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 ─ 晉美彭措法王 著

您是本帖的第 472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 ─ 晉美彭措法王 著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 ─ 晉美彭措法王 著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 瀑布妙音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譯

廣集諸尊壇城之作者,無上恩師法王米滂尊,

安住吾心蓮花盛妙墊,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

夏日清涼樹林鮮花園,美境宛如歡樂之天境,

一旦秋霜冬雪狂風時,導致悲傷心中起厭離。

點綴絢麗多彩花叢中,蜜蜂歡唱勝似妙音天,

雖欲享受長久之歡悅,無奈業惑顯現花凋零。

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

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濛濛細雨氤氳五彩虹,赤橙黃綠絢爛浮雲間,

瞬間不知消失於何處,如理思察無常現量顯。

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刹那無跡消失虛空中,

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此喻堪為厭世良教言。

廣闊堅固三千大千界,終被火水風災所毀壞,

遑論所居房屋及牆院,此等更是無有可信處。

具有神變通靈壽長劫,禪悅為食天神與仙人,

無法躲避閻羅與怨敵,未念己亡即是顛倒想。

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雖有少數聞名轉輪王,

如今憶念只剩名字已,微弱自身更無堅固性。

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雖曾現如空中群星般,

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回想此義深知皆無常。

寂靜淨土桑耶寶頂洲,師君三尊眷屬在世時,

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如今思憶實乃極悲傷。

若未如理聞思聖教海,以估計心不能斷無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臨終阿伯無善轉惡趣。

捨棄實修經續竅訣義,甚深法要只當吹敲唱,

無厭貪享信眾之財物,臨終命斷自罪極明顯。

機靈善辯學法之僧童,心中貪求講辯諸名望,

蒼螺白髮可得博學位,汝於人間得樂亦短暫。

輕視三學修道之功德,耽著今生積財偽僧徒,

臨死之時仍不知饜足,奈何閻羅法律無情面。

白髮蒼蒼衰敗之老人,尤作多年計畫度人生,

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

風華正茂倨傲之青年,心中無有死亡等憂怖,

忽然瞬間閻羅獄卒到,捆縛脖頸時生大憂惱。

彼此相戀韶華之男女,心中無盡甜言與蜜語,

妄想終身不分同度日,怎奈不知壽命能長否?

往年家世圓滿富饒者,今日眾多變遷受痛苦,

無常本性現於意端時,必當厭離一切有漏境。

白牙三十顆顆自散落,滿身皺褶猶如盤山路,

如是臨近死神之呼喚,懵懂如初豈不如犛牛?

再過一年至明年今日,眾多健者已命赴黃泉,

誰人敢說此中無自己,故而死路並非很遙遠。

世間之人再過百餘年,不留一人決定都死亡,

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

與己童年友好之同伴,多數飄零東西無定處,

眼見眾多流轉中陰身,自己決定不可常住世。

難忍閻羅使者來到時,無縫堅固城堡中躲避,

圖以十萬甲胄作護衛,然終無法人間停一時。

設若爾曹財寶遍三界,豈料閻羅魔眾拒受賄,

威懾三界梵王與帝釋,想免死道亦無有辦法。

身體美貌猶如彩雲般,通達誘人種種巧幻術,

無奈奪命閻魔眾威軍,微汗毛許不為汝所動。

昔人有病無病皆死亡,請你靜心慎重細思維,

以己決定死亡為鞭策,由此當速精勤解脫道。

管理萬戶人眾之官員,死時無權帶走一夥伴,

亦無權享一口食物故,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

今生滅盡顯現業惑苦,雖多親友不能替一分,

淚流滿面無可奈何故,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若能觀想一切內外法,乃為指示壽命無常書,

自然道歌雖然無邊際,僅以此歌奉獻忠心友。

再聽誠摯情深知心言,輪迴萬物非有依靠故,

為得恆時無漏之圓滿,現今應當修法披誓甲。

願我從今乃至虛空盡,怙主文殊上師常敬禮,

為度困苦眾生傳深法,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

此同於三十二妙相數位之頌,乃以道友俄仔亞納反覆勸請為助緣,兼以自己心相續中對無常生起厭離心為能作因,故依心中顯現如實而作,阿旺羅珠宗美於甲辰年元月二十七日。願一切吉祥!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瀑布妙音》講記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講授

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宣唱這首悅耳道歌的目的,是為開顯壽命無常的真諦,以喚醒沈迷於常執的有情,令趣入攝取佛法心要的修行。

此道歌的含義可從所顯示與能顯示來分析:

所顯示者,即壽命無常,從廣義而言,任何一種有為法都是以因緣所作,故皆具壽命,因緣聚合即產生,因緣消散即壞滅,在此期間的一期相續即為壽量。基於此義,一切有為法皆為非常有的壞滅本性,完全是刹那生滅無常的自性,所以,不論是外在的器世界、內有情世界,或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有為法,其壽命皆是無常。因此佛陀宣說四法印時,首先即宣說「諸行無常」法印。從狹義而言,即特指每個輪迴有情的壽命無常,亦即有情以業惑增上力所召感的生命,乃無常的本質,任誰也無法超越。

能顯示者,從廣義而言,大千世界的器情萬象都在顯示無常之理,可謂塵說、刹說、熾燃說、無間說,總是在顯示「諸行無常」,無有一法不是無常的譬喻。從狹義而言,壽命無常的能顯示,即這首道歌中以種種譬喻、種種事例顯示無常的三十二個頌詞。

若問:既然大千世界時時處處都在顯示壽命無常,為何大恩上師還要宣唱這首金剛道歌呢?

回答:雖已如是在顯示,但因我們被常執所蒙蔽,所以對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大恩上師為能開啟我們的覺悟,便現前指點無常的法義,如是被點醒後,即可時時處處傾聽大千世界的無常道歌。

此道歌的小標題──瀑布妙音是以比喻而取名。瀑布是不住之相──飛流直下的瀑布一刹那也不能安住,以此比喻每個生命在迅速流逝,不可能停住一秒鐘,直奔死亡。而且已流逝的歲月不能復返,故應珍惜每寸光陰,皆用以修行。或者可解釋為:此無常道歌在大千世界中相續不斷地演唱,毫無斷絕、停止之相,所以是永不停止的瀑布妙音。或者從聲音的作用上解釋:有些聲音會引發貪欲,有些引發嗔恨,有些引發愚癡,但瀑布聲甚是清淨,可令聽者自心趨入寧靜。如是聆聽大恩上師乃至整個大千世界的無常道歌,可以產生善妙的效果,即能令我們塵慮頓消、道念增長。從此意義而言,也是瀑布妙音。

以下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頌是頂禮立誓句,最後一頌是迴向句,中間三十頌是道歌的正體。

一、頂禮立誓句:

廣集諸尊壇城之作者,

無上恩師法王米滂尊,

安住吾心蓮花盛妙墊,

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

此頌前三句是頂禮句,第四句為立誓句。

廣大攝集本尊壇城的作者──無上大恩上師法王全知米滂智慧尊,安住在我心間蓮花盛妙的座墊上,由此唱起一串未經分別念造作而自然流露的悟道之歌。

此頌中,大恩上師是以上師安住心間的方式,頂禮全知米滂仁波切,亦即以自心與全知米滂仁波切的智慧無二一味之方式頂禮。

大恩上師又是如何立誓宣唱此道歌呢?即法王全知米滂仁波切融入自心後,觀照被常執束縛而遠離正法妙道的可憐眾生,為喚醒彼等迷夢,故以大悲為等起,自然唱起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此頌也是告訴我們:若以信心融入上師的加持,自然能生起大悲,緣眾生而宣演法音。由此可知,禮敬上師乃度生事業的源泉。

二、道歌正體:

首先,大恩上師以大自然的譬喻來顯示壽命無常的真相。

夏日清涼樹林鮮花園,

美境宛如歡樂之天境,

一旦秋霜冬雪狂風時,

導致悲傷心中起厭離。

夏季茂密的樹林中清涼宜人,大地上盛開五顏六色的鮮花,姹紫嫣紅,如此美麗的境界彷彿歡樂的天境般,處處生機盎然,悅意非常。如此美景若能永恆安住,那確實無由對此世界產生厭離,但事實卻表明,有漏的輪迴世界並不存在永恆的美麗與興盛。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自然顯露出衰敗與滅亡的一面,它告訴我們,暫時的美麗與興盛不可信賴,因為它只是因緣假合的虛偽之相。一旦秋霜降臨,衰相即會顯現,大地變得堅硬,秋風蕭瑟,一片冷清。時至嚴冬,大雪紛飛,連綿的群山被大雪覆蓋,蒼茫的天地間點綠不存,狂風將樹木摧殘得只剩骨架,此即輪迴萬法難逃毀滅的悲劇。《紅樓夢》中有一首詞叫《飛鳥各投林》,即描寫無常的結局:「當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因此,輪迴的一切法最終都是毀滅的結局,見此普遍性的悲劇後,深知在這虛誑的現象中無絲毫安樂的自性,導致悲傷、心生厭離。

點綴絢麗多彩花叢中,

蜜蜂歡唱勝似妙音天,

雖欲享受長久之歡悅,

無奈業惑顯現花凋零。

點綴在絢麗多彩花叢中的蜜蜂,上下盤旋飛舞,嗡嗡地歡唱,如同妙音天女一般。雖然它想享受長久不變的歡悅,無奈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一旦秋末寒冷來臨時,朵朵鮮花皆從枝頭萎敗而凋落,昔日鮮花叢中得意的歡唱,也成了無有寄託的孤獨哀愁。

