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7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96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7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7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七十課

視訊:中觀四百論70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tku-Vtq7g&index=70&list=PLk4wE4t2Qg8RUpNwFAz1czgKxkYzAXYjR

前面已經講了第一科「明所立為離邊」,接下來講第二科。

己二、明能立為無自性分二:一、攝因為無自性之義 二、攝同品喻為無自性之義

要證成一個宗,至少需要有因與同品喻。有實事師認為:因與同品喻是實有法,因此它們永遠不能證成無自性的空宗。接下來聖天菩薩對此一一進行遮破。

庚一、攝因為無自性之義

實事師又想:既然空性的能立因是有,那空性也應成有,怎麼能成立一切無自性呢?聖天菩薩回答說:

有因證法空,法空應不立,

宗因無異故,因體實為無。

頌文直解

有人說,因為存在證成諸法空的能立因,因此諸法也應成有,而不應該立為空。但是中觀宗所立之無自性之宗與能立因沒有差別,所以因體也非以自性成立,實際為無。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有事宗的觀點,後兩句進行反駁。

「有因證法空,法空應不立」:實事師說,雖然空宗用各種正理,證成了諸法無自性的宗,但是這種方式本身就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你宗用來證明的正理,本身是不空的,不空的法怎麼能夠證成一個無自性的宗呢。退一步來說,就算得出了空的結論,但這個因還是留在那裡,空不了。實事師說,因為存在著這樣的矛盾,所以諸法空並不成立。

實事師的誤區,在於認為空的宗與實有的因是完全不同的。聖天菩薩對此直接回答說:「宗因無異故,因體實為無。」也就是宗與因並沒有差別,宗是空,因也同樣必定是空,不會變成實有。

要分清宗與因是否有差別,就要對因進行分析。因有能生因與能了因兩種,能生因的作用是能出生果,能了因的作用是能明了果。

如果空的因是能生因,這意味著空是造作而成的,就像幻師變出來的幻馬、幻牛一樣,是不真實的,具有欺誑性。但是前面已經證成了諸法的空並不是造作出來的,而是本來就空,並不具欺誑性,所以空的因並不是能生因。

那麼從能了因來講,因是為明了宗義而宣說的。如果離開宗義之外有別的因,則別的因不是宗法故,不能成為宗義的能了因;如果除了宗義外,沒有別的因,則因與宗義成為一體,而不能成為因。這就是「宗因無異故,因體實為無」的意思。

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以自性存在的空性的能立因,所謂的能立因,只是假名安立的虛妄法而已。這樣,一切法都成立為無自性的空。

實事師又對證成諸法無自性的同品喻產生了懷疑,認為只要有一個譬喻存在,就不能證成萬法空的宗。聖天菩薩繼續進行答覆。

庚二、攝同品喻為無自性之義

謂空喻別有,例諸法非空,

唯有喻應成,內我同烏黑。

 

難詞釋義

別有:指離因之外另有喻體。

例:以此類推。

內我:內我指凡夫各自所執的內的五蘊相續。

唯有喻:指沒有因,僅僅有喻。

烏:指烏鴉。

頌文直解

有人說,宣說空性的譬喻是有,因此不成立一切法空。但如果譬喻與所立空不異,則如上述的能了因一樣,譬喻也成立為無自性;而如果譬喻與所立空不同,則能說「如同烏鴉是黑的,我也同樣是黑的」嗎?因此當知,能表示的諸譬喻,也完全包括在所表示的無自性義之中。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實事師的觀點,後兩句進行遮破。

「謂空喻別有」:實事師提出,即使因是空,但是用來證成空的幻化八喻等譬喻卻不應是空,因為如果譬喻也是空的話,就產生不了功用,因此就不可能用來作譬喻。

「例諸法非空」:所以實事師說,因為譬喻不空,所以所喻的一切法也都不空。

「唯有喻應成,內我同烏黑」:聖天菩薩指出,譬喻不能與因單獨分開,否則譬喻與所喻之間就沒有了相同之處,這樣就失去了作譬喻的資格。比如說,自己明明是黃種人,卻將自己比作烏鴉,說皮膚與烏鴉一樣黑,這顯然會惹眾人的恥笑。因為這個能喻與所喻之間沒有共同之處,也就是缺乏能立因,根本不能建立起來聯繫。

己三、明遮遣所破戲邊分二:一、正說 二、破說有無一方之戲邊

中觀宗的所破,是有、無、二俱、非二俱這四邊。這四邊並非真實存在,而純粹是一種戲論。所謂戲論,就像是演戲時說的那些台詞。演員在演戲時,根據劇情需要,什麼話都可以說,觀眾也不會真的當一回事。

庚一、正說

若法本性有,見空有何德,

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唐譯:

  (若法本性空,見空有何德,

      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頌文直解

如果諸法本性不空,而如顯現般成實有的話,則證見空性有何功德呢?不但沒有功德,反而變成對諸法的誹謗。正因為諸法本性為空,而愚夫生起了有、無、一、異等等的虛妄分別,於是就被束縛在輪迴中;而通過證得空見,就能夠斷除這種虛妄分別的束縛。

