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再論西方淨土九品往生者之資格及證量

您是本帖的第 83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再論西方淨土九品往生者之資格及證量
Wci678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06
積分:327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7年1月25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Wci678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再論西方淨土九品往生者之資格及證量
再論西方淨土九品往生者之資格及證量

      歷代淨宗高僧大德對九品往生者之位階(證量)皆有異議,眾說紛紜。
      歸納而言,分有兩種主流說法。

  A、古德諸師,多依往生人資格,判定九品生之位次。

      一般多判上品上生人,必須是順忍位菩薩,即四、五、六地菩薩。
      理據:以《觀無量壽經》云到彼即得無生忍故,所以作如是判。
               因為依《仁王經》,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忍。 

  諸師判上品中生人,為信忍位菩薩,亦即初、二、三地菩薩。
      理據: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 

  諸師判上品下生人,是伏忍位菩薩,即地前三賢位人(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
      理據:由到彼經三小劫,始入初地故。

      此三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
        
      結論:若依諸師所判,三賢位以上之大乘聖人,方得上品三生。 

 (註:種性以上——有五種性:一、習種性。是住位菩薩。
                                             二、性種性。是行位菩薩。
                                             三、道種性。是迴向位菩薩。
                                             四、聖種性。是地位菩薩。
                                             五、等覺性。等覺位菩薩。
             此五種性皆屬因位,第六妙覺佛,則是究竟果位。
             所謂種性以上,初住已來,即住、行、向,三賢位菩薩也。) 
----------------------------------------------------------

  依諸師解,中品上生者,是三果小聖。
      理據:經云,到彼即得阿羅漢故。 

  依諸師解,中品中生者,須是內凡。
      理據:經云,到彼即得初果須陀洹故。 

 (註:小乘法中,以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三賢位為外凡。
            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等四加行,為內凡。
            到彼得初果須陀洹,故知是內凡位人。) 

  依諸師解,中品下生者,是世善凡夫,由厭苦求生,而得往生。
      理據:經云,到彼經一小劫,得阿羅漢故。

      結論:若依諸師解,中品生人,須是小乘聖人。 
---------------------------------------------------------------

  依諸師解,下品三生者,須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生。

---------------------------------------------------------------

  例如當時淨影寺慧遠大師即作此說。
      淨影慧遠,依往生人之根機,判九品往生。 

  淨影慧遠認為:上品三生者,必須是大乘根機之人。
                           中品三生,為小乘根機之人。
                           下品三生,係大乘始學根機之人。 

   上品上生者,須是四五六地順忍位菩薩。
     上品中生者,須是初二三地信忍位菩薩。
     上品下生者,須是地前三賢伏忍位菩薩。
        
  淨影判中品三生,皆係小乘聖者資格。
      中品上生,須是聲聞乘三果聖人。
      中品中生,須是加行位之內凡。或是小乘三賢人。
      中品下生,雖為世俗凡夫,但須修世善。
      理據: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故知須修世善,始得往生。

  淨影判下品三生,須於過去世,曾修大乘,否則亦無資格往生。

------------------------------------------------------------
     B、善導大師認為彌陀大慈接引,凡夫帶業往生。九品往生不過是實踐方法而已。

    善導大師,對於淨影慧遠之說,竭力反對。

      善導大師說,往生西方,非靠自力,所以不論往生者之資格,全仗阿彌陀佛強大願力為助緣,而得往生。凡夫既生彼國,仗佛力故,即可位登不退,乃至與無生忍位菩薩等。不但與無生忍位菩薩等,甚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人者,等覺菩薩也。 

  是知釋迦世尊,秉大悲心,為末法時期罪障深重眾生,說此淨土法門。為度沉溺一切眾生,非為已得度之菩薩所設。所以淨土法門,乃佛為末法眾生所說,應機之妙教,對症之良藥也。眾生若捨而不由,何緣得度? 

      善導大師於其著作《觀無量壽經疏》中破斥諸師九品往生之見:——

      先破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說。
      諸師謂上品中生,係初二三地菩薩;上品上生,係四五六地菩薩。

 《觀經疏》云: 
 「上言初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如華嚴經說,初地以上,七地已來,即是法性生身,斯等曾無分段之苦。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 

  初信至十信,經一萬大劫。
      初住至十迴向,經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至七地,經第二大阿僧祇劫。
      八地至十地,經第三大阿僧祇劫。
      故曰已經二大阿僧祇劫。 

  菩薩登初地,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身,故曰即是法性生身。
      此時菩薩受變易生,已離分段生死。破無明證法性,即分得實報,分證成佛。
      斯等菩薩既證實報,自在見佛聞法,甚至神通自在,悲化十方,何須借韋提希,請問於佛,求生西方呢?
      證以經文,則知諸師所說錯誤。 

