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第六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72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第六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遊子歸西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新手上路
文章:14
積分:28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遊子歸西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第六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說無壽經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六課

二、明權實二德

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進一步再詳細地開演這些大菩薩的修證功德。

「其所修行,清淨無穢」,指已經了達萬法如幻,沒有執著的心,如果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等等,心就有著相的染污。了達人我、法我皆空,而不住於空邊,能夠隨緣起無邊的妙用;雖起無邊的妙用,心裡根本不會粘著,這就是清淨無穢。

這裡舉幻師的比喻。在印度幻術盛行,人們對於幻術非常瞭解,所以一舉幻術就明白:雖然有一個相,其實不可得;雖然不可得,還可以化現。古印度有很多善於幻變的人,什麼東西都能變,能變宮殿、城市、廟宇,他結一個手巾能變一隻兔子;把帶子往下一甩,能化一條蛇……,所以,人、動物、建築物、城市都可以化出假相來。所以這裡講「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能夠變現各種不同的像,人的像裡頭可以變男變女,動物裡變象變馬等等,什麼都能變。

「本學明了,在意所為」,這是幻師起初他要學習幻術,到通達明了時,就叫「本學明了」。他對於怎麼掌握幻術、怎麼來變、變的事物是什麼性質,都清清楚楚的。他精通這一套幻術,所以就隨心所欲地作種種幻變,這叫「在意所為」。

菩薩是大幻化師,起初他要學一切變化之道,就是菩薩首先自己要證得根本智,之後心得自在了,能夠起無量無數的幻變。最後對於如何安住三摩地、變無量的身、說無量的法、怎麼調化有情,整個這一套都貫通、融會、熟練,這樣叫「貫綜縷練」(對應前面說的「本學明了」)。

到了已經完全純熟,就是無功用行、任運而做,所以是「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就是住於甚深的三摩地,是真實安住,沒有絲毫的移動,這樣就能遍於一切處,隨著眾生的機感而千變萬化。這裡只要還處在分別執著的狀態裡,就做不出來,因為這是在一念頃變現無數身。這不光是煩惱去除了,連很細的剎那的生滅心都要消盡,微細流注永盡,就能變現千百億化身。這是從法身中流出無數應化身,普遍在無數佛土裡做無數的幻變。這無數的身、無數的語言、無數的表現,全部是以一個本源流出來的,所以叫大幻化師。

剛才說的起幻化的像,對應前面「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這是表示普能化現、周遍化現。

「在意所為」,表示菩薩通達如幻的法,到了完全純熟的時候,就不必要先做加行、安住什麼狀態、再怎麼樣來變化,他已經到了無功用地,所以是任運地化現,不用隔一個剎那就能化無數身。比如說阿彌陀佛一時化無數身,接引無數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說有實體的身來了,這是已經到了無功用地,所以一切變化隨意自在。就是當心已經不被分別心的遷流所束縛,就達到了徹底的自在。因此就是「在意所為」,就是隨心所欲,沒有心不自在的、做不了的、感覺困難的。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就像幻師知道這些都只是幻影,由於這些相都是自己幻變出來的,所以在這些幻相裡什麼也得不到,心不會著在上面,作各種顛倒想。菩薩就像這樣,自己不會迷失在幻相當中,不會因為變了一個身體或者說了什麼語言,自己就迷在裡面,不會這樣。就像幻師幻現各式各樣的事物,觀眾是被迷得如癡如醉,眼睛傻傻地盯在那裡!那是他的眼識被迷惑了,認幻像為實,才有這種表現。但幻師幻變之後,心裡是不執著的,不會動心。

所以《寶積經》上說:「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事亦然。」好比幻師變現了各種的象馬等,他知道這些都只是虛幻,自己不會迷惑,也不會因此而起各種貪嗔等的心念。這樣就知道,「菩薩作幻,自於幻不迷」,並不會因此而起驕慢的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化這麼多身,能度這麼多眾生。這是說菩薩知道了虛幻,所以他度一切眾生,不見有一個所度的眾生。他說一切法,不會以為自己說了什麼法。本來就是虛幻的,而且完全現證了,怎麼會執著我化了什麼身、度了什麼人?眾生相也是假的!實際沒有眾生,但是在眾生心前不無眾生。

