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金剛七句祈請頌講記04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05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金剛七句祈請頌講記04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金剛七句祈請頌講記04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四課

今天我們繼續深入地講解祈請的境。

蓮師是無上殊勝的持明之王,他已經建立了圓滿的金剛大壇城,而我們要祈請的就是整個大壇城。也就是,這裡有主必有伴,有王必有眷屬,有體必有用。從外層的顯示來看,在持明王蓮師的周圍,有無數密咒乘的殊勝所化眷屬——勇父、空行等層層圍繞,這是完全超出數量、不可思議的顯現。我們觀想的時候,就好像芝麻莢打開那樣,主尊和眷屬一層一層地安住。這實際上是要表達,整個壇城系統裡,上師、本尊、空行以及護法等無量海眾圓滿具足,沒有絲毫欠缺。

我們要信解到,整個大壇城具足一切加被的力量和成就的助緣,也因此,只要一心地祈禱蓮師,完全可以得到最圓滿的成就。你不要認為蓮師只是一個,這裡還有某些部分不具足,或者力量還不夠,系統不完整等等。要知道,單單就金剛乘系統而言,整個蓮師的大系統裡,已經圓滿地匯聚了一切成就的力量。無論是上師、空行、本尊還是護法,哪一方面都是無量無數、超出思量範疇的不可思議境界。你真正深信了以後,就不會再尋覓別的了。

其次,我們要深入地看到,這一切都是不二的,也就是剛才說的主尊和眷屬是不二的,這裡沒有別體的自性,一切眷屬實際上就是主尊的智慧隨機幻變的遊戲,並不會超出這一點。也因此,整個金剛大壇城,無非是蓮師智慧的幻變遊戲。其實,壇城的秘密表示義,就是以大圓滿智慧為中心,然後從中起現了無量無邊的清淨相。這一切都是從大圓滿智慧的力用中出來的,雖然現出了各式各樣的相,但本體就是這個智慧,除了它的力用之外,再沒有別的體性。就像極樂世界裡的一切清淨相,都是阿彌陀佛的智慧隨著無量所化機的幻變遊戲那樣。

所以,總體上要知道,這一切都是超出語言邊際的大圓滿光明智慧的遊戲。我們所祈請的就是這樣有主有伴、有體有用的大壇城。更深入地說,它無非是以自然智慧為王,以各種識為眷屬,也就是大智慧應著各種機,表現出各種識的妙用。再把它歸到本體上,那麼一切都沒有兩種體,不可能離開無二的大智慧以外單獨有一種體性。也因此,統統都是清淨的,全部都是蓮師,「伴」也全都攝到「主」裡面。所以,我們一心祈禱蓮師就足夠了,他已經代表了整個圓滿的金剛壇城。這樣的話,就像《大幻變網續》(也叫做《大幻化網》)第一緣起品裡所說,無論是主尊還是眷屬,全都是智慧的自現,這一切的顯現都是從智慧流出的,並沒有兩種體性。所以一切都是清淨的,沒有一勝一劣的差別。

接下來講解以勝解信等祈請的修法,這可以分成三段:(一)總說;(二)別說;(三)誦咒求加持。

現在到了最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必須明確祈請的修法。如果我們能懂得它的法相,再對應到自身上,就會明白發起它的要點。之後在每一個上面去主動地發起它,真實地做出來,這樣就完成了一次真實的祈請。

(一)總說

簡要言之,對於怙主蓮師的那些功德如意寶,首先,要發起清淨、欲樂、勝解三種信;其次,需要用跟三種信心相應的思心所,發起身語的行動,也就是口裡說祈請的語言,身體做恭敬的禮拜等等。這樣就完成了一次祈請,大悲的蓮師必定降予你加持,這就叫做「緣起」。也就是自方面的因緣具足,再跟怙主的大悲心一和合,就能實現我們的所求。

這就需要細緻地觀察,什麼是信心?什麼是思?為什麼是這樣的步驟——首先起信心,再發起思,之後表現在身口上?對於這裡的任何一個方面,我們首先都要明確,之後你才會主動地這麼去做,而且會發現自己身上的欠缺,也會知道怎樣是如法的祈請,怎樣是虛假的祈請等等。

首先要知道,這裡的幾項因素全部都要具備,一項都不能缺少。比如,如果沒有信心,單是一個思心所發起,這就不叫如法的祈請。因為沒有信心的人,也可以由思心所發起一種表面的態度,但這時候,他的思心所是跟諂、誑等相應的。就像一個世間人要請一個領導,他對領導沒信心,只是想得到某種利益,以這種想法,就發起了身、語、意,做出各種恭敬的態度,說出恭維的語言,表現出點頭哈腰等的行為。由於他內在的心是虛假的,沒有信心,所以這不叫真實的祈請。

或者,單單有信心沒有思,也不叫如法的祈請。就像一個人對某位醫生有信心,但並沒有發起思心所,沒有想去請他,這就不會有身語的各種表現。這種情況只能表示你有信心,但是不叫做真實的祈請。如果對這個醫生有了信心,覺得這個醫生很好,開的藥很有效果等等,之後又產生一個想法:「我要請他來診病,消除我的病患」。心裡有了這種「我要請他給我看病」的想法,就是起了思心所,這樣才會發動自己的身、語去做這件事。所以,思心所非常關鍵,它是一切行動發起的因,沒有思心所就發不起行動,更不可能真正完成這件事。這樣就知道,一定要由思心所,去策使你的身、口發起行動來,這樣才算完成祈請。那麼病人就想,既然要去請那位醫生,那我就得先動身到他家裡去,還要準備一份禮物表達心意。之後,到了醫生那裡,他會有一種身體恭敬的表示,還有口裡祈請的言詞,這樣做了以後,那位慈悲的醫生就會答應他的祈求,滿足他的所願,這樣就完成了一次真實的祈請。

