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超心理科學版(Life論壇) → [轉貼]龍樹菩薩小傳 --- 新的醫道倫理

您是本帖的第 220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龍樹菩薩小傳 --- 新的醫道倫理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龍樹菩薩小傳 --- 新的醫道倫理
摘自 大醫生小醫院

(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

川田洋一著

                                                        圓明譯

龍樹菩薩小傳 --- 新的醫道倫理


       以前,醫道倫理只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事,現在,因為生命科學發達,這方面的觀念正在擴大醫道的領域。關於人的生命,包括人工受精、人工墮胎、安樂死、植物人的處理、癌症是否可向患者透露……這些都屬醫道倫理的範圍。另外,還有人工內臟、遺傳因子的治療、內臟移植等也是今天仍在爭論的課題。

事實上,醫道不是只有這些課題而已,還創造若干新的醫道倫理。

在東方社會,醫生們的倫理泉源,都來自世尊的精神。

許多佛經上提到醫生的心態,都屬於佛教醫療的倫理,而影響醫生的行為。例如《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指出,藥師如來為了救度眾生,曾經立下十二大願。

第六願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彎臂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矣,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這項誓願是,不要有聾、盲、跛躄、癩、癲等身病。

第七願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因,我之名號,一經其身,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項誓願是,若有人為疾病所逼、無依無靠,也無居住時,立刻去看顧他們,提供住處和醫藥,解除他們的痛苦,讓他們能夠究竟無上的菩提。

由此可見,世尊的大慈大悲,充份表現出一套醫道倫理。

世尊為了具體教示救護眾生的醫道,誠懇敘述醫生的倫理,同時指出護士也要發揚護士的倫理;還有一項要緊的是,病人也得表示病人的倫理。這些可以稱為醫道、護士道和病患者道。

世尊教示醫生,護士和病人等三方面合作無間,才能治癒身心的痛苦,具體表現佛陀的慈悲。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過:

「佛如醫生,法如良藥,僧如護士,戒如服藥、禁忌。」(卷二十二)

「病人應該像追求良醫藥草一樣,要以佛為良醫,以諸善根為藥草,以護士為善知識。患者若能具備這三方面,才能除去病痛。」(卷八十五)

對於病人,也有一些指示:

「良藥雖然能夠治癒眾生的疾病,倘若不能保持順序,那也治不好痛苦,會失去藥效。」(卷六十五)

「藥師為病人講述服藥的方法,只有好好服用,才能治病。」(卷九十六)

世尊說要以大慈大悲救度眾生,三方面要互相諒解和合作,這種醫道可以挽救今天被人荒廢的醫道倫理,也會成為新倫理的泉源。

總之,佛教倫理將會成為新醫道的基礎。

以下,我們看看龍樹的故事。

由《大論》展露才華

佛教倫理學,探討了有關醫學的各類佛經與論釋。

像龍樹寫的《大智度論》《大論》深妙詳盡,不失為一本難得的醫學與醫道倫理的著作。

《大智度論》的原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屬於《大品般若經》的註釋書。雖然其中註釋《大品般若經》,但他能夠依照每一個字句,詳細解說思想、學說、用例和實踐規定,可知龍樹的學識多麼淵博。

而且,他能吸收像《法華經》等大乘佛學的思想,來解說般若空觀。世人認為他的解說堪稱「真空妙有」,同時,他也努力講解大乘的菩薩思想,和六波羅蜜等實踐規則。

他引用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涉及佛教的一切經典、論述及佛教以外的資料,呈現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概觀。

首先,列舉《大智度論》關於醫道倫理的文章,再編入各類佛經,藉此描繪出一套佛教倫理學的大綱。

著述《大智度論》開展醫道論說的龍樹大菩薩,到底是何許人也?他不僅是一位佛學家,也精通醫術,留下若干醫學書籍,實際上也能替人看病,說他是一位「醫僧」」比較恰當。

因為自己精於佛教醫學,也是一位實際的醫生,難怪他常在佛教裡探究醫學與佛道理論,從此呈露佛法與醫學互相融合的實況。

龍樹是梵文原名的音譯,另外譯作「龍猛」等。根據推測,這位大乘論師大約屬於公元一五0年到二五0年前後的人物。

他是付法藏第十四祖師,也是集大乘佛教之大成者,在日本,他被人尊稱為南都六宗,天台、真言宗「八宗之祖」。至於龍樹一生的傳記,主要有下列幾項:

一、《龍樹菩薩傳》,鳩摩羅什譯,沒有梵文原本,僅存漢譯部份。

二、普敦著《佛教史》裡,有關龍樹的記述。

三、塔拉那達著《佛教史》裡,有關龍樹的記述。

其中,中國和日本都習慣用《龍樹菩薩傳》,了解範圍以這本書為主。現在,筆者也以本書為主,另外還參考《付法藏因緣傳》、《大唐西域記》、《南海寄歸傳》、《佛祖統紀》等書,詳細地講些龍樹的生平。

依照《龍樹菩薩傳》的記述是:

