢上師言教》與《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都廣講了四無量心的功德及必要。

什麼叫四無量心?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如是具已皈依者,慈愍之地盛悲花,喜心涼蔭捨淨水,為利有情修自心。」即慈、悲、喜、捨四種,因以無量之眾生為此四心之所緣,能牽引無量之福,招感無量之果,故名為四無量心。

慈心者,願一切眾生得到安樂;悲心者,願一切眾生離開痛苦;喜心者,見眾生安樂內心歡喜;捨心者,捨棄對親友之貪、對怨敵之瞋,而於大悲境中平等而觀。四無量心具足無量的功德,我們應常時修習,若與菩提心相應,則為得上流無上佛果的因。即使未得到無上佛果,依此功德亦能轉生到梵世天,享受無量的安樂,不會墮入惡趣之中。此理《心性休息》中亦曾宣說:「若未相屬解脫道,即四梵住世間因,寂道所攝彼四者,離有海故四無量。」為了後世的利益,我們應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戊二、(正行):

捨雜欲苦尋喜樂,隨業當生四地中,

大梵光音及遍淨,廣果天生與彼同。

修習四無量心的禪定,遣除貪欲、痛苦、歡喜、樂執四種違緣,可得四禪天。捨去世間貪欲獲得第一禪,升大梵天;斷除痛苦獲得第二禪,升光音天;斷除尋喜獲得第三禪,升遍淨天;斷除執著安樂獲得第四禪,升廣果天。依靠此四種禪定善業的力量,我們可以生在這四天中。禪定波羅蜜多主要使心寂靜,心若靜,則可成就四禪天,在這個基礎上自然能得到很多的神通神變。四禪屬於寂止,是一種世間的修法,不能究竟斷除煩惱,如果以勝觀的智慧來攝持才可以得到究竟解脫。

戊三、(後行)分二:己一、善惡的辨別;己二、禪定的障礙。

己一分二:庚一、善惡的輕重;庚二、微小罪業不能害大善業。

庚一、(善惡的輕重):

若恆修對治,德勝愍眾生,

此五行為善,不行為大惡。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試觀我們平日所做所為,善業少且微,惡業多且重。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先應了知善惡業輕重之差別,為了便於辨別,龍樹菩薩在此處分析了業的五種條件:即恆、修、對治、德勝、愍眾生。所謂恆,是恆常不斷。以放生之善業來說,我們經常放生,也經常想著放生的事情,並不是偶然一次、二次,這叫做「恆」;二者修,是憶念之意。如我們在什麼都不想的無記狀態中放生,雖有些功德,但不會很大,因此我們放生時,應該憶念放生功德;三者對治,即為修善法而對治違緣,比如依對治遣除煩惱,則智慧自然生出,又如放生時,應將阻止自己放生的眾多違緣遣除,順利獲得放生功德;第四德勝,指功德殊勝的福田處,如於上師三寶前獻供或承事,功德極大,因是殊勝福田故;五者,對眾生以悲愍、饒益心而造善,獲利巨大。總之,我們作什麼善事,應時間持久,經常憶念,修持對治心,具殊勝福田,對眾生有利,具足此五種條件的福德無有限量。

反方面講:以殺生作比喻,第一、恆時喜歡殺生;第二、經常憶念殺生的好處;第三、對他人勸誡充耳不聞,繼續殺生;第四、牽涉到福田方面,比如上師告誡你不殺生,你非但不聽,而且對上師誹謗,繼續殺生,或於寺廟等處殺生;第五、對眾生沒有一點悲愍與同情,任意宰割。具足這種條件的罪業極重。

庚二、(微小罪業不能害大善業):

雨鹽鹹少水,豈若瀉江池,

縱令微罪業,善大殄應知。

鹽放進少量水中,可使水變鹹。如將一斤鹽,倒在一鍋水中,則全成鹽水,但將這一斤鹽倒入恆河等大江大河中,則根本無法感受到鹽的味道,因為水太多而鹽太少之緣故。

同樣道理,我們因無明而造的一些比較輕微的罪業,就如同那一斤鹽,而我們所造巨大的善業,就如同大河水一樣,怎麼會被染污呢?小的罪業,根本無法摧毀大的善業,反而自己大的善業會摧毀或壓制輕微的罪業。《入菩薩行》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這種大善的功德無量,連很重的罪業在刹那間都能摧毀,何況小罪業?我們在修行當中,有時難免產生些惡分別和邪見,但如果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積累聞思、修行、發菩提心、修持空性等大善業,這點輕微罪業便無法傷害我們了。

己二、(禪定的障礙):

悔掉舉惡作,昏睡欲貪疑,

如斯五蓋賊,常偷諸善利。

我們修禪定時,有五種障礙,使禪定不能生起增上,即是後悔掉舉(這裡後悔和掉舉合為一種)、惡作、昏睡、欲念和懷疑。一、「後悔掉舉」,其中後悔指對以前已做的善法生後悔心,掉舉即心向外散亂和躁動不安;二、「惡作」,心中充滿不滿和不愉快,使他在修行中生起各種煩惱,生起對眾生作損害之惡念;三、「昏睡」,昏是心內收,睡是貪睡眠,二者全是內心裡的一種疲倦或昏沉;四、「欲貪」,因貪世間的各種欲妙,而對禪定產生障礙;五、「懷疑」,對因果法、上師、三寶的功德,以及修行解脫等方面產生懷疑。

這五種障礙能蓋覆我們的心性,使善法不生,能如賊一樣偷走我們的善法功德,比世間小偷可要厲害得多。所以應恆時對治此五種障礙,使善業增上。

以上禪定波羅蜜多已宣講畢。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8 上午 07:05:33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二:戊一、略說信等五道;戊二、廣說正念等智慧。

戊一分二:己一、信等五道;己二、依靠對治斷除驕慢。

己一、(信等五道):

有五最勝法,信勇念定慧,

於此應勤習,能招根力頂。

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地以上菩薩所得之智慧。若欲得到般若智慧,必須先圓滿前面的加行道。加行道又分為暖、頂、忍、世第一法,依修持五根、五力而獲圓滿。

圓滿加行道應修的五種最殊勝法要,即信、勇、念、定、慧。信,對三寶因果以及深法(如空性)生起信心;勇,對善法生起歡喜心而勇猛精進地修持;念,對善法恆時憶念不遺忘;定,一心不亂地專注所緣境;慧,能辨別佛法、聖教的意義。對此五勝法精進修學,可以圓滿得到五根、五力。在加行道的暖位和頂位時,得到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時得到信進等五力。資糧道和加行道同屬於世間大道,而以加行道為勝,加行道中的世第一法是加行道的極頂,也是世間道的極頂。為了達到此種境界,我們應該精進修習此五勝法。如果不具此五勝法,修習佛法根本不可能成佛。所以此五勝法既然如此的重要,那麼自己若不具足應儘量使生起;若僅具足少分,應祈禱上師三寶,使其增上。

己二、(依靠對治斷除驕慢):

病苦死愛別,斯皆自業為,

未度可勤修,對品忘驕恣。

修行人修法過程中,最忌生起傲慢心,因為傲慢會障礙我們的智慧,使我們變得無知,所謂「我慢高山,德水不留。」所以我們應勤修對治。

在沒有觀察之時,我們經常以身體健壯、年輕有為等作為驕傲的資本。但只要我們靜心想一想,這些終有一天會變壞的無常法,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呢?世間上的各種疾病、令人畏懼的死苦、衰老之苦及愛別離苦等極難忍受的痛苦,是由自己前世所造惡業招感而來,自己既有這些惡業,又有這些惡業生出的痛苦,並且還沒有從中渡脫,那就應該精進修持,對治驕恣。如此長時修持,則不會再有什麼驕傲。比如,本以為自己身體很好,但轉念又想到這都是不定法,也難免不生病,或認為自己年輕有為,但總有一天亦會變老……總之,依靠世間上的種種痛苦來修對治,可息滅驕恣和傲慢。

戊二、(廣說正念等智慧)分二:己一、一切有寂的根本為智慧;己二、宣說需求智慧之道。

己一分二:庚一、善趣根本為世間正見;庚二、解脫根本為出世間正見。

庚一、(善趣根本為世間正見):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道。」即沒有世間因果正見的人難免墮入惡趣,而有因果正見的人則能往生善道。世間正見極其重要,若不具足,作什麼善法都不能解脫惡趣。今已至末法時代,五濁深重之時,眾生壽命短暫,智慧淺薄,煩惱極其深重,所作所行多不如法,因此具有世間正見就更顯重要,欲得生善趣者應勵力從心底生起。

若欲天解脫,爾當修正見,

設使人行善,邪見招惡果。

你如果想得到暫時善趣的人天福報,以及希求究竟的解脫,都應該努力修持世間正見。所謂的世間正見並不是指大中觀的見,亦不是指大圓滿的見,而是指承認有生死輪迴、三世因果等,並且對此深信不疑。與之相反,我們如果認為前世後世不成立,善惡果報只是一種說法,大概不是真的等等,有了這種想法即叫做世間邪見。若自己生起如此類世間邪見的當時,你所有的善根就都已經被摧毀了。還有些不明道理的出家人認為,我只要守持好別解脫戒就可以了,至於邪見難免不生,可能不太要緊。但實際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出家人犯了別解脫的支分戒還可以懺悔清淨,不用重新受戒,而如果生了邪見,別解脫戒就從根本上失壞了,因為毀壞戒律的根本因有三個,其中之一就是邪見。一旦你生起了這種邪見,不論你持居士戒,還是出家戒,雖然沒有發現犯根本戒等,但戒體已經失毀了。依藏地明朗大師等律師的觀點,你必須依靠儀軌來重新受戒,但也必須是你的邪見已徹底滅盡之後才行。又如果我們抱著邪見,去做一些如頂禮供養上師等善行,但這些善行不但不會成熟善果,反而會為自己招來地獄等惡果。榮敦大師說,如果生了邪見,以前布施等善法的功德非但不能現前,反而全都隱沒,邪見將把自己投入地獄之中。這也是龍樹菩薩等高僧大德反覆教誡後學不能生邪見,要積極護持自己正見的原因所在。

相續中有大圓滿、大中觀見解的人,在世俗中仍一定要承認因果輪迴。如果因為業力顯現,生起邪見時,自己不能坐視不理,應勵力懺悔,使之清淨。

庚二、(解脫根本為出世間正見):

無樂常無我,不淨審知人,

妄念四倒見,難苦在茲身。

什麼是出世間正見?世俗當中又分為勝義諦和世俗諦,世俗中的勝義諦即為出世間正見,如無我見、空性見,還有不淨見和無常見等。因為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衡量諸法的本體,所以名為出世間正見。

展開來講,我們行持佛法者應該了知一切輪迴沒有快樂。當我們修習四正念時,其中有一個覺受正念,通過修習覺受正念,了知一切覺受是痛苦的本性,無有安樂可言。

人們享受世間欲妙,誤以為是安樂,但巴楚仁波切早在《普賢上師言教》中指出,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痛苦,無一安樂之法。除此之外,也應知一切世間有為諸法是無常的本性,恆常不變的法在器情世間都是找不到的。人們執著種種法,都由我執而起,但觀察時卻得不到我,如觀察人無我方面,此身體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顯然不是我,但除了身體之外更找不到一個我,所以說無我。了知世間法不樂、無常、無我、不淨四種稱為出世間正見。因為眾生未證悟人、法二無我,而虛妄分別,所以顛倒執著,無常執為常,不樂執為樂,無我執為有我,不淨執為淨,此常樂我淨四種稱為四倒見。如果不遠離四倒見就會遭受世間上難以忍受的痛苦,所以修行人觀察不樂、無常、無我、不淨的出世間正見很重要。在此基礎上,才可以證悟真實勝義諦。

