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 《警世鐘》十二、濁 世 良 藥 ─ 勸 發 菩 提 心

您是本帖的第 405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警世鐘》十二、濁 世 良 藥 ─ 勸 發 菩 提 心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警世鐘》十二、濁 世 良 藥 ─ 勸 發 菩 提 心

《警 世 鐘》

濁世良藥 ─ 勸發菩提心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開示

一、冷漠人心與慈悲關懷

1、經濟發展致使人心冷漠

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享受日新月異,伴隨物質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體會到世道人心的遷變,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帶來了人心的冷漠。

冷漠態度的漫延會瓦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個人對於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常存戒備之心,消極防備心理時時存於心中,長年累月,會成為心理負擔。

我們可以觀察發達的大都市人與人之間的心態,大都市的人總是匆匆忙忙,彼此之間即使表面熱情,也多出於社交場合的熟套,即使工作上的協作,也多出於各人之間的利益瓜葛。各人的內心世界如同一盤散沙,純樸之風已難再見。

如果都將自己和其他人割裂開來,社會上生活的人就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個體,彼此互不相干,所謂的互相依存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物質生存的層面,內心卻少有溝通。為什麼現代人會倍感孤獨不安、孤立無援,不時感到深深失落呢?原因就是大眾彼此互不關心,當個人需要他人關懷時,卻難見誰伸出溫暖的手,這恐怕是現代社會尤其是高度物質繁榮的都市人的內心境況吧。

人們關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家庭小團體的利益,對於他人的困難痛處往往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人的經歷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有些人甚至連舉手之勞也不願幫別人一下,有時把他人的苦痛之處視如木石一般。下面是幾個真實的例子:

《鳳凰周刊》2004年第27期報導:2003年六月四日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李桂芳把三歲的女兒李思怡鎖在家中,然後自己去金堂縣「找點錢」。她在金堂縣紅旗超市偷盜兩瓶洗髮水時,被保安抓獲。隨後被派出所警察帶回派出所。在確認李桂芳吸毒之後,派出所決定對李桂芳依法實施強制戒毒。

在此期間,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三歲女兒被鎖在家中,要求先將她女兒安頓好,再接受強制戒毒,但無人理睬。她曾經跪在地上,哭著哀求辦案警察解決孩子的問題,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尋死覓活用頭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車車門的情況下,警察終於按照她提供的號碼給她的姐姐打了電話,在沒有打通之後,警察也沒有再打電話。押解李桂芳的警車兩次經過她的家門,但是沒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強制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鎖在家裡的青白江區團結村派出所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就這樣一個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遺忘在房門緊鎖的家中。2003年六月二十一日晚,十七天後,在李桂芳的家中發現了小女孩的屍體。小思怡在飢餓中慢慢死去,匆匆走過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沒有在世間留下一張照片。

1991年三月十六日廣東省陽東縣一名中學生因交通事故頭部嚴重受傷,血流如注,在公路上苦苦求路人相助。然則,任由他痛苦地掙扎了八個小時,眾多的圍觀者竟無一人伸出救援之手。最後,這個年僅十三歲的少年死於眾目睽睽之下。(《南方日報》1996年10月12日)

烏魯木齊精神病福利院從1996年至1999年四年間,為了截留安置費,這個病院負責人多次指令該院職工乘火車或汽車,將被收容的精神病人帶出烏魯木齊,遺棄在沿途的火車站、汽車站甚至野外。在被遺棄的數十人中,既有八十歲的老人,也有十多歲的孩子。記者調查時,該負責人態度強硬地說:「我這樣是為了減輕福利院的負擔,無可非議。」

上面的例子雖然比較極端,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現代人內心世界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面貌,只要不幸沒有降臨到自身和親友的身上,他人的事與己無關無所謂。

人與人之間冷漠的態度究竟能給人帶來什麼樣的益處?冷如冰霜的心態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消極沉悶,凍結的冰塊讓人寒冷,凍結的內心也不會讓自己和他人心情暢快,難道人們喜歡寒冷的內心環境而不喜歡互相關懷的溫暖嗎?

當今社會,抑鬱症、焦慮症這些心理疾病日趨嚴重、日趨普遍,人的精神也惶恐不安,不知前途命運該走向何方?對治這些心理疾病最好的良藥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心。

2、大乘慈悲利他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就是一心一意利益眾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種族、階層,所有眾生都平等利益。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人就會變得孤單隔絕無援無助,如果被自私自利束縛,世間人不管權勢威望多大,內心都是脆弱的。而大乘的慈悲心能給世間帶來真誠的溫暖,如果世人都有利他心,那麼諸多的災難困境都會自動止息,像國家、地區、宗派之間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都可以得到解決,從家庭到社區到國家之間都能夠和諧相處。

法王仁波切曾經說過:「佛教對人類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衡量的,無論是何等階層的人都不能忽略其寶貴的價值。而佛教中最為注重強調的即是愛心、仁慈。當然,佛教中所講的愛心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狹隘範圍中的愛心,而是真正具有無私利他的慈悲之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將自己善良、仁慈的心昇華到真正無私的奉獻,那麼人類社會將充滿和平友愛的氣氛,否則精神世界將成為一片貧瘠的荒漠……」

