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事師法五十頌─拔毗天大阿闍黎 造 索達吉堪布 講

您是本帖的第 402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事師法五十頌─拔毗天大阿闍黎 造 索達吉堪布 講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事師法五十頌─拔毗天大阿闍黎 造 索達吉堪布 講

事 師 法 五 十 頌

拔毗天大阿闍黎 造頌

湯薌銘居士 譯

頂禮妙音菩薩!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為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十方所住諸如來,三時現前為作禮。

以最勝信日三時,獻花中圍而合掌,頭頂接足為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師或在家新出家,為避世間譏毀故,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於誓句,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為上師。

堅牢調伏具足慧,具忍正直無諂曲,了知咒與續加行,具足悲愍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善巧繪造中圍業,了知宣說咒加行,其心專一根調伏。

於彼同等怙主想,既為弟子若輕毀,即名輕毀一切佛,是故恒常當得苦。

若有輕毀軌範師,便由疫氣傷害病,鬼魅熾燃或諸毒,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盜賊,鬼魅邪引所殺害,從此墮入那落迦。

普於一切軌範師,何時不應惱觸心,若由愚癡而現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諸所示現極可怖,若無間等那落迦,一切輕毀軌範者,正說應住於彼處。

是故一切勤勇者,於其金剛軌範師,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時不應起輕毀。

諸有恭敬供上師,隨順師故而奉施,從此熾燃等侵害,當來亦令不出生。

於自誓句軌範師,以非可施妻與子,及以自命常承事,況復變動諸財物。

是故無數俱胝劫,極難獲得大覺位,若有具足勤精進,亦於現生能賜予。

恒常守護自誓句,恒常供養諸如來,亦恒奉獻其上師,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以其少分堪悅意,變成至極殊勝者,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於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此施名為福資糧,資糧令得勝悉地。

是故弟子應具足,悲捨戒忍諸功德,軌範師與金剛持,不應觀為有別異。

可畏等同壞塔罪,不應踐踏上師影,況復更所不應踏,若鞋若墊若乘等。

大覺慧者以歡心,精勤聽受上師命,若如理事無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樂,是故一切精勤者,不應違越上師命。

上師諸物如自命,上師所愛亦如師,上師眷屬如親屬,依於等住恒思維。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縛其頂髻,置足於墊手置腰,上師面前皆不應。

上師安住或起立,不應偃臥或端坐,恒常於彼諸事業,善巧興作令圓滿。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於坐墊,往來經行或諍論,上師面前皆不應,

摩擦支體或舞躍,歌詠伎樂皆不應。加行眾多雜言論,能聞近處不應作。

鞠躬從座而起立,當大恭敬而端坐,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軌範所能現見前,具慧不應旋扭身,不應以背倚柱等,不應牽曳其指節。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與撫摩等,皆應先行為作禮,禮已後當隨所喜。

若當稱說上師名,名後隨行面前文。為令所餘起恭敬,故先稱說勝敬詞。

若於上師請教令,即應說云如命行,雙手合掌勿散亂,當善聽受上師教。

發笑及與唾痰等,當善以手遮其口,作所命事究竟已,當以柔順語啟白。

師前調順面端坐,善護所著衣等相,以膝著地而合掌,為求聞等三啟白。

於作敬事一切行,其心應離於我慢,慚羞怖畏善防護,住於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開演師前應遠離,所餘類此諸所行,自內觀察應遣除。

善住中圍及護摩,攝收弟子及講說,其處若與師同住,未得許可不應作。

若開眼等隨所得,一切皆當獻上師,師與所獻取受已,有所餘者隨所喜。

上師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師前,隨行所有諸敬事,及作禮等當摒退。

隨於軌範有所獻,或軌範師有所賜,具慧於彼應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能以正念無忘失,於自遍行皆精進,同法違越自所行,以歡喜心相勸阻。

有病恭敬師事業,亦未得師賜許可,於諸遮制雖現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中多說何所用,令師歡悅所應作,令師不悅皆遠離,於彼於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大金剛持所親說。既曉了已以諸事,一切為令上師悅。

意樂清淨諸弟子,已正皈依於三寶,隨順上師而轉者,便應施與令記誦。

此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為正法器,一十有四根本墮,正所應誦及受持。

如是弟子隨師轉,生無餘利無過患,集此我積無邊善,願諸有情速成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2 上午 03:05:06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15 上午 03:40:4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事師法五十頌》大義

拔毗天大阿闍黎 造頌

湯薌銘居士 譯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解

頂禮歷代傳承上師!

作者簡介:本頌的作者是印度人,從小便依止了很多善知識,出家後精通顯密論典,成為一名大班智達。因未被國王重用,他心中不快,離開了寺廟,準備去東方朝拜一聞名的度母像。途中經過大海,非人大興違緣,把他劫持到了非人的居住地,他心中大苦,於是天天祈禱度母,希望早日得以離開,後夢中度母告知,若想去某個地方,晚上頭朝這個方向安寢即可辦到,照辦後果然又回到了印度。但這時已過去很多年,自己寺院裡的老班智達們都已去世,新一輩的班智達們對他的弘法又不支持,為此轉恨海中的非人對自己所作的障礙,於是念了很多降伏咒,使害他的非人島嶼沉入了海中。後來度母告訴他因為這個重業,小乘、大乘、密乘三大戒律都已違犯,須好好懺悔,否則必墮惡趣。他欲往五臺山朝禮文殊以期懺罪,度母指示此猶未能淨障,若能造一有關依止上師方法的論著,使初學密乘者知道如何行持,方可淨障。於是大阿闍黎在第二天即依續部造了此頌。

又有一說是拔毗天違反了上師教誨,在欲割自己舌頭時,度母現身告之如是難以淨除謗師之罪,須造一指導後人如理依止上師的論典方可,故造了此論。

頂禮妙音菩薩!

這是由梵譯藏時譯者所加的頂禮句,妙音菩薩即文殊師利菩薩。前弘時期藏王赤熱巴巾(815—838,約唐朝末葉)規定:凡有翻譯,若屬經藏,開篇加「敬禮一切諸佛菩薩」;若屬律藏,開篇加「敬禮一切遍知佛」;若屬論藏,開篇加「敬禮文殊師利童子」,以示區別。

本論科判分三:甲一、首義;甲二、中義(論體);甲三、末義(迴向)。

甲一(首義)分二:乙一、皈敬;乙二、立宗。

乙一、皈敬: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為作禮。

此半頌為皈敬句,意即上師是獲得最珍貴超勝的法報化三身的根本因,在這樣殊勝的上師蓮座下,把上師之足,頂戴於自己最尊貴之頂上。「貴勝」是指無二智,「金剛」指與實相無分別的法身智慧,「薩埵」指從法身智慧中產生的報、化二色身,這些指的均是佛的功德。此功德唯從上師而獲得,因此作者在此先虔誠恭敬地頂禮上師。

乙二、立宗: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此半頌是立宗句,也就是造此頌文的依據及其必要。此頌文的依據是諸大清淨續典,而並非個人分別心的臆造。諸續典中雖有如是的教言,但因人生短暫,加之內容分散,次第多未有序,故將諸續中依止上師之要義,集中而成為這五十頌,俾使後學者省去費力翻檢之勞,而一覽無餘。故而依行之必得解脫,應恭敬聽受,並隨宜為他人宣說。(另外,依止上師之法在《如意寶藏論》、《心性休息》、朗日塘巴的「依師法」中都有廣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2 上午 01:38:19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15 上午 03:42:43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甲二(中義)分三:乙一、依止上師之法;乙二、為弟子宣說依止法之適宜時機;乙三、云何令作相應之法器。

乙一分二:丙一、總示依止之法;丙二、特別開許之處;丙三、總結依止法之要義。

丙一分二:丁一、正義;丁二、附義。

丁一分二:戊一、略示依止之法;戊二、廣說依止之法。

戊一分三:己一、應恭敬上師之理;己二、如何修恭敬;己三、觀察所恭敬境及能依之人。

己一、應恭敬上師之理: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三時現前為作禮。

對於具足法相能賜予自己清淨灌頂,現前了自然本智,能以一切行為顯示金剛法要的金剛上師,十方如來每天在早中晚三時都前來恭敬頂禮。十方如來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弟子呢!

十方如來承侍禮敬金剛上師的教證,散見於各種續經及注疏中。如《密集金剛》說十方如來都於三時中前去供養軌範師,回歸各自佛土後又以金剛語讚歎「此師為我等一切如來之父、母、導師」等。月稱菩薩在《密集金剛疏》,哲魯巴、賢帝巴、無垢密等眾多智者在各自的《大幻化網疏》中也都作了直接論述。《寶蘊經》中佛陀告訴阿難:若諸菩薩乘車,受用五妙欲供,而無人駕車時,如來也會前來駕車。以此更可知我們凡夫供養禮敬、承事上師極為必要。(灌頂有三種:1.在上師前所獲得的成熟弟子根性之灌頂;2.修法中觀想上師的身口意三處發光,融入自己頂、喉、心三處而得灌頂的解脫道之灌頂;3.十方佛心口發光而為十地菩薩灌頂的解脫果之灌頂。此處指第一種。)

己二(如何修恭敬)分二:庚一、總示恭敬承事之法;庚二、特殊開許處。

庚一、總示恭敬承事之法:

以最勝信日三時,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為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中圍」即壇城,應每日三時獻花於開演佛法精要的金剛上師面前的壇城中,然後以清淨深廣的信心合掌、頭面禮足。

庚二、特殊開許處:

師或在家新出家,為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如果自己已出家,而自己所依止的上師是一位在家居士,或自己已受比丘戒,而上師雖出家未受比丘戒,或戒臘比自己小,則又該如何呢?為了免去形式上與小乘戒的衝突,以及為避免他人誹謗,同時不失對上師的誠敬,應在上師面前陳設經書、佛像等等,以身禮經書、佛像等,而心禮自己的上師。若沒有上述所避之處,則應直接恭敬頂禮上師。法王仁波切曾特地指出,做上師者至少必須具有居士戒,否則無有做上師的資格。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然除上述禮拜以及洗足等應有回避之處外,其餘如獻座、起立、供養等事皆應實行。對此《勝樂金剛上釋》、《時輪金剛無垢光釋》依照續典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可能部分人會提出疑問:《毗奈耶經》中已說過,比丘所應頂禮之處只有佛與戒臘高於己者,這樣密乘與小乘不是相違了嗎?其實,這一疑問可用提婆(聖天)菩薩《思擇焰》中的依據來解釋,《思擇焰》依教證論證了出家人也可禮在家菩薩,依此理,故出家人亦可禮在家上師,為重毗奈耶故,而於極應回避之處善作回避。又《時輪金剛無垢光釋》從毗奈耶可令正法長久住世故應深生尊重的角度指出:若有比丘形象的金剛上師,不宜再依止在家的金剛上師。

己三(觀察所恭敬境及能依之人)分二:庚一、上師與弟子應互相觀察因緣;庚二、觀察後應取捨之法。

庚一、上師與弟子應互相觀察因緣: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於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在結成密乘的師徒關係之前,如果不經謹慎觀察,將來上師與弟子極有可能違反兩者之間的金剛誓言。觀察的方法是,上師觀察弟子是否屬於密乘相應的法器,弟子則觀察所依者是否具足一個金剛上師所必須具備的法相。《金剛鬘續》也說明了互相觀察的必要性:獅子乳不可盛在一般土製容器內,否則容器會破裂,獅乳撒地;同樣,密法也不應隨便傳付於非法器(否則雙方毀)。按正式的規矩,上師應觀察弟子六年,否則,若弟子實際上不是法器,則雖受誓言也不能守,必將破戒,如此上師則犯了洩密的過失。

庚二(觀察後應取捨之法)分二:辛一、應捨之相;辛二、應取之相。

辛一、應捨之相: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為上師。

什麼樣的人不能依止為上師呢?重要的有這樣七個方面,隨具其一,都不堪作為上師:

1.無有悲愍,即不具大慈大悲心,不堪做大乘善知識;2.忿,即有上品瞋心;3.,即喜歡以身、語損惱他人,如慣以惡意嘲諷、譏笑等,或錙銖必較,對他人的怨氣久久不能釋懷者;4.貢高,即具有上品我慢;5.貪著,即貪執一切財物;6.不守護,即三門不注重護持戒行;7.自矜而伐,即因自己稍有功德就喜歡自吹自擂。

辛二、應取之相:

堅牢調伏具足慧,具忍正直無諂曲,

了知咒與續加行,具足悲愍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善巧繪造中圍業,

了知宣說咒加行,其心專一根調伏。

根據薩迦派的祖師根嘎娘波的《大幻化網疏》,「堅牢」指善護其身,即身穩重之義;「調伏」指善護於語,即常能觀察自己的語言之意;「具足慧」是具上品智慧。「具忍正直無諂曲」指善護其意,「忍」是對他人的侵害、常人難行處及甚深法都能安忍;「正直」指能對一切有情發起並增上清淨殊勝的菩提心;「無諂曲」指對於過失能及時警覺,而不起現行,並且不假裝為有德行之人,這是指身口意三業。「了知咒與續加行」指上師必須精通以咒力與藥力成辦息、增、懷、誅等事業的能力;「具足悲愍」指於諸有情起極大悲心,欲使其離苦得樂;「解諸論」指於十明學處通達,也就是說要精通顯密教法,特別是對內明的經律論三藏,若不全部精通也應概略了知三藏精要總義。

「十真性」詳見於《金剛藏莊嚴續》,有內外二種十真性。內十真性:1.修法回遮:如修忿怒十種明王遣除魔障(十大明王是:焰摩;無敵;馬頭;甘露漩;大欲;蘭帳;大力;不動;頂髻轉輪;地下金剛);2.佩戴回遮:如繪忿怒本尊像或書寫咒語等,並將之佩戴身上;3.秘密灌頂4.智慧灌頂;(上二是指已真正得到了寶瓶、秘密、智慧、句義四灌頂)5.離合儀軌:指使怨敵與他的護法等分離;6.供食:指精通十五種供養護法食子的做法;7.金剛誦:指上師能精通意念誦,出聲誦,以及其他念誦等法門;8、修降伏儀軌:指得了灌頂,並且成就了誓言,戒律清淨,在按儀軌所說修持了十八個月後,仍未得到成就時,具備以金剛橛來對本尊作降伏的能力;9.善住:精通開光儀軌;10.修中圍:指先觀起壇城,作供讚後自己再契入壇城,如是後再為他人灌頂或作密宗所說的種種事業的能力。