龍樹菩薩出身南印度的梵志族,緣於母親當年在樹下生下他。才取名「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是一種樹名,龍是要成全他的道,故用龍字冠名,才稱他龍樹。

這條龍後來成了一位大龍菩薩,世人認為他在海裡宮殿講授妙法。從此以後,他的名字就叫龍樹了。

龍樹生長在富裕家庭,隸屬婆羅門族,成長過程都不愁衣食,應有盡有。

他的天資聰明,才華出眾。對於所有事物都有非凡的理解力,一聽便懂,也能舉一反三。

在吃奶時期,據說聽了許多婆羅門誦讀四吠陀聖典,計有四萬句偈語,每句偈語有三十二個字,但他在私底下會諷吟那些文章,也懂得其中的意義。他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天下聞名;周遊各國時,不許別人跟隨。

其實,他不但懂得四吠陀的內涵,也通曉天文、地理、未來的預言和諸項道術,堪稱無所不知,可見他的智慧非同小可。

據說他當時也深入古印度時代的醫學,當然,古印度的醫學也有內科與外科,龍樹似乎也能領悟內外兩科的學問,結果卻成為佛學者,而不曾扮演醫僧的角色活躍在藥學領域。


學隱身術追求快樂

在《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裡,明白記載世尊的出家動機。第三集的「天使命」上說:

「諸位比丘呵,我生活得非常幸福,根本不知道苦惱的滋味。我父親的宮殿設有浴池。一處種青蓮,一處種紅蓮,另一處種白蓮。諸位比丘呵,我只用迦尸出產的梅檀香,別處的產品都不用,我的衣服也是迦尸的名產。諸位比丘呵,我有三座宮殿,一座適合冬天居住,一處適合夏居住,一處適合春天……」

世尊很辛運出生富貴家庭,說完自己舒服的生活之後,又提及出家的動機。

「話雖如此,我卻開始尋思了。那些愚笨的凡夫,自己日漸衰老,難免衰老的命運,但是,看見別人老態龍鍾,會覺得可恥厭惡,完全忘了自己……殊不知自己也難逃衰老,難道可以嫌棄別的老人嗎?諸位比丘呵,我觀察到這種情狀時,一切青春的傲慢全部消失了。」

接著,世尊也談到世人自己會患病,且會嫌惡病人,忘記病苦總有一大也會降臨自己身上,所以顯得很驕傲,殊不知這樣對自己不好。世尊觀察到這種情形。毅然打斷無病的驕慢,知悉自己也有一天會患病。

對於死的問題,世尊同樣在仔細觀察。結果,世尊認為世人難免一死。若忘記死的苦惱,只知醉心於生活的驕傲,這樣對自己也不好。於是,他放棄生存或活命的傲慢。世尊說:

「諸位比丘呵,人生有三種傲慢或得意。這三種是什麼呢?就是得意自己壯年青春、得意自己健康無病、得意自己幸好有命在……諸位比丘呵,凡是得意自己年輕力壯,表現傲慢的比丘,都會放棄學習,生活靡爛。」

至於傲慢自己無病健康,幸有命在,也同樣要不得。

世尊觀察世人表現三種傲慢,之後,才毅然放棄富裕的生活,選擇出家修道這條路。

年輕的龍樹發覺自己恃才傲物,各方面很得意,若要開拓修道的生活,一定要去體驗有關生死的問題。縱使自己活在人間,他也體會出死亡的苦惱,發現死亡的陰影隨時存在,這樣才能驅逐龍樹的傲慢。關於這些經過,也在《龍樹菩薩傳》裡記載。

且說龍樹自認年輕力壯,才氣縱橫,表現不可一世的樣子,腦海裡毫無衰老與死亡的影子。

他有三位好友,全是青年才俊,一天,他們彼此商量:「凡用天下的義理,啟蒙人的心靈、讓人開竅的學問,我們幾乎部研究完了。此後,我們要算什麼來自娛呢?還是盡情享受,陶醉在快樂裡過一輩子才對?」

世尊警告世人,如果沈迷在三種傲慢或享樂,會不顧學問,生活靡爛,為非作歹。

龍樹和一群好友,既然享有婆羅門的特權意識,也有淵博的知識,極易陷入這種傲慢裡,果然不出世尊的警告,他們紛紛丟棄學識,最後變成恣情縱飲的享樂主義者。

之後,他們為了貪圖享樂,竟然不擇手段。他們說:「婆羅門不是王公大臣,沒有足夠的權力與金錢可以盡情揮霍。聽說世上有一種隱身術,如果有這套本事,簡直可以為所欲為,什麼快樂都能到手。」

四個人有了共識,馬上要採取行動了。

不久,他們聽說有一位道術師擅長隱身術,果然登門去請教了。

這位道術師暗自尋思:這四位年輕婆羅門是絕頂聰明的人,不把別人看在眼裡,內心趾高氣揚,現在為了要學隱身術才委屈求全,親自來拜訪;他們簡直什麼都懂,只不知這門賤術罷了,倘若自己據實指點,他們一定會把我丟棄,再也不肯委屈了。我何妨先給他些藥物,暫時不教授法術,他們用完藥物,自然會回來央求,這樣,我才終身可以做他們的老師。

