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 確戒仁波切:佛塔、辯經之開示

您是本帖的第 2170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 確戒仁波切:佛塔、辯經之開示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 確戒仁波切:佛塔、辯經之開示

噶瑪列些林高級佛學院校長

確戒仁波切

佛塔和辯經的利益功德之開示

首先談到佛塔的利益和功德,在佛教裡面來講,象徵佛的代表有三個,也就是佛的依止有三種,是身的依止、語的依止和代表佛的心的依止,有這三個,而佛塔代表的主要是佛的心意。歷史上來說,在印度,當年在龍樹菩薩還沒有出生之前,當時印度已經有很各種形象的佛塔出現了,之後到了龍樹菩薩的時代,龍樹菩薩知道由於一個佛塔代表的是佛的心意,是那麼的重要,所以他開始制訂和規定佛塔應該要有的形狀和尺寸等等,是由他開始制訂。而佛塔有各種不同的佛塔,最主要有八大佛塔,代表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八種不同事業的象徵,所以有八種佛塔。之後印度興建佛塔的傳承也傳到了西藏,在西藏有不同的宗派,像是噶舉、薩迦、寧瑪、格魯等等,他們也延續了印度的傳統,之後各自興建佛塔。

在佛塔的形狀上有分為一個是「因」的形狀,一個是「果」的形狀。我們可以先看佛塔的形狀,大概可以分為上下兩部份,上面的部份有一圈一圈的共有十三個圈,那個是上面。在那個之下的部份,都叫作因上的法,這個就是包含了從資糧道開始,一直到成就了十地的菩薩的整個三十七個菩薩道,或是說三十七道品的修持,就是在佛塔的下半部,有這樣的代表和象徵。然後上面有十三個圈,這代表是果位上的法,也就是代表佛陀他圓滿成道,用這十三個圈來代表。在以前傳統上來說,如果是阿羅漢的佛塔,他的圈圈只有五個不會超過五個。後來在西藏的傳統下來,認為圓滿佛陀的果位,就有十三個圈圈來代表。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佛塔就圓滿包含了一個菩薩的修持,那就是在它的下半部,有三十七道品菩薩的修持,之後就是上半部十三個圈代表佛陀的果位,也代表佛陀的法身和色身的圓融。之後我們還會看到佛塔的上面會圍一圈布,像是一個傘蓋的布圍著,最上面也有太陽和月亮,這些代表一種恭敬的承侍,恭敬的侍奉佛塔的意思。這個布代表一個傘遮雨也遮陽,代表侍奉恭敬佛陀的意思。所以在佛塔的形狀上需要如法的來製作,就能代表的是因上的法和果上的法。

這些是佛塔外相的功德,佛塔裡面也是具備很多東西的。從佛塔的基礎上來講,底座裡面是放滿了各種寶瓶的,象徵的有吉祥的寶瓶、財神的寶瓶,各種的寶瓶總共大概有十三種,這都是要透過不斷的修法,和喇嘛們的念誦修持,然後放進去的。這是代表說透過這種財寶和寶瓶的圓滿,象徵國家的和平、國家的興盛,而且能夠消除災難增長財富。然後在很多寶瓶之上要有兩個壇城,這兩個壇城代表四部密續當中的事部,最開始的第一部密續――事部密續。在製作這事部壇城的時候是非常嚴謹的,包括所有的僧眾喇嘛在製作的時候,全部都是要素食的,全部是要過午不食。每天一大早起來都是要作大乘布薩利益,就是大乘的八關齋戒,然後要畫這個壇城。同時也要作出咒木,木頭上面也要寫上各種咒語。這一切的繪畫唱誦儀軌,在未完成之前,這個僧人天天早上都要這樣子受戒、吃素、過午不食,這樣的來修持來繪畫。所以可以說興建佛塔時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在製作這兩個壇城的時候了,它的整個繪畫,它的儀軌唱誦是非常需要仔細和清淨的來製作。

在這個完成之後,接下來就進入了四部份舍利的製作。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儘量蒐集數量很少很少的舍利,無論是佛的舍利、菩薩的舍利、大成就者的舍利,尤其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善知識,自己上師圓寂後的舍利,都蒐集起來,這時候都要供在佛塔裡面。蒐集這一種舍利是很小的,像芝麻這麼小的舍利。第二種是指骨頭的舍利了,它特別是指過去無論是佛菩薩也好,或是印度的這些大成就者,到西藏的祖師大德,或是各自自己上師的骨舍利,如果能夠拿到也都要蒐集起來。那接下來第三種舍利是什麼呢?是從佛菩薩到印度祖師大德,到這些善知識上師的衣服,他們以前穿過用過的衣服的一小塊布,這種叫作布的舍利,這是第三種。再來第四種舍利就是叫作佛法的舍利,我們會把很多佛菩薩的名號,咒語都會寫下來,然後揉成一圈一圈、一捆一捆的,這種代表作佛法的舍利。