外十真性:1.中圍:指上師能依眼根可見的壇城,或內心本具的本性壇城作諸佛事;2.等持:指上師應有觀修本尊的修法及應具初、中、後行的修法定力;3.契印:指上師有依自己的手印印持本尊的能力,即不離本尊手印,已得本尊印持,手印與本尊無別;4.姿勢:指上師要精通諸本尊的伸足、手印等種種身形姿勢;5.坐式:指金剛跏趺;6.念誦7.護摩(火供)8.供養9.修事業:指上師必須精通灌頂、傳法等時的修護輪,召請本尊從自性刹土中來融入自心,並作誦咒、觀想等事業;10.收攝:修法完畢要迴向時,念讚詞與供養咒後,送本尊回歸淨刹(有些送有些不送,根據個人在後得時有無執著而定)。這兩類十真性,對於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與無上續部的上師要求各不同,外三續側重於外十真性的條件,無上續部上師側重於內十真性。

「善巧繪造中圍業」指精通於用線、顏色等繪造種種影像壇城;「其心專一」指上師對大小乘以及對密法有甚深的信解,專一堅固;「根調伏」指依正知正念善護根門,善於對治諸散亂境。

宗喀巴大師又在他的《事師法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中把上說的種種做上師的條件總結為五項:1.對一切眾生具有大悲心;2.對大乘正道有堅定的正見;3.精通顯密教法;4.有攝受弟子的大善巧方便;5.善護三門,諸根調伏。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條,尤其對於已犯根本戒的,切不可前去依止。

從古至今,印度與藏地的大成就者多外現小乘聲聞形象,內修秘密金剛乘。《時輪金剛灌頂品疏》等密典中講了在不同的金剛上師中,以比丘上師為上,沙彌上師次之,在家上師為下,但在家上師若已獲大成就則又另當別論。

若未有圓滿具相的上師又該如何?《勝義近事續》指出:在末法時代,眾生之心剛強難調,上師示現之相功過相雜,很難找到一位功德圓滿者,如是則應找功多過少的上師依止。

關於密乘弟子所應具備的條件,在《大幻化網》第一品中舉出了四條:1.喜歡善法;2.喜歡修行;3.恒常恭敬上師;4.相續中喜歡供讚本尊。至於無悲愍心,又忿恨惡毒以及與上述四條根本相背的人,不能攝收為弟子。

戊二(廣說依止之法)分二:己一、遠離不敬;己二、修恭敬之法。

己一分四:庚一、遠離輕毀;庚二、遠離惱觸師心;庚三、宣說不現見的謗師過患;庚四、小結。

庚一分二:辛一、總說過患;辛二、分說過患。

辛一、總說過患:

於彼同等怙主想,既為弟子若輕毀,

即名輕毀一切佛,是故恒常當得苦。

如果已確立了上師弟子的密乘誓言關係,弟子即應將金剛上師視同怙主佛陀。這時弟子若輕毀怙主金剛上師,即有等同輕毀十方三世諸佛之罪,必當感受大苦。所謂輕毀,即誹謗上師犯戒、懈怠、愚癡等等;即使見到上師顯現有不如法事,也應觀為這是上師的示現,如此方對修法有所助益。這裡的上師,非僅指灌頂上師,還包括傳授密續、竅訣等的一切金剛上師。至於輕毀金剛上師即是輕毀一切佛,是因為金剛上師即是諸佛的總相,是諸佛的化身,且諸佛也悉皆恭敬供養上師之故。又供養上師即如同供養十方佛,故輕毀上師也同輕毀十方佛。

辛二、分說過患:

若有輕毀軌範師,便由疫氣傷害病,

鬼魅熾燃或諸毒,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盜賊,

鬼魅邪引所殺害,從此墮入那落迦。

前七句說明輕毀上師的現世果報,後一句指出來世果報。「疫氣」是指「熾燃」以外的種種傳染病,「傷害」指遭受猛獸的傷害,「病」指除疫氣與熾燃以外的病,「鬼魅」指天龍鬼魅等,「熾燃」指過了一天一夜即無法治癒之大熱病,「毒」指用多種毒物和合而成之毒物。輕毀上師的人,因其強大的惡業,經常不由自主地遭遇上述苦緣,並且日漸愚癡至鬱鬱而死;又常常不由自主地遭受王法刑罰、毒蛇噬咬、餓鬼吞啖、盜賊搶掠等種種橫死因緣;或喪命水火。現世中感受種種痛苦報應,死後又墮入大地獄受苦,這在《金剛鬘續》及《勝德續》中有明說。

庚二、遠離惱觸師心:

普於一切軌範師,何時不應惱觸心,

若由愚癡而現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身為弟子,不論在何時何地都不應擾亂上師之心,否則因此業具足極大力量之故,後必受極重之那落迦(地獄)苦報。雖依顯宗《般若八千頌大疏》等經論中說,一切惡業可依四力懺除清淨,但此僅局限於顯教所說的重罪,密宗中的謗師之罪,悔悟後通過精進懺悔,可以減輕,但極難清淨,必親自感受惡果之後才會得以消除。故密乘弟子對於這一點應銘記於心,時時反觀自己的身口意三門,不使惡業生起現行。

庚三、宣說不現見的謗師過患:

諸所示現極可怖,若無間等那落迦,

一切輕毀軌範者,正說應住於彼處。

上頌所說之那落迦,即顯密宗的各類地獄,如寒熱地獄、孤獨地獄及金剛地獄等,根據謗師程度的輕重而入獄受報程度亦有別。誹謗上師的人,不但不會再受到護法神的保護,而且還將受其懲罰。又《密集金剛》指出:造了顯宗中的五無間等罪,入密乘後依密法的殊勝加持仍可獲得成就,但在密乘中僅在內心輕毀金剛上師所獲之罪也較此更重,極難懺淨。月稱菩薩在《密集金剛明炬疏》中解釋,造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謗正法的五無間罪,以及造了殺比丘、殺沙彌、壞尼梵淨行、毀經、壞塔等近五無間罪的顯宗重罪後,尚能在密宗中因上師的慈悲攝受而即身成佛,但若在密乘中依止了金剛上師,並聽聞密續,基本上已通達了密法後,開始在心裡生起傲慢,輕蔑上師,認為上師已於己無益,這即為心毀上師。這種人不可能在今世修行成就,而且他人若與其交往、共同使用財物等也會受到牽累而不能成就。謗師之業可劫奪一切悉地,招致最重的地獄果報,故應引起高度重視,嚴加防範。

總之,一個學佛人,尤其學密宗的人對這兩條應堅信不移:1.堅信因果;2.堅信謗師的過患。反覆思維、恒常憶持,若輕毀上師,不持戒律,則即使精勤修持也必將墮入地獄。如《金剛藏莊嚴續》第十四品云,謗師後即使遠離鬧市,日夜不眠而精進修持十百劫,亦僅成就地獄之果而已。《上樂根本續》云:真正的修行者,首先應好好守護誓言,若毀壞了誓言,即使再得到灌頂,也不會獲得悉地。

庚四、小結:

是故一切勤勇者,於其金剛軌範師,

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時不應起輕毀。

如上已知謗師的過失,故勤修密法的弟子,應盡一切力量,對自己具有大恩德之大智慧、大善根、大功德上師,不論何時何地都應恭敬,不起輕毀。不僅如此,僅僅與輕毀上師者有聯繫也會對自己的悉地產生極大障礙,故《大幻化網》第一品云:對於輕毀上師的人應發願連夢中也不要見到,因為他已被邪魔外道牽引,故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2 上午 02:14:17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15 上午 03:44:23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己二(修恭敬之法)分八:庚一、獻供;庚二、觀師為佛;庚三、依教奉行;庚四、對待上師的財物、眷屬的方法;庚五、一切侍奉皆應清淨;庚六、身語恭敬上師;庚七、遠離我慢;庚八、不超越上師。

庚一分四:辛一、清淨自己的一切不淨法;辛二、供養自己之一切所有;辛三、供養之理證;辛四、守護三種誓言。

辛一、清淨自己的一切不淨法:

諸有恭敬供上師,隨順師故而奉施,

從此熾燃等侵害,當來亦令不出生。

此頌說明供養上師能清淨自己的一切不恭敬過失。尤其已造下謗師重業的人,應心懷極大恭敬,時常供養上師喜歡的食物等等,這樣能消除前面所列舉的熾燃等病和魔怨的惱害,縱使偶有發生,也能馬上制伏。

辛二、供養自己之一切所有:

於自誓句軌範師,以非可施妻與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況復變動諸財物。

密宗的所有上師與本尊無別,應供養一般人難以捨棄的妻子兒女甚至自己的生命,更何況那些無常變動的財物呢?《桑布紮續》云:對自己的上師應供養妻兒、姊妹、奴僕乃至自己的一切財物,自己也應願為奴僕。

辛三、供養之理證:

是故無數俱胝劫,極難獲得大覺位,

若有具足勤精進,亦於現生能賜予。

對上師如此供養的理由,即是因為上師與諸佛無別,不僅可以在即身中賜予有緣眾生共同悉地,也可賜予出世的佛陀果位,這些出世的果位若用其他方便修上無數劫也難以證得,故必須敬供上師。又恭敬供養、依止上師後,另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便是勇猛精進,恭敬依止與勇猛精進這兩者任缺其一,便不能現生成就。

辛四、守護三種誓言:

恒常守護自誓句,恒常供養諸如來,

亦恒奉獻其上師,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以其少分堪悅意,

變成至極殊勝者,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於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為福資糧,資糧令得勝悉地。

「守護自誓句」即指守護三種誓言,即:自己的身、語、意三門不間斷修本尊瑜伽的誓言;為圓滿自己的資糧故,常以外、內、密遍供諸佛如來;又祈禱供養上師與祈禱供養十方三世諸佛等同,故也應對上師恒時而作種種供養。《金剛藏莊嚴續》云:具有智慧,並欲求成就安樂的金剛弟子,應了知上師的功德,以大信解心對上師恭敬供養,若心已想供養或口已許諾而實際未供養者,則為欺騙上師,隨後將墮餓鬼與地獄之中。「欲得無盡真實者」即指若欲得具無盡功德之法身位者,則必須把凡是自己喜愛的東西,從小到大,盡皆供養上師,而上師為斷除弟子的貪心之故,也應全部接受。上師是積累資糧最殊勝的福田,龍樹菩薩的密宗《五次第論》中云:即使遠離其餘的一切供養,僅以供養上師,使上師歡喜所賜予的加持力,即可獲證一切智智,所有福德資糧與苦行都已在供養上師中圓滿。

庚二(觀師為佛)分二:辛一、正義;辛二、於師影等也應恭敬。

辛一、正義:

是故弟子應具足,悲捨戒忍諸功德,

軌範師與金剛持,不應觀為有別異。

上師是積累資糧的殊勝福田,與諸佛無二,因此真正的金剛弟子,不應對上師與諸佛的報身金剛持有並非同一體性的分別執著,應有上師即是真正佛的信解。同時,真正的金剛弟子,必須具備下列四種大乘根本:1.大悲心2.捨心,能把自己的一切——身體、財物與善根,普皆迴向施與一切眾生;3.持戒清淨4.安忍,安忍其他有情的損惱與欺淩,難行能行,無有厭患。關於應觀想上師為佛,有多種續部為依據。在《密集金剛》中佛說惠賜「密集金剛」灌頂的上師,是諸佛身、語、意金剛的總體,故弟子應觀此上師為與十方佛無異的金剛持如來,宗喀巴大師在《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中進而說明其餘一切密宗的灌頂上師也都應觀為佛陀。因為眾生以深重的業障,對於佛的不動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無緣得見,故諸佛安住於上師之身來調化眾生,使眾生得以淨除業障。至於觀上師為如來的必要,是為了增上自己的佛慢,依上師即佛之方便,無勤而可積資除障,速成佛故。《金剛鬘續》中云:金剛薩埵化現為普通形象的上師來利益眾生。故應觀上師為五部佛,應常常思維上師的功德,這是增長自己悉地之因。應恒時以正知正念謹慎護心,防止尋找過失,即使稍觀過失也會成得悉地之障礙。《金剛藏莊嚴續》云:恒常恭敬上師的弟子,應把上師觀為佛,觀為具不可思議智慧者,是賜自己佛果的如意寶,故應觀上師的功德,而不可觀察過失,觀察功德能得成就,尋找過失不能成就。《金剛空行續》亦云:把上師的身體觀為佛身,把上師身體的部分如眼睛等觀為諸菩薩,諸毛孔是諸羅漢,頂髻上住有五部佛,足下有帝釋、梵天等,藥叉、乾達婆是上師自性功德所發之光,作為護法,修行者應當如是恒時觀察。若生起尋師過之心,應該即時發覺,並防護將來再生過患之心。常常見上師之功德,思上師之深恩,這是修上師瑜伽的最大方便。

辛二、於師影等也應恭敬:

可畏等同壞塔罪,不應踐踏上師影,

況復更所不應踏,若鞋若墊若乘等。

《大幻化網續》等經續中說,踐踏上師影子的過失,與近無五間罪中的毀塔罪相同,影子尚不能踏,則更何況上師的鞋子、坐墊、車乘呢?《金剛鬘續》第八品云:「上師所愛與其影,鞋履座具及枕褥,諸大愚癡若踐踏,是人從此墮刀山。」《金剛空行續》云:對上師的身影與用具皆不可踐踏,更不能嘲弄上師的一切動作、言笑等等,否則將恒常遭受諸苦,常遇不吉祥事,也很難成就。但若在為做打掃等等三寶之事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先念誦任何一首佛親口宣說的四句偈,或者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可免罪過。《如意寶藏論》中無垢光尊者指出,若上師已開許則無妨。

庚三、依教奉行:

大覺慧者以歡心,精勤聽受上師命,

若如理事無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樂,

是故一切精勤者,不應違越上師命。

具有大智慧的弟子,應以極大歡喜心而奉命行事。但自己遇到無力承辦,或考慮到上師的要求不如法時,則可婉言辭謝,並說明理由,但不可以因此而對上師退失信心,產生邪見,甚至誹謗。但對上師如法的教言,則應以大精進而努力承辦,因共同與不共同的悉地都必須通過上師的加持才能得到。八種共同悉地是:1.眼藥:塗上後可見地下寶藏等;2.健行:一種神足通;3.寶劍:一種修屍法,修成後屍體變成金子,屍體舌頭成寶劍;4.土遁:地下無礙行走法;5.哩嚕:依鳥卵成就之法;6.空行:空中無礙飛行法;7.隱行:一種隱身術;8.仙丹:一種辟穀法。

庚四、對待上師財物與眷屬的方法:

上師諸物如自命,上師所愛亦如師,

上師眷屬如親屬,依於等住恒思維。

對於上師之物如生命般愛惜,對上師的空行母、子女們也等同上師般恭敬,而上師的所有眷屬則當視如親友般愛護。恰美仁波切也曾說:如果不如理如法謹慎地對待處理,上師的財物便會如同毒藥,一不小心就造下了墮惡趣之因。

