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77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十四課

己二、廣說其性

接下來的四個偈頌,聖天菩薩進一步對「身為苦源」進行了詳細的引導。

首先,聖天菩薩進一步引導說,有漏身體的自性是苦,這種性質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身雖久享樂,不能成樂體,

謂他勝本性,此定不應理。

難詞釋義

他勝本性:「他」,自性之外的因素,此處指樂;「勝」,指勝伏、壓制、壓服;「本性」,此處指身體的苦器本性。「他勝本性」:本性之外的樂,勝伏了本性的苦。

頌文直解

凡夫的業報身體即使長久地享受飲食等安樂的來源,它的自體也不能以此而變成了安樂。說本性之外的樂,能夠勝伏身之本性的苦,這必定是不合理的。

釋義

在上一科「略明身為苦源」中,大家已經知道了業報身的自性就是眾苦之器。既然是苦器,那麼即使享樂很長時間,即使嘗遍了各種欲樂,也不可能改變性質,變成了樂。就像金銀銅鐵等金屬,它們在常溫下是固體,只有在高溫狀態下,它們才會變成液體,但是不管它們變成液體的時間有多長,只要溫度一降低,它們馬上就又變回去了,成了固體。這說明,即使在高溫下保持多長的時間,也不能改變它們在常溫下固體的性質。同樣,由身外的因素所帶來的樂,不管持續時間有多長,仍然改變不了身體苦的自性,就算正在感受外境帶來的樂的時候,身體的自性依然是苦的。《四百論廣釋》中說:一隻杜鵑鳥被烏鴉養大,那牠會不會變成烏鴉呢?當然不會的,杜鵑鳥就是杜鵑鳥,牠的性質是不會改變的。同樣,再多的有漏享受,也不會使身體的自性變成樂的。

現代社會,滋生出了物質至上、金錢萬能等的思想,以為只要有足夠的錢,就能去掉身體的苦,就能買來快樂。所以世間上的人,就以掙錢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掙錢多的,即使來路不正,也會被世人推崇。這其實就像是歸依了錢一樣,把錢當成了衡量一切的正量。

但是這種思想,是完全錯誤的,因為身體生老病死等苦的自性,是相伴終生的,而金錢帶來的樂,只是一時的。為了獲得轉瞬即逝的樂,而以畢生的精力謀取財富,那最後只能落得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結局。而且在死苦降臨時,金錢就不能起到一丁點的作用。在死的那一刻,這一生的名聞利養,都將徹底化為灰燼,那時候就會明白,這些錢財、名譽、地位等等都是靠不住的,並且因為浪費了積資淨障,以及修習解脫道的機會,使得在今世出離輪迴的希望徹底落空了。

能衡量一切的正量,並不是有漏、無常的錢,而是智慧、慈悲和度化眾生的方便力,這三者才是真正成功者的標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就不會去重視金錢,而會把佛法看作無比殊勝的無上如意寶,去精進地修行解脫道。所有學佛的道友,包括出家僧人在內,也都要反思,在自己的見解中,有沒有把金錢當老大的這種想法,有的話必須要遣除掉,否則這對聞思修行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那麼有人想,雖然這個業報身體確實是苦,但是也有人沒有感受到苦啊,下面他們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設問:即使苦存在,只要幸運的話,也不會感受到。比如,有的人從生到死,生活條件一直都很優裕,他們並沒有吃過苦。因此,怎麼能說他們業報身的體性是苦的呢?

答:

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

頌文直解

如果善加觀察,那些擁有巨大財富等的勝者,遭受的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意苦,而那些劣者,遭受的是飢渴、疲勞等的身苦。因此,這身苦與意苦二者天天都在折磨有情世間,所以樂完全不是身體的本性。

釋義

苦有兩種:身苦和意苦。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身苦者,身痛、頭痛等四百四種病,是為身苦。」因為這個身體是由四大所形成的業報身,所以必然會感受種種苦,除了身痛、頭痛之外,還有飢渴、寒熱等等的苦。現在人上下班尖峰時段要擠地鐵、擠公交車,還有上班時過多的體力勞動,和過高的工作強度,都會造成身苦。所以很多上班的人都在喊累啊!很累啊!

意苦也被稱為心苦,《大智度論》中又說:「心苦者,憂愁嗔怖嫉妒疑,如是等,是為心苦。」《瑜伽師地論》中說,心苦是由「於自體執我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嗟」造成的。我執越強,所生的怨嗟(也就是怨氣)就越大,這樣就會造成憂愁、驚怖等苦,並且會帶來嗔恚、嫉妒、懷疑等的煩惱,而這些煩惱,因為不寂靜的緣故,本身就是極大的心苦。

