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極樂淨土與兜率淨土說略

您是本帖的第 229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極樂淨土與兜率淨土說略
Wci678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06
積分:327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7年1月25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Wci678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極樂淨土與兜率淨土說略

極樂淨土與兜率淨土說略
惟閑法師
  談及淨土,人們往往只識得極樂一門。這是極樂世界與此地眾生極大相應的緣故。然而,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之淨土。如《佛說阿彌陀經》之證言:「……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當知諸佛大慈,分別於其國土,互相讚歎;攝受有緣,去其佛國,受其教化,得其法益。《法華經》云:「臨命終時,千佛授手,十方淨土,隨願往生」。足見佛之悲願深切、饒益無窮。


  筆者凡拙,最初先接觸到彌勒淨土法門。後又對極樂淨土與《印光大師文鈔》熏習學修。令我對二種淨土法門之異同有所淺識。今略就傳承、典籍、教行、勝境四個主題,對兩種淨土法門作一介紹。無奈學識有限,不揣冒昧,作此文章,權作抛磚引玉,若有不當,還望方家指正。


極樂淨土法門與兜率淨土法門之傳承


  所謂淨土,是指相對於五濁惡世,易成正覺之樂慧佛國。淨土思想最初産生於天竺。在我國得到充分發展的,大致有極樂淨土和兜率淨土兩種。在東漢時期,有關淨土的經典陸續傳入中國,支婁迦讖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舟三昧經》等,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都在較為相近的歷史時期。


  東晉元帝太興年間,竺僧顯個人首修淨土法門。由此促成道安法師的兜率因緣。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東晉襄陽檀溪寺的印手菩薩道安大師為淨土法門的首倡者,其切實行持,乃淨土信、願、行、證之鼻祖。


  據《名僧傳抄》所載:道安大師在襄陽弘法的十五年間,每與王嘉並諸弟子法遇等八人,造立彌勒形象。並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安與嘉及弟子法遇等八人,於彌勒像前,共立誓願,同生兜率。」後有廬山慧遠法師邀劉遺民等在家信眾,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此為二淨土法門之發端。


  與道安大師同時的有曇戒。據《名僧傳抄》卷二十三《曇戒願生兜率事》謂:「誦經五十萬言,禮佛為業。時禪法未傳,依經獨坐。……安卒後,隆安中疾病,口誦彌勒,未嘗懈息。」《高僧傳》卷五《曇戒傳》亦說:「博通三藏,誦經五十餘萬言,常日禮五百拜佛。……後篤疾,常誦彌勒佛名不輟口。」


  竺僧輔行習彌勒法門,如《高僧傳》卷五《竺僧輔傳》中說:「憩止荊州上明寺,單蔬自節,禮懺翹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輔僧畢生堅持素食。並前承道安大師,行懺悔之法。與曇戒共習禮佛。並且與曇徽、曇翼、法遇、道願、慧遠。共尊道安為師,共習彌勒之業。


  後世則有北齊洺州沙門曇衍法師,專念彌勒佛名;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門百本疏主窺基大師,專誦《瑜伽菩薩戒本》和《彌勒菩薩本願經》;後唐洛陽長水寺沙門令諲常誦《上生經》以為恒課;後周洛陽福先寺彌勒院沙門廣智大師道丕,拜《上生經》一字一禮;明末清初廣州總持庵比丘尼成慈專念彌勒佛名;清南海寶象林比丘開皙專稱彌勒佛名。清弘贊律師著《兜率龜鏡集》,是首部介紹彌勒行者的專集。


  隱士王嘉。是第一位信奉彌勒法門的在家人。其首造彌勒像,梁代寶唱作《名僧傳》時,彌勒像尚在玄集寺中。後世修習彌勒法門的居士,有唐代孫宣德、李鳥龍和詩人白居易等。白居易參與洛陽長壽寺,與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位比丘及仇士良、惟儉等八十位居士捨財設供,於「兜率陀天宮彌勒上生內外眾像」前共同發願求生兜率淨土。


