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五台山漫遊(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

您是本帖的第 156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五台山漫遊(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
貞子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蜘蛛俠
文章:949
積分:937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23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貞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五台山漫遊(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
美佛慧訊-第59期

一、概說

山西省五台山傳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與浙江省的普陀山(觀世音 菩薩)、四川省的峨嵋山(普賢菩薩)、安徽省的九華山(地藏菩薩 )齊名,合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 大,居於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享名國內,遠至蒙、藏地區亦以能朝拜 五台為榮,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許多國家,五 台山也享有盛名。

五台山在北京西南,距山西省會太原市230公里,由北京搭對號火車 約七、八小時,到砂河站下車,如由山西太原、大同搭火車則在繁峙 忻州站下車,乘汽車約二、三小時可到五台山廟群所在的台懷鎮。 五台山現在寺廟主要分佈在台懷鎮上,台懷鎮位於五台山五大高峰之 懷抱中,故名台懷。人們習慣把台懷鎮上的寺院叫「台內」,其它 地區的寺院稱「台外」。

台內以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侯寺等五大禪寺最為有 名。顯通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佛教活動中心,寺內有無樑 殿,全為磚造拱門,不用大樑的建築,另一座明朝的銅殿,全部是青 銅鑄造的,並有五台山陳列館及佛教協會,可說是五台山的心臟。塔 院寺內有一座西藏式的白塔(舍利塔),從任何角度看來都很顯眼, 是五台山的標誌;「菩薩頂」位於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山上,是五台山 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羅侯寺有一出名的「開花現佛」,一轉 動機關,展開蓮花瓣,讓佛像出現,這是蒙族人進香必要「見佛」得 福的項目之一;殊像寺文殊閣內供的文殊菩薩巨像,高達二丈多,是 五台山最大的文殊造像;隔清水河對面山上的黛螺頂,正殿供奉五尊 神態各異、造型不同的文殊塑像,這是將五座台頂上不同形像的文殊 菩薩合塑於此。如能登遍五個台頂朝拜的,叫「大朝台」;如果只去 黛螺頂禮拜五尊文殊菩薩(作為朝拜五台的象徵),則叫「小朝台」。


另外在台懷鎮東北二公里北台山麓有座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創建 於北魏,明、清曾重修,民國年間成為十方叢林,此後各地遊方僧人 到此,管吃管住,不走不催,臨走時還送給路費,在五台山佛教界頗 孚眾望,因而該寺又稱「十方常住寺」。

紐約光明寺壽冶老和尚曾在 此修行駐錫,他為祈求明白華嚴的境界,於1936年8月15日發心刺血 寫《華嚴經》,以血代墨,每天寫千字左右。寫經時所用的血,是由 十隻手指的尖端與舌尖,每天輪流刺出。指尖是用小剪刀剪破,舌尖 則用剃刀割破,流到碗裡的血,用一根削得光光的檀木磨它,把血裡 有一種似筋的纖維磨出,就可以寫用二、三天,不會凝結。如果是夏 天氣候炎熱,還要把盛血的杯盂,放在大碗裡用冷水養著,血才不會 變壞。五台山的天氣,到十月又因霜寒雪凍,血一流出便會凝結,所 以在十月以後,二月之前,寒流籠罩下不能書寫。這樣寫到1939年冬 天,已經寫到第62卷,可是壽冶法師身上的血,已經不如起初的旺了 ,這時面色蒼白,連禮佛也感力不從心,醫生診斷為極嚴重的貧血, 囑其速至天津求醫,可能還有一線希望,大家都為他的病況焦急,但 以捨身供養法寶的壽冶法師,卻不以為念。經大同八位名醫聯合診治 配方,劑量很重,仍不見效。

到1940年的春天,他決心不顧一切,要 把這部經寫完。到方丈室禮拜文殊菩薩,祈求慈悲加被,「就是命該 要死,也要等把經寫完,以了心願」。說完起來頂禮,到第三拜時, 頓覺渾身輕鬆,清涼自在,沒有一點病的感覺,氣力也恢復正常。於 是開始繼續刺血寫經,一氣寫到當年的六月十九日,把華嚴經八十一 卷,約六十餘萬字全部寫完,其堅定的信仰,發心虔誠和修持精進, 令人讚嘆,敬佩不已!

