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淨化情慾版(Life論壇) → [轉貼]如何成為有效的助人者

您是本帖的第 300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如何成為有效的助人者
lin555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小飛俠
文章:1259
積分:1361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9月2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lin555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如何成為有效的助人者
如何成為有效的助人者

甯國興/輔大學輔中心老師
池仲玉小姐 整理

  目前社會上已形成志工服務社會大眾的風氣,這是非常好的,站在心理衛生的角度上來看,幫助別人時,我們也許不必花一分錢,但是卻可以讓他人在一段時間之後,獲得心靈上的安慰、平靜、舒解苦惱。在與對方談話之後,可能心中一些心結是可以被解開的。只是要助人的時候,我們也常會不知道該怎麼做,效果如何也不知道。當我們在心理衛生中心工作時,別人稱呼我為「老師」,後來我到學校教書,實際上比較,「老師」和「助人者」這二者的角色是一樣的嗎?在學校當「老師」時,別人把我當成一個專家,要傳授知識,『我講的是對的,你們一定要聽』,可是雖然我很賣力的在「教」,可是學生卻在打瞌睡,或一臉狐疑的離開,一點也沒反應。我感覺不錯,我把自己懂的專業知識該教的都說了,但是學生們不見得喜歡。顯然我們之間溝通的管道有些問題。我所想要告訴他們的,他們不一定有興趣,而他們真正想要知道的,我也不知道,所以也可能沒有告訴他們。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形成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樣子,我也不見得喜歡我所講的東西。又因為我是「老師」,他們可能害怕問我一些問題;或者是勉強接收我所講的,因為「我要考試」,抗,或不理我。若是以這種情形做一個「助人者」就大有問題了。如果別人有需要來找我求助,但是我若不知道他的問題、需要是什麼,那如何能夠幫助他呢?從我的工作經驗中,我發現身為一個心理衛生的輔導員,並非解答他人的問題,而是使求助者在其面臨生活困境的時候,能夠有個「可以商量的對象」,讓求助者覺得心情放寬一點,找到自己可能的出路;也使求助者了解到自己並非是「孤軍奮戰」的,彷彿有人能夠了解你的辛苦。如果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那助人的輔導員所要付出的,可能要比「老師」更多!助人者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試著去了解對方的困境,這一點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先達到「了解對方」的情形,後面的過程才能繼續下去,助人者必需真正看到對方「需要」的是什麼,又該提供什麼樣的協助。

  現在我舉個例子:有位中年的銀行家,他不論是在事業、家庭各方面都是頗令人佩服的,可是他十七、十八歲的女兒卻不那麼賞識父親,因為這位銀行家出於愛心對女兒的管教嚴格,因此青春期的女兒常常反抗而形成親子衝突。雖然有許多人幫忙勸這對父女,但都無法改善他們之間的關係。後來有位朋友介紹這位銀行家和心理衛生工作的輔導員談談。輔導員告訴他,對女兒的管教方式太過於限制孩子了,應該讓這青春期的女兒能夠更獨立自主些,但是父親卻認為自己是為了女兒好,為了社會、和輔導員爭論不休。直到有位輔導員和他談到事業上的成就,這位銀行家提到他自己是從其父親那裡學習到謹慎、負責、不輕易受人誘惑的堅毅個性,因此在事業上才會有很好的表現。輔導員於是告訴他,他的女兒似乎也從他身上學習到了這謹慎小心的優點,也是十分有原則的行事,相信她也是不容易受騙的。父親聽了這些話之後回家再仔細觀察,果然發現在女兒身上也看到了這些特點。只是父女倆人年齡不同,各有各的看法與堅持,這兩人互動關係中產生一些磨擦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不必追究誰對誰錯。但是這位輔導員運用了巧妙的另一種方式,去幫助這位父親看到:「女兒長大了」,這在溝通說服上本來就比較麻煩,但是她不是天生為反抗而反抗,她的固執本身另有其好處,只要溝通得當,她也並不見得一定要反抗。同樣的這位銀行家也是很有原則的,不會輕易的被說服,但是輔導員幫助他,用不一樣的眼光來重新看待同一件事,和心情也會不一樣。這時同一件事會變成「比較有希望」的,而不再是「困難處理」的。這個故事,可以當作一個助人的很好的範例。