《普賢行願品》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大乘行者要改變眾生與己無關的觀念,要成就菩提必須依賴於世間眾生,因為只有依靠眾生才有修持菩提心的基礎,如果把眾生和自己劃分開來,那麼無上菩提不管怎麼樣也修不出來。

歷代高僧大德都將眾生看作大寶藏一樣,《修心八頌》云:「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滿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必須要有和眾生息息相關融為一體的深深情懷。如果採取現代人的觀點,突出自我,標榜自我高居他者之上的態度,這就難以與佛法和菩提心相應了。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佛法在當今世界是多麼需要,而大乘佛子也應當擔負起轉變世道人心的責任,以菩提心的溫暖來融化冷漠自私的堅冰。

二、個人利益觀與菩提心的比較

1、當今社會的個人利益觀

當今時代有一種人生觀念叫做實現自我,人們認為一個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去達到自己原先設計的目標,這樣就體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可惜多數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體現自我:或者在財富上取得成功擁有自己的產業,或者在事業上有重大發明、重大突破,或者在政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個人奮鬥的目標就是自己在名聲、地位或者財富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贏得他人的羨慕和崇拜。人們認為一生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就不枉來人世一遭了,這就是「有意義」的一生。

人生奮鬥,在商界就是要從一個小職員一步步「奮鬥」成為大公司的總裁,既有財富榮譽又有影響力;在官場則要從一個小公務員「奮鬥」成一個大領導,既有威壓一方的權勢,又有高高在上俯視萬民的社會地位。總之,社會上每個領域都有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現代社會重視個性張揚、崇尚個人自由的風氣也越來越盛行,如果把這個世界比作一個海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現代社會人們都願把自己看作是這個海洋的中心,體現個人價值意味著現代文明的進步。

今天人們不管做什麼事,內心往往都是為自己著想,這個「我」是各種行為的出發點,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念念不忘的「我」橫臥心中,如「我要工作要賺錢」、「我要事業有成」、「我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要盡情享受人生」等等。甚至修行人的念頭中也是「我要成為宗教家」、「我要廣積功德」、「我要證悟」等等,雖然在行持善法,其考慮的出發點仍然是一己之利。

由於多生累劫的串習力,這個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執功夫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剛強的我執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又極難覺察,這就好像我們有生以來一直在呼吸空氣,卻不感覺空氣的存在一樣,自己的行為完全被我執控制,卻又渾然不知。

世間名利有限而人的欲望無限,如果人人都想全數攫取,誰也不肯讓給他人,這樣,人生的奮鬥就有點像角鬥場上的生死搏擊了。想想人們都用盡各自的精力向著既定的目標衝刺,為了往上爬即使把同路人都踩在腳下也無所顧忌,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連親友眷屬都會反目成仇,這樣的場面有多殘酷,在社會上生存的人對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利的殘酷性,多少都會有真實的體驗。

就像拳擊手必須把所有的對手打倒,他才能成為眾人歡呼擁戴的「拳王」一樣,在人生的角鬥場上,有時比拳擊還要殘酷百倍,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把對方搞垮,翻開歷史書,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想而知在這樣互相擠壓傾軋的人生利益搏鬥場上,什麼樣的惡業都會湧現出來。

想想世上幾十億人,有多少人每天想的都是「我」和一些「我」的東西?終日營營擾擾都是為了一己之利。有的人內心幾乎被自私之念凍成冰石,如果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把自己的好處讓出去,就像要割自己的肉一樣痛苦。在單位、在公共場合甚至家庭中,為了個人的一點小利益總是爭執不休,生怕自己吃了虧。

觀察現今的社會風氣和習尚,有些人自私自利的觀念非常堅固,對捨己利人的行為進行冷嘲熱諷,甚至認為這種做法是懦弱無能的表現。相反那些投機鑽營想盡心思把利益謀取到手的人,卻被有些人認為是精明人是成功者。這種觀念正在向人心深處蔓延,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為主流。

以自我為中心念念都為自己謀劃著想的「奮鬥」,說白了,不過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和虛榮心,除此之外,恐怕就沒了別的東西。人生的意義難道就這樣空虛微弱?人生的意義真的必須去順應現代人宣傳的為滿足自身欲望和虛榮而生存,難道人的生命價值就剩下這點?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以利他心、菩提心攝持,一個人的一生將會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2、菩提心的觀點

所謂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利益眾生乃至使無邊無際的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的誓言。

被自私自利緊緊纏縛的人往往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一樣,人生在世哪有不替自己著想的人?好像在自己的視野之外,就沒有了其他的空間。有的人恐怕連做夢也想不到在這個世間如海的人流之中,在欲望如滾滾洪流的社會之中,竟然還有以修持利他菩提心為根本的大乘修行人,還有真實發心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的人。

