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課
下面中觀師進一步給對方放太過:
由無自證故。頌曰:
若既不生復無知 謂有依他起自性
石女兒亦何害汝 由何謂此不應有
由於沒有自證的緣故,依他起識無法成立。既然依他起識根本沒有生過,而且沒有誰能夠證知它,然而你卻說「依他起識有自性」。同樣,石女兒也沒有傷害過你,你為什麼說石女兒不應當有呢?
這裡中觀師以同等理破斥。意思就是,既然你可以承許從來沒生過,也沒有任何人瞭解過的依他起識實有,也應當同樣承許從來沒生過,也沒有任何人瞭解過的石女兒有自性。
依他起性不自他生,如前已說,現今復說體無可知。如是若許既無有生,復不可知之依他起性,則與依他起性相同之法,復由何理,不許彼為有,彼石女兒亦於汝何害,汝不許為有。謂石女兒,離一切戲論,是聖智所行,是離言自性也。
依他起識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當然也不是共生或者無因生),所以「生」不可得。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進一步講到依他起識的「體」也無可了知。也就是無論自證,還是他證,都無法成立依他起識有自體。像這樣,既然你能夠承許一個既沒有生,又無法證知的「依他起自性」,那麼,與依他起自性相同的事,有什麼理由不承許它為「有」呢?也就是說,你應當公平合理,也同樣承許石女兒為「有」。但是你卻說石女兒不存在。那麼,到底那個石女兒對你做過什麼樣的傷害,導致你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由此你就否認他的存在,不承許他為有呢?既然石女兒沒有害過你,你就應當像承許依他起自性那樣,承許此石女兒遠離一切戲論,唯是聖者智慧所行的境,是一種遠離言說的自性。
下面中觀師繼續給唯識宗放過失:
又汝前說:「是假有法所依因。」若有依他起性雖可應理。
另外,你在前面說,分離的能所二取法叫做假法,真實中不存在。二取空的依他起識實有,並且是變現二取假法的因,或者說,是二取顯現的依處。如果依他起識有自性,這種說法就很合理。但事實並非如此。
頌曰:
若時都無依他起 云何得有世俗因
意謂諸世俗法都無實因也。故汝宗所說,世間名言之因,都無自性。
如果某時根本沒有依他起識的自性,又怎麼會有能生世俗萬法的因呢?意思是說,世俗萬法沒有一個實有的因了。所以,你宗所說的世間名言之因,根本沒有自性。
唯識師原本安立依他起識為世俗萬法現起的因,有了實有的依他起識,才出現這一切如幻的二取顯現。這樣來安立名言。但是,現在依他起識不成立,這樣,以依他起識建立的世俗萬法也就無法成立了。也就是會招致以下所說的過失:
頌曰:
如他由著實物故 世間建立皆破壞
他宗唯識師以計執實有依他起識的緣故,世間名言的建立會因此全部失壞。
由無智慧執著實物,依他起法如未燒瓶,經汝觀察如注以水。是則觀待世間建立之坐、去、作、煮等及色受等,皆被破壞。故此唯有衰損,都無勝利也。
由於沒有智慧,就會執著有真實的事物。唯識師承許依他起識是真實的法,認為以依他起識為基(也就是根源),才能變現出一切世俗的假法,才會有輪迴、涅槃所攝的一切現相。這裡,對方唯識師安立的教法體系,就建立在依他起識實有的基礎上。這個基礎一旦被遮破,整個教法的大廈就會傾塌下來。
現在中觀師很不客氣地說,「依他起法如未燒瓶。」也就是你所說的實有依他起法,就像一個沒有經過烈火燒制的泥瓶坯子一樣,很不穩固。
「經汝觀察如注以水。是則觀待世間建立之坐、去、作、煮等及色受等,皆被破壞。」經過你的非理觀察,就像在未燒的泥瓶中注入了水,這個瓶子就會破裂。由於你們的智慧很差,所以,觀待世間建立的行、住、坐、臥,來、去,能作、所作、蒸煮等等,以及外在的色法,內在的受、想、行、識等法,都被破壞了。
「故此唯有衰損,都無勝利也。」因此,你安立的「依他起識實有」的宗義,只會給你宗帶來極大的衰損,沒有任何利益。
