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莊嚴論學習專欄!『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您是本帖的第 463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莊嚴論學習專欄!『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莊嚴論學習專欄!『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全知麥彭仁波切『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不可思議勝乘要,依簡理證一幻變,
輕易明示此寶論,我知金剛大密咒。
對於佛陀不可思議的甚深教言,依靠非常簡單的理證智慧的幻變、輕而易舉得以明示的就是這部論典——《中觀莊嚴論》。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以及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所說的中觀和唯識的無數教義,就像幻變一般,通過這部《中觀莊嚴論》——僅僅97個頌詞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明示。
因此,如同珍寶般的這部《中觀莊嚴論》,完全與金剛大密咒無有任何差別。所謂的金剛大密咒,任何一個瑜伽師依靠它可以摧毀一切對手。同樣,我們對這裡的97個頌詞好好背誦,心裡面完全通達它的意義和辯論方式,那麼,世間中所有對大乘教法的危害或者攻擊都是不容有的。所以,麥彭仁波切說:“我完全知道,這部論典實在太殊勝了!”雖然本論文字不多,只有九十幾個頌詞,卻完全能開顯釋迦牟尼佛的究竟深義,以及龍猛菩薩、無著菩薩宣說的一切教義,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中觀莊嚴論解說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仁波切 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一課
現在準備開講靜命論師所造的《中觀莊嚴論》 。
《中觀莊嚴論》是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總的莊嚴的一部大論典,注釋由全知麥彭仁波切撰著。這次我們所宣講的,主要是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也叫做《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
首先看《中觀莊嚴論》的題目。所謂的“中觀”,有文字中觀、基中觀、道中觀、果中觀;或者將其解釋為“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的含義,通過彌勒菩薩和龍猛菩薩的智慧可以開顯,其中,直接含義以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進行解釋;隱義或間接含義,則以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或《寶性論》來解釋。
現在我們所講的範圍,主要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直接的角度而言。宣講佛陀智慧波羅蜜多究竟密意的論典,有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以及後來的許多中觀論典,在所有的這些論典中,《中觀莊嚴論》被稱為所有自續派和應成派的莊嚴。
這裡的“莊嚴”,有自性莊嚴、裝飾莊嚴 、開顯莊嚴幾種。中觀遠離一切戲論的本來意義,就是自性莊嚴;對此本來意義,通過各種推理進行嚴飾,叫做裝飾莊嚴;中觀原有的、隱藏的意義,通過不同的教證、理證開發出來,叫做開顯莊嚴。就像一個人的身相非常美觀卻開顯不出來,可以依靠明鏡照出他本來的莊嚴面目一樣。中觀自性莊嚴的本來含義,通過這部論典,在世人面前完全可以開顯出來,讓無數的智者生起歡喜之心,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莊嚴。
莊嚴的意思即是裝飾、嚴飾。它為什麼會成為中觀的嚴飾呢?因為這部論典已經解釋了中觀自續派的一切觀點,又解釋了中觀應成派的一切觀點。總的來講,它已經成為所有中觀的開顯者,所有中觀的莊嚴。比如,珊瑚等裝飾品系帶在人的身上時,會使此人顯得更加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美觀莊嚴;有了明鏡或者望遠鏡,原來看不到的東西,通過這種儀器完全能看得出來,叫做開顯莊嚴。也就是說,依靠這部論典,完全能通達釋迦牟尼佛所講第二轉般若法門的究竟意義。而具足斷除人們相續中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以及從輪回中獲得救護兩種作用的善說,則被稱之為“論”。這就是所謂的“中觀莊嚴論”的含義。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文殊上師是指麥彭仁波切的金剛上師——蔣揚欽則旺波。後面結文的小字也明顯講到,當時蔣揚欽則旺波拿出了印度和藏地的很多講義,讓麥彭仁波切一定要給《中觀莊嚴論》寫一部注釋。麥彭仁波切根據金剛上師的教言,按照金剛上師的吩咐寫下這部注釋。後來,交給他老人家的時候,蔣揚欽則旺波非常歡喜。正因為使金剛上師生起極大的歡喜心,並且宣說了中觀方面的殊勝教言,由此才稱之為“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
這部《中觀莊嚴論釋》寫完以後,麥彭仁波切特意給蔣揚欽則旺波的侍者捎去一封信。這在麥彭仁波切著作中是沒有的。去年,一位道友找到了這麼一封信。在這封信中,對於麥彭仁波切如何依上師吩咐,把《中觀莊嚴論釋》自始至終全部圓滿的道理講得非常清楚。以後方便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封信翻譯出來。從這封信裡面可以了知,麥彭仁波切撰寫這部論典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使他的上師歡喜。最後確實是,蔣揚欽則旺波顯現上的確非常歡喜。
蔣揚欽則旺波認為,唯獨麥彭仁波切具有這種智慧。當時,這部《中觀莊嚴論》,不要說漢地和別的地方根本沒有弘揚開來,在藏地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未能得到弘揚。麥彭仁波切寫了這個注釋以後,尤其是現在,甯瑪巴大大小小的寺院裡面,凡是有講經說法的道場,都要講《中觀莊嚴論》。
麥彭仁波切的這部論典中,宣講了很多顯宗、密宗以及中觀、因明的教言。真正想聞思的人,首先一定要好好地聞思《中觀莊嚴論》,打開自己的思路,然後才能真正趨入佛教的教理大海之中。
從你們個人的角度來講,應該請求上師三寶加持,在聽聞過程中一定要聽受圓滿。學習《中觀根本慧論》時,開始很多人比較精進,但是到了中間,個別業力比較深重的道友已經半途而廢了,希望你們千萬不要發生這種情況。
有關作者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生平,因為時間關係不在這裡介紹。以前翻譯的法王如意寶所寫的《全知麥彭仁波切略傳》當中,麥彭仁波切對整個佛教的貢獻,他無比的智慧、德學,有關這方面講得非常清楚,希望你們認認真真地看。
下麵講頂禮句和立誓句。頂禮句中,第一個是對釋迦牟尼佛的頂禮句;第二個是對文殊菩薩的頂禮句;第三個是對作者靜命論師的頂禮句。
首先是對釋迦牟尼佛的頂禮句。
宣說稀有緣起道,無與倫比殊勝者,
令解三有之束縛,佛陀釋迦獅前禮。
這個頂禮句是誰作的呢?這不是靜命論師作的頂禮句,應該是麥彭仁波切寫《中觀莊嚴論釋》之前,先給釋迦牟尼佛作的頂禮。因為《中觀莊嚴論釋》的講義是麥彭仁波切作的,頌詞則是靜命論師造的。
第一個是對釋迦牟尼佛的頂禮句——“宣說稀有緣起道,無與倫比殊勝者,令解三有之束縛”。講《中論》的時候,我也三番五次地給大家提過,釋迦牟尼佛說法的不共特點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宣說緣起道。
“緣起道”,勝義當中,將萬法全部抉擇為遠離一切戲論;世俗當中,如夢如幻的業因果、前世後世、現在的一切所作所為等完全合理。這種萬法的真理,也就是說,勝義當中不成立一切,世俗當中如夢如幻的現象完全成立,這就是所謂的緣起道。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許多學者、智者,但在宣說緣起方面,釋迦牟尼佛是無與倫比的,就像群星中皎潔的月亮一樣,任何人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宣說這樣的緣起,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一切萬法的真理,雖然宣說了,但對眾生無有利益的話,也不會有多大的作用。但是,這樣的緣起道,人們修持、通達以後,無量無邊的眾生,可以從三界輪回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從業和煩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最後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殊勝利益。所以,唯一的釋迦牟尼佛,對眾生的貢獻是最大的、利益最大的。
“佛陀”,藏文中是救護者。《藏漢大辭典》中,救護者和佛陀是一個意思。在這裡,將佛陀比喻為釋迦獅子,在釋迦獅子面前恭敬頂禮!
《般若攝頌》 當中說,山上的大獅子所發出的吼聲,令無數的野獸膽戰心驚,非常害怕;同樣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時,無數外道也是膽戰心驚,十分恐懼。意思就是說,就像所有野獸當中獅子是無與倫比一樣,所有人類當中,唯一的釋迦牟尼佛是人中王、人中獅子。在這樣的釋迦獅子、釋迦佛陀面前,作者麥彭仁波切畢恭畢敬地向他頂禮!
我們曾經提過,麥彭仁波切《中觀莊嚴論釋》前面的頂禮句,與《中論》、《六十正理論》、《回諍論》等很多論典中的頂禮句完全相同,全部是從緣起空性的角度讚歎釋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師《緣起贊》的第一句以及下面幾個頌詞,也是從這一角度來作讚歎:釋迦牟尼佛唯一的特點就是證悟緣起。
最近,我也問一些道友:“學習《中觀根本慧論》、《釋迦牟尼佛廣傳》之後,心裡有什麼樣的感應和體會?”很多道友這樣講的:“與以前完全不同,現在對釋迦牟尼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世俗方面,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為了利益眾生,捨棄自己最珍貴的妻子、兒女,甚至自己的身體,這種忘我的精神、利他的精神超越一切;勝義角度來說,依靠《中觀根本慧論》所講的道理,可以了知釋迦牟尼佛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並且為眾生宣說了這麼好的緣起道,對於這一點,確實生起殊勝無比的信心。”
的確如此,從世俗角度來講,釋迦牟尼佛的每一個公案表達出什麼樣的意思呢?一般的人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從勝義角度、抉擇萬法的真理來講,佛陀唯一的特點就是宣說緣起空性。
上師如意寶以前宣講釋迦牟尼佛功德的時候也說:我們要掌握這兩點,其他的很多事情不是佛陀的特點。佛陀並沒有宣說世界上有多少昆蟲,一棵樹有多少片葉子……《釋量論》當中也說:如果佛陀是遍知,世間有多少棵樹?每一棵樹有多少片葉子?每一片葉子由多少分子、原子組成?……這些方面,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分析。釋迦牟尼佛的特點不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唯一的就是緣起空性。所以,宗喀巴大師也是從證悟緣起的角度來讚歎釋迦牟尼佛。總的來講,大家應該通達佛力緣起,尤其這次聞思中觀以後,了知釋迦牟尼佛的不共特點就是宣說緣起。
    法王如意寶以前經常引用這個教證,甯瑪巴的很多高僧大德在開講佛法的時候,就是用麥彭仁波切對佛陀、文殊菩薩、靜命菩薩的這幾個頂禮句。諦察活佛在學院灌《密意經》的頂時,前面就念這些頂禮句,念完以後給大家灌頂、傳法,有這種情況。
第二個是對文殊菩薩的頂禮句。
憶名能毀無始來,長久臥心有暗敵,
僅僅憶念文殊菩薩的名稱,無始以來心裡面一直沉睡著的、無明愚癡的黑暗的怨敵,全部都會逃離、全部都會自然離開。
與童語日文殊尊,無二恩師庇護我!
“童語日”,我們經常說文殊菩薩是童子文殊,他的語言,用日輪來比喻。文殊菩薩有很多不同的名稱,童子語獅子、童子語日輪……
與文殊世尊無二無別的大恩上師,請庇護我!
麥彭仁波切的上師非常多,其中唯一的根本上師就是蔣揚欽則旺波。很多授記裡面說,蔣揚欽則旺波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麥彭仁波切頂禮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蔣揚欽則旺波,加持我!護佑我!
麥彭仁波切作的《八大菩薩傳》當中說:文殊菩薩的名稱,僅在心裡面觀想、念誦,也能馬上開智慧,可以使無始以來無明的黑暗愚癡全部消失等,這方面的功德講得非常多。以前,我寫過一個《五臺山志》,前面引用了很多《八大菩薩傳》中文殊菩薩的傳記。我們去五臺山的時候,法王如意寶講了文殊菩薩的功德以後,大家都特別想見文殊菩薩,並且每個人發願念誦一億遍文殊心咒。法王如意寶每次都講:念文殊心咒的功德如何,憶念他的功德如何。很多人真是對文殊菩薩生起了極大的信心。
在座的有些人認為:我特別愚癡,一直開不了智慧,怎麼辦呢?所謂的開智慧不一定馬上能實現。但是,如果生生世世不願意離開智慧的光明,即生中一定要好好念誦文殊心咒、祈禱文殊本尊,也許這一輩子、也許下一輩子,一定會開啟自己的智慧。有些道友剛來的時候,確實特別愚笨,但是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精進修持以後,現在真的已經超越很多人的智慧,這顯然是文殊菩薩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有些人在即生中就可以開智慧,有些即生中不一定開智慧,但是憶念文殊菩薩具有非常殊勝的功德,依靠他的加持,乃至生生世世,一定會開啟自己智慧的大門。
我們在座的人,也是在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面前恭敬頂禮!
大概1985年春天,我剛來的時候,得到法王如意寶的一個灌頂之後,上師老人家就在學院裡面開始傳講《中觀莊嚴論釋》,我真正接觸的論著方面的第一部法就是這部論典。後來,法王如意寶傳《中觀根本慧論釋》、《定解寶燈論》、《澄清寶珠論》等幾部法時,也傳過一次《中觀莊嚴論釋》。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根本不懂,《中觀莊嚴論釋》到底在說什麼?什麼是中觀應成派、自續派?第二次傳的時候,從道理上有點明白。現在講《中觀莊嚴論》,還是有一點點把握。雖然不敢說裡面的內容講得比較好,但是在法王面前得受過兩次,自己也對這部法非常有信心,平時有些難題也拿來思考過……
我有時也經常想:上師如意寶如果沒有攝受這麼多弟子,我們今天的這種定解和種信心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也許對佛法有一點信心,但與世間的眾多信徒一樣,只是一種盲目的信心,不一定具有理智的信心。所以,從恩德來講,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遍滿黃金來供養,也無法報答上師的一分恩德。
所以,我們應該將上師觀為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以這種定解和信心恭敬頂禮。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當中有四種頂禮方式。一種是直接明說的頂禮句,一種是諸佛菩薩護持我、救護我,一種是願諸佛菩薩戰勝一切違緣的頂禮句,還有就是諸佛菩薩賜予我吉祥的頂禮句。這部《中觀莊嚴論釋》的前面,第一個是直接明說的頂禮句,第二個是護持我的頂禮句。
下面對《中觀莊嚴論》的作者靜命論師——菩提薩埵作頂禮。在藏傳歷史上,蓮花生大師、國王赤松德贊、菩提薩埵,被稱作師君三尊。為什麼稱為師君三尊呢?菩提薩埵和蓮花生大師分別是親教師和軌范師,所以用“師”字代替;“君”是國王的意思。這三者在藏傳歷史上,是對整個佛教貢獻最大、加持最大的三位上師。
下面採用藏文詩學中的形象化比喻,也就是形象化修飾讚歎靜命論師。他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讚歎的呢?
邪見暗中各種狡猾伎倆動如閃電惡語舌,
依勝梵王利刃理智斬斷蒙文殊劍灌頂者,
令印藏等倚傍我見山巒苯波外道之群獸,
聞名喪膽無所畏懼語獅子尊願您獲全勝!
這裡首先從靜命論師獲得文殊菩薩灌頂的角度來作讚歎。他是怎麼樣受到灌頂的呢?這個世界上,無數人沉溺在邪見的黑暗當中,以各種各樣狡詐的閃電般的惡語欺惑眾生。也就是說,這種狡詐的欺騙手段極其快速,而且這種欺騙眾生的手段和語言,也是具有技巧性的。麥彭仁波切將這種語言比喻成閃電,以此表明它是極其快速的。
梵天王的利刃,也即梵天寶輪,它不論接觸任何東西,全部都會摧毀,全部都會砍斷。依靠勝過種梵天王之利刃的智慧,完全可以斷掉世間各種各樣狡詐語言的舌頭。
這種智慧利刃是誰給的呢?文殊菩薩用文殊寶劍親自為他灌頂,靜命論師則獲得了勝過梵天利刃的智慧,依此砍斷了世間所有的邪說之舌。
此處將靜命論師比喻成人間獅子。而藏地、印度、尼泊爾等地,具有如山巒般強大我見的苯波教以及外道,被比喻成一般的野獸。為什麼呢?這些苯波教和外道,具有常見、斷見等無以計數的邪見,但是最根本的,他們沒有通達中觀所講的空性正理,具有非常可怕的、嚴重的我見。具有堅固我見之山巒的苯波教和外道群獸,聽到靜命論師的名稱以後,全部都非常恐懼。就像雪山獅子發出吼聲時,所有的野獸全部膽戰心驚;而依靠靜命論師你的這種威力,所有的苯波教和外道全部都會倉皇逃竄。
靜命論師和蓮花生大師到藏地以後,藏地有一個黑教——苯波教被徹底毀滅了。有一本歷史書——《苯教源流•智者頸飾》 裡面講:靜命論師是持邪見、發惡願的一家人的兒子,苯波教依靠儀軌將他遷往印度。到印度以後,靜命懷恨在心,一直精進修學並成為班智達。後來,為了報仇回到藏地,所有的苯波教依靠他的威力全部毀滅。因此,按照苯波教的說法,靜命論師不是印度人,而是藏地土生土長的,有這種說法。
對於這一說法,現在的很多藏學研究者根本不承認,因為無有任何依據。靜命論師實際就是印度薩霍地方的人,麥彭仁波切在《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中也說:“稀奇薩霍堪布之行為,無比具德龍樹之見二,欽定雙融傳承之教規。”靜命論師真正的故鄉——薩霍,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他的父親叫做珠拉真,他有三個孩子,大太子叫達瑪燃匝,二太子就是菩提薩埵,小公主叫做曼達 瓦。靜命論師長大以後,成熟前世因緣來到藏地弘揚佛法。
當然,不同的歷史書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比如,藏地古代的歷史書說,菩提薩埵在托托日國王時,第一次曾帶著梵文的《諸佛菩薩名稱經》來到藏地。當時,國王赤松德贊還未出世,他一直等了國王九百年。
根據《蓮花生大師廣傳》記載,國王赤松德贊21歲時,想在桑耶修建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這時,他想迎請一位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高僧大德,他的國師釀•登珍桑波開肉眼智慧,以他的智慧力觀察,了知印度東方有薩霍堪布,也就是靜命論師。當時,他對國王說:“應該迎請靜命論師。”國王給了釀•革瑪燃匝一升金粉,由兩個人陪同前往印度。當時,菩提薩埵正在那爛陀寺當班智達,藏地迎請者到了那裡以後,供養金粉並且說:“藏地的國王赤松德贊迎請你到藏地弘法利生。”這時,他非常爽快地答應:“國王既然這樣邀請我,我們有前世的發願力,我非走不可。”靜命論師非常爽快地答應,並隨同前往藏地。
到藏地的時候,在藏地的紅岩山 ,國王、大臣還有居民全部去迎接。當時,國王赤松德贊說:“我準備在這裡修藏地的第一座寺院,請靜命論師加持,而且,這裡需要舉行奠基儀式。”靜命論師說:“雖然我以菩提心發心,但如此發心到底能否成功也不知道……”當時,藏地的鬼神非常嚴重,根本無法調伏,靜命論師通過智慧觀察之後,又讓國王迎請蓮花生大師。《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對這段公案有詳細描述。
總的來講,對藏地雪域的佛教貢獻最大的,第一個就是靜命論師。一方面,靜命論師修建了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另一方面,當時藏地根本沒有出家的傳統,靜命論師來到藏地以後,開始預試七人,使藏地首次出現了出家僧團。所以在人類歷史上,尤其在藏地這塊土地上,靜命論師的貢獻非常大。如果當時他沒有制定出家軌範,沒有修建桑耶寺、弘揚佛法的話,恐怕在座的人也是很難直接或間接遇到現在的藏傳佛教。
因此,一般在藏地古老的寺院當中,都塑有蓮花生大師、國王赤松德贊和靜命論師的三尊像。塑像的傳統也各不相同,有些是蓮花生大師的像塑在中間,國王和堪布在兩邊;有些是靜命論師的像塑在中間,兩邊是國王和蓮花生大師。一般桑耶寺古老的花紋圖案裡面,全部是菩提薩埵在中間,兩邊是國王和蓮花生大師。
對靜命論師,大家一定要認識。一方面,對作者生起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大家對不同的歷史應該了知一二,這一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關靜命論師在世的時間,很多歷史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歷史說,靜命論師活了九百多年。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基本上不太承認,他說根據無著師徒出世的歷史來對照,恐怕沒有這麼多。現在的有些歷史學家通過觀察,菩提薩埵可能是西元867年左右降生。不管怎麼樣,菩提薩埵不論是弘揚中觀派還是對藏傳佛教的貢獻,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第一課
1、請解釋“中觀莊嚴論”。
2、藏傳佛教當中,頂禮句分為哪四種?師君三尊又是指什麼?
3、麥彭仁波切撰著本論的目的是什麼?

第二課
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分初義、論義、末義三個方面,初義也分為對殊勝對境禮敬讚歎、描寫立誓、全論內容。前文分別對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以及本論的作者——靜命論師作了頂禮。下面講麥彭仁波切對這部論著的讚歎,以及通過何種發心來寫這部《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也就是立誓言。
彼之妙語精深中觀莊嚴論,彙聚十萬理證江河之大海,
千萬勝智龍王遊戲之彼處,劣者我亦滿懷喜悅而涉足。
此處主要從《中觀莊嚴論》的功德這一角度進行讚頌,同時也講到了麥彭仁波切與《中觀莊嚴論》的殊勝因緣。
“彼之妙語”,彼指的是靜命論師。靜命論師智慧中流露出來的、非常甚深的殊勝善說,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這部《中觀莊嚴論》就如同彙聚了十萬江河的理證大海。為什麼猶如大海呢?靜命論師智慧中流露出來的這部《中觀莊嚴論》,猶如百川匯入于大海一般,將千千萬萬智者理證智慧的江河,全部匯入於《中觀莊嚴論》這一廣闊的海洋當中。
大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在佛教當中,大家一致公認,大海裡面有成千上萬的龍王和龍宮世界。“千萬勝智龍王”,此處將千千萬萬的智者比喻成龍王。而《中觀莊嚴論》則是具有無數無邊理證智慧的大海,在如此具有深廣理證的智慧海洋中,有成千上萬的智者歡喜暢遊。
“劣者我”,這是麥彭仁波切謙虛的語言。他說:像我這樣低劣的人,也是以極大的歡喜心趨入到這種智慧的海洋當中。也就是說,《中觀莊嚴論》是聚集了眾多理證智慧的大海,藏地、印度以及漢傳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們,都會在這一智慧的海洋裡盡情游泳。麥彭仁波切謙虛地說:我也是滿懷歡喜而進入《中觀莊嚴論》這一海洋之中。
《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的確相當於一大海洋,以前有無數的智者龍王將它作為居住地,盡情享用。現在,我們這些具有傳承上師加持的後學者,也應該於其中歡喜遨遊,隨意享用。
那麼,麥彭仁波切對這部論典是如何進行描寫的呢?
擁有無等妙慧諸正士,亦經策勵精進方證悟,
不失秉承智者優良軌,依師宏恩稍析諸法理。
對於《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即使擁有無與倫比勝妙智慧的大德們,也需要通過很長時間的精進修持才能證悟。因為《中觀莊嚴論》的意義非常甚深,以前印度和藏地的高僧大德們,也是歷盡千辛萬苦,通過廢寢忘食的精進,才通達了《中觀莊嚴論》究竟、甚深的意義,最終獲得了證悟。
麥彭仁波切說:像我這樣的人,本來沒有能力通達《中觀莊嚴論》的根本含義。但是,我如今不失傳承上師的優良傳統而能解釋這部論典,就是蔣揚欽則旺波為主的大恩上師們的宏恩所致,是他們的恩德才使我擁有今天的勇氣和能力寫出這部注釋。
麥彭仁波切不論在哪一部論典中,都有一種非常謙虛的語言。關於這一點,我們講《定解寶燈論》時也介紹過。在這裡,麥彭仁波切指出:《中觀莊嚴論》是千萬智者通過精進努力才能證悟的。間接地說:像我這樣的人,怎麼能通達它的意義並寫出這麼好的注釋呢?這與我的傳承上師們的加持和恩德是完全分不開的,正是蔣揚欽哲旺波尊者的加持,我才能寫出這樣一部論典。
這以上已經講了立誓句的道理。那麼,通過這部論典,是如何使正理再次得以弘揚的呢?
車乘道軌勝妙理證火,雖已暫眠時間懷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復興,信口雌黃之眾當謹慎。
將唯識宗、中觀宗結合並開顯宗派祖師們傳統深妙法理的這部《中觀莊嚴論》,此處將其比喻成理證之火。如此深妙的理證之火,由於種種原因,暫時已經睡眠於時間的懷抱中。
宗喀巴大師的時候,這部《中觀莊嚴論》在藏地弘揚得非常不錯,既有傳講的也有聽聞的,還有撰寫注釋的,比如宗喀巴大師傳講的記錄、甲操傑在宗喀巴大師面前聽受的筆記,等等。大概六百年前,《中觀莊嚴論》雖然在藏地興盛過一段時間,但因為歷史背景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五百多年 當中,幾乎沒有弘揚開來,這部《中觀莊嚴論》已經暫時睡眠在時間的懷抱中。
如今,就像被焚燒過的密林重新燃燒一樣,依靠麥彭仁波切的智慧之火——《中觀莊嚴論釋》,使這部論典又重新得以弘揚。在重新弘揚的過程中,世間上有一些信口雌黃的人,可能會隨心所欲地散播各種各樣的言論,這種人一定要注意,否則你必定會成為眾人的辯論焦點。
也就是說,麥彭仁波切以他的智慧之火燃燒密林時,有些野獸如果沒有小心,很可能會在熊熊的火焰中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同樣的道理,在《中觀莊嚴論》再度弘揚、這種理證之火重新燃燒的過程中,世間上的各種邪說、邪見者應當倍加小心,否則我們智慧的寶劍必定會砍斷你們的頭顱,非常危險。間接來講,在麥彭仁波切智慧的熊熊烈火面前,不具足教理、沒有智慧者很難以抵擋。
我等本師真實圓滿正等覺釋迦佛自從發起殊勝菩提心時起,以浩如煙海般的二資糧徹底淨化相續,大徹大悟,已臻究竟。
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首先發起無上圓滿的殊勝菩提心,然後積累浩如煙海的二種資糧、淨化自相續,最後大徹大悟、已臻究竟。真正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已經達到圓滿究竟。
佛陀以其獅吼聲令身為外道的大象及群獸膽戰心驚,萬分恐懼。而佛陀所轉無倒開顯空性法理之法輪所有純潔無垢聖教的意趣,通過理證途徑引出的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佛陀發出智慧波羅蜜多的空性獅吼聲時,世間上無數的如大象、野獸般的外道們,全部膽戰心驚,萬分恐懼。而佛陀第二轉法輪——無倒開示空性般若波羅蜜多的純潔無垢的密意,依靠這部《中觀莊嚴論》完全得以開顯。
此論也堪為修成不可奪取的殊勝慧眼並進一步了達諸法如影像等一般在未經觀察這一側面似乎無不存在而真實中無有自性之理、盡斷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最終自在圓滿行持二利的諸位學人的無上津梁。
佛陀于世間成佛以後,開始廣轉法輪,宣說了空性智慧波羅蜜多的究竟深義——一切萬法在世俗中就像影像一樣,似乎沒有一個不存在的,而實際上,一切法都是無有任何自性的。
依靠這部《中觀莊嚴論》,完全能解釋佛陀之密意;依靠這部《中觀莊嚴論》宣說的理證方法,可以使每個人獲得不被他轉的智慧,修成無與倫比的殊勝慧眼,這就是這部論典最重要的內容。
現在很多人在見解上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自己根本不具足不被他轉的智慧。因此,對佛陀的密意作進一步的瞭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佛陀的密意是什麼呢?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如幻如夢的現象似乎全部存在;如果詳加觀察,勝義中,一切萬法根本無有微塵許的自性。這就是每位智者所應趨入的無量宮。每一位修行人,如果想通過此法理斷除二障,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唯一的津梁、唯一的依靠處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表面看來,《中觀莊嚴論》當中雖然只有很少的頌詞,但的確是難逢難遇、非常殊勝的一部論典。這一點,恐怕聞思過後才會有感覺,剛開始時我作這樣的讚歎,你們有些人不一定相信。但是,對於佛陀的無垢教理,並不是依靠別人所說的、盲目的信心來了知,而需要通過自己真正的智慧才能了達。大家應該清楚了知,真正的修行人必不可少的階梯,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對於如是法理,我本人一方面為了自己串習,另一方面也想到勸勉與我同緣的他眾,使之普沾法益因而對此論的意義稍加分析解釋。
麥彭仁波切說:真正想通過理證智慧了達釋迦牟尼佛所轉法輪的究竟意義,必須依靠這部論典。正因為如此,一方面,我本人為了自己串習,生生世世不離如此殊勝的正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勸勉與自己同緣份的他眾,共沾法益,才對本論的意義稍作分析。
對於造這部論典的目的,麥彭仁波切在這裡講得非常清楚。你們應該反反復複地看,看一遍兩遍是不行的。佛教論典不像世間的小說一樣,有些人看小說,一個晚上看一本、兩本,有這種情況。但是,對佛教論典中的每一行內容,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維才能通達。學《中論》時,有些道友反反復複地看,把裡面的內容學得非常不錯,應該這樣下功夫才會得到法利。否則,表面上囫圇吞棗,肯定沒有多大的利益。
因此,大家不管是自己聽受還是給別人輔導,對本論的含義一定要通達。如果沒有通達其中真正的含義,將本論的意義放在一邊,自己在旁邊宣說,我最反對的就是這個!這沒有任何實義,不如不講好一點。有些人的膽子特別大,自己對本論的意義根本不作深入思維,就是自己在旁邊胡言亂語,這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希望你們一定要把不良的習氣改過來,否則,這樣下去不能叫做聞思。
此論分二:一、所說支分;二、所說論義。
甲一、所說支分:
在此應當追隨前輩智者們的傳統對著論五本略作說明:
著論五本,也叫做造論五支,有幾種說法。
一、由誰所造:此論是靜命論師所撰著的。人們眾口一詞、無有諍議地共稱: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淨、品行高尚的豐功偉績獨佔鰲頭,最終成就了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印藏兩地宛如日月般遐邇聞名的大阿闍黎。
本論的作者,也就是靜命論師,他具有三種超勝的功德——智慧超群、戒律清淨、品行高尚,這也是每一個真正的高僧大德必須具足的三種功德。在印藏兩地,靜命論師是如同日月一般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關於這一點,麥彭仁波切在下面也作了大概的介紹,這裡不作廣說。
“由誰所造”——什麼樣的作者造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學習任何一本書,首先看作者是不是大成就者、聖者——最好是聖者的語言。否則,現在的有些凡夫人會造一些、會寫一些,但是不一定有價值。因為凡夫的分別念是各種各樣的,表面看來似乎非常有道理,實際上對眾生不一定有利。所以,應該閱讀智者撰著的論典。
那爛陀寺的高僧大德們,以造論五本的方式傳講經典和論典。吉祥戒香寺的傳統,就像宗喀巴大師宣講《菩提道次第論》的傳統一樣,是以三清淨 ——本師清淨、聞法器清淨、所講法清淨的方式來宣講的。
前譯甯瑪巴一般是跟隨那爛陀寺班智達們的傳講方法,也就是按照著論五本的方式進行傳講。堪布根霍仁波切解釋《入菩薩行論》時,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宣講的。
大家應該清楚,本論的作者即是靜命論師。那麼,這部論典又是為什麼樣的眾生而作呢?
二、為誰而著:此論是為了那些力求對所有大乘論典之義獲得以正理引發、不被他奪、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諸位後學者而撰著。
如果是一部小乘論典,則是針對小乘根基的學人來宣講的。而這部論典實際是大乘法門,它的所化眾生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即對大乘具有非常大的信心,而且具有以正理引發、不被他奪、博大精深的智慧的人,只有這種人才會獲得一定的利益。
如果僅僅是一種盲目的信心,以正理引發的智慧不可能具足;自己沒有詳細觀察,就不可能有不被他奪以及博大精深的智慧,所以,本論對沒有智慧的人無有利益。有些人對大乘法沒有信心,而對小乘法有一定的信心,這種人不是本論的所化。有些人不喜歡觀察,整天閉著眼睛打坐、念一點兒經,或者東奔西跑求灌頂,這種人也不是《中觀莊嚴論》的所化。因為這些人不具足不被他奪的智慧,任何人都可以隨隨便便奪去他的智慧——今天見到那邊有個殊勝的山洞,“我們要不要去?”“啊!去去去……”這種人很容易被別人奪去智慧。因此,這些人不是《中觀莊嚴論》的所化。
那麼,這部論典的所化對境是什麼人呢?就是針對我們這些人。你們自己也詳細觀察,你到底是不是《中觀莊嚴論》的所化眾生?如果一點智慧都沒有,上課的時候也是一直打瞌睡、打妄想,這些人是不是它的所化眾生?我不敢說……
三、屬何範疇:此論歸屬於大乘總的教法,尤其是《月燈經》等諸甚深經部的範疇內。
總的來說,本論屬於大乘教法的範疇。分別來說,本論屬於《月燈經》、《楞伽經》、《十地經》、《文殊根本續》、《華嚴經》等經部範疇之內。其中,《月燈經》講了很多空性的道理;《楞伽經》首先駁斥了外境的存在,然後也宣講了有關空性的道理。
四、全論內容:通過二理明確開顯二諦無倒真如所攝的道理。
“二理”是指勝義理和世俗理。勝義理,也就是按照《中觀根本慧論》所講的道理,將萬法全部抉擇為空性;世俗理,按照《釋量論》所講的內容進行觀察。通過勝義理和世俗理,完全能開顯或解釋勝義諦和世俗諦的真理,這就是全論的內容。
學習過《中觀根本慧論》的人,對勝義理都比較清楚,因為一切都破完了。有些道友說:“中觀沒有一個不破的,柱子、瓶子全部破完了,我的住處、飯碗都已經破了。”世間上的人,飯碗破了的話就已經下崗了。但是在這裡,“飯碗”是不破的,名言當中如幻如夢的飯碗應該存在。有關怎麼樣存在——因果、緣起如何存在的道理,本論當中作了非常細緻的闡述。
那麼,學習這部論典有什麼樣的必要呢?
五、有何必要:為令輕而易舉對整個大乘的教義獲得定解進而證得殊勝菩提。
首先,對整個大乘的教義生起殊勝不被他奪、堅信不移的定解,最後證得無上圓滿的菩提果位。這就是這部論典的必要。
學習大乘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昨天晚上半夜三更的時候,我家裡來了一群半信半疑的人,這些人對佛教有一點信心,但又不全懂,他們講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我也跟他們講了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現在世間上有很多人拜佛、燒香,這是一種佛教行為,但是,只有真正通達經論的含義,不被他奪的智慧在自相續中生起來,這時,你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否則,光是形象上剃頭發、穿僧衣,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一定。光是在寺院裡磕頭、燒香,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一定。
真正的大乘佛教徒是什麼樣呢?真正通達大乘的教義,而且不被他奪的智慧和定解已經在自相續生起來時,這就是所謂的大乘行人。所以,對這部論典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來對此著論五本略微廣述:
關於此論的作者靜命菩薩,《文殊根本續》中有對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諸婆羅門的一段授記,
《文殊根本續》中,首先授記了未來有哪些施主出世,然後對守持戒律的人也作了授記,最後,對佛法作出貢獻的婆羅門也有一段授記。
而在講到精勤持戒者的開頭時雲:“本師教典於人間,末時世界衰落際,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無疑現於世。”當然,這其中只是籠統地總說了會有數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
本師教法到了末法時代的時候,將處於一種衰落階段。這時,精勤持戒的出家王、僧王——持戒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定會出現。
在這個授記中,很籠統、很概括地說,會有這樣一位僧王出現,但並沒有具體指出是哪一位尊者。從間接來講,也可以說是對靜命論師的一種授記。
而在分別授記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雲:“名謂巴者宣淨戒。”顯而易見,這其中已對尊者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
授記當中已經明確指出了藏文所包含的“巴”字。藏文字形結構分上加字、下加字以及中間的基字等 。其中“巴”就是“瓦”,對藏文進行分析時,“靜命”就是“博得薩埵”,即“菩提薩埵”,其中,已經將中間的基字母完全表達出來了。
宗喀巴大師的傳記當中,宗喀巴大師也叫羅桑紮巴,這裡面也有“瓦”字。上師如意寶的名字——阿貝拉將嘎 中的“阿”字,在《文殊根本續》當中也有授記。對於高僧大德們的授記,從因明角度來講,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確,但是對佛教真正有非常大貢獻的人來說,可以這樣解釋。
有些道友認為:其他帶有“巴”字名稱的人,是不是《文殊根本續》中授記的呢?
如果真正對佛教有貢獻,也可以這樣說。但是,對佛教一點貢獻也沒有,光是帶有一個“巴”字的話,也不一定是。應該根據情況,從必須解釋和可以解釋的角度進行分析。上師如意寶的傳記中,《文殊根本續》裡只有一個“阿”字,但實際上名字中帶有“阿”字的——阿瓊、阿尼、阿亞、阿姨……有很多很多的,是不是全部在《文殊根本續》中有授記呢?對一般的人來講,恐怕配不上。但像上師如意寶那樣,佛陀授記在未來有這樣的高僧大德出世,也是可以解釋的。
在此續的結尾又授記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證菩提。在《楞伽經》中指出:在未來之時,當外道的邪見紛紛湧現之時,猶如對治般的高僧大德將會出世。此經雲:“此後未來時,導師名智慧,開顯五所知,大勇士現世。”
在末法時代,會有一位叫智慧的法師出現。名字被叫做“智慧”的非常多,以前清定上師的弟子全部是帶“智”的……。貢智羅珠他依 ,他的名字也叫智慧,翻譯出來是“智慧無邊”的意思,在他所著的《五大所知藏》這部論著中,將“五所知”解釋為五大所知藏。
其中的“智慧”實際上是靜命論師的別名,這是前代諸位智者眾口一聲的解釋。
托托日國王出世時,靜命論師的名字叫做慧命,當時他帶著《諸佛菩薩名稱經》來到藏地。但由於九個朝代以後,國王赤松德贊才會現身於世。因此首先返回尼泊爾,第二次與蓮花生大師一起來到藏地,開始正式修建桑耶寺。
由此可知,“靜命”顯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
他在智藏法師前出家時,“靜命”是他出家的法名。
“我一定要取一個法名,不然的話,我一直覺得以前在家的名字不好用,在家的頭髮也沒有必要,在家的名聲也不好……”很多人剛出家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新的東西……
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種稱呼。
菩提薩埵、慧命、靜命、普明,這些都是他的稱呼。
所謂的“開顯五所知”,其實是在授記(靜命論師)以理抉擇五法進而將所有大乘歸結為同一密意的這一點。
對於“五所知”,下面專門引用《楞伽經》的教證作了非常廣泛的敘述,這裡不用詳細宣說。


第二課
4、什麼叫做著論五本?
5、哪些經續中對本論作者靜命論師作了授記?是如何授記的?


第三節課
《中觀莊嚴論》由靜命論師,也即菩提薩埵所造。而《中觀莊嚴論釋》則是由全知麥彭仁波切撰著的,其傳講的方法,主要是根據印度那爛陀寺諸位班智達的傳統,以著論五本 進行傳講。現在正在講第一個問題,這部《中觀莊嚴論》到底由誰所造的。
菩提薩埵,也叫做靜命論師,在《文殊根本續》和《楞伽經》中都有授記。當然所謂的授記,並不是只能解釋成這位大德,而不能解釋成其他大德。一般來說,佛經的意義有直接、間接、言外之義等幾種不同的解釋方法。有的是直接授記的,有的是間接授記的。直接授記的話,只能對這個人進行解釋,除此以外,不能解釋成其他任何人。比如佛陀對龍猛菩薩、無著菩薩的授記,朝代、年齡、時間、地點全部都授記得非常清楚,這屬於直接授記。但對有些大德,從間接角度來講,也可以如此解釋,因此屬於佛陀的間接授記,也有這種情況。
前面已經講了頂禮句,以及《楞伽經》中對靜命論師的授記和他在藏地和印度的威望。有些內容已經隔了一天,該講的已經講完了,該輔導的也已經輔導完了。但昨天講考的時候,有的人對有些大德的名稱還不清楚,比如當時藏地派哪些人到印度去——加納•革瑪 ,這個名字根本說不出來。一般來說,有些特別重視修行的人,不管是堪布、堪姆還是其他道友,凡是講到有關修行的內容都會馬上記下來;但對其他的歷史狀況,尤其對現在的一些社會狀況不會特別在意。
總的來講,既懂得修行的方法,又懂得修行的理論,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這次《中觀莊嚴論》講完以後,希望有一點智慧的人,以後不管在任何道場、任何人群當中,都能講得出來,必須要達到這種標準!因此,有關《中觀莊嚴論》的歷史背景、所屬範圍以及它所牽涉的方方面面的道理,都應該全面了知。否則,僅僅在字面上讀一遍,不算講《中觀莊嚴論》,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重視。麥彭仁波切在這裡沒有直接宣講本論,而是首先介紹了作者的生平,其原因就在於此。
下麵講《三摩地王經》中對菩提薩埵的授記。
此外,《三摩地王經》中也雲:“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護持如來教之此勝法,彼等吾子末時護正法,千萬佛皆交付與彼等。”
“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菩薩就是堅強的心,勇士也是非常勇敢的。“菩薩勇士”就是菩提薩埵的意思,其簡稱為“菩薩”。為什麼叫菩提薩埵呢?有些歷史記載中說,尊者的相續中已經完全成熟了菩提心,因此稱之為菩提薩埵。
“護持如來教之此勝法,彼等吾子末時護正法,千萬佛皆交付與彼等”,菩提薩埵等在末法時代大力弘揚佛法,但並沒有說只有菩提薩埵一個人,而是指以“菩提薩埵”為主的大德,佛陀所有的教法全部交付與這些高僧大德們。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像宗喀巴大師以及後來的軌范師、親教師、堪布、上師等,全部都是菩提薩埵的化身。麥彭仁波切在下面也有類似的文字說明。
可以明顯看出,此經中已經完整地指出了“摩訶薩埵繞卡達”的全名,靜命論師的尊名如果用梵語來讀就是如此。
靜命論師,也叫做菩提薩埵——菩薩勇士護持者,用梵語來讀應該是“摩訶薩埵繞卡達”。“摩訶薩埵”是指大菩薩,“繞卡達”可以解釋成維生、護持。
此處如若也同樣讀成“末法濁世摩訶薩埵者”就比較容易理解;而所謂的“繞卡達”可以解釋為維生或護持。
上面所說的“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也可以讀成“末法濁世摩訶薩埵者”。因此,《三摩地王經》當中對菩提薩埵授記得非常清楚。
因而,通過此名詞也使所表達的意義一同顯露出來了,
這種詞語所表達的意義非常明顯——在末法時代,菩提薩埵等高僧大德唯一弘揚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因為(一句話)能引出直接之義、間接之義、言外之義等多種含義,這就是佛語的特點。
佛陀的語言為什麼如此深奧?千百年來,有多少歷史學家或文學家,這些人根本無法推翻佛陀的金剛語。為什麼呢?佛陀的語言中,有直接宣說的意義,也有從直接宣說的意義中引申出的間接意義,還有言外之義。不管是佛陀的授記還是他所宣講的任何道理,都有內外密的很多意義。
一般來說,佛陀的語言、菩薩的語言和凡夫的語言完全不同。凡夫的語言只能解釋或者講出一種道理,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含義了,就像現在的小說一樣。雖然,稍有智慧的文學家也會寫出一些具有內涵的文字,對於其中的意義,其他人也會作一些解釋、分析。但與佛語比較起來,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別。
我們遇到一些教證時,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也可以,但還有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基解釋的情況;也有直接解釋、間接解釋,以及對隱含意義進行解釋等各種不同的情況。所以,佛經中的任何一個教證,都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方法,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有些孤陋寡聞的人,認為自己解釋得完全正確,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的解釋方法。這種說法非常不好。我們講其他論典時也提過: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裡講到,佛陀的語言有三種解釋方法。以前在其他地方經常提到的問題,現在正在學習的時候已經遇到了真實的文字。
靜命阿闍黎通過卓越的理證智慧(無誤抉擇)以上兩部經的無垢意趣,進而開創了兩大宗軌(合一之宗),由此可見,這兩部經中授記的原因也在於此。
靜命論師通過其卓越的理證智慧,已經對《楞伽經》和《三摩地王經》兩部大乘經典作了無誤抉擇,並且開創了中觀和唯識合而為一的大乘宗軌。
為什麼在這兩部經典中特意對靜命論師作了授記呢?因為這兩部經典都是由靜命論師大力弘揚的。針對這一密意,佛陀特意在這兩部經中作了授記。
第一、智慧超群:
前面從戒律清淨、智慧超群、品行高尚三個方面,已經對靜命論師作了簡略介紹。接下來,詳細介紹靜命論師超群的智慧。
關於眾多經續中再三授記的這位開宗祖師獨具特色的超勝功德,正如古大德所說:靜命論師已抵達自他宗派波瀾壯闊大海的彼岸,於聖者語自在(文殊菩薩)純淨無垢的蓮蕊足下以頭頂受。
意思就是說,靜命論師對於自宗和他宗都已通達無礙,並且親見文殊菩薩,在其純淨無垢的蓮蕊足下恭敬頂戴。
“聖者語自在”是指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親自用智慧寶劍為尊者灌頂,開啟智慧的花蕊。不僅諸位大德在有關教言中是這樣講的,而且在靜命論師所造《中觀莊嚴論》頌詞的後面也有類似的文字,這些文字是譯師加的還是尊者自己寫的,兩種解釋都可以。
並且在以前確鑿可靠的史實中也曾看過有如是記載:
一般來講,藏地非常著名的覺囊派多羅那他所造的《印度佛教史》,對印度高僧大德們的狀況記載得非常清楚。漢文版的《印度佛教史》多數採用直譯的方法,其中很多大德的名字雖然比較難懂,但從內容來說,真正是確鑿可靠的一部歷史書。還有一部歷史書——《巴協》,也叫做《桑耶寺詳志》,作於西元八世紀中旬,作者是 薩囊,也叫做瓦切耶,這裡面詳細記載了有關桑耶寺的一些歷史。
《巴協》的作者—— 薩囊,以及蓮花生大師、國王赤松德贊、靜命論師,他們四位以前轉生為四位劣種者——養雞、養豬、牧馬、養狗的四個人的孩子。他們在建造尼泊爾的夏絨卡繡佛塔時,共同發願將來在藏地弘揚佛法。當時,赤松德贊發願:將來在佛教不興盛的藏地成為國家的法王。蓮花生大師發願:如果那裡的邪魔外道非常強盛的話,願以我的神變力降伏他們。菩提薩埵發願:我在那裡開創別解脫戒和中觀宗,以我的辯論智慧勝伏外道。 薩囊發願:我沒有什麼能力,你們有什麼事情,我可以作通訊員,好好地跑……。後來,他們四位確實在藏地佛法的前弘時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真正成了弘揚佛法的開創者。
 薩囊所寫的《巴協》,對於前弘時期的佛教狀況,整個藏地的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等作了細緻闡述;然後,國王赤松德贊怎樣弘揚佛法、如何迎請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怎樣持戒、傳戒,對這些歷史狀況講得非常清楚,尤其詳細記載了桑耶寺的整個修建過程。歷史學家根登群佩非常重視這部歷史書,而且很多研究西藏歷史的學者認為,《巴協》是智慧的結晶,是非常可靠的一部歷史書籍。
在這裡,麥彭仁波切根據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以及《蓮花生大師廣傳》、《巴協》等非常確鑿可靠的歷史書籍,簡單介紹了靜命論師在藏地、尼泊爾等地對佛法交流和弘揚的狀況。
這位阿闍黎生為東方匝霍國王的太子,
靜命論師降生於印度的薩霍地方——現在屬於印度的一個省,也屬於孟加拉的一部分。原來法王去的時候,有人說薩霍在印度北方,但應該是在東北方。當時在薩霍,菩提薩埵的妹妹曼達 瓦,顯示各種各樣的神變,現在仍然可以看到石頭上留下來的非常多的手印。
最初,薩霍國王對蓮花生大師並沒有信心,把蓮花生大師的身體放在火上焚燒,結果所焚燒的地方全部變成蓮花湖泊,也就是所謂的蓮花海。現在在印度的北方仍然有。
年長以後在那爛陀寺說一切有部的親教師智藏前出家為僧,法名為摩訶薩埵繞卡達。
智藏論師是自續派東方三大論師 之一,在印度東方來講,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們的智慧。
靜命論師年長以後,在那爛陀寺說一切有部的智藏論師面前出家為僧,法名為摩訶薩埵繞卡達。有人認為,“摩訶薩埵繞卡達”是尊者出家的法名;還有人認為,尊者的大乘修行已經全部圓滿,尤其菩提心修得非常圓滿,所以叫做菩提薩埵。
(從此之後精進修學,)對所有明處全部通達無礙,成為那爛陀寺出類拔萃的親教師,制勝一切外道辯論對手。自此,尊者不同凡響的智慧雄獅巨吼響徹雲霄,名震天下,鋪遍整個大地。
尊者對五明 等所有學問通達無礙,完全勝伏所有外道的辯論對手。當時在印度,尊者的威名可以說人人皆知,是非常出名的一位大智者。
當時,南方有一位對婆羅門吠陀等所有外道典籍無所不知的人士,出奇地擊敗了內外道的全部辯論對手,結果誰也無法與之抗衡。這時此人心裡不禁暗自思忖:現在我應當前往那爛陀寺,力爭讓親教師靜命一敗塗地,這樣一來,我在普天之下就無與倫比了。
從很多歷史上看,當時印度的外道非常興盛,而且內外道的辯論也非常激烈。現在,藏地的有些寺院裡面還有一些辯論,但在漢地和國外,這方面根本不用害怕。因為他們對佛教教義一點兒都不懂,而且他們自己從來沒有研究過佛教,提出的問題非常簡單,像有些博士、博士後,他們來提出問題的時候,自己一直想著要做好準備,但最後問的問題特別簡單。
與現在這個時代完全不同,當時的有些婆羅門、外道的智慧是非常敏銳的。這一點,從月稱論師、聖天論師與外道辯論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當他(經過一番旅途的勞頓)最後來到靜命論師的住處時,卻不見尊者的蹤影,只看到有一尊宛若純金般閃閃發光的文殊菩薩像莊嚴端坐,於是他走出去向別人打聽論師的下落,沒想到人們都說親教師就住在那兒,
在靜命論師的住處,這位外道根本沒有見到靜命論師的蹤影,只是見到一尊非常莊嚴的文殊菩薩像。但是,當他向別人打聽時,人們都說:“你自己沒有看見而已,應該住在那裡。他老人家一般不喜歡往外面跑,應該住在自己的屋子裡……”
此人只好再度返回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尊者果真原地未動。他不由得大吃一驚,知道尊者已獲得了殊勝本尊悉地,誰也不可能再辯得勝他,不由得生起極大信心,於是全然放棄了辯論的念頭,恭恭敬敬頂戴其足,皈入佛門。
這時,這位外道已經清楚了知,靜命論師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與他辯論完全沒有得勝的把握。於是,完全打消了“普天下唯一由自己來守護”的想法。最終,通過靜命論師的威力,這位外道已經被徹底打敗了。
諸如此類,尊者智慧超群的奇跡實在是無有能與之相提並論的。
尊者的超群智慧,一般人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這一點,講述《中觀莊嚴論》論義的時候,大家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了知。
一般來說,印度的狀況主要是通過《印度佛教史》來了知。《桑耶寺詳志》,也就是《巴協》當中,主要對藏地的歷史狀況描寫得比較清楚。
當尊者到達藏地之時,也曾經胸有成竹地親口承認過自己的智慧,他對國王赤松德贊說:“假設佛教內部或其他外道有誰想尋找較量的對手,那麼在神變方面,可以說整個南贍部洲沒有能比蓮花生大士更勝一籌的了,非他莫屬,因此可讓那些人與他一決勝負;而在因明辯論的方面,如果與我唇槍舌劍一試高低,恐怕當今天下再沒有比我更擅長的了,我足可力勝一切辯論對手,使他們一一皈入佛門,讓國王您如願以償。”
靜命論師對國王說:“如果有人想在神通方面進行較量,你應該把他帶到蓮花生大師那裡去。”因為從整個南贍部洲來講,不論是人與非人,沒有一個能比得上蓮花生大師。所以,應該讓這些人與蓮花生大師進行較量。然後說:“如果是在因明方面進行較量,不管怎麼樣,你一定要將他帶到我這邊來。在因明方面辯論的話,恐怕整個天下再也沒有能與我相比的。”
上師如意寶曾經也講過:“在石渠求學的時候,可能是比較年輕的原因,當時覺得自己的辯才、自己對因明方面的道理非常精通,覺得自己非常聰明——天下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智慧?”
靜命論師到藏地的時候,也是非常有把握地說:“如果有一些外道和內道辯論的話,應該到我這裡來。”當時在藏地,很多人對因明推理不一定非常懂,因為佛教不興盛的地方,邏輯推理的智慧是比較少的。但在國王面前,靜命論師非常堅定地表明瞭自己超越的智慧。
這位大阿闍黎,開創了中觀瑜伽行宗軌,
中觀瑜伽行派,在抉擇中觀的同時,抉擇一切外境唯心。也就是說,勝義諦按照中觀自續派的觀點進行抉擇;名言諦完全依靠唯識宗的觀點進行抉擇。
現在,漢地的有些論師認為,唯識是至高無上的法門;藏地的很多論師認為,中觀是至高無上的法門。但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解釋的宗派,到目前為止是非常罕見的,也可以說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但大家如果將這部《中觀莊嚴論》學習得非常好,一定會通達唯識宗和中觀宗圓融無違的觀點,所以,學習這部論典非常有必要。一般而言,唯識有唯識的特點,這一點需要從名言角度來突顯;中觀有中觀的特色,這一點應該從勝義角度進行宣講。為此,阿闍黎靜命論師開創了二者合而為一的中觀瑜伽派。
在諸位班智達當中猶如勝幢之寶頂般昭彰顯著,首屈一指。
就像勝幢最高處的寶頂一般,當時在印度東方和南方無數的班智達當中,靜命菩薩是非常著名的。
這以上只是對尊者智慧超群的事蹟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
學《中觀根本慧論》時也講過,做創始人並不是很容易的,那麼,靜命論師如何成為中觀瑜伽派的創始人、開宗祖師呢?下面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而竭誠護持這位開宗祖師之自宗的大德也委實不乏其數,
不論是印度還是藏地,護持靜命論師自宗的大德是非常多的。
就拿印度聖地來說,有獅子賢論師、嘎瑪拉西拉(即蓮花戒論師)以及法友論師等等,
從印度來講,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密意者,以獅子賢和解脫部兩位論師最為出色。現在學院每年講《現觀莊嚴論》時,都是以《現觀莊嚴論》的頌詞和獅子賢論師的《明義疏》為主。受持靜命論師觀點的獅子賢論師所抉擇的,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含義。
還有嘎瑪拉西拉,他也是護持靜命論師自宗的一位大德。靜命論師圓寂以後,國王赤松德贊也曾迎請嘎瑪拉西拉——蓮花戒論師來到藏地,與漢地的摩訶衍大和尚辯論 。
另外在諸班智達中也是大有人在,佛智、聖解脫部、獅子賢、阿巴雅嘎繞等唯一抉擇般若見解。
上述諸位論師與靜命論師的觀點也是相同的,其中“阿巴雅嘎繞”,他著有《入中論》的注釋,在斷除兩種障礙方面有一些特別的觀點。
雖說在靜命論師之前已有聖解脫等秉持瑜伽行中觀的個別論師,然而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識法理之中觀宗軌的開創者就是靜命論師。關於這一點,是諸位大智者異口同聲所認可的,而且憑據理證也完全可以成立,
聖解脫軍,也就是解脫部論師,從年代來講,應該在靜命論師之前。聖解脫軍雖然曾對中觀瑜伽派的觀點作過解釋,但他不是真正的開創者。為什麼呢?所謂的開創者,需要通過確鑿可靠的理證破斥對方的觀點,並以各種教證、理證建立自己的宗派。解脫軍雖然站在唯識宗的角度解釋過中觀教義,在《現觀莊嚴論注疏》中也講到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但並沒有以豐富的教理進行論證,所以,不能稱之為開創者。唯有靜命論師才是中觀瑜伽派的開創者,這一點,諸位大德也是承許的。而且,下面學習《中觀莊嚴論》頌詞時,通過理證智慧也可以成立——唯有靜命論師以豐富的教理建立自宗、駁斥他宗,唯有他才堪稱為中觀瑜伽派的開宗祖師。
再者通過閱讀印度諸大論師所著的論典也能了知。
這一點通過閱讀獅子賢、解脫軍所著的論典也能了知。漢文版的般若注疏不一定有,但藏文版還是比較多的。我們通過閱讀《中觀莊嚴論》以及聖解脫軍等所造的論典,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中觀瑜伽派的開宗祖師應該是靜命論師,不是解脫軍尊者。麥彭仁波切對此特別說明的原因也在於此。
因此,人們普遍共稱:龍猛師徒是開創原本中觀的鼻祖,
“龍猛師徒”是指龍猛菩薩和聖天論師,但聖天論師不是真正的開創者,真正的開創者就是龍猛菩薩。
在這裡,開創者或者開創鼻祖、創始人、開宗祖師,這幾個意思都是一樣的。在佛教歷史上,真正成為開創者或者創始人並不是很容易的。全知果仁巴在其《中觀論疏》中強調,成為開創者需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要見到真諦——必須見到一切萬法的法性真諦。並不是以總相見到,而是現量見到法性。如果是總相見到,沒有開創的能力。第二個,憑藉自己的智慧力完全能解釋佛陀的密意。這兩個條件必須具足。
以前格魯派的有些大德認為,成為開創者需要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現見法性真諦;第二個條件,憑藉自己的智慧力完全開顯佛陀的究竟密意;第三個條件,佛陀在有關了義經中親自授記。但是,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月稱論師,中觀自續派的開創者清辨論師,他們在佛經中並沒有明顯的授記。這樣的話,他們不能稱為開創者,只有佛陀授記的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才可以稱為開創者。因此,甯瑪巴的有些教言書。只承認前面兩個條件,後面的這個條件不一定要具足。
所以,總的中觀創始人是龍猛菩薩,對他的觀點進行弘揚的是聖天菩薩;唯識宗的開創者是無著菩薩,對他的觀點繼續弘揚的是世親論師等;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是月稱論師;中觀自續派的開創者是清辨論師;中觀瑜伽派的開創者就是現在所介紹的靜命論師。
對此,有些論師認為:所謂的開創者,應該是憑藉自力、依靠佛陀的智慧,而不是依靠人的身份的教言來解釋佛經論典。為什麼呢?因為龍猛菩薩依靠文殊菩薩的教言來解釋佛陀的密意;無著菩薩是依靠彌勒菩薩的教言而解釋佛陀的密意,所以,不應該依靠人的身份的教言,而是憑藉自己的智慧力,這才是真正的開創者。
不管怎麼樣,成為開創者的這幾個條件一定要清楚。不然學習幾天中觀以後,說“我現在是什麼什麼的開宗祖師”或者“我是什麼什麼開創者”,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第一個條件,你見到真諦沒有?第二個條件,憑藉自己的力量,不依靠人的身份的教言……有些人可能會說:“我昨天夢見文殊菩薩現前,給我開講了非常殊勝的教言。”這樣的話,除了自己欺騙自己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利益。
月稱論師是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清辨論師為經部中觀的創始人,靜命論師則是瑜伽行中觀的開宗祖師。
自續派和應成派還沒有分開之前,所謂母中觀的開創者是龍猛菩薩,對他的觀點繼續弘揚的是聖天菩薩。
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是月稱論師,對其觀點作解釋的是寂天論師等。在月稱論師的前面,佛護論師雖然解釋了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但是他並沒有以豐富的教理建立自宗、駁斥他方。所以,佛護論師不是應成派的創始者,月稱論師才是應成派創始者的原因就在這裡。
清辨論師既是中觀自續派的創始人,也是經部中觀的創始人。什麼叫經部中觀呢?抉擇名言時,根據經部宗的觀點,在外境存在的前提下安立宗派,所以稱為經部中觀。
靜命論師是中觀瑜伽派的創始人。雖然他屬於中觀自續派,但是在他前面,清辨論師已經開創了這一宗派。所以,靜命論師不是中觀自續派的創始人,只是中觀自續派的一位論師,他可以稱為“成員”,而不是“會長”……

