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第六課
(二)持戒清淨
云何持戒得清淨,於諸經論之所出,
一切取捨護如眼,於此濁時雖極難,
然於小大密自教,直接障礙究竟果,
根本墮罪於自續,恒勤勵力勿染沾。
守持戒律如何達到清淨呢?本來,嚴格的要求是:對於諸大經論中所講到的一切行為上的取捨之處,都做到像守護眼睛那樣小心護持。但是在今天濁惡的時代,一般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當然還是有深信因果、持戒精嚴的大德,對於一切取捨之處都能做到如護眼目,但已經非常罕見了。那麼,現在的時代降到最基本的要求上來說,怎麼做到持戒清淨呢?就是對於小、大、密三乘各自教法中所說到的能直接障礙究竟果的根本墮罪,要恒時精進努力,不讓自相續沾染。
「小、大、密自教」,比如聲聞乘的教法——《一切有部》的戒經、《四分律》的戒經等中,說到破了四根本戒,直接障礙獲得小乘的究竟果——阿羅漢果,也就是說,犯了殺、盜、淫、妄四種他勝罪,而且有覆藏心,就破掉了根本戒而無法得果;菩薩乘的教法,比如《虛空藏經》《瑜伽師地論》等中,說到如果捨棄了願菩提心,就直接障礙獲得佛果;金剛乘的教法中,比如新舊密宗的無上瑜伽部,制定了十四條根本戒;大幻化網續部,制定了五條根本戒等等,總之,各自教法中都具體制定了犯下哪些根本罪,會直接障礙究竟果。如果能努力做到使自相續中不沾染這些罪垢,就算基本達到了持戒清淨。「清淨」是指沒有染上根本墮罪的污垢。
以下再展開來講講有關持戒的一些要點:
以戒為師
本師釋迦牟尼佛度生的事業完畢,在雙林樹間即將入涅槃時,示現生病。當時人天痛哭,問佛涅槃後以什麼為依?佛說:「我涅槃後,你們以戒為師。」所以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涅槃後,以戒為師。
在《佛遺教經》中說:佛滅度後,應當尊重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即是戒律,受持此戒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貧窮者得到了寶藏。又像身患重病者獲得了新生,長期被關押的囚犯脫出了監獄;又像在遠方漂泊的人得到了歸宿。戒律是指導我們修行的大導師,佛在世時,也就是按照這樣來指導弟子,並沒有不同之處。所以時時要尊重戒律,如同世尊。
破戒的過患
佛曾經在戒經上以四種比喻說明了毀犯根本戒的過失。一旦犯了四他勝罪,就應當被摒棄,好比朽木不可再雕。四個比喻是:石頭破了不可能復合,樹根斷了不可能發芽,人死了不可能復活,針缺孔了不可能再穿。
大乘戒經中直接說到,犯戒的人如同人被挖掉眼珠,儘管眼前有種種色法,也難以分別。又好像斷了腳的人,無法行走長途的遠路(也就是講沒有了戒,就像沒有了腳,在菩提路上絕對沒辦法前進一步,所以破了戒就無法到達涅槃,就與無餘涅槃絕緣了。這是沒辦法走到菩提果地,因為連腳都沒有了)。人去掉了眼睛,對著鏡子觀看,能看到什麼呢?壞了戒就像失去了眼睛,一無所見。
在戒經序中說:譬如人毀壞雙足,就不可能行路,到達遠處;與此類似,失壞了戒的雙足,就生不到人天善趣,要想生在天上或人中,常常要守護戒足,不要讓它有所損壞。又像人照鏡子,見到自己相貌圓滿會生起歡喜心,見到自己相貌醜陋也會生起憂愁心;持戒也是這樣,戒持得圓滿會得到內心歡喜,戒律已經毀壞也一定憂愁。又像兩方的軍隊交戰,勇猛者前進,怯弱者後退;持戒也是如此,戒律清淨,內心就安然自在,被破戒的罪垢染污,內心也恐懼畏縮。
守戒貴在最初謹慎不犯
持戒常常要有一個不放逸的善心,這就是一種「戒慎恐懼」的心理,常常恐懼因果,這個畏懼的心很強,就不敢犯戒。這樣防微杜漸,能夠隔絕惡行。
守戒貴在一開始就不要犯。不要等到惡習已經串習成一股暴流,沒辦法阻止,那時就騎虎難下了,到時破了戒,再悲哀痛哭,有什麼用呢?