唯識師以為,分離的能所二取相在真實中沒有,這種虛妄的顯現叫做「世俗諦」。然而二取空的依他起識真實中有,這就是「勝義諦」。但實際上,這種承許會同時失壞二諦。因為勝義中諸法空性,根本得不到實有的依他起識,所以會失壞勝義。並且會失壞世俗。因為名言諦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建立緣起律。但是,承許依他起識實有,就無法建立因果關係。比如,前識領受的境相,後識發生憶念,由於認為心識實有,就無法安立領受和憶念的因果關係。或者說,先前熏入的種子功能成熟,後面現起帶種種境相的果位識,這種因果關係也無法建立。就像前面講的那樣,此實有的「功能」,無論屬於過去識、現在識,還是未來識,都無法成立。像這樣,因果關係無法建立,整個唯識宗的教義也沒辦法成立。所以說「唯有衰損,都無勝利」。
因此,應該放棄此「依他起識實有」的觀點,承許依他起識自性空,這樣,一切世俗中的緣起律才能建立。否則,會失壞世俗中的一切因果關係。
以下中觀師講述,離開空性正道,將會失壞二諦,而無法獲得解脫:
如是由自分別所立宗派,入彼道者。
頌曰:
出離龍猛論師道 更無寂滅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諦 失此不能得解脫
像這樣,以自己的分別安立宗派,不符合二諦的體性(或真相),如果入於這樣的道當中,就會出離龍猛論師承許的空性之道。此外,再沒有其他能夠寂滅虛妄分別的方便。由此會失壞世俗勝義二諦,而不能得到解脫。
「由自分別所立宗派」:從某種意義來說,世間上的人都是「論師」,或者叫做「思想家」。因為人們會對於這個世界上的種種現象,以及它們內在運行的規律等等做出不同的解釋。如果不是通過現證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沒有依據佛的聖教量,僅僅憑著自己的臆想、猜測等等來創立的學說,都叫做「由自分別所立宗派」。這些宗派的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承許勝義中有實法。那麼,具體都有哪些宗派呢?
首先,各種的外道,會安立最小粒子、道、自在天、自性、勝我等等是勝義中的實法。
內道當中,聲聞乘安立勝義中有無分微塵和無分剎那。他們認為,粗分顯現法都是和合的假相。其中空間所攝的萬法,剖析到最後,只有無方分的微塵;時間所攝的法,最終可以分到無時分的剎那。由這兩種最基本的單位,組成世界上粗大的色法、心法。但是無分微塵和無分剎那是實法,否則不會出現這一切假法的顯現。
唯識宗[1]認為,雖然在凡夫看來,能取的識和所取的境別別分離,但是這只是虛妄的現相,真實中不成立。同時,以二取空的依他起識實有。也就是依他起識真實中自性成立。
「入彼道者」,如果入於承許勝義中存在實法的道,那麼,由於不符合無我空性的正理,由此就會「出離龍猛論師道」,也就是脫離了龍猛菩薩安立的空性之道。這樣的結果就是「更無寂滅正方便。」意思是說,再沒有其他能夠寂滅一切戲論分別的方便了。為什麼呢?
首先從聖教來說:我們都知道,「空性」是佛法的心要,就像《心經》中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像這樣,唯有照見一切法空,才能寂滅顛倒夢想,證入寂靜涅槃。
而且以正理觀察:我們現在沉溺在三界輪迴當中,不斷地起惑、造業、受苦,根本原因就是有二我執。換句話說,由於誤認為有實法可得,也就是認為有真實的補特伽羅——人我,以及認為有真實的其餘諸法——法我;以二種我見引生二我執;由此出生二種生死,輪轉不已。既然如此,要想寂滅二種生死,就要斷除二種我執。也就是要把「錯認」之處看清楚。只有看清楚諸法的真相——空性,才能不再起虛妄分別,從而斷除顛倒執著。
所以說,離開空性正道,再沒有其他方便能夠斷除二障、現前二智了。就像《般若品》中所說,道的主要是般若,其他一切布施等法都只是輔助因素。
這樣就知道「彼失世俗及真諦」,凡是承許勝義中存在實法的宗派,就失壞了世俗諦和勝義諦。結果就是「失此不能得解脫。」由於失壞了二諦,而無法得到解脫。意思就是,由於不了知勝義空性,失壞了勝義諦。同時由於不能無誤地通達一切顯現全是假立,就無法正確地建立毫無紊亂的因果關係,也就是會失壞緣起律。這樣就會失壞世俗諦。
何故失壞二諦便不能得解脫。
為什麼失壞二諦就不能得到解脫呢?
