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5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88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5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5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破見品第十二

第五十三課

視訊:中觀四百論5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_z2GWgXls&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index=82

現在講的是「總說三時空真實性之瑜伽」。上一品是「正明」,已經完成了對三時空的真實性之瑜伽的引導。那麼接下來講的第十二品,引導的是攝持無我見之甚深瑜伽。

後八品學的是勝義空性,勝義空性是內道不可思議的般若法的心要。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的正行,或者說心要、核心,就是諸法無我空性見解攝持下的甚深瑜伽修行。學這一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空性法門的殊勝性,不在我執、我見攝持下修法。

戊二、明我甚深之瑜伽分二:一、器之差 二、所法之差

聖天菩薩從兩個方面來引導修習這深奧的無我見,從而破除邪見。首先開示聞器的標準,讓大家對治掉與此相反的缺陷,成為合格的法器;其次開示所說之無我正見的特色以及與非法的區別,使大家明辨是非,破除邪見。

己一、器之差分三:一、法器之用 二、非器之患 三、成如是分之

庚一、法器之

設問:三界導師世尊對無我空性之義作了廣說,本論也已經對無我空性作了清晰的闡述,那麼哪些人是適合聽聞這些法的人呢?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

質直慧求義,說為聞法器,

不變說者德,亦非於聞者。

唐譯:

      (稟和希勝慧,是法器應知,

       異此有師資,無因獲勝利。)

 

難詞釋義

質直:正直之心。

求義:對正理,即善說之義,有希求之心。

文直解

能安住於不貪自方、不憎他方的質直,並且具有揀擇善說與惡說的智慧,再加上對善說之義有希求之心,這樣的人,即被稱為是聞法之器。對這樣的聞法之器講經說法,則聞法者不會把說法者的功德見為過失,而且聞法者也只會生起功德,不會生起過失。

(唐譯:要具足三德,才能名為法器,即:一、性柔和,無有偏黨,恒自審察,不貪己見;二、常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也就是不步自封;三、生性聰慧,能了知善言的功德、惡言的過失。如果缺乏如上三德,甚至具有相反的過失,即使有善知識幫助,也不可能獲得開悟等的殊勝利益。

釋義

本頌前兩句,講述了作為一名合格聞法者應符合的三個標準,後兩句講了符合這三個標準的利益。

所謂的聞法之器,就是合格的聞法者。一個合格的聞法者,要具備這樣三種素質:質直、智慧、希求法義。

質直,就是以事實為標準、以真理為標準,不會因為是他人說的,心裡就排斥,也不會因為是自己人說的,就進行包庇。這就是佛說的四依法中的依法不依人。所以質直心,就是遠離了自方的貪與對他方的憎,是一種很調柔的心態。凡夫的我執強盛,面對任何的事物,都喜歡分別出一個自、他來,這種習氣,同樣也會出現在學法的時候。但是,這種習慣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為在不知不覺中,它會把圓融無礙的、歸依處的法寶,部分分別為自方,部分分別為他方,然後對這自方貪,對他方憎,而把部分的法寶排除在外。這樣就不但會導致破歸依處,造下謗法的重罪,而且還直接關閉了解脫的大門。這個毛病很容易犯,後果又非常嚴重,所以必須要重點進行對治。因此,聖天菩薩把質直心放在第一位,作為學法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不管是學修多年,已經在為大家講法的法師、輔導的道友,還是剛進佛門的初學者,都要引起警惕,要一直審察自己,不要讓自己在這上面上了當。

智慧,此處是指能分辨出善說與惡說,知道哪些話是合理的,哪些話不合理,哪些法是對眾生有利益的,哪些法對眾生沒有利益,哪些法是正法,應該護持、弘揚,哪些法是障礙聞思修的。也就是要有思考、判斷的能力。安住於質直的人,再加上智慧,就能夠接受一切的善說,而不會被邪說蒙蔽。

希求法義,法即是善說,對善說之義有希求之心,也就是有強烈的興趣。質直、智慧的人,再加上他有希求法義的心,那麼一旦遇到大乘的善知識,開講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的法寶,就必然會如飢似渴地修學。

具備這三種素質的人,就是合格的佛弟子,是修學佛法的法器;不具備這三種素質,甚至完全相反的人,則不是法器,不可能馬上從珍貴的佛法中獲得利益。

那麼具備這三種素質的人,在聞法上會有什麼利益呢?接下來聖天菩薩說:「不變說者德,亦非於聞者。」「說者德」,即講法者的功德。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列出了講法者的這些功德,即:質直、所講法義正確無誤、所用語句清晰明確、善知聞法者根性,有出離心。作為一個合格的法器,他會特別尊重佛法和為他講授佛法的法師。他不會見不到法師所具有的功德,更不會因為自己被狹隘、無知、懈怠等等惡習蒙蔽,反而將法師的種種功德視為過失。另外,他也不可能造下謗法、捨法等的過失,不會與道友鬧矛盾,不會去造其他惡業。總之,他只會生起功德,而不會生起過失。

