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您是本帖的第 68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這是淨土宗必須討論的一個問題,因為大家都是願意享樂的。極樂世界很好,如果是為了享受安樂而願生極樂世界,這樣能不能去呢?

這裡有兩個答案:

第一個說能夠往生,底下列了六條文來解釋;
第二個說不能往生。

兩個答案都是我們的祖師講的,先來看第一個。

一、能生

能往生有什麼經文的證據呢?

1.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首先引用的是《往生論》中的這兩句話。

這兩句話要看曇鸞大師的解釋才比較清楚,曇鸞大師解釋說,所謂「梵聲」是指極樂世界、極樂國土的名字;「悟」是讓人可以得到淨土的利益;「深遠」是指能夠究竟廣大利益眾生;「微妙聞十方」,讓十方眾生都能得到這個利益。

曇鸞大師對此還解釋有兩句話:

2.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

「若人」就是一般的人,不管任何人。

「但聞」,只要聽到安樂淨土的名字,聽說淨土是安樂的,感覺很好。

「欲願」,誰不願意到安樂的地方去,誰願意死了就要下地獄受苦呢?

「亦得如願」,這樣的人,他就可以如願,就可以往生。

「此名悟物之證」,「名」就是極樂、安樂淨土這個名,「物」就是眾生,「悟」是使動用法、使眾生開悟。眾生聽到這個名字,就發願往生,這就是開悟 了,而且能夠往生也就證悟了,這就是一個證據。所以「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聞十方」是聞而使之開悟的意思,讓十方的眾生聽聞而能悟得深遠,這是極 樂淨土、極樂國土國名的功能和作用。

3.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你看,說得非常清楚,跟上面一句一樣。只是聽說極樂世界很清淨,沒有三惡道,沒有惡人,沒有惡處,不用輪迴,也沒有生老病死苦,沒有夏天熱、冬天冷,沒有貧富懸殊,也沒有美醜好壞的景象,人人都是無量光、無量壽,自在安樂,就「克念願生」。

什麼叫「克念願生」呢?就是說下定了決心,一旦發願就永不退轉,肯定要去往生。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聽到極樂世界這樣好,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去往生,這樣的人「亦得往生 」,也能夠往生。像「即入正定聚」,當下就是不退轉。

「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表示極樂國土的名字就可以度眾生了,就像佛度眾生一樣。也就是說,聽說極樂國土清淨安樂,願意去往生就可以往生,這是國土名字的功能、德能、功效。

「安可思議!」這樣怎麼可以思議呢?我們現在經常聽說哪個地方很富有,可聽到之後自己還是很窮;如果聽到哪個地方很富有,自己馬上也跟著富有了,那這個地方就很厲害了。

但這樣的地方在這個世界不存在,不要說聽到,就是跑到那個地方,比如香港,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或者跑到哪個很富庶、富得流油的地方,可出來還是窮光蛋。這樣就叫「虛作」,不是「不虛作」,虛作不能住持。

極樂淨土的名字就不一樣了,聽到這個名字就可以去往生,而且往生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不是充分說明只要聽到極樂,「為樂願生」,就可以往生嗎?

再舉韋提希夫人的例子。

4.韋提希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

《觀經疏》裡說「韋提希夫人真心徹到」,因為她被兒子關押,受這樣的苦,所以當她聽說有無憂惱處——極樂淨土的時候,她就一心嚮往。她的真實心、真願意往生的心是徹底的、到位的,沒有絲毫虛假,叫「真心徹到」,也就是「克念願生」的意思。

「厭苦娑婆,欣樂無為」,厭離娑婆的苦境,欣求極樂無為的涅槃界,不就是為了厭苦欣樂嗎?