你懂了這個譬喻就會明白,祈請時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信心;二、思;三、身口上的行動。我們只要循著這條修持的路線,一個個地去做,三種法都具足,那就成了真實的祈請。如果三個法沒有全部發動起來,或者某些品質不具足,就不能算是真實的祈請,也就不會得到如量的功效。很多人雖然祈請了,但一直沒發生效力,很可能問題就出在這上面。因為蓮師是智悲力無上圓滿的持明王,他哪裡會不降臨賜予加持?哪裡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地方?所以,我們關鍵是要檢查自己。一檢查你就發現,自心確實是有問題。

我們一樣一樣地檢查,第一個方面,你的信心有沒有起來呢?或者首先問:「你懂不懂什麼叫信心?有哪幾種信心?分別是什麼樣的心態?」如果你對這些都一無所知,那基本可以證明,你在這上面很欠缺。如果你的信心真的很充足,那這些方面你心裡都會有,而且這不是文字上的事,而是一種鮮活的體驗。

那麼,我們首先就來瞭解,「信心」是一種善心所,按照標準的法相來講,它是以對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作為體性。也就是,你對於某件事是諦實性的,心裡有一種非常深的忍可,從不懷疑,對於它的真實性非常相信,毫無動搖,這就叫「勝解信」或者「深忍信」。其次,對於這件事的能力或者作用,有一種非常希求的信心,這就叫「欲樂信」。也就是,一旦你明白這上面有這麼大的作用,然後生起一種很想求得的心,這就叫「欲樂信」。然後,當你聽到這件事的功德時,內心很清淨、很歡喜,沒有那些反感、邪見、懷疑等很骯髒的心態,而是非常清淨地信順它,這就叫「清淨信」。

瞭解了這三種信心的體性後,我們就轉過來看對蓮師的信心。這三個裡面最主要的是勝解信,但實際上三種都要圓滿具足。意思就是,怙主蓮師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意寶,這裡面實、德、能三方面都具足。

對我們現在來說,首先就要去讀蓮師的傳記,要對他的事蹟開發出很多的瞭解,量少了就展不開。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一個很寬闊的顯示,才能使我們的心從多方面,非常有餘地的、寬展、清晰、真實地去體認他。因為,傳記已經非常詳盡、如實地顯示了蓮師的功德,當你用心去看的時候,就會相信那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且,方方面面你都會感覺到它真實的加持。這就是因為它是世界上諦實不虛的、無上的傳記,當你接觸到它的時候,你內在的善根就會很快萌發,這就叫「開卷有益」。反過來說,你不能單單停留在一種簡單的希求上:「你賜給我一個信心吧!我就懶得去看了。」不能這樣,一定要自己主動地開啟信心。你的主動力越大、希求越大,信心就開得越充分;依賴心越強,越不去幹,它就開得越慢。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對於無上怙主的功德如意寶,就要通過傳記來生信。

而且,用這種方法,生信的天地就很大,你可以不斷地生起很多的信心。因為材料很多、很廣,那裡有各種感人的功德記錄,都是不可思議的事,你的心觸到哪個方面都能生信。生得好、生得多的話,那它就堅固了。

你要看到,蓮師的來源、示現、體性都是無上教主的身分。而且,從他這一生在人間顯示的事,也就是從出生一直到最後離開的整個過程中就能看出,他確實是跟普賢王如來無二的無死虹身成就者,他代表著最圓滿的成就。另外,傳記上已經給你顯示了這條佛道該怎麼走,也就是蓮師已經示現了一位圓滿金剛乘導師的典範。像這樣,我們不斷地瞭解,就會不斷地生起清淨的信心。

而且,對於蓮師利他的威力起了信心以後,就會把這些功德視為如意寶。「如意寶」,就是指具有如願賜予所求的力量,或者說有一種「能」,也就是作用力的意思。這樣你才知道,他真的是如意寶,無論我有什麼樣的希求,只要向蓮師祈請,他的力量加被下來的時候,一切無不圓滿成辦,甚至包括即身成佛,一旦真正跟蓮師的心相合,那也是非常容易就能實現的。這樣的話,你就會發起欲樂信,也就是你非常想祈請蓮師。相反,如果你認為,這個世間上出現的這麼殊勝的持明王蓮師跟自己毫無關係,那就表示你心裡沒有一種欲求,也就是那種非常想求的心沒出來,這就表示,你對蓮師的功德如意寶還是非常地無知。前面已經說了,蓮師是無上持明王的身分,絕對不是一般的小乘阿羅漢,或者精通教理的大論師,或者只是具有八種世間共同悉地的成就,或者是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的密法成就等等。這些都不是,他是真正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力量是無人能比的。

