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經抉隱d(下)
各人應當選一門對自己最當機、最投緣的法,一門深入地專修下 去。切不可以朝三暮四、反覆無常地亂修。比如,要生淨土,就 要令心清淨,才能與淨土相應。若心不清淨,不能與淨土相應, 往生是不會有把握的。有人提問,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 全由信願之有無。”那就是說,我們只要信願俱足,就可生西了 。反之,雖然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淨土。怎麼不見他 說往生與念佛必須一心不亂呀?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因為現在對 於念佛法門,錯會者太多了。他們都以為有口無心地、馬馬虎虎 地念念佛,不管怎樣,佛都應當按照他的願望,在其命終時,接 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倘若不來接引,那就是佛的過錯了,因 未按照他的願望行事。殊不知蕅益大師說的是兩句對合語:“得 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不可 以斷章取義,拆開來看。而且大師所以這樣說,完全是針對當時 的修禪人而言的,因他們只以念佛為入定的手段,用念佛的方法 來攝心,以入禪定,並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知道,信、願、行是往生西方的三要素,如鼎之三足,缺一 不可。為什麼要有深信的切願,才能生西呢?因為做任何事情, 首先必須相信此事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堅信自己會成功,才肯努 力去做。只有不怕艱難困苦、吃苦耐勞地去做,才會成功。稍有 疑慮、信心不足,即裹足不前、畏難而退,那是不會成功的。我 人念佛,為的是離苦得樂,倘若不相信有西方,又不願意去,那 怎麼肯念佛呢?即或勉強念佛,也生不了西方。因為你不想去, 怎麼能去呢?念佛人如沒有真實的信仰和堅定的願望,一定不肯 一心一意地念佛。因此,必須以信、願為先導,行起來(即念佛 ),才能果斷地、切切實實地、精進不懈地去念,才能證得念佛 三昧,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只要有了信願, 行不行無所謂。試問,不力行之,從何顯現出信、願俱足呢?因 為信、願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信願的體現。沒有信願則不可能 行之,而不行也無從體現其信願。故信、願、行三者缺一不可。 比如,我們要到某某地方去,但卻未付諸任何行動,既不去買火 車票、汽車票、輪船票或飛機票,也不想騎車或步行,而只是在 那兒想,那麼,哪一天能如願到達目的地呢?所以,有行才能夠 圓滿信願,否則只是空想而已。 再說說“只要有信願,散心念佛也能生西”的問題。有些人想: 我已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也相信念佛的名號 ,佛一定會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也願意去。那麼,我馬 馬虎虎、散心念念佛也就可以了吧,不必自討苦吃,一定要專心 致志地念佛念得一心不亂。何必呢!我既不想中品,更不想上品 ,只求個下品下生,能生到西方就行了。因為只要能生到西方, 自然會得一生補處成佛,這是多大的幸運和福德呵!這也不費力 ,多麼方便啊!殊不知,蕅益大師在念佛上所說的信願是深切的 信願,謂之“深信切願”。這“深信切願”四個字很有講究,現 在我們把古德對信願的解釋,在這裏約略地談一談。 何謂信呢?如何方為信得深呢?就是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 差別”: 第一、要信得覺性無二。我們眾生是未來佛,是因地佛;彌陀是 已成之佛,是果地佛。因地、果地雖別,而覺性無二。 第二、要信得佛心無二。我們眾生是理性佛、是名字佛;彌陀是 究竟佛。位置雖有天淵之別,而佛心無二。 第三、要信得心性無二。我們眾生雖然業障深重、久居苦淵,但 我們是彌陀心內的眾生,阿彌陀佛萬德莊嚴,雖然在十萬億佛剎 之外,卻仍是我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 們若苦修,必能感佛慈悲而相應。就像磁石吸鐵一樣,無可乖離 。《楞嚴經》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 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 (這個心很重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由此可見,念佛時,心要憶佛念佛。切不可散心口念而心不憶 佛,所以,一心不亂是很重要的。 這樣的信念始終不改變,無論遇到任何利害也不改變,方為真信 。真信有三:一是相信阿彌陀佛攝受念佛的眾生往生西方,絕對 不虛。二是相信執持彌陀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 往生(注意:是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而不是有口 無心、馬馬虎虎地念一下就行的。佛說得如此斬釘截鐵,我們就 要依教奉行,而不得隨意篡改)。三是相信大勢至菩薩,乃至淨 土宗的諸位祖師所傳的念佛法門,絕無虛假。我們應當依止,勇 猛精進地行去,修成念佛三昧。 綜上所述,所謂信者,並非是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就算有信心 了。也不是單信娑婆苦而西方樂,信極樂世界確有,就算信了。 必須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本可一樣成佛,一切眾生皆可成 佛,只是迷悟之別。西方清淨莊嚴之佛土是事淨土,我之自性清 淨是理淨土。心遍一切處,處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那 麼,我們的念佛之心由慧而定,照而常寂,是自心本有之佛;因 定發慧,寂而常照,是自心本有之法;定慧雙融、寂照不二,是 自心本有之僧。這就是信佛、信法、信僧。這樣方可稱為信得深 。 接下來,我們再講講如何方為願得切呢?古來大德們說:首先要 一切時中(注意:是一切時中,而不是某時如此,餘時則非,更 不是歡樂時是這樣,不如意時又那樣。