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88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七十八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6k5bsklHA

下面講貪欲的業。

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少。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

這是講世間人都在雜染中過生活,而且沒有任何依靠處,非常辛苦。

總猥憒擾,皆貪愛欲」,「猥」,指卑賤、下流,「憒」是混亂,「擾」是紛擾。人們總是在忙忙碌碌中尋求世間的聲色貨利,這裡面沒有一點清淨、純正的法,都是非常雜亂,喧囂、紛擾的。因為內在的貪欲,使得人們完全散亂在欲塵當中,這時候,一心只知道貪求五欲,不斷地在欲塵中奔馳。也就是說,世間法都是很暴惡、粗劣的,以貪愛心在這裡去運轉,只會使得身心以及周圍的環境越來越憒鬧、擾亂,根本得不到安寧。

惑道者眾,悟之者少」,就這樣,人都在聲色裡迷惑了。尤其現在是末法時代,周圍充滿了迷惑的邪道,真正知道清淨正道,能夠覺悟的人非常稀少,千萬個人裡也難得有一兩個。這是非常可悲的事。

世間匆匆」,世間人總是停不下追求的腳步,難得有一刻閒暇用來修持正法。而且,越是發達的國家、城市,人就越繁忙,生活節奏就越快。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都處在競爭高度緊張的業力圈中,彼此互相產生影響。也就是說,這是個高速運轉的輪迴競技場,人一陷在其中,就已經身不由己,不得不像一匹野馬一樣,不斷地奔馳,停不下來。在如此巨大的壓力、緊張的逼迫下,最終到了身心無法承載時,就會衰竭而死。這就是共業的悲劇,彼此的心力交相起作用,在拚命競爭的心態下,使得人們往前奔跑的速度越來越快,身上負載的壓力越來越重,在同等時間裡所要應付的事情越來越多,身心的緊張度遠遠超過從前。但要知道,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直處在超負荷運轉的狀態,身體就會加速地老化、衰敗。所以,最終到了無法承受時,就會心力衰竭而死。像這樣,人們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斷加速、無法停歇的死亡之路,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我們要知道,少欲知足是聖者的基本種性,如果不能少欲知足,就必定要被捲入到這股競爭的浪潮裡,導致身心都無法休息,非常勞苦。這樣的話,雖然得了一世人身,卻比牛馬還不如。牛馬只是身苦,心還不會很苦,但人們陷在世間的競爭場中,就會一直產生各種邪思妄想,發起各種不清淨的心念,這就使得人們的內心高度緊張,連一刻休閒都沒有,這樣哪裡有什麼快樂呢?

無可聊賴」,「聊賴」是依靠處的意思。意思是說,在世俗生活中,沒有一件事物可以依賴,因為一切都是幻變無常的。

現在人類的妄想力量越來越大,導致世界上瞬息萬變,不斷地更新換代,無論哪種事物,很快就會過時,被新的事物取代,所以任何一樣東西都不是真實的依賴處,不可能靠它來實現真正的安樂。而且,目前自以為是快樂資本的那些東西,最終也會給你帶來無盡的恐慌。因為物質更新得太快,原本很新潮的東西轉眼之間就落伍了。這時候,你就會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被人嘲笑,又要求取新的事物,才感覺能維持自己的幸福。

而且,人們總是在一陣欲望滿足後又落於空虛,因為這一切都建立在錯誤的觀念裡,也就是認為一旦取到了喜愛的名利聲色,得到了事業上的成功,那時就會真正得到幸福。但這只是你的一種妄想,如果願望沒能實現,那當然是落得灰心憂苦,處在求不得苦當中;即使願望實現了,那也只是壞苦的自性,因為它只是因緣和合時假現的一個泡沫。如果你把幸福的價碼全都押在這上面,那過不了多久,當它破滅時,你就會腳踩一空,這時又會落在茫然無所依靠的境地。這以後你會發現,過去認為能帶來幸福的東西,現在看來根本沒有什麼幸福,但由於無法看破,所以還會發起下一輪的逐取。