年少時的我們,即如同花叢中的蜜蜂一般,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感覺生活絢麗多彩,好似整個天地都充滿歡樂,對未來也是充滿美好的幻想。但此有漏世界畢竟皆以有為法所組成,任何一法決定都是壞滅的本性。所以,在出生中即隱藏著死亡,在興盛中即隱藏著衰敗,在歡樂中即隱藏著感傷,在團聚中即隱藏著離別,在美麗中即隱藏著醜陋,在笑聲中即隱藏著哭泣,在崇高中即隱藏著墮落,在享福中即隱藏著災禍。因此,由常執引起的幻想,決定終歸破滅。

此處通過金剛句指點後,我們應有清醒的理智,了知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我們雖如頌詞中的蜜蜂一般,幻想好花常開、好景常在,希望享受長久的歡愉,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與現實相違的非理作意,以此常顛倒、樂顛倒的非理作意,並不可能改變諸有無常的壞苦本性。倘若癡迷地將安樂寄託在如是曇花一現的虛誑美景上,最終必定陷入失落的痛苦中而無法排遣。了知此理後,即須以理智觀照三有無常的自性,通過如理作意來破除常執與樂執。佛在《涅槃經》中說:「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無有法常者,一切皆遷動。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故我不貪著。」此外,《紅樓夢》中警幻仙姑亦如是唱道:「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所以,唯有以智慧觀見春夢的消散、飛花的流逝,才有可能放下情執,免去無意義的歡喜與哀愁。

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

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

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

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頌含義非常深刻,以下將層層解釋:

在初夏茂密的森林中,杜鵑常常日夜不斷地歡唱,它鳴叫的聲音如同獻歌般,婉轉悅耳、優美動聽。癡迷的杜鵑只知執著眼前的歡樂,如何能知今日的獻歌將成來日的悲歌。當寒冷的秋天來臨時,情景又將如何呢?森林中再也找不到杜鵑的影子,杜鵑與它優美的獻歌早已煙消雲散,寂靜的森林中一片死寂,到處是枯枝落葉。轉眼間一切已成「樂極悲生,事過境遷」,細細思維,此即顯示無常的善知識。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有一則故事,可與此頌對照發明。故事中說:某年秋季考試的榜文公布後,慶賀新科舉子的樂隊,經過某寺院的山門。寺中有兩位僧人聽到鼓樂聲便出來觀看,甲十分羡慕地說:「善哉!不亦樂乎!」乙則感歎地說:「善哉!不亦悲乎!」甲聽後甚感奇怪,便問乙何出此言,乙說:「你只知今日的鼓樂,不知還有後日的鼓樂。」甲不解其義,仍羡慕不已。對於同一件事,為何心態竟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即是著眼點不同。故事中的兩位僧人,分別代表愚者與智者,愚者目光短淺,只知眼前而看不到未來,所以一見現法的圓滿便生羡慕之心;而智者眼光長遠,能見到未來的毀滅,由見未來的壞苦而心生悲哀。因此由於觀念不同,便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若按甲的看法,必會墮入常執與樂執中,以顛倒心障蔽而不見無常的面目,如此便會導致緣現法而耽著,無緣趣入解脫道。相反,若能將眼光放長遠,心緣毀滅的一面思維,無常的面目便會迅速顯現。所以,大恩上師在此頌關要處指點我們,應當細想「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如是諸行無常的本質即能迅速顯示,故從作用上說「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處應當廣大理解譬喻的內涵:「寒秋來臨的情景」實際是指一切有漏法衰敗、滅亡的景象;「細想」是指須與世間人的觀念相反,即應時時處處念死念衰、念苦念滅。若能如是細想,則三有諸法無一不是開示壽命無常的善知識。舉例來說,今日如花似玉之時,即應思及他日人老珠黃的情景如何?今日團圓歡聚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家破人亡的情景如何?今日生意興隆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倒閉破產的情景如何?今日年少健康之時,即應思及他日衰殘老病的情景如何?若能在各種事相上,覺察到由生至滅的全部過程,三有壞滅無常的本質便可清晰顯現,由此心態便會產生極大的轉變。比如原先看見鮮花盛開時,只會耽著暫時的美景而歡喜,但若能思及鮮花未來的凋零,即會心生悲哀;又如原先欣賞日出的絢麗,但若思及日落黃昏的景象,便會覺得淒涼。所以只要換另一種眼光,朝諸法的結局上細想,一旦見到未來的衰敗毀滅,即能了解現法毫無實義。

《紅樓夢》中有一首詞描寫道:「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此處我們須悟入壞苦的自性,一切人世間的法,終歸有如是三更夢醒、大廈傾倒、油燈滅盡之時。所以暫時安住時不應歡樂,須知唯一能利益我們的,只有正法,唯有依止佛陀的教言精進修持,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

以上三頌是從觀察毀滅的角度顯示壽命無常,下面兩頌是以變化迅速的比喻來顯示。

在現象界中,有些法以凡夫的根識很難覺察到無常,因其變化異常微細,幾乎覺察不出其前後差別。以這樣的相似相續,會令我們產生堅固不變的錯覺,比如高山、鋼鐵之類的法,即不易令人生起無常的感覺。另外有些法,比如瀑布、流水、夕陽、閃電、彩虹、白雲等,即明顯地在對我們顯示生滅無常之相,而且由於變化迅速之故,容易引起無常之想。因此,下面大恩上師借彩虹與白雲來顯示壽命無常。若能以此作為所緣來觀修無常,則為善巧,因從此處容易悟入諸行無常、毫無實義的道理。

濛濛細雨氤氳五彩虹,

赤橙黃綠絢爛浮雲間,

瞬間不知消失於何處,

如理思察無常現量顯。

彩虹,是雨後天空中的小水珠經日光照射後,發生折射與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色光帶,呈現赤、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在濛濛細雨的煙氣彌漫之中,忽然顯現五彩絢爛的彩虹,依次有赤、橙、黃、綠等顏色,如同一條彩帶現在浮雲中間,但轉眼間,彩虹已不知消失於何處。對此若能如理觀察,無常的面目便會在眼前現量顯現。

彩虹美麗光耀的假相,代表我們暫時的青春美貌、輝煌成就,也可代表我們暫時的富足圓滿、美名讚譽。這一切都如彩虹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顯現,但隨著因緣消散,也在轉瞬之間了無蹤跡。在此天地間,曾有多少人如絢麗的彩虹般,出現在人類歷史的上空,光耀顯赫,但最終皆無影無蹤,連一微塵也未留下。當了知滅的無有蹤跡,便知生是虛妄;了知生是虛妄,即知顯現無有實義;了知顯現無有實義,便知無可執著。

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

刹那無跡消失虛空中,

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

此喻堪為厭世良教言。

秋季天空中的白雲團團堆積,猶如潔白的雪山一般,浮在天邊,但刹那間便在虛空中消失無蹤,此大自然的譬喻極為生動,確實是厭離世間的善妙教言。它告訴我們:一切現世諸法最終必定消失無跡,畢竟無有可靠之處。若被它所誑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落得毫無意義,《中阿含經》說:「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猗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下面結合白雲的比喻來觀察:

首先,從此刻往前觀察,此生以來曾經顯現的一切法,皆已消失無蹤、絲毫無存。再往觀前世,曾無數次轉生為大梵天王、帝釋、轉輪王等,擁有崇高的地位,但此時連名字也未留下。所以,過往的一切確實如雲煙般,皆消失於虛空中。

接著觀察未來,在命終時,一切現世的顯現悉皆隱沒,將要進入的是後世完全陌生的世界。

再觀察現前這一念心,也如空中浮雲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閃出一念,卻無法覓得來處;刹那消失之際,也無有去處。當處出生,當處寂滅。

如是即知,所謂白雲實際是指迷亂心前無而妄現的客塵法,是本來無有實義的幻化相。白雲比喻現法不會久住,無任何可靠之處。所以,若將幻想建立在如浮雲般虛誑的法上,且為能實現夢想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終決定如水中撈月般,不得任何實義。了知事實後,即應厭離世間八法,唯一攝取佛法心要。

下面幾頌是以對比的方式來顯示人的壽命與受用無常。

廣闊堅固三千大千界,

終被火水風災所毀壞,

遑論所居房屋及牆院,

此等更是無有可信處。

即使是廣闊、堅固的三千大千世界,最終也會被火災、水災與風災所毀壞,則不必說我們所居住的房屋與牆院,當更是無可信賴之處。

劫末之時,首先是初禪以下的有情逐漸滅盡,爾後天空中依次出現七個太陽。當第一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樹木園林皆被燒毀;第二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池沼的水都被燒乾;第三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江河之水全部乾涸;第四個太陽出現時,無熱惱大海亦被燒乾;第五個太陽出現時,從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七百由旬、一千由旬乃至八萬由旬深的海水,悉皆逐漸乾涸,最後連牛蹄跡般尠少的水也不存在;第六個太陽出現時,大山、雪山皆被燒毀;第七個太陽出現時,須彌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與鐵圍山全被燒成一團火焰。火焰向下燒盡地獄,向上燃燒梵天所有的空無量宮。如是經過七次火災之後,二禪天以下開始遭遇水災,如軛木大的暴雨,像箭一樣從天而降,整個光明天以下皆如鹽溶入水般地毀滅。經過七次水災之後,下基的金剛風向上衝起,三禪天以下皆被風災毀滅。如是,包括十億個四大洲、須彌山與天界在內的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同時毀滅,最後一切皆變成如虛空般一無所有。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大地草木皆磨滅,須彌巨海亦崩竭,諸天住處皆燒盡,爾時世界何物常。」