蓮師也親口說了:「對於信敬情深的人來說,我的悲力比諸佛的悲力還來得快。」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生起這種信心。之後你才知道,這是整個世間界裡最殊勝的如意寶,這以後,你絕對會迫不及待地在這上面去求。因為你已經具足了誠心,那麼只要是善願,無論求什麼都決定會實現,這樣你怎麼可能還無動於衷呢?絕對不可能。沒這些表現的話,就表示我們心裡還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而這種無知必須通過瞭解來破除,也因此,閱讀蓮師的傳記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事。一旦你真正開啟了瞭解、認識,那時你的心態就不一樣了,不會坐在那兒不動,而是開始真正去求了,這就表示有了欲樂信。

再說,對於蓮師的一切,無論是他的本源,還是他成就的無死金剛的體性,對於他的一切智悲力的圓滿功德,所展示的一代教主的稀有奇特的成就等等,這一切心裡都無二話可說,有一種堅固的、不可動搖的深忍信,這就叫「勝解信」。也就是無論何時何處,你的心對此都不會有一點變動,沒有任何人能奪走,它已經在你心裡深深地扎根了,這種無法動搖的信念就叫做「深忍信」或者「勝解信」。

我們一旦有了這三種信心,那就成了驅使你產生祈請想法的最根本的因素。

以上講了第一個信心,接著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思」。

首先還是強調一下,信和思兩個必須配合起來才能發起真實的祈請。如果沒有信心,也就是心裡一片空白,沒去瞭解蓮師的事蹟,也沒生起多少信心,只是大家都在念,我也不好意思,那就裝模做樣地念一念。這樣的話,就只是一種諂誑的心態或者虛假的心,是別的心所在跟思心所相應,不是信心跟思心所相應。這種狀態下,再怎麼口裡說出各種讚詞、身體做各種的表示等等,都不是如法的祈請。就像前面講的,內在沒有信心,只是外在做一種差不多的表現,這不叫做真實的祈請。祈請是要有一個真誠的心,而不是一種虛假的、表面化的狀態。要知道,沒有信心也可以由其他心所搭配思心所來做,比如心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由貪心所、諂心所等跟思心所相應,也可以做出同樣的行為。

而且要知道,雖然有信心,但如果它的量很小的話,那祈請的時候發出來的心也沒有那種深度,或者不完全,或者不是從根上出來的,這樣相應度就差很多。所以,關鍵在於信心,信心有多大,所做的祈請就有多大,降下的加持就有多大。

這樣就知道,祈請得好,不是說你沒有信心,只是每天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像舞蹈一樣地禮拜,或者口裡念得非常標準,就跟最好的主播一樣,這些都不是真實的祈請。如果你有真實的信心,哪怕你掉得只剩下兩顆牙,說出來的話也不是太清楚等等,但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祈請,因為你是真心誠意去做的。所以,我們不要在外面做虛假的事,做一萬次假,也不如做一次真。

其次必須明白,光有信心沒有思也不成為祈請。比如一個老師說:「我對教學有信心,這樣的話,我就不用教書了吧。」顯然,這根本不算完成了教學工作。要知道,開啟行動的動力是思,心裡一起了思心所,它就已經開始行動了。

那麼,「思」又是什麼呢?它是驅使我們的心去做一種行動的心理作用。它一起來,就會起到役使、策發心的作用。就像一個駕馭馬車的人,他拿著鞭子一抽,馬就在他的指揮下不斷地奔跑、行動,這就好比是思心所。

比如一個小偷,不是說他坐在這裡就是偷,也不是他有偷的習性就會偷,而是想偷的思心所一起,就啟動了他的作業。他想:「那個人家裡有金條,現在全家都出去旅遊了,今天晚上夜黑風高,正是下手的時候。」然後到了晚上,他以這個想法,身體就做出各種行動來了。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偷盜,不是說坐在那兒就能完成偷的。或者一個騙子想:「這個人看起來很笨,可以騙他一把。」他起了這種詐騙的心之後,口裡開始發動,也就是說出各種假話來矇騙他,最後把他身上的錢都騙來了,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詐騙竊取的行動。

同樣,我們做祈請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種想法。也就是,已經有了前面說的清淨、欲樂、勝解三種信,這時候你就想:「蓮師是無上的持明王,功德極其不可思議,而且他有那麼大的加持,我一心祈求蓮師的話,決定可以非常直捷、快速地完成佛道。他確實有這種願力、承諾,我還到別的地方找什麼呢?如果單憑自己的力量,我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呢?」這時候你心裡非常清楚,一切都要寄望於蓮師,因為他是如意寶性,一切共同和殊勝的成就全都能夠賜予。

像這樣,當你已經瞭解了傳記,生起了信心以後,才開始有這種想法,那就是——以後我一定要不斷地修蓮師祈請。原先你根本沒這想法,也從來不祈請,現在起了信心,再一想的時候,那確實應該祈求蓮師。這樣的話,以這個思心所一推動或者驅使的時候,你就開始有了身口的表現,就開始做這個祈請了。就像剛才說的想去求醫的那個人,他的思心所一起來,就會想:「今天要出門,要做這件事了。」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的身、語、意一系列的行動都會發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請」,而不是坐在那裡不動、沉默不語就叫做「請」。

總之,首先要有真實的信心;其次,發起行動的心理作用要起來,也就是要發起思心所;之後,在它的推動下,身口上要有一種行動,這樣就是真正在祈請了。這樣如理如法地祈請的話,蓮師的加持很快就降下來了。

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口裡念念就算完事,還要知道心上該怎麼操作。心裡沒起的話,你說你口裡念了,但實際上你不是真實在祈請,這樣的話,沒得加持也怪不到別人。你說:「怎麼他得加持,我沒得加持?」因為你心裡沒按這樣去做,緣起上就不成立,那當然得不到加持。

