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2010年宗薩欽哲仁波切中國之行-太湖大學堂 開示

您是本帖的第 1629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2010年宗薩欽哲仁波切中國之行-太湖大學堂 開示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2010年宗薩欽哲仁波切中國之行-太湖大學堂 開示

 

 

 

  2010年宗薩欽哲仁波切中國之行-太湖大學堂

 

    首先我要表達感謝之意,很榮幸能在這裡演講。我想你們已從很多大師處接受過眾多教法。對於自己的修行,我無可誇耀,但我可以說自己非常有福氣,曾經從某些最偉大的上師那裡接受教法,所以我只能重複他們說過的一些話。不過我其實更想把這變成一場討論,因為學習佛法是學習你自己,所以我認為討論很重要。佛法經常被稱作醫藥,佛陀的追隨者往往被稱作病人,所以我們討論疾病很重要,而不只是談論治療方法。自從物質主義增長之後,大體上,世人犯下忘失某些特定價值的錯誤。結果我們認為「擁有」比「存在」(to be)更重要。我們衡量人的價值是基於你的電視有多大、你開哪種車、你有什麼樣的工作,或是你交往的是哪些朋友。因此,我們逐漸忘卻「存在」很重要,事實上更遠為重要。但是我想,在這地球上所有的物質發展過後,也許在少數地方,零零星星的有一些人正開始思考:或許「存在」具有某些價值。而這就是佛法有用的地方。你可能會猜想——佛教主要是給僧人、遁世者的,或你最多會想佛法是給知識分子的。我認為那是個錯誤,因為這麼一來,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佛法,還有別的亞洲古老智慧。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皇帝、商人、軍閥都曾經閱讀佛教哲理和佛教思想,並且從中獲益。可以說,佛法在印度和中國興盛時,或許正是這兩國最輝煌的時代,這是因為佛法最主要就是教導並關注內在。在眾多佛教法門當中,禪修和自省是直接相關的,而當社會作省思、向內思考時,無論時間長短,都會獲得一點自信。當有自信時,我想就會有寬容、諒解和慈悲。我會說,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有一種更具證悟的貪婪。如今在東方和西方,你都能清楚看到我們的貪婪是非常短視的貪婪。且不說下一輩子,甚至是我們的孩子,他們在未來都沒有合適的棲身之處。所以我只是想告訴你們,我很感謝你們在這週六早晨來到這裡。路程有點遠,而且對現代人來講,這是個犧牲,而你們帶著一點好奇心來到這裡,這讓人很受鼓勵。在我開始讓你們提問之前,讓我先挑個主題,簡短談談:依據佛法,如何變得強壯。我們都想要變強、能夠掌控,因為當我們認為自己是強壯且能夠掌控時,我們就認 ​​為自己是快樂的。偉大的印度學者寂天菩薩曾說,在我們生命的所有層面中,只要是需要依賴他物的,就是痛苦。我很確定,不只是在這房間裡,外面的每一個眾生也都在尋求快樂。所以我們會對那種強壯以及掌控,略作討論。但是為了要討論強壯或力量,我們不得不談談弱點。是什麼使我們變弱?首先,你必須明白,即使我們全都想要掌控,就算那是我們的目標,但事實上沒有什麼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認為也許今晚自己會快快樂樂地和某人共進晚餐,當然我們應該這麼計劃,但實際上我們無法真正保證這會發生。我可以告訴你數十億個理由為何這可能並不會發生,而你甚至找不出一個理由能夠保證它的發生,因為我們的一切——我們的身、我們的心、我們的家庭,全都依賴於外緣。午餐時一件不如意的小事,或是在你刷牙時,或是在你下床時,就可能讓你終生沮喪。這不是預言,這是現實。也許有人會想,為什麼我們要有這個壞消息?為何我們不能單純享受我們的生活?