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06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七十三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d79mhNJZ4&index=73&list=PLk4wE4t2Qg8RcQfnOeywj1YvtmhA4TR7w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經由這個大道,最終會證入平等、周遍的法性理體。所以說「一切無不還歸此法界」。就像萬川之水同歸大海一樣,十方世界裡的凡聖萬流都歸於淨土,也就是歸入自性,還歸法界而成佛。阿彌陀佛以悲願攝生,目的就是讓一切眾生都還歸法性本體。

「無上下」,指平等的法性理體,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邊際」,指周遍的法性理體,它橫遍豎窮,包羅十方三世一切法。當然,無論是說平等還是周遍,無非是借假名來表示法性的德相。這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宇宙、生命的本源。一切相、用都是從它流出的,而它自身不落在任何邊上,也因此無相可得。這就是一切都不是中顯現一切。

就像南嶽懷讓禪師說的,「說似一物即不中」。如果說它是個什麼,就已經不是它了。它是無面目的,然而一切法都由它而現。也因此,一切都本自平等不二。真正證入時,並沒有此者彼者、是非、高下、勝劣、聖凡、遠近等等,任何二邊對待的法都沒有,所以叫做「絕待真心」。

正由於絕待,所以圓融,一切無不會通於此。也因此,任何事都以它為體,即一法中具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佛智慧,都是法界。只不過眾生以妄心錯認當下的妄相為真,結果就自己背離法界,而回歸不到法界本元。一旦產生始覺智而合於本覺,就直接會入本體了。其實,會歸本體也無二無三,本來就是一真本元,從本沒有任何遷移、變化,只不過做了一場迷夢而已。

真正會歸法界本元時,哪裡有什麼二可得?或者還有什麼妄可得?這就叫本自平等、本來清淨。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不離本心,這個如來藏性包羅一切,而我們現在因為落入妄執中,所以把十方三世全都隔斷了。也就是由於生滅妄念一直不斷,所以有了觀待而立的十方、三世,無法融通。但實際上,十方無邊無際,三世無始無終,是圓融一體、本自不二的。

淨土大法極其甚深。這裡,世尊告訴我們,只要按這個道去走,最終就會證到法界本體,也就還歸了本元。這就回到老家了,從此再沒有生死,沒有妄心的遷變,那些都叫做苦,叫做生死,這以後就得了無為大樂,這是無生無滅的常住理體。這樣復本心性就叫成佛,而不是另外修出一個佛。

下面對此做詳細講解。

所證的理體是平等性,也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就叫「無上下」。雖然相上有各種各樣的差別,但從理體上說,一切法平等不二。比如一名演員,他可以演各種戲劇,有各種的喜怒哀樂、語言、行動等表現,其實就是這一個人。如果你識得他,那這一切都是平等不二的,這上沒有一好一壞等的差別,無非是同一個真人。同樣,證了理體之後,什麼聖凡、染淨、高下、貧富、智愚等等都是沒有的,這些只是相對安立的假名。如果對這些作實法解,那就落在了二邊,也就起了差別見,而障礙見到平等不二的理體。

現在就要反過來,不被假相所迷惑,而時時識得本元。這樣才知道,原來這一切都是沒有的,本來是不二的,叫做「一真法界」。這根本不是相對待的法,所以叫絕待、本元;不是因緣造成的,所以叫無為、叫本真。這樣的話,原來的各種差別見就會一個一個地消盡。因為過去無非是在這上面分別、計較,但這些完全是迷亂,根本不存在。不僅如此,在一切境界中再沒有喜、怒、哀、樂等的妄動,也不再有成敗、得失等的計較分別。從此,「超越於事物之表,逍遙於情塵之外」,不再是你當僕人被它轉,而成了你去轉它;不再是萬物來驅使你,而是你去使用萬物。

這樣才知道,原來這是平等理體,這就叫「自然之根本」。一切都是自然相,都是天真常住,任運合道,沒有一個不是自然相。一切都是佛性的起用,一切都是道。這裡不能添加一點,否則就不自然。所謂「金屑雖貴,落眼成翳」,意思是它會障住你的本性,障住本來智慧。就彌陀而言,佛智慧也是洞達了根本,流出自然相的智慧。就整個極樂淨土的妙境界相來說,它都是體用一如、理智無二、絕待圓融、言思莫及。它是不二法門。