像這樣,世人總是被暫時的假相所迷惑,追求一個個虛假的幻影,認為能夠由它來實現幸福,但終究只會落於空虛。而且,到臨終時,會發現生前的一切事物不但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成了沉重的業債。尤其是欲望大的人,由於心思很多,業力就會非常混亂。這樣到臨終時,心就會被生前無數的煩惱、惡業攪得一塌糊塗。那時候,生前造過的業會一幕一幕地現前,每一種業都非常狂亂。之後在這種狂亂、分裂的心態中,就直接墮入惡趣了。

總之,尋求虛假的法,終歸是落得一場空,如果還要繼續加強這錯亂的衝動,那只會越陷越深,最終必定墮落。

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這是講上上下下各階層的人,無論是尊貴還是卑下,是貧窮還是富貴,全都忙於事務,處在身心勞苦當中。

窮人有身體奔波的苦,富人有內心勞慮的苦,底層階級有底層的苦,高層人士有高層的苦。一般人總是羨慕那些處於高位的人,豈不知「高處不勝寒」,爬得越高,跌得越重。他們時時處在競爭、求取、維持等的憂苦中,而且心裡患得患失的苦遠遠超過常人。他們會感覺身邊處處充滿了敵人,自己稍有閃失,馬上就會被推翻。所以,地位越高,到時候跌下去摔得就越慘;名聲越大,就越是害怕失去名譽;財富越多,就越怕在競爭中被擠掉。

這就知道,各階層的人,都一樣為著自我在不斷地追求聲色、名譽、權力等等,由於心一直向外奔馳,就導致一生都在勞苦當中,得不到半點安樂。反過來,如果你能夠知足少欲,不再去拚命求取,那安樂自然就在你心裡。可以看到,那些忙碌於世間法的人,根本不會把心思用在修解脫道上,他的心已經被搞亂了,連一刻都歇息不下來,根本沒有空閒去修道,更不可能盡這一生去成就淨土的果位。也因此,只有真正閒下心來,不去念世間法,一心念佛,才是世上最難得、最有福氣的人。他不再去念貪嗔癡的緣故,也就不會積集那些惡業。而且,一念至心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樣不斷地淨化心地,就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到他臨終時,淨業成熟,一剎那就能超出三界苦海,生到逍遙快樂的淨土家鄉,那裡唯樂無苦,也就真正實現永久的大義了。這跟那些在輪迴欲海裡無休止輪轉的人相比,絕對有天壤之別。

像這樣,大家明白了這兩種道路和前途後,就應該在自己日常維生之外,盡可能地騰出心力,努力地成辦往生淨土的大事。不然的話,一生之中,只是去忙碌那些世間瑣事,這樣不知不覺之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短暫的生命很快就沒有了。到臨死時才發現,自己一生所造集的都是惡趣、生死的業因,那是多麼可悲!

我們今生已經有了去淨土的機會,這是極其難得的因緣,所以,每個人都要把握住這一次機遇。要想到,這就是最後身,以後再也不輪迴了,這一生就要超脫苦海,生到淨土,實現永久的利益。這樣下定決心以後,這一生我們就拚一次,把剩餘的幾十年都盡量用在修淨業上。這樣到臨終時,才可能實現無量劫以來最大的勝利。

下面講解嗔恚的惡業。

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

這個世間充滿了暴戾之氣,人們都以競爭、奪取為手段,就會懷有一股殺氣,處處都想損害他人,奪取他人的財物等等。這就導致惡的氣氛彌漫在整個世界,以這種暴戾之氣,常常出現很多傷害事件,這樣就違逆了天地,不順從人心。

各懷殺毒」,嗔恚是傷害生命的根本,它就像蛇毒一樣劇烈,所以叫「殺毒」。人們心裡懷有嗔恚的緣故,就會散發出一種暴惡的氣氛,這叫做「惡氣窈冥」。別人一接觸到他,都會感到有一種殺傷性。就像鳥兒碰到殺氣很重的人,就會感覺到危險,馬上會飛走那樣。

「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天地以仁慈為性,天會普遍覆蓋萬物,地能普遍長養萬物,所以說天地生養萬物。也因此,如果我們去傷害有情的生命,隨意地興起事端,就違背了天地。而且,眾生都喜好生,畏懼死,如果去傷害有情的性命,那也違背了人性,不順從人心。