庚五(一切侍奉皆應清淨)分三:辛一、遮止一切不如理行為;辛二、依止一切如理行為;辛三、遮止一切其他不如理行為。

辛一分二:壬一、在上師視力所及之處所應遮止的行為;壬二、在上師聽力所及之處應遮止的行為。

壬一、在上師視力所及之處所應遮止的行為: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縛其頂髻,

置足於墊手置腰,上師面前皆不應。

上師安住或起立,不應偃臥或端坐,

恒常於彼諸事業,善巧興作令圓滿。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於坐墊,

往來經行或諍論,上師面前皆不應,

摩擦支體或舞躍,歌詠伎樂皆不應。

上師前通常不應坐(上師開許或有特殊緣故則不在此例),也不能戴帽、纏頭、帶兵器,上師未上座前不應先坐,上師席地而坐時自己不應坐於墊子上,不叉腰,師坐己不可臥,師起座時自己也不可坐臥,通常應走在上師的左後方,但注意不可踏上師的影子,對上師吩咐的一切事,應善巧承辦,盡力使其圓滿。也不能在師前涕唾、指手劃腳、伸腿展足、往來經行等,除大會供等有必要之時外,上師未開許處不得隨便歌舞伎樂。

壬二、在上師聽力所及之處應遮止的行為:

加行眾多雜言論,能聞近處不應作。

在上師能聽聞處不高談闊論、相互嬉笑,不說無意義之綺語。

辛二、依止一切如理行為:

鞠躬從座而起立,當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在師前或端坐或起座,都應心存恭敬,動作如儀。在夜行、渡水或行險道時,為防有意外,應請求走在師前,待開許後,再在上師前面引路。

辛三、遮止一切其他不如理行為:

軌範所能現見前,具慧不應旋扭身,

不應以背倚柱等,不應牽曳其指節。

上師面前不做上師不喜歡的種種動作及行為,如扭身、背倚牆柱等,也不做拉曳手指關節,使出聲響等有失威儀之事。

庚六(身語恭敬上師)分二:辛一、身恭敬;辛二、語恭敬。

辛一、身恭敬: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與撫摩等,

皆應先行為作禮,禮已後當隨所喜。

為上師洗足、浴身,或拂拭灰塵、按摩等,應先作禮,再以至誠之心做之,做畢再次頂禮上師。

辛二、語恭敬:

若當稱說上師名,名後隨行面前文。

為令所餘起恭敬,故先稱說勝敬詞。

若需稱上師之名時,應在名後加「座前」、「吉祥賢足前」等敬詞,又為了讓其他人也生起恭敬心,故也應在師名前加殊勝讚詞,如大恩、金剛、至尊等,如上師名「寶金剛」,則應稱「至尊正士寶金剛座前」等等。

庚七(離我慢)分三:辛一、聽受吩咐時離我慢;辛二、聽法時離我慢;辛三、一切時處離我慢。

辛一、聽受吩咐時離我慢:

若於上師請教令,即應說云如命行,

雙手合掌勿散亂,當善聽受上師教。

發笑及與唾痰等,當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當以柔順語啟白。

向師請示時,應雙手合掌,心神專注,師不論有什麼吩咐,都應依教奉行。辦理完畢後,也應以柔順語稟白。退出時,應面向上師徐徐退出。自己在吐痰、咳嗽、發笑、打呵欠等時,應當掩口。

辛二、聽法時離我慢:

師前調順面端坐,善護所著衣等相,

以膝著地而合掌,為求聞等三啟白。

弟子不論向上師求法,求灌頂,還是求抉擇中觀等顯宗法要,都應合掌,於師前三次請求,並且語言調順、溫和,衣著端正,遠離傲慢,一切行為如法如儀。

辛三、一切時處離我慢:

於作敬事一切行,其心應離於我慢,

慚羞怖畏善防護,住於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開演師前應遠離,

所餘類此諸所行,自內觀察應遣除。

上師前不論做何事皆應離慢,否則不會得加持與成就。《大般若經》中云:對上師等殊勝對境生起我慢則有重罪。《大毗婆沙論》中云:恭敬是以慚為本性。總之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三業不可雜有慢心,一切輕佻等不如法行為應予遠離。依止上師之法在《如意寶藏論》、《心性休息》、朗日塘巴的「依師法」中都有廣講。

庚八(不超越上師)分四:辛一、欲行利他時應求開許;辛二、所獲利養皆應供養上師;辛三、上師前不應接受他人的恭敬;辛四、身威儀之恭敬。

辛一、欲行利他時應求開許:

善住中圍及護摩,攝收弟子及講說,

其處若與師同住,未得許可不應作。

準備為人灌頂,或收弟子或傳法,或燒火供等時,若與師共住一處,則應先請求上師,上師開許則可,不開許則不可。若當時未與師同住則另當別論。

辛二、所獲利養皆應供養上師:

若開眼等隨所得,一切皆當獻上師,

師與所獻取受已,有所餘者隨所喜。

開光(藏文意為開眼、善住)、灌頂、傳法等所得的供養,都應供養上師,待上師納受所需後,剩餘的方可隨意使用。

辛三、上師前不應接受他人恭敬:

上師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師前,

隨行所有諸敬事,及作禮等當摒退。

上師的弟子,不可收作為自己的弟子,即使是自己的弟子,也不可在師前為其說法等。在上師前不可接受弟子給自己披衣、禮拜、供養等等。

辛四、身威儀之恭敬:

隨於軌範有所獻,或軌範師有所賜,

具慧於彼應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在供養上師,以及上師有所賜予時,自己都應躬身,以謙卑柔順之態雙手承接。

丁二、附義:

能以正念無忘失,於自遍行皆精進,

同法違越自所行,以歡喜心相勸阻。

這是附義:此處從前半頌總結承侍上師的方法,在後半頌中附帶地說明了對待道友的方法。不僅對自己在上師面前所得之誓言,時刻以正知、正念、大信心等攝持而護持不忘,而且自己的一切行為,皆以大精進盡力遵照金剛持所制的規範而行。假若金剛道友的行為有所違越時,也應該和言悅色以歡喜而不是煩惱之心加以勸阻,若對方不接受,則不應強勸。

丙二、特別開許之處:

有病恭敬師事業,亦未得師賜許可,

於諸遮制雖現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如果是病人,對於一些非性罪的輕罪,如上師面前坐臥等,如果心存恭敬,事先未請求上師的開許,也不會構成墮罪。如翁珠仁波切1997年在學院圓寂的前一天,上師法王仁波切前去探病,因病重體虛,翁珠仁波切便只是雙手合掌,而未起身。但是若想藉助疾病而輕毀上師,則仍有罪。《金剛莊嚴續》中廣說了不構成違犯的條件,其中包括病人、殘疾,或是證了無生法忍的弟子,或有相應的證悟,或有上師的開許等。

丙三、總結依止法之要義:

此中多說何所用,令師歡悅所應作,

令師不悅皆遠離,於彼於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大金剛持所親說。

既曉了已以諸事,一切為令上師悅。

總之在依止上師時,凡令上師歡喜之事則盡力去承辦,而凡為上師不喜之事都應遠離。因金剛持如來親口教示:一切悉地,都是從隨順上師,令上師歡悅後才得到。明白了此因果關係之後,則應以三門盡一切努力令上師歡喜。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2 上午 02:51:59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15 上午 03:47:2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乙二、為弟子宣說依止法之適宜時機:

意樂清淨諸弟子,已正皈依於三寶,

隨順上師而轉者,便應施與令記誦。

著寫、講解上述頌詞的目的是為讓學法弟子背誦熟記,了知其中含義,然後以此為標準,來指導自己依止上師時的身口意三門。那麼上述依止方法應在什麼時候給弟子講解呢?條件有二:1.弟子已皈依三寶,具有皈依戒2.弟子意樂清淨,已發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此二條件中,已暗示對顯、密二種大乘有一定的基礎)。對此種弟子可授與《事師法五十頌》法,使弟子先修依止上師法,成為修學密乘的法器,再使其對密乘產生殊勝的信心後,傳與密法法要。這就是《事師法五十頌》的密意所在。在歷史上,釋迦童子卓彌大師(約於朗達瑪遇刺百年後出生,入印度、尼泊爾修學了十三年,為新密有名的大譯師,特別是在翻譯父、母續方面較有貢獻)在傳加行前必先傳皈依、發心,在傳正行前先講此《事師法五十頌》;馬爾巴大譯師在傳密宗之前,也先講說此《事師法五十頌》,這是那若巴所立的規矩。

若有人問:對未受灌頂的人講說此《事師法五十頌》是否有洩密過失?答:無,因為頌詞的內容中涉及密法的地方很少,即使略有涉及也不明顯,又聽此法的弟子已有顯宗基礎,對密宗也有一定的信心,因此不可能導致洩密的過失。類似的教證,見於《金剛空行次第》、《壇城儀軌金剛鬘續》以及《十真如續》等等。

總之,無論修學哪一乘的佛法,在開始時認真學習依止上師之法,最為重要。特別是金剛乘,眾多續部中已再三強調過,一切悉地皆由依止隨順上師而得,故依止上師之法乃是修道的根本。了知了《事師法五十頌》的內容後,當以正知、正念及大精進力而守護此金剛持所制的學處,這樣,對已犯過失可使漸趨微弱,即便再犯也能生起悔愧,馬上懺悔令其清淨。這樣在此生、後世,便能漸漸善巧地依止善知識。但如果不了知上述學處,或雖有了知而不加守護,則必多有違越,以此習氣,在以後多世累劫中,也無法修學這些學處。真有智慧的弟子,應知這一頌詞是最殊勝的上師瑜珈教言。

乙三、云何令作相應之法器:

此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墮,正所應誦及受持。

若弟子已修學了共同乘的皈依、發心等,又學了依止上師的學處,故為了使其相續成為相應之法器,上師已可賜予弟子灌頂(此處咒乘即灌頂)。而弟子既已成了相應的密法之器後,最重要的是守護所得的誓言,因為若失壞密法誓言,聽聞、修習再多也不會得到證悟,已失得悉地之根本故。因此在得到灌頂之後應馬上學習密乘戒,須先了知什麼是要避免處,以及什麼是應依止處。密乘學處雖多,但主要有十四條根本戒,若犯此根本戒,其罪難以懺除,而其他支分戒在違犯後仍可還淨,故對此應能背誦,並通曉其內容,平時盡力而作防護。欲修學無上密宗的人,在學法次序上應先學《事師法五十頌》,再求灌頂,次學十四條根本戒之後才可聞思修續部諸教義及竅訣。

甲三、末義:

如是弟子隨師轉,生無餘利無過患,

集此我積無邊善,願諸有情速成佛。

總之,弟子依止上師的方法歸結為捨棄自在,遵照上師的意志行事,這樣弟子可生起無邊無際的利益,同時斷除多說、顛倒說等的過患。作者拔毗天願以編撰此《事師法五十頌》所得到的無邊善根,能令一切有情速得佛果。

 

《事師法五十頌》詳細講述了密乘弟子依止金剛上師的規範。藏譯本題為印度論師拔毗天所作(宋朝時由日稱法師譯成漢文,題為「馬鳴菩薩集」,收入《大正藏》第32冊)。宗喀巴大師著有《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宗大師在論中條分縷析,廣徵博引,且文字淺顯,使文義昭然若揭,在西藏倍受推崇。1998年春,在五明佛學院漢經堂詳細講解了《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選用了現存較好的民國湯薌銘居士的譯本,然仍嫌晦澀,且間有誤譯。為使大家瞭解事師法的內容,如理依止上師,特將詳細的講解用簡潔、通俗的方式整理而成,以利大眾。 

一九九九年四月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2 上午 03:01:37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15 上午 03:48:19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6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拿摩咕嚕貝!頂禮上師!

珍間雜威喇嘛千諾!具恩根本上師鑒知我!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9060&page=1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尊者 著

http://www.phowa.com.hk/teac.htm

唱 誦

具恩根本上師鑒知我!

三世諸佛之自性,教證正法之根源,

聖眾僧伽之主體。根本上師鑒知我!

慈悲加持之鉅藏,二種成就之生處,

事業所願悉賜予。根本上師鑒知我!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2 上午 01:18:34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11 上午 02:36:2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7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若弟子已修學了共同乘的皈依、發心等,又學了依止上師的學處,故為了使其相續成為相應之法器,上師已可賜予弟子灌頂(此處咒乘即灌頂)。而弟子既已成了相應的密法之器後,最重要的是守護所得的誓言,因為若失壞密法誓言,聽聞、修習再多也不會得到證悟,已失得悉地之根本故。因此在得到灌頂之後應馬上學習密乘戒,須先了知什麼是要避免處,以及什麼是應依止處。密乘學處雖多,但主要有十四條根本戒,若犯此根本戒,其罪難以懺除,而其他支分戒在違犯後仍可還淨,故對此應能背誦,並通曉其內容,平時盡力而作防護。欲修學無上密宗的人,在學法次序上應先學《事師法五十頌》,再求灌頂,次學十四條根本戒之後才可聞思修續部諸教義及竅訣。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1 下午 10:42:46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11 上午 02:38:25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8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譯

三世切善逝諸如來自前顯現殊勝善知識,

無比勝恩功德大海藏祈禱於您師如意寶

您度眾生善巧方便行無論顯現何種之形象

乃至刹那邪見亦不生,一切所作見善求加持

師您慈憫教誨之善說隻言片語亦不作違越

猶如傾注寶瓶諸加持願悉無餘融入相續

怙主您於淨穢刹土中示現各種幻化戲舞時

幸能成您勝隨從同時趣入菩提薩

何時自現淨刹土中至尊顯現獲得正覺果

吾亦隨從最初得安置願成增盛殊勝事業者

總之從今乃至世世中與您依怙者不分離

既獲菩提亦成種姓主祈願滅盡六道輪迴城。

此文於五台涼山應金剛弟子日珠堪布誠心懇求一上師如意寶生生世世攝受之願文阿旺洛珠宗美即刻任運而作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1 下午 10:40:37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14 上午 02:22:5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9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 全知巴楚仁波切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六、依

依止上師之引導,分二︰依師之必要,依師之次第。

依師之必要

依止上師之引導︰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未宣說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歷史。我們現量見到的,也無有一人以自我造就及魄力而生起十地、五道功德的。如此,自己以及一切眾生對於邪道很有造詣,而對於解脫與遍知的聖道,卻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曠的荒野上一般,知之甚少。沒有不依靠商主而從如意寶洲中取寶的例子。因此說︰善知識和善道友是解脫與遍知(聖道)的真實引導者,所以應當恭敬依止。

依師之次第,分三︰首先觀察上師,中間依止上師,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

首先觀察上師

本來凡夫很容易為友伴等暫時的因緣所改變,所以我們當於一切時處依止上師和善友。譬如,普通的一截樹木落到瑪拉雅的檀香樹林中,經過數年後,就熏染上了栴檀木的妙香於是,這截普通的木材也會散發芬芳的檀香味。同樣,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會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成為大德那樣(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云︰「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截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亦隨行。」