心裡有了打算,道術師只遞給他們一顆藥丸,當面告訴他們:「你們到無人的地方,先嗅一下藥丸,然後溶在水裡,把它擦在眼臉。這樣,你們才能隱去身形,別人也看不見你們。」

不料,道術師的一番計策,被龍樹豐富的知識揭穿,變成泡影了。

終於看到「死亡的影子」

本來,道術師思量對方用完藥後,會再回來央求。

不料,龍樹把藥品一磨,聞到那股香氣,就明白有哪些成份、多少數量、輕重如何,一點兒也沒有差錯。也許因為擁有豐富的藥物知識,幫了他一個大忙。

上述他年輕時代早已學到充份的內科與藥物學,《大智度論》裡,處處提到藥的譬喻,可見他實際上也能分辨藥物種類,而且百無一失。

印度的醫藥在古代也很普及,據說,不少植物用藥曾經出口到西方各國,歷代傳承的印度藥物學,在龍樹時代達到世界一流的水準。除了植物用藥,印度人也常用動物與礦物藥品來治病。

再說龍樹回到道術師的住處坦白吐露:「你剛才給我的藥品含有七十種成份。」同時詳述數量、輕重等處方內容。

道術師吃驚地反問他:「你怎麼知道我的處方?」

龍樹回答:「藥品含有諸種香氣,我一嗅就知道了。」

道術師非常佩服龍樹,心想:「聽說有這種人就很不容易,更何況能跟他相遇。但是,他已經站在眼前,我還能珍惜自己那套賤術嗎?」一想到此,就把隱身術傳授給他。

不消說,龍樹學到道術師的隱身術了。

這位道術師也許搞錯了醫變、藥物的知識,跟高尚人格有所不同,反正龍樹幾位朋友也很快把隱身術當作恣情縱欲的工具,為非作歹起來。

原來,這四個年輕人學曾隱身術後,經常肆無忌憚進出王宮,宮中美女全部被他們強暴姦淫了。一百多天後,宮女們紛紛懷孕,只好向國王透露,央求國王免罪,國王不高興地問道:「到底怎麼回事,竟然發生這種不吉祥的怪事,豈有此理?」立刻召集群臣商量解決。

只聽一位老臣稟告:「宮裡發生這種怪事,不外兩種原因:一種是妖鬼作祟,另一種是使用法術。如果是利用法術,只要在門前鋪細沙,自然會呈現腳印,如果有鬼怪作祟,當然沒有足跡,用咒術消滅就行了。」

國王馬上吩咐守衛們,依照老臣的指點,把細沙鋪在門前,果然現出四人的足跡。國王一聽立刻率領數百名大力士進宮,封閉各個宮門,下令大力士拔刀向虛空亂砍一陣。

不消片刻,三位好友就被砍傷,死於非命了。

龍樹親眼看見好友們死得悽慘,死亡的恐怖籠罩全身,顫抖不已。

瞬息間,那種不曾想過的死亡,把昔日的快樂驅逐一乾二淨,平時,他一直得意生命與青春,以為老病死跟自己毫不相干,如今,他害怕死亡會降臨自己的身上了。

青春、健康無病和生存的驕傲,在見到死亡的影子,全都軟弱無力了,面對著死亡,費盡青春所學來的一切知識,完全派不上用場——龍樹陷入絕望的深淵,叫苦連天。


生死掙扎下去出家

在《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佛陀品》上,記載世尊大徹大悟以前的菩薩階段,也有過正念思維的歷程,十分逼真感人。在此值得一提:

「的確,人間有無限的苦惱。生、老、病、死、再生,又不懂怎樣脫離這些苦痛?……那麼,為何有這些生老死呢?老死是為什麼緣故呢?諸位比丘呵,當時,菩薩靠正思維與智慧,才獲得問題的解決。因為有生,才會有老死,若死緣起於生也。為什麼有生呢?生起於什麼緣故呢?……由於有才會生,生緣起於有……由於取才出現有,有緣起於取……因為有愛才會有取,取緣出於愛……愛緣出於受……受緣出於觸……觸緣出於六處……六處緣出於名色……各色緣出於識……識緣出於行……行緣出於無明。由此看來,行緣出於無明,識緣出於行……,這些全都是苦蘊的集合。」

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即是十二因緣說。

世尊知道苦惱的人生,來自於生,同時明白怎樣去解決這種苦惱的人生。

老死的苦惱,究竟在無明。有一股力量從生命的深淵冒出來,這股衝勁形成渴愛,在現世上造業,成了一種朝向將來的主因。

知道怎樣克服無明,等於知道克服苦惱的途徑,也是修行佛道的目標。

無疑地,龍樹眼前的情狀,正面對著死亡。無底的死亡恐怖令他顫抖,逼迫他用整個生命去思索死苦的根源。與其說是思索,毋寧說是生命的呼喚,也許在呼喚他趕緊想出某種解決生命之謎的智慧。

