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終身受用的寶典 —《入菩薩行論廣釋》讀後感

您是本帖的第 347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終身受用的寶典 —《入菩薩行論廣釋》讀後感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終身受用的寶典 —《入菩薩行論廣釋》讀後感

一部令人覺悟和終身受用的寶典

—《入菩薩行論廣釋》讀後感

作者 李桂紅

拜讀完索達吉堪布的著作《入菩薩行廣釋》,末學深深為之感動,並且我知道,這種感動將伴隨我的一生。真誠地感謝佛菩薩的恩澤和加被,讓我得聞這部令人覺悟和終生受用的無上寶典。  

《入菩薩行》是古印度的寂天菩薩所造,漢文譯本主要有宋朝天息災譯師的《菩提行經》、隆蓮法師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翻譯的賈操傑大師著作《入菩薩行廣釋》和台灣的如石法師的譯本。如石法師的譯本是依藏文本譯出,經過三次嚴謹的修訂,譯文切合原文,流暢易懂,文辭優美雅致,因此索達吉堪布選擇此譯本作為講解的漢文本依據。

講解者索達吉堪布,是一位戒律清淨,學識淵博,精通漢藏顯密佛典,真正發大菩提心弘揚佛法的藏族法師,一向堅定地行持菩薩道,無私地以法布施利益眾生。他今年才四十歲卻已有幾十部譯著作品,其著作以正知正見旁徵博引漢藏經典,文筆流暢優美生動,對正法的弘揚有重要作用,堪稱佛教界難得的法門龍象,在海內外廣大信眾中享有盛譽。  

如《入菩薩行廣釋》中云,《入菩薩行》自七世紀中葉顯化於世間後,迅速傳遍了整個印度及克什米爾等地區,弘揚講習者越來越多,數百年間即有一百多部相關註疏問世。九世紀初,《入菩薩行》傳入藏地,歷代高僧大德廣泛弘揚,至今也留下了二十餘部註疏,使其成為西藏地區膾炙人口的一部寶典,也成為了藏傳佛教中的修行者必修論典。在藏傳佛教各派中,每一個正規寺院裡的修行人,都會傳講聽習此論,並且已形成一種普遍觀念,認為如果要做真實的修行人,必須精通《入菩薩行》。如此受到印藏佛弟子重視的佛學名著,雖然早在宋朝即有漢譯本,與藏文譯本問世時間相距不久,然而漢傳佛教歷史上既無人講說,也無人作釋,竟然一直默默無聞。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 

索達吉堪布以前對《入菩薩行》有過數次聞思,也曾閱覽過數部大疏,認為主述菩提心的《入菩薩行》,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同行道,修持一切安樂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作為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子,不論你是修顯宗還是密宗,這部論典極為重要。如果沒有通達此論的內容,沒有生起入大乘之基礎——菩提心,則不能稱得上是個真正的大乘佛教行者。如果能通曉此論,則已得八萬四千法門之心要總匯。整個大乘佛教基礎建立在「發菩提心」上,然而縱觀專弘大乘教法的漢傳佛教,似乎沒有對此予以應有的重視。雖然淨土宗省庵祖師有《勸發菩提心文》,文中以報佛祖、父母、施主等恩德而勸發菩提心,但具體使菩提心生起、穩固及增上的次第修法何在呢?《入菩薩行》精闢而又系統地闡述了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大乘菩薩必須修學的體系,切實地針對了修學者從凡夫進化為菩薩過程中必須疏導排除的心理障礙。要弘揚大乘佛法,《入菩薩行》是最重要的論典,是最需要弘揚傳講的。索達吉堪布希望從我們這代人開始,能著重弘揚此論,對眾生一定有極大利益。 

索達吉堪布綜合藏傳佛教的多部著名的《入菩薩行》講義,依藏傳佛教界公認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的巴楚仁波切的竅訣,即《入菩薩行》的科判《明鏡義》來宣講。此科判可謂止於至善,堪布認為在藏地和印度肯定無法找到比《明鏡義》更殊勝的《入行論》科判。且這個傳承非常清淨,極具加持力。堪布在廣釋裡對論中的每一個要點都作了講述,《入菩薩行廣釋》共有七十四萬餘字,分上、中、下三冊,全文結構嚴謹,脈絡清晰,行文流暢生動,深入淺出,令讀者深受教益,也為後人研習此論提供了一個較全面的參考。 

《入菩薩行廣釋》首先為增強讀者對本論的信心和對造論者寂天菩薩的瞭解,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著述、《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作了《寂天菩薩傳——寂天菩薩七種稀有傳記略說》。然後詳細地列舉出《入菩薩行》科判。全書主要分總科判、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二品《懺悔罪業》、第三品《受持菩提心》、第四品《不放逸》、第五品《護正知》、第六品《安忍》、第七品《精進》、第八品《靜慮》、第九品《智慧》、第十品《迴向》這幾個主要篇章,精闢地系統論述了發菩提心的重要性、如何使菩提心增進及穩固,如何在具體行持六度萬行的菩薩道時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和護持正知正見等等。 

總科判中詳細地說明了歷史上講述佛法的三種方式:第一種是佛陀的傳講方式,第二種是阿羅漢的傳講方式,第三種是班智達的傳講方式。在佛教歷史上,印度曾有兩座非常著名的大寺院,一為戒香寺,一為那爛陀寺,可以說是當時所有班智達之源。戒香寺如今已不復存在了,其傳講方式在藏地沒有廣泛弘揚。那爛陀寺之遺址至今宛然存留,其寺班智達所創之傳講方式至今仍在廣泛弘揚。這種傳講方式,凡是佛經,依五種圓滿來講,即本師、境、時、眷屬、法五種圓滿;凡屬論藏所攝的,依五條軌則——即何為造論者、何處結集、論典屬何範圍,具何種必要、全論何意而宣講。這五條軌則在印度及藏傳佛教中廣泛弘揚。另外藏傳佛教大德還有一套講解經論之秘訣——即三種綱要:科判攝義,細解頌義,歸納中心。科判攝義比喻為猛虎跳澗,一躍而過,喻義為科判以最精捷之語可將所有內容攝集總括出來。細解頌義比喻為烏龜爬行,一絲不苟,意思是詳盡地解釋每字每句,不能約略跳過,而應窮盡字句間的微義、隱義。歸納中心比喻為雪山獅子,威伏群獸,將每個段落的文句中心意義作歸納,抓住各品、各科判主題,以顯出論義之威嚴,使其他相似的意義與理由無法破斥、替代。索達吉堪布即是遵循這五訣三要,引用大量的教證和理證,同時運用適合現代人心理的語言和方式,來講解《入行論》的。 

《入菩薩行廣釋》有一個非常殊勝之處,即在旁徵博引漢藏佛典的教證理證來詳細解說《入行論》的字句涵義的同時,特別注重將《入行論》的理論指導與修行人的實際修持結合起來,引導修行人如何具體運用《入行論》的智慧寶劍,來斬斷自己的無明煩惱,對治自己的不良習氣和心理障礙,從而積累殊勝的福德資糧,其中有不少是索達吉堪布自己的修行體驗。其文筆非常樸實真切,流暢生動,讓讀者能深受其教益。如「只要你能發心,發起真實向善之心,對三寶的信心、恭敬心,諸佛菩薩就會恆時加持,如同我們推開封閉的窗戶,春天那盎然的氣息定會瀰漫自己的小屋,與戶外廣闊的原野渾然無別。」(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27頁)「即使你能擁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寶珠,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貴,有漏財寶只能讓你現世獲得有漏安樂,而願菩提心能讓你永世獲益!」(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55頁)「人生如同夢幻一般,無論任何事物,發生過後,只能成為憶念之影塵,一切往事再無法經歷。」「那些感覺過的天真快樂、憂慮痛苦等種種令人歡笑或讓人哭泣之經歷,現在也只能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回憶,破破碎碎,與自己昨夜之夢境差不了多少,唯有存於意念之境,我們無論用什麼辦法,亦不可能再去經歷。」「如果世人靜下來仔細地觀察、思維一番,仇敵親友都會如灰飛煙滅、煙消雲散,自己終有一天與他們一樣必死無疑。自己的嗔恨對境、貪愛對境,其實質上與雲煙無異,唯有一些暫時幻象,分析起來毫無實義。」(第二品《懺悔罪業》,第113頁)「在世間,有許多聲名赫赫的大人物,不管他有多麼崇高的名望,他活著時,生活中照樣充滿了矛盾與痛苦;死的時候,也與平常人一樣,在病痛中掙扎著而斷氣。」(第六品《安忍》,第625頁)。在解釋第六品「安忍」中「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一句時,堪布舉了很多生動有趣的事例。來說明偈義,更進一步指出「很多人費了非常大的辛苦,以分別心念沙塵構築了虛幻的功名大廈,一旦這些名譽沙屋倒塌,或為別人所毀時,人們的傷心程度要遠遠超過無知的孩童,他們會為之而痛苦、絕望、憤怒,有的甚至為這種遊戲而毀掉寶貴的生命。」(第六品《安忍》,第632頁) 

