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三十二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69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三十二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三十二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三十二課

斷煩惱品第六

《中觀四百論》分為前後兩科,我們現在在學的是第一科:「明方便名言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的次第」。這其中又分為四科,第一科是「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這就是前四品;第二科是「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這是第五品。這兩科我們已經學完了。接下來將要學的是第三科:「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

乙三、於所斷斷雜染之方便的瑜伽分二:一、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 二、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

救拔眾生的菩薩知道一切衰損的來源是輪迴,因此需要為斷除輪迴而精進。要永遠斷除輪迴,則需要斷除輪迴的因,也就是煩惱和業。所以菩薩會將要調伏的眾生安置於斷煩惱和業之上。本論中有關「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六品「斷煩惱品」;而關於「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七品「離貪著欲財品」。

丙一、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分三:一、略明障治體性 二、廣明差別 三、結攝其義

丁一、略明障治體性

障,就是煩惱集;治,就是對治煩惱集的方便。聖天菩薩首先用一個偈頌,來簡略地闡明煩惱及其對治方便的體性。

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嗔,

若樂非苦行,苦何為苦行。

頌文直解

對於斷煩惱的方便,有些外道認為只能依靠苦行。但這並非是實際情況。原因是,外道希望通過身體的苦行獲得樂,但這反過來又會增長貪欲,而苦行時所受的苦,又將增長嗔恚。因此,外道所修的苦行和所受的樂,都同樣是增長煩惱的因。如果有人住於樂中,就認為不是在修苦行的話,那為什麼住於苦中,就是在修苦行呢?所以真正的苦行,並不取決於是在受苦或是受樂,而是能在斷除煩惱的方便上精進用功。

釋義

聖天菩薩在這個偈頌中,通過否定苦行外道的見解,確立了正確的修行見解。苦行外道認為煩惱是從苦樂中產生的,而樂會增長貪心煩惱,所以修行者就不能有安樂,必須要修苦行。聖天菩薩指出,按這種見解去修持,是自相矛盾的,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修行人應該認清的是,煩惱是非理作意產生的,苦樂僅是煩惱的助緣,所以要斷除煩惱,應從斷除非理作意上去用功。

《瑜伽師地論》中說,煩惱的產生,有六種原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緣故,三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這六種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第一因——所依的煩惱種子、第二因——所緣和第六因——非理的作意。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第六個非理的作意。

佛法裡的這個教導,找到了煩惱產生的根源,而主張苦行的外道,只注重苦樂,也就是只注重煩惱六因中的第二個——所緣。現前的境界只是產生煩惱的次要因,在經歷苦或者樂時,如果一個人心裡具有非理的作意,那麼就會因為這些苦樂而產生煩惱。所以像裸形外道那樣裸露身體,故意讓身體經受風吹日曬,整天蓬頭垢面,就有可能會產生嗔心煩惱。而如果他心裡具有正知正念,是在如理地作意,那麼就根本不會從這些苦樂中產生出煩惱。比如佛就開許比丘可以住成排的房子,而且房子有很大的窗戶,牆壁還可以油漆上顏色。可以睡柔軟的墊子,枕頭裡可以有棉花。還可以受用酸奶、牛奶、酥油等的美味。

所以聖天菩薩在偈頌裡說:快樂不一定能增上貪心煩惱,而受苦卻有可能增上嗔心煩惱。這意味著,外道以煩惱逼迫的方式吃苦,是在增上煩惱和痛苦,是沒有意義的,不是真正的苦行。所以修行的關鍵在於如理作意,而不在於是否受樂,或是吃苦,對於苦樂不應該偏執一邊,而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對治。比如世尊在《毗奈耶經》中,對於貪欲重的人,就開示他們行持十二頭陀行,比如住阿蘭若、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等等;對於嗔心重的人,世尊會開許他們受用一些比較好的飲食、臥具,穿比較好的法衣。所以折磨身體並不是苦行,不管是十二頭陀行,還是受用能帶來安樂的資具,只要能如理作意,保持正知正念,特別精進地對治自己的煩惱,那才是真正的苦行。

接下來的廣明差別中,聖天菩薩就是牢牢抓住非理作意這個煩惱的主因,引導大家正確有效地對治心相續中的煩惱。

丁二、廣明差別分三:一、示所斷惑相 二、明障治對應之差別 三、分說斷三毒之法

「廣明差別」,就是廣泛地闡明,使明瞭貪嗔癡煩惱及其對治的方便。聖天菩薩先是引導大家認識到煩惱的體相,然後具體把煩惱和相應的對治方便對應起來,最後來分說斷除三毒的方便。

