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北美佛教生活版(Life論壇) → 【轉貼】華嚴思想簡介

您是本帖的第 250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華嚴思想簡介
Big-sam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蝙蝠俠
文章:779
積分:808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9月13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Big-sam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華嚴思想簡介
美佛慧訊第五十八期
華嚴思想簡介
海雲法師



這次來主要是簡介華嚴思想和說明北傳佛教的特色,各位在此面對來 自南傳、藏傳及本土北傳佛教的觀念,在這種環境中難以認清自己的 修行方向。佛教文化雖分上述三個派系,可是佛教的真理對這三個派 系而言,是相同的。

出三界、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明心見性、成佛等,名相雖有不 同,主要都在探討如何離苦,這也是佛教的真理。至於用什麼方法去 尋求真理,自然因不同文化,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南傳與藏傳佛教流傳於當時文化不開發的地方,北傳佛教最初傳入中 國是在文化興盛的漢朝,當時漢朝是世界最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儒家 思想非常興盛,佛教在當時無法立足。直到漢朝末年,主流文化崩潰 ,非主流文化才得興盛,所以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流傳速度非常快。

各種文化的發展各有其特色,我們無法說那一種最好,如同在美國定 居的人一樣,對不適應的人而言,在美國就無法生存;可是對能適應 的人來講,美國便是他們的天堂。對三大派系的佛教而言,也是一樣 ,沒有對錯與好壞,我們只能就各個派系的特色作個比較。

就北傳佛教在此地弘揚的情形來論,有個缺憾是「教義不彰,行門不 行」。「行法」若不推動,則思想行為就無法印證。南傳內觀禪,透 過觀息及觀身能得到內心寧靜。藏傳佛教透過持咒也能達到這種目的 。基本上,持藏傳佛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咒,可以達到內心的寧 靜,那麼,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但是 ,我們卻發現,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目的,不是要達到內心 寧靜,卻是讓我們內心產生祈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一種複雜矛盾的 目的。

不管是誦經或念佛,首先相應的必然是內心的寧靜,若內心無法寧靜 ,往生無有是處。我們絕對不可能內心混亂的去往生,若帶著混亂的 心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豈不受到污染顛覆?

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使自己透過念佛而達到內心寧靜?

念佛法門是現在北傳佛教的代表,可是真正北傳佛教的精華應該在禪 宗,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大概都傳不到五代其教義就發生了演變。中 國禪宗是能夠真正把生命力傳下來的宗派,六祖慧能大師的禪法根深 蒂固,枝葉繁茂,生生不息,延傳了一千多年。現在世界五大宗教中 ,大部份都流為儀式,比較嚴格要求的,大概只是人格圓滿的部份, 比較符合社會秩序良俗的規範,其他卻是背離了真正尋求真理的軌跡 ,無法達到真理的目標。

《阿彌陀經》指的是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講,《華嚴經》是菩薩境界 ,卻沒有幾個人在弘揚,可見在述說佛的境界時,內容是不是有誤呢 ?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再如《普門品》是等覺菩薩的果位,很 多人在講,而《楞嚴經》耳根圓通章則是初住位菩薩,就鮮少人在講 。為何初住位菩薩沒人講,等覺卻那麼多人在弘揚?可見在解釋上可 能有很大的出入。基本教義已經產生了這種偏差,那麼所演變出來的 方便法,是不是出入會更大呢?

像螞蟻蟑螂能不能殺?作農業化學研究時的殺生等,常是許多學佛人 困擾的問題,也造成許多佛教徒在社會上裹足不前。這都是對基本教 義的誤解,以致無法在生活中普遍應用,造成佛教徒的人生觀越來越 消極、悲觀,所以我們必須在這個地方把它弄清楚。

也許各位覺得我講的很有道理,可是回去後卻不見得會照作,因為大 家長期所接收的訊息,已經根深蒂固,產生無明。無明即自心被客塵 所染,內心的染塵不除掉,學佛就無法有所成就了。

出三界
例如,我們常談「出三界」,何謂出三界?什麼叫三界,標準答案當 然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可是,我問的是:「為什麼要生在三 界之內,而不生在三界之外?」各位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呢?