像這樣會不會住在空邊呢?不會的。所以緊接一句說:「愍傷眾生。」就是由於眾生還在作迷夢,還有迷夢裡的受苦,需要喚醒他,讓他離苦。所以,「愍傷」就是以大悲心遍入一切眾生界,起無邊的妙用,度無數眾生。

這樣就可以看到菩薩智悲雙運,「智不住三有」,不著一切相,所以沒有驕慢、自以為是等的心念;「悲不住涅槃」,所以能夠順應因緣、化現無量來度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化現在十方剎海裡無窮的幻化相、無窮的事業,表示與會的大菩薩們具足權、實二德,「實」是指自己已經證到了空性,「權」是以悲心能夠做無窮的化現。

實際上,整個佛法也都統攝在這裡面。所謂的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在證得根本智之後,起無邊的化用。這是沒有任何局限、沒有任何疲厭、沒有任何間斷的,自然就會化一切相,度一切眾生。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道御十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再從自利和利他來講。

自利方面,對菩薩的法已經無礙地究竟通達了,佛法的要領得到了,知道它的妙義,這叫「究暢要妙」。以這個緣故,就能善巧地說法,滔滔不絕。這沒有什麼別的原因,就是掌握了心要,已經決定地認識了,這樣就沒有障礙,可以橫說豎說、略說廣說,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度眾生也就能夠觀機逗教,一看就知道學人是什麼根性、什麼意樂,然後就知道怎麼樣設立方便,恰如其分地引導他、開示他。

「名稱普至,道御十方」,就是指菩薩的教化事業非常興盛,無論他到哪裡都有大名聞,名聲傳遍了整個世界。這樣作為大嚮導,能帶領十方有情步入安樂之道,把他們引導到解脫、到成佛中來。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菩薩自身深入了佛境界,所以就為無量諸佛共同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就是菩薩內證跟諸佛一樣,諸佛都是住於真如而行,菩薩也是住於真如而行。「大聖所立,而皆已立」,就是講菩薩的教化事業同於諸佛(大聖指佛)。法界、諸度是佛設立的教法,菩薩也是這樣設立。

佛施設的無量無邊的教法,歸納在兩個要點當中,就是甚深的法界、廣大的諸度。法界就是萬法的本體或根源。「界」,解釋為因。一切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即是心,心即是法界,這就是甚深。這裡面的秘密不是以語言分別能夠測知,所以稱為「深」。所謂的悟道,無非是悟此本性;成佛,無非是證此本性。這是一切萬法的根源,一切法都是從這裡流出,只不過隨著迷惑因緣就出現凡夫的不清淨顯現;隨著覺悟的因緣,客塵逐漸消盡,就現出它的清淨來,所以就出現聖者的清淨顯現。

總之,不論清淨或不清淨,任何法都是從這個根源出來的,離開這個根源就什麼也不可能有,所以這叫萬法同源。為什麼佛教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和佛平等呢?像基督教,即使生天了,也不可能成為上帝,永遠只是上帝的子民。但是佛法是徹底的平等觀,就是因為本體上眾生和佛是平等的。所以這個叫甚深。

然後,就是從這個體中起妙用,起無量無邊的行海,這叫做波羅蜜多行。通常說的六度、十度,或者展開來無數的度,都是到彼岸的意思。

我們佛法有甚深和廣大兩方面,「甚深」是指根源、指本體,本來具有法界如來藏性,因此就能成佛;「廣大」就是從這裡啟發出無量的波羅蜜多行(也就是普賢行海),從這裡會回歸到法界,會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佛法歸納起來,也就是「法界、諸度」。三世諸佛是這樣子設立教法,菩薩也是這樣子設立教法,所以就可以看到都是如此。