在這個世界,生活水平低下的家庭裡,住房、家具、穿著、飲食等等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很差。比如,住的房子經常漏雨、漏風,吃的上頓不接下頓等等,所以需要承受很多身苦。而富足的人擁有了各種優裕的條件,所以遭受的飢渴、寒熱等身苦相對較少。但是他們越富足,貪欲就越大,當那些貪欲無法實現時,就會生起難以抵禦的心苦。這種心苦,對他們的煎熬程度,並不比勞苦大眾的飢渴、寒熱等苦要輕。還有,當看到比他們更富足的人時,他們心裡產生的嫉妒、嗔恚,也會讓他們度日如年。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這種嫉妒、嗔恚的苦,也是不容小看的。這樣不管生活條件好,還是生活條件差的人,誰又能夠找到自在享樂的機會呢?所以,意苦和身苦天天都在折磨著這個世界的人們。可見,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安樂的。所以說啊,這個樂絕對不是有漏身體的自性。

在中國,曾經把佛法及儒家等的傳統教育全部都丟失了,於是人們就拼命去追求物質生活,想去發財,想從物質上讓自己得到徹底的滿足與安樂。現在人們生活條件是變好了,但是心裡面始終還是不踏實,沒有安全感,沒有真正的快樂,再加上那種貪婪的充滿欲望的心越來越增強的緣故,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內心裡面特別苦惱。現在人的心太複雜,追求的太多,生活要求太高,什麼都要更新,要跟上飛速發展的時代的步伐,追求這個追求那個。但是吃的東西多了,就怕身體會胖,所以又不敢多吃;穿的呢,想多穿一點,但是太熱了,也穿不了多少;住的方面呢,一個人的身體不能分成三份或四份,同時住到三、四個房間裡去。

追求再多,就算都追求到了又怎麼樣呢。比如說你賺的錢多了,存到銀行,存摺上原先的數字是三十,現在到了六十,但是數字多了,到了臨死的那一天也不會起作用的啊!只是銀行存摺上的數字變了一下而已,然而你身上真正的感受仍然是苦啊!

感受的樂多了,能自在享受了,就能擺脫生老病死輪迴的大事情了嗎?這樣就能顯現修行的智慧了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而且越有錢,貪欲越是膨脹,有錢人或者是明星,賺到有幾億的,甚至十幾億的,最後跳樓自殺,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心苦太嚴重了。

所以人們的生活目標偏了。如果就像乞丐一樣,沒有吃的穿的用的,當然要去打工上班賺錢等等,否則會餓死、凍死,但是有些人,這一輩子吃穿住的基本的生活條件差不多都有了,然後心裡還是天天為了賺錢這樣的一個目標,放下聞思修,放下積資淨障,放下調心等等,這就得不償失了。

追求外面的物質生活是不能徹底解決心裡的問題的。比如西方有些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發展了,但是現在他們發現了,很多的真正的真實的安樂,是不能夠從外在的物質上得到的,所以他們就要剎車了,否則他這輩子會沒完沒了的賺錢,在物質生活上努力。

如果為了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浪費了大量時間在拼命地上班工作賺錢上,不肯聞思修,沒有時間積資淨障,但是到了年齡大了,病也多了,壽命也短了,以及真正要離開人間的時候,房子多又能怎麼樣呢?臨終時候衣服多又能怎麼樣呢?那個時候錢多了對自己的往生有幫助嗎?是不是往生的時候給阿彌陀佛帶去一點人民幣,阿彌陀佛就會特別高興呢?或者搞個小聰明,走個後門,送個紅包給閻羅王就能解決問題呢?或者說真正自己到了斷命根的時候,自己的所有恐懼、痛苦是不是有了錢就可以被免除了呢?或者是不是真正有了錢就不必下三惡趣地獄惡鬼旁生了呢?什麼都不是!所以說人們已經搞錯了,什麼都搞錯了。有經驗、有智慧的人,生活條件差不多的時候,就會想到這些夠了,再多也不起什麼作用,不如從內心上尋找真正的讓心裡快樂的修法。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用一位馴象師的經歷,來形象地顯示了勝者和劣者遭受的這兩種苦。

國王命令一個不會調教大象的人,去騎上一頭很難被馴服的大象,但這個人卻讓大象規規矩矩地聽他的指揮走路了。國王因此很高興,獎勵了他。大象原本的馴象師看到後,擔心自己馴象師的位置不保,因此心裡很憂愁。後來,國王又命令這個人再去騎這頭大象的時候,他失敗了,因此受到了責打。這就讓那位馴象師很開心。在這個公案中,那個馴象師遭受了意苦,而那位不會馴象的人遭受了身苦。

在現在的五濁惡世中,劫濁使得災難頻生,煩惱濁使得煩惱熾盛,眾生濁使得眾生苦多樂少,見濁使得邪見盛行,不信三寶、因果、極樂淨土等,命濁使得壽命短促。劫濁、眾生濁、命濁已經使眾生遭受了各種痛苦,同時煩惱濁和見濁又使得眾生在已有的痛苦之上,更增加了新的痛苦因素。大家可以觀察自己以及周圍的人。有的人身體一直病殃殃的,或者生活條件比較差,幹的活比較累,當然心情也就不會很快樂;有的人身體一直不錯,生活條件也挺好,但是邪見多,我執與煩惱很重,所以生活一直是灰暗的,很苦悶。大部分人呢,是既遭受著很重的身苦,又遭受著很深的心苦。大家平時多觀察觀察,既觀察自己,也觀察別人,這樣就能深入理解到佛法中所說的有漏皆苦的真相,從而能放下對輪迴不切實際的希望,全心全意修行解脫道。

那麼,這樣的苦,是否可以避免呢?下面聖天菩薩就來解決這個疑問。

 設問:即使存在著這兩種苦,因為強力的大樂能壓制它們,所以它們是否可以不被感受到?