  民國佛教泰斗太虛大師在廈門南普陀寺兜率陀院,成立「慈宗學會」。太虛大師在奉化雪竇寺將晚課回向也改為稱念彌勒佛名……可視作彌勒淨土法門在近代的復興。


  極樂淨土信仰始於慧遠大師。遠公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遂於廬山置般若台譯經,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東晉太元十五年(西元390年),師於廬山東林寺建蓮社,率眾精進念佛,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花,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一二三人,均有往生之瑞相,甚或即身見佛,如劉遺民等。他們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慧遠大師還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後,有曇鸞於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二道說,主張自他二力,為建立淨土宗奠定基礎。曇鸞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近二百遍,常誦佛號,著《安樂集》二卷,立聖道、淨土兩門,認為淨土一門是唯一的出離之路。善導先往玄中寺聽道綽講淨土要旨,後到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揚淨土教義,繼承道綽的傳統,著有《觀經四帖疏》,正式創立淨土宗。


  今時遵奉的淨宗十三祖,是經宋元明清的逐漸推選而形成的。立祖之說最初始於南宋宗曉法師,立蓮社六祖,以慧遠為蓮社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人繼之。云:「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為始祖……繼此道者乃有五師,一曰善導師,二曰法照師,三曰少康師,四曰省常師、五曰宗賾師、是五師者,莫不仰體佛慈,大啓度門,異世同轍,皆眾良導。」


  宋代的志磐法師在《佛祖統記》中,刪除宗賾,增加承遠與永明延壽。此種排名只是為淨土修行,提供一種楷模。當時的淨土蓮社尚未立宗。


  元東林寺普度法師,撰《蓮宗寶鑒》、《廬山複教集》,首稱蓮宗。淨土宗之名亦由此通行。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淨慈寺)延壽大師,倡導禪淨兼修,著有《萬善同歸集》等,發揮淨土思想。


  明末藕益大師,遠承永明延壽禪淨雙修遺風,近取憨山、蓮池禪淨融通思想,提倡禪淨同歸。並且自身實踐,提出以堅固的信心成就往生之願力、以持名為淨宗正行,並且九品四土往生等思想。後來逐漸成為中國淨宗歷代祖師及民眾的修行指南,從而形成了當今淨宗不主張參究、力行世間眾善、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平實風格。


  清朝中葉,蓮社七祖與淨土宗始作並論,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祖。清道光年間,悟開法師複增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


  印光(聖量)大師,專修淨土,創弘化社,辦靈岩淨土道場,為近代弘揚淨土的典範。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其為十三祖。淨宗十三祖的譜系方告圓成。


極樂淨土法門與兜率淨土法門之典籍


  極樂淨土法門所依據的經典,主要爲三經一論: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劉宋疆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天親著,元魏菩提流支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即《淨土論》)。其中,無量壽經之譯本較多,除了康僧鎧的主要譯本,更有唐菩提流志譯《無量壽如來會》、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吳支謙《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宋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等。印光大師在此基礎上,又加入《普賢菩薩行願品》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成爲淨土宗的根本五經。


  基於五經一論之論注,品目繁多。較常見的,就有百數之衆。今有《淨土五經疏解》。取古今之善本,集爲一處。列舉如下:慧遠大師撰《佛說無量壽經(康憎鎧)義疏》、天臺智者大師撰《觀經智者疏妙宗鈔》、圓瑛法師著《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續法法師著《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諦閑法師著《普賢行願品輯要疏成》。


  其他淨土法寶,今人多以藕益、印光二大師之文集,作爲學修軌範。另外,由蕅益大師選錄,印光大師鑒定的《淨土十要》,亦作爲公認的資料。且古今不斷有往生錄與感應錄等種種集本出現,作爲勸信方便,亦得到極大的發展。這是極樂淨土典籍之略說。


  在彌勒淨土法門方面,所正依之經典,主要有上生經: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與下生兩種。下生經的譯本很多,分別由西晉竺法護、唐義淨和姚秦鳩摩羅什等譯出。其中又以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爲最全本。彌勒菩薩爲瑜伽廣大行派的本尊。所以多與唯識教義聯繫。太虛大師提出慈宗三要:取《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瑜伽菩薩戒》、《彌勒上生經》,分別代表唯識的境、行、果。


  彌勒經典的註疏與彌勒淨土的介紹散存于浩瀚藏經之中,還有待於發掘。就目前已經找出並且流通的有數十種。目前在全國各地成立之慈宗學會,編行了許多讀物。對彌勒法門的傳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極樂淨土法門與兜率淨土法門之教理與行法