其實,說「體用一如」,也只是引導初學的一種方便,也就是先說體,再說用,之後說從體起用、以用顯體,最後說體用不二。實際體用本自一如,你不要強行把它分割開。哪裡有離體的用?又哪裡有離用的體?全都是本自不二的。要知道,阿彌陀佛的體,就是由事相上的起用——極樂國土的一切依正莊嚴來顯示的。你知道了各種事相莊嚴,才會明白這裡有絕待離邊的體,正因為它不住任何邊,所以才能顯現一切。如果住在任何一個相上,那一切就全是僵化的,絕不可能任運起用。像這樣,你越是明白用,就越會知道體,越能了悟體,就越是肯定用。所以,不能把體和用分割開來。而且不能用分別意識去揣測它,否則,再怎麼樣也只是妄想的產物,那就不妙了。也因此,以世間做學問的態度學佛法就根本行不通,你要把這種錯誤方式去掉,才能悟到其中的奧妙。

「理智不二」,真如理體和智慧本身也是不二的。只是為了方便引導眾生,才不得不說有個能證的智慧,以它來證到所證的法界。一般人認為智慧和法界是兩個, 其實法界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法界。所以,你不要把智慧認成分別心,分別心一剎那就滅掉了,怎麼會與法界不二,成為萬法本源呢?眾生錯認四大假合為自己的身,認六塵緣影為自己的心,這都是最大的錯誤。其實,空寂靈知才是我們的本性,它本自現成,不是後來由因緣新創造出來的,或者不是由修而新生起的。所以說,此法自然,本自不二。

「絕待圓融」,「絕待」就是絕離了一切相對二邊的相。由於它空到徹底,空到無一相可得,所以從這裡就能圓融一切。如果有邊,那不是落在這一頭,就是落在那一頭,因為落在邊執裡的話,就必定會偏向一邊,那就只能是此,而不能是彼,也就不能圓融。正由於法性無一相可得,所以它能變現出一切相;因為它沒有邊可落,所以能圓融一切。這樣懂了絕待,就會悟到圓融。所以,這裡圓具一切,都是法法融通的。

「言思莫及」,它不是語言、思維的行境。在這個世間,大家都用分別心行事。而在分別心的範疇裡,必須有固定的相,心才能緣,一旦超出這個範疇,分別心就測度不到了。也就是用分別識根本沒辦法緣到超情離見的境界。這裡沒有任何時間、空間的妄執,所以叫「超情離見」,而且跟隨順分別識的見解格格不入。因為那只是妄識的境界,是迷夢中的事,根本緣不到真心理體。

這就要知道,修淨土法最終就是「還歸此法界」。知道這個大義以後,就要下定決心求生西方淨土。而且要盡量把世間的事放下,這個範疇裡的一切都只是虛妄分別,除了苦還是苦,完全是錯亂。也因此,不該繼續保護錯亂,繼續錯下去了。既然已經知道了最終的歸處,那就應當一心歸入淨土。因為往生化土最終就是證入常寂光土,這也是本性的異名,是自己本有的家鄉。我們現在由於無明暫時入了迷夢,陷在輪迴的妄現中,但最終必定要回去。

那麼,怎樣能在回歸的路上快速、直接證入呢?最簡易、最有普度性的就是彌陀淨土法門。它最終會到達哪裡?就是這裡說的「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也就是證到自性淨土遍一處,完全平等清淨。這是本有的故鄉,是出現眾生和佛之前的自性佛。

這裡「著」的意思是「明」,也就是明心見性的「明」,指明了現見。所明的是「無上下」,也就是沒有上下的平等理體。它沒有邊,不能說它是什麼,所以叫絕待的妙體。它也不住在任何一個相上,根本不是心所對的境。因為凡是成為心前的境,就都可以拿給你看,這樣的法就有固定、局限的相。但這個體是周遍的,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又怎麼能拿給你看呢?能拿出來的都不是。就像《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不要在相上糾纏不休,不要認相為真。但如果能反過來,知道相都是體的起用,就能明見它。總之,體無時無處不在,不要把它分割開來。它也沒有任何相狀可得,所以不要把它執為什麼,這樣就平等了。

