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索達吉堪布:化解壓力的五大方法

您是本帖的第 132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索達吉堪布:化解壓力的五大方法
Big-sam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蝙蝠俠
文章:779
積分:808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9月13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Big-sam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索達吉堪布:化解壓力的五大方法
作者:索達吉堪布
化解壓力的方法有許多,大致可分為兩類——消極迴避法和積極化解法。
前一種方法,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比如,找個善解人意的朋友,當面或者打電話向他傾訴一番,然後對方安慰安慰自己。或者閱讀一本愛不釋手的書,在此過程中忘卻壓力。或者外出旅遊一段時間,身處美麗的大自然,煩惱也會頓然消失。或者聽聽音樂,沉浸在動聽的音樂中,將煩惱一掃而光。
這些迴避法算好的,還有不好的。比如,用酒精麻痺自己,以期暫時忘掉壓力。或者去一些喧鬧、不清淨的場合,通過感官刺激來釋放壓力。
迴避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一段時間後,我們又不得不重新面對現實,所以這種方法意義不大。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積極化解法,這些方法大多出自佛法。依靠這些方法,許多人有效調整了身心,同樣面對壓力,表現得與他人截然不同。
(一)換個角度看問題
壓力其實並不都那麼可怕,如果換個視角,壓力甚至會給我們帶來利益。
我們面臨的壓力有兩種——正常的壓力和過重的壓力。正常的壓力並非壞事,它對人的成長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學家發現,在人的能力當中,25%是自己開發的,75%則是被“擠壓”出來的。
如果毫無壓力,人往往會渾渾噩噩,如此一來,就很難有所成就。在一所學校,如果老師沒有授課的壓力,不一定會認真專研業務,如果學生沒有考試的壓力,也不一定認真學習。
心理學提到過一種“拍球效應”——拍球時用力越大,球就跳得越高。其寓意是,承受的壓力越大,就越能激發潛能。因此,出於成長的考慮,我們需要給自己適當施加壓力。
對此我深有體會。雖然沒有人強迫,我卻不顧辛勞堅持講課,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有了講課的壓力,我不得不努力學習,如此一來,自己的智慧就不會停滯。
所以大家不必太害怕考試,在考試的壓力下,你們現在不得不刻苦學習,有了年輕時的付出,到了晚年有些知識還會記憶猶新。
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為了應付考試,我經常跑到河邊拼命複習。當時覺得很苦,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付出確實值。
當然,對於過重的壓力,則要及時予以化解,否則自己很可能被壓垮。不過要提醒各位的是:人生本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失敗和挫折未嘗不是件好事,即使跌倒了,也要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二)樹立三世因果觀
佛教認為,每個人都存在前生後世,今生所感受的苦樂,一部分取決於前世的業,還有一部分取決於今生的行為。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對眼前的得失就會看得比較開,不會給自己增加無謂的壓力。
對此,有些人可能不屑一顧:“別開玩笑了!前生後世沒有科學依據,年輕人信這一套,未免太可笑了吧。”
這種論調看似理直氣壯,不過,它恰恰是錯誤的。
佛法如大海,在佛法開顯的真理當中,直到今天,也僅有少部分為科學家所認知,大量未知領域尚有待於科學家去認識。
拿前後世來說,這本是佛教最基礎的觀點,眾多科學家卻對此一無所知。由於唯物論的影響,許多科學家執著意識是大腦的產物,認為生命是從父精母血中產生,頑固地否認前後世的存在。其實,在科學的最新發現面前,這些陳舊的觀點早已站不住腳了。
著名醫學家約翰•艾克理說:“在人的身體內確實有非物質的心識、意識,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這種東西隱藏著。在胚胎時期或極年幼時,這種'自我'就進入到人體內的大腦之中,它能操縱大腦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腦掌控電腦一樣。人所擁有的這種無色、非物質的意識,可以指揮、控制屬於血肉之軀的大腦,它能讓大腦中的相關神經細胞從事在它指令下的具體工作。這樣的非物質形態的'自我'或心識,在大腦死亡之後依然存在,並仍擁有生命活動的形態,而且可以永生不滅。”