  淨土法門之教義與行法,其主旨是末法時代衆生,由於種種因緣,以至今生無法完證解脫。只得以種種方便,求生佛國淨土。以期見佛聞法,成就涅槃。十方世界,無量淨土平等。不過由於教主之不同,故其名稱各不相同。且教主之發願,淨土之位置,決定了不同的往生條件。


  我們居住在娑婆欲界。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就要轉離娑婆。故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爲外緣;發起菩提心、厭離心、欣求心、至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信願念佛,以此爲往生內因。


  善導大師把修行的方法分爲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部分又分爲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爲正業,其他四種爲助業。而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爲流行,這與祖師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係。此法下手易而見效速,用力少而得果巨。只要一心專念萬德弘名,就能往生淨土,決定不退,直至成就。


  然而,《佛說阿彌陀經》中有“一心不亂”語。或有人謂: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者,才能往生。對此,藕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指出:“此經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遙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信願與念佛,缺一則非正行。具足三法,十念亦生。


  印光大師推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方法,提出“十念記數念佛法”。並于《增廣文鈔》卷一《複高邵麟居士書四》中,提及攝心方便:“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彌勒淨土與極樂淨土不同。因爲同在娑婆欲土。所以教義、行法都有特殊的一面。由於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的當來補處菩薩。所以,彌勒淨土法門有廣、狹兩種教旨。


  若廣義的說法,則佛弟子,以三藏法寶爲所依;不受所學、所修法門之限制。一切善業都可回向見佛聞法。太虛大師專門著作《慈宗的名義》一文,明確而系統地闡述了廣義的“名義”:“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總樞機,也即從釋迦佛大圓覺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體大用,皆會歸宗依於當來下生慈氏佛。”若狹義的說法,則須以彌勒菩薩爲大皈依處,依《上生經》而思而修。


  道安大師,與其弟子在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其後,在長安五級寺,向賓頭盧詢問自己的來世歸宿。賓頭盧助其目睹西北方上空兜率妙境,並且給予肯定回答。這堅定了大師的信仰。大師向異僧尋求修證之法,並依法修習浴聖僧之業。這是最早關於行法的記錄。後世叢林浴佛法會,當從此化出。


  最初的行持,多以誦經、拜佛、稱名爲主。竺僧輔則行禮懺之法,並堅持茹素、節食。《上生經》謂:“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衆名香妙花供養行衆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開示:持戒、敬塔、供養、等持、誦經、讀經“六事”,作爲正行法。並以一切善業,回向願生,作爲輔行。與世親菩薩提出的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之“五門”相結合,以福慧之善業力,決定上生。


  所以,兜率淨土法門,雖亦取念佛一法,但更注重的是與彌勒菩薩結緣(信、願),在行門方面,則方法較散,一切善業,皆可作爲往生之資糧。再則,由於彌勒菩薩是當來教主,所以修行彌勒淨土法門還有另外一重保障:即便未曾上生兜率淨土,但只要與彌勒菩薩結緣,將來就能夠在彌勒成佛之時,受諸法益。如法傳著《彌勒淨土法門導述》謂:“修解脫道者,於龍華三會,證得漏盡無生;修菩薩道者,蒙佛受記,值遇未來一切佛陀,證得不退。”這些都是彌勒法門的不共特點。


極樂淨土法門與兜率淨土法門之勝境


  淨土種類略分為三:佛自受用的「常寂光土」。佛為十地菩薩所現之「圓滿實報無障礙土」。方便攝受眾生的「方便有餘土」。在漢傳佛教體系中,淨土佛國,除極樂與兜率二種外,更有東方藥師琉璃淨土、東方阿閦佛淨土、上方眾香淨土等。淨土之方位、莊嚴程度及住民種別等,都隨諸佛之誓願各異而有別。比如阿閦佛刹中有女身,人民皆從樹取五色衣服著之,且有通往忉利天的三道寶階。而極樂、兜率則唯男無女。


  佛國淨土,都有共同的特徵;即福慧二足。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本師,與諸補處菩薩,共行教化眾生之事業。極樂世界距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遙。其無量功德,妙好莊嚴,菩薩無數,講堂、精舍、宮殿、樓閣、寶樹、寶池等均以七寶裝飾,微妙嚴淨,百味隨意而至,自然演出伎樂,皆是法音。其國人等智慧高明,顔貌端莊。但受諸樂,無有痛苦,皆能趨向佛之正道。這是法藏比丘在因地時之願力所感。


