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67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06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67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67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六十七課

視訊:中觀四百論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SPOsgLUhI&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

前面通過總破因、果、體三法,闡述了有為法遠離生邊的真實性。接下來繼續通過別破生時現在之法進行闡述。

己二、別破生時現在之法分三:一、觀體而破 二、觀時而破 三、觀業而破

這裡的生時現在法,是指一個法正在生起的時候;而過去時,是指這個法已經生起,或者滅去;未來時,是指這個法還沒有到生時的階段。聖天菩薩通過觀察體、時、業這三個方面,對生時的現在法進行遮破。

首先,對生時的體作遮破。

庚一、觀體而破

若想:任何有為法都是有生的,所以現在法的生時必定是有。這也不應理。

生時謂半生,故生時不生,

或則應一切,皆成為生時。

唐譯:

  (半生半未生,非一生時體,

      或以未生位,應亦是生時。)

 

頌文直解

如果說生時是半生半未生,但是因為這二者都不成立生時的緣故,所以並沒有生時產生。或者,應成一切已生及未生也都成為生時。

(唐譯:半生半未生,並非生時之體,因生尚未生起之故,如同已生、未生之時。或者已生及未生位,也可以合併而說為生時,因為同樣有生、未生二種相。)

釋義

本頌第一句解釋了什麼是生時之體,第二句正破,第三、四句反破。

「生時謂半生」:什麼是生時呢?在一個法的生與未生之間,有一個處於半生又半未生的中間位,這個中間位就是這個法的生時。

「故生時不生」:生時具有的這個半生半未生的狀態,決定了它不能真實成立,也就是不會有這樣一種生時生起。為什麼呢?因為從已生的這一半來說,屬於已生;從未生的這一半來說,屬於未生。由於根本不存在一個半生半未生的中間位,所以,這樣的生時,將永遠不可能產生。

反過來說,如果這樣的半生半未生位是真實的生時,那麼就應成「或則應一切,皆成為生時。」原因很簡單:如果半生是生時,那麼已生的過去就和正生的現在一樣,都已圓滿生的作業,都應該是生時;如果半未生是生時,那麼同樣未生的未來也應該是生時。

經過這樣的分析,有的人承認了半生半未生的生時不成立,但是他們仍然認為一個法在產生時,有生時之體。這也不成立。

作為生時體,則不成生時,

不作生時體,亦不成生時。

唐譯:

  (生時若是果,體即非生時,

      生時若自然,應失生時性。)

 

頌文直解

一個法的生時之體,是作為將要生起的法的自體,還是不作為將要生起的法的自體?如果是前者,則一個法已經存在,就不需要再重複生;如果是後者,則法未生起,因此也不成為生時。

(唐譯:若在生時,本法是從因緣中產生,即未生時,已經有了本法之體,此體在未來將要生起時,稱為生時。但是未來無體,哪裡有所生之果呢?若在生時,本法之體非從因緣生,而是自然生,即所生之果體,應是無為法,如是則失去生時之性,即無生時。所以諸法無實有的生時。)

釋義

本頌前兩句破在生時就已具有法體,後兩句破一個法在生時並不具有這個法的體。

「作為生時體」:這是說一個法在生起之時,已經具有了這個法的體。「則不成生時」:如此則不成立所謂的生時,因為體已經具有,就不需要再生,否則無義生、重複生等自生的過失,都會落到這個觀點之上。

「不作生時體」:如果說一個法在生起之時,並不具有這個法的體。「亦不成生時」:這同樣使得生時不成立,因為連體都沒有,無法作生的作業,怎麼能稱它為這個法的生時呢?

接下來再對三時進行觀察,來遮破生時。

庚二、觀時而破分三:一、於正生現在法破生時 二、於已生過去法破生時 三、於未生未來法破生時

辛一、於正生現在法破生時

有人認為:生時決定有,因為在過去、未來二時的中間,有生時的現在法故。這也不成立。

若二時中間,無無中間者,

則無有生時,彼有中間故。

唐譯:

 (已生異未生,別有中間位,

      生時異二位,應別有中間。)

難詞釋義

二時:過去、未來。

頌文直解

如果說:生時必定有,因為在過去、未來二時之間,有正生的現在法之故。也就是說:不可能沒有在過去、未來二者中間的生時。但這也不應理。若加以觀察,可知沒有作為過去、未來二者觀待處的生時。理由是:這個所謂的生時,也有中間之故。

