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卻殿仁波切講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您是本帖的第 133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卻殿仁波切講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craig204310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論壇游俠
文章:177
積分:218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9年6月2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craig204310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卻殿仁波切講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卻殿仁波切講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講者:卻殿仁波切
譯者:法音法師
地點:南山放生寺
日期:2009324
       
首先,我們應如傳承祖師的宗規一般,刻意發起為饒益法界一切有情故,自己誓必證得無上菩提果位以此
菩提心的意樂為動機來講說聽聞正法。

先應略述阿彌陀佛世尊在因地時如何發心之理。阿彌陀佛世尊在因位時,曾經有一世當過王子,以王子身的那一世發起菩提心,如何發起菩提心呢?
當時,世間界的眾生壽命是無量的,阿彌陀佛世尊前身當王子時有佛及眷屬降於世間,所以這位王子帶著所有眷屬承侍供養這些聖者,並且在諸聖者前發心。
當他發心因緣具足時,佛就告訴這位王子說,你應如是像諸佛往昔一樣的發心;這位王子當時也是轉輪聖王,於是他帶領著許多眷屬在佛前宣說:「如果我以後的國土不得清淨我即不發心,國土清淨才發心。」        這位王子向佛如是啟白之後,於是佛就展現了無量無邊淨土在眼前,在諸淨土中最為殊勝的就是極樂國,因此阿彌陀佛的前身就說:「我要以如極樂國一般的淨土成佛而發菩提心。」
       
那麼,為什麼稱為極樂淨土呢?
極樂表示無苦,因為在彼國度連苦之名字也聽聞不得。也就是說,在極樂淨土完全沒有痛苦,皆得諸多妙樂;如是見到娑婆世界有情為苦所逼迫、逼惱,見到極樂淨土如此莊嚴、妙樂,在觀待對比之下,這位王子由見有如是莊嚴國土而不忍眾生苦,立即棄捨了轉輪聖王位而發菩提心修學佛道。
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莊嚴,不只如前所述,主要在於所度化的已往生的眾生也極為特別,就是永不墮三塗,一直由樂而樂,輾轉增上成佛;即便是二乘行者投生淨土,也都是諸大阿羅漢。
此一娑婆世界的眾生,之所以投生且感得極多痛苦的主因,即在於眾生自身的煩惱業力;相反的,投生極樂世界的所化眾生,並不由煩惱業力的力量投生,而是以祈願力投生,所以特別殊勝。
同時,極樂淨土的器世間的莊嚴,譬如黃金為地,珠寶為飾等,各式各樣的莊嚴裝飾無以倫比、難以言喻;即便是淨土中的鳥類也是具足各種顏色而極為莊嚴,這樣莊嚴的一個器世間,有情僅只心中憶念即得安樂。
       
這位阿彌陀佛也稱為無量光佛、無量佛、無量壽佛,這即是指國土莊嚴無量,即便是成佛之後也得到無量光佛之名,光也無量,光照無量,在彼世間並沒有所謂的日、夜,而是以無量光而莊嚴。
此外,阿彌陀佛的眷屬主要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的八大隨佛子等,有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為眷;基於淨土的正報、依報極為圓滿莊嚴,所以在諸佛菩薩的各種祈願文之中都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為了能夠真實往生如是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因素之一,即是必須恆常數數憶念、作意極樂淨土的莊嚴與殊妙;在阿彌陀佛的經典當中,也提到極樂世界與眾不同的極多莊嚴,並且唯一依著祈願可以往生。
       
因此欲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具二因,即:
       
第一;恆時真實祈願、憶念阿彌陀佛世尊。
       
第二:恆常作意、憶念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妙,心中具足淨信與欣願。
       
那麼,如何修習所緣行相呢?
       