(唐譯:〔問:〕如果一切法本性是空,則證見此空,有何功德?如果沒有功德,則何必辛苦修行?〔答:〕雖然諸法本性是空,但愚夫對空產生了虛妄分別,執著有一、異等法,由此而生煩惱、造業,致使沉淪在輪迴中。而通過勤勉修行,證見無我空,就能漸次斷除虛妄分別,獲得自利利他的無盡功德。)

釋義

本頌前兩句是對實事師的反問,後兩句進行闡釋。

「若法本性有,見空有何德」:如果像實事師所認為的那樣,一切法的本性都是實有的,那麼證見空性又有什麼功德呢?因為既然一切法是實有,那麼說一切法空就是顛倒的錯見。所以不應該把中觀空宗所宣說的空,理解成強行將本來實有的法觀成空,這樣就變成扭曲事實了。

那麼應如何正確理解中觀宗所說的空呢?就是下面兩句話:「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也就是說明明實相中沒有任何成立的法,而凡夫以虛妄分別,見到種種的戲論法,這樣就受到了極大的繫縛。因此,中觀宗以觀察勝義正理抉擇一切法大空時的所破,即是將本來是空卻分別為有等等的一切粗粗細細的戲論邊。這就像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的那樣:「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

實相中本來沒有任何法,是說實相中沒有能、所,沒有心、境,沒有有、無,沒有一、異,沒有善、惡,沒有好、壞等等的一切差別相,但是凡夫卻虛妄分別出了能、所,心、境,有、無,一、異,善、惡,好、壞等等,而形成了種種虛妄的差別相。凡夫把這些差別相,執著為實有,於是患得患失,生起了貪、嗔等煩惱。因為煩惱,而造下了種種有漏的善業、惡業、不動業,於是在六道輪迴中不斷流轉。所以說,並不是諸法把凡夫束縛住了,而是凡夫自己的虛妄分別和執著,束縛了一個虛妄的自己。因為包括自我在內的諸法,一直以來都是空,沒有一剎那變成過實有。

在這裡說句玩笑話,凡夫根本沒有經過瓶子、柱子等諸法的同意,就一廂情願地把它們認定為實有,這其實冤枉了諸法,是對諸法的嚴重誹謗。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是凡夫的虛妄分別將空扭曲成了種種的有,並因此而遭受輪迴中的種種苦,那麼只要斷除虛妄分別,就能解除束縛。而要斷除虛妄分別,就應該斷盡執一切法為實有的邪見,而證得一切法為空的正見。

庚二、破說有無一方之戲邊

說一有一無,非真亦非俗,

是故不能說,此有彼非有。

唐譯:

  (法成一成無,違真亦違俗,

      故與有一異,二俱不可言。)

頌文直解

如此的緣故,在抉擇大空勝義時,需要遮破所破的一切粗、細戲論邊。而對佛的善說之義尚未如實了達的人說,諸法一者有,另一者無。這不符合真實性,也不符合世俗。因此,以觀察勝義量抉擇空性時,不能說此心識等有而彼境等為無。

(唐譯:若執諸法與諸法的有性,確定為一,諸法則成為一法;確定為異,諸法則沒有有性,而成為無。但這兩種情況都違背了真諦與俗諦。所以,不能說諸法與有性是一,也不能說諸法與有性是異。)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一有一無不符合勝義與世俗,以此為根據,在後兩句得出不能說此有彼無的結論。

「說一有一無,非真亦非俗」:說一個法為有,同時又說另一個法為無,這種情況,既不符合勝義諦,也不符合世俗諦,所以並不成立。

正確的見解是:想宣說世俗時,應以世間的分別——無患根識作為量,而說一切法都平等為有;而要宣說勝義時,應相應聖者親證真實義的智慧,說一切法平等為無。比如五蘊,在世俗中,應承許為有;而在勝義中,則應說五蘊都以自性而空。

因此聖天菩薩總結說:「是故不能說,此有彼非有。」也就是以觀察勝義量抉擇空性時,不能說這個法有而那個法無。比如說,小乘認為的勝義中有無分微塵與無分剎那的心識,而沒有粗大的蘊聚,這就失壞了二諦的安立。正確的見解應該是:勝義中無論是無分微塵、無分剎那心識,還是粗大的蘊聚,都同樣是遠離戲論的大空;而世俗中,這三者都可以同等隨世間共許而安立為有。又比如,隨理唯識認為勝義中有依他起識,而沒有瓶子等境,這也同樣失壞了二諦的安立。正確的見解應該是:在勝義中,依他起識與瓶子同等為大空;而在世俗中,這兩者都可以同等隨世間共許而安立為有。

接下來聖天菩薩以總結的方式成立中觀宗毫無過失。

戊二、明於離邊中觀之義離過

對方想:對於中觀宗的遮破,我雖然無法作出答覆,但是精進修佛法的人,將來必定能作出答覆。

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

於中欲興難,畢竟不能申。

頌文直解

執著有邊、非有邊、二俱邊、非二俱邊這些戲論的各宗,在中觀正理面前,都被徹底遮破而寂滅,如果他們想對中觀宗興難,是畢竟不可能申述成功的。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一切的四邊戲論都已經被遮破,後兩句指出他宗不可能真正對中觀宗發起問難。