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

這一句是講利他的情形。

「如來道化各能宣布」,就是如來教化眾生的妙法,都能夠如實地開演,所以說法等同於佛。「為諸菩薩而作大師」,就是能像佛那樣利益眾生,能實行佛那樣的教化事業,能給菩薩眾作大導師,引導菩薩成佛。

怎麼教化?「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這是一個簡要的說法。因為眾生有無量病,所以菩薩開無量藥,宣說無量法門來引導眾生。歸納起來,無量法門不出「禪、慧」二字。禪慧就是止觀。對於要證得什麼佛法,可以廣說,也可以略說。雖然廣說是無量,略說就不出禪、慧二字。也就是要證得什麼呢?就是要有定慧的成就,定則一念不生,慧則了了分明;而且是定慧等持,止觀不二,一念不生時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時一念不生,這就是「不二」。

「開導眾生」,就是指眾生不落在昏沉裡,就落在散亂中,要他不起念頭,他就落在昏沉裡;要他去起觀照,他又落在妄想裡。這樣就脫離了本位,就作迷夢了!所以,所謂的引導眾生,無非就是要止息他的妄分別,要回歸到寂照不二的本具的心體上。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一切法的自體叫法性,或者本性。這些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男女老少這一切的相,它沒有自體,它要有自體就是實法了。就像夢境裡變出的種種相,它是沒有自體的。由於這是心變的,所以就是以心為體。

《起信論義記》裡說:「法性者,明真體普遍義,它是一切法的本性。」離開本性是沒有任何法的,如果一個法有它自己的體,那它就獨立在本性之外,所以諸法並沒有自體。比如身體有沒有自體?身體是不是本性之外獨立存在的法?實際上離開了本性,身體上的眼耳鼻舌、心肝脾胃等沒有一個能夠獨立運行。

我們迷了不知道,認為有個心外的東西。其實,本性一旦消失,全法界的一切法一剎那間就什麼都沒有了。這些實際是本性隨緣現起的相,所以它怎麼可能有自體呢?原先根本沒有「它」,本性隨著因緣就變出「它」來,當然「它」沒有自體。所以說諸法無自體,實際上本性也就是體,就是萬法的本源。

所以華嚴宗就講到「不變」和「隨緣」兩種義,就是指這個真心上,同時有不變和隨緣兩種義。慣用的比喻是金子和金器,金子隨著打造的因緣,製造成金盆、金碗、金耳環、金項鍊,金子的體隨緣而變現金器的相,從差別上看,確實有百千的差別。但是不論它變成哪種相,金子的體性始終不變;雖然金子的體性始終不變,但它隨著因緣又可以打造成不同的金器。又好比同樣的水體,隨著不同的風的因緣,會出現大波、小波、千形萬狀的波,這就是水的體隨著風的緣而現起各種差別相。雖然變現各種差別相,但水的體是不變的。所以,不變和隨緣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不二的(「不變」是指體不變,「隨緣」是指體會隨緣造出種種現象)。

真心隨著染淨因緣,會現起種種清淨、不清淨的顯現,這個就叫「隨緣義」。這是隨什麼因緣就變現什麼相,雖然隨緣變現不同的相,但本體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所以叫「不變」。比如由不同的因緣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心態、行為、事件,儘管如此,本體卻從沒有變過;雖然本體是不變的,但是它又能隨緣現出不同的相,這不變和因緣並不矛盾。就像我們從無始以來輪迴到今天,已經起過無數的變化,但這些都是在相上變來變去,本體是始終不變的。

所謂的因緣,一般會說迷染緣和悟淨緣,其實就是由迷、悟而分成兩段。迷裡面還可以分成善、惡、高、低等等,總的就抓住迷、悟這兩個字。本性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受用上有天壤之別呢?就是一個迷了,就隨著這個迷的因緣淨做迷夢、惡夢。這也是真心隨著一個迷惑的因緣,就會出染污的相,也就是客塵的相、一種無而現的虛妄的相,這個緣起上會出現無量無邊的六道輪迴。然後隨著覺悟的清淨的緣,就是明悟了自己的本性,就由這清淨的緣而顯現四聖法界。它的作用能淨除錯亂,所以本有的清淨就會顯發。總之,就要知道,染淨萬法的本源、它的本體,就是指的這個真心。