美國加州工學院的史柏理博士也認為:“人們所謂的'自我',實際上是超越物質並且非常嶄新、重要的一種非物質,它只出現於復雜分層結構組織的肉體大腦中,並實際控制大腦每一部分的活動。”
大量事實也證明,意識和大腦並非一回事。最近幾十年以來,科學家發現了許多沒有大腦的人和動物,這些眾生同樣有意識和感受,這足以推翻意識是大腦產物的觀點。
在中國,許多人奉科學為圭臬,可這些人萬萬沒有想到,科學的最新觀點居然與佛教不謀而合。因此,如果不承認前後世,認為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出生就像雨後忽然冒出蘑菇,死亡則如同灰飛煙滅,這種人可以說既不懂佛教,也不懂科學。
除了科學和宗教,在東西方哲學中,也有對前後世的闡述,大家可以看看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講的。
人如果有了前後世的觀念,遇到挫折就會有思考的餘地。一個居士曾對我說:“我失去了自己至愛的人,這是命運給我上的一堂課,它以刻骨銘心的方式告訴我:今生的恩愛離合,一切無非是前世的因緣。”
相反,由於不明此理,許多人死死抓住貪執之境不放,結果就像以手握沙一樣,握得越緊,沙子流失越多,最終不但一無所獲,而且增加了自己的不幸。
遺憾的是,現在學校只重視ABC、數理化,不要說三世因果,連如何孝敬父母等做人的道理都不教。這就是現代教育的誤區。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對於人的成功,專業素養只起15%的作用,非專業素養(諸如為人處世之道)則起到85%的作用。
所以我建議:學習專業課程之餘,大家也要掌握一些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識。
(三)培養滿足感
許多壓力都源自不滿足。從生活本身來講,我們並不需要太多,住房經濟適用即可,乘車國產就夠了。可人們總是貪心不足,房子一定要高檔豪華,車子一定要進口,結果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一個人幸福與否,和物質條件並無必然關係。我們看藏地的農民,他們的生活再平常不過了,每天在田裡打理莊稼,吃的是簡單的農家飯,可他們臉上卻時常露出燦爛的笑容。
相較之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則不同了,雖然物質極大豐富,住的是豪宅,開的是靚車,穿的是名牌,心頭卻總縈繞著一大堆憂慮。
提起農民的幸福,我想到一個故事。乾隆爺下江南時,曾問一個農民:“你覺得普天之下,何人最快活?”農民說:“自然是皇帝了。”乾隆問:“何以見得?”農民說:“你想,皇帝出門是八抬大轎,衣服右兜里有吃的,左兜里也有吃的,這還不快活嗎?”
還有一個故事。六十年代,有記者採訪鐵路工人:“你覺得將來實現共產主義後幸不幸福?”工人說:“當然幸福。”“為什麼?”“那個時候,天天有大米、白面吃,紅糖、白糖也隨便吃,難道不幸福嗎?”
這些故事也許是笑話,蘊含的意義卻值得我們深思。
前幾天,我看到莫言自述其創作生涯的一段話:“1957年,我家來了個大學生鄰居。這個大學生說,他在濟南的時候認識一個山東省比較'腐敗'的作家。這個作家'腐敗'到什麼程度?一天三頓吃餃子。那時我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餃子。我當時就問:'叔叔,如果我將來寫出一本小說來,是不是能一天三頓吃餃子?'所以,我最初對文學的夢想,就是衝著一天吃三頓餃子開始的。” 我對莫言的話很有同感。小時候,每到冬天我就盼著過年,不為別的,就是想得到幾顆糖。每次得到糖,自己都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歡喜,很久都不捨得吃。
現在的人或許覺得這都是神話:“不可能吧?過年有餃子吃,有幾顆糖吃,就那麼幸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是結論:幸福是一種基於內心的感受,倘若內心沒有滿足,物質條件再優越,也不會有幸福感。
現實當中,有許多富裕卻不滿足的人。1993年我去美國訪問,當時美國家家有洋房汽車。在我看來,美國人應該滿足了。可事實剛好相反。我曾聽到一對美國夫妻私下商量:“鄰居都有飛機了,我們怎麼辦呀,什麼時候也買飛機吧?”
佛教常說“放下”,這裡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放下,絕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放下過分的貪求。要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過分貪求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隻狐狸徘徊在葡萄園的籬笆牆外,饞得口水直流。它餓了三天三夜,瘦得前心貼後背,才鑽進籬笆牆。到了葡萄園裡,狐狸大吃特吃,身體又胖了起來。心滿意足之後,狐狸才發現出不去了。沒辦法,它又餓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才鑽了出去。最後狐狸感嘆道:“空肚子進去,又空肚子出來,真是白忙一場啊!”