處在生與死的絕境時,才看見龍樹的直觀智慧在閃耀。這是要脫離死處的智慧,這道光芒彷彿閃電般衝擊龍樹的全身。

根據《龍樹菩薩傳》上說,當時,三人死了,只剩下龍樹站著不動,屏息凝氣,躲在國王的頭部旁邊。原來,國王的頭側七尺內,不許任何人進來,當然,一群大力士斬向虛空的刀鋒也不能到達了。

他學來的隱身術,此時真正打開龍樹的智慧。

如果他也跟三位朋友一樣,在慌恐之下受制於生命的衝動,盲目地要逃出去,一定頃刻間死在亂刀之下。

幸好龍樹沒有逃走。他身上失去求生的衝動了。

他面對死亡,一切的傲慢消失,欲望貪婪也不見了。當煩惱的狂亂平息下來時,他天生的智慧光芒開始發射出來,在這份智慧的指引下,他才能死裡逃生。

然而,這份智慧不再助長他去追求享樂的生活了,反而成了一種明智,幫他竭力去找尋死苦的根據。

龍樹的身體緊縮在國王頭側,聚集全副精力在思索。生存、死亡、時間的流動,全都從他的腦海裡消失了,在這瞬息間,甚至連籠罩牠的死亡恐怖也溜掉了。

死苦的根據是什麼?死苦緣出於何處?他以往那種靡爛傲慢的生活方式,無異是一種明白的解答。

那就是憧憬知識、目空一切、追求享樂的愚蠢人生觀,這樣委實不適合龍樹的身份。

那時候,他才覺悟到欲望為苦惱的根本,各種災禍的來源,傷身敗德,全部由它而起,於是,他暗自發誓:「倘若我要得到解脫,就得拜訪沙門,接受出家之法。」

龍樹這次覺悟到底有多深多遠,外人不太清楚。不過,他至少明白死苦的根源,來自人生的渴愛。那麼,若要追溯愛欲的深淵,也不得不深入過去世的業、生命底流的業,和無明的真貌。

這樣一來,龍樹由於這次的契機,才下決心要探究愛欲、渴愛和無明。他終於做了沙門,打算進入佛道。

那時的龍樹,雖然還沒有明察十二因緣,確立一套打破無明的方法,至少在他的心裡若隱若現地浮出從老死到無明的連鎖,因為他是絕頂聰明的後起之秀。


周遊列國找佛經

根據天台大師的五時說,獲悉世尊對聲聞弟子,在成道初期先講《華嚴經》之後才按順序講《阿含》、《方等》、《般若》等經,教化四十年,最後才說出《法華經》直到一乘圓教的開悟為止。

據說《華嚴經》是世尊坐在菩提樹下期間,深入海印三昧的境界,用純粹一致的形式,突然說出的真理。它好像晨曦照射在高山頂上,也似擠出的乳味,兼具圓教的內容。

不料,《華嚴經》太深奧,讓人在理想的光輝下目眩不已,好像一時無法消化乳味,引起瀉肚一樣。據說聲聞和緣覺的人們聽了也像聾啞一般,覺得莫名其妙。

當年世尊剛從悟境出來,決心教化眾生,先訪鹿野苑的五位比丘,然後遊化十六國,為了便於誘教,才講《阿含經》。

這是漸教的初次產品,譬如陽光照射幽谷,也像乳味稍微發酵容易喝出的酪味。但這只是小乘教的東西。

《方等》部經同時說明小乘、大乘等教,企圖指示大乘教理的卓越。所以,大家不變小乘,而仰慕大乘,在漸教裡屬於中間階段。若用陽光做譬喻,等於八點多鐘的飲食時刻,若用牛奶來譬喻,無異發酵不久稍帶生蘇味道。

《般若經》算是明確化的經,確立大乘真理的「空」,屬於漸教的最後階段。

有人說這部經的內容,兼備通別兩教。若用陽光做譬喻,等於上午十時左右,若用牛奶來譬喻,等於熟酥味,也如同發酵後的牛奶。《般若經》確立「空」的理論,使小乘轉為大乘。

最後是《法華經》,據說世尊歷經四十多年教化,調整了眾生的機根,才好不容易變成法華業圓教,盡量導入一乘教裡。總之,《法華經》是一部真實究竟的教理,世尊為了引入實教裡,才花費四十多年說明方便權教。

《法華經》明白敘述世尊的出世本懷,也指出綜合與統一性的根本真理,所以,它屬於純粹的圓教。若用陽光做譬喻,乃是正午時刻,日正當中,普照大地。若用牛奶做譬喻,無異很圓熟的醍醐味。

