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丘揚創巴仁波切開釋修心七要【勝義和世俗菩提心】

您是本帖的第 66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丘揚創巴仁波切開釋修心七要【勝義和世俗菩提心】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丘揚創巴仁波切開釋修心七要【勝義和世俗菩提心】

丘揚創巴仁波切◎著

鄭振煌◎譯

<------以下正文------>

 

 

第2要

修正行:發菩提心

 

【勝義和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和布施波羅密

 

  勝義菩提心的要旨,在修持以如意寶爲象徵的布施波羅密。布施西藏文是「jinpa」,意指給予、打開或分送。因此,布施的概念是不藏私,一直給予。布施是根本的開放,全然的開放,不再受制於開發自己。打開自己最好的方式——與自己和他人做朋友。

 

  傳統上,布施分爲三種。財布施:給予物質的幫助或提供他人舒適的環境。無畏布施:消除他人的疑慮,並教導他們不須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全然的痛苦與噩夢;幫助他們了解,有個「本善」和修行方法能支持他們——這就是無畏布施。法布施:你讓他人知道,有一條由戒、定、慧構成的路。透過這三種布施,你就能打開別人的心胸。如此一來,人們的封閉、不幸和狹隘思維就能轉變成更大的視野。

 

  這就是整個大乘的基本見地——讓人們想得更廣、更大。我們有辦法以廣大的布施心、善心和富裕開啓自己,融入世界的其他眾生。我們給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雖然我們不應特別爲了獲得而給予;反之,我們給得越多,就越能啓發自己不斷地給;而回報總會自然、自動發生。

 

  布施的相反是吝嗇、藏私,基本上,這是貧窮的心態。勝義菩提心口訣的基本原則,是安住於第八阿賴耶(alaya)識,而不是跟隨我們的妄念。「Alaya」是梵文,意指基礎,有時候是指住所或家,就像「Himalaya」(喜馬拉雅)的意思是「雪鄉」。因此,阿賴耶有範圍廣闊的意思。在人、我的概念產生之前,阿賴耶是意識的根本狀態,是處理萬法和萬法存在的基礎地。爲了安住在阿賴耶的本性中,你必須超越貧窮的心態,了解自己的阿賴耶和他人的一樣好,感到富裕和自足。你做得到,而且你也可以布施。勝義菩提心口訣(口訣二到六)是修心的基本依據,我們將透過它們熟習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和畢竟空性類似。要了解畢竟空性,就必須同時對畢竟悲心有基本的了解。空性的字面意思,是開放或空。基本上,空性就是了證「非眞實存在」。了證非眞實存在時,你就會更慈悲、更能布施。問題是我們通常想執著自己的領域,固定在某處。一旦固定,就無法布施。了證空性的意思是發現實無地面可得,了解我們終究是自由的、無瞋的、開放的。我們了解自己其實是非眞實存在的。我們不「是」(應該說我們是「沒有」),就可以布施了。這時,我們得到很多,卻沒有失去什麼。這是很根本的。

 

  悲心是基於身上某個「柔軟處」的感覺,好像身上長顆痘痘,很疼痛,痛到我們不想揉它或抓它。洗澡時,我們不想在上面抹太多肥皀,因爲會痛。痛點或「柔軟處」就是一揉就痛,碰到熱水或冷水也一樣。

 

  身上的痛點,是悲心的比喻。爲什麼呢?因爲即使在盛怒瞋恨當中、麻木不仁或懶散怠惰時,還是一直有個柔軟處,某個可以讓我們培養、至少不會弄傷的點。每個人都有那種基本的痛點,甚至動物也有。不管我們是瘋狂的、沉悶的、強勢的、自私自利的,不管如何,都有那個痛點,傷口(這可能是更生動的比喻)永遠存在。那個傷口通常造成很多問題,非常不方便。

 

  痛點或傷口有時候譯成「宗教信念」或「神聖經驗」,但我們不管這些。這和佛教無關,和基督教無關,和其他任何宗教也毫無關係。它只是一個傷口,非常單純的傷口。有傷口其實是好事,至少我們還有別人可以接近的地方,不是隨時都一身盔甲。我們在某處有個痛點、有個傷口,眞該謝天謝地!