其實人何嘗不是這樣?赤條條來到人間,又兩手空空前往後世,曾經擁有的一切都不得不留在身後。
明白此理後,大家對生活要抱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達態度,放下過分的貪執,如此一來,許多煩惱就無從生起了。
說實在,我們的煩惱大多是自找的。有一個心氣很高的大學生,他給自己訂了一個擇業標準:世界500強企業,月薪八千至一萬。因為目標過高,好久都沒找到工作,他為此悶悶不樂。後來朋友勸他:“要求先別太高,從月薪兩千做起,等有了基礎,慢慢就會好起來。”他聽從了勸告,結果很快找到工作,心情也隨之好了起來。
可見,只要有了隨緣的心態,許多無謂的痛苦都可以避免。
不過我也要提醒大家:人世間本來就充滿缺陷,身處這種現實,想完全免於痛苦是不可能的。
拿人的一生來說:小時候有學業的壓力,走上社會後有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晚年又有健康問題,即使沒有明顯病症,身體也會逐漸衰老。
如果我們了解了世間的真相,就會比較易於接受痛苦,痛苦的感受也會自然減弱。
(四)展現利他心
有個成語叫“助人為樂”,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幫助他人過程中,自己的痛苦能明顯減輕。所以,如果你感覺壓力比較大,就趕快幫助他人吧。
有人或許會說:“我沒錢,怎麼幫助他人?”這種疑慮是沒必要的。幫助他人不一定需要錢,只要有一顆善心就足夠了。
美國暢銷書《29件禮物:一個月的布施如何改變你的人生》中講到: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加州的沃克女士患上了神經系統疾病,百般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沃克遇到一位非洲的傳統醫生,醫生給她開了一份奇怪的“藥方”——29天內捐贈29件禮物。沃克感覺很為難:“我連床都不能起,怎麼給別人送東西呢?”醫生啟發說:“禮物不需要是物質的,說一些關愛的話語也算禮物。”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沃克開始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布施。29天后奇蹟出現了,她的健康明顯好轉,工作和生活也開始步入正軌。
和沃克女士一樣,許多人本著一顆善心,投身於幫助他人,最終帶來的都是對自身的救治。
利他心是治愈痛苦的無上妙藥,大家應當培養這種善心,並在生活中將其發揮出來。在此過程中,不一定付出多少金錢和實物,哪怕為別人做一件小事,說一句關心的愛語,甚至獻出一份善意的表情,都是可以的。
相反,對自我的愛執則是痛苦的根源。這一點不難理解:看看人們的眼淚,除了真正的菩薩和奉獻者以外,大多都是為“我”流的,很少是為他人流的。
有些女孩特別愛哭,她們是為非洲的飢童哭泣嗎?是為遭受颶風的美國人哭泣嗎?恐怕不是。她們哭泣,原因不外乎如此:“你為什麼對'我'不公平?”“你為什麼對'我'不好?”……
在佛教中,利他的善心被稱為慈悲心,這種善心對人類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慈悲心,不管走到哪裡,別人都會對他敬而遠之;而如果有了慈悲心,不論身處何方,都會得到別人的恭敬和愛戴。
慈悲心具有永恆的價值。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種思想,時至如今,許多思想已被淘汰,而慈悲的理念不僅沒被淘汰,反而愈加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應該想盡辦法生起慈悲心。
(五)體解空性
2500年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說了萬法皆空的道理,如果我們對此有所領悟,就能從根本上化解壓力。
何為空性?以智慧深入觀察時,我們便會發現,世間的一切,包括親人、地位、名聲、財產,都是虛幻不實的假象。生起這種見解後,進而安住於其中,一切壓力就會銷聲匿跡。
認識空性有兩種途徑:一是學習般若,通過理論認識到萬法都是虛幻不實的,就像電影《黑客帝國》展現的那樣,整個世界是一個虛幻的程序;二是坐禪,讓心安住下來,進而體會到心性本空。
作為沒機會系統聞思佛法的人,後一種方法比較適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每天禪修一會兒,每年也可抽一段時間參加禪修訓練。現在不少高校有禪學團體,如果有興趣,不妨去這些團體體驗一番。
可能你們不知道,很多成功人士都熱衷於禪修。“蘋果之父”喬布斯便是一例。喬布斯曾跟隨一位日本禪師學禪,當他面臨人生選擇而舉棋不定時,禪師向他講述了“風動幡動”的公案。
“風動幡動”是禪宗的著名公案。《壇經》中記載,一日風吹幡動,兩個僧人展開辯論,一人說是風動,另一人說是幡動。二人爭執不下。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如果沒有佛法基礎,會很難接受這種說法,但事實上,六祖的說法有其甚深意義,這就是佛教“萬法唯心”的道理。講得簡單點,當你對某人印像不佳時,對方的一切所作都是壞的,如果你的看法變好了,對方的一切所作都是好的。再比如,當你心情不好時,看到桂林山水也沒什麼感覺,心情好的時候,看到一般的景緻也覺得很美。
通過禪修,喬布斯領悟到許多禪的妙理,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他始終以一顆禪心去工作,結果收穫了許多天才的創意。
接下來,我要向大家介紹兩種禪修的方法:
1.在前方擺一尊佛像,身體端直,雙腿盤坐,兩手結定印,專注凝視佛像。凝視一會後,閉目觀想佛像。當印像模糊時,再睜開眼睛看佛像。
2.何者皆不緣,安住下來返觀自心。直接觀察心的本性——心是什麼顏色、形狀,或者尋找心在哪裡——在身外還是身內?如果在身內,又在哪個部位?如是反復觀察,最終認識到心不可得。生起這種覺受時,就安住於這種境界。
禪修不僅是證悟的基礎,也具有現實功效。一方面,禪修可以調節心態,心態調好了,再大的壓力也不會把自己壓垮。另一方面,如果想事業有成,也可以藉助於禪修。前面提到的喬布斯就是一個典型。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也是藉助禪取得成果的典範。他曾說:“像我這樣才能的人,世界上比比皆是,我之所以能成功,關鍵一點就是對禪的領悟。”
聆聽松下幸之助的話後,有個禪學家總結道:“不通禪理,生活乏味;不明禪機,難成大業。”
以上,我即興談了一些自己的淺見,但願對各位有所幫助。希望大家掌握生活的智慧,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將煩惱轉為道用,快快樂樂地生活,也給別人的生活帶來快樂。
——《減輕壓力的智慧——廣西師範大學演講》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11/15 上午 05:50:44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