即在自己的前方觀想有一極為莊嚴清淨的處所,其上安置著極為莊嚴寬廣的蓮座,與此同時,觀想從西方極樂世界本界安住的西方三聖等聖眾,迎請而到前方蓮座上端坐著。對於自所住處不應作庸凡想,而應觀想為如淨土一般清淨殊妙。如是迎請了西方三聖等聖眾到前方蓮座,亦即作意在自前虛空已迎請了阿彌陀佛世尊及其心子如觀世音等無量聖眾到前方蓮座安坐,真實而有。

如是,自前虛空蓮座上已真實安坐著西方三聖等聖眾,接著即應至誠祈請,並且為了能令如實相應祈請、圓滿祈請,故須淨罪集資。此中,七支行願或七支供養乃是顯經密續教典一致稱揚讚嘆為最極殊勝的淨罪集資法門,因此應對前方西方三聖等聖眾,為了淨罪集資而作七支供養。

所謂七支供養是指:禮敬支、供養支、懺悔支、隨喜支、請轉法輪支、請住世支以及迴向支,其內容在佛經中俱有偈頌呈現。
首先是禮敬支:
即是心具淨信、身具恭敬而禮敬。禮敬分為身、語、意的禮敬。
首先是身的禮敬是指依於五體投地而禮拜,觀想自己身體幻化為無數,理由在於無始以來我們都曾經取受無數身軀,故應該憶念著無始以來所曾經取受的無數身軀集合為一、量為無數,緣著前方以阿彌陀佛世尊為首的聖眾依著無數身而作禮敬;這樣一來,基於身軀無數故,功德亦復如是。
       
其次是語的禮敬如前所說,我們必須將自己無始以來所曾經取受的無數身,現前信解,觀想造作無數身頂禮阿彌陀佛世尊等聖眾;如是,因為具有無數身軀,所以也有無數的頭、手,既然有無數的頭就有無數的舌,故即依於具有無數身軀的無數舌頭來稱揚讚嘆阿彌陀佛世尊等聖眾的無量功德。如前身軀無數、禮拜功德無數一般,以無數舌頭真誠信解稱揚讚嘆西方三聖等聖眾功德,以無數故,功德亦復如是。
       
最後是意的禮敬是指具足真誠的恭敬與清淨的信心,應該真實作意著阿彌陀佛世尊等聖眾的身、語、意功德而生起真實敬信。應該思惟十方世界如其微塵一樣不可計數,在這不可計數的世間界當中,有無量諸佛安住,其中也不是只有佛,還有佛的眷屬與
弟子如菩薩海眾,應恆憶持這些莊嚴器世間及殊勝的聖者的功德而稱揚讚嘆,讚嘆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
       
其次是供養支:
即緣著前方聖眾普作供養,怎麼供養呢?就是應該信解觀想世界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如美麗的花朵等,以不可計數、不可思議的美好事物為供品,或者以現前實在實有的供品普作供養;或者依於心中如理作意觀想普作供養;即使沒有實物供養,能夠依於心中真實作意而供養,功德亦復而有。
一般而言,供養分外供與內供,內供功德超勝外供,外供是指一般物質的供養,這裡的內供是指依教奉行供養、如法
修行供養;也就是說,將自己三世所累積的一切善根信解安立為供品,真實供養於前方阿彌陀佛世尊為首的聖眾。

接著是懺悔支;
懺悔支主要是具足四力而懺悔,如經中說,若具足四力懺悔,則罪無不淨。
關於四力,首先是:
追悔力應憶持我無始生死以來投生無數,彼時身、口、意三門的業行曾經造過無量的罪失;不但無量生世,就以今生所知現見、非所知不現見的身口意的過失也是無量的,因此心中憶持著過去與現在已造的無量罪失,產生一種懊惱、追悔、認錯的心態,緣著阿彌陀佛世尊生起這樣的追悔力。
對治力亦即為了淨除罪障而稱佛名號,例如稱唸阿彌陀佛名號,也可依此積集資糧;也就是如果為了淨罪或積資,心中懷著追悔意樂而稱佛名號,這樣的念佛即成為對治力。
防護力即防護未來不再造罪,承許遮止;但是,主要乃是取決於第一追悔力,如果追悔意樂極為猛利,以此力量自然就會生起後來不敢造罪的防護力。
依止力是指我們造作罪業的對象主要是三寶與眾生,既然必須淨罪即須相反而行,也就是緣著對眾生所造的罪障,心中了知有其過失,而刻意為了讓所有眾生具足安樂、遠離痛苦,故須成就佛果,依於對著所造罪障的對象的眾生而發菩提心,這樣即可淨除緣著眾生所造的罪障;同樣,依於三寶所造的罪障,即須刻意以三寶為所緣、為皈依境,心中生起真實的皈依心,這樣就得以淨除對三寶所造的罪障。因此刻意為了淨罪而生起皈依心與發心,即是所謂的依止力。