許多人難以相信發起這種菩提心的人是否真實存在,因為身處欲望重重的境地要去理解和認同菩提心,內心需要突破自私自利嚴實的包裹。在日夜受著欲望薰染的人眼中,菩提心或許是遙不可及的東西,或者僅僅是一種文字的描述、一種理想的觀念,而真實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依止而發起真實行動,在這個世界似乎難以真實存在。

其實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就出現過無數修學菩提心乃至菩提心已究竟圓滿的聖者。實際上就是在自私自利極為嚴重的今天,在世界範圍內仍然有千千萬萬的已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譬如,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就安住著數千位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二零零零年五月初八在雪域的大草原上,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即興流露出對眾弟子的殷殷教誨──「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成苦眾生商主我心語。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無愧諂誑惡行如毒器,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從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一代聖者無邊寬廣的利他情懷。如此甚深的教言,對於我們這些濁世自私病深重的人來說,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藥。

《維摩詰經》云:「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在這個世上,眾生念念不忘記的是自己,而諸佛菩薩念念不忘的卻是世間眾生。「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諸佛菩薩的事業無非是度化眾生,使眾生走向解脫,成就佛道。

3、兩種觀念的利益比較

世間人的事業和一生奮鬥目標無非是求得名利,達到自己的感官享受及虛榮心的滿足,而大乘佛子的事業和奮鬥目標卻是為了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而徹底行持利他行為,如果把這兩者相比較,其心量和人生境界真可謂是天壤之別。明智的人應該能感覺到為自身作打算的任何理想和追求,都無法與為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而精進修持的菩提心相提並論。

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最後的結果如何,彌勒菩薩《經莊嚴論》云:「凡愚勤求自利樂,唯得少分轉趨苦,恆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圓滿證涅槃。」世上的人可能會想:天天為自身作打算還會吃虧?可惜念念之中為自己安排打算的自私想法和行為,最終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這些自私自利的念頭和行為如同一根根鐵絲粗繩一樣把自己綁縛在輪迴之中,所以人們本想利益自身的行為卻害了自己,雖然暫時會得到一點甜頭一點樂處,但馬上變成了苦痛的根源。

無始劫來,我們都在為自己著想,今生今世仍在繼續替自己著想,可惜隨順自私自利的念頭其結果卻是深陷輪迴之坑難以脫離,更可悲的是對這種難以擺脫的困境茫然無知。而利益他眾的菩提心卻能引導自身步入解脫之道,所以這個利他的發心不但利益了無邊無際的眾生,在究竟意義上也利益了自己。古往今來的諸佛菩薩都是從凡夫位依此發心而獲得究竟的成就,這個比較難道不能引發我們去作深深的思考嗎?

作為有理智的人都會為自己未來的前程作出清醒合理的安排,持個人利益觀者當然也在為自己的前程著想,只不過因為視野太窄,由於沒有聽聞到佛法,沒有機會了知輪迴的真實面目和解脫道的存在,沒有聽聞到菩提心的利益,因而步入了一條看似有益實則危險的苦途。對於有機緣接觸佛法、接觸諸佛菩薩教言的人,既然知道為自己作打算的自私自利的道路行不通,就應該另擇坦蕩之途,應該拋棄從前那些刻刻為自己謀利益的念頭,告別過去痛苦而無有終結的輪迴之途,進而步入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光明大道。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居住在如同巢穴般的住宅裡,內心是一座座熾燃的欲望火山,時時都焚燒煎熬著人們的心靈,給人帶來深重的痛苦。現代人在欲望得到暫時滿足的時候,體會到的卻是越發放大的空虛和不安。對於肉體的疾病,人們有各種醫治手段進行治療,但是對於內心的煩惱痛苦卻束手無策,試想想世間人有誰能想出對治內心煩惱的良方?而菩提心則是治療這些燥熱煩惱的最佳良藥,菩提心如同清涼靜穆的雪山、如同天上明朗澄淨的皓月一樣,洗滌人們心中的欲塵煩惱,菩提心如同甘露瓊漿一樣滋潤我們枯燥乾裂的內心,對於如此美妙清涼的甘泉我們為何不捧在手心、飲入心田?

三、菩提心的功德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慈悲利他無益於己,其實這是沒有深入思考的結果。以聖者的智慧來觀察,發菩提心不僅利他,對自己同樣會產生無量無邊的利益。關於菩提心的功德,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從各個層面加以讚歎、宣說,以下我們將依《入菩薩行》為藍本從消除罪障、增長善果和究竟成佛三方面進行簡述、分析。

1、消除罪障

論云「以是善行恆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想想身處五濁惡世的我們,內心的煩惱不知有多深重,煩惱分別念一刹那也難以止息。行到人群中,以外境為緣,種種貪瞋癡分別念紛紛湧現,難以抑制以至於造種種罪業;而一人獨處時,以強大的串習力為緣,依然雜念紛呈,貪、瞋不斷,內心煩躁異常、坐立不安,心中難得一刻的平靜、清涼,這些各人自己都能體會到。

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步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通過前面十惡業的分析概述,我們也能清醒地觀察認識到當今世界的各種惡業嚴重到什麼樣的程度,再想想自身多生累劫所積累的罪業、惡行更是無法數盡,那麼這些罪業如何去淨除洗盡呢?