各位,你不可能生在三界外,因為有「生」,必然就生在三界內,「 生」本身就是個依靠,沒有父母的因緣,你不可能出生,既然由因緣 所生,就是依因緣而來,即使是上帝創造也是因緣。這種依賴有三個 因素:

一、欲望:欲望造成貪瞋癡,這是最低級的生命。欲望有其深淺度, 越淺層次就越高,共分六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知足天、夜摩 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二、當欲望完全消除後,仍須有個依靠,就轉依賴形象,也就是色界 天。「依」本身是很微弱的欲望,它並不是貪瞋癡的欲望。

三、在色界的依賴我們仍然必須破除,就算破除了,仍然會依無色界 的「想」,以本身作主軸,所以才會有非想非非想處天。

我們雖瞭解了為什麼會生在三界內的原因,卻想像不出這三種依賴, 頂多是感受到自己的「貪」和「瞋」,得不到瞋心就起,得到就貪, 患得患失。貪瞋一起,能感受出並加以改善,這是屬於修養方面。所 以講修行,第一必須人格完整,人格若不健全,如何談修行?更不可 能成就菩薩事業了。

通常,人格不健全卻想發展菩薩事業,常會藉由道德仁義假象來滿足 個人的野心,這樣容易造成宗教事件。但人格的基礎只是欲界的處理 方式,當越過欲界到達色界,其依賴反而會更強烈,所以色界的人特 別重視美。到了無色界則是精神的運作。所以必須破除這三種依賴, 破除後就是無依,即能出三界了生死。

生命的摸索階段
佛法的重點在於認識自己的生活、生命和人生,進而體驗生命的價值 。所謂「生命的價值」其實就是人性。我們不要扭曲了自己的人性, 也不要讓自己的生命乾化,生命應該要充滿能量,充滿了生命感和生 命力。現在的人經年累月過著生命力被掏空的生活。缺少生命能量, 如何去完成如來家業,如何成就菩薩事業呢?若流入喊口號的狀態, 修行就毫無意義了。

如果說沒有生命真、善、美感的人,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極樂世界 就不會成為清淨莊嚴的樂土,這樣又怎能稱作「極樂」呢?我們必須 灌輸生命能量,讓生命具有覺醒的功能。現在開始學佛,對覺醒的認 知還不太夠,但覺醒是我們的目標,佛陀是一位覺者,學佛最後就是 要覺,但通常我們所追求的覺醒,其實只是佛法修行的第一站,在華 嚴的修法而言,這個覺醒的過程只能稱作「摸索階段」。

人生充滿了逼迫,有些事情根本沒有選擇餘地,非作不可。這種逼迫 從那裡來?我們必須有反省的能力,是否能不作?為何不能不作?我 們常以命定的前提來為自己作安排,其實這是一種慣性使然。我們可 以發現到它先天性的條件存在,才有這種現象出現,這就是苦、集在 現實中的生活狀態。所謂覺醒就是讓生命能否不受苦的逼迫和集的招 感,而不受逼迫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其目標就是「止於至善,自淨 其意」,這是最高無上的生命境界,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至於這個 過程如何達到,就是苦集滅道的「道」,一種方法,我們慢慢的加以 摸索,去感受、覺知苦確實無所不在,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最大的福報在於能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理智的人在他的福報範 圍裡,很有自信地表達自己想作的事業,即使遇到困難或挫折,他也 能以充實的知識及技術去解決。近年來台灣發生的宗教事件中,不乏 高級知識份子,或達官貴人涉入,主要原因在於其內心世界中有其空 虛的一面,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個明確的指導。每一個人在佛菩薩面 前,都是平等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去造成自己的不平等,我們的痛 苦才會千變萬化。如果我們能體會到佛菩薩開示的真理,就不會有這 種現象。

華嚴經主要談的是「生命的會值」與「生命的展現」,用傳統語言來 說,就是佛的境界百分之百的展開。這種兌現生命的過程,就是「成 佛之道」。我們要如何建立起來?要如何踏踏實實的走過?就是第一 個階段「摸索階段」,也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為什麼學佛!