己二、(宣說需求智慧)分二:庚一、宣說正見;庚二、宣說正道。

庚一分二:辛一、抉擇人無我;辛二、觀察五蘊。

辛一、(抉擇人無我):

《入中論》裡觀察人無我的方法和本論中抉擇人無我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入菩薩行》則有所不同。

說色不是我,我非有於色,

色我非更在,知餘四蘊空。

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宣說,五蘊當中的色蘊並不是我。《入菩薩行》中這樣抉擇的:「齒髮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膽汁非膿。我非脂非汗,肺肝亦非我,餘內臟非我,亦非糞與尿。肉與皮非我,熱脈氣非我,百竅亦非我,六識皆非我。」如此詳細觀察後,得出結論,即色蘊肯定不是我。如果我不成立,那身又如何具足呢?肯定不具足。如果我是實有存在的,則可以說這是我的手等,但現在我都找不到,那我的身體更不成立,如石女的兒子一樣。色和我不是以能依所依的方式而存在,如果色和我是能依所依的方式存在,則我應該依靠色而存在,或者色應依靠我而存在。但這種存在亦不成立,因為我不成立,那色又如何依靠我呢?這是一種觀察方法。以四種方法來抉擇我和色沒有任何關係,以這種方法來推理其他受等四蘊,最後得到我是空性的見解。

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無明等迷亂習氣嚴重,執著我是實有存在,但真正觀察時,我僅是假名而已。如說手足等分支是我,那麼以頭做比喻,如果頭是我,那頭髮掉了一根,則我就不圓滿了,但實際上即使頭髮全掉,眾生還是以為「我」圓滿無缺,所以這種執著是錯誤的。然後再對認為「我遍於全身」這種觀點來進行觀察,手足等支分都住於各自的位置上,那麼「我」,到底在哪個位置?全身由各支分組成,如果分開時不見「我」,那麼組合在一起就更不可能有了……。以這種中觀來推理觀察,不論理論家還是哲學家,通過辯論都不能成立「我是存在的」觀點。我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無法找到。抉擇人無我到底有何必要呢?因為眾生無始以來執著有我,不知我是不成立的,由於這種實執將會使眾生永遠沈溺於輪迴,得不到解脫,所以諸佛菩薩以中觀理論教我們抉擇人無我,破除我執走向解脫。

辛二、(觀察五蘊):

不從時節生,非自然本性,

非無因自在,從愚業愛生。

很多外道對眾生五蘊如何產生說法不同。有些說是從時節中產生五蘊,而且是常有的。這種說法不正確,如果五蘊是從時節中產生,而且常有,那麼,可以推知既然果(五蘊)是常有,那麼因(春等時節)也必須常有,但為什麼春天不是常有的?若因(春等)是變化的,那果(五蘊)為什麼會是常有的?肯定不會,所以五蘊亦非常有。有些說,自然本性當中產生的,如數論外道說是從自性、神我中產生,此說法在《入行論•智慧品》中已廣破了,此處從略;有些外道說是無因而生,如順世外道說我無緣無因而生,此亦不正確,如果不需各種因緣而生,為什麼火焰不能生黑暗呢?有說是大自在天所生,但反覆觀察亦不正確……。那我究竟從何而生呢?佛教觀點是以十二因緣當中的無明愚癡業等作因,然後,如輪一樣流轉而生。首先有愚癡,然後有愛,最後對愛產生執著,以此緣起產生無明。在顯現上是煩惱無明所生,並不是外境地水火風,亦不是世間天等所造。但在究竟智慧面前,我和眾生都不存在,是空性的。

庚二、(宣說正道)分三:辛一、道的違品為三種結;辛二、道的正品順緣為精進;辛三、道的本體為三學。

辛一、(道的違品為三種結):

戒禁見身見,及毗織吉蹉,

應知三種結,能縛木叉門。

我們修道過程中有三種最大障礙法,即戒禁取見、薩迦耶見和猶豫三種結。為什麼稱為「結」呢?因為對三界輪迴沒有生起真實的厭離心,所作所為與佛所說離欲出離等法背道而馳,所以被束縛於三界輪迴當中,一直不能出離,就像結子無法解開,故名為結,亦有障礙之義。此三種結在凡夫相續中根深蒂固,很難斷除,直到得到一地菩薩時,才能全部斷除。如《入中論》云:「生於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三種結。」

下面詳說三種結:

(一)、戒禁取見者,本來是想學習正確的見解,行持清淨的戒律,但是由於誤皈依了外道,而受持邪見解和邪戒律,如外道行持的火瑜伽或水瑜伽,這種修法得不到解脫。如同一人欲去某地,但在路途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到達目的地;

(二)、薩迦耶見者,亦名身見,是由於無明習氣把整個五蘊執著為我。如果不斷除對五蘊的執著,就得不到解脫,所以身見是必須要斷除的。如同一人不知道目的地何在;

(三)、毗織吉蹉者,即猶豫,對佛法和聖果生起懷疑,暗思:我如此修持會不會得到佛果?因果是否真實?……,這種人無法得到解脫果。就如同行者欲去某地,但又對目的地去與不去、有無意義等生起猶豫,那他是去不了的。

戒禁取、身見、猶豫是我們修行過程中三大違緣障礙,如果沒有斷除,則能將我們解脫之門關閉。故應勵力斷除三種結,敞開眾生解脫的大門。

辛二、(道的正品順緣為精進):

解脫終依己,不由他伴成,

勤修聞戒定,四真諦便生。

此頌為我們開示了修持佛法當依精進之理。雖然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諸大善知識,以無上的大慈悲心為我們轉了甚深的法輪,傳授了稀有的教言,但解脫還是需要自己精進努力去行持才能得到,若對修法不精勤,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整天放逸睡眠而希望得到解脫,是根本不可能的。雖然上師們很慈悲,但此「慈悲」乃是以悲心攝受,為弟子傳深教授,辨取捨境,依如來教示解脫道,除此之外哪有其他悲心?所以解脫還是依自己努力精進,無法依靠他人幫助,如云:「我為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故應精勤聞思,修持戒定慧三學,對應了知的苦,應斷的集,所希求的滅,所依靠的道等四種真諦認真修學,力求證悟其本性。

辛三、(道的本體為三學)分二:壬一、總說三學;壬二、別說慧學。

壬一、(總說三學):

增上戒心慧,茲學可常修,

百五十餘戒,咸歸此三攝。

我們修行過程中,應清淨戒律,恆常修習三摩地(心學),成熟辨別諸法實相之慧學,此戒定慧三學我們應該經常修習,使其增上。為什麼呢?因為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所有佛法內容,全部可以歸納在三學當中,除三學外再沒有其他的法,所以高僧大德對戒定慧三學極其重視。小乘出家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以及比丘尼戒,大乘菩薩戒等都為三學所攝,所以增上三學,對修持佛法極為重要。

壬二、(別說慧學)分二:癸一、生起出離心;癸二、趣入涅槃。

癸一分二:子一、厭棄今世;子二、出離輪迴。

子一分二:丑一、略說;丑二、廣說。

丑一、(略說):

於身住身念,茲路善修常,

如其虧正念,諸法盡淪亡。

龍樹菩薩告誡我們:護持正念很重要。對身體應該經常以正念觀照,如常以智慧觀察身體來源,身體結構,以及身的本性。首先觀察身之來源,它是父母不淨種子所生,故來源不淨。《寶鬘論》云:「由精血混合,不淨種子生……。」又觀察身結構,是由三十六種不淨所成,論云:「由彼不淨聚,濕皮所纏裹……。」繼而觀察身之本性也是不淨,如《入行論》云:「宜人冰片等,米飯或菜蔬,食已復排出,大地亦染汙。」身體暫時的本性是不淨,究竟本性為無生的空性。這樣觀照身、口、意生起出離心的坦途,應該善於修持。恆常觀照使正念不失。因為如果正念虧損了,那其他的善法也就全部滅亡了。

丑二、(廣說)分二:寅一、壽命無常;寅二、人身難得。

寅一分四:卯一、死期無定而觀無常;卯二、決定死亡而觀無常;卯三、依其他理而觀無常;卯四、無常的結尾。

卯一、(死期無定而觀無常):

壽命多災厄,如風吹水泡,

若得瞬息停,臥起成稀有。

三界六道眾生,有生必有死,一切皆是無常的本性。《除憂書》云:「地上或天中,有生而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生已必定要死亡,生而未死者,這種事例不說見到,就是連聽都從未聽過。尤其瞻部洲人壽命無定,違緣災難很多,以生病、戰爭、地、水、火、風四大等違緣,隨時都有失去寶貴生命的可能,誠如《地藏經》中所說:「無常大鬼,不期而到。」我們的壽命如同大風中的水泡一樣,馬上就會破滅,其他經中也講過生命猶如風中的油燈,很短的時間內便會熄滅。佛經云:「人命在呼吸間」,剛才還在一呼一吸,仍然停留於今世,但是呼吸一停,就馬上到後世去了。所以人們在熟睡中未死,清晨仍能起床,誠為稀有之事。藏文《親友書》中的此頌是:「如水聚泡遭風壞,今生多災更無常,安然無覺沉睡中,能得醒覺真稀奇。」已經了知死期無定之理,宜當精勤修習。

卯二、(決定死亡而觀無常):

卒歸灰燥爛,糞穢難久持,

觀身非實法,滅壞墮分離。

眾生對自己的身體非常執著,時時刻刻中嚴加保護,又怕受熱,又怕遭寒,稍有不適便心中憂慮,唯恐失去此身,為了此色身的延續,因此也不斷地造了很多惡業,但這糞穢之身,最終會壞滅,其歸屬於何處呢?有的人死後,身體被火葬變成了灰塵;有些被製成乾屍;有的扔在水中或埋在地下,慢慢地腐爛;有的扔到屍林中,成為老鷹等之食物;修行很好者不捨肉身飛往淨土,或直接變成虹身,……。總之,這個身體極難長久安住,一定會失壞,沒一點兒可靠性。百年之後,我們肯定都已不復存在,所以對此身不應執為常有,不能認為此身如同金剛一樣無能摧壞。應經常觀察了知此身是無實法,是壞滅的本性,分離的本性,總有一天此骨肉等所組成的身體會與我們分開,支離破碎。所以對此身體不應生貪執,應借用它精進修持正法,利益我們的今生後世。

卯三、(依其他理而觀無常):

大地彌盧海,七日出燒燃,

況此極微軀,那不成煨燼。

以眾生福德所感而成的四大洲,堅硬的金剛大地,妙高的須彌山(彌盧),以及深不可測的四大海等外器世間,當壞劫到來七個太陽齊出之時,初禪天以下的器世間不是一刹那全皆燒毀了嗎?在《地藏經》中說此世界壞時,地獄有情業報未盡,則以業力移向他方世界,待此世界又成時,再轉移回來。既然如此堅固的器世間都會毀滅,更何況我們如蚊虻一樣微不足道的身軀,難道會恆常不壞,不被無常所吞嗎?絕對不可能,此身一定會壞滅。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亦如此說:所有在世間的人,在一百年中全部都會死亡。還說:眾生所依非常莊嚴的四大部洲等器世間亦是無常像水泡一樣,自己的身體有什麼可靠的。所以應了知,我們的軀體是沒什麼可靠的。

卯四、(無常的結尾):

如是無常亦非久,無歸無救無家室,

生死勝人須厭背,並若芭蕉體無實。

總而言之,三界內外器情世界諸法都是刹那刹那壞滅的無常法,不能成為長久的依靠處,很快的時間內就會毀滅。有些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很結實的,但從其本體上觀察,亦不離無常本性,佛經中亦說:「三界無常如秋雲,有情無常如水月。」三界輪迴無一點堅實,全部是無常的,猶如秋天的雲一樣,突然地生起,又馬上消散了。有情眾生們猶如水中月影,平靜時月現水中,微波稍起,則消失不現。

最後無常到來之時,無有一法你可以依靠,也沒有誰能救護你,亦沒有什麼房子可供躲藏,即使你鑽入無縫鐵箱中,外邊成千上萬勇士圍繞,亦無法躲避此無常大鬼。無論以什麼樣的方法,多麼大的悲心,也不能讓你不死,即使藥師佛親自來到你面前,也救護不了你,這就是無常的本性啊!因此,勝人(樂行王)你要厭棄,遠離如芭蕉樹一樣無實義的生死輪迴。芭蕉樹,從外面看倒也頗為莊嚴,但當你將其皮一層層剝開,到最後卻得不到一點兒實質。同樣,輪迴諸法從外表上看也很有誘惑力,但當你通過智慧一觀察,就會得到毫無意義、充滿痛苦、急應出離等結論,也因此讓修行人明白了,從根本上捨棄輪迴才是最明智的抉擇!

