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入中論自釋2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87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入中論自釋2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中論自釋2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十八課

視訊:入中論自釋28_法無我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3-PT7jfBc&index=173&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

前面大家認真學習了《入中論自釋》,我也是逐字逐句、詳詳細細地做了講解。但是,如果你只學到一些書面知識,那就太不值得。要知道,學習《入中論》的目的在於「入中」,就是入於離一切邊的中觀正道。對此一切時處當中都不應當忘記。

具體怎樣才容易觀空性呢?

無我是觀空性的捷徑

依據聖教量觀修「無我」,是觀空性的捷徑。無論根性利鈍,只要遵循佛的聖教量,依著聞、思兩種慧漸次觀修,就會很容易觀空性。也就是把「空性」斷定為「無我」義。之後在一切時處當中明瞭「一切法無我」,把「我」空掉。也就是把根本的「無我觀法」遍通一切。這一點簡要、便捷,容易把握,是大乘的基本教義,並且成為一切上上修法的根本。

對此我們可以這樣觀察:我們的心只要一提到「我」,立即就會捲入我執當中。由此就會引生自他對待,各種是非、得失、善惡、染淨等的戲論,以及功利主義、表現主義、成就主義等等也會隨之而來。但是,如果你能夠通達「無我」,並且無論在行、住、坐、臥,與人相處,還是處理各種事情的時候,總之一切時處當中,都能提起「無我」,和過去心裡時時提起「我」的做法直接相反。這樣你的心就不會被「我」佔據,就很容易契入真實義。

依聖教量來看就更清楚了。首先,佛說的大乘四法印當中,核心就是「諸法無我」,它是其餘三法印的樞紐。這裡的「無我」並不僅僅局限於補特伽羅無我,包括一切法無我。得到了這個法印,就像手握一把單刀,能夠直接悟入諸法實相。具體來講:

第一法印「諸行無常」:由於沒有「我」,就不能成立「常」。有本體才能安立常住,沒有自性成立的本體,只是因緣聚合忽然顯現,就沒有所謂的「常」。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由於「無我」,有漏蘊無法自主,完全隨著煩惱和業的力量運轉,所以有漏法都是行苦的自性。

第四法印「涅槃寂靜」:因為「無我」,所以諸法本來不生不滅。自性成立的法才有它的出生和壞滅,既然沒有自體,也就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有了「無我」觀,就知道諸法不生不滅,本自寂靜。就像《入行論·般若品》的最後,寂天菩薩反問:在自性不成的一切事當中,哪裡有得和失?怎麼會有苦、樂、利、衰?觀察這個世間,有誰出生,有誰死亡?一切法本無生滅,就像虛空一樣。像這樣了知無我,就知道諸法本來涅槃寂靜,不需要再去創造一種涅槃寂靜。

而且,「無我」能夠貫穿一切《般若經》所詮的深義。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金剛經》,其中四種「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金剛經》的核心。比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其實就像憨山大師所說,只要諦觀「無我」,其餘三種相自然寂滅。

為什麼呢?首先,沒有「我」,就沒有「我相」,也就不會有相對的「人相」。或者,「我」是主,其他「人」是客。主沒有自性,就是無「我相」。客也沒有自性,就是無「人相」。就眾多法來看,其中的每個法都沒有自性,所以是無「眾生相」。從時間的相續上說,每一剎那都沒有自性,所以是無「壽者相」。

也可以說,這個世界無非是時空交織而成的現相界。從橫向來看,這一切林林總總的現相,在主上面無有自性(也就是無「我」),所以無「我相」;在客上面無有自性,所以無「人相」;在眾多分上面無有自性,所以無「眾生相」。以縱向觀察,由於一切相續無有自性,所以無「壽者相」。這樣來悟入諸法空性是一條捷徑。

所以,「無我」能夠統一一切的空法。如果不單提「無我」, 雖然我們學了很多空性法義,但是你的心很可能仍然無法把握要點,很難把這些意義統一起來,運用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現在就是要把一切空性法義匯歸在一個「無我」上,它就像一把單刀一樣,你可以時時提起、使用它。因此說,觀修「無我」是悟入空性最直捷的途徑。

