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跨越千山萬水的尋訪---記德爾頓仁波切轉世靈童!

您是本帖的第 1155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跨越千山萬水的尋訪---記德爾頓仁波切轉世靈童!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1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集: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477&page=1

近 乎 佛 教 徒  Almost Buddhist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351&page=1

佛 教 的 見 地 與 修 道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269&page=1

覺 悟 戰 士 的 修 行 次 第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940&page=3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73&page=2

三 摩 地 禪 定 ── 入 門 指 導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34&page=2

遠 離 四 種 執 著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82&page=3

修 心 七 支 法 要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154&page=4

蓮 花 生 大 士 祈 禱 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370&page=2

薩 迦 法 王 談 欽 哲 仁 波 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346&page=2

智 慧 與 慈 悲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18&page=2

奢 摩 他 之 開 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17&page=2

出 離 與 虔 誠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15&page=2

末 法 時 期 如 何 成 為 實 修 者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948&page=2

接 近 上 師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25&page=2

生 命 之 輪    十 二 緣 起 法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5819&page=2

無 知 始 於 當 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85&page=2

給 修 道 者 的 建 言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80&page=2

四 共 加 行 與 四 加 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21&page=2

見 地 、 禪 修 、 行 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812&page=1

佛 法 的 修 行 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8314&page=1

如 何 尋 找 上 師 與 作 個 弟 子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8963&page=1

放 生 功 德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8349

世 間 八 法

 

在整個西藏和康區土地上,沒有人比得上這位叫宗薩‧欽哲的上師。因此,我到那裡去澄清一些疑點,儘管我並沒有要請求任何一部大法教。對於任何我所提起的偉大上師著作,宗薩‧欽哲都很熟悉,他同時也熟知每位伏藏師的所有伏藏法。大家都說,他是他那個時代最博學多聞的大師。別忘了,這種成就可不能等閒視之,因為跟他同一時代,還有許多博學多聞且圓滿成就的偉大上師,然而他卻被公認是「勝利旗幟之頂」。

─ 祖古烏金仁波切 ─

 

敬錄自 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書》

西藏是我的故鄉。在我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進入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確吉.羅卓(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位於康省的寺廟。我們西藏人有一個殊勝的傳統,就是尋找過世大師的轉世靈童。他們的年紀很小,必須接受特殊的訓練教育,準備日後成為老師。我被命名為索甲,雖然後來我的上師才認出我是拖頓.索甲(Terton Sogyal)的轉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師。

就西藏人來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算是高個兒,站在人群中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個頭。他滿頭銀髮,剪得短短的;慈顏善目,幽默風趣;耳朵豐滿,有如佛陀。但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揚眉瞬目和優雅舉止之間,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貴。他的聲音渾厚迷人,開示時,頭稍後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詩篇。雖然他法相莊嚴,卻平易近人。

蔣揚欽哲增長了我的生命,也啓發了這本書。他的前世,改變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轉世的頭銜是不夠的,唯有學問和修行才能贏得尊敬。他閉關多年,相傳有許多神奇的感應。他學富五車,證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書,什麼疑難雜症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卻公認他是一切教法的權威大宗師。對任何認識或聽過他的人來說,他就是西藏佛教的化身,就是修行圓滿具足的鮮活例子。

我的上師曾經告訴過我,他的志業要由我來繼續,而事實上他也視我如子。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觸到的聽眾,我覺得都是出自他給我的加持力。

我早期的記憶都和他有關。我生長在他的氛圍裡,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響。他就像我的父親一般,有求必應。師母也就是我的姑媽康卓.慈玲.秋瓏 (Khandro Tsering Chodron)經常對我說:「仁波切可能忙著,不要煩他。」但我總是粘著他,他也高興我跟前跟後。我一直問他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很頑皮,除了我的老師,誰也管不了我。每當他們要打我的時候,我就跑到上師背後,爬上他的法座,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兒,志得意滿,他只是一逕地哈哈大笑。後來有一天,我的老師私下向他們說明,為了我好,不應該讓我繼續野下去了。因此,下一次當我再逃到他背後藏身時,我的老師就走進房間,向我的上師三頂禮之後,把我拖了出來。我當時想,多奇怪啊!為什麼他不怕我的上師呢?

蔣揚欽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間,就在那兒,他的前世看到瑞相,並發動十九世紀橫掃西藏東部的文化和修行復興運動。那個房間很殊勝,並不特別大,卻有神奇的氣氛,滿屋子供奉著神像、圖畫和書籍。他們稱之為「諸佛的天堂」、「灌頂的房間」。如果我對西藏還有什麼印象的話,就是那個房間。我的上師坐在木質皮套的矮凳子上,我就坐在他的身旁。如果不是他缽內的東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臥房有一個陽台,但總是很黑,牆角放一個小火爐,爐上的茶壺鎮日燒著開水。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師床腳邊的小床上。他在念咒時撥動念珠的滴答聲,是我終生難忘的。當我上床睡覺後,他就坐在那兒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睜開眼睛,他早就醒來了,還是坐在那兒修行,不斷地加持。當我睜開眼睛看到他的時候,心中就洋溢著溫暖、幸福的感覺。他就是有這種安詳的氣質。

我長大之後,蔣揚欽哲就要我主持儀式,他只負責領導唱誦。在他傳授教法和灌頂時,我全都在場。但我所記得的,與其說是細節,倒不如說是整個氣氛。對我來說,他就是佛,這種印象在我心中永不動搖。其他每個人也都這麼認為。在他傳授灌頂的時候,弟子都全神貫注,幾乎不敢看他的臉。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現前世或各種佛菩薩的形象。每個人都稱他為仁波切(Rinpoche),意為尊貴者,這是對上師的尊稱。有他出現的場合,其他的老師就不會被這麼稱呼。他的出現感人至深,讓許多人感動得稱呼他為「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