下面以對比的方式來分析:

比如在天人眼中,人間的住宅即如同人類眼中的蟻穴般,渺小脆弱。以人類的角度觀看蟻穴,即知其脆弱無比,稍以水淹、腳踩便毀壞無餘。如是,天人看人間的住宅也是如此,以小小的地震、洪水、火災便可將其毀壞。既然連廣大、堅固的大千世界最後都會變成虛空而無任何實義,則相比之下,人類如芝麻般大的房舍庭院又有何保障可言呢?一般人的身軀尚不足兩米,每日所食亦不過三餐,本來在此人間一切皆應隨緣度過,但世人反以久住現法的執著,為衣食房舍等費盡心思。如世上有許多人為了買房、修房、裝璜,以及其他生活享受,耗盡一生寶貴時光。如是為了如蟻穴般的住所、受用,徒然浪費寶貴的暇滿人身是否值得呢?畢竟此唯是壞滅法的本性,無有任何實義,所以為此而起惑造業實不值得。

昔日楊歧方會禪師初於楊歧居住時,房屋僅能遮蔽風雨,甚是破爛。時至冬季,雪子布滿床榻,但禪師亦未因此分心。當時有弟子誠心願為師化緣修造房舍,但禪師推辭說:「我佛有言,時至減劫,即使極峻的高岸與最深的山谷皆是遷變無常,如何能事事圓滿如意、自求稱足呢?汝等出家學道,作手腳尚未穩當,哪裡還有閒工夫化緣,追求住處的華美呢?」最後禪師亦未應允。

經由如上解釋,即應了知自己的住處與受用等,無有任何恆常堅固之義,唯學道、修行方有真實的受用,此外任何外在之法皆不可作為依靠。

具有神變通靈壽長劫,

禪悅為食天神與仙人,

無法躲避閻羅與怨敵,

未念己亡即是顛倒想。

具有五種神通的天神與仙人,壽命長達多劫,而且是以禪悅為飲食,儘管具有如是廣大的福德與受用,卻也無法逃避閻羅與怨敵,當引業窮盡時,仍會死亡而墮落。天人尚且如此,更遑論我們福德微薄、渺小脆弱的人身。所以不憶念自己將會死亡,即是顛倒之想。

從壽量上作比較:比如,天界最低者即欲界第一層天──四王天,四王天的一天相當於人間五十年,其壽量是五百歲,相當於人間九百萬年。如是往上越是高級的天人,其壽量越是成倍地增長,比如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彼天一日相當於人間二百年,而壽量亦增至四千歲,相當於四王天的十六倍。兜率天的一小時相當於人間八年多,所以當年無著菩薩到兜率天雖僅數小時,但返回時,人間多少青絲已成白髮。因此,僅僅欲界天一日,人間即已更換好幾代。

從六根的功能而言:天人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與神足通,可於虛空中無礙飛行,能以天眼觀知下界之事。今日人類雖然借助迅速發展的高科技,令六根的功能得到極大延伸,但在天人看來,可以乘飛機上空、越洋通訊、上網交流的人類,實如小蟲擺弄高級玩具般,根本無法與天人的能力相比。

從受用食物而言:上界天人皆以禪悅為食,身心充滿喜樂,而人類的食物僅是地上生長的五穀雜糧等,故於受用食物方面亦有極大差別。此外,由於天人的境界非常清淨,故覺人間污穢不堪,在離地面一百由旬外,便已覺臭味難擋而不欲接近。所以,以帝釋天之尊貴不可能降臨人間,一般只是一些有福德的鬼神來巡視人間。至於夜摩天、兜率天以上的天人福德更大,身份更是尊貴,根本不理會人間事務。所以,即便是以三十三天的天人來看,人類就如廁所裡的小蟲,而人間上好的美味,也只是廁所中的糞便而已,受用竟是如此下劣。

從權威而言:色究竟天中的大自在天,權威至尊,是娑婆世界的主宰。他統轄的範圍是一萬億他化自在天、一萬億化樂天、一萬億兜率天,一萬億夜摩天、一萬億忉利天、一萬億四王天、一萬億日天子及一萬億月天子。乃至欲界諸天連他的名字都無從知曉,更無法見到他的情形。相比之下,人間最有權勢的總統,也只是螞蟻王國的小王而已。

以上所說壽量多劫的諸天是如此神通廣大、威光赫奕,但當死主來臨時,如是偉大尊貴的天人也會從崇高的天際直接下墮,而無任何迴遮之法。《功德藏》云:「梵帝自在轉輪王,無法擺脫死魔主。」《解憂書》云:「大仙具五通,能行於虛空,然而卻不能,詣於無死處。」與諸天相比,人類只是天地間小小的裸蟲,生存在如小泥丸般的地球上,以如是渺小的身形、下劣的受用、短暫的壽命,若仍執著自己不會死亡,則確實非常顛倒。

例如,廁所中的小蟲執著自己不會死亡、妄想在廁所中永遠存活,且為享受眼前少許的糞便而拼命追求,在如此狹小、下劣的生存空間,彼此為了少許糞便而激烈地爭鬥,得到了便興奮不已,失去了便悲傷哭泣。當我們看到這一幕時,必覺十分可笑。天人看人世間的事也是如此,本來人命已如此短暫,每個人都只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但人們卻不去憶念無常,反為貪圖眼前如糞便般的些許受用,不惜一切代價,用盡全力爭取,可見分別心十分可笑。一個人在天人眼中即如同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但即便是如此微小的眾生,以強烈貪執推動,其相續中竟有無量無邊的現世理想、千年萬年的宏偉計畫。人類身形雖小,妄想卻可無窮無盡,可見分別心確實厲害。正以人類這種強烈貪執現世的顛倒心,而導致在短時間內便有如此多的鬥諍。所以真正可怕的,正是這一念執著現法的顛倒心。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便懂得,與天人相比,自己的壽命僅在須臾之間,很快將會死亡。若僅為貪圖現世微不足道的受用而空耗人身,實無半點實義。所以,唯有將自心完全轉入聞思修行中,方能獲得真正的利益。

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

雖有少數聞名轉輪王,

如今憶念只剩名字已,

微弱自身更無堅固性。

在往昔人類福德普遍增上的時代,雖曾出現少數權勢圓滿、統治整個四大部洲的轉輪王,然而至今,除僅能在心中憶念他們的名字外,其他一切皆已蕩然無存。權勢圓滿的轉輪聖王尚且以無常而化為烏有,何況我們如是微弱的身軀,更是無有絲毫堅固的自性。

首先對轉輪王稍作解釋。轉輪王即位時,以其福德力感得輪寶旋轉而降伏四方,故稱為轉輪王。又因他能在空中飛行,所以也叫「飛行皇帝」。在增劫時,人壽增至兩萬歲以上,便開始有轉輪王出世;而在減劫時,從人壽無量歲至八萬歲之間,才有轉輪王出世。人壽八萬歲以後,因有情的福報、壽量損減,惡業增盛,所以不能感得轉輪王出世。轉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種,其中統治四大部洲的是金輪王(頌中「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即指金輪王)。通過金輪王所具足的七寶,便可體現其福報與權勢的異常圓滿。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與主兵臣寶。

在轉輪王出世時,便由其福德力而顯現千輻妙輪,此輪寶升騰至虛空後,轉輪王與其軍隊即可騰空飛行。凡是輪寶降臨之處,當地國家皆歸附於他,故轉輪王能以威力降伏一切。第二是象寶,其形相端嚴潔白,極其圓滿調柔,能伏一切敵軍。第三是馬寶,其膚色如藍色火焰般,且速度奇快,飯食之間便可繞大海一周。第四是女寶,形容端正,與其相觸便生微妙樂受。第五是珠寶,在轉輪王的宮殿中,自然出現琉璃所成的摩尼寶,色澤純青,能出生一切所欲之物。到了夜間,摩尼寶可照亮一由旬遠之處,熱時能放射清涼的光,冷時能放射溫暖的光。此外,只須觸摸摩尼寶便能遣除一切疾病,在乾旱的土地上放置摩尼寶,便可流出水來,是這樣殊勝的一種如意寶。第六主藏臣寶,亦是以轉輪王的福德力自然召感。主藏臣寶只須一伸手,便可獲得所欲的財物。第七主兵臣寶,亦是自然出現,其英勇無比、力量超群,且足智多謀,對轉輪王的意願極具成辦之力。

即使權勢、受用與眷屬皆如是圓滿的轉輪王,在面對死亡時亦顯得無奈。當業力成熟時,同樣是倒地而亡,成為一具死屍,爾後四大分解,化為微塵。所以在因緣窮盡時,轉輪王與其七寶也會消失無餘。這些曾在人類鼎盛時期出現的人物,至今除了在佛經中能見到少數幾個名字外,何者亦未留下。可見世間一切皆唯暫時的幻化而已,無有任何實義。與轉輪王相比,人們自以為美妙的豪華住宅、賓士牌小車、圓滿眷屬、豐饒資具與顯赫權勢等,其實就如同蜜蜂的蜂巢一般。因此,人們如是微弱的身軀與受用,並無絲毫堅固自性,那麼,徒耗畢生精力以求取泡沫般的身財受用是否值得?我們為何還要如此心甘情願,以自己寶貴的一生換取無甚實義的結果呢?對此必須反覆思惟,方能妥善抉擇自己一生的方向。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9/7 上午 07:38:5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以下是從思惟諸佛菩薩的角度,而顯示壽命無常的真理。