這個謹慎守戒,就是開始要守得嚴,自己能咬緊牙關,無論如何不去觸犯,就像女人守貞,始終貞一,不作毀犯。如果有一次穿破了處女膜,以後就會沒有羞恥心,隨意亂做。又像草鞋一旦破掉了,走在爛泥地裡,各種的髒東西都會沾染上來。守戒應當像牦牛愛尾那樣,寧可失去性命也不毀犯。
不要依仗著可以重受,認為可以還淨,就姑且去犯。也不要認為可以懺,變得很隨便、無所謂的樣子。從前有一位大臣建一座很高的塔,他譏諷這座塔太高。塔建成了,他知道自己錯了,趕緊懺悔。然後以他的工資買了一些金子,造了一個金鈴,懸在塔上。後來五百世感果,雖然有妙音的功德,但終究免不了侏儒、醜陋的相。所以要知道因果律是這樣嚴厲。
其實,犯後再懺哪裡比得上不犯呢?哪裡比得上心地無染,猶如白雪呢?比如腳斷了,雖然可以經過醫生治療而痊癒,但哪裡比得上腳不斷呢?腳斷了,再走起來,就不像原來那麼好了。又像得了水痘,雖然好了,但會留下永久的斑痕,這樣滿臉的麻點誰喜歡呢?
慎勿放逸
勿以惡小而為之,而放縱。小惡發展大了,就成了大惡。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點的火最後可以燒光一個草原,也不要認為屋簷的滴水很小,它的力量不斷積聚起來最終會達到穿透巨石。又像皮膚雖然只是破了一小點,但病菌侵入之後,最終會使得全身潰爛。所以要在小的地方注意,謹慎地防護。
有人想:既然細分的戒大家都持不了,粗分的戒又何必持呢?要知道一件事的完成有它先後的次第。比如,首先如果能斷除粗分的殺業,逐漸就能做到斷除細分的殺業。粗分的戒先能夠串習成熟,細分的戒慢慢就能修得起來。最終連細的所斷方面也能遣除。所以持戒的事應當儘量努力,能持一分算一分,千萬不可自暴自棄。
而且不能認為既然大家都會犯,我犯一些也沒關係。入火炕的時候,誰會說「既然大家都入火坑,我也要跟著入」呢?到時候各自造罪各自受報,誰也代替不了。所以在自己心上要有一個決定,要盡可能地往上看,不能往下看。
但也不能認為守戒很難,不如不受,免得造罪。如果不受,也不會自動超出輪迴,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按照次第,先守好粗分的戒,再守持細分的戒,要從下往上逐步地來進行。粗的、基本的方面能做好,逐漸細的、深的也就能做到。要這樣使自己逐漸地進步,最終才能超出輪迴。不可能不持戒還能解脫,這裡不必要想有一種不持戒還能解脫的方式。這個心不是上就是下,沒有第三種可能性。
所以持戒就上升,不持戒就墮落,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一定要考慮好。要想到:持戒是在真正利益我,而不是損惱我。持戒是停止我的惡行,使我離開魔窟,是救護我離開苦海的慈航。所以我要精進地持戒。只有奠定好了戒律的基礎,才可能建立一切三乘的道果功德。沒有這個基礎,什麼功德都無法成就,所以我要堅定地持戒,要這樣策勵自己精勤地守戒。
行為上的取捨
行為的取捨,拿日常生活的比喻來講。比如食物,我們會選擇味道好的,捨棄味道差的;會選擇有營養的,捨棄有毒的,這就叫取捨。只把好東西吃進來,絕不把壞東西吃進去。又比如穿衣服會選擇布料好的,捨棄布料不好的。走路會走在平坦的地方,捨棄坑窪的地方。從這裡你領會到取捨的意義。
像這樣,因為我們八識田裡有各種各樣善或惡的種子,行為上的取捨是針對自己的心來做,從我們心裡現起的惡,這是毒素,是應當捨棄的心念和行為;從我們心裡現起的善,這是甘露,是應當取受的心念和行為。這樣時時在心上有個取捨,因為時時會有善或惡現行。
捨,是捨去自己的惡心、惡語、惡行;取,就是執取自己的善心、善語、善行。取捨是針對自己八識田裡的種子,嚴密地加以控制,使這種把握時時不離開。總之,要按這條原則時時以正念護持好身心。惡行一旦起來,就立即斷除,不使它相續;善行如果發生,要維護它、增長它,使它持續。
三戒要圓融地受持