寅二(人身難得)分三:卯一、總說人身難得;卯二、順緣依四輪;卯三、違緣離八無暇。

卯一分二:辰一、以喻說明人身難得;辰二、得人身不應造惡業。

辰一、(以喻說明人身難得):

海龜投木孔,一會甚難遭,

棄畜成人體,惡行果還招。

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經中以海龜值遇木孔之喻說明人身難得:假設整個三千世界成一大海,波濤洶湧。海上有一軛木,木上一孔,木軛隨波四處漂蕩。海底有一盲龜,每百年上升海面一次,與木軛極難相遇,其頭頸從木軛孔出更是難上加難,眾生從無際的輪迴中得到善趣的人身較之更難。不說從地獄、餓鬼中解脫,就是從畜生道中解脫也是相當困難的,佛經中曾經記載:一次,佛與眾弟子出遊,途中見一窩螞蟻,佛陀感慨。阿難尊者請問因緣。佛說這些螞蟻因為執著身體,七佛出世,還是蟻子之身。從這個公案中可知,從畜道中解脫,得到人身是多麼困難。而即使我們從畜生道中解脫,得到珍寶人身,也會因為相續中善根太淺,不斷生起邪見,造作惡業,不久復又墮落回畜生等惡趣中。正如《四百論》中說:「得人身者當中,持邪見的特別多;凡夫當中,墮惡趣的特別多。」世間中的人,由於大多聽聞、實踐佛法不夠,那他們將來果報與歸處又是什麼呢?肯定是三惡趣。所以,國王啊!你應該精進修習佛法,以免將來墮落惡趣。

辰二、(得人身不應造惡業):

金寶盤除糞,斯為是大癡,

若生人作罪,全成極蠢兒。

如果有人用價值昂貴的黃金盤來倒糞土,大家都會認為此人太愚癡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依往昔善業得到的珍寶人身,去造流轉惡趣的罪業,也是同樣的愚蠢。以前噶當派的格西樸穹瓦曾說:「得到人身沒有造善業,就如同雖有金盤但沒有使用一樣;得到人身而去造惡業,就如同將金盤換成毒藥,損傷自己的身命一樣。」在輪迴的苦海當中,由於往昔所積集的無量善業和福德,才得到今天的人身,若善加利用精勤修法,則後世暫時與究竟的安樂都可以得到;若依此珍寶人身造下惡業,後世只有感受無量的痛苦,白白浪費了如金盤似的人身,便如《入行論》云:「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故得到人身,不應為了現世欲樂而造惡業,應該作長久打算,為了真實的安樂而修持正法。

卯二(順緣依止四輪):分二:辰一、宣說四輪;辰二、依止善知識。

辰一、(宣說四輪):

生中依善友,及發於正願,

先身為福業,四大輪全獲。

我們修持佛法需要具足很殊勝的因緣,順緣是成就解脫和涅槃的根本。世間順緣最主要的有四種,稱為四輪。之所以稱其為輪,是因為依靠車輪可以到達目的地,而依此四緣可以使我們到達解脫的涅槃城,故名為輪。

第一種輪是生中土。中土又分為地界之中土和法住之中土兩種,賢劫千佛成道之處,是南瞻部洲的中心——印度金剛座,圍繞金剛座的印度諸城市為地界之中土;凡是有佛教正法安住之處,即為法住之中土。此處中土指法住之中土,我們生於佛陀的教法與證法興盛的地方,能聽聞到佛法,見到佛陀的四眾弟子,已為具足第一個順緣,雖然在座弟子中,有的生於邊地,但以善緣已來到了這裡聽聞佛法,也算已具足了第一輪吧!

第二輪是依止善友,此善友包括善知識和善道友二義。經常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識和有正知正念的道友,對你的見解和修行都有很大的利益,我們來此依止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和諸多具足功德的道友,已具足了第二個順緣;

第三輪是發正願,一切諸法願為先導,有了願力後,再去實行,必會得果,所以發正願是相當的重要,我們學院,每天念《普賢行願品》等殊勝願文,已經具足了第三個順緣;

第四輪是前世造了福業,如果前世沒有修很大的福德,今生當中是根本遇不到佛法。而我們現在已經遇到如此殊勝的大圓滿,所以推知前世一定造過很大的福業,如此已經具足了第四種順緣。

此四種順緣必須全都具足,猶如汽車的四輪,缺一不可。同樣,缺一種順緣,我們修行都很難成就,如未生到中土,則連佛法都難以聞到,修行等更如空中摘鮮花一樣;……。現在我們已四輪全具,已具足了解脫的四種根本因,只要肯精進修行,就會順利到達解脫城。
辰二、(依止善知識):

佛言近善友,全梵行是親,

善士依佛故,眾多證圓寂。

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經中告訴我們,應該親近善友;米滂仁波切亦說,所有的解脫功德,都依靠善知識和善友。依止善知識與善友,對修行者非常重要,自己的過失,依善知識與善友會逐漸消除。依靠善知識善友之力,能使自己生起功德逐漸增上,臻至圓滿,猶如一般樹木放入檀香林中,時間久了也會具有檀香味。所以乃至未得究竟菩提之前,都應依止善知識與善友。此中「全」為「一切」之義,「梵」指「涅槃」,「行」是「行持」之義。也就是說一切行持涅槃道的善知識都應該親近依止,依止善知識和善友也就是依止了最究竟的涅槃。如阿難尊者曾在佛前說過:「世尊,我現在知道依止善知識和善友是多麼的重要,在修持佛法中,大部分都是依靠善知識和善友。」但世尊卻說:「不對,你這種說法完全錯了,應該是全部依靠善知識和善友。」

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和賢善士們都是以釋迦牟尼佛為自己的善知識,得到圓滿的證悟和究竟的解脫。如果沒有大善知識釋迦牟尼佛的引導,他們都無法得到解脫。故依止善知識和善友是極其重要,是一切解脫的根本來源,所以應恆時依止親近。

卯三、(違緣離八無暇)

邪見生鬼畜,泥犁法不聞,

邊地蔑戾車,生便癡啞性,

或生長壽天,除八無暇過,

閒暇既已得,爾可務當生。

有八種違緣,使我們無有時間修法,即是:生於邪見,傍生,餓鬼,地獄,暗劫,邊地、喑啞,長壽天等八處,無有閒暇修持正法。

一者邪見,如果生為外道或隨順彼見,則自己相續已被邪見所染污,對佛之正法生不起信心故,無有閒暇修法;

二者若生於餓鬼道中,由於業力所致,不說得到稍許飲食,就連水等名字亦很難聽聞,或者雖然見到流水鮮果,也立即因業力而乾涸,不得受用,備受饑火焚燒之痛苦,無有空閒修法;

三者若轉為畜生中,自己無有自在任人役使鞭打,互相之間食啖殘害,種種痛苦常逼惱身心,無有空閒可以修法;

四者若墮於泥犁(地獄)之中,日日夜夜備受寒熱等痛苦,無暫停時,故亦無有空閒修法;

五者若生於暗劫中,連三寶名字亦聽聞不到,遠離正法之光明,亦無有機會修法;

六者若生於邊地,無有佛法之光明,不知善惡取捨,將不善業認作是善業,所行不如法,故亦無有空閒修法;

七者,若生於喑啞者,則於正法聞說觀修等皆不能行持,故亦無有空閒修法;

八者若生於長壽天,在無念之中度過數劫,一旦業報盡後,由生邪見亦墮入惡趣,故亦無空閒修法。

現在國王你既然已經斷除了此八種無暇的過患,得到了可以修持佛法的閒暇人身,你就應該萬分珍惜,於時時刻刻中精勤觀修,務必使相續中速速生起勇猛的出離心、無上的菩提心和深廣的智慧等,以此來越過如同火宅般的輪迴。

子二、(出離輪迴)分二:丑一、略說;丑二、廣說。

丑一、(略說):

愛別老病死,斯等眾苦處,

智者應生厭,說少過應聽。

輪迴的本性是痛苦,米滂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三界輪迴的眾生恆為三苦所逼迫……。三苦即是:變苦、苦苦和行苦。變苦者,前時安樂,瞬間即變成痛苦,如密勒日巴尊者的伯父家,早晨娶兒媳還沈浸於快樂中,傍晚時房倒人亡,痛苦無限;苦苦者,前邊之痛苦未除,後面之痛苦又降臨,如同癩病人又生毒瘡;行苦者,雖然自身受用妙欲感覺安樂,但其受用等實為苦惱因,必將感受痛苦。比如受用飲食時感覺不是苦,但是因在耕種時傷害了眾多生命,吃飯如吃蟲粉,因此將會感受無量苦報。在此三根本苦之上還有愛別離苦、老苦、病苦和死苦等無量痛苦,全都極其難忍。有智慧的想得到解脫的行者,對充滿了痛苦的三界輪迴,怎麼還能安住其中,不想出離呢?為了使我們生起厭離心,龍樹菩薩下面再稍微為大家廣說輪迴的過患,真實為了解脫而修法者應該仔細諦聽。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8 上午 09:48:3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丑二、(廣說)分二:寅一、輪迴雖現安樂無可信;寅二、思維廣大痛苦之理。

寅一分二:卯一、無可信之理;卯二、應當精勤修法。

卯一分四:辰一、親怨不定;辰二、貪欲不足;辰三、後際不定;辰四、高下不定。

辰一、(親怨不定):