  以下破諸師上品下生說。
      諸師謂上品下生者,須是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菩薩,亦即住、行、向,三賢位之菩薩。
    《觀經疏》作如下破斥。 

 「上下者,上言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者,未必然也。如經說,此等菩薩名為不退 ,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濕。如大品經說,此位中菩薩,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三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眾生。論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既有斯勝德,更憂何事,乃藉韋提請求生也。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還成錯也。」
 

  初住位菩薩,即發無上菩提心,入正定聚,故曰此等菩薩名為不退。

      以下破諸師對中品三生之判。 

  「次責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塗永絕,四趣不生,現在雖造罪業,必定不招來報。如佛說言,此四果人,與我同坐解脫床。既有斯功力,更復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義同前錯也,以下可知。」    

      文中僅破中品上生,以例其餘。
      三果聖者,生四禪五不還天,更不生於欲界。上二界七十二品無明斷盡,便出三界,成阿羅漢,故曰三塗永絕,人鬼畜獄四趣不生。現在雖在三界內,但當來必出三界,不招來報。 
  初果即入正定聚,七番生死即得解脫。故文中引佛語言,我與初二三四果人,同坐解脫床。 

  以下引經文,再度破斥。 

  「諸師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者。何故觀經云,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迴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為上聖也?然四地七地以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臺授手,迎接往生也?」 


  依觀經經文,上品上生者,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故觀經疏云,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觀經復云,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故觀經疏云,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
      觀經云,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故觀經疏云,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念法念僧等。
      觀經云,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觀經疏云,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迴向願生,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接引往生。 

  若是四五六地菩薩,何須一日七日之善?又何須阿彌陀佛垂手接引? 

 《觀經疏》破諸師上品中生說:「次對上中者,諸師云是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讀不讀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然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 

  觀經上品中生文曰,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觀經疏解釋謂,不必讀誦者,是或讀或不讀之謂也。 

  觀經云,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故觀經疏云,但言善解,未論其行。 

  然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已分破無明,分證法性身,何待韋提希致請,方得往生呢? 

  觀經疏破諸師上品下生說云:「次對上下者。諸師云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為亦。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餘善。迴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證,唯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心眾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若論此位中菩薩力勢,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豈藉韋提為其請佛,勸生西方極樂國也。」 

  諸師多判上品下生人,是大乘三賢位菩薩。但觀經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國。命欲終時,阿彌陀佛, 及觀世音及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 

  觀經疏謂亦信因果者,是或信或不信之謂也。由此可知是凡夫人,豈是入正定聚的三賢菩薩? 

  同時觀經云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顯然亦是指發大乘心的凡夫言。觀經疏云,此三賢位中菩薩之勢力,十方淨土,隨意往生。何須藉韋提希,代為請佛,勸請往生西方呢? 

  即此三品去時有異,云何異?
      上上去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
      上中去時,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
      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耳?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上生說云:「次對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觀經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何小聖也。」 

  觀經云,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求生,即得往生。 

  依經文看來,明明是指凡夫言,豈得謂為三果小乘聖人呢?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中生說云:「中中者,諸師云見道已前內凡者。何故觀經云,受持一日一夜戒,迴願往生。命欲終時,見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證,豈得言是內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後,無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緣,授其小戒,迴願往生。以佛願力,即得生也。若論小聖,去亦無妨。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 

  觀經云,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戒香熏修,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眷屬,迎接往生。 

  善導大師說,若論小乘聖人往生,亦無妨礙。但此觀經,是佛為凡夫所說,非為小乘聖人所說。如觀經云,為救末法時期被煩惱賊所害之眾生,即是證明也。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下生說云:「中下者諸師云小乘內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離者。何故觀經云,若有眾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但是不遇佛法之人,雖行孝養,亦未有心希求出離。直是臨終遇善,勸令往生。此人因勸迴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為出離故行孝道也。」 

  觀經云,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所以觀經疏云,此是不遇佛、不聞法之人。雖行孝養,無求生之心。直至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往生,始迴心求往生也。非如諸師所云,唯修世福,求出離者。 

 《觀經疏》破諸師下品上生說云:「下輩三人者。諸師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將謂不然。何者?此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說,但不作五逆謗法,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若遇善緣,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塗,未可出也。」 

  觀經謂下品上生者言,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由是觀之,此人係仗佛力往生。若不遇善友,復無佛力加被,如是惡人,定墮三塗。豈是大乘始學善根,而得往生者哉。 

 《觀經疏》云:「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毀破。又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不淨說法。乃至無有一念慚愧之心。命欲終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現在其前。當見火時,即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功德,勸令往生。此人聞已即便見佛,隨化往生。初不遇善,獄火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 」 