第三課
6、請說明本論作者在印度、藏地以及開創宗派方面的超群智慧。
7、原始中觀、應成中觀、自續中觀、瑜伽中觀以及經部中觀的開宗祖師分別是誰?並寫出成為開宗祖師需要具足哪些條件?對此,各個宗派分別是如何承許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2/14 上午 09:55:57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07:46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2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四課
下麵繼續講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現在講造論五本當中的第一個,也就是《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由誰所造。大家清楚,這部論典是菩提薩埵或者說靜命論師所造的。
有關靜命論師的生平簡介,麥彭仁波切已經根據確鑿可靠的歷史記載宣說了一部分。其中,在介紹護持靜命論師自宗觀點的大德時,提到了獅子賢;下文宣說受持中觀般若見解時,也會提到獅子賢。雖然所提到的獅子賢是同一個人物,但所提及的角度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是從弘揚者的角度出發,後者則是從受持般若正見的角度而言。因此,靜命論師的自宗由誰弘揚呢?在印度,主要由獅子賢、嘎瑪拉西拉等人去弘揚。另外,他的傳承弟子當中,像獅子賢、佛智、聖解脫部等,也守持靜命論師的殊勝觀點——般若正見,也即中觀正見。從上述兩個角度來講並不相同。
前文講到“進而開創了兩大宗軌”,這並不是說靜命論師開創了兩大宗軌,而是將兩大宗軌合二為一。兩大宗軌是指勝義依靠《中論》所宣說的勝義理進行抉擇,名言依靠《釋量論》所宣說的名言理進行抉擇。對這兩種觀點合二為一進行抉擇,即是靜命論師所開創的宗派,這裡只不過是提法上不同而已。對此,有些人說:“有相違之過。”相違之“過”倒是沒有,但是可以提出這種懷疑。
有關創始人的道理,大家必須清楚。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以及總的母中觀——綜合中觀的創始人是誰,在印度聖地,有哪些人可以稱為創始人,而且作為創始人的條件,前面已經闡述了。
在藏地雪域,古代的大多數有學之士都受持這一宗風,尤其一心一意地持受此宗軌的要屬鄂大譯師、夏瓦秋桑、榮敦秋吉等最為典型。
古代的這些大德們大多數是按照靜命論師的觀點——名言以唯識宗的觀點進行闡述,勝義以中觀自續派的觀點進行闡述。古代的很多大德都受持這一觀點。
《大圓滿前行》經常提到鄂大譯師,當時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弘揚佛法時,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弘揚者。
尤其是受持靜命論師觀點的大德們——鄂大譯師、夏瓦秋吉桑給、榮敦秋吉最為典型,這就是所謂的因明前派。在雪域藏地,因明分為前派和後派。因明前派主要指鄂大譯師、夏瓦秋吉桑給。其中,夏瓦秋吉桑給對藏傳因明學,尤其是辯論方面的貢獻相當大,現在的“因類學”及格魯派的“因明學”也是通過他的理證開創的。榮敦秋吉是薩迦派的一位論師,與克主傑同一個年代,他著有《花鬘論》、《辨法法性論》、《現觀莊嚴論》等很多論典的講義。他的傳記相當廣,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講一下有關他的故事。
這些大德都唯一受持靜命論師的觀點。
據說,這部《中觀莊嚴論》的傳講與聽聞曾于宗喀巴大師師徒在世期間開展得極為廣泛,興盛一時。
講立宗句的時候說過,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傳承弟子克主傑、甲操傑,以及對宗喀巴大師的中觀見解全部獲得證悟的更惹蔣參,在他們的時代,《中觀莊嚴論》弘揚得非常廣泛。
宗喀巴大師的傳承弟子對此也格外重視,並作了不同程度的記錄等等。
目前藏文版的宗喀巴大師傳講《中觀莊嚴論》的記錄,還有甲操傑的筆記,這兩個都不是特別廣,大概有一萬字左右。裡面每個頌詞都是通過因明的推斷方式進行宣說的——“什麼什麼故,猶如什麼”。去年翻譯這部論典的時候我都參考過。
所以,大約近五百年前,宗喀巴大師的時代,《中觀莊嚴論》在藏地非常興盛,弘揚得非常成功。
此外,法王薩迦班智達等諸位中觀論師也將阿闍黎靜命師徒的教言當作智慧的結晶,倍加珍重。
法王薩迦班智達,也即《格言寶藏論》的作者——根嘎嘉村。靜命師徒是指靜命論師和他的弟子蓮花戒論師——嘎瑪拉西拉;龍猛師徒是指龍樹菩薩和聖天論師;無著師徒是指無著菩薩和世親論師。以前經常說“師徒”,但師父和徒弟之間關係融洽倒是很好,否則也是很麻煩的。
像薩迦班智達以及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等,這些真正文殊菩薩化現為人相的大德們,都對靜命論師的教言非常重視,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的平凡人!
剛開始學習這部論典的時候,大家還是比較重視的,這一點從態度上也可以看出來。但凡夫人總有這種毛病,到了最後就提不起精進心。我也經常是這樣的,不管傳任何法,剛開始的時候很有信心,之後一直想什麼時候結束。但是,這部法結束以後,又開始一部大的論典,實際還是結束不了。所以,不如不管遇到什麼,每天該學的精進地學習,這就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總而言之,凡是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品嘗到尊者的理證深要之甘美佳餚,必然會情不自禁地為之傾倒,深深地被她所吸引,定會像蜜蜂迷戀蓮園般如饑似渴地取受。
真正具有智慧的有智之士,如果確實領會到靜命論師理證智慧的甘露美味,一定會像蜜蜂聚集在蓮花的花園裡一樣,情不自禁地被這部論典所吸引,並且欣然接受。
當然,沒有智慧的人,恐怕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深入。昨天有些道友講考時說:“很多印藏的高僧大德們在智慧的海洋裡游泳,麥彭仁波切也到海邊去看一看,參觀、參觀。”如果麥彭仁波切還不能到理證智慧的海洋裡游泳,只是去參觀、看一看的話,那我們這些人去參觀、看一看,是不是有一點困難……
然而,不勝遺憾的是,當今時代在各宗各派之中,暫且不說講聞,就連看一眼此論經函的人也可謂是寥寥無幾。
“當今時代”是指將近一百多年前、麥彭仁波切在世的時候。雖然薩迦法王和宗喀巴大師的時代,《中觀莊嚴論》弘揚得非常好,可是在當今末法時代,不要說真正講聞《中觀莊嚴論》,連看一遍法本的人也是寥如晨星,幾乎沒有。
在此,麥彭仁波切已將當時對《中觀莊嚴論》弘揚的情況真實描寫出來了。
因此,諸位有智之士理當將著眼點集中在時時刻刻將此論廣弘各方之上。
所以,有智之士應將著眼點放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弘揚《中觀莊嚴論》這一事業上。
簡言之,無有偏袒而受持大乘之二理,特別是研習中觀並對因明有著濃厚興趣的學人對這位祖師的宗軌更會自然而然歡喜雀躍、欣樂投入。
尤其是對大乘中觀、大乘唯識具有不偏墮的智慧,並對中觀、因明非常有信心的這些人,一看到《中觀莊嚴論》,必定會歡欣踴躍、喜悅無比,欣樂投入於這部論典的研究和學習當中。
這以上主要講尊者的智慧。這部論典流露出尊者很多的智慧精髓,諸位後學者通過精進修學,自然而然會被這種智慧所吸引。特別是對雄獅交頸般的中觀和因明,一定會產生強烈的信心。因為具有中觀見解,才會對因明生起甚深的見解;反之,具有因明的見解,才能真正通達中觀。中觀和因明的理證智慧是互不分開的。如果一個人對中觀和因明都有興趣,他對《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一定會具有很大的信心,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戒律清淨:印度聖地,在好似層巒疊障之金山般的眾多持戒大德之中,尊者淨護戒律、一塵不染的高風亮節宛若妙高山王一般,堪稱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們交口贊為戒律清淨的典範。
靜命論師在印度時,以那爛陀寺為主的印度聖地,就像是層疊的金山一般,有成千上萬的守持戒律者。在所有這些持戒者當中,靜命論師就像妙高須彌山王在群山中至高無上一樣,他一塵不染的行為已經超越了所有的持戒者。
當時,藏王赤松德贊派遣 桑囊等到印度迎請靜命論師。使者詢問:“阿闍黎靜命論師的持戒狀況如何?”人們都說:“他每天該懺悔的一直懺悔,該修持的也一直修持,始終不耽誤。”當時在所有的持戒大德當中,人們一致公認:靜命論師的戒律是最清淨的。並且異口同聲地稱之為持戒王、僧王。這些使者從印度返回藏地後,向國王赤松德贊彙報了這種情況,國王也是非常讚歎:“藏地請一位大德很不容易,要請的話,一定要請靜命論師。”
從《巴協》的有些歷史狀況來看,藏王赤松德贊弘揚佛法的時候,不可能迎請一個不倫不類的人。但現在我們有些人迎請上師的時候,只憑他的臉色、他的口氣和自我宣傳來迎請,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理由。可是,請完之後的結果,自他都非常清楚。
第三、成就卓越:本來,成就的標準必須取決於現量成就聖果的斷證功德,由於這並非普通人的行境,因此依據經中所說:可以通過身語的外相來比量推斷是不退轉菩薩。
所謂的成就者,是從斷證功德或者獲得聖果方面來講的。成就者不是一般的凡夫人,而是指真正獲得了一地菩薩以上,該斷除的障礙全部斷除、該證悟的功德全部證悟,衡量的標準應該是這樣的。
佛經中也專門講到,通過外相可以推斷這個人是不是成就者、是不是不退轉菩薩。在這裡,對靜命論師真正的成就,麥彭仁波切用非常謙虛的語氣說,以他本人的身份也不好推斷,但是從靜命論師對弘揚佛法方面的貢獻,以及內在長久住世、外在整個外境收護於自心的角度來比量推斷,其成就的確是不可思議的。
這位大阿闍黎總的調化整個贍部洲的芸芸眾生,尤其是教化暗無天日的邊地有情(這裡指藏地)。
靜命論師來到藏地的時候,當時的藏地確實像野蠻的羅刹國一樣,沒有任何佛教的教法。雖然在國王松贊干布的時代已經出現佛法,但是根本未加以弘揚,一直到第五個朝代——國王赤松德贊時期才弘揚開來。當時靜命論師和蓮花生大師如果沒有弘揚藏傳佛教,在座的很多道友,恐怕今生遇到佛法的機會非常小,即使遇到了佛法,真正通達佛法也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很多人,尤其是格魯派的很多人,對於師君三尊的恩德不是十分重視。還有一些年輕人,對師君三尊也沒有報恩之心。因此,為了使人們清晰地認識到:以前藏地是怎樣的國家,師君三尊如何在藏地弘揚佛法。印度的貝諾法王用了幾十萬盧比,將這一過程專門拍了一個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全部是由南卓佛學院表演的,主要講述了怎樣迎請菩提薩埵;當時的藏地,最初是如何的暗無天日,如同羅刹國一樣,但如今卻成了全世界的寶地。這些原因講得比較清楚。不過他們表演的經驗不是特別豐富,就像以前我們學院演“格薩爾王”一樣,一直唱歌,看起來有點費力,聽的話倒是可以。其中講的全部是《蓮花生大師廣傳》、《巴協》裡的教言,如果心一直不散亂地聽著,裡面的內容的確非常殊勝。
我在新加坡的時候看過一遍,看到貝若紮那被開除、藏地雪域弘揚佛法遇到違緣的時候,真的特別傷心,也是非常感動。但有時候,金剛歌唱得很長很長,起碼要十幾分鐘,一直唱。這樣的話,聽起來有點兒累……
儘管大乘二大宗軌的教義早已開創,然而尊者為了開拓將此二宗密意合而為一的第三道軌而特意化現為人相。
唯識宗和中觀宗這兩大宗派,無論是在雪域藏地還是在印度,雖然很早以前就開創了,但是,尊者靜命論師為了開創將二者密意合二為一的第三大宗派,才降生於人間。
無著菩薩開創了唯識宗,龍猛菩薩開創了中觀宗,將中觀宗和唯識宗合二為一結合起來進行解釋、進行修持的宗派,一直沒有。直到靜命菩薩出世以後,才將這兩個宗派合二為一地進行解釋。
所以,前面所講的“二宗”,實際上是指唯識宗和中觀宗。對於此二宗派,下面主要以理證進行說明,當然,也引用了佛經中的教義,只是頌詞中並未體現出來。
據史料記載:由於當時藏地的國王赤松德贊尚未誕生於世,世尊教法在北方弘揚的授記時間也還沒有到來,因而尊者一直加持自己的壽命,住世已長達九百年之久。
拉托托日時期,靜命論師帶著《諸佛菩薩名稱經》來過藏地一次。此時,以前共同發願的國王赤松德贊還沒有出世。而且,釋迦牟尼佛在《無垢稱經》和《般若經》中專門授記,未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會弘揚到印度的北方——如今的藏地。但是,這一授記中所說弘揚佛法的時間,應該是在赤松德贊時期開始。由於當時各種因緣尚未具足、授記的時間還沒有到,國王赤松德贊也沒有誕生,於是,尊者只好返回印度,並一直加持自己的壽命,最後活到九百多歲。
從《東嘎藏學大辭典》和有些歷史資料來看,他活了九百多年的歷史似乎不太確切。但是,現在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歷史的人,全部是從平凡觀現世量的角度進行猜測,他們的觀點無有任何根據。他們總覺得:這樣一來,已經到無著的時代了,有什麼什麼過失。其實這種說法不合理,到無著時代也沒有什麼過失,同一個時代弘揚兩種宗派也是無可非議的。雖然現在學術界的人士認為靜命論師活了105歲,但根據真正可靠的史料記載,從佛教本有的觀點而言,靜命論師應該活了九百多年。
由此可以推知,靜命論師已獲得了內壽自在。
他自己內在的壽命可以自由自在地延長,這也是一種成就,表明靜命論師已經獲得了密宗所謂長壽持明的果位,這是麥彭仁波切的一個推斷方法。
而且,通過外在的神變、顯現等,也說明靜命論師已經獲得了成就。
當年在桑耶寺開光之際,國王赤松德贊親眼看見尊者現為文殊金剛。
桑耶寺開光時,靜命論師現為文殊菩薩相,這不是一般人看見的,是國王親自見到的。
現在很多人說:“我看見你如何如何……”尤其有些上師特別喜歡說:“你們在我身上看沒看見普賢如來?”“看見、看見……”然後,上師說:“哦,那你是利根者,你應該是某某佛菩薩的化身。”這樣說來說去也比較麻煩。一般來講,普通人“眼見為實”的觀點不是特別重要,著重於內在的出離心、菩提心才是非常好的。
並且所有的佛像都變成了真正的智慧尊者,大顯神通,變化莫測,不可計數。
桑耶寺開光那一天的情景非常稀有——很多智慧尊者顯現為真正的菩薩相,一一接納諸位大臣所供養的供品。這些情節在《蓮花生大師廣傳》中有詳細描述。
蓮花生大師為桑耶寺開光這一天,可能舉行的儀式非常隆重,所以法王如意寶傳講蓮花生大師《六中陰》竅訣時,經常在他的境相中顯現蓮花生大師開光時傳什麼樣的法,而且,以回憶前世的方式敘述了非常精彩的故事。
通過諸如此類為人們有目共睹的事實足可證明尊者已獲得了外境自在。
獲得壽命自在是內在的成就相;而通過眾人有目共睹的事實,也證明尊者已經獲得了外在的成就相。
特別是,能夠從容不迫地在誰也無法調伏的此藏土雪域如璀璨日輪般弘揚佛教這一點顯然可作為這位大菩薩之成就超勝他人的果因。
尤其是誰也沒辦法調伏的雪域藏地,通過尊者的威力,如同璀璨的日輪照耀大地般,將佛法弘揚到了暗無天日的整個藏地。從這一果因 可以推理,靜命論師肯定已經獲得了成就。
為什麼呢?對一般人來講,在這樣暗無天日的地方,根本沒辦法弘揚佛法。而唯一的靜命論師依靠他的發心力能弘揚佛法,並且弘揚得如此成功。這麼多年來,佛法一直沒有衰敗過,雖然歷史上曾經有過時起時落的狀況,但是到目前為止,真正的教法和證法從未衰敗過。以此足可說明,靜命論師一定是成就者。
法王如意寶在世的時候,我也經常想:我們肉眼雖然看不見法王飛來飛去,但是通過推理完全能夠了知法王如意寶的成就。尤其文革時,整個藏傳佛教毀壞得那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法王如意寶不僅對佛法再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培養了如此眾多的僧眾,在整頓僧團、弘揚佛法方面作出了卓著貢獻。由此推斷,法王如意寶肯定是大菩薩,如果不是大菩薩,一般的凡夫人誰能如此成功?
可能很多人想:我要修建寺院、弘揚佛法。但是,光想一想是不行的,自己應該具備一定的能力。所以,麥彭仁波切通過這種果因來推斷,靜命論師肯定是成就者。這是最好的一種推斷方法。
第四、品行高尚:所謂的品行高尚也就是指弘法利生的高山景行。
“品行高尚”主要是從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的角度來講的。如今,每個人對品行高尚的衡量標準都不相同。有人認為:這個人經常願意花錢,還是很大方的,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人認為:這個人很開心,是品行很不錯的人。但這裡說,真正的品行高尚,應該從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角度來講。
正因為這位親教師內在的菩提心已經盡善盡美,故而稱呼為菩提薩埵的確名副其實,他的這一尊名也猶如日月一般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本體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這位大戒師住世長達數百年,先後在那爛陀寺、印度東方以及漢地等廣闊地域將佛法傳播開來。
“菩提薩埵”這一稱呼的確是名副其實,因為尊者的菩提心已經完全成熟了。從獲得加持的角度來講,他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並且,他在印度那爛陀寺也是廣泛弘揚佛法,是印度東方三大自續派論師之一;在漢地弘揚佛法的狀況,在《蓮花生大師廣傳》和《巴協》當中應該有記載。
當然,最主要的還在於,創立了二理(即中觀唯識)融會貫通的純淨無垢宗派之軌道,以強有力的事勢理折服邪說謬論,攝受有緣信徒,講經示道,辯經析理,著書立說,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淨的無與倫比之處,使得尊者的善妙事業遍佈整個人間。
靜命論師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創了中觀和唯識融會貫通的中觀瑜伽行派。他以強有力的事勢理破除一切邪說,以講經說法、辯經析理、著書立說等方式在整個人間廣弘佛法。
尤其是依靠往昔的宏願以及佛菩薩之發心因緣聚合的威德力而來到了誰也難以調化、黑暗籠罩的雪域,見到了國王赤松德贊,當時,提起與法王(昔世)一同發願的情景,又通過觀察國王裝束的緣起而對王族的興衰存亡等作了授記,並傳講了十善、十八界、十二緣起的法門,而且還審時度勢地說:為了降伏暫時以寂靜相無法調伏的所有天神鬼怪,務必要迎請蓮花生大士。
藏地的眾生確實非常難以調化,但依靠尊者的宏願和諸佛菩薩的發心因緣聚合以後,尊者來到藏地弘揚佛法。
靜命論師見到國王赤松德贊時,他問國王:“我們以前發過願,你還記得嗎?”國王最初根本記不得:“怎麼樣的?”後來,靜命論師詳細描述了前世發願的情景。這時,國王也原原本本想起來了:“哦……對對對,我以各種各樣的原因已經忘了。”由此,國王對靜命論師也更加尊重。
靜命論師最初見到國王赤松德贊時,通過國王當時的裝束,授記了未來王族的興盛與滅亡。當時國王頭上戴有發簪 ,據此授記:“你的王族在藏地上方的一塊地方會留傳,不會滅亡。”國王下麵穿著鞋,依此授記:“藏地下方的安多一帶,你的王族不會衰亡。”國王當時沒有拴腰帶,於是授記:“藏地中間的地方,你的王族將會滅亡。”
靜命論師給以國王為主的部分眾生,傳講了《俱舍論》的道理——十善、十二緣起等。當時,藏地歷代國王遺留下來的邪魔外道、天魔鬼神一直作怪,雖然尊者的菩提心已經成熟,但顯現上,傳法的過程並不是特別順利,因此返回尼泊爾。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很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分析說:靜命論師的菩提心已經完全成熟了,對於外面的鬼神,沒有一個不能以菩提心降伏的。但顯現上,尊者自己不能降伏,一定要迎請蓮花生大師,其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在藏地弘揚大圓滿和密宗教法。為此,顯現上,尊者對這些鬼神也無計可施,必須請蓮花生大師來制服。
因此,尊者對國王說:“現在尼泊爾的山洞,有天界人獅子蓮花生大師,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大瑜伽師,你們一定要迎請他。”當時,國王說:“如果我們迎請的話,蓮花生大師會不會來?”於是,尊者再次講述了以前發願的情景,之後國王派人去迎請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很爽快地答應:“去去去,馬上去,明天馬上去。”已經回到尼泊爾的靜命論師,後來又與蓮花生大師一同來到藏地。這時,藏地的佛法才真正開始弘揚。
(蓮師入藏以後,)靜命論師與蓮花生大士一道對桑耶地勢作了一番詳細考察之後,對已竣工的殿堂及佛像等舉行了開光等儀式。
這中間的過程比較長,你們可以閱讀相關的歷史書籍。
讓預試七人出家,從而建立起佛教根本的清規戒律,為諸譯師教授翻譯風格並講解林林總總的內外一切法門,通過講經說法與聽聞的方式抉擇所有佛經與論典的密意。就這樣,使佛法的萬丈光芒普照整個藏區。
當時的藏地沒有出家人,國王赤松德贊說:“可不可以讓藏地的人受別解脫戒?”親教師靜命論師說:“可以試一試。”於是,出現了藏傳歷史上第一批出家人——貝若紮那等七人,從而在在藏地建立起了作為佛教根本的清規戒律。當然,有關預試七人,不同的歷史書也有不同的說法。
藏傳歷史上,第一座寺院就是桑耶寺 ,因此,藏傳佛教徒到拉薩去一定要朝拜桑耶寺。而菩提薩埵,也就是靜命論師,他的頭蓋骨現在還珍藏在桑耶寺的文物館裡面。
當時尊者培養了108位翻譯家,同時在國王赤松德贊的支持下,辦了一些譯經院等。當時的譯場非常興盛,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時,對當時的狀況也是非常讚歎,他說:“你們前譯派教法之興盛,即使在印度也極為罕見。”
這樣一來,通過阿闍黎靜命論師的威力,佛教的明日法已經完全普照了藏地的整個區域。
對於那些與此佛教背道而馳的外道苯波教徒,則通過顛撲不破的理證予以一一制服,最終使之徒剩虛名而已,依此使佛教純正無瑕。
當時,只有邊界地方有一些外道,不是很興盛,但苯教是非常興盛的。通過堪布的理證以及蓮花生大師的神通,將這些外道一一制服。最後,真正使佛教得以廣泛弘揚。

第四課
8、請從內在和外在等幾個方面說明靜命論師卓越的成就。
9、請列舉出靜命論師于蓮師入藏前後各具足哪些高尚品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08:29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3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五課
今天繼續講《中觀莊嚴論釋》造論五本當中的第一個——作者是誰。對於作者靜命論師,大家應該了知他並非普通人,從他的智慧、戒律、成就以及弘法利生的事業等方面,可以了知其不可比擬的事業和發心。這樣一來,首先對作者生起極大的信心,然後對他所造的論典,一定會生起信心。在信心的基礎上,我們的自相續也一定會獲得非常大的利益。
前面已經講了,在藏地,作者依靠顛撲不破的真理制伏苯波教,尤其對藏地當時各種各樣不太如法的現象和行為進行了整治。這整個過程,在《蓮花生大師廣傳》中有詳細記載。
尊者在即將圓寂之時,也留下了如此珍貴的遺囑:
對於尊者圓寂的地方,不同的歷史中有不同的說法。按理來講,應該是在藏地圓寂的。
通過法體安放的緣起可預示出藏地出家僧眾的狀況;
尊者示現涅槃的地方,相關的歷史資料對此都沒有特別清楚的記載。我們去桑耶時,有些出家人作過一些介紹,可能是桑耶。
尊者即將圓寂時,通過其法體的安放,對未來藏地出現僧眾的狀況作了授記。當時,尊者留下遺囑說:如果法體面朝印度,未來藏地僧眾的數量不一定非常多,但是僧眾的戒律很清淨;如果法體不是面朝印度,而是朝向藏地或者其他地方,雖然藏地的出家人很多,可是戒律不一定很清淨。
後來有些大臣認為僧眾多一些比較好,因此,沒有將菩提薩埵的法體面朝印度。從現在的狀況來看,藏地的出家人的確比任何地方都多,但在“品質”上也確實是各種各樣的,菩提薩埵對未來的授記非常靈驗。
目前,漢地等有些地方,雖然出家人的數量不多,但表面上,出家人還是像一個出家人的樣子,既沒有留很長的頭髮,而且在穿著方面也比較如法。但內在的戒律到底清不清淨也很難說,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情況。
從外相方面來講,像泰國、斯里蘭卡更不用說了,出家人當中如果有一些破戒或者行為不清淨的話,必須從寺院裡面遷單。遷單之後,根本不會以一種不倫不類的形象混日子——要麼是在家人,要麼是出家人。但藏地和日本等很多地方,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在家人也不像在家人,各種各樣的形象僧人相當多。這實際也是菩提薩埵法體安放的緣起所導致的。
有朝一日見解上出現爭執不休的局面時要迎請班智達嘎瑪拉西拉(即蓮花戒論師)來清源正本,重建清淨教法,
菩提薩埵在世時,藏地的佛教的確稱得上純淨無垢。但是他說:“我圓寂以後,佛法如果遭到其他宗派的危害,你們實在無能為力的時候,一定要迎請我的弟子——嘎瑪拉西拉來制伏這些人。”
後來,菩提薩埵圓寂不久,漢地的摩訶衍來到藏地弘揚所謂的和尚宗。他認為:善和惡都不用執著,只要坐禪就可以了。對於這種觀點,藏地的很多修行人紛紛隨學,對於造善業和造惡業都不執著。不過,可能造善業的確實沒有,但造惡業的還是有……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造善業是不執著的,造惡業可能會執著。不管怎樣,這些人幾乎完全放棄了積累資糧等世俗方面的善法。
對於這種狀況,尊者早已作過授記:在藏地佛法出現混亂時,應該迎請印度的蓮花戒論師,讓他來制伏這些邪說謬論以清源正本。
並(命人)將此信函交付班智達蓮花戒。
尊者在圓寂之前專門寫了一封信:“以後如果佛法受到損害,就將這封信交給我的弟子蓮花戒。”這在《蓮花生大師廣傳》(由洛著嘉措翻譯成漢文本。)當中有詳細講述,另外,《巴協》當中也有相關的一些歷史記載。
至此,尊者無礙徹知三世的情形已昭然若揭。
通過尊者對未來藏地佛教的興盛與否,以及佛教出現爭論等情況的授記,我們可以推知:尊者對於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情形已經完全了然於胸。
(從以上的字裡行間,我們不難看出,)尊者尤以大慈大悲教化藏土群生的深恩厚德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在當時,菩提薩埵和蓮花生大師如果沒有以其發願力弘揚佛法,可能到目前為止,藏地仍是野蠻眾生非常多的一個地方,無量眾生也就不可能依靠佛法如意寶獲得解脫。從這一角度來講,尊者的恩德實在難以回報。
其中所提到的這位蓮花戒論師其實就是靜命論師的得意弟子,他對尊者有關中觀與因明的論典也作了注疏。
蓮花戒論師對靜命菩薩的《中觀莊嚴論》倒是沒有注釋,但是對《中觀二諦論》有一個注釋。有些論師認為,這不是蓮花戒論師作的,而是一位藏族人所著。
實際上,蓮花戒論師的確對《中觀二諦論》作過一個注釋,並且對靜命論師的因明論典也作了一些注釋,比如《正理廣釋注疏》。當時,因明前派的靜命論師等所作的因明注疏,蓮花戒論師來到藏地時也是加以弘揚。並且,他自己也撰寫了很多有關中觀和因明方面的竅訣。
這是關於靜命論師的弟子以及他們在藏地如何弘揚佛法的情況。
綜上所述,這位親教師最初在藏地開創佛教之宗軌,中間大力廣泛加以弘揚,
總的來講,尊者在暗無天日的藏地雪域點亮了佛法明燈,並依靠其發心力將之大力地廣泛弘揚。
最終層出不窮地示現護持這一教法的化身,乃至佛法住世期間源源不斷。
所謂的親教師也就是指堪布。堪布菩提薩埵層出不窮地化現很多阿闍黎,也可以說,未來出現的這些傳承親教師和堪布,全部是尊者的化身。但這裡所說的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不具足法相、只具有名相的這些人,一定不是尊者的化現。
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正是在藏地樹立起佛教的這位偉大親教師才使親教師的源流代代延續、一脈相承,乃至未來佛法住世期間凡是化現為親教師身份的諸位大德實際上與尊者靜命論師均是一味一體。
這一點,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佛法在藏地住世期間,所有具有法相的大德和親教師都與靜命論師無二無別,全部是他的化身。
《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很多論典中,專門對靜命論師和蓮花生大師作過讚歎。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在法界中是無二無別的。現在的很多善知識,包括上師如意寶在內,都可以說是靜命論師的化身。這些傳承上師、親教師們,乃至佛法住世期間,始終不斷地饒益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
因此毋庸置疑,藏地佛法得以住留完全來自于這位大師發心與宏願的威德力。可是,在千差萬別的人們心目中,卻認為這是由各自的一位上師及寺院的事業所致,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此,今天我們遇到這麼好的佛法,其來源與靜命論師的發心、發願是密不可分的。但現在很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在翻譯《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時,我也深有感觸,正是依靠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力,我們今天才有這麼好的光明佛法。可以說,所有具有法相的上師全部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這一點,在《白蓮花論•修行品》當中講得非常清楚。
可是,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佛法的來源是什麼,經常說:“我的上師如何如何。”當然,對你的上師進行宣傳、讚歎,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已經將最根本的佛陀完全放棄的話,的確非常不值得。尤其修學密法的道友應該了知,密法的來源與蓮花生大師和靜命論師有非常大的關係。然而,靜命論師是什麼樣的人?蓮花生大師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對這些根本不知道,卻想當然地認為:我的皈依師對我恩德很大,除此之外,只有普賢如來而已。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很多人認為:我的上師非常了不起,我們的寺院非常大。因為我上師的吸引力,才有今天的弘法利生事業。雖然顯現上,你修學佛法的直接因應該是你的上師、你的寺院。但最根本的來源,如果菩提薩埵沒有在藏地弘揚佛法的話,會不會有今天的藏傳佛教?如果沒有今天的藏傳佛教,我們有沒有現在聞思修行的因緣?所以,從方方面面詳細觀察時,實際上,我們修行的來源的確與靜命論師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
但是,人的想法是各種各樣的。現在很多人認為:這是自己的因緣、自己的上師、自己的寺院……根本沒有對靜命論師和蓮花生大師產生報恩之心,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比如說,包括刀能理髮與衣能著色在內完全來源於佛陀事業的加持,但人們卻對此一無所知。
實際上,理髮刀能理頭髮和衣服染上紅、黃顏色等,都是佛陀的加持力所致。如果沒有佛陀的加持力,染衣、理髮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到了末法時期,尤其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到了形象期的時候,很多出家人雖然想理頭髮,但此時的理髮工具根本無法使用,很多出家人只好用牛皮或者口袋蓋在頭髮上,裝成出家人;還有些人想把法衣染成紅色,但是顏色根本沒辦法染到衣服上,只好將牛皮反過來穿在身上,把它當成袈裟。到了末法五百年形象期的時候,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在娑婆世界中已經圓滿,佛陀的教法已經成了一種形象。這時,人們的相續中很難獲得佛陀的加持。
但是,現在理髮沒有任何困難。只不過有時候,有些人的理髮刀不太好用,理到中間的時候,頭髮怎麼也剃不下來。這時候一定要祈禱佛,佛馬上加持的話應該可以。不然馬上上課了,頭髮只理了一半的話,有點兒難看……。現在給衣服染色,就更沒有什麼困難了。
刀能理髮和衣服能著色,這些都是佛陀的加持力所致。可是人們對此一無所知,認為“刀能理髮、衣服能著色”都是正常現象,與佛沒有任何關係。現在的人們非常盲目,根本不知道加持的來源。實際上,我們今天能皈依佛門、行持佛法,與我們的上師和菩提薩埵的加持是分不開的。但很多人對這些從來沒有想過,這也是眾生的愚癡所感。
這位大師的功德聲譽以及勝妙功勳在整個大地無所不及,猶如日月一般眾所周知,並不是像如今藏地有些人只是僥倖榮獲了震耳欲聾的名聲那樣,
靜命論師的聲望和他對佛教所作的貢獻,已經遍及了整個大地。而如今藏地的有些人,碰到一點運氣,就開始打廣告、做VCD。只要有一點能力、有一點人民幣,就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宣傳途徑進行個人宣傳。或者遇到了一些大施主,依靠這些人,開始向大家大肆宣傳某某人有如何如何的功德,最後人們認為這個人非常了不起,都把他看作佛一樣。實際上,很多人根本沒有什麼理由,只不過因為大家比較崇拜這個人,所以他也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
而是在印度聖境內外道數目可觀的班智達如同千錘百煉純金般經過再三觀察而確定無疑認定為上師的。
有別於現在某些依靠打廣告而出名的個別論師,當時印度的佛教非常興盛,有成千上萬的班智達。而且印度對於班智達和上師的選擇方法,就像磨煉純金一樣,經過千錘百煉以後,最終才被認定為上師的。
現在有些人說:有錢的弟子,不管他的性格怎麼樣,很多上師都特別慈悲他、特別喜歡他;沒有錢的弟子,誰都不需要,任何上師都討厭他。這種說法也有點過份,不一定所有的上師都是這樣的。
前段時間,有位出家人寫了一本《藏地僧人》,書中非常形象地描寫了一些藏地出家人和漢地施主之間互相依靠發財的狀況。最初,這位上師沒有錢,到處借錢當路費,之後到了漢地。然後,有一個人一開始生意非常不好,後來他通過各種方法在居士裡面宣傳:“這位上師如何如何好。”最後,他自己和這位上師都已經發財了。
書中描寫的各種情景比較真實,可能作者自己曾經給一位上師當過侍者,他對很多細節瞭解得非常清楚,就像人們特別喜歡看的小說一樣,對每個情節都描寫得比較細緻。如今這種現象很多,依靠偶爾的緣起,上師和弟子之間開始互相吹捧,然後,大家都認為某某人就是上師。但是,不要說密宗上師的法相,真正小乘上師的法相也不一定具足。麥彭仁波切在這裡間接說明,印度不像藏地一樣。
不管是藏地還是漢地,很多愚笨的弟子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只是盲目地認為:這就是我的上師,非常了不起,他的前世如何如何。《藏地僧人》也講了,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蓮花生大師、印度八十位元成就者全部轉世了,而且只在小小的藏地轉世,為什麼在別的地方不能轉世?《藏地僧人》所寫的很多內容,一方面,可能有人看了以後,很容易對出家人生起邪見;另一方面,裡面描寫的有些現象,的確值得人們取捨。在轉世這一問題上,以前法王如意寶在世時,也專門對漢地的在家人和藏地的出家人講過很多教言,大家應該記得很清楚。
在當時的印度,一個強似一個、一個勝似一個的大智者大成就者不計其數,之所以法王(赤松德贊)幻化的諸位班智達一開始就能在全然陌生的地方輕車熟路毫無疑義地尋找、迎請到尊者,這完全是由宛若眾星捧月般遍及四面八方每一個角落的這位偉大宗師無比美名自身的光芒無礙照耀之威力所感召的。
當時國王所派的班智達,為什麼沒有尋找其他任何人,而是在全然陌生的地方,仿佛尋找非常熟悉的人一樣,毫無疑問地找到了靜命論師。其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尊者不僅是大家公認的大成就者、大智者,而且,他的智慧和事業無比廣大。當時,國王赤松德贊並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直接派遣 薩囊到那爛陀寺尋找靜命論師的原因就是如此。
本來,對於我等本師的這一教法最為廣泛弘揚的傑出代表即是八大佛子與十六羅漢,他們則幻化為六莊嚴等眾多大德出世。
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尤其是顯宗方面,從大乘來講,主要是八大菩薩進行大力弘揚;從小乘來講,主要是十六阿羅漢,就像《十六羅漢祈禱文》中所說一樣,乃至佛法住留之間,他們住在不同的地方護持佛法。那麼,他們幻化為什麼呢?幻化為六莊嚴和二大聖者等。有關這方面,講《四百論》和《中觀根本慧論》時已經詳細介紹過,此處不再贅述。
而這位大師正是諸佛大密意金剛的唯一結集者密主金剛手菩薩,
靜命論師和金剛手菩薩沒有任何差別。為什麼呢?金剛手菩薩是所有密乘的結集者,而這位大德——靜命論師將唯識宗和中觀宗合二為一,結集了如此殊勝的教言。所以,尊者與金剛手菩薩是無二無別的。
因此其傳記與功德即便是住地菩薩也難以一一說盡,更何況說普通凡人呢?
麥彭仁波切很謙虛地說:靜命論師的傳記,即使得地菩薩也難以說盡,一般的凡夫人想要宣講靜命菩薩的詳細傳記與功德,當然更加困難。
但是,在共同(所化眾生)的面前,無論是印度還是藏地,到處都流傳著尊者無可比擬、不可思議、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蹟。只可惜的是,並沒有見過詳細的文字記載等。
無論是藏地還是印度,廣泛流傳著靜命論師不可思議、非常精彩的故事,但真正文字上記載的比較少。雖然《印度佛教史》中有,但篇幅不是很多;《桑耶寺詳志》有一部分,也不是特別多;另外,《蓮花生大師廣傳》中也有少量的記載。除此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文字上的記載。麥彭仁波切在這裡,依據方方面面的歷史資料,對靜命論師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在此,從古老的歷史中收集出隻言片語,作了簡略的敘述,意在感念這位元親教師的宏恩。
古老的書,應該是指《蓮花生大師廣傳》或者《巴協》。根據這些歷史書中所講的內容,簡單介紹了一下作者的生平,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大家感念這位元大德的宏恩。
諸位有智之士如果能從尊者的善說論著及無量恩德來推測,必定會對其生起真佛之想。
有智慧的人,一見到《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尤其從尊者在藏地弘揚佛法、弘揚菩提心和中觀,以及對每個人的恩德這一角度來推測,就可以明確了知,尊者與真正的佛陀實際無有任何差別。但是,沒有智慧的人,唯有依靠尊者的傳記和功德才能了知這一點。
確實,學習《中觀莊嚴論》以後,尤其對有智慧的人來講,應該會受益匪淺。因為本論將唯識宗和中觀宗結合起來,宣說了前所未有的很多竅訣。不管是藏地、漢地、印度等,任何一個具有智慧的人,只要品嘗到這樣殊勝的教言甘露,就會完全知道,靜命論師肯定不是普通的凡夫人。
歸根到底一句話,我們要清楚,印藏兩地人們無有異議一致共稱的這位開宗祖師就是本論的作者。
這一點,任何人都不會出現異議,這是大家一致公認的。
下麵是對靜命論師的讚歎文,就像宗喀巴大師從緣起空性的角度讚歎佛陀一樣,麥彭仁波切也從中觀宗和唯識宗合二為一的角度,對靜命論師的無上功德作了讚歎。
依怙佛陀善說法,廣大行宗無著釋,
甚深見派龍猛詮,共稱二祖如日月。
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不同眾生面前轉了八萬四千善說的法輪。在所有的大德當中,佛陀親自授記的無著菩薩開創了廣大行派,建立了地道功德的唯識宗;而龍猛菩薩則開創了甚深見派,宣講了《中觀六論》為主的第二轉法輪的究竟密意。
這兩大祖師就像世間的太陽和月亮一樣,大家一致公認:這就是廣大行派和甚深見派的兩大祖師,也就是唯識宗和中觀宗的開山祖師。
護彼法理諸菩薩,善說百川遍各方,
于佛勝乘大海宴,尚未圓滿得品嘗。
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開創了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護持其法理的諸位菩薩、諸位論師的善說,就像百川一樣非常多。比如,弘揚龍猛菩薩觀點的月稱論師、寂天菩薩等中觀論師著力弘揚中觀宗;法友論師、世親論師、唐玄奘等,則著力弘揚唯識宗。
上述諸位論師,都在不同程度上宣講了很多相關的論典,就像世間的百川一樣,非常多。但是,如同百川最後匯入于大海一樣,能夠真正將佛陀廣大、甚深的教義——廣大唯識和甚深中觀合二為一,品嘗到這種智慧大海喜宴的高僧大德,在靜命論師出現之前,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出現過。
 您以銳智之一口,飲盡二理之汪洋,
爾時您如碧藍天,大乘法雲作裝點。
靜命論師對佛教事業的貢獻完全與眾不同。怎麼不同呢? 將龍猛菩薩的勝義理和無著菩薩的名言理全部彙集於一處的此汪洋大海,靜命論師您以敏銳的智慧全部一飲而盡。
您將這兩個宗派合二為一、完全通達,您的智慧就像碧藍的天空一樣廣大無邊。如同廣闊無際的藍天中點綴著一朵白雲,整個大乘唯識宗和中觀宗,在您廣大無邊的智慧藍天當中,也相當於一朵白雲的裝飾,和您的智慧相比,則顯得十分渺小。
這裡運用一種詩學手段、詩學體裁,對靜命論師作了讚歎。
證如虛空勝義智,具德月稱飾三界,
名言似虹無雜見,法稱周遍此大地。
“證如虛空勝義智,具德月稱飾三界”,整個三界當中,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具德月稱論師證悟空性的智慧,他如虛空般的勝義智慧無與倫比。
不管是大圓滿的祖師,還是第三轉法輪、他空派的祖師,只要宣講空性,就必須按照月稱論師的《入中論》進行宣說。無垢光尊者講《七寶藏》時,經常引用月稱論師抉擇空性的道理;麥彭仁波切也說:“印度具德月稱師,藏地榮索秋桑尊,異口同聲一密意,建立本淨大空性。”
一般來講,他空派論師講如來藏光明時,當然不提月稱論師;但講到如來藏空性時,一定會提及月稱論師。因為在整個三界當中,只要講到如虛空般的空性智慧,沒有人能與月稱論師相比,他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可以稱為整個三界的莊嚴。
“名言似虹無雜見,法稱周遍此大地”,如同彩虹的顏色五彩斑斕、不相混雜一樣,在名言方面,法稱論師的《釋量論》,沒有任何人能與之相比。
也就是說,抉擇勝義空性的時候,月稱論師是無與倫比的;抉擇無雜的名言諦時,法稱論師是無與倫比的。而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唯有依靠靜命論師您老人家的智慧,其他任何人也是無法相比的。
這個頌詞非常深,希望你們還是認真分析。對這部《中觀莊嚴論》,我本人的確是越看越有信心,這也許是對麥彭仁波切的特殊信心所導致的。通過這幾個頌詞,已經描述了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對佛教的貢獻,而這二者結合起來,唯有依靠靜命論師的智慧才能抉擇。因此,我們對這部論典一定要生起無比的信心。
開顯此理諸智者,縱駕妙論之乘騎,
無垢二量遼闊處,一時測度力微弱。
在藏地和印度,對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作解釋的智者非常多;對《釋量論》作解釋的智者也非常多。雖然他們已經駕馭著殊勝妙論的乘騎,但講中觀的人一直講中觀,對因明一點也不觀察;講因明的人一直講《釋量論》,對中觀也根本不去探索。因此,這個世界上,在這兩個宗派無垢廣闊的大地上,同一個時間當中,將二者融會貫通、結合起來修持或者研究的大德幾乎沒有。但是,單單修持其中任何一派的力量都是非常薄弱的。
您以觀察之三步,跨越二諦之大地,
 “觀察之三步”,有些注釋中說:名言依靠唯識和因明來抉擇;勝義諦,暫時以相似勝義進行抉擇,究竟則以真實勝義進行抉擇。
此處將名言、相似勝義和真實勝義比喻成觀察之三步。靜命論師您用敏銳的智慧觀察之三步,跨越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整個大地。
爾時您如廣袤原,眾多理證作莊嚴。
這時,您的智慧與廣闊無邊的大地沒有任何差別,就像大地上有草木、江河作為裝飾一樣,在您的智慧中也有二理等各種功德作為嚴飾。
是故二理宗軌道,合而為一大宗風,
佛勝乘教妙津梁,此三餘派不容有。
在這個世界上,無著菩薩的唯識宗、龍猛菩薩的中觀宗,以及中觀和唯識合二為一的靜命論師的宗派,這三者完全是趨入佛教的津梁、趨入佛教的階梯。要解釋釋迦牟尼佛的密意,除了這三個宗派以外,不需要其他的任何宗派。
在座的很多人,中觀方面已經學習了,唯識方面也學過一些,現在再學習合二為一的靜命論師的中觀,那麼,真正趨入佛法的方法都已經懂得了。但在有些寺院當中,根本不懂月稱菩薩和法稱論師所講的道理,認為唯識宗、中觀宗就像火和水一樣互不相融。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如果真正要瞭解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尤其是大乘顯宗教法,必須要依靠龍猛菩薩、無著菩薩和靜命論師的宗派,這三個宗派已經把所有大乘的教義全部融合在一起,除此以外,其他宗派是不容有的。從這段讚歎文中,大家可以深刻體會到學習本論的重要性。
諸佛教法結集您,於此勝乘理智攝,
深要精髓一紅日,摧散世間諸迷霧。
結集諸佛菩薩教法的、您老人家的甚深智慧——此《中觀莊嚴論》,就相當於一輪璀燦的紅太陽,依靠本論能驅散世間上所有的迷霧。同樣,在座的有些人,聽過《中觀莊嚴論》以後,心裡的各種疑惑,以及對大乘的誤解等各種各樣的迷霧,一定會全部驅散。
不可思議勝乘要,依簡理證一幻變,
輕易明示此寶論,我知金剛大密咒。
對於佛陀不可思議的甚深教言,依靠非常簡單的理證智慧的幻變、輕而易舉得以明示的就是這部論典——《中觀莊嚴論》。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以及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所說的中觀和唯識的無數教義,就像幻變一般,通過這部《中觀莊嚴論》——僅僅97個頌詞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明示。
因此,如同珍寶般的這部《中觀莊嚴論》,完全與金剛大密咒無有任何差別。所謂的金剛大密咒,任何一個瑜伽師依靠它可以摧毀一切對手。同樣,我們對這裡的97個頌詞好好背誦,心裡面完全通達它的意義和辯論方式,那麼,世間中所有對大乘教法的危害或者攻擊都是不容有的。所以,麥彭仁波切說:“我完全知道,這部論典實在太殊勝了!”雖然本論文字不多,只有九十幾個頌詞,卻完全能開顯釋迦牟尼佛的究竟深義,以及龍猛菩薩、無著菩薩宣說的一切教義,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這以上已經介紹了靜命論師的生平事蹟。