即使是依靠各種因緣而生起些許善念善行,然而相對於滔天的惡念惡行來說簡直是微乎其微,猶如滴水注入滔滔江河,刹那即被淹沒。我們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狀態,一天當中有多少惡念、惡業,又有多少善念善行?但是如果依靠菩提心則對治惡業極為殊勝,《入菩薩行》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如同猛烈大火一樣刹那間能將多生累劫的深重罪業燒成灰燼,這說明菩提心消盡罪業的巨大力量。如果不依靠殊勝的菩提心,以自身一些微弱的善業之力,如何抵擋得了如此深重的惡業和強大的惡行串習力呢?沒有菩提心的攝持要想消除這些惡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一旦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加持,內心善法的功德也會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生起,菩提心有如此殊勝的利益,我們的內心為什麼不如量生起?

2、增長善果

論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我們修一般的善行,如果沒有菩提心來攝持,則一旦果報成熟後就再也不會感果,如同芭蕉樹一樣,一旦結果即成枯槁。如果行善時以菩提心來攝持,則此善行的果報成熟之後,不但不會毀壞,反而會越來越增上。作為大乘佛子都希望在菩提道上自己的修學資糧不斷增盛圓滿,而以菩提心攝持自己的善行是快速增長資糧的最好方法。因此修任何善行之前,發菩提心極為重要。即使是行小的善法,只要以菩提心攝持,也是成就菩提之因,乃至成就佛果之前都不會耗盡,所感的果報也會無量無盡。

平時做相同的善事,由於不同的意願、不同的動機,最後達到的結果會大為不同。比如拜佛,如果內心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升官發財或者為了治好疾病,那麼這個拜佛的善行即為世間法的目的所攝持,其果報也是趨於世間法的;如果其目的是為了謀求個人的解脫,那麼果報也是趨於自我解脫;而如果其發心是以菩提心攝持,是為了救度無邊無際的眾生而行持此善法,那麼果報即是趨入菩提果。所以歷代傳承上師反覆強調行持善法時要發菩提心,要以菩提心攝持善法,道理即在此處。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這些思想行為都會轉化為菩提道上的資糧,因此,平時在行持任何善法時,都應該發清淨的菩提心。

3、究竟成佛

論云:「繫生死獄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得名諸佛善逝子,世間人天應禮敬。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繫縛於此三界輪迴苦海中的有情眾生,只要一刹那生起菩提心,即成為大乘初發心菩薩,成為佛子,自此而入菩提正道,通過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等五道十地而終將獲得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菩提心猶如點金術,能將此凡夫血肉之身轉為清淨、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金身。菩提心是種子,而能成就佛陀的果位,無有菩提心之因,就沒有成佛之果。

4、菩提心有如此大的功德的原因

為什麼菩提心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堪布根霍仁波切在《入菩薩行論講義》中以四種無邊無際宣說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即「所緣的眾生是無邊無際的,能遣除的痛苦是無邊無際的,所獲佛果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歷經的時間也是無邊無際的,通過這四種無邊無際,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

菩提心是為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使得他們成就無上佛果的誓願。菩提心的對境不是幾個幾百個眾生,而是無邊無際的眾生。菩提心遣除眾生的痛苦不只是對貧寒者施予衣食對病痛者施予良藥,而是遣除六道眾生無邊無際的輪迴中的苦患,人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的八苦,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飢餓之苦,旁生有愚癡之苦,阿修羅有鬥爭之苦,天人有懈怠之苦,這些無有邊際的痛苦都是菩提心遣除的對境。菩提心給予眾生的安樂,暫時天人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則是使眾生成就無上的佛果。菩提心利益眾生的時間乃是生生世世無有窮盡的時間。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無有窮盡。

5、菩提心與世間慈善事業辨析

現在世間上也有非常多的慈善家和慈善機構,他們也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那麼他們與大乘行人利益眾生有什麼不同呢?不同之處就表現在上面的四個無邊無際上。世間上的慈善事業利益的眾生數量可能有幾百、幾千個,利益的時間可能是幾年、幾十年,然後遣除眾生的痛苦也僅為衣食住行等生活上面的困難,要遣除流轉輪迴這樣的痛苦也做不到。拔除這樣的根本痛苦,唯有依止諸佛菩薩的聖言量,才能斷除無明煩惱。

在目前這個自私自利只考慮自身利益的年代,慈善家、慈善機構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是非常值得隨喜讚歎的事情。但我們也要將利益眾生的事情考慮得更深遠些,為什麼呢?因為今世給他人物質精神上的幫助僅能暫時使他人今生的生活更幸福快樂些,這個時間也許僅有幾年、幾十年,但是這樣的幫助並不能從根本上究竟解決生死痛苦問題。究竟利益眾生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告訴他們輪迴痛苦的真相,告訴他們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從而走上解脫之道,通過開啟智悲佛性,依止聖教,修習人無我、法無我,最後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成就法、報、化三身。這就是大乘佛子究竟利益眾生的目標,就是要讓無邊無際沉陷無明苦域的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四、大乘行人必須深入修習菩提心