給眾生帶來根本利益的,唯有講法者和佛法,所以對法師和佛法不恭敬,造的罪是最嚴重的,相反來說,緣法師和佛法所造的功德,也是最圓滿的。所以仁達瓦上師和嘉曹杰大師,就在偈頌所說的三個條件上,又加了對法師與法的恭敬這兩個條件,符合這五個條件,才是合格的法器。

但是非法器者,也就是不符合這三種聞法標準的人,不但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陷,反而會誤認為清淨的佛法,和講法的法師,具有缺點。譬如當年的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親近了導師釋迦牟尼佛很長時間,他們以分別心觀察,以為佛無非是多了一些光之類而已,其他吃、穿、走路等和他們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佛沒有更多的成就,認為佛說法也是在求世間名聞利養。他們就是因為心胸狹窄等的缺陷,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見不到佛的功德,最後墮入到惡趣。這對非法器自己來說,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對此,接下來聖天菩薩分別來講述缺乏這三種素質的過患,以引起修行者的警惕。

庚二、非器之患分三:一、不住直之患 二、不具智慧之患 三、不具希求之

辛一、不住直之患分二:一、正 二、餘義

壬一、正

說有及有因,淨與淨方便,

世間自不了,過豈在牟尼。

難詞釋義

有:三有,即苦諦。

有因:三有之因,即集諦。

淨:雜染已清淨,即滅諦。

淨方便:清淨雜染之方便,即道諦。

牟尼:導師釋迦牟尼佛。

文直解

世尊宣說了四諦的聖道,即:有漏果之三有——苦諦,三有之方便(因)——集諦,苦、集寂滅(淨)——滅諦,體為八聖道之寂滅方便(淨方便)——道諦。但是無質直心的世間人,自己不了知四諦的甚深義,非但不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反而執世尊所說並非如實。

釋義

本頌前兩句歸納性地介紹了世尊的善說,後兩句對無質直心的人,反而將此善說執為過失,進行了批駁。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可以歸納在苦、集、滅、道這四諦法中。住於質直心的人,如法地學習了佛法後,就會越來越認同三有輪迴為苦的苦諦,並且認同苦的來源是自己的業與煩惱的集諦。這樣他的問題認識到了,原因也清楚了,就會嚮往滅除了苦與集的滅諦,並且會奉行戒定慧的道諦。但是沒有質直心的人,一開始由於佛法與他所奉行的宗教,或者所受的教育,或者所奉行的傳統等,並不一致,就會盲目地進行排斥,甚至毫無理由地進行詆毀,這樣他就與佛法失之交臂,失去了難得的解脫機會。

其實無論眾生信仰什麼,心裡都希望能夠消除痛苦,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世尊所說的四諦,其目的正是要讓眾生實現離苦得樂的心願。這就像太陽,光芒四射,普照大地,而心不質直的人,就像盲人一樣,不但不見太陽的光芒,而且還固執地認為沒有太陽,沒有光明。要知道這並不是太陽的過失,而是目盲者自己的過失。

外道們這樣說:如來所講的法中,為後世獲得安樂的法,我們都能接受,但是說為了獲得解脫、成佛,就需要持有一切法都不存在的見解,這是很難接受的。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

捨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

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文直解

數論師等邪宗,都共許必須捨棄諸有,也就是捨棄一切雜染之事,才能證得涅槃。而導師佛宣說了通過我和我所執等一切法空的方式,破三有的一切,那些宗派對此因何而不歡喜呢?這僅僅只是,因不住質直的過患之力,而把佛法見為過失而已。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外道與內道相通之處,後兩句以此指出內道的殊勝之處。

除了順世派等的少數外道,大多數外道也都希望捨棄雜染的輪迴,證得清淨的涅槃。這一點內外道是相通的,所以說「捨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但是對於什麼是諸有,什麼是涅槃,外道與內道的理解是不相同的,這也導致了他們沒有真正空掉諸有,無法證得涅槃。而內道核心的修法,是一切法空,是真正的空,能夠破掉一切諸有,幫助外道證得涅槃,因此外道應該滿心歡喜,信受奉行才對。

但是由於沒有質直心的外道,對他們自宗的無益涅槃的執著很深,而對於有益的真空涅槃反倒嫌憎、誹謗。這就好比一個逆子,對於母親的慈訓,不知敬重,反生怨恨,這是非常不應理的事。所以他們應該放下對自宗的貪執,具有質直之心,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道。

壬二、餘義

那麼,既然外道也同樣認為要捨棄諸有,才能獲證涅槃,那他們與內道的區別在哪裡呢?