索達吉堪布在《入菩薩行廣釋》中,講述了許多關於如何對治自己的煩惱的殊勝竅訣。如:「在我們心裡,菩提心的死敵——三毒煩惱,已經存在無法計算的久遠歷史了,它們的傷害使我們內心創傷非常嚴重。現在因多劫積累福報,遇到了佛陀大醫王給我們診治,醫師和藥都極為殊妙。我們已爛成一團糟的心又有了生機,開始一點點地恢復。……我們世人真是可悲可歎,身體有傷口時,雖然這個傷不是那麼嚴重,仍然會非常謹慎,費盡心神去保護、醫治它。但是自己內心如此嚴重的創傷,卻不聞不問,任它受煩惱污染,最後使自己墮入地獄受無量痛苦。」(第五品《護正知》,第321頁)「(煩惱)是損害、痛苦的根源,眾生在輪迴中遇到的一切違緣痛苦,其製造者、操縱者就是它。如果沒有煩惱,眾生不可能墮入三惡趣,不會有水火災難,也不會有各種疾病、飢餓……」(第四品《不放逸》,第257頁)「若是世間敵人,充其量使我們在幾十年中受一些痛苦,可煩惱將我們拋進地獄,使我們招受痛苦的時間要以千百億年、十億劫來計算,而且痛苦程度非人間所能相比。」(第四品《不放逸》,第253頁)「然而很可悲,世人對輕微傷害他們的人都要去抗爭,卻放過了自己的真正仇人(罪業煩惱)。無始來這個仇敵就隱藏在陰暗的角落,毒辣地殘害著每個凡夫,製造了一幕幕慘劇讓世人痛苦不堪。」(第四品《不放逸》,第251頁)「嗔恨心如同一棵毒樹,專門吸取『不樂意』的毒液,而長出『不樂』的毒果,從它的起因到果實,都是不樂意的惡毒……嗔恨心如同黑暗,只要有它存在,安樂的光明絕不會存在。」(第六品《安忍》,第503頁)「(傷害他人的人)在嗔恨煩惱的控制操縱下,毫無自主的力量,在煩惱指使下而傷害別人。要找主犯,理應找嗔恨煩惱才對,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第六品《安忍》,第549頁)等等,不勝枚舉。

索達吉堪布著述的一大特點,便是文筆優美流暢,幽默風趣,寓教於樂。這個特點在《入菩薩行廣釋》中有著充分的體現。 

《入菩薩行廣釋》中,有著許多優美的段落。如「首先我們觀想各種芬芳撲鼻的鮮花,天界神秘的曇花,聖潔的烏波羅花,無瑕的曼陀羅花……,藏域夏季草原,千萬種不知名的野花,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閃爍著繽紛的色彩」「以我們純淨的心化身微塵數,緣取這一切獻供於清淨無染、萬善之源的上師三寶前。」「以我們的心靈托起世間一切秀美的山峰……世界屋脊上的寶頂——珠穆朗瑪峰,它神秘的威嚴震憾著人類魂靈;碧藍穹彎下,靜臥著神山崗底斯,偶爾披開它的紗罩,晶瑩秀雋的面容,讓世人魂牽夢縈……崇高的上師三寶啊,請慈悲地納受我的供養!」「我們用意念掬起世間一切明淨的湖泊,平靜安詳的湖泊中悠遊著潔白的天鵝,它們悠閒地用紅掌畫出一圈圈碧瑩的漣漪,高吭的鳴吟映襯著萬古靜穆」。(第二品《懺悔罪業》,第76頁——第80頁)「在山林中,有許多秀美而散發出芳香的樹木,像松樹、柏樹、白樺、橡樹等等,它們的氣息清新芳香,令人精神振作安寧;在寧靜的林中,各類飛鳥或展翅飛舞,或淺吟高歌,盡情地享受著生命的歡樂;而種種走獸的嬉戲競奔,更能增加山林中的祥和與安寧的氣氛。」(第八品《靜慮》,第856頁)「皎潔的明月光,清涼得猶如旃檀香露,輕柔地塗敷在寬闊平坦的岩石上,禪修的巖窟舒適如同王宮,令人心意輕鬆愉悅。林間萬籟無聲,微風徐徐地吹拂,有福德的瑜伽行者,踱著細步,靜思利他的菩提心。」(第八品《靜慮》,第937頁)等等。 

末學是個嚴肅的學者,但在閱讀索達吉堪布的《入菩薩行廣釋》時,卻常常因其中生動有趣的故事、透著洞達世出世法智慧的幽默風趣的語言而開懷大笑,在感受到快樂的同時也深受其教益。如「人們一生中千辛萬苦的勞累,賺取種種衣食財產來養護身體,把它餵得又肥又胖,最終目的是將它送到屍林中去餵禿鷲狐狸,讓這些禽獸吃飽一點。除此之外,無論怎樣去觀察分析,也找不出其他目的。……有的人飽食終日,一生中善業沒有積累,倒是賺下了一肚子肥油,讓禿鷲野狗、狐狸吃得飽飽的。」「(就像老闆僱傭工一樣)人們在一生中僱傭了身體,要它為自己服務,但身體實在是不像話,一生中吃喝打扮,花費了主人多少資財,養得肥膘骨壯,但它卻不聽心識的命令,不去修善積福,最後還要將主人拋棄,毫不負責地到屍陀林去了。對這種忘恩負義的身體,你又有什麼必要去養護它呢?」「有些身體就像一個順從的奴僕,辛勤地為主人幹許多善事,與主人配合得很融洽;有些人的身體對善法一點也不幹,給主人造各種罪業違緣,如殺生、偷盜,它很高興去幹,也很能幹,那時病也沒有,懶惰也沒有,非常賣力。這樣的人身,如果不能轉變,還不如沒有得到或早點讓它死去,也就能少造點惡業。」(第五品《護正知》,第400頁—406頁)「雖然自己擁有了權利地位,卻在短暫無義的人生中,犯下了滔天罪業,太不值得!不如去當一個小乞丐,拿個破碗,口裡念著『嗡嘛呢叭彌吽』,四處行乞。」(第四品《不放逸》第219頁)「更何況從大範圍來看,就算你是人世間最富有的人,也許還比不上一條龍王;你是人中力氣最大的人,也比不上一條猛獸;你是人中長相莊嚴無比者,也許還比不上某些大力鬼女。這些方面根本沒有什麼可驕傲的。」(第七品《精進》,第789頁)「藏族人的俗話說:『在快樂的時候,大家都像是修行人,遇到挫折時,各自的煩惱就會露出來。』這時候(遇到逆境和困難時),可不要生憂惱,特別是男眾,『男兒有淚不輕彈』,一邊大發雷霆,一邊揮淚大哭,那可是軟弱,心理崩潰的表現。」「有一次我去朝禮拉薩,住在一家很大的私人旅館裡,旅館的旁邊住著十幾個乞丐,白天他們到處乞討,到了晚上,他們就在一塊唱歌跳舞,過得特別快樂。可是旅館裡老闆與我交談時,談吐的全是擔憂、苦惱,好像他完全沉浸在悲慘生活中。我當時非常感歎:人的苦樂確實不在外境,而是在於內心對生活的態度啊!」(第六品《安忍》,第505頁--第506頁)「上師如意寶說過:如果內心的執著沒有破爛,外表的衣服破爛,不一定是瑜伽士。」「一些人出於某種目的給我們吹捧,『哎呀!你真是了不起,智慧這麼銳利,身體這麼胖,你肯定是轉世活佛、空行母……。』面對這些言語,我們應該頭腦清醒,這些如同陽光下的肥皂泡,縱然七彩絢爛,也只是虛假影像而已。」(第五品《護正知》,第405頁,第418頁)等等。