以無我遍觀空性的方法

觀空性的方法非常多,但是都可以歸攝在觀「無我」這一個要點當中。

什麼是「無我」呢?《大乘義章》中說:「自體名法,法無性實,故曰無我。」一切事物沒有真實的自性或自體,這就是「無我」。比方說,桌子、椅子、電腦、書,包括整個地球、太空上面無量無數的現相,這些事物都叫做「法」。這裡面每一種事物都跳起來說:「我」、「我」,好像它們全部真實存在。但實際上,法界的一切現相,都沒有自體,這就是「無我」。

關於「無我」的分類,如《十地經論》中所說:「者有二種:我空;法空。」意思就是,「無我」包括人無我和法無我。其中把自己的五蘊身心執為「我」,叫做「人我」。了知身只是五蘊假合,沒有常、一的「我」,叫做「人無我」。執著一切法有「我」,或者說自性成立,叫做「法我」。通達諸法只是因緣所現,沒有自體,叫做「法無我」。

以下具體講述:

一、無四邊生。如《中論》所說:「諸法不,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以無「四邊生」觀空性,可以通過觀「無我」而契入。

首先,沒有「我」的緣故,諸法不是自生:因為諸法本來無我,怎麼能安立從自體出生自體,是「自生」呢?同樣,諸法不是他生:因為其他法也沒有「我」,怎麼會由「他」而生呢?諸法不共生也一樣:因為能生的「自」和「他」都本來「無我」,怎麼能生果呢?最後,諸法不是無因生:以諸法「無我」的緣故,就有因緣和合而顯現,所以並非「無因」而生。

因此,在「無我」上可以含攝四種「不生」。也就是諸法連「我」都沒有,哪裡還有什麼「生」呢?譬如以種子、水、土、陽光等和合,生出一朵花。其中種子沒有「我」,水、土、陽光等也沒有「我」(也就是沒有自性),既然因緣都沒有自性,又怎麼會有因緣聚合真實「生」果法呢?實際上這就是「無生」。像這樣,通過觀「無我」,就容易觀無生的空性。

二、離八戲論:如《中論》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以遠離「八戲」觀空性,也可以由觀修「無我」契入。

首先,沒有「我」的緣故,一切法不會有真實的「生」。既然沒有生,就不會有真實的「滅」。而且,因為諸法本來「無我」,就不會有它的「常」。沒有「我」,也就沒成立過任何一法,所以不會有它的「斷」。同樣,沒有自體的「一」。因為「一」是在各個獨自成立的法上才能建立,但像一本書、一輛車、一個杯子等,無不是由條件和合而成,所以沒有真實的「一」。也就是這些法都沒有「我」或沒有自體,這樣怎麼會有真實的「一」呢?而且,沒有「我」,也不會有真實的「異」。因為所謂「異」,必須要有兩個真實存在的法。但是一切法本來無我,不成立實有,怎麼能成立兩個實法的「異」呢?並且,沒有「我」的緣故,哪裡會有什麼法「來」?同樣,也不會有什麼法「去」。所以,「無我」可以含攝八「不」。

雖然我們的心識好像見到了各種各樣的顯現,它們不斷地生,又不斷地滅;既有個體的一,也有群體的多;並且不停地來來去去;或常或斷。但是,這些都只是我們虛妄分別的計執,只是戲論,並非真實。其實,這些妄執全部來源於你誤以為諸法有「我」。由於認為這些現相有自性,有各自的本體。所以會不斷地見為一多、生滅、來去、常斷、增減、染淨等等。現在反過來,通過觀「無我」,就容易悟入「八不」空義。

三、「六如」觀: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以 「六如」觀空性,也可以由觀「無我」來趣入。