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

雖曾現如空中群星般,

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

回想此義深知皆無常。

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現許多斷證圓滿的佛菩薩,其數多如夜空中的繁星,然而為向眾生顯示一切有為法無常,諸聖者們皆一一示現涅槃,至今無一存留於世。細思此義便深深明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的本性,任誰也無法改變。

因為時間是無始之故,在往昔無數時劫的輪迴中,曾經示現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及其眷屬,應是不可計數。比如在此賢劫中,過去曾有七佛出世,雖從第一尊佛──毗婆尸佛到第七尊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之間,每尊佛座下都曾有過不可思議的菩薩、聲緣眷屬,但這些諸佛菩薩、聲緣羅漢皆已趣入涅槃。如釋迦佛時代,有五百阿羅漢常常遊行人間,但最終也都紛紛示現涅槃。儘管他們都是曾經生活在此世間的聖人,但如今也只有在寺廟中,才能看到他們的塑像與名字,其餘何者亦未留下。爾後,在印度又出現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二勝六莊嚴,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等。雖然今天我們仍可恭習他們的論典、拜讀他們的傳記,但這些菩薩卻無一人尚存於世。如是細思之後便會了知:無常確為這個世界的本質,它周遍此世間的每個微塵與刹那當中,令人無法迴避。

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說:「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無量,度脫一切諸眾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傷。」在印度曾出現過具足十力的世尊,身光赫奕,智慧朗照萬法而無限量。佛住世時,有緣眾生皆得度脫,但如今世尊又何在呢?思及此等,豈有智者不感歎哀傷呢?雖然我們是釋迦佛的兒孫,都皈依三寶、受世尊教化,但本師早已示現涅槃,我們無法親見其色身,的確令人感傷。不禁令人感慨,在此輪迴中有何實義呢?

阿那律古佛示現涅槃時,曾留下一首偈頌:「有為法如雲,智者不應信,無常金剛來,摧聖主山王。」一切有為法皆如浮雲般無有堅實,所以智者不應對其信賴,一旦無常金剛到來時,即使是諸佛聖尊的色身、堅固的須彌山王亦會被摧毀無餘。《阿含經》中記載:某日,阿難尊者來到佛陀面前,以頭頂禮親吻世尊蓮足後說:「世尊,您的身肉為何變得如此鬆緩?」佛說:「阿難,正如你所見般,如來身體皮肉已經鬆緩,不如以前。此色身為病所纏、為死所迫,如來已經衰老,年齡已過八十矣。」阿難聞佛所說,便悲傷哭泣,自言自語地說:「苦哉!到了老年,竟是這般光景。」此時佛陀教誨說:「諸比丘,世間無一法可依靠,應當捨棄世間,尋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恩愛別離的寂滅涅槃,汝等應常念無常遷變之理。」

《華嚴經》云:「觀十種義,示般涅槃。」即諸佛如來以十種必要而在眾生面前示現涅槃。「十種義」即:

1)示現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2)示現一切三有無安;3)示現大涅槃是安穩之處,遠離一切怖畏;4)人天眾生執著色身,佛為人天示現色身是無常之法,令彼等希欲安住清淨法身;5)示現無常之力無法轉變;6)示現一切有為法不隨自心而住,皆無自在;7)示現一切三有如同幻化;8)示現涅槃性究竟堅固,不可毀壞;9)示現一切法無起,但有積聚、分離之相;10)諸佛完成度生事業,所願圓滿,法輪已轉,應度化者皆已度化,應授記者皆已授記,理應入於無變大涅槃。

因此,為向眾生示現諸法無常等,諸佛菩薩在化緣已盡時,無一不在凡夫眾生前示現涅槃。一切皆在顯示壽命無常,故於三有世間,根本無法找到一堅固不變之法。

寂靜淨土桑耶寶頂洲,

師君三尊眷屬在世時,

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

如今思憶實乃極悲傷。

「寂靜淨土」是指「桑耶寶頂洲」,即非常寂靜的桑耶寺。有緣者至桑耶寺朝拜,即可消除業障、不墮三塗。

「師君」即蓮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薩埵(靜命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贊。「眷屬」即二十五位君臣大成就者等。

「一切圓滿」即當時具足五圓滿──導師圓滿、法圓滿、眷屬圓滿、時圓滿與處圓滿。法王赤松德贊時期,迎請了大持明者蓮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達入藏,並建造桑耶寺。當時在桑耶寺,以法王赤松德贊作為施主,蓮花生大士對二十五位君臣等諸多密乘根器者賜予灌頂,傳授瑪哈約嘎、阿努約嘎與阿底約嘎,令弟子們成熟相續。當時獲得成就的人很多,比如,南喀娘布能夠騎在日光上;桑結益西能以金剛橛插入山崖;傑瓦秋揚能直接現見本尊,且三次作馬鳴;華季益西能以非人作奴僕;貝若扎那具有智慧眼;法王赤松德贊獲得不動三摩地;玉扎寧布證得最高境界;多吉登炯風行無阻等等。二十五位大成就者皆有不共成就,其中多吉登炯即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前世。大堪布菩提薩埵則傳授中觀與戒律等顯宗法門,並依照一切有部律度「預試七人」出家,創立了西藏僧團。另外,大譯師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譯師學習翻譯,翻譯了印度聖地十分興盛的經續論典。

因此,當時無論從導師、弟子、法、處所,或時節因緣等方方面面而言,都極為圓滿。所以大恩上師說「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但如今想起,的確令人十分悲傷。在拉薩山南,雖仍有桑耶寺的遺址,但蓮花生大士早已飛往西南銅色吉祥山,堪布菩提薩埵、法王赤松德贊及君臣二十五位大成就者亦皆示現圓寂。如今桑耶寺內冷冷清清,已無法再現前弘期佛法大興、僧才隆盛的圓滿景象。所以一切皆是無常,正如經典中所說:「積集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以下四頌,大恩上師主要是告誡我們:無常迅速,所以在短暫的一生中,當為解脫生死而勤修清淨佛法。若不把握時機精進修持,將來便會現前如下所說的結局──臨終時滿負罪業而墮落。

若未如理聞思聖教海,

以估計心不能斷無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

臨終阿伯無善轉惡趣。

在青年時若未如理聞思廣大聖教而生起智慧,則僅僅以估計心並不能斷除無明。如是年老之時便會成為九人眷屬的家長,臨終時因老阿伯相續中沒有積聚善法資糧,所以只能隨著惡業轉生惡趣。

以下以因果道理分析此頌含義。此頌第一句是因,後三句是果,即以「不如理聞思」為因,決定會產生「無法斷除相續中無明」的結果。既然相續中的煩惱絲毫未能清淨,則將來因緣會遇時,便會生起粗猛現行而強烈貪執世間八法。其結果即還俗流落紅塵,將來成為九個子孫的家長,並且由於一生中都是為了現法不斷造業,而未能修集善法資糧,所以臨終時唯有滿負罪障,在熱惱中墮落惡趣。

具慧者理當明白:利用人身解決生死問題,方為人身真正意義所在,而欲解決生死問題,首須了知生死的由來。生死是果,其因即煩惱,而煩惱又是由顛倒執著所引發,顛倒執著的來源即是無明。若欲了脫生死,即須斷除煩惱;而欲斷除煩惱,又須消除執著;欲消執著,則須相續中具有清淨智慧的對治力;而產生清淨智慧的前提,便是如理聞思。此乃關要所在。

若未經數數如理聞思,則相續中串習堅固的凡夫知見,畢竟無法轉變成佛法知見。若於此根本上無有轉變,則決定仍在世間的範疇起惑造業。所以,首先應如理聽聞諸佛菩薩所開示的清淨知見,以此產生聞慧,應從此處入手,作轉變凡夫知見的工夫。在以聞慧憶持法義之後,方可進一步如理思維,即以思擇力運用四種道理來抉擇法義,以此便能斷除疑惑、通達法義。爾後在此如理聞思的基礎上,以心數數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此即是修。以如理如法的實修方能真正改變以往的顛倒執著,從而才有希望從根本上解決生死問題。

人生是如此短暫,而修持正法又往往需要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完全投注於聞思修行,盡快如理如量地完成這個過程。倘若青年時代未能如理聞思修學,一旦錯失良機,相續中固有的知見未能轉化,而僅僅是外表上剃了頭、披著袈裟,則十分危險。因為一旦遭遇強勢境緣,則極易起惑造業,與在家人無異,最終決定陷入世間八法的迷網中,無法自拔。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最初出家之時,發心必定猛利,當趁此時一氣作工夫,令自己有所成立。若悠悠揚揚錯過此時,日後或住持寺院,或收門徒,或信施眾多,如是大多被名利所累,不但了脫生死無有希望,連最初學道的志向亦被埋沒,修行人不可不知此理。」蓮池大師的教言與大恩上師此處所言意趣一致。古人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我們須特別注重因地,若因地不真,果便遭受迂曲。所以,倘若今日不能把握時機如理聞思,將來便有墮落的危險。