《入菩薩行廣釋》的博大精深和精彩之處,不是我這篇短短的讀後感所能完全表達出來的。末學以前也曾讀過《入菩薩行》的兩種漢譯本,然而慚愧的是,並沒有對此論生起足夠的重視和信心。這次仔細地拜讀了索達吉堪布的著作《入菩薩行廣釋》,其感覺真正是如飲妙甘露,讓我對大乘佛法的根本——發菩提心生起了極大的敬信與崇仰,並依照書中所列的發菩提心儀軌發了菩提心願。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運用其中所述的如何護持和增進菩提心、如何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的殊勝竅訣,真正感到十分受用,身心都有不少好的轉變。我希望自己能將《入菩薩行》背誦下來,因為我堅信此論將使自己終身受用。我也相信,有緣讀到《入菩薩行廣釋》的人,也會因此書得到很大的法喜和安樂。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0/28 下午 10:47:21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3 上午 03:36:04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寂天菩薩

七種稀有傳記略說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述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迹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西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迹,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關於寂天菩薩的史實,有七種稀有傳記,如頌云:「本尊生喜住爛陀,示迹圓滿破諍辯,奇異事迹與乞行,為王降伏諸外道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在瑜伽師「古蘇嚕」座前求得《文殊銳利智成就法》,通過精進修持,親見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過:「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紮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後來,善鎧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寂鎧太子登位,在即將舉行授權灌頂儀式的前一夜,太子夢見了文殊菩薩,夢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鎧太子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說太子夢見大悲度母尊,以開水為他灌頂,太子問度母為什麽用開水為自己灌頂,度母回答:「授王權灌頂之水與地獄鐵水無有差別,我用開水為你灌頂的含義即在此。」寂鎧太子醒後,曉悟到這是聖尊對他的授記與加持,以此而對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厲的出離心,於是捨棄了一切離開王宮。寂鎧太子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飲食,只有不斷祈禱聖尊,到了第二十一天,進入了一處森林,饑渴疲憊的太子找到了一窪濁水,正準備飲水,出現了一位容飾莊嚴的女子,告訴他不要飲用濁水,而應該享用淨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邊,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師,瑜伽師其實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現。太子飽飲了甘泉,又在瑜伽師處求得了殊勝法要,修持後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種稀有傳記畢)。

繼後,寂鎧去遊歷東印度,來到五獅國王之國土,當時,得知他武藝高強的大臣將他薦舉給五獅王,他因此成了五獅王的大臣,將武藝等明處弘傳世間。有段時間,寂鎧給國王當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見他持著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劍,便到國王那裡進讒言:「新任大臣是個狡詐者,大王要是不信,請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護衛不了國王。」五獅王疑信參半,便要求寂鎧出示寶劍,寂鎧對國王說:「國君啊,這樣做會傷害你的!」可是國王成見已深,強令取出寶劍,他只好要求國王閉上右眼,然後從劍鞘中抽出木劍,閃耀的劍光傷害了國王注視著木劍的左眼,眼珠當時彈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國王至此方知道寂鎧是位大成就者,與大臣們一起在寂鎧大師前懺悔、皈依,大師便加持五獅王,使其左眼復原。有了這次事件,五獅王心意轉變,完全遵大師之教言,在所轄地高豎佛教法幢,弘揚正法。寂鎧大師在五獅王的國家所住年數,有多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大師調化了五獅王後,便轉到了中印度那爛陀寺(第二種稀有傳記畢)。

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當時大師深隱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授教法,精修禪觀,同時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這時瑞相紛呈,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當時得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各自記下了頌文,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記下的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頌,因此大家産生了爭執懷疑。後來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爾史料記載:吉祥塔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歷史的記載此處不一一列舉),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了他們一千頌的《入行論》為正確,並且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裡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函,並授與這些論的講說修習傳承,自此《入行論》在印度得到了廣泛弘傳(第三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裡鬱鬱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為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與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處。比丘們經常見到野獸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在習以為常中也有人感到異常,終於有些細心的人觀察到了進入寂天論師所住茅棚的野獸都沒出來。他們在棚外窺視,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比丘們於是推斷寂天有殺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準備當眾宣佈寂天的「破戒惡行」,再將他驅逐。正在大眾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裡走了出來,當然,彼此相處日久的比丘對它們非常熟悉,發現這些野獸一個個神氣活現,比以前更為健壯。驚異之餘,僧眾對寂天論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論師不願意讓人瞭解他的身份,謝絕了僧眾的挽留而離開森林,遊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抛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鄔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迹。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說「兩天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毀壞此壇城,我將焚毀佛教經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信奉佛教的國王招集了僧眾,告知了外道的挑戰,可僧眾中誰也不敢答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國王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女僕將自己遇到的異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僕去尋找那位異人。女僕到處尋找,終於在一株樹下見到了寂天論師,便將來意說明,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直應允,並吩咐女僕到時準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第三天清晨,外道師開始用彩土在虛空中繪畫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顯示神變,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刹那之間,外道所繪壇城被摧毀無迹,那些嚇得簌簌發抖的外道們也被暴風捲起,如同落葉一般飄落到四處。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明,照亮著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國王他們亦是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僕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為他們洗淨,那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國王等眾人頓覺溫暖舒適,沈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所有外道門徒也皈依了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那塊地方,一直到現在都被稱為「外道失敗地」(第四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進行了一場大辯論,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種稀有傳記畢)。

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饑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饑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饑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抛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種稀有傳記畢)。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迴、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第七種稀有傳記畢)。

上面簡單地講述了寂天論師的七種稀有故事,我們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後,對他著的論典也就很願意去學習。寂天論師的傳記,在《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中都有,詳簡不一。從史料上看,這位菩薩居無定所,四處遊化,一生充滿了神奇的故事。這次所講的,只不過是這位菩薩應化此世事迹的萬分之一而已。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0/28 下午 10:36:18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3 上午 04:02:0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特別喜訊!

怙主上師堪布索達吉仁波切所傳講之《入菩薩行論廣釋》上中下全三冊已上線了!堪布仁波切以博通三藏教典之浩瀚智慧,深廣地傳講了聖者寂天菩薩盡攝大乘菩薩道次第所成之萬古名著──《入菩薩行論》。世上雖有眾多具德大善知識傳講此妙法寶典,然堪布仁波切所作之闡述開示,仍為不可多得之詳盡透徹。

堪布仁波切開示曰:「《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怙主上師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亦曾開示曰:「各位現在正在聽聞《入菩薩行論》,這是一部非常大且甚深的論著,請各位絕對不要輕視它。如果想要從輪迴中解脫成佛,想要自心續中去除業及煩惱的話,就必須要按照《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內容,依著經部及諸佛的教法來修持,如果放棄了《入菩薩行論》來修持的話,是沒有辦法修持好的。」

因此敬請諸位法友依循聖者上師之慈悲言教,對《入菩薩行論》予以最大之重視,潛心專志研習修學此至極甚深微妙之正法寶典,如此必能早日圓滿福德智慧二種資糧,速成無上遍知佛果,令等虛空之一切如母眾生同獲究竟之解脫。善哉!