「洞達」指洞然明白,識心達本,徹底證窮自性本元。我們一般說萬法由心變現,但這只是世俗諦的層面,因為這個能變的心還是個有為法。你要一路探究下去,最終徹證心的本元,這才是萬法的根本。見到了它,就叫得了道,也就是真正證得了道體,此外的一切都是從它現出的相用。所以,一切法都有它內在的秘密,那就是真如。見了最秘密層的真心就悟得了禪,也就是見了佛心,見了本性。往生淨土最終所要證入的就是這個地方。也因此,世尊宣說了無量法門,無非是為了還歸本性,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以上講了極樂世界國土和聖眾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而且說到往生淨土最終能徹底還歸法界而成佛。既然知道了淨土大法的自然之道和它的無上極果,下面世尊就勸勉當時法會的大眾和後世的一切行人,自己要發起主動力,以精進心來尋求殊勝的妙道。

在正式講解經文之前,首先做個總體的概述。

前面已經開示了常住真心人人本有,這是人人本具、本自現成的自性天真佛,一切現成。它本來清淨,上面沒有任何垢染。而且本具妙用,能生一切萬法。迷了就一直淪陷生死,悟了就頓時契到本佛,所以這裡只有迷悟之分,沒有高下之別。眾生原本是佛,卻不斷地在外面波波浪走,就像不知自家本有的家珍,還一直在外面尋求那樣。由此一直妄自沉淪生死,在輪迴裡非常辛勞地打工,換來的卻只是苦果,始終顛倒迷惑,醉生夢死。一旦悟了本心,直下就是佛。所以,世尊這裡再次垂慈教導,讓大眾知道自心是佛。

要知道,淨土法門十分微妙。《往生論》裡在開示淨土的事相莊嚴後,把一切國土莊嚴、佛莊嚴和菩薩莊嚴全部歸於理體,直接指示這就是一法句——清淨句,也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都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往生論註》解釋說,如實了知了三種莊嚴歸於一法句的關要後,就能成就善巧方便回向。意思就是,由於了知實相,認識到生死中的一切全是迷情幻夢,就會皈依法身本元,由此就能回染著生死的心向於本具的菩提,也就是回向實際。同時知道,雖然眾生在生死裡起惑、造業、感果全是虛妄相,但一直在無所有中妄執諸法,而淪落生死,由此就會發起慈悲心,從而回向眾生,也就是發心救度眾生,把他們都拔濟到清淨國土。

而且,學這個法門要懂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其實,「是心是佛」所指示的竅門很多。對於淨土經教裡宣說的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有靈悟的人馬上就會到了一切事相全是理體,《彌陀經》跟《金剛經》沒有兩樣。因為淨土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般若理體所現,所以一切無不是般若。一旦會到這個,也就是一切全部會歸於自心,心也會歸於本佛,就會明白,原來自心就是佛。了悟這個之後,就會出現作佛的心,這就是菩提心。

所以,「發菩提心」有不同的途徑。比如,唐朝裴休宰相所造的《勸發菩提心文》,首先就是要悟到自己的本心,然後由此起悲。《寶性論》也說,一旦知道自心本具如來藏,就會發生各種作用。其中一個就是勇猛求菩提的心。意思是知道自己本來是佛,就完全敢於發心作佛。因為這並不是本來非佛偏要作成佛,而是一切性功德法本來具足,只要去除客塵障蔽就會自然顯發。所以會發起「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的心。也就是知道一切全在自性中,就會發起「是心作佛」的心。

那麼,淨土法門就是要借助國土的依正莊嚴來顯發你的本心。隨取一花一光,一色一香,無不是從容中道,無不是法性理體。就是這樣借助事相讓你悟入本體,有這個妙處。所以叫「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你一旦懂得這一切都是本性所現,馬上會了悟自心是佛,否則的話,哪裡能起這樣的靈用?怎麼會有這些妙相莊嚴呢?同樣,你還會知道名號是佛、水是佛、花是佛等等,總之,淨土中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法性理體所現。還能進一步了達淨土法確實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極樂國土裡的一切確實是一實相印之所印現。這才知道什麼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就像前面說的,「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有靈悟的人從這裡就能會到一切都是唯心淨土,都是本性所現,所以國土裡的一切都是微妙章句。「微妙安樂清淨」就是指一切事相從本性所流出。「道之自然」,也是自然顯現法爾具有的妙用。所以,淨土法是完全會歸本性。有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就認為念佛、學淨土經教等都是心外求法,是著相。豈不知這一切都不出於本性,能會得的話,全都是對本性的注解。像這樣,當你真正知道「是心是佛」,緊接著就會發起「是心作佛」的心,也就是你會發心會歸本性。