如今處於五濁惡世,雖然圓滿具足眾多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一切法相的上師極為難得。但是,對於人們所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續清淨;通曉經續論典──廣聞博學;對無邊的眾生如母對獨子般慈愛──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通達顯密);依靠修持實義於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現前斷證);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事攝受具善緣的弟子──(圓滿四攝)。如《功德藏》云︰「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三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淨慧果豐富,四攝鮮花奇爭艷,善緣弟子如蜂集。」尤其是宣說密宗金剛乘之甚深竅訣要點的上師,必須具足諸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續;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淨持律儀;煩惱和分別念微弱──相續調柔;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精通顯密;面見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圓滿──念修圓滿;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心相續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斷除了今生世間的貪執──瑣事鮮少;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現見輪迴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且勸勉他人(趣入正法)──厭世勸他;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攝受弟子;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之加持──具有加持。應當依止如此一位上師。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除此以外,應當捨棄的上師之法相︰雖然自相續中無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卻自以為我乃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者貴族子弟等,種姓方面已勝過其他人,並且現在我的傳承也是那樣的。這種如同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理念(並非佛教中所說的具相上師);或者雖然具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而修持,而是擔心自己在某處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今生的目的,此師稱為如木磨(形象是磨子,但不能磨糧食)之上師。

有些上師不能調伏弟子的相續,自己的相續也與凡夫無有差別,無有絲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對他生起信心,未經觀察便將其置於高高的位置,他獲得名聞利養後,自相續已改變,充滿了我慢,見不到聖者的功德,這種上師稱為如井蛙之上師。據說從前,有一隻年邁的青蛙長期居於井底。一天,一隻來自大海的青蛙到牠面前。井蛙問︰「你是從哪裡來的?」海蛙回答︰「我從大海來。」「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麼,有此井的四分之一大嗎?」「不止。」「那麼,有沒有一半大呢?」「不止。」「那麼,有此井這麼大嗎?」「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麼大吧?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於是,兩隻青蛙一同前去,見到大海時,井蛙(嚇得)昏倒了,頭頂裂開而死。

未曾依止過智者上師,也沒有精進修學經續,孤陋寡聞;相續中煩惱粗重,無有正知正念,違犯戒律破誓言;相續比凡夫還低劣,而行為卻如大成就者一樣,所作所為高如虛空;瞋恨和嫉妒心粗重,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便是所謂的如瘋狂嚮導之上師,將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無有勝過自己少許功德、遠離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師,乃稱為如盲人嚮導之上師,不知道打開(弟子)取捨之雙眼。如《功德藏》云︰「猶如梵志護門閥,顧慮失毀自地位,聞思非為來世果,猶如木磨之導師。雖與凡夫性不違,愚者起信置高位,獲得利養心傲慢,猶如井蛙之上師。孤陋寡聞破律誓,心劣行為高如天,折斷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師增罪惡。尤無勝己之功德,依無悲心名聲師,如依盲主大錯誤,欺詐相伴漂暗處。」烏金蓮花生大士也說︰「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捨道理的導師。如果不善加觀察,遇到邪知識,將毀壞信士一生的善資糧,並且將失毀已得的暇滿人身。譬如,一隻毒蛇盤繞於樹下,某人以為是樹影而前去乘涼,結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云︰「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閒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

因此,善加觀察並且無誤辨別後,應當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講的諸功德的上師,並且恆時不離上師為真佛之想。如此圓滿一切功德的上師乃是十方諸佛大悲與智慧的本體,僅僅是為了利益所化眾生而顯現補特迦羅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圓滿德相之上師,諸佛智慧大悲體,所化前現士夫相,悉地之根即無上。

如此殊勝的上師,為了引導所化眾生,他暫時的行為好像與所有的普通人相同。但是,從了義上來講,其已安住於佛的密意中,所以又與一切世人的行為相違。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隨順所化眾生相續具有密意的行為,所以他又超勝於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懷疑,並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憂勞,如獨子之母一般。如《功德藏》云︰「不了義隨一切眾,了義相違諸眾生,具密意故勝有情,善遣疑忍憂邪行。

如此具有一切德相之上師,猶如大船,能救渡眾生脫離輪迴大海;猶如商主,能無誤開示解脫遍知的聖道;猶如甘露雨,能息滅業惑熾燃的烈火;猶如日月,能遣除深深的無明黑暗,現出正法的光明;猶如大地,能容忍弟子的一切邪行及憂心勞身,並且廣泛容納一切見行;猶如劫波樹(如意樹),是利樂今生與來世一切功德之來源;猶如妙瓶,成為不可思議諸乘宗派一切意願的寶庫;猶如如意寶,乃是隨心所欲四種事業(息、增、懷、誅)大海的源泉;慈如父母,對無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無有親疏、愛憎,平等慈愛;悲如河流,對無邊無際的眾生生起廣大悲心,尤其是對無依無怙的痛苦眾生更是迫切悲憫;喜如山王,不為嫉妒心所轉變,不為實執之風所動;捨如雨雲,自相續不為貪瞋所擾亂。如《功德藏》云︰「解脫有海如大舟,無迷勝道真商主,滅業惑火甘露雨,遣無明暗等日月,囊括諸乘如大地,利樂源如劫波樹,圓具法庫如妙瓶,上師勝過如意寶,平等愛眾即父母,悲心廣切等河流,無變喜心如山王,無亂捨心如雨雲。」從大悲心與加持方面上師與諸佛相同,與其結上善緣者則即身成佛,結上惡緣者則斷輪迴之根,如頌云︰「如是上師等諸佛,害彼亦入安樂道,何人正信依止師,降下一切功德雨。

中間依止上師

中間依止上師的方法,如《華嚴經》云︰「善男子汝應對自己生起病人想。」等有許多類似的喻義說法,如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須依止善巧的名醫;行於恐怖路途的旅客,須依止勇敢的護送者;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恐怖危害時,須依止解救危難的友伴;去海中寶洲取寶的商人,須依止商主;想到達河對岸的船客,須依止舵手。同樣,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必須依止具有救護力的上師善知識,如《功德藏》云︰「如病依醫客依護,怖畏依友商依主,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當依師。

(弟子依止上師應具有的條件︰)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精進大鎧自相續不會因出現暫時的違緣而改變誓言──智慧極堅寧捨身命也去成辦(上師吩咐之事)──承侍上師聽從上師所說的任何言教,不顧惜自己──依教奉行。這樣的人唯以對上師的敬信必將獲得解脫,如《功德藏》云︰「精進大鎧慧極堅,不惜身命作承侍,謹遵師命不護己,唯以敬信得解脫。

(密乘弟子應具備的條件︰)將上師視為真佛──具大信心知上師善巧方便行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夠受持上師所宣講的一切正法──廣聞博學慈愛那些痛苦無有依怙的眾生──具大悲心恭敬上師所傳授的律儀和三昧耶戒──敬護淨戒身語意寂靜調柔──三門調柔內心能容納上師及道友的一切行為──寬宏大量所擁有的一切皆供養上師──慷慨大方內心很少出現不清淨的分別惡念──具有淨相如果造了惡業立即想到︰諸聖者知曉我的惡行,並一定會羞辱我的──具慚愧心。應當具足(以上條件)來依止上師。《功德藏》云︰「具信慧聞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門調,寬宏慷慨淨相愧。」此外弟子的所作所為應時時刻刻隨順上師的心意,不要做違背上師意願之事。無論上師如何嚴厲呵責制裁,即不瞋怒也不怨恨,猶如馴服之良馬;因上師的指派而來往奔波也不生厭煩,猶如船筏;能夠承受上師所吩咐的一切好壞之事,猶如橋樑;能夠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寒冷、炎熱,猶如鐵匠的鐵砧;聽從上師的一切言教,猶如奴僕;斷除我慢,常處卑位,猶如掃帚;捨棄驕慢,恭敬諸眾,猶如斷角的犛牛。此乃《華嚴經》等佛經中所說的依止上師的方法。如《功德藏》云︰「極護上師具善巧,厲斥不瞋如良駒,來去無厭如船筏,猶如橋樑承賢劣,猶如鐵砧忍寒熱,依教奉行如忠僕,斷除我慢如掃帚,捨驕慢如斷角牛,契經所說依師法。

以三種承侍令上師歡喜。上等為修行供養︰透過苦行及精進的方式而修持上師所傳的一切正法;中等即身語承侍︰自己的身語意精心侍奉上師,為上師服務;下等為財物供養︰以慷慨供養飲食受用等方式令上師歡喜。如《功德藏》云︰「若有財物供上師,身語恭敬承侍事,何時一切亦不毀,三喜之中修最勝。」

有時上師的行為顯現不一定如理如法,無論是怎樣的行為,應當了知都是善巧方便的行為,唯一觀清淨心。從前,大智者那諾巴已得大成就後,有一次本尊告訴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師是聖者諦洛巴,你應前往印度東方。」那諾巴尊者立即啟程奔赴東方。但是不知道諦洛巴上師到底住在何處。問當地的人們,都說不認識,他又問︰「那麼在此地還有沒有誰叫諦洛巴呢?」人們回答︰「有個以行乞為生的諦洛巴,人們稱他乞丐諦洛巴。」那諾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於是又問︰「乞丐諦洛巴住在那裡呢?」他們告訴他︰「就在那邊正冒出煙的破圍牆內。」他前去(拜見)。諦洛巴尊者正坐在那裡,面前放著一個裝滿了死魚、活魚混雜的木盆,從中取出的每一條魚都放在火上烤,然後享用,接著彈一響指。那諾巴上前頂禮請求攝受。諦洛巴尊者說︰「你說什麼?我是個乞丐呀!」那諾巴又再三誠摯請求,諦洛巴尊者才攝受了他。這樣的行為並非是諦洛巴尊者因飢餓未得到食物而殺魚,而是因為那些魚是不知取捨之處的惡業眾生,他具有超度牠們的能力,為使牠們與他結上緣而享用魚肉,之後將其神識引到清淨剎土。

同樣,薩Ra哈以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熱以獵人的形象等,印度聖地數多成就自在者顯現劣種等極其低劣的形象。所以,對於(上師的)任何行為都不能生起邪見,應當唯一觀清淨心。如《功德藏》云︰「諸行不應生邪見,聖地數多自在者,顯現劣種惡行相,惡劣之中極惡劣。」如果將那些形象看作是邪行,觀其過失的話,則如頌云︰「長處於佛亦見過。」雖然是佛,但是也會有人見其過失。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於二十四年(不同經中說法不一)中做世尊的侍者。他精通十二藏,並能不參閱經文傳講。但是,他看世尊的一切行為都是欺誑的,他想︰除了有沒有一尋光的差別外,我們二人完全相同。生起這種邪分別念,並且說︰「二十四年為汝僕,除身具有一尋光,芝麻許德吾未見,知法我勝莫為僕。」說完就離開世尊了。當時阿難作為世尊的侍者,他問世尊︰「善星比丘將來轉生何處?」世尊回答︰「善星比丘現在只有七天的壽命,死後將於花園中轉生為一餓鬼。」阿難到善星比丘面前告訴他世尊所說的那些話。善星比丘想︰有時他的妄語也可能是真的,所以這七天中我應謹慎行事,七天過後我再羞辱他。於是七天中未進飲食。到了第七天的早晨,(因為已)口乾舌燥,於是他喝了一口水,沒想到水未消化而死去。死後,於花園中轉生為一具有九種醜相的餓鬼。

因此,若看到聖者上師的行為有過失,則應自相呵責,並且想︰這是我自己的心識、眼識不清淨所致,上師的行為無有絲毫過失或罪業,應對上師更加生起信心和清淨心。如《功德藏》云︰「自己未調自心前,迷亂觀察無量罪,善星精通十二藏,見師行為狡詐相,善加思惟改自過。

此外,假如上師聖者表面似乎對自己特別憎恨,我們也不應生起瞋恨心,而應想︰上師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種過失,才如此呵斥我。即上師觀察到以呵責方式調伏我的時機已成熟,於是才如此調伏。應當在上師心情平靜時,到上師面前作懺悔等。如《功德藏》云︰「倘若上師現忿怒,見己過失呵責調,時機成熟應懺悔,如是智者不著魔。

平時自己在上師的身邊時也是同樣,上師從座上站起時,自己不應仍坐在座位上,而應立刻站起;上師安坐時應(向上師)問安,再觀察時機,供養適合上師心意的用品等。上師行走之時,隨行也是一樣。若走在上師的前面,則後背對著上師,故不應走在上師前面;若走在上師的後面,則會踩壓著上師腳印,故也不應走(在上師的後面);若走在上師的右側,則處於首席之位,故更不應走在上師右側。因此,應當在上師的左側稍後的位置恭敬隨行。若因路途有怖畏,請求上師開許後走在前面也不相違;上師的坐墊和乘騎(車輛等)也是如此,不應踩踏上師的座墊、乘坐上師的車輛等,也不應猛厲開關上師的門或用力敲門,應輕緩開關。在上師的面前時,應斷除身體的弄姿作態,表情的嘻笑顏開或陰險憤怒等,也應捨棄說妄語、未經觀察的胡言亂語、戲耍玩笑等滑稽語以及無意義的無關綺語。應懷著恭敬畏懼之心,捨棄無所謂的心態等,當修學寂靜的威儀。如《功德藏》云︰「上師起時莫安坐,坐時問安供受用,若行莫隨前後右,踏墊坐乘等折福,不應猛厲敲師門,捨棄弄姿笑怒容,妄亂玩笑無關語,三門寂靜而依師。

假若有其他的補特迦羅辱罵、瞋恨上師,自己不應與其為友,如果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制止他們的邪見和詈罵等,就應當去制止,若無能力則不應與其暢所欲言。如《功德藏》云︰「詈罵瞋恨上師者,不應為友盡力止,暢所欲言增大罪,失毀一切諸誓言。

此外,對上師的眷屬和金剛兄弟姐妹們也是同樣,無論相處多久也不應心生厭煩而應和睦友好相處,猶如腰帶一樣;無論暫時遇到任何事情,都應捨棄驕慢,來往融洽,猶如食鹽一樣;對方的惡語中傷、無理爭吵或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也應盡力忍耐,猶如柱子一般。所以應和睦相處,恭敬依止。如《功德藏》云︰「和睦相處如腰帶,融洽交往如食鹽,極具忍耐如柱子,親近師眷與道友。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1/2 上午 08:59:05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0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

這樣依止上師的一切方法已明確後。譬如,依止勝妙水池的天鵝不會攪混池水,而是輕盈嬉戲,盡情享受;蜜蜂飛入花叢中時,不會損壞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華後便離開。同樣,我們應當了知︰無有疲倦、不厭其煩地依教奉行,受持上師的意趣,依靠信心與精進的近取因,住於上師聖者心相續中的一切聞思修的功德能融入自己的相續中,就像從一標準瓶傾入另一標準瓶中一樣。如《功德藏》云︰「如依勝池之天鵝,蜜蜂品嘗花汁味,恆時相處稀奇行,無有疲厭持師意,信心近取得功德。