 

http://211.72.163.194/pdf/08.pdf

http://211.72.163.194/pdf/09.pdf

http://211.72.163.194/pdf/10.pdf

入菩薩行論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廣釋

 

菩提心如劫末火  剎那能毀諸重罪

智者彌勒諭善財  彼心利益無限量

─《入菩薩行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0/28 上午 06:07:37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3 上午 05:31:23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巴楚仁波切略傳

索達吉堪布 著

外即佛子寂天論師者  內即大成就者夏瓦熱

密行聖者觀世音菩薩  祈禱晉美秋吉旺波尊

晉美秋吉旺波尊者即巴楚仁波切(1808-1889)是寧瑪派近代一位聞名遐邇、頗具盛譽的傳承上師,也是寂天菩薩、大成就者夏瓦熱、聖者觀世音三者無二無別並為利益有情而顯現為善知識形象。西元一八零八年誕生於世,即被晉美嘎讓認定為巴丹彭措的轉世,也有些大德認為他是智悲光尊者五種化身之一──語化身。故稱為「巴楚」(吉祥化身)。根據史料記載,巴丹彭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生誦滿十萬遍《真實名經》,在石板上刻觀音心咒作成石堆,使無量眾生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種子。並作過授記︰「我將來要增刻此石堆。」後來菩提金剛賜美名為「烏金晉美秋吉旺波(無畏法王)」。有關其化現為印度寂天論師及藏地阿若益西炯內的事跡,於蔣揚欽哲旺波的伏藏品中有詳述。即生的外在行為也是與寂天論師極為相似。

他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穎悟力極強,幼小時便無勤通達文字的讀寫及解義,從那時一直持誦《真實名經》,一生中《入行論》與《真實名經》始終未離身。後絕世離俗於堪布喜Ra讓沃前出家,取名為晉美給衛炯內,於是開始了孜孜不倦、刻苦精進的聞思修行。於多拉晉美嘎讓等上師前廣泛地聽聞格魯、噶舉、薩迦、寧瑪新舊派諸多顯密經續,並聽受了大藏經《甘珠爾》為主的一切顯密教典傳承。同時深思熟慮、精進修持。修學之同時,也對有緣者講經說法。如三十歲左右時到色達一帶隨學賢判泰耶上師並為有緣弟子傳授了《大幻化網》教法。

在依止大恩根本上師如來芽時,於恩師座下先後聆聽了二十五次大圓滿龍欽寧體前行法,後在日冬靜處的樂源洞與長壽洞閉關時現證了自心猶如虛空般的實相大圓滿境界,並撰著了《善說大乘》等論典。同時將上師教言匯集成文,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猶如奇珍異寶般的殊勝論著,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他對諸傳承上師具有強烈的信心尤其對無垢光尊者所著的《七寶藏》有不共的誠信,拜讀《法界寶藏論》後增上了大圓滿的證悟境界,便讚歎此論與無垢光尊者無有差別,並作了《七寶藏讚》及《勸閱七寶藏》。當時眾所周知,如來芽上師有如日月般的兩大弟子,即如太陽般的蔣揚欽哲旺波及如月亮般的巴楚仁波切。雖然尊者已赫赫有名、聲譽遠播,但自己常密而不露。以平凡形象利益有情,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

一次與上師如來芽及稱列偉瑟衣著襤褸,沿路化緣。遇到一牧民家母親身亡,屍體停放室內,正在尋找為母親做超渡的僧人,遠遠看到三位身著僧衣之人,便上前祈求︰「我的母親不幸身亡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裡找不到出家人超渡她,您們能為她作佛事超度嗎?」他們爽快地答應了。到了家中便讓他們準備作超渡儀軌所需之物。當時死者家的一位年輕姑娘看見在灶前做食子的尊者,心想︰我們家真是可憐,竟然叫來這些乞丐做超渡。於是狠狠地踢了他一腳並生氣地說︰「滾出去。」對於姑娘的惡言暴行,他只是笑了笑,便繼續做食子。之後開始念誦儀軌等佛事,完畢時在屍體的梵淨穴,死者往生的瑞相已全部出現。家人特別高興,供養他們三匹馬一頭犛牛。尊者說︰「我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了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主人家突然意識到這三位不是普通的僧人,便追問真實姓名。尊者向他們介紹了兩位上師尊名,但對自己的名字卻隻言未提。

在親近欽哲益喜多傑時,上師以各種密宗的超凡行為賜予他不共的加持,直指心性。譬如有一次上師在他的門外喊道︰「巴給(巴楚的異名),有膽子出來!」出來後,上師拽著他的頭準備打他。這時他聞到一股酒味,暗想︰怎麼喝酒呢?還喝得如此醉醺醺的,難道不知道飲酒違背佛陀教言嗎?正在這樣分別時,上師將他打倒在地,一邊用小手指指著他罵道︰「你們這些尋思者,竟生起如此惡分別念,真是老狗一樣。」一邊朝他臉上唾口水。他立即醒悟過來︰上師肯定是在為我指示大圓滿本來覺性。於是將自心安住,頓時一切不清淨分別念全部斷盡,在如來芽上師前所獲得如黎明般的證悟,此時因老狗之名已變得猶如日出一般清澈了然。尊者後來也曾說過︰「『老狗』是欽哲上師賜予我的密名。」故許多著作中以「老狗」署名。

尊者一般住在卓千寺、西日桑哈、班瑪塘、拉群靜處,晚年便常住在根本上師所居之處札迦寺附近廣轉法輪、勸人行善等等。但大多數時間常常遊化他方舉行法會、廣利有情。並在石渠將信眾的供養用於增刻前世的觀音心咒石堆,所積石經規模十分可觀,被稱為「巴楚石經堆」至今尚存。他經常到一些窮鄉僻壤之地勸人戒殺放生、斷惡行善等,使許多地方的人們改過自新,行持正法。在馬爾康地區,曾有兩個家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鬥,為了平息這場暴力事件,他便橫躺在雙方中間的一個狹窄路口上,過路的人不得不從他身上跨過。他對每個人都做了特殊加持。三個年輕的騎士路過時看到他一直躺在那裡,便問︰「你是得了麻瘋病還是精神錯亂,為什麼一直躺在路上呢?」他溫和地說︰「年輕人,不用擔心,我得的病叫覺性菩提心,你們不會染上的,就算我的弟子中也只有紐修龍多等少數人才染上,所以你們不必擔心。」透過他的加持,雙方的敵對情緒已消除了,接連不斷的流血事件已經停止。人們也知曉了這是尊者加持的結果。

尊者具有無礙的神通,譬如在日當山洞修行時,他對一位修行人說︰「你能回憶前世嗎?我能回憶前幾百世之事,曾有一世我作妓女時供養了大成就者黑星一個金手鐲,自此以後從未轉生過傍生及愚痴者。」

在青海德窮山洞靜住時,達西地方的一位老人經商途中不慎掉進河中溺水而亡。同伴們將其屍體帶到德窮山洞前,請尊者及僧眾為他念往生儀軌作超渡。念到中間時,尊者突然哈哈大笑,停止了念誦。後來在石渠,他對少數弟子說︰「那次我們超渡的那位老人,儀軌尚未念完,他的神識早已去三十三天轉生為小天子了。當時看著眼前白髮蒼蒼的屍體,我不禁心想︰一個老人竟然跑得這麼快!因此便不由自主地笑了。」

因尊者經常是以普通僧人形象隻身一人獨來獨往,所以很少能被人認出。一次來到康區的一戶人家門前,當時主人的母親去逝了,迎請來本地頗有名氣的上師作超渡佛事。因他也是僧人裝束,主人便將其請到室內。進門後看到那位上師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旁邊是隨身帶來的小侍者,他們正在念誦儀軌,於是他便坐到一個角落裡,以神通觀察發現那位上師正在想︰主人家能否將那匹最好的黑馬供養我呢?亡人的中陰身得知這位上師生起了如是惡念後,便躲得遠遠的。小侍者卻以真誠的大悲心祈禱亡人往生極樂世界而專注念誦,因此又將中陰身感召回來,但他無有能力將其超渡。觀到這裡尊者暗自思量︰若未與亡人結上緣,則無法超渡他。便對主人說︰「能給我一點吃的嗎?」主人說︰「佛事做完後可以給你。」超渡儀式結束後,那位上師果然得到了黑馬,而具有慈悲心的小札巴(僧人)卻僅得到了一張小黑牛皮。主人給了他一碗酸奶,如此已與亡人結上了緣,於是將亡靈超渡了。爾後他自嘲地說︰「貪心上師得黑馬,悲心札巴得牛皮,超渡亡靈得酸奶。」