是的,如果我們能夠控制,把壞消息關掉,當然我們就不需談論這些,但是遲早我們都知道它會來臨。就算什麼都沒發生,我們全都會死,即使是以長壽象徵、天神、壽桃等等包圍我們,從來沒有人永生不死。而那還不是最壞的消息,最壞的消息是我們甚至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佛教並不是試圖帶來壞消息,接著悲觀哀傷。佛教不是談論壞消息,那不是佛教的目的。事實正相反,我們想要變得更快樂,不過是通過面對真相和現實而更快樂。因為當你知道實 ​​相、現實的時候,你就從那個幻覺中解脫。就像是個小孩去看場表演之類的,他被面具舞的怪物嚇到,然後這孩子前往後台見到某人拿下面具——秘密揭穿,我想意思是「真相大白」,你就不再被那幻覺煩心。但是,對,在情感上,真相讓人痛苦。如同寂天菩薩所言,允許我稍微修改一下 ​​那個譬喻:為了醫治一個非常、非常致命的疾病,小小的打一針是可以的。現在回到是什麼讓我們變弱。基本上,我們有情眾生的天性就是缺乏安全感,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我們缺乏安全感的一大原因實際上是不知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當我們是小孩時,我們哭,我們丟東西,以告訴父母我們的存在。接著當你是青少年時,你染髮。現在我們做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情,就只是為了表現自我,不只是對他人,也對你自己,表達你的存在。教育、升職、名片、穿著的顏色,基本上就是追求成為重要人物,一直都有這個證明自己存在的煩惱。這很具諷刺性,因為依據佛教哲理,事實上,自我並不存在。這個我們今天講不完,必須講到《心經》,所以我們今天不談這些。我們會談非常實際、你可以帶回家思考的東西。是什麼使我們變弱?有八件事情:想要被讚美,不想被批評,想要快樂,不想要不快樂,想要獲得關注,不想被忽視,想要擁有,不想匱乏或沒有。如果你陷入這八項的其中之一,你就會變得軟弱。我們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極可能落入這全部當中。但即使是其中的一項,就已經會讓我們變弱。例如,希望受到讚美。我們是多麼汲汲於不斷受到讚揚,像是舉杯致辭你是最偉大的、你的諸多成就、你最慷慨、你最漂亮。接著別人就必須回敬贊辭,吃些東西之後,他或她站起來說:哦,你是最偉大的,你是最美的,你是最這最那的;同時有人被遺忘。總之是非常戲劇性。而致辭的人也會一直緊張:我有漏掉任何人嗎?是的,如果你真的很喜歡被讚美,你就會變得非常軟弱,甚至會為了獲得讚美而出賣自己的母親。真的,我就是這樣,我提名我自己,我對此非常熱衷。批評,我們討厭批評,甚至是最微小的批評。在人類生活中,我們只得到很少的批評,我們獲得的讚美總是多過批評。數百的讚美不夠,茶或酒一下肚就立刻忘了。一個小小的批評,整頓飯就毀了,隔天早上你還繼續想著。我們就是這樣讓自己變得軟弱。順帶一提,我現在講的只是佛陀教法的一部分。甚至是像《孫子兵法》,其中說到偉大的將領不應該軟弱,那很類似,對嗎?這些是我們不應該失去的價值。如果你汲汲於這八法中的其中一項,想都不用去想還能成為完美的靈修者,你變得什麼都不是,你甚至失去身為世俗凡夫的優雅,你最終變得如此膚淺。這全都回到缺乏安全感,企圖證明他們的存在。是的,不只是為了成為好的靈修者,而且是為了成為優雅的人類,不落入這軟弱的陷阱很重要。在我停止之前,還有一點: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換言之,慈悲,你真的應該對慈悲作投資,那遠勝於憐憫心。我們的慈悲永遠不應該是驕慢,我們的慈悲必須是基於明白我們身為人類或有情眾生的平等性。人們談論願景——我們人生的願景、國家的願景,如果是伴隨著慈悲,這願景就不會出錯。現在請你們提問。