上師、聖者行持菩薩行、積累福德智慧廣大資糧時,自己也應發心供養微薄的財物受用或身語勞作,直至僅以意念隨喜等結上善緣,由此聖者的無上發心力所產生的一切善業資糧,聖者獲得多少自己也將同樣獲得。例如從前兩個人一起前往衛藏(拉薩)。一個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沒有其他口糧。他將少量的豆粉放入另一個人許多精白的糌粑中混合。過了幾天,有許多糌粑的人說︰「你的豆粉差不多用完了吧,我們去看看有沒有用完。」然後兩人去看,「噢,現在豆粉還沒有用完」。這樣看了數次豆粉一直沒有用盡。最後只好與所有糌粑一起吃完。同樣,他人造善業時,僅以少許財物供養或身語勞作等結上緣,也將獲得同等的善根。尤其是上師、善知識暫時的指派或信使,甚至包括清掃上師的居室在內,都是無誤資糧的聖道,應當盡力精進行持。如《功德藏》云︰「決定行持善法者,勝師廣積二資時,彼中皆能結上緣,役使信使清掃等,極勞具果勝資道。

皈依處以及積累一切資糧之無上福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的。尤其是上師灌頂傳法時,十方三世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勝加持融入於上師的相續中,並且安住於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境界中,所以,其餘時間百千供養不如此時供養一口食物的福德大。觀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樣,如果了知形象雖然是某某本尊,而本體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師外,別無其他,則能速得加持。在相續中欲生起圓滿次第的智慧,唯以對上師的誠信恭敬與上師的加持力和合,自相續中就會生起上師心相續中所證悟的智慧。所以,修持生圓次第等一切聖道的所修之本體,都可包括在上師本性中,一切經典、續部中都說上師乃是真佛。如《功德藏》云︰「何為皈處資糧田,修師瑜伽內外二,所修生圓體攝師,經續說師為真佛。」因此說,上師的密意安住於與諸佛無二無別之中,為了引導我們這些不清淨的所化眾生而化現為補特迦羅的身相。

上師在世時,我們應當精進依照上師教言修持,並以三種承侍使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為無二無別。若非如此,上師在世時沒有承侍供養,不依教奉行,而當上師不在世時卻繪製影像或說些進行修持(上師瑜珈)、修習實相之類的話,然後尋找另一甚深法,不具備使上師心相續中的斷證功德融入自相續的誠信恭敬,不進行祈禱等,這是所謂的「能修所修相違」。(要想)在中陰界中能面見上師、上師指引道路等,這也需要自己無量的誠信恭敬與上師的悲心願力聚合才會產生那樣的結果。當然上師不可能親自去中陰界,如果自己沒有誠信,不恭敬上師,無論上師多麼賢善也不可能出現在中陰界為你指引道路。如《功德藏》云︰「凡夫愚者繪像修,上師在世不承侍,不知師意修實相,能所修違誠可悲,無信中陰見師難。

首先觀察上師,所謂的善巧觀察是指在未結上求灌頂求傳法的緣分之前善加觀察,之後如果是具足法相的上師則依止,若不具足法相則不依止。已經依止了上師後,上師無論行為怎樣都應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視為功德,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如果生起惡分別念,則會導致不可思議的過患。

所謂的觀察上師,本來是指需要經典續部中所說的一切功德完全具足的一位上師,尤其是心相續中具有菩提心這一條件必須具備。總而言之,觀察上師可以攝於觀察是否具有菩提心這一條件中。如果心相續中具有菩提心,從今以後不可能不成辦弟子們今生和來世的一切利益,這位上師所傳的正法也是與大乘道相關的,所以也會令所有的弟子趨入正道中;如果不具有菩提心,上師被私欲所牽,便不可能很好地調伏弟子的相續,所傳的法無論多麼甚深稀有,但最後只能是為了尋求現世的利益而已。

因此說,觀察上師的一切要點可以攝於觀察具不具有菩提心這一條件中。如果自心相續中遍滿菩提心,則無論他的(外表)裝束等如何也應依止;若自相續中遠離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暫時的出離心、厭離心、專心修法以及威儀如法等如何善妙,也不應依止。但是,對於那些自相續以隱匿形式而住的高僧大德們,我們這些凡夫無論怎樣觀察也不能了知他們不共同的功德。還有些狡詐、欺誑者,利用裝模作樣騙人的善巧方便冒充聖者,(因此難以分清真假,這時)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緣的上師非常重要。即︰僅僅見到上師或聽到上師的語言,甚至只聽到上師的尊名也會周身汗毛悉豎,激動萬分,生起無比信心,心情驟然改變,這說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師,不需要觀察(也應依止)。

據說,從前絨頓拉嘎上師告訴密勒日巴尊者說︰「你生生世世的上師是住在南方卓窩隆寺廟的聖者大譯師馬爾巴羅札,你應當前往(南方依止他)。」密勒日巴尊者僅僅聽到馬爾巴尊者的尊名時,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自下定決心︰縱遇命難也一定要去拜見上師,並且受持上師的意趣。後來親自去拜見上師的時候,馬爾巴尊者則以耕田農夫的形象來迎接密勒日巴尊者。在途中相見時,雖然密勒日巴尊者不認識上師,但當時,自己今世的敏銳分別念全部當下便消失了,他怔怔地站在那裡。總的來說,對於上師(的看法)也與自己內心清淨與否以及業力有關。所以,為自己傳授正法竅訣的恩師,行為如何都應當不離真佛之想。如果自己沒有宿緣,則無有值遇賢善上師的機會;若自己內心不清淨,值遇真佛也不會見其功德,因此值遇自己宿世受過恩德的上師非常重要。

中間依止上師時,何時何地都應當不顧寒熱飢渴等一切困難,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誠心誠意恭敬祈禱。自己暫時的一切所作所為也應請示上師,上師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誠摯信心依止上師。

所謂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行,是指對上師聖者的一切行為善加觀察之後,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樣去修持依教奉行。如世間俗語云︰「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總之,修行者也是模仿往昔諸佛、佛子的行為。弟子依止上師也同樣應隨學上師的一切行為。所以,上師的意趣行為怎樣,(弟子)相續中也應當得到。譬如︰弟子依止上師應像神塔小像從印模中取出來一樣,印模中有什麼樣的圖案,全部會顯現在神塔小像上。同樣,上師心相續中有怎樣的功德,弟子也應與上師相同,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與師相同的功德。

因此,首先應當善巧觀察上師,中間善巧依止上師,最後善巧修學上師的意行,這樣的弟子無論如何必定會趨入正道。如《功德藏》云︰「首先善巧觀察師,中間善巧依止師,最後善巧學意行,此人必將趨正道。」因此說幸遇一位具有一切功德的殊勝善知識,依止時應當不顧惜身命,像常啼菩薩依止法勝菩薩、大智者那諾巴依止聖者諦洛巴、密勒日巴尊者依止馬爾巴羅札尊者那樣。

常啼菩薩是如何依止法勝菩薩的呢?從前,常啼菩薩尋求智慧波羅密多法門時。一次在一片曠野上,從空中傳來這樣的聲音︰「善男子,前往東方,將會聽聞到智慧波羅蜜多,不要在意身體勞累、昏沉睡眠、寒冷炎熱、白晝黑夜,也不應左顧右盼,應當勇往直前,不久你就會獲得智慧波羅蜜多的經典或見到具有智慧波羅蜜多法門之說法比丘。爾時,善男子,汝應於此聖者前聽聞智慧波羅蜜多,對他生起本師想,並且恭敬正法,隨後依止而行。若見其享受五種欲妙,也應了知彼乃菩薩之善巧方便,不應不起信心。」聽到此話後,他便前往東方,沒走多遠,他意識到︰我怎麼沒有問問那聲音,(需要走多遠呢?)現在,我根本不知道宣講智慧波羅蜜多法的地方,到底往哪裡走呀!他失聲痛哭,並且暗下決心︰乃至未聽聞到智慧波羅蜜多法門之前,我決不在意辛勞疲憊、飢餓乾渴、昏沈睡眠、白晝黑夜等,應如死去了獨子的母親一樣,沒有其他的作意,(不知)何時才能聽聞到智慧波羅蜜多法呢?想到這裡,他異常悲痛。

這時一位如來的身相出現在他面前,先讚頌求法的功德,後告訴他說︰「距離此地五百由旬的地方有一名為香積的城市,由五百個七寶裝飾的花園圍繞,一切功德吉祥圓滿。位於十字中央的是法勝菩薩的七寶宮殿,其周圍達一由旬,並且花園等受用圓滿。法勝大菩薩及其眷屬六萬八千女眾一起享受五種欲妙,盡情享用歡樂宴會,快樂無比。在那裡,法勝菩薩三時為眾眷屬宣講智慧波羅蜜多,你親近他,就會聞到智慧波羅蜜多。」常啼菩薩聽到這話後無有其他作意,當時他聽聞到了法勝菩薩在彼處宣講智慧波羅蜜多的法語,也現前了許多禪定法門。並且見到十方世界無量諸佛在宣說智慧波羅蜜多,他們說法後,讚嘆法勝菩薩,然後不見了。

常啼菩薩對法勝菩薩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信心和恭敬心。他想︰我應以如何方式前去拜見法勝菩薩呢?因我非常貧窮,無有衣服、珍寶、妙香、珍珠等任何資具供養善知識法勝菩薩,所以我應當出賣自己的身體,以所得的資財供養法勝菩薩。從無始輪迴以來我曾賣過無數次身體,並以貪欲之因,無數次身墮地獄,遭受砍割而虛度,但都不是為了求得這樣的正法,也不是為了供養這樣的高僧大德。於是他便到集市中心高聲叫賣︰「誰買人?有誰想買人?」但是,因為魔王波旬對常啼菩薩為正法如此苦行生起了嫉妒心,(從中作梗),以致無有任何人聽到常啼菩薩的聲音。他沒有尋到買自己身體的人,便到一旁悲傷哭泣,淚水奪眶而出。這時,帝釋天王想觀察常啼菩薩的意樂,於是化為婆羅門的身相,來到他的面前說︰「我不需要人,但我要做一次供施,需要人肉、人油以及人的骨髓。如果你肯賣,我可以給適當的價錢。」常啼菩薩立即用利刃穿破右手,鮮血噴出,又割下右腿上的精肉,準備到牆角下割開骨骼而取骨髓時,一位商主的女兒從樓上看到了這種情景,來到常啼菩薩面前問︰「善男子,您為何這般痛苦地折磨自己呢?」常啼菩薩向她講述了為了供養法勝菩薩而賣身的經過。她又問︰「那麼對他做如此承事會得到什麼功德呢?」「他宣講諸佛菩薩的善巧方便法以及智慧波羅蜜多,若可依此修學,則獲得一切遍知,並將具足佛的諸多功德,還能夠將聖法如意寶分享給一切眾生。」「為了那些功德中的每一分功德,即便是捨棄恆河沙數身體也值得。但是,請你不要令自己遭受如此的疼痛,您供養法勝菩薩所需要的一切資具我可以給您,並且我也與您結伴前去法勝菩薩面前(聞法),我也希望得到那些功德,增長善根。」此時,帝釋天王也現出了自己的身相對常啼菩薩說︰「我是帝釋天,是為了觀察你的意樂而來,你需求什麼我可以賜予。」常啼菩薩說︰「請賜予我佛的無上功德。」「這不是我的界境,所以無法賜予。」「那麼,我的身體要完全恢復不需要您費力,我可以依靠真實諦的加持。」「是什麼真實諦呢?」他說︰「願以諸佛不退轉授記之真實諦與我自己堅定不移的殊勝意樂之真實諦、以及此等真實語,使我的身體恢復如初。」說完身體便與從前一模一樣,帝釋天也不見了。於是,常啼菩薩與商主之女一同去了她父母家中,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之後,取了許多供養的資具,商主的女兒及其五百名侍女一起坐上馬車,與其父母及其眾多隨從一同奔赴東方。

(不久來到了)香積城,見到法勝菩薩正在為成百上千的眷屬宣講正法。見此情景後常啼菩薩獲得了猶如比丘入於禪定般的安樂。於是與五百名女眾隨從下了馬車,前去法勝菩薩面前。

在那裡有一所由七寶組成的智慧波羅蜜多宮殿,紅色栴檀嚴飾,各種珍珠瓔珞覆蓋,四方安置四盞如意寶燈,在四個白銀香爐中燃著的全是黑沉熏香,中央的四寶篋內放置有用琉璃溶液撰寫在金函上的智慧波羅蜜多,眾天人前來供養經函常啼菩薩、商主之女及五百女僕詢問了原因之後作了善妙供養。之後來到法勝菩薩為眾人傳法的座前。常啼菩薩及五百女眾隨從向法勝菩薩供養了那些供品,商主之女及其隨從發了殊勝菩提心,因常啼菩薩問了︰「前面見到的諸佛是從何而來,去於何處?」所以法勝菩薩宣講了《諸佛無來無去品》之後從法座上站起回到家中,七年間安住於一等持的禪定中。

在此期間,常啼菩薩與五百女眾眷屬始終未曾睡眠和安坐,僅以站立行走兩種威儀度日,一心期盼著法勝菩薩出定宣講正法。七年即將過去之時,諸天人告訴常啼菩薩︰「現在還有七天法勝菩薩將出定宣講正法。」於是他與五百女眾眷屬一起去法勝菩薩將要傳法之處一由旬以內的地方進行灑掃,為了不起灰塵首先需灑水時,魔王波旬使所有的水都不見了。常啼菩薩便刺破自己身體的所有脈管,用鮮血灑地壓塵,商主之女與五百眷屬也刺破各自身體所有的脈管,灑血壓塵。這時帝釋天王將所有的血用天境的紅栴檀加持(之後,那塊地就變成紅色)(據說是現在的成都某處)常啼菩薩及其眷屬設置獅子座,一切陳設圓滿之後,法勝菩薩入座,宣講了智慧波羅蜜多。因此常啼菩薩獲得了六百萬禪定法門,面見了無數佛陀,從此以後在夢中也不離面見如來,據說現在常啼菩薩在妙音無盡如來座下。

同樣,大智者那諾巴依止諦洛巴尊者時,也經歷了千辛萬苦,即如前面所說的諦洛巴尊者以乞丐的形象安坐時,那諾巴上前拜見後請求攝受,諦洛巴尊者最後答應了。之後他無論到何處都帶著那諾巴,但一直未傳法。

一日,諦洛巴尊者帶那諾巴到了一座九層樓的樓頂說︰「依照上師言教行持,卻不知有沒有能從此樓頂跳下去的?」那諾巴想︰這裡沒有其他人,這一定是說與我自己的。於是他從樓頂縱身跳下,幾乎粉身碎骨,受了無量的疼痛和痛苦。上師來問他︰「痛嗎?」他回答︰「不但痛,而且簡直成了屍體一樣了。」諦洛巴尊者做了加持後,他的身體恢復如前。又將他帶到一處說︰「那諾巴生火。」火生好後,上師將許多長長的竹竿上面塗上油在火上烤完,做成非常堅硬銳利的竹刺,說︰「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也需要這樣的苦行。」便將這些竹刺插入那諾巴手指和腳趾間,他身體的所有關節都僵直了,感受了無法忍受的痛苦。上師到別的地方去了,幾天後回來取出那些竹刺。從傷口處流出許多血和膿水,諦洛巴尊者又做了加持後將其帶走。