如果沒有遇到我的上師蔣揚欽哲,我知道我會完全不同。他充滿溫馨、智慧和慈悲,體現佛法的神聖真理,讓佛法落實於生活,生機盎然。每當我與別人分享上師的氣氛時,他們都深有同感。那麼,蔣揚欽哲又給了我什麼啓示呢?就是對佛法不可動搖的信心,以及對於上師無比重要的信念。如果我有什麼見解的話,我知道都是得自於他,這種恩德我永遠也回報不了,卻可傳遞給別人。

我在西藏度過青少年時期,我看到蔣揚欽哲在群眾中散發他的愛心,尤其是在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時候。西藏的喇嘛,不僅是精神上的老師,也是智者、法師、醫師和精神治療師,幫助病人和臨終者。後來,我就從《中陰聞教得度》(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相關教法中,學習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關死(和生)的課程,我學到最多的,還是來自於觀察上師如何以無限的慈悲、智慧和瞭解來引導臨終者。

但願本書能夠將他的一些偉大智慧和慈悲傳達給世界,也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感受到他的智慧心的現前,而與他建立一個親近的關係。

 

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我七歲左右。那時候,我們準備離開東部高原前往西藏中部。我的上師有一位侍者名叫桑騰(Samten),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在我童年時代很疼我。他的臉明亮、圓潤而豐滿,隨時都會開顏而笑。因為他很隨和,所以是寺廟中最受歡迎的人。我的上師每一天都會開示佛法、傳授灌頂、領導修行、主持法會。每天終了後,我都會召集同伴做些小表演,模仿早上的一切。桑騰總會拿我的上師在早上穿過的長袍借給我,從來沒有拒絕過。

後來,桑騰突然病倒了,病情立即惡化。我們不得不延遲出發。隨後的兩個星期令我終生難忘。死亡的臭味像烏雲般籠罩著一切,我一想起那段日子,就不期然聞到那股味道。整座寺廟瀰漫在死亡的陰影下,可是,一點也沒有恐怖的氣氛;有我的上師在,桑騰的死就顯得特別有意義,變成我們每個人的課程。

在我上師駐錫的小寺裡,桑騰就躺在靠窗的床上。我知道他即將不久人世。我不時走進那個房間,坐在他旁邊,他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的臉變得憔悴而乾癟,讓我大為吃驚。我很明白他就要離我們而去,再也看不到他了。我感到非常悲傷孤獨。桑騰死得很艱苦,我們隨時可以聽得到他極力掙扎的呼吸聲,也可以聞得出他的肉體正在腐壞。整個寺廟鴉雀無聲,只剩下他的呼吸聲。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桑騰身上。雖然桑騰的死把他折磨得很痛苦,但我們看得出他內心很平靜,對自己也充滿信心。最先我無法解釋這一點,但後來我知道了它的來源:他的信仰,他的訓練,還有我的上師就在身邊。雖然我感到悲傷,但我知道只要我的上師出現,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他能夠幫助桑騰解脫。後來我才知道,每一個修行人都夢想在他上師面前去世的福報,讓上師引導他走過死亡。

在蔣揚欽哲引導桑騰寧靜地走向死亡時,他對桑騰開示他正在經過的每個過程。我的上師知識精確,信心充滿,和平安詳,令我驚訝不已。只要上師在場,即使是最焦慮不安的人,也可以從他安詳的信心中獲得保證。現在,蔣揚欽哲正在告訴我們,他對於死亡絲毫不恐懼,這並不是說他對死亡看得很草率;他經常告訴我們他怕死,警告我們不要幼稚或自滿地對待死。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的上師在面對死亡時,能夠這麼鎮定、從容、有條不紊而又出奇的無憂無慮?那個問題讓我著迷不已,也教我神往不已。

桑騰的死震撼著我。七歲時,我第一次看到我正在接受訓練的那個傳統竟然這麼法力無邊,我開始瞭解修行的目的何在。修行讓桑騰接受死亡,也讓他清晰地瞭解痛苦是一個精深、自然的淨化過程的一部分。修行讓我的上師對於死亡瞭若指掌,知道如何正確地引導人通過死亡。

在桑騰圓寂後,我們就啓程前往西藏首府拉薩,費時三個月,那是一段辛苦的馬背旅程。從那兒我們繼續前往藏中和藏南朝聖,這些地方都是第七世紀以來把佛教傳入西藏的聖賢、國王和學者的聖地。我的上師是西藏傳統許多上師的化身,聲譽崇隆,因此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接待。

我對那次旅程極感興奮,美麗的回憶仍然縈繞腦際。西藏人起得很早,為著能充分使用自然的光線。天一黑我們就上床,破曉前我們就起床;當第一道曙光照臨前,背負行李的犛牛就出來了。大夥兒拆下帳篷,最後才拆除廚房和我上師的帳篷。斥侯先行,尋找良好的紮營地點,中午左右我們就停下來紮營休息。我喜歡在河邊紮營,傾聽潺潺的流水聲,或坐在帳篷裡,聽著雨點拍打篷頂的聲音。我們的隊伍不大,總共只有二十個帳篷。白天我騎在金黃色的駿馬上,緊挨著我的上師。路上,他不停地開示、說故事、修行,並特別為我設計修行法門。有一天,當我們快到揚卓措(Yamdrok Tso)聖湖時,遠遠看到從湖面反射出碧玉般的光芒,隊伍中的另一位喇嘛左頓(Lama Tseten),又面臨死亡的威脅。