母或改為婦,父乃轉成兒,

怨家翻作友,遷流無定規。

在無始的三界輪迴長流中,眾生以各自不同的業力和因緣輾轉漂流,在此過程中相互為親為怨不能決定。今生自己的親友以前世和來世的角度來觀察,有可能是或將成為自己的怨敵;前世的怨敵,此世也可能成為自己的親友。所以前世的母親今天成為自己的妻子;前世的父親今生轉為自己的兒子;怨恨的敵人成為自己的朋友……。《普賢上師言教》中有這樣一則公案:一日,嗄達亞那尊者外出乞食,在一花園中,看見花園主人懷中抱著他的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吃魚肉,吃剩的魚骨頭丟在地上,引來一隻母狗啃食,主人很不高興,以石頭狠打母狗。尊者以神通觀察發現:那條魚是施主的父親轉生,旁邊的母狗是施主的母親轉世,懷中的孩子是前世殺害他的仇人轉世來償還宿債。尊者十分感慨地說:「食其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迴之法誠稀有。」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知道,輪迴之法遷變流轉,親怨之間沒有一個定規可循。

辰二、(貪欲不足):

一一飲母乳,過於四海水,

轉受異生身,更飲多於彼。

眾生在三界苦海中連續不間斷轉生,漂浮不定而受苦。輪迴是無始的,沒有一個開端,眾生轉成人時所飲母親的乳汁聚集在一起,其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四大海水。從前瑪吉拉吉準瑪亦說過:我們因為忍受不了愛別離苦而哭泣,所流之眼淚如果能聚在一起,其量亦超過四大海水。因為得到善趣人身機會較少,大部分時間都住於三惡趣中,那麼在受生餓鬼時所飲的膿血,受生地獄有情時所飲之烊銅,更是遠遠超勝了受生人時所飲母乳之量。

如果今生當中沒有好好修持佛法,沒有斷除輪迴的根本,將來還會繼續在無邊無際的輪迴中沈浮,感受更多的痛苦。

辰三(後際不定):

過去一一生身骨,輾轉積若妙高山,

地土丸為酸棗核,數已形軀豈盡邊。

我們在輪迴當中轉生,每一次都將留下一付骨架,如果將這些骨架集中起來,堆積一處,其高度已經能與世間上莊嚴之須彌山王比肩了,因為輪迴時間久遠,範圍廣大,轉生受生次數太多之緣故。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告訴我們:「將整個大地泥土,摶成酸棗核大小的丸子,我一刹那間可以數得出來;但是眾生作為母親(如我的前世母親,母親前世的母親……)的數目,我卻無法刹那了知。」同樣,假使將三千世界微塵作為如酸棗核那樣的丸子,可以數得盡,但我們所捨棄之形軀是得不到邊際的。對佛法瞭解的人對此不會有什麼懷疑吧!尤其在座的四眾弟子,基本都聽聞過《百業經》和《釋迦牟尼佛傳記•白蓮花》,論裡佛宣說的無量劫以來自己轉生受生的事跡,更能啟發我們對此生起定解。

辰四、(高下不定)分六:巳一、世間妙欲不可信;巳二、密友不可信;巳三、妙境不可信;巳四、享樂不可信;巳五、受用不可信;巳六、威嚴不可信。

巳一、(世間妙欲不可信):

梵主世皆供,業力終淪地,

縱紹轉輪王,迴身化奴使。

天人之中梵天最為尊貴,可稱為三界之主,威德受用悉皆自在。世間之人對他非常的崇敬,都願意對他供養,以期能得到庇佑……,即使如此崇高的梵天王,在他的善業用盡,福德享完之後,最後仍然會重溫輪迴中的痛苦,有些甚至墮進地獄,所以這些世間的欲妙——即使是天人的欲妙最終亦會變壞,這是無常的本性!

在人間之中屬轉輪王的福德最大,也是人們所崇拜的對象。但是其福德用盡業力現前時,就會一落千丈,成為他人的奴僕。一般而言,當國王者若不注意,造起惡業來比普通人更容易得多,因此,他以後所受苦報也極難忍,受夠了三惡趣的痛苦,再又變成奴僕,任由別人役使。

巳二、(密友不可信):

三十三天伎女樂,多時受已墮泥犁,

速疾磣毒經諸苦,磨身碎體鎮號啼。

三十三天中的天人以福德之力,享受著無憂無慮悅意的生活,一邊觀看天女飄逸的舞姿,一邊傾聽著各種美妙的音樂……。他們在看似快樂,實則散亂之中度日,無有修法之心,很快善業用盡,深深埋藏在相續中的罪業力活動起來,將他們投入恐怖的地獄之中,感受極多粗暴的痛苦,如在眾合地獄之中感受身體磨成膿漿之苦,擊碎為粉末之苦;在號叫獄中,於無門鐵室之中受煎炙苦,思無解脫之時,而震天似地大聲啼哭……。看到這些,想到這些,天人安樂還值得行者去羡慕嗎?

巳三、(妙境不可信):

妙高岑受樂,地軟隨其足,

轉受煻煨苦,行經糞屎獄。

妙高山(須彌山)頂上的三十三天,天人享受著種種欲妙:整個地基柔軟如棉,一如西方極樂世界;但一旦善業福德消盡後,等待他們的就是煻煨(近邊地獄中一種)地獄和糞屎地獄的痛苦,其痛苦如《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講:「無間開門外行故,見影妙坑一行時,超膝沉入燃煻煨,肉皆燒盡骨成白,復活如前極苦也。又見爽泥一行時,沈溺屍糞腐臭泥,鐵銅金嘴諸蟲刺。」不用說我們真實墮到此獄受苦,就是聽到此獄痛苦,肯定也會心驚膽顫,轉身欲遁。不想墮地獄就必須不造地獄的業,由何業墮入這兩個地獄呢?一般情況下,我們對三寶供養時,供品不清潔,還有經常做一些不清淨的行為,如邪淫等,將來會入這些地獄受苦,由於對三寶供養之福德生天趣,但又會因供品不清淨,從天趣歿後轉入地獄。所以,大家對三寶的供品一定要做得乾乾淨淨,沒有一點兒污垢。

巳四、(享樂不可信):

歡喜芳園裡,天女隨遊戲,

墮落劍林中,截手足耳鼻。

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豔彩容,

捨身更受泥犁苦,熱焰難當灰澗中。

天人經常遊樂於芬芳的花園中,與眾多美豔的天女一起,享受美滿的生活,但由於無常的力量,這一切最終還是會失去。善業消盡之後,墮入可怕的劍葉林獄,該獄中整座山上長滿了寶劍為葉的樹林,以惡業力的風吹動時,劍葉亂墮,將有情身體片片分截,感受無量的痛苦。

天人有時會進入非常美妙的曼陀池中,與天女一起遊戲,水池裡盛開著絢麗多彩的鮮花,金花、銀花也同時綻放,耀人眼目,令人賞心悅目。水池邊,天女的容貌被這些花朵襯托著,更顯得端嚴美麗,一般人怎能不被如此幸福安寧的生活所陶醉呢!幸福是幸福,陶醉是陶醉,然而在這些安樂的後面不再是紙醉金迷般的享樂,而將是地獄的猛火。這猛火來自於熾燃的地獄,在非常寬廣的烈焰難擋的灰澗河中,與無量的眾生一起漂流,這又是多麼的淒慘!

在人世間當中,經常殺生的人,尤其是殺害了已經放生的眾生,以此惡業力死後必定隨入此灰澗大河中受苦,經常放生之人,死後經過此中陰大河時,你以前所救護過的眾生會來幫助你渡過此河,不使墮落。所以在世時放生很有必要,應全力而為。在此也奉勸那些殺生者,為了你們後世的利益,放下手中無情的屠刀吧!

巳五、(受用不可信):

欲天受法樂,除貪大梵天,

更墮阿毗支,薪焰苦恆連。

很多欲界天人,因為前世造了善法,暫時感受各種各樣的歡樂生活。威德自在的大梵天,每逢諸佛示現成道必會先來請轉法輪,具足很大的福德,壽命可長達數劫,暫時遠離了欲界的貪心,但因為沒有從根本上斷掉貪心,又因為他們福德是有漏的,是無常的,所以最終他還是會從天而歿,墮入火焰熾盛的無間地獄(阿毗支)之中,以其身體作為柴薪,受猛火燒燃的大痛苦。

前面幾個頌詞都講述了天人死後墮入地獄的情景,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天人死了全都會入地獄嗎?」這也不一定。米滂仁波切曾講過:天人果報盡後,也不一定全都墮落,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天人享盡果報後,會墮到地獄中受苦;但也有的轉入人趣、餓鬼等道中,此處是主要宣講無常之義,故有說天人死後進入地獄,但無論轉到哪裡,都只是一味受苦而已,所以當速疾出離輪迴啊!

巳六、(威嚴不可信):

或生居日月,身光遍四洲,

一朝歸黑暗,展手見無由。

依《俱舍論》和其他很多論典的觀點:太陽和月亮屬於天人,他們居住於日宮、月宮之中,身體發出的光芒周遍四大部洲,的確極其威嚴。但這種威嚴亦是無有什麼可靠,這只是前世所造之有漏善業而來,只是暫時的,最終有一天,隨著無常大鬼的到來,他們的業力一轉,便會轉生到此洲日光不達之地,如大海或岩洞深處,這裡暗得連自己的手、足等都無法看見,極為憂傷、苦惱。不僅生於暗處就算完事了,比如生於大海深層的動物,處在黑暗的世間中,正在互相吞噬,真是苦上加苦,痛上加痛。想想看,如果我們轉生到如此黑暗的世間中,那會是多麼的痛苦難忍。為了不生於此,應精勤無上解脫道。

卯二、(應當精勤修法):

三種燈明福,死後可持將,

獨入無邊暗,日月不流光。

燈火的作用在於遣除黑暗,照明道路,使人不致墮於險坑,或迷失方向。但面對中陰的黑暗迷途,世間燈火卻是毫無作用。那麼在整個世間中,有沒有可以照破死後中陰黑暗的明燈呢?有!有三種福德的明燈,為我們照亮今生——死後中陰——後世的道路,使我們可以順利行走,不致墮落。哪三種明燈呢?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即是持戒、布施和修行三種福德的明燈。本來人死之後,如同從酥油中拔毛不沾一點兒油一般,什麼都帶不去,將獨自一人趣入中陰的無邊輪迴黑暗中,此時,光明晃耀的日、月亦不能流出一點兒光,無法遣除輪迴黑暗。唯一可以持著去遣除黑暗的,只有此三種明燈,因此現在應該努力修持。

寅二、(思維廣大輪迴痛苦之理)分二:卯一、了知輪迴苦性;卯二、斷除輪迴之根。

卯一分五:辰一、地獄;辰二、傍生;辰三、餓鬼;辰四、天;辰五、阿修羅。

辰一分二:巳一、略說;巳二、廣說。

巳一、(略說):

有命黑繩熱,合叫無間下,

斯等恆纏苦,燒諸行惡者。

有生命的眾生,為無明愚癡所造嚴重惡業力所牽引,將會轉生到地獄中感受多種痛苦。比如轉生到復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甚至無間地獄等八大熱地獄中受猛火焚燒的痛苦。除此之外,還要忍受像八寒地獄、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等其他地獄痛苦的煎熬。這些犯下了大惡業的人,恆常被地獄難忍的痛苦所纏繞所焚燒,直至燒盡他(她)們相續中的惡業,才能讓這些眾生脫離痛苦的纏縛。

巳二、(廣說)分三:午一、真實了知痛苦;午二、如何生苦之因;午三、斷除苦因。

午一、(真實了知痛苦):