  觀經云,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善友為讚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命欲終時,華上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即得往生。如此看來,此人往生,亦係仗佛悲願成就。非是大乘始學善根,得以成就者。 

 《觀經疏》云:「下下者此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以惡業故,定墮地獄,多劫無窮。命欲終時,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教稱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沈。由終遇善,七寶來迎。」 

  所以細看觀經經文,無論定散二善,或是三輩九品,皆是佛取滅後,五濁惡世凡夫得生也。如是凡夫,仗佛悲願,即得往生。非是眾生自力,而得往生者。 

  諸師多以眾生自力往生,故有凡夫不能入報土論。同時將往生人之資格,判得過高。致令淨土法門,功德隱沒。若依諸師所判,我輩罪障凡夫,皆無往生資格。豈不哀哉! 


  善導大師於《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中,

        於上品上生者讚曰:
   「上品上生凡夫等,持戒念佛誦經專,一切時中常勇猛,臨終聖眾自來迎。
        觀音大勢擎華至,一時接手上金臺。無數化佛菩薩眾,摩頭讚歎隨佛去。
        一念之間到佛國,即現真容菩薩眾。光明寶林皆說法,當時即悟無生忍。」 


  於上品中生者讚曰: 
 「上品中生凡夫等,讀誦念佛專持戒。一日七日俱迴向,臨終聖眾皆來現。
      觀音大勢擎華立,行者即上紫金臺。與千化佛同時讚,從佛須臾入寶池。」 


  於上品下生者讚曰: 
 「上品下生凡夫等,深信因果莫生疑。三業起行多憍慢,單發無上菩提心。
      回心念念生安樂,終時即見金華至。五百化佛觀音等,一時接手入華中。」 


  於中品上生者讚曰: 
 「中品上生凡夫等,偏學聲聞緣覺行,戒定慈悲常勇猛,一心迴願生安樂。
      終時化佛聲聞到,七寶蓮華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身頂,行者自見上華臺。」
 

  於中品中生者讚曰: 
 「中品中生凡夫等,一日一夜持眾戒,回此戒福善根力,直到彌陀安養國。
      臨終化佛師僧現,七寶華來行者前,行者見華心踴躍,即上華臺隨佛去。」 


  於中品下生者讚曰: 
 「中品下生凡夫等,孝養父母行仁信,臨終遇值善知識,為說極樂彌陀願。
      聞說合掌回心向,乘念即到寶池中,百寶蓮華台上座,七七日後寶華開。」 


  於下品上生者讚曰: 
 「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惡無餘善,增長無明但快意,見他修福生非毀。
      如此愚人難覺悟,良由知識惡緣強,唯知目前貪酒肉,不覺地獄盡抄名。」
 

  於下品中生者讚曰: 
 「下品中生凡夫等,破戒偷僧起眾罪,邪命說法無慚愧,破戒因果打師僧。
      如此愚人臨死日,節節痠疼錐刀刺。地獄猛火皆來逼,當時即值善知識,
      發大慈悲教念佛,地獄猛火變風涼。天華旋轉隨風落,化佛菩薩乘華上。
      行者即坐天華上,從佛須臾入寶池。」
 

  於下品下生者讚曰: 
 「下品下生凡夫等,十惡五逆皆能造,如此愚人多造罪,經歷地獄無窮劫。
      臨終忽遇善知識,為說妙法令安隱。刀風解時令忍痛,教令念佛不能念。
      善友告言專合掌,正念專稱無量壽。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
      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病者身心覺醒悟,眼前即有金華現,
      金華光明照行者,身心歡喜上華臺,乘華一念至佛國,直入大會佛前池。」 


==================================

後記:末學以為淨影寺慧遠大師與善導大師的見解各有其道理。
         然淨影較重理性,善導較重感性。     
         若依淨影之見,未免判得太高,真有中上六品無人夠資格往生之虞。
         若依善導之見,未免判得太寬,具縛凡夫發三心,修三業,往生上品上生,花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這裡往生憑佛力攝受尚說得通,但凡夫即證無生則難以置信了。於此可見古德諸師判往生者須具地上證量亦有其道理!
         這個九品往生者的資格問題,已成千古諍論,既然古德祖師偉論紛陳在前,余欲語還休矣。
         淨土宗旨在于得生淨土,休管九品往生資格之諍,總之發三心,修三業,培三福,具足信願行,一心念佛,把念佛功夫做到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臨終時意不顛倒,決定得生淨土,既生淨土,何愁不開悟證果呢?
         用功的關鍵是:念念佛憶佛,現前必定見佛,蒙佛摩頂授記,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如入禪定,佛來接引,隨佛去也∼南無阿彌陀佛!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7/13 上午 03:48:5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40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