一天諦洛巴尊者說︰「那諾巴,現在我肚子餓了,你去討一些吃的吧。」那諾巴到了許多農夫正在吃飯的地方,討了滿滿的一托巴熱氣騰騰的稀粥,回來後供養上師。諦洛巴尊者則津津有味地享用著,顯得十分歡喜。那諾巴心想︰我以前跟隨上師做了那麼多事,從未見過上師像這次這麼高興,如果現在再去討會不會還得到少許。於是他又帶著托巴去了。那些農夫已經去幹活了,剩下的稀粥放在原地。他想現在我偷一點也沒事,想後拿起便逃,但被那些農夫看到了,追趕上來逮住他,將他打得半死。他又受了無量的苦痛,不能站起只好在那裡躺了幾天,上師又來做了加持後帶他走了。

一日諦洛巴尊者說︰「那諾巴,我現在需要許多財物,你去偷吧。」於是他到一位富翁家去行竊,結果被人察覺後逮住了他,又將其打得死去活來。幾天後,上師來到他面前問他︰「痛嗎?」他如前回答(不但痛而且簡直成了屍體一樣)。上師做了加持後,又將他帶走。這樣的大苦行共受了十二次,還有十二次小苦行,如此他前後經歷了二十四種苦行。

這樣,所有的苦行圓滿後,一天,諦洛巴尊者說︰「那諾巴,你去打水來,我在這裡生火。」那諾巴提水回來時,上師生完火後,便站起,來到(他面前),左手抓住那諾巴的喉竅說︰「那諾巴,把頭伸過來。」說罷,右手脫掉鞋子,拿起鞋便猛擊他的額頭,那諾巴驟然昏迷,失去知覺。蘇醒之時,在他的相續中生起了上師心相續中所有的功德,師徒二人的意趣成為無二無別。

這樣大智者那諾巴經歷了二十四次苦行,但實際上,因為是依照上師的教言,所以成了清淨業障的方便,雖然形式上只是無意義的勞苦,好像無有一個是正法。即上師也未宣說一句正法,弟子也未進行如一次頂禮等的修持善法,但因值遇成就的上師後,不顧艱難困苦,遵照上師的言教行持,以清淨業障之力即可在相續中生起證悟的(智慧)。所以,所有的修法中沒有超過依照上師言教行持的修法了,依教奉行的功德非常廣大。同樣,對上師的教言置之不理的過失也特別嚴重。還有一次,諦洛巴尊者說︰「那諾巴,你不要擔任布札馬希拉寺護門班智達之職。」後來,那諾巴去印度中部地區時,巧遇布札馬希拉寺護門班智達圓寂了,無有其他人能夠與外道辯論。便請求他︰「需要您做北門的護門班智達。」再三誠懇請求後,他做了北門的護門。一次與外道辯論,數日也不能辯勝,於是祈禱上師。一日,他定睛一看︰諦洛巴尊者出現在自己的面前。他說︰「上師,您的悲心實在微弱,我前面百般誠摯祈禱,您也不降臨。」「我不是說過了嘛,不讓你做護門班智達,現在你將我觀想在頭頂上,以期克印指著外道,即可辯勝。」依上師所說而行,結果那諾巴獲勝,擊敗了所有的外道。

同樣,密勒日巴尊者也如此依止了馬爾巴羅札尊者,情況是這樣的︰在阿里貢塘地方有一名為密勒希Ra嘉村的富戶有子女兩個,哥哥名為密勒聞喜,也就是至尊密勒日巴,他們兄妹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所有財產全部被伯父勇仲嘉村掠奪去了。他們母子三人飲食財產一無所有,備受種種艱辛。之後,密勒日巴從勇敦措嘉和拉吉俄窮那裡學了咒術與降冰雹術,壓死了伯父的兒子、兒媳等共三十五人。因當地的人們過分欺凌他們,所以他又降了三牆板高(大約三尺厚)的冰雹。

對以往所造的惡業追悔莫及,於是生起修法之心。依照上師勇敦的教言,到一位大圓滿上師絨敦拉嘎面前求法。絨敦拉嘎上師說︰「我此殊勝大圓滿法,根為生起勝,頂為證得勝,果為獲得勝,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具有宿緣者不需修持,僅以聽聞就能解脫,乃是極利根具有法緣者所修之法,所以賜與你此法。」賜予他灌頂和竅訣。密勒日巴心想︰我最初學咒術時,僅僅十四天就出現了明顯驗相,學降冰雹術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現在此法比咒術、降冰雹術更容易,因「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具緣者無需修持」,我既然已遇到此法,也算是具有宿緣的人。所以他沒有修持,整天沈湎於睡眠之中,結果正法與補持迦羅(的相續)已背道而馳。過了幾天,上師說︰「聽說你是個大罪人,確實是真的。我對此法也有點過於誇張,所以現在我無法調伏你。在南岩卓窩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諾巴的親傳弟子──聖者大譯師馬爾巴羅札。他是新密宗的成就者,三地無與倫比,你與他具有前世的緣分,你應當前去那裡。」當時僅僅聽到馬爾巴譯師的尊名,他內心生起無以言表的歡喜,全身汗毛悉動、安樂無比、熱淚盈眶,生起無比的誠信與恭敬心。暗自思惟︰不知何時才能遇到上師,得以見面。於是立即前往南岩。(與此同時)上師佛父佛母也出現了許多殊勝夢境,知道密勒日巴至尊將要到來。於是馬爾巴尊者便裝扮成耕地(農夫的形象)到龍達路邊迎接他。密勒日巴尊者首先遇到上師之子達瑪多得在放牧,然後繼續向前走,在路口遇到馬爾巴上師在耕地。剛剛見面,就產生了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喜悅之情,滅盡了今世所有分別念,稍怔片刻。當時他並不認識上師,他講述了前來拜見馬爾巴上師的原因。上師說︰「我可以把你介紹給馬爾巴,你來幫我耕這塊地。」說完賜給他滿滿一瓶酒就走了。密勒日巴尊者把留下的酒一飲而盡。剛好耕完土地時,上師叫他的兒子來喚密勒日巴一起回去拜見上師。頂禮後他說︰「上師啊,我是來自拉多地方的一個大罪人,願將身語意三門供養上師,請求上師(賜與)衣食與正法,願賜我即身成佛。」上師說︰「罪孽深重,怪不了我,也不是我讓你造罪的。不過你究竟造了什麼罪?」密勒日巴尊者詳細敘述了(造罪)經過。上師說︰「無論如何,供養身語意很好,但是衣、食和正法三者不能全部給你,要麼給你衣食,你去別處求法,或者傳與你正法,到別處尋找衣食。二者只能選擇其一。如果選擇我賜與正法,即身是否能成佛(主要還是)依靠你自己的精進與毅力。」密勒日巴尊者說︰「那麼,我前來依止上師的目的是求法(所以選擇得法),衣食可以到別處去尋找」。於是尊者在上師那裡住了幾天後,就到南岩一帶化緣去了。結果化到了二十一藏斗青稞,其中用十四藏斗青稞兌買了一口四角銅鍋,剩餘的七藏斗青稞裝入口袋裡,然後帶上銅鍋等回去到上師面前供養。密勒日巴將青稞堆進上師房裡放在地上,幾乎佔滿了整個房間。上師站起來問道︰「你這個小夥子好大的力氣,你想用手力壓死我們這些人呀?把青稞拿出去。」邊說邊用腳踢他,「必須將這些青稞弄到外面去」,後來密勒日巴尊者只供養了那口空空的銅鍋。

一次,上師說︰「我有許多來自衛藏具有信心的弟子,經常遭到雅卓打隆巴及浪巴地區人們的毆打,不能順利前來供養飲食(受用)。所以,你到那兩處降一次冰雹,那也是修法,如果有效,我會傳竅訣與你。」於是密勒日巴到那兩個地方降了冰雹,回來後請求上師賜與竅訣。上師說︰「你降了三粒冰雹,就想得到我辛辛苦苦從印度求來的法啊?如果真的要想得法,南岩拉卡瓦地區的人們經常毆打我那些來自涅洛若的弟子們,並且對我也是非常輕蔑,你去那裡詛咒他們,若咒術靈驗,出現效果,我將把大智者那諾巴一生一世成佛的竅訣傳授與你。」在彼處同樣咒力達到了(預期)效果,回來後又向上師求法。上師冷笑︰「嘿嘿,你想要我不惜身命求得的那些還帶有空行溫熱氣息的竅訣(是指經空行加持,並由空行護持未有染污的清淨法門)作為你造罪業的賞賜品嗎?是開玩笑還勉強可以,這實在太可笑了,如果不是我是另一個人的話,也可能殺了你。現在你自己去賠償雅卓地區人們的莊稼,使拉卡瓦所有人們起死回生,那樣的話我傳給你竅訣,否則,不要來我這裡。」受到上師這樣的呵責,他非常傷心失望,哭了很長時間。

第二天早晨,上師來安慰他說︰「昨晚我對你訓斥得太重了,你不要不高興,慢慢來,不要著急,我會傳竅訣給你。你是一個勤於做事的人,所以,你幫我兒子達瑪多得建造一座房子,竣工之後,我不但傳竅訣與你,還將為你準備衣食。」密勒日巴說︰「在這期間如果我沒有得到法而死去了怎麼辦呢?」上師說︰「我可以保證這期間你不會死。對法不能太誇張,據說你是一個十分精進的人,若能勤修我的竅訣,或許即身也能成佛。」這樣諄諄教誨一番後,讓密勒日巴在東山建一座圓形房屋,在西山建一座半圓形房屋,於北山建一座三角形房屋。所有的房屋僅建起一半時,上師就來呵責,令他全部拆毀並將土石放回原處。在背運這些土石過程中,密勒日巴後背生了一個瘡,他想︰如果請上師過目只有挨罵,請師母看,又會說在誇功。所以沒有給他們看,只好獨自哭泣。之後,招呼道友去祈求傳法,師母也請求上師賜法與他。上師對師母說︰「你去準備一些豐盛的飲食,帶他到我這裡來。」密勒日巴來後,上師念了皈依的傳承,傳了皈依戒後說︰「這些都是共同之法,如果想要不共密宗竅訣也需要如此做。」又簡略地講述了那諾巴傳記中苦行的情況後問道︰「你能夠這樣苦行嗎?看來很困難吧!」聽到這些,密勒日巴生起了強烈的信心,淚流滿面,並且立下了「謹遵師命」的堅定誓言。

幾天過後,上師出去又將他帶到西南方向一處險要位置,對他說︰「你在這裡建造一幢灰白色四方形的九層樓,加上寶頂共十層,建好後不會再(讓你)拆毀,並且傳你竅訣,你一心修持時,我將為你準備修行的口糧。」這樣在打地基時,上師的三大意子遊戲時滾來一塊大石頭,他也用來砌地基了。二層樓剛剛修好,上師來看後問︰「這塊石頭是從哪裡取來的?」他講述了緣由。上師說︰「我的那幾位弟子是修生圓次第的瑜伽士,他們豈能作你的奴僕,快取出那塊石頭送回原處。」他又從房頂開始拆掉,取出那塊石頭送回原處了。上師又說︰「你自己再搬回來放上吧。」他又搬來如前一樣放好,繼續建造。第七層樓建起時,腰部又生了一個瘡。上師又來對他說︰「你暫時把這個工程放下來,在下面建一座有十二根柱子帶衛生間的走廊。」他又開始修建,走廊竣工時,脊背上又生了一個瘡。

當時,藏絨地方的梅敦村波來求勝樂金剛的灌頂,多勒地方的策敦旺額求密集金剛的灌頂。他們二人來時,因為建房這一事情馬上就要完成了,所以,密勒日巴就跑去,希望能得到灌頂,坐在灌頂行列中,但又遭到上師的責罵和痛打,並把他從灌頂行列中趕了出來。當時,密勒日巴整個背上已傷痕累累,三個瘡口流出膿血,疼痛難忍,但他仍然背上土器繼續修建房子。

又一次,絨地的鄂敦秋多來求喜金剛的灌頂。當時,師母將私房財產一顆大松耳石給了他,做為灌頂供品。他又坐在灌頂行列中,結果像上次一樣挨了一頓痛打和責罵,沒有得到灌頂。他想︰現在肯定不會得到法了。於是漂泊異鄉,到了南岩地區。一戶人家請他念誦《般若八千頌》,在那裡看到了常啼菩薩的傳記,以此為緣,他想︰為求正法,要堅持苦行,恭敬上師,依教奉行,令師歡喜。於是他便返回來。回到上師那裡後仍然只是挨打受罵,所以他非常傷心失望。這時,師母派他到鄂敦上師面前去求法,鄂敦上師傳給他竅訣後,他進行修持,但是因未得到上師的允許,所以(相續中)未能生起少許功德。後來遵照上師的吩咐隨鄂敦上師一起到馬爾巴上師面前。一日,在一次薈供的行列中上師嚴厲呵責了他和鄂敦上師及師母,又狠狠地打了他們,並將他趕了出去。他心想︰我所造惡業的罪障如此深重,不但自己受苦,還連累鄂敦上師及師母受這樣的苦難,現在不能得到正法反而只有造罪,還不如自殺死了好。想到這裡,他準備自殺,被鄂敦上師勸住了。這時馬爾巴上師怒氣已消,將他們師徒二人(鄂敦上師和密勒日巴)喚到面前,從此開始攝受了他,並賜與許多善妙的教誨,給他取名為密勒金剛幢。勝樂金剛灌頂時,上師現量顯示了六十二本尊壇城,賜他密名為笑金剛,所有的灌頂與竅訣以注滿妙瓶的方式傳授給他。密勒日巴也是猛厲精進苦行修持,最後獲得了殊勝和共同的成就。

因此說,往昔出世的所有印度和西藏的大智者、持明成就者他們也都是依止了真正的上師善知識後,依照上師言教行持,最後與上師意趣成為無二無別的。所以我們對上師的一切行為不能生邪見,並且不應有欺誑、狡詐的心態,應以正直秉性來依止上師。如果沒有這樣依止,僅僅說一個小小妄語,其罪業也是極其嚴重的。

從前,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攝受了眾多眷屬。一次他正在傳法時,他的上師以乞丐的形象來到他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眾中頂禮自己的上師,便裝作沒看到。下午集會結束後,他立即去拜見上師,並作頂禮。上師說︰「剛才為什麼不頂禮?」他說︰「我沒有看見上師。」話剛出口他的兩顆眼珠就落到地上了。後來他請求上師寬恕,並說了實話。上師作了加持後,他的眼睛才恢復。