由於這個原因,世尊在宣說淨土大道的妙理後,勸大眾應當勤發精進。這不單指當時在場的聖眾,還包括後世一切能聞到淨土妙法的人。意思是,每個人都要遵照世尊的教誨,以信願求生西方,來實現成佛的大事。這也顯示了淨土妙門「是心作佛」的究竟方便。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說,這是「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以下具體解釋經文。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世尊勸勉大眾說,你們各自都應該精進勤修,自己要發起主動性,努力求得永久的大義。意思是說,我們要憑自身的努力,來求取到真實之利。這真實之利指的是即生就往生淨土,徹證本心,最終圓證本性而成佛。凡是深明大義的人,都必定會努力求取。

「求」,指求生淨土,也就是求無上大道。就像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所說的那樣,修五念門能圓滿自他二利,最終證得無上菩提。所以,生淨土跟成佛並不是兩回事。這裡說到「自」,就是顯示要自力和他力配合才能成辦往生。意思就是,在往生淨土的因緣中,自力不可或缺。雖然說這是他力法門,以彌陀願海的力量,使得行者即生橫超生死,但如果自身不發起精進,斷除疑惑,發起真信切願,也絕對沒有往生的道理。所以佛勸勉說「努力自求之」。也就是自身的努力不可缺少,不能一味地依賴。

換句話說,前面說的「是心是佛」指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必須有自身的配合,要努力地念佛,遠離一切垢染,改造自身的習氣,這樣才能跟佛充分相應,從而顯發自心而成佛。總之,這裡強調的是必須自他二力配合來修。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像本經前面說的,只要至心求道,精進不止,就一定能證得果位。也因此說「必得超絕去」,意思是能超出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遠離一切障礙、垢染,最終達到無上果地。「超絕」,其中「超」指超脫,「絕」是滅絕,意思是超脫輪迴,斷絕生死。一往生安樂國土,頓時就超出了三界,斷絕了曠劫的業習,所以叫「超絕」。像這樣,憑藉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從果起修,一生成就,無量的凡聖、智愚,九品萬類,各個都「超絕去」,也就是都能生到三界外的彌陀淨土。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往生者由於得到彌陀願海神力的加被,從此不再墮入惡趣,所以說「惡道自然閉」;而且都能住在不退地中直到成佛,因此是「橫截五惡道」。

「五惡道」是說地獄、餓鬼、旁生、人、天這五種道,指的是六道輪迴(阿修羅道攝於天道或攝於天道和餓鬼道二者之中)。說「惡道」,是相對於淨土而言,這是廣義的說法。《淨影疏》說,一般而言,三惡道叫做惡趣,人天叫做善趣。但現在相較彌陀淨土而言,娑婆的五道都是惡趣。其中地獄、餓鬼、旁生是純惡所向,所以叫惡趣,而娑婆人天是雜惡所向的緣故,所以也叫惡趣。「橫截」,意思是說,如果按通途的修道規則,那必須斷除見、思二惑,才能超出三界,這樣逐漸修道、斷惑,就不叫橫截,而叫豎出。但是一往生淨土,就使娑婆五道的流轉頓時截斷,由於不是次第漸斷,而是一時超絕,所以叫做「橫截」。像這樣,通過修持淨土法門,就能橫截五道流轉,自然關閉惡道。

升道無窮極」,從六道出去之後,就能在道上一直升進而不退轉,念念增長上升。「無窮極」,指到達無有邊際的甚深處,也就是佛果。因為佛的果德深廣難思,所以叫「無極」。有極就是有邊、有局限。而本性沒有邊際,沒有任何時空上局限的量,不會落在任何邊上。所以,一旦徹證本性,那時連住處都沒有,哪裡還有什麼邊或者極限?像這樣,「無窮極」,就是指無邊際的正等覺完全顯露的境界,這裡下至一毛孔的光、一個音聲,都找不到邊際、極限。因為法界本來無邊,不能用邊來說它。

易往而無人」,雖然這個法門很容易修,但由於很少有人肯去修因,能夠生信、發願並念佛等集聚往生資糧,所以真正去的人很少。「易往」是說,往生的因很容易修成,只要修成,就全都能往生。「而無人」,但很少有人肯去修因,所以往生者少,微少用否定詞就說「無人」。這是世尊的一種感嘆,雖然容易去,但沒有人肯去,說明這個法本身不難,難就難在真正相信。所以,沒有大善根就信受不了,或者雖然信,但信得不深,也就發不起修因的心。