喇嘛左頓的死,又給我另一個強烈的教訓。他是我師母的老師,師母迄今仍然健在。許多人認為她是西藏最有修行的女性。對我來說,她是一位隱形的上師,和藹可親,恭敬虔誠。喇嘛左頓身材魁梧,就像大家的爺爺。他六十幾歲了,很高,頭髮灰白,流露出絲毫不矯柔做作的紳士風度。他也是禪定功夫很深的修行人,只要一靠近他,就會覺得安詳莊嚴。有時候他會罵我,我也會怕他,但即使在偶然的嚴肅時刻,他也從來沒有失去他的熱情。

喇嘛左頓的死很特別。雖然附近就有一間寺廟,他卻拒絕去,他說他不想留下一具屍體讓他們清理。因此,我們照往常一樣地紮營,圍成圈圈搭起帳篷。喇嘛左頓由師母護理和照顧,因為他是她的老師。當他突然叫她過來的時候,帳篷內只有她和我兩個人在場。他對師母有一個窩心的稱呼,稱她「阿咪」,在他家鄉話的意思是「我的孩子」。「阿咪,」他溫柔地說,「過來。事情就要發生了。我沒有其他的話可以送給你,你還是老樣子,有你在身旁我就高興。你要像過去一般地伺候你的先生。」

她當下就轉身往外跑,但被他拉住袖子。「你要去哪兒?」他問。「我要去請仁波切。」她回答。「不要煩他,沒有必要。」他微笑著。「我與上師之間,是沒有距離的。」話剛說完,他凝視著天空,就過去了,師母掙脫身,跑出帳篷,叫我的上師。我愣在那兒,動彈不得。

我很驚訝,竟然有人那麼信心滿滿地凝視死亡的臉。喇嘛左頓大可以請來他的喇嘛幫助他──這是每個人多麼期待的事──但他卻一點也不需要。現在,我知道箇中原因了:他的心中早就證得上師的現前。蔣揚欽哲與他同在,就在他的心中,沒有一秒鐘他覺得離開上師。

師母真的把蔣揚欽哲找來了。他弓身進入帳篷的樣子,我仍然記憶猶新。他看了一下喇嘛左頓的臉,盯著他的眼睛,咯咯笑了起來。他一向叫他「拉根」、「老喇嘛」。這是他熱情的表示。「拉根,」他說,「不要停在那個境界了!」我現在明白,他看出喇嘛左頓正在修習一種特殊的禪定法門,把他自己的心性和真理的虛空融合為一。「這是你知道的,拉根,當你做這種修行的時候,偶爾會有障礙產生。來!讓我引導你。」

當時我驚呆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如果不是我親眼目睹的話,我絕對不會相信。喇嘛左頓竟然復活了!我的上師就坐在他的身邊,帶著他修完頗瓦法(phowa),引導他在臨終前的神識走過死亡。頗瓦法有多種修法,他當時所使用的方法,最後是由上師誦三遍的「阿」字母。當我的上師誦出第一個「阿」字時,我們可以聽見喇嘛左頓跟著他大聲念,第二聲比較微弱,第三次發不出聲,他就走了。

桑騰的死,教我修行的目的;喇嘛左頓的死,教我像他這種能力的修行人,經常在他們活著時隱藏他們的非凡特質。事實上,有時候它們僅在死亡的那一刻出現一次。即使那時候我還是小孩子,我已經知道桑騰的死和喇嘛左頓的死截然不同;我知道差別在於一個是終身修行的好出家人,另一個是體證比較多的修行人。桑騰以平凡的方式死去,雖然痛苦卻充滿信心;喇嘛左頓的死,則展示了他的來去自如。

在喇嘛左頓的喪禮舉行後不久,我們就住進揚卓的寺廟。像平常一樣,我還是睡在上師的旁邊,我記得那個晚上我睜大著眼睛看酥油燈的影子在牆壁上晃動。其他人都已經呼呼大睡了,只有我徹夜難眠,哭了一整個晚上。我躺在那兒,想著死亡和我自己的死,在我的悲傷當中,慢慢浮現出一種深沈的接受,一旦接受死亡的事實,我就決心把一生奉獻在修行上。

─ 索甲仁波切 ─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050&page=1

西 藏 生 死 書

索甲仁波切 著

 

在藏地,轉世靈童能回憶起自己前世的名字、所經歷的事情等等,這是比較平常的事。還有的上師雖然沒有經過刻苦攻讀,也能輕鬆學習或背誦經論。如一百多年前的大瑜伽師蔣揚欽哲仁波切在孩童時,和一位很嚴格的上師住在一深山茅蓬裡。一天上師到鄰近村裡去為死人念經超度,臨出門前留了一本五十頁的《文殊真實名經》要他背誦。蔣揚欽哲就像其餘孩子一樣,也是生性好玩,等上師一離開,就跑去與小朋友玩耍去了,鄰居們怕他上師回來後又要打他,勸他背書,他也不在乎。玩至太陽落山時,他這才把這本經從頭至尾讀了一遍,上師回來後,就一字不漏地在上師前背下來了。而這本經一般人要能背誦下來,需花幾個月的時間,他之所以唯讀一遍就能背誦,即是前世熟背之故。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欽哲傳承教法興旺祈願文

上師蔣揚欽哲旺波尊

教法如海無派別教主

駕御殊勝七輪之導王

妙音文殊師利現人相

願彼教規興隆恒住世

 

蔣揚欽哲旺波千諾  文殊智悲大力鑒知我!