第五課
10、請寫出藏比較著名的三部歷史書。
11、麥彭仁波切為何說本論與“金剛大密咒”無二無別?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08:58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4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六課
麥彭仁波切按照那爛陀寺班智達的傳統,以造論五本的方式宣講了這部《中觀莊嚴論》。其中“由誰所造”,也即《中觀莊嚴論》的作者——靜命論師,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第二個問題——為誰而造,為什麼樣根基的眾生造了這部《中觀莊嚴論》。對此,大家也應該觀察自己:看一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中觀莊嚴論》的所化眾生?
二、為誰而著:如果有人心裡思量:到底什麼是大乘?大乘的要義又是指的什麼?如何才能對大乘之義生起以理引發的智慧呢?
這裡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大乘法?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所開創的是什麼樣的法?
第二個問題:所謂大乘的論典、大乘的軌範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三個問題:並非盲目的信心,而是真正通過理證引發出來的智慧,叫做以理引發的智慧 。那麼,真正通過理證引發的、對大乘法堅定不疑的信心或者智慧,需要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能在自相續中生起來?
對於上述三個問題,麥彭仁波切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回答說:
所謂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樂作為因,通過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圓滿、成熟與清淨三種功德,最終成就二身雙運之佛果。
什麼叫做大乘?所謂的大乘,首先是以菩提心作為因。我們講任何一個法時都特別強調這一問題,不管修什麼法,首先一定要具足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如果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不具足,那就根本不可能靠近大乘法。
所謂的“基”——大乘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前提下,圓滿十度——六波羅蜜多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多,這就是道。然後,通過十波羅蜜多圓滿 ,或者說,修道以上的功德階段全部圓滿以後,獲得法身、色身雙運的佛果,就是所謂的大乘。
“基”是發心,“道”是通過圓滿、成熟、清淨三種方式,使六波羅蜜多或十波羅蜜多獲得圓滿,最後成就佛果,這就是所謂的大乘。
那麼,大乘以什麼樣的論典來作表示呢?
大乘的要義則無外乎一致共稱的大乘二軌中觀與唯識所涉及的教義。
凡是人們所公認的大乘二軌——中觀宗和唯識宗所涉及的論典,全部稱之為大乘論典。
如此善妙的要義遠遠超越了外道以及聲聞、緣覺的行境,完全稱得上是最真實、最甚深的。
各種外道對於大乘論典完全一無所知,這一點毫無疑問。佛教當中,甚至聲聞緣覺也無法通達究竟的證語境界。所謂的大乘論典,在所有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是最真實、最殊勝的,堪稱為探索一切萬法的真理。
對於如此諦實與深奧的教義,不只是憑著信心,而是通過確鑿可靠的正理途徑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這就是所謂的因。
所謂的大乘之因——首先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然後學習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或唯識的論典,在自相續中生起見解之後,精進修道並獲得佛果。或者,首先依靠自己的智慧抉擇見解,然後發菩提心,行持六度萬行,最後獲得佛果。具有上述兩種途徑,有關這方面下文也會講到。
在這裡,如此甚深的教義,並不是憑藉自己的信心了知的。我們說:中觀的意義非常好,佛陀所轉三轉和二轉法輪、光明和空性無二無別。信心當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僅僅依靠信心,而沒有以理引發定解的話,很容易退失。所以,並不是憑自己的信心對甚深教義生起定解,而是通過確鑿可靠的理證途徑,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這就是所謂的因。每一個修學大乘法的人,都應該掌握這一點。
尤其這次學習《中觀莊嚴論》,最根本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應該僅僅憑藉自己的信心,而是通過確鑿可靠的正理途徑,對佛陀的甚深道理生起定解。
事實上,一時衝動對佛法生起信心的這些人,暫時來講還是很不錯的。可是一旦遇到違緣、改變了生活環境,這種信心根本靠不住,很容易隨著外境而轉變。學習《俱舍論》的時候也講到二十僧伽,預流果中有利根隨法者、鈍根隨信者。按照小乘的觀點,通過自己的智慧挖掘法裡面的甚深教義,這就是利根者;隨自己的信心而轉的,就是鈍根者。《定解寶燈論》和《般若波羅蜜多經》都這樣講:隨信心而轉的稱之為鈍根者,隨法、隨理證而轉的則稱之為利根者。因此,對於佛陀的甚深教義,並不是憑藉自己的信心,而是以確鑿可靠的理證途徑生起定解,這就是所謂的大乘之因。
由此因所生的無垢智慧之本體有甚深與廣大兩個方面。
不管是學習《大圓滿前行》還是學習《中觀莊嚴論》,表面上讀起來很容易,很快就讀下去了。但是對於裡面的內容,有些人可能已經偏離了真正的軌道,或者自己的心根本沒有專注到內容上,不應該這樣。對於其中所講的道理,應該在自己的內心中生起定解。
其中甚深就是說將一切萬法猶如蜂蜜之一味般抉擇為遠離諸邊的大中觀;
所謂的甚深智慧,是指世間的萬事萬物全部遠離一切戲論,就像蜂蜜與它的甜味不相分離——不管是蜂蜜的上面、下面,或者今天、明天的哪一部分,都與它的甜味分不開。同樣的道理,一切萬法真正的本體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任何人通達了這一點,他的相續中已經有了甚深的智慧。
對於這種智慧,《中論》、《入中論》當中抉擇得非常細緻。《中論》當中,龍猛菩薩依靠各種各樣的理證方式,將萬法抉擇為遠離一切戲論的真如本性,這就叫做甚深中觀或大中觀。如果誰通達了這一點,誰已經具有以理引發的定解之果——甚深智慧。
大中觀並不是指抉擇單空的觀點。有些人辯論的時候說:“我還是持單空,單空是最究竟的。”男眾、女眾當中都有這麼一部分人,認為單空見很好。暫時沒有通達中觀應成派境界時,持單空見肯定很好,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這類眾生是自續派暫時的所化眾生,並不是究竟的所化眾生。當你逐漸深入的時候,還是應該修學中觀應成派的觀點。
一般來講,多數大乘修行人都能接受中觀自續派的觀點,但對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最初抉擇遠離一切戲論的法要,不具足一定智慧的人,既不能解釋也不能接受,因此,稱之為大中觀。
那麼,什麼叫做廣大呢?
廣大:了知大乘中觀與唯識的經論字字句句無一遺漏而統統歸攝為一要訣來圓滿包含一切論典,由此而稱為廣大。
所謂的廣大,是指將唯識和中觀涉及的所有經論,全部包含在一個竅訣裡面修持。
麥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也講:真正修持時,中觀派和唯識派在地道功德方面沒有任何差別。你說這是唯識宗,應該把它放棄;這是中觀宗,應該取受。不應該這樣的,對於中觀與唯識,不應該捨棄一者取受另一者,二者都是為了利益所化眾生而如是解釋的。
什麼叫做廣大智慧?什麼叫做甚深智慧?學習《入中論》時講到:趨入的法有兩種——甚深法和廣大法。這種講法與此處所說的內容,可以一起講,也可以分開講。在這裡,麥彭仁波切說:所有大乘經論的字字句句,一點一滴也不放棄,完全通過一個要訣進行修持、進行涵蓋,這就叫做廣大。
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大乘法,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不一定理解。但是對於中觀,需要經過反反復複地思維以後才能進行抉擇。因為中觀的有些道理必須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分析,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分析得也不要太過了,應該按照麥彭仁波切的原則進行分析。有些道友喜歡分別,但是分別的時候,已經完全脫離了原來的軌道,自己開始在旁邊進行各種各樣的臆造,這樣不是特別好。
通達這樣的深廣智慧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對自己所學修之處生起不被他奪的誠信,獲得所謂的解信,從而踏上正確的軌道。
經常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串習,最後真正對中觀、對釋迦牟尼佛、對整個佛法生起不可被他奪的信心,也叫做正見,這就是所謂的信解。
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從真正對法生起信解開始,就叫做生起了不退轉的信心。這時,你已經真正踏上了解脫的光明大道。
比如在座的任何人,自己通過認真學習,最後心裡真的覺得:這種中觀道,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學問能比得上它,在我有生之年,絕對不會放棄它。有些人前段時間也這樣發願: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憑自己的智慧進行研究、學習,決不會放棄這樣的中觀道。可以說,這是一種不被他奪的智慧,以後不管遇到什麼違緣都不會改變。
世間人也是這樣的。50年代的時候,中國一直提倡學習馬列主義,有些老幹部的相續中,不可被他奪的“定解”真的已經生起來了。他的親朋好友怎麼樣勸說:“你可不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已經獲得“不可被他奪的智慧”了,寧死也不肯念佛。他們當時學習的時間不是特別長,不像現在一直提倡經濟發展、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但在那種教育方式下,很多人也確實獲得了這樣的“定解”。反之,我們如果對中觀、對佛法生起了真實不被他奪的定解,才是真正踏上了正確之路。
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備如明目般的正見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要趨入真正的道路,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像明目一般的正見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對於這一點,《定解寶燈論》當中著重作了強調。
本論正是針對 (於以上大乘奧義正見智慧)百般尋覓、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希望獲得以理引發的智慧、以理引發的定解,不會隨自己的信心而轉的人,才是《中觀莊嚴論》真正的所化眾生。你們應該觀察一下自己的根基,看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希求心?如果真正具足,靜命論師的這部《中觀莊嚴論》就是為你這種人撰著的。
三、屬何範疇:這部論典是要抉擇所知五法的自性,關於其中涵蓋所有大乘的道理正如下文中所展開的論述那樣,
《中觀莊嚴論》主要抉擇什麼呢?就是抉擇五種所知法。以五種所知可以涵蓋所有的大乘教義,這一點,下文會有非常廣的文字敘述。
由此可知,她要解釋的顯然是整個大乘的意趣,
《中觀莊嚴論》解釋的是所有大乘的意趣。以前,麥彭仁波切與弟子單秋辯論時,單秋說:“這部論典應該是中觀自續派的莊嚴,不是所有中觀的莊嚴,更不用說是所有大乘的莊嚴了。”麥彭仁波切對他嚴加批評:“你這個愚笨的弟子,連這一點都不懂。”然後,針對《中觀莊嚴論》如何成為整個大乘的莊嚴,麥彭仁波切講了很多的教證、理證。所以說,《中觀莊嚴論》開顯的應該是所有大乘的意趣,是所有大乘法門的莊嚴。
但尤為側重的是《楞伽經》與《月燈請問等持經》等諸甚深經藏的無垢教義。
《月燈請問等持經》也就是《三摩地王經》。這部《中觀莊嚴論》著重偏向於解釋《楞伽經》和《月燈請問等持經》,以及唯識宗和中觀宗眾多經典的甚深無垢的教義。
關於名言中承認唯識的這一道理,
因為這部論典屬於整個大乘的範疇,尤其著重於大乘《三摩地王經》和《楞伽經》。《中觀莊嚴論》所解釋的主要內容,也即以唯識觀點抉擇名言的有關道理,佛陀主要在這兩部經典中作了闡述。
《釋量論》當中也講到,量有因量和果量。講果量的時候,根據唯識宗、世間宗、經部宗的幾種觀點作了闡述,而法稱論師最究竟的觀點,也是根據唯識宗的觀點進行闡述的。所以,名言暫時按照經部的觀點來解釋,像《俱舍論》那樣承許外境存在;最究竟的時候,即使《釋量論》也是如此,完全是按照唯識宗的觀點來解釋,一切外境根本不存在,都是心的一種幻化。對此,《楞伽經》中也有明顯記載。
《楞伽經》中所說的“外境色實無,自心現外境,
《楞伽經》中說:所謂的山河大地等外境實際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像夢中顯現的大象和山河大地一樣,都是心的迷亂顯現。
未通達心故,凡愚執有為……”已再三表明了。
然而,普通凡夫人根本沒有通達心的本性,就像有些愚笨的人,將夢中的兒子執著為實有一樣,他們始終執著外境的一切有為法真實存在。
《楞伽經》和《解深密經》中,闡述了很多有關空性的道理,所以,可以稱之為具有中觀密意的兩部經典。而且在這兩部經中,著重駁斥了外境的存在,承許並非究竟一乘而是究竟三乘,所以,這兩部經典稱為大乘共同的經典。
對於二諦的觀點,此經中也雲:
這以上講了名言中一切法不存在的道理。有關勝義諦和世俗諦的觀點,《楞伽經》中是這樣宣說的:
“世俗有諸法,勝義無自性,錯謬無自性,彼即世俗諦。”
世俗當中,一切萬法都有它的本體、分類、法相等等;但勝義當中,一切萬法全部都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世俗當中存在呢?本來無實有、無自性的法,很多人誤認為它是存在的;就像本來不存在水,但人們將陽焰誤認為水一樣。對於本來不存在的這些法,人們錯謬地認為存在,這就叫做世俗諦。
因此,《楞伽經》的觀點也是首先抉擇萬法為心,然後二諦分開——勝義中不存在 、世俗中存在。
最後,關於勝義諦和世俗諦圓融的觀點,《楞伽經》中是這樣宣說的:
關於二諦圓融的觀點,此經又雲: “依於唯識已,不觀察外境,
首先,依靠唯識的觀點,對外境根本不需要觀察。也就是說,外境根本不存在,從而宣說了萬法唯心的道理。
安住真所緣,唯識亦超越。
“真所緣”,是指真正勝義空性的境界。也就是說,首先抉擇萬法唯心,最後抉擇真正的勝義諦時,心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謂的唯識也已經完全超越了。
越過唯識已,無現盡超脫,
“無現”,即單空境界。所謂的唯識和單空都已經超越,也即所謂單空的境界也是完全不存在的。
住無現瑜伽,彼士睹大乘。
此處所說的“無現”應該是指大空性。安住於遠離四邊八戲境界的大瑜伽師,實際上已經真正現見了大乘的究竟奧義。
悟入任運成,依願而清淨,
那麼,這種人已經悟入了什麼呢?已經證悟了任運自成的境界。他的一切所作所為,依靠大乘的發願全部得以清淨。
無我妙智慧,無現不可見。”
這在名言中,稱之為無我的殊勝智慧。
此處的“無現”是指單空。最後,依靠這種無我的殊勝智慧,所謂的單空——不存在的顯現也得不到,已經遠離了所有的戲論。
在這裡,既宣說了萬法唯心的道理,又宣說了一切萬法是空性的道理。最後抉擇了什麼呢?一定要遠離所謂的單空,所抉擇的就是遠離四邊八戲的中觀之道。
有關勝義無自性的道理,《楞伽經》中也有說明,尤其是在《三摩地王經》中宣說得更為詳細,此經雲:“知心自性故,再度生智慧。”
如果已經了知自心的真正本體、了知心的本來面目,那麼此人已經再度地生起無我的智慧。此處的詞句與《涅槃智慧經》 中所說的一模一樣。只有真正了知自己心的時候,才能生起真正的無我智慧。
按照大圓滿的解釋方法:如果認識了心的本體,就會真正生起五種智慧。無垢光尊者講《七寶藏》、《三休息》的時候,經常會引用這個教證。
“智曉有為無為法,盡毀一切相之想,彼若安住無相中,徹知萬法皆空性。”
作為智者,通曉一切有為法、無為法均不存在的道理。這時,萬法存在不存在、有無等一切分別念已經被徹底毀壞。這種瑜伽師安住於無相當中,徹知一切萬法皆為真如空性。這裡已經抉擇了真實勝義諦,也就是說不承許單空見。
《三摩地王經》當中又講到:
“所謂有無為二邊,淨與不淨亦是邊,是故盡斷二邊後,智者亦不住中間。”
本頌在《顯句論》等很多論典中引用過。所有淨不淨、有無、是非等觀待法已經全部斷除,二邊斷除以後,是不是安住於中間?所謂的“中間”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麥彭仁波切在與 薩格西的辯論書當中,專門引用這一教證詳盡闡述了其中的道理。
“離言詞道無所宣,猶如虛空法自性,
一切萬法的本性已經遠離了一切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通過語言、文字的途徑根本無法宣說,就像虛空一樣,一切萬法的本性即是如此。
若知如此勝妙理,彼之辯才亦無窮。”
如果通達了空性之理,這種人就像佛陀和文殊菩薩一樣,已經完全獲得了無礙的辯才。
諸如此類所述的道理已經極其透徹地闡明了相似勝義與真實勝義的自性。
暫時抉擇單空就叫做相似勝義,究竟抉擇一切萬法遠離四邊八戲則是真實勝義。
《中觀莊嚴論自釋》中雲:“願以正理及經藏,種種珍寶作嚴飾,精心證悟此義後,具月燈等甚深經,真實智慧之珠寶,諸智者修無畏法。”
我們應該發願:依靠正理和各種經藏的珍寶作為裝飾,精心證悟此《中觀莊嚴論》的真正含義之後,即已圓滿具足《月燈經》、《楞伽經》等甚深經典的智慧珠寶之裝飾,這時,諸位智者可以無有畏懼地精進修持。
也就是說,《中觀莊嚴論》具有無量無邊的理證與教證。此處,“經藏”是指教證。如果我們可以證悟具有無數理證與教證珍寶之裝飾的這部論典的究竟意義,《月燈經》、《三摩地王經》、《楞伽經》等大乘經典的所有內容也必定會通達無礙。換言之,已經具足了大乘真實智慧寶飾的智者,對於任何法都可以無有畏懼地進行修持。
如今,很多人根本不具足這一智慧珍寶的裝飾,他對修行經常心生畏懼:“我修不起來。”但是,一旦你真正具足了《中觀莊嚴論》這一珍寶,同時也具足了大乘經典教義的寶珠,無論去哪裡“表演”都不會感到害怕。因此,只要精通了《中觀莊嚴論》所講的究竟要義,不論是給別人講法還是自己修行,你都會具有足夠的勇氣。
正如這其中所說,我們務必要掌握並非隨聲附和而是憑藉真實可信之正量所抉擇的無垢正教此等意趣的道軌要訣。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務必要掌握什麼呢?掌握並不是隨聲附和,而是憑藉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加以抉擇的這部《中觀莊嚴論》。
本論當中,依靠非常確鑿可靠的理證,已經抉擇了佛經究竟甚深的意義。如果不是隨聲附和,而是真正依靠自己的理證智慧,對《中觀莊嚴論》的要訣加以抉擇,那麼,完全可以將佛教的究竟奧義全部挖掘出來。
正如麥彭仁波切在讚頌文中所說的:在抉擇空性方面,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得上月稱論師,月稱論師對勝義已經作了圓滿的抉擇,但是他對名言方面幾乎沒有涉及;而法稱論師的《釋量論》等因明論典,對名言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抉擇得非常細緻、圓滿究竟,然而對勝義根本沒有進行抉擇。前面麥彭仁波切也用“虛空”和“彩虹”作為比喻進行了宣說。的確,全知所運用的每一個比喻都有很甚深的意義、具有無上的加持,並不像有些人憑自己的分別念隨隨便便寫詩歌那樣。
這部《中觀莊嚴論》通過簡短的97個頌詞,將唯識與中觀這兩大宗派的所有觀點全部歸入一個竅訣,既開顯了月稱論師的究竟密意,又開顯了法稱論師的究竟密意。歸根結底,本論已經將佛陀整個大乘經典的教義全部開顯出來了。
一般來說,《經莊嚴論》宣說了廣大方面的教理,主要抉擇了整個大乘的修行方法;而《中觀莊嚴論》對於整個大乘的見解方面,作了非常細緻的抉擇,在見解方面再沒有更超勝本論的。因此,如果依靠《中觀莊嚴論》抉擇自己的見解,依靠《經莊嚴論》抉擇自己的修行和行為,可以說這個人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乘行人了。
所以,希望你們不要隨隨便便看過去,應該把每一句的含義認認真真地分析,到底這裡面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然後,對照自己的相續進行修持,這樣會有非常大的利益。


第六課
12、請分別闡述生起大乘智慧的因,以及大乘智慧的本體和作用。
13、請分別解釋何為甚深智慧?何為廣大智慧?
14、本論屬於何種範疇?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10:38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5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七課
按照那爛陀寺班智達的傳法方式——造論五本來講,第一個問題,這部論典的作者是誰;第二個問題,這部《中觀莊嚴論》為什麼樣的眾生而作;第三個問題,《中觀莊嚴論》屬於哪一種經典和論典的範疇。前面已經對上述三個問題作了闡述,下面講全論內容。
四、全論內容:如果有人心想:二諦的無謬真如到底是什麼?二理指的又是什麼呢?
此處提出了兩個問題。所謂勝義諦和世俗諦無有錯謬的真如,也就是說,它的真相、究竟含義到底是什麼?然後,觀察名言和觀察勝義的兩種理證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的二諦自性也就是所應了知的,
什麼叫做勝義諦和世俗諦?所謂的勝義諦和世俗諦,從世間角度來講,叫做知識;從廣義來講,佛教稱之為所知,也就是能知智慧的對境。
中觀當中經常說:二諦的分類,二諦的分基,二諦的法相、定義。那麼,二諦的分基是什麼呢?有些智者認為是從所知中分的,有些智者認為是在無自性中分的。但在這裡,所謂的二諦是什麼呢?二諦就是一種所知,也就是人們所瞭解的一種知識。其中,聖者所了知的是什麼呢?是勝義諦。凡夫人所了知的是什麼呢?是世俗諦。
而二理則是如實決定二諦之義的途徑。
什麼叫二理呢?通過兩種理證抉擇二諦原原本本的真相,比如說,外面的色法就是所了知的,了知色法的眼睛或者望遠鏡,這就叫做二理。我們依靠什麼了知勝義諦和世俗諦呢?必須依靠勝義理和世俗理。沒有依靠這二理,就不能了知勝義諦和世俗諦。
現在的世間人從來沒學過勝義諦和世俗諦,因此對勝義理和世俗理也一竅不通。二理其實是指一種途徑,從能境的角度來講,應該說是勝義智和世俗智;從所境的角度來講,就叫做勝義諦和世俗諦,是兩種對境。
那麼,所謂的勝義諦和世俗諦依靠何種方式來了知呢?應該依靠勝義理和世俗理這一途徑來了知。
此等所知由真實與非真實兩方面來分析可完全囊括於二諦之中。
所知分為真實和非真實兩種。聖者所見到的真諦、一切萬法的本來實相叫做真實的所知;現在凡夫人見到的,就叫做非真實的所知。凡夫人中還有更迷亂的人,比如捏著眼睛時見到的二月,就是倒世俗——世俗當中的世俗、假當中的假。
通過智慧衡量這兩種意義,由於顛倒分別、片面理解以及真實了達的差別,從而出現了內外各自迥然有別的各種宗派。
用智慧來抉擇時,有些人對二諦的本體一點都不知道,這叫做顛倒的智慧、顛倒的分別念;有些人稍微懂一點,像聲聞緣覺片面地瞭解一點;有些人則完全能瞭解,就像中觀所抉擇的智慧。所以,能抉擇的智慧分為上述三種。
蓮花生大師《見解鬘歌》中專門講到:智慧有稍微顛倒、完全顛倒、一點都不顛倒三種。《俱舍論》中解釋有境智慧時也說:完全顛倒的是指外道;按照大乘觀點,有點顛倒的是指聲聞緣覺;一點不顛倒的,就是諸佛菩薩的智慧。
因為所知是固定的,但對所知的認識,根據不同的眾生而有所不同。比如柱子,有些人認為它是常有的,這是完全顛倒的知見;有些人認為兩三天之後或者過段時間會毀滅,這是片面瞭解;有些人認為,柱子是刹那刹那無常的,片刻也不會停留,這應該是最好的智慧。同樣的道理,眾生對二諦,依靠各自的智慧也有各自不同的認識。
首先簡述一下外道的觀點:
在這裡,首先概括講述一下外道的各種觀點。
麥彭仁波切為什麼要宣說這一問題呢?因為我們所抉擇的所知就是二諦。以什麼方法來抉擇呢?應該依靠勝義理和世俗理的途徑來抉擇。那麼,在抉擇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根基以及所遇到的善知識的不同,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當中,有些人已經完全證悟了二諦的本相;有些人只是稍微了知一點;有些人一點都不知道,反而在自相續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遍計執著。因此,麥彭仁波切首先介紹了當時印度外道的各種觀點,其中第一個是數論派。
(一)數論派:這一外道將三德平衡的自性主物與神我二者許為勝義,
《智慧品》等很多論典中說:數論外道認為有二十五種所知。其中,勝義諦有兩種,世俗諦有二十三種。
而認為其中主物所變化的一切現象是欺惑性的世俗有法。
麥彭仁波切在本論中講到:他們所承許的主物相當於阿賴耶,神我相當於意識。
一旦通過修道而獲得禪定眼後再來觀看,便會現量照見所有現象的本來面目,
數論外道特別精進,他們通過修道以後、依靠禪定獲得智慧眼,最後見到並非主物和神我的所有現象的本來面目。就像人們所認為的,意識當中顯現萬事萬物的形象。因此,麥彭仁波切也說:在所有外道當中,數論外道應該是最好不過的一種宗派,因為它接近唯識宗。
由此使諸現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
通過修行認識這些假像以後,一切世俗法逐漸融入外道所承認的主物 當中。
這樣一來便使明知之士的神我與似乎欺騙誘惑的對境一刀兩斷,不再有任何關聯,從而獨自逍遙而住,這就是所謂的解脫。
這時,作為明清勝義諦的神我,已經與世俗諦各種各樣欺惑性的萬法完全分開,不再有任何牽連。這個時候,神我開始逍遙安住,這就是所謂的解脫。
有人認為:這種說法跟佛教的說法是不是相同啊?一切世俗諦都是假的。通過修持,對這種假像的本體獲得認知之後,一切假像全部融入主物,最後現前自我的逍遙自在。這是不是已經獲得了佛教所謂的成就呢?
這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們承認“主物”是實有存在的,而佛教徒完全是在無我的基礎上進行抉擇,無論如何觀察,所謂的“我”根本不可能成立。顯宗、密宗,包括大圓滿當中,雖然有“普賢如來”、“自我本淨”等諸如此類的法語,但實際上,這些全部是建立在“無我”的基礎上。因此,二者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別。
如果沒有懂得這個道理,表面看來,似乎外道的修法也特別殊勝。有些沒有頭腦的道友很可能會說:“外道和佛教之間,外道應該是很殊勝的……”這些人因為前世沒有好好積累資糧,即生也沒有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類似的惡習氣很容易就可以開發出來。
但實際上,外道承認一種實有的我,這就是他們的錯誤。有關這一宗派的觀點,麥彭仁波切在下文有廣說。下面介紹密行派,這也是對二諦本體沒有真正認識的一種觀點。
 (二)密行派:這一外道宗派認為,如同廣大虛空般周遍一切並且是心識自性、獨一無二的勝我即為勝義諦;
他們所承認的勝義諦就是勝我,是周遍整個世間的一種心識。這種觀點雖然接近唯識宗,但與唯識宗也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他們承許一種獨一無二的實有的“我”,並將之稱為勝義諦。
多種多樣的顯現都是不真實的,實際上與明知的我一味一體,
世俗諦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是不真實的,實際上與所謂的我是一味一體的。
因而所顯現的器情等形態各異的萬事萬物則為世俗諦。
表面看來,他們的這種觀點與唯識宗非常相似,因為唯識宗也認為:各種各樣的萬事萬物只不過是依他起的顯現而已。
瑜伽行者通過如理修持勝我而使本性與非本性的無明脫離開來,
這一外道的瑜伽士,通過如理如實地修行之後,而使本性無明和非本性無明脫離開來。他們所謂的本性無明和非本性無明,其實與內道的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基本相同。
如同瓶子破碎後其中的虛空回歸大虛空一般融入大我之中。
在下文也會對密行派的觀點進行闡述,但在名詞方面可能有點差別。
他們認為:整個萬事萬物由勝我遍知,然而通過修行以後,其本性與大我融入一體。這種說法,跟密宗的有些說法非常相似。比如密宗也說:最後融入普賢如來的本體當中。但實際上,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們承許一種虛空般的“我”應該實有存在,因此這也是執著常有的一個宗派。但是佛教當中,不管密宗還是唯識,都不承認一個所謂的我存在。這一點是最為關鍵的。
我們為什麼以緣起和無我的道理對釋迦牟尼佛進行讚歎呢?世間上的有些智者,也會對萬法進行研究和探索,在這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貢獻。但是,有關無我和緣起空性等萬法真相的道理,任何人也沒有宣說,唯有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如此殊勝的道理。
這是密行派的觀點。下面介紹吠陀派,也叫做伺察派,這一派將四大吠陀作為修行的主要內容。現在印度和其他很多國家仍然存在。
(三)吠陀派等承許各自所推崇的梵天、遍入天及大自在天等所有天神是常有勝義諦,
現在的尼泊爾,大自在派特別多。在蓮花生大師苦修的山洞旁邊,專門有一些大自在天的道場。每次到了各種節日的時候,他們就對天尊等進行殺生供養,這種現象相當多。
他們認為:獲得了這種天尊的果位,就是所謂的勝義諦。
而由其神變所造出的萬物則是不穩固、欺惑的本性(即是世俗諦)。
大自在天或者遍入天所變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外面的虛假現象,就是世俗諦。
並且認為當獲得這些天尊的果位時便已永久解脫了。
現在這種外道相當多,包括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這些地方都有一些大自在派。
於是這些外道徒便開始憑依修道苦行、種種禁行、供養佈施、禪定觀風等五花八門的瑜伽修法。
他們一般好長時間不吃飯,到山上修禪定;還有一些修風的,比如修寶瓶氣等等,這方面的修法比較多。
麥彭仁波切在有些教言裡面說:外道當中,修神通的也有,修風脈明點、修禪定的也非常多,但是,修行最主要的特點不在於此,僅僅在形象上修行不一定很殊勝。
現在內地比較興盛的道家,他們也修丹田、修各種禪定和風,但這些並不是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真正途徑。雖然他們在世間行持善法、道德倫理方面,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他們將獲得天神的果位執著為最究竟的解脫,對真正的無我空性根本沒有作過抉擇。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加拿大,與一百多位博士的座談會上說:“沒有學過宗教的人,難以確立一種正確的行為標準;學過宗教的人,行為、處事則會更趨於合理。而在所有宗教中,最為殊勝的即為佛教。”有關這方面,上師如意寶講了特別殊勝的教言。
還有說什麼常我與虛空等本來自然就存在的原始派等等,
有一種原始派認為:常我、虛空等等法本來已經存在,沒有辦法將其抉擇為空性。
宗派的名稱與觀點雖然各不相同,多之又多,可是歸納而言,他們均承認輪回束縛與解脫之因是常有的實法。
現在不管是外道的書還是其他宗教的書,很多修行跟佛教幾乎沒什麼差別,比如念咒語、修行禪定、獲得解脫,這類相同的法語特別多。但關鍵在於,輪回中獲得解脫的法門,唯一在佛陀的教法中存在。
所以,麥彭仁波切在這裡說:他們的宗派雖然是各種各樣的,但歸納起來,他們都承許束縛和解脫的因是常有的實法。這一點是最大的差別。
這些常有派也都是說解脫存在的宗派,
在佛教當中,暫時從名言角度來講,可以說解脫是存在的;但從究竟勝義角度而言,所謂的解脫是根本不存在的。《中論》當中,對於涅槃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因果不存在、輪回不存在的道理介紹得非常詳細。
佛教的不共特點就在於此。但是,大家應該了知,佛教的這種甚深教義,只有真正的大乘根基才能接受;小乘根基或者外道根基的人,對這種道理也是不能接受的。有關這一點,佛陀在很多經典當中都有授記。
因此全力以赴精勤于自以為是修道的顛倒禁行。
這些執著常有的外道宗派,將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財產都用在修行上,可是根本不能從輪回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有時候看見他們的苦行也的確是非常可憐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宗教非常好,在一生中精進修持。但這一世結束以後,還是繼續流轉在輪回當中。因為他們所謂的修行,根本沒有損害輪回的種子——無明這一因。
表面看來,世間上的這些外道有自己的修行、解脫,也有自己的殿堂。我們在路邊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外道的教堂,尤其像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有些殿堂的屋頂是尖尖的,有些是四方形的。這些人與世間不學宗教的人比較起來,還是可以的。但是,從輪回中解脫的因、解脫的修法,在他們的論典和竅訣中根本沒有。
我們當中的有些道友,以後很可能會遇到外道。這時,我們應該知道,他們的修法當中根本沒有解脫道。雖然在他們的論典中經常提到的人天果位等,有一種暫時的解脫道,但是,他們根本沒有真正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竅訣。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
不然,在學院呆了很長時間,也學了很多有關中觀的道理,過六七年以後純粹成了一個外道徒,還要說“佛教不合理”。如果佛教不合理的話,從理證方面根本不會出現任何妨害,因為現在真正從因明或者推理上說“佛教如何如何不合理”的人,幾乎沒有。
麥彭仁波切在下文中也說:我們相續中有很多外道的習氣,這種習氣,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被引發出來。因為現在的很多人運用各種各樣的語言、手段進行欺騙,有些上師說:“我給你加持加持……”其實,他的加持也是損害佛教的。這個時候,有智慧的人不會盲目地接受。但沒有智慧的人,反而認為“這就是真的教法”,結果自己也被引入這些外道當中。
從世間角度來講,各種宗教應該互相團結,社會與宗教應該互相適應,這樣是可以的。但是真正從解脫的大局出發,人身是非常難得的,千萬不要被外道和不信佛教的見解所吸引,否則是非常可惜的!
對於以上所有宗派,只要遮破常有實法就可以一併破除。
如果遮破了常有的法,上述所有宗派的觀點都會一併破除。
有關對各個宗派進行破斥的情節在正論中可逐一了知。
對於如何破斥這些常派的道理,在本論正文中有詳細敘述,這裡不作廣說。
 (四)順世派:這一外道認為:顯於現量對境中的四大明明存在,
順世派認為:現量見到的地水火風四大明明是存在的。這與辯證唯物論的觀點沒有任何差別。
它是境、根與識之因,所以這就是勝義。
世間的辯證法當中,不一定使用佛教的名詞——勝義諦,但是真實的或者說真理所在,其實就是所謂的勝義諦。
什麼叫做勝義諦?他們認為,所有的地水火風四大存在,也就是說,外界的物質、世間事物產生的因素真正存在,這就叫做勝義諦。
由此所生而再度滅亡的有法——萬事萬物則是毫不穩固、欺惑的自性。
四大當中產生的現象法——物理學中經常說“本質的法”、“現象的法”,這些不穩固的、欺惑性的、刹那變化的現象法,就叫做世俗諦。
他們振振有詞地聲稱:“修道等前生後世的業果根本就不存在,
他們認為:修道、學習佛法,以及前世後世的業因果是根本不存在的。
現今的這一神識只不過是從胎位四大聚合的凝酪等中突然出現的,
下文當中,詳細講述了順世外道的觀點,他們通過一個理證 、四大理論 、三大比喻 等很多方面闡述了自己宗派的觀點。
如今有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一般來講,從世界人口統計來看,持這種觀點的人非常少。只不過個別國家由於教育理念的關係,持順世外道觀點的人稍微多一點。但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從整個地球上人口的比例來講,持這種觀點的人,在現今社會中不是特別多。
有些道友由於前世業力現前,他們生長的環境也是非常惡劣的,如果轉生到相信前世後世、相信解脫存在的家庭中,應該是很好的。像美國等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宗教信仰,很多西方國家的總統在發言時,首先都是在自己的上帝面前宣誓。
信仰宗教與不信宗教相比,就像法王所說的那樣,的確存在很大差別。不信仰宗教的人,往往把人間短短的幾十年,作為自己最大的價值來對待,這就是現世美——短短的今生過得非常美好、非常幸福,這就是他的唯一目的。除此以外,根本沒有其他目標。
《智海浪花》中記載了很多知識份子學佛的經歷。他們通過智慧觀察:人到底是不是只有這一世?如果只有這一世倒也沒有什麼 ,但是不是這樣呢?於是,探索佛教、研究佛教,最後從佛教當中獲得了答案。一方面,《智海浪花》是很多人的分別念,是個別大學生的人生經歷;但另一方面,我們有時間的時候應該翻開看一看,看看這些人的經歷是怎樣的,心態是如何轉變的。有時候,看書還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對照自身,而且從別人身上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總之,從整個世界來看,持順世外道的觀點的人不是很多,但我們所處的有些環境,持這種觀點的人是相當相當多的。
就像酒麴中新生出迷醉的能力一樣,
這是順世外道四大理論當中的新生理論。他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理論——最初的意識應該是從母胎當中開始出現的。
最近,我看了一本《生命之科學》的書。在這本書裡,有些生命科學家對母胎中出現最開始的生命也是產生懷疑,認為生命產生之前應該有一種因,並非僅僅依靠一個受精卵,從母胎中產生最初的意識,應該存在所謂的靈魂或者意識的潛能。在《佛教科學論》和《前世今生論》中,對於“意識是大腦產生的嗎”、為何有些人沒有大腦卻還有意識”等等問題也作過非常細緻地剖析。
並不是來自於已故前世的神識;在這個世界無論留住多久,於此期間便會出現心識與氣息,而一旦命歸黃泉,則如同油盡燈滅般身體將散為微塵,內心融入虛空,而絕不會再有什麼後世;業果、道、解脫這些都是不存在的;
對這段話可能不用解釋,大家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比較豐富。
所感受的苦樂等不同顯現就像豌豆的圓形與荊棘的尖銳誰也未製造一樣均是無因無緣由本性而生的。”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眾生感受痛苦與前世的因有一定的關係。可是順世外道認為:這些都是無因無果的,就像荊棘樹的尖銳或豌豆的圓形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科學也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現象——生命是自然現象、萬事萬物的產生也是自然現象。
有些道友在相續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前世後世不存在的邪見,希望你們還是要看一看《前世今生論》、《佛教科學論》。現在的科學並非守持一些老觀念。原來50年代的科學,的確存在一種非常堅固的見解,但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很多新的科學發現。這時,我們也不要死死地抱著一種舊觀念,應該通過各種理證進行抉擇。抉擇以後,破除自他相續中的各種邪見,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人說:“前世後世不存在。”你應該歡喜若狂地跟他辯論:“你是不是真的認為前世後世不存在?請你老人家過來吧,今天我們兩個人一定要辯論不可,你持這樣的邪見是不應該的!”即使高等學校的一些教授也是這樣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學習過有關前世後世的道理,從小就認為:前世後世肯定不存在。如果讓他們講出前世後世不存在的理由,也沒有任何理由;但讓他們承認前世後世的話,也不想承認,就是守著這樣一種觀念。因此,我們應該站出來,心平氣和地和他們探討,這一點很有必要。
因此,這一派的信徒在身心聚合尚未死亡前的有生之年唯一追求的目標就是一己私利。
他們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親朋好友、自己的生活發展、自己的事業等等,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的想法。
在遮破此觀點的過程中,對於他們所承認的四大存在依據破析微塵的正理;
他們認為所謂的四大存在,其實四大肯定是不存在的。勝義中四大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下文通過破微塵的理證進行分析,完全可以駁倒他們的觀點。
而要駁倒他們所許的前後世不存在的觀點,則憑藉破斥無因的理證。
如果前世後世不存在,應該有無因的過失。如果承認無因,那麼四種產生、四種不產生等過失不可避免。
這種理證,關鍵看自己能不能運用。本來這個武器是很尖銳、很鋒利的,不論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它砍斷,可是不會運用、反而用錯的話,把自己砍死也很難說。中觀和因明的推理,如果會運用的話,對方的邪說一定會摧毀無餘,關鍵看我們的智慧如何,尤其在這個山谷裡培訓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接受?如果以如理如法的恭敬態度,真正用自己的智慧來取受,到時一定能夠運用這種理證。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所以,一方面自相續中應該生起定解;另一方面,世間上有那麼多持有邪見者,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去度化他們,哪怕只度化一個眾生也是可以的。尤其學習《中觀莊嚴論》以後,對根本不信仰佛教的老師、教授、領導等,應該通過中觀的方法,狠狠地跟他辯論一番。最後,他就無話可說:“確實,佛教並不是所謂的迷信,真的有一點道理。原來的我是不是有一點盲目?”在這方面逐漸逐漸產生懷疑,進而皈入佛門。這樣的話,有很大的功德。
所以,每一個人還是要發願:我在有生之年當中,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讓根本不信仰佛教的人皈依佛門。我想我這次出去的時候,醫生也好、護士也好,即使向街上的乞丐辯論也可以……
關於此等內容從本論闡述世俗諦的正文論證中便可一清二楚。
《中觀莊嚴論》當中確實有很多非常殊勝的要訣,我們如果通達其中所講的理證方法,肯定會開啟自己的智慧,自相續不會輕易被他人引誘或者隨他而轉。