(二)別說

具體祈請的修法,仍然是通過思惟發起信心,心裡做出斷定,之後要引起思心所,發起向蓮師祈請的行動。也就是口裡要真實地表白,身體做禮敬等等。

首先生起信心,要這樣想:「我和一切有情,如今都在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的大海裡漂流,一直不自在地隨惑業的力量漂著走,剎那不得止息,這種苦的歷程無邊無際。」然後意識到:「我一定要尋找一種能救拔我等的皈依處。」

這裡的「漂」,是不自在的相,也就是一直被惑業力漂沖,一點自在都沒有。「流」,是指剎那剎那相續不斷。不但是自己,周圍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處在這種險境裡,這裡面絲毫安樂也沒有,將來必定出現無量無邊的過患。這時候就意識到,一定要尋求一個真實的能救度者。

之後就想:「誰是我真正能指望的不欺惑的皈依處呢?」這樣去看的時候,其他有情自己還陷在生死迷夢裡,以那種錯亂的力量,是沒辦法實際幫助到我的。而那些修證還沒達到至極圓滿的聖者,也不可能給我一個最快速、迅捷的救度。這樣就發現,格日仁波切是一個最殊勝的皈依處。

通過傳記已經瞭解,他是本來正覺的自性,這上面沒有絲毫迷亂的垢染,所以他的力量能夠直接加被在我的身上;由於他已經徹底地消除了妄分別的緣故,所以永遠不會欺誑我;而且,他是不二、無礙、遍入的緣故,所以能夠當即做救度。

這樣我們就想到:「在這生死幻夢裡,我最希求的就是佛力的加被,這是一切力量中最不可思議的力量。」這時候,自己要有一種欲樂信。也就是意識到:「如果得到格日仁波切的心、語、身的秘密不可思議的加被的話,就會像點金劑點到鐵裡面,頓然就攝持它的品質而成為金子那樣,格日仁波切的佛的三密神力一旦加被到我的身上,頓時就能攝持我的三業。」

這也是基於對於佛力的深信,所以這時候會把自己全部放掉,一心仰仗格日仁波切的救度。因為你已經意識到這就叫「密」,是一個極其不可思議的神力加被。這是什麼緣故呢?我們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蓮師恒時住在光明大圓滿當中,這是極其不可思議的行境,根本不是世間任何力量可比的。而我希求的,就是一剎那間,得到這種沒辦法思惟、衡量到的佛的力量的加被,他的力量一點到我的心上,頓時會賦予我新的生命;一點到我的心上,就會使得我這種無法控制的身語意的狀態立即得到轉變。

也就是必須意識到,我們如果單憑自己這種錯亂的力量,那是很難爬得出來的。如果按照這種自力的方式來修持,那不曉得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我一向以來,一直在這種錯亂力量的控制下,像個盲人在懸崖上奔馳那樣,很難辨認,很難脫出來。這種力量就像凶猛的海水漂流那樣,一剎那接一剎那地流轉。所以,這時候我最希求的就是蓮師的力量。因為他住在光明大圓滿中,他的力量一剎那入到我的心上,就能頓時讓情況發生轉機。頓中頓的妙道就在這裡。

我們本來是佛,如今迷失在迷夢中的心最需要的就是覺悟心的加被,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更快捷、更妙的道了。這時候我們就意識到,為什麼蓮師的教法有這麼頓速的道,為什麼說一切的妙道最終攝在與上師格日仁波切相應上面。這時候你就起了欲樂信了,所謂的「點鐵成金」說得絲毫也不過分。也就是,佛的力量加在心上的時候,心馬上就變了。以前極其難以止息的煩惱、業力忽然間就變好了。也就是得到了上師三密的加被,然後攝在我的心上,頓時就會變掉。

這是極稀奇的事,你必須要相信。如果你有這種相信,就會一心地拋開自己,和蓮師相應。在過去藏人的心目中,蓮師就是上師,蓮師的修法就叫「上師相應法」,與蓮師相應了,就意味著頓時會達到持明果地。所以它叫「點鐵成金」,原來只是一塊鐵,憑著自己的品質很難變成一塊金子,但由於點金劑本身有同化的作用,它能夠瞬間使得鐵變成金子,就像這樣,得到蓮師的加持,我們的心一剎那就不一樣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求的事。

有了這樣的信心或者說勝解、欲樂之後,我們就要開始想,是不是要發起無餘的皈依?在光明大圓滿道裡,一切皈依最終都成了皈依上師。這樣的話,什麼叫無餘的皈依?我們就要想,要得到真正的加持,自己就必須完全交出。就好像一個瓶子,如果全部是空的,那就能全部倒入,如果它有一半付出一半保留,那就只能加一半。

這樣明白它的道理後,我們就要考慮,現在我已經決定了,這是我唯一、最殊勝的道,我一心要依止蓮師,那就必須有全部的心,這樣才有大的效力。如果我不能達到一心地依止,那我的心還不是真正的真誠,因為我還有很多放不下,還認為有比依止格日仁波切更重要、更殊勝的事,但這只是我的愚癡。這樣的話,我要考慮到,一切世間法全是欺誑的,就像空穀的殼子,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一揚起來什麼也沒有。而我們的心跟無上的蓮師相應,那是我生命中最有幸的事,是一個永無欺誑的事,絕對能夠被蓮花生上師的悲力攝持。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12 上午 03:02:44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2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隨喜轉載,新格式保護眼睛

