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續中生起隨念死亡之心乃為其一;
捨棄今生乃為其二;
修習正法乃為其三,
此三者是相依而存的。
妄想不死乃為其一;
對此生寧死不放乃為其二;
造作惡業乃為其三,
此三者也是同存共亡的。
─ 柳吾色巴尊者 ─
以觀修無常而從貪執今世中得到救護
以觀修業因果而自八無暇中得到救護
以觀輪迴過患而自一切三界中得到救護
以慈悲心而從沈陷小乘中得到救護
以觀修空性而從執著外相中得到救護
何處若生死亡念,於此勝念當力讚,
依此獲得勝寂滅,前往離垢之方向。
若憶死主之恐怖,其心焉能奔過患?
以無謬行而恆時,令諸污垢悉消散。
不放逸獲勝妙果,諸佛如是而宣說。
諸位當恆念死主,拋棄不善之行為。
─《念住經》─
未思死時不定故,今生為饒益親友,
以及損害怨敵故,而造種種之惡業,
最終親屬與怨敵,悉皆遺留與存駐,
無邊惡趣獨奔赴,安有勝此之敗負?
死期不定彌留際,其他非法皆無益,
內心生起緊迫感,恰似小蟲觸木枝。
(當小蟲觸及木枝時,
會立即驚恐不安,倉皇返逃)
對於今生諸雜務,定生出離之厭心,
於諸何等皆無貪。如此以修死無常,
而於今生之妄念,以鋒利矛猛刺穿,
諸行皆趨於正法。輪迴過患業因果,
菩提心與大空性,悉皆由此而衍生。
如此觀修智慧增。
─ 卓袞巴尊者 ─
吾於八無暇生懼,故觀無常輪迴過,
一心皈依勝三寶,謹慎取捨業因果,
以菩提心調相續,阻斷習氣業障流,
終證諸現皆幻化,於三惡道無怖心。
吾於暫時壽生懼,故修風脈之緣起。
─ 至尊密勒日巴 ─
若思死亡何許皆無須
應當誠心憶念當熱瓦
(此處指當熱瓦地方的信徒)
─ 帕當巴尊者 ─
有些人是從修習四諦入門,
有些是從修習緣起等等入門,
可謂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其中,
觀修死亡之此入門方式是最為精要深奧的。
觀修死亡無常極其重要,
在整個修行過程的始終,都不可或缺。
若能生起無常之心,
則首先可成為趨入正法之因;
中途可成為精勤修持之鞭策;
最終可以此而獲得光明法身。
斬斷故鄉之牽連,剷除親友之膠汁,
戒除財食之貪執,觀死無常可實現;
斷絕無義之瑣事,晝夜精進修正法,
摒棄罪孽之伴侶,觀修暇滿難得現;
視諸貪欲為災禍,一心投奔於三寶,
於世間法生厭離,觀輪迴過可實現。
─ 果倉巴尊者 ─
不思此生之需求,恆念無暇與死亡,
刹那此生極短暫,不得片刻之空閒。
思維速疾將死亡,此為忠言當銘記。
恍惚渙散耗此生,不念死被散亂牽,
死時不定當深思。
─ 基確巴尊者 ─
應當對思維死亡無常、業因果
以及輪迴過患之修法生起強烈的信念;
應當將妙欲視為過患,
並以知足少欲之心而生起迫切感,
從而令厭離心獲得收效與進展;
應當視上師之一切行為為功德,
進而清淨邪見之罪過,
並潛心專注地祈禱,
令敬信之心能更上一層樓。
─ 羊袞巴尊者 ─
恆時思死亡
掂量所積業
─ 帕莫哲巴尊者 ─
死主駕到之時辰,難保內心之平穩,
將往何處無定準,今當周密審慎思。
總之若能善思量,且具信心誠稀罕,
未具今當生毅力。
─ 第四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為了所行皆趨法 念無常苦極重要
猶若騏驥以鞭策 貪瞋自滅甚奇妙
─ 綽頗譯師 ─
無所伏敵亦無所護親,承顏候色上司下屬無,
依止寂地若未調自心,汝尚有何可為瑪呢瓦?
(此處指瑪呢瓦地方的人)
秋貯春享尚且無把握,春糧秋令未積為愚人。
定死彌留之際有益法,如今尚未修持太愚蠢。
追尋嚮往此生圓滿福,人天難得焉能求菩提?