第七課
15、導致各宗派觀點出現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16、請敘述數論外道所許之二諦,以及他們對於流轉輪回、獲得解脫是如何承許的?
17、密行外道對於二諦如何承許?他們認為眾生如何獲得解脫?
18、順世外道最主要的觀點是什麼?為什麼內道大德說順世外道是最下劣的宗派?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11:14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6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八課
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的總義部分當中,現在正在介紹外道觀點。儘管在當今世界範圍內,持順世外道觀點的人並不多,但在個別地方,持這種邪見的人還是相當多的。因此,大家應該想方設法斷除自相續中的邪見和習氣,這一點非常重要。
顯而易見,上述外道的這些觀點全部是有實見。
大家應該清楚,外道與內道之間,主要是從存不存在“我”這一概念進行區分的。對外道的觀點進行區分則有360種,歸納來講,其實所有常派和斷派的各類外道,都不離開實有見、不離開我見。
麥彭仁波切的《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的確與文殊菩薩的教言無二無別,其中的每一句話都具有非常好的價值,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得真實的利益。
所有的常派一致認為我等是痡`實有的,而斷見派也是同樣,對現今現量所見的萬事萬物具有濃厚實執的同時頑固地認為此生滅盡一了百了,前世根本不會再結生到後世。
不論是勝論派還是數論派,所有的這些常派,要麼承許常有自在的我,要麼承許常有的實物存在,始終不能離開痡`的實有。
而斷見派順世外道則認為:現今現量所見的萬事萬物應該是存在的,並對其具有非常濃厚的執著。如今世間上的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或者任何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們的觀點和學說當中,對萬事萬物都有一種非常濃厚的執著,始終認為所有的萬法存在、心識存在。
麥彭仁波切在下文也講到:他們在俱生我見的鐵板上,非常牢固地釘上了遍計我執的鐵釘。這些人,無始以來的俱生我見本來就根深蒂固,再加上聽聞具有邪分別念的外道上師的邪說,更增加了他們的我執分別念。於是,對萬事萬物產生了非常頑固的認識,認為這一期生命結束就可以一了百了。這些人根本不相信前世後世存在,在他們的心裡面始終有一種難以化解的死結。這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尤其與即生灌輸的教育有密切關係。
在座的很多金剛道友沒有學佛、沒有出家之前,其實學習的也是各種外道的觀點。所以,大家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打破自相續中的我執,一定要明白:世俗當中,前世後世的確存在。通過學習《前世今生論》、《百業經》、《賢愚經》等佛經公案,也可以徹底了知前世後世確實存在的道理。
因此,儘管他們也將其中個別的法立為虛妄、迷惑性之法,但終究只是依賴有實法而安立的,
雖然這些外道將其中個別的法安立為虛幻不實、如幻如夢或者稱為世俗,尤其勝論外道和數論外道,他們在這方面有很多的比喻。但歸根結底,他們所建立的仍然是一種實有的法,與佛教所講的如夢如幻的比喻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換句話說,一切世間道都僅僅是由與無始以來俱生無明相應的觀現世的平庸分別心安立的,形形色色的觀點雖然無邊無際,可是都不可能超離實執的局限,
總而言之,上述外道的觀點,全部都是建立在無始以來的俱生無明和現在的觀現世量 的基礎之上。
雖然現在世間人創造的各種各樣的學說非常多,但這種觀點也只是隨自己的分別念安立而已,根本沒有觀察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在座的個別道友,從上學伊始直到最後畢業,也學習了各種各樣的學問。但在自己相續中種下的是什麼種子呢?大家知道,根本不離開無始以來與無明相應的凡夫分別念,而有關般若空性、業因果方面的甚深妙法,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過。
就像膽病患者儘管見到海螺、明月、白銀等各種各樣的事物,但除了黃色以外別無所見一樣。
學習大乘般若空性的時候,應該具足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內善知識就是指自己對空性的信心和大悲的習氣;外善知識就是具有法相的大乘上師 。作為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這兩種善知識,對空性法門一定會有證悟的機會,否則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世間上,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演藝圈的明星,他們只是具足某種特長,其他任何內外的修證功德都沒有,千千萬萬的人們只不過是對他們盲目崇拜。那麼,人們崇拜的這些發明創造者和科學家,他們對萬事萬物所下的結論是什麼呢?就像具有眼病的患者,對於海螺、白銀等任何白色物體皆見為黃色,因為膽病已經存在的緣故,他們所見到的事物根本不可能正確。同樣的道理,由於他們相續中的障礙沒有消除,沒有被空性法門的善知識所攝受,因此,他們對世間的判斷根本不可能正確。
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在世間的確是非常有造詣的,但他對人的生命是如何總結的呢?他說:人們的生命就像肥皂泡一樣,無論吹得多大、多美麗,終有一天肯定會破滅的。
從佛教角度來講,前世後世存在的道理非常簡單,只要依靠因明的一點邏輯推理,就可以輕而易舉通達這一道理。可是,從世間角度來說,雖然很多世間人也非常聰明,但缺少了外善知識的緣故,最終所得出來的結論就是:“這一世結束就一了百了。”
你們有些人可能認為:增加這些分別念沒有意義。的確是這樣的,自己的佛教見解還沒有穩固之前,最好不要看這樣那樣的很多書。但是,自己對中觀、因明,尤其對般若空性的見解穩固以後,有時候,看一看世間名人的書籍、哲學理論,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行為十分偉大,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無比甚深,自己在即生中能夠遇到佛法真是幸運!對世間人們的悲心了會油然而生的。
因此,也不能一味地說“外道和現在世間的書籍一點都不能看”,關鍵看自己的見解有沒有達到穩固,如果沒有穩固,到最後很可能會隨他而轉,認為前世後世不存在的觀點、學說非常正確,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在這裡,麥彭仁波切的語言雖然不多,卻講了顯密佛法的很多竅訣和道理。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分析其中的意義。
因而,固執顛倒邪見的這些外道徒誰也無法堪忍無我的獅子巨吼聲。
世間上千千萬萬的外道徒都有一種固執的、顛倒的邪見。這些人,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講的無我空性的獅吼聲,根本無法忍受。不要說大乘中觀應成派所發出的空性獅吼聲,甚至佛教的聲聞緣覺——有部宗和經部宗所宣說的人我不存在的空性法門,任何一個外道也是無法堪忍、無法接受的。
佛教中,小乘人無我的觀點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種見解。即使如此,自古以來,無論多麼聰明的外道徒,也無法反駁這種無我的觀點。
因此,大家應該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無與倫比的學說生起不退轉的信心,這是極其重要的。否則,雖然聞思了很長時間,但對佛陀也生不起信心的話,恐怕不太合理。最關鍵的,就是要在緣起的問題上生起信心。這樣一來,必定會對世尊的善說——無我的見解生起信心。
他們即便再如何分析真實、虛假的種種道理,也對實執這一根本無有任何損害,
雖然外道也有千經萬論,也闡述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學說,他們也會解釋: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妄的。但真正去觀察時,這些外道對所謂的實執根本沒有遮破,而且有關破實執、破人我的學說或書籍,在他們教典當中根本無有。
只能稱作是相似的空性,而對二諦純粹是一無所知、顛倒妄執。
學習《中論》時也說過:如果不了知二諦,就根本不可能了達佛的真正密意。尤其外道和其他世間的學說,對二諦的真理一竅不通,因為他們根本不具足真正的理證智慧,沒有抉擇萬事萬物真相的有效工具。
(接下來介紹佛教各派的宗義:)
上述所講的道理,希望大家再三地看,尤其應該與現實社會結合起來看一看:世間上如此眾多的學說理論,全部歸納起來,究竟有哪一種觀點可以超越中觀的觀點?這時,自己真正會對中觀法門生起真實無偽、不被他奪的定解。
遠遠勝過世間道的自宗內道佛教之中,也因為對二諦之義的大概了達與如實證悟的不同而層層遞進。
佛教當中的道理,並不是我們自贊毀他,真正從事勢理上超越世間任何一種觀點。有關這一點,只要稍微學過佛教教理的人都會了知,在這個世間上,唯有佛教是最殊勝的。
而在佛教當中,由於對二諦的認識不同,也有大概了達和真實證悟的差別。大概了達的,比如經部宗和有部宗;真正證悟的,可以說是唯識宗和中觀宗。其中,下下的觀點不能超越上上的觀點,上上的觀點完全超越了下下的觀點,就像寂天論師《智慧品》所講的一樣 ,這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係。
其中有實二宗內部的觀點雖然不盡相同,但實際上均是如此承認的:經過摧毀與分析可以拋棄執著之心的粗大諸法為世俗諦;
學習《俱舍論》時已經講過,經部和有部在很多觀點上不盡相同,比如,在抉擇滅這一問題上,有部宗認為抉擇滅是實有的,而經部宗並不承許抉擇滅實有;在見外境的這一問題上,有部宗認為是以根來見外境,經部宗認為是以識來見外境;對於相應行等,有部、經部之間也存在著實有和非實有的差別。
什麼叫做世俗諦和勝義諦?他們對二諦是如此承許的:對於某一法,經過分析以後,把粗大的法完全拋棄而再不能趨入的,叫做勝義諦;還能趨入的,則稱為世俗諦。或者說瓶子,用鐵錘將它摧毀時,還能摧毀的叫做世俗諦;實在不能摧毀,已經到了最小的微塵,就叫做勝義諦。《俱舍論》第六品一開始就講了二諦的概念 。
大家對於二諦一定要清楚,這一點沒有分析清楚的話,對於中觀、因明根本沒辦法通達。下面就介紹一下有部、經部,以及唯識、中觀對二諦到底是如何承許的。
而無法捨棄的無分刹那心識與無分微塵無情法在勝義中必然是存在的。
用鐵錘來摧毀瓶子,當它已經成為最細微的法,細微到再也無法用鐵錘來摧毀;或者某一法,以自己的心再也無法對其進行分析。這時,從時間角度稱為無分刹那,從外境角度則是無分微塵。他們認為:無法捨棄的無分刹那心識與無分微塵無情法,這兩個極微一定要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勝義諦。
當然,有部和經部對前世後世、業因果的觀點,不可能與現在物理學家的觀點相同。但是,他們對物質的剖析,與亞理士多德等很多物理學家所講的比較相似。現在的物理學認為:到最後,最細微的誇克或者最微妙的東西應該存在。有部和經部的論師也認為:最後的兩個極微一定要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勝義諦。
他們覺得:假設無分刹那心識與無分微塵也不存在,那麼所有的這些粗大無情物與心識顯然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這樣一來,如是顯現的萬法也就不合情理了,如同無有毛線的氆氌一般。
他們認為:無分刹那的心識應該存在,如果這一無分心識不存在,一切粗大的分別念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山王大地等萬事萬物的來源,應該是無分微塵,如果這一無分微塵不存在,就不可能形成世間粗大的物質。所謂的無分刹那和無分微塵如果不存在,就像空中鮮花一樣,一切萬法都會出現無因生的過失。

第八課
19、外道對於二諦的見解與內道有何關鍵性的不同?
20、內道有部宗和經部宗對於二諦如何建立?
21、內道有部、經部二宗與外道在對於“我”的認識上有何不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11:53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7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九課
現在正在宣講《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部分。在這裡,首先要通達勝義諦和世俗諦,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學習中觀和俱舍的時候都講過,大家應該會明白。
勝論外道、數論外道、順世外道等對真諦和假像的判斷都各不相同。總而言之,什麼叫做勝義諦和世俗諦呢?勝義諦是一切萬法的真相,而沒有到達真相時的一種虛妄現象,則稱為世俗諦。比如,沒有戴任何變色眼鏡的人,見到雪山是白色的;戴琥珀色眼鏡的人將雪山看成黃色;而戴更深色眼鏡的人,把雪山看成桔黃色。同樣的道理,世間的各種宗派,依靠不同的“變色眼鏡”束縛著自己的相續,他們各自所見到的真相也就各不相同。
無有眼病的人見到的海螺是白色的,這就是勝義諦、勝義所見;有眼翳的人所見的海螺是黃色,這叫世俗諦、世俗所見。因為海螺的真相並不是黃色,白色才是真相,也即真正的勝義諦。所以,不論是心還是外境,如果所見是真正的本來面目,就叫做勝義諦;如果所見是虛妄的現象,就叫做世俗諦。對於二者之間的差別,大家應該清楚。
前文已經講述了外道各派對勝義諦和世俗諦的認識方法。現在接下來論述佛教各派當中,一方面由於善知識的差別,另一方面由於自己前世的因緣不同,有部宗和經部宗對於真諦——勝義諦的觀點也並不究竟。
有部和經部認為:時間方面的無分刹那和外境方面的無分微塵必須存在;如果這二者不存在,萬事萬物的顯現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如同沒有毛線就不能形成氆氌一樣,如果毛線存在,儘管是一根線、一根線的,最後氆氌也會存在。同樣,如果真正的勝義——最細微的無分刹那、無分微塵不存在,世間萬事萬物也根本不會存在。因此,所謂的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即使勝義觀察時也不能破壞。
其實,有部與經部的論師們只不過是緣眾多極微塵與刹那心識聚集、刹那生滅自性的此近取五蘊而想當然地認為是我而已,
從最究竟的觀點來講,有部和經部也不承認“我”是存在的。那麼,所謂的“我”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他們認為:如果詳細觀察,其實“我”是眾多微塵和刹那心識的積聚,是具有毀滅性的一種法;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眾多微塵和刹那心識積聚的五蘊 ,被人們想當然地認為是“我”。
這就是有部和經部的觀點:依靠理證智慧詳詳細細分析時,所謂的五蘊只不過是許許多多的微塵和刹那心識的積聚,依靠此五蘊積聚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而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則是存在的。在小乘《阿含經》或其他經典中都是如此承許的——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應該存在,而所謂的“我”,在還未證悟無我之前,每個眾生不可避免地對五蘊假合執著為“我”,但以智慧進行剖析時,“我”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認為除此之外的我(指外道所許之我)不可得,
世俗當中,五蘊假合的“我”是存在的,除此以外,外道所說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當然,有些外道認為,世間上“創造者的我”存在;有些人認為,“神我”存在等等,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但諸如此類的種種說法,通過現量、比量根本得不到。
由於這(指外道的我)與他們自詡的我(指五蘊之我)之法相不符合,因而與它絕非一體。
為什麼外道所說的“我”不存在呢?因為外道所承許的“我”是常有的、 享受萬法的,這種“我”與眾生自認為存在的五蘊假合的“我”,其法相完全不同。
凡夫眾生所謂的“我”,只不過是把五蘊的聚合執著為“我”。而外道承許的“我”,是常有的、自在的、獨立的、享受萬事萬物的,它是一切萬法的根本,或一切萬法的創造者,這種“我”絕對不可能存在。因此,這兩種“我”絕非一體。
所以,他們認定(外道所許的)具有恆常、唯一、自在等特徵的我實屬子虛烏有。
有部和經部認為:外道所承許的常有自在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
因此,佛教與外道之間,在“我”是否存在這一問題上有很大差別。不管是外道的哪一個宗派,他們都認為“我”肯定是存在的;而佛教當中,即使最低層次的有部宗和經部宗,他們在勝義當中觀察時,所謂的“我”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麥彭仁波切在頂禮句中說:釋迦牟尼佛的無我獅吼聲,任何外道也無法堪忍。
(從勝義的角度來說,)此宗承許以我而空的所有最極微塵與最極微識是的的確確存在的,而且極微塵也是刹那性,並認為通過修人無我的正道便可使以壞聚見為根本的輪回煩惱蕩盡無餘,依此脫離三界輪回,無取而證得涅槃果位。
有部和經部認為:所謂的勝義諦就是最細微的微塵和最細微的心識,這二者必須存在。所謂的“我”在兩種極微上是空的,不可能存在,而兩個極微其實也是無常的、刹那性的。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小乘認為: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就是勝義諦,他們對於兩個極微並未證悟為空性,但是證悟人無我的阿羅漢應該是存在的。麥彭仁波切在很多中觀論典,尤其在《定解寶燈論》當中也是如此承許的。
但在這一問題上,薩迦派和格魯派的大德卻有一些不同的說法。薩迦派全知果仁巴認為:阿羅漢已將自相續粗大和細微的蘊全部證悟為空性,既然如此,他們對兩個極微也應該證悟。由於沒有證悟的緣故,《俱舍論》對於獲得阿羅漢果位的解脫道也未宣說。全知果仁巴在《中觀總義》當中講到了這種觀點。格魯派也同樣認為:從斷除俱生我執和遍計我執的角度來講,在沒有證悟兩個極微為空性之前,不可能斷除遍計我 ,所以證悟人無我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俱舍論》並未宣說證悟人無我的道。
雖然格魯派和薩迦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一些觀點,但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來講,小乘最有力的論典就是《俱舍論》,依靠它來修持,必定會獲得阿羅漢果位。實際上,按照小乘《俱舍論》有關人無我的道理進行修持,最後可以斷除壞聚見。也就是說,可以從根本上斷除《入中論》所說的我和我所的薩迦耶見,如果已經斷除了薩迦耶見,那麼轉生於輪回的所有煩惱也會隨之斷除。
《俱舍論》中也講,薩迦耶見是輪回的根本、一切煩惱的根本。對此,《俱舍論自釋》以及各大講義都引用了很多教證加以說明,大家應該非常清楚。既然薩迦耶見已經斷除,獲得有餘羅漢和無餘羅漢的聲聞乘果位也是無需絲毫懷疑的。
這些有實宗論師在講述無實空性等經文時,
雖然小乘對於個別宣說空性法門的經典並不否認,但對宣說無實、空性法門的 《心經》等《般若經》進行解釋時,並不承認一切萬法皆為空性,因為他們認為最細微的微塵和最細微的心識應該實有存在。
所以,他們對此作了如下解釋:
則一概解釋成微量或鮮少之義等。
對於佛經中“一切萬法皆為空性”、“一切萬法皆為無實”等詞句,他們解釋說:一切萬法當中,實有的量非常微薄或者實有的數量非常鮮少。
他們講解說:一切有實法是下劣的,故而稱無實(意為以下劣加否定詞,其實還是不空的),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是微量呢?因為有實法的本體是下劣的,以低微加上否定詞,因此稱之為無實。
比如有些人並非沒有膽子,只不過膽子很小,人們都會說:“不要帶著他,他遇到怨敵的時候沒膽子。”又比如力氣很小的人,人們會說:“這個人沒有力氣。”所以,萬法的本體並不是全部為空性,只不過有實法的含量很少,故而稱之為空性、無實。他們是這樣解釋的。
因為在現階段此等均是無穩固性可言的緣故。
這些有實法的穩固性特別脆弱,是刹那刹那改變的,所以,人們都說“這是無實法”、“這是空性”。小乘有部宗對《般若經》中所說的空性,用“微量”和“低劣”來解釋。
或者說,由於一切有實法中多數無有實質(意為經中是就大多數而言的),因此說是無實,其原因是前際已經過去、後際尚未產生。
為什麼稱為鮮少呢?很多經典中說,一切有實法大多數是沒有實質的。因為過去的法已經滅盡、未來的法還未產生,現在的法並不是很多,而是很少很少,因此承許為“鮮少”。他們對《般若經》所說“一切萬法皆空”、“一切萬法無實”的密意,作出了這樣的解釋。
現在泰國和斯里蘭卡的有些人,對《般若經》的觀點也是這樣解釋的。我當時在泰國與個別論師交談的有些問題,在《泰國遊記》裡面講過一些。我們當中的有些道友也去過這些國家,也學習過一些小乘論典,不過這些人可能只是學了如何化緣,真正的見修行果方面學沒學過也不太清楚……
他們認為:現在的法很少,未來和過去的法占大多數,所以就叫做無實。作為人來講也是如此,現在活著的人比較少,已經死去的人比較多。我有一天跟別人開玩笑說:“從我們學院來說,在將近20年的時間當中,已經死了的人比較多,恐怕已經可以分成一個區了。”因此,過去、未來的數目比較多,現在存活的數目是很鮮少的。按照經部宗的觀點,“一切萬法皆空”、“一切萬法無實”的密意,就是從現在的法很少來解釋的。
這以上,小乘有部宗和經部宗對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判斷,以及他們的究竟論據已經介紹了。
唯識宗:這一宗派認為,無而顯現的能取所取是遍計所執法,為世俗諦;而能取所取之現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識則是以外境所取與執著它的能取來空的,是圓成實,也就是勝義諦。
唯識宗的觀點是什麼呢?他們最主要的觀點,可以包括在三大法——遍計法、依他起、圓成實當中,依靠這三種法,可以涵蓋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
他們所承認的三種法到底是怎樣的呢?能取所取所攝的一切法,就像外面的毛髮一般顯而無有自性——雖然顯現,但真正去觀察時,沒有一絲一毫的自性,這就是遍計法,也叫做世俗諦。各種如毛髮般的能取所取是依靠什麼顯現的呢?依靠自明自知的依他起——阿賴耶識而顯現的。所謂的遍計法——能取所取所攝的顯而無自性的一切法,在依他起上根本不存在,從不存在的這一角度叫做圓成實,也叫做勝義諦。
對於唯識宗的勝義諦和世俗諦應該如此觀察:現在的瓶子、柱子等外面萬事萬物的所取顯現,與執著瓶子、執著柱子的能取顯現,這些迷亂的顯現就叫做遍計法;這些顯現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心——自明自知的阿賴耶識,也叫做依他起 ;在依他起上,萬事萬物的假像遍計法絲毫也不存在,就是所謂的圓成實 。
實際上,由於唯識宗承許自明自知的心完好無損地存在,在這上面,遍計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可以稱之為他空派。
他們認為:如果作為輪涅所有現分之現基的這一心識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鮮花一樣,
唯識宗與小乘在承許實有的現基上沒有什麼差別。因為他們也認為:自明自知的心識或者輪回和涅槃顯現的本基——依他起心識一定要存在,也就是說,顯現萬法的基一定要存在。
小乘認為:無分刹那和無分微塵必須存在,不然,就像沒有毛線的氆氌一樣,萬事萬物也不應該存在了。而唯識宗對於無情法已經抉擇為不存在,但是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識一定要存在,否則,萬事萬物就會如同空中的鮮花一樣,有從無因無緣中產生的過失。而中觀自續派認為:唯識宗所承認的依他起和小乘所承認的兩個極微都是不存在的,但是,萬事萬物顯現的一種現分應該存在。
這些觀點都是不究竟的。也就是說,除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以外,其他的中觀自續派、唯識宗、經部宗、有部宗,還有世間上各宗各派的外道觀點都不合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萬法顯現時一定要有一個法作為“現基”,如果這一“現基”不存在,任何法都將無法顯現。這種觀點,就是中觀應成派的所破對境,將中觀應成派稱為顯宗至高無上的宗派的原因也在於此。
現在的世間人,比如,物理學家認為最極微的一種東西應該存在,如果這一點不存在,所謂的物質根本不可能形成。天文學家,像以前的哥白尼,他們認為天體要形成,必須要有一個很小的宇宙核作為基礎,這是天體形成的根源,否則,龐大的宇宙世界根本無法形成。佛教當中,唯識宗和小乘雖然在承認“我”方面與外道存在很大差別,但在承認現基方面沒有多大差別。
中觀應成派認為,需要將所有的現基、所有的根源一併拔除。對這個問題,大家不應該僅僅在口頭上說一說,而應該真正從內心當中認識到這一點。希望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這部《中觀莊嚴論》,挖掘其中的深義。這樣一來,自己的修行也好,對世界的瞭解也好,對於整個佛教的深奧道理等很多方面,依靠《中觀莊嚴論》這一鑰匙完全可以打開。
我希望大家在聽聞的過程中不要打瞌睡的原因就在這裡。不然,我們在這裡分“寶珠”的時候,有些人已經睡著了,等一會兒分完以後:“啊!我的一份跑哪兒去了?我怎麼沒有得到啊……”
為此說唯識是勝義諦。
因此,他們認為:自明自知的心識就是依他起,它是一切萬法顯現的根本因,也就是所謂的勝義諦,從最究竟來講,這個因也必須存在。
對於心識以外異體的無情法,他們依據遮破微塵的理證等予以推翻,由此證明外境不成立。
唯識宗認為:除心識以外的微塵以及萬事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這一點,他們是依靠遮破微塵的理證進行推理的。《釋量論》和《中觀莊嚴論》當中,都講到了唯識宗最強有力的一個理證,就是對六種微塵進行觀察的推理 。還有因明中講到的顯現理、俱緣理 ,通過這些推理,可以推翻所謂的外境存在這一觀點。
有人不免產生這樣的想法:那麼,高山圍牆、住宅房屋等真實不虛、不可否認而顯現的這一切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些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親眼見到的高山、圍牆、柱子、水瓶、胡蘿蔔等等,究竟存不存在呢?既然你們唯識宗承認一切都是心造的,又怎麼會是心呢?如果一切都是心,我吃胡蘿蔔的時候是不是心吃心?外面無情法的這些現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對於上述問題,下面如此回答到:
這一切的一切在外界根本不存在無情法的自性,
這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眾生迷亂心識前顯現而已,實際上,外境的無情法根本不可能存在。這就是唯識宗的觀點:萬事萬物的一切顯現全部是迷亂心的自現而已,根本不可能存在單獨的外境。
然而在迷亂者前卻現似存在,猶如迷夢中的現相一般。
做夢的時候,外面有山,有胡蘿蔔、白蘿蔔……剛戒肉的時候,有些人每天都想吃牛肉,做夢的時候也在吃。但是正在做夢的時候,所謂的牛肉是否在外境上真實存在呢?根本不存在。在夢中根本沒有殺過犛牛,怎麼會有牛肉出現呢?根本不可能有。但是,對於正在做夢的人而言,外境是無欺存在的。
按照因明觀點 ,外面的一切迷亂顯現,只不過是習氣比較穩固而已。在這樣的穩固習氣面前,外境的的確確牢固存在。但真正來講,所謂的外境根本不存在。有關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下文還會詳細論述。
如此顯現的原因也在於,明覺本體的心識本來猶如無垢寶珠一般,卻被清淨不清淨的各種習氣塗料染得面目全非,致使心識顯出這樣那樣的行相,
各種各樣的山河大地究竟是如何顯現的呢?顯現的來源就是唯識宗所承認的依他起,也就是說,沒有被能取所取染汙的、如水晶珠一般清淨的心。這樣明清的阿賴耶識相當於無有垢染的寶珠一樣,在每個眾生的相續當中具足。
依他起的本體原本像寶珠一樣清淨無垢,但是這樣的寶珠,有些被清淨的染料染上了,有些則被不清淨的染料染汙了。比如,有些人對清淨的習氣串習以後,會顯現極樂世界、銅色吉祥山、諸佛菩薩等等;而以不清淨的習氣染汙串習以後,現在的娑婆世界,包括地獄、餓鬼的世界,全部都可以顯現。
雖然是一個非常透明的水晶球,但被各種各樣不同的染料塗上以後,既會變成黑的,也會變成紅的。同樣的道理,唯識宗認為:所謂的依他起被不同習氣染汙以後,整個外面的萬事萬物都可以顯現。
這就叫做依他起心識,與緣起的含義相類似。
學習《中論》的時候也介紹過,不是緣起的法一個也沒有,不是空性的法一個也沒有。清淨的因緣具足時,極樂世界等清淨刹土也是可以現見的;不清淨的因緣聚合時,所有不清淨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是可以現見的。中觀宗所承認的緣起,與唯識宗所承認的依他起基本相同。
因此,要了知唯識宗的觀點,就必須通達遍計法、依他起和圓成實。在本論當中,麥彭仁波切通過言簡意賅的方式,已經歸納性地給我們介紹了這三種法。

第九課
22、內道有部和經部在勝義中有所承認的情況下,通過修持是否可以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其他宗派對此如何承許?
23、有部和經部論師對《般若經》等論典中所提到的“萬法皆空”、“萬法無實”如何解釋?如此承許的理由是什麼?
24、唯識宗對於二諦是如何建立的?他們依靠何種理論遮破外境微塵等法?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12:18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8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十課
現在正在學習《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也就是《中觀莊嚴論》所講的內容,前面已經大概敘述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道理。關於二諦,由於各宗派的智慧層次不同,外道以及佛教有部、經部的觀點也出現了不同。現在正在講唯識宗對二諦是如何承許的。
唯識宗認為:一切萬法是以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識而顯現的。既然如此,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按照這種觀點,現在所看見的高山、圍牆以及住宅等萬事萬物,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呢?麥彭仁波切站在大乘唯識宗的觀點回答說:外境的一切無情法並不存在,全部是自心的迷亂顯現。這一點,通過透明的水晶球作了比喻。下面進一步對此觀點作解釋。
如同長久串習貪欲、恐怖、不淨觀等一樣,以無始時來久經薰染的習氣作為緣,造成心識顯現為身體、受用、住處等千狀萬態的事物,
不僅器世界的山河大地等可以現前,而且有情世界的身體等也可以顯現,這就是眾生長久以來對實執進行串習的結果。
在這個世間上,很多眾生串習各種各樣的迷亂習氣,比如串習貪欲、串習恐怖、串習不淨觀等。
串習貪欲的人,他的相續中始終貪著一些人或財物。如果整天這樣觀想的話,那麼,這個人會在他的夢中出現;繼續觀想下去,有時會感覺真正的人已經出現了。有些人精神錯亂時,感覺這個人真的已經來到自己面前,這就是過分串習貪欲而顯現的外境。
還有些人,對外界的人或事物一直特別害怕,始終感到恐慌不安,認為自己面前出現了毒蛇或怨敵等恐怖外境,他每天都這樣觀想。最後,夢中確實顯現了自己的怨敵。再繼續串習下去的話,即使白天,自己根本不願意見到的怨敵也會出現。這也是串習過多的一種表現。有些人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狐仙、鬼神等附體,實際上,這都是自己對恐怖形象的一種串習。他們經常認為“我的身上有什麼什麼”,整天這樣觀想,最後,狐仙、鬼神等外境也真的會在他耳邊說話,或者在他眼前出現各種各樣的恐怖情景。這也是對恐怖串習之後出現的一種畫面。
此外,小乘對治貪欲的一種觀想——不淨觀 ,從最究竟的觀察而言,就像《入中論》所講的那樣,這也是一種顛倒作意。比如你整天觀想三十六種不淨物 、觀想白骨,最後看見人的時候,馬上會把這個人看成骨架,有這種情況。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串習。從前,龍猛菩薩的弟子觀想自己的頭上有角,最後,角真的出現了,不僅自己可以摸得到,而且別人也能看得到。他自己從山洞裡出來的時候也非常困難。後來,龍猛菩薩又讓他觀想這個角不存在,如是觀想之後,角真的消失了。佛經中也曾記載:鹿野苑有一位老婦女,她把自己的身體觀想為老虎,最後她真的變成了老虎,把整個城市的人全都嚇跑了。
眾生的串習力的確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對現在的聞思修行和生活的任何景象都可以串習。如果你的嗔恨心特別大,整天對嗔恨進行作意的話,最後嗔恨的各種景象一定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如果是貪欲過多的人,由於從來不知道對治貪欲,一直隨著貪心而轉,最後,所貪著的各種情景也會浮現在自己面前。所以,眾生面前出現的很多景象,都是分別念造出來的。
此處用了三種比喻,如同長久串習貪欲、恐怖、不淨觀一樣,以無始以來久經薰染的習氣作為緣,最後心識也會顯現身體、各種各樣的房屋、瓶子、受用等。
然而愚癡凡夫全然不知這實際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認為外境在那邊,內心在這邊,所取能取各自分開、互相隔離、真實成立,
一般的凡夫人根本不知道,一切萬法的顯現就像夢中的錯亂意識顯現一樣。他們認為,有一種堅固不壞的外境真實存在。尤其很多愚癡的眾生誤認為:外境真正實有堅固地存在,能取所取是分開的、互相隔離的、真實成立的。也就是說,所取的外境瓶子在這邊,執著瓶子的心識在那邊,二者可以隔開,中間有一段距離,而且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這並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種遍計妄執或錯亂幻覺,好似不了知夢中的大象為自現而執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樣。
如同一個人夢到一頭大象,夢中,大象時而表演、時而發出吼聲。愚癡的人們在做夢時,誤認為大象真真切切地存在,時而追逐大象、時而害怕大象等,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景。
不僅唯識宗抉擇萬法唯心的這一觀點,甚至大圓滿也是如此抉擇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當中的有些修法:首先將萬法抉擇為心,然後將心抉擇為離戲,這是非常深奧的修法竅訣。但愚癡的眾生根本不知道,人們所見到的萬事萬物並不是事物的本相,只不過是心的一種錯覺、心的一種幻相而已。
當然,對於“柱子不存在,柱子是自己的心”這一點,凡夫眾生不可能馬上理解其中的甚深含義。但從道理上應該知道:外境的柱子與夢中的柱子沒有任何差別。以此類推,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外境所現的萬事萬物只不過是心的一種幻覺,根本不可能真實存在。然而,人們根本沒有通達這一點,由此對外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執著。因此,大家首先應該從理論上了知這一道理,然後再逐漸逐漸串習,自己對外境的貪執也會漸漸消失的。
如是二取正在顯現時,依他起心識的究竟本相不會超離自明自知,僅此一點從二無我的反體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圓成實本相的堂奧。
雖然外境上有能取所取的各種萬事萬物的顯現,但是正在顯現的時候,依他起心識的究竟本相也根本不會超越自知自明。
外境正在顯現的能取所取就叫做遍計法。這些法,全部是依靠清淨和不清淨依他起 而顯現的。從內觀的角度來講,依他起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也就是說,心的本體上不存在人我和法我,從這一角度來講叫做圓成實,也就是勝義諦。雖然不存在,但外面各種各樣能取所取的一切現相依然顯現,這就是世俗諦,也叫做遍計法。
麥彭仁波切在下文也講到:唯識宗是非常深奧的大乘宗派,這一宗派在見解上唯一的不足,就是承許依他起心識實有,除此以外,唯識宗的觀點,即使大乘中觀也會接受的。
如果詳細分析心識顯現形形色色萬物的道理,首先務必要從八識聚之理入手,
唯識宗認為,外境的一切萬法都是心和心所的顯現。而心所包括在心王當中,心王則可分為八識聚——六識聚(六識聚,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上阿賴耶識、染汙意識。也就是說,整個心識可以包括在八識聚當中,依靠八識聚的習氣薰染,最後可以出現外境各種各樣的一切現相。
方可弄得明明白白,為此當從無著菩薩的論著中瞭解有關八識聚的深入細緻的論述。
萬法是以“心”來造作的,“心”是以八識聚為主而顯現的。那麼,要想深入細緻地瞭解有關八識聚的道理,就應該詳細閱讀無著菩薩的論典——《瑜伽師地論》。
現在漢傳佛教認為,《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而藏傳佛教的很多論典說是無著菩薩造的。實際上,彌勒菩薩除《彌勒五論》以外,再沒有造其他論典。我想,唐玄奘翻譯的時候,可能梵文本不太清楚或者作者的名字有一些失誤,如此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依據表明《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
大家應該清楚,一切萬法是由心來造的。關於八識聚如何由習氣染汙從而顯現各種各樣事物的原因和道理,在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當中講得非常清楚。
由此可見,如果對各論中所出現的有關依他起是勝義還是世俗的說法要點一竅不通,則勢必會像巴瓦匝草一樣心裡雜亂無章、混成一片。
唯識宗所說的依他起到底是勝義諦還是世俗諦?如果對這一問題一竅不通,那麼學習唯識宗等大乘論典時,你的心必將一片混亂,根本不能清楚地了知相關的各種道理。對此,麥彭仁波切用巴瓦匝草作為比喻進行了說明。
所謂的依他起,就是指自明自知的心識,它是一切清淨法和不清淨法的來源。那麼,依他起是勝義諦還是世俗諦呢?從顯現能取所取的這一角度,可以將它歸屬於世俗諦的範疇;人我和法我在依他起上不存在,能取和所取在依他起上不存在,其本體是一種自明自知的離戲 ,從這一角度來講,應該將它歸屬於勝義諦。
如果沒有如此理解,你的思維就會完全錯亂,如同巴瓦匝草一樣根本分不清楚。“巴瓦匝草”是藏文音譯,如果翻譯出來,《藏漢大辭典》有兩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是馬蘭草,還有就是菟絲草 。觀空法師寫作“菟絲草”,多識寫的是“馬蘭草”,以前法尊法師也是直接音譯為“巴瓦匝草”。但是,根據漢文和藏文的一些資料來看,“菟絲草”可能更好一些,《辭海》當中也說:“菟絲草是千纏萬繞之思緒的一種比喻。”
麥彭仁波切的這個比喻,不僅僅是針對依他起來講的。不論學習中觀還是《俱舍論》,對各個宗派或很多論典的關鍵要點如果沒有通達,則對勝義諦、世俗諦、依他起等很多法,講也講不清楚,思維的時候也思維不清楚,就像巴瓦匝草一樣。
所以,依他起到底是勝義諦還是世俗諦,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的思路會變得特別清晰,否則就根本無法分析了。
實際上,依他起如果從究竟實相意義這一立足點出發,則可歸屬於勝義的範疇;倘若從現相的角度來衡量,則可攝於世俗諦之中。這是關鍵的意義。
對於依他起,人我和法我或者能取所取在它的上面根本不存在,從這一究竟實相、一切萬法的自性角度來講,依他起屬於勝義諦的範疇。實際上,心識的本體就像透明的水晶球一樣清淨無垢,但在外面放置各種顏色的布時,它也可以顯現各種不同的形象,從這一角度來講,應該是世俗諦。
唯識宗認為,即使斷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塵,然而自性光明的心識甚至在佛地也不會消失,而依舊作為顯現刹土與(色)身的本基。
唯識宗認為:雖然已經斷除了非心自性的所知障和煩惱障的客塵,但是心的自性光明,從凡夫地一直到佛地都不會轉移,也根本不可能消失,依然是存在的。如果這種自明自知的心識不存在,成佛時,各種各樣的刹土以及甚深的如海功德也就不可能顯現,因為沒有顯現的來源。所以,唯識宗一再強調:心識的光明應該存在。
密宗和中觀宗解釋《寶性論》時,雖然都承許自性光明,但密宗所承許的自性光明、如來藏本性,和顯宗第三轉法輪所講的如來藏光明,與此處唯識宗所說的依他起的自性光明具有很大差別。有什麼差別呢?中觀應成派或密宗當中根本不承許自性光明實有,而唯識宗承認從凡夫地到佛地之間的心識光明是實有的。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如果通達這一點,對於唯識宗的缺點和密宗、中觀宗的優點,都可以輕而易舉通達。
唯識論師滿以為自宗的二無我已經十分完美了,原因是他們已將以遍計法而空與無本性生等許為法無我。
唯識宗自認為:自己這一宗派不像小乘有部宗和經部宗一樣,已經將人無我和法無我抉擇得非常完美、非常圓滿。
為什麼呢?一方面,任何一法都以遍計法來空,不存在能取所取;另一方面,所謂的產生無有絲毫的本性,唯識宗將這些承許為法無我。
對於人無我,唯識宗已經圓滿抉擇了,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對於法無我,他們承許以遍計法來空的圓成實,而且不承許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並認為所謂的產生和壞滅無有絲毫自性。針對這兩點,唯識宗認為:自宗已經對法無我作了圓滿的抉擇。由此,唯識宗認為自宗已經圓滿抉擇了二無我。
可是,當用中觀理來觀察分析時,就會發現,由於他們承認現基心識真實存在,因而並未徹底圓滿法無我的體相,只是相近的法無我而已。
依靠中觀理進行觀察就很容易發現:他們認為依他起心識成實存在。這樣一來,在整個萬事萬物當中,如果一法成實不空,就不可能將法無我抉擇得非常圓滿。因此,以中觀理來抉擇時,可以了知唯識宗的法無我抉擇得並不是很圓滿。如果見解上抉擇得不圓滿,所謂的證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唯識宗在見解上的欠缺就是這一點。對於這一問題,大家一定要清楚。
這一宗派主張:只有通過兢兢業業地修持二資糧道才能成就轉依五智本性的佛果。
他們自己認為:只要兢兢業業地精進修持二資糧道,最後,真正的佛果也是很容易獲得的。
當然,這只不過是唯識自宗如此認為而已。如果真正以大乘其他觀點來衡量時,唯識宗根本不具備成佛的道。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勝義中仍然承認一種實有的法存在。
《功德藏廣疏》也對這一道理作了分析:雖然唯識宗認為自宗抉擇得非常圓滿,依靠唯識理精進修持,最後可以獲得圓滿的佛果,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成就佛果,還必須依靠大乘的道理抉擇見解,再繼續修持,才能獲得佛果。
有些人可能會想:聲聞緣覺都有自己的解脫,那唯識宗怎麼會沒有自宗的解脫呢?
所謂的解脫也並不相同。小乘只是人無我的解脫、阿羅漢的解脫。按照小乘自宗觀點,也可以成立經部和有部具有斷除人我的阿羅漢果位。但從大乘觀點來講,所謂的解脫必須是獲得佛果。而唯識宗的見解當中有一個自明自知的心識成實存在,如果這一點不空,在依他起實有這一基礎上,想要獲得佛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對此,很多論典也有闡述。其中,《功德藏》認為:從見解的角度來講,唯識宗連一地菩薩的見道都得不到。如果沒有獲得見道,不可能獲得修道;如果沒有獲得修道,無學道更不可能得到。這樣的話,又怎麼可能獲得佛果呢?有關這方面,《功德藏》引用很多教證和理證作了說明。
當然上述這一觀點,唯識自宗根本不會承認。即使不承認,這一點以理證也可以成立,通過理證來成立時,他們根本無法反駁。
在世俗諦名言中,菩薩要心懷救度眾生脫離苦難的大願,披大盔甲,久經無數劫再三勵力修行無量無邊二資糧道,從而證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滿足所化有情的心願。
從抉擇見解的角度來講,唯識宗的觀點稍顯不足,但從世俗名言角度而言,唯識宗對於五道十地的抉擇,可以說是完美無缺、非常圓滿。
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為了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首先要發菩提心;然後披上精進的盔甲,在三個阿僧祇劫中積累無邊的資糧;最後獲得功德圓滿的佛果;獲得功德圓滿的佛果之後,無勤地饒益無邊的眾生。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在無著菩薩的論典中講得非常清楚。
抉擇勝義諦時,承認自明自知的心識成實存在,這是唯識宗唯一的缺點。而在抉擇世俗名言時,不論是龍猛菩薩還是月稱菩薩,或者聖天菩薩、寂天菩薩等等,他們在世俗名言中所建立的觀點,根本不可能超越無著菩薩。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對世俗諦中如何發心、如何積累資糧、怎樣經過五道十地等廣大的道理,講得非常細緻。之所以將唯識宗稱為廣大行派,其原因也在於此。龍猛菩薩通過中觀的義理、對萬法皆為空性的道理作了詳細抉擇。因此說,兩位開宗祖師具有不共的特點,無著菩薩的不共特點則體現在安立地道功德這一方面。
然而,這並不是僅僅歷經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就的,心相續的功德需要循序漸進,最終方可圓滿具足一切智慧與功德。
所謂的佛果,並不是僅僅在一生一世中就可以獲得的,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不斷增上所有功德,最後方能圓滿成就無上佛果。這就是廣大行派的特點。
很多論師認為:龍猛菩薩是中觀宗的創始人,無著菩薩是唯識宗的創始人。為什麼呢?龍猛菩薩的甚深見派,主要是從中觀見解方面來講;無著菩薩的廣大行派,主要是從世俗名言角度進行抉擇的。
所以,甯瑪巴的很多論師經常說:“見解上應該跟隨龍猛菩薩,行為上應該跟隨無著菩薩。”你的見解如果跟隨龍猛菩薩,就可以圓滿抉擇釋迦牟尼佛二轉法輪的究竟奧義;你的行為如果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來行持,也絕對不會出現任何差錯。
廣大行派的這一宗旨合情合理,因此,必須以這樣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礎,再進一步拓寬廣大的軌道。
從世俗名言來講,無著菩薩的廣大行派非常合理。大家對這樣的名言安立方法,一定要打好穩固的基礎。
我們要明白,眾所周知的無著菩薩所開創的廣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關要。
無著菩薩所開創的廣大行派,並非僅僅是唯識宗的教派,也不是世俗名言中範圍很小的一種教派,而是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甚至包括密宗在內的所有修行人,都應該依靠無著菩薩的廣大行派來修持。
麥彭仁波切在下文還有其他論典中都講到:唯識宗和中觀宗只是在見解上稍微有一點差別,在五道十地等修行和行為方面沒有任何差別。如此宣說的原因就在這裡。
唯識宗的這一法理作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義可以說是千真萬確,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宗耽著自明心識的自性成實存在這一點實屬所破。
無著菩薩所創立的廣大行派,從世俗名言角度安立的地道功德等,千真萬確、無有絲毫錯謬。然而,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我們再三提及的,耽著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識成實是唯識宗的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此處的所破。
大家應該知道,各個宗派都有一些不同的所破。比如,小乘宗承許無分刹那和無分微塵實有,大乘唯識宗承許自明自知的心識實有,中觀自續派承許顯現分實有,這些都是所應遮破的。中觀應成派無有任何所破之處,它是所有見解中至高無上的,它所抉擇的教義完全符合釋迦牟尼佛二轉法輪的究竟密意。
中觀宗經常將上述觀點結合起來宣說,比如名言依靠唯識理安立、勝義依靠中觀理安立等,但其中存在的不同之處,大家一定要清楚。有些人認為:漢傳佛教以唯識宗為主,藏傳佛教以中觀宗為主。實際上,漢傳佛教也並不是完全以唯識宗為主,對中觀宗也非常重視,只不過他們沒有真正的傳承。這樣的話,理論上不一定能夠抓住要點。唯識宗的論師也是如此,他們對自宗基道果或者二諦方面的要點根本講不清楚。
有些道友,不管講經說法還是自己講考,一定要從理解上抓住要點,這一點極為重要。否則,只是大概大概地講一講,根本沒有抓住要點的話,無論說多少語言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一直以來我最反對的是什麼呢?就是抓不到要點。有些人口才不是特別好,但從理解上已經抓住了要點。如果沒有抓住要點,“本論當中說自明自知的心存在。釋迦牟尼佛的佛經中也說,心本來無有自性,自性就是光明。”這種說法,說“對”也不敢說,因為二者毫無關係;說“不對”,釋迦牟尼佛在其他經典中也確實說“心的自性是光明”。就這樣一直等著,想聽聽下一句會不會抓住要點呢?後面又緊接著說:“萬事萬物都是無有自性的,為什麼沒有自性呢?因為中觀論典中說是無有自性,無自性有什麼教證、理證呢……”文字上這樣寫,口頭上也這樣說,這種做法和講法是我最反對的!
當然,我自己是非常愚笨的人,沒有資格這樣說。但是,在享受麥彭仁波切真正的智慧結晶的時候,自己自然而然地也想講一講這方面的道理。所以,《中觀莊嚴論釋》總義當中,每一句話都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大家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放過。
關於內外道對此二諦的各自觀點以下行文中也稍有闡述。在此只不過是簡單扼要地敘述了二諦的觀點而已。
下面是麥彭仁波切暫時休息時寫的一個偈頌。
慧淺多言有何用?
如命諸根之本源,
徹證各宗深要慧,
似天鵝于水取乳。
              此為暫停偈
“慧淺多言有何用”,智慧淺薄的人說得特別特別多,但是有什麼用呢?根本抓不到重點,沒有什麼用處。
“如命諸根”,按照《俱舍論》的觀點,人身上有二十二根,其中命根是其他所有根的來源。我們如果抓住了各種宗派的如命根般的甚深要義,對此徹底證悟並以這種智慧進行取捨,了知哪些是該舍的、哪些是該取的。就像水和奶汁混合在一起時,天鵝依靠它自己的特殊能力,可以將奶汁吸取出來一樣,具有智慧的人,對各種問題的取捨也是很容易的。
也就是說,智慧淺薄的人說得特別多,但始終抓不到如命根般的要義;而具有高深智慧的人,說的不一定特別多,但能抓住如命根般的要義,像麥彭仁波切在這裡只用一些簡略的語言,已經將唯識宗的觀點及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作了圓滿宣說。
因此,如命根是諸根之源一樣,徹底通達各宗派的要義是非常重要的。諸位不論學習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或者學習印度的各大論典,最關鍵的就是要了知其見修行果方面的要義。如果這一要義已經掌握,其他一些分支的語言、分支的道理,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說也可以、不說也可以;如果如命根般的要義沒有掌握,無論如何宣說實際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第十課
25、唯識宗承許外境的山河大地等均不成立,那麼,對於眾生面前親眼所見的各種顯現又作何解釋呢?
26、為何將有部、經部以及唯識宗全部稱為有實宗?它們之間有何共同之處?
27、所謂的依他起屬於勝義諦當中不是世俗諦當中?請以理加以說明。
28、密宗、中觀、唯識所承許的自性光明是否相同?
29、依靠唯識宗所宣講的教義修持能否獲得佛果?為什麼?請對此宗觀點詳加分析其優點及缺點。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12:52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9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十一課
現在我們正在講《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部分。上面已經闡述了外道以及內道聲聞緣覺乘和唯識宗對二諦的觀點,今天繼續講有關二諦的重要性。
由上而觀,內道佛教的這些宗派,根據智力的高低程度不同,證悟空性的範圍也有大小的差距。
從上述道理可以了知,包括佛教在內的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由於各派論師們智慧的高低有所不同,其證悟空性的範圍也存在大小的差距。其中,小乘論師證悟空性的範圍與唯識宗相比,唯識宗的境界更加超勝;而唯識宗與中觀宗相比,則是中觀宗的境界更勝一籌。
雖說從越來越靠近二諦本相來看,的確呈現逐步向上的趨勢,然而所有這些宗派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均未能超越一個成實的現基,
為什麼說他們的智慧越來越超勝呢?主要從越來越接近二諦真相的角度來講,上述內道各宗呈現出一種逐步向上、層層遞進的局面。
以上所說的有部、經部、唯識等宗派,由於在智慧的高低上完全不同,導致趨入二諦真相的方式也不相同。但是,除中觀應成派以外,其他所有宗派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離不開一種實有的現基。兩種有事宗認為:無分刹那和無分微塵應該是存在的。唯識宗認為: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識實有。這幾個宗派都不同程度地執著一種實有觀點,這就是他們的錯誤,他們與中觀應成派的差距也在於此。
為此只能稱得上是相似的空性。
因此,除中觀應成派以外,其他各派所抉擇的空性雖然也是一種空性,但只能稱之為相似空性。
大家應該清楚,上述各種宗派的論師們不能完全證悟勝義的本相,在抉擇勝義諦時出現了這種錯誤和過失。那麼,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的諸位論師們,是不是也應該用這類論典衡量一下自己的相續?看看自己所抉擇的般若空性,到底是相似空性還是真實空性?
比如對《入中論》、《心經》、《現觀莊嚴論》等進行解釋時,你在見解上是不是承認一種實有法?如果確實承認實有法,可以說,這種見解是不究竟的。之所以說聲聞乘的宗派不高、唯識宗在抉擇見解方面不能與中觀應成派相提並論,其原因就在於此。
而本論在所知萬法當中,自性成實的法一絲一毫也是不承認的,
在《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中,從頭至尾的所有內容,根本不承認一絲一毫的成實之法。當然,名言中火是熱性的、水是涼性的,每一個世俗法都有它自己的本性。雖然也可以將之稱為實有,但這只是從世俗角度而言的。如果真正以勝義量加以觀察,根本不破的一個實有法,在本論中一絲一毫也不會承認!如果承認,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中觀派。
因此,抉擇勝義諦時,任何宗派、任何人都不應該承認一種實有的法。我們當中的很多道友已經聞思過中觀,認為自己現在是一位中觀論師。既然是中觀論師,你在抉擇見解的過程中,是否承許成實之法?無論是心識還是外境,你對它是否抱有實有的耽著?如果存在一個實有的耽著,就根本不是本論的觀點所在,因為作為真正的中觀論師來講,自性實有的法一絲一毫也是不承許的。
《月燈經》中雲:“諸法痡`自性空,諸佛子破所有法,一切世間盡本空,持相似空外道宗。”
諸佛菩薩所遮破的,就是諸法的實有存在。因為器世間和有情世間林林總總的一切法,並不是一天兩天之內暫時空著,而是痡`空的;並不是現在才空,而是在每一法形成之初就是空的;並不是我們抉擇時才變成空性,而是從無始以來一直空著的。我們應該通達此真正的勝義空性。
“持相似空外道宗”,實際上,外道也承認一些空性,但他們所承許的只是一種相似的空性,就像瓶子裡面沒有水或者眼睛看不到色法一樣,根本不是真正的勝義空性。現在有些論師所認為的空性,實際與外道的觀點沒有任何差別。
釋迦牟尼佛最究竟的般若波羅蜜多,對於光明、顯現等任何一法均不承許實有。如果承許實有法,可以說這一宗派根本無有解脫之道。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的最後,非常明確地說:一定要依靠龍猛菩薩的中觀無二道,如果離開此不二法門,此人根本無有解脫之道 。因此,真實義中千萬不要承許任何法為成實實有,否則,這種人根本不可能獲得解脫!
依據諸如此類的教證中所說足可樹立起這樣的中觀宗。
依據《中觀莊嚴論》或《月燈經》所說的教證,則可建立起真正無垢的中觀派。
對於凡是所現的世俗法在未經觀察分析的分別心前顯現,雖說中觀派也有按照世間共稱來承認的宗派以及依照經部等宗義而承許的觀察宗派,
中觀宗在安立世俗名言時有幾種宗派,比如,對於所顯現的世俗法,在未經觀察分析的情況下,世間人如何承許,我也如是承許,這就是中觀應成派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安立名言的方法;另外,按照經部論師承認一切外境存在的觀點來安立名言,像清辨論師在《中論釋•般若燈論》中所承許的那樣;還有“等”字所包括的,隨有部論師的觀點來安立的名言。
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和全知果仁巴的《中觀總義》中都講過:中觀宗的名言,有隨世間共稱安立的,也有隨經部觀點安立的,還有隨有部觀點安立的。那麼,隨有部和經部觀點來安立的宗派究竟是什麼樣呢?以前持有部宗和經部宗觀點的有些論師,後來逐漸趨入中觀應成派時,他的名言一般是按照小乘宗的名言安立方法來抉擇的。
但這部論中名言的觀點完全是隨同唯識宗來承認的,這就是作者最初創立的瑜伽行中觀宗軌。
《中觀莊嚴論》的觀點是否與上述觀點相同呢?並不相同。第一,這部論典的名言並不是隨世間人的共稱而安立;第二,也並不是以有部和經部的觀點而安立。這部《中觀莊嚴論》的名言,完全是隨唯識宗的觀點來安立的。
作者靜命論師所創立的這一宗派,為什麼稱為瑜伽行派?為什麼靜命論師稱為中觀瑜伽行派的創始人呢?“瑜伽”即指唯識宗。這一宗派的名言完全依照唯識宗的觀點進行抉擇。
有些人可能會想:既然如此,中觀應成派的名言到底是按唯識宗的觀點安立,還是按世間共稱的觀點來安立呢?《入中論》在安立名言時,完全按照世間人們的共稱進行抉擇,並且著重遮破了萬法唯心的觀點。那麼,本論在建立名言時,如果隨唯識宗觀點來安立的話,會不會與《入中論》的觀點相違呢?
對此,我們可以回答:並不相違。中觀應成派的名言,不一定全部按照世間共稱來安立。根據眾生的根基和意樂的不同,中觀應成派對於名言的安立,既可以隨世間人們的共稱——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安立,也可以隨唯識宗的觀點來安立。
清辨論師的《中觀寶燈論》裡專門引用月稱論師和龍猛菩薩的教證,著重建立了萬法唯心的觀點 。如果月稱論師根本不承認外境唯心,清辨論師也就不可能引用他的觀點 。
那麼,《入中論》當中為什麼通過眾多教證、理證著重破斥萬法唯心呢?這是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而抉擇的。無垢光尊者也是如此,他在有些論典中著重破斥萬法顯現為心的觀點,在有些論典中著重建立了萬法唯心。薩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和自宗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完全一致,全知果仁巴認為:根據所化眾生的根基不同,依照世間共稱或唯識觀點安立名言均無不可。
這是中觀方面比較關要的問題。在《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當中,中觀應成派的名言都是隨唯識宗的觀點而安立的;在《入中論》當中,世間人如何共稱,中觀應成派也如何安立名言。這兩種觀點互不相違,對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如果以正理來分析此世俗的安立方法,則是名言最究竟的實相真如,也是具德法稱論師的意旨所在。
依靠正理分析世俗諦時,最究竟的名言安立方法,就是唯識宗的觀點,具德法稱論師的意趣也在於此。為什麼這樣講呢?在《釋量論》的最後一品中,既有隨經部宗觀點來安立名言的,也有隨唯識宗觀點來安立名言的,但是最後的正量之果,則安立為唯識宗的觀點。所以說,中觀派按照唯識觀點安立名言非常合理,這一點,既是靜命論師的觀點,也是法稱論師的觀點。
《定解寶燈論》中也講到:依靠理證來推證前世後世、業因果存在等名言法時,法稱論師的觀點是無與倫比的;而在勝義觀察時,龍猛菩薩和月稱論師的觀點首屈一指 。對於諸位論師的觀點,如此分開抉擇相當好。
名言與勝義各自正量所得出的結論必定截然不同,而安立名言堪為頂峰的非唯識宗莫屬。
名言量是指現量、比量等,依靠它所得出的法叫做名言法、世俗法;勝義量則是指《中觀根本慧論》中所講到的大緣起因、破有無生因等,依靠這些推理所得到的法叫做勝義諦。這兩個量是完全不同的,所得出的結論也是完全不同的,依靠名言量不可能得出勝義的結論,依靠勝義量也不可能得到名言的結論。就像通過不同儀器得出的結論也不相同一樣,依靠名言量和勝義量各自所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而依靠名言量進行抉擇時,堪稱頂峰的即是唯識宗的觀點。
關於按照如此觀點來承認在名言中十分方便且另有諸多殊勝必要,下文將會給予略述。
通過中觀理抉擇一切萬法時,其名言跟隨唯識觀點來解釋非常方便、非常容易。如同屠夫了知眾生的要害部位一樣,依靠唯識觀點抉擇名言,對於萬事萬物在名言中的實相,我們也可以輕而易舉通達。這一點,下文在闡述真相唯識宗觀點時會作簡略宣說。
唯識宗這一名言觀點也並非是對勝義中顯現成立為心與否的分析,而僅是以名言量來權衡無欺顯現的一切法。
唯識宗“萬法唯心”的觀點,並不是觀察勝義中萬法的顯現是不是心,而是觀察世俗當中,外境無情法是真實存在或者是心的本體。因此在這裡,眾生面前無欺顯現的瓶子、柱子等各種各樣的法,全部運用名言量抉擇。
譬如有人提出疑問:夢中的這些顯現是內心還是於外境中存在呢?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做夢的時候,外面各種各樣山河大地的景象,到底是內心的顯現,還是外境真實不虛存在呢?
對此提問,一些有智慧的人經過一番詳察細究,而回答說外境中存在不合道理,只是自現罷了。
比如,我晚上做夢,夢到大象在那邊、我在這邊,大象到底存不存在?這到底是我自心的顯現還是外境真實存在呢?
具有智慧的人回答說:正在做夢的時候,大象肯定是存在的,既可以摸得到也可以看得到。但實際上,只是你自心的迷亂顯現而已,外境根本不可能真實存在。
同樣的道理,現在外面正在無欺顯現的經堂裡的人、花、老山羊等現相,到底是自己的心還是外境中真實存在呢?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對此回答說:“這就是心的一種迷亂顯現。”
可是某些人將二量衡量的道理混為一談
麥彭仁波切在世的時候,還是有一部分人將勝義量和世俗量混為一談。這一點相當重要,如果將此二量混淆,就像麥彭仁波切前文所說的:自己的心緒或智慧就會像菟絲草一樣,混亂不堪。
有一位居士說:他的家鄉有菟絲草,這種草跟很多植物纏連在一起,特別難分開。我問他:“可不可以給我寄一點?”他說:“可以、可以,想想辦法。”如果收到的話,不僅我自己想看一看,而且要給中觀班的很多堪布也看一下,因為在藏地從來沒見過菟絲草。
但在此處,麥彭仁波切說得很清楚,依他起是以實相為主還是以現相為主?有時我們自己的心始終處於一種迷迷糊糊的狀態,就像菟絲草一樣,一直糾纏不清、特別淩亂。
而覺得除了未經觀察的顯現許以外如果尚有一個觀察宗派承認的話,那就與應成派大相徑庭了。
有些人認為:就像《入中論》所講的一樣,中觀應成派一定要承認未經任何觀察的、世間老人所承許的名言。除此以外,如果承認一種詳詳細細觀察的名言,則與中觀應成派的觀點非常不相合。
正是對二諦未分析清楚,才導致出現了上述錯誤的想法。所以,麥彭仁波切說:你老人家千萬不要這麼想……
千萬不要這麼想。無論是誰,對於此等法自相成立與否或者它的本體以量成立之類的任何問題,辨清能衡量的正量這一點都是至關重要的。
有些人認為:不經觀察的安立,對應成派來說非常合理,只要稍微觀察就不合理了。
你千萬不要這麼想。為什麼呢?無論是誰,對於一切法是否成立等問題,全部需要依靠它的量來區分。比如柱子成立還是不成立,對此進行觀察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勝義量進行觀察,這時,即使名言中也不成立;一種是以名言量進行觀察,以此觀察時,柱子肯定是成立的。所以,麥彭仁波切說:對於某法的本體是否成立等問題進行分析時,首先要看所運用的量是勝義量還是世俗量?如果是世俗量,對此觀察又有什麼不合理呢?
中觀應成派的月稱論師在安立名言時並非從來不觀察:世間老人如何承認,自己也如是承認。事實並非如此。麥彭仁波切跟格魯派的有些高僧大德辯論時也說:月稱論師安立名言時,還要去問牧童或者其他一些愚笨者的話,那實在太可笑了!
所以,應成派在安立名言時,可以有觀察和不觀察這兩種方式。
也就是說,從勝義量的側面來衡量,則如光明前的黑暗一般,在勝義中永遠也不會成立,因此無有絲毫所建立之法。
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觀察:運用的到底是哪一種量?是以勝義量得不到,還是以世俗量得不到?
對所有萬法一點也不觀察是完全不合理的。在以勝義量觀察時,就像《中論》所講的那樣,包括輪回、涅槃、佛陀、佛陀的智慧等一切的一切,全部已經破完了。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連芝麻許也不可能得到,就像光明面前不會出現黑暗一樣。依靠勝義量抉擇時,無論心識還是外境都不可能存在,全部蕩然無存。
相反,如果從名言量的角度來分析,則名言中是真實不虛、不可否認而成立的,
如果以名言量來觀察,形形色色萬事萬物的法,在名言中是絕對不能否認的。假設否認萬法存在,認為柱子也沒有、瓶子也沒有,就已經譭謗了名言。
格魯派的有些論師認為:柱子不空,柱子以實體來空。《定解寶燈論》中講到的這些問題,在這裡,麥彭仁波切用間接的語氣同樣作了駁斥:所謂的“不存在”,究竟是勝義中不存在還是世俗中不存在?如果說勝義中不存在,就不要說“柱子不空,柱子以實體來空”,柱子也好,實有也好,顯現也好,一切的一切全部都已經毫不含糊的遮破了。如果是世俗中不存在,世俗又分為正世俗和倒世俗 兩種,其中前者——業因果、前世後世存在等,按照法稱論師《釋量論》所講的那樣,必須承認,這一點不承認的話,就已經誹謗了世間的名言,是非常可惡的一種見解。
所以隨著名言的現相無論如何觀察,像因明論典中建立前後世等存在的分析等那樣,絕不會成為勝義的觀察。
以勝義量和名言量二者進行觀察時,所得出的結論不可能互相混淆。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辨了不了義》等論典中也有些不同的觀點,但在這裡不作宣說,大家按照麥彭仁波切的直接意義來瞭解就可以了。因為這裡面間接講到了很多對方的觀點,比如《菩提道次第論》、《辨了不了義》、《善解密意疏》當中,宗喀巴大師及後學的有些大德們,在顯現上,對勝義量和世俗量分得也不是特別清楚。所以,麥彭仁波切通過間接的方式破斥這類觀點。但從直接角度來講,我們必須明白:勝義量和世俗量一定要分開,勝義的見解以勝義量來抉擇,世俗的見解以世俗量來抉擇。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和本論當中,一直再再強調:勝義諦,需要根據月稱論師和龍猛菩薩的觀點來解釋;世俗諦,一定要按照法稱論師的《因明七論》來解釋。這樣一來,世界上的萬法都不會混為一體,全部會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這些後學者,對於勝義量和世俗量必須要分析清楚,這樣一來,對萬法的本性、名言中的現相也可以抉擇得極為清楚。