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終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自然非惡,先隨與之」,造惡之人由於宿世罪業的力量,自然會感召很多非法的惡緣,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凡是造惡業的人,經常會出現很多跟他所造罪業同類的惡業因緣。比如喜歡打架鬥毆的人,天天就生活在打打殺殺裡。生活淫蕩的人,他周圍也都是這方面的因緣。相反,一個正直清淨的修道人,他遇到的因緣也都是清淨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心是怎樣的,自然會有同分因緣感召在他的身邊。

這裡是說,由於過去世的各種惡劣習性,這一世會有各種各樣的惡友、邪法等的惡因緣聚集在他的周圍。這樣的話,他就更加放任自己造罪,蔑視因果,認為做這些事都無所謂。

恣聽所為」,「恣聽」指聽任,意思是說,他作惡的時候為所欲為,沒有任何畏懼。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畏因果,也不畏天理,但這只是引火自焚而已。要知道,「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待其罪極」,等到他惡貫滿盈之時,因果律會一次性跟他算總帳。意思是因緣成熟時必定出現果報。

出現的果報,首先是,「其壽未終盡,便頓奪之」,他的壽數還沒到,就頓然奪取他的壽算,讓他遭遇橫禍等,迅速死亡。之後,「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這樣鬼差馬上就來了,把他綁走,使得他一下子墮入惡道,長劫領受業報的懲罰,感受無窮無盡的苦。而且在惡趣裡不斷地輾轉,百千億劫都無法出離。「痛不可言,甚可哀愍」,痛苦的情形難以言表,非常可憐。

這樣就知道,因果律極其嚴厲。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法界是公平的,它沒有任何偏私,凡是造惡業的人,就要給予懲罰;凡是行善法的人,也終究會賜予他福樂。像這些造惡的人,由於一時的狂心,蔑視因果,認為可以逍遙法外,然後肆無忌憚地壓迫、掠奪別人等等,造下各種各樣的惡業。豈不知這已經違背了天理良心,之後必然在惡貫滿盈時遭到極大的懲罰。不僅在現世中遭遇橫死,來世還會深陷在惡趣深淵裡,萬劫千生難以解脫。

以上講了世間造惡的現狀。

以下是世尊為彌勒菩薩為主的大眾辨明出離的要道,承接上文的「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倘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世尊告訴彌勒菩薩和人天等:我現在給你們說明世間的真相,人是因為他的目光太短淺,看不到三世因果的真相,這樣就只認現前一世的享樂為最重要,這使得人生多數時間都投注在追求現世享樂上。這樣,人就沒辦法超升。不能按法道走,人就沒辦法昇華,就沒辦法往上得善趣,得解脫和成佛。所以,人是以業果愚作為根源,以狂亂的行動作為習性,使自己嚴重偏離了法道,致使無量億劫墮在惡趣中無法超升。

因此,人的自救要從認識因果律開始。見到了心上的善惡因果,就能看到這上有一條正道。他知道未來的苦樂全是由業決定,如果為了現世享樂而造罪業,這就完全走到險道裡了,會讓自己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反過來,眼光放長遠,著重考慮後世,多做對後世有利益的事,那就能上升到善趣。

以這個原因,佛教我們「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就是要我們對未來的前途深思熟慮。這樣,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反覆考慮,重新規劃人生的路。以前是被業果愚蒙蔽了心,完全落在顛倒的非道裡,做的都是損壞自他的行為。這個業果愚就是造罪的總根源,招來無數惡趣苦的總根源。只要還有業果愚這個最重的無明,就會使自己無窮盡地受報。所以,要拯救自己,就必須破除業果愚,之後開出業果的正見,按因果律來決定要走的路。然後要在心上發誓:以後我一定要走正道。

怎麼走呢?就按世尊的這句教誨來走,就是要「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人的昇華要從遵循法道斷惡行善開始,由這個人天善行的基礎來保住人天身,之後才能發起信願行,上升到淨土,解脫和成佛。

所以,必須依止《觀經》裡的「三福」來生入淨土。第一人天福,就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說的就是要在自身上真實做到遠離眾惡,勤行諸善。本經佛說的這一句總的開示了人天道的修法,這也是佛道的基礎,非常重要。