頌曰:
由名言諦為方便 勝義諦是方便生
不知分別此二諦 由邪分別入歧途
因為二諦是方便和方便生的關係,其中名言諦是一種方便,通過它能夠悟入勝義諦。如果不能善加分別這二種諦,就會繼續出生不符合正理的邪分別。由此就會入於邊見的歧途當中。
意思是說,如果沒有通達離一切邊的空性,或者說沒有徹底照見諸法的真實性,那麼,我們心中粗細的邊見就沒辦法消除。即使能夠脫離粗分的常、斷見,但是細分的邊見仍然存在。也就是說,見解上的障礙仍然沒有消除,不能徹底地離念去執。
同時,心裡還會有不如理的邪分別,或者說無法止息邪分別。結果,以邪分別的力量,心無法住於實相本位,還會不斷地妄動,繼續攀緣虛妄的法。這就叫做「戲論」。也就是說,由於沒有如實通達空義,始終認為有實法,這樣心就沒辦法徹底歇下來,還會不斷地妄動。因此無法與真實義吻合,就會入於歧途當中。
以下月稱論師引用佛經為證,詳細闡述這個問題:
如《見真實三摩地經》(即《寶積經.見實會》)云:「世間智者於實法,不從他聞自然解,所謂世俗及真諦,離此更無第三法。」(「世間智者」指佛,或者稱為「世間解」。)
經中講到:「導師佛對於諸法的真諦,不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意思就是,不是依靠他人的語言,或者譬喻、推理等等來瞭解),而是自己現量證知了。佛說:『一切萬法的真實義不出於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三種諦。』」
萬法的真實義有兩個層面:一、妄識的行境,叫做「世俗諦」;二、聖者智慧的行境,稱為「勝義諦」。前者只是相對的真實,後者是絕對的真實。所謂「相對的真實」是說,僅僅就無患根識而言,的確顯現了諸法的種種行相。針對根識的境界來說,沒有欺騙性,的確能得到這樣的顯現,所以叫做「諦」。但是,這些顯現在真實中不存在,只是妄現而已,所以叫「世俗」。由於聖者根本定的智慧以無二的方式契證法界,所以,聖者智慧的行境叫做「勝義諦」或「第一義諦」,也就是「絕對的真實」。因為這是究竟的實相,沒有超過它的義,所以叫「勝義」或者「第一義」。除了這兩種「諦」之外,再沒有第三種真實義。
「眾生為求安樂故,於善逝所生信心,如來悲愍於一切,為利世間說俗諦。」
「眾生為求安樂故」:一切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願望,下至蚊蟲、螞蟻,每天忙忙碌碌地生活,就是為了尋找安樂。儘管眾生對於安樂的認識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希求安樂的願望是一致的。為此,很多人發現,依靠自己的力量沒辦法實現所願,於是去尋找能夠指示離苦得樂正道的導師。其中有善緣的眾生,在一切內外道的導師當中,會選擇皈依如來。
「於善逝所生信心」:這樣的人對於佛生起了信心,發誓皈依佛;同時願意依止佛的指示,實修離苦得樂的正道,也就是皈依法;並且依止同樣修學佛法的人為助伴,這就是皈依僧。
「如來悲愍於一切」:如來徹見諸法實相,以悲心憐愍具有各種迷惑、邪見等的一切眾生。
「為利世間說俗諦」:為了利益世間的眾生,讓他們最終入於不可言說的真實義,如來首先施設各種權巧方便,宣說了世俗諦。
實際上,世俗諦根本的見解就是緣起正見。因此,佛對於整個世俗的顯現,按照眾生的根機,或廣或略地宣說了種種方便教法。讓眾生瞭解到一切世俗的萬法,各具怎樣的體性差別,緣起上是怎樣的等等。讓眾生對於諸法的體性能夠辨別清楚。這樣之後,他的心就會從原來很粗的錯謬惡見裡拔出來,能夠越來越深細地看清楚各種的世俗緣起差別。