第十一課
30、請說明中觀派安立名言的幾種方法。本論是以哪一種方式安立名言?
31、夢中的顯現是在內心存在還是於外境中存在?為什麼?你認為醒覺位的一切顯現與夢中的顯現是否不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13:31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0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十二課
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當中,前面講依他起時,麥彭仁波切引用“菟絲草”這一比喻作了說明,教誡我們一定要分開勝義量和世俗量,否則自己的心識也會變成菟絲草一樣。比如,稱一百斤的重物,要用大一些的磅秤;稱十多斤的小物品,要用小一些的臺秤;稱牛肉的秤和稱金子、銀子的秤肯定是不相同的。同樣,依靠勝義量得出來的結論,是一切萬法真正的本來實相;依靠世俗量所得出的結論,應該是眾生在世俗中見聞覺知的現相。
所以,在學習《中觀莊嚴論》的過程中,一定要把這兩種量分開,因為二量各自所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換句話說,依靠世俗量根本無法得出勝義量的結論,依靠勝義量也不可能得出世俗量的結論,所以,絕對不能將這兩個量混為一談。否則,將依靠二量所得出來的結論互相錯亂,聞思中觀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如果我們將二量的界限區分得非常清楚,依靠二量所得出來的結論也是分開理解,那麼抉擇任何一個法也會非常容易。
而且,各種論典也有各自不同的觀點。依靠世俗量抉擇世俗法時,主要依靠《釋量論》、《俱舍論》等論典;而以勝義量抉擇萬法真相時,則依靠《中觀六論》等論典。如果用《阿含經》來解釋般若空性,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阿含經》和《俱舍論》主要是抉擇世俗法的論典,依靠它們根本無法解釋、衡量般若空性的究竟含義。反之,用般若空性的教義抉擇因明、《俱舍論》、《阿含經》、《毗奈耶經》的話,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運用哪一種量抉擇什麼樣的法,對這一點一定要詳細分析。如此一來,我們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對中觀法理真正生起強有力的定解。作為修行人來講,這也是獲得當中最殊勝的獲得。
這部《中觀莊嚴論釋》的內容比較深,不管你的智慧如何,只是看一兩遍、聽一兩遍肯定是不行的。我希望你們在聞思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一種比較寂靜的心態。如果心特別散亂,始終隨著貪嗔癡而轉的話,自己根本不會有專注的機會。因此,以一種非常平靜的心態,利用比較多的時間反反復複地看、認認真真地思維,首先了知文字所表達的字面含義,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發揮,這樣是非常好的。
因為麥彭仁波切的金剛語非常深奧,其中的任何一句話,如果沒有運用很多語言來解釋,根本挖掘不出其中甚深的意義。比如修路的挖掘機,首先要挖一個較大的坑,才能把深處比較大的石頭取出來;如果只挖一個小小的坑,根本不可能把深處的石頭取出來。同樣,要想真正取受《中觀莊嚴論釋》的精華,一定要切實下一番功夫。否則,只是大概看一遍、大概想一想,裡面真正的內涵不會融入到自相續當中。這一點,是聞思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前文當中,麥彭仁波切並未直接指出某某宗派的說法不合理。但是在顯現上,後譯派的個別高僧大德,對勝義量和世俗量區分得不是特別清楚,因此,麥彭仁波切間接地講到:即使在名言中詳細觀察也不會有成為勝義量的過失,這一點完全不必擔心。
總之,否定眼前共同顯現之此法的中觀派何處也無有,承認自性成實法的中觀也同樣不存在。
這兩句話非常關鍵。對於眼前各種各樣的顯現——瓶子、柱子、鮮花、佛像等,一概否認或者遮破的中觀派,何處也無有。世俗中,所有的見聞覺知、前世今生等可以承認,即使中觀派也不會遮破這些顯現。這一點,《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也說:“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諦實。”麥彭仁波切《澄清寶珠論》中說:破顯現的中觀派何處也無有。
現在個別人特別擔心:如果一切都空的話,是不是連世俗法也空了?現在漢傳佛教的個別大德也是如此,既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萬法皆空”,那因果是不是也空了?前世後世是不是也空了?現在的見聞覺知是不是已經全盤否定了?這樣的話,整個世界不是已經毀滅了嗎?作為佛教徒不是也很難解釋清楚嗎?在這方面特別特別擔心。
事實上,根本不用擔心。無論是中觀自續派還是中觀應成派,否認見聞覺知等一切顯現的中觀派何處也無有。當然,中觀應成派在聖者入根本慧定抉擇中觀見解時,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但在後得位時,就像《定解寶燈論》所說的那樣,因果等世俗法都可以成立,《入中論》當中對此也未作遮破 。中觀自續派更不用說,對於顯現是根本不破的。
但有些大德,像以前的榮敦大師等在中觀論疏中說:現在的見聞覺知的顯現部分,即使勝義中也是不破的,因為遮破的理證不存在之故。對於這種觀點,麥彭仁波切以及其他大德並不承認:在勝義中,不被遮破的法一絲一毫也不存在,一概否認;世俗當中,以勝義量遮破世俗的顯現根本毫無必要。
承許自性成實的中觀也同樣不存在。所謂的中觀,根本不承認實有的法。比如,唯識宗承認自明自知的心識實有,小乘有事宗承許兩種極微實有,各種外道也是承認各種各樣的實有法。中觀派並非如此,這一宗派不承認任何實有之法。麥彭仁波切在給劄嘎活佛的《辨答日光論》中說:如果中觀派承認一種實有法,甚至連解脫也得不到。
這時,有人提出問題:從究竟來講,中觀自續派的確不承認實有,但暫時來講,這一宗派不是也承認一種實有嗎?而且,中觀自續派雖然自己不承許實有法,但依靠中觀應成派對中觀自續派所發出的三大太過進行推理,最後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自宗有一種實法。這樣一來,中觀自續派已經無有解脫,中觀自續派根本不能稱為中觀派。會不會有這種過失呢?
對此可以回答:無有這一過失。因為中觀自續派最究竟的觀點實際就是中觀應成派的觀點,而他暫時抉擇的“勝義中單空、世俗中自相存在”的觀點,並不是中觀自續派究竟的觀點。因此,從究竟而言,即使中觀自續派也根本不承認實有之法。
然而根據證悟二諦圓融雙運的智力不同,致使抉擇勝義的方式也有所差異。
顯宗一般分四大宗派,按照甯瑪巴的觀點,可以分為九乘宗派。那麼,這些宗派的高低如何安立呢?並不是從世俗角度安立的,而是根據宗派創始者或宗派修行者對證悟二諦圓融境界的智力高低來安立的。其中,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一層層上來時,他們對二諦圓融的見解也是越來越高。由於中觀應成派對二諦圓融的見解最高,因此將其安立為至高無上的宗派。
此處間接說明了什麼呢?各宗各派的高低,應該是從抉擇勝義正見的角度安立的。並非如同後譯派個別論師所說的那樣:在見解上,聲聞緣覺與菩薩沒有任何差別;但在行為和修行上,二種資糧圓不圓滿或具不具足方便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別,所以小乘的宗派低一點,然後是唯識宗和中觀宗。對於這種說法,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說:宗派、續部的高低並不是從世俗資糧圓不圓滿等方面安立的,而是從智慧見解方面安立的。
不管是創始人還是修行人,由於對證悟二諦雙運的智慧力量不同,因此出現了小乘到中觀應成派之間的種種差別。
除此之外,單單以名言的觀點根本無法區分宗派的高低。
單單從名言角度根本無法安立宗派的高低。比如中觀派,隨世間共稱安立的稱為世間共稱中觀;隨唯識觀點安立的稱為瑜伽行中觀;隨經部觀點安立的稱為經部中觀;還有名言隨有部觀點安立的中觀。這樣一來,如果宗派的高低以名言安立的話,因為月稱菩薩和龍猛菩薩是隨世間共稱來安立名言,那中觀應成派應該是最低的,唯識宗則是最高的,然後是經部宗、有部宗。這是絕對不合理的。
麥彭仁波切在很多論典中講得非常清楚,各宗各派高低的差別,並不是在行為、修行方面,也不是積累資糧方面。最關鍵的差別是什麼呢?最關鍵就是在證悟空性的高低上有所不同。
的確如此,現在世間當中被稱為“高僧大德”、“證悟者”的這些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弘法事業很廣大,所以非常了不起。而是從他是否真正證悟大圓滿的究竟實相來觀察,如果確實已經證悟,不管什麼人都是值得敬仰的。
所以說,境界的高低應該從證悟空性的角度來安立;各宗各派的高低,也是從證悟空性的角度來安立,並不是從其他行為上安立的。
例如,“瓶子無自性、是空性”這一句話,雖然沒有直截了當加上勝義的鑒別,但作為精通宗派與名言的智者,從當時語言場合的意義中就能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從觀察勝義的角度而言的,
我們如果抓住了要點,即使在詞句上沒有添枝加葉地說很多語言,也可以通達法的究竟本相。否則,單單從詞句上理解的話,根本分析不清楚它的真正意義。
比如瓶子無有自性、瓶子是空性的,這裡沒有強調:“瓶子在勝義中是空性的”、“瓶子在勝義中是無自性的”,並沒有加上勝義的鑒別。但是,對於精通宗派和精通因明、中觀的智者而言,說“瓶子是空性的”、“瓶子無有自性”,馬上就會了知是從勝義角度抉擇的。即使沒有加上“勝義中瓶子是空性的”、“勝義中瓶子無有自性”等鑒別,作為智者來說,也必定知道是從勝義角度作的抉擇。為什麼呢?如果說“世俗中瓶子無有”的話,不要說月稱菩薩如此聰明的人,就連世間賣西瓜的老太太也根本不會承認,如果你對她說“喝茶的碗和水瓶根本不存在”,那她根本不可能承認,肯定會嘲笑你。
所以,並不是說世俗中瓶子不存在,而是指勝義中瓶子不存在。對於精通名言和宗派的人而言,根本沒必要再三強調:勝義中瓶子不存在、世俗中瓶子存在。
因此,個別論師所認為的“瓶子以瓶子不空,瓶子以實有空”,對於這種觀點,《定解寶燈論》中已經作了廣泛破斥。在這裡,麥彭仁波切以非常文雅的語言,再次間接破斥了對方的觀點。
又能明白“瓶子以量成立及自相成立”也是指的名言,不至於生起相互錯亂的愚癡之念。
反過來說,“瓶子以現量或者比量來成立”,或者說“瓶子的自相能起作用”,這樣說的時候,會不會產生懷疑:瓶子是不是在勝義中以量成立了,這樣的瓶子,即使以中觀理也無法遮破了。對不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而言,恐怕會出現這種錯誤的愚癡之念。但對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來講,根本不會有相互錯亂的念頭。
格魯派的個別高僧大德認為:如果“瓶子以瓶子空”的話,擔心名言中的瓶子也不存在了,所以說“瓶子以瓶子不空”,以此來建立名言法;又說“瓶子以實有空”,以此來建立勝義法。他們認為:沒有說“實有空”,恐怕勝義中瓶子已經存在了,因此加上實有的鑒別。所以,“瓶子以瓶子不空”,是從名言量角度來講;“瓶子以實有空”,則是從勝義量的角度而言。他們已經將勝義量和世俗量完全錯亂了。這樣一來,對後來學習中觀的各位修行人而言,也是非常困難的。
一般來講,按照前譯甯瑪巴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根本不必如此大費周章。“瓶子空性”,肯定是說勝義中空,不可能理解成名言中瓶子空;而“瓶子不空”,肯定是指世俗中不空,也不可能理解成勝義中瓶子不空。這一點任何人都會知道。
麥彭仁波切在下文中也說:如果有一些特別的必要,加上鑒別也是不矛盾的,但一般來講,沒必要加上這些鑒別。只要對中觀二諦稍微有一點概念的人,一聽到所謂的“瓶子空”、“瓶子不空”,就會馬上知道:“空”肯定是從勝義角度來講的,“不空”肯定是從名言角度來講的。根本不會出現互相錯亂的現象。
相反,那些被表面詞句所迷惑的咬文嚼字、持烏鴉禁行之人,一門心思放在常常耽著的詞句上,
《定解寶燈論》當中也有類似的詞句 ,有些人被表面的詞句所迷惑,非常擔心在文字上出現問題、受到太過,於是一味守持烏鴉的禁行。烏鴉一般非常害怕荊棘刺傷它的腳,經常這邊跳一下、那邊跳一下,十分小心謹慎。
有些人在說話的時候也是如此。說“空”的話,可能不行,因為名言中存在的緣故,於是說“不空”;但說“不空”也不行,因為勝義中應該是空的緣故,然後又“空”。因此,就像持烏鴉禁行一般,“瓶子以瓶子不空,瓶子以實有空”,不斷地在詞句上重複。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應該像印度的高僧大德和大論師們講解論典一樣,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以這種風格解釋起來非常方便。因為對沒有智慧的人來講,無論對他如何宣講也根本不懂;對有智慧的人來講,只要直接說“瓶子空”、“瓶子不空”就可以了,根本沒必要添枝加葉地增添許多詞句。
其實涉及多種意義、人們共稱的所有詞句,沒有一個是決定不觀待特定意義而專門表達一法的。
對於大家一致公認的一些詞句,如“成實”、“佛陀”、“聲聞”、“緣覺”等,在不同的場合中使用時,可以表達很多不同的法,其涉及面是非常廣的。比如說“佛陀”,某些人的名字叫做佛陀,釋迦牟尼佛也叫做佛陀,阿彌陀佛也叫做佛陀,它所牽涉的意義非常多。但根據特定場合,完全可以表達它所要表達的意義。
下面舉了一個例子進行說明。
例如,一說到“成實”,大多數人都會理解為經得起勝義觀察而成立的意義,
比如,小乘宗承許無分刹那和無分微塵成實,大乘唯識宗承許自明自知的心識成實。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只要一說到“成實”,就認為肯定是不好的,已經經得起勝義觀察了。法尊法師將其翻譯為“堪忍之法”,也就是以勝義量觀察也破不了的、經得起勝義觀察的一種法。
實際上,它的解釋方法非常多。我們可以將成和實分開解釋,從“實”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是勝義諦,也可以說是世俗諦;從“成”的角度來講,可以解釋為以名言量成立或者以勝義量成立。
那為什麼說僅僅以勝義量才能成立成實?不一定這樣。在不同的場合中如此宣說,也未嘗不可。否則,“瓶子的本體不空,以成實來空”,認為依靠所謂的“成實”就可以一網打盡,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了。但實際上,對“成實”詳詳細細分析時,它的涉及面是相當廣的。
實際上所謂的“實”也可以理解為二諦,
為什麼呢?因為“實”有諦實之義,勝義當中成立的法,稱為勝義諦,勝義的諦實;世俗中成立的法,也可以稱為世俗諦,世俗的諦實。因此,眼睛所見到的瓶子,是世俗諦,它是一種諦實;佛陀無分別智的對境——離戲之法,是勝義諦,也是一種諦實。所以,所謂的“實”也可以從二諦的角度進行解釋。
所謂的“成”如果僅從字面來考慮,沒有理由不會理解為名言(,如此說來,成實應為經得起二諦觀察之義)。
這樣一來,“瓶子的成實不成立”、“瓶子沒有成實”、“瓶子的本體以成實來空”等等,這類詞句只是多此一舉而已。所謂的“成實”,並非全部是經得起勝義觀察的意思,它的意義其實是多種多樣的。
由此可見,某些添加的鑒別並非完全能避免造成他人迷惑或誤解,
所以,加上勝義等鑒別不一定會遣除別人所有的迷惑,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對於有些人來講,你說“勝義中不存在”或者“成實的法不存在”時,反而會誤解成其他含義,因此,加上鑒別不一定是件好事。
宗喀巴大師在《中觀根本慧論釋•理證海》中說:中觀應成派和中觀自續派都需要加勝義的鑒別,這一點非常重要。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對此觀點破斥說:“自續派論許所破,加成實等之鑒別,然就觀察勝義言,加此鑒別有何用?”中觀自續派的確是經常加上勝義等鑒別,但從中觀應成派抉擇勝義的角度而言,加上此種鑒別又有什麼必要呢?根本沒有任何必要。
因此根據當時語言場合的意義輕而易舉地確定名言、
根據當時的語言場合來理解是最好的。
遵照印度諸大論典的格調來解說極為妥善,
印度各種各樣的論典當中,所運用的語言非常甚深,根本不會咬文嚼字、依靠種種詞句來斷除各種增益。有些分別念比較重的人說:“不不不……我今天想出去;不是不是……想出去也不是這個目的,出去是指到縣上去;到縣上去,也不是要幹壞事……”小小的語言依靠很多分別念來裝飾,這樣沒有必要。實際上,通過寓意深重的語言稍微表示,就可以將所有的事情全部圓滿。
麥彭仁波切說,印度高僧大德們所寫的文字特別甚深。但在藏地,尤其喜歡因明的個別論師,擔心的事情特別多:這樣說會不會有很多太過?名言中存在不行,勝義中存在也不行,應該怎麼辦呢?於是加上很多很多的鑒別。這種做法沒有任何必要,應該像印度的月稱論師等大德那樣來解釋是最好的。
為了幫助理解附加鑒別也不矛盾,
如果對理解非常有幫助的話,加上勝義或者成實的鑒別也未嘗不可,沒有什麼矛盾。
因為語言本來就是表達意樂的果法。
實際上,每個人內心的想法都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比如心裡生起嗔心,在說話的時候,所謂的嗔心可以從中表現出來;或者,心情比較高興,這種高興的意樂也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因明《釋量論》中也說:所有的語言實際是人的意樂的一種果法。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比較誠實的人,通過他的話語,就可以了知他內心的想法。因此,如果對理解有幫助,加上鑒別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方面,格魯派和麥彭仁波切還有薩迦派等也有一些辯論,比如名言是否是假立的分別念、名言是否是名言量成等等,這些問題特別多。但是我也沒必要在這裡講,不然大家對字面的意思還沒有懂,再加上各種不同說法的話,只會更複雜。所以,此處以儘量簡略的方式作了解釋。
因此,所有論典中對成實與自相成立等均無有差別地予以遮破。
在中觀的所有論典中,對於“成實”和“自相成立”都一概否認。
實際上,“成實”和“自相成立”的意義相同,比如人們說瓶子成實,也就是指名言中的瓶子實有存在;人們說自相成立,也是指名言中的瓶子自相成立。但是,有些高僧大德認為瓶子的實有不能成立,如果這一點成立,就已經變成勝義中實有成立了;而瓶子的自相成立可以承認,因為這是名言中的自相成立。他們認為:這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並且運用各種各樣的教證、理證進行宣說。
麥彭仁波切說:根本沒有這種必要,“成實”和“自相成立”其實是一個含義。在名言中,二者都可以承認;而在勝義中,所有的中觀論典對這二者一併作了駁斥。
而講說一些分清差別之類的言詞無非是為了不讓眾生感到迷惑不解。
在不同的中觀論典中,諸位論師也有“成實”和“自相成立”是存在的、具有差別的等諸如此類的詞句,其實這是具有密意的。有時候對此二者一併破除,這是在勝義中遮破的;有時候對此二者以具有差別的方式建立,這是在世俗中建立的。其目的,就是為了使眾生不要沉溺於迷迷糊糊的狀態當中,應該頭腦清醒地了知中觀真實了義的見解。
每一正量都有一個衡量方式的要點,
無論世俗量還是勝義量,每一個正量都有其殊勝的要點,各自都有各自的衡量要點和衡量方式。
應該觀察所衡量的法,究竟是在勝義當中還是在世俗當中?如果是在勝義中,依靠中觀應成派的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進行駁斥時,全部可以遮破;而在名言中,依靠現量、比量等成立時,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如果對此不作辨別,只憑措詞語調來分析宗派那實在是太荒唐了。
如果將中觀自續派的所有觀點都加上鑒別等,並以這種詞句區分宗派,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對於“勝義中成實不存在、世俗中瓶子以瓶子的自相成立”等觀點,格魯派的高僧大德章嘉國師在他的道歌中,嚴厲譴責自宗的個別論師:加上這種成實的鑒別是不合理的。麥彭仁波切在解釋章嘉國師道歌的講義當中說,這種觀點與自宗完全相同。
所以,抉擇中觀見解時,我們甯瑪巴並非自贊毀他,有智慧的人,在學習《定解寶燈論》等麥彭仁波切的論典以後,會真正了知到自宗見解的殊勝性。這一點,並不是口頭上說一說,應該從定解上分析出來。
所以,在辨別後得的過程中,務必做到有條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在抉擇入根本慧定的過程中,對勝義量和世俗量是根本不作區分的,就像《定解寶燈論》第七個問題中所講的一樣。但在聖者後得的時候,必須有序地分析勝義量和世俗量所得出來的法。
依靠勝義量——離一多因、破有無生因、金剛屑因等進行抉擇時,一切萬法根本得不到,就如同在光明面前得不到黑暗一樣,這就是勝義量的作用。在世俗量面前,中觀派對於因明中所承認的現量、比量也全部承認。所以,在抉擇後得時,千萬不能把這兩種量混雜在一起,一定要分析清楚。
否則,僅僅分析名言似乎也成了觀察勝義的話,那麼承許說入大乘的補特伽羅有成佛也好像變為承認勝義中存在了,
如果稍加觀察,名言量就變成勝義量的話,有很大的過失。後譯派的個別高僧大德認為,在名言中千萬不能對瓶子作觀察,應該按照世間老人如何承認,我們就如何承認。否則,只要去觀察就變成離一多因了,這個量就變成勝義量了,因此,名言中千萬千萬不能觀察。
這種說法完全不合理。如果對名言法稍微觀察就變成勝義量的話,名言中說,入大乘時,補特伽羅可以成佛,這一點是不是成為勝義諦了?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或者,對瓶子的顏色、形狀、品質等稍微觀察時,是不是變成勝義量了?而且在名言中,補特伽羅首先積累資糧、發菩提心,最後獲得佛果,如果這也變成勝義諦的話,那對一切萬法都不敢觀察了。這種局面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說,千萬不要這樣承認!對於一切萬法通過金剛屑因等勝義量進行推理時,萬法的本質都是不存在的,這就是勝義諦。但以世俗量觀察時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我們依靠世俗量來觀察,某法的顏色什麼樣、形狀什麼樣、品質什麼樣,以自己的分別念依靠現量、比量繼續觀察時,根本不會成為勝義量,也不會變成勝義諦。
所以說,分清二量之間的界限相當重要。如果對此沒有區分清楚,真的成了菟絲草一樣,非常麻煩。
甚至說“世俗諦”也會面臨著需要猶豫不決的險隘,
有些人認為:既然“諦”是真實義的意思,那不應該說“世俗諦”,因為世俗本來是假的。有位道友也問:“諦是真實的意思,那世俗諦不能說,只能說世俗吧?”麥彭仁波切已經對這位道友作了授記:你沒必要特別害怕,認為一觀察就變成勝義諦。一般智慧沒有得以究竟的時候,對任何事情都顧慮得特別多。
就連道果、宗派也難以啟齒了。
比如說五道有資糧道、加行道等等,對這些不能觀察,不然已經變成勝義諦了;果位的功德當中,本來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對這些一觀察、分析,會不會也變成勝義諦了?本來顯宗有三種宗派、四種宗派,對這些宗派一分析是不是全部變成勝義諦了?然後,將所有的五道十地、果位、宗派的安立全部抹殺,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所以,最關鍵就是要看:到底用勝義量觀察還是用世俗量觀察?如果以勝義量來觀察,萬法都不能成立;以世俗量來觀察,萬法都可以成立,這種觀察也根本不會成為勝義量。

第十二課
32、“成實”、“自相成立”等詞在不同的場合中,所表達的意義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33、中觀應成派是否任何時候都不承許二諦?為什麼?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14:14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1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十三課
《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當中,麥彭仁波切已經講到了抉擇中觀見解的過程中應該如何觀察。
我們也不要認為:以世俗諦作為觀察對境,其觀察的量就已經成為勝義量。這種觀點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這種觀點合理,那名言中所謂的補特伽羅成佛,已經成為勝義中存在;甚至世俗諦或五道十地等等的安立,對你們自宗來講,也將成為非常困難的事了。
下面進一步解釋這一觀點。
假設有人認為:說補特伽羅有成佛這只是從名言的角度來講的。
對於上述太過,對方這樣辯解說:勝義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此中不可能有某人成佛的概念。作為補特伽羅,首先是凡夫人,然後經過精進修持,最後成佛,這種觀點應該是從名言角度而言的。
這樣一來,顯然就承認分開二諦的宗派了。
如上所述,你們既然承許補特伽羅成佛是從名言角度安立,那肯定是通過觀察才如此承許的。那麼,這也就不是勝義中的法,而是後得時才能安立的法。如此一來,就像中觀應成派或者我們甯瑪巴一樣,你們也已經承認勝義諦和世俗諦分開的宗派了。
對此,無論是格魯派還是其他宗派,既然承許補特伽羅成佛只能在名言中安立,顯而易見,這必須是在二諦分開之後才可以安立的。
希望你們明白,實際上這一宗派也承許名言中有實法體相成立,而且也認可唯識宗的觀點。
你們格魯派自詡為中觀應成派,也承許名言中補特伽羅成佛,以此足以說明,你們已經承認二諦分開的觀點了。因此,火的自相是熱的、水的自相是輕柔的或潮濕的等等自相法,在名言中肯定是存在的,而這種存在必定是經過觀察得出的一種結論。而且,在二諦分開的情況下,即使中觀應成派,在名言中也可以承許唯識宗的觀點。
《入中論》當中雖然著重遮破了唯識宗的觀點,但不等於中觀應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認唯識宗的觀點。對於某種根基的眾生來講,萬法顯現為心的唯識觀點是不太合理的,因此,中觀應成派依靠教證、理證對其進行遮破。但在名言中,中觀應成派既有承認唯識的情況,也有不承認唯識的情況。既然中觀應成派最主要的觀點是安立在見解上,那麼,中觀應成派的修行人可不可以承認萬法唯心的觀點呢?從名言角度來講可以承認。而且,從中觀瑜伽行派的角度來講,應該承認萬法唯心。
在此,麥彭仁波切間接回答了對方的問題:如果你們承許補特伽羅在名言中成立,那麼中觀應成派在名言中也承認實法成立。而且,中觀應成派在抉擇名言的過程中,未經觀察隨世間共稱而承許和詳細觀察隨唯識宗而承許,這兩種觀點都可以承認。
如果對方說:那只是觀待他宗而承許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宗。
對於上述問題,對方再次回答說:承許名言中自相成立和名言隨唯識宗的觀點,並不是中觀應成派的自宗,而是隨順他宗的一種見解。
有關這方面,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作了詳細抉擇。依靠各種理證觀察得出來的宗派,可以稱為中觀自宗。但在抉擇後得時,所謂的五道十地、業因果等是否承認呢?即使我們問中觀應成派的代表人物月稱論師:你自己承不承認五道十地?承不承認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所有萬法的法相、分類、釋詞等等?他也會答覆說:我承認,一切萬法自相成立——水是涼的、火是熱的。如果月稱論師也承認一切名言法的自相,則說明月稱論師的名言並非隨世間人的觀點而安立,他自己也有一種承認。
這時,有人又提出:中觀應成派本來無有任何承認,月稱論師既然有承認的話,那跟中觀自續派有什麼差別呢?應該沒有任何差別了。
對此,我們可以回答:對中觀應成派來講,根本無有這方面的危害。因為中觀應成派自宗的真正見解,就是抉擇勝義諦,即抉擇入根本慧定為主的見解。這時,月稱論師等中觀應成派的代表人物不承認任何一法。但在後得的過程中,二諦分開,這時,世俗中的十二緣起、業因果、前世後世,以及輪回的各種景象,肯定是要承認的。母中觀的創始者龍猛菩薩,在《親友書》和《中觀寶鬘論》中詳細講述了世俗中輪回的景象、前世後世的道理,以及佛的各種各樣如海般的功德。如果中觀派不承認名言中的一切萬法,龍猛菩薩為什麼這樣講呢?根本沒必要講。
對於這一問題,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當中,以頌詞的方式解釋得比較清楚 。
倘若如此,就與自宗後得時承認道果之理以及緣起存在的說法等已明顯相違,
中觀自宗,包括月稱論師、寂天菩薩、聖天論師等等在內,後得時也承認五道十地、佛的不共法、聲聞緣覺的不共法,以及諸法在名言中因緣而生的很多道理。對於這方面,他們在自己所寫的中觀論典中也講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名言中一點都不承認的話,已經與自宗的觀點明顯自相矛盾了。
因而你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承許名言量成的宗派是分開二諦來講的,
勝義中以實法來空,名言中瓶子以瓶子的本體不空,格魯派將這種觀點稱為名言量成。
所謂的名言量成,是宗派與宗派之間非常敏感的一個詞句。根登群佩大師在他的中觀道歌中專門講到名言量成不是特別合理,這種語氣特別多。名言量成的這種觀點,主要是格魯派的個別高僧大德的一種說法。實際上,這是對二諦沒有詳細分析的一種觀點。如果你承許中觀自宗有承認,那麼一定要承認分開二諦的宗派。
大家都非常清楚,中觀應成派的自宗根本不會有任何承認。但在有些情況下,有關基道果的道理,即使中觀應成派也是承認的。這樣一來,必須承認二諦分開,否則根本說不清楚。學習過《定解寶燈論》的人,對二諦如何分開分析的道理都會非常清楚。
未分開而僅僅作分析並不至於變成勝義的觀察。
你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僅僅對二諦作分析,不可能成為勝義諦。在名言中,以名言量進行觀察:一個人有多少根頭髮?有多少顆牙齒?人的靈魂如何存在,是八識聚、六識聚還是七識聚?人死了以後,靈魂通過什麼途徑到達中陰?最後又是如何投生到來世?對於這些問題,通過名言量進行觀察時,根本不必擔心有變成勝義量的危害。
這一點,中觀應成派從名言角度也是可以觀察的。不然,中觀應成派抉擇空性時智慧是非常不錯的,但是一開始抉擇名言諦,就承許“外道的神我和人我沒有差別”、“釋迦牟尼佛具有的相好和外道的醜相沒有差別”、“山的高低、海的深淺沒有任何差別”。這樣一來,中觀應成派就如黃口小兒一般,完全隨著別人而人云亦云,這樣的宗派實在是非常可笑!可是,並不是這樣的。中觀應成派在抉擇勝義的過程中,當然任何人也無法與之相比;在抉擇名言時,與法稱論師的正量也從來沒有相違過。
大家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按照《般若經》、《中觀六論》來抉擇,必定會通達勝義實相。在名言中,則需要通過名言量進行觀察。千萬不要認為:不能觀察,一觀察就已經變成勝義諦了。那這樣的話,誰都不敢觀察了,因為只要稍作觀察,就已經變成勝義諦的法、堪忍的法,到最後,整個世界也已經變成模糊的世界了,所以說千萬不能這樣安立。
在這一問題上,格魯派的高僧大德和甯瑪巴麥彭仁波切為主的高僧大德們,依據確鑿可靠的理證,以前也是針鋒相對地作過非常精彩的辯論。但如今,一方面,很多出家人和高僧大德,將精力放在聞思修行上的比較少;另一方面,像麥彭仁波切、果仁巴、宗喀巴大師這樣的高僧大德,在當今時代幾乎沒有。
以前的這些高僧大德,不愧為歷史上的一代創始者。他們所開創的觀點,一代一代的風雲人物一直在探討、研究。我們現在有幸遇到這部法,大家應該打開自己的思路,在這些關鍵問題上經常思維。
有些人也不要認為:整天這樣想幹什麼,這都是增加分別念,還不如入禪定好一點。你們這樣想就錯了。以般若空性作為對境,通過自己的智慧分析、抉擇,這不是增加分別念,而是使自己的分別心與智慧波羅蜜多相應。因此,你們不要認為:平時這樣探討、思維,還不如念觀音心咒的功德大。或者,每天都是想:有觀察怎麼樣,沒有觀察又怎麼樣?這些對解脫有害還是無害?有些比較愚癡的人,以前從來沒有系統聞思過,覺得探討這些問題是無所謂的,認為這是無足輕重的一件事情。這種想法完全不合理。
總而言之,如果按照入定超越語言與分別境界所衡量之義而從究竟實相勝義無二無別的角度來說,
大家對入定和出定、勝義諦和世俗諦一定要分開。如果沒有分開,對中觀和般若法門的教義,始終都會有一種分析不清的感覺。
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入根本慧論》 中所講的遠離一切戲論的道理,作為凡夫也可以抉擇,這就是勝義諦的抉擇;世俗中,以妙觀察智得出來的道理,就是世俗諦的抉擇。對於這二者一定要分析,否則,哪些情況下空、哪些情況下不空,對這個問題根本分不清楚。
不需要分開二諦,
第二轉法輪所抉擇的真正般若波羅蜜多——釋迦牟尼佛如所有智所了別的對境,是從大空性、大離戲的角度來講,不需要分開勝義諦和世俗諦。
如是顯現的一切法本來就不存在有無是非等任何破立的承認,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所顯現的一切萬事萬物已經遠離一切破立、超越一切因果,一切有無是非的任何承認都不存在。大家通過學習《入根本慧論》,應該生起這種以理觀察的定解。
因而正如(佛菩薩)以默然不語的方式答覆一樣,
文殊菩薩和勒劄布辯論時,對於勒劄布從勝義角度提出的問題,文殊菩薩都沒有回答。有些弟子在佛陀面前提出的個別問題,佛陀也沒有回答。文殊菩薩和佛陀等聖尊沒有承許任何法,一切都是不承認的。
以前漢地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個弟子 ,當時一個在家人問他:“有沒有地獄?”他說:“有地獄。”“有沒有天堂?”“有天堂。”“有沒有因果和前世後世?”他說:“什麼都有。”這位在家人非常困惑:“不對啊,徑山和尚說地獄也沒有、天堂也沒有、因果也沒有、前世後世也沒有,什麼都沒有。為什麼你們的觀點相違呢?你說全部有,他說全部沒有。”道一禪師的弟子說:“這是不相同的。你有沒有妻子?”“我有妻子。”“徑山和尚有沒有妻子?”“沒有。”“我們的角度是不同的。徑山和尚的境界你達到沒有?如果達到的話,你也像徑山和尚那樣,妻子也應該沒有了。”
漢傳佛教當中,一般對勝義和世俗進行區分的比較少。但這個公案當中,徑山和尚的說法,應該是從勝義角度來講,什麼都沒有;道一禪師的弟子的說法則是針對名言的,從這一角度來講,什麼都有。
於真實義中由於超離一切名言、無說、離戲、平等的緣故,成立無所承認。
真正的離戲當中,就像《等持王經》所講的一樣,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沒有。《定解寶燈論》中也說:從中觀離戲論的角度來講,即使中觀自續派也承認一切無有。從大圓滿來說,守護的誓言也沒有、灌頂也沒有、普賢如來也沒有、地獄也沒有、餓鬼也沒有……從實相角度來講,什麼都沒有。但是沒有達到這種離戲境界之前,上述境界也是根本不可能現前的。
然而,就後得時成為語言、分別對境之現相的角度而言,如果自己思索或者也需要對他人講說基道果等法理,那麼必然要分開二量而加以破立,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的講義中也說:從世俗諦而言,眼耳鼻舌身等一切萬法合理存在。所以,從後得來講,基道果等一切安立全部是存在的。如果自己思維基道果等法理,或者將自相續中所了知的基道果等法義對他人宣講,則需要在分開二量的前提下才能進行。
因此,在後得的過程中,應將勝義諦和世俗諦分開——世俗中一切都存在,勝義中什麼都沒有。從入根本慧定的角度來講,二諦分開也是不存在的,“存在”和“不存在”的語言也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是不是有一個不存在的單空呢?也不是,應該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
不要覺得如此一來就與應成派大有分歧了。
然而,你們也不要認為:承許二諦分開或者名言中有承認,那跟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根本不相同。這完全是一種錯覺,不應該這樣認為。
儘管名言的承認方式有所不同,但祖師們的究竟意趣無有二致,
中觀應成派和中觀自續派,雖然在名言承認方面有所不同,比如中觀應成派既有隨世間安立的名言,也有隨唯識觀點安立的名言;中觀自續派在安立名言時,認為名言自相成立、名言成立實有。但是諸位祖師們的究竟觀點沒有二致,是圓融無違的。
這一點憑藉正理完全可以成立。
中觀應成派和自續派的高僧大德們,最究竟的意趣無有任何相違。不僅如此,藏傳佛教中各大教派的高僧大德們,在究竟意趣方面也無有任何抵觸。這一點,並不是我們口頭上說說而已,麥彭仁波切在下文會用很多教證和理證來成立。
如果懂得了這一道理,那麼當今雪域中有些智者承認世俗量成立,另有些論師將其視為不可能存在的謬論;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如果對這一問題已經通達,藏地雪域很多教派與教派之間各種不同的爭論都會自然平息。
此處,“有些智者”應該指格魯派為主的個別高僧大德,他們承認世俗量成立,即瓶子以瓶子的自相成立。而“另有些論師”,也即薩迦派全知果仁巴為主的高僧大德們,他們對格魯派發出很多太過:如果瓶子以瓶子的本體不空,則與中觀自續派的觀點無有任何差別,名言萬法周遍於整個世界等。而且聲稱:這是一種邪說。薩迦派的果仁巴在《入中論釋•遣除邪見論》當中,著重破斥了宗喀巴大師及其傳承弟子們的這種觀點。
對於前輩智者的觀點,有些人居然妄加誹謗說他們沒有證悟應成派的真實見解;
前譯甯瑪巴的高僧大德,本來是承許遠離一切戲論的觀點。但是,格魯派後代的有些高僧大德說:甯瑪巴承認無戲的緣故,他們根本不可能通達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觀點。也有這樣的說法。
針對格魯派有些大德的觀點,覺囊派的個別大德也認為:他們根本沒有通達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觀點,他們的觀點與唯識宗或者自續派沒有任何差別。
在藏傳佛教中,很多高僧大德經常運用各種各樣的教證、理證互相辯論。
還有些人對諸大祖師的宗旨茫然不知……一系列弊病自會迎刃而解。
對入定、後得這幾個大的問題沒有分析好的緣故,很多人認為:龍猛菩薩、無著菩薩、靜命論師等,這幾位大乘開宗祖師們的觀點完全相違。也有人認為:承認月稱論師和龍猛菩薩的觀點,就一定要遠離無著菩薩的觀點,因為他是唯識宗,承認實有。又有人說:唯識宗無著菩薩與龍猛菩薩的觀點截然不同,龍猛菩薩的觀點完全是譭謗因果的一種宗派,一定要捨棄。
這些人,對諸大祖師們的宗旨茫然不知。但是,如果我們通達了二諦分開的竅訣,這些問題全部可以迎刃而解,所有的爭論也會自然而然消失,諸多傳承弟子始終迷惑不解的問題輕而易舉便會解開。
由於智力的不同,有些道友對中觀特別精彩、特別有趣的辯論毫無感覺;有些道友對這些最關鍵的問題,對高僧大德們有關這方面精彩的辯論、文字上的遊戲,特別感興趣。作為盲人或聾者,戲臺上表演的節目不管多麼精彩、唱的歌多麼好聽,對他來講都是無所謂的。同樣,個別道友的智力實在跟不上的話,對中觀精彩的辯論或者釋迦牟尼佛深奧的教義,可能也是興味索然。麥彭仁波切在下文也講到:如果自相續中對般若空性的因緣稍微具足、即生智慧比較敏銳的人,對於中觀法門肯定像蜜蜂見到鮮花一樣,非常有信心的。
在抉擇如是二諦的道理時,有人不禁萌生這樣的想法:
對前面所講的幾個問題,大家一定要反反復複地看。如果通達二諦分開這一竅訣,藏地各宗各派之間的辯論也會自然而然平息。
藏傳佛教中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文殊菩薩的化現,不像現在有些老太太說:“我的上師是文殊菩薩、我的上師是觀世音菩薩。”不是這樣的。麥彭仁波切、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師,真正是文殊菩薩現為人相的高僧大德。
麥彭仁波切指出:藏傳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如果精通了這一要訣,很多問題都會自然而然通達。比如,宗喀巴大師在很多論典中說:名言中世俗量成立。對於格魯派的“名言量成”,如果說這是後得分析時按照因明觀點所作的一種抉擇,薩迦派也就沒必要對其發出很多太過。而甯瑪巴大圓滿或大中觀的遠離一切戲論的見解,是以聖者入根本慧定為主來講的,並不是從後得角度進行抉擇的。但是後譯派的個別論師卻說:大圓滿的修法跟和尚宗沒有任何差別,跟無有解脫的盲修瞎煉者無有差別。諸如此類的種種誹謗也是根本沒有必要。
有關這方面的關鍵性問題,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的確給我們講了很多非常殊勝的竅訣。這對學習甯瑪巴自宗的修行人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對修行不重視、對見解不觀察的人,後得是否承認的問題不是特別重要,這種人所希求的就是比較好吃的東西,除此之外,對其他問題不會特別重視。
總的來講,大家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自己應該詳詳細細地思維這些問題。雖然麥彭仁波切此處的文字不多,但其中的很多問題非常關鍵。我在這裡盡可能簡略地宣說,如果按照宗喀巴大師和薩迦派的辯論書來廣講,可能大家會更加模糊,這樣也沒有必要。大家對總的要訣一定要掌握,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所謂的世俗說成是障礙、覆蓋真實義的話,就說明不清淨的一切法本是如此,而遠離愚癡的真實之法——佛陀身智等不是世俗,所以這些是不空的。
《入中論》中也說:世俗諦的法相,是指障礙真實義,具有染汙或者虛偽的、欺惑的法等等 。這樣一來,我們說不清淨的柱子、瓶子等已經覆蓋了真相倒也未嘗不可。但是,遠離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佛陀的身、智等,通過語言和文字所表達的佛陀的功德也屬於世俗諦的話,這可能不合理吧。因為世俗諦是具有障礙、覆蓋的意思,而佛陀已經遠離了一切障礙,這二者不相違嗎?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很多人經常這樣講: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世俗諦?如果是世俗諦,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假的?這樣已經有過失了。他們非常簡單地認為:其他不清淨的法說為世俗諦倒是可以,而佛陀已經遠離了一切障礙,他的相好、智慧等不應該說為世俗諦,否則,佛陀的身、智等就已經成為具有障礙的法了。這樣的話,會有很大的過失。
麥彭仁波切對此回答說:關於這個問題,只要對二諦稍作分析就可以,根本不必有這種擔心。
實際上這種想法相當於論中所說的“於佛等微貪”一樣,因此必須要斷除實執,而對經中所說的“若有超勝涅槃之一法存在也當視為如夢如幻”生起定解。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也說:想要獲得佛果是非常好的一個念頭,但它也是細微的貪欲,應該屬於所知障當中。同樣的道理,如果認為佛陀不是世俗法,是非常清淨的法,這實際也是一種障礙。因此,希望你們一定要斷除這方面的貪執。
《般若經》中說:“若有超勝涅槃之一法存在,也當視為如夢如幻。”《虛幻休息》也引用過這個教證。世界上不可能有超越涅槃的一個法存在,但這裡用假設句來說:如果存在一個超越涅槃的法,它也是如夢如幻的,不可能不空,一定是空著的。
很多佛經、論典中經常會運用一些假設句,比如《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大悲商主的公案裡說:如果沒有殺短矛黑人,具有不退轉果位的五百個商主也會因生嗔恨心墮入地獄。那麼,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是不退轉果位,怎麼會生嗔恨心呢?其實,這也是一種假設句。法王如意寶以前也講過,《彌勒請問經》中說:彌勒菩薩,你不要對大乘法生起疑惑,如果生起疑惑,你也會墮落。實際上,彌勒菩薩是十地菩薩,根本不可能墮落,但在很多大乘經典裡經常運用這樣的假設句。這裡也是如此,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超越涅槃的法,但假設有這樣一種法存在,它也是如夢如幻的。大家對此應該生起定解。
下面講自宗對於二諦的安立方法。
所有經論中安立二諦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從觀察實相勝義量的角度,將空性立為勝義、顯現立謂世俗;
經典方面,有釋迦牟尼佛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經》;論典方面,有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聖天菩薩的《四百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等。在這些經論當中,對二諦的安立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安立方法,是將空性安立為勝義諦、分別念前顯現的法安立為世俗諦。這種安立方法非常重要。
學習《定解寶燈論》時講過:一切萬法的本體,從名言角度來講應該有兩種,一個是空性的部分,一個是光明的部分。
其中,對空性部分用哪一種量來抉擇呢?應該用勝義量進行抉擇。勝義量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二轉法輪或者《中觀六論》所講的,中觀應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和共同五大因。以金剛屑因為主的各種因進行抉擇時,沒有必要分析顯現和分別念部分,一切萬法連芝麻許也不存在。因為二轉法輪所宣講的空性方面的正理,對其進行抉擇的量,就叫做勝義量;空性就是依靠勝義量抉擇的結果。
然而,一切萬法的本性不僅僅是空性的部分,還應該有光明的部分。比如如來藏的本體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那麼,自性光明的部分依靠哪一種量來抉擇呢?從佛經來講,釋迦牟尼佛第三轉法輪的《如來藏經》;從論典來講,《寶性論》和《贊法界論》等等,依靠這些經典和論典進行抉擇。依靠這些經論抉擇了什麼呢?我們心的本性應該是光明的。對於這種光明,依靠淨見量可以進行抉擇,這時,境和有境完全達到統一叫做勝義量,境和有境未達到統一就叫做世俗量。這是對二諦進行安立的第二種方法,下文即將講到。
因此,中觀應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和共同五大因,都是抉擇第二轉法輪般若空性的量,依靠它將一切萬法抉擇為空性。而在抉擇光明時,《寶性論》中提到:勝義諦是依靠信心而了知的。無著菩薩在其講義中對此說法解釋說:所謂的勝義諦依靠信心而了知,勝義諦應該指如來藏,而如來藏的本體是現空雙運的,這一點通過淨見量可以了知。
第三轉法輪和密宗當中都講到:量有兩種,一個是觀現世量,一個是淨見量。凡夫的現量、比量,眼耳鼻舌身的這些見聞覺知,就叫做觀現世量。依靠這種量根本不可能抉擇釋迦牟尼佛第三轉法輪的光明部分,眼睛見不到光明、耳朵也聽不到光明……觀現世量根本沒辦法抉擇。但是,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淨見量,依靠它可以了知一切萬法的光明部分。
如來藏的空性部分,以第二轉法輪的經論完全可以抉擇,這一點毫無疑問;而其光明部分,在龍猛菩薩的論典中根本沒有抉擇,但依靠佛陀的淨見量可以了知。也就是說,依靠佛陀的如所有智,了知空性的部分;依靠佛陀的盡所有智,了知光明的部分。因此,要真正通達如來藏的本性,既需要龍猛菩薩《中觀六論》為主的中觀應成派的經論來抉擇,也需要《寶性論》為主的第三轉法輪的經論來抉擇,唯有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通達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
所以說,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釋迦牟尼佛的第三轉法輪是最了義的。其原因就在於此。《四百論》當中也說:釋迦牟尼佛的第一轉法輪破實執,第二轉法輪破人我,第三轉法輪是最究竟的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境界,在第三轉法輪中才作了圓滿宣說。
此處說,從勝義實相的角度來講,空性是勝義諦,顯現是世俗諦。《入中論釋•善解密意疏》中引用《等持王經》的教證說:所有空性方面的法,全部是勝義諦;所有顯現方面的法,全部是世俗諦。通過這種方式作了安立。
下面講第二種安立方法。
其二是從分析現相名言量的角度,將實相與現相完全一致、真實不虛的對境與有境安立為勝義,其反方面立為世俗。後一種安立方法的勝義,本體也是空性的。
凡夫眾生所見到的是現相,佛陀見到的是實相。佛陀所見到的實相和現相是完全一致的,此時的境和有境就叫勝義諦;凡夫眾生所見到的實相和現相不相同,此時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諦。比如,一個人看見海螺是白色的,由於海螺的實相就是白色的,見白色的有境與所見白色的境完全一致,因此叫做勝義諦;有眼翳者見到的海螺是黃色的,其現相和實相並不相同,因此叫做世俗諦。這主要是從名言角度安立的。
有人如果提出這樣的問題: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相好,到底是勝義諦還是世俗諦呢?
對此,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你是從勝義為主的空性角度來講,還是從名言為主的現相角度來講?如果是從勝義空性角度而言,釋迦牟尼佛的身相等應該屬於世俗諦。
對方又提出問題:如果佛陀的身相是世俗諦,那已經是虛假的了,這有很大的過失。
沒有任何過失。從名言現相實相統一的角度來講,它是勝義諦,根本不會成為世俗諦,虛假的過失也是沒有的。
對方又提出:既然是勝義諦,會不會有根本破不了的過失呢?
不會出現這種過失。以中觀理進行觀察時,佛陀的身相、智慧也是空性的,根本不可能成為一種堪忍法。