「遠離眾惡」,是指我們已經明見了因果的道路,知道這裡面黑白分明。凡是身口意造作惡業,都會讓心墮在惡趣苦裡,所以要在自身上遠離一切身惡、口惡、意惡,這叫遠離諸惡。要在自己心上抉擇,我要怎麼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而且要「勤而行之」,要像商人積累財富那樣樂此不疲,就是要看到,善行才是我們後世得安樂的資本,所以凡是有行善的因緣,就要盡可能地以自己的心攝取這一份利益。

我們斷惡行善修得好,就立好了人天善行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信願念佛,就可以往生淨土。以上是第一層修心的教法。

下面是第二層修心的教法。就是要更深地看到,世間善趣的樂也全部是苦性,對娑婆世界發徹底的厭離心,一心求生淨土。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首先,「愛欲榮華」四個字表示世間一切情愛、享受、榮華富貴等的圓滿。現在要問:這些是我們該求的嗎?同樣是不該求的,因為全部是苦,沒有樂。這上一旦認清了,就會一心求生淨土。

因為惡趣當然不能去,而善趣的樂也只是暫時虛假的享受,過後就有憂苦降臨。這種樂是和苦相連的,或者是產生後苦的因,所以不是真實的樂。這上看清楚了,就應該一心求生淨土,因為生到淨土唯一受用無漏的樂,不會轉成苦。而世間的愛欲榮華,全都會壞滅而轉成憂苦,因此我們不取這種樂。

就像有毒的美食,正吃的時候有一些樂受,但過後會引發病症,有智慧的人見到這個結果,就不會去受用。又好比小兒舔食刀刃上的蜜,在嚐到一絲甜味後,就有割斷舌頭的大過患來臨。要像這樣見到善趣的樂是引發後苦的因。

這要按佛的指示來觀察。「不可常保,皆當別離」,就是要從結局上看,從無常壞滅上看,總的是這樣抉擇:愛欲榮華是因緣生的假相,因緣和合時,似乎很快樂;因緣一消散,就當即壞滅。壞滅時就引發很大的憂苦,所以不是真正的樂,因此說「無可樂者」。

「樂是苦」

下面按彭二林居士對這一段的注解,詳細地來講明這個道理。

「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他說,世間人都以得到五欲享樂為快樂,不知道這就是苦,智者卻看到這上面只有苦,沒有樂。愚人就只看當前的一點,智者關注最終的結局。如果結局是苦,就判定這事不是好的。智者的眼光,不是只看一件事情最初的情況,而是看它發展到最後的結局。如果結局是非常苦的,那這件事本身就是苦。或者說,唯一是由前面這個樂,才引出了後面這麼大的苦,前面這個樂分明是製造苦的因。這麼一看,世間的樂全都是苦相。別離的淚水是從團圓的歡笑來的,失敗的憂苦是從成功的喜悅來的。看到了無常壞滅的一面,就看到了苦相。積聚最後是消散,崇高最後是墮落,會合最後是別離,有生最後是死亡。像這樣,世間的樂都是以苦來告終。

往生淨土的樂完全不同。生到淨土,得到佛神力攝持,完全轉成了返回法界的緣起,從樂入樂的緣起。這就不可思議,一直到細分上的任何一個心念,全都被佛力攝持,只往覺悟的方向走,沒有一念會退墮。即使是凡夫,還沒有斷煩惱,但一生到極樂世界就不再起煩惱,本性日益開發,都是無漏的樂,沒有壞滅的憂苦。

這樣對比才知道,世間上的求樂就是在求一堆苦因,就好像吃各種有毒的甜食一樣,不斷地往肚子裡服毒,最終以這些毒素只會一個接一個發生劇苦。淺見者以為現在得到了這個樂那個樂等,他不知道這些全是造成以後壞滅憂苦的因,一個個爆發的時候都苦不堪言。所以,世間總是快樂過後憂苦不堪,失去時的苦總比享受時的樂多。其實有多少個樂,就要受多少個放大的苦。人的算盤都打錯了,享樂的代價太慘重!

