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訪》中央大學地科院院長王乾盈:日本雙主震 全球「震」處高峰期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王乾盈強調,日本怕海嘯,台灣則較怕地震。 (記者羅正明攝)

記者黃以敬/專訪

日本三一一大震以九.○的規模寫下歷史紀錄,更引發大海嘯帶走近萬人的生命,甚至造成核能電廠災變,輻射塵越洋飄到八千公里外的美國加州,造成全球性震撼;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王乾盈指出,日本強震是一起罕見的海底「雙主震」,累積出現破紀錄的地震能量,而若以人類有限的地震資料去看三、四十年的地震週期,現在可能正處於一個地震的高峰期,因此不只日本,包括台灣、菲律賓、南美在內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國家,都必須提高防震警覺。

日震打破許多紀錄經驗

Q:日本強震規模九.○,打破了地震既有規則?

A:日本因東有日本海溝、南有琉球海溝,又有太平洋、北美、菲律賓、歐亞等四大板塊交錯,且交接點位於海洋,因此「海嘯型地震」很常見。但過去大多是規模七至八的海底地震,因此建築與電廠設計多只以規模八以下地震做耐震設計,這次地震發生太快且規模太強,打破日本一百四十年地震史,應可說是「千年大震」。

三一一強震前兩天,同一地點就曾發生規模七.三的地震,專家們都以為這就是主震,沒想到只是「前震」,預告更大地震將來臨。

美國地調所(USGS)有全球最綿密的地震監測網,蒐集數千個測站資料才確認三一一地震是長達一百七十五秒的規模九超級強震,而震度會如此之大、有如一萬多顆原子彈爆發,依最新震波資料來看,它應是罕見的「雙主震」,第一爆有一百秒、規模約七.九,隨即又出現七十多秒的第二震,兩爆的能量累積,所以規模上升到九,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最先發佈地震規模七.九,而後不斷上修十幾次。

二○○八年中國汶川地震也是雙主震,但它是陸地地震,過去學界也認為雙主震多在陸地發生,因陸地地層較硬、較密,一旦地震,較易連動其他地層錯動;但日本震央是在東北部外海,應是較鬆軟、易滑動地質,卻發生連環主震,也是罕見。

這次海底地震,太平洋板塊擠壓、隱沒到北美板塊之下,海底錯動面最大十七.五公尺,遠比九二一地震的十二公尺大很多,重災區牡鹿半島也向東位移近三公尺,代表板塊錯動面不僅位置淺、面積大,且是水平發生,所以板塊推向陸地的海水更是巨量,遠勝過去紀錄。

日本怕海嘯台灣怕地震

Q:台灣也會有海嘯型地震?需防範海嘯?

A:依地質條件,「日本比較怕海嘯,台灣則較怕地震」,台灣雖也鄰近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錯處,但是較年輕的海島,日本島則較老、岩層較冷較硬,台灣岩層則較軟、較易錯動,且板塊交錯面是在較深海底,海底地震要造成大規模海嘯的機率較小。

但依古文獻記載,台灣確曾發生過幾次海嘯,一七八一年的高雄海嘯,文獻記載「巨湧排空、水漲數十丈,近村人居被淹」,一八六七年則有基隆海嘯,「基隆城全被破壞。水向上冒高達四十尺…。」日本學者也曾在台東縣成功鎮深層土壤看到海水痕跡,顯見曾有海水倒灌到比海平面高二十多公尺的成功,淹沒原住民部落。

學者推估,當年高雄海嘯可能是遠地地震牽動,基隆海嘯可能是台灣東北部外海的地震引起。

台灣可能引發海嘯的海底地震,較常發生在東部海岸,台灣的地震八十%都發生在東部外海,因有板塊錯動,造成琉球海溝威脅。南部則有馬尼拉海溝,也有海嘯可能;中大學者最近推估,如果規模九地震發生在馬尼拉海溝,可能引發十至十二公尺海嘯,估計十三分鐘侵襲墾丁、二十分鐘可能就到屏東。

至於西部,台灣海峽過去雖在澎湖附近曾發生海底地震,但需注意的是陸地地震,一九○六年梅山地震、一九三五年新竹地震、一九六四年白河地震、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幾乎每三十年就有重大災情,相較於海嘯,台灣須更警惕於地震本身的危害。

海嘯核災全球皆受影響

Q:近年日本、紐西蘭、印尼都大震,全球地殼變化、地震變多?

