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佛教科學觀(南京大學博士慧賢的學佛經歷)
【索達吉堪布】
今天我坐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寂靜神山的山谷中,詳詳細細地記錄下田博士的學佛經歷。
放眼望四周,我們藏地的這些清淨山河雖沒有現代化城市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樓之類的跨越時空的設備,但我們在這一片湛藍的天空下卻可以處處得聞三寶的法音。看看藍天下的金色廟宇,這種和諧的景觀帶給人們多少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所很難感受到的寧靜啊。
在靜謐的氛圍中寫下這段文字,不知在渾濁的大城市裏讀到它的讀者會有什麽樣的感受?
說到田博士,我還是比較瞭解的。他的法名叫慧賢,出生於一九六八年。後考入南京大學,並先後於該校獲得理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爲某高校資訊工程專業副教授。我們曾多次交換過各自對佛法、科學的理解。每次與他交談過後,我都在想,這麽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研究佛法,可能許多沒有頭腦的人要感到大惑不解了吧。而對許多根本不懂佛法卻經常要裝模作樣地大肆妄加評論的人們,我只想勸他們比照一下田博士的學佛經歷,然後約束一下自己那張滔滔不絕的謗法的嘴!
坐在青青草地上,我用智慧的筆在大悲心鋪就的白紙上,描畫出了田博士的形象。
【慧賢 自述】
對我而言,佛教最打動我的一點便是對【“緣起性空”】這一宇宙真相的揭示。
說到宇宙的本質,古往今來,不知産生過多少試圖回答有關世界本源問題的哲學流派。但我通過十幾年的摸索後,終於認定:幾乎所有人類思想史上誕生過的哲學思潮都是部分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而唯有佛陀關於【世界緣起性空的教言】才是正確的。所謂〈“緣起”〉是“緣起緣滅”的簡稱。其中的“緣”是指“因緣”,“因”是指産生一個事物的直接、主要條件,“緣”是指産生一個事物的間接、次要條件。“起”與“滅”是指事物的産生、存在、演化和滅亡。【所謂緣起,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事物的産生和存在都是因緣聚合的結果,其演化和滅亡也是因緣運動變化的結果。】稍有哲學修養的人不難發現,佛教中的緣起論和哲學中的辯證法非常接近。辯證法認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繫的,並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不同事物的運動變化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至於〈“性空”〉則是佛教特有的理論,至今爲止,在科學、哲學領域內沒有任何相應的理論提出,但科學事實卻爲之提供了證明。
所謂〈性空〉,是指世界上任何一個處於産生、存在、演化或滅亡過程中的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它的本體爲空。這個“空”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虛空的空,而是指【沒有自性、沒有質礙,具有虛幻性、不實在性。】
性空和緣起是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本性的兩個完全等價的描述,因爲事物處在刹那生滅的不停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因而成立存在的虛幻性、不實性,即空性;事物的空性揭示了任何一個存在的現象都不是實在的、靜止的,因而成立緣起性。這個道理也可稱爲不二法門、〈空有不二〉等等。
爲什麽絕大多數衆生都沒有證悟空性,甚至連佛法緣起性空的道理都沒有聽說過呢?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講的,【“衆生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仔細反省我們每天的生活,大家都在用六根向外起識造境,但自己全然不覺,反而認爲周圍的一切事物全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不知道外境〈唯心假立〉的道理。我們整天在用眼睛看,卻不知道爲什麽能看;整天吃飯也不知道誰在吃。我們在自己假立的身體這一堆原子上,再假立一個虛幻的“我”,念念爲這個“我”在奔忙,卻不知道“我”到底爲何。生從何來,死又往何去?我們就是這樣生活著,對自己的心從來沒有觀察過。
在我自己對〈緣起性空〉的道理沒有生起定解之前,我的心也是同樣;甚至現在,像我這樣一個對緣起性空自認爲有了一定定解的人,如果沒有把心安住於覺醒的、現量體驗這一道理的狀態中,那麽我的心還會處在“起識造境”的心的遷流狀態下。而這種起識造境卻又不知不覺的狀態就是最典型的迷茫狀態,一不小心就會造諸惡業,爲輪回製造前因。
回想我自己對佛教〈緣起性空〉世界觀的理解,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希望有緣的朋友們能透過我的經歷得到啓發和信心,也下定決心去探索宇宙真理、了悟心的奧秘,並最終通過修行證悟空性,得到無上的內心安樂。
其實在我上大學之前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和衆多的同時代人也沒多大區別,經歷著大家可能都會遇到的酸甜苦辣,每日忙著玩耍、讀書、做作業、考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