碧山寺另有一項珍貴文物,叫「碧山字塔」。是將一部華嚴經,用楷 書小字組成一個七層大佛塔,全長5.1米,寬1.7米,由白綾和黃綾裱 糊而成,字小如蟻仍清晰可讀,現已移至顯通寺佛國藏珍樓展覽。


普化寺在台懷鎮東南山麓,面臨小溪是五台山建造最晚的一座寺院, 明、清時名為帝釋宮、玉皇廟,民國十一年重建始改名為普化寺。其 樓廊式格局,裝飾精細,體現了近代的建築風格。寺前有一堵高大的 影壁石雕,上端有仿木建築的磚檐雕,中間嵌有三塊圓形石雕,下端 是石建須彌座,此為五台山影壁中的珍品。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 嚴重破壞,後經住持藏明和尚與其他僧眾一起動手修復,重建殿宇, 塑造佛像。藏明和尚出家前學過武術,也會看病療傷,很多人慕名求 診,老和尚把他多年來為人看病積存的錢捐出來建寺,使這座百孔千 瘡的寺院又煥然一新。此外,並建有寮房讓病家能暫住以利治療,他 的這種仁心仁術及為保護古文物的行動與精神,值得讚嘆與欽佩。

台外寺院中以佛光寺及南禪寺最為著名,佛光寺位於五台縣城東北, 建於北魏,重建於唐代,所保存之唐代塑像、壁畫、石幢及漢白玉雕 像等,均為佛教藝術精品,聞名海內外;南禪寺位於五台縣西南二十 二公里處,建寺略早於佛光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造建築, 其建築藝術與泥塑、石刻藝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雖經翻修整理, 仍然保有其巧奪天工的神韻。

五台山脈中段五峰聳起,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壘土 之台,故名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琇峰、北台葉斗 峰、中台翠巖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有華北屋脊 之稱。山中氣候寒冷,每年九月開始積雪,四月解冰,台頂堅冰千年 ,盛夏氣候涼爽,故又名清涼山,每年四至九月(尤以六、七、八月 為最佳季節),可前往該山旅遊,一般旅遊或朝山客都住在中心點上 的台懷鎮內,鎮上有國營、機關或個人經營的招待所或旅社,飯館小 吃店也很多,食宿均很方便;一般信徒也可到寺廟住宿,並參加早晚 課等,也非常方便。


五台山早自東漢永平年間,印度僧人竺法、摩騰來華傳教,他們發現 五台山山形地形與釋迦牟尼說法的靈鷲山非常相似,奏請漢明帝在五 台山建築寺院,於是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現存顯通寺的前身),就與 洛陽建白馬寺共同成為我國最早的佛教活動中心。隨著佛教的傳播, 帝王的推崇,高僧的懿行,五台山被視為文殊師利菩薩道場的名氣越 傳越遠,地位也越來越高,寺廟越來越多,規模就越來越大。

到了唐 代,五台山的佛教發展到極盛時期,從唐太宗到唐德宗的九個皇帝中 ,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當時寺廟建築群之大,僧人數量之 多,頗具規模,留下了「騎馬關山門,日不下斗鹽」的歷史記載。宋 元時期,全山共有寺廟七十餘所,僧尼五千餘人,香火更加鼎盛。

明 永樂年間,藏傳佛教傳入有了黃廟(喇嘛廟),開始新的發展。清代, 康熙、乾隆二帝連續十一次朝臺,又傳順治皇帝到五臺山隱居,使五 台山名聲更隆,台懷鎮寺廟集群區越修越大,且冠上宮庭色彩,更為 富麗堂皇,最高記錄共有360座寺院。各具特色,漢藏蒙滿僧人和睦 相處,清早可聽到顯教的鐘鼓梵唄,也可聽到密教的長螺聲,互不干 擾,真正成為佛教信徒的淨土世界。除每日早晚課誦,每月十五和月 終兩次誦戒,節日法會也按時日舉行,最著名的是每年農曆六月初一 至三十的六月法會,屆時全山廟門大開,佛燈常燃,香煙繚繞,僧人 搭衣持具,擊鼓撞鐘,率眾禮佛,十方善信,雲集寺院,禮佛還願, 更有虔誠者三步一拜,或是藏式的大禮拜,一路拜進山門,使此佛國 聖地更加莊嚴,令人昇起肅然恭敬之心。


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敬奉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西元581年),他曾 為五台山佛教聖地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作用,但由於千百年來的動 亂風雨,佛像已不復存在,廣大的信眾在朝拜五台之時,無不感到莫 大的遺憾。1995年因緣俱足,集資敬造五頂文殊菩薩銅像(中台孺童 文殊、東台聰明文殊、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無垢文殊 菩薩)。