故當以棄貪戀此生心,精進憶念死亡而修習,
若未憶念死期無定準,縱然勤苦聞思及修行,
亦為謀取今生之圓滿,若嘔物毒雜於百味饈。
─ 無著賢菩薩 ─
今日不死尚且難確定 反作永駐打算極從容
臨終手抓胸口錯亂現 願能隨念死亡祈加持
何時赴寒林 觸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體 悉皆壞滅法
─ 寂天菩薩 ─
親友長時相往來 死到臨頭各分開
巨大憂患相煎熬 此為世間之必然
─ 寧敦大師 ─
心相續之愚癡惑,痼疾根源所依靠,
斷手足之麻瘋病,少許藥物豈見效?
─《懺悔禮讚》─
慣於惡念習氣如捲紙 新生覺受依緣而毀滅
短暫修習不能破迷亂 諸位修士應當恆常修
欲求立即生暖相 急轉直下之前兆
務當持續盡力修 恆常修習勿急躁
如糌粑粉莫急吞
─ 香上師 ─
首先依靠福田力 內心力量方生起
供養上師三寶業 應當連綿不間斷
─ 至尊宗喀巴大師 ─
我們應當修持上師的訣竅。
什麼是訣竅呢?
就是數數修習死亡無常與業因果,
並持守清淨戒律。
堅定不移地修持慈悲菩提心,
以及以其為前提而引發的各種行為,
並積累資糧、淨除罪障,
這就是訣竅。
─ 種敦巴大師 ─
行住坐臥之時,都應當趨向於禪定。
在體力充沛的青年時代,
就應抓緊時機,
培養鍛鍊自己的身心,
修習上師的訣竅。
就是多多修習死亡無常與業因果,
並持守清淨戒律,修持慈悲菩提心,
以及由其引發的積累種種資糧、
淨除種種罪障,
如理思維佛功德,皈依三寶入佛道。
暇滿難得為先導,修習隨念死無常,
復次恆時思四諦,了知輪迴諸過患,
眾生俱與我等同,於彼萌生慈悲意,
溫和且具菩提心。諸法彼中咸包含,
此即野風傳遺囑。
(西藏民間傳說,昔有一盜,劫殺一富人,
富人面對風向而呼「殺人者此人也」,
多年以後,此盜偶對人談及這一往事,
被殺者親屬即據此線索復殺此盜。
此喻業果絲毫不爽,終將有報。)
─ 博朵瓦尊者 ─
我等出家人 所修之白法
三藏四續外 別無諸修士
無常至實相 當修此漸道
─ 卓袞巴大師 ─
暇滿義大極難得,亦如水泡速滅盡,
何者悉皆不跟隨,黑白業果毫不欺。
長久思此緣起法,此四法根若穩固,
(指暇滿義大、極其難得、壽命無常與業因果四法。)
其餘善法容易生。
南洲聰睿頂中嚴,名稱幡幢照諸趣,
龍猛無著漸傳來,謂此菩提道次第。
盡滿眾生希願義,故是教授大寶王,
攝納經論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說海。
證一切法互不違,經論悉皆成教言,
易證佛陀之密意,重罪險隘亦能救。
是故印藏諸智者,具緣眾依之勝言,
以三士道之次第,智者何不生歡喜?
攝集善說諸精華,每每講聞此妙理,
則具講聞勝法德。須思廣集此妙義。
為根穩固而精勤,諸佛勝法善說中,
部分當下即施行,其餘作為發願境,
無一捨棄均佛道,如此能將諸佛法,
知轉道用勝智者。
無論何種業,身語意所作,
第四者不存,於此當明辨。
無意僅身語,所作不成業,
無彼以言辭,始終亦不成。
故身語之業,皆由意業成。
眾生以自心,所作諸善惡,
一切有利業,皆當善察析。
佛云以邪心,所作不成福。
眾生導師云:故諸善不善,
皆由心所為,心亦壞滅法。
─《智成論》─
譬如海水衝擊之某人,反為乾渴煎熬趨死城。
如是貪婪諸法卻放逸,身居佛海反奔諸惡趣。
又如郎中置於囊袋藥,縱然雲遊浪跡遍世間,
若未能阻疾病之糾纏,彼良藥之功效則休談。
如是比丘具備戒功德,亦具聽聞若未能清除,
非理煩惱繁衍之疾患,彼等聽聞縱勤亦無義。
─《迦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