此外印度大成就者黑行大師也是同樣。他與許多眷屬一起進入航船渡海時,他想︰我的上師雖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從世間的眷屬受用等方面來說我還是更勝一籌。剛剛生起這個念頭,航船立即沈入海中,在水中遇到極大的艱難時,他馬上祈禱上師,上師親自降臨解除了他海水的怖畏。上師說︰「因你生起了很大的慢心,所以得到這樣的報應。我也是沒有致力於尋求眷屬受用,否則,若致力於那些的話,至少也會成為與你同樣的人。」

如此說,往昔已出世了無數不可言說的佛,以他們的大悲心也未能救護我們,而今我們這些眾生仍然漂流於輪迴的大苦海之中;昔日湧現的不可思議的成就者高僧大德,我們也未能成為他們慈悲觀照的對境,甚至連面見他們的緣分也沒有。如今佛法已到末期,五濁增盛之時,我們雖已獲得了人身,但只是隨不善業而轉,不知取捨之處,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漂泊於空曠的荒野中一樣。此時,諸上師、善知識、聖者們以無量的大悲心垂念我們,即顯現適合各自不同緣分的補特迦羅身相,雖然他們安住於佛的密意中,但行為卻隨順我們凡夫,並透過善巧方便攝受,使我們趨入殊勝正法之門,打開我們取捨的雙眼,並無有錯謬、無有迷亂地開示了解脫遍知的勝道。實際上,上師的功德與諸佛無有差別,對我們來說,上師則以勝過諸佛的恩德加以救護。因此,我們應當隨時隨地以三種信心精勤依止上師。

雖遇聖士仍為劣行誘  雖獲勝道仍漂非道中

我與如我惡性諸有情  正法調伏自續祈加持

依止上師之引導終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1/2 上午 08:59:37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1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 全知巴楚仁波切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如《三相燈論》云︰「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利根故,極勝秘密乘。」如此說,此秘密金剛乘有許多入門之道,也有眾多積累資糧之方便,不需極大的苦行,而具有證果的甚深方便,其根本主要倚賴於轉變欲樂。如頌云︰「諸法即緣故,住於欲樂上。」這樣傳法之處和上師等不能觀為平庸不淨的顯現,應明觀五種圓滿而聽聞。即︰明觀住處圓滿為密嚴法界宮,本師圓滿為法身普賢王如來,眷屬圓滿為如來密意傳承、持明表示傳承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或者明觀說法之處為銅色吉祥山蓮花光宮殿,傳法上師為烏金蓮花生大士,我們聞法的眷屬也觀為八大持明及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之自性;或者明觀住處圓滿為東方現喜剎土,本師圓滿為報身金剛薩埵,眷屬圓滿為金剛部的尊眾──勇士勇母之自性;或者明觀住處圓滿為西方極樂世界,本師圓滿為無量光如來,眷屬圓滿為蓮花部的尊眾──勇士勇母、男女本尊之自性無論如何,法圓滿為大乘法,時圓滿為本來常有相續輪。這些法本來即是清淨,應當了知這樣觀想並不是將非清淨之法觀為清淨,而是為了達本來清淨之本性如此觀想。怎樣清淨呢?上師是三世諸佛之本體,上師的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總集三寶;又身為上師、語為本尊、意為空行,總集三根本;又身為化身、語為報身、意為法身,總集三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上師攝受了賢劫千佛也未能調伏的我們──濁時眾生,從慈悲與恩德方面來講上師超過了諸佛。如頌云︰「上師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師即僧眾,一切能作乃上師,師為具德金剛持。」我們聞法眾眷屬也同樣具有本體如來藏,已獲得了珍寶人身,並遇到了善知識以方便教言攝受,所以是未來之佛。如《二觀察續》云︰「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垢淨現真佛。」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1/2 上午 09:11:1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包括祈請及依止上師等眾多教法之勝妙正法寶典:

http://211.72.163.194/pdf/28_001-560.pdf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第一世多珠千法王 菩提金剛無畏事業光尊者 造

圖登諾布仁波切 傳講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全知巴楚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http://211.72.163.194/pdf/22.pdf

五加行開示錄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1/2 上午 10:17:0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  全知無垢光尊者 ─《四法寶鬘論》 索達吉堪布 譯釋

令法入於道,有什麼方法呢?

令己所修之法入正道,首先必須依靠善知識,

依止具相上師極關要,眾多功德由彼而引生。

【令己所修之法入正道,首先必須依靠善知識,依止具相上師極關要】:要使修法入於正道,表面上看有很多方法,如發願、念經、祈禱、作佛事、閉關、放生、參學……但所有的方法中,最重要、最行之有效的就是依止善知識。

最近大家都在學《山法寶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對於修行人來說,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上師。」平時我們常說:「這個人的修行不一定究竟,因為他沒有上師。」戒律中也規定:剛出家的修行人,必須在十年當中依止上師。

什麼是「依止上師」?有人認為依止上師就是給上師提水、做飯,還有些女眾對我說:「上師,我現在沒辦法依止您,我要是個男眾該多好啊……」其實,真正的「依止」並不是這些,而是指在上師面前如理如法地聽受佛法,然後,身語意三門時時依上師的教言奉行。

然而,現在的人對佛法的知識太欠缺了,有時就連最基本的「上師」、「根本上師」、「依止上師」也分不清楚。前段時間我在上海時,有位老居士不承認聽法上師是他的依止師,我就問他:「你認為什麼樣才叫依止師?」他回答:「有個上師答應做我的依止師,而我心中也非常願意,這樣才叫依止師。」更有甚者認為:「給我講法的不是上師,沒有見過面的某某人,才是我的根本上師!」這些說法令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對佛法太乏瞭解了。

【眾多功德由彼而引生】:只有依靠上師,相續中的出離心、菩提心、聞思修行、看破今生等功德才能生起,否則,若認為自己了不起,不需要上師也能成就,過一段時間,你可能就跟世間人沒什麼差別了。

因此,依止上師是法入於道的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具有什麼條件,才算真正的善知識?

善巧方便慈悲心熾烈,寂靜調柔能忍奇恥辱,

威儀圓滿護戒及誓言,廣聞博學極富於修養,

加持無量能轉他人心,今生不染八法淨若空,

結緣具義解脫引導師,實乃濁世佛陀之化現。

善知識必備十個條件:

1)【善巧方便】:在引導眾生的過程中,上師不僅要有能力和智慧,也要有世出世間的善巧方便。

若一輩子在山洞裡閉關,沒有善巧方便也可以,但要想真正地度化眾生、攝受弟子,僅會講一點佛法是不夠的,還要具足為人處事的種種方便。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語言行為極具善巧,不管接觸世間人還是出世間人,皆能令他們心悅誠服。這就是善知識的一個法相。

2)【慈悲心熾烈】:縱然上師廣聞博學、智慧超群,但如果沒有慈悲心,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從不考慮其他眷屬;或者即使考慮,也只關心他們在世間法方面是否圓滿,而不認為他們對佛法特別欠缺,自己應想盡方法轉變其相續,令彼趨入解脫道,這種人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所以,巴楚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把善知識的法相全歸於一點,即具不具足慈悲菩提心,如果相續中遍滿菩提心,則無論他的外表、裝束等如何,也應該依止;若自相續中遠離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離心、厭離心、專心修法以及威儀如法等如何善妙,也不應依止。

3)【寂靜調柔】:上師的言行舉止、身口意三門應當寂靜調柔,不野蠻粗暴。

4)【能忍奇恥辱】:末法時代,肯定有很多人、非人、病魔、外緣等各種危害,作為上師,要能勇敢地安忍這一切。

我經常想:上師如意寶二十多年來風風雨雨是怎樣度過的,大家應該很清楚。在這個過程中,不管出現了多大的違緣,上師的聞思修行和講經說法始終沒有間斷過,這源於什麼?源於上師無比的勇氣和毅力。如今這個時代,修行或弘法利生想要一帆風順,不出現任何違緣,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座的各位法師,你們今後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不管遇到了自身的煩惱、弟子的邪行,還是人、非人的無端阻撓,都要學會堅強忍耐,這是最關鍵的,大家務必要記住!

5)【威儀圓滿】:行住坐臥要合乎威儀,以此才能令世人生信。

6)【護戒及誓言】:謹慎護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密宗的根本誓言。若對這些一點都不在乎,要想培養出誓言清淨、護戒如目的四眾弟子是不可能的。

7)【廣聞博學極富於修養】:對顯密的三藏十二部通達無礙,且將這些法如實修持,若不能如此,最起碼也要了知怎樣領眾修行。

現在很多人依止上師時從來不觀察這一點,他們認為上師慈悲一點,整天隨順弟子,就很值得讚歎了。弟子們關注的,不是上師有什麼聞思修的功德,而是上師會不會飛、有沒有神通、能不能降伏鬼怪、打卦靈不靈等等,對外宣傳時,也把上師當作氣功大師一樣,吹捧得怪力亂神……末法時代的顛倒不勝枚舉,實在無法一一道盡!

8)【加持無量能轉他人心】上師應具備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能對眾生有種強大的吸引力,不管對方是善是惡,自然能將他們的心轉變過來,趨入正法。

曾有個新聞記者,以挑釁的態度去聽一位法師講課,本想憑自己的聰明找出佛法的漏洞,之後與法師辯論,令其不得不承認佛教是迷信。然而,在聽法的過程中,他發現佛法竟然無懈可擊,而且法師講的也言之有理,於是想:「算了,今天不找他的麻煩,明天繼續!」接著又聽了兩三天,沒想到,他被佛法的道理深深折服,最後也心甘情願地歸入了佛門。

法王如意寶亦是如此,以前不管去哪個國家,都會遇到一些特別傲慢的人,開始時他們不把上師放在眼裡,但接觸一段時間後,他們的語氣就完全變了,高傲的頭也漸漸低下來了。在我心目中,像上師如意寶那樣的聖者,整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儘管我也接觸了一些高僧大德和上層領導,但從來沒有像在上師面前那樣,話都不敢說一句,即使要說,心裡也是特別害怕。上師平時說的話,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每一句對我都有極大的啟發性,加持力非常強,這就是真正具法相的善知識!

9)【今生不染八法淨若空】:不為世間八法所染,一點也不希求今生的利益,相續純淨得猶如無垢虛空。相反,如果一味地貪著名聲、財富、眷屬、權勢,這種人肯定不是善知識。

要注意的是,你們在依止上師前,事先多方觀察極有必要,但是,如果已經聽了法,依止了他,不管上師怎麼樣,弟子都應觀清淨心,如果再去譭謗,說他如何如何,過失是相當嚴重的!

10)【結緣具義解脫引導師】:無論誰與之結緣,皆能令彼獲得解脫。如同上師如意寶,不管什麼樣的眾生見到、聞到、接觸他老人家,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此乃釋迦牟尼佛的親口授記。

在大城市裡,常可以聽到「見解脫」這個詞,動不動就「見解脫的上師來了,大家快來見見啊!」人們拜見的時候,上師也不講什麼法,念幾句彌陀心咒後,下面的弟子便開始介紹:「大家很有福報啊,密宗裡有聞解脫、吃解脫,這位上師是見解脫!機會難得,快快供養啊……」若是真正的見解脫,那確實非常了不起,但這些人是不是呢?我也不好說,可有時聽說「見解脫」特別喜歡錢,我這個分別心重的凡夫心裡總會嘀咕一下,覺得他們的顯現太不可思議!

【實乃濁世佛陀之化現】:能引導與之結緣的眾生獲得解脫的上師,是真正的佛陀化身。

無垢光尊者在《上師心滴》中,講了許多上師的法相,後還增加了革瑪燃匝傳下的「無垢傳承」這一條。其他的論典,如《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事師五十頌》,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這裡不作廣說。總而言之,具有這些法相的上師,表面上看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但實際上,就像《涅槃經》講的:他們是佛陀的真實化身!

當以極大恭敬而依止,由彼將生無量無邊德:

厭惡三有出離無常觀,看破今生摧迷現我執,

心性調柔具備聞思修,信心廣大並且具學問,

此生有義來世獲勝果,實當悃愊依止諸賢能。

【當以極大恭敬而依止,由彼將生無量無邊德】:我們當以極大的恭敬心來依止上師,由此能產生無量無邊的功德。

依止的方式有上、中、下三種,不管哪一種,都不能離開恭敬心。有了恭敬心,上師相續中浩如煙海般的功德才能融入自己相續,否則,表面上再虔誠,相續中充滿了傲慢或不清淨,上師的意傳加持也不會融入自己的心海。

恭敬依止將產生哪些功德?

【厭惡三有出離無常觀,看破今生摧迷現我執,心性調柔】:對三有輪迴心生厭離,自然生起出離心和無常觀;對今生的一切能看破捨棄,摧毀貪瞋癡的迷亂顯現;我執、我所執的分別念全部得以清淨;原來粗暴的心也能變得調柔。

【具備聞思修】:具備聞思修行的功德。

如果上師十分喜歡聞思修,即使弟子本來沒有興趣,也會逐漸因上師的薰陶而覺得聞思修很有必要。當然,有時這也跟個人的習氣有關。前世聞思修習氣重的人,今生只要看幾眼法本,就會愛不釋手,天天琢磨裡面的內容;習氣非常薄的人,任你怎麼強調聞思修的重要也不管用,兩三天內強打精神看點書,過一段時間又不行了。所以,習氣對於修行人來說,還是特別重要。

談到習氣,我想起了前天來的一個領導,他到我家後一直說:「出家人很舒服啊,整天除了看書喝茶,什麼事情也沒有。每天我回到家,也像你們一樣把房門全部關上,自己好好地喝茶看書。本來我也差點出家了,但現在不可能了,已經有老婆孩子,真是痛苦!」第二天他又來我家,說了很多羡慕出家人的話。事後我想:「平時家裡也會來些客人,但一般都認為我很可憐,光是一個茶壺一本書,沒有任何的生活樂趣。沒想到,這個人的習氣與眾不同,如此讚歎出家的生活,可能他前世也是個出家人吧……

【信心廣大並且具學問,此生有義來世獲勝果,實當悃愊依止諸賢能】:信心廣大,具足學問,今生可以獲得無窮的利益,來世也能得到殊勝的果位。因此,應當誠心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

假如有兩種人,一是事業發達、財富圓滿的大老闆,一是具有聞思修緣分的普通僧人,二者比較起來,哪種人的生命更有意義?無庸置疑,當然是後者。每天聽一點課、念幾卷經,這種生活不僅對今生有利,來生也能獲得勝妙的果位,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故自三門無狡詐諂誑,若病求醫商人投商主,

舟靠舵手行人依護伴,恒時歡喜恭敬而承侍。

【故自三門無狡詐諂誑】:我們對上師應當無有狡詐諂狂地恭敬依止,若是當面說一套、背後做一套,這種行為很不如法。

具體應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1)【若病求醫】:猶如身患重疾的病人遇到了良醫,為使自己早日康復,老老實實地謹遵醫囑,醫生怎麼說,他就怎麼做。

2)【商人投商主】:猶如大海尋寶的商人遇到了商主,對他的指令言聽計從,不敢有絲毫違越。

有些員工對老闆也是特別恭敬,老闆的臉色稍有不悅,他們就非常害怕,拼命地賣力討好。我常想:他們的對境若是具法相的上師,那該多好啊!