更為有趣的是尊者曾經有兩位《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上師」。有一次他來到爐霍縣的多芒寺,借宿在僧人慈誠達吉家中,當晚慈誠達吉問他︰「你聽說過巴楚仁波切嗎?」他說︰「聽說過,但沒有見過。」「我對他老人家仰慕已久,曾專門去石渠拜訪過,但一直未見到。你知道他著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嗎?」「沒聽過。」「那真是一部非常好的論著,沒聽過太可惜了。雖然我沒有傳承,但如果你感興趣,我可以講給你聽。」「那實在太好啦!」慈誠達吉便給他講了一點其中的教言。次日清晨,看到這位借宿的僧人還不起床,他十分不悅地大聲說︰「天已亮了,你怎麼還在睡呀?我們是出家人應當精進修行才對啊……!」

後來他聽說巴楚仁波切在道孚傳法,立即前去拜見。尊者見他從遠處走來,立刻從法座上下來迎接,並對弟子們說︰「這位僧人是給我傳授《大圓滿前行》的上師。」這時他才知道那位普通僧人就是巴楚仁波切,慚愧地哭了。尊者誠懇地說︰「慈誠達吉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還有一次,準備到德格噶陀寺傳法,距正式傳法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便去轉繞寺廟附近的舍利塔。當時沒有人認出他。一位名叫加絨的喇嘛熱情地與他攀談︰「你對佛法很有興趣,不知你懂得多少?」他十分謙虛地說︰「佛法廣博,浩如煙海,我只不過懂得零零星星的一點點。」「我正在學習《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這部論著已圓滿宣說了佛法的一切道理,是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之近作。如果你想聽,我可以傳給你。」他欣然地接受了。之後他每天在加絨喇嘛面前認真地聽受,從人身難得到因果不虛全部聽完了。這位「上師」也為自己有如此虔誠的好弟子而感到十分欣慰。

一天加絨去城中辦事,(因轉塔時已被來自石渠的信眾認出,所以尊者到噶陀寺的消息當時已傳開了)回來後對「弟子」說︰「我今天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巴楚仁波切已到了噶陀地區了,據說兩三天後就開始傳法,你還是很有福報的。」他說︰「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佛陀不是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嗎?」話音剛落便遭到「上師」的一頓痛打,「你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對巴楚仁波切如此不敬,真該將你從僧眾中開除!」

兩天以後,尊者坐在法座上面對數以千計的信眾正式傳法。在場的加絨喇嘛沒想到昔日的弟子竟然成了巴楚仁波切,十分不好意思,想要離開。他知道後真誠地告訴眾人︰「加絨是為我傳授《大圓滿前行》的上師,對我恩德極大,我非常希望他能留下來與我共同發願度化眾生。」

尊者十分重視講經說法、聞思修行,每當聽到別人勤於聞思修時,便異常歡喜,倍加讚歎。而且著重強調慈悲菩提心,所攝受的弟子之名皆以「悲」字開頭,傳法時也是以慈悲心貫穿於始終。一生中所傳講的顯密佛法不勝枚舉,其中最主要的是《入菩薩行論》、《大幻化網》及《功德藏》。

在藏地普遍弘揚《入菩薩行論》,曾經在巴Ra拉山谷傳講時有數多鬼神也前來聽聞,此為具有神通者現量所見。在卓千、西日桑哈地方傳講時,出現了許多吉兆瑞相,如周圍遍地盛開三十二瓣、五十瓣的黃色花朵,被人們稱為「入行論黃花」。據說凡食用此花者,相續中皆可生起無偽慈悲菩提心。至今仍有。此外於安多、康藏、衛藏等多處宣講,以致於幾乎整個藏土十歲以上的孩子對《入菩薩行論》的詞義均有所了解。尊者依照不同注釋對各個宗派傳講,如依賈曹傑之注釋為嘎當派傳講;依朗哲母之注釋對薩迦派宣講;依巴沃周朗長瓦的註疏為噶舉派傳講;依無著菩薩之註疏為寧瑪派傳講。致使各寺院中許多僧人可背誦傳《入菩薩行論》,並且大多數僧人相續中生起了無偽菩提心。自此以後《入菩薩行論》在雪域才得以廣泛弘揚。

在格蒙寺閉關期間,每年為有緣弟子深入細緻地廣傳《大幻化網》與《功德藏》。在傳《功德藏》時,弟子堪布雲嘎作了詳細的記錄後,依師教言對《功德論》作了兩大講義,即至今仍聞名於世的《日光論》與《月光論》。並且他能夠完整流利地背誦無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網大疏》。《大幻化網》後來傳給堪布根巴,一直傳至頂果欽哲仁波切傳與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頂果欽哲仁波切又於印度、尼泊爾等國外廣弘。法王如意寶則將其廣泛弘揚於藏地、漢地、西歐等國。總之,以《大幻化網》為主的寧瑪派諸多法要至今具有清淨傳承且一脈相傳,主要是巴楚仁波切和賢判泰耶之宏恩所致。曾有一日,尊者對弟子堪布索秋說︰「昨晚夢中一位頭戴班智達紅帽之人為我傳授《大圓滿心性休息》,獲得了不共傳承。」夢中戴紅帽之人即是無垢光尊者。因此具有近傳加持。尤其是無垢光尊者以智慧幻化身攝持其(巴楚仁波切)並意傳與他的耳傳密法,如今在雪域堪布門色仁波切之傳承弟子為首的眾多修行者傳修,仍然極為興盛,而且成就者也舉不勝數。

在傳法時,尊者也著重宣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時常勸誡大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東方現喜剎土。

尊者曾經用了三年時間為紐修龍多等有緣弟子廣講了《大圓滿心性休息》,並帶眾人實修每一引導。在傳完《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與《本來清淨修法》後,弟子革蒙文波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我對大圓滿的境界僅僅是了知而已,如今徹底了悟了。」

在攝受弟子方面,極其歡喜攝受心地善良、具信心、智慧、精進、誠信因果者。對他們十分慈悲,並且適宜地宣說自己的境界。一次與大弟子紐修龍多交談時,他問︰「你平時常常祈禱哪位本尊或上師?」「弟子十分懈怠懶惰。」「懈怠時就不說了,若祈禱祈禱誰呢?」「只對您老人家作祈禱」「那麼多上師本尊佛菩薩,為什麼只祈禱我呢?」「因您常常講經說法,弟子相續中的少分功德也完全來自於您老人家的恩德。」「若從這個角度來說倒言之在理。」並說︰「如今我的相續中始終生不起煩惱。」

由於注重真修實證,發現弟子有不如法行為時,則坦誠布公、直言不諱地揭露其過失,及時令其對治煩惱,調伏自相續。而對於那些表面上宣講甚深見解而無真正的實修境界之人,則以神通巧妙開示︰修行不在外表的形象,而在於內心。

尊者一次來到某寂靜處的一個山洞裡,住在那裡長期閉關的一位修行者問他︰「你從那裡來,要到那裡去?」「我從背後來,要到對面去。」「你生在何處,叫什麼名字?」「我生於人間,叫無作瑜伽士。你在如此偏僻陰暗的山洞裡修什麼法,住了多久?」那位修行人趾高氣揚地說︰「我在這裡已修行了二十多年,正在修至高無上的安忍波羅密多。」尊者略皺眉頭地說︰「那倒是很好,不過我聽說你是一個大騙子,欺騙了許多信眾啊!」聽了此話,那人暴跳如雷,氣極敗壞地嚷道︰「你說什麼?我騙了什麼人,你說清楚,你今天是專門跑到這裡來擾亂我的閉關嗎?故意來擾亂我的修行嗎?真是一個賤種人。」尊者面露微笑,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朋友你好,剛才你不是說已在此處修了二十多年安忍波羅密多嘛!這麼大的瞋恨心是你自己的嗎?」

尊者針對當時的密法修行者中存在的盲修瞎煉、肆意妄行等種種弊端,以文殊智慧的無畏善說摧毀了各種各樣的邪見惡行,激濁揚清,興利除害,在末法時期宛如空中皓月,遣除了雪域無明黑暗,再度高高樹立起無上密法大圓滿之法幢。