戊一、示所斷惑相

在斷除貪等煩惱前,需要先了知煩惱的體相,這和在消滅敵人之前,要先認識敵人是同一個道理。

貪業能攝集,嗔業起鬥爭,

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

難詞釋義

業:這裡的業是作用的意思。

頌文直解

貪的作用是攝集,也就是能攝集樂的受用,嗔的作用是導致不和與鬥爭,癡的作用是能增長貪與嗔,就像風大能使火大增盛,使地大堅固,使水大寒冷一樣。

釋義

貪的作用,就是攝集,也就是不斷地想要獲取,而不會嫌多。因為世間人有很強的我執,有鮮明的你、我、他的區別,所以總希望自己能控制的範圍越來越大,我所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貪心就很容易產生。世間成語中也有「貪得無厭」,說明了貪具有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的特性。嗔的作用,就是產生不和,進而導致鬥爭。因為你、我、他界限分明的人,對自己的地盤非常執著,當他覺得別人有可能侵犯到自己的權益時,出於保護自己地盤的動機,世間人會特別警覺,然後對別人生起敵意,產生出不和,甚至鬥爭,這就是嗔心的作用。而癡心能增長眾生心裡的貪心和嗔心。因為愚癡,世間人就覺得可以去貪,應該生嗔,從而增上了形形色色的貪嗔煩惱。

貪的對治良藥,就是放下貪著,捨棄眷屬及財物等,俗話說「知足者常樂」,放下追求,斷除貪心的那一刻,就是獲得真正安樂的開始。嗔的對治良藥,是修慈心,及適當受用一些喜歡的飲食、衣服、住宅等。癡的對治良藥,是善加觀察緣起。

關於貪嗔癡的作用,月稱菩薩在《中觀四百論廣釋》中舉了這樣一個譬喻來說明。海裡的鬼怪有一天變成了人形,和前去海裡捕魚的兩位漁夫商量說:你們一個來生火,另一個來掌勺,我來抓魚,這樣我們就都可以順利地享用美餐了。於是他們三人都高高興興地分頭做了起來。鬼怪的任務是去抓魚,同樣貪的作用是去抓取東西;其中一個漁夫的任務是用煎、炸、煮等的方式燒魚,同樣嗔的作用是產生衝突,並且在衝突時用惡劣的語言使對方受到煎熬;另一人的任務是去生火,同樣癡的作用是給貪、嗔餵食。

那麼為什麼貪嗔癡煩惱毫無疑問是所斷呢?

不會故貪苦,無助故嗔苦,

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

難詞釋義

不會:指不會遇,得不到的意思。

由彼不達彼:第一個彼是指貪嗔癡煩惱,第二個彼是指貪嗔癡煩惱造成的痛苦。

頌文直解

同樣,貪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生苦,嗔心因為力量缺乏、無助而生苦。而眾生因為不知取捨之相而愚癡,而因為愚癡,不知道為什麼會生貪苦和嗔苦,這是最大的痛苦,因為由此便不可能生起斷除貪嗔的念頭。

釋義

生起煩惱的後果,就是遭受痛苦,所以對眾生來說,煩惱對自己是有害的,應該予以斷除。

貪心使人總是不滿足於當下的一切,而幻想著獲得更多的受用。但是眾生的業力,決定了這種幻想不可能實現,所以有貪心的人就覺得很痛苦。即使有些目標實現了,但沒過多久,他看到了別人擁有更多、更好的東西,這樣他的貪心又生起來了,又會給他帶來新的痛苦。

嗔心生起來之後,就與他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抗,這時就希望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氣勢上,或者在身體力量上,都希望自己能佔據優勢,壓倒對方。但又因為眾生的業力原因,決定了眾生缺乏力量,不可能事事都能順自己的意。所以生起嗔心後,就會感受孤立無援的痛苦。

比貪嗔痛苦更嚴重的是,眾生因為被貪嗔蒙蔽,而加深了愚癡,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正是自己的貪嗔之心造成的。人們越愚癡,就越不認為煩惱是過失,還認為生起貪心和嗔心是很正當的事。每天生起的貪心,有一千次以上。尤其是嗔心習氣重的人,總是把他人當作怨敵,稍有不順自己意的時候,就開始去毫無理智地攻擊他人。這樣的人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這樣做的種種後果,沒有想到生起貪心和嗔心,就像是拿刀在砍自己一樣,最大的受害者正是自己。所以真正明白因果道理的人,都會知道貪嗔煩惱是自己真正的怨敵,而且是攜帶著武器的兇狠的怨敵,因此一位好的修行者,是不會容忍自己生起煩惱的。