 

  因爲有那個痛點,所以即使我們是「非常人」(墨索里尼或希特勒……)也能夠愛。我們仍能欣賞美、藝術、詩詞或音樂。痛點之外的地方可能覆蓋著鐵甲,但某個痛點永遠存在。眞是太好了。痛點就是大家所知的胚胎悲心、潛在悲心。至少我們的生命有某種空隙、裂縫,讓基本健全的心智得以照射出來。

 

  標準可以很基本,我們的痛苦可以只是純粹喜歡玉米餅或咖哩,但這就夠好了。我們有某種開口,喜歡的「對象」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有個痛點、傷口就好。那就是所有細菌的入口,它們從那裡開始繁殖,占據我們全身,影響我們的身體系統,而悲心也正該如此生起。

 

  除了外傷,還有內傷,稱爲「如來藏」或佛性。如來藏像一顆被智慧和慈悲切割、弄傷的心。當外傷和內傷開始接觸相通時,我們就會了解,自己徹頭徹尾是由一個完整的痛點構成的,這稱爲「菩薩燒」。這樣的脆弱就是悲心,我們再也無法防衛自己了。巨大無邊的傷遍一切處,同時有內傷和外傷。內外傷都對冷空氣、熱空氣和小波動很敏感,我們的內在和外在都開始受到影響。那是燃燒中的愛之火焰(如果你想這麼稱呼的話)。但我們對自己所說的愛要很小心。什麼是愛?我們知道愛嗎?愛是個定義模糊的字。在這裡,我們甚至不把愛稱爲愛。在青春期之前,沒有人會對性慾或愛情有任何概念;同理,我們還沒了悟自己的柔處到底是什麼,所以不能談論愛。我們只能談論熱情(談論悲心聽起來可能太偉大了)。悲心聽起來很棒,但其實它跟愛有點不同,愛很沉重。悲心(compassion)是一種熱情(passion),意思是同(com-)(passion),用英文字根來看比較容易瞭解。

 

  倘若我們的皮膚有道傷口,治療起來就很辛苦;但另一方面又很溫柔。治療的意圖是溫柔的,但療程卻非常艱苦。結合兩者,你可以說是同時受到「艱苦的」治療和「溫柔的」對待。這讓你轉變爲菩薩。你必須經歷那種過程,就像跳入攪拌器裡。你必須這麼經歷,跳入攪拌器並跟隨它一起運作,然後你開始覺得自己在攪拌器裡游泳。你被攪拌器「處理」之後,甚至還覺得有點享受!因此,只有悲心才能使你對勝義菩提心有實際的了解。換言之,純粹邏輯、專業或科學的推論,不會讓你有眞正的了解。勝義菩提心的五句口訣是入慈悲之門的必要步驟。

 

  在座許多人都不是特別慈悲的,這很令人驚訝吧?因此,我們必須把悲心這個主題從頭到尾講一遍。悲心是一個格外龐大的主題,包括如何變得慈悲。其實,勝義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的前置步驟。開展悲心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如何正確地變得慈悲,如何愛你的祖母……甚至如何愛跳蚤或蚊子。世俗諦的悲心又是更後面的事了。如果我們不了解勝義菩提心,也就完全不了解「慈悲爲懷」的實際做法。我們可能會一邊加入紅十字會,一邊當個討厭的傢伙、說一些謊話。

 

  根據大乘的傳統,我們確實能夠生起二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之後,就能繼續前進,並以菩薩爲榜樣也修習,我們可以是積極的菩薩。

 

  爲了生起勝義菩提心,我們必須止觀雙運。有了「止」的基本正念和「觀」的全然覺照之後,讓兩者涵蓋我們整個生命(我們的行爲模式和日常生活)和每件事情。如此一來,不管是在上座時的靜修,還是下座後之思覺,正念和覺照隨時會同步現起。不管我們是在睡覺還是醒著、進食或漫步,止和觀皆隨時現起,這是相當愉悅的經驗。

 