首先「如夢」:沒有「我」入睡,也沒有「我」成夢,同樣沒有「我」滅夢。這裡,最初由於迷惑入於睡夢當中;之後夢中顯現一幕幕的現相,好像有各種的人物,也有紛繁複雜的情節。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夢裡根本沒有「我」。不僅沒有補特伽羅的「自我」,包括一切境相、心識等的諸法都沒有「我」。既然沒有「我」成夢,怎麼會有「我」滅夢呢?所以,「夢」也是無我的一種比喻。只要懂得無我,就能通曉「諸法如夢」。

其次「如幻」:沒有「我」變現幻相,也沒有「我」遠離幻境。首先幻師念咒加持石塊,剎那間觀眾們見到空中萬馬奔騰,很多的蒙古士兵騎在馬上,他們手裡拿著各種兵器,在戰場上廝殺。但是一觀察就會發現,這裡面正現的馬、士兵、以及各種各樣的行相全部無我。由於沒有「我」在變幻,也不會有幻事滅盡。像這樣,通達「無我」,就能明瞭「諸法如幻」。

再說「如影」:影相的出現沒有「我」,影相滅盡也沒有「我」。比如,光線照射在物體上,就會出現影相。正現的影相沒有自性,沒有「我」,或者說沒有什麼「我」成為影相,也就沒有「我」滅盡影相。

其他的「如泡」、「如露」、「如電」也應當這樣作觀。由於沒有「我」,所以沒有自性成立的水泡、露珠,以及閃電等虛相,也沒有這些假法的壞滅。一切法都是如此。

所以,「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一切法都沒有「我」,只是夢幻泡影,是無而現的一個相,原本不生不滅。就像夢裡明明有各式各樣、紛繁複雜的事物,但是仔細觀察,一絲一毫也得不到。一切法也是如此。看上去世界在不斷地變幻輪轉,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境相出現。早上一出門,就看到整個城市川流不息,紛繁複雜的境相層出不窮。其實,一切法跟夢一樣,只是緣起的幻現,沒有自性。如果還想不通,可以這樣想:剛才明明什麼都沒有,忽然入夢,之後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法,它們會有自體嗎?這樣就明白一切法本來空性。

總之,就在正現的相上面,去觀察的時候,什麼也得不到,這就叫做諸法無自性,或者諸法無我。應當這樣了知「無我」而觀空性。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實有的法,一切顯現全部沒有「我」。因此也沒有它們的生滅、來去、增減等。

這樣明白之後,我們應當開始歇下虛妄分別,不要讓自己的心再跟過去的戲論纏在一起。應當成為應成派的隨持者。也就是雖然處在世俗場合當中,但是你的心開始不再染著,不再搞戲論。全部是隨順他方承許,自方無承許。無論見到什麼,聽到什麼,對你來說,心都是空的,你必須這樣行持。

當你做事情的時候,就要知道這只是隨順世俗,心裡無有掛礙。比如你坐在電腦前,手指不斷地敲著鍵盤,但是你心裡不要認為這裡有一個真實的電腦,我在做實有的事情等等。應當「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再說,當你走在街上的時候,雖然看上去跟別人一樣,但是你心裡的想法跟那些人不同。他們自己心裡承許一切法。比如他們想:前面有一輛車,我們要到商店裡,這次買彩票中了很多錢,今天買了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別人都羡慕我,我很風光……他們會不斷地分別高低、好壞、是非、長短等等。但是在你看來,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毫無自性。你心裡一定認清楚這一點,這樣在面對一切現相的時候,才能空掉分別執著。對此你能夠有一點點領悟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什麼是修無念行、無住行。

四、身空法空:如同《佛說海龍王經》所說:「見已無吾,諸法。自觀身空,不疑諸法空。」先觀自己的身沒有「我」,再看周遭的一切法,就知道同樣全部無「我」,是空性。也就是以無「自我」契入「諸法無我」。