對於我們這些深陷六道輪迴的眾生,現在聽到了菩提心這個修持法門,要如同獲得如意寶一樣歡喜踴躍,世間的如意寶能夠滿足我們生活上的各種需求,而菩提心之寶卻能引導我們走出輪迴苦海。在漫長漆黑的輪迴之夜中,我們始終找不到光明的引導,實際上,大家都是輪迴苦海中的老眾生了,在這個輪迴海中生生死死無窮多遍了,而如今聽聞到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而且依此即能步出輪迴苦海,為什麼不歡欣鼓舞呢?因此我們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內心應該再三生起菩提心。

一般人浸泡在這個社會中,聽到的無非是一些如何升官發財,如何謀一己之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過得舒適,如何得到社會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有多少人能有機會聽聞到菩提心無比殊勝的利益?所以能夠聽聞到菩提心的機會太難得了。同時也能看到令他人了知菩提心的利益,使他人內心生起菩提心也是一件殊勝的功德。如果這個世上的眾生都能生起菩提心,那麼即使五濁惡世也會頓成人間淨土。

1、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關鍵

有些人認為關於菩提心的教言和發菩提心是一般的理論和修法,僅僅作為一種了知,如同了解世間知識一樣去了解這些道理,而不願紮紮實實、真誠懇切地修學。殊不知發菩提心實為最重要的修法,為進入大乘佛法的關鍵。

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以竅訣方式將釋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歸納為出離心、菩提心和緣起性空的無二見,可見菩提心乃是整個佛法的關要。菩提心的修持實際上是深邃無比的大法,巴楚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曾說:「發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之精華,是有則皆是、無則皆缺的教言,猶如百病一藥萬應丹一樣。」遺憾的是對有些人來說,說歸說,始終不願將菩提心深深地鏤刻在自己的心上。

如果把整個大乘佛法比作一座無比莊嚴、輝煌的殿堂,那麼發菩提心即是入此殿堂之門,不發則始終徘徊在此聖殿的門外。世間的深宮大院都有重兵把持,不讓人隨便進入,然而此大乘佛門則隨時都敞開著,關鍵就看自己邁不邁進去,而邁不邁進去的關鍵在於內心有沒有生起菩提心。

實際上,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外界的力量能阻礙一個人發菩提心,關鍵在於自己能不能克服多生累劫以來積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念頭,這些自私自利的念頭如同堅固的堡壘,阻礙我們轉換人生的價值觀。心中充滿自私的念頭就像身居布滿灰塵的密屋,呼吸窒息,頭腦眩暈,思維一片模糊,使得我們處處屈服於這些自私之念,難以自拔。現在我們已經了知真相,從此以後就應該不再走自私自利那條死胡同,決定改弦更張,轉換人生的途徑,這樣生命才有意義,心靈才能發出光芒,點亮內心本有的智悲佛性。

當我們聽聞了這麼多菩提心的殊勝功德之後,內心也應該有所觸動,作為大乘佛法的佛子,應該以諸佛菩薩為榜樣,以往的諸佛菩薩無不是從菩提心這道門走向菩提之道,俗語說見賢思齊,因此我們在內心深處也應該如是發菩提心。我們不應該自甘下劣,成為頑固不化、屢教不改的愚劣者,對於菩提心一定要依據諸佛菩薩的經論教言,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真實修學,從內心深處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踏進大乘佛法的大門。

現在很多初學者往往喜歡大談空性,大談開悟成就,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成就,然而對於菩提心的重要性和修法,卻茫然無知,或者不願提到當務之急的議程上來,對於菩提心的認識和體會往往讀幾遍書就算了。如果不生起殊勝的菩提心,則大乘佛法的大門尚未能入,又怎麼去登堂入室呢?建築高樓大廈如果沒有底下堅固的基礎是無法建成的,在大乘道中,若無菩提心攝持,則無論修何種大法深法,都只能算是影子形象修法,其人也難以稱得上是大乘行者。菩提心是大乘的種子,種子如果沒有,又如何能開智慧花、結菩提果?如果因不具足,則不可能成熟果位,這就是因果規律。

2、行持禪宗、淨土宗和密宗都離不開菩提心的攝持

現在的大乘修行人多數是行持禪宗、淨土宗和密宗這三種大乘佛法,實際上禪、淨、密三者都離不開菩提心的攝持。

首先淨土宗的行者都發願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往生西方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就是要在極樂世界成就功德莊嚴,以此來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淨土宗的行持是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在淨土宗的經典《無量壽經》中對往生的條件也是再三提到發菩提心。淨土宗祖師省庵大師還專門著有《勸發菩提心文》。