再一路看到天界,會覺得比人還可憐。像欲界天的壞苦,比人要大得多。由於五欲的引誘力非常大,當時的虛幻感受特別強,所以天人對五欲有很大的貪著。他一生億萬年裡,心時時都耽著在欲樂上,剎那剎那是那麼強的耽著、那麼強的欲,壞苦積得那麼深。因為在後邊際上會出現極大的壞滅憂苦,所以天人到最後要死的時候,見到自己就要墮落,再也得不到天界欲樂,內心的憂苦比地獄的苦還重。

所以,貪執的力量越強,心裡的執著就越大,下墮勢能就越大,或者說失去時的心理落差就越大,心上會猛利地發起憂苦。比如沒有地位的人退休,就像換件衣服一樣,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地位很高的人一旦退休,再握不到過去的權力時,心裡就非常苦,他的失落感很強。

這樣才知道,原先的愛欲榮華每一個都是壞苦,是苦的因,每一個都和苦相連。當它顯現時,人們誤以為是樂,所以享受的時候貪著的心非常強,整個心都附著在上面。這樣一旦破滅,心得不到滿足時,心理落差就很大,這都是前面的樂變出來的苦。如果前面對它根本沒有貪著,那它壞了也不會憂苦。這就看到,後來的憂苦全是由前面的樂著變出來的,這是心上必然的緣起律,可以一概地認定它。

再來講彭居士的解釋:「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不知有是無的因由之故)」一般人會想:有還不是樂?有就是樂嘛!無就是苦嘛!他不知道有是無的因,今天以有為樂,就意味著明天有失去的苦。比如有個人站在冠軍的領獎臺上,揮舞著雙手,非常陶醉幸福。但下次失敗了,只得亞軍,你再看他,滿眼噙著淚水,但還要在觀眾面前強裝笑容,聽到觀眾的掌聲都覺得是對自己的諷刺,內心這樣的悲苦,不正是過去的樂變出來的嗎?

「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世人不知道「有是出現無的因,所以有時的樂就是導致無時苦的因」。換句話說,後面壞滅時的苦,就是由前面擁有的樂製造出來的。像是高官下臺時的苦,就是他過去當官的樂給製造出來的;成績好的學生沒拿到高分的苦,就是他曾經考出來的高分製造出來的。其他像明星失去名譽的苦、富豪破產的苦、失戀的苦等等,都是這樣來的。別人先前沒那種樂,也就沒有失去時的苦。

總的來說,認為有就是樂的話,沒有的時候就一定憂苦。像世人追求的愛情、名譽、地位、享受等,任何一種善趣樂都是如此。就像有功德天的同時必然伴隨黑暗女那樣,樂和苦是孿生姐妹,完全能認定樂是壞苦,因為它和苦相連,最後絕對逃不出苦。真正有智慧的人見到這個緣起的定律後,就不再求取三界的榮華享受,而唯一希求超出有漏苦樂的無為之樂。像這樣,人一旦瞭解了這一點,看清了世上沒什麼可求,確實全是苦,沒有可樂之處,之後就會一心求生淨土。

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人們都以得到為樂,把失去看成苦,他不知道得是出現失的前因,所以得就是苦。

有智慧的人識透了這裡的圈套,有得就有失,沒有得就沒有失。享受了獲得的樂,就一定要感受失去的苦,要想不受這個苦,就兩邊都不要。但世人看不透這點,他只能看到一邊,當然認為:苦,我是不要的;樂,當然多多益善。他不知道由樂就會招來苦,他說:我不要離別的苦。所以想各種辦法跟家人團聚,他不知道團圓過後就帶來離別的苦。他說:我不要貧乏的苦,一定要富足。之後拚命地求取,他不知道有擁有的樂,就造成了缺乏時的苦。這才知道,得、失都有苦。

「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世人以聚會為樂、離散為苦,不知道今天的聚會正是明天離散的因,所以聚會的樂只會引出苦來。這麼明顯的事實很多人都不懂,刻意要營造團圓的樂。沒來的時候,心裡念念盼望,來了以後,一心沉浸在團聚的快樂中,不知道這時的樂正是引出後來離別苦的根源。現前耽著樂的心越濃、越重,離別時的苦就會越大、越深,心裡就越是憂苦失落,而且會倍感冷清。團聚之樂就只會這樣造出後來的悲苦,有什麼可樂之處呢?