第十三課
34、諸大開宗祖師們的究竟意趣有無差別?作為後學者,應該如何看待諸高僧大德之間的辯論?
35、佛陀的身智屬於勝義諦還是世俗諦?為什麼?

《中觀莊嚴論釋》片頭視頻WMV01'57” 6.4M
《中觀莊嚴論釋》片尾視頻WMV01'57” 6.3M
 
 
參考資料:
《中觀莊嚴論釋》索達吉堪布譯講WORD文檔468KB
《定解寶燈論講記》索達吉堪布譯講WORD文檔468KB
     
《量理寶藏論講記》索達吉堪布譯講WORD文檔468KB
《中論講記》索達吉堪布譯講WORD文檔468KB
 
 《中觀莊嚴論》網絡課程:
頌詞下載        
第一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8'17” 35M)     視頻WMV
      (70M)
     
第二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6'24” 33M)     視頻WMV
      (65M)
     
第三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43'54” 40M)     視頻WMV
      (87M)
     
第四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44'04” 40M)     視頻WMV
      (79M)
第五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46'45” 42M)     視頻WMV
      (83M)
第六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7'52” 35M)     視頻WMV
      (65M)
第七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9'00” 35M)     視頻WMV
      (71M)
第八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9'00” 22M)     視頻WMV
      (42M)
第九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2'17” 29M)     視頻WMV
      (60M)
第十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2'17” 39M)     視頻WMV
      (60M)
第十一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30'50” 28M)     視頻WMV
      (55M)
第十二課音頻MP3 / 配套文本
      (46'48” 42M)     視頻WMV
      (85M)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2/11 下午 06:19:55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5 上午 01:26:36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2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十四課
《中觀莊嚴論釋》總義當中,麥彭仁波切前面說:“所有經論當中安立二諦的方法有兩種。”所有也就是指很多。比如所有的人都到了,是指該來的人都來了,這叫做“所有”。
一般來講,宣講二諦的經論非常多,如《二諦經》等。這些經論中,對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安立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空性為勝義、顯現為世俗;一種是實相、現相相同為勝義諦,實相、現相不相同為世俗諦。
表面看來,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但實際上,除了前譯甯瑪巴麥彭仁波切的一些竅訣書中有這種分析方法,不要說佛教不太興盛的教派,即使非常興盛的教派當中,有關這方面的竅訣也是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對自宗麥彭仁波切及其傳承弟子們的教言書,的確應該生起不共的信心。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你沒有真正通達二諦的兩種安立方法,有時覺得世俗是應破的法,有時覺得世俗是應取的法,在顯現、光明等方面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大家應該了知:以勝義量為主來衡量時,空性是勝義,顯現是世俗;以名言量為主,像釋迦牟尼佛第三轉法輪來衡量時,實相現相完全統一的境和有境叫做勝義諦,實相現相不統一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諦。
對這個問題,最初的時候有些道友可能不太懂。不懂也不要緊,希望你們再三地學、再三地問,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真正通達其中的意義。以前有一位俄巴活佛,上師如意寶也曾在他面前聽過很多法,我們講《中觀四百論》時經常引用他的教證。在這裡,麥彭仁波切簡略地宣說了二諦的兩種安立方法。在俄巴活佛的《見解和宗派辨別論》中,則對此作了非常廣泛的分析。
以這種方式來宣講時,比如如來藏的本體,既可以從空性方面衡量,也可以從光明方面衡量。從光明角度進行衡量時,根本沒有捨棄空性,但是這種光明,唯有聖者的淨見量才能見到。在很多中觀的論典中,一直抉擇萬法為空性,根本沒有提及如來藏的本來面目,這是第二轉法輪的缺陷。而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寶性論》、《贊法界論》等論典中,龍猛菩薩等很多大德,有時將光明稱作如來藏,有時將法界稱為如來藏,一直讚歎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但對萬法皆為空性的道理根本沒有抉擇。
如果我們將彌勒菩薩和龍猛菩薩的論典結合起來,釋迦牟尼佛二轉和三轉法輪結合起來進行衡量的話,才會真正通達釋迦牟尼佛對眾生所說的最甚深的精要竅訣。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說:“是故此理若通達,龍樹觀點彌勒論,猶如蔗糖與蜂蜜,互為圓融易消化。否則如吞禁忌食,腹內不適成腫瘤,成百教理手術刀,同時刺入深畏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龍猛菩薩和彌勒菩薩的觀點如同甘蔗與蜂蜜一樣結合起來,一定會真正通達釋迦牟尼佛的深廣教義。因此,一定要清楚麥彭仁波切此處所講的兩種量,如果不了知這兩種量,就根本無法了知它們所衡量的法。
比如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首先我們必須掌握它的正確使用方法,否則,根本無法發揮這種儀器的作用。同樣的道理,如果要了知釋迦牟尼佛所說光明的這一分,首先一定要知道淨見量;如果要通達釋迦牟尼佛二轉法輪的空性法門,就一定要了達《中觀六論》、《入根本慧論》當中所說的勝義量,依靠這樣的量才能抉擇有關空性方面的教義。
因此,能衡量和所衡量當中,能衡量的勝義量和名言量相當於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依靠二量的儀器所測量的就是一切萬法。而萬法的本體,有空性和光明兩分,如果將空性與光明二者脫離,對萬法就不可能完整地作出抉擇。因此,衡量空性的量,不能衡量光明;衡量光明的量,不能衡量空性。比如《寶性論》和《贊法界論》等論典所衡量的是光明這一分;而《中觀六論》所衡量的是空性這一分。如果將這兩種法門分開,則是不究竟的抉擇。
大家在理解時應該明白,萬法並不是單空的法,也並不是個別人所說的“一切都是光明的顯現,它的本體是不空的”,實際上,一切萬法,空的本體就是顯現、顯現的本體就是空性。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明白。
“後一種安立方法的勝義,本體也是空性的”,也就是說,從分析現相的名言量角度,實相現相統一叫做勝義諦,實相現相不統一叫做世俗諦。但這種安立方法所承許的勝義諦,其本體實際也是空性的。正如前文所說,如來藏的本體是空性的,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以及很多辯論書中都說:如果如來藏的本體不空,則與外道的常我無有任何差別。有關內道所承許的如來藏與外道常我之間的差別,《入中論自釋》裡引用教證作了說明 ,在《破除邪說論》 當中也引用過。外道常有自在的我和如來藏的不同,主要是從三解脫門的本體空性這一角度來分析的。否則,外道也說自己所承許的神我是不可思議、無法言說的;內道也說如來藏的本體遠離一切分別念,很多說法非常相似,這樣也就很難對二者作出區分了。
此處按照前一種安立方法,也就是將世俗的含義安立為真實與非真實二者中非真實的方法,
前一種安立方法,將顯現稱為世俗諦,空性叫做勝義諦。按照這一安立方法來講,一切萬法可以包括在真實和非真實二者之中。世俗是指非真實的,也就是所謂的顯現。從第二轉法輪這一角度來衡量時,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是不是世俗諦呢?可以說為世俗諦。佛的智慧是不是世俗諦呢?也可以說為世俗諦。
既然屬於世俗諦,那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成了假的、虛妄的?這種說法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站在勝義空性的角度來講,一切清淨和不清淨的顯現都屬於世俗諦。但也不要認為:世俗諦就是特別不好的法,一定要捨棄的一種法。這也不一定的。萬法的光明部分是世俗諦,這是不需要捨棄的;釋迦牟尼佛的色身莊嚴和相好圓滿也屬於世俗諦,這也沒必要捨棄。
因此,所謂的世俗,雖然屬於真實和非真實二者中的後一者,但也不一定要完全捨棄。下面主要講這一問題。
所謂真實的意思是說事物的本相——自性不成立的空性。
從空性為勝義諦、顯現為世俗諦這一角度來講,什麼叫做真實義呢?所謂的真實義就是指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性的。《大幻化網》中也說:糖的本性是甜的,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一切諸法真正的本體應該是空性的,這就是它的真實性。
那麼,非真實性到底是什麼呢?在這裡非真實是指世俗諦。但不要認為:所謂的世俗諦是非常不好的、需要捨棄的一種法。世俗也有世俗的好處。
因此,必須明白:所謂的世俗僅僅是指生等現相在諸凡夫前似乎成了隱蔽、遮障空性的法,
現在生滅的各種各樣萬事萬物的形象,在未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凡夫人面前,其本體空性似乎已經被隱蔽著、遮障著。比如柱子,聖者見到的柱子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光明和空性無二無別的顯現;而凡夫人見到的柱子,是一種產生的法、實有的法,柱子真正的光明和空性的本體已經被完全遮障了。
而不要誤解為在何時何地都是欺惑、虛妄的,也不要誤認為它痡`遮障空性,
《定解寶燈論》當中講“二諦何者為主要”時,有人說世俗諦很重要,有人說勝義諦很重要。麥彭仁波切對此總結說:勝義諦和世俗諦是不能分開的。為什麼呢?如果認為世俗中顯現的能取所取是非常不好的法,除顯現以外,還有一個特別好的空性——像天女一般的勝義諦隱藏在背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現在的凡夫眾生由於實執的串習,將柱子執著為實有的法,但這是我們心識的缺點,並不是柱子的缺點。柱子的顯現,在聖者的眼中,它是增上光明的因;對凡夫人來說,則是增上貪嗔癡的因。所以,顯現這一點並不是要破的,對於顯現的實有執著才是一定要破的。
比如有兩個人,有眼翳的人將海螺見為黃色,沒有眼翳的人見為白色。實際上,白色才是海螺真正的顯現,這一點沒有必要捨棄。但具有眼翳者將其執著為黃色,此黃色與有境——具有眼病存在密切的關係。雖然黃色的顯現是錯的,白色的顯現是對的,但對海螺總的顯現是否需要破掉呢?不用破掉!總的海螺的顯現是與空性無二無別的,對此千萬不能捨棄。如果將這一點捨棄,那是不是海螺的所有顯現都不對呢?這是不合理的。由於眼病的原因,只有黃色的顯現是不正確的,這一部分才是應該捨棄的。
麥彭仁波切在講《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時,以竅訣的方式講了很多比較深的修法。在這裡,既不是只講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也不是只講中觀自續派的觀點,而是將《中觀六論》、自續派東方三大論師的自空中觀,以及《寶性論》等他空派的中觀全部包含於其中。所以,文字雖然非常簡略,但實際對理解中觀的含義以及從修行的角度,講了非常深奧的一些道理。如果大家對《中觀莊嚴論釋》非常精通的話,應該對自己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部《中觀莊嚴論釋》的確是非常好,但如果沒有人講解,可能根本看不懂。只是看小說一樣看一遍的話,很多甚深的道理隱藏在裡面,隨隨便便看的話根本挖掘不出來。因為不懂,這樣也就不會認為這部論典很殊勝。學習《竅訣寶藏論》的時候也是如此,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太懂,這時候就覺得與其他論典沒什麼差別。但是,我們真正去深入細緻學習的時候,就會了知聖者的語言的確是很殊勝的。法王如意寶曾經也說過:麥彭仁波切、全知無垢光尊者,一方面對我們有傳承方面的殊勝加持;另一方面,對於聖者的語言,凡夫人無論如何測度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利益和證悟。
這裡說,所謂的世俗諦千萬不要看成是應該捨棄的。凡夫人面前,它似乎成了一種隱蔽、遮障空性的法,但不要將它誤解為何時何地都是欺惑性、虛妄的,一定要把它捨棄。
從勝義空性的角度來講,佛陀相好莊嚴的身體屬於世俗諦,如來藏自性光明的本體也屬於世俗諦。如果講得再深一點,大圓滿當中所說的光明、金剛鏈等各種現象,實際上與普賢如來沒有任何差別,但這也是屬於世俗諦中。
如果說上述現象全部是欺惑性的、虛妄性的,這肯定不合理的。如果佛陀的智慧也是欺惑我們的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法是不欺惑的呢?沒有一個法不是欺惑性的了。所以,從勝義空性的角度來講,佛陀的身相、智慧等屬於世俗諦,但不能將它看成非常不好的法。否則,就如前文所說,對地道、果位等也是難以啟齒了,其原因就在這裡。
對於自宗來講,一定要將二諦分開,將釋迦牟尼佛的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結合起來宣講。這樣一來,對中觀的很多論典也會自然而然通達。
因為對於諸位聖者來說,空性與緣起其實是交相輝映的關係,所以顯現並非障礙空性。
對於智者來講,依靠空性可以顯現自然的光明,依靠光明也可以了達空性。也就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完全可以體現出來。所以,萬萬不要認為世俗諦是一定要放棄的!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山王的顯現不是遮障,執著山王才是最大的束縛。如同有眼病者見海螺為黃色是不對的,但海螺的顯現不需要遮破。因此,顯現並不是遮障,但顯現是不是世俗諦呢?應該屬於世俗諦。
但由於隨著實執顯現的愚癡牽引勢必導致顛倒緣一切對境的自性,
所謂的顯現並不會束縛你,最可怕的是什麼呢?因為愚癡而對顯現產生的執著才是最可怕的。帝洛巴尊者教誡弟子那若巴:“顯現未縛貪執縛,斷除貪著那若巴。”就是說,顯現不會束縛你,只有實執才會束縛你,因此,弟子那若巴你一定要捨棄實執。 對眾生來講,實有的執著是非常可怕的,而世俗中的顯現並不是所應遮破的,在聖者面前,各種如夢如幻的顯現全部存在。
但是,所謂的顯現也是不盡相同。中觀應成派通過中觀推理所得出來的顯現,應該是遠離一切戲論的見解所引發的。在麥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說:如夢如幻也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小乘所說的如夢如幻,是斷除人無我的單空所得出的如夢如幻;而中觀應成派通過不共的應成因,將萬法抉擇為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與此空性雙運的顯現,也叫做如夢如幻。因此,從單空角度說的如夢如幻,與遠離一切戲論角度說的如夢如幻,表面詞句一模一樣,但在聖者的後得中,所顯現的境界並不相同。
也正是為了推翻所化眾生的顛倒妄執,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隨應所化有情的相續才將顯現稱為世俗,並將它假立為證悟勝義的別名。
凡夫眾生對瓶子等所有的顯現法都有一種特別強烈的執著,為了推翻眾生相續中各種各樣的妄執,大慈大悲的佛陀將顯現稱為世俗諦。
為什麼將顯現稱為世俗諦呢?因為它是證悟勝義諦的前提,是證悟勝義諦的階梯。換言之,所謂的世俗諦,就是證悟空性的手段和最好的方法。這是以別名的方式來安立的。
但要明白,實際上顯現與世俗是同一個含義,顯現是指現似存在,並非真實成立,
所謂的顯現,表面看來似乎存在,比如如來藏光明的顯現,很多經典認為它是存在的,但這種存在並不是凡夫分別念前常有的存在。有關這方面,覺囊派的《山法了義海》 當中引用很多教證說:光明如來藏畬氻變而存在,但它的本體是空性的。麥彭仁波切的《他空獅吼論》中也對這個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楚。所以,顯現似乎存在,實際上並不成立。
也要清楚,所謂的無實也不必說成是一種顛倒的顯現,其實就是將空性立名為無實的。
尤其是他空派,他們對這一點非常擔心。實際上,根本不必擔心,所謂的無實並不是一種顛倒的顯現,其顯現的本體就是空性,而空性就是所謂的無實。所以,根本不必擔心:一說無實是不是就成了一種顛倒的顯現?不用這樣想。
如果表面的顯現成立,表面的顯現真實,那命名為世俗顯然不合道理,(因它已)變成不空了。
對於世俗顯現,如果以中觀應成派的因也無法遮破,那麼這種世俗法顯然不合理,因為它已經變成不空之法了,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空的一個所知有實法不可能存在的道理依據理證如實成立,
有關這方面,麥彭仁波切在下文運用了很多理證進行宣說。通過理證可以推知,所謂的不空之法,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成立。
因此在萬法當中偏墮於現空一方的法絕對無有。
空而不顯現或者顯現卻不空的法,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多麼聰明的人都是找不到的。比如如來藏是光明的,但光明的本體也是空性的;一切萬法的本體都是空性的,但這種空性也是與光明互不分離的。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指出:“一切顯現周遍空,一切空性周遍現。若有顯現無不空,空亦不成不現故。”  這些詞句表面看來很好懂,實際上,其中包含了非常甚深的意義。
現在外面從來沒有學過佛、沒有學過中觀的人,他們相續中肯定會有一些懷疑或者邪知邪見。但是,對於真正具有理證智慧的智者來講,空一定會顯現、顯現一定是空性,所謂的“空而不顯、顯而不空”之法,在這個世界上絕對不存在。
由於萬法的本性中不存在,因而凡是講道理的人誰也不會承認其存在。
在萬法的本性中,空而不顯、顯而不空的法如果存在,倒也可以如此說,但是這種法根本不可能存在。我們看一看: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發明家,他們發明過沒有?如果一法雖然顯現了,但是其本體根本不空;或者一個空性的法,其本體無有光明的顯現,這樣的法有沒有呢?凡是講道理的人,誰也不會承認其存在。
總之,所謂“世俗”這一名詞就是為了表明正在顯現時即是空性的意義。那些苦苦思索所謂“世俗”的字眼而將其視為低劣的壞法進而對空性另眼相待、對世俗不屑一顧的人們實難獲得甚深中觀的清淨見解。
現在有些人,將世俗看作非常低劣的、虛偽的、非常不好的法,而認為勝義的見解是最好的。這些人將世俗法完全捨棄,然後想獲得非常甚深的空性意義,這說明他們根本不懂中觀的甚深見解。
這一點,學習過《定解寶燈論》的人應該比較清楚。如果沒有了知這一點,反而認為:世俗的顯現是假的,應該有一個非常好的勝義諦;除了現在的心識以外,另外有一個普賢如來顯現;除了現在的瓶子、柱子以外,另外有一個相好莊嚴的文殊菩薩拿著寶劍在我面前顯現,這才是真正的顯現。這些都是愚癡之說。
實際上,正在顯現的心的本體以外,沒有其他清淨的五種智慧。《大幻化網》中也說:五大即是五佛。大家在聞思中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麥彭仁波切教言書中所講非常殊勝的竅訣意義。
比如禪宗說“當下即是佛”,現在正在起心動念的分別念或者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各種外境,正在顯現的當下,就是一種清淨的本體。表面上看,這種顯現應該屬於世俗諦,但是這種世俗諦實際就是勝義諦、就是空性。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像口頭禪一樣整天掛在嘴邊,但是真正通達其內涵的人非常少。
這些人,對於世俗諦不屑一顧,卻特別重視勝義諦:“我一定要找一個空性,這個空性我一直找不到,現在這些法全都是世俗諦,都是很不好的法。”也就是說,自己騎著自己的馬,然後到處去尋找自己的馬,這樣是根本不可能找到的 。實際上,正在顯現的法就是所謂的空性,分別念顯現的當下就是五智。可是,這些人對這一正理根本不能了知。
為此,如果明白無實的顯現立名為世俗,自性不成的空性命名為勝義,這兩者無有輕重之別,
從自心角度來講,現在正在顯現的各種各樣分別念,就是世俗諦,也叫做光明顯現;正在顯現的時候,其本體絲毫許也不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空性,也叫做勝義諦。實際上,勝義諦與世俗諦是不可分割的。
當然,我們在說話或者認識的過程中,可以將顯現與空性二者分開。但是,從其真正本體來講,顯的本體就是空、空的本體就是顯。我們什麼時候通達這種境界,可以說,已經從理論上通達了現空無二的中觀見解。而真正的證悟,只有通過一定的修行之後才可以獲得。
所以,顯現與空性二者無有輕重之別。你不能認為:“空性很重要,我要證悟空性,顯現不能要。”麥彭仁波切也說:捨棄顯現以外沒有空性,捨棄空性以外無有光明顯現,這二者不能捨棄一者取受另一者。而且,也不能將此二者看成像黑繩和白繩搓在一起一樣。實際上,顯現與空性二者,其本體是一味的、無二無別的。何時通達這一點,可以說,在所有知識中已經獲得最無上的知識了。
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平等一味,那麼就能確信萬法之中再無有比這更重要的一個所知了。
在我們聞思修行的過程中,通過聞思、通過上師的竅訣,真正了知自己心的本性,或者真正了知光明顯現即是空性、空性就是顯現。除此以外,再沒有任何其他的法。如果真的從理論上或者竅訣上通達了這個道理,那麼,在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上有很多應學的知識,在眾多的所知當中,再沒有比這更珍貴、更重要的事了。所以,有些人可能在這一節課當中,已經真正認識了自己心的本來面目或者萬法的本體,這對我們的相續來講是非常珍貴的。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空性定解的力量是非常強的,這種空性的力量一旦在我們的阿賴耶上種下來,輪回的種子就已經被毀壞了。比如一顆火星落在種子上,種子會被完全燒毀。《四百論》也說:“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誰如果對萬法空性這一點略微生起一絲疑惑,也可以毀壞三有的根本,如此宣說的原因就在於此。
現在世間上,有物理、化學、建築、工程等很多知識;出世間的佛教中也有因明學、內明學、聲明學、工巧學等很多知識。在所有這些知識當中,暫且不說大圓滿見,依靠中觀空性見足以摧毀輪回的根本。現在我們的相續中雖然有貪心、嗔心、癡心,但如果生起空性的定解,貪嗔癡的種子就已經被摧毀了。從此以後,不可能再依靠三毒煩惱的種子直接產生輪回各種不清淨的相。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很多論典中說:如果魚已經咬鉤的話,即使它還在水裡,但是很快就會被漁夫拉到岸上去。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的身體等各方面雖然與凡夫人沒有差別,但在我們的相續中已經種下了非常難得的空性種子,由於空性種子與輪回的種子是不並存相違,二者不可能同時存在,輪回的種子必定會被全部摧毀。
因此,麥彭仁波切說:在所有的知識當中,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所知了。對於這一點,大家也應該有所領悟。
如果與法界無二之智慧的所有顯現本體不空,顯然就與法界分裂開了,正因為與法界一味平等的緣故,我們應該了知現空不可分割、極為清淨的本性。
所有的顯現雖然是世俗諦,但在本體上應該是空性的,由於是空性的才稱之為法界。但如果與法界無二無別的智慧本體顯現不空,顯然已經與法界分開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由於所有顯現與法界一味一體的緣故,現空是絕對不可分割的。
如實證悟了如是二諦的實相才是絕對的中觀道,這以上對二諦之理連帶附加內容作了簡略的說明。
如果真正通達了世俗諦和勝義諦不可分割的境界,就意味著真正通達了中觀道。

第十四課
36、所有經論中對二諦是如何安立的?請舉例說明,如何以二諦衡量諸法之空性與光明?
37、為什麼說世俗涵蓋所有清淨和不清淨的法?
38、為什麼說世俗的顯現不是所破?
39、“一切萬法中再無有比此更重要的所知”是指什麼?對此,憑自己對中觀的認識加以說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11 上午 06:20:42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3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十五課
《中觀莊嚴論釋》當中,從外道一直到中觀應成派之間,對勝義諦和世俗諦如何承許的道理,前面已經作了簡略介紹。
講到這裡,有人不免心想:作為大乘的修行人又該如何了達、修行這樣的二諦自性呢?
不論修大圓滿、大手印或者禪宗等任何一種法,首先一定要有一個決定性的見解。不管是哪一類根基的眾生——小乘有部宗、大乘唯識宗、中觀宗,只有對二諦的見解作出抉擇之後,才可以繼續修行。這時,有人不免產生這種想法:雖然已經抉擇了一切萬法皆為空性的見解,但對於這種見解,在實際行動中應該如何修持呢?
慈誠羅珠堪布《中論講記》的後面有一個中觀的修法。我最近也翻譯了一個特別短的、阿底峽尊者作的中觀修法,其中主要講到了將勝義諦和世俗諦結合起來的修行方法。那麼,作為大乘修行人來講,對於二諦,實際行動中應該如何行持呢?
下面對此問題回答說:
應該通過踏上二量之宗的無垢軌道來獲得,雖然大乘博大精深,但概括而言,則如《楞伽經》中所說:
首先,我們一定要踏上勝義、世俗二量之宗的無垢軌道,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真正的修行之道。
大乘的一切法要博大精深,釋迦牟尼佛的二轉和三轉法輪全部屬於大乘法門。其中,從甚深方面來講,《中觀六論》當中講到非常多《般若經》的教義;從廣大方面來講,《瑜伽師地論》涉及相當多的地道功德方面的正理。
如今末法時代,人身非常短暫,作為一個修行人,不要說將浩如煙海的所有大乘法門全部一一修持,即使看一部經論也有相當大的困難。但是這裡,麥彭仁波切將佛經和論典的教言結合起來講了一個竅訣,對於這一竅訣應該精進修持。
正如《楞伽經》中所說:
“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識聚,二種無我義,涵蓋諸大乘。”
也就是說,依靠五法、三自性、八識聚以及二種無我,可以將整個大乘法要全部涵蓋。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將這幾個法作為重點來行持。
意思是說,整個大乘的教義可以彙集在名、相、分別、正智與真如五法,
頌詞中的“五法”,是指名、相、分別、正智和真如。那麼,“三自性”又是什麼呢?
遍計所執法、依他起與圓成實三自性,
此處所講三自性,並非唯識宗單獨承許的三自性,而是包括中觀在內的所有大乘都承許的三種自性。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和《如意寶藏論》等論典中都講到,不僅唯識宗承許三種自性,整個大乘中觀都承許遍計法、依他起和圓成實。
唯識宗包括隨教唯識和隨理唯識。其中,隨理唯識承許一種自明自知的心識實有;隨教唯識則是以無著菩薩為主的教派,這一宗派與中觀宗的很多觀點非常相似。有關這方面,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有廣說。
無論隨教唯識、隨理唯識,或者是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全部都承許五種法、三種自性、八識聚,以及無分別智和法界真如。依靠這幾個法,可以涵蓋所有的大乘法。
八識聚以及人無我和法無我(二無我)中,
紮雅阿楞達 在《入中論》講義中指出:我和我所的法,稱為人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叫做法我。我和我所的法全部證悟為空性,叫做人無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全部證悟為空性,叫做法無我。
那麼,以五法、三自性、八識聚、二無我,如何涵蓋所有的大乘法呢?
實際上,三自性、八識聚以及二無我,全部可以含攝在五法之中。有關這方面的教義,《楞伽經》中也講得非常清楚。
關於其中三自性等後面的這些法也可圓滿歸屬於五法之內的道理,應當按照此經所說來理解。
整個大乘可以包括在五法、三自性、八識聚以及二無我當中,如果再進一步歸納,後三者——三自性、八識聚、二無我則可歸攝在五法中。因此,大家一定要通達這五種法。
在這裡,麥彭仁波切再三強調:大乘行人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通達《楞伽經》的這一教言。因為大乘經論廣如大海,在大乘修行過程中,可以將所有修行教言全部歸納起來行持的,就是《楞伽經》中所講的這一教言。
下面麥彭仁波切對五法作了解釋。
所謂的“相”是顯現為形、色等法之法相。
什麼叫做“相”呢?柱子等任何一法都有不同的形狀、顏色以及生、住、滅等,這叫做相。任何一個法都具有各種不同的相,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法相。
而對於那一法相,借助瓶子等名稱來排除他法而耽著某某法並假立即是所謂的名。
柱子的顏色、形狀、特性、功能等,這就是所謂的法相。那什麼叫做“名”呢?具有柱子法相的這一法,憑藉“柱子”這一名稱,排除了柱子以外的瓶子、鍋、碗等其他法,而假立它自己的名稱,這就是所謂的名。
本論以“瓶子”為例,瓶子的顏色、形狀稱為相。人們說“瓶子”的時候,在建立瓶子自己本體的同時,其他的法全部遣除,這就是名。
在因明中,建立一法的同時,遣除了他法的存在,就叫做遣餘。
所以,從分別念角度來講,心裡面想“這是瓶子”,從而出現“瓶子”這一概念時,除瓶子以外的他法全部排除,就叫做分別念的總相。從語言角度來講,口頭上一說“瓶子”,這一語言已經對建立瓶子的本體起了作用,除瓶子以外的他法全部被排除,這叫做名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稱。比如一個人叫紮西,我一說“紮西”,除紮西以外的其他各種各樣的人全部排除,這時,紮西的本體已經建立了。與此同時,紮西的人品、相貌等種種特徵,可以作為他的法相來成立。因此,外境的任何一法,都具足這樣兩種特點,而要瞭解任何一法,都必須首先瞭解其名和相。
通過如此命名以後便可表明此法的所有相(特徵)。
比如瓶子,通過“瓶子”這一名稱,我們可以了知瓶子的顏色、形狀、功能、狀態、廠家、品質等所有的特徵。反之,如果沒有名稱,就如《楞伽經》中所說,整個世界都會混亂一片了 。
名與相這兩者是遍計所執法,
前面講到:以五法可以涵蓋三自性、八識聚和二無我。而此處所說的名和相,實際就是三自性中的遍計法。為什麼是遍計法呢?因為名、相二者都是分別念假立的。
有人也許會想:“名”倒是可以分別念假立,比如一個人叫“紮西”,也可以叫他“才讓”等等。但是,“相”怎麼樣會是分別念假立的呢?
“相”實際上也是假立的。比如我們說某一物品的顏色為白色,“白色”這種稱呼,實際是從漢語角度來講的;若從藏語而言,根本不能稱之為“白色”。或者,個別人將這種顏色執著為“白色”,但其他眾生不一定這樣執著。因此,儘管人們對於世俗中的一切法假立了各種各樣的名和相,但此二者在其本體上並非真正實有,故而稱之為遍計法。
因為它們顯現在語言、分別之有境的能取所取前,若加以觀察,則毫無真實性可言。
為什麼是遍計法呢?雖然從語言上可以這樣說,分別念面前也可以如此安立,但真正去觀察時,瓶子的名稱也好、法相也好,在其本體上根本不可能真實存在,所以稱為遍計法。
下面是五法中的第三個——分別。
執著所取境的一切心和心所的法稱為分別,
什麼叫做分別呢?比如,將瓶子作為所取境,那麼,執著瓶子的心和心所就叫做分別。也就是說,所謂的相和名是所取境,而執著相和名的心和心所叫做分別,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分別念。
如果詳細分析,則有八識聚。
此處是從心和心所一體的角度而言,如果將心王和心所分開,心王可分為八種識聚,而51種心所不能包括在心王當中。《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當中講了兩種觀點,一種是承許心和心所為一體,另一種是承許心和心所為他體。在這裡,應該是從心和心所一體、無二無別的角度來承許的。
八識聚就是依他起,這是由於它在名言中作為形形色色現相的現基。
八識聚,也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名言中形形色色一切萬法的相全部是依靠八識聚而顯現的。
表面看來,上述所講的名、相、分別似乎比較好懂。但是真正思維的時候,這裡所說的遍計法與唯識宗的遍計法也不盡相同。因為唯識宗的遍計法,僅僅是指依他起所顯現的不清淨法;本論中,凡是能取所取方面的顯現,都叫做遍計法。依他起也是同樣,唯識宗認為依靠心顯現的外境也是依他起;此處,一切萬法顯現的來源應該是八識聚,這樣的八識聚實際就是依他起。
這以上,已經介紹了名、相、分別三種法。
如是內外所攝的這些法二我自性絲毫也不成立的法界即是真如。
什麼是真如呢?前面所講的內法分別以及外法名、相,此內外二者所攝的一切法,在其本體上絲毫也不成立人我和法我,這就是所謂的法界。也就是說,世俗存在的裡裡外外的法,二我於其本體上一絲一毫也不存在,就叫做法界真如。
隨同真如、遠離虛妄分別的有境——各別自證就叫做正智。
真如是指能取所取的法根本不成立,這是從對境角度來講的。那麼,從有境這一角度,聖者們各別自證的智慧就叫做正智。
最後的境(真如)與有境(正智)這兩者稱為圓成實,
這裡所講的圓成實與唯識宗的圓成實也有一定差別。為什麼呢?唯識宗承認自明自知的心識實有,在這一實有心識上根本不可能成立人我和法我,從這一角度稱為圓成實。而本論中,成實的法一絲一毫也不存在,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有境各別自證和對境法界就稱為圓成實。
有關三種自性,在大乘當中,《中論釋•般若燈論》和《入中論自釋》中都講得比較細緻。《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八品中講四種意趣和四種秘密時,也對三種自性作了非常詳細的闡述。對於三種自性,有時是指唯識宗的遍計法、依他起和圓成實,有時是指整個大乘所承許的三種自性。
而且,龍猛菩薩專門著有一部《三自性論》 ,其中以比喻說明了現在所講的三種自性。比如幻化師依靠石子、木板等幻化成大象,其幻化的來源——石子和木板,就是指依他起;而幻化師依靠各種零件所幻化出的大象等形象,則是指遍計法,因為遍計法正在顯現時就是虛假的;而大象根本不存在,就是指圓成實。
龍猛菩薩針對大乘的三種自性,將萬事萬物顯現的來源——阿賴耶識,比喻成幻化師所運用的石子和木板;依靠它顯現如幻化大象般的各種能取所取,這叫做遍計法;正在顯現時,大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幻相而已,這叫做圓成實。對於三種自性,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介紹。
大家在平時遇到這類問題時,並不是僅僅看一次、想一次就通達了,而是要仔仔細細地思維,然後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田上,以後只要需要,隨時隨地都可以浮現出來。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並不是說它們的本體真實成立,
此處所說的遍計法、依他起、圓成實,並非如唯識宗所講的那樣。以上已經講了五種法,前三者名、相、分別屬於輪回不清淨的法,其中名和相屬於遍計法,分別屬於依他起;後二者正智、真如屬於涅槃清淨法,二種無我則可包括在圓成實中。
作為真正的修行人,需要依靠現在不清淨的法,最後獲得清淨的境和有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而是從無誤本相這一角度才立此名的。
對於圓成實,有些人可能會誤解:既然是圓成實,肯定是成實的,怎樣觀察也破不了,特別堪忍、特別堅硬。
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其實從無誤本相這一角度,可以將一法的本來面目安立為圓成實。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所謂的圓成實始終都是實有的法、堪忍的法。
三自性、八識聚、二無我,全部可以包括在五法中,以上已經對這個問題作了介紹。
下面介紹以五種法涵蓋唯識名言法以及中觀勝義法的有關道理。
由此可知:在五法當中已經囊括了唯識與中觀的所有宗義,這一點依理完全可證實。
以上所講的清淨和不清淨的五種法,可以囊括唯識宗的名言法和中觀宗的勝義法。這一點,雖然通過教證可以成立,但在這裡,麥彭仁波切憑藉他老人家的智慧,依靠理證也完全可以成立。
為此,我們要領會整個大乘也僅此而已。
由於所有的法可以包括在勝義諦和世俗諦中,所有的大乘可以包括在唯識宗和中觀宗當中,而大圓滿和密法也可以包含在大乘中觀裡面,這樣一來,所有的大乘法全部都可以容納於五種法之中。
名與相所包含的外界各種各樣的顯現在外境中根本不成立實有,之所以這樣顯現完全是由於阿賴耶識上存在的種種習氣成熟所導致的,
那麼,二諦如何包含在五種法之中呢?首先應該了知,外面的各種山河大地、瓶子、柱子、圍牆、山王等,這一切名與相的顯現究竟來自於何處呢?眾生的阿賴耶上有可以成熟的習氣和已經成熟的習氣,外面的一切顯現,就是由這兩種習氣所導致的。
將這一切了知為如夢顯現,即是名言的唯識之理,
所謂的習氣,其實就是指五法中的分別。麥彭仁波切將前面的三種法安立為名言,也就是唯識宗的觀點。
大家對於這些道理,一定要認認真真地思考。否則,不管是哪一節課,聽完以後看一遍就完成的話,不一定會真正通達中觀的究竟意義。但是,反反復複地看和思維,就會發現其中包含了許多需要了知的道理。
也就是所講的第一理,五法中前三法可歸屬於其中。
靜命論師,實際是二理車軌的創始者,依靠他的智慧,將勝義理以中觀觀點進行解釋,世俗理以唯識觀點來解釋。可以說,自古以來,真正將中觀勝義理和唯識世俗理結合起來開顯宗派的人,唯有靜命論師,這是他對大乘佛教的一大貢獻。而麥彭仁波切將靜命論師的意趣,通過這部論典進一步地開顯出來。
那麼,二理車軌中的第一理是什麼呢?名言依靠唯識宗進行觀察,這一點,五法中的名、相、分別三者可以完全包括。下面講勝義中觀理包括在五法中的後二者——正智、真如當中的道理。
如是名言中心本身儘管顯現各種現相,實際上心的自性也同樣不存在實有。
依靠阿賴耶上存留的各種習氣,雖然可以顯現萬事萬物的一切現象,但實際上,這一切現象都不可能是實法。
因此,了達從色法直至一切種智之間的萬法均是無實無生,這就是勝義中觀理或者說是第二理,五法中後二法歸屬在其內。
我們何時通達了從色法到佛陀的一切種智之間,輪回和涅槃所攝的一切法全部遠離一切戲論、無有產生的道理,就已經通達了第二勝義中觀理,它可以包括在五法中的正智和真如之中。
表面看來,《楞伽經》的這個教證似乎比較簡單,但依靠麥彭仁波切真正的智慧,既帶有創造性,又很靈活地將所有大乘清淨和不清淨的法全部歸納在這一教證之中。
我有時這樣想:《入中論》、《中觀根本慧論》雖然全部聞思了,但沒有聞思《中觀莊嚴論釋》的話,好像對中觀的知識沒有一種總結性。但是,學習這部論典以後,可以將中觀的所有道理全部歸納在一個竅訣當中。
很多道友是第一次聽聞這部法,除了前世真正對中觀很有信心、習氣成熟的人以外,恐怕有些人很難真正接受其中所講的內容。但是自己經常給別人輔導或者經常在別人面前聽聞的話,在自相續中也會對中觀逐漸生起非常殊勝的定解。這一點,一方面是依靠傳承上師的加持;另一方面,麥彭仁波切的這部《中觀莊嚴論釋》的確是古今中外難尋難覓的一部非常好的論典。因此,大家在聞思時,態度一定要保持公正,這樣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這二理其實並不抵觸,
勝義理和世俗理,或者說勝義中觀宗和名言唯識宗,此二者實際是完全不相違的。
《解深密經》中雲:“行界勝義相,遠離一異相,分別一異者,已入非理途。 ”
“行界”也就是指世俗法,其中,“行”包括相應行和不相應行,“界”是指十八界。
世俗法和勝義法二者,已經完全遠離了一體異體的相,既不是一體也不是他體。比如柱子的顯現和柱子的空性,對此二者既不能說為一體也不能說為他體,《定解寶燈論》和《澄清寶珠論》中各講了四種過失 。如果對二諦執著為一體或異體,此人已經陷入了非理的歧途。這種想法非常不合理。
正如此經中所說,既不承認一體也不承認異體、
這是從最究竟入根本慧定角度來講的。如果從名言角度而言,勝義中雖然不能說為異體,但在世俗名言中可以說為一本體異反體 。
但是在這裡,從最究竟的角度而言,二諦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如同水月的顯現和水月的空性,二者既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有關這方面,《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裡面有非常詳細的敘述。對於全知無垢光尊者自宗的有些道理,大家還是應該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名言與勝義二諦圓融雙運之理才堪稱為真正的大乘,
只有將名言的顯現——唯識宗所抉擇的前三種法,與勝義中的境和有境——正智與真如全部融為一體、融會貫通,才可以稱為真正的大乘。
只有真正秉持這一觀點的補特伽羅方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大乘行人。
什麼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這一點大家都應該清楚了。我們算不算一個大乘修行人?自己應該觀察。很多人說:“不要說大乘修行人,我是大圓滿修行人。”說得特別好聽。當然誰都很想“大圓滿”,但在你的相續中有沒有現和空不相違、不抵觸的見解?大家還是需要觀察。
什麼是大乘的教義呢?從空性來講,一切萬法連毫毛許也得不到;從顯現來講,悲心的妙力自現絲毫也不會遮破,每一個法的真正本體即是如此。誰如果真正通達了這一道理,就已經通達了名言唯識宗和勝義中觀宗的觀點,這時,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大乘修行人,我很厲害的……”
但是自相續中根本不具足這種見解,就說:“我已經受過菩薩戒,你看我的菩薩戒的戒本就在這裡。”包裡面拿出一個本本……這也不能代表你就是大乘行者。或者說:“我的根本上師是無與倫比的三界導師,是第三世、第七世的某某仁波切,他老人家給我傳授過大乘佛法,所以我是大乘修行人。”這也不一定。他也許給你念了一個傳承,但在你的相續中,既沒有生起菩提心,也沒有生起唯識宗和中觀宗二理車軌的定解。這樣的話,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呢?根本不是。
很多人特別喜歡好高騖遠,覺得這種至高無上的名稱非常舒服。但所謂的名稱,其實是一種遍計法,真正來講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大家還是應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
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並不是特別困難。因為從名言角度來講,按照唯識宗的觀點,一切萬事萬物的顯現全部是阿賴耶的一種假相;從勝義角度來講,按照中觀宗的觀點,外境的一切假相根本不可能成立,全部是空性的遊舞。對於這種空性的遊舞,通過妙觀察智可以通達,麥彭仁波切說:即使凡夫地的時候,也可以顯現相似的各別自證。這樣的話,基本上算是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
因此,麥彭仁波切在這裡說:所謂大乘的教義即是如此,能夠秉持這種觀點的行人,就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而在成為最初聽聞的語言、思維分別之對境的“名言中產生、於勝義中不生”,只能算是二諦雙運中的相似勝義,
我們不論是給別人講還是在自己心裡思維:“一切萬法,在名言中因緣具足時可以產生,勝義中不產生。”這種觀點只是二諦雙運中的相似勝義。
現在藏傳佛教的中觀自續派,以及漢傳佛教講般若空性和《心經》的個別人,“空空空……”,一直沉溺在單空方面,就像碗和瓶子裡面沒有水一樣,認為這就是空性。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單空——名言中有產生、勝義中沒有產生,也叫做相似勝義諦。
將它稱為相似勝義諦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是它只不過是作為世俗存在的對立面而引生出來的;
由於是世俗顯現的一種對立關係——生不存在而稱為無生,所以可以叫做勝義。那為什麼叫相似呢?在所有的四邊當中,由於只破了一個邊,因此稱之為相似勝義。
或者說,由於它屬於勝義的範疇,因而稱為相似;換句話說,它是所謂二諦中的世俗諦所觀待的物件;
中觀自續派的觀點,應該是世俗諦所觀待的對象。
也可以說它是隨同究竟勝義的相似門;抑或說,通過修習它足能摧毀無始以來久經薰染、根深蒂固之習氣所致的實執,由此也可稱為勝義。
《定解寶燈論》中也說:眾生無始以來具有根深蒂固的實有執著,認為什麼法都存在。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對他宣說一切法不存在,可以將眾生相續中根深蒂固的實執全部摧毀。正是基於這一目的,中觀自續派為了破除眾生相續中的實執才宣說了這種方便門,因此,也可以將它稱為相似勝義。
為什麼叫勝義呢?因為依靠它,可以讓無量無邊的眾生獲得一定的利益。如果像中觀應成派一樣,一開始就將有、無、是、非的所有邊全部抉擇為不存在,這種觀點一部分人可以接受,但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可能接受。
《四百論》的講義中也有這樣的公案。有一位國王非常愛戀自己的王妃。有一天王妃突然暴死,具有智慧的大臣認為國王無法接受這一事實,於是首先派了一個人對國王說:“王妃的臉上起了一個仔仔 。”當時國事非常繁忙,國王認為起一點仔仔不要緊,並未在意。後來,大臣又派了一個人說:“王妃臉上的仔仔越來越大了,可能不太好。”國王心想:這也沒什麼大不了。接著,大臣又派人說:“現在仔仔已經破開了,非常危險。”國王這時心裡有些著急,可也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大臣又派人稟報:“傷口越來越大了,王妃的整個頭已經變成骨頭了。”國王心想:這樣的王妃實在很難看。大臣見國王已經斷除了對王妃的貪執,於是派人說:“王妃已經死了。”國王也非常坦然地接受了這一事實。
眾生無始以來實有執著的習氣非常堅固,因此,佛陀以及諸高僧大德們,首先破除了實有的邊;當眾生逐漸接受時,才又宣說了遠離一切戲論的法門。因此,為什麼將單空稱為勝義呢?因為它具有一些殊勝的意義。為什麼又叫相似呢?因為與真正破一切邊的勝義相比較,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才稱其為相似勝義。