最後的結局呢?「永歸常樂」,「常樂」就是涅槃界,決定往生,一歸永歸。

接下來的這段話,在《觀經》的第三觀地觀當中:

5.《觀經》言:

汝持佛語,
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這也很明顯,「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我們都很苦惱,被苦惱所逼迫才想脫苦,只要想脫苦的人,跟他說「十六觀門」就可以得利益。這也是為了離苦、脫苦而求樂可以得到往生利益的證明。

6.《觀經疏》言:

簡機堪受堪信,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
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
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
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何以故?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
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
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
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觀經疏》裡這一段也可以作為證明。

「簡機堪受堪信,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總之,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為了厭苦而求生樂的境界,這樣的人也可以往生。勸這樣的眾生求生淨土趨向無上菩提,反而是乘上了諸佛的大悲本願。

另外,在《觀經疏》裡還有一段話,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憫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說明這個法門就是為了救度苦惱的眾生,特別憐憫常沒常流轉的、常在三惡道的眾生,為他們開說淨土法門,勸他們回歸西方極樂淨土。這豈不是說明「為樂願生」也能夠往生嗎?

二、不能生

但是接下來又有兩句,也是《往生論註》裡的,說「為樂願生」不能往生。

《往生論註》言:

1.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
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
亦當不得往生也。

2.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
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
豈有得理!

第一句,「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也就是說,如果不發無上菩提心,只聽說極樂國土很快樂,受樂無間,就為了快樂而願意去往生,這樣應當不能往生。這不是唱反調了嗎?

底下還有第二句,「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這個愚癡的人(指誹謗正法的人)貪淨土安樂,到底他能不能往生?回答說:這個愚癡人既然誹謗佛法,認為佛法是假的、騙人的,不認為有佛、有菩薩、有淨土、有六道輪迴,他怎麼會有願生佛土的道理呢?

退一步說,這個人「但貪彼土安樂」而願往生,這種假設也是不成立的。為什麼呢?「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有水才有冰,有煙才有火,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能求得到嗎?求不到。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不承認有淨土的存在、有佛菩薩的清淨功德存在,這樣等於是斷了水、滅了煙,斷了水要求冰、滅了煙要求火,是求不到的。

用這兩個比喻來說明,誹謗正法的人貪彼土安樂是不能往生的。

3.以能生為正

這樣就有兩種說法,那到底取哪一種呢?「以能生為正」。就是說,只要聽說國土安樂,願往生就能往生,以這種說法作為正意。為什麼呢?

救苦故,攝凡故,極樂立名本意故。

第一,「救苦故」。這個法門本來就是大悲救苦的法門,所謂「諸佛大悲於苦者」,救苦的人不就是為了使他們離苦得樂嗎?

第二,「攝凡故」。這個法門本來就是攝受凡夫眾生的,凡夫眾生本來就是這種秉性,就是為了離苦而求樂的。如果說這樣不能往生,要發起多大、多高尚的心才能往生的話,人數就很少了。

第三,「極樂立名本意故」。極樂世界之所以叫極樂世界,它的目的在哪裡?本意在哪裡?不就是讓我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嗎?就是讓我們在苦樂對比中欣求極樂的,這就符合極樂立名的本來意涵。

這三點是從道理上來說明的。如果看事實的話,《往生傳》裡,古往今來很多人,其實就是聽說極樂世界好,然後就念阿彌陀佛求往生,他們不都往生了嗎? 發大菩提心的也有,但那是少數人;多數人,像我們去助念的那些人,有的連什麼是菩提心都不知道,甚至連菩提心的名都聽不懂,但往往這樣的人走得很殊勝。

你看那些念佛的老太太,聽說極樂世界好,不用受苦,她們也不強求多麼好,說只要讓她們去,到極樂世界給阿彌陀佛掃地都可以。甚至有的人說,「我丈夫已經到那裡去了,我也願意去」;或者說「我兒子去了,那我也去」,就為了跟她丈夫、兒子團圓,她也往生了,哪裡有發菩提心啊?她們就只是有一個很簡單、很 樸素的概念。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也能看得到,往生淨土並不是要求那麼高的。