或若麻床批,或粉如細末,

如利斧斫木,猶如鋸解割,

猛火恆煎煮,令飲熱銅漿,

驅令上劍刺,叉身熱鐵床,

或時高舉手,鐵牙猛狗餐,

鷹鳥嘴爪利,任彼啄心肝,

虻蠅及諸蟲,其數過千億,

利嘴唼身軀,急墮皆餐食。

我們又再來試著觀想,地獄有情正在感受著的各種各樣無法忍受的痛苦:轉生在眾合地獄中之有情,在猛火熾燃的大鐵鍋內被獄卒高舉鐵錘重擊,就如同放在熱鐵器中的芝麻,被鐵杵捶打而四分五裂一樣,此處有情也正在慘遭粉身碎骨之苦;還有的眾生被擲進龐大的熾燃鐵磨中,隨著獄卒手中鐵磨的旋轉,有情的身體頓時被磨成了如糌粑一樣的細粉;瘋狂的獄卒以鋒利無比的斧頭猛劈有情的身體,就像在劈一塊木材一樣,有情身體被截成一塊塊而受痛苦;在黑繩地獄中的有情身上劃滿黑線,眼睜睜地看著獄卒操起燃燒的鐵鋸將自己的身體分為四份、六份、八份或更多份,於不可思議的痛苦之中鋸開後的身體馬上粘合,又得再度忍受鐵鋸拉割之苦;有的眾生在無門熾燃的鐵室當中,受著煎燒的痛苦;有的被投入充滿沸騰鐵水的大鐵鍋中煎熬,跟隨著鐵水時沈時浮,每次浮到鍋面,都會被獄卒以鐵錘重擊頭顱;有的有情也因為被迫飲用了沸騰的銅漿,導致內臟和整個身體被完全燒盡;有的在被驅趕之下爬上刀山、劍山受苦;燃燒鐵屋內,獄卒們以火紅的三尖鐵矛,從地獄眾生的兩腳掌心和肛門刺入,從雙肩和頭頂徑直穿出,內臟全被燒焦……;無間地獄中,被釘於燃燒鐵床上的無量眾生,因身體與火已燒成了一體,所以只能聽到眾生痛苦的呼喊聲,卻見不到有情的身體;兇猛的鐵狗將高舉雙手的有情掀翻在地,並以鐵牙不停撕扯他的皮肉,老鷹也趁機飛過來以鋒利的鐵嘴和鐵爪,啄食他的心肝等內臟;數量超過了千億,像虻蠅等各種各樣的鐵嘴小蟲,也從高處急急忙忙落下來吃有情龐大的身體,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吸髓而食。我們應當思維上面的每一分痛苦如何難忍……

午二、(如何生苦之因)分三:未一、思惟速速受苦;未二、思惟難忍痛苦;未三、思惟受苦時間。

未一、(思惟速速受苦):

若人具造眾罪業,聞苦身自不干墮,

如此頑騃金剛性,氣盡泥犁遭猛火。

具足大悲、精通佛法的善知識欲行挽救那些因在今生造了五無間罪、誹謗三寶等各種各樣罪業,死後將會墮入地獄中受痛苦的眾生,而告訴他:「你造了很大的惡業,若不懺悔將會墮入地獄受苦啊!」但這些眾生卻大剌剌地滿不在乎,反而說:「我墮地獄嗎?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們不用擔心!」他將地獄等視為兒戲,實在是太可憐了。(法王如意寶講過:以前有一個人到他面前發願:死了以後,馬上入於地獄救度眾生。法王聽後,覺得他很可憐,因為如果自己沒有得到一定的境界,去地獄度眾生是做不到的。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證悟空性的智慧與極猛厲的大悲心,一旦墮入地獄中肯定會後悔。這種未經觀察的發願,不是智者所提倡的。應該先發大乘菩提心,等得到了一定能力後,再去地獄度眾生,則不是很困難。)這種對墮地獄沒一點兒恐懼,本性頑固愚癡得如同金剛一樣的剛強難化之眾生,很像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說:「吾心是否巨鐵球,或如石界定無心。」那種人聞聽到了惡趣痛苦,仍舊不生一點兒厭離心者,他們的心是否是鐵球、石頭或者根本無心。這種人命盡後,肯定墮入地獄中遭受猛火焚燒的痛苦,到時則悔之晚矣!

未二、(思維難忍痛苦)分三:申一、總說;申二、分說;申三、比喻。

申一、(總說):

時觀盡變聞應念,讀誦經論常尋鞠,

泥犁聽響已驚惶,如何遣當斯異熟。

此頌與藏文有些差別,現依藏文來釋。我們有時在經堂寺院中,可以看到為了警醒世人而繪畫的一些關於地獄痛苦的景象,有時聽聞高僧大德宣講地獄的過患,自己也隨著去思維觀想地獄痛苦時,或當我們自己讀誦介紹地獄方面的經論,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宣說無量地獄名號及地獄的種種痛苦時,見到地藏殿中所塑地獄有情感受痛苦的淒慘相時,內心也會產生無量的恐怖。那麼自己現在所造的惡業,多是引生地獄的因,自己死後定會墮到地獄之中親自感受痛苦,到時不知如何是好,這種粗重的痛苦,又如何抵抗……。此時無救無依,身心憂苦,根本無一刻能得安寧,如《入行論》云:「四方遍尋覓,無依心懊喪,彼處若無依,惶惶何所從。」這只是想一想,就如此恐慌,那自己死後墮入地獄中,親自感受無量痛苦時,我們怎麼能遣除當時所感的異熟果呢?

申二、(分說):

於諸樂中誰是最,愛盡無生樂最精,

於眾苦內誰為極,無間泥犁苦極成。

整個世間所有的安樂之中,什麼才是最大的安樂呢?是所有的貪欲和愛樂滅盡之後,所生的佛陀的無生智慧大樂。而世間所有的痛苦當中,什麼痛苦又是最嚴重的?總之於生死輪迴當中,三惡趣苦極難忍受,但其中又以地獄痛苦為重,地獄之中無間地獄痛苦為最重,再沒超過此獄所受之痛苦,故一切諸苦中,無間地獄痛苦為最嚴重。

申三、(比喻):

人間一日中,屢刺三百槊,

此地獄輕苦,毫分寧相擁。

假設在人間當中,每天有三百個人,手執銳利的長矛,不停地刺著你的身體,這種痛苦肯定是極難以忍受的,不說親去感受,就是見到這種場面都會驚慌悶絕。但這種痛苦與地獄痛苦仍絲毫無法相比,地獄中痛苦最輕的為復活地獄,相比之下,以三百矛不停刺殺之苦,不及其獄痛苦萬分之一。

我們應該經常思惟:世間的輕微痛苦,自己尚不能忍受,若業力成熟,真正墮入恐怖的地獄時,那種粗猛的痛苦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的確如此,不說三百矛刺身,就是一把匕首刺到自己都無法忍受,甚至手上扎了一根刺都還叫苦連天,那又如何面對惡業成熟之後的地獄苦呢?所以,修法者現世中有一些病苦或其他的痛苦時,不應該怯懦,應觀想地獄之苦遠比此苦重,生起精進修法之心,並且如果有菩提心的基礎,可以觀想世間上很多也正在感受同樣痛苦的眾生,將他們的所有痛苦全部代受,這樣在我們受痛苦時實際也成了一種修行,能這樣將痛苦轉為道用是非常的殊勝啊!

未三、(思維受苦時間):

此處受極苦,經百俱胝秋,

如其惡未盡,命捨定無由。

有情因自己所造的惡業之力,而感招墮入地獄中受苦,其痛苦何時才能滅盡呢,也就是說地獄有情的壽命有多長呢?他們受痛苦的時間相當漫長,總的來說,需經過百俱胝年等時間,但因為有情業力有深淺之別,因此每個地獄中有情有不同壽命,比如復活地獄中有情壽命: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的一天,此天五百年為復活地獄一天,在復活地獄需感受五百年的痛苦,也就是人間一萬六千二百億年,然後才可以從此獄得到解脫。解脫的時間,必須是他的惡業力盡後。比如監獄中的囚犯,他的服刑期滿才能被釋放,同樣,地獄眾生的業力何時滅盡,那時方能得到自由。如果業力還未報盡,則想捨棄身命是不可能的,會一直不停地在地獄中流轉。有些地獄眾生本應百千萬年中受苦,但通過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的超渡,或是他前世的善業力突然成熟的緣故,使其業力馬上消盡,於是當下便得到解脫。在《盂蘭盆經》中宣講目犍連救母的事跡,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遇到殊勝的福田,對其供養有很大的功德,超渡亡人也並不是沒有一點意義。

午三、(斷除苦因):

如是諸惡果,種由身語心,

爾勤隨力護,輕塵惡勿侵。

地獄種類有很多,主要是寒地獄、熱地獄、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等十八大地獄,從《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亦可了知,除了上述十八地獄外,還有以眾生業力顯現的無量地獄,其獄所受痛苦亦是無邊無際的。此處沒有廣講寒地獄,只講了熱地獄和其他一些地獄。如上所說地獄中的各種痛苦,不是無因無緣而發生的,必定有一定因緣,這種痛苦是以什麼因緣而成熟的?他的因緣是眾生在無始以來,或是前世以自己不清淨的身、口、意造作惡業,比如說以身體去造殺生、邪淫、偷盜的惡業;語言上說離間、兩舌、惡口、妄語;意業上,生貪心、瞋心、邪見,以身口意造作此十不善業,還有對佛所制定的戒律,沒有認真持守,經常違犯學處。以上之種種惡業為因,而得來此惡果。

佛經云:「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具有殊勝的智慧,對因方面很重視,如菩薩知道殺生為惡業,以後會感受痛苦,所以遠離此不善業;而善業是安樂之因,因此經常去行持。而凡夫因為無明愚癡,做事時從不考慮,只圖眼前的一點兒蠅頭小利而造惡業,在受惡果時才會害怕。龍樹菩薩在此處告訴國王,你應該精勤隨力地護持自己根門,哪怕是如微塵一樣小小的罪業亦不要去造,否則將來會感受很難忍的痛苦。經中說:「若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事,今生作者是。」我們今生所感受種種果報皆是以前世所造業為因而來,而我們後世會有什麼樣果報,是以今世所造業為因,所以今生作事時一定要謹慎,千萬不可以造惡業,哪怕是極輕微的一點惡業都不能造,因為將來會感受很大的果報。以上地獄痛苦宣講畢。

辰二、(傍生)分二:巳一、總說;巳二、分說。

巳一、(總說):

或入傍生趣,殺縛苦恆親,

遠離於寂善,更互被艱辛。

如果我們轉生到傍生中,雖然傍生有水生、陸生、人間、天境等等很多種類,但因其愚昧無智,故皆不能自主,恆常遭受人與非人等的殺害,或者捆縛等等各種各樣的痛苦折磨。這些傍生已經遠離了各種寂滅涅槃的善法,巴楚仁波切的前行中亦講了:此傍生無論多麼勝妙,然而,若對牠說:「現在你若念一遍觀音心咒,就能成佛。」而牠依然不解文句,不知其義,也不能言說。愚癡不具足聞思修法的能力,有些傍生連佛的名號亦無緣聽聞,恆時受苦,遠離善法。同時,牠們互相之間吞吃啖食,大魚吞吃小魚,小魚啖食大魚,弱肉強食……,感受各種各樣的艱辛與痛苦。

巳二、(分說)