  在我工作的經驗中,遇到許多的求救者,他們的狀況有幾種情形: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6 上午 08:31:28
lin555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小飛俠
文章:1259
積分:1361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9月20日
2
 用支付寶給lin555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1. 察覺到自己現實的樣子,想拋開表面形象。通常求助者有一些不為人知、害怕被人知道的部分。例如有位成年男子因某些因素可能移民出國去,但是年老的父母就卻是喜歡留在台灣。因此他可能「心裡有鬼」一方面對父母親特別孝順,另一方面又掙扎不已。他自己都有些不能接受自己,可是對另一種的生活又嚮往的很。他心中的事情不想讓別人知道,但是自己很清楚,他內心真正的想法與實際生活有些差距,但又沒有把握,當自己真正的想法曝光以後,別人能不能接受,因此產生某種程度的不安或是有點罪惡感。

  2. 想離開「應該」「必須」的路。再舉個例子,譬如當一個老師,別人或自己對這[老師]的角色都有些期待,如老師是[正派的]、[熱於助人的]。應該是對他人有益的。這些也許是社會文化所要求的規範,但也有些是自己願意去遵守的,但是仍然偶爾會想要[放假半天],暫時擺脫這個角色。或者他也嘗試去違抗這些[應該],但是產生良心上的不安。

  3. 不再想迎合期待。雖然我們知道有許多家人對我們的期待,同事、學生對我的期望せせ等。那我是否要做這樣的人?如此做也好,也可以是個受歡迎的人,只要他心甘情願。但如果不那麼心甘情願,而希望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那麼符合他人的期待,但卻有些身不由己。雖然不是完全否認他人所要求的,有一些也是自己願意做的,但能不能讓我自己選擇,而不是[一定]要這樣做。

  4. 不再想取悅他人。當我們自己做了一些選擇時,是不是可以不必害怕別人對我失望或生氣。好像才[放假]五分鐘,他人就迫不及待的要把我推回正常軌道、比較令人滿意的那一面去。上述幾點反映出求助者的渴望。

  5. 想自主、自我引導、自負其責。通常求助者渴望擁有自己,就是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來選擇自己所喜歡的。當然在扮演角色之時,仍有應該承擔的責任或應該要做的事。但能不能再有一些時間或狀況,由我自己主動去選擇。有時可以這樣,有時不必,而不需要完全牽就角色的扮演,只做我自己。這常是許多人所渴望的。

  6. 允許犯錯、允許多變化、欣賞變化。有些人剛開始學習做自己,比較不那麼在意別人的意思看法時,生活就變得較輕鬆自在,不像在演戲一樣,比較真實。當我疲倦時我就是這樣,當我脾氣不好時是那個樣子,當我很好,想幫忙別人時,又是另一個樣子。可能一天當中,每個時刻的樣子是不同的,它是隨著許多個別不同的狀況在變化的,不要指望我一直保持那個[標準]的樣子。這就[我]、[你們可不可以接納這許多不同的我的樣子]求助者有這些渴望,他們也開始試著這樣做,在生活中允許犯錯、允許一些之變化。

  7. 面對複雜、包容接納。他們不再要求絕對的安全感、穩定。而是了解[世事多變]。接納周圍環境的改變,天氣、事業、健康、心情,各方面都可以有一些變動,而不必去害怕它們的改變,害怕它的出問題。