欽尼耶喜映涅瑟夕  祈自二智智慧境垂顧,

米喜洛宜門巴桑涅  覺醒無知心識之暗鈍,

Ra囊哇傑巴最吉  願令開展無上智慧相。

 

偉瑟竹貝多傑千諾  淨光化身金剛鑒知我!

佳瑟偉埃隆涅瑟夕  祈自五色虹光界垂顧,

替隆森吉智瑪達涅  淨除心氣明點之障垢,

匈努奔固江秋最吉  願令圓滿童子寶瓶身。

 

貝瑪多昂林巴千諾  蓮華經密續洲鑒知我!

爹東究美隆涅瑟夕  祈自樂空不動境垂顧,

佳倘佳瑟公巴他達  佛與佛子之一切密意,

Gi雍速公努最吉  願令弟子堪能悉領受。

─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尊者 ─

 

http://www.khyentsefoundation.org/chinese/

欽 哲 基 金 會

http://www.khyentsefoundation.org/

欽 哲 基 金 會 (英文站)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

悉 達 多 本 願 佛 學 會

http://www.chokyilodro.org/

正 法 源 學 佛 會

http://www.zongsa.com/

德 格 宗 薩 寺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3/31 下午 12:16:04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本尊在藏文稱為「宜淡(yidam)」,意思是「心中的誓言」,而這誓言包括承擔和本尊有關的事業。如果只是為了自己一人的利益而在房間裡擺設藥師佛唐卡,或供奉很多藥師佛的佛像,每日持誦藥師咒,甚至把整部藥師經都背下來了,那並不能算是依止藥師佛為本尊。依止本尊必須有皈依發心的基礎。--

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轉,輾轉更增勝。」有些大乘法說的是成就菩提因,有些說的是菩提果,有些則是菩提道──成就菩提的方法,但是,根、道、果一切法都不離菩提心,一切都唯有修持菩提心。大乘或密乘的一切甚深儀軌,及息、增、懷、誅一切事業,都必須有菩提心為基礎。遍知具義一切法皆須配合菩提心。

積福、招福等祈求此生圓滿的修持本身,雖然不是成就遍知的法門,但若能融合菩提心的大乘知見,則能幫助我們成就遍知的果位。總之,一個法門是否能成就遍知,完全要看它是否具有菩提心的基礎。只有空性觀而沒有菩提心的法門,不能算是大乘法門。我們要一起修持三天的藥師法也是一樣。

就現前而言,修持藥師佛能得長壽無病;就究竟而言,修持藥師法門能達遍知果位。但是,唯有配合菩提心的修持,藥師法才能稱得上是大乘法門。

─ 大寶法王噶瑪巴 ─

 

無始以來的深重罪業都是以自私而造,從今天開始改變自心,一切都要利他,這樣才能破我執而消罪業。不要只想自己個人懺罪,要想這個世界的無量眾生,罪業都異常深重,如果罪業有體相,盡虛空都無法容納,而三惡趣眾生的罪業更是深重的無法形容。所以要發大心,代一切眾生消業、為整個世界消業而虔誦金剛薩埵心咒。大乘的修行不是為自己一個人修,永遠都是和一切眾生一起修,每次修都要心中關照一切眾生。這樣修和不發菩提心只為自己修,功德相差很遠,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08.pdf

http://211.72.163.194/pdf/09.pdf

http://211.72.163.194/pdf/10.pdf

入菩薩行論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廣釋

 

佛於多劫深思惟  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眾生依於此  順利能獲最勝樂

 

菩提心如劫末火  剎那能毀諸重罪

智者彌勒諭善財  彼心利益無限量

─《入菩薩行論》─

 

各位現在正在聽聞《入菩薩行論》,這是一部非常大且甚深的論著,請各位絕對不要輕視它。如果想要從輪迴中解脫成佛,想要自心續中去除業及煩惱的話,就必須要按照《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內容,依著經部及諸佛的教法來修持,如果放棄了《入菩薩行論》來修持的話,是沒有辦法修持好的。

─ 堪欽貢噶旺秋仁波切 ─

 

《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寂天菩薩

七種稀有傳記略說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述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蹟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西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迹,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關於寂天菩薩的史實,有七種稀有傳記,如頌云:「本尊生喜住爛陀,示迹圓滿破諍辯,奇異事迹與乞行,為王降伏諸外道。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在瑜伽師「古蘇嚕」座前求得《文殊銳利智成就法》,通過精進修持,親見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過:「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紮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後來,善鎧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寂鎧太子登位,在即將舉行授權灌頂儀式的前一夜,太子夢見了文殊菩薩,夢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鎧太子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說太子夢見大悲度母尊,以開水為他灌頂,太子問度母為什麽用開水為自己灌頂,度母回答:「授王權灌頂之水與地獄鐵水無有差別,我用開水為你灌頂的含義即在此。」寂鎧太子醒後,曉悟到這是聖尊對他的授記與加持,以此而對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厲的出離心,於是捨棄了一切離開王宮。寂鎧太子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飲食,只有不斷祈禱聖尊,到了第二十一天,進入了一處森林,饑渴疲憊的太子找到了一窪濁水,正準備飲水,出現了一位容飾莊嚴的女子,告訴他不要飲用濁水,而應該享用淨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邊,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師,瑜伽師其實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現。太子飽飲了甘泉,又在瑜伽師處求得了殊勝法要,修持後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種稀有傳記畢)。