尊者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極其樂於濟困扶危,尤其是對於那些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人。在瑪涅地區時,寒冬臘月的一天早晨,一個身著爛衫破衣的小女孩哆哆嗦嗦地來到他的帳篷前,已接近凍死。他慈愛地問︰「你要到哪去啊?準備做什麼去?」她渾身顫抖著說︰「我的犛牛丟了,我要去找犛牛。」見她已凍成這般,便請她到帳篷裡喝茶。按藏族習慣每個人出門時都隨身帶碗。可是這個小女孩懷中沒有帶。尊者在自己的木碗中倒入熱騰騰的酥油茶遞給她。她羞澀地低頭喝著。喝完後身體暖和過來了,她滿懷感激之情準備用自己的髒衣服擦拭手中的碗。尊者笑著逗她說︰「確實我的碗很髒,也許你不高興了,不管怎樣你已喝完了,不用擦吧!」尊者接過碗沒有洗立即倒茶喝,又讓弟子們幫助她尋找犛牛。

還有一次在徒步返回石渠舉辦法會的途中,遇到一位寡婦帶著三個孩子準備去參加法會,同時想討一些財食。見到她們孤兒寡母十分可憐,而且那個女人極為艱難,便背起第二個孩子一路同行。有時尊者背著孩子去化齋分給大家,有時女人抱著小孩子去乞討一起分享,有時大孩子去討飯共同享用,人們都誤以為他們是乞丐一家。如此朝夕相處,女人覺得這個「老乞丐」為人忠厚、心地善良,便對他說︰「我們孤兒寡母一路上多虧你照顧,你也是孤身一人,不如我們一起生活吧。」「這件事以後再說吧。」法會前一天他對婦人說︰「今天你們在此休息,我先走一步,明天法會中見。」婦人說︰「只差一天了,不如明天我們一起去吧。」「不行,我必須先走。」

次日尊者登上法座,開始傳法之前對眾人說︰「本來我不接受供養,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你們要供養財物儘管供養吧。」與會信眾紛紛供養。那母子四人在人群中一直沒找到同路來的「乞丐」。參加法會的人密密稠稠,婦人只是在遠處模模糊糊地看見高高法座上的人,卻看不清面容。已是法會最後一天了,她想︰那個老頭子也不管我們了,現在我應將所得的這點財物供養巴楚仁波切,一方面超渡亡夫,另一方面我們也可種下善根。她來到法座前,驚慌失色地將微薄的財物舉過頭頂,當抬起頭時看到為自己帶孩子的人竟是巴楚仁波切,頓時目瞪口呆,想到昔日說的話不禁羞愧無比。尊者笑容可掬,慈祥地看著她說︰「我說過一定會讓你們母子過得好,這些財物你全部拿去吧!」

七十幾歲在石渠瑪日堂地方舉辦一次規模宏大的極樂法會後再未廣傳法輪,只是閉關靜修,前來拜見者均介紹到大弟子丹增洛諾前,對再三祈請轉法輪者予以嚴厲呵責。其作品中也曾寫道︰「如今有諸多高僧大德你們不去親近,圍著我有何用呢?」

在事業圓滿的最後五年中,一直住在上師如來芽遺塔附近,時常作薈供。火豬年初便現重病,也作了一些授記將往生東方現喜剎土。一日身邊的醫生建華喇嘛對他說︰「尊者,您十分提倡往生西方剎土,故我一心一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好,你去西方吧,我要去東方!」後病情加重。一天對弟子說︰「昨晚夢見兩位僧人告訴我『您的所化眾生在東方現喜剎土。』我怎麼會有所化眾生呢?我一生中始終勸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夢中我一直坐在粗過莫(地名)上,看來我還要來人間一次。」火豬年(一八八九年)藏曆四月十八日,尊者身體端直、雙手定印、金剛跏趺坐融入法界。

尊者一生的論著作品也極為豐富,所作詩歌頗具特色,被譽為雪域著名詩學家。而且獨樹一幟,以各種戲劇形式對各層人士宣說佛法,如膾炙人口的《蓮苑歌舞》、《仙人漫淡》等等,民間廣為流傳。故蔣揚欽哲旺波與全知米滂仁波切讚道︰「尊者之作,情文並茂、意義深刻、簡明易懂。已獲語自在文殊菩薩之果位。」此外多珠千丹畢寧瑪稱揚說︰「仁波切之傑著,智者觀其義極深,愚者見其句易解,行文婉轉流暢,具詩歌之優美風格,且文中每一教言皆是對治煩惱、調伏相續之竅訣,故智者愚者閱後無不心生歡喜。」本來所著論典頗多,但多已遺失,今僅存六函。其中《入行論》、《功德藏》科判,《大圓滿前行》、《讚頌集》仍為後學者廣泛應用及修學。

尊者為佛教培養的高僧大德也不可勝數,遍於各宗各派。如寧瑪派的伏藏大師列繞林巴、全知米滂仁波切,噶舉派的巴沃仁波切,噶瑪巴的康吉、堪札西偉色、嘎當派的康色蔣貢等等,尤其是世人共稱尊者如印度世親論師一樣有四大弟子,即見解最高的紐修龍多,講論最絕的果敬丹增洛諾,因明最精通的嘎當迦巴,行為最如法的美納根讓秋札。總之,有無數具清淨戒律,智慧深邃,威儀如法,證悟本性的法子高僧大德們,繼承了尊者之廣大利生事業,將佛法廣弘於藏地雪域為主的世間中。

作為欲求解脫、修行菩提的我們,學習經論時,首先應了知其著者之殊勝功德。關於尊者的生平事蹟無有全面、廣泛的文字記載留世,我今擷取自己於諸位大恩上師前聽過的幾則喜聞樂見、生動形象的故事,撰成此文,旨在使您進一步了知他的深廣功德,從而生起無比信心。此外,珠千丹畢寧瑪、紐修堪仁波切、圖登諾布仁波切、揚忠活佛等也著有其略傳。敬請拜閱。

從此略傳中我們不難看出巴楚仁波切是真正名不虛傳的一位大成就者,聖者所著之論典完全不同於世間凡夫俗子以分別念所成之作品,因此我們應當深刻體悟《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的金剛語,調伏自相續,並虔誠憶念、專心祈禱巴楚仁波切,力求獲得意傳加持,從而使自己的分別念與其無漏智慧融為一體。

以此所生諸善根,迴向一切有情界,

皆獲意傳之加持,證悟上師無二智。

二○○○年元月五日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0/28 下午 10:34:04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4/4 上午 03:46:0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菩薩行論》

之修行次第

全知巴楚仁波切 造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

趨入佛子律儀法,今當依教略宣說。

此論分為四個方面:一、入者所依之補特伽羅;二、能入之意樂;三、如何趨入之行為;四、所入之果。

一、入者所依的補特伽羅,是指擁有暇滿、具有信心、懷有悲心的人。

二、意樂發心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說明願菩提心就是為了利益他眾而渴求獲得佛果的意樂。

行菩提心:即立誓要學修菩薩的學處。想在自相續中受持如此菩薩戒的人,如果在上師面前得受,就要按照中觀、唯識其中之一的儀軌來受。

這裡講關於自己受戒的方法,包括加行、正行與後行。

第一、加行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想對菩提心的利益功德產生興趣,要依據《入行論第一品》。

其二、積累資糧作七支供,首先觀想在諸位真實安住的如來菩薩福田面前,我與其餘一切有情一起隨念佛菩薩的功德來作七支供。

(一)供養:真實陳設花、薰香、塗香、燈、淨水和各種飲料、神饈等應有盡有的供品,心裏觀想取來珍寶山、悅意林、寂靜賞心的地方等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無主供品,念誦「為持珍寶心……」來作(真實供品和無主供品)這兩種供養;念誦「願以吾身心,恆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為尊僕」,獻上三門甘願為僕的供養;念誦「馥鬱一淨室……」作意幻供養;念誦「別此亦奉獻……」作發願力供養;念誦「猶如妙吉祥……」作無上供養;念誦「我以海潮音……」作讚音供養;念誦「化身微塵數,匍匐我頂禮,三世一切佛……」作頂禮供養,隨著以上的詞句憶念意義而作這八種供養。這些也是在清淨刹土的三寶面前,用不染有罪惡、不被吝嗇所縛的清淨物品,懷著不求回報、果報的清淨意樂心來作供養。