不知舍方便,無由能棄捨,

是故牟尼說,餘定無涅槃。

唐譯:

    (不知捨證因,無由能捨證,

       是故牟尼說,清涼餘定無。

難詞釋義

餘:指內道之餘,即外道。

文直解

外道僅有捨棄三有的意樂,但是卻不知道捨棄的方便,所以他們不可能真正捨棄。是故佛說:外道決定不可能證得涅槃。

(唐譯:外道雖有捨棄生死與求證涅槃的意樂,但是因為嫌憎、背離真空,耽著妄有,導致不善知捨與證的方法,所以不可能成功。是故佛說:四沙門果,我法中有,餘法定無。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外道不能證得涅槃的原因,後兩句引佛語證明。

要捨棄雜染的輪迴,證得清淨的涅槃,必須要依靠真正的空觀,也就是觀一切法為空。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方便。但是真正的空觀,不見於一切外道的邪論之中,只有佛法中才有。外道們只有歸依了三寶,奉持真正的空觀,才能獲得解脫。如果執著己見,誹謗空觀,那就永遠不可能獲得解脫。

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說我蘊實有,世間數論師,勝論裸形前,試問離有無。故應知佛法,不死真甘露,離有無甚深,是不共正法。」應該問那些執著我與蘊實有的內道中的傲慢聲聞與外道,以及數論派、勝論派、裸形派,他們到底是否遠離了有與無。他們必然無法給出清晰的回答。故只有佛法,才能給眾生帶來不死的甘露,因為佛法極其深,遠離了一切的有與無,是與所有外道都不共同的正法。

外道因為沒有質直心,所以對內道三寶不會產生信心。那麼現在的人也是一樣。如果有質直心,就會開始聞思修佛法,所以質直心很重要。

上面講了不具質直心的過患,接下來講不具備智慧的過患。

辛二、不具智慧之

若於佛所說,深事以生疑,

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難詞釋義

深事:隱蔽難測之事。

文直解

若對於佛所說的四諦甚深義等,極為隱蔽的所量,有人不具備觀慧,未能如實了達,而生起疑惑,就應該首先對無相空生起信解,即對隱蔽的四諦義等,生起決定的信心。

釋義

導師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有很多是超越眾生現量所見的。比如現在有很多人對佛所說的六道輪迴、三世因果、極樂淨土、四諦等等的法義,抱有將信將疑的心態。那麼如何能證明佛所說的,必定是真實不虛的呢?本頌提供了一個非常妥當的辦法,那就是對佛所說的最最深奧的法,也就是無相的真空,進行比量推理。經過比量推理後,必然能去除對諸法自性的執著,確立無相空的正見。因為佛對最深的勝義無相空都作了正確的宣說,那麼對於比這淺顯的世俗法,也必定做了正確的宣說。就像一位壯士,能舉起一百公斤的物體,那麼他必然也能輕易地舉起八十、六十公斤的物體。

但是外道又這樣想,如果佛所說某一部分是真實的,就能類推出其他的內容也都真實,那麼他們這些宗派也就同樣可以這樣做。前面也說了,要捨諸有,才能涅槃,這是佛法和其他宗派都認可的,於是外道就說,可見他們自己也有正確的地方,因此可以推出他們的所有法都是正確的。對此聖天菩薩說:

觀現尚有妄,知後定為虛,

諸依彼法行,被誑終無已。

 

難詞釋義

妄、虛:此處都是顛倒、錯誤的意思。

現:指現起、表面的事物。

後:指隱蔽的事物。

文直解

這並不相同。外道觀察表面、粗大的事物,尚且有顛倒之處,由此可知他們對隱蔽難知之義,必定愚蒙無知。那些缺乏智慧,而依外道法而修行的人,將被欺騙,而流落在無盡的輪迴之中。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外道所說為顛倒法,後兩句指出對此缺乏分辨的智慧,而盲目跟從,將會導致的嚴重後果。

佛所說的一切法可信,是因為佛所說的最深奧的勝義無相空真實可信。但是外道則完全不同,他們首先在最粗淺的現世法上,就有許多錯誤的地方,因此恰恰說明了,他們所說的內容越深奧,錯誤也就越多。就像一個連滿月的月亮都看不清楚的人,就更不可能看清楚星星了。比如色法是現量見的,但是數論外道說色法上具有苦樂捨的自性,這就違背了眾生的現量感受,與比量推理。連這樣明顯的事實,都已經混淆,那麼對於他們關於勝義諦中有神我與自性的教義,就更不能相信了。

那些想要解脫,但是又缺乏揀擇智慧的人,如果接受了外道的法義,那麼他們就會被各種錯誤的見解蒙蔽。即使精進修行,也會在邪路、歧路上用功,而根本沒有出離輪迴的機會。他們唯一的機會,就是要具有辨別的智慧,認清只有內道才能真正幫助他解脫,這樣幡然醒悟後,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路。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5 上午 03:14:2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34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