第四課

今天我們繼續深入地講解祈請的境。

蓮師是無上殊勝的持明之王,他已經建立了圓滿的金剛大壇城,而我們要祈請的就是整個大壇城。也就是,這裡有主必有伴,有王必有眷屬,有體必有用。從外層的顯示來看,在持明王蓮師的周圍,有無數密咒乘的殊勝所化眷屬——勇父、空行等層層圍繞,這是完全超出數量、不可思議的顯現。我們觀想的時候,就好像芝麻莢打開那樣,主尊和眷屬一層一層地安住。這實際上是要表達,整個壇城系統裡,上師、本尊、空行以及護法等無量海眾圓滿具足,沒有絲毫欠缺。

我們要信解到,整個大壇城具足一切加被的力量和成就的助緣,也因此,只要一心地祈禱蓮師,完全可以得到最圓滿的成就。你不要認為蓮師只是一個,這裡還有某些部分不具足,或者力量還不夠,系統不完整等等。要知道,單單就金剛乘系統而言,整個蓮師的大系統裡,已經圓滿地匯聚了一切成就的力量。無論是上師、空行、本尊還是護法,哪一方面都是無量無數、超出思量範疇的不可思議境界。你真正深信了以後,就不會再尋覓別的了。

其次,我們要深入地看到,這一切都是不二的,也就是剛才說的主尊和眷屬是不二的,這裡沒有別體的自性,一切眷屬實際上就是主尊的智慧隨機幻變的遊戲,並不會超出這一點。也因此,整個金剛大壇城,無非是蓮師智慧的幻變遊戲。其實,壇城的秘密表示義,就是以大圓滿智慧為中心,然後從中起現了無量無邊的清淨相。這一切都是從大圓滿智慧的力用中出來的,雖然現出了各式各樣的相,但本體就是這個智慧,除了它的力用之外,再沒有別的體性。就像極樂世界裡的一切清淨相,都是阿彌陀佛的智慧隨著無量所化機的幻變遊戲那樣。

所以,總體上要知道,這一切都是超出語言邊際的大圓滿光明智慧的遊戲。我們所祈請的就是這樣有主有伴、有體有用的大壇城。更深入地說,它無非是以自然智慧為王,以各種識為眷屬,也就是大智慧應著各種機,表現出各種識的妙用。再把它歸到本體上,那麼一切都沒有兩種體,不可能離開無二的大智慧以外單獨有一種體性。也因此,統統都是清淨的,全部都是蓮師,「伴」也全都攝到「主」裡面。所以,我們一心祈禱蓮師就足夠了,他已經代表了整個圓滿的金剛壇城。這樣的話,就像《大幻變網續》(也叫做《大幻化網》)第一緣起品裡所說,無論是主尊還是眷屬,全都是智慧的自現,這一切的顯現都是從智慧流出的,並沒有兩種體性。所以一切都是清淨的,沒有一勝一劣的差別。

接下來講解以勝解信等祈請的修法,這可以分成三段:(一)總說;(二)別說;(三)誦咒求加持。

現在到了最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必須明確祈請的修法。如果我們能懂得它的法相,再對應到自身上,就會明白發起它的要點。之後在每一個上面去主動地發起它,真實地做出來,這樣就完成了一次真實的祈請。

(一)總說

簡要言之,對於怙主蓮師的那些功德如意寶,首先,要發起清淨、欲樂、勝解三種信;其次,需要用跟三種信心相應的思心所,發起身語的行動,也就是口裡說祈請的語言,身體做恭敬的禮拜等等。這樣就完成了一次祈請,大悲的蓮師必定降予你加持,這就叫做「緣起」。也就是自方面的因緣具足,再跟怙主的大悲心一和合,就能實現我們的所求。

這就需要細緻地觀察,什麼是信心?什麼是思?為什麼是這樣的步驟——首先起信心,再發起思,之後表現在身口上?對於這裡的任何一個方面,我們首先都要明確,之後你才會主動地這麼去做,而且會發現自己身上的欠缺,也會知道怎樣是如法的祈請,怎樣是虛假的祈請等等。

首先要知道,這裡的幾項因素全部都要具備,一項都不能缺少。比如,如果沒有信心,單是一個思心所發起,這就不叫如法的祈請。因為沒有信心的人,也可以由思心所發起一種表面的態度,但這時候,他的思心所是跟諂、誑等相應的。就像一個世間人要請一個領導,他對領導沒信心,只是想得到某種利益,以這種想法,就發起了身、語、意,做出各種恭敬的態度,說出恭維的語言,表現出點頭哈腰等的行為。由於他內在的心是虛假的,沒有信心,所以這不叫真實的祈請。

或者,單單有信心沒有思,也不叫如法的祈請。就像一個人對某位醫生有信心,但並沒有發起思心所,沒有想去請他,這就不會有身語的各種表現。這種情況只能表示你有信心,但是不叫做真實的祈請。如果對這個醫生有了信心,覺得這個醫生很好,開的藥很有效果等等,之後又產生一個想法:「我要請他來診病,消除我的病患」。心裡有了這種「我要請他給我看病」的想法,就是起了思心所,這樣才會發動自己的身、語去做這件事。所以,思心所非常關鍵,它是一切行動發起的因,沒有思心所就發不起行動,更不可能真正完成這件事。這樣就知道,一定要由思心所,去策使你的身、口發起行動來,這樣才算完成祈請。那麼病人就想,既然要去請那位醫生,那我就得先動身到他家裡去,還要準備一份禮物表達心意。之後,到了醫生那裡,他會有一種身體恭敬的表示,還有口裡祈請的言詞,這樣做了以後,那位慈悲的醫生就會答應他的祈求,滿足他的所願,這樣就完成了一次真實的祈請。