  8. 接納自己、欣賞自己。他們如此做時,就會開始接納自己、欣賞自己、陪伴自己。在成功、失意的時候;在變化、平靜的時候,他們會比較能和自己在一起、陪伴自己。而不再只是以道德的眼光來批判,這是對或錯、好或壞、應該或不應該,不以結果來論英雄,而是很自然的懂得人生的起伏變化,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光明面和黑暗面。他也能努力的修行,而不是以強烈的罪惡感來支使他自己,而是盡他最大的努力來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做不到時他也會懺悔,但不再是以[很罪惡的]態度來生活,他能夠面對自己的[有限],[無能為力]的部分。能夠接納他自己。

  9. 接納別人。相對的他對周圍的人也能夠不再以批判的眼光來分辨。如[他做了不應該做的],[他是個很糟糕人]等,不再以批判眼光看自己和別人。

  10. 做自己、信任自己。當他能夠做自己、信任自己、他就是個比較自由的人。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6 上午 08:31:55
lin555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小飛俠
文章:1259
積分:1361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9月20日
3
 用支付寶給lin555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心理學的知識概念大多來自西方,西方社會比較強調自我的部分,擁有自我,但是這[自我],也是融入了對社會規範的尊重及接納,而並非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由觀念。當然在台灣東方人的社會中,比較重視群體生活,比較會考慮到別人對我的期望要求,這個角色所應該扮演什麼,什麼是應該要做的事。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好的輔導員所扮演的,可能不是[老師]的角色,而是[一個可以和他商量的普通人]。

(一)利他地專注在求助者身上

  他能夠理解求助者的狀況,可能這個人所做的事並不理想,不應該這麼做,但是他一定有他的原因,他有他的限度,他做[那樣]的事。因此需要理解求助者的環境、他這個人,在什麼狀況下,他做了他覺得不應該的事。如前例的年輕工作者想移民到外國。他的太太是希望移民的,而可能,他的事業在台灣也不順利,想到外國換個環境試試,但是另一邊有為人子照顧父母的責任,父母親年紀大又不懂外文並不想到外國。這時他同時面臨兩邊的責任,他雖然想要兼顧,但事實上不容易。這時若只以[應該留下來盡孝道],並沒有辦法完全說服他,他仍然想出國去。他心中也有這個部分,所以他會有罪惡感。而且他有家庭、事業另一種的需要。這兩種聲音會一直在他心中衝突,爭執不已,他的掙扎矛盾會一直存在著。一個好的輔導員是要去了解他的掙扎,而不是馬上告訴他,[你要如何去做]。若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這其中就出現了批判的決定。若告訴他應該先盡孝道,而他不如此做的話,就有個[不孝]的罪名加在他身上,反而更增加他的愧疚、罪惡感,而不是使他保持清楚冷靜的頭腦,自己去思考要如何做。若是被某種罪名壓著去做,那又會變成不甘願、不痛快的做。因此好的輔導員應先進入求助者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狀況。又如前述的輔導員說服那位銀行經理,[我了解你的固執、有為有守的部分。我把它當作的你的優點,而不是缺點,並且我看到你將這優點應用到事業家庭中。這固執運用在事業上是十分成功的;可是用在家庭中,卻使孩子十分不舒服。這固執是你個性中的特點,它有它存在的價值,只不過使用時,需要再加入一些其他的內涵,並不需要去否定這個性中的特點]。這是一位輔導員很重要的理解,否則可能會形成與求助者之間的辯駁。銀行經理認為對女兒的管教、操心就是愛,過去他所知道的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如此。

(二)設身處地的了解求助者所處的情境,需要行為、情緒、想法

  因此做一個好的輔導員第一步必須是對求助者關心、專注、去了解他的需要、去理解他的處境、他的感受、他的行為。有許多家庭主婦常有這種問題,她們常常是一個人扮演著許多角色,她是位母親、太太、女兒、媳婦,若又是個職業婦女有社會工作,那更忙碌。大家都在向她要什麼,她自己的生活常被分割了。若是她情緒不好時怎麼辦?罷工一天不煮飯?所以輔導員若能理解求助者的處境後,才不會那麼快的用道德觀點去分辨。