我所講的是我的東西,你必須有自己的感觸,這就是「見性之見」。 雖然它可能不夠透澈、深刻,但它是你自己的見解。這裡似乎有個抵 觸?佛法講不能有自己的見解,我也常常告訴大家不能有我執,可是 在這裡你就非得有我執、我見不可。學佛必須自己去感受才能覺醒, 不去感受永遠沒有辦法覺醒。不論誰告訴你,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範 圍,知道了,並不表示就是你的,那只是一種知識而已。知識不會使 我們的生命開花,它只是腦筋中的一個影子或符號罷了,所謂「知識 多時煩惱多」,腦筋一直為符號作剪貼的工作,單純的人反而沒有煩 惱。

從摸索中覺醒
修行就是讓心止息,也就是煩惱不要再繼續增加,可是,麻煩的是學 佛後往往把佛法弄錯了,這就變成一種增加知識的邪見,煩惱不但無 法消除反而越多。行者必須從摸索中去覺醒,華嚴特別強調覺醒,從 生命中去感受到自己的逼迫是什麼,並肯定自己要轉迷成悟,放棄娑 婆世界,成就極樂世界。能否如此肯定自己一定能達成呢?「果」必 須先立出來,才能找「因」,這樣因自然能向果靠攏過來。

「因」是自己提的疑情,疑情就是常常問自己:「我這樣做對嗎?我 學佛,這樣學對嗎?我這樣誦經對嗎?我這樣打坐對嗎?」就提著這 樣的問題,不要去問人家,讓自己進入真實的狀態中,如此所有的法 門必定超越。學佛的方法就是這個方法,這就是北傳佛教告訴我們最 重要的重點,雖然它的方法很多,但是這個方法最有效。

我們都是同時接受東、西方教育的人,知道傳統的講法有其優缺點, 現在自己真正體悟,感受到做到的部份到底是什麼,讓自己重新整合 。這並不是傳統講法或現代講法之間有何對錯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 去解讀古代經典所指的真實內容,了解這個重點之後,用現代語言來 表達,那麼古代現代就能融合在一起了。

佛教講佛陀的境界說得非常多,實際上,我們對佛陀的境界一無所知 ,到最後大家只認知到一個極樂世界。但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好像 離開這個世界,另外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佛法講我們的內心非常混亂是娑婆世界;經過修行的訓練,改造內心 的混亂,就能變成非常清淨平等的內心世界,把這種內心世界兌現後 ,極樂世界就產生了。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極樂世界,但現在大家 都把它弄成是阿彌陀佛所專有的世界,這是對佛法無知所造成的。

佛法是生命改造工程
佛法是我們內在的一種心靈改革和生命改造,這是佛法最殊勝的地方 ,佛法並不是要你完全信賴或類似寫委託書,你必須找出自己內在真 實的革命,將混亂的貪瞋癡除掉,將佛法術語背後的真實義找出來, 這樣才不會陷入佛教的名相中,所以,我說這是「生命改造的工程」 。人類所有的改造工程中,這種生命改造的工程最偉大,也是一種最 精密的工程,是每個人都必須進行的。這一輩子不進行,下輩子還是 要走這一條路,這是自己的事,你不做,就永遠在三界中生死輪迴, 所以是早做晚做之事。當然,如果有善知識指導,工程就比較順利, 如果沒人指導,沒有目標,要進行就困難多了。