捨棄實修經續竅訣義,

甚深法要只當吹敲唱,

無厭貪享信眾之財物,

臨終命斷自罪極明顯。

如果平時捨棄實修經典、續部、竅訣的意義,而只是利用這些甚深法要來敲打唱念,以這種有口無心的唱念,貪得無厭地享用信眾的財物,則臨終命斷之時,自己的罪業一定會極明顯地顯露出來,屆時只有以痛苦來償還這筆業債。

下面引用《竹窗隨筆》中的公案來作說明:明代在浙江烏鎮利濟寺,有師徒二位出家人。眾人皆稱此二出家人謹慎厚道,所以委託他們作經懺的人越來越多,如是很快便積聚眾多資財。但老師父十分慳吝,既捨不得自己受用,又不願作上供下施。後來他患病,家人將其請回去治療,沒過多久便不治身亡,其一生積蓄皆歸族人所有。十年後的某日夜晚,老師父托夢給他的親人說:「我因生時為人作經懺有錯漏之處,而陰府的考核又非常嚴格,故苦不堪言。人間傳說接受信財替人念經拜懺,如果念誦稍有脫落差錯,到陰間後,須借閃電的光來認字讀還的說法,確實如此。」

另有一則公案說:有位僧人病重,某日夜晚,外面正在放焰口施食,病僧對探病的人說:「方才有鬼來要帶我一起出去吃飯,我推辭未去。沒過多久,鬼回來說:『那個施食的法師心不誠,害我們白跑一趟,一定要收拾他。』然後就牽著我的手前去。當時我見到許多鬼手拿鉤索,說要將法師從臺上拖下來,我心裡很害怕便叫起來,眾鬼才因此四散而去。」

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事例:有一僧人施食時心無誠念,結果被鬼抬至河中,欲將其沈入水中。又有一僧人因忘記鎖住衣箱,施食時心中仍惦念著鑰匙,結果眾鬼見到飯上都是鐵片而無法食用。另有一僧人,晾曬衣服適逢下雨而未及時收回,所以施食時心中一直作意那件衣服,結果眾鬼見到飯上皆是獸毛而無法進食。這幾位未如法施食的法師,日後都遭到報應。還有一人入了冥府,見黑房子中有幾百位僧人,個個身體枯瘦、面色憔悴,皆顯出憂苦不堪的神態。此人便詢問這些僧人其中緣由,才知他們都是生前未如法施食的法師,死後來此受苦。

通過上述公案,我們應當反省自己,假如未能真實修習法義,而僅僅是以外表形相的敲打唱念來享用信財,最終所積罪業必定大如須彌,死後決定感受猛厲痛苦。所以,大恩上師在此處以大悲心告誡我們:在短暫的一生中,若以此種方式貪求信財,則臨命終時,自己的罪業必定會極明顯地現前。大恩上師曾於《岩洞老人顫抖道歌》中說:「於此因果無欺正道中,若不慎重行持取捨理,墮落痛苦泥潭之中時,顛倒心相真正顯露出。」在這因果無欺的正道中,如果不謹慎行持取捨的道理,一旦墮入痛苦泥潭時,顛倒的心相便會真正顯露出來。我們常常可以見聞類似的公案,如有些人雖然生前地位崇高、聲望顯赫,一生中享用諸多信財,但其心中唯喜名利,完全與世人無異。結果臨終時便會顯現神智不清、異常恐懼等極其顛倒的死相,所以大恩上師說:「在斷命根時,顛倒的心相必定會充分顯露出來。」

《本生論》中亦有一頌,即釋迦佛的前世──王子月所說:「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世間規律即是如此,造罪之人必定會於臨終時生起憂悔,而且由於一生從未行持善法,以致臨終時心中無有絲毫把握,面對後世墮落惡趣感受劇苦的果報,心中將生起無比的恐懼憂怖。

所以,我們應對無常、業因果等有一種警惕畏懼之心,才能行持清淨的正法。人生如此短暫,我們現有福分出家,即應明白自己的本分何在,否則雖外現高貴的出家相,但內心卻貪得無厭地騙取信財,則比在家人還不如。此不僅是生時自伐善根,且於死後還須墮落三塗蒙受長劫劇苦,如是無異自取毀滅,未免太不自愛。

機靈善辯學法之僧童,

心中貪求講辯諸名望,

蒼螺白髮可得博學位,

汝於人間得樂亦短暫。

機靈聰穎、擅長辯論的學法童僧,心中貪求講法辯論的名聲。然而即使在白髮蒼蒼的老年可以獲得博學的格西或堪布等學位,但在人間享受安樂的時日又能有多久呢?

在家、出家總的情況,一般可分四種:身心俱出家、身出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身心俱在家。頌中所說即「身出家心在家」的情況。雖然外相上剃鬚髮、著法衣、遠離塵境,所學亦是諸佛菩薩的經論至言,但心中所思卻是如何在佛教團體中求取名聞利養。所以即使廣學教法、好樂講辯,但目的也只是想出人頭地,令自己從默默無聞的小僧人,變成名位顯赫、供養豐厚的大法師。此即說明其相續中根本未覷破世法,故而披著袈裟追求名利,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一切所作都是輪迴生死的業,與解脫背道而馳。

憨山大師十歲讀書時,母親督課非常嚴格,他覺得很苦,便問母親:「讀書作什麼?」母親回答:「作官。」他又問:「作何種官?」母親說:「從小官作起,若有能力則可官至宰相。」大師接著問:「當了宰相又如何?」母親說:「罷(到此為止)!」大師不禁歎道:「可惜一生辛苦,到頭來只是罷了,那作他又有何用,我想只該作一個不罷的。」母親說:「像你這樣的不才之子,只可作個掛搭僧。」大師便問:「何為掛搭僧?」母親回答:「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隨處有供養。」大師歡喜地說:「作這個正好!」母親又說:「只怕你沒這個福分。」大師問道:「出家為何還要福分?」母親回答:「世間作狀元的常常有,出家作佛祖的哪裡常常有?」大師說:「我有這個福分,只是怕母親捨不得。」母親說:「你若真有這福分,我就能捨!」以上是憨山大師在《年譜》中的自述。

大師十歲時便有如此非凡的悟性能看破世間,的確稀有難得。就如同大師所說,無論在家或出家,只要是追求名利,最終必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即便如願以償,試問又能有多少時日享受呢?所享受的又有何實義可言呢?

輕視三學修道之功德,

耽著今生積財偽僧徒,

臨死之時仍不知饜足,

奈何閻羅法律無情面。

輕視戒定慧三學的修道功德,唯一耽著今生積集資財而偽裝修行的僧人,於臨終時仍然不知滿足,無奈閻羅死主的法律無有任何情面可談。由於自己一生中未能修集三學功德而虛耗信施,所以後世必定披毛戴角以償還宿債。

對於此理,《竹窗隨筆》中有一個十分相合的比喻:「比如我們讀書是為求取功名,為求功名故而帶累許多親鄰提供所需,以供自己讀書。倘若功成名就,當然是足以報答;但若名落孫山,則負欠甚多。」與此喻相同,我們出家是為成就道業,有緣施主因此才供養我們資財。若能成就三學功德,則足以回報信施;但若輕視三學的修習,只知積累世間財富,甚至於心中埋怨信施寡少,則來日必定以牛馬之身償還宿債。

昔日真淨禪師住江西歸宗寺時,每年都有化主回到山上,帶回諸多所化之錢財、穀物、布匹等。禪師見到這些財物便皺眉說:「這些都是信眾的膏血!我慚愧無有道德,如何擔當得起?」《禪林寶訓》中有一則公案:雪堂和尚本來生在富貴之家,但其日用十分節儉。在烏巨山時,有衲子獻其鐵鏡一面,和尚說:「此處溪流清澈可照毛髮,要此何用?」最後亦未接受。

白髮蒼蒼衰敗之老人,

尤作多年計畫度人生,

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

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

雖已是滿頭白髮、身心衰敗的老人,心中卻還在作多年的計畫以期度過人生,而從未想過自己就如同即將熄滅的油燈,很快將要步入中有,此時應當趁早為自己準備好中有的行路資糧。

此頌中「多年計畫」與「即滅之油燈」相互矛盾,因為前者是緣現法希求久住的顛倒妄想,而後者卻是生命無常的不變事實。如果落入常執的顛倒中,便會障礙對生命無常的認識,也就不可能將身心轉入準備中有資糧的修行中。以貪執現法的力量驅動,即使死期將至老人仍不死心,依舊在心中反覆盤算五年、十年乃至更多年後的計畫。假如心中耽著子女,便會想:兒子何時成家,成家後自己要如何幫忙照顧孫子,待孫子長大後要上大學等等。如此這般的計畫無有休止,實際皆唯迷亂心的顛倒妄想罷了,但被常執蒙蔽心智老人,卻寧可將人生最後的餘光亦付諸癡心妄想中,而不願對切身的生死大事稍加用心。彼即如同待宰的牛羊,在被押往屠宰廠的路途中,還妄想著明日如何在草原上飽食嫩草般,愚迷不已。

佛陀曾告訴我們:人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氣不來便是隔世。青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老年人,所以世間老者們應有自知之明,仔細返觀自身:早已是雞皮鶴髮、耳聾眼花、神智模糊。因此,在人間存活的時日已經不多,如同夕陽頃刻便會落山,又如寒冷秋末的衰草很快便會凋零,故應早日了結世間一切瑣事,一心為後世準備。