答:

樂由分別生,分別隨苦轉,

是故除苦外,更無大力者。

頌文直解

因此,將苦的本性認為是樂,這僅僅是由虛妄分別產生的。而且虛妄分別所產生的樂,也會在之後的某時,隨苦而轉,被苦所控制的。譬如在有資具的時候,會覺得很樂,但是當資具失去後,則又陷入到苦中。因此在一切世間之中,只有力量強大的苦,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樂的力量。

釋義

 世間人在想到自己幫助了別人,或者管理著一大群下屬,或者得到了稱心如意的東西等等的時候,或者受到讚歎而得到一些名聲的時候,心裡就會因虛妄分別,而產生樂的感覺。但是他們又擔心這些產生樂的因素會失去,這種擔心,就又破壞了他們的樂。正因為樂是依靠虛妄的分別才生起和消失的,所以說樂是隨苦而轉的。但是苦卻與此不同,當苦生起時,分別心是無法通過作意,來減少或中止苦的。相反地,生起的苦不但能破壞享受悅意境的樂,而且也能破壞分別出來的樂。在我們享受悅意境的時候,這種快樂可以被任何苦所破壞掉。這樣,剩下的就只有苦了,樂已經蕩然無存。所以,因為樂的分別也受苦的控制的緣故,所以苦就具有控制一切的力量。

《四百論廣釋》中說:有一個人有兩位妻子。大房生了個兒子,但是夭折了,二房的兒子則活得很好。大房看到二房精心照料兒子的樣子,心裡很不舒服,經常流淚。有人問她:「你是在為死去的兒子流淚嗎?」她回答說:「我哭不是為了我那死去的兒子,而是因為她的兒子還活著。」後來,二房的兒子生病了,大房這時到另一個村裡去了,等她幾天後回來的時候,看到了從村裡抬出來一具屍體。她以為是二房的兒子死了,因此特別開心。這時她的腿上被一隻蠍子叮了一下,這種疼痛把她分別出來的那種樂又給消除掉了。因此無論何時何地,真正存在的,只有力量強大的苦,而沒有樂。

設問:即使安樂很難得到,但是它並不損害身體,所以是身體所擁有的。痛苦雖然多,但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它並不是身體所有的。

答:

如如時漸進,如是苦漸增,

故樂於此身,現見屬客性。

難詞釋義

如如:這是藏文的表達方法,表示如同、隨著的意思。

頌文直解

就像從幼兒到青年,再到老年,時間依次推進那樣,老年的苦也會逐漸增加,樂將會減少。因此對於這個業報身來說,可以現見樂並不是它的本性,而屬於客性。如果樂是業報身的本性,則身體增長多少,樂也應該隨之增加,而不應該減少。因此,應當思維樂並非業報身的本性,並斷除對它的執著。

釋義

身體的自性,不是由是否會對身體傷害來決定的。決定身體自性是苦還是樂的真正根據,除了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就是一、苦的來源,二、易受傷害,三、難以照顧)之外,本頌又提供了一個觀察方法,那就是從人的整個一生來觀察。人的一生,充滿了各種苦,尤其在進入老年之後,苦更加地多,更加地明顯。由此足可以看出,身體的自性即是苦,而不是樂。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次長途旅行。旅行的時間長了,就會越來越感覺疲憊,而且看著身上帶著的物質越來越少,心裡的焦慮也會與日俱增。對於愚癡眾生來說,「生活」的時間越長,老苦就越多,離死也就越來越接近了。

也就是說,身體裡的主性,是生老病死等的八苦,而人們希望的青春、健康、富足等等,都是客性。所以去美容、化妝、健身等等的努力,就相當於是在努力挽留客人,而想讓客人反客為主,長期住下來,但這又怎麼可能呢?客人終歸是客人,住上一段時間,必定要離開的。認識到在身體上,誰是主,誰是客之後,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認真對待。因為青春、健康等快樂的因素是客,所以不要去寄予希望,不要去花費精力,否則等客人一走,這些希望和精力全都泡湯了;而苦是身體的主人,所以要徹底認識到身體是傷害自己的一個敵人,應該要厭離,不能去貪執,不能為它天天去造業過日子,否則就是認賊為父、助紂為虐了。

從身體的主性是苦這一點,可以看出人的命運,其實都是悲劇,都是被苦所包圍、所操控的。那麼人們到底該怎麼辦,才能找到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方法呢?對於中下根機的人來說,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放棄這個業報身,截斷結蘊相續,出離輪迴,這樣就永遠不會再被身體傷害了。

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user/zfwtv/videos?sort=da&view=0&flow=grid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9/26 上午 10:13:09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56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