你懂了這個譬喻就會明白,祈請時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信心;二、思;三、身口上的行動。我們只要循著這條修持的路線,一個個地去做,三種法都具足,那就成了真實的祈請。如果三個法沒有全部發動起來,或者某些品質不具足,就不能算是真實的祈請,也就不會得到如量的功效。很多人雖然祈請了,但一直沒發生效力,很可能問題就出在這上面。因為蓮師是智悲力無上圓滿的持明王,他哪裡會不降臨賜予加持?哪裡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地方?所以,我們關鍵是要檢查自己。一檢查你就發現,自心確實是有問題。

我們一樣一樣地檢查,第一個方面,你的信心有沒有起來呢?或者首先問:「你懂不懂什麼叫信心?有哪幾種信心?分別是什麼樣的心態?」如果你對這些都一無所知,那基本可以證明,你在這上面很欠缺。如果你的信心真的很充足,那這些方面你心裡都會有,而且這不是文字上的事,而是一種鮮活的體驗。

那麼,我們首先就來瞭解,「信心」是一種善心所,按照標準的法相來講,它是以對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作為體性。也就是,你對於某件事是諦實性的,心裡有一種非常深的忍可,從不懷疑,對於它的真實性非常相信,毫無動搖,這就叫「勝解信」或者「深忍信」。其次,對於這件事的能力或者作用,有一種非常希求的信心,這就叫「欲樂信」。也就是,一旦你明白這上面有這麼大的作用,然後生起一種很想求得的心,這就叫「欲樂信」。然後,當你聽到這件事的功德時,內心很清淨、很歡喜,沒有那些反感、邪見、懷疑等很骯髒的心態,而是非常清淨地信順它,這就叫「清淨信」。

瞭解了這三種信心的體性後,我們就轉過來看對蓮師的信心。這三個裡面最主要的是勝解信,但實際上三種都要圓滿具足。意思就是,怙主蓮師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意寶,這裡面實、德、能三方面都具足。

對我們現在來說,首先就要去讀蓮師的傳記,要對他的事蹟開發出很多的瞭解,量少了就展不開。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一個很寬闊的顯示,才能使我們的心從多方面,非常有餘地的、寬展、清晰、真實地去體認他。因為,傳記已經非常詳盡、如實地顯示了蓮師的功德,當你用心去看的時候,就會相信那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且,方方面面你都會感覺到它真實的加持。這就是因為它是世界上諦實不虛的、無上的傳記,當你接觸到它的時候,你內在的善根就會很快萌發,這就叫「開卷有益」。反過來說,你不能單單停留在一種簡單的希求上:「你賜給我一個信心吧!我就懶得去看了。」不能這樣,一定要自己主動地開啟信心。你的主動力越大、希求越大,信心就開得越充分;依賴心越強,越不去幹,它就開得越慢。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對於無上怙主的功德如意寶,就要通過傳記來生信。

而且,用這種方法,生信的天地就很大,你可以不斷地生起很多的信心。因為材料很多、很廣,那裡有各種感人的功德記錄,都是不可思議的事,你的心觸到哪個方面都能生信。生得好、生得多的話,那它就堅固了。

你要看到,蓮師的來源、示現、體性都是無上教主的身分。而且,從他這一生在人間顯示的事,也就是從出生一直到最後離開的整個過程中就能看出,他確實是跟普賢王如來無二的無死虹身成就者,他代表著最圓滿的成就。另外,傳記上已經給你顯示了這條佛道該怎麼走,也就是蓮師已經示現了一位圓滿金剛乘導師的典範。像這樣,我們不斷地瞭解,就會不斷地生起清淨的信心。

而且,對於蓮師利他的威力起了信心以後,就會把這些功德視為如意寶。「如意寶」,就是指具有如願賜予所求的力量,或者說有一種「能」,也就是作用力的意思。這樣你才知道,他真的是如意寶,無論我有什麼樣的希求,只要向蓮師祈請,他的力量加被下來的時候,一切無不圓滿成辦,甚至包括即身成佛,一旦真正跟蓮師的心相合,那也是非常容易就能實現的。這樣的話,你就會發起欲樂信,也就是你非常想祈請蓮師。相反,如果你認為,這個世間上出現的這麼殊勝的持明王蓮師跟自己毫無關係,那就表示你心裡沒有一種欲求,也就是那種非常想求的心沒出來,這就表示,你對蓮師的功德如意寶還是非常地無知。前面已經說了,蓮師是無上持明王的身分,絕對不是一般的小乘阿羅漢,或者精通教理的大論師,或者只是具有八種世間共同悉地的成就,或者是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的密法成就等等。這些都不是,他是真正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力量是無人能比的。

蓮師也親口說了:「對於信敬情深的人來說,我的悲力比諸佛的悲力還來得快。」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生起這種信心。之後你才知道,這是整個世間界裡最殊勝的如意寶,這以後,你絕對會迫不及待地在這上面去求。因為你已經具足了誠心,那麼只要是善願,無論求什麼都決定會實現,這樣你怎麼可能還無動於衷呢?絕對不可能。沒這些表現的話,就表示我們心裡還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而這種無知必須通過瞭解來破除,也因此,閱讀蓮師的傳記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事。一旦你真正開啟了瞭解、認識,那時你的心態就不一樣了,不會坐在那兒不動,而是開始真正去求了,這就表示有了欲樂信。

