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見到馬匹上沒有犛牛這一點後,對證悟馬的空性有何利益有何害呢?

您是本帖的第 2531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見到馬匹上沒有犛牛這一點後,對證悟馬的空性有何利益有何害呢?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見到馬匹上沒有犛牛這一點後,對證悟馬的空性有何利益有何害呢?

略錄 索達吉堪布講解定解寶燈論

http://www.zhibeifw.com/book/sdj-mf.htm 

見彼馬匹於犛牛,有何利益有何害?
見到馬匹上沒有犛牛這一點後,對證悟馬的空性有何利益有何害呢?此二者之間不存在任何利害關係。同樣,現在見到瓶子時,所謂實法的有或沒有,對破除執著瓶子這一點有什麼利害嗎?比如普通的牧童等世間人,他們並未見到瓶子上的實法,雖如此,仍然對瓶子存在相當大的執著,因此破除這樣的實法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
抉擇空性時,一定要對法的本身進行抉擇,像有些人認為那樣——破除實法後的空性與色法本體的顯現二者成為無二雙運,這一點根本是不合理的,也沒有任何必要,與黑白繩子搓在一起無有任何差別。真正的現空雙運,就是柱子本體為空性,雖是空性卻可以如實顯現。雖然此種現空雙運的境界很難在凡夫人的心識前出現,但通過此種方法進行抉擇後可以發現——如黑白繩搓一起的現空雙運實在不合理。
是故不空輪涅法,不成有法與法性,
現空雙運與有寂,等性於此悉無有。
若如此承許的話,則所空的實有與不空的柱子、瓶子等,以及空的輪回與不空的涅槃,它們之間根本不能成立有法與法性的關係。但從真正意義來講,有法與法性是同一個,涅槃即是世間,世間的本性就是涅槃,《中論》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即為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辨法法性論》中說:“其中法所立,即是說生死,法性所安立,即三乘涅槃。”所謂的有法是指生死輪回,而法性則指三乘涅槃,輪回、涅槃之間實際是有法與法性的關係,因此輪回就是涅槃,涅槃即是輪回。若未通曉此理,將不空的法與空法二者強加在一起,根本不能成立法與法性的關係。
不僅如此,所謂的現空雙運、有寂等性等說法也將無法立足。所謂的現空雙運可分入定、出定兩種,入定的現空雙運遠離一切有實無實,是真正的現空雙運,龍樹菩薩說:“離有實無實,雙運乃佛陀。”出定時的現空雙運是指如水月一般,柱子的顯現即是空性。此理首先通過中觀推理進行抉擇,之後於自心不斷串習——一切都不存在,皆是如幻如夢的。
若認為如來藏本體不空或柱子本體不空,以這樣的他空方法進行抉擇時,所謂現空雙運的概念以及有寂等性等說法都將不復存在。《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因此,若諸法為空性,則現空雙運、有寂等性皆成合理;若諸法本體不空,則不論是名言中的因果輪回,還是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都將無法合理抉擇。
一般來講,無遮可分兩種,一是辨別後得時的無遮,所謂辨別後得即指瑜伽士已徹證真正能取所取無二之空性,於後得時,日常的行住坐臥等威儀仍舊隨順一切世間規律,此時中觀有所承認。另一種是究竟入定時,即抉擇究竟中觀見解時,以聖者根本慧定為主,無有任何承認。因此,中觀是否有承認、入定有沒有執著,對這些問題應詳細分析,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正見是聖者根本慧定的境界,其前不存在有無是非等任何戲論,否則,即不能成為究竟實相。如此抉擇時,從萬法空性的角度,暫時可以承許為無遮。對此沒有必要懷疑,從釋迦牟尼佛到後來中觀應成派的所有傳承上師皆於各自論典中抉擇了無遮空性,但若像無遮派個別大德所許“自本體不空而以實體空”,或如非遮派所說“法性不空而以二取法空”,如此抉擇則不符合真正的般若教義。
對真正的中觀境界進行抉擇是非常困難的。藏傳佛教的寺院中,有很多智慧超勝的高僧大德從小就通過辯論等方式對此進行抉擇,至今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得出究竟圓滿的結論。不過,通過辯論方式抉擇,對打開自相續的智慧大有助益,有些人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非常好,但卻經常入於昏睡或無記的狀態中,這樣的修行不會成功。老年人可能聽不懂中觀所講道理,但《中觀四百論》中說:“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在聽到如此殊勝的空性法理時,若心中認為:“諸法可能是空性的吧?”“人我和法我也許不存在吧?”這時在自己的阿賴耶上已經種下了善根,以此為因,或許來世遇到殊勝的空性法門,也可以成為辯論非常厲害的小僧人……因此,諸位修行人應對殊勝的空性之理生起信心。