《涅槃經》是世尊入滅時說出來的,針對那些熟悉《法華經》的人,補述藏、通、別、圓等四教,希望他們能夠回到圓教,才特地講出這部經。

因此,龍樹成了沙門,最先研究小乘佛經。不久,他前往雪山,涉獵各類大乘佛經。

根據傳記上說,龍樹終於放棄婆羅門的家庭和富裕生活,到處行乞,來到一所山中寺廟,皈依佛門了。

他在佛塔前受戒以後,起初九十天,遍讀所有三藏教義(經、律、論)。

四聖諦與十二因緣等小乘教義,對於龍樹也許太輕鬆了,故能在很短時間內讀完,他丁繼續找尋不同的佛經。可惜,這座佛塔裡只有小乘的經典,他被迫到外地去找。

不久,他來到雪山,山裡有一座佛塔,塔裡居住一位老比丘,他送龍樹摩訶衍的經典,也就是大乘教理。

話雖如此,也照樣不能滿足龍樹的求知欲望。

據說,龍樹雖然背誦受持教理文章,知道真正的意思,但無法融會貫通,於是,他開始周遊列國,找尋其他佛經。其間,他逐一駁倒外道的論師和沙門的教義。

那麼,龍樹到底周遊各地去找什麼經典呢?他讀遍許多大乘佛經,也駁倒一群外道沙門,難道還有無法融會貫通的地方嗎?


門神指出增上慢

龍樹在佛教裡繼續尋找有什麼途徑能夠對付世人的無明、治癒人類的渴愛。人跟死亡對峙時,那股被迫體驗的無明之力——怎樣克服巨大的衝動呢?

龍樹一直找尋這把對付無明的「利劍」,才要深入佛經,從小乘找到大乘——他在許多大乘佛經裡沒有找到自己希望的利劍。

的確,大乘把「空」的真諦弄明白了,再邁向生命的內在領域。龍樹從小乘的《阿含經》著手,讀透大乘的《方等》、《般若》和《華嚴》等經典,才領會到大乘佛教的「空」。其中指出如何制御渴愛,再靠菩薩道在現實上打破許多出自無明的煩惱。尤其《華嚴經》試圖解除生命內在的無明。

可是,他覺得好像一直摸不到一切無明的根柢。如果不能克服最基本的無明,縱使打破渴愛或表面的其他無明,終究不能徹底解除人生的死苦或四苦。

那把對付根本無明的利劍,即是佛的生命本身,一定要靠世尊覺悟那套佛法,因為它貫穿宇宙生命的根源。

可是,在大乘佛經裡,始終沒有露出宇宙的根本法。

正在此時,一群外道弟子開始乘虛進來,搖動龍樹的心志,變成惡魔的慫恿了。

根據《龍樹菩薩傳》上說,外道弟子譏諷龍樹:「老師雖然貴為一切智人,到底還是佛的弟子。所謂弟子之道,就是酌量接受對方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難道你還有什麼短處嗎?你已經樣樣精通。倘若還有一點兒不通,你就不是一切智人。」

龍樹被說得啞口無言,他心裡有屈辱感,突然受制於某種邪慢心了。

他在暗自思量:「在全世界的教義裡,途徑紛雜,佛經雖然絕妙,在推理方面尚有未盡圓滿的地方。現在,我何妨在這方面推演,好讓後學者覺悟。只要理路不錯,沒有過失的話,這樣做有何不可?還會有什麼罪狀嗎?」

可見龍樹的確熟讀不少經典,才洞悉其中有未盡圓融的地方。

可是,他始終無意透過佛經,來請教世尊指點的核心部份,他只想靠自己的智慧來推測,在他起心動念之間,就已經受制於無明的傲慢了。在修持佛道上,他失去謙虛,那份受制於邪慢的智慧,不可能通達佛的悟境。

於事於理若不違背世尊,自以為靠本身的才智能夠補充世尊的說法,先有這個企圖,也等於有增上慢了。

龍樹想要馬上實行自己的計劃,建立一套教理與戒律,同時披上獨自的衣服,顯然要自立門戶。

大體上雖然附屬於佛法,據悉他有意稍微標新立異,因為他在暗忖:「我要選擇良辰吉時,授戒給尚不留受過戒律的人,清掃眾生的迷情。」

他授新的戒律予一群弟子,披上新衣,獨自一人來到寂靜所在,走進一棟水晶屋裡。

不料,他一看見這副打扮,好像在佛道修行的最後階段,被邪慢任意擺佈,被無明作用的魔鬼附身。他自立的戒律與教義,貌似佛教,其實,早已跟佛教分道揚鑣——外表太像佛,反而成了真正的魔。

在《付法藏因緣傳》裡,也對龍樹的慢心有一段描寫:

且說龍樹逐一降服了外道和不同學派的沙門,自稱為一切智人;他心生驕慢,目空一切,便要從瞿曇的門進去。

忽然間,一位門神警告龍樹:「你現在的智慧仍然像蚊虻。若跟如來一比,根本微不足道。這種情狀好像螢火蟲比擬日月的光輝,把須彌山比做葶藶子一樣。依我看,你決不是一切智人。但是,你為何要從這道門進來呢?」