1998年9月25日於台懷鎮顯通寺前廣場舉行開光法會,再擇期 供奉於五台台頂,筆者有幸在此期間朝拜五台,與紐約宏毅法師在 山上不期而遇,並參加此一盛典,當日約有三萬人虔誠參與,萬頭 躦動盛況空前,天空雲端也顯現出菩薩之法像,為有緣人所見, 並攝得照片以嚮未在場者,誠是一件奇觀。

------------------------------
二、特色

五台山被視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自有其歷史淵源與發展特色:

一、五台山的地理位置與形勢
跟《寶藏陀羅尼經》所描述的文殊師利菩薩住處很相似;五台山古稱 清涼山其氣候特點與《華嚴經》中所敘述的文殊菩薩住處也有吻合之 處,因此長期以來被稱為佛教聖地,寺院林立,廟群集中,建築宏偉 ,典藏豐富,佛像莊嚴,令人肅然起敬,故能吸引大批的佛教徒前來 朝聖。

二、歷來帝王將相大力扶植
自北魏、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皇帝將相都在五台山大興土木 ,修建寺院,並授予僧尼以政治及經濟的特權。

三、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寺院林立
整體佈局氣派非凡,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一套完整的組合。自 北齊、隋到唐代之修建,五台山佛寺高達360座,規模宏麗的有七十 餘座,全山僧眾達萬人,高僧雲集。清末全山有青廟七十八所,黃廟 二十六所。民國二十五年統計,五台山共有寺院110所,僧眾二千多 人,其中喇嘛八百餘人。後經戰亂及文革破壞,寺院減少至四十七所 ,僧眾少至一百八十人。現經當局的重視,逐漸撥款修建,出家人也 陸續在增加,筆者所知普壽寺尼眾佛學院即有三百多學生。

四、青黃廟共處,顯密教並重交流
五台山為漢系佛教(主要以華嚴、禪、淨等宗為主)與藏傳佛教(以黃 教為主)交流匯聚的名山。青廟的青,指青色或灰色的僧衣,又稱青 衣僧,為漢系僧尼制服,由穿青衣僧尼居住管理的寺廟稱為青廟;黃 廟的黃,指由穿黃教衣著喇嘛居住管理的寺院。自元代以來,五台山 的青黃廟並立,各民族的宗教文化在這裡交流匯集,和睦相處,構成 了五台山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派的特點。

五、佛教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
佛教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長期下來形成一種特殊的佛教文化區,供 奉佛像,念佛修行,燒香拜佛等宗教行為,已成為當地人日常生活不 可分割的一部份,一般對人的稱呼是師父,而非我們通稱的先生,大 概是當地的特有稱呼。五台山出家人節儉惜福的習慣,對當地人也有 極大的帶頭作用,當地居民至今民風純樸,省吃儉用,衣著簡樸,可 能是受僧眾的教化影響吧。

-------------------------------------
三、各宗派之發展

五台山上各宗派兼容並蓄,如同大海能納百川一樣,使成為各個宗派 切磋交流,融會一起的匯聚處。華嚴宗的盛行與五台山有直接的關係 ,其創始人法藏和尚在《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傳記》中都指出五 台山就是文殊菩薩所居的清涼山,是文殊演經顯化的靈境。華嚴宗四 祖澄觀,遍訪五台聖地後,便留在顯通寺鑽研《華嚴經》,並主講《 華嚴經》長達五年,唐憲宗賜名為「清涼國師」。

唐朝時的大華嚴寺包括現在的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是五台山最 大的寺院,以志遠和尚為首座,在五台山弘揚天台宗數十年,他的戒 行高遠,學問淵博,足見天台宗在五台山具有相當之影響。

五台山的淨土宗自北魏的曇鸞,唐代的法照,到明代的祩宏、月潭等 淨土高僧,他們都是當時五台山上的高僧,名重一時。

唐代神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的弟子神英曾到五台來建造法 華寺並與其它各宗共處。

藏傳佛教無論那一派,對漢地五台山都非常尊敬,視為佛國聖地。自 元代藏傳佛教在五台山興起,到明清時便發展到與漢系佛教等量齊觀 的地位,尤其清朝皇帝篤信藏傳佛教,朝廷也利用五台山佛教懷柔蒙 古,更讓藏傳佛教舉足輕重,達於鼎盛狀態。清代的五台山在促進漢 、滿、蒙各族和睦相處及文化交流,發揮了極重要的功能。

結語

此番五台山的朝聖在偶然之下成行,又適逢五台文珠菩薩聖像開光法 會,目睹了民眾的虔誠,大陸佛教的開展有待努力,但仍充滿著希望 。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2/1/3 上午 07:58:24
小江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687
積分:5908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7日
2
 用支付寶給小江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7/19 上午 05:49:23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