3)【舟靠舵手】:猶如無人駕駛的舟船遇到了舵手,定會任其操縱,沒有任何自己的意見。

4)【行人依護伴】:猶如沙漠中迷路的行人遇到了護送者,定可放心地將安危交付予他。

我們依止上師,一定要謹遵師言、依教奉行,否則,輪迴茫茫,苦海無邊,沒有上師的引導就會迷失方向,不可能達到解脫的彼岸。《大圓滿心性休息》也說:「如同患者依藥王,……客人依止護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舟子依賴於船槳,為滅煩惱離過害,因畏生死成二利,為渡有海當依師。

【恒時歡喜恭敬而承侍】:因此,要恒時以歡喜心和恭敬心來承侍上師。

「承侍」並不是叫你們天天給上師做事,而是上師歡喜什麼,自己就盡量去做。諸位道友,上師最歡喜的是聞思修行,你們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前面講過,法沒有入道的過失是相當多的,要想斷除這些過失,必須依靠一些竅訣:第一、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昨天講了一部分,今天還要接著講;第二、相續中要生起出離心;第三、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有了這三點,任何人的修法都能入於正道。

很多道友拋家離友來到這裡,但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變成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呢?關鍵還是在於自己。若斷除了相續中的傲慢,恭恭敬敬地依止上師,依上師的教言努力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修行才能圓滿究竟。

昨天提到了,「依止」不是幫上師洗衣服做飯,而是要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然,起心動念只是為了自己,就算天天跟在上師旁邊,也不會有多大意義。原來法王在世時,有些弟子為了和上師在一起,走路時就給上師撐傘,目的是什麼?讓人知道自己是上師身邊的什麼人,以此博取今生的名利。這種發心絕對不是出離心,既然沒有捨棄世間八法,他們的修行不一定能入於正道。所以,大家在依止上師時,務必要搞清楚:目的是為了什麼?

若生無有信心之邪見,刹那數劫墮入惡趣中,

故當厲懺生起追悔心,嚴加護持誓言如眼眸。

【若生無有信心之邪見,刹那數劫墮入惡趣中】:在依止的過程中,若對上師無法生起信心,反而常生邪見,那麼,生了多少刹那的惡心,將來就會墮入惡趣受苦多少大劫。《入行論》中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應當了知,上師是極其嚴厲的對境,縱然有個別的言行自己不能接受,也要盡量想:「上師這麼做是有密意的,此為度化眾生而示現的權巧方便。」千萬不要妄生邪見,造下萬劫不復的罪業!

【故當厲懺生起追悔心】:如果已經生起了邪見,則一定要在心中猛厲懺悔:「我這個人實在太壞了,上師給我傳這麼多法,我竟然以怨報德,對上師還要生邪見!」然後拿個大石頭,把自己打得頭破血流(眾笑)。

確實,對上師生邪見的過失是很大的,《事師五十頌》說:「墮入無間地獄等,恐怖地獄諸痛苦,皆由誹謗師所生,此乃佛陀真實語。」為了懺悔這種罪業,必須要在有生之年精進持誦百字明或金剛薩埵心咒,並且發願:從今以後,縱遇命難,我也決不再做這樣的事,再生這樣的念頭!

【嚴加護持誓言如眼眸】:我們要像保護眼目一樣,嚴加護持上師的身語意。

《三戒論頌》云:「根本誓師身語意。」意思是說,密乘的一切誓言,均可攝於上師的身語意當中。作為弟子,若對上師的言行不理解,尤其對密宗上師的一些行為生起邪見,這種過失是特別嚴重的。以前我專門寫了一個《小甘露丸》,告訴大家如何防範,《上師心滴》中也講:如果無緣無故認為上師偏心,對自己不公平而生起瞋恨心,當時應馬上意識到自己被魔加持了,如此誓言才可得以清淨。

所以,對於上師的身語意,我們應如眼目一樣謹慎保護。對於自己的眼睛,不要說大的東西,就算小小的灰塵進去了,也會感到非常痛苦,想方設法把它取出來。同樣,對上師的身語意,一旦稍有觸犯,我們要馬上警覺,勵力懺悔以拔除相續中的過愆,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盡量做到如理如法!

虔誠依止殊勝善知識,聞思修行陶冶自相續,

唯慕解脫之願為信念,行為舉止皆趨於善法,

此乃法入於道之竅訣。

這個頌詞相當重要,大家一定要專心聽聞,首先理解字面意思,然後將其內容與自心作反覆的對照。

法入於道有四個竅訣:

1)【虔誠依止殊勝善知識】:虔誠恭敬地依止善知識,在上面已經講過。

2)【聞思修行陶冶自相續】:盡心盡力地聞思修行,使剛強難化的相續得以淨化調柔。過去我們的相續,要麼追求世間八法,要麼認為前後世不存在,對三寶有各種各樣的邪見,這些毛病要想徹底根治,唯一就是要依靠佛法,通過聞思修行才能遣除。

3)【唯慕解脫之願為信念】:修行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解脫,當然,上根者為一切眾生而解脫,下根者只為自己解脫,但不管怎麼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如果解脫之念從來沒有生起過,這樣的修行人就徒有虛名了。

儘管我天天給你們講法,但返觀自心,經常覺得非常慚愧,這種出離心別說二十四小時,就連一個月中有沒有生起一刹那?我想也是沒有的。在座的各位肯定與我不同,你們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無論修大乘法還是小乘法,都會有這種解脫輪迴的出離心的。

4)【行為舉止皆趨於善法,此乃法入於道之竅訣】:一切言行舉止皆趨向善法,遠離惡法。這就是法入於道的最好竅訣。

即使無垢光尊者親自來這兒,也不會有比此更殊勝的竅訣了。假如你問他老人家:「現在我已經出了家,心也稍微入了法,但修法怎樣才能入於正道呢?」尊者一定會說:「好好依止善知識,通過聞思修行來淨化相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目的不是為了治病,也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從輪迴中解脫……

所以,考試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獲得解脫的一種手段。人生短暫,分數的高低並不代表什麼,唯一重要的是通過考試能讓我們記住很多、理解很多,在相續中植下佛法的種子,有力地根除各種煩惱。若能這樣思維,目的就已經搞清楚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基於這個目的,若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考試是為了博取讚歎、去寺院是為了當方丈、開會發言是為了隨順領導……這就跟世間人沒什麼差別了,除了表面穿的是僧衣外,內心世界完全相同。

很多人在修行中,法沒有入於正道,中間半途而廢,關鍵在於沒有生起出離心,這一點,看過《山法寶鬘論》、《開啟修心門扉》的人應該有體會。若不能看破今世,所作所為只是為了眼前利益,就像藏地的有些小孩,從小學習念《聞解脫經》,目的是為了長大後超度亡人,不需要像別人打工那樣辛苦,這種人身就沒有任何意義!

在座的各位,肯定都希望修行能夠入於正道,以後圓滿地離開人間,但這個目的能不能實現呢?說句不吉祥的話,我想再過二十年,有些人可能已經還俗了,有些人對佛法生起了邪見,有些人的行為一點也不如法……儘管如此,仍會有一部分人,依然以出家身份來護持弘揚佛教,而他們,就是完全掌握了這些竅訣的人。

修行是個漫長的路程,就像一場長跑比賽,有些人中途就死了,有些人倒在地上爬不起來,有些人跑錯了方向……若沒有掌握好真正的竅訣,令人心疼的現象會紛紛出現。所以,這個頌詞非常關鍵,大家務必要重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1/8 上午 02:56:06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8 上午 02:40:2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皈依之學處

皈依佛之後,不能頂禮所謂輪迴中的世間天神,即不應將那些自己尚未擺脫輪迴痛苦的外道天尊,如自在天、遍入天等,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作為後世的皈依處,並進行頂禮供養等皈依法之後,應斷除惱害眾生之事,即盡力精勤守護三門,連夢中也不應作損害眾生之事皈依僧之後,不應與外道為友,即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種姓共同交往。在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詈罵上師,詆毀、褻瀆正法,以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也與外道相同,不能與之相處。

皈依佛後,對佛寶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應恭敬供養,以頭頂戴,放置於淨地,對它生起真實佛寶之想,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皈依法後,對隻言片語乃至一字的佛經也應生起恭敬心,頂戴供養,生起真實法寶之想皈依僧後,對僧寶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紅黃補丁以上也應生起真實僧寶之想,恭敬供養、頂戴,置於淨處,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

對現在為自己開示取捨道理的上師、善知識,應當生起真正佛寶之想,而後甚至連上師的身影也不能踐踏,精勤承事、供養。對殊勝上師所賜的任何教言都應生起真正法寶之想,依教奉行,哪怕僅僅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對上師的眷屬和弟子,以及與自己共同持梵淨行的道友們,生起真正僧寶之想,身語意恭敬依止,一剎那也不作令他們不歡喜的事。尤其是此密宗金剛乘中皈依境的主尊是(金剛)上師,所以應當了知上師的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即三寶總集之本體。之後,上師的任何行為都應看作是善妙的,誠信不疑精進依止,並且經常祈禱。假若自己三門的行為令上師生起厭煩心,就完全捨棄了一切皈依境,因此應當隨時隨地以堅定不移的毅力和決心,想方設法令上師歡喜。總而言之,無論苦樂、好壞、病痛或哀傷等等,唯有一心一意依賴上師三寶。如果幸福快樂,應當了知是三寶的悲憫所致,如佛在經中說︰此世間的安樂與善事,乃至於炎暑酷日的習習微風拂面以上,都是佛的悲憫與加持。同樣自心生起一剎那的善分別念,也是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致,如《入行論》云︰「猶於烏雲暗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因此,應當了知擁有什麼利樂之事都是佛的大悲心(加持所致),無論出現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違緣、障礙,除了祈禱三寶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方法,假如需要採取醫療術、禳解術等(方法),也應了知這些都是三寶的事業,然後接受治療等,應知一切顯現都是三寶的遊舞。對此,生起信心並觀清淨,自己為了辦事等前往異地他鄉時,也應當先頂禮所去方向的如來或頂禮三寶後,再開始前往。一切時處應當念修寧體派儀軌的皈依偈︰「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乃至菩提果間永皈依。」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應當經常發誓念修共稱的四皈依頌。向他人讚歎皈依的功德,使他們皈依,自他所有的人今生來世的依賴處就是三寶,並精勤修念皈依。睡眠時,也應如前所說那樣將皈依境的尊眾觀想在自己的心間,自心專注於皈依境而入睡;或者若不能那樣觀想,也應當憶念︰上師三寶以慈悲、憐憫垂念於我,他們親自安住在我的枕頭上。自己生起誠信並觀清淨心安住,並在不離隨念三寶的狀態中入睡。享用飲食的時候,也是同樣,將三寶觀想於自己的喉間,以飲食的美味作供養,如果不能那樣觀想,應當誠心憶念一切所飲所食的獻新首先供養三寶。如果自己穿新衣服也應在未穿之前觀想供養三寶,即向空中甩動一下後,憶念三寶賜給了自己,再穿上。同樣遇到悅意的外境也應供養三寶,如美麗的花園、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宮殿、悅意的樹林、廣大的財產、富饒的受用、以裝飾品嚴飾的俊男美女等等,無論看見任何自己喜愛或貪執的事物,都應當誠心憶念供養三寶,打水時也應將獻新供養三寶(先用手指蘸水向空中彈三下)之後,再將水裝入自己的水器;自己獲得現世的幸福、安樂、名譽等等,無論出現任何希求悅意之事,都應誠心憶念這是三寶的大悲心所致,首先供養三寶,自己生起恭敬心,並觀清淨心。自己頂禮、供養、觀修本尊、念誦咒語等所成辦的一切善根也應當供養三寶,迴向眾生。

在藏曆每月的十五、三十日(吉祥日)六時中應當盡可能供養三寶,平時不間斷供養三寶。隨時隨地都不應忘記︰無論是苦是樂,唯一皈依三寶。做到這樣的話,如果在夢中生起恐懼、怖畏的時候能夠皈依,那麼在中陰界也能作到那樣,所以在沒有做到這樣之前,應精勤修念皈依。總而言之,一心一意依託三寶之後,縱遇命難也不應捨棄三寶。

從前,印度的一位居士被外道徒抓住,他們說︰「如果你捨棄皈依三寶,就不殺你,若不捨棄就殺掉你。」他回答︰「我僅僅在口頭上可以捨棄皈依三寶,從內心絕不可能捨棄。」最後,這位居士被外道徒殺害了。無論如何我們應當做到這樣。若捨棄皈依三寶,無論修持多麼甚深的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如阿底峽尊者說︰「內外道以皈依別。」雖然外道中也有以禁忌惡業、修習本尊、觀修風脈等而獲得共同成就的。但因為不知道皈依三寶,所以遠離了解脫道,永遠不能從輪迴中解脫。阿底峽尊者雖然對於浩瀚如海的顯密正法無所不知、無所未見,但尊者認為其中最初唯有皈依非常重要,在所有的法會中,唯一宣講皈依,所以被稱為「皈依班智達」。因此,已入解脫道,作為一名內道佛教徒的我們,今後縱遇命難也不應捨棄皈依戒,而應精進修持正法。如經云︰「何人皈依佛,彼為真居士;何時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於正法,遠離惱害心;皈依聖僧眾,不應交外道。

如今我們這些人自以為是三寶的隨行者,但卻對佛經、佛塔、佛像等等無有少許恭敬心,對佛像、經典書函等作為普通的財物之想,進行買賣或作為抵押品等,這是所謂的享用三寶的身財,罪過極其嚴重。此外,繪畫、雕刻佛像等需要測量尺度後再進行製作,除了這時以外,其他時間若妄加評說指責佛像不莊嚴的部分,則罪過十分嚴重,所以不應評說指責。佛經文字的書函等直接放在地上,或者從經書上跨過,或者翻頁時手指蘸唾液等,所有這些不恭敬的行為,罪過特別嚴重。世尊說︰「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並且世間也有這樣的俗語︰「佛經上面不能放佛像。」所有佛像、經典、佛塔中,佛經具有開示取捨道理、保持佛教延續等作用,所以與真佛無有少許差別,甚至比佛還殊勝。不僅如此,現在大多數人,甚至將金剛鈴杵當作一般用品一樣,不認為它們是三寶的所依,但實際上金剛杵是表示佛的五種意智慧。鈴也是同樣,鈴具有本尊面相,下續部說此面相表示毗盧遮那佛,上續部說此表示金剛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身相;鈴上有八大佛母真實種子字的經文相;此外,其聲音可以表示佛說法的妙音,所以鈴具足了身語意三所依之相。尤其是它具足了密宗金剛乘的全部壇城輪,並且是不共三昧耶(誓言)的標幟,因此,若輕視則罪過極其嚴重,應當經常恭敬供養。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 上午 05:09:21

 14   1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656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