或被殺縛苦,求珠尾角皮,

錐鞭鉤斫頂,踏拍任他騎。

傍生恆常感受愚昧、驅役和殘殺的痛苦,非常可憐。如牛、羊等動物不僅要恆常感受被擠奶、馱運、耕地等苦,到頭來還要為了滿足人們的欲望,忍受被殺之苦,剝皮取肉,牠們面對手提屠刀的兇手,眼睜睜地看著,不知道逃避;有的被捆縛著的傍生,好像已經知道了自己隨時會被殺,內心懷著巨大恐懼,眼裡也流出淚水;水生動物當中,如貝殼,因閃亮的珍珠被人們破殼;(「求珠尾角皮」在藏文中是「求珠毛角皮」。)有些動物因為毛色豔麗柔軟而送命;犀牛、羚羊等因為角,虎、豹、水獺等因為獸皮而遭殺害;有的動物,以矛等錐刺而死;有些動物常受主人鞭打;魚等動物,常被鉤釣;大象先被鐵鉤鉤鼻,再在鼻子上穿上鐵圈而役使;有的動物,頭被砍斷而死;馬等動物,恆常被人所騎乘,隨意鞭打……

總而言之,傍生有各種各樣的痛苦,極為可憐。我們應該經常以這種方法來觀想傍生苦,發心精進修法,使自己免墮入傍生中。

辰三、(餓鬼的痛苦)分二:巳一、略說;巳二、廣說。

巳一、(略說):

受鬼望不遂,無敵苦常臨,

饑渴及冷熱,困怖苦恆侵。

餓鬼們經常感受饑渴的痛苦,經常希望得到一些吃的、穿的,或者抱有很多的願望,卻是從來都無法得到滿足,不能遂己所願。無敵:指無法去對治,亦即人們使用咒術等方法打他、殺他之時,他對這種種恐懼,嚴重的痛苦,完全沒有辦法對治,恆常被苦所逼迫。此外,還有吃不到、喝不到的饑渴苦,以及冷熱苦,各種艱難困頓,恐懼,其他餓鬼、非人侵害之苦等,如是恆受痛苦侵害與逼迫。

巳二、(廣說)分二:午一、所受痛苦;午二、受苦之因。

午一分二:未一、真實的痛苦;未二、痛苦的時間。

未一、(真實的痛苦):

口小如針孔,腹大等山丘,

饑纏縱己糞,得少定無由,

形如枯杌樹,皮方作衣服,

炬口夜夜燃,飛蛾墮充食,

血膿諸不淨,福少獲無從,

更相口排逼,還癭熟癰,

月下便招熱,日中身遂寒,

望菓唯空樹,瞻江水剩乾。

餓鬼種類很多。有些餓鬼,口又細又小,如同小小的針孔,它的腹部龐大得如同一座山丘,因此,它們往往都是吃不進任何東西,即使稍微吃到一點兒,也無法滿足大如山丘的腹部。無奈,他們只好經常受著饑渴交煎的痛苦。雖然有時他們會得到一些不淨糞之類的東西,但仍然沒有自由自在享受的權力,經常與其他餓鬼爭奪。《普賢上師言教》中亦講過:有些餓鬼不用說得到水等,就是連水的名字,十二年中都從未聽過──一個餓鬼告訴哲達日尊者:「我流浪到此雖然已十二年了,但只有一次一位清淨比丘丟棄鼻涕時,我們這麼多餓鬼集聚爭奪才獲得一點點,除此以外,什麼也沒有得到,而且我自己在爭搶鼻涕時,被其他的餓鬼打得遍體鱗傷。」這些餓鬼,即使有一點點飲食,都聚集一起爭奪不休,在這個過程當中感受很大的痛苦。

我們做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受過佛所制的戒律,不論出家人還是居士,自己有一些食品的時候,應該經常念一些觀音心咒布施餓鬼。當我們吐口水或丟鼻涕之時,甚至大、小便時,都有成千上萬餓鬼在準備食用,所以念一些觀音心咒,對他們會有很大利益。因為有些餓鬼因業力的關係,乾淨的食品沒辦法享用,只能享受不淨的東西,而且爭奪得很厲害,如果念觀音心咒加持,可使它們各個有份,減少爭奪,少受一些痛苦。

有些餓鬼眾生,瘦骨嶙峋,整個身體就如同燒焦的枯樹一樣,只剩下了皮包骨,沒有一點血肉,皮膚鬆馳,猶如一件衣服,它們活也活不成,死也死不了,非常地可憐,以業力未盡一直都須感受這樣的痛苦。很多餓鬼均是裸體形象,身形醜惡,他們的心也同樣不清淨,經常生起惡念,傷害眾生,見到有情歡樂或在行持佛法,便想前去作害。他們有一定的能力,比如現在我們得的不少病都是他們引起的,但佛弟子有病時不要對他們生瞋心,念猛咒來降伏,使他們苦上加苦,應該念一些觀音心咒,這對自己和他們都有利益。由於業力顯現,每天晚上他們口裡燃火,非常痛苦。火光引來很多飛蛾,被他們當成唯一的食物吞了下去。

有些沒有福報的餓鬼,連膿血等不淨物也是無法得到,稍有福報的餓鬼才能少少得到一些。還有些餓鬼所食用的是一類病人所生腫瘤裡流出的膿和血,以及一些不淨水,除此以外沒有可以食用的。法王如意寶在新加坡時,有一次流鼻血,上師讓侍者立即將血與糌巴和合作成食子,扔到大海裡,為那些沈在海洋裡的餓鬼眾生作迴向。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身上出些血或者出一些膿時,都馬上以糌巴和合作成食子,念咒加持後布施餓鬼。尤其是作成強哇(一種布施用的食子)是最好的,因為強哇的形狀,很多餓鬼可以直接享用。所以,我希望你們以後哪怕是倒一些洗臉水時,也應該念一些觀音心咒,這樣可以利益很多餓鬼。

還有一些餓鬼,因其業力顯現,夏天時,清涼的月光變成了逼人的熱浪;冬天裡,溫暖的太陽卻會放出徹骨寒光。這情形與我們人間完全相反。他們又望見在很遠的地方,樹上掛滿了纍纍的果實,由於饑渴難當,很想前去飽餐一頓,強烈的欲望驅使他們拖著難以支撐的大腹,蹣跚而去,哪知剛到樹前,果實等已不復存在,只餘下了可做燒火用的枯枝,此時內心是無限的淒苦。果子是吃不到了,去喝點水吧,但當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好不容易來到江邊,欲飲個痛快時,江水刹那乾涸無遺,唯剩下漫漫的黃沙,美好的願望如同肥皂泡一樣破滅了,無可奈何!

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忍受一天沒吃飯或一天沒喝到水的痛苦的?餓鬼在十二年(或說六年)中水的名字都聽不到,吃不到一點東西的那種滋味又該如何?假使我們墮入惡趣,變為餓鬼,又該如何面對呢?你們當中,聽了三惡趣苦後,有些人還是很有收穫,晚上睡不著,白天也不敢放逸,抓緊時間精勤修法,這是很好的。但有少部分,如同石頭上倒水一樣,沒起一點兒作用,你們不要以為這只是一些佛學理論,與你無關,三惡趣眾生,現在就在感受著這種猛烈的痛苦,還有很多人正準備去感受,也許包括你在內!應該警醒了,精勤修法才能使自己後世不墮入三惡趣中啊!

未二、(痛苦的時間):

如是受眾苦,經萬五千年,

長時繫身命,良由苦器堅。

如上所說,餓鬼感受各種難以忍受的痛苦,但到底需要受多長時間的痛苦呢?《俱舍論》中說:以人間一月為一天,需感受如此五百年,也即是人間一萬五千年的痛苦。但有的經論中說為人間一萬年是餓鬼壽命,也有說五千年的,也有些餓鬼的壽命更為短暫。但不論是一萬年,還是五千年,這種饑渴之苦確實極難忍受,我們吃飯稍微晚一點兒,即頗感難受,一旦真正轉入餓鬼中,幾百年、幾千年得不到一點飲食,不死不活是多麼難熬。我們瞻部洲人,一般七、八天不吃飯就會餓死,而餓鬼那麼長的時間內忍受饑渴,卻又偏能「萬壽無疆」,這即是業力繫縛的結果。因為生前對貧苦眾生不肯施捨,非常慳貪的原因所致。

我們耳中聽聞了輪迴痛苦,如果在自己心中感到有些執著、有些恐懼,說明你的修行已有所進步,對輪迴有一些出離心。如果雖然聽聞了這麼長時間輪迴痛苦,卻還是一點兒也不在乎,則你的解脫怕是沒有多大希望了。我們受別解脫戒的根本為具足出離心,如果對輪迴是痛苦的本體這個概念沒有深刻感受,那肯定生不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作基礎,則如同沒有地基而想建第三層樓房一樣,一切解脫的功德都不會生起。欲解脫的人,應該冷靜地思考思考。

午二、(受苦之因):

若生饑鬼中,遭斯一味苦,

非賢澀者愛,佛說由慳垢。

如果轉生到恆時感受饑餓的餓鬼當中,遭受這樣一味的痛苦時,我們無法對治,特別是饑寒的痛苦,不論是賢良的,或者一般的人是誰不願意去感受的。

看到那些在今生中特別貧窮者,雖然還不能與餓鬼相比,但因業重福薄,全無財產,有時稍稍擁有,便立即用盡,一生當中始終受著貧窮的痛苦。他們(餓鬼與窮人)痛苦的原因由何而來呢?釋迦牟尼佛在《集積經》中告訴我們,這是他們前世慳吝不肯上供下施而來。如果我們有財富之時,既不肯供養福田,又不願意布施貧苦者,甚至自己也不捨得用,這種人將肯定會墮落到餓鬼當中。所以,在自己具足條件時,應該上供下施,斷除墮入餓鬼的因。

辰四、(天人)分二:巳一、略說;巳二、廣說。

巳一、(略說):

生天雖受樂,福盡苦難思,

終歸會墜墮,勿樂可應知。

天界當中,不論是欲天、色界天、還是無色界天,都有各自不同安樂,不像人的快樂那樣乏味,與苦夾雜,而是純一的快樂。但這些快樂亦是無常的,總有一天福報用盡,即會從快樂處墮落到極其痛苦之處。國王啊!任何世間安樂都不是可靠的,請你不要對天人生羡慕之心。

巳二、(廣說):

厭坐衣沾垢,身光有變衰,

腋下新流汗,頭上故花萎,

如斯五相現,天眾死無疑,

地居人若卒,悶亂改常儀,

若從天處墮,眾善盡無餘,

任落傍生鬼,泥犁隨一居。

天人活著的時候,安樂受用悉皆圓滿,但於散亂中度日,不生修法之心,等到臨死前七天,便會有五種死相現前:(一)、坐在以前特別歡喜的寶座上則心中煩躁,不願坐在上面;(二)、天衣本來非常潔淨,但接近死亡時,衣服上有了污垢;(三)、諸天人各自身光可照及一逾繕那等,但臨死時身光消失不現;(四)、天人身體本來不出汗,此時腋下卻流出汗水;()、天子、天女頭上從不枯萎的鮮花也枯萎了。《普賢上師言教》中還說天人將死之時,以前與他共同享樂的天人眷屬皆遠離而去。同樣的道理,在人世間有些人接近死亡之時,其內心迷悶慌亂,而且平常的一些行為、威儀都改變了,人們一看到,就知此人快要死了。若為三十三天的天人,此七天相當於人間七百年,在天人享樂之時,此七天彈指即逝,但在此時,七天即變得似乎漫長無期了。《大日經》中說此時的痛苦甚至勝過地獄痛苦。所以生天亦不是究竟,還是有痛苦。天人五種衰相現前,很快就會死亡,從天趣墮落,以前的善業都已用盡了,沒有剩下一點兒,在天上又散亂度日,未曾造善法,故根據他的福德,稍好一些的,天人死亡後轉生為人,但大部分都會分別轉生於三惡趣中,所以天人下墮後,轉生沒有一個固定之處,隨己業力投生到相應的那一趣中。