「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他宗執著的觀點,歸納起來,就是有、無、二俱、非二俱這四邊,而這四邊都已經被中觀宗徹底無餘地遮破。對四邊的遮破,歸納而言,就是《般若心經》中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藏文翻譯的順序與玄奘大師翻譯的不同。)

破除四邊的順序,可以對應中觀四步境界。「色即是空」,對應的是以離一多因等中觀正理,抉擇顯現為空,因此寂滅有的戲論邊;「空即是色」,對應的是以名言緣起因,將空抉擇為緣起,因此寂滅無的戲論邊;「色不異空」,對應的是將顯現與空抉擇為雙融,因此寂滅二俱的戲論邊;「空不異色」,對應的是將雙融抉擇為平等性,因此寂滅非二俱的戲論邊。

「於中欲興難,畢竟不能申」:對於如此甚深的大中觀之義,執著有、無等邊的宗派,即使在極其漫長的時間裡,也不可能成功發起問難。相應於境的實相抉擇之義,即以事勢理成立為三解脫門的自性。如經中說:「以無自性之理,一切法為空;以無相之理,一切法為無相;以無願之理,一切法為無願;以自性光明,一切法為清淨般若波羅蜜多。」

千千萬萬的實事師,即使經過漫長的時間,再再與中觀師辯論,也發不出真正合理的問難。中觀宗真正符合萬法的實相,所以一絲一毫的過失都不可能出現,他是以佛菩薩清淨的境界,或者說以究竟的般若實相,來如實抉擇,哪裡會有過失呢?所以在辯論中,實事師會逐漸發現並進而破除自己對戲論的執著,但是卻不可能找到中觀宗的過失。

經過七十課的講解,《中觀四百論》到現在就圓滿講完了。大家知道,聖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親傳弟子,被推崇為與龍樹菩薩相等。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般若經等宣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其能無倒解釋經者厥為龍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答,佛護,清辨,月稱,靜命等大中觀師,皆依聖天為量,等同龍猛。故彼父子是餘中觀師所依根源,故諸先覺稱彼二師名根本中觀師,稱諸餘者名隨持中觀師。」也就是說,對經典的解釋,以龍樹菩薩的解釋為標準,而對龍樹菩薩所作論典的解釋,以聖天菩薩的解釋為標準。所以龍樹菩薩與聖天菩薩,是所有中觀論師共同推崇的根本中觀論師,其他的中觀師,則被稱為是追隨龍樹菩薩與聖天菩薩的隨持中觀師。聖天菩薩所作的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這部《中觀四百論》,所以要學好中觀,就必須學好《中觀四百論》。

多昂丹碧尼瑪尊者在《中觀四百論句義釋——龍樹密意莊嚴》開篇時,就稱頌《中觀四百論》為「能善說於離邊大中觀之實相、二諦真實性如何作瑜伽之次第」。這高度凝練地概括了《中觀四百論》的殊勝特色,即:既對離邊大中觀的實相作了最善巧的宣講,又對按照二諦真實性進行修持的瑜伽次第作了最善巧的引導。對這樣殊勝難得的法寶,大家要發自內心地珍惜,精進地作聞思修行。

在學習時,大家還一定要明白,學中觀的原因,就是因為凡夫對自我,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知見,是完全顛倒的,違背事實真相的。真相是離戲的大空,完全是無自性,但是大家卻執著有四邊。所以必須要通過修學中觀,來斷除這種對四邊的邪執。

凡夫對四邊的執著中,最主要的是對有邊的執著。後面的三邊,則都是建立在有邊的基礎之上。在學習中,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有不少人雖然已經學習了破除四邊的中觀正理,但是仍然認為有邊只是在勝義中才空,在世俗中卻仍然實實在在地存在。這種情況,是由於沒有認識到有邊本來就是戲論,本來就根本不存在,因此他雖然學到了遣除有邊乃至四邊的句義,但在內心裡卻不敢去空,而牢牢地、緊緊地把「有」保護在世俗諦中。從而導致了在抉擇實相時仍然分開二諦,並堅持對勝義單空的耽著。這是一個很容易犯的毛病,每個人都要仔細地對照法本,檢查自己是否真正觸及到內心對有邊的執著。

這個問題,不但在《中觀四百論》中,包括在以前大家學過的《般若品釋》《入中論》《中觀總義》等論中,也都已經再三地進行了闡述。但是為什麼還有不少人沒有糾正過來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好學習的方法,沒有在學習中,將法義與自己的內心聯繫起來,進行對照。學習佛法,尤其是中觀這樣非常深細的法門,如果不與自己的內心進行聯繫、對照,必然就會變成是學習一門知識、一門學問。這樣即使非常精進地學習,也只能學一些皮毛,而得不到精髓。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大家要引起重視。

最後希望通過這次講解,祈願大家能獲得聖天菩薩智慧、慈悲的加持,能夠增上菩提道的修行功德,能夠為往生極樂世界掃清障礙,增上順緣。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2/20 上午 07:03:1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