首先,把認為是「我」的這個最執著的身心聚合體觀空。或者說先斷定身體沒有「我」。然後按這樣反省:過去我為了這個身做了多少事情,曾經為了裝飾這個身體,為了讓這個身體看上去更年輕,更漂亮,更時尚,更有風度,買過多少化妝品,逛過多少服裝店。為了保養這個身體,多少次在超市裡精挑細選,採購各種食材;然後下廚經過複雜的烹飪,最後在餐桌前大快朵頤。每當聽別人說到自己的時候,馬上豎起耳朵,只要跟「自我」有關的事,心裡就非常在意。別人稍微捧自己一下,立即就成了雲仙(飄在雲裡霧裡的仙)。稍微說一點不是,一下子就跌落下來。心裡只希望別人對自己好,喜歡別人的欣賞、讚歎。希望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一切都是因為執著這個身是「我」。現在發現竟然沒有「我」,甚至連身也沒有。就會明白自己過去是多麼愚蠢!現在反問自己:以後我還應該在這個虛假的皮囊上面花費那麼多精力,浪費那麼多時間嗎?

這樣之後,你對於這個身就應當有一種應成派的樣子。別人再怎麼說你,你都說:OK!這時候自己不再進入角色,而是住於一種超然的心態當中。比如別人說:「你越來越年輕、漂亮了。」由於你知道根本沒有「我」,所以不會特別高興。別人說:「你怎麼變黑了,還有這麼多皺紋。」你心裡也沒有執著,這樣就不會感到失落。

其實,只要認為這樣的身心是「我」,就永遠見不到真實的自己。因為你的心已經被這個「私我」佔據了。你總是認為「我」應當如何。比如,「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過哪種生活,「我」在別人心目中是什麼樣的等等。諸如此類,你一直有自方的承許。結果就是,遍於十方三世的本性顯不出來。要知道,本性一現前就是正等覺,一切平等無礙。而且這裡面包含無量無邊的妙用,一切本自安住,只要你不去做障礙,自然會顯發。但是,你心裡的我執時時刻刻都在障礙。現在知道這一點,就不要再迷失了,不要繼續作繭自縛。

知道身心上沒有「我」,進一步要觀諸法無我。入座觀一切法空,後得位的生活當中,也要以諸法無我的正見攝持。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待人、接物,在做任何工作、處理一切事情的時候,你都要記得一切法無我,不要迷失,不要再跟過去的實執纏在一起。或者說,不要讓自己的心跟這些現相黏合,不要讓這些法入到自己的心裡。

應當像看幻術那樣。首先心裡要非常清楚這些都是幻相;之後要時時提醒自己的心,不要迷進去,這一點非常關鍵。正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打比方說,一個演員在演戲。如果他正演的時候,心能夠脫開,不陷入角色和劇情裡面,他的心就是正常的。如果演來演去進入角色,讓自己的心入到戲裡面。比如,有的人演多了,迷惑了,假哭就成了真哭,假夫妻做成了真夫妻。因為一切都是心,心陷進去就當真了。還有些人,雖然戲已經拍完了,但是他的心一直沉溺在戲中角色的心態當中,幾個月都出不來。這些就是在戲裡迷失的表現。

同樣,我們也要知道,在生活當中,面對這一切幻化光影的時候,應當怎樣演戲。那就是——千萬不要入戲,不要讓自己的心陷進去。對於一切都不要在意,不要往心裡去。真正觀空性比較得力的時候,才能保證不陷進去。那時候,吃飯不會落在吃飯當中,穿衣也不落在穿衣裡面,做什麼事都不再迷進去。這樣自己的心不入到幻化的現相裡面,對一切事沒有執著,才不會痛苦。否則必定會出生許許多多的苦,因為執著就是苦患的根源。印度的大成就者帝洛巴曾經對那洛巴說:「兒啊!你要知道,現相沒有束縛你,是你的執著繫縛了自己。」所以,我們應當作應成派的隨持者,在一切時處都不要有自方的承許,只是隨順世間生活。

五、五蘊皆空: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觀「五蘊皆空」,也可以通過「無我」這一把單刀契入。

也就是先通過聞思對於「無我」生起定解。當你通過觀察,把一切法都看透了,認定諸法都是「無我」;之後就要拿著這一把「無我」的單刀,對於色、受、想、行、識全部觀為「無我」。度越每一種蘊上的苦厄,遠離顛倒夢想。