繼後,寂鎧去遊歷東印度,來到五獅國王之國土,當時,得知他武藝高強的大臣將他薦舉給五獅王,他因此成了五獅王的大臣,將武藝等明處弘傳世間。有段時間,寂鎧給國王當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見他持著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劍,便到國王那裡進讒言:「新任大臣是個狡詐者,大王要是不信,請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護衛不了國王。」五獅王疑信參半,便要求寂鎧出示寶劍,寂鎧對國王說:「國君啊,這樣做會傷害你的!」可是國王成見已深,強令取出寶劍,他只好要求國王閉上右眼,然後從劍鞘中抽出木劍,閃耀的劍光傷害了國王注視著木劍的左眼,眼珠當時彈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國王至此方知道寂鎧是位大成就者,與大臣們一起在寂鎧大師前懺悔、皈依,大師便加持五獅王,使其左眼復原。有了這次事件,五獅王心意轉變,完全遵大師之教言,在所轄地高豎佛教法幢,弘揚正法。寂鎧大師在五獅王的國家所住年數,有多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大師調化了五獅王後,便轉到了中印度那爛陀寺(第二種稀有傳記畢)。

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當時大師深隱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受教法,精修禪觀,同時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這時瑞相紛呈,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當時得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各自記下了頌文,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記下的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頌,因此大家産生了爭執懷疑。後來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爾史料記載:吉祥塔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歷史的記載此處不一一列舉),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了他們一千頌的《入行論》為正確,並且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裡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函,並授與這些論的講說修習傳承,自此《入行論》在印度得到了廣泛弘傳(第三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裡鬱鬱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為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與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處。比丘們經常見到野獸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在習以為常中也有人感到異常,終於有些細心的人觀察到了進入寂天論師所住茅棚的野獸都沒出來。他們在棚外窺視,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比丘們於是推斷寂天有殺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準備當眾宣佈寂天的「破戒惡行」,再將他驅逐。正在大眾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裡走了出來,當然,彼此相處日久的比丘對它們非常熟悉,發現這些野獸一個個神氣活現,比以前更為健壯。驚異之餘,僧眾對寂天論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論師不願意讓人瞭解他的身份,謝絕了僧眾的挽留而離開森林,遊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抛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鄔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迹。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說「兩天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毀壞此壇城,我將焚毀佛教經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信奉佛教的國王招集了僧眾,告知了外道的挑戰,可僧眾中誰也不敢答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國王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女僕將自己遇到的異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僕去尋找那位異人。女僕到處尋找,終於在一株樹下見到了寂天論師,便將來意說明,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直應允,並吩咐女僕到時準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第三天清晨,外道師開始用彩土在虛空中繪畫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顯示神變,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刹那之間,外道所繪壇城被摧毀無迹,那些嚇得簌簌發抖的外道們也被暴風捲起,如同落葉一般飄落到四處。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明,照亮著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國王他們亦是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僕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為他們洗淨,那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國王等眾人頓覺溫暖舒適,沈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所有外道門徒也皈依了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那塊地方,一直到現在都被稱為「外道失敗地」(第四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進行了一場大辯論,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種稀有傳記畢)。

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饑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饑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饑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抛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種稀有傳記畢)。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迴、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第七種稀有傳記畢)。

上面簡單地講述了寂天論師的七種稀有故事,我們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後,對他著的論典也就很願意去學習。寂天論師的傳記,在《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中都有,詳簡不一。從史料上看,這位菩薩居無定所,四處遊化,一生充滿了神奇的故事。這次所講的,只不過是這位菩薩應化此世事蹟的萬分之一而已。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3/31 下午 12:18:4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菩薩行論》

之修行次第

全知巴楚仁波切 造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善逝法身佛子伴  及諸應敬我悉禮

趨入佛子律儀法  今當依教略宣說

此論分為四個方面:一、入者所依之補特伽羅;二、能入之意樂;三、如何趨入之行為;四、所入之果。

一、入者所依的補特伽羅,是指擁有暇滿、具有信心、懷有悲心的人。

二、意樂發心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說明願菩提心就是為了利益他眾而渴求獲得佛果的意樂。

行菩提心:即立誓要學修菩薩的學處。想在自相續中受持如此菩薩戒的人,如果在上師面前得受,就要按照中觀、唯識其中之一的儀軌來受。

這裡講關於自己受戒的方法,包括加行、正行與後行。

第一、加行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想對菩提心的利益功德產生興趣,要依據《入行論第一品》。

其二、積累資糧作七支供,首先觀想在諸位真實安住的如來菩薩福田面前,我與其餘一切有情一起隨念佛菩薩的功德來作七支供。

(一)供養:真實陳設花、薰香、塗香、燈、淨水和各種飲料、神饈等應有盡有的供品,心裏觀想取來珍寶山、悅意林、寂靜賞心的地方等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無主供品,念誦「為持珍寶心……」來作(真實供品和無主供品)這兩種供養;念誦「願以吾身心,恆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為尊僕」,獻上三門甘願為僕的供養;念誦「馥鬱一淨室……」作意幻供養;念誦「別此亦奉獻……」作發願力供養;念誦「猶如妙吉祥……」作無上供養;念誦「我以海潮音……」作讚音供養;念誦「化身微塵數,匍匐我頂禮,三世一切佛……」作頂禮供養,隨著以上的詞句憶念意義而作這八種供養。這些也是在清淨刹土的三寶面前,用不染有罪惡、不被吝嗇所縛的清淨物品,懷著不求回報、果報的清淨意樂心來作供養。