「達眾生相」,就能夠了達眾因緣所生的差別相。所以我們這個佛法要真俗圓融,勝義上要知道有萬法的根源,自己的本性,一定要得根本。不得根本,淨在這些差別上緣來緣去、分別執著,那是無休無止的!會引得人不斷地顛倒妄想,出現無窮無盡的生死流轉。如果要在一個個的差別上去對治,那是很困難的!所以,「甚深」就是指體,這是萬法的根源,什麼都是從它流出的。要證到這個根本,就把所有東西的心要抓住了,也就快了。這樣了達了法性,就叫得了根本智。然後要起差別智,差別智就是了達緣起千差萬別的事相。這樣要把甚深和廣大、根本和差別、世俗和勝義融合起來修,不能偏在一邊上。度眾生就要知道眾生各是什麼樣的根性,然後要有方法來度他。所以度人一定要開差別智才行。對每個人的狀況都很清楚,對緣起上怎麼運轉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夠隨順眾生,然後相應於他來施設方便利益他。

「明了諸國」,就對於國土器世間的清淨、污穢種種差別相都了達清楚。

以上「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這三句話就是指這些菩薩圓滿了根本智和差別智,因此能成熟眾生、莊嚴國土。

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

這都是普賢行願。前面序分裡廣讚菩薩的聖德,實際上也就是廣讚普賢大行,最後學完了就知道,整個這一套就是在說普賢行願。

能夠遍遊無數佛土廣興供養,叫做供養諸佛。菩薩已經能夠安住法界,所以能夠一念間普遍入於十方無數國土。打個比方,就像閃電極其迅速,中間不會隔第二個剎那。

「電光」,有速疾義、破暗義、不住義、無分別義。(一)菩薩一念一時普遍化現在十方世界裡供養諸佛、利益眾生,根本沒有出、入、前、後的相,所以就像電光一閃而至。實際上並不是從此地到彼地,花很多時間趕過去,而是安住法界不動,一念間就周遍地化現。(二)菩薩一念間能夠照了十方無數諸佛的法會,能夠照破眾生心中的黑暗,就像電光破暗一樣。(三)「不住」,就是無所住,沒有從此處到彼處的一條軌跡,而是一時化無數身周遍微塵數國土,沒有一個住處,沒有什麼來去的痕跡。就像閃電,忽爾一現,你說電是從哪裡來的?又到哪裡去了?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也沒有住處。(四)這樣周遍化現的時候也沒有分別心,不會有這個好那個差、先到東方後到西方等等的分別。如果有分別心,就根本起不了這麼大的妙用,只要動一個念頭就不靈光了。這就像電光一閃,能夠普照萬物,山河大地、房屋草木等的森羅萬象,一時間全部普照;照的時候沒有分別,它是自然照的。

「善學無畏,曉了幻法」,就是菩薩了達一切的相全是幻化,這只是虛假的顯現,不是有它自己的體,正現的時候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的時候還現一個假相。這樣就知道,菩薩對於世間的一切相毫無怖畏。比如,他不會見到地位高的人就生自卑感,也不會見到卑微的人就生自豪感,沒有這樣的心。無論他到哪個世界裡,都無所畏懼,因為一切都是幻相,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不會到了萬人會場就生恐懼,因為這裡面並沒有什麼真實的人;也不會害怕我得了癌症,我要死了;也不會有大眾威德畏——在大眾中自己膽怯起來;也沒有生死的怖畏,不會死來的時候害怕;也不會有什麼莫名其妙的恐懼感、無著落感;也不會有生活沒有保障的恐懼。總之,一切恐怖都是沒有的。