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極樂國土對於各類眾生都不逆不違,符合條件的人它就收,而不會排拒。所以,阿彌陀佛永遠不排拒你,極樂國土也絕不排拒你,只是你一直排拒佛,排拒淨土,不願意去。阿彌陀佛沒有任何不平等,誰來往生都行,極樂國土的大門對所有人敞開,一視同仁,只要你符合條件,就都能往生。換句話說,任何人只要修了往生正因,都絕對跑不掉,決定要生到淨土。「自然之所牽」,這實際就是法界在辦事,所以不會有任何錯誤,自然這樣運轉。也就是說,誰修了往生的因,那他就能借助緣起的竅妙,而自然被佛的願海所牽,由此往生淨土。這都是自然的事。

或者這樣解釋,「其國不逆違」是說,阿彌陀佛從不會拒絕你,他有平等的大悲,普度一切眾生。不會說因為你種性下劣,或者罪惡深重等等,所以不招收,不會這樣。「自然之所牽」,但眾生由於被煩惱纏縛,自然受業力的牽引,對這個世界不生厭離心,所以往生的人很少,也因此說「易往而無人」。

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這是世尊再度地誨諭。為什麼不把世間無意義的事放棄,精進地尋求無上大道呢?「勤行求道德」,其中「道」指體,「德」指相和用,「道德」指無上的大道和這裡無邊的功德。對此有智慧的人必定會一心尋求。

為什麼呢?「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一旦見到極樂佛國的無比殊勝,以及娑婆世界的純一苦性,你的心自然會放下。對世間任何事都沒有希求,一心地欣求、嚮往清淨國土。因為往生後,能得到無量壽,那是真正的長生。世間仙道追求的「長生」,最多只能活千萬年,業報一盡終究還是墮落,所謂「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但往生極樂淨土不同,在那裡得到的壽命、安樂等都是沒有邊際的。

總之,世尊在這裡教導我們,對於極樂國土的殊勝果報理應欣求,對於娑婆世界充滿惑、業、苦三雜染的純一苦相理應厭離。既然這裡都是顛倒夢想,沒有任何實義,那為什麼還貪戀世間虛妄之事,而不求生淨土呢?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世間人都很淺薄、低俗,不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人要知道無常,才懂得尋求出離。否則,不知道生命短暫,轉瞬就是後世的話,就會在短暫的一生中,不斷地求取、爭奪不急之事,把最要緊的生死大事拋之腦後。「不急之事」指財富、男女、名譽、權力,包括世間的各種五欲享受、感官刺激等,這些都是不急的事務。

我們應該懂得辨別問題的輕重緩急。像這些衣食受用等,只能暫時維持世俗的生活。而我們每天只要有能充飢的食物,有能遮體、保暖的衣服,有一間房能避寒、睡覺就夠了,這以外的財物、受用等沒有大的意義,所以不必急於尋求。因為過多的資具受用不但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安樂,還會導致很多過患,況且無常到來時,這一切都毫無利益,只有善惡業會一直緊密跟隨。

要知道,真正要緊的是怎麼從輪迴裡解脫出去。也就是說,消滅煩惱和業的敵人,集聚淨業的財富,去佛國淨土等,這些才是現前該著急、該爭取的事。而其他生死裡的事,像是在短暫的一生中,在名利競爭場裡不斷地爭奪,起各種煩惱,造各種業,實際只是讓自己永劫沉淪生死的因。

世人的目光都很短淺,看不到深遠的利害關係,所以每天都在為活著而爭取,為了在這一世能活得更快樂,能更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努力,從不為死做準備。這就證明他的眼光只局限在現世中,看不到前生後世的因果之流,不知道現前造下的惡業,會導致後世無窮無盡的苦果。也不曉得輪迴的苦諦、集諦是怎麼回事,不瞭解享受現前的一點快樂,就像舔食刀刃上的蜜,會引發未來無窮的後患。其實,無論是貪求現世的飲食、名利等哪一種,都很容易造下墮惡趣的業。在惡業的牽引下,將來就會墮入痛苦的深淵。