再說,對於蓮師的一切,無論是他的本源,還是他成就的無死金剛的體性,對於他的一切智悲力的圓滿功德,所展示的一代教主的稀有奇特的成就等等,這一切心裡都無二話可說,有一種堅固的、不可動搖的深忍信,這就叫「勝解信」。也就是無論何時何處,你的心對此都不會有一點變動,沒有任何人能奪走,它已經在你心裡深深地扎根了,這種無法動搖的信念就叫做「深忍信」或者「勝解信」。

我們一旦有了這三種信心,那就成了驅使你產生祈請想法的最根本的因素。

以上講了第一個信心,接著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思」。

首先還是強調一下,信和思兩個必須配合起來才能發起真實的祈請。如果沒有信心,也就是心裡一片空白,沒去瞭解蓮師的事蹟,也沒生起多少信心,只是大家都在念,我也不好意思,那就裝模做樣地念一念。這樣的話,就只是一種諂誑的心態或者虛假的心,是別的心所在跟思心所相應,不是信心跟思心所相應。這種狀態下,再怎麼口裡說出各種讚詞、身體做各種的表示等等,都不是如法的祈請。就像前面講的,內在沒有信心,只是外在做一種差不多的表現,這不叫做真實的祈請。祈請是要有一個真誠的心,而不是一種虛假的、表面化的狀態。要知道,沒有信心也可以由其他心所搭配思心所來做,比如心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由貪心所、諂心所等跟思心所相應,也可以做出同樣的行為。

而且要知道,雖然有信心,但如果它的量很小的話,那祈請的時候發出來的心也沒有那種深度,或者不完全,或者不是從根上出來的,這樣相應度就差很多。所以,關鍵在於信心,信心有多大,所做的祈請就有多大,降下的加持就有多大。

這樣就知道,祈請得好,不是說你沒有信心,只是每天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像舞蹈一樣地禮拜,或者口裡念得非常標準,就跟最好的主播一樣,這些都不是真實的祈請。如果你有真實的信心,哪怕你掉得只剩下兩顆牙,說出來的話也不是太清楚等等,但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祈請,因為你是真心誠意去做的。所以,我們不要在外面做虛假的事,做一萬次假,也不如做一次真。

其次必須明白,光有信心沒有思也不成為祈請。比如一個老師說:「我對教學有信心,這樣的話,我就不用教書了吧。」顯然,這根本不算完成了教學工作。要知道,開啟行動的動力是思,心裡一起了思心所,它就已經開始行動了。

那麼,「思」又是什麼呢?它是驅使我們的心去做一種行動的心理作用。它一起來,就會起到役使、策發心的作用。就像一個駕馭馬車的人,他拿著鞭子一抽,馬就在他的指揮下不斷地奔跑、行動,這就好比是思心所。

比如一個小偷,不是說他坐在這裡就是偷,也不是他有偷的習性就會偷,而是想偷的思心所一起,就啟動了他的作業。他想:「那個人家裡有金條,現在全家都出去旅遊了,今天晚上夜黑風高,正是下手的時候。」然後到了晚上,他以這個想法,身體就做出各種行動來了。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偷盜,不是說坐在那兒就能完成偷的。或者一個騙子想:「這個人看起來很笨,可以騙他一把。」他起了這種詐騙的心之後,口裡開始發動,也就是說出各種假話來矇騙他,最後把他身上的錢都騙來了,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詐騙竊取的行動。

同樣,我們做祈請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種想法。也就是,已經有了前面說的清淨、欲樂、勝解三種信,這時候你就想:「蓮師是無上的持明王,功德極其不可思議,而且他有那麼大的加持,我一心祈求蓮師的話,決定可以非常直捷、快速地完成佛道。他確實有這種願力、承諾,我還到別的地方找什麼呢?如果單憑自己的力量,我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呢?」這時候你心裡非常清楚,一切都要寄望於蓮師,因為他是如意寶性,一切共同和殊勝的成就全都能夠賜予。

像這樣,當你已經瞭解了傳記,生起了信心以後,才開始有這種想法,那就是——以後我一定要不斷地修蓮師祈請。原先你根本沒這想法,也從來不祈請,現在起了信心,再一想的時候,那確實應該祈求蓮師。這樣的話,以這個思心所一推動或者驅使的時候,你就開始有了身口的表現,就開始做這個祈請了。就像剛才說的想去求醫的那個人,他的思心所一起來,就會想:「今天要出門,要做這件事了。」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的身、語、意一系列的行動都會發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請」,而不是坐在那裡不動、沉默不語就叫做「請」。

總之,首先要有真實的信心;其次,發起行動的心理作用要起來,也就是要發起思心所;之後,在它的推動下,身口上要有一種行動,這樣就是真正在祈請了。這樣如理如法地祈請的話,蓮師的加持很快就降下來了。

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口裡念念就算完事,還要知道心上該怎麼操作。心裡沒起的話,你說你口裡念了,但實際上你不是真實在祈請,這樣的話,沒得加持也怪不到別人。你說:「怎麼他得加持,我沒得加持?」因為你心裡沒按這樣去做,緣起上就不成立,那當然得不到加持。