各教都承許要守五戒,都必須戒除殺、盜、淫、妄、酒。在此基礎上修持十善,才獲得人天安樂。佛制定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每一條都有教誡。這個別解脫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大乘的菩薩戒,稱為「三聚淨戒」。第一個是律儀戒,別解脫制定的各種戒其實是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中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在菩薩學處之外另有一種別解脫戒。發了菩提心受持菩薩戒之後,別解脫戒就成了菩薩的律儀戒。之後擴展開來,有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
別解脫戒的重點是清淨自己的業行;攝善法戒是為了成就佛果,身口意持續不斷地攝集種種善法;饒益有情戒是利益有情。三聚淨戒是以第一個別解脫戒為所依。《菩薩地·攝抉擇分》中說:要知道,菩薩的三種淨戒,是由第一種律儀戒攝持,而使得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和合成就。如果能對律儀戒精進地守護不犯,就能精勤守護其餘兩種戒。相反,如果對於律儀戒不能守護,也一定不能守護其餘兩種戒。所以,如果毀壞律儀戒,就叫毀壞菩薩一切律儀。從這裡看出,受持律儀戒之後精勤地守護,能作為後兩種戒的依止處。
所以,首先要在第一種戒上,使自己身口意持得清淨。有了身口意清淨的基礎,才能展開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別解脫戒清淨了,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也會跟隨而出生。三個戒內在有關係,並不是互相割裂。別解脫戒永遠是一切戒的母親,一切戒都要從別解脫戒而出生。沒有別解脫戒的基礎,其他都建立不起來。
三種戒就是三種根本。菩提心戒是一切菩薩道果的根本。就是從願菩提心這個根本中,建立起菩薩的六度萬行,由此而成就佛果,所以菩提心是成佛之因,猶如種子。如果失壞了菩提心,就絕不會有菩提果,所以成為菩薩戒的根本。由此發展出的菩薩戒是菩薩的母親。沒有菩薩戒的內涵,那麼菩薩就成為放逸者。金剛乘戒是密法的母親,沒有這個金剛乘戒的內涵,密法也難以成就。
不要認為前後的戒彼此相違,要一一地依從師長而仔細地抉擇,這樣才會懂得受持的方式。這又要從粗至細,由淺而深,由外而內而密,依循一定的次第來進入。對於前前粗分的戒,你能唯一地去守持,後後細分的戒就必定不缺乏,也都能建立起來。前面的戒守得不精純,後後的戒就更加難守了。自己的心是想一步登天,沒想到墮到魔窟裡去了。
根本墮罪於自續,恒勤勵力勿染沾
「於自相續」,就是指八識田,第八識阿賴耶識像一塊田地,造了業,就有種子種在裡面,造了破戒的罪業,就在八識田裡留下污點,就像一張潔白的紙上染上了污點。
要這樣想,食物不可口,可以再換;衣服不好,可以再換一件穿。但心上的罪行一旦造下,就不可挽回,就像瓶子已經出現了裂痕,即使能補好,也還是有缺痕。這是指會在八識田裡永遠留下污點。白玉上的玷污,可以清除掉,但八識田的污點就很難消除。總之,要認識到,外在的事物好處理,心上的污點很難去除,所以在自己心上的行為取捨要比什麼都謹慎。
一剎那不守護戒律,造了重罪,就會墮無間地獄,一旦失去人身,萬劫也難以恢復。歲月就像奔馳的列車一刻也不停,生命無常,比江水的奔流還要快。雖然今天還活著,難保明天還在世上。所以要一心一意地精進努力,不要懈怠、懶惰、睡眠,不要放縱自己的心。到夜晚就要把心收起來,心裡緣著三寶保持正念,不能無意義地空過。總之,要恭敬依止戒律的學處。如法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