第十五課
40、依靠哪些法,如何涵蓋整個大乘深廣的一切法?
41、三自性等其他法怎樣歸屬於五法當中?
42、唯識、中觀共許的三種自性是如何安立的?
43、請說明大乘五法怎樣囊括唯識名言與中觀勝義二理。
44、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大乘行者?
45、為什麼單空稱為相似勝義諦?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2/14 上午 09:54:58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4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二十一課
現在繼續講《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部分。這裡面有些問題比較難懂,希望你們聽的時候認認真真地聽,下課之後,通過各種方法好好地學。
現在我們這裡有輔導,這一點是最好的。如果沒有輔導,自己不懂也沒有問的地方、沒有探討的機會,這樣的話,很多經論並不是有個傳承就可以通達了。因此,大家對哪些地方不懂、哪些地方懂應該分清楚。我想:對於剛來學院的、比較好學的人來講,參加輔導真是非常好的。一般來說,作為年輕人應該長時間地思考這些問題,然後再聽幾次輔導,僅僅聽一次不一定聽得懂。有些人認為:我反反覆覆地聽錄音機就可以了。這也不一定。因為我的表達方式,你們很多人不一定馬上懂,但通過幾次輔導以後,應該可以聽得懂。
前面有一處內容,在這裡再給大家介紹一下。
對方承許:六識聚以外的異體阿賴耶不存在。對此,麥彭仁波切問:你們所謂六識聚以外的異體阿賴耶,究竟是本體不存在還是反體不存在?
對方如果說是本體不存在,我們可以再次問:既然本體不存在,那到底是相續的異體不存在還是作用等方面的異體不存在?
對方對此回答說:與六識聚相續異體的阿賴耶不存在。也就是說,六識聚是一個相續,阿賴耶是一個相續,這種方式的異體阿賴耶不存在。
對於這種回答,麥彭仁波切說:「不僅僅是中觀,承認與六識相續異體之阿賴耶的唯識宗何處也無有。」因為不管是阿賴耶識還是六根識,在識的本體中都是一體的,不能說成分開的相續。否則,就如麥彭仁波切說的:「所有識如果在識之本體中還存在不同相續的話,那就有一個人兼具兩個心相續的過失了。」
所以,麥彭仁波切首先問:你們所謂的異體,是反體異體還是本體異體?如果說本體異體,而且在本體上也屬於相續上的異體,那麼,不要說中觀,即使唯識宗也不會承認這種觀點。
這時,對方辯解說:相續倒不是他體,應該是作用方面的異體。這也不合理。作用方面的他體,對方也不能承認。
於是他們又解釋說:其實並不是本體的異體不存在,而是指名言中反體的異體不存在。對此可以回答說:如果名言中的反體不存在,也就根本沒必要說六識以外的阿賴耶不存在,因為依靠這句話根本沒有否定其他法,如此宣說純屬多此一舉。
這樣一來,對方所說的「六識聚以外的異體」,既不是本體異體,也不是反體異體。那我們問他:你們所謂的異體到底是指什麼?這時,他們自己也是猶豫不定,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異體方式。
麥彭仁波切說:「在此只不過是打開一個思路而已,請諸位公正不阿地進行分析吧。」在這裡,只是試探一下你們的智慧。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知道你們推理得怎麼樣。這裡面的確有很多比較深奧的教理,最初的時候,我擔心很多人根本聽不懂。有些人雖然比較聰明,但對因明、中觀聽得比較少,對於很多推理的方式都不懂,這樣的話,可能會有一些困難。希望你們實在不懂的時候,應該在一起互相探討。很多問題都是這樣的,你自己怎麼也轉不過來,但是別人只說一兩句,你就覺得:哦,原來如此,也不是很難懂。
法王如意寶講這部法的時候,大概也是五六月份。當時,我也是跟幾位金剛道友經常在這些問題上互相探討、一直思索。那時候我剛來學院,對中觀很有興趣。但我們有些道友剛來的時候,好像對中觀根本沒什麼興趣,對吃牛肉很有興趣的,這些問題對他來講根本無所謂,他認為只要有三頓飯就可以了。不應該用這種態度來聞思。
現在在學院裡面打工的這些人,真的是非常辛苦,從早到晚,一直在不停地幹活。我想:很多道友如果能像這些打工的人一樣精進的話,《中觀莊嚴論》的這個「工程」也不會特別困難。但如果抱著一種「講不完也無所謂」的心態的話,肯定學也學不好。希望不要有這種心態,對我個人來講,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真是一節課都捨不得缺;你們自己也應該把聽法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來抓,不然裡面的有些內容還是很難的,如果僅僅聽一遍就能完全明白的話,這個人肯定是天才!但是,真正聽一遍就將其中的內容全部領會,恐怕還是有點兒困難。
總而言之,開顯所有大乘顯密觀點之根本的要訣就是此論。
麥彭仁波切說:要想真正通達顯宗、密宗根本的竅訣,就一定要學習這部論典。依靠這部論典,顯宗密宗的很多寶庫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開啟。
所謂的竅訣,也就是用很少的語言,真正開顯佛法的本來密意。本論雖然不到一百個頌詞,但真正通達其中的意義的話,顯宗、密宗非常甚深的道理都會揭開。
誠然,作為大乘行人都要按照佛陀所說整個大乘可包含在五法三自性等之中而如此承認,可是關於如何實修之道唯有這位阿闍黎所開創的宗軌。
正如前文所說,佛陀在《楞伽經》所講的,整個大乘可以包括在五法、三自性、八識聚以及二無我這幾個要訣當中。這一點,凡是大乘修行人都是公認的。
佛經中雖然明確宣說了這個教證,但是,作為修行人,具體如何操作、如何行持?如何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對這一問題,唯有阿闍黎靜命論師以《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作了宣說。
因此,佛經中雖然以比較略的方式,講到了以五法涵蓋大乘的教義,但對於這個問題,究竟怎麼解釋、如何修持呢?對此,恐怕很多人不一定特別重視。但在這裡,依靠靜命論師的這部《中觀莊嚴論》,再通過麥彭仁波切竅訣方式的講解,所謂的大乘到底包括在哪些要訣中,作為修行人應該如何去修持,對這些問題可以清楚了知。
所以說,此論委實至關重要。
大家應該想一想,麥彭仁波切說至關重要,你自己有沒有什麼感覺——的確,這部論典很重要。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說明裡面的內容還沒有融入到自己的腦海當中。
名言中承認實法存在並運用自續因而著重闡明有承認的相似勝義、建立宗派,
所謂的中觀自續派是如何創立的呢?這裡說,名言中,承認柱子是實有的、火是實有的,名言中的法全部存在;勝義中,依靠自續因,將一切萬法抉擇為單空的相似勝義。由此,建立了中觀自續派。
中觀自續派在抉擇萬法時,主要依靠自續因進行抉擇。有關自續因和應成因的差別,下文還會講,此處不作說明。
從這一角度而言,阿闍黎可列於自續派的論師中。
由於靜命論師在《中觀莊嚴論》和其他論典中,主要依靠自續因來抉擇一切萬法,因此,將他列於中觀自續派當中,可以稱之為印度東方三大自續派論師之一。
但萬萬不可認為其見解遠遠比不上應成見,因為就創立二理融會貫通的大乘總道軌而言,與二諦雙運不住一切之法界要領始終一致,無有任何差異。
然而,也不能認為:靜命論師是中觀自續派,我們學的是中觀應成派,可能靜命論師的見解不如我吧。有些人也不一定會這樣想,但是,很有可能認為:月稱論師和靜命論師有很大差別,因為月稱論師是中觀應成派,靜命論師只是中觀自續派。千萬不要這樣認為。
為什麼呢?因為靜命論師已經創立了名言唯識理和勝義中觀理融會貫通的大乘的總軌,如果他沒有通達中觀應成派,對於所謂的中觀理也就根本沒有能力解釋。所以,萬萬不要認為他的見解比不上中觀應成派的見解。
藏傳佛教中有一些格魯派的大德,他們雖然暫時宣講中觀自續派的觀點,但不能說他們不懂中觀應成派的教義,只是為了不同眾生的根基才如此宣說而已。
比如釋迦牟尼佛轉三大法輪時,第一轉法輪當中,為小乘根基的眾生宣說了相應的一些教義。但我們不能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根基即是如此,釋迦牟尼佛沒有通達中觀最甚深的意義,因為他所講的法就是四諦法。不能這樣認為。
有些上師經常傳授小乘法,但也不要認為:這位上師是小乘根基,不然,他怎麼不傳大圓滿?他所證悟的境界只是小乘的境界。不能這樣講。實際上,戒律班的上師和大幻化網班的上師,在見解上沒有任何差別,只不過上面「分配」時作了如是安排,如此而已。
所以,具德月稱論師的意趣——所有顯現直接清淨本地而令名言假相悉皆消於法界的甚深見解,等同於大圓滿論著中抉擇本來清淨的道理,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顯句論》為主的中觀論典中所抉擇的意趣就是如此。也就是說,名言中各種各樣的瓶子、柱子等顯現,通過應成派的不共因直接抉擇為本來清淨,現在名言的各種各樣的假相全部融入法界當中。
月稱論師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中觀見解,與榮索班智達、全知無垢光尊者為主的大圓滿祖師們在各自論典中所抉擇的本來清淨的甚深見解,其實無有任何差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說:「遠離戲論大中觀,自性光明大圓滿,義同名稱不相同,此外無有更勝見。」意思是說,具德月稱論師所抉擇的大空性的道理,與無垢光尊者為主的大圓滿祖師們所抉擇的本來清淨,應該是等同的。
就此而論,其實就是持明傳承之自宗。
自性光明大圓滿和離戲大中觀二者無二無別,這就是麥彭仁波切和智悲光尊者、華智仁波切等寧瑪巴所有高僧大德們傳下來的自宗。
我本人雖然自愧不如,卻對此嚮往不已。
麥彭仁波切在這裡謙虛地說:雖然我自己沒有如此高深的境界,但內心卻十分嚮往。這一點,從麥彭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大中觀和大圓滿,從離戲的角度來講無有任何差別。
這部論典堪為大乘總的通衢大道,將二大宗軌理趣匯成一流,
對於《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通過麥彭仁波切如此讚歎以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確了知它的殊勝性,大家不論是背誦還是聞思,都有很大的興趣。
麥彭仁波切說:這部《中觀莊嚴論》實際是所有大乘的通衢大道,它的特點是將所有大乘不同觀點的河流全部匯成一流。
尤其是勝義量遵循具德龍猛菩薩的觀點、名言量隨從具德法稱論師而承許,將這兩條支流融入一味一體的理證大海究竟彙集為遠離四邊戲論之大中觀的這部論已完整無缺地容納了大乘佛經教義以及六莊嚴等諸大祖師詮解的深要。
這部論典對我們的聞思修行究竟會起到什麼作用呢?
在抉擇勝義方面,世界上再沒有比龍猛菩薩更勝一籌的了,以《中觀六論》為主的論典中,龍猛菩薩將釋迦牟尼佛勝義空性方面的教義解釋得非常清楚。在抉擇名言方面,以法稱論師、陳那論師為代表的所有唯識宗和因明的論師,在以《釋量論》為主的論典中,將一切萬法在名言中存在的合理性作出了圓滿解釋,最後,將所有名言法全部匯入於萬法唯心造這一理念當中。
龍猛菩薩的甚深中觀和法稱論師、陳那論師、無著菩薩所抉擇的廣大唯識這兩大支流,全部融入於靜命論師的理證大海——這部《中觀莊嚴論》當中。所以,這一深廣智慧的海洋,已經究竟彙集了遠離四邊戲論的所有中觀觀點,完整無缺地包含了整個大乘經典的全部教義。
所以,我有時候也這樣想:人身非常短暫,如果想把所有釋迦牟尼佛的大乘經典全部聞思的話,相當困難。但是依靠這部論典,在短暫的時間中,就可以將整個大乘的教義基本通達。而且,聞思這一部論典的功德,與聞思整個大乘經典的功德沒有任何差別。
麥彭仁波切也說:對初學者來說,這部論典即使用一千兩黃金來買也買不到。但是,一千兩黃金和《中觀莊嚴論》二者當中選的話,很多人可能會想:我不要中觀,《中觀莊嚴論》一點都不看也可以,你把那個錢拿過來,這是錢哦……
此處說,這部論已經完整無缺地容納了所有大乘的佛經教義以及六莊嚴等諸大祖師詮解的深要。「六莊嚴」,是指龍猛菩薩、無著菩薩、陳那論師、法稱論師,還有功德光和釋迦光。
這部《中觀莊嚴論》當中,龍猛菩薩和聖天論師有關中觀方面的道理肯定包括於其中,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所宣講的教義也可以包括在裡面。功德光和釋迦光宣說的道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包括,比如從靜命論師的戒律清淨也可以間接說明上述兩位大德所講的內容。因此,以六大莊嚴為主的諸大祖師們詮解的甚深要點,已經全部包括在這部《中觀莊嚴論》當中。
對於大地之上無與倫比的這一偉大善說,
這部《中觀莊嚴論》,的確是整個大地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善說。因此,我也經常想:如果真正通達這部論典,尤其一些年輕人,可能一輩子也忘不了,這樣的話,真是獲得中最難得的一種獲得。
偏執一方的人們為何不恭敬頂戴?
現在的很多人,有些人偏執唯識宗,有些人偏執中觀宗,有些人對自己的禪宗、淨土宗很耽著。這些偏執一方的修行人,他們在智慧方面如是的欠缺,那為什麼不對這部論典恭敬頂戴?憑什麼道理不好好聞思這部論典?你每天把法本放在旁邊,根本不看,自己一直在不斷地散亂,還認為自己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我有時候聽到個別人的「傳記」以後,真是不得不歎息。這些人把真正的如意寶完全棄之不顧,然後到處尋找一些假寶,真的很可惜!
望諸位千方百計研修悟入。
麥彭仁波切在這裡合掌祈求:希望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計地研修悟入。
以前法王如意寶講這部論典的時候也說:尤其對聰明一點的人來講,一定要好好地研究。現在學院中的很多堪布,通過法王如意寶的加持和勸導,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他的定解和智慧不容易被外面的違緣改變或者摧毀。在現在這樣的末法時代,這真的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境界。
諸佛出有壞密意的源流、殊勝宗軌交相彙集成的汪洋就是此論。
所有大乘教言彙集成的汪洋大海——這部《中觀莊嚴論》,已經融匯了一切諸佛菩薩和諸大論師們的所有竅訣。對於如此難得的教言,如果不去聞思的話,真的非常可惜。
姑且不談安住一座相應法界入定的覺受,甚至聞思時也沒有掌握破立之理微妙的要點,卻一味高攀談論應成派,實在難有收益,
有些人,對於真正大圓滿或應成派的與法界相應的一座境界也沒有。甚至在聞思過程中,對因明和中觀的很多推理論式根本不懂,連最基本的破立要訣都不能掌握,卻一味地高談闊論:「我是中觀應成派的修行人,我是大圓滿的修行人。」這種人很難獲得真正的利益。
因而理當由經此論的妙道對中觀要義通達無礙、瞭如指掌。
通過這部論典,應該對中觀和大圓滿有所領會,這一點相當重要。
如果能自始至終精益求精地學修這樣的論著,那麼藏地共稱宛若雄獅交頸般的中觀與因明必然名副其實地一舉兩得。
我們如果自始至終非常認真地學習這部論典,並且精進修持,最後,自己必定會對因明和中觀全部通達。
這裡將因明和中觀比喻為雄獅交頸。獅子是野獸之王,如果在一個路口,有兩隻獅子脖頸交叉而立,所有的野獸都不敢輕易靠近,都會特別害怕。同樣,誰如果既精通因明又精通中觀,就如雄獅交頸般,任何人也不敢與他抗衡,任何人也不敢與他辯論。因為這個人既通達了世俗中有關因明方面的推理,又對勝義中的中觀境界瞭如指掌,因此可以說,這個人在世界中已經成了真正的大獅王。
所以說,如果這部論典學習得很好,既可以通達因明又可以通達中觀,這時,你不論到藏地、到漢地,很多人都會特別害怕——這個人辯論很厲害的、中觀的境界也很高,因為他已經學過《中觀莊嚴論》。
的確,麥彭仁波切在下面將《量理寶藏論》中的很多問題結合在一起作了宣說。因此,如果精通了《中觀莊嚴論》,因明當中很多大的問題也會輕而易舉通達,然後,中觀方面也不會很困難的。
二諦理相輔相成的無比善說、能賜予語自在勝果的寶論在印度聖地也僅此而已,
已經將勝義諦和世俗諦相輔相成而宣講的此善說寶論,依靠它,可以讓我們獲得一切語自在的究竟果位。如此殊勝的論典,在印度無數班智達所造的論典中也是極為罕見。
麥彭仁波切在此處宣講了這部論典的很多殊勝性,大家對這部論典應該生起很大的信心。
原因是將各執己見的宗派合而為一理證的勝妙精髓絕無僅有,不可多得。
這部論典為何如此殊勝呢?世間上各種各樣的大乘宗和小乘宗,都有各執己見的一種特點。但是,這部論典完全將所有大乘——因明和中觀所講的名言和勝義的道理全部合而為一進行抉擇,這樣的論典,即使在印度也是極其稀少。我們以前也講過,印度人造論不像藏地和漢地一樣,要求非常嚴格。但在如此眾多的論典中,像這樣的論典仍然非常罕見。
關於本論如何宣說二理之義,以講論的攝義而予以闡明,即是此全論內容。


第二十一課
56、為什麼說月稱論師的中觀意趣與大圓滿的見解相同?
57、為什麼說精通《中觀莊嚴論》,就會對人們共稱的雄獅交頸般的中觀和因明一舉兩得?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3/4 下午 02:52:27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3/4 上午 02:32:42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5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二十二課
《中觀莊嚴論釋》總義當中,前面已經講了,如果精通了《中觀莊嚴論》,可以同時通達因明和中觀的一切精要,任何遮破我們觀點的人都將無能為力,在整個世界上可以戰勝一切宗派。
如果有人想:安立如是二理是追循龍猛菩薩而承認的嗎?
前面已經講到,勝義諦需要根據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解釋;名言諦,根據法稱論師或者唯識宗的觀點進行解釋。那麼,名言中一切都是心的自現,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的觀點,佛陀親自在佛經中授記的中觀派創始者——龍猛菩薩是否承認呢?
對此疑問,麥彭仁波切引用《六十正理論》的教證作了說明。
的確如此,《六十正理論》雲:“佛說大種等,正屬識中攝,了知彼當離,豈非邪分別?
有關萬法唯心的道理,在《中觀六論》中的《六十正理論》堶情A龍猛菩薩說:佛陀宣說的地水火風等大種,以及大種所造的一切萬法,全部屬於意識所攝。如果誰認為一切萬法遠離了識的本性,這個人難道不是趣入邪分別道了嗎?
對於這個頌詞,麥彭仁波切按照靜命論師的《中觀莊嚴論自釋》作了解釋。由於正在建立萬法唯心造這一觀點,因此,靜命論師對《六十正理論》的觀點作解釋時說到:地水火風為主的一切萬法根本不存在,唯有自己的心存在;最究竟來講,自己的心也根本不存在,如果認為自己的心存在,難道不是一種邪分別嗎?
其中前兩句講述了世尊所說的四大種及大種所造 除識以外無有其餘外境,
現在外面所見到的地水火風、色聲香味等一切法,都是心的自現,就像夢中看見的柱子一樣,除此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外境。
這些現相均是心識本身而安立的,為此可攝於識中。
這些相狀全部是心的一種遊舞、心的一種幻化、心的一種妙力,除此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真實的外境。
此處對《六十正理論》這一教證的解釋方法,完全與靜命論師《自釋》中的解釋相同。在月稱論師所作的《六十正理論廣釋》中,解釋方法與這堣ㄩ优萓P,因為月稱論師在講粗中觀時,不承認萬法唯心造的觀點。他最多承認什麼呢?《入中論》中說:“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也就是說,一切萬法的因唯一是心,再沒有其他作者。月稱論師在對《六十正理論》中龍猛菩薩的觀點進行解釋時說:萬法唯心造的含義,是指一切萬法的來源與心有密切關係,或者說來源於心。因此,他對萬法正在顯現時就是心這一觀點並不承認。這也是由於宗派不同,導致在解釋這一頌詞時出現了一點差別。
如果又有人想:所有大種無論是外境還是非外境的心識之本性都真實存在。
有些人也許會想:外境以大種自己的本體存在,如經部宗所承許的那樣;或者,外境的一切顯現本身並不存在,全部是心的本體,如唯識宗所許的那樣。這兩種觀點,暫時來講應該是可以的。
暫時我們也可以承認:一切萬法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全部是內心的一種遊舞。但從最究竟的觀點來講,所謂內心的遊舞也不符合真正的智慧,因為在佛陀的智慧前,外面的一切萬法不存在,而如唯識宗所承許的依他起心識的本體存在這一觀點也同樣不能成立。
彼論中的後兩句已明確指出心識的自性背離智慧之義,因為于真正的智慧前不現之故。
如果認為心的本體永遠也破不了而真實存在,則與真正的智慧相背離。因為在真正的智慧面前,四大的形狀不存在,而非四大的形狀——自明自知心識的體相也不可能存在。
你們的這種想法難道不是顛倒的分別嗎?
因此,萬法唯心造也好,或者萬法不是唯心造——無情法的本體在外面真實存在,這兩種想法暫時來講雖然未嘗不可,但最究竟觀點來講,這難道不是一種邪分別念嗎?
這以上引用《六十正理論》的教證講了萬法的顯現就是心這一道理。大家清楚,整部《中觀莊嚴論》中,主要建立名言中一切顯現都是心的一種遊舞,在此處必須建立這樣一種觀點,因此,為了建立這種觀點,專門引用了龍猛菩薩的教證進行說明。
下面麥彭仁波切作了一個暫停偈。
宗派二理之道軌,建立一理之論典,
無著菩薩廣大行派和龍猛菩薩甚深見派的整個大乘的真正道軌,依靠靜命論師的智慧,將二者合二為一,名言以無著菩薩或法稱論師的觀點為主,勝義以龍猛菩薩的觀點為主,對此進行抉擇的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凡是如理隨行者,必獲妙理乘王位。
所有的後學者,如果按照本論的教義,如理如實地探討、研究或者學習,然後認認真真地思維並修持,那麼,此人必定會獲得真正通達整個大乘教軌之理證智慧的王位。
因此,在座的諸位道友,只要下一定的功夫,憑自己的智慧精進修持,必定會有非常大的收穫。因為麥彭仁波切的語言簡明易懂,我在翻譯過程中,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翻譯,除了一些非常符合原文的成語以外,基本上沒有用非常善妙的語言作修飾。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使麥彭仁波切原原本本的意趣真正融入每位道友的心相續中。
對於整個大乘的深廣二義,在短暫的人生中想要去聞思的話,恐怕根本來不及。但是,現在通過靜命論師的智慧,整個大乘法門已經完全融入《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當中,我們如果如理如實地隨行、如理如實地研究探討,那麼,在短暫的時間中,一定會獲得即生中非常難得的一種境界。這一點,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處再次對本論的殊勝性作了讚歎,大家也應該對這部《中觀莊嚴論》生起一定的信心。但有些人的信心和決心,就像空中的雲霧一樣,上課的時候發願:一定要好好地背、好好地看。下完課以後,就開始隨著外境散亂,自己的實際行動往往與發願不能相應,僅有的一點信心也漸漸失去了,這一點的確是非常遺憾。因此,希望大家應該觀察自相續,隨著自己的發願切實地身體力行,這樣才會獲得一定的利益。
隨聲附和是或非,迎合偏執者心意,
直抒宗旨之此語,擊中何人請寬恕。
                              此為暫停偈
現在世間上有各種各樣是與非的觀點,如果別人說“是”,我們也隨聲附和“是是是……”;如果別人說“不是”,我們也隨聲附和“不是、不是……”。如此一來,與那些對宗派教義不能精通、偏執一方的偏執者的心意會非常相合。
比如說聲聞緣覺沒有證悟空性,“對對對,沒有證悟空性”,然後說阿賴耶在名言中不存在,“對對對,不存在”。就這樣隨聲附和,跟隨這些偏執己見的人如此宣說,這些人的內心會非常高興。大家不論是辯論還是與別人交談,有些人根本不懂教義,但是迎合他的心意去說,這些人總是非常高興。
麥彭仁波切說:現在隨聲附和的人多之又多,我沒有必要像他們那樣,而應該將宗派的真正要義竅訣全部說出來。那麼,在介紹本論總義的過程中,教證、理證的棍棒也許會打到個別偏執自宗者的要害,希望你不要生氣!請你一定要寬恕。
五、有何必要:
前面已經對本論從頭到尾的內容作了介紹。那麼,學習這部論典有什麼必要呢?
如果有人心想:如何才能對整個大乘之義生起定解?
這是一個問題。也就是說,通過什麼樣的方法、途徑,才能對整個大乘的經典教義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
所謂的“輕而易舉”又作何解釋?
前文在講到有何必要時說:“為令輕而易舉對整個大乘的教義獲得定解進而證得殊勝菩提。”那麼,其中所謂的“輕而易舉”又將如何解釋呢?這是第二個問題。
如何依此而獲得大菩提呢?
第三個問題,如何依靠上述道理獲得真正的菩提?
對於上述三個問題,麥彭仁波切將於下文一一作出解釋。首先,對整個大乘的教義如何生起定解?這個問題相當重要。我們當中的有些道友,已經對大乘法生起非常好的定解,這些人只要把自己的境界穩固就可以了。但有些人,對大乘法根本一無所知,真正的定解就更無從談起了。他們只是在表面上知道,學佛是一件好事,僅僅停留在積累功德、拜拜佛這一層面上。因此,此處所講的問題相當關鍵,大家應該專心致志地學習。
(一)通常而言,“乘”是以能作為趨向三解脫菩提的乘騎而得名。
以前在印度經常把“乘”用馬車來比喻,梵語稱為“雅那”,也是一種乘騎的名稱。那麼,為什麼以乘騎而得名呢?因為此二者之間有共同點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麼樣的共同點呢?我依靠馬車或者犛牛等,可以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同樣,依靠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者密乘,可以隨心所欲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聲聞乘的法要,最後可以到達聲聞果位;依靠密乘,最後也可以獲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攝集經》中說,乘可以分為因乘和果乘。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三戒論》中也闡述了甯瑪巴的大圓滿是不是乘的問題,在這堣ㄖ@廣說。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獲得佛果,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應該清楚乘的含義,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聲聞緣覺乘獲得自己遠離痛苦寂滅的果位;而大乘則是為了利益無邊的眾生,最後獲得圓滿的佛果。大乘實際就是指唯識宗和中觀宗。
以所緣大等七大勝過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觀與唯識宗。
大乘具有七種特點,也即所緣大、修行大、智慧大、精進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 、事業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峽尊者在其教言中說:大乘、小乘是以發菩提心來區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以見修行果四個方面來分,也即大乘具有見修行果四個方面的超越。
此處,根據《經莊嚴論》的觀點 ,大乘以七種大來超勝小乘。
所緣大,大乘行人的所緣是甚深空性和廣大地道兩個方面的教義;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義,也無有廣方面的教義。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從修行方面也已經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經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圓滿空性;而小乘只證悟了部分無我。
精進大,雖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暫時間中獲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強大的精進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斷修持、發願,也無有絲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暫的人生中獲得阿羅漢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在三個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進。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離的善巧方便度化眾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斷地精進修持以後,獲得如來正等覺佛陀的果位,圓滿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眾多的功德。
事業大,大乘最後獲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種事業,而且,其事業可以任運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廣大的事業。
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也講到了大乘的七種大。作為修行人,對於大乘所具有的七種大應該有一種理解,而且,對於小乘和大乘進行選擇時,應該想:大乘非常殊勝,我應該修持大乘。
此二宗派並非各執一方、密意渾然一體即是“整個”之義。
所謂的大乘,就是指唯識宗和中觀宗。密宗也可以包括在中觀當中。那麼,對“整個”大乘生起信心,並不是說只對唯識宗生起定解,也並不是只對中觀宗生起定解,而是將唯識宗和中觀宗——廣大和甚深的所有教義融匯一體,對其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也就是對“整個”大乘生起定解。
在這堙A有關整個大乘這一問題,麥彭仁波切作了特別詳細的解釋。
對此等含義生起定解的方法:
大家對於“整個大乘”的內涵真正瞭解以後,又應該對具有如此內涵的大乘究竟如何生起信心和定解呢?下面講對整個大乘生起定解的方法。
總的來說,以經久修習、親身體驗的智慧趨至究竟果法,
對大乘法生起信心的最終結果即是如此。也就是說,首先通過各種各樣的聞思修行了知大乘法的殊勝性,然後,經過長時間地精進修行,在自相續中不斷串習,最後並非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在自己的親身體會中真正現前了最究竟果位。對大乘法生起定解的最終目標就是如此。
那麼,具體的途徑是什麼呢?這也不能離開聞思。
其中必不可缺之因,即是通過如理觀察而獲得定解的思所生慧。
獲得上述究竟果位必不可少的因是什麼呢?應該通過修行獲得親身體會而生起定解,也叫做修所生慧。那麼,生起修所生慧不可缺少的因是什麼呢?通過如理如實地觀察、再三地思維、辯論以後,逐漸在自相續中生起的思所生慧,即是生起修所生慧之因。
思慧之因,就是聞受善說典籍。
想要獲得思所生慧,必不可少的因就是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面前聽受真實的善說論典。也就是聞、思不相脫離。
《四百論》中說:“聞者所聞教,說者皆難得。”現在世間上,一方面聽聞的人極其稀少,而且,聽聞的法非常難得,然後,宣說佛法的人也是極其難得。因此,此論又雲:“以是說生死,非有非無邊。”以這樣的原因,很多眾生在輪回中一直不斷地流轉。
的確如此,現在真正聽聞法要的人非常少。不管是哪一個城市或者哪一個寺院,有些人是盲修瞎煉,有些人隨著自己的分別念而轉,真正對於諸佛菩薩的經論進行思維和聽聞的人,可以說是寥若晨星。因此,希望大家首先應該清楚趨入大乘法的真正途徑,如果不想解脫或者不想真正獲得利益的話,也就沒必要白費唇舌。但是真正想獲得法利,對此處所講的途徑一定要銘記於心。
當然,只是聽聞經論、瞭解它的內容還不足以經行地道,而必須對真義如理生起定解方能徹斷自相續的顛倒惡念。
僅僅聽一兩部經論,或者大概瞭解一下其中所講的內容,想要經行五道十地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如理如法地聽聞,然後再詳詳細細地思維,並且身體力行、親身體驗,這樣一來,可以徹底斷除自相續中根深蒂固的各種常樂我淨的顛倒分別念。作為修行人一定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故而,應當隨入三察清淨聖言與依量成立的理證之道,自己生起殊勝的解信,以不隨他轉、不被他奪的廣大慧眼親睹過去未來諸佛出有壞所由經的通衢大道,義無反顧而踏入。
對於上述一段文字,大家應該再三領會。作為修行人,必須通過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才能斬斷自相續中的各種惡分別念。因此,我們一定要趣入以三觀察 得以清淨的真實的佛陀教義。
比如,有些人說的語言,從現量角度有現量的妨害;從比量角度,有比量的妨害。但是,佛陀的教義並非如此,既不會有現量的妨害,也不會有比量的妨害,而且,任何教證也無法遮破他的觀點。因此,在這個世界上,通過三觀察得以清淨的唯有佛陀的教言,我們應該趨入此清淨的理證之道,並且生起殊勝的定解。
這段話的內容非常深,希望你們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地好好領會。此處說,通過三觀察清淨的佛經教義和以量成立的理證智慧,我們應該對此生起解信。比如《釋迦牟尼佛廣傳》,它雖然類似於一種故事形態的長篇小說,但是這種論典,依靠三觀察已經完全得以清淨了,因為它在現量、比量、教量方面無有任何妨害;而且,對於這一論典,自己在聞思修行過程中,依靠自己的理證也已經得以清淨,最後在自相續中可以生起真實定解。
大家對中觀也好、《釋迦牟尼佛廣傳》也好,自己已經生起了殊勝的定解,獲得了不隨他轉、不被他奪的廣大慧眼,以此能親自見到未來過去出有壞所由經的通衢大道——這就是獲得佛果的真正大道。對此,我們應該義無反顧地趣入。
那麼,他們通過何種方式來趣入呢?依靠不隨他轉和不被他奪這兩種途徑趣入此大道。
其中,並非人云亦云、盲目隨從,而是憑著自己理證智慧的力量而堅信不移,無需依賴他人或仰仗他力,獨立自主,即是所謂的“不隨他轉”;
講其他論典時,我說《中觀莊嚴論釋》當中講到了非常重要的兩個定解,一個是不隨他轉,一個是不被他奪。此處,首先解釋了什麼叫不隨他轉。
所謂的不隨他轉,即並非人云亦云、盲目隨從,而是憑著自己理證智慧的力量,對佛法的教義、對中觀的教義深信不疑。而且,不需要觀待任何他力,自己已經對中觀真正獲得了定解,完全可以獨立自主。比如對因果這一道理,首先自己聞思,最後完全相信一切萬法都是有其因必有其果,或者人的確有前世後世。這時,不需要依靠其他論典也不需要任何人,自己完全具有一種獨立自主的定解。
在座的很多道友,學習《中觀莊嚴論》以後,尤其對佛教的真理、中觀的見解、名言中萬法唯心或者前世後世存在以及《大圓滿前行》所講的三寶加持等各種各樣的內容,能不能獲得一種不隨他轉的定解?如果真正獲得了不隨他轉的定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
由於獲得瞭解信,一切邪魔外道也無法使之背其道而行稱為“不被他奪”。
無論對正法、對因果或者對三寶的加持等,對佛教方面的一切教義,自己真正獲得了不可退轉的信心,一切邪魔外道也不可能改變你的想法。比如學習甯瑪巴的大圓滿,自己相續中已經獲得了堅信不移、不被他轉的定解,這時,任何邪魔外道都不會使你背道而行。
這堛滿夾衙]外道”,不一定是我們經常說的魔鬼。《現觀莊嚴論》中講到了四十六種魔業,凡是對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礙的,都稱之為魔業、魔的幻變。這些邪魔根本不可能間斷自己的見解和修行,最後獲得這種境界時,就已經生起了不被他奪的定解。
文革期間的有些人,別人說:“三寶無有功德、佛法都是假的。”他就人云亦云:“對對對,三寶沒有功德。”在他的相續中,如果具有不被他轉的定解,別人無論怎麼說都不會隨他而轉;如果有不被他奪的定解,魔力也好、外道也好,或者外面的勢力無論多麼強大,自己的定解也不會隨隨便便被別人轉變。
有些道友本來是學密法的,到了其他道場的時候,別人說:“密法不好……”因為他不具足定解,於是也跟著說:“對對對,密法的確不好。”最後把密法完全捨棄。這種人,既沒有不隨他轉的定解,也沒有不被他奪的定解。
所以,不論學任何一個宗派,于自相續中生起這兩種定解是相當重要的。否則,我們天天聞思、天天念經,也是隨風飄蕩,沒有很大的意義。尤其學習密宗的個別道友,對於自宗的見解根本不在乎,認為甯瑪巴也可以、格魯派也可以、禪宗也可以……什麼都可以。這種人,見解也不穩固、性格也不穩固,只要有好吃的東西就跟著去吃,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這種人非常可憐!
甯瑪巴當中,以法王如意寶為主的高僧大德們並不是這樣,他們自相續中的見解,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會捨棄。比如我學甯瑪巴 、學大中觀,這種見解有真實的可靠性,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任何人拿著兵器刺著我的心,我也絕對不會捨棄,必須生起這樣的定解。
否則,今天遇到一位格魯派的上師,就說:“你是不是要傳最殊勝的密集金剛,那我要去修一修。”然後,遇到一位外道的導師修丹田,就說:“這個不用吃飯、不用穿衣服,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法。”這種人,自相續中根本沒有定解,因此,很容易被誘惑。
我非常希望,在座的道友們,在聞思過程中應該詳詳細細地觀察,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定解。在一生中,對於佛法,真正通過自己的智慧研究,就好像糖的味道是甜的,自己已經真正品嘗到它的味道以後,不需要聽任何人介紹糖的味道。所謂的佛法,通過自己的苦行,真正融入自己心間的時候,別人無論如何製造違緣,自己也絕對不會捨棄的。
如果不具足定解,暫時一兩年在喇榮山溝婸D思,下去以後,到馬爾康就開始換上一套西裝,到了成都就已經開始飄飄悠悠的,隨著自己的各種惡劣習氣而轉。因為很多人無始以來的習氣特別強烈,暫時一兩個月或者三四年的聞思修行,不一定會斬斷相續中的很多煩惱雲霧,因此一定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不隨他轉和不被他奪的定解。
具有如此慧眼的修行人,于正法得到更超勝的定解,擯棄假法非法,
現在世間上的各種書籍、各種觀點多如牛毛,但是,具有此二慧眼的修行人,就像《定解寶燈論》所講的一樣,已經對正法獲得了更加超勝的定解,因此,對一切邪知邪見、邪分別念全部都可以摒除。
獲得辨別法與非法的智力,
辨別法與非法的智力,很多人剛來時可能根本不具足,但是在學院呆過幾十年的人,應該獲得了不被他轉的定解,這也是上師三寶和傳承上師們的加持才能獲得的。
如同明目者現見色法一般。
對於整個佛法的優越性,自己已經完全獲得了一種領悟,就好像明目者見到自己面前的瓶子、柱子一樣,無論別人如何說佛法不好,對你也根本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損害。
關於此理,正如怙主彌勒菩薩所說:“以理觀察妙法者,畬氻ㄢQ魔所障,證得殊勝擯除他,不被他奪成熟相。”
不被他奪定解已經成熟的相是什麼呢?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第九品中作了如此講解。
這部《經莊嚴論》的確是非常殊勝。法王如意寶也曾經說:“如果能傳一遍《經莊嚴論》,我一輩子中的願望已經圓滿了。”當時,法王如意寶傳講《經莊嚴論》的時候,擔心會出現違緣,也讓我們念了很多經。
《經莊嚴論》這部論典為什麼如此殊勝呢?無著菩薩、麥彭仁波切他們所寫的《經莊嚴論》講義中都說:這部論典完全具足整個大乘所有深廣法門之功德。誰如果傳講《經莊嚴論》,這個人已經具足了傳授整個大乘法的功德;誰如果聽聞《經莊嚴論》,也有聽聞整個大乘法的功德。
現在眾生的壽命非常短暫,所以,傳講和聽聞具足非常大功德的法要,對我們來講很重要。這也是我們今年傳講《金剛經》和《經莊嚴論》的原因,因為整個大乘般若可以包括在《金剛經》和《攝集經》中。傳講《金剛經》的功德也是相當大的,我傳講《金剛經》的那段時間,也許你們也記得,別人問“念什麼經”,我說“念《金剛經》”;“對死人念什麼經”,“念《金剛經》”;“對活人念什麼經”,“《金剛經》”;“我供養什麼”,“你供養《金剛經》就可以”……一直都是這樣講的。
今年半年的教學計畫當中,如果沒有出現違緣,非常希望《金剛經》和《經莊嚴論》能夠講聞圓滿。這樣一來,你們獲得真正的人身也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但是,在短暫的人生當中,聽聞此種大乘法的機會很難遇到,大家應該祈禱護法神和上師三寶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加持。不然,在末法時代,各種各樣的違緣特別倡狂,很多善法非常難以成辦,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想要圓滿如此殊勝的大乘法要是非常困難的。
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說:“以理觀察妙法者。”這是講不被他奪的因。也就是說,如理如實觀察一切深廣法門的教義,即是不被他奪之因。“畬氻ㄢQ魔所障”,就是不被他奪定解的本體。生起這種定解以後,外面的各種邪魔外道和違緣都不會對這個人有損害。生起不被他奪定解的作用是什麼呢?“證得殊勝擯除他”。
通過在善知識面前如理如實地聽聞,並善加觀察,即是所謂的因;任何邪魔外道或者各種各樣的人和非人,都不會奪走自己的定解,即獲得了不被他奪定解的本體;最後,在自相續中真正出現了殊勝的境界,就像日光出現時,一切黑暗都會自然而然擯除一樣,所有智慧的違品也會馬上摒除。具足了上面所講的三種條件,說明不被他奪的定解已經成熟了。
唐譯《經莊嚴論》中說:“深觀妙法理,諸魔不可奪,能與異部過,說堅成熟相。”這堶悸甄衝隊閬△y有不同,但要義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要明確,所有正道務必要先了知、現見,再實地修行。反之,自己尚未獲得定解的同時盲修瞎煉獲證果位的正道是絕不可能有的。由於此理是二量論證的核心,
正如《定解寶燈論》中所說,見解還沒抉擇就一味盲修瞎煉的話,想要證得佛果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而只要把握住這一要領,依此不假勤作自然而然便會對佛陀深廣經教的整個大乘生起解信,
學院中的很多堪布、活佛,不論到哪里去,在佛教的教義上,這些人可以說戰勝一切。即使學院不是特別出名的堪布,到了其他佛學院、寺院的時候,與他們的智慧相比較,也的確具有很多不共的特點。
我想:這一方面是法王如意寶的加持,另一方面,依靠《定解寶燈論》、《中觀莊嚴論》這些非常好的竅訣書,在自相續中已經獲得了完全獨立自主的定解和智慧。這樣一來,不論你在哪個環境、哪個人群當中,都可以散射出智慧的火光。
智慧將從方方面面得以增長,好似星星之火燎焚森林一般。
所謂不被他奪的定解,表面看來似乎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焚燒森林一樣,我們相續中哪怕對因果、對佛法生起如星星之火一般的定解,對整個萬法的邪見密林也會被全部焚燒無餘。所以,在自相續中生起如此殊勝的定解極為重要。