龍樹的弱點被門神點破,不禁羞愧萬狀。

得自菩薩協助,邁向「無生忍」

依據《成唯識論》記載,所謂慢的煩惱,即是自恃甚高,以為比別人出色,繼而輕視別人。所以,凡是有慢心的人,縱使遇到對方頗有德行,自己也沒有謙虛的心態。結果,自己在生死流轉中永無休止,也會受盡苦楚。

這方面的傲慢多達七種或九種,現在不妨列舉七慢。依據《俱舍論》的解說,計有下列的意思:

一、慢。目睹對方不如自己,就自鳴得意,盛氣凌人。即使事實如此,傲慢本身也會煩惱。

二、過慢。顯然自己跟他一樣,也自以為勝過對方;顯然對方勝過自己,也自以為跟他一樣。

三、慢過慢。顯然對方勝過自己,也自以為勝過對方。

四、我慢。高估自己,自以為是。

五、增上慢。尚未證得佛法,就以為證到佛法。

六、卑慢。顯然對方高過自己頗多,自以為只比對方稍差一些。

七、邪慢。顯然自己沒有德行,還一直以為有德行。

由此可見,龍樹完全被慢心控制住,因為他讀破萬卷佛經,僅得到小智就自我執著,錯覺自己得悟了。

如果他自覺開悟,一直錯覺自己證得佛性,還看不出魔性附身的話,結果會產生慢心,以為佛經不充實之處,可由自己來補充。也許龍樹對待其他沙門懷有慢心,難免也對世尊表現過慢與我慢,甚至陷入卑慢之中。

自視過人(我慢),陷入增上慢裡;自以為證了佛的智慧,好像一切智人一樣,裝出有德行的樣子(邪慢)。

吉人自有天相,一位大龍菩薩終於把龍樹救了起來。

原來,大龍菩薩眼見龍樹被慢心俘虜,十分惋惜,憐憫之餘,就把他帶到海裡,住在龍王宮。

據說大龍菩薩打開七寶的倉庫,發啟七寶的函文,授予諸種大乘佛經深奧無量的妙法。

龍樹閱讀九十天,通曉經文的意義,他的心也深入佛經,體會了真正的利益。

大龍菩薩知道龍樹的心意,問道:「你到底讀完這些經典了沒?」

龍樹答道:「函裡相纏很多,我在這兒讀的經比全印度的經量多出十倍。」

大龍說:「這裡的經典到處都有放,任你數也數不盡了。」

於是,龍樹得到諸經一箱,深深地通達無生二忍。大龍菩薩看了,才把龍樹送回南印度。

另外,《付法藏因緣傳》也描述這個場景:

「當時,龍樹獲得諸經,在佛道方面豁然了解、通曉妙義了。他理解一相,深深進入無生二忍裡。」

「無生忍」也叫「無生法忍」,認證無生的法性,即是徹底領悟不生不滅的真性。這方面有兩種,即是人空與法空——個人的存在是空,構成個人存在的要素也是空。

那麼,龍樹徹底領悟的綱要到底是什麼?



發現《法華經》的「根源一法」

上述大龍菩薩授予龍樹若干大乘佛經,和無量妙法。這些經典數量比全印度的佛經多出十倍,可見龍樹還未曾知道的經典,也一定不在少數。

雖然,龍樹滿懷傲慢心,但也算深入佛法的相當境界,只有一些道理尚未通曉——據猜測,他很可能全神貫汪從所有佛經裡,找尋那一些自己還不懂的法理。

那一些不外是龍樹毅然走上佛道的動機——對付無明,找尋宇宙生命的根本一法。

龍樹讀破萬卷佛經,終於得到一法。情況彷彿晨間的陽光消蝕了朝露,總算領悟了佛道的根本一法。換句話說,龍樹拿到那把對付根本無明的利劍了,那把寶劍藏在《法華經》裡。

當他閱讀《無量義經》時,曾經看過其中一句話:「無量義是從一法裡生出來,這一法即是無相了。」接著,他繼續讀下去,很注意一句話:「四十名年尚未顯露真實。」

真實圓教的妙義,龍樹根本不懂,它卻藏在《法華經》裡,難怪他會聚精會神誦讀。據說他幾度發出顫抖的聲音,歡喜得手舞足蹈起來。

這時候,他再也不敢心存傲慢,自以為是了。他終於對世尊浩瀚無垠的智慧心服口服,對於佛陀的大慈大悲感動得淚水直流了。

總之,龍樹最後明白《法華經.壽量品》的妙義。領悟了佛法的境界。那就是《法華經》明白指出的根本一法,龍樹領悟可以生出無量義宇宙最根本的法理。

龍樹得到諸經一箱,其中也許包括《法華經》(二十八品)、《無量義徑》和《普賢經》等開結兩部經在內。因為他體會到開結兩部經的奧妙,才能俱足無生二忍,進入悟境。

所謂「無生法忍」,是不是指他得到妙法——領悟宇宙的根本一法,而後進入的境界呢?