作為禪宗的明心見性,實際上是要成就勝義菩提心,如果沒有世俗菩提心的清淨發願為基礎,怎麼能成就更上一層的勝義菩提心?歷代禪宗祖師沒有一位是不發菩提心而成就的。以近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為例,虛老一百多歲還天天為修建寺廟光復祖庭而操勞,為禪宗的傳承憂心積慮,即使一百二十歲高齡身遭厄運,亦為眾生背業,默然承受,這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表率。

而密宗的行持,不管是生起次第還是圓滿次第,都是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來修持的。因此無論哪一宗的行者都應該發菩提心。

我們再來看看過去的高僧大德是怎樣重視菩提心的,巴楚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講述了阿底峽尊者的公案:當年阿底峽尊者提到自己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當胸。當說到金洲大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於頂,一邊流淚一邊說。弟子們問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及您的諸位上師的尊名時,有合掌當胸與合掌於頂的差別,是因為上師們相續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別,還是對您的恩德有差別?」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師全都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無大小。而恩德則有大小之別,我相續中的這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而生起的,因此他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極大。」可以想像,尊者的所有上師既為聖者,他們對尊者必然有不可思議的利益,而尊者認為能令其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金洲大師對其恩德最大,可見菩提心在尊者的心中地位有多高!

發菩提心不是一種光學學、看看就可了事的泛泛而談的理論,也不是一種口頭上光念幾句就行的口號,欲步入大乘之道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必須從內心深處真實無欺地生起菩提心。對於沒有生起菩提心的人,要克服自己內心的障礙,依靠佛菩薩的教言令其生起,對於已經生起的人,要令其堅固日月增長。對於菩提心誓言──生生世世利益眾生,行者要深深銘刻於心、念念不忘,使自己的心相續充滿菩提心的浸潤,並以此菩提心而攝持自己所做的一切善行。

五、菩提心的修持方法

以下我們談談菩提心的修法,如何使內心生起菩提心的種子。

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核心即是對眾生的大慈大悲心,為了避免慈悲心出現片面情況,依照修持傳統,我們先從捨無量心開始。

1、捨無量心的修法

普通世間人往往對親朋好友非常貪愛,對怨仇敵人則特別仇恨,而對一般無親無故者則表現為與己無關,漠不關心。這些都是沒有深入觀察思考的結果,如果執著於一生一世,那麼這個時空觀念就不免狹窄,如果從整個輪迴的過程來看,許多道理才能豁然開朗。整個輪迴的過程如同沒有邊際的連續劇一樣,我們往往執著於這部連續劇的某個短暫片斷,即今世的顯現,依照今生顯現中眾人和自己的關係將他們分類,分成親友和怨敵,或者無親無故的陌生人,這就是世間人對待眾生的態度。實際上從無始劫的流轉來看,今生貪戀的父母妻兒,在前世之時,也決定當過我們的怨敵,現在的怨敵在前世之時也決定作過養育呵護我的父母,這並不是一種理論說法,而是真實的情況,因為輪迴的流轉時間是無窮無盡的,只因為自己被無明所覆,使我們既看不見過去,也沒有洞察未來的能力,只能拿眼前一段時光的呈現來作為自己和他人親疏關係的判斷依據。

如果我們善加思考,今生不論是親友還是怨敵,在過去無量的生死流轉中,都曾無數次交替地作過我的親友和怨敵,現在我為何要對其中一部人生貪戀之心,而對另一部人生怨恨心呢?再看看今生,現世的親友可能會阻擋我修學正法,搶奪我的財產,說各種不悅耳的話等等,與怨敵無別,而怨敵也不能恆常加害於我,也許給他說些好話,給些小利,隨其心順其意,又會成為摯友,今生的親怨都是不定的,又有什麼可貪可瞋呢?

再觀察未來,假若我在修行上沒能有所成就,可能仍會繼續處在輪迴之中,今生的親友來生也許會成為我的怨敵,現在的怨敵也許會變成撫育自己的父母親友。如此反覆觀察思維,我們就能明白所謂的親友和怨敵只是現在短暫時間的一種顯現而已,從長遠的輪迴歷程來看,親友和怨敵的顯現都是不定的,就好像舞台上演戲的演員一樣,一會兒扮演親友的角色,一會兒又扮演仇敵的角色,既然這樣我又何必去貪親恨敵呢?一下子貪戀這個喜歡得不得了,一下子憎恨那一個恨得咬牙切齒,這些又有何必要?多想想上面的內容,以往貪親恨敵的心態也會漸漸平淡。明白此理後,應該對一切眾生無貪無瞋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然後我們開始進行觀修,觀修的方法即是先觀想自己最熟悉最貪戀的一個親友,如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後依照上述親怨兩方面的理論進行觀察而修平等之心;繼而選一個普通的人,如不認識的商店賣貨的人或者路上的某個行人,依上面的道理而修;接著觀一仇敵於自己前方,依理觀修,這樣從一個眾生、兩個、三個到一幢住宅樓、一個住宅區、一個社區、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整個地球乃至虛空的一切有情,次第依理觀修,不要超越次第,一下子就依一切有情來觀修,而應該一層層地紮紮實實地進行觀修,否則一個有情尚未修好,只能從表面上說我已修了捨無量心,這是不真實的修法,一旦遇上外面的對境仍然會生貪瞋心,所以要改變不堅實的泡沫修法,要依次第認真地如理修持。修持要點是內心要生起對所有眾生無有親疏偏待、一視同仁的定解。