下面再以公案說明,老人應當如何準備中有資糧。唯有隨學公案中的人物,捨棄現世一心修法,最終才能死得安樂。

清朝年間興化有一蔣氏婦女,四十歲時丈夫亡故,安葬丈夫之後,他哭著對兒子說:「一旦無常到來,誰也無法代替誰。假如今日我也如你父親一般死去,你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我要一心持齋念佛,不想再被閒事牽纏。」兒子順從母意,在家旁邊建了一間房屋,母親住在裡面足不出戶,一心一意持念佛號,寒暑無間。五年後的五月二十日,她忽然對兒子說:「你買木頭作龕,我將於二十三日中午往生西方。」說完之後,她又到鄰居家告別。到了二十三日中午,蔣氏果於念佛聲中安然而逝,並且自放三昧真火焚燒木龕。

蔣氏以五年時間精進準備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因其下定決心了結現法,故能五年如一日,足不出戶一心一意念佛、修集淨土資糧。如是用功精純,所以臨終時灑脫自在,無一絲牽掛。

宋朝王龍舒是國學進士,博覽經史,曾撰著數十萬言的《六經訓傳》。一日,他忽然捨棄這些書籍,並說:「這些書只能增長業習,並非最終解脫之法,我要立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後便精進念佛,六十歲時生活仍非常儉樸,布衣蔬食,每日千拜,深夜方才眠臥。臨終前三天,他告別親友,臨終之日,照常讀書之後禮佛、念佛,忽高聲念彌陀名號,並說:「佛來接我!」言畢,站立而化。

聽聞上述公案之後,老年人心中應當有所觸動。在即將面臨死亡的風燭殘年,不應再去籌畫發展現世法、緣現法作五年、十年的計畫,而應盡快徹底放捨此生之事──現世眷屬、財產、地位、瑣事,然後唯一緣念死亡無常,準備中有的行路資糧(若欲求生西方淨土,則須事先修集好往生資糧)。若能如是事先了結,無論死亡何日到來,都可無牽掛地撒手而去,如此行持才是有智慧的老人。

下面三頌是對青年人的教誡:

風華正茂倨傲之青年,

心中無有死亡等憂怖,

忽然瞬間閻羅獄卒到,

捆縛脖頸時生大憂惱。

風華正茂的傲慢青年,心中根本不憂慮、怖畏死亡,彷彿死亡與自己毫無關係。然而一旦死主如暴雷般瞬間降臨,閻羅獄卒用業力的繩索緊緊捆縛自己的脖頸時,心中必會生起巨大的憂惱。

青年人往往會認為:我如今身強體壯、耳聰目明、神智清晰、朝氣蓬勃,又怎會死亡呢?此種想法雖看似合理,但須知閻羅死主實不留任何情面,無論男女老少,死緣一旦積聚,他便會毫不延遲地將你拖往後世。所以面對死亡時,單憑此種無知愚癡的傲慢又有何用呢?

《集法句經》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定能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生,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經中所說是否屬實,大家可以去火葬場調查。事實上,每天雖有許多人死亡,但以壽量窮盡而自然老死者僅占少數,大多數都是以內外死緣,未圓滿壽量而死,如以疾病、自然災害、車禍、凶殺、戰爭、事故等而死;死者中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許多少年兒童,非老年死亡的數目相當龐大。

因此,青年人自以為身體強健無病、不會死亡的想法,其實只是以堅固常執引起的非理作意,根本不符真相。大恩上師在一首道歌中說:「青春妙齡少男少女眾,心中若不思維定死亡,死主怨敵似空中霹靂,不知何時降臨真可悲。」正值青春妙齡的少男少女們,心中不思惟自己決定會死亡,反而顛倒地認為,在青春年少的時代,應當縱情享受五欲六塵。此即如同無知的孩童在燃燒的宮殿中戲耍,而不知大難將至,甚是可悲。雖然人有老少之別,但在「必須修行」這一點上,卻無任何差別。

如果未能把握時機修習安樂之源的正法,則無論是老年死或少年亡,死時皆會產生憂惱痛苦。古人常言:「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即便是青年人也應時時痛念無常,切莫悠悠忽忽徒耗時日。暇滿人身如此寶貴,現在又值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若不趁色力強健時努力精勤於正法,一旦死亡降臨必定後悔莫及。

彼此相戀韶華之男女,

心中無盡甜言與蜜語,

妄想終身不分同度日,

怎奈不知壽命能長否?

彼此相戀的青春男女,以情愛的推動,心中有說不盡的甜言蜜語,妄想長相廝守、永不分離,怎奈業力無情,不知他們的壽命能否長久?

古人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分飛。」以業力的推動,青年男女因暫時相愛而組成家庭,但這也只是暫時因緣的虛幻假合,並無常恆堅固的自性。一旦死主不期而至,必將顯現徹底分離,暫時的假合決定是以破滅而告終。在人世間,每天都有許多青年男女結婚成家,希望彼此相守、永不分離,但最終結果卻是無一例外的家破人亡。而且情執愈是深重,最終分離的痛苦即愈發強烈,由此可見,痛苦的根源即是顛倒常執。我們不妨仔細想想,倘若一個人欲將永恆的幸福建立在暫時假合的因緣之上,最終結局除了感受幻想破滅的痛苦之外,又有何實義可得呢?所以,常執的確是無量痛苦的根源。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9/7 上午 07:42:23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往年家世圓滿富饒者,

今日眾多變遷受痛苦,

無常本性現於意端時,

必當厭離一切有漏境。

往年家境圓滿富饒的人家,今日許多皆已衰敗,淪為感受痛苦的可憐憫者。當無常的本性顯現於心頭時,必定會厭離一切有漏的境界。

以藏地而言,如果某戶人家擁有幾百頭犛牛,便可稱得上是富裕人家。但若由於冬季氣候過於寒冷而將犛牛凍死,則來年春天,這位富人便會淪為沿街乞討的乞丐。在漢地也經常發生類似現象,如股票狂跌往往會令一位百萬富翁一夜間便淪為債台高築的破產者。所以,有漏財富並無絲毫堅實的自性,最初積聚而起,終必銷散而盡。《中觀四百論》云:「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當「有漏法生滅無常的本性」於心中明現時,便會了知,一切有漏法都是無自在的痛苦自性,不可能有真正的安樂存在。

白牙三十顆顆自散落,

滿身皺褶猶如盤山路,

如是臨近死神之呼喚,

懵懂如初豈不如犛牛?

三十顆白牙一顆顆地掉落,全身皮膚也開始生起一道道如盤山公路般的皺紋。這些現象都是臨近死亡時死神的召喚,雖然自己分明已現量體會,但卻依舊蒙昧暗鈍而不知警醒,這難道不是與犛牛同樣愚癡嗎?

在漢地,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警世語:據說有一老者死後見到閻羅王,便埋怨閻羅王未預先通知,就突然將他帶到中有。閻羅王回答:「你陽壽將盡的消息,我不止一次地向你報信:你的目光漸漸昏暗,這是我通知你死期將近的第一封信;你的耳朵漸漸變聾,這是第二封信;你的牙齒疏鬆掉落,這是第三封信;此外,你全身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我給你的通知不知有多少啊!」

我們都是有智慧的人類,不應如犛牛般遲鈍,犛牛即使在被牽往屠宰場的途中,也不會為死亡作準備,直到利刃抵在脖子上,它才知道死主的降臨。但是我們的靈性比犛牛大得多,為何見到死神的召喚還如此麻木呢?良馬無須皮鞭抽身,僅見鞭影便知前行。如是,真正的智者,即使見到自己極其輕微的身心衰相,亦會分外警覺、轉為道用,而非充耳不聞或執著非法。這些死亡來臨的徵相,都成為極好的警策,比如,若遇身體有恙,或感覺體力衰退,或發現記憶力下降,即會警覺來日無多,應加倍努力精勤正法,此即「良馬見鞭影而行」。所以,若能提起正念仔細洞察,則不難發現時時處處都能收到死亡的資訊,具智慧的老者見此更應即刻警覺:死亡即將到來,應當把握生命最後的時光,一心依止正法,皈命阿彌陀佛,心心念念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一生中最大的事。倘若在此生命盡頭還要耽著財眷名利而不能猛然覺悟,則確實如同犛牛一樣可憐。

再過一年至明年今日,

眾多健者已命赴黃泉,

誰人敢說此中無自己,

故而死路並非很遙遠。

再過一年到了明年的今日,許多目前健在的人,屆時皆已命赴黃泉,誰敢保證其中一定沒有自己,所以死路離我們並非很遙遠。

比如,現在是兩千零五年十月,待到明年兩千零六年十月時,此次《廣論》的聽眾當中,便會有一些人已與現世永別,這是絕對可以確定的。姑且不說太大的範圍,即便是在我們學院,每年都會有一些人死亡,一年之內無人死亡的情況,在這十年中根本未出現過。所以到了明年十月,聽眾當中決定會有先行離世者,而其中是否包括自己,任誰也不敢保證。且不說一年之後,即便明天將會發生何事,我們也無法了知。諸位可以反問自己:「我能保證一年之內絕對不死嗎?」若能保證,則應有決定成立的依據,但這樣的根據誰也拿不出來。所以,未來的生死很難預料,充滿未知的因素,也許食物中毒而死,或摔一跤就死了,也可能被痰哽住而死,或者遇上車禍而死,或因腦溢血而死,也可能得愛滋病而死。因此死緣極多、活緣極少,任誰也無法保證不會遭遇這些死緣。