要於一切時中,都始終如 一),都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涅槃之樂,力求 往生。要真實發願,遵照佛所傳的淨土法門,勇猛精進地修持, 勤除習染,時時身心輕泰,即現生極樂(這話很重要!是現生極 樂,而不是等死了以後才生)。其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 ,供養諸佛。復次要發廣大心普度眾生,眾生界不空,誓不成佛 。還要隨有所做,若善若惡,善者回向,求生淨土,惡者懺悔, 願生淨土,更無二志。又說:念佛之心念到一心不亂(注意:一 心不亂不可著意追求,求之反遠),做到一切放下。一心不亂, 是為淨願;不生西方誓不休息,是為長願;成無上覺廣度眾生, 是為大願……等等。如是願心,方名願得切。 諸位試想:如果我們發起上述的信和願,對於娑婆世界的飲食男 女、妻財子祿、名譽地位等等,還會放在心上盤算計較而放不下 嗎?這一切空花水月般的境界和因緣,既然能放得下,還會有什 麼妄想煩惱縈繞於懷而不去修行呢?更有什麼空花水月般的事物 能惑亂我們的心呢?既無妄想惑亂,念佛時就一定能如上面所說 ,不求一心,而自得一心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信得深、願 得切,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我們要注意這個“雖”字,它是 突出信願的重要性。其含意是,果真能信得深、願得切,念佛如 救頭燃一樣,就不怕你用功不力,不怕你不一心了。這個時候, 要你起妄想,也不可能了。由此看來,這“雖”字是假設詞,並 不是真的要你散心念佛。同時對無信願者說:“倘若你無信願, 或信願不真切,雖然念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 。相反,信願真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這“雖”字是個相 對的激勵詞,我們千萬不能錯會,以為我們可以馬馬虎虎、懶懶 散散地念佛了。口裏念著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心裏卻戀著 娑婆世界的妻財子祿等等,這樣也可以輕而易舉、隨心所欲地往 生西方嗎?! 或問:業障深重的人,雖具深信切願,但妄想習氣一時不能淨除 ,念佛時妄念不免時時侵擾。古德謂之:“風停浪還湧,理現念 猶侵。”這些妄念雖說微細,但為有念,是不是謂之散心呢?答 曰:不隨妄念攀緣,念來即覺,既不厭懼,亦不抑壓,只將佛念 一提,妄念當即消融,復歸清淨。這種隨來隨照、隨照隨消的功 夫,不得謂之散心念佛。圭峰禪師云:“妄念若起,都不隨之, 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 隨意寄託。”因為“業不能繫”之故,亦能夠如願往生。 實際上,“散心念佛”之說何以得推崇,是因為很多人偷懶、害 怕用功,想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西方,故而推崇此說。 假使散心念佛真能生西的話,為什麼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 散亂,喊破喉嚨亦徒然”呢?!可見念佛確實要一心專注,切不 可散亂。還有的人,聽到“一心不亂”就害怕,以為這是很難辦 得到的,所以就推崇“散心念佛”說,不敢提倡一心不亂。其實 ,一心不亂沒有什麼難處,只要專心致志的念去,必然能達到這 個境地。開始用功時,總是心散難定,但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提 高,一天一天的以佛念將妄念挨拶消去,散心必然慢慢地變為“ 一心”而“不亂”了,所以,用不著耽心害怕,甚至畏難而止。 只要以深信切願為前導,就不怕不努力用功,也不怕散心不變成 一心了。這“信、願、行”三字訣,不但在淨土宗最最要緊,其 他宗也離不開信願行。 我們讀了《心經》,深信佛說的真實語,願度一切苦厄,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了悟“諸法空相”,識得一切色相、一切心法都是 因緣所生、了無自性,都是空花水月、了不可得,都是自性的顯 現,都是真空妙有,那麼,我們就可以時時透過色相見本性了, 自然就會一切無住、順逆無拘、縱橫無礙、解脫自在了。 我們做功夫,必須要有自知之明。我們要時時不斷地反省:自己 是否真識得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緣起,都是自性的顯現,見物就是 見性,而不隨物動搖。果真能這樣,且理事無礙,就是真正見性 了。倘若理上已了悟明白,並自肯承當,這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 靈知,即自己的本命元辰。但在對境的時候,卻不免有所動搖, 在事上還做不到。那也不要害怕,不要疑惑自己所悟的真理有誤 。須知,這是過去的習氣深重,一下子力量還不夠,一時未能掃 盡餘習而不無波動。只要在事上多鍛煉,時時凜覺,不斷與習氣 鬥爭,日積月累,功夫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即能把 習氣漸漸消光,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最後必然證得菩提勝果 。《楞嚴經》曰:“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們把理和事聯合起來做功夫,只要理上認得深、見得透, 就能在事上著力用功了。假如見不透、信不真,還有疑惑,對於 真性理體還識不透,肯定不下來,對事物還戀著不忘,那就不能 顢頇籠統地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而莽莽蕩蕩地遭禍殃。那就要 加緊打坐用功,或者念佛、或者參禪、或者修密,把妄心打死, 才有入手處。這一定要弄清楚,含糊不得! 我們果真能透過相而見性,則會透得過一切事物,識得一切無不 都是自己,都是自性的顯現。既然性是不生不滅的,那麼,一切 境物也就不生不滅了。所以,《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 間相常住。”明乎此,縱然是事相,又有什麼生滅、垢淨、增減 可言呢?故《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如果著相而不見性,那就背道而馳了,就會以“遍 計所執”之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滅、垢淨、增減的,從而 不能出六道輪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