《中觀四百論廣釋》中講了這樣一個公案。一個窮人對王后生起了貪心,但是因為王宮裡防衛森嚴,他根本無法接近王后。他的貪心得不到滿足,因此特別痛苦。由此他還對國王生起了嗔恨,但是自己的力量微薄,根本無法與國王抗爭,所以鬱悶於心。他心中的貪嗔,又增上了他的愚癡,沖昏了他的頭腦,使他無法恢復理智,於是這樣的痛苦就持續不斷地折磨著他。

那麼貪嗔癡煩惱應該同時斷除還是分頭斷除呢?這要看這三種煩惱是同時還是分別生起的。因此聖天菩薩繼續引導說:

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

如是現見嗔,與貪不俱起。

頌文直解

如同現見到水大種的痰病和火大種的膽病不可能同時生起一樣,如是也可以現見到嗔心與貪心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時生起。

釋義

相違的事物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貪的作用是攝集,嗔的作用是排斥,這兩個相違的心所,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時生起。但是癡心與貪嗔二者卻是相應的,能助長貪嗔,所以能與貪嗔同時生起。

這樣就明白了所斷的貪嗔癡煩惱之相。接下來,聖天菩薩就教導大家與貪嗔癡煩惱對應的對治方法。

戊二、明障治對應之差別

役貪如奴僕,不愛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愛敬治彼故。

難詞釋義

貪:是貪者,這裡指具貪心的弟子。

嗔:是嗔者,這裡指具嗔心的弟子。

不愛:即不敬。

頌文直解

一位了知貪嗔煩惱特徵的阿闍黎,他在調伏弟子時,會把具有貪心的弟子像奴僕一樣役使,因為不敬、嚴厲是對治貪心的良藥。對於嗔心重的弟子,他會當作主人一樣去承事,因為愛敬是對治嗔心的良藥。對於愚癡者,則愛敬與不愛敬都要用到。

釋義

傳授佛法的阿闍黎,尤其是大乘的阿闍黎,對弟子特別慈悲,上一品中也說:「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因彼不知利,故名為弟子。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能仁觀煩惱,非惑繫眾生。」在阿闍黎的眼中,弟子就是被煩惱魔困住了的可憐病人。就像醫生針對不同的病,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一樣,阿闍黎對於不同煩惱的弟子,也會採取相應不同的調伏方便。

弟子如果貪心重,阿闍黎就會嚴格管束,並且不斷地差使弟子,使他的身口意忙於做聽聞、披讀、諷誦等的十法行,這樣弟子忙於學法,貪欲就沒有機會生起,並且在學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煩惱的過患,和對治煩惱的方法。

嗔心重的弟子,稍微不順心就要發脾氣,造下深重的惡業。對於他們,阿闍黎反而會客客氣氣,對他們和顏悅色,並且會經常給他們好的飲食和衣服,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這在別人看起來,阿闍黎對待弟子的態度,就好像是一位奴僕在對待主人的態度一樣。那麼弟子會受到師父言傳身教的影響,逐漸學到了師父心相續中的調柔,從而自覺地對治掉自己的嗔心。

對於愚癡心重的人,則要根據情況,看他的愚癡是與貪相應的,還是與嗔相應的,然後分別用相應的愛敬與不愛敬的方式進行調伏。

這樣弟子在阿闍黎的呵護下,就會平穩、順利地進步,沒多長時間,煩惱就會減輕,成為合格的弟子。

另外,也要知道一天中煩惱生起的時間次第,從而進行相應的對治。

 

初時愚癡生,中間起嗔恚,

末後生貪欲,每日三時起。

難詞釋義

初時:指早上。

中間:指日間。

末後:指晚上。

頌文直解

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響,第二天起床時神志昏沉,睡眼惺忪,因此愚癡生起的比較多;到了中午和下午,因為工作勞累,以及飢餓,就會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吃了晚飯後,已經從疲勞中恢復,因此貪欲就會生起。一天之中,根據身體的虛弱狀況,不同煩惱也會依次地生起。這樣了知之後,對煩惱就應進行相應的對治。

釋義

在十二緣起支中可以知道,凡夫心上的煩惱,是緣於身上的苦樂感受而生起的。從樂受生愛,從苦受生嗔。那麼在一天之中,身體一般也會經過早上的無記,到中午、下午的疲憊,到晚上的舒服的變化。因此人的心裡,也依次會表現出愚癡、嗔恚、貪欲這三個煩惱。

知道了一天中煩惱生起的這個規律,就像提前得到了敵人要進攻的情報,修行人就要提前防範,早上就多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這樣就不會發呆,中午就多觀嗔恚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就多觀察貪欲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貪欲。一個修行人,在一天之中,就要針對這樣不同的情況,分別對煩惱進行對治,讓心不放逸,一直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

視頻網址:http://youtu.be/u2j3p3pD55Q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1/18 上午 10:10:25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