所以我們可以大概瞭解整個佛塔的內部,除了那兩個最重要的壇城繪畫製作之外,整個佛塔裡面都要裝滿的都是這些四種舍利,都要充滿了在裡面。所以一個佛塔外在的要具足,內在的也要具足。外在的部份就是形狀像剛剛所解釋,它有因果兩部份法的圓滿,內在的部份就是有兩個壇城,還有四種舍利子要充滿當中。所以如果說這樣子的一個佛塔,外在的形狀圓滿,還有內在的裝臟也都很圓滿的時候,它才稱為一個很圓滿富足的佛塔。

在興建佛塔的利益或者繞塔的利益呢,在佛陀所說的《無垢金剛》中很清楚的提到整個佛塔的一個功德利益,在這部經典當中有特別提到,佛陀說要在哪裡興建佛塔最好呢?有兩個地方是很好的,一個是在人多聚集的地方,大家可以來繞塔,可以親見到佛塔,這有很大的功德。第二個是要在一個地方的制高點,就是在高山上,可以在高山上來建。所以最主要是因為建了這個佛塔,是要和眾生結上緣的,結緣的方法一個就是在人多的地方,大家可以去繞塔看到。那在制高點的時候,可以使大家看到或是知道的一個方式。我們要怎樣來和眾生結這個善緣呢?有幾種方法:一種是看到而解脫,因為佛塔的形狀是很殊勝,眾生因看到時而歡喜的心生起,那就是看到而解脫。再來第二種解脫和眾生結緣的方式是聽聞到,我們看到很多大的佛塔,塔邊的四個角落都掛有鈴鐺,只要風一吹過來就有聲音,我們專注聽的時候,這是一種很清涼很殊勝的聲音,聽到後心也平靜而得到解脫,這是第二種。第三種是一種感受而得到解脫,指的就是我們真正到了佛塔旁邊了,我們在它前面來作禮拜、來繞塔,就好像觸摸到、感受到佛塔一樣,而得到一種心的平靜而解脫。第四種稱為思惟而得到解脫,或是憶念佛塔,當我們站在佛塔前面,就像剛剛解釋之後,我們對佛塔有一個了解,所以看到佛塔的外形就知道,它原來代表的是佛菩薩的修持,而裡面裝載的有各種佛菩薩殊勝的舍利,各種的壇城,和各種修持的祝福加持在裡面,我們這樣想的之後,心因而得到一種平靜,這是一種憶念和思惟方法,因而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說建一個佛塔是和廣大眾生結緣的一個方法,就像佛陀說,如果建在一個人非常多的地方的時候,無論是大家聽聞到、看到、觸摸到這個佛塔,都結下非常深的法緣。就算是建在高山上,大家也可以遠觀到這個佛塔,而看到得到解脫,不止說因為佛塔具有加持力,當風吹過來的時候,也把這種加持傳給當地的整個地方。我自己很深的一個感覺,就像在尼泊爾有寶大大佛塔、南無布達佛塔等等,或是印度的大佛塔,我真的感受這種加持力,所以如果我們要興建一個佛塔,就是如法的按照經典來興建的話,相信會利益很多的人。我也在西方歐美都有興建佛塔的經驗,剛開始西方人對佛塔不了解,但後來發覺很多不是佛教徒的西方人,開始也對佛塔很有興趣,是因為第一個它整個建築,還有它旁邊都會寫上解釋它的意思,很多外國人來看了之後,也昇起了歡喜心,對佛法昇起了信心。這裡是簡單對佛塔作一個介紹。

 經:

辯經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整個辯經的的方式,並不是後期在西藏自己發展出來,或者說在印度後期才發展出來。可以說在兩千五百五十年前,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辯經的傳統。就像我們現在講到科學,事實上最殊勝或者最重要的一種科學,在兩千五百五十年前,佛陀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所以在佛陀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升起步驟見解,很清楚的告訴弟子說,我們要得到一個理論,或得到一個結論,首先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原因和方法,透過原因找到方法找到結論,這整個過程就叫作辯經。為什麼特別重要呢?因為在過去那個時代,現在也有,有的人認為有因果業力有前世今生,有的人認為沒有。如果這兩種人碰在一起的時候,就要透過辯論來搞清楚。當然我們不能說因為有就是有,不能這樣回答,而是要找到一個真正的原因,透過這個原因才能夠證明是有。因為如果佛法提不出一個真實的原因告訴我們說是有前世今生,是有因果業力的話,假如這種原因講不出來的話,那佛教只是一個宗教而已。事實上宗教是有很多的,也不光是佛教或者是基督教、印度教,各自都有各自的見解。所以說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見解,互相之間討論起來,譬如說因果業力,如果只是說我的宗教就是這麼認為,但提不出正式的原因的話,那也沒有用的。