現在有些人,不要說大中觀、大圓滿,僅僅是拜拜佛、吃吃齋,當然與一般視佛教為迷信的人相比,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好了,但如果想脫離輪回苦海,就必須手持中觀的寶劍,奮力斬斷自相續中無明邪見的網罟,如此方能獲得真正的究竟解脫。長期堅持不懈地聞思修行,是很多出家人及歷代高僧大德的風範,藏傳佛教對這一點歷來都是最為重視的。在座各位以後回到自己的寺院,能否具足現在這樣的聞思條件和機會非常難說,因此,大家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間,努力精進地聞思,這一點非常重要。
壬二、如水月般無二雙運人皆得證:
前文以馬和牛的比喻說明他空不能證悟雙運之理。下面繼續以水月的比喻,說明若他空是真空性則應極易證悟。
如說水月非真月,天月空與水月現,
若是無二之雙運,誰皆輕易證雙運。
水中所顯現的月影並非真正的月亮,如果認為:天月於水池中不存在這一空性與正在明明朗朗顯現的水月,此二者即是無二雙運。這樣一來,倒是每一個人都很容易證悟此種現空雙運的道理了。
稍有辨別智慧者皆可了知:水月正在顯現,此顯現中不存在天月,因天月具足遣除黑暗的能力,而水月雖然顯現卻根本無有這種特點。但若認為“水月與天月之間是現空雙運”,這一點確實任何人都極易了知,但釋迦牟尼佛以及諸高僧大德所抉擇的現空雙運似乎並非如此!
正如前文所講,即使犛牛所執著的也只是草和水的本體,而並非草和水上的實有,因此,若僅破除實有即可證悟現空雙運的話,那毋庸置疑,山上的牧童早已獲得這種“殊勝”境界了!
“牧童”一般用以比喻非常愚笨的人,在山上放犛牛的牧童根本不會思維中觀等甚深的道理,所以,經常將他們比作愚笨者。但也有個別的牧童是非常聰明的,以前德巴堪布經常都是一邊放牧一邊思維中觀等方面的道理。
在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及《善解密意疏》中都抉擇了此種自體不空的觀點,但宗喀巴大師具有一定的密意,釋迦牟尼佛也曾在不同根基眾生前分別抉擇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因此,對於一些實空根基的眾生,修持這種教義肯定會有利益;還有一部分眾生,他們不承認實空,而是持宗喀巴大師最究竟的觀點,對於此類修行人,沒必要對其發出太過。那麥彭仁波切如此發太過 的原因何在呢?有些修行人並不是實空根基,他們在實空修法上無法得到任何利益,因此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破斥,使之了知宗喀巴大師最究竟的密意。基於這一目的,麥彭仁波切在這裡著重作了破斥,發出了諸多太過(太過:通過推理方式給敵宗發過失,使對方不得不承認自方觀點,若不承認則自許相違,或使自宗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對宗喀巴大師暫時抉擇的單空觀點,後學者應如此理解,而大師有關究竟觀點的論著,如有關密宗見解的論典——《甘露妙藥》,是在大師現見金剛手菩薩之後撰著的;後來親見文殊菩薩,於是又造了《三主要道論》。夏敦格西講《菩提道次第論》勝觀部分時也說:“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已經講到了他最究竟的見解,如頌雲:‘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格魯派自宗也是如此承認的。也有人說:“宗喀巴大師年輕時所做的論典見解並未圓滿。”對此說法,上師法王如意寶說:“這種說法不太合理。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雖然顯現上由文殊菩薩加持之後見解才得以圓滿,但不能因此說其年輕時的見解不圓滿,應該說是大師于不同眾生前顯現的不同法門。”
總而言之,對方始終將遮破實有這一點作為空性,以期將來能夠與瓶子的顯現雙運,但是你們一定要當心,千萬不要把這樣的空性不小心弄丟了。以前有位母親留了一塊酥油想在春天來的時候再吃 ,但她的孩子每天纏著母親想要吃這塊酥油,母親告訴他:“現在還不能吃,等春天老人來的時候再吃。”一天,有路人經過,孩子便問他:“你是不是春天老人?”那人說:“我是春天老人。”孩子非常高興:“太好了!我母親有塊酥油,一直等著你來了再吃。”那人一聽,就說:“那好吧,你現在可以把那塊酥油給我。”之後把酥油帶走了。母親回來時,孩子興奮地對母親說:“我們現在可以吃酥油了,今天春天老人已經將酥油拿走了……”
現在有些人,已經對實法證悟了空性,但意義上並未證悟,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比如,認為月亮雖然沒有,但它的影像還是存在的,他們將這樣的影像與顯現雙運。我們這裡的個別修行人,出家很多年了,但親人、朋友的照片還是不願捨棄,經常對上師說:“請上師加持,這是我的親人、朋友……”他們已經將人證悟為“空性”,認為這些沒有任何意義,但對“影像”還未證悟空性。當然,想要短時間內斷除有點困難,不過,自己還是應該漸漸地把這些看破、放下,否則,本體上證悟“空性”,但影像還是不空,這樣確實有點麻煩!這一方面是開玩笑,但另一方面,欲界眾生本來貪心很強烈,如果經常回憶往事,很有可能依靠小小的因緣生起煩惱。因此,要看破的話,就“本體”和“影像”一起看破,斷絕引生煩惱的後患,這樣比較好。
辛三、對此讚歎應成非理:
犛牛非馬人皆知,現量目睹犛牛現,
為何諸大尊者說,證悟此義極稀奇?