(二)皈依:心裏想:殊勝的皈依對境——大乘的不共三寶前,以為利一切有情的殊勝意樂,在沒有獲得圓滿菩提之間的時間裡皈依。隨著這種觀想念誦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三)懺罪:念誦「我於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向懺悔的對境——佛菩薩祈禱垂念,生起四想。所謂的四想,即以往所造的罪業就像毒入腹內一樣、所依三寶就像治癒毒病的名醫一樣、對治正法就像靈丹妙藥一樣、今後不再就犯的戒心就像恢復身體元氣的甘露醍醐一樣。「無始輪迴起……」是講厭患對治力;「若懼尋常疾……」是講現行對治力;「此既非善行,立誓後不為」這兩句是講返回對治力。要以這四種對治力發自內心進行懺罪。

(四)隨喜:誠心誠意欣悅隨喜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善根及善果,頌文中說「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

(五)請轉法輪

(六)祈請不涅槃

(七)迴向。隨著「我於十方佛,合常誠祈請……」的文句憶念意義。

其三、此後修煉自心,念誦「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把自己的身體、受用及三時積累的善根為成辦眾生利益而毫不吝惜地作迴向,真心真意祈願暫時究竟成為一切有情至高無上的生存之因。

第二、正行:以祈禱佛菩薩垂念作為前提,依靠念誦三遍「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同時得受願行菩薩戒。

第三、後行:「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是令自己生起歡喜心;「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是讓他眾生起歡喜心。繼此之後,也要以「殊勝菩提心……」來發願。這以上講述了自相續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意樂菩提心。

三、如何趨入之行為,包括在行持六度當中。六度的本體依次是具有四種特法的施捨心、斷除心、不惱心、歡喜心、不散心、辨別法。所謂的四種特法,如云:「摧毀施違品,無念具智慧,圓滿諸所願,成熟眾有情。」六度的違品依次是慳吝、破戒、瞋恨、懈怠、散亂及邪慧。滿足有情願望的道理:依靠布施給予他們財產受用等;依靠持戒使他們內心純淨;依靠安忍承受損害;精進作為必不可少的助伴;依靠靜慮使他們對神變神通有渴求心;依靠智慧能宣講取捨的道理。依靠這些滿足心願以後,直接或間接令他們獲得聲聞、緣覺、圓滿佛果三菩提任意一種果位,這就是能成熟有情。

這些波羅蜜多均包含在修心行為中的道理:

第一、布施度,想到對自己的身體、受用、三時善根割捨不下的過患、慷慨施捨的功德、有必要施捨的原因等等以後發自內心發放布施,這就是修心。

第二、持戒度,包括護戒方便與守戒方式。

其一、護戒方便,有對取捨之處謹小慎微的不放逸、不忘失取捨的正念、觀察三門狀態的正知三種。

其二、守戒方式,首先依靠正念牢牢不忘取捨,接著再憑藉正知來觀察自己身語意的狀態。此後,一旦萌生了不去奉行應行善法和想要著手去做應斷不善業的心態,必須要認清它,當時依靠不放逸來憶念善法的功德利益進而認真去奉行,想到不善惡行的過患後堅決屏棄。而這些的因也在於對業果誠信不疑。所以,作為無誤如來教的追隨者一定要生起虔誠的堅信,從此以後要深刻地認識到:造了惡業必然要下墮惡趣,如果已經投生到惡趣當中,那麼只有受苦受難,不用說是利他,就連自利也無法辦到。對於輪迴痛苦的正念一定要在相續中真正生起來。

菩薩學處的數目雖然有許許多多,但最主要的就是防護願心的違品——捨棄有情、發心得聲聞緣覺果位以及斷除四黑法。所謂的四黑法是指(《三戒論》中)所說的「欺騙應供令生悔,誹謗聖者諂誑行。即四黑法當斷除,相反四白法皆行。」對於同品的果——圓滿菩提與它的因——菩提行要誠心信受,對於別人所作的任何善行要由衷隨喜,並將他們的善根為利他而迴向圓滿菩提。總之,對於大乘的這三種修道,絕對要腳踏實地修行。

行菩提心戒的違品,一般來說就是斷除害他為主的一切惡行。尤其是對過患最大的奪取僧財、誹謗菩薩、造捨法業等等,要不惜生命代價加以防護。對於同品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在內也不能滿不在乎、藐藐視之,而要以三殊勝攝持來身體力行。

第三、安忍度:安忍的對境——包括對自己輕蔑、口出粗語、暗地惡語中傷以及造成痛苦四種;對自己的上師與親戚朋友等也做這四種事;相反,對自己的敵人和反方帶來快樂、恭敬供養、褒揚讚歎、說動聽話。總共有十二種不願意之事。對於與此相反的十二種渴求之事製造障礙者。總之,安忍的對境有二十四類。這二十四種每一種也包括三個,即對於以種種理由造成的痛苦心不厭煩、承受痛苦;對於作害者不瞋不怒、堪忍加害;心接受空性深義。這樣一來,能安忍者的內部要修行安忍的數目就有七十二種。

其一、以三種理由來承受痛苦:(一)依靠痛苦能淨除自己的罪業,認識到痛苦就是罪惡的掃帚以後甘心情願接受痛苦;(二)依靠痛苦能對輪迴生起厭離心、對有情生起悲憫心、生起棄惡從善之心等等,認識到痛苦是行善的鞭策而甘心情願接受;(三)依靠痛苦能壓制我慢、剷除嫉妒、消滅貪欲、引生成就,因此了知痛苦是內心的妙力莊嚴而甘心情願接受。

其二、由三種理由修行堪忍加害的安忍:(一)心裡想:一切有情愚昧無知被煩惱控制,甚至連自身也進行損害,更何況說對別人呢?想到這一點而把作害者看成悲憫的對象,忍耐承受。(二)自己的宿業與暫時的舉止不謹慎才招致別人加害於我,一切都歸咎於自己,並修安忍。(三)想到依靠敵人能圓滿我的安忍資糧並且成為菩提行的助伴,所以他們才是饒益我的親人,從而做到安忍。

其三、以三種理由決定性地思考深法而修安忍:(一)當思維勝義空性離戲時,想到所害能害無有自性而修安忍;(二)當思維世俗緣起如幻時,想到一切由緣激發,作害者身不由主、痛苦隨之而起,從而修安忍。(三)當思維雙運自之心性時,想到瞋恨無基離根而清淨來修安忍。

第四、精進度,包括斷除三種懶惰違品和發起同品六力。

其一、斷除三種懶惰:即以無常鞭策來斷除無加行之懶惰想到法喜而斷除同惡懶惰以提高自己的心力來斷除懈怠懶惰。

其二、六力:

(一)思維善業的功德與罪惡的過患以後對正法產生興趣,這是加行勝解力;

(二)由具足心力的堅定誓言所從事的善根才會善始善終,這是正行穩固力。此力也分為三種,以世間升起太陽為例,不隨其他違緣所轉,不被外緣所害;以太陽獨自為因作比喻,自己孑然一身而不靠他人打敗魔軍,進而修行圓滿菩提;就像太陽普照一樣,依靠菩薩的智慧、悲心、宏願而加持自己成為眾生的生存因,心甘情願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這三種是業慢。將自己看得最為殊勝,能夠做到不染大大小小的墮罪,這是力慢。將一切煩惱視為低劣,輕視違品,這是煩惱慢。

(三)對於自己所為的善行善根,無比歡喜認為最殊勝而不圖報應、欣然接受,這是歡喜力。

(四)如果自己失去力量,過於悲傷,就會暫時停止所為的事,遣除這種障礙,就是捨棄力。

(五)積極投入以正念正知摧毀煩惱的事中來,摧毀所斷,這是承受力。

(六)任運駕馭自己的三門,憶念不放逸的忠言,從而自由自在學修一切學處,這是駕馭力。

共有以上六力。

第五、靜慮度,包括斷除靜慮的違品、正行修禪兩個方面。

其一、斷除靜慮的違品也分為捨離俗世與捨離妄念兩個方面。

(一)捨離俗世: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雙親、親戚朋友、眷屬僕人等內有情貪戀,進而隨著他們轉,那麼自心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入定。因此一定要遠離與他們牽連的一切繁雜事,獨自一人居於寂靜的地方。在寂靜的地方,如果貪執名聞利養、恭敬讚歎、暫時所需的資具等等,進而謀求這些,那麼就會對修道造成障礙,所以要杜絕患得患失,做到隨遇而安。