再者是隨喜支:
這是屬於累積資糧的方便。所謂隨喜是指緣著自他的善根功德心生歡喜,這有許多對象,包括上至上師、諸佛菩薩下至一般眾生。而且據經典記載;假如能隨喜者的證量超過被隨喜的對象,則隨喜者的功德超過被隨喜者。
換言之,如果修隨喜的我的功德或證量超過積善根者,則我修隨喜的功德超過積善根者;如果我的功德或證量與修善根者等同,則與修善根者的功德等同、福報等同;如果我的功德或證量低於修善根者,我的功德則不如修善根者。我們應緣著現前、非現前十方諸佛菩薩所修集的無量無數功德而修習隨喜,即使證德不如諸佛菩薩,但是因為至誠緣著諸佛菩薩的功德善根而修歡喜心,所以自己自然會趣向那一方,也易於蒙受攝受,因此修習隨喜法門極為重要,也是我們應可行持的。
也可緣著自所累積的善根真心修歡喜而修習隨喜,應注意的是,自己所積善根不應具足染污性,包括基於嫉妒、損害心而造善業,特別是以貢高我慢的心態造諸善業極不應理,應該怎麼想呢?讓自己所造的善根變得清淨、增長廣大,除了隨喜之外,也應憶念這是一切眾生所提供的因緣以及三寶的恩澤所賜,如是而修自造善根即易變得清淨。
       
隨後是請轉法輪支:
即是總的緣著一切諸佛,特別是以前方的阿彌陀佛世尊所緣而作祈請,祈請為了讓一切眾生得到真實長遠的利益故,祈請阿彌陀佛世尊等一切諸佛,轉動不同法輪利益有情。這是源自於釋迦世尊成佛時,梵天王曾經以千輻金輪勸請釋迦世尊轉法輪,依於這樣的緣起,我們也如是觀想信解如梵天王一般,持著千輻金輪祈請阿彌陀佛世尊為了眾生利益故,如其所發心一般,轉動法輪利益有情。
       
繼而是請住世支:
一般而言,一切諸佛既得法身、報身即不涅槃,但是基於為令有情依於示現涅槃的方式而到教化,譬如以示現涅槃的方式讓有情得到無常教法的啟示,所以諸佛會示現涅槃;這之中,阿彌陀佛世尊,特別稱為無量壽,因此是以無量壽而安住,更是不入涅槃的;即便如此,我們也應想為了積福故,為了眾生利益故,而祈請阿彌陀佛世尊永住不入涅槃;能夠在前行、正行、後行皆具足如是清淨與敬信而修習請住世支,功德極大。
同時,當修習請轉法輪與請住世支時,應觀想阿彌陀佛世尊如其我們所祈請一般,已接受、承許了我們的祈請,有這樣的認定與信解極為重要。
       
最後是迴向支即應將前六支所累積淨罪集資的善根,特別是憶持與作意自他眾生過去已積造的、正現行積造的、未來將積造的所有善根功德集合為一,普作迴向於令諸眾生皆得蒙受阿彌陀佛的攝受,獲得真實安樂。造作善根之後予作迴向極為重要,特別是將所積造善根,迴向於自己將成就的無上菩提果如是迴向,則乃至自己尚未證得無上菩提藏之際,此一善根是無盡、不斷、永不耗失的。就像在大海中滴下一滴水,這一滴水遍在大海水中,乃至大海未枯竭之際、之期,滴水仍在;如是譬喻說明:任所積造善根不論多寡、大小,能夠如是清淨迴向無上菩提,永無窮盡亦復如是。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2/23 上午 10:31:42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01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