首先,「照見色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蘊」指一切有質礙的法。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境,還有無表色。或者說是十方三世自他遠近無數種類的由四大組成的法。

認定好了對象之後,就要把一切色法全部觀為「無我」。也就是見到一切色法都信解為「無我」。雖然色法很多,但是只要把它們匯歸到一起,一次性地全部看到它們「無我」,都是平等的,也不會很複雜。比如,對於眼識所見的色塵,也就是一切的形狀、顏色,包括內在自他的身體、外在的器世界,全部見為「無我」。可以先從自己的房間看,桌子、書、電腦、牆壁、壁畫、地板、花……了知整個屋子裡的事全是「無我」。像這樣,逐漸把所有形狀、顏色所攝的法觀為「無我」。對於其他聲音、味道等也一樣作觀。

或者可以先把「我」空掉,那麼其他的法也就沾不上了。因為只要「我」一出現,與它相連的法就有了,之後「我」的各種妄動就停不下來。打比方說,到了一個舞廳,如果有個「我」,那麼在你心裡,「我」就成為周圍境相的中心。之後,「我」會很想和那些漂亮姑娘們跳舞,生起愛著之心。然後就會前去邀請,由此出生一系列的攀緣、執取,出生得到或得不到的壞苦或者苦苦。同樣,我們身處紅塵世間,就像在一個舞池裡面。周圍的漂亮姑娘代表所貪的境,也就是色、聲、香、味、觸五欲。如果你的心裡有一個「我」,那麼「我」就會被這些五欲所吸引,就會發生進一步的攀緣、執取。一旦你心裡作為中心的「我」空掉,它就不再發生影響,周圍的境相對你也就不會產生很大作用了。所以,觀「無我」,進一步觀色蘊皆空,就能遠離顛倒執著,也就遠離了苦厄。

我們在生活中調練的時候,就要以應成派自方無承許,隨順他方承許的方式行持。也就是你一定要開始學著說「無色」,千萬不要把心混在裡面。看到悅意的色法,不要著在色塵上;聽到悅耳的聲音,不要著在聲塵上;喝杯茶,不要著在味塵上……總之,在任何處都不要有自方的承許。

當然,在這個世間做一個人,暫時跟周圍的人還有共同的因緣。那麼也只是持隨順他方的態度,不能迷進去。比如,朋友們邀請你去聽音樂。這時候你可以這樣觀察:聲音是從手指上發出,還是從琴弦上出來?或者從別的地方出來的?其實聲音根本沒有來處,所以聲音是沒有的。像這樣,自己對這些法沒有執著。如果朋友們問你:「怎麼樣,貝多芬的音樂很棒吧?」你就說:「OK,無生曲。」或者看電影的時候,你也要觀察眼識所緣的色境無我,就像木人看電影那樣,不要迷在裡面。人家問你:「這片子不錯吧?」你就說:「OK!幻化光影。」總之,一切時處都要提起正念,不要陷入色蘊當中。

真正能夠把色蘊觀空,就不再有緣色蘊所生的苦厄。由於不會繼續在這些色法上面計較分別,就不會因為得到什麼好的東西而欣喜,也不會由於失去什麼事物而憂愁,總之再不會有這方面的障礙、苦惱了。

其他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也是一樣。「照見受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受蘊」,指領納所觸境相的一切心所法。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感覺」。包括六根接觸六境與識和合,所生的六種感受,或者可以分為苦受、樂受、捨受三種。對於一切感受也要觀為「無我」。最開始建立了一個「我」,認為有「我」在領受各種各樣的感覺。其實「我」根本沒有,感受也同樣沒有。或者可以直接觀受沒有「我」,自體不成立。總之,不要把感覺當真。