世人只認現前的一點樂受為真樂,為此得到了生貪,得不到生嗔,日日夜夜處在貪嗔爭奪中,就這樣毫無意義地走過了一生。到臨終時才發現,原來一生爭的都是不急之事,當務之急的生死大事從沒有認真地籌辦。人生幾十年的光陰,那麼好的機會,如果能一心用在修淨業上,那臨終時就決定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然後非常歡喜、自在地往生極樂,解決無量劫以來一直解決不了的生死大患。但那時已是後悔莫及。

如果我們現在能為解脫生死著急,為往生淨土著急,那你生命的重點就放在修淨業上了,其他一切都隨緣過,能維持色身就可以。這樣就能騰出很多精力,去加強自己的信願,跟阿彌陀佛相應,同時每天念很多聲佛號來清洗自己的心,這才真正實現了大義。

我們應該深明大義,知道永樂永苦的分界點在哪裡。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的心追求世間的聲色五欲,那結果就是永世沉陷在輪迴裡。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心放在信願念佛上,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那在今生就能脫離輪迴苦海,生到清淨佛國,此後就再沒有憂苦了。不僅如此,一得到阿彌陀佛的加被,自己的如來藏就能迅速開發,能夠開悟見到本性。而且,在西方佛國,以佛力的加被,自然諸根寂靜,合於涅槃理體。

但世人鼠目寸光,不曉得死後還有來世。由於只有爭取現世利益的心,所以造下的幾乎都是墮惡趣的業。這樣的話,今世享福後,決定會陷在三惡趣的痛苦深淵裡,萬劫不復。就這樣,世人在五欲裡狂歡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這是一輛奔向惡趣的列車,這就是他的可憐之處!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如果心裡唯一貪著現世,那他就根本沒有修法的機緣。而且,由於貪著現世,就使得自心完全陷在名利的競爭場裡,所發起的基本都是自私自利、貪、嗔、癡、慢等的惡行。由此就會累積起五逆十惡等各種嚴重的罪業,或者說會不斷地造下各種違背五戒十善的惡業。照這種狀況來看,世人每天都在「自掘墳墓」,最後必定深陷其中。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人們雖處在這極其苦惱的世界裡,但內心毫不覺悟。「劇惡極苦」,「劇惡」是指,現在已經到了五濁極濃厚的時代,無論是時代的總體氣象,還是眾生心中的見解、煩惱、生命狀況等,包括彼此之間互相染污,全都惡濁不堪。「極苦」是說,我們一直陷在輪迴裡,被無數業的鎖鏈所纏縛。如果不趁這個機會趕緊逃出,一旦無常現前,又要繼續困在輪迴裡,往後還要感受無數劫的苦厄。不僅如此,人們在感受極苦的同時,「勤身營務」,每天必須從早到晚十分辛勞地做各種事務。為的就是「以自給濟」,也就是為得到財富來養活自己,在現世中得一點五欲享受,此外再沒有更高的追求。

就這樣,世人都困在現世的業力圈裡,困在追求現世名利享受的道路中。這樣的話,連後世人天善趣的安樂都很難成辦。尤其在當今時代,修善法已經變得非常艱難,就連世間善道都很難聽到。放眼看去,全都是鼓吹自我,張揚自私自利,世間幾乎只有聲色享受,權力競爭等。就連人倫善道都難以實行,這是多麼可怕!

在這裡面,一個人如果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真正發起覺悟,在這個世界上確立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來堅定地實行善道,這又有多難!這需要很多的因緣,在心上建立起因果正見,才能堅定地實施。但很多人心力很弱,根本沒有因果正見,所以連人天善道都見不到,完全是在漆黑的惡趣道上一路狂奔。這就可以預斷,人們來世得到人天善趣的機率也非常小。總之,為了在現世求得蠅頭小利,換來的卻是百劫千生沉淪在惡趣中。這就是目前人類最可憐的地方。