辰五、(阿修羅):

阿蘇羅本性,縱令全覺慧,

忿天生苦心,趣遮於見諦。

阿修羅的威德和受用等,很接近於天人,但稍遜一籌,其本性嫉妒、好鬥。見天人受用圓滿,一切需求皆從如意樹而生,而此樹根卻在修羅境,見此生大瞋恨心,內心憤怒不堪忍受,便與天鬥爭,經常感受割裂傷身眾苦。雖然他們有一定智慧,但由於經常生很強的嫉妒心,內心不能夠平靜,故遮止不能見到真諦,不可能得到證悟。所以我們應熄滅嫉妒心,發願不要轉生阿修羅中,應該發願生在南瞻部洲,尤其是藏地修學光明大圓滿,即身獲得解脫。

卯二、(斷除輪迴之根)分二:辰一、斷除生死理由;辰二、精勤斷除生死之教言。

辰一、(斷除生死之理由):

如是漂流生死處,天人畜及阿蘇羅,

下賤業生眾苦器,鬼趣兼投捺落迦。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輪迴就像瓶中的蜜蜂一樣,接連不斷地旋轉。例如把蜜蜂放在瓶子裡封閉瓶口,那麼蜜蜂只能在瓶子裡飛來飛去。同樣,無論生在輪迴中的善趣惡趣都超不出輪迴的範圍。」如果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斷除生死輪迴,那將會以善業而轉生在善趣的天、人、修羅道中,以下賤的惡業轉生在地獄、餓鬼和傍生等三惡趣中,如是一直流轉於生死輪迴中受痛苦。因為輪迴的本性是痛苦,而痛苦的來源是無明煩惱,所以欲斷除痛苦的輪迴,就必須斷除無明煩惱。

辰二、(精勤斷除生死之教言):

縱使烈火燃頭上,遍身衣服焰皆通,

此苦無暇能除拂,無生住想涅槃中。

三界猶如火宅,無有安身之處,六道輪迴猶如火坑,充滿痛苦,如果不對治煩惱,會永遠在無邊際的輪迴中流轉。斷除痛苦,必須把握今生,不能拖延時間,一切萬法皆為無常,何時去到後世,自己無法決定,況且後世再能否得到此暇滿人身,誰也不敢保證。所以,從現在起就應不懈地修持正法,對治煩惱。一般來說,如果我們頭上或身上著火,我們肯定會立即將之撲滅,不會須臾耽擱。對治這一點輕苦,我們尚且不容稍緩,那麼,要除去整個輪迴的痛苦,更加要馬不停蹄地用功,即使現在我們頭上烈火燃燒,遍身衣服亦皆燒燃,痛苦難忍之中一想到輪迴中的廣大痛苦,恐怕就根本沒有空閒時間想要去除滅此火了,我們必定會精勤修持正法,力求斷除輪迴之根,趣入無生、住、想的涅槃當中。《寶性論》中說:「聖者遠離了生、老、病、死等痛苦,安住在無生無死無想的涅槃當中。」是故,應精進修法斷除輪迴。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8 上午 09:51:0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癸二、(趣入涅槃)分二:子一、深信各解脫;子二、修持道諦。

子一、(深信各解脫):

爾求尸羅及定慧,寂靜調柔離垢殃,

涅槃無盡無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

國王啊!你應該精進修持解脫道,出離生死輪迴城。解脫的法門雖然多達八萬四千,但可歸納為戒定慧三學,你如果對三學生起希求心去精進修學,將來一定會趣入寂靜、調柔、遠離一切垢染的究竟涅槃中。因為沒有煩惱,所以身、口、意三門遠離垢染極為寂靜調伏。這種究竟的涅槃道,即是恆常,無有生死、衰老的金剛果位。外道教派宣揚,今生當中修持,能獲得太陽、月亮的果位,或是獲得地、水、火、風四大究竟的本性,但這是一種邪說,不是真實解脫道。所以應當拋棄外道修法,停止追求他們所說四大或者日和月的果位。希求佛法,以此得到最究竟的涅槃果位。

子二、(修持道諦)分二:丑一、見道;丑二、修道。

丑一分二:寅一、道的本體;寅二、止觀雙運。

寅一、(道的本體):

念擇法勇進,定捨喜輕安,

此七菩提分,能招妙涅槃。

道的本性為七菩提支,即念、擇法、勇進、定、慧、喜、輕安七種。所謂「念」,即對善法憶念不忘失;「擇法」,一種智慧,能抉擇諸法的實相,摧毀一切執著與相狀;「勇進」,即精進,對善法生起意樂心而繼續行持;「定」,一心一意地專注於本性;「捨」,無有貪、瞋心,安住心和心所;「喜」,對修行內心生起安樂歡喜;「輕安」,身心得到堪能,無有任何煩惱。如上七種菩提支,亦名七菩提分。為什麼叫菩提分呢?因為得無上的菩提,需要依靠見道的功德,此七支為見道當中的根本,所以叫做七菩提分。依靠這七種菩提分,能獲得究竟勝妙的涅槃。在米滂仁波切的《智者入門》中,以及在《俱舍論》和《現觀莊嚴論》中都有廣說。

寅二、(止觀雙運)分二:卯一、略說;卯二、廣說。

卯一、(略說):

無慧定非有,缺定慧便溺,

若其雙運者,有海如牛跡。

禪定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智慧,則禪定不會有,雖然智慧是內心得到安住以後,才能生起。但如果沒有證悟實相的智慧所攝持,那麼這種禪定不能使我們究竟解脫,它只能算是一種世間的禪定,就如同無色界的禪定一樣,「縱經八萬劫,終必落空亡。」所以說沒有勝觀的智慧,究竟的禪定亦不會有;如果沒有禪定,智慧就會像風中燭火一樣飄搖不定,難以持久。而且這種智慧不能成為真正通達無二的勝觀智慧,如同阿羅漢的智慧和佛相比,不算最究竟的智慧一樣。以前尊者薩Ra哈亦說過:「沒有大悲,只有智慧不是正道;只有智慧,沒有大悲也不是正道。」其中大悲是指禪定,所以禪定和智慧不能分開。如果誰能禪定和智慧雙運,則為解脫的正道,渡過三有輪迴的大海,就如同越過牛足跡中的水窪一樣,沒有困難可言。

卯二、(廣說)分二:辰一、不授記的法;辰二、緣起法。

辰一、(不授記的法):

十四不記法,日親之所說,

於此勿應思,不能令覺滅。

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普利有情,為了調化一些外道,對他們當時所提出的十四個問題,沒有很明顯的授記、答覆。

「日親」指釋迦牟尼佛,在藏文中對釋迦牟尼佛稱為「全知日親」,因為太陽可以普遍照射大地山川,猶如眾生至親。同樣,佛光亦是遍照一切眾生,使得利益,故名「日親」。

關於十四個不授記的問題,佛說不要去思惟他。十四種不授記法是什麼呢?

世界及我為常或無常,亦有常亦無常,非有常非無常四種;世界及我為有邊或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種;如來涅槃後是生或是滅,亦生亦滅,非生非滅四種;身與心是一體還是異體二種,總共十四種問題,此十四種邪見含攝了一切外道的見解。

如果從勝義諦方面來觀察,這些問題很簡單,但佛當時為什麼不回答呢?因為當時這些提問的外道不是法器,對空性等甚深理不會相信,若為他們以佛教觀點來答覆,他們不但不承認,而且會生起邪見,然後誹謗佛法,這樣對他們有很大害處,所以遍知佛陀沒有回答。

比如說世間與我是常與無常呢?以佛教觀點來看,在世俗諦中,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在勝義諦中,常與無常都不存在,是遠離一切言說戲論,非意識所能了知。如果從世俗諦方面對他們說我和世間無常,則與外道所說「常有」相違,所以他們不會相信,也不會承認。如果隨順他們觀點而說,是常有則違背諸法本性,是錯誤,因此也不能這樣回答。還有,如來涅槃後是滅還是生呢?若說如來滅,則如同外道觀點,認為最後全都斷滅;若說不滅,則如來涅槃後到何處去,他們會以這種簡單的世間眼光來推測。有鑒於此,故佛不作回答。但在真正懂教理者看來,這問題很簡單,如來在名言顯現中可以說滅,但在勝義中無生無滅。這些外道者,根本不懂什麼叫勝義諦,什麼叫世俗諦,你無法用二諦來為他們解釋,所以佛對外道根機者前暫時不作回答。但在究竟的一些佛經論典中,對這些問題或直接或間接全都回答。這十四無記法在《中論》、《經觀莊嚴論》等經論中比較廣說,此處從略。

智慧較高的佛教徒可以通過勝義、世俗等方面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觀察思維,增進自己的見地。但對於外道與初學者,不應該去思維,因為易生邪見。《入中論》中說凡夫不能以比量去推測因果間的關係,如為何此因生彼果等,業因、業果之關係極為甚深微妙,僅佛之一切智乃能完全現見,故佛專門作了遮止。而且思維這些問題,只會空耗時間,障礙得到最究竟寂滅的覺悟。所以,此十四無記法,佛為了調伏外道未作回答。

辰二、(緣起法)分二:巳一、正說緣起;巳二、讚歎緣起。

巳一、(正說緣起):

從無知起業,由業復生識,

識緣於名色,名色生六處。

六處緣於觸,觸生緣於受,

受既緣於愛,由愛招於取。

取復緣於有,有復緣於生,

生緣於老死,憂病求不得,

輪迴大苦蘊,斯應速斷除,

如其生若滅,眾苦殄無餘。

十二緣起在米滂仁波切的《智者入門》,龍樹菩薩的《寶鬘論》以及世親論師的《俱舍論》當中都較廣宣說。緣起法又分外緣起和內緣起,其中外緣起指地、水、火、風聚合時,從因生果,以及整個萬事萬物的過程;眾生從無明到生老死病的十二種緣起,稱為內緣起,下面具體宣說內緣起。

十二緣起順行,從最初的無明起業,由業生識,識緣於名色,名色生六處,六處緣觸,根境識三種具足就生觸,有了觸就會有安樂和痛苦的感受,受緣愛,有愛就生取,取緣於有,有緣於生,生緣老死。

(一)無明,最初一念妄動,迷失真如本性,而無智慧之明;(二)行,即是過去所造之善惡業,由惑而造,即緣無明而造業;(三)識指第六意識(或阿賴耶識)對業力所現之境了知,起顛倒覺而入胎,故說由業生識;(四)名色者,名指受想行識四蘊,色指胚胎(或羯羅藍),故說識緣名色;(五)六處者,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後漸增長,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共有六處,故說名色生六處;(六)觸者,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外境,或說剛出生之小孩,根但觸外塵而未能分別,故名六處緣觸;(七)受者,即因觸取外境,而生苦樂等感受;(八)愛者,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苦受起乖離愛;(九)取者,對外境起貪著;(十)有者,因對外境貪著,而產生後有之因,整個三界六道亦顯現出來;(十一)生者,因前善惡之因,後世識於胎等結生;(十二)老死者,有生必會有變壞、衰滅,故說生緣老死。在老死的過程中,眾生憂苦以及病痛,求不得苦等等也隨之而有,最後形成了輪迴的大苦蘊。我們應該速速斷除輪迴的痛苦,但如何斷除呢?首先應該以智慧的寶劍斷除無明,無明斷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無生則無有老死,則輪迴痛苦全部滅盡無餘。