我們距離死路,近到中間只隔一口氣的程度,而非有五米、十米之遙。一息尚存即是生路,一氣不來便是死路,可見不說明年,即便明天是否會變成披毛戴角的旁生,自己亦無法確定。雪峰禪師說:「一盞孤燈照夜台,上床別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知明朝來不來。」人命確實只在呼吸之間,所以諸位道友定須珍惜人生,切莫放逸。

世間之人再過百餘年,

不留一人決定都死亡,

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

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

現在存活於世間的男女老少,再過一百年後決定都會死亡,無一存留於世。此即如同夢中短暫的迷亂顯現一般,那麼追求今生又有何實義呢?不過是「夢裡觀花、水中撈月」罷了。

唐代小說中有著名的「黃粱夢」與「南柯夢」。其中,「黃粱夢」的故事是說:有一盧姓書生,欲進京考取功名,途經邯鄲時很是疲倦而欲作休息。身旁有一老翁洗好了黃梁米正欲煮飯,見其疲累便將枕頭借予盧生,書生頭靠枕頭很快便入睡進入夢境。他夢見自己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並且娶妻生子,很快又官至宰相,整整歷經四十年的富貴功名,顯赫一時。最後因犯罪而將被斬首時,他猛然驚醒,回頭一看,身旁老翁的黃梁飯尚未煮熟。老翁見他醒來便說:「四十年的功名富貴,很是暢快吧!」廬生心想:「他怎會了知我的夢境,想必是神仙來度化我。」於是便捨棄功名,隨老翁遁世修道。

盧生黃粱一夢歷經人生四十寒暑,此中先是功成名就,爾後成家立業,仕途亨通,最終枷鎖繫身淪為死囚。正夢之時真真切切、樣樣實有,但驚醒時一切皆歸空無,於是心中感悟:現實人生亦如同四十載的夢中生涯般,其實都是暫時的迷亂顯現,毫無實義。故而看破紅塵,遁世修道。

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中說:「仇敵化虛無,諸親亦煙滅,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復見。」百年人生確實是一場夢,從最初中陰身業識以迷亂而入胎開始,即如同以睡眠因緣進入夢境般;入胎後至死亡間的一期相續,即等同於夢中的種種經歷。雖然人的一生會顯現種種境界,正顯現時亦有苦樂相隨,但實際上並無心外之法,一切皆唯自識隨緣顯現,而自心妄加執著、認假為真而已,故與夢中苦樂全然無別。我們不妨自問:「在數十年的人生中,雖然一直都在心外執著追求,但至目前為止,又何曾真正抓住什麼?細思便知,何者亦未曾抓住過。」存活時的一切顯現皆與夢境無別,唯是暫時迷亂顯現而已。最終人死時即如夢境破滅,空無所有,所以寂天菩薩說:「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復見。」佛於經中亦云:「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因此,致力追求現世八法,皆唯徒勞辛苦而已。宗喀巴大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亦如是告誡我們:「為追求利養、恭敬、名稱等世間法所付出的一切辛勞,都是如同以風扇吹揚空虛的穀殼般毫無實義。」唯有在此處看破放下,方能真正趣入修道。

與己童年友好之同伴,

多數飄零東西無定處,

眼見眾多流轉中陰身,

自己決定不可常住世。

童年時代與自己友好的夥伴,至今多數都已東西飄零、居無定所。親眼目睹其中許多皆已死亡,正在中陰險道上獨自隨業流轉。看看他人,想想自己,即能了知:自己決定不可能在此世間長久安住。

此頌內容應聯繫實際作具體觀想,即觀想自己童年時的夥伴、少年時的同學等,一一觀想他們現在的處境。如是聯繫實際而思維,便會明白世事無常、生死難料,與已故的亡人相同,自己也必定會顯現死沒無常的本性。

以下三頌宣說「死主到來無緣遮止」的內容:

難忍閻羅使者來到時,

無縫堅固城堡中躲避,

圖以十萬甲胄作護衛,

然終無法人間停一時。

當難忍的閻羅使者忽然降臨時,即使你躲藏在無有任何縫隙的堅固城堡中,並試圖派遣十萬士兵嚴加保護,但也無法在人間稍留片刻。在人間如果有外敵侵犯,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遮止,但死亡是有漏身必然的結局,當死期到來,無論你藏身何處,業力便在當下顯現。

設若爾曹財寶遍三界,

豈料閻羅魔眾拒受賄,

威懾三界梵王與帝釋,

想免死道亦無有辦法。

面對閻羅死主,即使你獻上充滿三界的金銀、美鈔,閻羅死主也不會見錢眼開而接受你的賄賂、免你一死。姑且不說人間巨富,即使是威勢震懾三界的大梵天王與帝釋天,想要避免死道也無有辦法。

比如,當今世界首富的鈔票不知可以堆滿多少房屋,然而當他臨死時,這些鈔票既不能令其不死,又不能減輕臨終的痛苦。我們不妨想一想,僅憑滿屋子印有人頭的紙,怎能令人不死?又怎能減輕死亡的痛苦呢?假如金錢能夠阻止死主的腳步,則應將臨終之人置於銀行的金庫內,如是便可免於一死,但這是不可能的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天人能否遮止死亡:

昔日,忉利天有一天子臨死前五衰相現,他便用神通觀察死後的去處。當他見到自己死後將投生於「拘夷那舍國」中一頭滿身疥瘡的母豬腹中時,心中驚恐萬分,鎮日憂惱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有一天人見狀相告:「此時釋迦佛正在天界為母說法,你為何不去祈求佛陀救護呢?」他聽後立即前去禮見佛陀,於佛前誓受三皈。他依佛教導,用七天時間精進修行,結果死後投生於「維耶離國」,成為一豪門望族的子孫。《普賢上師言教》中說:我乳輪王雖曾是統治四大部洲的金輪王,並且與帝釋天共同主宰三十三天,甚至以其福德力能夠打敗阿修羅。但其最終亦因一念害心而從寶座上翻將下來,墜墮在地,在欲望未滿足中死去。佛於《涅槃經》中亦云:「雖然得到梵天之身,甚至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但死後還將墮入三惡趣中。」

由上述公案與教證可知,即使具大福德的天人,在面對死亡時也顯得異常脆弱、恐懼,束手無策。死主處理一個天人,就像大人拎小雞一樣簡單。所以,除了一心依止上師三寶之外,沒有任何解救的辦法。

身體美貌猶如彩雲般,

通達誘人種種巧幻術,

無奈奪命閻魔眾威軍,

微汗毛許不為汝所動。

即使身色容貌如彩雲般美麗動人,而且通達各種獻媚誘人的靈巧方法,但怎奈奪人命根的閻羅死主的軍隊本無情欲,連一根汗毛也不會被美色所動,所以僅憑一副現似美麗的臭皮囊,豈能打動死主而免於一死呢?

比如唐代的楊貴妃,不僅容貌姣好,且又精通音樂,入宮之後,深得玄宗寵愛,被冊封為貴妃。白居易曾於《長恨歌》中說:「一朝選在君王側……從此君王不早朝。」自從楊貴妃被選在唐玄宗身邊之後,玄宗便再也未上過早朝,可見她迷人之深。正因楊貴妃深得皇帝寵愛,致使其兄楊國忠伺機操縱國政,以致政事敗壞。其後安祿山即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叛亂犯上,玄宗逃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眾將士認為罪在楊家,處斬楊國忠之後,又逼楊貴妃自縊而亡。如楊貴妃這般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在業力現前時,也只是落個活活被吊死的悲慘下場,尚且不如一相貌尋常的平民女子死得安詳。所以在閻羅死主面前,美色又有何用呢?

以上三頌已宣說死主到來無法遮止的內容。雖然世間之事皆可用美色、金錢來通路,外敵入侵時也可以城堡守護,但唯獨對於死亡無法打通。閻羅王鐵面無私,不講任何情面,一切金錢、女色、權勢、地位到此都無作用。所以死亡這件事最公平、最無私,如果一個人相續中具有修行功德,即便他是身無分文、地位卑微的乞丐,死時也會安詳自在、非常尊貴。否則,縱然是地位顯赫或貌美如花的人間寵兒,死時也同樣會痛苦驚慌,如狗一樣下賤。故應了知,唯有修習善法才有實義,明白此理後,就當好好用功修行。

以下五頌中,大恩上師語重心長地勸導我們精進修法:

昔人有病無病皆死亡,

請你靜心慎重細思維,

以己決定死亡為鞭策,

由此當速精勤解脫道。

過去一百多年前,曾經生存於此世間的人們,無論有病無病,迄今為止皆已全部死去。所以,請你們靜下心來慎重、仔細地思維自己的生死大事,以決定死亡的信念鞭策自己,趁氣息尚存之際,迅速精勤修習解脫道,務必不能錯過如是萬劫難遇的良機。

須知,對於輪迴中的瑣事不去考慮倒也無妨,但生死是切身大事,稍具智慧者皆應冷靜慎重地思考、用心抉擇。此世間之人與其所作之事,大致可分兩種:一種人是耽著現法的庸俗凡夫,唯一追求名利,所作一切對於死亡毫無利益可言;另一種人是捨棄今生的修行者,唯一追求道德,所作皆對死亡有實際利益。如是了知後,即應結合自身認真思維抉擇:既已獲此難得人身,自己應選擇作何種人、行何等事?既然平時對於一些微不足道、毫無義利的輪迴瑣事都要忖度良久,為何唯獨對於生死大事卻不認真考慮呢?