通過這樣的修持之後,我們要將修持要點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在過去由於不知佛法道理,不知眾生流轉的真實情況,在人與人之間,我們內心往往有製造對立面的傾向,喜歡在內心劃分誰是自己的親友誰是自己的敵方,然後再以不同的態度來對待眾人,對於喜歡的人就護持,對於瞋恨的人就打壓,現在通過紮實的觀修之後,內心就會感覺以往的這種劃分無有實義,過去我們對敵方難以拔除的瞋恨心,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就變得減弱了,甚至消失了,進而對眾生平等的觀念產生深深的定解。

2、慈無量心之修法

慈無量心是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快樂。通過捨無量心的修法,我們知道一切眾生,不論親怨,都曾在無始劫中無數次作過自己的大恩父母,所以應對他們行平等饒益。接著再從知母、念恩、報恩三方面來觀修。

一切眾生做我的父母時都曾精心哺育我,為了我的一點安樂,辛苦勞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惡業來令我得到暫時的安樂,為此他們卻造下了各種惡業,這個父母親的恩德每個人在現世都有親身的體驗。現在這些父母,有的轉生為現前的父母,因不懂佛法繼續在造十不善業;有的轉生於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仍造惡趣之業;有的轉生地獄,正在感受寒熱諸苦;有的轉生於餓鬼,正在感受飢餓等苦;有的轉生於傍生,正感受被人役使和互相啖食等諸苦;有的轉生於修羅,正感受戰爭之苦;有的轉生於天界,正感受下墮之苦,他們各自因不同的業力習氣,分別感受不同之苦。這一切父母有情雖然都想離苦得樂,但是由於不懂得獲得安樂的方法,導致無量劫流轉三界六道,感受無量難忍的痛苦。現在我已得到自由自在的人身,遇到上師三寶,並且有緣聽聞修持殊勝善法,如今看到這些父母有情正在受苦,豈有不報恩之理。

如是觀想所有不具安樂的眾生,願他們都得到暫時的人天安樂乃至究竟解脫的大樂。自己一切時處的大小善根都如此作迴向。明觀之時,如前面一樣,從母親到一般的人再到仇敵一一觀修,從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依次第而修。修持的要點,應以慈心視所有的眾生如同自己一樣,希望一切深陷痛苦之域的眾生獲得各種安樂。

3、悲無量心的修法

悲無量心是指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通過慈無量心的修法,我們明白了一切六道眾生在過去世都做過我的母親,因此對我恩重如山,我應對彼等施行廣大的饒益。現在這些老母有情被猛烈惡業逼迫,正在輪迴中感受難以忍受的痛苦。行者此時應思維眾生皆為往昔我的老母親,憑著各自所造之業,承受著人間難以思維的痛苦,將這些痛苦逐一次第明觀,此受苦者是我現在的母親,這樣自心會情不自禁地生起拔其巨苦的決心。

然後觀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如飯館中活吃海蝦、活燒鮮魚、活剝蛇皮、活吃猴腦、活煮烏龜;又如屠宰場中割喉、剝皮、抽筋、斷骨、拔毛掏出五臟等殺生手法……這時應思維:此時的受害者如果是我毫無罪過的老母親,被無辜抓到屠殺之處,馬上就要離開可愛的生命了,想逃已是無路可走,想掙扎也無力,想求救又無人可救,身體萬分疲憊,不斷地發抖,內心已經絕望,恐懼得即將昏厥,唯有等待著難忍的痛苦和死亡的降臨,見到此情此景,自己又將如何呢?思維至此,拔濟眾生痛苦之心會油然生起,悲傷之淚會情不自禁地自然流淌,欲拔眾生苦的決心不斷在內心盤旋,這就算是生起了悲心。

這樣在具體的觀修中,應於自己的前方觀想一個正在受苦的眾生,最好選擇一個對自己震撼最深,對之能情不自禁引發悲心的可憐眾生,從內心深處觀想那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母親,正感受無法忍受的痛苦,由此生起呼之欲出的希望其遠離痛苦的悲心。然後從此開始,和前面一樣,由一個眾生直到緣無量有情眾生如此修持。修持的要點是自己務必生起真實無偽、不假造作的悲心,希望眾生遠離各種痛苦逼迫。