   

   

   

   

   

   

   

   

   

   

   

   

   

   

   

   

 

 

學生問:謝謝您的開示,我感到很愉快舒暢。關於使我們軟弱的八件事情,我觀察到我有些朋友八項都有,有些則只有一項或兩項。我想問為何如此,是因為業嗎?第二個問題是:如何根除或減少落入這八個陷阱當中?仁波切:是的,是業,絕對是業。如果不用「業」這個字,我就會說是「習慣」。你問題的第二部分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佛陀的整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此。不過,培養覺知很重要,所以你可以說,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通往覺知之道。我不知道你能否這麼想。有時候我們說,你知道這是上海?你知道這是茶?當我們這麼運用時,「知」是如此重要。那問題是必須的,隨著你的禪修,你的修行愈來愈好,當然你就會愈來愈細化這個問題。就像是,我有沒有覺知當下運作的這個心理因素,就在這一分鐘,是會發展成想要受到讚美或是不想被批評等等?例如,若你正要去一個非常重要的的聚會,你必須知道哪些是重要人士,你不會想要與清掃工人等人握手而以為他是位大人物。那種思緒是不間斷的,這當下也必然有這樣的心理因素,就在這一刻,看來幾乎微不足道,但是會變大。這就是為何偉大的寂天菩薩曾說,當你步入人群中時,應當認為自心是負傷的。當你身體的某部分受傷而你走進地鐵站時,你不會毫不在意地行走,你會試著保護那傷口,因為可能會有人擦到它,對嗎?同樣的,當你走進人群中時,視自心如同傷處,特別是因為你可能希求讚賞,或你希望得到注意。你一定曾經註意過,在電梯裡若有一面鏡子,有時候男士會這樣做、女士會這樣做(仁波切比劃一般人照鏡子時會有的動作)。那一刻的心理因素非常微不足道,只是稍稍整理一下儀容。或是你前往一個重要宴會,有很多、很多的重要名人。若你是一個小小的名人,天哪,你的情緒會變得非常瘋狂,會與自卑和自傲的糾結作鬥爭。你見到一個比你次要的名人,就想著自己比較好,但接著你碰到一個同等的名人,喔,那就難了!然後你見到比你更出名的人,若是能夠的話,你或許會想超過他。因此,審視自心是否有這些弱點,是你們應該有的重要戰略,相當重要,真的很重要,因為它們使你的生活更為完滿。否則,若佛教成了只是去寺廟供香燭、拋灑些花朵、拜三次,那麼佛教不過是成了一個文化。那麼對於佛教,你就是把黃金變成了銅。學生問:大乘佛教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例如淨土,基本上就是為投生阿彌陀佛佛土的修行,而菩薩道是修行一再成為人類以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只是個初學者,所以對於選擇哪個法門,我在決定上有些困惑。其次,金剛乘是否也有淨土的修行?我知道有遷識法,而在遷識法中,當上師引導中陰眾生時,他們是去哪裡?前往淨土或是上三道?仁波切:這非常依賴於他們的業。若是他們有很好的業,他們可以被遷往淨土,否則也許是上三道。你可以選擇這其中的任何一個,並不重要。是的,金剛乘有淨土,但與大乘完全相同,因為金剛乘是大乘。一般我會勸告你們學習並修持大乘,因為我認為有相當好的文獻支持,大乘是在你們的基因或說是精神之中。而且,若是沒有菩提心——大乘教法的精髓,金剛乘就會崩塌。所以我建議你們修持任何一部大乘佛經,例如《金剛經》或《佛說阿彌陀佛經》。學生問:謝謝您的開示。您剛說到習慣、習性。我想請問一個人的習慣和其個性間的因果關係。您能否對此作闡述?仁波切:習慣是我們所試圖分解的。所謂的生活、輪迴的生活,就是一個習慣的蘊集。拆解這些習慣就是我們所謂的佛法。習慣的完全分解就是我們所謂的涅槃。在這過程中,為了放下一個習慣,我們可能需要一個新習慣,亦即採用方法或法道。學生問:在很多金剛乘修行中,我們長時間的日夜持咒。對於在家人,我們在持咒時,應當具有何種心態?我們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對於我們的修行有何益處?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批評與讚美。我們大概知道自己不應該落入這些陷阱,但是不知為何,就是做不到,我們控制不了。有沒有什麼修行是仁波切會建議我們去修,以更好地控制脾氣?仁波切:首先是關於咒。持咒是禪修的一種形式。有這麼多的方法,多多益善,因為不同眾生需要不同法門。你可以持咒,依據你的心態、動機、戒律的種類,而有相應的成果。你可以在你的閒談、和人聊天、看電視之間持咒,總比什麼都不做好,仍然是有些努力。稍微更好的是你可以為自己制定更嚴格的紀律,至少不說話——你依然走來走去、在車子裡等等。也許不說話或不看電視,那會很好,非常好。接著,你採用甚至更為嚴格的紀律,只有在坐直時才持誦之類的。之後,依照你所採用的戒律類型,你或許可以作咒語、六字大明咒等的觀想。但是對於大乘,只是因為你有好的戒儀,並不表示咒語就修得更好。我寧願選擇在四處聊天、講話之間持咒但是具利益有情眾生的發心的某人,我寧願選這樣的人,而不是講話溫和、非常會持咒並且有相宜的觀想,但發心卻是希望變得有力量、要成名、世俗的人。

 

 

   

 

   

   

 

 

 

 

 

 

 

 

接著,至於你問的第二個問題,我已經對那位女士回答過了。基本上,你必須培養覺知。學生問:人們談論全能的上帝和佛陀,到底兩者有何差別?仁波切:當人們講到全能的上帝時,我想他們通常是在講一個創造者。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他們相信那一類的事情。有些印度教也相信,但是略有不同。佛教?不,沒有全能的創造者。全能的創造者是你的自心。佛有兩種:內在的佛是你自心的本性,外在的佛誕生在印度,他是像徵性的佛,曾是位王子。學生問:慈悲的佛陀傳授了八萬四千法門,而作為佛陀的追隨者,一方面我們面對無常,不知何時會來,另一方面,全世界有這麼多佛經。我們佛教有最多的經文,我們作為初學者,從《金剛經》、《心經》開始。當我們面對所有其他佛經時,我們非常焦急,不知如何選擇。仁波切:不需要選擇,就像是醫學書籍,你生什麼病,就選什麼。對,《心經》、《金剛經》,已經夠好了,非常好。謄寫編譯:西遊譯文

 

 

 

 

 

 

 

 

 

 

© “正見”網站版權所有| ICP09053241|京公網安備110108400551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2/2/22 上午 10:15:18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