比如,佛最開始讓眾生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以哪種因能感哪種果等等。這樣,眾生就會得到最基本的因果見,瞭解最粗分的業感緣起。人們過去由於不瞭解業感緣起,走的都是背離因果的邪道。在這上面辨別清楚之後,必定能夠引生斷惡行善的意樂和行為,從而步入人天乘的正道,實現一種相對的離苦得樂。也就是脫離惡趣,得生善趣。
之後,佛進一步為眾生開示三世流轉的現相,指示輪迴和涅槃兩重緣起。也就是宣說四諦法門,廣說就是順逆十二緣起。由此讓眾生對於緣起,出生更深細的認識。這樣之後,眾生就能明辨生死道和涅槃道的差別,他的意樂和行為就會轉向解脫道。這時候,由於他對於世間、出世間能夠抉擇得很清楚,就會知道自己的心是怎麼落在我執上,怎麼起煩惱、造業,流轉生死。同時,在行為上也會發生轉變,會在出離心的攝持下,主動趨入無我之道。最後能夠完全契合無我,時時住在無我的境界當中不動搖。這樣,眾生就能斷除煩惱,脫離生死苦海,實現進一步的離苦得樂。
像這樣,眾生的心越來越細,能夠明辨更深細的緣起理之後,進一步就要轉到大乘道。這時,佛會為有些根機的眾生開示阿賴耶緣起。這樣眾生就會知道,阿賴耶識當中有無量無數的種子,到功能成熟的時候,會現起各種各樣的果相。其中有一個無漏種子,如果遇到相應的因緣,它就會逐漸地增長,最終成熟的時候就會成佛。懂得這一層緣起之後,就會相信眾生都能成佛。也會努力地把握自己的身心,引入大乘道當中。
通過這些方便,眾生的心遠離了粗分的常、斷見,內心稍微成熟,成為能接受勝義空性的法器。這樣之後,佛就為眾生宣說勝義諦,揭示諸法實相。讓眾生徹底契合實相,證悟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實現最究竟的離苦得樂。
所以,為了讓眾生真正入於勝義諦,佛首先宣說世俗諦。
下面具體講解佛怎樣施設方便,為眾生宣說世俗諦:
「人中獅子[2]設世俗,顯示眾生為六趣,地獄畜生及餓鬼,阿修羅趣與人天,下賤種姓高貴族,大富家庭與貧舍,奴僕之屬及婢使,男女等類並二根,所有眾生諸差別,佛無比者為世說。智者了知世俗諦,佛為利人故宣說。」
導師佛設立世俗諦的教法,首先為眾生顯示:在我們整個輪迴當中,眾生可以分為六趣。從下到上,有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有這樣的差別相。在人道當中,也有很多的差別相。比如有下賤的種姓,有高貴的種姓;有富貴的家庭,有貧賤的家庭;有主人,有僕人;有男人,有女人,有二根(指具男女二根之人,以及黃門)。總之,在整個現相界當中,眾生有無量無數的差別。像這樣,如來以智慧照見一切差別現相,為世間眾生宣說種種世俗法。智者由此能夠了知世俗諦。所以,佛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首先宣說世俗萬法的種種差別。
眾生對於現相界當中的種種顯現非常無知,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到底有什麼,其中一層一層的差別怎麼來的等等。像我們南瞻部洲的人類,只知道地球上的事物,對於地球以外的星球瞭解得都非常有限。而且,在地球上,也只是知道人類和部分共居的旁生,根本不瞭解此外其他種類的眾生。另外,在人類的範疇裡,也只是對於心外的色法有一點粗淺的認識,對於自己內在的心王、心所瞭解的也是非常少。並且,對於種種現相的因緣果報也不清楚。總之,對於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等等完全不了知,這就是對於世俗諦極其愚昧的體現。