如何依止善知識
既然依止善知識這麼重要,要如何選擇及依止善知識?《華嚴經》提 到兩個原則。

第一、依法不依人:
對善知識不要懷疑,只要他有法就好,不要去看他的過失,因為他也 是凡夫,我們只要百分之百好好接受他的指導,堅持跟他學法就好。

第二、什麼叫做「法」:
華嚴經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提到「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 速得圓滿普賢行願?」。既然是善知識,必然教我們學菩薩行、修菩 薩道,如何圓滿普賢行願,只要有法,我們不必管善知識如何,他修 什麼法,一切與我們無關。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參都是如此的問, 這就是他檢定善知識的標準,一旦認定是善知識,即完全依止。

如果在學佛過程中被「所謂的」善知識所騙,則要檢討是否自己貪心 ,造成對善知識教我們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的檢定標準未能認識清楚 。

菩薩行、菩薩道、普賢行願是一佛乘的標準,華嚴經思想講這當中有 三個階段,即出離道(解脫道)、菩提道、菩薩道。此三階段又可分 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圓教是菩薩 行、菩薩道的部份,其他未必都如此,沒有達到這標準並不表示他們 錯,這只是心量大小的關係而已,各人所處的環境、背景、個性情況 不同,所展現出來的生命火光就不一樣。

當修行人覺得人生是苦,必須要免除苦,悟到此點,就是偏真出離心 ,只求個人出離,所能證得的是眾生皆空,又稱解脫道、出離心,這 也是出離道的範圍。

當發起利他心時,也就是二度利他心,證得生空及法空,但「一闡提 」不能成佛,我們稱為大乘始教。

大乘終教和頓教都是在菩提道範圍,也就是開始發心要利益眾生,菩 提道必須證得性空,這在華嚴來講,只是初步階段而已。

從證得空性的基礎上著手修行,叫做菩薩道,此時必須面對眾生的種 種考驗,不見得眾生願意你來利益他們,所以必須自己不斷地成長, 藉著不同族群的眾生,針對其不同特性的考驗,及弘法的善巧方便給 予不同的教法來增長智慧。宗教為了要普度眾生,其教義的解釋往往 因應眾生層次而有高低之分。程度越高,教義的解釋就可能越深入。 眾生習氣根器不同,我們在接受這種歷練時,不斷去擴大,這在菩提 道是很難做到。因為菩提道比較注意戒律,注重傳統的講法,對度化 眾生的原則很少,例如放生,不當的放生反而變成殺生,不如轉成環 保、保護動物的方向來做。

菩薩道在度化眾生時,自己的成長相當慢,因為必須同時接受眾生的 各種考驗及逼迫,同時對這些考驗及逼迫還要不以為苦,要樂此不疲 。不僅受無量苦,知道眾生之苦,更願意承受眾生之苦,這才是真正 的行菩薩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修行路。因此菩薩道是證得空性之後 ,才能生起這種心願,我們未證得空性,都只是停留在一種想像願力 很美的情境中而已。就像大悲咒是在消除眾生之苦,可是一般人持咒 都是在消自己的苦,更希望自己的苦有人代替承擔!所以,在我們的 觀念中,所想的佛法與真實的佛法,相距甚遠。

為什麼菩薩行會如此殊勝呢?原因何在?我以念佛法門為例來解釋: 念佛法門,首先講專注,專注後形成「功夫成片」,然後「一心不亂 」。念佛未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別指望能往生。

一個人的生命體系中,都有很多的雜質,包括挫折、痛苦、煩惱等, 事實上不是這些雜質使人痛苦,而是組合上不太對稱而造成痛苦。有 人說,他的痛苦是因為沒有女朋友,實際上有了女朋友可能更痛苦; 有人說沒有錢很苦,但有錢的人煩惱更多。所以有錢沒錢不是問題, 是組合上出了問題。