(二)皈依:心裏想:殊勝的皈依對境——大乘的不共三寶前,以為利一切有情的殊勝意樂,在沒有獲得圓滿菩提之間的時間裡皈依。隨著這種觀想念誦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三)懺罪:念誦「我於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向懺悔的對境——佛菩薩祈禱垂念,生起四想。所謂的四想,即以往所造的罪業就像毒入腹內一樣、所依三寶就像治癒毒病的名醫一樣、對治正法就像靈丹妙藥一樣、今後不再就犯的戒心就像恢復身體元氣的甘露醍醐一樣。「無始輪迴起……」是講厭患對治力;「若懼尋常疾……」是講現行對治力;「此既非善行,立誓後不為」這兩句是講返回對治力。要以這四種對治力發自內心進行懺罪。

(四)隨喜:誠心誠意欣悅隨喜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善根及善果,頌文中說「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

(五)請轉法輪

(六)祈請不涅槃

(七)迴向。隨著「我於十方佛,合常誠祈請……」的文句憶念意義。

其三、此後修煉自心,念誦「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把自己的身體、受用及三時積累的善根為成辦眾生利益而毫不吝惜地作迴向,真心真意祈願暫時究竟成為一切有情至高無上的生存之因。

第二、正行:以祈禱佛菩薩垂念作為前提,依靠念誦三遍「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同時得受願行菩薩戒。

第三、後行:「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是令自己生起歡喜心;「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是讓他眾生起歡喜心。繼此之後,也要以「殊勝菩提心……」來發願。這以上講述了自相續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意樂菩提心。

三、如何趨入之行為,包括在行持六度當中。六度的本體依次是具有四種特法的施捨心、斷除心、不惱心、歡喜心、不散心、辨別法。所謂的四種特法,如云:「摧毀施違品,無念具智慧,圓滿諸所願,成熟眾有情。」六度的違品依次是慳吝、破戒、瞋恨、懈怠、散亂及邪慧。滿足有情願望的道理:依靠布施給予他們財產受用等;依靠持戒使他們內心純淨;依靠安忍承受損害;精進作為必不可少的助伴;依靠靜慮使他們對神變神通有渴求心;依靠智慧能宣講取捨的道理。依靠這些滿足心願以後,直接或間接令他們獲得聲聞、緣覺、圓滿佛果三菩提任意一種果位,這就是能成熟有情。

這些波羅蜜多均包含在修心行為中的道理:

第一、布施度,想到對自己的身體、受用、三時善根割捨不下的過患、慷慨施捨的功德、有必要施捨的原因等等以後發自內心發放布施,這就是修心。

第二、持戒度,包括護戒方便與守戒方式。

其一、護戒方便,有對取捨之處謹小慎微的不放逸、不忘失取捨的正念、觀察三門狀態的正知三種。

其二、守戒方式,首先依靠正念牢牢不忘取捨,接著再憑藉正知來觀察自己身語意的狀態。此後,一旦萌生了不去奉行應行善法和想要著手去做應斷不善業的心態,必須要認清它,當時依靠不放逸來憶念善法的功德利益進而認真去奉行,想到不善惡行的過患後堅決屏棄。而這些的因也在於對業果誠信不疑。所以,作為無誤如來教的追隨者一定要生起虔誠的堅信,從此以後要深刻地認識到:造了惡業必然要下墮惡趣,如果已經投生到惡趣當中,那麼只有受苦受難,不用說是利他,就連自利也無法辦到。對於輪迴痛苦的正念一定要在相續中真正生起來。

菩薩學處的數目雖然有許許多多,但最主要的就是防護願心的違品──捨棄有情、發心得聲聞緣覺果位以及斷除四黑法。所謂的四黑法是指(《三戒論》中)所說的「欺騙應供令生悔,誹謗聖者諂誑行。即四黑法當斷除,相反四白法皆行。」對於同品的果──圓滿菩提與它的因──菩提行要誠心信受,對於別人所作的任何善行要由衷隨喜,並將他們的善根為利他而迴向圓滿菩提。總之,對於大乘的這三種修道,絕對要腳踏實地修行。

行菩提心戒的違品,一般來說就是斷除害他為主的一切惡行。尤其是對過患最大的奪取僧財、誹謗菩薩、造捨法業等等,要不惜生命代價加以防護。對於同品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在內也不能滿不在乎、藐藐視之,而要以三殊勝攝持來身體力行。

第三、安忍度:安忍的對境──包括對自己輕蔑、口出粗語、暗地惡語中傷以及造成痛苦四種;對自己的上師與親戚朋友等也做這四種事;相反,對自己的敵人和反方帶來快樂、恭敬供養、褒揚讚歎、說動聽話。總共有十二種不願意之事。對於與此相反的十二種渴求之事製造障礙者。總之,安忍的對境有二十四類。這二十四種每一種也包括三個,即對於以種種理由造成的痛苦心不厭煩、承受痛苦;對於作害者不瞋不怒、堪忍加害;心接受空性深義。這樣一來,能安忍者的內部要修行安忍的數目就有七十二種。

其一、以三種理由來承受痛苦:(一)依靠痛苦能淨除自己的罪業,認識到痛苦就是罪惡的掃帚以後甘心情願接受痛苦;(二)依靠痛苦能對輪迴生起厭離心、對有情生起悲憫心、生起棄惡從善之心等等,認識到痛苦是行善的鞭策而甘心情願接受;(三)依靠痛苦能壓制我慢、剷除嫉妒、消滅貪欲、引生成就,因此了知痛苦是內心的妙力莊嚴而甘心情願接受。