巳二、(讚歎緣起):

最勝言教藏,深妙緣起門,

如能正見此,便觀無上尊。

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言教中,最殊勝,甚深微妙的即是般若緣起法門,誰人於此通達,則已得到了佛法的根本。但此甚深緣起法門,一般的人是很難以通達的。《大智度論》云:「般若智威德,能動二種人,有智者歡喜,無智者恐懼。」這是什麼意思呢?即是說:般若深義的威德能使兩種人內心感到震撼:一種是有智慧者,一聽到般若緣起法時,內心自然數數歡喜,對於一切諸法在顯現中是緣起循環,在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的理論非常歡喜,如《入中論》云:「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此種人是真正的法器具有智慧;一種無智慧者,聽聞到此甚深法不但不歡喜信受,反而生邪見,以至於誹謗,甚至內心生起恐怖。如此深妙的緣起法門,我們若少許通達,則對世俗的因果和輪迴、對勝義空性義理皆能生起相應定解。如果已經對此法徹底通達,無疑已見到了本相,如宗喀巴大師《緣起讚》中所說:「見緣起即見佛」,即已見到了釋迦佛最殊勝無上的法身。

丑二、(修道)分三:寅一、修道的本體;寅二、修道之理;寅三、現見四諦。

寅一、(修道的本體):

正見命正念,正定語業思,

此謂八聖道,為寂可修治。

修道的本體是八聖道,即:正見、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正語、正業、正思維。所謂正見,即是見到一切諸法離一切戲論的本相;正命,遠離一切邪命而活;正念,時時憶念而不忘失善法;正精進,精進努力,斷除煩惱;正定,如如不動而專注在本來法性當中;正語,以清淨的語言將自己的證境對眾生宣說;正業,斷除殺、盜、淫等自性罪和一般的佛制罪;正思維,對已所見到的諸法實相,經常思維,不生邪見。此八種法,叫做八聖道,為了得到寂滅的佛果,應常修此八正道來對治煩惱。在修道過程中,唯有此八種根本法。菩薩從一地至十地之間為修道,主要依靠這八種聖道來度化眾生。

寅二、(修道之理):

無由集愛起,託身眾苦生,

除斯證解脫,八聖道宜行。

眾生因無明和煩惱而造業,流轉於生死。無明煩惱是眾生的貪愛所顯現的,由於貪愛使每個眾生產生無量的痛苦,這叫做苦諦。痛苦的根本來源是集諦,也就是業和煩惱而生。如果想要除去痛苦,就必須斷除無明集諦,使不再起惑造業。集諦斷後,則不再受生死輪迴的痛苦,證得滅諦,現證解脫,獲得最究竟的寂滅。而如何斷除集諦呢?應依靠道諦,精勤修習八種聖道,此為斷除苦諦和集諦的根本因之一,如此修習,則能遠離輪迴中的一切痛苦,獲得最究竟的涅槃。

寅三、(現見四諦):

即此瑜伽業,四種聖諦因。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的根本內容,即說苦、集、滅、道四諦,如果我們對四諦之理通達,即了知輪迴苦性,知道痛苦的來源是業和煩惱,欲除苦而解脫,必須修道,則欲得聖者菩薩和阿羅漢之果位,並不是很困難。只要依靠前面所講修持八種聖道,最後證得滅諦的殊勝瑜伽業(修持的事業),便能現見四諦,因此瑜伽業為見到四諦的根本因。

丙三、(結尾讚歎)分三:丁一、讚歎劣身亦可修成;丁二、讚歎略修亦能成就;丁三、讚歎力能所及之修。

丁一、(讚歎劣身亦可修成):

雖居舍嚴飾,智遮煩惱津,

不從空處墮,如穀因地造,

諸先證法人,皆凡具煩惱。

出家人捨棄世間八法等一切俗事,專心致志聞思修如來聖教,成就者層出不窮。除了出家人之外,煩惱深重的凡夫和瑣事纏身的在家居士能不能修成就?只要是如法精進修持,亦同樣可以得到成就。

雖然這些在家居士,沒有捨棄紅塵,居住在喧鬧的城市、華麗的房室中,也有妻子、兒女等眾多眷屬圍繞,也有內外眾多煩心之事,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修法條件差,環境比較惡劣,沒有出家人的悠閑環境。但如果對上面所講的教理已經了知,有了相對清淨的智慧,依然可以遮除煩惱,成為渡過煩惱大海的津梁。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無數的成就者,他們的成就,並不是如空中降雨一樣自然落下,也並不是如穀物一樣從地裡長出來的,而是通過對上面所宣講的聖教理精進修持,才得到了如是的成就。而在他們未成就之前,亦是凡夫身,同樣具足煩惱,如本師釋迦牟尼佛、烏金第二佛蓮花生大師等以前亦是凡夫,在修道過程中發大菩提心,忍苦耐勞,精進不懈地行持佛法,終於從各種煩惱與束縛當中得到了解脫,獲得了究竟的涅槃。密勒日巴尊者也曾說過:有的人說我是金剛持如來化身,有的說我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不管別人怎麼說,我以前確確實實是一個凡夫,通過自己精進苦行,最後才得到了最高成就。所以,國王啊!您不要灰心,只要了知教理,精進修持,在家人亦可以修成就。

丁二、(讚歎略修亦能成就):

何假多陳述,除惱略呈言,

事由情可伏,聖談心是源。

何必需要借用諸多的教理來說明呢?總而言之,我們把竅訣歸納,就是在一切時處調伏自心煩惱即可。巴楚仁波切《自我教言》中亦說:「如此竅訣尚眾多,總之時時刻刻中,自觀自心極為要,世出世法亦歸此。」尊者還在其他一個菩提心教授中說過:如果未能調伏自己的心,閉關百年亦是徒勞無益的。所以,一切事情最根本的是調伏自己的心。聖者釋迦牟尼佛已經談到,心是一切萬法的根源。如果不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心,即使整天聞法、誦經,都沒有很大意義,只不過是種下善根而已,所以隨時都應調伏心,這是很重要的。

丁三、(讚歎力能所及之修):

如上所陳法,比丘難總行,

隨能修一事,勿令虛夭生。

前面所講的教言,整個《親友書》當中所陳述的這些法要,它的內容非常深,涉及面特別廣,全部行持有一定的困難。不用說國王你那樣,整天國務繁忙,修法時間短暫的人,就是我們這些清淨的比丘,已經捨棄了世間一切的瑣事,還是無法將八萬四千法門或上面所講的法要全部修持。確實,如今有些國王也如此。例如:以前法王如意寶給不丹國王久美桑格旺修講一些竅訣修法時,國王也說:「確實像我這樣俗務比較多的人,特別適合修持像《金剛橛》這類的竅訣法,因為太忙,沒有時間修廣的法。」因此,雖然不能修持全部內容,但也可以隨情況選擇一個適合於自己的法門,常時修持,那麼你得到一次人身也算沒有虛度浪費了。

同樣,我們在座者,聞思了《親友書》,對裡邊深廣的內容全部修持很有困難,只有成就後才能全部圓滿行持,但現在對其中一個偈頌內容能理解,恆時而修,則此人生還是很有意義的,沒有虛度!

甲三、(後義)分二:乙一、以隨喜心迴向;乙二、略說上述之教言。

乙一分二:丙一、迴向;丙二、果位。

丙一、(迴向):

眾善皆隨喜,妙行三自修。

迴向為成佛。

我們對一切凡夫、聖者所修的一切有漏、無漏的善業,都應誠心誠意地隨喜,並以此隨喜功德和自己身口意三門所造的一切善妙行為和功德,迴向於一切眾生,使他們都能在將來得到無上圓滿的佛果。

丙二、(果位)分二:丁一、暫時的果位;丁二、究竟的果位。

丁一、(暫時的果位):

福聚令恆收,後生壽無量,

廣度於天人,猶如觀自在。

極難等怨親,生老病死三毒除。

前面以恆時修持收集到的廣大福聚,願眾生與自己亦如是發願:在後世無量的時間中,廣度天人等一切有情,猶如觀世音菩薩渡化眾生一樣,斷除眾生一切苦難,大慈大悲引導眾生趨向安樂。我們亦應該同等對待怨敵和親人,斷除他們生老病死和貪瞋癡三毒所帶來的痛苦。

丁二、(究竟果位的迴向):

佛國托生為世父,壽命時長量叵知,

同彼大覺彌陀主。

以我所有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願來世投生到清淨佛土,成為殊勝的世父,圓成佛果。願於無量世界,於無量歲中,廣度無量有情,即是如同大覺主阿彌陀佛,廣利一切眾生。

乙二、(略說上述教言):

開顯尸羅及捨慧,天地虛空名遍彰,

大地居人及天眾,勿使妖妍女愛傷。

煩惱羈纏有情眾,絕流生死登正覺,

超度世間但有名,由獲無生離塵濁。

最後歸納此論所說主要內容。總而言之,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可包括在清淨的戒律、增上能取捨的智慧和對貧苦眾生能以悲心而布施中。亦即前面所講勝過世間燈火的出世三種明燈,誰若能具足這三種功德,他的名聲將會在天、地以及虛空當中周遍。比如,大地上居住的人和所有的天眾,如果具足此三種功德,便不會受惑於世間美女與天女的引誘,感受貪愛的傷害,並且,因為遠離了對女色的貪執而會受到人天所讚歎!在世間上被煩惱纏縛著的可憐眾生,如果具足此三種功德,則完全可以剷除自己身心中的煩惱,亦能以此三種明燈引導其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超脫世間虛名,得到無生無死究竟的涅槃,遠離世間中各種不清淨的塵濁,以這種智慧度無量有情,讓整個世間得到無上的安樂!

好!各位同修,親友書譯成漢文這麼多年,但對於它殊勝的內容幾乎很少有人了知,此處我們已經圓滿宣講。最後希望各位將自己所學的甚深教言,不要放在書本中,而應融入於自相續中。

以此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早證菩提,吉祥圓滿!

於一九九九年六月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8 上午 09:52:1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6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薩!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8 上午 09:58:49
版工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管理員
文章:1555
積分:3376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7
 用支付寶給版工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9 上午 10:23:34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8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問龍樹是何位之人。答聖無方高下未易可測。僅依經傳敘其淺深。睿公云。功格十地道摸補處。是窮學之人。傳云。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耀。世昏寢已久。斯人悟令學。外國為之立廟事之若佛。安知非佛示為菩薩乎。匡山遠法師云。名貫道位德備三忍。亦十地高仁也。

─ 嘉祥吉藏大師《中觀論疏》─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12 上午 03:12:59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9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為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為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15 上午 11:50:08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12 上午 04:03:43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9
積分:5598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10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5/11 下午 12:45:56
AI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695
積分:2327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9月24日
11
 用支付寶給AI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5/29 上午 06:23:01
qqw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965
積分:2075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日
12
 用支付寶給qqw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6/12 上午 05:34:53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9
積分:5598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13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5/15 上午 09:15:10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9
積分:5598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14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12/7 上午 01:37:12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9
積分:5598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15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11/9 上午 03:30:27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16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8/19 上午 04:38:05

 16   16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625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