那辯經是什麼時候開始非常興盛呢?是從佛陀圓寂之後,在龍樹菩薩那個時代非常興盛,那個時代也是百家爭鳴,各種外道也非常的多。譬如說當時的印度教也好,他們說有的,佛教認為沒有,或者說佛教認為有的部份,印度教或其它教認為是沒有的,比如說因果也好、前世今生也好。這個時候就需要透過辯論和辯經來討論清楚。之後到了世親菩薩的弟子,一位陳那論師出來的時候,他是第一個開始把這種辯論的方式正式寫出來的,就是叫因明,因明的論典就是由他開始。在歷史故事上提到這位陳那論師為了蒐集和撰寫各種因明辯論的經典,當時他寫了非常多各種大大小小的大概有108部這麼的豐富。之後到了陳那論師他的弟子就是法稱論師出現的時候,他就把他老師對因明這麼豐富的經典結集起來,匯集成了叫作七部的因明的論典。這個時候他也撰註了一本叫作《釋量論》的解釋因明的一個論典。由於整個《釋量論》我們看它的脈絡,就是整個因明辯論的總集精要。這就是為什麼在西藏的佛法傳承當中,無論各個教派包括噶瑪噶舉等等,都會要學習的就是《釋量論》,這是最主要要依止的一部印度論典。

依照著當時印度傳過來的這部《釋量論》之後,西藏的各個教派各個大師不同的見解,又有不同的一些解釋。在噶舉派來說,特別學習的是第七世大寶法王確札嘉措,他對這部《釋量論》寫的註解叫作《邏輯大海》。從第七世大寶法王他寫了這部論典後,一直傳到第十世大寶法王旺秋多傑五十三歲的時候,一直都很重視這部註解。之後第十世大寶法王他五十三歲之後,當時西藏的一些政治的變遷以及發生了戰亂,噶舉派佛學院的制度就式微了。然後一直到了第十三世大寶法王這中間的時間,在衛藏這個地區噶舉派的佛學院教學都式微了。在十三世大寶法王中年以後,一直是自己修持,到第十六世大寶法王開始,噶舉佛學院的制度又開始愈來愈豐富了。所以當時發展也是從康區的八蚌寺,就是大司徒仁波切卻吉穹乃所興建的八蚌寺,當時就將噶舉佛學院的制度從那裡開始恢復。之後到了1959年,西藏也發生了一些世界變遷的情況,很多的上師仁波切他們也輾轉到了印度到了海外。十六世大寶法王當時也到了已經建立的隆德寺,他在世的時候將佛學院的硬體設施都蓋好了,但佛學院還沒正式開始上課之前,他就圓寂了。但之後佛學院教學也正式運作了,可以說當時噶舉的教學重鎮就是在錫金的隆德寺。

當時在那個時候,同樣在尼泊爾印度各地噶舉的佛學院也開始慢慢的恢復了。首先像是在尼泊爾南無布達這個地方,創古仁波切興建的佛學院開始了。然後還有司徒仁波切在印度智慧林的佛學院也開始了,而當時我的列些林佛學院也在尼泊爾,但當時規模沒有很大,所以是從基礎佛學院開始。當時我在興學辦學的時候也發覺到了,整個佛學院的教學都算完善,但是在辯經方面有些不足夠,尤其以前有這麼豐富的噶舉辯經經典,但是教學上似乎還是不足夠。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列些林佛學院在尼泊爾最一開始的基礎佛學院,我就特別強調認為應該在辯經、在邏輯上因明上一定要加強基礎。所以在這麼多年的培養之後,學生都有個基礎,也正式進入高級佛學院,就可以正式進入學習《釋量論》的註解――《邏輯大海》。也就是在那一年我看到時機成熟,也開始興辦辯經大法會。所以當時第一屆的噶舉辯經大法會,最主要就是以《釋量論》、《邏輯大海》為主要辯經的依據。也是這樣的一個心願,我希望好好恢復噶舉的這一部《邏輯大海》的學習,透過的方法就是每年一度,為期一個月的辯經大法會。由於主要辯論的經典是《邏輯大海》,如果各個學校不學的話也就無法辯論,所以首先各個學校要非常重視《邏輯大海》這一部論典的學習,也讓整個噶舉又恢復了《邏輯大海》、《釋量論》,還有整個因明的紮實學習。

噶舉派整個的學習,歷史上都是包含兩個部份,一個就是實修,噶舉很注重實修禪修;同時也很注重在經典的教學、邏輯的思惟,而經典教學最主要這個傳統是從第八世大寶法王開始的佛學院教學。但是由於歷代下來世界的變遷,也發覺到整個噶舉實修傳承還是很紮實,但是在經典的教學上,或是在經典的辯義論之上,開始有些式微。我也是在很多年前發現這一點之後,透過成立列些林佛學院,透過和各個寺院合起來,一起發起辯經大法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將噶舉的經典辯經的紮實學習能夠恢復起來。這麼多年下來到現在為止,發覺到的確也看到一些成果了。尤其我們看到這個時代是一個資訊很豐富的時代,同時佛教徒很多,非佛教徒也非常的多,現在都開始有交流、有座談、有互相認識的時候。這個時候經典的邏輯,特別是因明上的學習也就更加的重要,在回答交流的時候要真正說出一個正確的原因,佛法真實的一個見解。所以我也看到了尤其這個時代弘傳佛法,更需要有因明或者邏輯思惟上的見解,所以我一直也在這方面下功夫來作努力。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2/5 上午 03:54:54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