A:西起阿留申群島,經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到紐西蘭,東岸則經北美、中美及南美,全長四萬公里的「環太平洋帶」,有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原就地震頻率高,全球地震超過八成都發生在此。近期印尼、智利、紐西蘭、日本接連強震,甚至日本火山衝出四千公尺火山灰,其實是可理解、預期。

以過去百年統計來看,強震頻率其實未明顯增加。不過,日本三一一地震是史上第五大,第一是一九六○年智利規模九.五地震,第二是阿拉斯加強震在一九六四年,以發生超大地震的時間來看,一九六○年左右是一高峰期,二○一○年又是另一高峰期,二○○四年南亞地震、智利另一起八.八強震、加上日本強震,這次高峰期,強震次數多、規模也大。

只是,相較於地質變化動輒是數十萬年週期,人類地震紀錄史太短,到底這次地震小週期要開始降低?還是攀向更高峰?學界都不敢斷言,只能提醒地震帶國家需保持警戒。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國家的天災,影響是全球性的,這次日本強震,關島、台灣、菲律賓、印尼、夏威夷等地都發出海嘯警報,尤其日本與南美洲大陸間海底沒任何阻礙,日本強震二十多小時後,太平洋對岸的南美洲也出現海水升高。此次台灣也預警可能會有海嘯,所幸琉球群島減弱日本南移的海流,虛驚一場。

事實上,一九六○年智利大震,海嘯越洋到日本造成兩百人死亡,也曾造成基隆一.一公尺海嘯。而南亞地震在印尼引發海嘯,澳紐也出現一公尺高浪,海嘯波動甚至分別東、西向環繞地球到另一端再相遇產生「共振效應」, 地球另一端的墨西哥因此出現二.六公尺高浪。

又如這次日本核能電廠的輻射塵,一週後也被吹向太平洋對岸、距離八千公里外的美國西岸加州,造成美國人驚慌。

防災預警監測須普及化

Q:面對天災,台灣可加強預警?提升防災?

A:所謂地震預警系統,台灣算是先進的,一九九○到一九九六年間,花很多錢鋪設近千台地震監測儀,日本還是向台灣學的。九二一大震後,日本學者到台灣考察,回國後將數百個地震儀增設到上千個。

這次日本預警系統其實有發揮作用,地震發生,核電廠就立即停機,主要災害是來自海嘯,海水損壞了供電系統等周邊設備,導致反應爐及燃料池的冷卻功能停擺。日本調查也發現,九成罹難者其實是溺斃,顯示在逃災途中遭遇海嘯。

「地震難預警、但海嘯是可預警的」。類似日本震央在海底三千公尺,海嘯時速可達七百五十公里的噴射機速度,到陸地則降到七十公里以下,但堆高的水牆推力反而更強,房舍都難抵擋。所幸海嘯常是在地震後十幾分鐘發生,有較多時間警報,民眾可往屋頂或山上等高處逃。只是台灣從沒這種防災經驗與演練,須儘速建立。

地震預警要提升,監測須普及化,台灣地震儀已達上千台,可在十秒內找到地震P波,並將警訊傳到遠方,但重要的是啟動「自動化控制設備」,讓核電廠停機、股市備存資料等,但這些多還付之闕如。

「防災不可能做到沒傷亡,而是盡力降低傷害」,防震要到何種程度?是最難的議題。

日本發生核災,國內朝野都希望提升核電廠防震與防洪,台電已邀集學者,要對核電廠附近斷層再做調查,核一廠較新隱憂是山腳斷層延伸,核三廠則有恆春斷層威脅,耐震、防水補強確有必要。

但這更涉及「經濟效益」問題,核電廠當然可提升防震係數到九級,但要花上千億,值得嗎?核電廠須蓋在海邊以利冷卻系統運作,人類也愛臨海而居,但海嘯動輒十幾公尺,防波堤又要蓋多高?這才是政府的最大挑戰,國土運用及海岸開發都需做整體考量。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