第二十二課
58、《六十正理論》中“佛說大種等”教證說明了什麼含義?有什麼不同解釋?
59、通過什麼途徑對大乘深廣教義生起定解?
60、什麼叫不隨他轉、不被他奪的定解?
61、獲得不被他奪定解的成熟相是什麼?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3/16 上午 06:18:14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6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二十三課
下面繼續講《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部分。現在正在講造論五支中的“有何必要”,這堶惜壑T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何對整個大乘生起真實的定解?第二個問題,所謂的輕而易舉如何解釋?第三個問題,依靠這部《中觀莊嚴論》如何獲得菩提?
前面也說了,這部《中觀莊嚴論》雖然只有九十多個頌詞,可以說很少,但是通達這部論典,可以將一切分別念燒盡無餘,就像小小的火星落到森林中,整個森林也會全部燒盡一樣。
這部論著超勝一切不僅依理成立,而且依據教證也足可證明。
《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的確超勝一切大乘論典,通過前面麥彭仁波切的理證論述,很多人確實生起了信心——《中觀莊嚴論》真的非常殊勝。但凡夫人的信心,今天生起來了,明天又退,這是最大的一個毛病。如果旁邊有人正在提醒你、督促你,似乎真的能生起信心一樣。講《竅訣寶藏論》的時候也是這樣,當時很多人發願:我要背誦,我一定要每天看一遍。但現在,一方面可能是沒有時間;另一方面,確實已經忘了,因為發願也經常帶有一種波動性。
對於《中觀莊嚴論》的殊勝性,麥彭仁波切已經通過他的不共智慧作了理證論述。那麼,依靠教證又如何證明這一點呢?
《楞伽經》中的五法之義前文已引用過,而此經中廣述的結尾又雲:
《中觀莊嚴論》當中,將唯識和中觀結合起來講得非常清楚。這一點,通過釋迦牟尼佛的教證也可以證明,這部論典的確是大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論典。
《楞伽經》中對五法涵蓋整個大乘法的道理已經作了宣講。
“誰依理證測此理,信勤瑜伽無分別,已依不住之義者,享用妙法如純金……”
《楞伽經》中不僅對五法等內容作了總結,而且在其結尾時也講到:任何人通過理證觀察中觀和唯識的妙理,那麼,具有信心、精進的瑜伽者,所有的分別念必定會全然消失,依靠這種無住之義,最後不住輪回的邊也不住涅槃的邊。就像《智慧品》中所說:在心識面前,最後有實、無實全部都不住 。依靠《中觀莊嚴論》的教義進行分析,最後已經真正達到這種境界,那麼這種人,真正可以享用大乘的殊勝妙法。而且,就如同經過十六次磨煉後變成無有任何垢染的純金一樣,他的智慧也是世間上最純潔無垢的。
通過這一教證,已經充分說明了名言量和勝義量的至關重要。
二量圓融一味、依理抉擇的這部論前所未有,
勝義量和世俗量圓融無違,而且,依靠理證進行抉擇的這部論典,不論印度還是藏地,都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論典。
以顛撲不破的理證足可成立將此論贊為價值連城。
對於這部論典,宗喀巴大師等很多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讚歎:通過各種確鑿的理證足可證明,此論堪稱印度聖地或藏地雪域極為難得、前所未有的如意寶論。
我想:在座的道友,一方面,依靠五蘊身在苦海中沉溺,的確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末法時代,人們忙忙碌碌地過著各種各樣無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卻在寂靜處學習如此殊勝的論典,這的確是前世福報現前,否則,不一定能遇到如此勝妙之法。
詳細內容請參閱
對於本論所講的詳細內容,在閱讀了相關的大乘經典之後,更加對《中觀莊嚴論》及其作者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那麼,應該翻閱哪些經典呢?麥彭仁波切在此處列舉了幾部經典。釋迦牟尼佛二轉和三轉法輪所宣講的經典雖然非常多,但這幾部宣講唯識和中觀甚深竅訣的經典的功德非常大,也是主要牽涉到《中觀莊嚴論》所抉擇內容的經典。大家如果經常翻閱,會與學習這部論典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楞伽經》《密嚴莊嚴經》
《密嚴莊嚴經》的功德相當大,造五無間罪或舍法罪等很多惡業的人,即使讀一遍,從此以後不會墮入惡趣等,具有相當大的功德。
《解深密經》《父子相會經》《月燈等持經》《象力經》 《無盡慧經》《攝正法經》 《海龍王請問經》《寶雲經》《般若經》等。如果對所有這些經典的無垢意趣深入細緻思索,必會更加深信不疑。
現在在漢文方面,依靠很多大譯師的恩德已經將《大藏經》翻譯出來了,但是文字比較古,即使水準比較高的人,對《大藏經》進行講解也很困難。但藏文的《大藏經》不是這樣,全部是白話文,特別好懂。
一般來說,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說:只有第一地菩薩以上才能真正解釋佛陀的密意。但是,僅僅翻閱的話,一般人都應該看得懂,比如《寶雲經》、《解深密經》,很多高僧大德也對這些經典作了講義。有時候,福報比較大的人喜歡看經典和論典;福報不大的人,經常喜歡看一些雜書。
此處,麥彭仁波切說,如果翻閱這些經典,對通達整個大乘的教義會有很大幫助,對勝義量和世俗量的教義也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分別而言,對本論生起定解之方法:
以上,對於總的大乘法如何生起定解的道理,已經通過教證、理證作了詳細介紹。分別而言,對這部論典生起定解的方法是什麼呢?下面講到了《中觀莊嚴論》與其他論典不同的五種特點。
超勝其他中觀之此論自宗具有與眾不同的五種觀點:一、真正的所量對境唯一安立為能起功用的實法;
《量理寶藏論》當中,第一品講能量,第二品講所量。其中,現量和比量所衡量的對境,就叫做所量對境。那麼,它的法相和定義是什麼呢?唯一安立為能起功用的實法。
這種說法與經部宗的觀點比較相合。經部宗說:凡是能起作用的自相法叫做所量。比如總相、共相、石女的兒子等等,這些法無有真實的功用,因此,不能稱為真正的所量。因明當中對這一問題介紹得比較清楚。
二、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證之心識的獨特觀點;
本論承許萬法唯心造,也就是說,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知的心識。
當然,此處所說自明自知的心識,並不是唯識宗所承認的實有心識,應該指大乘公認的自明自知的心識,也可以稱之為自證。因此,通過這一問題,已經講到了名言中承認自證的觀點。
三、認為外面形形色色的顯現由自心所造,承許唯心;
外面形形色色的法,應該說是自己心的顯現,以此承許萬法唯心造的觀點。
四、勝義分為相似勝義和真實勝義;五、在抉擇相似勝義時,認定各自正量所得出的意義互不相違。
在抉擇相似勝義時,勝義量和世俗量分開。勝義量所得到的是單空的法;世俗量所得到的是自相的法,此二者互相不矛盾,無有任何抵觸。這是第五個特點。
於此逐一介紹它們各自的主旨:
這部《中觀莊嚴論》與其他中觀論典不同,它具有五種特點,下面對每一個特點分別進行廣說。
第一個是外境的法相安立為能起功用。“起功用”是因明中經常講到的,比如火能燃燒,這就是起功用的,也叫做名言中的真實實相。如果不起功用,就不能屬於名言中的外境,因明中是如此安立的。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中講到:所量的法相唯一是能起功用的法,或者說自相就是所量的法相,也可以說心所了知 。有幾種說法。
其一、我們要瞭解,世俗中真正的所量對境唯一是能起功用之法,而所有無實法依靠自力而無法顯現,是依賴有實法以遣餘的分別心而假立的,
在世俗中,唯一能起功用的法稱為所量的法相。而無實法——虛空中的鮮花等,依靠自力和他力都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顯現。
那麼,所謂的無實法又是依靠什麼安立的呢?依賴有實法來安立。比如說“無瓶”,依靠有瓶可以建立瓶子沒有。因明中,將其稱為“遣餘”,這在因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遣餘可以分語言的遣餘和分別念的遣餘兩種。語言的遣餘,比如,我口頭上說柱子,此時除柱子以外的瓶子等所有名詞全部拋開,從而建立了柱子;分別念的遣餘,我心堶捧Q柱子的時候,除柱子以外的其他法——瓶子、山川等等全部除開,唯一建立了柱子這一法,這也叫做意識上的遣餘。因此,遣餘以總相的方式來趣入。
講因明時主要學習遣餘這一概念。無實法依靠遣餘的方式可以假立,比如石女的兒子,從石女沒有兒子這一角度,可以稱為石女兒,我們在心堨i以如此假立,但它的自相其實根本不存在。
由此可確定觀現世量安立的合理性,
觀現世量的所見是眼耳鼻舌身等凡夫根識的對境,也就是所謂的現量和比量。依靠觀現世量,將所有的無實法全部拋開,而以有實法作為對境,這一點是完全合理的。
依靠觀現世可抉擇觀現世對境中顯現的所知萬法為無常,
依靠觀現世量可以抉擇觀現世量對境的所有顯現,比如眼睛見到柱子,柱子的自相可以成立,既然它的自相成立就決定是無常的,因為不可能有一個常有、起功用的法。比如,外道承認的常有自在的我或者任何一個法,只要它是常有的,就不可能是起功用的。
同樣某些人自以為是地認為虛空等是痡`之法,實際上只不過是它的無實假名成立而已。
所謂的虛空常有,《量理寶藏論》中說:法稱論師只不過是將沒有無常的本體稱為常有而已,真正常有的本體根本不可能存在 。因此,虛空不可能常有,它實際只是一種假立的法。
倘若是有實法,必須是能起功用的法。如果是有功用之法,就可成立是h那性,一切實法的無常性也可輕而易舉得以證實。
歸根結底,《中觀莊嚴論》所抉擇的外境應該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大家應該了知,如果外境是起功用的自相法會有很大利益。有什麼利益呢?我們都知道,起功用的法全部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就全部是h那性的、無有絲毫可靠的法。由此,可以對中觀所講到的細微無常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
大家學習《中觀莊嚴論》以後,對於春夏秋冬等粗大的無常法都會有一種概念。而且,通過學習《劄嘎山法》、《開啟修心門扉》等論典,大家對無常都觀得非常不錯。但這只是比較粗大的一種分析方法,此處所說自相續中生起的細微無常法,應該是外境h那h那變化的,既然h那h那變化,就肯定是起功用的。這就是此處將外境抉擇為唯一是起功用自相法的目的。
有些人認為:所謂的起功用對我來說無所謂,只要我的牙齒能啃得動土豆絲就可以,只要我的牙齒有一點功用就可以。如果牽涉到我的牙齒,我就去判斷。沒有牽涉到我的牙齒,外境起不起功用對我來講有什麼意義呢?沒有什麼意義。
沒有深入細緻去分析的時候,可能會有這種想法。但是真正去分析時,一切外境必須起功用,起功用就必定是無常,因為不可能常有的法起功用;如果是無常,它必定是h那性的。如此推理下來,最後一切外境都不會有恆常性,于自相續中真正會生起無我和無常的定解。
如果懂得以顯現的方式取自相、以遣餘的方式取總相的道理,
比如瓶子,瓶子的自相是由眾多法組合而成的,這一點,通過眼睛等現量的方式可以取;而瓶子的概念,則需要通過總相的方式來取。
《量理寶藏論•第四觀建立遣餘品》中講得非常清楚,因明的要點就是遣餘,如果這一點學習得很好,對於因明就可以完全精通,不會有任何大的困難。不管是相違、相屬,還是自利比量、他利比量,因明的很多推理和教義全部可以歸屬于遣餘當中。
歸根結底,眼耳鼻舌身現量執著的對境是外境的自相法,那麼,現量是通過顯現的方式來取的。比如柱子放在前面,它的自相在我的眼前顯現,這時,我可以現量了知對境的特點,這就叫做以顯現的方式取自相。然而,總相的柱子依靠眼睛無法見到,只有在心堶捧Q“這是柱子”,也就是除柱子以外,其他的法全部除開,即以遣餘的方式來取總相。
必會對此理解得極其透徹,這相當於是因明論的心臟與眼目。
如果能夠了知以顯現的方式取自相、以遣餘的方式取總相這一點,就已經了知了因明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
此處稍微難懂一點。第一特點,外境必須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如果不是自相法,則根本無法起功用,就像石女的兒子或者柱子的總相一樣,根本無法起到任何功用。那麼,自相的外境如何來取呢?應該以六根識來取。六根識以何種方式來取呢?以顯現的方式取。而無實法、總相等以何種方式來取呢?以遣餘的方式取。
因此,如果懂得了遣餘的道理,這就相當於因明的心臟,對於所有因明的道理都可以輕而易舉通達。《量理寶藏論》共有十一品,幾乎沒有一品不牽涉到遣餘。
大家對遣餘這一部分也應該好好地想一想。剛開始沒有聽過因明的時候,可能覺得有點難懂,但學習一段時間之後也不見得不懂。因明的道理不像中觀一樣,這堶惟玼A及的道理基本上與世間的物理學等差不多,明白以後就可以完全通達。因為它所涉及的都是名言中比較表層的內容,非常淺顯易懂。但中觀並非如此,說懂又好像不太懂,說不懂又好像似懂非懂,因為中觀堶惟珨〞熔`奧道理已經完全超越了凡夫人的分別念。
而名言本身也分為真名言與假名言兩種,其中能起作用之法許為真名言,這與經部的觀點相吻合。
真名言,也就是指真正能起作用的法,比如眼睛所見到的色法,這叫做真名言;假名言,比如捏著眼睛時見到天空中有兩個月亮等等。
法稱論師也說:“若入觀外境,我依經部梯。”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不談外境就沒什麼可說的,只要提到外境,就必須依靠經部的觀點進行宣說。
因為經部不像唯識宗一樣。唯識宗認為,現在柱子的顯現就是心,這一點一般人很難接受。但經部宗承許:柱子自相存在,柱子的本體原原本本存在。
所以,法稱論師說,如果不觀外境就不說了;如果要觀察外境,我就一定要依靠經部的梯子,如果捨棄了經部的梯子,根本無法爬上名言的高樓。不過現在有電梯……
對此,雖然不承認隱含的外境,但對於心所呈現形態各異的現相必須如此進行名言分析。
經部宗承認一種隱含的外境,比如說柱子,我們所見到的並不是柱子真正的本體,只是見到它的行相,就好像真正的事物在鏡子堣ㄕs在,鏡子堜疻蓂{的就是影像一樣。
因此,經部宗認為:外境是隱藏著的,所看見的就是外境的行相,我們的眼睛就相當於鏡子,鏡子堜疻蓂{的不可能是真正的色法,只是色法的一種影像。
在《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中,雖然不承認經部宗所承認的隱含外境,但在分析名言時,心前所顯現各種各樣的外境現相必須承認。


第二十三課
62、《中觀莊嚴論》與其他中觀不同的五種特點是什麼?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3/16 上午 06:18:59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7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二十四課
《中觀莊嚴論釋》中講到本論與其他中觀論典不同的五種特點,其中第一個是“真正的所量對境唯一安立為能起功用的實法”,下面講第二個特點。
其二、名言中有自證:
格魯派的有些論師認為:中觀應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認自證。但此處說,名言中應該承認自證。
那麼,什麼是自證呢?
儘管不是一體的自身分為能知與所知之對境的覺知,
所謂的自證,並非在一個法的本體上分為能知與所知二者,它應該是一種自明自知的心,也即遠離無情法的明覺。對於這樣的自證,如果說它的對境如何、有境如何,從而進行詳細觀察的話,那是絕對不能成立的。
然而從遣除無情法、生起明覺本體的意義上安立為自證的名言實屬合理,
那麼,對於自證應該如何安立呢?所謂的自證,已經遣除了無情法,因為自己的心可以自己了知,它並非外面的石頭、瓶子等等;它可以生起明覺的本體,比如一h那間生起嗔恨心或者信心等,這種念頭已經遠離了無情法。而且,它的本體完全是自明自知的,也即人們經常所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就是所謂的自證。
一般來講,在比較大的辯論場所中,薩迦派、格魯派、甯瑪巴,對於“名言中承不承認阿賴耶”以及“名言中承不承認自證”等問題辯論得非常激烈。對此,大家應該清楚,在名言中,遠離無情法的、自己明白自己的一種覺知不可缺少,一定要安立。
不會招致自己對自己起作用相違等任何過失。
那麼,《寶積經》中佛陀說:自己對自己起功用不合理。既然如此,所謂的自己了知自己會不會出現過失呢?
無有任何過失。名言中,在未加詳細觀察的情況下,自己明白自己完全合理。佛陀也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那麼,自己是自己的怙主,有沒有必要觀察能怙主是誰、所怙主是誰,此二者成立還是不成立?同體還是異體?在名言中,對很多問題沒必要詳詳細細觀察。
自證在名言中成立絕無妨害。
麥彭仁波切對劄嘎仁波切的辯論書中,有關自證的問題辯論得非常多。他們說:如果在名言中不承認自證,那麼,自己的見聞覺知已經被一概否定了,如此一來,依靠自證而成立的他證——以五根識瞭解的覺知也就根本不可能成立。
依自證而建立萬法唯心,感受對境的名言無有妨礙而成立。
在名言中承認自證具有很多的功德和特點,一方面,依靠自證可以將萬法的顯現抉擇為心;另一方面,外境色聲香味等一切法,需要依靠自證來領受,如果自證不承認,領受這些法的有境也就不復存在。因此說,自證在名言中必不可少。
如果不這樣承認,那就會由於毫不相干而不能實現領受外境等,結果一切觀現世量的安立都將土崩瓦解。由此可見,自證實可堪稱名言量的唯一的關要。
自證如果不存在,外境也就與自己的心毫不相干,那又該如何領受外境呢?根本不可能領受。
比如外境有火紅的火,如果承認自證的話,火接觸到自己的身體時,可以說“火非常燙,已經燃燒了我的身體”,因為火的熱性與自心結合起來之後,疼痛的感受也可以表達出來。或者,如果說自證不存在,經堂堶惆悀F很多燈,特別熱,這種感覺也就不會被任何人所了知,因為外境與自己的心識二者毫無關係。但這一點,只要是佛教徒,一般來說都不會承認,除有部宗以外,即使經部也承認,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外境,實際就是心的一種幻相。所以說,自證一定要承認。
如果不承認自證,眼睛所見到的色法、耳朵所聽到的聲音全部都會不合理;而且,依靠無損害根識所得到的外境,世間人們認為正常的一切現象,也將全部無有。為什麼呢?眼睛所見到的色法,從內觀來講,應該由自證來了知;從外觀來講,則是從眼識中出現的。但內觀的自證如果不成立,所有的外境也就不存在了,最後,即使中觀應成派的論師,對自己是否吃飯這一點也將猶豫不定了。
麥彭仁波切在兩大辯論書中再三講到:名言中一定要承認阿賴耶和自證。如果承認自證,于名言量不僅無有絲毫妨害,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這以上已經講了本論五種特點中的第二個特點,下面介紹第三個特點——名言中承許萬法唯心。
其三、承認各種顯現為心的幻化,進而了達名言究竟的本面並對流轉投生、棄離輪回之理生起誠信。
本論的第三個特點:一切萬事萬物的顯現全部是心的幻化。如果誰已經了知這一點,這個人就已經通達了名言的究竟本面,到達了名言最究竟的頂峰。這時,此人對整個輪回的生死流轉以及遠離輪回獲得解脫的道理也會生起信心。
為什麼這樣說呢?了知萬事萬物全部是心的幻化、心的遊舞以後,依靠法稱論師的名言量抉擇萬法也將輕而易舉。而且,由於一切萬法皆由心所造,心的根本如果斷了,一切都可以斷除;如果心的根本沒有斷除,輪回各種各樣的顯現也將接連不斷。由此,可以對前世後世、業因果等輪回的各種現象生起非常殊勝的定解。但如果對心的本體無有認識,則對整個輪回的一切道理根本不能了知。
如是就遠離一切所緣相狀戲論的實相而言,萬法唯心的概念也不可得,然而這純屬是超越名言的勝義。
現在如果是抉擇月稱論師《入中論》中破四邊戲論的觀點,也就是站在遠離一切所緣相狀的立場,那麼,萬法唯心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得到。因為萬法是不是心、佛陀存不存在、極樂世界存不存在等所有問題,全部是名言中的概念。如果站在萬法離一切戲論的角度,上述這些概念一絲一毫也不存在。但是,現在並未抉擇勝義,而是在抉擇名言,因此,大家對萬法唯心的道理一定要清楚。
如果站在名言顯現的這一立場上,“外境存在”這一點必有理證妨害,而“萬法唯心”卻有正理可依。
站在名言顯現的角度,外境根本不存在。這一點,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運用產生理、相同理、決定理等很多推理進行觀察,所謂的外境存在具有教證、理證的妨害,根本不合理。
因此,唯識宗以上對於所謂的外境一定要破掉,因為“外境存在”這一觀點,即使不依靠勝義量,在名言中也具有很大的妨害。而“外境不存在真正的實有,唯一是心的顯現”這一點,卻有正理可依。
唯識宗說:一切萬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明現之故;一切萬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與心俱生之故。《量理寶藏論》和《中觀莊嚴論》的後面部分都介紹了唯識宗最強有力的兩大推理:外境的萬事萬物與心無二無別,明現故,就像夢中的大象一樣;一切萬事萬物,除心以外並非他體成立,與心俱生故。具體的推理方式,在講本論正文時有詳細介紹,此處暫時不講。
所以說,萬法唯心這一道理,在名言中具有成立的依據,而外境存在則無有絲毫可以成立的依據。
因而,倘若未逾越觀現世量的範圍而承認一個名言,則無有較此更勝一籌的。
當然,超越觀現世量的話,已經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境界,而是勝義所抉擇的境界了。但此處所說的並非如此,僅僅在平凡人們見聞覺知的範圍中,除萬法唯心這一觀點以外,名言中再沒有更高的境界了。
如果對以分別妄念安立的一切法進行觀察、分析,則任何法也不成立,
對於整個萬事萬物,如果通過名言量進行觀察,萬法唯心的觀點非常合理;如果通過勝義量來觀察,任何法都不可能成立。
但自前感受無欺、不滅的現相以事勢理必定成立僅是心的顯現或者自現。
對這一句話,大家一定要理解。一切萬法唯是心的幻變假立,對此,如果以勝義量觀察時,萬法連微塵許也不能成立,但是名言中,凡夫人面前所領受的,比如聽到的聲音、吃的糖等,一切見聞覺知的感受等絲毫也不會滅盡,這一點,以事勢理可以成立。
也就是說,通過事勢理可以成立萬法皆是心的顯現、心的幻變而已。比如,我今天吃了一個非常好吃的蘋果,真正以勝義量來觀察時,蘋果不能成立,當時覺得特別好吃的感受也不能成立;但以名言量來抉擇時,以事勢理可以成立,吃到非常好吃的蘋果完全可以成立為內心的一種遊舞。
為什麼這樣講呢?對我來講,這個蘋果很好吃,但實際上,蘋果的本體上並不存在真正非常好吃的東西。否則,任何眾生吃到這個蘋果,都應該產生相同的感受。但並非如此,有些眾生認為它不好吃,有些眾生連吃都不想吃,以此完全可以說明,所謂的蘋果好吃完全是心的一種自現,這一點通過事勢理可以成立。
對於這一問題,如果講得深一點,萬法在勝義中的確不能成立,但在世俗中,依靠心的各種迷亂染汙可以顯現種種外境。
如果越過它,顯然就屬於超離名言之勝義的領域了。
如果這種見聞覺知已經不存在,蘋果很好吃的感受也不存在,那就必定屬於勝義諦的領域,不是名言諦的範圍了。
應當了知絕不會再有一個居此之上的名言。
僅僅從名言角度而言,于萬法唯心之上,絕不會有更高的一種名言安立方法。如果經過勝義量觀察,當然還會有更高的境界,比如中觀的單空。麥彭仁波切在下面解釋時說:單空也是一種世俗諦。這時如果問:萬法唯心的境界高,還是萬法唯空性的境界高?應該說:萬法唯空性的境界高。但在此處,完全不經過勝義量,單單從名言量角度來建立時,在世俗中,萬法唯心是最高、最無上的一種境界。
為此,法稱論師開顯佛陀慧眼如理如實所徹見萬法實相之密意的名言道理的精髓也僅此而已。
大家都知道,在佛教宗派當中,法稱論師的智慧無與倫比,依靠他的事勢智慧理,可以勝伏無數外道;而且,依靠他的智慧理完全能解開佛陀究竟甚深的密意。因為法稱論師所開顯的,是以佛陀慧眼所照見的萬事萬物的真正名言道,也即萬法唯心。
法稱論師的《因明七論》中,最究竟的觀點就是唯識宗的觀點。從暫時角度來講,也可以承許有部和經部的觀點,正如前文法稱論師的教證中說:如果要觀察外境,必須依靠經部這一階梯。但是,法稱論師《因明七論》最究竟的觀點,應該說是唯識宗的觀點。
麥彭仁波切此處說,佛陀慧眼所照見的一切名言實相,依靠法稱論師的智慧完全得以開顯。而《因明七論》最精華的部分,也就是萬法唯心的道理。
在藏傳佛教中,個別論師認為:《因明七論》的究竟觀點應該是中觀的觀點。但一般來講,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在解釋《釋量論》時都講到:《釋量論》最究竟的觀點,應該是唯識宗的觀點。
即便如此,但名言量與勝義相結合而宣講正是本論的特色。
這時,有人會問:既然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已經對唯識觀點作了詳細解釋,那這部《中觀莊嚴論》又具有什麼特點呢?
將名言唯識與勝義中觀的道理結合起來進行宣說,即是本論的殊勝特點。分別而言,《中論》、《入中論》中對勝義量已經作了清楚的介紹;而法稱論師、無著論師的論典中,對名言量作了詳細介紹。此處,依靠靜命論師的超越智慧,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宣說的,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也就是本論超越其他中觀論典的不共特點。
如果通達了顯現為心之幻變,就會對流轉輪回、了脫生死的道理獲得定解,
了知一切萬法皆為心的幻化、心的本性,無有真實的外境存在,則會進一步認識輪回的流轉以及斷除無明以後脫離輪回、獲得解脫的道理,對這一點必定會生起非常殊勝的定解。如果未通達這一點,每天聞思修行也不會有太大的利益。
也就是說,由心中所住各種各樣的顛倒習氣所牽引,接連不斷地湧現出形形色色如夢般的世間顯現。
如果通達萬法唯心這一道理,就可以完全明白,各種各樣的習氣存留在心上,依靠它以及各種因緣,可以湧現出六道輪回形形色色各種不同的顯現,就像做夢一樣,全部是心的一種幻化。
所以,本論從表面看來雖然是將唯識和中觀結合起來宣講的一部論典,實際它的內容與無垢光尊者《七寶藏》中所講的道理無有任何差別。
萬事萬物除了心以外再無他因有著充分的理由:心被煩惱所左右而流轉世間這一現象即便是如來的妙手也無法阻擋。
世間上的一切萬事萬物,除心以外再無其他來源。如此宣說有著十分充分的理由,眾生的心被煩惱所左右、被煩惱所染汙,由此在整個輪回中不斷流轉,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佛經中說:眾生的業力現前時,即使佛陀的妙手也無法阻擋。《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四業因果品》中引用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證。
有些眾生真正業力現前時,具有圓滿功德的佛陀來到他面前,也無有絲毫辦法。其原因是什麼呢?眾生的心已經被煩惱所迷惑,因此他必定要感受這種業果,因此,即使大慈大悲的佛陀現前也無能為力。大家應該通達這一道理。
此處所講的內容比較深,再加上我講得比較略,堶推雩蚆蘌繭菑@些非常甚深的意義。你們僅僅看一遍、兩遍,聽一遍、兩遍肯定不行的,應該再三地看、再三地講、再三地學,真正通達《中觀莊嚴論釋》總義部分的話,對很多宗派最關鍵的要點也會自然而然通達。
學院當中,很多堪布可以將《中觀莊嚴論釋》的總義部分背下來,有些堪布沒有太多的時間,也要把這一部分講一遍。因此,希望你們每個人,對於此處所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在心埵酗@種領會。這樣的話,對各個宗派的要義、對大乘佛法會打下十分穩固的基礎。
一旦自心獲得了自在,便可以隨心所欲駕馭萬法,根本不必觀待外界的大自在歡喜以及由於時世混濁、環境惡劣而遠走高飛等其他因
自心如果通過真正的修證已經獲得自在,那麼,對於整個萬事萬物都可以隨心所欲地享用。既不需要如世間外道所說的,大自在天、帝釋天或者天尊歡喜就可以解脫,不歡喜則無法解脫;也不需要從惡濁的娑婆世界遠走高飛到極樂世界或者蓮師的h土。產生類似這種想法的原因,就是還未通達自心真正的本來面目。
有些人認為:這堿O非常惡劣的五濁世界,應該到極樂世界去,與阿彌陀佛住在一起,但是,去那麼遙遠地方的話,路上應該怎麼辦呢?他始終耽著一種實有的法。
從更深一點來講,白天的顯現就如同夢中的顯現,或者在中陰時,在認識到自心本性時,五佛五h土也會當下顯現。而未認識自心本性,認為在其他地方可以找到一個清淨h土,這是共同乘的一種說法,實際是不了義的。
當然,此處所說的觀點,除個別利根者以外,一般的鈍根者不能馬上接受:“佛經不是說極樂世界在很遠的地方嗎?為什麼不需要跑到其他地方去?是不是密宗說得不合理呀?”並非密宗所說的不合理,實際上,真正的清淨h土就是自己的心。《經莊嚴論》中說:所謂的解脫就是把錯顛翻 。
所以,正在迷惑的此時,將迷惑的障礙遣除,除此以外再無有其他解脫。比如有些人做夢時出現特別恐怖的景象,這時從夢中醒過來的話,實際並不是到其他地方去,只是將夢中的迷亂遣除而已。現在輪回中正在感受恐怖的此刻,如果認識到唯是迷亂的心而已,所謂的解脫就在這堙C
當我們的內心真正獲得自在時,外道所說的常有自在天歡喜獲得解脫等其他的緣,根本不需要依靠;佛教不了義乘中所講的,清淨h土在他方世界等,也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而獲得忍位以後不再墮落惡趣等顯現道果功德。
從簡單的加行道就可以清楚說明這一道理。比如獲得忍位以後,從此再不會墮落惡趣。那麼,所謂的不墮惡趣,並不是說從此以後再不會去地獄堶情A其實惡趣並沒有在外面單獨存在,而是真正認識到自心的本體,獲得加行道時,一切煩惱當下離開。
釋迦牟尼佛也說:具有一定境界的人,見到娑婆世界也是清淨的h土。如此宣說的原因也是如此,一切萬法都是自心的顯現,並不是在其他地方單獨存在一個清淨h土。
反之,如果這一切不是以心來主宰的,而是以外界事物的威力所致,那麼由於千差萬別的好壞事物紛至遝來,層出不窮,結果修道的行人根本不可能徹底斷絕由外界所造成的痛苦等。
現在名言中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以心來主宰。假設不是如此,而是依靠外境事物的威力給眾生帶來快樂、痛苦等,比如已經獲得解脫以後,如果大自在不高興,也會因它的威力而無法享受解脫的快樂。就像獲得佛果時,仍然無法抵擋魔王波旬的危害一樣,因為外境事物真實存在,我們根本無法與這種勢力進行對抗。
實際並非如此。單單從現在生活的角度來講,有些人認為現在的生活非常快樂,有些人認為現在的生活非常困難、非常痛苦。實際上,內心真正具有修證的話,外境不論變成什麼樣,對自己來講都會非常快樂。所以,此處說:一切的顯現全部歸屬於心。
只有了知萬法唯心者才能對流轉輪回、了生脫死這一點獲得堅定不移的穩固定解。
從《俱舍論》以上都是這樣講的,真正輪回的因就是煩惱無明。如果了知以自己的心顯現一切萬法,那麼,對如何在輪回中流轉、如何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等道理都會深信不移。
因此在自心上抉擇諸法既是一切佛教宗派獨具的殊勝特點,
一切萬法在心上抉擇,修行也在心上修、積功德也在心上積累功德,不論做任何事情,首先觀察自己的心再去做。以前有些高僧大德,不管是傳法還是修持善法,都要先觀一觀自己的心,心清淨就繼續做,心不清淨就不做,其原因就是如此。所以,一切萬法在心上抉擇,這就是佛教獨一無二的特點。
也是萬法現相的本來面目,又是修道的微妙竅訣,
從名言角度來講,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心的遊舞,這就是萬法的本來面目,佛教的不共特點也在於此。而且,不管大乘修行人還是小乘修行人,修行最勝妙的竅訣也就是這一點。
正如《定解寶燈論》第六個問題所說,六道眾生所見到的一碗水,根本不存在一個共同所見,以此可以說明外境根本不可能真實存在。獅子賢和麥彭仁波切都講到:一切萬法皆為空性的緣故,各種各樣的景象都可以顯現,比如大多數餓鬼見到的是一碗膿血,而個別具有特殊業力的餓鬼所見可能是水或者甘露。
再比如一個人,大多數都認為他是好人,但有個別人,一見到他就特別生氣,這就是他的不共業感現前的緣故。其實,真正在這個人的身上存不存在一種實有的好或實有的壞呢?根本不存在,完全是眾生心的幻化。
因此,在聞思修行過程中,將一切萬法抉擇為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應該了知,一切外境根本不存在,全部是心的幻變。
依之必能剷除三有的根本,
依靠萬法唯心這一道理,完全能剷除三界輪回的根本。正如《入菩薩行論》所講,如果不知道一切萬法唯心,想要斷除輪回的根本也是不可能的。
好似屠夫精通致命的部位、樵夫精通伐木的要領等一般。
如同屠夫非常清楚豬的要害部位,完全可以一刀致命;而森林堨鴾鴘漱u人也非常清楚樹木倒下去的方向一樣。作為修行人來講,精通萬法唯心造這一修行要訣,就可以真正了知自心的本體,對不流轉輪回的竅訣也就很容易掌握。
如果未通達這一點,每天只是以形象來混日子的話,無有任何意義。因此,上述要訣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
如果以殊勝方便攝持,那麼在究竟金剛乘時竅訣的醍醐也僅此而已。
對於萬法唯心這一道理,如果以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殊勝方便加以攝持,那麼,無上大圓滿中最殊勝、最精華的醍醐實際就是萬法唯心,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的竅訣。
既然說萬法唯心,那麼,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七寶藏》等論典中說萬法的顯現不是心;智悲光尊者也在《智慧無上引導》中說:依靠無垢光尊者的竅訣,才真正了知萬法的顯現不是心的道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這堙A完全是從名言量的角度安立萬法唯心。對此,即使無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也承認這一觀點。但是無垢光尊者在抉擇最後本來清淨時,就像月稱論師《入中論》抉擇的一樣,心不存在、境也不存在,對心與境二者同時作了遮破。而對唯識宗所說的“如夢”,月稱論師說:所謂的如夢也值得觀察,既然外境不存在,心又怎麼會存在呢?二者互相觀待的緣故,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必定不存在。
所以,從最究竟的角度來講,萬法的顯現不承認為心。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對這方面作了非常詳細的介紹。但從名言量角度,在大圓滿龍欽心滴的竅訣中也講得非常清楚:首先抉擇一切萬法為心,然後將心抉擇為空性,空性再抉擇為離戲,最後獲得中觀最究竟的境界。不論中觀還是密法都是如此抉擇的。


第二十四課
63、本論怎樣承認起功用的所量對境?
64、名言中不承認自證有何過失?
65、怎樣才能認識萬法唯心的重要性?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3/16 上午 06:19:45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8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二十五課
《中觀莊嚴論釋》當中,現在正在講本論與其他中觀論典不同的五種特點,前面已經了三個特點:第一,本論中就像經部所承認的那樣,所量對境應該是能起功用的自相外境。第二,中觀派在名言中應該承認自證存在。第三,從名言量的角度來講,一切萬法都是自己心的顯現。這一點相當重要,正如前文所說:“依之必能剷除三有的根本,好似屠夫精通致命的部位、樵夫精通伐木的要領等一般。”
作為修行人一定要了知,清淨的外境是自心的幻化,不清淨的外境也是自心的遊舞。了知這一點以後,平時自己的修行、行為都應該以觀心為主,麥彭仁波切也說:“如果以殊勝方便攝持,那麼在究竟金剛乘時竅訣的醍醐也僅此而已。”所以,應該依靠傳承上師們的竅訣來觀心,尤其上師如意寶在《直指心性》中講到非常深奧的竅訣,大家應該依照這些竅訣進行觀修。
按理來講,對因明、中觀、《俱舍論》等五部大論進行聞思是不可缺少的。因為當今世界上的很多人對佛法一竅不通,但是,在自己獲得難得人身的此刻,精通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基本法要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對這些難聞難遇的觀心竅訣,我們應該在實際行為中精進修持,這一點也極為重要。
當今時代,未品嘗到正法的根本而一味糾纏詞句的人們竟然認為只是探索心的奧秘之法並不重要,應該修持相比之下更為關鍵的因明推理、能言善辯、講經說法、高談闊論之道。
應該了知,真正佛法的根本,就是前面所講的那樣,一切萬法唯心造、一切現象是心的遊舞,依靠這一竅訣修持時,就像具眼目者親見色法一樣,完全可以照見心的本來面目。
但對佛法甘露未品嘗到一點一滴,而是一味糾纏詞句的人們認為:依靠大圓滿、依靠大乘法,觀察自己的心、修持自己的心、探索自己的心並不是特別重要。現在青海有一群年輕人,他們對於真正的佛法內涵根本不通達,只是表面上看過《大圓滿前行》的文字,又看了一些國內外名人的格言,就將這些結合起來,開始誹謗佛教。這些人實際與外道無有任何差別,這種行為所導致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還有一種人,雖然住在寺院中,而且也自認為是修行人,但他們根本不懂密法中最深奧的竅訣,只是糾纏在因明辯論當中,每天對柱子無常還是非無常的問題爭來爭去,一直在詞句上糾纏不清,這種情況相當多。
這些人,經常在很多學校舉行演講、進行探討,到處提倡人間佛教,很多詞句聽起來美妙動聽。但是,他們在真正的內觀自心方面非常欠缺,講者不具足竅訣,聽者也無有絲毫興趣,認為探索心的奧秘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誠然,必須依賴聞思斬斷疑網,但相對而言,似乎實修更需要放在主導地位,
麥彭仁波切說:依靠因明、《俱舍論》等顯宗各種各樣的方法,斷除自相續中的各種疑惑、破除他人各種各樣的邪說非常有必要。作為修行人來講,如果對於因明、中觀等詞句上的道理未通達,也就根本無法護持佛教。這一點的確非常重要。但是,詞句上善妙的講經說法與真正內心的修持相比較,經常內觀自心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該將觀修內心放在主導地位。
在對正法瞭若指掌的諸位大德看來,
尤其對一切萬法瞭若指掌的,像上師如意寶、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他們看來,對於詞句的判斷和探索並不是很重要,觀修內心更為重要。
麥彭仁波切在很多竅訣和教言書中說,甯瑪巴的有些修行人,對於辯論或者各種各樣世間八法的知識並不是很重視。尤其在《如意寶藏論難釋》中再再強調:作為已經獲得暇滿人身的修行人來說,短暫的人生當中,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具有殊勝價值的無垢光尊者的教言上。因為無垢光尊者對我們具有非常不可思議的意傳加持,無論誰看了《七寶藏》等教言,很多傳承上師的加持和證悟都會全部融入自己的內心。作為甯瑪巴的修行人,沒必要將真正的如意寶全部放棄,然後在其他地方尋找假寶。無垢光尊者以這一比喻作了說明。
從廣義來講,現在的很多人孤陋寡聞,因此,應該對五部大論等作深入聞思。但將最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詞句上也不合理,因為死亡來臨的時候,無論如何能言善辯都起不到任何作用,一定要讓自己的內心有一種調柔的境界,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現在的有些人雖然對整個佛法並未瞭若指掌,但是,作為大概瞭解的修行人來講,也應該了知中觀修法的重要性,同時,對無上大圓滿、萬法唯心造的觀修方法有一種深刻認識。所以,在座的各位道友,一方面應該通過廣泛的聞思,斷除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分別疑網,但最關鍵的還是要將精力放在觀心這一修行上。
恰如《般若經》中所說的“捨本逐末、
捨本逐末也是一種成語,也就是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以此比喻抓不住根本環節,只是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獲得佳餚反尋粗食、已得大象複覓象跡,
一個人已經獲得了美味佳餚卻不去享用,反而到處尋找一些粗食淡飯。或者,已經獲得了大象,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大象的足跡。正如上述比喻所說,我們現在已經獲得了大圓滿等很多非常殊勝的修行法要,但是對此從來也不重視,將自宗真正如大象般的珍貴修行法完全放棄,卻在其他地方尋找各種各樣的知識,這樣實在沒有必要,也非常不值得。
不乞求賜豐美物品之主人反討于施微劣物之僕人” 等比喻一樣。
按理來講,在具有豐富美味和財物的富人面前乞求,可以獲得更多、更豐美的財物,但是,不在他面前乞求,反而在僕人面前乞求微劣的物品。
同樣,對於真正將一切萬法抉擇為心的大圓滿、大中觀等殊勝的法要完全不希求,反而在其他地方尋找一些相似修法。有些教言中說:這與餓狗無有任何差別。因為餓狗根本不享用國王的食品,而是經常享用僕人倒下來的低劣食物。希望大家一定要抓住根本的要訣,對於甚深的調心竅訣完全放棄,反而希求各種各樣的華麗詞句,非常不值得。
意思是說,將正法之根本棄之一旁而津津有味地享受詞句之糠秕的傲氣十足者,反而對其他具有要訣之人輕蔑藐視,看來他們已經顛倒錯亂了法的輕重。
這些人,對於萬法唯心造的釋迦牟尼佛三轉法輪中的醍醐精要全部捨棄,反而對詞句、文字的糠秕津津有味地享用,還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
世間上的很多人都是如此,他們從來沒有深入聞思,只是將世間學校堜疻旦L的世間法和佛法結合起來,然後,自認為“我是博士生、我是導師、我是博士後”,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這些人對於真正的觀心方法,連出離心、菩提心也一h那都沒觀修過,也就更談不上無上大圓滿的覺性了。
的確如此,現在有些佛學院中的老師,自相續中根本不具足信心和大悲心,而且,對真正具有要訣、精進修持的修行人完全看不起,他們認為:這些人整天觀什麼心,沒有必要,現在是開放的世界,應該到外面去看一看。而且說:你們與外道太陽派無有差別。
這些人,自認為具有一些聞思智慧,就輕易地誹謗具有勤修實證的高僧大德。他們已經將法和非法完全顛倒了,對佛法的輕重根本無法辨別。就像經常去大海的商主,他了知哪些是如意寶、哪些是普通的珍寶一樣,對於哪些法重要、哪些法次要,唯有真正具有修證的高僧大德們才可以分得清楚。
一切顯現了知為自現這一點,
一切顯現指的是外面萬事萬物的各種萬法,將這一切萬法全部了知為“自現”,也就是說,全部是自心的妙用、自心的幻變、自心的顯現。
凡是希求顯密任何正道之人務必深信,除此之外再沒有更重要的了。
不論你修學顯宗、修學密宗,一定要首先認識到:一切萬法除自心的幻化遊舞以外,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堪忍的法。只要是希求釋迦牟尼佛之正道的人,不管是淨土宗、禪宗,還是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格魯、薩迦派等,對這一道理必須深信不疑,唯有如此,你才會對佛法具有深刻的認識,你的解脫也是非常有希望的。
麥彭仁波切這堜珨〞漲釣Д虼央A表面讀下去似乎很簡單,但越來越思維的時候,其中的確隱藏了非常甚深的意義。如果將這些甚深教言,跟有些教言結合起來講的話,可能需要講很長時間,但是我儘量長話短說。因為時間太長的話,很擔心你們生起厭煩心,很多人從表情上看來也是,打瞌睡或者心很散亂,這樣的話很可能會對佛法生起厭煩心。
一般在聽法過程中如果生起厭煩心,也就沒必要非常痛苦地聽下去,不如發個願離開好一點 。我在這堣]儘量以比較簡略的方式解釋,希望你們不要生起厭煩心。
一切萬法唯心的道理,不論修學顯宗還是學密宗,對任何修行人來講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對這一道理深信不疑,我們的解脫和成就也會有希望的。那麼,有關萬法唯心的道理,對《現觀莊嚴論》,尤其《大幻化網》進一步去聞思時,通過各種教證、理證將一切萬法抉擇為心,最後了知萬法都是清淨的本體,對這一點必定會通達的。
麥彭仁波切說:“除此之外再沒有更重要的了。”你們有沒有什麼感覺?應該在心堶惘n好思維一下,自己有沒有隨著上述文字進入到真正的內涵當中去。如果真正已經進去的話,你也會覺得很重要的。
下面用比喻來說明,萬法唯心造的道理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夜晚夢中所顯現的種種情景,如果著手依靠其他方法予以消除,那將無有止境,只要了知這一切均來源於心,頃刻間所有景象即會銷聲匿跡。
我們在做夢時,夢到惡狗、豺狼等恐怖景象,或者馬上要從懸崖上掉落下去時,雖然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依靠其他各種各樣的方法根本不可能消除這個夢境。這時,只要了知:我現在正在做夢,這一切都是夢中的迷亂意識顯現,根本不存在惡狗或者懸崖,這完全是自己心的幻變,一切恐怖景象也會全部蕩然無存。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無有終點、無有盡頭的世間顯現與此一模一樣。
如果未認識到心的本體,情器世界的一切顯現完全是一種客觀顯現的話,那麼,無論如何都解決不了這一切問題。但是,真正依靠上師的竅訣認識到心的本體以後,無窮無盡的各種外境也會全部消失於法界當中。因此,只有依靠大圓滿等甚深竅訣才能真正根除一切輪回萬法的顯現。
這以上已經介紹了本論的第三個特點——萬法唯心造,下面講第四個問題。
其四、將勝義分為相似勝義與真實勝義,實在是高超絕妙的立宗。如果首先未曾宣說無實,就無法剷除無始以來久經串習的顛倒實執。
從中觀自續派的觀點來講,勝義諦可以分為兩種,即相似勝義的單空和究竟遠離四邊八戲的真實勝義。這種觀點是非常絕妙的一種立宗。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抉擇暫時的相似勝義非常有必要。無始以來在眾生的心相續中有根深蒂固的常樂我淨的實有執著,如果未宣說相似勝義,對這些執著的習氣根本無法剷除。所以,中觀自續派首先抉擇了單空的修法,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說:這是初學者無有任何錯謬之道,因此千萬不能捨棄,如果捨棄此道,這個人就已經著魔了 。
但是也不能認為:單空就是最究竟的勝義諦。這種觀點也不合理。
假設將單空說為勝義,
現在漢傳佛教的個別人,他們在解釋《般若經》等有關空性方面的道理時,口頭上一直說遠離一切戲論,其實始終停留在單空這一層面上。
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在暫時的顯現上也是抉擇一種單空,他在《菩提道次第論》中講到勝觀部分時說,所謂的空有兩種,一種是認為一切萬法都是空的,這一點是勝義諦,應該非常合理;還有一種,對於這種空性再去執著,這一點必須要斷除。當然,這並不是最究竟的觀點,宗大師只是在某種眾生根基面前如此宣說而已。因此,不能將所謂的單空安立為最究竟的勝義諦。
有些智慧淺薄之人又會誤解成遣除所破的單空就是實相,耽著空性而成為不可救藥的見解。
如果將單空安立為究竟勝義諦,個別智慧淺薄的人會將空性執著為實有,這是不可救藥的一種見解。對於這一點,《中論》中引用了很多教證作過宣說 。
耽著的方式也有耽著空性為有實與耽著空性為無實兩種。
對於空性耽著的方式也有兩種,一種將空性執著為實有,一種是將空性耽著為無實。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不合理,因為從究竟觀點來講,將空性執著為實有肯定不行,正如前面所講,這是不可救藥的一種觀點;然後,將空性耽著為無實也是不合理的。
暫時來講,認為空性實有的說法雖然不合理,但將空性執著為無實的觀點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依靠空性,可以暫時將萬法抉擇為無實法。但最究竟來講,將空性執為實有和無實有這兩種觀點都不合理。
如果說任何邊也不能耽著的話,
針對中觀應成派的所化眾生,一開始就宣說任何邊都不能執著是可以的,但在中觀自續派的所化眾生面前,最初就講何者不執著的話,他很容易就會捨棄空性,這是非常危險的。
會導致他們拋棄三有一切“疾疫”之對治——甚深空性甘露源泉理證觀察引生的定解,認為作意什麼都不應理,以致陷入無所憶念迷茫黑暗的困境中,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斷除三有疾病的對治法是什麼呢?就是唯一的空性甘露,也即一切萬法都不存在的單空見解。
針對中觀自續派的所化眾生,如果一開始就說任何邊都不執著,很容易使他們捨棄這種通過觀察得來的空性定解。這樣一來,就像《定解寶燈論》中所說:他們認為什麼都不能執著,從而全部處於一種迷茫、黑暗的狀態當中 。
難以閱覽、思考、領受這一深法。
對於空性之法,首先閱讀中觀的各種書籍,之後認認真真地思考空性的真正含義,才能對萬法於外境和自心上均不存在這一道理有所領悟。
但是,一開始就將一切邊全部破掉,如此一來,很多人對甚深中觀的法要根本不會去閱讀,更不會深入思維。就像和尚宗一樣,任何法都不執著,只是到禪堂堶惕今菕A強迫自己什麼都不能執著。這樣一來,由於對空性沒有任何定解,下座以後仍然對佛法一無所知,因此,只是這樣傻傻地坐著沒有任何意義。
一開始的時候千萬不能捨棄單空這一法門,否則非常危險。但也不能執著一切萬法為單單的空性,這樣也不合理。所以,所謂的空性法門,對有些人來講,真的是殊勝妙藥;但對有些人來講,的確很危險。
誠如《中論》中雲:“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如果不正確地觀想空性,有些鈍根者很容易危害自己。就如同不善巧取龍王頭上的如意寶,自己很有可能會被龍王咬傷而死亡一樣。但如果真正了知方法,依靠咒術和龍王頭上的如意寶,也可以滿足很多眾生的意願或者自利利他都可以成辦。所以,對空性一定要認認真真地觀察。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釋迦牟尼佛也了知此法非常的甚深微妙,並不是鈍根者所能了知的,因此,佛陀才不願意傳講如此殊勝的妙法。
為此,首先以此相似勝義打破實執,接著闡明真實勝義也能遣除耽著無實的這一分。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中觀自續派首先抉擇相似勝義,將所有的實執全部打破,然後才抉擇了真實勝義,將對一切萬法的執著全部破掉。
總之,不加成實等任何鑒別,
此處的“總之”是指真實勝義,中觀應成派在抉擇真正勝義諦時,任何邊都一概破掉。實際上,中觀自續派暫時來講抉擇了單空,在最後抉擇勝義諦時也已經抉擇了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
一般來講,大家一致公認:中觀應成派在抉擇真實勝義諦時不加任何鑒別,將有無是非等一切邊全部破掉。中觀自續派暫時抉擇單空這方面無有任何爭議,但在最後抉擇真實勝義諦時不加鑒別這一點,很多大德對此還是有一些辯論。
具有輕易認定息滅有、無、是二、非二四邊此等所緣的大離戲、各別自證所悟之奧義的必要。
也就是說,將勝義諦分為相似勝義和真實勝義有何必要呢?具有輕易認定息滅有、無、是二、非二四邊之所緣的大離戲、各別自證所悟之奧義的必要。
關於此等之理,應當依照寂天菩薩所說“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寂天菩薩的《智慧品》中說:如果長期修持單空,很容易斷除相續中實有的習氣。之後再繼續修持,所謂單空的執著也會斷除。
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在觀察一切萬法時,由於無有任何諦實之法,觀待它而存在的實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所謂的無實已經無有所依的話,有實沒有,無實也沒有;無實沒有,有實也沒有,又會有哪一種相狀在心前存在呢?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來理解。
如果有實法和無實法在智慧面前絲毫也不住,就已經真正獲得無緣最寂滅的佛陀智慧了。


第二十五課
66、了知萬法唯心的修法與耽著詞句有何輕重之別?
67、怎樣明確耽著單空的危險性和抉擇空性的優越性?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3/16 上午 06:20:35
老佛爺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左冷禪
文章:1507
積分:1715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2月17日
19
 用支付寶給老佛爺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2/3/4 上午 06:49:35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9
積分:5598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20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9/7 上午 03:31:10

 20   20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9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