不修行的人,生命中的因素調不好,煩惱一堆,就像一缸水,水花四 濺震動厲害,組合不當;修行專注的人,就像剛開始攪動,水轉動的 方向一致,這是一種人天福報,一切都很順當;當我們加速攪動時, 就出現漩渦,這就是功夫成片;再加速,漩渦就越深,這就是一心不 斷,到達此時,原來的雜質就變成生命中的因素,不同的雜質會形成 燦爛的不同特色。如藍色雜質代表貪,一旦形成深漩渦,就出現藍色 的光;若是紅色,就變成紅光。所以這只是組合的不同而已,當一心 不亂時,所有的組合因素在這當中都很完美,如果現在不修行,你生 命中的組合就會崎嶇坎坷,到處是雜質,人生就不順。修行就是在這 裡發生作用,說造成一個磁場也好,造成一個影響力也好,它就是有 這樣的效果,這就是漩渦作用。

修行要全心投入的,才會形成很美的生命因素。不修行,大腦思考取 向會讓你與你的所有生命因素形成對立,你會想辦法去除掉這個東西 ,當然透過大腦巧妙安排的智慧,這個因素在這一輩子會把它處理掉 ,但是下個階段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並不知道。所以一旦修行,一 定要全心投入,完全投入才會改變生命的體質,去除煩惱挫折與失敗 。並不是修行把煩惱拔除,而是生命的因素透過修行,讓它自然圓滿 的重新組合,這就是修行的偉大之處!正如華嚴經所言「入不思議解 脫境界」!

在這當中第一要覺醒,覺醒生命中的自性存在。自性能夠很自然的呈 現本自存在的本來面目──本來狀況。而這個本來面目,是無法以語 言文字或符號來加以說明,必須自己慢慢去摸索,只有自己才能感受 到它的存在。那個真理所賦予我們的覺知,是要我們去感受那個東西 ,我們也只能「借指見月」,真實的東西仍有待自己投入,才能覺醒 ,醒悟過來。

人生如夢,在夢中無法掌控夢境就是一種無奈,最重要是趕快醒過來 ,人生也是一樣,受無明業力逼迫,當我們覺醒過來,逼迫就不見了 。而能不能從夢中及時醒過來,就是總關鍵了,學佛者要覺悟的就在 這個地方。說起來很容易,實踐與體驗及覺悟就得看功夫了。任何人 都必須自己經過這種考驗,親自踏踏實實的去實踐,別人是幫不了忙 ,完全靠師父講也沒有用。

修行的「行」是要去實踐,妄想不容易去除,妄想有粗有細,越細越 難降服,細的時候自己要去看現在妄想在那裡?這樣的妄想自己是否 己經除掉了?若能完全除掉,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了。

對於進行的法門中,時常帶著提疑情的方式有二個意義,二個功德:

第一、會降服我們的慢心:當我們隨時想到「我這樣對嗎?」慢心自 然會降服。

第二、在過程當中我們慢慢會去深化,不會粗糙的走過去,走過之後 會再回頭反覆檢驗,行法在基礎上的準確度會很準,走向目標的方向 就不會有所偏差了。

所以在開始訓練時,大家一定要有個基本認知,華嚴在修學過程中, 有內在具足的穩定作用,這樣才不會產生偏差。

第一要依止善知識,莫自己修行產生獨覺行的修法。依止善知識有其 標準,從小乘到圓教都可以依止,但需要加以檢別。修行的法門,時 常帶著疑情,不用師父說對或不對,因為一說對就產生黏著性,一旦 執著又不懂得變化,就走入死胡同。生命本身是活潑的,在展現當中 有其內在的制衡作用,華嚴本身具有這樣的功能,修行不是讓我們的 生命枯竭僵化,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再生,再復活,更具有生命力與生 命感。就像楓葉,每一片都不一樣,落葉即使枯萎也死得如此美麗。 希望大家的生命能再生,這才是學佛最大的利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1/30 上午 10:13:53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