那麼這是從哪來呢?就是從曉了幻化來的。人心上起伏不斷的心念怎麼來把它歇下?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連同身體和心念。就像《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菩薩真正見了五蘊皆空之後,就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一切顛倒夢想都是緣著相來的,相有好有壞、有喜歡不喜歡……在這兩極裡頭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心態。這都是相對的,有貪就有嗔,有取就有捨,有高就有低,有自卑就有自豪……隨著兩對相就出兩對心。所以人就一直在這樣的兩極裡來回地運行。只要還不知道現相是假的,就永遠會這樣循環下去。

菩薩「曉了幻法」,就是知道萬法都是空性,相和空不是兩個,也就離了有、無二邊。因為這是無而有,所以就不是實有;這是有而無,所以也不是斷無。一切的相都是現和空不二!無論顯現內的根身、外的器界、裡頭的心念等,都不去執著!最後不論是染相、淨相、善相、惡相、眾生相、佛相都不執在心上,不緣著這上妄起分別!也就乾乾淨淨的,坦坦蕩蕩的,沒有顛倒夢想,沒有任何怖畏了!

「壞裂魔網,解諸纏縛」,剛才已經曉了幻法,通達了如幻,這個魔網就開始破裂,綁在自心上的一圈一圈的煩惱繩子就能解開,否則就難解了!心有千千結,各種邪的知見像一張縱橫交織的魔網,眾生就纏在這樣的邪網裡無法脫身,所以是可憐眾生!

從什麼時候能解得開呢?眾生都是在煩惱裡生活,心結都打不開,所以他經常苦。好的時候沒一、兩天,心裡時時都有煩惱、都不開心,其他沒辦法解決的,就是要讓他知道世間的事包括山河大地、自己的身體、心念,什麼功名富貴、妻財子祿全是假的,不要太當真了!

《大智度論》裡講:「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一起心動念,就墮在魔網裡了。為什麼?就是因為把事情當成是真實的!善惡、苦樂、高低、是非……這一切都是相對假立的,沒有一個是實際有的、能夠得到的,而眾生就在這虛妄的境裡不斷地起心動念,因此而墮在魔網裡。有時候是墮歡喜魔,就是認為好東西來了、我成功了、我得到了榮譽、我找到了所愛、我取得了什麼,歡喜了,就是墮歡喜魔。要麼就是墮悲魔!整天悲傷不開心,比如一個女人見兒子死了,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然後就陷在悲傷當中無法自拔。像有的人事業成功時欣喜若狂,事業失敗了又灰心喪氣。執著這是善,然後看到惡的時候疾惡如仇,那也是偏掉了。如果執著在惡上面,又把邪的當成有意義!總而言之,眾生整天都是起妄念,所以一直墮在魔網裡出不來。

「纏縛」,就是像繩子一圈一圈地纏繞在身上。這是比喻煩惱,又一個名稱叫「結」。種種煩惱的習性串習堅固了,就會被習氣的力量控制,跟隨它轉,這就是被綁住了。比如順境一來就起貪,貪就把你綁住,每一次它一出現就被綁住,只有它綁你的份,沒有你解掉它的機會,當然就被纏死了!這樣被纏死了,就會隨著煩惱的力量感召無數的生死。但是在現見到一切如幻之後,就能壞裂魔網,各種的妄念會止息下來,這個邪見的網會破裂。以前不正確的見,執著有我,又執著我如何如何,「我永生」是常見,「我斷滅」就是斷見,基於這個「我」做各種的行為或者執著各種的果等等,這都是由於執著實有,才會起這些妄見。真正見到了空,一切執著實有的知見全部都會消掉,乾乾淨淨的,所以非常徹底。

真正證得了空性,所有的妄動都會停止,所謂的見順境起貪、見逆境起嗔等等的這一些都會消除。所有的妄念、煩惱、業力、果報都是由執著實有惹出來的,所以一旦證得萬法空無自性,就會達到徹底的解脫。這樣的話,裡裡外外、高高低低、從無始到無終,任何的法都是海水一味——全是空無自性的。這樣從根源上認識了萬法的空性之後,就止息了虛妄分別,消掉了人我、法我的執著,這就是「破裂魔網,解諸纏縛」。

視頻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gQri5x_n_CPMT4nACjgPQ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9/17 上午 08:43:52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