4.說不能往生之原因

說不能生者,為勵上機發大心,為斥有人非求佛法樂。非水冰。內樂、外樂、法樂樂。

那為什麼又說不能往生呢?祖師說法都是有其用意的。

第一點就是「為勵上機發大心」。表示這樣是對機而說的,是要勸勵上等根機的人發大菩提心,所以在講到發菩提心的時候就說,如果不發菩提心的話,「亦當不得往生也」。這是對能夠發菩提心的人做的一個殊勝的勸諭,並不是說一切人不發菩提心都不能往生。所以它的語氣比較含蓄,說「亦當不得往生也」,是對那個可勸的人相勸的。

有的人根本就發不了菩提心,比如臨終之人,「地獄之火,臨臨欲入」了,那就不勸發菩提心了,呼爹叫娘般念佛求往生就可以了。

善導大師對此也有解釋:

三界眾生無智慧  惛惛六道內安身
諸佛慈心為說法  聾盲抵突伴不聞
忽爾無常苦來逼  精神錯亂始驚忙
萬事家生皆捨離  專心發願向西方
彌陀名號相續念  化佛菩薩眼前行
或與華台或授手  須臾命盡佛迎將

這不是典型的臨時抱佛腳嗎?「忽爾無常苦來逼,精神錯亂始驚忙」,這時才「萬事家生皆捨離,專心發願向西方」,哪裡有發菩提心啊?但是這樣就可以往生了。

說不能往生的第二點原因,是要斥責有人非求佛法之樂。愚癡的人容易生誹謗,因為他不相信有極樂世界、清淨國土的存在,而且他求的都是五欲之樂,不是佛法之樂。聽說安樂,他可能想那裡可以好吃好喝,能夠為非作歹、盡情造罪,這樣願意去。那他會去什麼地方?哪裡能到極樂世界,他到的地方就是要造罪造業的 地方,不可能到淨土去的,因為他求的不是佛法之樂。

至於說一般的人,他認為在娑婆世界太苦了,極樂世界很安樂,所以願意去極樂世界。因為他對人世間種種的苦已經徹底地厭棄了,所以他求的樂就是佛法之樂。

樂有三種:內樂、外樂、法樂樂。「內樂」就是我們身心的禪定之樂;「外樂」是外在的五欲之樂,色受想行識、財色名食睡,一般人貪圖這些;法樂樂是由法所生起的樂。

一個再怎樣愚癡的人,即使他不瞭解很多佛法的名相,但是他真正像韋提希夫人一樣「真心徹到,厭苦娑婆」,那他心裡面是有佛法的。他對娑婆世界確實厭離了,不想求娑婆世界的長壽富貴,這個世界的一切都不願意求了,只願意求生西方淨土,這樣的人是知道佛法法樂樂的。他所求的就不是世間之樂,而是佛法之樂。

所以,曇鸞大師在這裡要破斥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能發而不發大菩提心的,勸諭他們發心;第二種是非求佛法之樂的人,就是誹謗佛法的人,這樣的人當然不能往生。

可是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欣求佛法,並在此基礎之上求生安樂,這就是「國土名字為佛事」,決定都能往生。

所以我們看佛的經典,看祖師的解釋,一定要通達,不然的話,有人就拿來書本說「你看,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是曇鸞大師白紙黑字明確寫到的」。

我們一看,是啊,「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這不明確寫了嗎?但是前面又說「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好像這兩句話有矛盾,我們就會被搞糊塗,實際上它們並不矛盾。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1/29 下午 05:28:0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12/18 上午 08:17:59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慧淨上人


前面說到,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即是菩提心,那麽假設有人念佛,只是為了逃避到極樂世界,或者認為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想到那邊去享樂,根本沒有菩提心的內涵,這樣也可以嗎?

 

這樣也是可以的!

    

因為只要念佛往生到了凈土,自自然然就會有菩提心,就會成佛,廣度眾生。

   

《往生論注》就有一個比喻,不管長江、黃河、或其他的溪水,也不論這些水是清凈的、污濁的,一旦到了大海,就和海水一樣的味道。

    

意思就是說,十方眾生的根機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同樣都會發菩提心,都一定會成佛、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我們凈土宗的宗旨,就是: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凈土   廣度十方眾生

 

這個就是第十八願的內涵。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1/29 上午 05:36:15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25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