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您是本帖的第 40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Terminator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風清揚
文章:2075
積分:2316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3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Terminator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作者:000 (台灣)


在寺院里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寺院里新來了一位義工,一開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幫忙,做了幾天,她一會兒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會兒又嫌一起工作的義工偷懶,要求換工作。後來安排她到圖書館裡幫忙,她做了沒幾天,又開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來借書的人沒有素質,總是亂放圖書。於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門口負責衛生,沒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遊客亂扔煙頭,嫌孩子亂丟食品袋……最後,她帶著一腔怨氣找到方丈,要求重換工作。


方丈聽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後,問她:「你為什麼要到寺院來做義工?」她答:「我想學習佛法。」方丈又問:「學習佛法為了什麼?」她想了一想,答:「學習佛法是為了做一個佛那樣的人。」方丈微微一笑,然後寫了幾個字送給她,讓她悟了之後再來。


方丈寫的字,義工拿給朋友看,原來是一句偈語:「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義工請教偈語的意思,於是朋友告訴她這是六祖惠能《壇經》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說一個真心想學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凈的,是看不到世間的是非人我的。義工辯解說:「我的心很清凈啊,所以我才會看到他們的很多不對。」朋友只好又解釋說:「這個『不見世間過』是讓你不要執著於別人的過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裡、口裡,不起怨惱,不四處傳播,而是先要自己做個好樣子,然後再以悲憫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來幫助別人改過。」


聽到此,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個染布的師傅,同時收了兩位學徒。不過他為學徒立下了一個奇特的規矩:每個月底,學徒都要對他說兩個字。

  

第一個月月底,師傅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飯香。」學徒乙說:「食劣。」

  

第二個月月底,師傅依然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覺穩。」學徒乙說:「床硬。」

  

第三個月月底,師傅又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活輕。」學徒乙說:「事多。」

  

第四個月月底,當師傅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學徒甲回答:「想學。」學徒乙卻說:「告辭。」

  

看著學徒乙揚長而去的身影,師傅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心中有魔,難成正果。」

  

結果,不出師傅所料,學徒乙此後又學過不同的技藝,但都未成功。而學徒甲卻繼承了師傅的染技,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顯而易見,染布師傅所收的兩個弟子,學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間過」,由於這個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見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極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穫那些怨懟,最終不得不辭別而去。而學徒甲則是個樂觀的人,在他眼裡,世間是沒有什麼欠缺的,飯食粗糙一些沒關係,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沒關係,只要睡得安穩;活計再多再忙,只要想學習都不會成為負累一


  「不見世間過」,「不見」,不是看不見,也不是聽不見,而是看到聽見,但是由於心是清凈的,所以不執著、不計較、不放在心上。「世間」,不單單是指人世間,還包括動植物、社會、物理世界等。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有種種不凈,即是所謂的世間過,而佛視此世界如凈土,所以佛不見世間過。可以說不是大路不夠寬廣』而是你的思想不夠包容;不是鮮花不夠鮮艷,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陽光不夠明媚,而是你的心靈太陰霾。

  

正如藕益大師在《示曇生方丈》中所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達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以所歷位,無非無外之法界也。知皆即法界,自無人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則富貴能淫之,貧賤能移,夷狄患難能屈之矣。孟子論素位而行,則日,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門,則日,人如來室,坐如來座,著如來衣。要之皆不為物轉,方能轉物也。

  

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就是指見或不見世間過,其根源都是我們的這顆心,如果心是清凈的,是善的,那麼我們所見的就都是好的;如果心是不凈的,是惡的,那麼我們所見的就都是丑的。所以一切人_切物的是非差別都是緣於心的意識,而非外在的境緣。《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其中的「觀」,就是強調要向內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過失。查看我們自己的心,檢點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看到別人的不善處,我們也要回過來反省下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生活中,「不見世間過」其實就是要我們學會以寬容和大度來包容一切,對於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計較,放下取捨。當代著名高僧星雲大師的《星雲禪話》中有這樣一個事例:

  

佛光禪師對徒眾一向慈悲有加,尤其有關疾病醫藥、參學旅遊、教育留學,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設施,無不考慮周詳,督促常駐執法者要供應大眾弟子衣食無缺,達到僧團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會計的師父拿來一疊請款收據,皺著眉頭對禪師說:「師父!最近住眾們患牙病的人特別多,牙疼雖然不是大病,痛起來的確很難受。常住盡量給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醫藥費非常昂貴,一個人補幾顆牙,動輒萬千金額,實非常住所能負擔。」

  

「不能負擔,也要設法負擔。」禪師堅持他的意見。

  

會計又說道:「這些人受了常住恩澤,不但不知回報,說些好話,反而批評常住,不滿常住,依我看犯不著為他們出這筆冤枉錢。」

  

佛光禪師自言自語般地說道:「這些人口中雖然說不出什麼好話,但是卻不能不為他們裝一口好牙!」

  

以常理來說,佛光禪師這種做法可以被稱讚為以德報怨,但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不見世間過」,佛光普照,既照在好人頭上,也照在壞人頭上,所以禪師才會這樣無差別地對待一切眾生。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既是惠能大師悲心切願的真實教誨,也是引導我們契人佛菩薩境界的真知灼見。期待大家都能如實觀照,如實受用。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8/22 上午 11:17:43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201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