  有了愉悅,我們也比較容易對萬法生起友善之感。原先的惱怒和瞋心被正念和覺照處理過後,反而產生本善的概念,噶當法本把本善描述爲阿賴耶的自然美德。我們要了解這個重點。在意識被分成「我」和「他人」,或產生各種情緒之前,阿賴耶是意識的根本狀態,是處理萬法和萬法存在的基礎。而它的基本狀態,或是自然風格,就是善;它是非常仁慈的。存在的基本狀態是本善,是我們可以依賴的。我們有空間放鬆、敞開自己,可以與自己和他人做朋友。這就是根本美德或本善,它是勝義菩提心生起的基礎。

 

  一旦我們受到止和觀的啓發,就會發現空間,能讓我們呈現全然正面的素樸。藏文的素樸是「pak-yang」,意指無憂無慮或放鬆。我們不須掛心自己的本善,不須全心細看或調查,以確知自己的阿賴耶裡有沒有潛藏害蟲或蟲卵。我們能以素樸放鬆的方式,自由自在地生起阿賴耶的本善。我們可以生起輕鬆之感、解除痛苦,解脫一切的束縛。

 

菩提心和持戒波羅密

 

  這把我們帶到下一階段。還是一樣,我們不要停在理論、概念的層面,要回到最實際的層面。在大乘,我們主要關心的是如何喚醒自己。我們開始了解,自己不像原本以爲的那麼危險。我們修慈心觀,轉而生起悲心。

 

  修世俗菩提心跟持戒波羅密有關。如果沒有持戒,就會像沒有腳卻要走路;沒有持戒,人無法解脫。戒的藏文是「tsultrim」:「tsul」的字面意思是正當,「trim」是紀律或守規則。因此,可以譯成規則或正義。「Tsultrim」的基本概念不只是布施而已,它的意思是很有威儀,也指無貪愛感和非領域感,都跟世俗菩提心很有關係。

 

  世俗菩提心來自單純和基本的體證——在任何情況下,自己都能有柔軟心。即使是最凶惡的動物,在照顧牠們的幼兒,或是爲了照顧幼兒而保護自己時,也都有柔軟心。我們從止觀雙運的基本訓練中開始了解自己的本善,並且順隨本善。我們開始安住在阿賴識的本性中,無憂無慮、非常素樸平凡,也很隨意。當我們放下自我時,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很好的。我們可以把這個感覺當成「過得愉快」之類普通平凡的概念。然而,我們對自己有善意,並不是爲了任何目的,只是試著「做自己」。就如一般人說的,我們可以呈現自己的本色。那時,我們自然會有辦法讓自己解脫放鬆。我們能對自己更好、更信任自己,並且感覺很好。阿賴耶識的本善永遠存在,那種健康、欣喜和素樸的感覺,讓我們了證世俗提心。

 

  世俗菩提心旨在開始學習互愛和尊重,這是基本重點。對我們來說,學習去愛是很困難的。如果迷人的對象、夢想或前途就在眼前,我們是有可能去愛的,或許那時我們可以學習愛。但如果愛是指純粹給予而不期望任何回報,人就很難學習去愛了。這很難做到,當我們決定愛某人時,通常期望他滿足我們的欲望,並且符合我們崇拜英雄的心理需求。如果他能滿足我們的期望,理想上,是可以和他談戀愛的。因此,變愛通常是有絕對條件的愛,比較像商業交易,而不是實際的愛。我們不知如何傳達溫情。當我們開始對某人傳達溫情,也會感到非常緊張。而當所愛的對象試圖回應時,卻會被當成冒犯。

 

  那種愛法是非常瞋心導向的。在大乘,尤其是在觀行的傳統中,愛主要是基於自由、開放、不求回報。那種愛像共舞,即使你們在跳舞當中踩到彼此的腳趾,也不會認爲這是問題或侮辱,我們不須因此而不高興或過於敏感。對所有人來說,學習去愛、學習打開心胸,是最難的事情。我們隨時都受貪愛的制約。因爲我們在人道,人道的主要特徵一直都是貪愛和欲望。所以說,大乘教法是基於溝通、開放和無所求的心。

 