(二)別說

具體祈請的修法,仍然是通過思惟發起信心,心裡做出斷定,之後要引起思心所,發起向蓮師祈請的行動。也就是口裡要真實地表白,身體做禮敬等等。

首先生起信心,要這樣想:「我和一切有情,如今都在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的大海裡漂流,一直不自在地隨惑業的力量漂著走,剎那不得止息,這種苦的歷程無邊無際。」然後意識到:「我一定要尋找一種能救拔我等的皈依處。」

這裡的「漂」,是不自在的相,也就是一直被惑業力漂沖,一點自在都沒有。「流」,是指剎那剎那相續不斷。不但是自己,周圍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處在這種險境裡,這裡面絲毫安樂也沒有,將來必定出現無量無邊的過患。這時候就意識到,一定要尋求一個真實的能救度者。

之後就想:「誰是我真正能指望的不欺惑的皈依處呢?」這樣去看的時候,其他有情自己還陷在生死迷夢裡,以那種錯亂的力量,是沒辦法實際幫助到我的。而那些修證還沒達到至極圓滿的聖者,也不可能給我一個最快速、迅捷的救度。這樣就發現,格日仁波切是一個最殊勝的皈依處。

通過傳記已經瞭解,他是本來正覺的自性,這上面沒有絲毫迷亂的垢染,所以他的力量能夠直接加被在我的身上;由於他已經徹底地消除了妄分別的緣故,所以永遠不會欺誑我;而且,他是不二、無礙、遍入的緣故,所以能夠當即做救度。

這樣我們就想到:「在這生死幻夢裡,我最希求的就是佛力的加被,這是一切力量中最不可思議的力量。」這時候,自己要有一種欲樂信。也就是意識到:「如果得到格日仁波切的心、語、身的秘密不可思議的加被的話,就會像點金劑點到鐵裡面,頓然就攝持它的品質而成為金子那樣,格日仁波切的佛的三密神力一旦加被到我的身上,頓時就能攝持我的三業。」

這也是基於對於佛力的深信,所以這時候會把自己全部放掉,一心仰仗格日仁波切的救度。因為你已經意識到這就叫「密」,是一個極其不可思議的神力加被。這是什麼緣故呢?我們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蓮師恒時住在光明大圓滿當中,這是極其不可思議的行境,根本不是世間任何力量可比的。而我希求的,就是一剎那間,得到這種沒辦法思惟、衡量到的佛的力量的加被,他的力量一點到我的心上,頓時會賦予我新的生命;一點到我的心上,就會使得我這種無法控制的身語意的狀態立即得到轉變。

也就是必須意識到,我們如果單憑自己這種錯亂的力量,那是很難爬得出來的。如果按照這種自力的方式來修持,那不曉得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我一向以來,一直在這種錯亂力量的控制下,像個盲人在懸崖上奔馳那樣,很難辨認,很難脫出來。這種力量就像凶猛的海水漂流那樣,一剎那接一剎那地流轉。所以,這時候我最希求的就是蓮師的力量。因為他住在光明大圓滿中,他的力量一剎那入到我的心上,就能頓時讓情況發生轉機。頓中頓的妙道就在這裡。

我們本來是佛,如今迷失在迷夢中的心最需要的就是覺悟心的加被,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更快捷、更妙的道了。這時候我們就意識到,為什麼蓮師的教法有這麼頓速的道,為什麼說一切的妙道最終攝在與上師格日仁波切相應上面。這時候你就起了欲樂信了,所謂的「點鐵成金」說得絲毫也不過分。也就是,佛的力量加在心上的時候,心馬上就變了。以前極其難以止息的煩惱、業力忽然間就變好了。也就是得到了上師三密的加被,然後攝在我的心上,頓時就會變掉。

這是極稀奇的事,你必須要相信。如果你有這種相信,就會一心地拋開自己,和蓮師相應。在過去藏人的心目中,蓮師就是上師,蓮師的修法就叫「上師相應法」,與蓮師相應了,就意味著頓時會達到持明果地。所以它叫「點鐵成金」,原來只是一塊鐵,憑著自己的品質很難變成一塊金子,但由於點金劑本身有同化的作用,它能夠瞬間使得鐵變成金子,就像這樣,得到蓮師的加持,我們的心一剎那就不一樣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求的事。

有了這樣的信心或者說勝解、欲樂之後,我們就要開始想,是不是要發起無餘的皈依?在光明大圓滿道裡,一切皈依最終都成了皈依上師。這樣的話,什麼叫無餘的皈依?我們就要想,要得到真正的加持,自己就必須完全交出。就好像一個瓶子,如果全部是空的,那就能全部倒入,如果它有一半付出一半保留,那就只能加一半。

這樣明白它的道理後,我們就要考慮,現在我已經決定了,這是我唯一、最殊勝的道,我一心要依止蓮師,那就必須有全部的心,這樣才有大的效力。如果我不能達到一心地依止,那我的心還不是真正的真誠,因為我還有很多放不下,還認為有比依止格日仁波切更重要、更殊勝的事,但這只是我的愚癡。這樣的話,我要考慮到,一切世間法全是欺誑的,就像空穀的殼子,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一揚起來什麼也沒有。而我們的心跟無上的蓮師相應,那是我生命中最有幸的事,是一個永無欺誑的事,絕對能夠被蓮花生上師的悲力攝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4/10/13 上午 09:48:36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13 上午 09:48:07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25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