通過慈悲心的穩固修持之後,我們對待眾生的態度就會大為改觀,比如一個人以前曾經有過故意殺生的行為,現在經過慈悲心的反覆修習,以前的那把殺生的屠刀恐怕再也難以舉起了。對於動物,內心會生起愛憐之心,這時候自然而然會生起再也不故意傷害動物的誓言。而對於一般人也會懷有良善之心,與人為善。平時的言行舉止也會變得溫馴調柔,不管做什麼都會和顏悅色,考慮什麼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光為自己著想,而會多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以往自己的點滴利益都捨不得鬆手,現在自然而然會讓給他人。就這樣通過修持佛法,而使得自己的身心狀態慢慢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就將以往粗暴、剛強難化的性格轉化為柔軟充滿慈悲的善良之心。

4、喜無量心的修法

喜無量心是希望一切眾生不離開快樂。修習之時,先於自己前面明觀一個自己敬愛的人,如父母等,觀想其於世間與出世間方面都很吉祥圓滿,如觀想其無病、安樂、長壽、健康、鄰里和睦,遠離一切損害違緣、聞思修行圓滿、了脫生死等,由此自己生起歡喜心。特別是見到他的願望都得以實現,獲得種種安樂,內心應情不自禁地願他不要遠離這一圓滿的安樂,並且再再增上圓滿。

當這一修持已經穩固的時候,可以對普通人修喜無量心,最後見到今生的怨敵得到安樂,內心應更加祝願他不要遠離一切圓滿的安樂,本來我應報答他往昔做為自己的父母所給予我的養育之恩,但卻一直沒有成辦,今天他自己得到了安樂,我為何不生起大歡喜心呢?這樣觀修,從一個有情眾生直到一切有情眾生,悉願他們所願成辦,事事如意,究竟得到解脫的無上安樂。修持要點是願所有眾生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恆時不離安樂,並且健康長壽,眷屬眾多,受用圓滿,無損無害,無憂無怨,智慧方便廣大,尤其對今生的怨敵和自己嫉妒的人,應反覆隨喜他的安樂,徹底根除自己對他人財富功德圓滿無法忍受的惡意和嫉妒。

通過修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後,對於世間的眾生內心應該生起深深的情懷,令自身感到世間的眾生(不僅僅是人類,而且是世間的六道眾生)和自己緊密聯繫在一起,和自己息息相關。也可以看到當前一些世間人的做法,認為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惟有為一己或某個群體的利益而努力一生的觀念太狹隘了,生命的坦途大道不在於此。

通過觀修六道眾生的生存狀況,會生起一股強烈的難以抑制的慈悲心,會感受到身陷輪迴苦海的眾生,實在太痛苦太可憐了,內心生起強烈的欲拯救他們脫離苦海的決心。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使他們真實脫離苦海?如果是世間一般的慈善事業,諸如飢餓者予以糧食,凍寒者給予衣物,身患疾病給予良藥治療等等……這些善行也僅能在今生之中使他人暫時獲得利益,還做不到使他人從輪迴苦海之中解脫出來,因此世間的慈善事業固然值得稱讚,但還不是究竟的利益。

那麼什麼才是對眾生的究竟利益?那就是告訴眾生六道輪迴的真實面目,使眾生從輪迴的迷亂夢境中醒悟過來,走上解脫之道,進而使眾生趨入佛陀的果位,這才是究竟徹底地利益眾生。

我們可以現量觀察到這個星球上的人類,大多數都沉溺於世間的欲樂享受中,天天所思所想都是一己利益,對於輪迴的真實面目和解脫之道可謂茫然無知,也沒有解脫的概念,每天的所作所為都是在造業,無有任何意義。世上的人尚且如此,那更不用說三惡道的眾生了。作為大乘佛子,現在我們之所以能夠了悟佛法的道理,了知輪迴的苦患、解脫道的利益,這些都是在諸佛菩薩的開示引導之下才得以知曉的,否則,我們仍將在黑無天日、漫長無盡的輪迴之中始終無法覺醒過來。所以對照自身的經歷,就能明白真實究竟利益眾生就是要使眾生從輪迴中覺醒過來,進而趨入解脫道,最終獲得佛果。

如果這些乃至每一個細節上都給予眾生以利益,那只有成佛才有力量成辦,所以我們要立下為度化無邊無盡的眾生而誓願成佛的誓言,這就是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呢?就是為了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誓願成佛的誓言,《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在我們閱讀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時,會對世尊過去世行菩薩行時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事蹟感到震驚,有些人將這些不可思議的善行當作神話來看,原因就是不了知菩提心,這些不可思議的事蹟是以什麼作為支撐?支撐的核心就是菩提心,依照大乘顯宗的觀點,從發起菩提心開始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在這樣漫長的歲月中,菩提心始終成為行持佛法者的支柱,一旦菩提心真正融入到自心,則成為佛子生生世世行菩薩行的動力,菩提心是整個菩薩行的支撐點,不論面對什麼樣的困境和煩惱,菩提心始終如同一面不倒的旗幟。

發此殊勝的菩提心為如海的大乘菩薩行提供了起點和動力,在願菩提心生起之後,則應趨入大乘菩薩的六度萬行,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求證菩提、救度眾生的行持中去。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0/7 上午 02:40:5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25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