  我們開始了解到萬法的本性是毫無概念、本自性空的,也了解到外物像這些桌椅、地毯、窗簾、牆壁都不再是妨礙,就可以無限擴展愛心,毫無阻礙。談論空性的眞正目的是讓我們有空性,因而能用不期望、無所求、不占有的愛塡滿整個虛空,這也是大乘最有力的貢獻。

 

  反之,小乘佛教行者非常熱衷於個人的解脫道,他們不傷害其他眾生。他們是非常理性、善意和禮貌的。但如果只以個人解脫爲目的,完全不利益他人,你如何能有眞正的禮貌,並且能整天保持微笑?即使和藹可親又禮貌,你還是一直在爲自己的事考量。在大乘的層面上,愛有很多空間:廣大的空間、開闊和膽識。你一生起那種愛,就不再只是自掃門前雪了。

 

  母子之間的關係,是生起世俗菩提心首要的比喻。根據中古世紀的印度和西藏傳統,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是選擇母親爲第一個生起溫柔感的對象。傳統上,人對自己的母親有溫暖親切的感覺。在現代社會,這點可能有困難。然而,你可以回到中古世紀對母性的概念。你可以感謝她爲了你而犧牲自己的安適。你可以回想她過去是如何在半夜聽到你的哭聲而醒來,如何餵你、幫你換尿布等。你可以回想自己如何在這個小家庭裡扮演小霸王,而母親如何成爲你的僕人,只要你一哭,她不管喜不喜歡,都會跳起來看你發生了什麼事。你的母親確實這麼做。等你年紀大一點時,她對你的安全和教育等非常掛心。因此,爲了生起世俗菩提心,也就是相對的、覺醒的溫柔心,我們以自己的母親爲例子,她好比是我們的明燈。我們想想她的所做所爲,就會領悟她爲我們犧牲這麼多。母親的慈愛,是重視他人甚於自己的完美例子。

 

  觀想自己的母親是世俗菩提心的前行,你應該以此爲起點。你可能是瞋心極重、憤世嫉俗的人,也可能是垂頭喪氣的人。但你還是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想想母親對自己有多麼好。即使你怨恨母親,你還是可以想到她的好。你可以回想曾經有人爲了你,犧牲她自己的生活,把你拉拔長大,才能成爲現在的你。

 

  這裡談到的世俗菩提心,在某方面是非常原始的;另一方面,它也非常具啓發性,這是菩提心應有的特性。雖然你可能是瞋心極重的人,卻不能說你的一生都沒有受到別人的幫助。母親曾經對你很慈愛,爲你而犧牲。如果沒有她把你養大,你就不可能是現在的成年人。你可以了解當你軟弱無助時,母親把你養大和照顧你並非全然出於義務,還出於她的眞誠,所以有今天的你。那種慈悲是非常眞實和直接的。

 

  有這樣的了解,我們就可以開始延展自己不瞋恨、不沮喪、不憤怒和不怨恨的心,而不只是感恩自己的母親。這跟服從和無貪愛的持戒波羅密有關。傳統上我們以母親爲例子,之後延伸至朋友和一般大眾。最後,我們甚至試著對敵人、不喜歡的人更有好感。因此,我們延伸溫和、柔軟與感恩的人。我們不是專門在談基督宗教的慈善,而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柔軟和理性。我們在談怎樣才能對任何人都抱持感恩的心,從自己的母親開始,延伸至自己的父親等,直到包含世界的其他眾生。到最後,我們甚至開始同情臭蟲和蚊子。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起點——了悟他人確實比自己更重要。他人可能一直給我們找麻煩,但我們仍然可以對他們好。依照世俗菩提心的邏輯,我們應覺得自己較不重要,他人較重要——任誰都比自己重要!這麼一來,我們會覺得如釋重負。最後,我們有給予他人愛和關懷的空間,而不只是一直侷限在這個稱爲「我」的東西。老想著我是這樣、我是那樣、我餓了、我累了、我是……,我們可以爲他人著想。從這個觀點來看,世俗菩提心相當簡單平常,我們可以照顧他人,我們確實可以有足夠的耐心,練習無我地服務他人。世俗菩提心口訣(口訣七到十)指導我們如何用簡單的方式修持,好比老祖母自然地用手指出東西。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1/12 上午 07:55:3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