 

(三)尊重求助者的行為、抉擇、陪伴求助者的情緒感受

  另外,一位助人者對他人的行為、抉擇必須有某種程度的尊重。因為他認為那樣是最好的,他選擇以那種方式解決他的問題,那畢竟是他自己的決定。你也許聽了他說的,覺得好像不應該這樣也只能說到這裡。如果你直接告訴他,[那是錯的],好像拿根棒子要打得令對方心服口服去矯正他的錯誤,在這世界上似乎只有修行人才能接受這種訓練。一般凡夫是不容易接受的,雖然心裡也可能早已承認,但嘴巴上仍不願承認。因此適度的尊重求助者自己的選擇,雖然不是最妥當的,但是他有他的道理去做那樣的選擇,暫時是最好的。他有他的情緒、想法、行為,輔導員只是在旁邊陪伴著他。很多求助者情緒來時,根本是有理說不清的。如求助者想哭時,就讓他安心的哭吧!這就是一種[陪伴]。常常一個人自己哭還能忍受,可是有個人在你面前哭,就不容易忍受。他哭的讓你心亂亂的,不知道該做什麼,所以很希望他不要哭,又很想走開卻不能走開。坐在他旁邊,只好說:[別哭了,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再想它了。]這時[陪伴]就變成了[勸告]。可是通常越勸越糟,可能他還覺得不甘願,情緒被中止分段了,也拉長了時間,若能一次解決較好,因此在求助者情緒最紛亂波動的時候,你無法告訴他一個錦囊妙計,或是一個[最好的]人生真諦,馬上使他領悟。因此輔導員就只需要尊重他、陪伴他,在整個過程中,由他自己慢慢走出來,自己去做選擇

(四)真誠客觀的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陪伴的過程,使求助者不知不覺的採納輔導員的建議。特別強調是在[不知不覺旳情況中慢慢加進去的],而不是像[老師]那樣[灌]進去的,如滿滿的茶杯再也加不進一滴水。因此等求助者哭完,茶杯倒空的時候,也許才能添加新的內容。這是助人者的過程中,比較重要的部分。

(五)肯定對方、表達自己、做雙贏商量討論

  此外,身為一位助人者,我以前所受的教育,研究所得的經驗,或其他知識方面的訓練,使我還能在陪伴之餘,再提供一些什麼,我也應該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見解提供給求助者。當求助者提到自己的情緒、經驗想法時,我也有一些理解後不同的觀點,我願意與你分享。在其中並沒有強調,誰的看法是一定對的,你選擇那麼做,一定有你的原因,和做事的背景。同樣的,以輔導員,一個外人的角度,也看到了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想法,提供給求助者參考,助人者也可以表達自己。透過分享的過程中,比較可以有雙贏的討論,雙方都不覺得吃虧,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他有機會去理解,他那樣做,行為的結果是錯的,但是他有他的原因,而不是天生壞胚子,喜歡做壞事。他和世間人一樣有七情六欲,在受到外界環境引誘下使他做了那樣的事。他還是會受到法律、因果的制裁,但是不必為這事一直耿耿於懷,好像不能放過自己。我理解當時為什麼那樣做,也知道以後也儘量不那樣做。這麼說時,代表這個人並沒有很大的把握,以後一定不會做。這就是一個人的限度,因此需要去理解對方的限度。在透過這樣的討論之後,往往會產生比較好的結果。到後來他比較清楚,是他自己選擇的生活,而不再是被要求要那樣。當他是主動選擇的方式時,他的甘願、主動會比較多,而不是被迫的。若是被迫時去做,只是害怕被處罰而已,但若是主動選擇的,累壞了也高興,這是不一樣的。因此透過這樣的商量,他內在的智慧才得以發展,他能較清楚未來自己的路在那裡。

(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7/6 上午 08:32:26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1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