(二)捨離妄念:雖然身體住在寂靜處,並且也不尋求過多的生活用品等,但是如果心一直被欲望左右,那麼相續中無法生起真正的禪定境界,而且也不能做到專心入定。為此,也必須斷除這些欲望。特別是,如果要得到上層殊勝禪定,斷除欲界貪心這一點相當關鍵。因此,必須通過思維因難成、本體不淨、果危害眾多等等來遣除對女人的貪愛之心。(作為女修行者,對於男人也要同樣從因、本體、果三個方面來思維,從而斷除對其貪戀。)此外,成辦今生世間八法的所有紛飛雜念要看作仇敵一樣,不管是生起多少惡心惡念,長久思維這些的過患,就要自我譴責,發自內心予以斷除。

其二、正行修禪:禪修的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在這裡就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包括修自他平等與修自他交換兩個方面。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我與一切有情希望快樂、不願受苦這一點一模一樣,一門心思自我保護不顧別人實在不合情理,因此必須要修自他平等。按照「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首先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修行的方式必須這樣來觀修: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不曾做過我的父母親人,依靠龍樹菩薩所說「地土摶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為母數」等教證及理證來斷定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親屬。從此之後,當我擁有快樂時,但願一切眾生都能擁有我這樣的快樂和快樂之因。誠心誠意來修。再者,當我萌生痛苦時,但願一切有情遠離所有這樣的痛苦與苦因。發自肺腑來修。

當時觀想可能會產生這樣的障礙:要遣除我的痛苦而不希望遣除別人的痛苦,遣除他人的痛苦我做不到。當萌生這種聲聞小乘的心態時,要按照《入行論》中所說「後苦不害今,何故汝防護」(來遮破)。意思是說:自己為了明天以後健康無病、吃飯穿衣等等的辛勤為什麼要付出呢,因為我刹那滅亡以後就變成了他體的緣故。如果由無明習氣所牽認為明天以後的人也是我,那是錯誤的,誠如《入行論》中說:「若謂當受苦,此誠邪思維,亡者他體故,生者亦復然。」比如,愚人們認為,這條河流去年沖走了我的衣服,明天我要渡過這條河。實際上,去年沖走衣服的水也是其他的水,明天要渡過的河也是其他的河。同樣的道理,過去的心不是我,未來的心也不是我而是他體。

如果有人說:「未來的心儘管不是現在的我,然而卻是我的心相續,要以這顆心來成辦自利。」

那麼就要以「其他眾生儘管不是我,卻是我的眾生」這樣的心態來行持他利。

假設有人認為:按照俗話所說「個人頭上的雪要自己抖掉」,自己只有竭盡全力搞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間一者來成辦另一者的利益實在無能為力。

這一點要以《入行論》中所說的「足苦非手苦,何故手護足」(來遮破)。意思是說,腳上扎入刺為何也要用手來取出,同樣,眼裡入塵土用手除去、子孫的事由父母辦、進餐要用手等等這些也都必須由自己來做自己的事,這種論調未免太過分。總而言之,如果彼此之間,一者不能做另一者的事,自己必須成辦自己的利益,那實在很難以實現。因此,已經認識到這一道理,就該在實際行動中利益眾生。

(二)修自他交換菩提心:也就是要按照《入行論》中所說「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把自己的快樂施捨給眾生,將眾生的痛苦自己來承受。自他交換菩提心的所緣也就是「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為他,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的意義。意思是說,把仇人放在不如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高於敵人或他人的位置上,就讓那低三下四的仇人來對高高在上的自己心懷嫉妒,如此觀修完畢時心想:即便觀想自己高、別人低,對方對自己嫉妒尚且也會產生這樣的痛苦,那麼對別人嫉妒豈有此理?如此一來,嫉妒心自會消滅。同樣,觀待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來修競爭心,把自己放在與我平起平坐的仇人位置上,把那個仇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觀想那個仇人從方方面面對自己競爭。如此修行完畢時心想:把自己觀成仇人以後,觀修別人加害、起競爭心尚且也會產生這樣的痛苦,那麼陷害別人、與別人競爭豈有此理?如此觀想以後競爭心自會消除。再者,修我慢也是把我放在較自己低的位置上,將比我低的那個人放在自己的位置,讓那個高高在上的對方以種姓功德等方面在低下的自己面前擺出一副傲慢相。當觀修完畢時,心想:觀想別人在我面前傲慢尚且也會產生這樣的痛苦,那麼自己在別人面前趾高氣揚豈有此理?由此自然會去除傲慢心。關於以上的詳細內容,要依照《入行論》中所說來實地修行。如果這樣來修實在做不到,而想簡略觀修,那麼就觀修《寶鬘論》中所說「願罪成熟我,我樂予眾生。縱有一含識,未得解脫間,我雖得佛果,誓願住三有。如是所說福,設若具形色,盡恒河沙數,世界不能容。彼是世尊說,理由此亦明,有情界無量,利彼亦復然」和《入行論》中所說「眾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願因菩薩德,眾生享安樂」,並且口裡也念誦。

以上自他交換的修法,我是依據文殊薩迦班智達的言教撰寫的,儘管所有注釋中與此修法稍有不同,但根據自己的心態隨意而修吧。

第六、智慧度,包括認清智慧的本體與悟入對境無我兩個方面。

其一、認清智慧的本體:入定時認知萬法為空性,後得時了知萬法如幻如夢無實有,這就是智慧的本體。

第二、悟入對境無我分為修人無我與修法無我。

(一)修人無我:觀察一切愚癡造業者和受報者神我、補特伽羅或士夫或有情等設施處與身語意是一體還是他體?是無情的一法還是心識的一法?是常有的一法還是無常的一法?諸如此類,通過眾多理證加以觀察分析,就會斷定:眾生由於迷惑心的牽引,原本無我而執為我,原本無他而執為他,除此之外真實本面成立的我或有情一絲一毫也不存在。

(二)修法無我:就是修四種念住。

一是身念住:這般現有輪涅所涵蓋的萬法,也只是呈現在自己的心中,以心假立的,除此之外絲毫也不存在,當然心本身也依賴於身體,成為身體的主宰,因此要對身體進行觀察,審察一下所謂的身體與這些分支組合到底是一體還是他體?或者身體一開始從何而來,中間現住何處,最終去往何處等等?在身體無有自性的意義中入定,如果再度對身體產生耽著,就通過觀修自他的身體為不淨、如幻等來斷除對身體的迷戀。

二是受念住:這些苦受樂受是愛、取等一切煩惱的根本,因此觀察它與心是一體還是他體等等,修行受無自性的意義,並且觀修其餘所有受都是痛苦而無實質等。

三是心念住:六識聚所包括的心識種類相續顯現前後、好壞等多種多樣,觀察這些是一體還是他體?觀察顯現歡喜不歡喜、誠信不信、法非法、苦樂貪瞋等等這些心態是一體還是他體等。如果是一體,那麼再觀察一顆心中為什麼會顯現出喜憂貪瞋等多種心態呢?如果認為這些時候是由外緣導致的,那麼再考慮小小的外緣也不曾轉變及沒有遇到任何對境的心本體到底是怎樣的?本體是存在的一法還是不存在的一法?是常有的一法還是無常的一法?諸如此類三番五次加以觀察,最後將心抉擇為無基離根。

四是法念住:上面身受心以外的想、行、無為法所包含的一切法,也是由因緣緣起而生的,因而抉擇為無有真實自性、遠離一切戲論之邊的空性,進而以世俗如夢如幻的境界學修斷除七貪的如海行為。認識到勝義中萬法自性絲毫也不成立,對何法也不耽著而實修。

願除苦良藥,一切安樂源,

教法伴利敬,長久住世間!

此修法乃阿哦沙波(即巴楚仁波切)言。善哉!吉祥!

2006923譯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0/28 上午 06:08:32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4/4 上午 04:01:4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6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外即佛子寂天論師者

內即大成就者夏瓦熱

密行聖者觀世音菩薩

祈禱晉美秋吉旺波尊

─ 蔣揚欽哲旺波尊者 ─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0/28 上午 06:14:00編輯過]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4/4 上午 04:19:10

 6   6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9736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