其二、由三種理由修行堪忍加害的安忍:(一)心裡想:一切有情愚昧無知被煩惱控制,甚至連自身也進行損害,更何況說對別人呢?想到這一點而把作害者看成悲憫的對象,忍耐承受。(二)自己的宿業與暫時的舉止不謹慎才招致別人加害於我,一切都歸咎於自己,並修安忍。(三)想到依靠敵人能圓滿我的安忍資糧並且成為菩提行的助伴,所以他們才是饒益我的親人,從而做到安忍。

其三、以三種理由決定性地思考深法而修安忍:(一)當思維勝義空性離戲時,想到所害能害無有自性而修安忍;(二)當思維世俗緣起如幻時,想到一切由緣激發,作害者身不由主、痛苦隨之而起,從而修安忍。(三)當思維雙運自之心性時,想到瞋恨無基離根而清淨來修安忍。

第四、精進度,包括斷除三種懶惰違品和發起同品六力。

其一、斷除三種懶惰:即以無常鞭策來斷除無加行之懶惰想到法喜而斷除同惡懶惰以提高自己的心力來斷除懈怠懶惰。

其二、六力:

(一)思維善業的功德與罪惡的過患以後對正法產生興趣,這是加行勝解力;

(二)由具足心力的堅定誓言所從事的善根才會善始善終,這是正行穩固力。此力也分為三種,以世間升起太陽為例,不隨其他違緣所轉,不被外緣所害;以太陽獨自為因作比喻,自己孑然一身而不靠他人打敗魔軍,進而修行圓滿菩提;就像太陽普照一樣,依靠菩薩的智慧、悲心、宏願而加持自己成為眾生的生存因,心甘情願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這三種是業慢。將自己看得最為殊勝,能夠做到不染大大小小的墮罪,這是力慢。將一切煩惱視為低劣,輕視違品,這是煩惱慢。

(三)對於自己所為的善行善根,無比歡喜認為最殊勝而不圖報應、欣然接受,這是歡喜力。

(四)如果自己失去力量,過於悲傷,就會暫時停止所為的事,遣除這種障礙,就是捨棄力。

(五)積極投入以正念正知摧毀煩惱的事中來,摧毀所斷,這是承受力。

(六)任運駕馭自己的三門,憶念不放逸的忠言,從而自由自在學修一切學處,這是駕馭力。

共有以上六力。

第五、靜慮度,包括斷除靜慮的違品、正行修禪兩個方面。

其一、斷除靜慮的違品也分為捨離俗世與捨離妄念兩個方面。

(一)捨離俗世: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雙親、親戚朋友、眷屬僕人等內有情貪戀,進而隨著他們轉,那麼自心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入定。因此一定要遠離與他們牽連的一切繁雜事,獨自一人居於寂靜的地方。在寂靜的地方,如果貪執名聞利養、恭敬讚歎、暫時所需的資具等等,進而謀求這些,那麼就會對修道造成障礙,所以要杜絕患得患失,做到隨遇而安。

(二)捨離妄念:雖然身體住在寂靜處,並且也不尋求過多的生活用品等,但是如果心一直被欲望左右,那麼相續中無法生起真正的禪定境界,而且也不能做到專心入定。為此,也必須斷除這些欲望。特別是,如果要得到上層殊勝禪定,斷除欲界貪心這一點相當關鍵。因此,必須通過思維因難成、本體不淨、果危害眾多等等來遣除對女人的貪愛之心。(作為女修行者,對於男人也要同樣從因、本體、果三個方面來思維,從而斷除對其貪戀。)此外,成辦今生世間八法的所有紛飛雜念要看作仇敵一樣,不管是生起多少惡心惡念,長久思維這些的過患,就要自我譴責,發自內心予以斷除。

其二、正行修禪:禪修的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在這裡就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包括修自他平等與修自他交換兩個方面。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我與一切有情希望快樂、不願受苦這一點一模一樣,一門心思自我保護不顧別人實在不合情理,因此必須要修自他平等。按照「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首先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修行的方式必須這樣來觀修: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不曾做過我的父母親人,依靠龍樹菩薩所說「地土摶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為母數」等教證及理證來斷定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親屬。從此之後,當我擁有快樂時,但願一切眾生都能擁有我這樣的快樂和快樂之因。誠心誠意來修。再者,當我萌生痛苦時,但願一切有情遠離所有這樣的痛苦與苦因。發自肺腑來修。

當時觀想可能會產生這樣的障礙:要遣除我的痛苦而不希望遣除別人的痛苦,遣除他人的痛苦我做不到。當萌生這種聲聞小乘的心態時,要按照《入行論》中所說「後苦不害今,何故汝防護」(來遮破)。意思是說:自己為了明天以後健康無病、吃飯穿衣等等的辛勤為什麼要付出呢,因為我刹那滅亡以後就變成了他體的緣故。如果由無明習氣所牽認為明天以後的人也是我,那是錯誤的,誠如《入行論》中說:「若謂當受苦,此誠邪思維,亡者他體故,生者亦復然。」比如,愚人們認為,這條河流去年沖走了我的衣服,明天我要渡過這條河。實際上,去年沖走衣服的水也是其他的水,明天要渡過的河也是其他的河。同樣的道理,過去的心不是我,未來的心也不是我而是他體。

如果有人說:「未來的心儘管不是現在的我,然而卻是我的心相續,要以這顆心來成辦自利。」

那麼就要以「其他眾生儘管不是我,卻是我的眾生」這樣的心態來行持他利。

假設有人認為:按照俗話所說「個人頭上的雪要自己抖掉」,自己只有竭盡全力搞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間一者來成辦另一者的利益實在無能為力。