然後,「照見想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想蘊」,指緣境取相的一切心所法。比如想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淨的、染的……總之,包括「我」所執著的一切妄想。比如你坐在那裡打妄想,心裡不斷地浮現出各種各樣的事物,一會想這兒,一會想那兒,生起各種取相的心所。認清楚「想」之後,對它也要觀為「無我」。因為一切「相」本來沒有,無論是想好還是想壞,全部是錯亂。或者說,由於本來沒有「我」,也不會有「我」的想。

現在應當重新審視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我們非常習慣的生活方式,要看清楚那些心理狀態的錯誤之處。小時候一上學,老師就教我們要想這個,想那個。尤其是知識分子,想法更多,心裡裝著各種各樣的思想。而且我們從無始以來,沒什麼事的時候,或者心稍微有點空閒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打妄想。甚至不該打妄想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想東想西,根本停不下來。像這樣,經過無數次的串習,已經達到了一種不必刻意,自然就能發動,就能無中生有的想像出各種各樣的事物,建立各種各樣的概念;然後發生種種的計較分別。心完全陷入這樣一種錯亂的狀態當中,還一直認為很有意義。

其實,這些思想全部是虛妄、錯亂的。因為那些妄想全部建立在「我」的基礎上。而「我」本來沒有,所以再多的思想都只是自己添加出來的,就像虛假的陽焰水一樣。而且那些妄想根本沒有意義,全部是垃圾。認清楚之後,你再習慣性地打妄想的時候,立即要提醒自己:「想」也是無我,打妄想只是一種迷亂,沒什麼意義。由此截斷妄想。

對此有人會問:緣佛法取相不也是「想」嗎?心裡難道不應該有佛法的思想嗎?對於這個問題,暫時來說,緣佛法「想」也是可以的。但實際上,對於佛法不應當是虛妄的「想」,而應當出生決定的「見」。也就是不要混在「想」裡面,最後應當回到本來的真實義當中。也就是一切都應當歸於零,只有歸於零才能契合空性的量。因為「空」就是零,而且它是最大的,包含一切。只要還有一點執著,就沒辦法歸於本來面目。這也正是「於心無事,於事無心」的涵義。所以我們應當誓願做一個無心道人。當然「無心」不是讓你墮在頑空當中,而是在隨順世俗的時候不會往心裡去,同時又能處理得很好。

其實,懂了應成派對於世俗的承許方式,也就懂得該怎麼生活。打比方說,作為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如果有自方的承許,就會認為,「我」把佛法的思想通過嘴巴說出來,聽眾在下面聽到後很有收穫,很歡喜,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這樣建立實有的意義之後,就會計較各種得失,會出生種種煩惱。比如大家很喜歡聽你講法,對你高度讚歎,你心裡就會感到很舒服,在人群裡也會覺得很有面子。並且會常常隨著心裡的妄相陶醉不已。甚至考慮怎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聽眾,更好地凸顯自己。由此引生種種的計劃、追求。進而發生貪染、傲慢、競爭、嫉妒、焦慮等等的煩惱。這時候,你的心已經被這些虛妄的相緊緊束縛住了,成了妄想分別的奴隸。這都是「自方承許」害了自己。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知道,講者、聽者,以及講法這件事都沒有「我」,沒有自性,心裡深深確信這一點。之後隨順世俗因緣如理如法地講解。講完之後心裡也是空的,不要耽著在那些相上面。這樣「隨順他方承許」就不會出生煩惱、過患等等。像這樣舉一反三,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應成派的方式來行持。逐漸領會、熟悉之後,就再不會纏縛在顛倒夢想當中,也不會再無意義地感受苦患了。

再說,「照見行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蘊」,指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以及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在名言當中也只是一種假立,人們對它不會有太多的執著。所以我們主要觀相應行「無我」,也就是各種善心所、煩惱心所等都無有自性。

「行」是造作的意思,或者說是「我」所執著的習氣,也就是各種習慣性的錯亂心態。這些習氣已經串習成一股力量,一遇到境緣就會發動,所以叫做「行」。其中相對比較好的,對現世、後世有利的,叫做「善心所」。相反,成為現世、後世苦患根源的就是「煩惱心所」。