如來具有盡所有智,能夠徹見一切世間的差別相。所以,佛首先讓眾生開出差別見。瞭解整個世界形成的因緣,以及果相的差別。最開始,佛為眾生指示六道輪迴的整體現相,比如在《正法念處經》當中,對於六道中每一道的具體情況,都做了非常廣的解釋。其次,針對人道來說,佛為我們講述人道眾生的各種果報差別。並且告訴我們,這一切苦樂、貧富、尊卑等的果相,並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現,或者由什麼主宰者來安排,這一切都是自己往昔業習成熟的果報。像這樣,對於各種的因和果瞭解之後,眾生從這裡才會得到因果正見。
下面講佛為眾生開示沉溺生死的直接原因:
「眾生著此淪生死,不能脫離世八法,所謂利衰及毀譽,所有稱譏並苦樂。得利即便生忻喜,失利便起嗔怒心,餘未說者皆應知,八病恒損於世間。」
眾生由於執著這些世俗的虛相,在生死當中不斷地沉淪。直接原因就是無法脫離世間八法。也就是所謂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其實,「世間八法」就是對於無數順逆境界的一種歸納。也就是人們喜愛的四種境相,以及相對的四種厭惡的境相。)比如「利」和「衰」這一對,人們獲得利益的時候,會立即生起欣喜,失去利益的時候就會生起嗔惱。從「得利生喜、失利起嗔」方面,類推其餘三組也是一樣。遇到順逆八風的時候,人的心會生起各種的分別執著,患得患失。像這樣,八種執著的病症恆時損惱世間,眾生因此而不得自在。
世間人整天都在八法裡面攀緣、執著、追求、取捨。在得到一點享受,獲取一些名譽、地位等的時候,就會非常高興。失去的時候,或者遭遇反方面的譏毀、痛苦等的時候,又會非常痛苦。像這樣,纏縛在這些虛妄的境界當中,絲毫不得自在。
從這裡就能看出,眾生的憂苦都是由妄執引生的。也就是出現種種順逆境界的時候,心會把這些現相當成真實,會不由自主地緣這些境相分別、執著。結果不得不被這些境相緊緊束縛住。要知道,世間八法也叫做「八病」,因為凡夫的這種憂喜狀態都是顛倒的,會障礙智慧的顯發。結果,本具的智慧光明,隨著迷亂的因緣,就會出現無量無數的煩惱,發生無量無數的變化,出生各種蘊界處等的現相。
相反,在遇到這些境相的時候,如果能夠不起執著,也就不會發生憂苦了。換句話說,知道這些順逆境界都像夢中幻影一樣,沒有實義,只是一場空,得也不值得生喜,失也不足以為憂,這樣就能脫離世間八法的纏縛。
打比方說,一個人夢見自己得到了萬兩黃金,歡喜若狂。一會兒又夢到自己突然破產了,萬貫家財洗劫一空,非常悲傷。這就是因為他當時迷惑了,不知道這只是一場夢。如果他知道這只是夢境,當時心就會平靜下來。會明白實際上從來沒有失去過,也沒有得到過什麼。就不會再被這些幻境束縛了。
像這樣,如果能夠知道世間八法像夢一樣,無有實義。這樣之後,在一切時處當中,你的心就能寬寬坦坦,逍遙自在了。那時候,無論怎樣的順境風或者逆境風,都吹不到你。你會成為一個無喜無憂、如如不動的無心道人。那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自在!