如果我們能把視野打開,看到長遠的未來,看到業感緣起的路線,就會知道貪著現世的心就是惡趣的根源。那些不見後世,唯一為現世而經營的人,就連一些起碼的善心都很難生起。人只有想到後世,才會認識到為了來世的利樂,現前應該多種一點福田,多積一些善根,這樣才會精勤地修善。而那些只圖現世利益的人,眼光就非常短淺,他只會現起各種不順因果正道的邪心、邪行。在這種心態下,就連少分的仁、義、禮、智、信都做不到,其實已經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在這個時代,不分尊卑、貧富、少長、男女,人們普遍擔憂的就是自己沒有錢財。像現在人說的「一切向錢看」,一個人身分的標誌,就在於他擁有多少財富,而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也還是看他的財富有多少。所以,在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只重利不重義,不知道作為一個人,自己必須要做的是什麼,唯一以金錢為標準,哪裡有錢就往哪裡去。心裡擔憂的就是自己沒錢,不能成為大富豪,或者中等的富翁,一心就考慮怎麼賺錢。

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像這樣,人們已經成了錢財的奴隸。利慾薰心的人不會考慮別的,有了錢還想得到更多,不滿足的時候會想盡辦法,動各種歪腦筋來獲取財富。因為在他的心目當中,錢就是享受聲色五欲,滿足各種欲望的資本,或者說是體現自我成就的最現實的砝碼。

屏營愁苦,累念積慮」,世間人都在為利而奔波,從早到晚,做任何事、動任何心思,無非是要求取錢財。不夠的時候就考慮,怎麼以各種手段,哪怕是僥倖,甚至是非法的渠道來迅速致富。得到之後,還想著怎麼保持,或者最好能得更多。

為心走使,無有安時」,由於一直為錢財而思慮,內心就失去了平衡,也就不會有真實的安樂可得。古人說「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人能知足少欲,心就很寬廣,無論在哪裡,心都是安樂的。而一旦成了欲望的奴隸,心裡好像除了錢再沒別的,這樣的話,就會一直處在貪求的苦惱、憂愁中。或者怕競爭時被別人擠掉,整天處在擔憂中。像這樣,每天都被貪求的心所驅使,一直停不下來。有人認為,發大財、有很多錢就一定幸福。其實很多老闆都發了財,但他們並不幸福。他的心一直在外面流蕩,一天也停不下來。因為競爭太激烈,就連安下心來喝一杯茶的清閒也沒有。

 

思考題:

(上節課)

1「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1極樂菩薩的功德是以什麼成就的?

2前面的經文都是「佛告阿難」,為什麼從此處開始,要以彌勒菩薩作為當機者?

3「微妙」、「安樂」、「清淨」,分別說明了極樂國土的哪些特點?

2「何不力為善。」

1《淨影疏》解釋「力為善」。

2以「正助兼修」來解釋「力為善」。

3彌陀願海法門來說,「善」特指什麼?為什麼?

3「念道之自然」

1《淨影疏》解釋這句話。

2「道之自然」有哪兩種涵義?淨土本法強調哪一種?

3淨土大道的「自然」指什麼?它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會有這種「自然性」?

4為什麼說淨土法叫做「自然之道」?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5瞭解「自然」二字的妙義,對於我們修淨土法有什麼幫助?

6我們應如何「念道之自然」?這裡有什麼深義?

 

(本節課)

1「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1解釋「著」、「洞達」、「無上下」、「無邊際」。

2這兩句講了往生後的什麼功德?

3解釋「體用一如」、「理智無二」、「絕待圓融」、「言思莫及」。

4世尊在此處講明法界理體的必要是什麼?

2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是借助國土的依正莊嚴來顯發我們的本心?

3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是「是心作佛」的究竟方便?

4「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1解釋此偈。

2「求」指什麼?「自」顯示了什麼道理?

3什麼是「超絕」?修淨土法是怎麼超絕而去的?

5「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1「五惡道」具體指哪五道?為什麼說這些是「惡道」?

2什麼是「橫截」?為什麼修淨土法能夠「橫截」五惡道?

3解釋「升道無窮極」。這裡說的是怎樣的境界?

4什麼是「易往」?為什麼「而無人」?這句說明了什麼?

5從兩方面解釋「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6「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1這裡的「道德」指什麼?

2什麼是「極長生」、「無有極」?

3世尊在此處教導我們應如何做?

7「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1解釋「薄俗」、「諍」、「不急之事」、「劇惡極苦」。

2怎樣辨別什麼事「急」,什麼事「不急」?真正急的事是什麼?為什麼?

3結合身邊的現象解釋這兩句經文。

4懂了這裡講的道理後,我們應該怎麼做?

8當今時代人們普遍擔憂什麼?為什麼會為此而擔憂?為它而擔憂的後果是什麼?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2/5 上午 10:37:06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