誠如《付法藏因緣傳》上說,豁然貫通,明白一相。

他恍然明白《法華經.壽量品》的妙義嗎?在這一剎那間,龍樹總算懂得「一相」了。無相不相的一相,即是《南無妙法蓮華經》。

難怪龍樹在自己的著作《大智度論》上寫著:「餘經不足秘密,法華才是秘密。」

大龍菩薩知悉龍樹領悟了妙法,自知再也沒有東西給他了,才送他回到南印度。之後,龍樹才打從心底想要廣揚佛法。

在龍樹弘揚佛法的過程中,首先,他向婆羅門的咒術挑戰。

因為婆羅門習慣應用咒術,一位婆羅門為了想勝過龍樹,乃稟告國王:「我有本事贏過這個比丘,大王呵,您應該好好考驗我們。」

國王說:「你真是人笨蛋。龍樹菩薩絕頂聰明,簡直能跟日月爭光,他的智慧幾乎可以比擬聖者的心,你為什麼不服氣、不尊敬他呢?」

婆羅門回答:「大王,難道您不想看他受挫嗎?我要用道理考考他。」

國王聽了也覺得有道理,便吩咐龍樹:「你明晨到殿裡來坐一下。」

翌晨,國王跟龍樹一塊坐著,那個婆羅門從後面進來,走到宮殿前,口中念念有詞,只見大池塘一片寬闊清靜,中央露出千朵蓮花。之後,他躍身坐存蓮花上面,向龍樹誇耀說:「你坐在地上跟畜生有什麼不同呢?你能不能過來跟清淨蓮花上那位大德智人辯論?」

此時,龍樹不甘示弱,大顯神通,立刻造出一隻長出六根牙齒的白象。他坐著白象走在池水上,直奔婆羅門那朵蓮花座,並用象鼻把婆羅門絞緊勾起來。向上高舉再往地面一丟,使婆羅門的腰部受到重傷。

婆羅門向龍樹鞠躬敬禮說:「我不自量力,妄想羞辱大師。懇求您同情找,讓愚蠢的我能夠開竅。」

這場神通比賽,最後是龍樹大獲全勝。


高舉紅旗,戰勝國王

龍樹大力弘揚大乘佛法,造出《優婆提舍》十萬首詩句,到處展開辯論,另外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首詩句、《大慈方便論》五千百詩句、《中論》五百首詩句、《大無畏論》十萬首詩句,其中包括著名的《中論》。

根據《佛祖統記》卷五七說,《大悲論》明示不少天文、地理、製寶和製藥等方法。《大莊嚴論》明示一切功德的修行法門,而《大無畏論》也明示第一義的法門。

至於龍樹怎麼駁倒南印度國王,這段逸事很有名。

且說南印度那位國王(薩達哈姆王)統一各國後,信用邪道,大力摧殘佛教,竟使國內看不到一位佛教沙門。甚至使遠近各國的百姓也紛紛被邪道同化了。

這時候,龍樹心裡暗忖:「樹木若不把根砍掉,枝葉不會倒下來。若不去教化國王,正道誓必不能推行。」

根據記載,該國的政治是由王家出錢,僱人保護王室,而龍樹自告奮勇去應徵,擔任護衛隊長。

他手執戟,走在隊伍前,整頓行列,跟大家打成一片,率領團隊。威武不嚴,卻也能推行命令,法令不明確,士兵卻很服從他。國王看了非常高興,問道:「傑出的將官是哪一位?」

侍者答道:「他是應徵來的人,不吃公家的米糧,也不領錢。一旦有事情,他都能服從命令,圓滿處置,建立良好的典範。不知他心裡想要什麼。」

又見《付法藏因緣傳》記述,龍樹手執紅旗,走到國王前面。

因為龍樹菩薩為了教化滿懷邪見的國王,才特地執紅旗跑到國王面前。歷經七年,國王不禁好奇地問他:「走到我前面的人,到底是誰呀?」

關於國王與龍樹的問答,《龍樹菩薩傳》與《付法藏因緣傳》兩書記述一樣:

國王把龍樹叫過來,問道:「你是什麼人?」

龍樹回答:「我是一切智人。」

國王大吃一驚,問他:「一切智人,全世界只有一個人,你居然自稱一切智人,到底可用什麼來證明呢?」

龍樹答說:「若想知道智,才要問說。」

國王心想:「自己頗有知識,也是大辯論師,即使問倒他,讓他沒有話說,也不足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如果敵不過他,結果曾不堪設想。但倘若不問他,無異自認不行。」

國王猶豫不決,才不得不問龍樹。

國王問:「你知道諸天的神正在做什麼嗎?」

龍樹答:「諸天的神正在跟阿修羅作戰。」

國王聽了很困惑,有意否定龍樹的話,但又提不出證明。即使想要肯定它,自己又不明白。情況彷彿一個人的咽喉裡被東西塞住,吞也不是,又吐不出來,進退兩難,狠狠萬分。

國王在困惑,尚未發話時,龍樹又說:

「這是空話,根本不能取信於人。大王,請稍待片刻,我會馬上拿出證據來。」

話剛說完,忽見空中出現許多兵器,彼此在交鋒,兵器紛紛掉到地面上。

國王說:「矛和戈等兵器,純粹用來作戰,你怎麼知道諸神跟阿修羅在交戰呢?」

「你也許以為我在撒謊,還是自己實際看看比較好。」

龍樹一說完話,只見阿修羅的手、腳、指頭、耳、鼻等紛紛從空中落下來。

這樣一來,國王、臣民和婆羅門等,總算親眼看到空中諸神跟阿修羅雙方交戰的狀況了。

於是,國王才向龍樹敬禮,接受他的教化。據說宮裡上萬的婆羅門,也紛紛理光頭,接受佛教的俱足戒。


寂靜涅槃

據說龍樹活的年歲很長,《大唐西域記》上記載:

「龍猛菩薩精通醫藥,自己會製造長生藥品,服後養生,所以,活了幾百歲,面貌還不見衰老。」

《南海寄歸傳》也記載龍樹活了幾百年,相當長壽。

因為他每天早晨實踐一種衛生法,那就是洗臉的灌鼻法。原來,他用水清潔嘴巴以後,再從鼻孔喝水一洗,無異龍樹獨特的長生術。倘若不願通過鼻孔,由口中喝下也不妨。

耆婆也使用灌鼻法,這是印度自古以來慣用的衛生法之一,此法也有溢腸胃的健康。

活了好幾百歲也許言過其實,然而,他愈老愈能保持年輕氣概,鬥志高昂,卻是不爭的事實。

許多書籍都記載他那套獨特的醫學知識。除了許多佛書。還有些醫學的專業書如《隋書》裡,也出現「龍樹菩薩藥方」、「同和香法」、「同養性方」等。另外,《西藏大藏經》的《醫方明部》中,也收錄龍樹的著作《冶療法一百》、《龍樹論師阿婆藥儀軌》等。

《司休達醫錄》算是古印度醫學的一本外科書;其中也有此一章節是龍樹寫的。龍樹除了寫過不少藥學書,在外科方面 有若干卓越見解。

根據普東那本龍樹傳,發現龍樹寫過《瑜咖百篇》的醫學書,和煉金術(化學)等作品。

後來,龍樹也難逃一死。關於此事,《龍樹菩薩傳》跟《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不同,但有一點一樣,就是他自尋死路,意指自己選擇死的方式。

所謂壽終正寢,等於成全自己的生命,安靜地走向自己最後的地方。

先看《龍樹菩薩傳》的記述:

龍樹要去世前,曾向一位懷恨自己的小乘法師,問道:「你希望我在世間長生不老嗎?」

對方回答:「不希望。」

龍樹聽了才走進一間安靜的房裡,馬上進入涅槃。

再看《大唐西域記》的敘述:

龍樹服自製的長壽藥,也勸引正正服用,同保長壽。不料,王子開始困擾了。

王子問母親:「我到底幾時才能繼承王位呢?」

王母答說:「看樣子,那個日子不會來啦,這是龍樹的福力致使,因為他的藥術很厲害。

如果菩薩寂滅,大王也曾崩殂。龍樹的智慧浩瀚,慈悲無垠。所以,你不妨去央求他。」

王子聽母親的話,登門來求教龍樹菩薩了。

此時,龍樹正在誦讀和經行。他看見王子時,問道:「你今晚為何如危如懼跑著來呢?」

王子答說:「家母說眾生把生命看成寶貝。但是,十方三世的諸佛以前實踐菩薩道時,不惜投身去救濟餓虎,割下身上的肉去解救鳩子,甚至用身上的血去餵飢餓的藥叉,他們都肯這樣修行,全都願意捨身去解救眾生,實踐慈悲,但是,現在呢?龍樹菩薩卻懷若崇高的志向,期待佛果,也慈悲芸芸眾生,我要求的是你的人頭。如果我的本願不錯,請你垂憐給我吧!」

龍樹說:「你說的不錯。為了慈悲眾生,應該不惜自己的生命。王子呵,你要明白我一死,你爸爸也會共赴黃泉,這樣行嗎?」

只見龍樹用乾茅葉自刎了。王子大驚地跑回家,稟告父王事情的始末。據說國王聽了哀痛而死。

雪山童子與薩埵王子,繼承尸毗的後代。

《大智度論》說:「好像釋迦牟尼佛自己所以能夠成為大醫王,在於他肯解除眾生的一切病苦,而不求名利,始終肯憐惜眾生。」

偉大的醫生替人治病的動機,完全出於憐憫眾生。身為醫生一定要懷有大慈大悲的基本心態,真正想治好眾生的身心苦惱才對。

醫學當然要依據這種精神,透過慈悲發揮出來,否則就等於謀殺病人,

如果只看病情,而不顧病人,顯然不是「醫學的勝利」,或「人類的勝利」。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5/4 上午 07:26:04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