  另外,極樂世界是實報土。除上上根人,往生後即得禮報身佛、聞究竟法。對於其下八種往生品位,則開餘根方便,化三類九品之差別,廣攝三根。如印光大師說:「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實因往生者的因行勝劣不齊,故有先後見佛成道之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


  由於極樂世界為實報顯化之土,是故此土二乘不生,純一大乘。而兜率陀天,位居欲界天,本是福多慧少之地。不過,此天有一個特殊性,就是所有當來成佛之補處菩薩都將在此,作最後生的準備。慈氏菩薩,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上生到兜率陀天。由於菩薩的福德力,感得此天諸天子都發心供養。此欲土轉為淨土。這就是兜率淨土的由來。


  兜率淨土與極樂淨土不同。屬於化土顯實。種種妙好莊嚴,與極樂淨土無異,純為度生方便。接引有緣,作慈悲救拔之事業。而且,此土不分九品、亦無外院邊地。但凡上生,即得見佛聞法。然而化土有化土的特點。兜率淨土是大小圓融之土,所以廣攝一切有緣佛子。將來隨彌勒菩薩一同下生人間,作彌勒佛陀的隨侍。或得解脫,或得授記,直至完整菩提。


  唐代高僧懷感,在其所撰《釋淨土群疑論》之中,倡「彌陀淨土三十益」之說: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益、大乘法樂益、親近供養無量壽佛益、遊歷十方供養諸佛益、於諸佛所聞法授記益、福慧資糧疾圓滿益、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諸大士等同一集會益、常無退轉益、無量行願念念增進益、鸚鵡舍利宣揚法音益、清風動樹如天樂益、摩尼水流宣說苦空益、諸樂音聲奏諸法音益、四十八弘誓願中永絕三塗益、真金色身益、形無美醜益、具足五通益、住正定聚益、無諸不善益、壽命長遠益、衣食自然益、唯受樂益、三十二相益、無有寶女人益、無有小乘益、離諸八難益、得三法忍益、身有光明晝夜常光益、得那羅延力益。


  而彌勒淨土亦有「兜率十勝」之說:世尊授記勝、天子發心勝、無有邊地勝、建善法堂勝、十方求生勝、易行速達勝、生皆男身勝、不疑無退勝、勸囑皈依勝、眾皆願生勝。太虛大師謂:彌勒淨土,是專為攝化此土有情而設。故說兜率淨土之殊勝有三:菩薩當來於此土作佛,則為與此界眾生有緣!故應發願往生其中以親近之。兜率淨土,與我們同處同界;故與我們特有親切接近之殊勝緣。彌勒淨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淨化莊嚴和諧,亦為創造人間淨土也。


  《維摩詰經》云:「寶積!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生來生。」「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上根利智的聖者境。對於吾輩凡情而言,此娑婆世界實為有漏多苦之大火宅。佛說法四十九年,唯說一乘、未著一字。其種種教法,皆隨受之根性、宿緣,善巧施設。如最早出現的彌勒淨土,充滿人間現實性。阿閦佛淨土則注重自力、智證並且頭陀支行。而極樂淨土法門,則是依自佛二力,要求發真實心、堅固信願,持名念佛。


  淨土是諸佛於因地時,誓願為眾生作依護,經無量劫積累功德以建立之清淨莊嚴佛國世界。所以,根據誓願與因行不同,所成就的國土也就各有形相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往生法門。吾輩學人,當根據自身因緣的實際情況,慎重抉擇我們的依止。一門深入,為將來證道成佛,種下遇佛聞法之正因。方不辜負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拔苦與樂之度生本懷。


參考書:


《名僧傳抄》 梁 莊嚴寺釋寶唱
《高僧傳》 梁 慧皎法師
《兜率龜鏡集》 明 弘贊律師
《兜率龜鏡集續編》 慈德居士
《慈宗導航》慈德居士
《慈宗寶鑑》
《慈宗學會諸祖》 宗逸法師
《三寶感通要略錄》 遼 非濁國師
《白氏長慶集》唐 白居易 著 元稹 編
《彌勒菩薩的尊貴與淨土法門的殊勝》慈德居士
《佛教各宗大意》 黃懺華居士
《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

[此帖子已經被amw於2017/6/18 下午 07:25:32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6/14 上午 06:02:33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