這一點要以《入行論》中所說的「足苦非手苦,何故手護足」(來遮破)。意思是說,腳上扎入刺為何也要用手來取出,同樣,眼裡入塵土用手除去、子孫的事由父母辦、進餐要用手等等這些也都必須由自己來做自己的事,這種論調未免太過分。總而言之,如果彼此之間,一者不能做另一者的事,自己必須成辦自己的利益,那實在很難以實現。因此,已經認識到這一道理,就該在實際行動中利益眾生。

(二)修自他交換菩提心:也就是要按照《入行論》中所說「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把自己的快樂施捨給眾生,將眾生的痛苦自己來承受。自他交換菩提心的所緣也就是「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為他,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的意義。意思是說,把仇人放在不如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高於敵人或他人的位置上,就讓那低三下四的仇人來對高高在上的自己心懷嫉妒,如此觀修完畢時心想:即便觀想自己高、別人低,對方對自己嫉妒尚且也會產生這樣的痛苦,那麼對別人嫉妒豈有此理?如此一來,嫉妒心自會消滅。同樣,觀待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來修競爭心,把自己放在與我平起平坐的仇人位置上,把那個仇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觀想那個仇人從方方面面對自己競爭。如此修行完畢時心想:把自己觀成仇人以後,觀修別人加害、起競爭心尚且也會產生這樣的痛苦,那麼陷害別人、與別人競爭豈有此理?如此觀想以後競爭心自會消除。再者,修我慢也是把我放在較自己低的位置上,將比我低的那個人放在自己的位置,讓那個高高在上的對方以種姓功德等方面在低下的自己面前擺出一副傲慢相。當觀修完畢時,心想:觀想別人在我面前傲慢尚且也會產生這樣的痛苦,那麼自己在別人面前趾高氣揚豈有此理?由此自然會去除傲慢心。關於以上的詳細內容,要依照《入行論》中所說來實地修行。如果這樣來修實在做不到,而想簡略觀修,那麼就觀修《寶鬘論》中所說「願罪成熟我,我樂予眾生。縱有一含識,未得解脫間,我雖得佛果,誓願住三有。如是所說福,設若具形色,盡恒河沙數,世界不能容。彼是世尊說,理由此亦明,有情界無量,利彼亦復然」和《入行論》中所說「眾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願因菩薩德,眾生享安樂」,並且口裡也念誦。

以上自他交換的修法,我是依據文殊薩迦班智達的言教撰寫的,儘管所有注釋中與此修法稍有不同,但根據自己的心態隨意而修吧。

第六、智慧度,包括認清智慧的本體與悟入對境無我兩個方面。

其一、認清智慧的本體:入定時認知萬法為空性,後得時了知萬法如幻如夢無實有,這就是智慧的本體。

第二、悟入對境無我分為修人無我與修法無我。

(一)修人無我:觀察一切愚癡造業者和受報者神我、補特伽羅或士夫或有情等設施處與身語意是一體還是他體?是無情的一法還是心識的一法?是常有的一法還是無常的一法?諸如此類,通過眾多理證加以觀察分析,就會斷定:眾生由於迷惑心的牽引,原本無我而執為我,原本無他而執為他,除此之外真實本面成立的我或有情一絲一毫也不存在。

(二)修法無我:就是修四種念住。

一是身念住:這般現有輪涅所涵蓋的萬法,也只是呈現在自己的心中,以心假立的,除此之外絲毫也不存在,當然心本身也依賴於身體,成為身體的主宰,因此要對身體進行觀察,審察一下所謂的身體與這些分支組合到底是一體還是他體?或者身體一開始從何而來,中間現住何處,最終去往何處等等?在身體無有自性的意義中入定,如果再度對身體產生耽著,就通過觀修自他的身體為不淨、如幻等來斷除對身體的迷戀。

二是受念住:這些苦受樂受是愛、取等一切煩惱的根本,因此觀察它與心是一體還是他體等等,修行受無自性的意義,並且觀修其餘所有受都是痛苦而無實質等。

三是心念住:六識聚所包括的心識種類相續顯現前後、好壞等多種多樣,觀察這些是一體還是他體?觀察顯現歡喜不歡喜、誠信不信、法非法、苦樂貪瞋等等這些心態是一體還是他體等。如果是一體,那麼再觀察一顆心中為什麼會顯現出喜憂貪瞋等多種心態呢?如果認為這些時候是由外緣導致的,那麼再考慮小小的外緣也不曾轉變及沒有遇到任何對境的心本體到底是怎樣的?本體是存在的一法還是不存在的一法?是常有的一法還是無常的一法?諸如此類三番五次加以觀察,最後將心抉擇為無基離根。

四是法念住:上面身受心以外的想、行、無為法所包含的一切法,也是由因緣緣起而生的,因而抉擇為無有真實自性、遠離一切戲論之邊的空性,進而以世俗如夢如幻的境界學修斷除七貪的如海行為。認識到勝義中萬法自性絲毫也不成立,對何法也不耽著而實修。

願除苦良藥,一切安樂源,

教法伴利敬,長久住世間!

此修法乃阿哦沙波(即巴楚仁波切)言。善哉!吉祥!

2006923譯畢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3/31 下午 12:19:46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5
積分:5596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34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9/25 上午 04:47:09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5
積分:5596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35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7/2 上午 11:47:38

 35   5   2/2頁   首頁   1   2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390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