佛印禪師曾對蘇東坡說:「子瞻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為何對於性命便不知下落?」子瞻你的胸中蘊藏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息。像你這樣博學清高之人,為何對於自己的性命卻茫然不知下落呢?無常迅速、生死事大,故萬萬不能輕忽草率、漠然視之。我們應當依照大恩上師的教言,靜下心來慎重思考一生的大事,如理抉擇自己應作何種人、該行何等事。如是善加思維抉擇後,即應迅速精勤地付諸實踐,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否則明日復明日,一旦死亡到來,將如何以對?最後決定是落個「生時不努力,死時徒傷悲」的悲慘結局。所以,懇請諸位謹記大恩上師此頌最後兩句教言:「以己決定死亡為鞭策,由此當速精勤解脫道」。

管理萬戶人眾之官員,

死時無權帶走一夥伴,

亦無權享一口食物故,

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

即使是管理一萬戶人民的官員,死時同樣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他沒有權力帶走一個眷屬,也沒有權力享受一口食物,死時唯一能夠利益自己的,唯有正法,因此懇請諸位道友,千萬不要退失對正法的修行。

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來說,當年他在凡爾賽宮的生活極其奢華。據資料統計,凡爾賽宮內一年飲用的葡萄酒便價值七十九萬法郎;僅僅所食魚肉的價值即高達三百四十七萬法郎;點蠟燭的費用亦超過五萬法郎。至於王宮當中的宮僕、侍臣,更是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比如,御膳房的廚師便有兩百五十九人;國王的秘書官將近千人;王后的侍女也有五百人;凡爾賽宮的宮女與侍臣共計一萬六千人,其中尚不包括一般的貴族與朝臣;此外還擁有近萬名的禁衛軍。王宮中的御用馬匹有八千九百匹,御用車輛一百多輛。路易十六每次外出時,無數車馬排成長長的蛇陣,威風氣派如天人一般。凡爾賽宮還有二十九座庭園、四座瞭望台、噴泉、瀑布等,並且四季鮮花盛開,非常美麗悅意。

儘管如此風光鼎盛,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雙雙被推上斷頭台。此種情景正如吉祥勝逝友所說:「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如同路易十六在斷頭台上,死得孤獨而痛苦,沒有國土與王位,一萬六千名宮僕、侍臣無一相隨而去,平生所享用的衣食、車馬、園林絲毫也帶不走。只有獨自一人在極度恐懼中受刑而死,死後還須感受惡趣苦果,所以現世的榮華富貴有何實義呢?就如憨山大師所說:「榮華原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因此唯一能夠真實利益我們的,就是正法,它在生前、死後都會伴隨我們,是我們唯一的至親、最真實的受用。所以,大恩上師在此勸戒我們:「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

《普賢行願品》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應隨學普賢行願,以願王的引導往生極樂世界,此乃一生中最有實義之事。對此關要須精進不退,若在此處落空,死時將無絲毫保障,沈重的業山必定會將你壓垮。

今生滅盡顯現業惑苦,

雖多親友不能替一分,

淚流滿面無可奈何故,

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滅盡今生一切顯現的命終之時,相續中以惡業、煩惱引生的痛苦,即使親友再多也不能替你代受一分。雖然他們淚流滿面不捨與你永別,但也無可奈何,確實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即應為成辦自己的切身大事而精勤尋求正法,千萬莫要懈怠。

此處老年人尤應警醒,現在即須精勤於正法,不應再拖延時日。有一則故事或許能給你們一些啟發:有一隻狐狸趁夜深人靜時潛入廚房,吃飽後便在廚房睡著了。天亮之後無法逃脫便欲裝死,待人離去之後再行逃跑。稍頃,人們看見死狐狸,有人想將它扔掉,另一人則說:「狐狸尾巴很好,等我割下來再扔。」狐狸聽了很害怕,但還是忍痛讓人割下尾巴。接著又走過來一孩童,想要狐狸的兩隻耳朵,狐狸一聽更加害怕,但想到割掉耳朵還不至於送命,便索性強忍痛苦,由人割掉雙耳。然後又有人說:「狐狸皮很好,可以修補皮衣。」這下狐狸驚恐萬分,心想:「要剝我的皮,一定會砍頭剖腹,這如何受得了!」就在這生死關頭,它鼓足勇氣奮然跳起,沒命地向外狂奔,這下總算逃脫一死。

故事的喻義是:輪迴牢獄中的我們,即如同貪吃的狐狸被困在廚房中。既已托胎為人,則難免一死,若不借此暇滿人身精進修法、奮志出離,又怎能死裡逃生呢?尤其老年人已經錯過人生太多時日,就像狐狸已經失去尾巴和耳朵一樣。如今晚年則更加衰敗,很快將被死主「剝皮」,若仍不下定決心求生淨土,又怎能跳出三界、蒙佛接引而往生淨土呢?所以,你們應唯一依靠上師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現世的親友、財富、受用……在死時毫無助益,假如沒有上師阿彌陀佛的加持,如何忍受臨終時「生龜脫殼、活蛇剝皮」的劇苦呢?又如何保證臨終時不會顛倒錯亂?我們都是滿身業障的凡夫,不能說大話。自己的能力會有多大?為什麼還不皈依上師阿彌陀佛,趕緊修法?臨死時手忙腳亂又有何用!

若能觀想一切內外法,

乃為指示壽命無常書,

自然道歌雖然無邊際,

僅以此歌奉獻忠心友。

再聽誠摯情深知心言,

輪迴萬物非有依靠故,

為得恆時無漏之圓滿,

現今應當修法披誓甲。

此二頌是大恩上師最後的教誡。

如果能夠觀想一切內外諸法都是指示壽命無常的書籍,則自然道歌雖有無量無邊之多,但在此處我僅以這首道歌獻給忠心的道友們。最後,請你們再聆聽我這個老人發自肺腑的誠摯之言:「輪迴中的萬法確實無有任何可靠之處,所以為能獲得永恆的無漏圓滿,你們從現在開始即應披上誓言的鎧甲,乃至成佛之間,日日夜夜不斷地修習正法。」

關於「諸行無常,不可依靠」的道理,我們可引經典進一步說明。如《大戲樂經》云:「此有為行,唯心造作,猶如坯瓶,無常散壞。行如空城,為雨沮壞,淤泥不堅,漸當磨滅。亦如河岸,積沙所成,自性怯弱,為水流蕩。行為風燈,生滅不住。行如聚沫,不可撮持。行如芭蕉,中無有實。」一切有為法唯一是以分別心而造作,如同未經燒製的泥瓶般,很快便會散裂毀壞。又像是空空的土城,被大雨淋浸之後,非堅實的淤泥城牆便會漸漸磨滅。又如大河的兩岸,僅由泥沙暫時堆積而成,自性本來脆弱,很快會被河水層層沖刷蕩盡。一切有為法又像是風中的風燈,刹那生滅不住,無有絲毫穩固的自性。又如水中泡沫般,無法把捉,皆是空幻無實的顯現。又如同芭蕉樹,根本無有半點堅實可得。如是觀察後即當了知:輪迴萬法皆是生滅無常、不可依靠的虛誑之法,故應放捨這一切而去尋求無漏真實的圓滿。這也正是出家修行的原因所在。

大恩上師於《岩洞老人顫抖道歌》中說:「雖生六道高低任何處,除苦之外無有安樂時,恆時不變究竟勝安樂,修持無漏之果正是時。」無論我們生在六道中任何崇高或低劣之處,除了感受痛苦以外,無有絲毫真實安樂之時。所以對於恆時不變、究竟安樂的無漏勝果,今日正是精進修持之時。諸位好不容易暫獲此如意寶般的暇滿人身,又值遇善知識而有緣修習佛法,即應善加把握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

道歌的正文至此已宣講完畢,下面是大恩上師的發願迴向偈:

願我從今乃至虛空盡,

怙主文殊上師常敬禮,

為度困苦眾生傳深法,

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

大恩上師如是發願:願我從今日起直至虛空窮盡之間,恆常恭敬禮拜怙主文殊上師──全知米滂仁波切,並為救度沈溺於生死苦海中的無量有情而為彼傳授甚深妙法,願我的發心與文殊菩薩的願心一般偉大。

我們都是承蒙大恩上師法恩的受教弟子,應當隨學上師的偉大發心,與上師一樣發願,即一方面要發願生生世世不離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另一方面須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盡未來際救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望諸位道友都能如是發願,立志作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此同於三十二妙相數位之頌,乃以道友俄仔亞納反覆勸請為助緣,兼以自己心相續中對無常生起厭離心為能作因,故依心中顯現如實而作,阿旺羅珠宗美於甲辰年元月二十七日。願一切吉祥!

最後,請諸位將此次講聞善根,迴向漢地佛教興盛廣大,有情都能生起無常正念,離苦得樂!

二○○五年藏曆十一月十五日(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涅槃二周年紀念日)在喇榮聖地,由錄音整理成文。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9/7 上午 07:45:07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343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