講到這裡我們就知道,眾生正是因為對於這些世俗諦的虛相,妄起分別執著,認為有實法可得,所以沒辦法止息行業流轉。佛完全了知眾生迷惑的狀況,知道眾生執著眼前這些事物,會輾轉不斷起惑造業,流轉生死,沒辦法解脫。
所以,佛為了救度眾生出離輪迴,直接針對世俗諦,首先宣說它是苦、無常、不淨、無我的體性。以這些方便,使得眾生對於世俗諦的認識由淺入深,由粗到細,這樣逐步地遣除無明愚癡,斷除粗分的執著。之後,把這些現相全部抉擇為空,直接引導他看破、放下,他的心才能停止攀緣分別,止息無意義的求取,一步步地趨近勝義實相。通過這樣逐步地引導,眾生就會順利悟入無我空性。然後再給他講真如,才會知道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有這樣一個成熟的次第。
下面講眾生顛倒執著的狀態:
「誰說世俗為勝義,應知彼人慧顛倒。不淨苦中說淨樂,於無我性說有我,無常法中說是常,住此相中而愛著。」
誰把世俗萬法說成勝義,(認為這些現相在真實中有,)要知道,這個人的智慧完全顛倒,深陷在邪慧當中。
其實,這就是我們這些眾生普遍的狀況。誰都認為大家生活在真實的世界當中,這裡面有很多實義,值得追求。能夠在這裡得到真實的感情、成功、名譽、財富、地位,能夠實現人生的價值等等。所以,會不惜一切地為此逐取。也會因為得到而狂喜,因為失去而悲傷,因為不得而焦慮等等。但實際上,這些事物只是妄心變現的虛相,根本不是真實。眾生就是把這些世俗的妄相執為真實(或者說勝義),致使全部陷在顛倒的迷夢當中。
這些顛倒主要可以歸納為四種,也就是常、樂、淨、我四種執著。
首先「不淨苦中說淨樂」,對於不清淨的法說為清淨,對於苦性的法說為安樂。
先說「不淨中說淨」:眾生的五取蘊,從因至果,從粗到細,完全是雜染的體性。就粗大的現相而言,我們人類眾生的身體,最初由內在的煩惱、業,外在父母的不淨種子形成;之後在母胎當中孕育;在胎中,以母血滋養身體;住胎期滿,從垢穢的產道出生;整個身體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九孔常流不淨;死的時候通體腐爛。總之純粹是污穢的體性。從更深細處來講,眾生以三雜染為體,也就是煩惱雜染、業雜染和生雜染,沒有一絲一毫清淨的法。但是眾生還顛倒地認為身體是清淨的,生命是純潔、美好的等等。
再說「苦中說樂」:五取蘊純一是苦,沒有任何真實的安樂。最初由於無明迷惑,以煩惱造種種雜染的業,由此變現出千差萬別的錯亂現相。五取蘊當中儲存著無量無數的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只要沒有截斷苦因,遇緣就會變現各種苦相。整個遷流的過程,完全是苦的體性。整個輪迴世間的因因果果,內情外器等等,無非是在這樣一種,由苦因不斷變現苦相的狀況當中輪轉。就像病因沒有息滅的時候,根本沒辦法止息病相一樣。
但是,眾生在這樣眾苦充滿的狀況下,還天真地認為,輪迴當中有真實安樂。其實,輪迴裡面所謂的快樂、享受等等,也是轉瞬即空,很快又會落入憂苦當中。
「於無我性說有我」:另外,整個世界只是由迷亂因緣,不斷地變現出各種果相,根本沒有任何主宰性的「我」。只是不同的法,按照緣起律不停地生成、演化,毫不錯亂地運轉。這裡面絲毫沒有自性,沒有主宰,只是唯法因生唯法果,而沒有「我」。
但是,人們對於這一點完全不了知。認為人人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因此,念念都是「我」字當頭,認為「我」是最重要的,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等等。
「無常法中說是常」:一切因緣造作的法都是無有常住的(最細的情況是指不住到第二剎那)。由於因緣只會顯現一剎那的果相,所以,這個果相沒有任何自主性,一剎那就滅了,絕對不會安住第二剎那。這樣就知道,把這些剎那即滅的緣生法說成常住,完全是顛倒。
世人不知道有為法是無常的體性, 大家都說各種人、事等常有。像是永恆的愛情,永久的事業等等。像這樣,把希望全部寄託在這些無常法上面,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憂苦。
「住此相中而愛著」:眾生就住在這些虛妄相當中愛著不已。
好比說一個瘋子,眼前總是出現幻相,他會一直緣著這些幻相分別、執著,脫離不開。正常人認為什麼也沒有,但是瘋子會認為這就是我的所愛。所以,他會常常在自己的幻覺和執著當中想著、愛著、苦著、盼著……
同樣,具有四大顛倒見的世間眾生,都跟瘋子一樣。他們心裡都是妄想,說出來的都是瘋話。他們會對於世俗中的不淨說為淨,對於苦說為樂,對於無常說為常,對於無我說為我。以妄想分別的力量,對於這些原本無常、不淨、 苦、無我的妄相生起深深的愛著心。這種愛著是非常嚴重的病,只要還沒有歇下來,就會不斷地緣這些虛妄的現相追逐、求取,從中出生無窮無盡的苦。這就是世間悲慘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