所以,智者通達了世間的事以後,對於世間的快樂心態淡然,他知道樂是苦因,就自然由濃轉淡了,這是自然的道理。他很明白做人的修養很重要,享樂不能過度,一過度就會出很大的過患。所以,他就不取苦樂兩邊。他會非常注意,得的時候不生喜,有享樂時,心不陷在裡面,因為這上陷得有多深,就決定壞苦有多大,將來失壞時有多難忍。像這樣出現了初步的智慧,就會懂得要把樂觀成苦,停止內心的貪著,這就是提前避免來日的苦。內在的貪就是造成大苦的根源,心裡的貪不能發展得過強。如果放任貪欲增長,心過度地沉湎在裡面,那一旦失去就沒辦法適應,嚴重的會過不下去。

「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世人以生為樂,以滅為苦,不知道生是滅的前因,因此沒有發現生的快樂帶來的是滅的憂苦,也就是沒見到「樂是苦」的真相。智者見到樂是苦因故,所以樂是苦性,實際並沒有可樂之處。比如人們每年都會給自己慶祝生日,只覺得生是很快樂的,不知道人死時的憂苦正是由對生的貪戀造成的。

但人們的心很難體察到這些,總是在慶祝一個個生的快樂。每一種新事物、每一種成功、每一種喜樂出現時,都熱切地歡迎,整個心都沉浸在裡面。由於在生時對現世法有那麼多的貪著,到死的時候一想到要永遠分離,就會發猛利的憂苦,心裡實在不願離開人間,心裡就自然受難忍難分的苦,在這種憂苦中死就很慘了。

這裡的「生」要作廣義理解,每一個法的出現都叫做生。到死的時候,生前擁有的一切就全都要收場,整個現世戲劇要徹底閉幕。一剎那間,人世間的境界頓時隱沒,而顯現出中陰的境相,這時就有很大的苦,無依無靠、沒有著落、前程渺茫的苦。過去心貪著生,就一定會變出滅時的苦。對生的樂有多貪戀,死後的苦就有多深重。

可嘆的是,人都那麼目光短淺,都不知道生時的樂會帶來滅時的苦。其實,世間任何的慶祝、狂歡等,正是引出後來憂苦的根源。比如每一個家庭,最初都是由男女相戀組成的,世人總是把愛情吹捧得像鮮花一樣美好,但到了最後,往往以各種悲苦而告終。成家後所有的苦都是由最初的愛戀來的,因為沒有前者就不會有後後一切事件的發生。後來多少心上不得滿足的苦、失落的苦、求不得的苦、愛別離的苦、彼此衝突的苦、被迫分手的苦,都是由最初擁有的樂變現出來的。如果先前彼此沒有濃情蜜意的樂,先前沒有那種關係,在兩個陌生人身上,哪會發生那些苦的反應呢?沒有因的緣故,不可能無因產生。

像這樣在一切世間樂上去觀察,這才發現,世人所樂著的正是苦因,既然是像有毒美食那樣只會引發後苦,有什麼可樂呢?所以佛說:「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這「別離」要作廣義理解,一切世間的榮華富貴、快樂幸福,都是欺誑相,是詐現為安樂的相,實際保不住,因緣一散就破滅了,所以說「皆當別離」。它本身只是造苦的因素,和苦相連,所以沒有可樂之處。

這樣瞭解後,就要放下對娑婆的耽著,進而發起欣求極樂的心,求得往生淨土,畢竟解脫和成佛的利益。

 

思考題:

1、闡述世人在雜染中生活,沒有任何依靠處,非常辛苦的狀況。

2、結合身邊的事例,講述世人以嗔心造惡業的情況。

3、佛教導我們應如何斷惡行善?這麼做有什麼必要?

4、「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1)為什麼不該追求愛欲榮華?瞭解這一點有什麼利益?

(2)根據彭二林居士對這一段的注解,回答:

為什麼說享受五欲,唯苦無樂?

解釋「有者無所因」、「 得者失所因」、「聚者散所因」、「 生者滅所因」。

以上述任何一種為例,談談有漏樂是壞苦的道理。

(3)懂了壞苦後,我們應以怎樣的心態面對世間樂?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20 上午 09:26:2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