其實從究竟上來看,無論是善惡哪一方面的妄動,真實之中都是空性,根本沒有「我」的緣故。要知道,之所以發起各種行動,根本原因就是由於有一個「我」。凡是對「我」不利的因素,我都要遣除;凡是對「我」有利的因素,我就要爭取。任何時處都要為「我」而行動,這樣就有了種種的「行」。比如,在貪愛者的眼裡,好像世界上有無數的美女,因此他會不斷地追求。在嗔恚者的眼裡,好像世界上到處都是敵人,因此他要把一切自己看不慣的,不利於自己的對象統統消滅。像這樣,在我們的身心上,發生過無量無數錯亂的行。

現在就要反過來,也就是觀修「無我」,由此止息隨之而來的「行」。或者直接觀一切行無我,自性不生等等。在生活中,同樣要學著以應成派的方式行持。

首先,自方無承許:也就是不要讓自己的心再跟「私我」混在一起,要變得正常一點。原來總是迷在「自我」裡面,遇到不同境緣的時候,都會為「我」採取各種行動。現在知道「行」只是一種妄動,就要把這一切的行全部停止下來。由此不再落到這種戲論網當中,就會有一種超然,就能遠離苦厄。

這時候你再看這世間人們那些共同的行動,像是去哪兒玩,到哪兒吃一頓,或者看電影、電視,去跳舞、唱歌等等。或者像那些事業心重的人,每天為了創造功績,發展事業,取得學術成就等等,不停地奔波行動。這都是因為他們不了知「無我」,所以不斷地為自己而行。但是你要看到這裡面根本沒有「我」,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真的做了什麼。要把一切觀為無我。像這樣遠離顛倒夢想。

同時,隨順他方承許:畢竟處在這個世間也要隨順暫時的因緣。比如遇到因緣,要去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也可以去做。但是你不要像其他人那樣,要看到這些事物只是夢幻泡影,是假的,不要在裡面迷惑。

最後,「照見識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識蘊」,指八識心王。也就是「我」所執著的心靈。「識」,就是指對境相的了別,它也是虛妄的法,本來無我。世間人常常說到的心靈,基本上就是指前六識。但這也是虛假的相,真實的心靈並沒有被人們發現。

現在大多數人心比較粗,會耽著外在色、聲等法。也有一些人心稍微細一點,這樣的人就會執著內在心識的品質。比如認為:其他人都很庸俗,很粗淺,只關注外在的物質,而我是一個心靈主義者,我有超出常人的欣賞品味,有不一樣的高尚情操。比如會想:今天欣賞了印象派的畫作,用心捕捉那些色彩和光線的微妙變化,體會大自然的美感,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又去聽了一曲交響樂,體會裡面特殊的思想意境,那種心靈的震撼,實在是太美妙了。或者想:我現在正在禪修,虛妄分別全部泯滅,只有一個明明清清的心,這就是我的本心。這個境界太殊勝了……像這樣,很多人自以為超凡脫俗,與眾不同,其實還是執著了一個「我」,仍然超不出虛妄分別。

要知道,心有很多層次,真如妙心才是它的本性,而不是分別妄識。所以,要知道識也是「無我」,也要空掉。就像曾經有一個禪和子走到酒樓下,聽到樓上一個妓女正在唱:「你既無心我也休。」當下豁然大悟。所以,一定要空掉心識,才能見到本來面目。

我們正在見的時候,不要著在見上;正在聞的時候,也不要著在聞上等。在自處的時候沒有我,也沒有任何承認。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只是隨他方承許。

總之,觀一切身心五蘊都是「無我」,之後就要在觀念上革命,要徹底地改變。原來認為整個世界全部是真實的。大到星系,小到粒子,這一切的色法,以及感受、思想、行為、見聞覺知等的心法,全部自性成立。現在就要完全翻轉過來,要知道這些全部「無我」,自性不成。由此就能遠離顛倒夢想,度越生死苦海。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4/10/26 上午 06:09:54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26 上午 06:03:43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56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