(唐譯:若說已生與未生這二時之間,另有中間位,作為分界,此中間位即是生時,故生時必定應有。如此則生時也有「未生的生時」與「已生的生時」二者的差異,此二者也需有中間,而此中間又可一分為二,如此不斷再分,無有窮盡,所以難以安立生時。)

釋義

本頌第一句正面闡述錯誤觀點,第二句以雙重否定強調這種錯誤觀點,後兩句以根據相同的應成因進行遮破。

「若二時中間,無無中間者。」這是說過去、未來二時是有明顯區別的,這個區別的界限,就是中間的生時位。這就像說涇渭分明一樣,涇河黃、渭河清,它們中間必然有一條清晰的分界線,就是這條分界線,分開了有明顯差異的涇河和渭河。這兩句,就是通過過去、未來二時,來成立有現在的生時。

「則無有生時」:這是說,按二時需要中間界限的道理,會導致這中間的生時也不能成立。

「彼有中間故」:原因就在於這個中間的生時,是半生又半未生的狀態,這兩者必然又有中間的界限。而這中間界限,必然又只能是半生半未生,因此永遠找不到一體的生時。

接下來對過去法進行觀察,來遮破生時。

辛二、於已生過去法破生時

首先引述對方觀點:

由於生時滅,乃有生時生,

是故應可見,有餘生時體。

唐譯:

  (若謂生時捨,方得已生時,

      是則應有餘,得時而可見。)

難詞釋義

餘:這裡是有別於的意思。

頌文直解

由於生時滅去,生時才能生起所生之法,是故應可以見到,有不同於生時之體的法產生。

(唐譯:若捨生時,方得已生位,則在未得與已得之間,應有得時,而此得時又可再分,而至無窮,此與前面所說生時過失相同。)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的理由,後兩句引述對方結論。

「由於生時滅,乃有生時生」:對方說,因為生時的滅,導致了生時具有生果的作用。

「是故應可見,有餘生時體」:因為生時有生果的作用,所以可以見到有不同於生時之體的果產生。這些果都是生時滅後所生的,所以可以證明生時必定存在。

接下來聖天菩薩指出,果並非是從生時中生起:

若至已生位,理必無生時,

已生有生時,云何從彼起。

難詞釋義

彼:指生時。

頌文直解

如果某個所生法已經到了已生位,這時必然沒有生時。如果已生之法還是處在生時之中,則既然已經生起,為何還要從彼生時中重複產生?因此,已生的過去法無有生時。

釋義

本頌前兩句正破,後兩句反破。

「若至已生位,理必無生時」:如果所生之法已經處於已生位,則目的已經達到,此時生時完全是多此一舉,根本沒有必要。

「已生有生時,云何從彼起」:反過來說,如果已生之法仍然處於生時,則為什麼又要反覆生起?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

所以說,已生的過去法沒有生時,並不是從生時中產生。因此不能以此來證明生時的存在。

接下來從未來法上來遮破生時。

辛三、於未生未來法破生時

未至已生位,若立為生時,

何不謂無瓶,未生無別故。

頌文直解

如果把未生的未來法的現前安立為所謂的生時,如此則為何不說瓶子也無有?因為已生與未生無有差別之故。所以未生的未來法無有生起的機會。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錯誤觀點,後兩句進行遮破。

「未至已生位,若立為生時。」這是說,一個法在未至已生位,但是又將要至已生位的狀態,安立為生時。比如製作一個瓶子,陶胚已經做成了瓶子的形狀,並且已經送入火爐烘烤,在快要成為真正的瓶子時,安立為生時。

「何不謂無瓶」:何不說沒有瓶子。「未生無別故」:因為生時只是到已生位之前,對於瓶子來說,此時還沒有生起。這樣不管生時起了多少作用,最後的結果都是零,也就是沒有瓶子產生,這就與未生位沒有差別。如果確實是這樣,那在名言之中的一切法,都將不能產生,因此就嚴重地誹謗了世俗名言。

庚三、觀業而破

接下來有人試圖從生時已經有未圓滿的作業,來證明有真實的生時。但這也不應理。

生時體未圓,異於未生位,

是亦異已生,故應未生生。

  唐譯:

  (非生時有用,能簡未生時,

      亦非體未圓,別於已生位。)