此處以不滿的語氣說:犛牛不是馬,這一點稍有辨別能力的人,在現見犛牛時即會了知其上無有其它動物。犛牛的顯現與其上不存在馬的空性,若將此二者證悟為現空雙運,那從釋迦牟尼佛到諸位高僧大德為什麼一致宣說證悟此現空雙運的意義極其稀奇?不應如此宣說。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現前圓滿正等覺果位後,親口說道:“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于林間。”龍樹菩薩也說:“證悟此等法性空,一切因果緣起法,稀有又此極稀有,稀奇又此極稀奇!”諸高僧大德均異口同聲對此稀有境界大力讚歎。但是,若此甚深稀有的境界就如犛牛非馬的現空雙運一般,為何如此眾多的高僧大德對之齊聲讚歎,實在不應理!
一切萬法的空性就是它的本性需要空,若其本性未抉擇為空性,則根本不能稱之為現空雙運。《中觀四百論》中說:“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色聲等外境本無實有,眾生卻執為實有,因此,若對外境未證悟無我,則相續的煩惱也很難斷除。《釋量論》中說:“斷德失相連,貪及嗔恚等,由不見彼境,非由外道理。”貪嗔等由外境的功德和過患引生,通過了知外境空性,即可證悟無我
因此,應將犛牛的本體抉擇為空性,雖本體空性,卻不滅顯現,顯現的同時未捨棄空性,此現空雙運的稀有境界,是所有高僧大德和諸智者們同聲讚歎的,如此讚歎具有甚深的含義,也是非常合理的。若“犛牛上無有他法或如來藏上不存在不淨依他起”這一點即為空性,那諸位高僧大德沒必要以各種教理抉擇、百般破立,稍有心識者都會一清二楚,因此,一定要了知萬法本體即為空性,由此斷除自相續的實執。
從一些老修行人的切身體會來說,若內心真正證悟空性時,所見所聞皆無實體,雖然顯現,但其本體無論如何都是空性的。證悟空性有很多方法,比如通過上師加持,或者自己實修,但現今分別念較重的個別人,最好是依靠中觀推理進行抉擇,通過多方觀察並于自相續當中逐漸串習,這時生起的境界也會比較穩固。通常而言,漸次根基者一般不會通過上師灌頂和加持馬上證悟,因此,按照《中觀六論》中所講的方法進行抉擇更為殊勝,而通過此方式抉擇的注疏論典不論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非常多,具智慧者可以多方參考。
也許有人認為通過上師的灌頂和加持,自己已經證悟。對此應作詳細觀察,有些人只要見到一個上師就去求灌頂、加持,而且上師也對你說已經證悟到某某步境界。但沒過兩天,上師就消於法界、無影無蹤了,而你的境界也隨著上師消於九霄雲外。這時,自己開始捶胸頓足,後悔不已,於是咬牙切齒地說:“這個上師肯定是假冒偽劣的……”
年輕有智慧的人還是需要系統的聞思,在此基礎上如理修行,這樣很容易生起現空雙運的境界,這時所生起的境界任何人也無法遮破,因為是依靠諸佛菩薩和自己的智慧抉擇出來的,即使佛陀現前也不會有所改變。《般若燈論》中講到一個比喻:遠看海上黃花,心中默想花根必存於海中無疑,再次觀察發現,此花似現於海中實乃緣起顯現而已。這種花據說在有些國家確實存在,其根雖於海面上顯現,但於何處也難覓其蹤影。同樣,人我、法我表面看來似乎存在,有“我在走路”、“我在吃飯”、“我的房子”……可是真正觀察,“我”根本不存在,到底是“誰”在走路、“誰”在吃飯,“房子”根本不存在,怎麼就成“你的”了?正如榮索班智達所說:若已通達外境皆為等同,了知自心皆屬迷亂,此時即已證悟空性。不論外境好或不好,都與法界無二無別,僅是自心迷亂習氣的顯現而已,實際根本不存在,這一點是任何智者都無法遮破的。
現今的社會環境十分複雜,到處充滿著麻痹人類思想的流毒,因此,每個人不應僅在口頭上說,而是內心真正對佛教生起定解,這一點特別重要。修行人雖然在寂靜地方自己修持,但若是逃避人群,又如何度化一切眾生脫離輪回苦海?但反過來說,在面對形形色色的眾生、複雜多變的社會時,若自相續不具足定解,自利尚且難保,又何談利他?因此,以定解攝持自相續,不要使自己的修行半途而廢,否則真的太可惜了。
麥彭仁波切也說:現在的大多數人對詞句十分耽著,能夠品嘗甚深法義妙味的極其稀少。因此,所謂的聞思修行,不應僅於詞句上耽著,對一字一句的含義都應細心體會,運用到自己的相續當中。顯宗與密宗其實大同小異,大可不必以過多分別尋伺強加區分,顯宗有其殊勝的抉擇方法,密宗也有不共的竅訣,不論有緣修持何法,關鍵是自相續要生起真正的定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戊二(宣說自宗觀點無二雙運)分四:一、以喻說明自宗觀點;二、此以瑜伽現量可見;三、如此承許不墮常斷之邊;四、許此境界極為稀有。
己一、以喻說明自宗觀點:

故自宗許觀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
無而現見水月時,雖是無遮卻可現

自宗承許:水月的空性並非天月不存在,而是眼前所現之水月,雖然顯現,但顯現的同時,於其裡裡外外、上上下下何處也尋覓不到水月一絲一毫的本體
麥彭仁波切在這裡以竅訣方式為我們抉擇了諸法的究竟實相,雖然諸位高僧大德本體無二無別,但顯現上來說,麥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智慧確實無與倫比。
此處說,就如同水月一樣,萬法的本體雖是空性,但空性之中不滅顯現,這才是真正的現空雙運。確實,通過詳詳細細的觀察,內心深處真的認為:一切顯現如同眼前的水月一般,雖然顯現,但正在顯現的本體即是空性,空性的同時卻可以無欺顯現。
《入中論》說:“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三摩地王經》中也有“清淨皎潔之明月,現於清澄之水池,雖無自性可顯現,一切諸法如是觀”等詞句,意即是說,天空中皎潔的月亮可以現於水池之中,但顯現的同時,無有絲毫自性,雖然無有自性卻仍然不滅顯現,對一切諸法皆應如此觀修
密宗也認為,一切諸法本來清淨,本淨之中可以無勤顯現,而一切所現均是智慧的遊舞。全知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在抉擇見解時,也專門引用了水月的比喻,對此,大家應牢記於心。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勝觀部分中講解的方式與此處基本無有差別。一般來講,宗喀巴大師對中觀的抉擇採用了兩種方式,一種即是水月的方式,而另一種則是針對漸次根基者,他說:眾生的執著有三種,即水月般的執著、月亮成實的執著、無有月亮的執著,三者中,最後一種執著不能破,而實有的執著一定要破。
無論如何,自宗在實修過程中亦應如此,了知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一切法都不是正量,雖然顯現,但顯現的本體就是空性。不過,凡夫人很難通達現空雙運的甚深含義,通過水月的比喻了達自心本體,經常串習,這一點非常重要。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1/21 上午 10:50:15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