頌文直解

若想:因為在生時已經開始了生的作業,只是這個作業沒有圓滿,這說明生時與未生時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前面的過失不成立。但是,儘管如此,由於生的作業未圓滿,而異於已生,因此生起的仍然是未生之法,其道理與前面相同。

(唐譯:生時雖有作用,仍屬未生,因此不能簡別未生時。雖體未圓,若稍有體,仍屬已生,因此不能簡別已生位。所以所謂生時,要麼是未生,要麼是已生,除此沒有另外的生時。)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的錯誤觀點,後兩句以根據相同的應成因進行遮破。

「生時體未圓」:是說一個法在生時,法的體已經開始生成,只是尚未圓滿。

「異於未生位」:因為已經有了少許法的體,所以與一點體也沒有的未生位不同。因此就不存在上面說的生時與未生無別,而破壞名言中一切法的過失。

「是亦異已生」:同樣根據「生時體未圓」這個理由,可以得出未圓滿生的結論。而未圓滿生,即是說明法的體沒有生起,這就等同於未生。比如,一輛正在造的車,對方說它是異於未生位,因為畢竟車的框架等已經在做了,但是這時車還根本不能開,那能夠當作車用嗎?根本就不能,沒有人會去買這樣的車來開。這就等於說車還沒有造出來。

「故應未生生」:所以說在生時所產生的,只是未生法。這句話其實就是說:生時並沒有生起法。既然法都沒有生起,這樣的生時就不能被稱為生時了,所以並沒有生時。

又有人以後面生起的法,來成立有生時。這也不應理。

若說言生時,先無後乃有,

此亦未生生,未生何能生。

唐譯:

  (前位生時無,後位方言有,

      兼成已生位,故此位非無。)

頌文直解

如果說生時,能將前無的法,依於生的作業產生。這意味著生時能使未生法產生。但是,未生之法,無有自性,如何能在後面產生?縱使遇億萬種緣,也無法產生。

(唐譯:在生的作用未產生的前位,並無生時,在正起作用的後位,才有生時。則後位的生時,兼成已生位。所以生時位非無,即是已生的後位,不應再另立一個生時位。)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錯誤觀點,後兩句以根據相同應成因作遮破。

「若說言生時,先無後乃有」:這是說生時,能把先前沒有的東西變成有。也就是說,生時能無中生有。

對方是想通過後面產生的結果,來證明前面有生時的存在。但是這個推理有一個漏洞,即:「此亦未生生」。為什麼認為能使未生的法生起是錯誤的呢?原因是:「未生何能生」。因為未生的法,無有自性,如同石女兒,再多的因緣,也不能無中生有,使不存在的法現前。

下面聖天菩薩對觀業而破生時進行總結:

體圓說名有,未作說為無,

若尚無生時,說何為生時。

唐譯:

  (有時名已生,無時名未起,

      除茲有無位,誰復謂生時。)

頌文直解

總之,當一個法的生的作業圓滿時,就說這個法為有;當一個法未作,也就是未圓滿時,就說這個法為無。離開此作業圓滿與未圓滿二者,就沒有生時,那還能將哪種作業說為是生時呢?即根本不成立所謂的生時。

(唐譯:所謂生時的自性,不過二種,即有及無,除此以外,沒有中間生時。而有時即是已生之過去,無時即是未生之未來,所以所謂的生時,即是對此有、無位的假名安立,而沒有真正的生時。既然沒有生時,也就沒有生,所以諸法實際上都無生。而沒有生,就沒有住、滅。所以生、住、滅三相都不存在。)

釋義

本頌前兩句分析了所謂的生時的實質,後兩句得出無生時的結論。

「體圓說名有」:所生之法的體完全圓滿了,就意味著這個法已經有了,是過去時。比如說車子所有部件全部裝配完成之時,就是一輛新車誕生之時。

「未作說為無」:所生之法的體沒有作圓滿的,就意味著這個法還沒有產生,這是未來時。比如車子沒有裝配完成,那就意味著還沒有車子。

「若尚無生時」:生的作用,就是使法的體圓滿,而當法的體已圓滿時,屬於過去時,當法的體未圓滿時,屬於未來時,因此說無有生時。

「說何為生時」: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以說是生時呢?根本就沒有。這句反問,強調了除了作業圓滿與未圓滿兩種情況之外,沒有單獨、真實的生時的事實。

這樣就把「別破生時現在之法」宣講完了,接下來對本品進行總的歸納。

己三、歸攝因果遠離生滅之要義

若時離其因,無別所成果。

爾時生與滅,理皆不可成。

唐譯:

  (諸有執離因,無別所成果,

      轉生及轉滅,理皆不可成。)

頌文直解

對於一個法,離開了能生因,就不可能有別的所生果。而本品已經遮破了生,如此也就沒有滅,因此果的生起與因的滅去都不成立。如世尊云:「人與士夫及有情,生已死亡全無生,諸法如幻自性空,諸外道眾非能知。」

(唐譯:數論師執著三德平衡時的自性為因,認為離開因就沒有另外所成的果。這樣就使得一切世俗果法,有不可滅、無不可生,由此誹謗了世間現見到的因果,故不成立。)

釋義

本頌前兩句闡述名言法的因果規律,後兩句結合本品的引導,得出了名言法實無生滅的結論。

「若時離其因,無別所成果」:這是說果從因生起,離開了因,不可能有果產生。

「爾時生與滅,理皆不可成」:因為生時不成立,所以因不成立;因不成立,導致果不成立;因與果都不成立,導致果生與因滅的現象也不成立。

如是觀察的話,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不成立,因此一切法僅剩如幻一般。譬如,幻化師通過咒語與藥劑等,變出了虛幻的象、馬。但普通人把這些象、馬當作實有,並在心中產生了貪欲和嗔恚等煩惱。這些虛幻的象、馬在滅去之前,將一直對他們產生作用。而幻師自己,雖然也見到這些象、馬,但是知道牠們的體是虛幻的,所以不會像普通人那樣產生耽著。而沒有被幻師咒語染污眼睛的人,則連虛幻的象、馬也不會見到,更不會去安立名言並且耽著了。

這個譬喻裡的普通人,表示凡夫。幻師的咒語,表示凡夫耽著實有的習氣。虛幻的象、馬,表示如幻般顯現的內外諸法。凡夫因為無始以來一直在熏習無明習氣,明明沒有任何真實的道理,仍然會把如幻的諸法耽著為實有,並且安立種種的名言,在他生起真實智慧之前,這些法就會如同他所耽著那樣,無欺而起作用。

這裡的幻師,表示已經斷除無明的聖者。他們在後得位時,有僅為如幻般的顯現。因為他們以真實的智慧,斷除了耽著實有之垢,因此沒有絲毫實執。

而沒有被幻師的咒語染污眼睛的人,表示諸佛。已經徹底斷盡一切無明及習氣的諸佛,安住於一切智的法身,連相分也沒有,就更不會去耽著實有。

就像幻師及眼睛清淨的人,會隨順被咒語染污眼睛的普通人,安立種種的幻化名言。同樣,諸佛菩薩會宣說種種世俗諦法,作為接引世間人的方便。

又譬如,對於被幻化師欺騙的人,可以通過各種道理,減退他們的實有執著。但是在他們的實執沒有退盡之前,象、馬等幻化的顯現不會完全退失。同樣,諸聖者以眾多正理,遮止凡夫對實有自性的耽著,然而這僅能稍稍鬆解實有耽著的繫縛,在無明斷盡之前,不會徹底退失如幻的緣起顯現。

所以,中觀師以眾多正理,去遮止導致眾生繫縛的實執,而並非去遮止如幻的緣起。如幻的緣起顯現,在眾生未證得無顯現的果位之前,將無欺安住於眾生的妄識之中。所以中觀師對此不作遮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觀師承認有這些緣起顯現,因為,猶如以眼翳而見到兩個月亮一樣,眾生也是以無明習氣力而產生了迷亂顯現。

如果有人想:名言中的一切如同幻化,而幻化之中沒有繫縛與解脫,那難道名言中也沒有繫縛與解脫嗎?若真是這樣,那一切所作將無意義。對此的回答是:自性無實的幻化的眾生,趨向如乾闥婆城般無實的三有,顯現出如陽焰水一般的無實之境,這樣的無實想,即是輪迴的狀況。以幻化的人,修幻化的真實性,修成見虛空之花的慧眼,在虛空界中解開虛空的結,這樣的無解脫相,即是解脫的狀況。

這以上幻師的譬喻,主要是根據仁達瓦上師的注釋而講的。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2/2 上午 09:16:42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50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