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 【轉貼】中國歷朝歷代軍隊人數

您是本帖的第 340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中國歷朝歷代軍隊人數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32
積分:12400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中國歷朝歷代軍隊人數

夏朝:夏朝軍隊以血緣為團體,以氏族為組織,戰時為兵,閑時解散為農。兵種分為步兵和車兵。史載“少康有眾一旅”,一旅大約為一千餘人,所以夏朝軍隊員額總數可能不滿萬人(未計算並存的其他部落)。

商朝:商朝軍隊對外作戰頻繁,出征時,由商王或貴族大臣任主帥,臨時徵調平民和奴隸為士兵。兵種分為步兵和車兵。軍隊員額一種說法是70萬,但商朝的人口和經濟顯然是無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的,卜辭記載,商王武丁時期,軍隊分左中右三師,每師約3000人,商王出征時最多一次出兵數量為一萬三千人,所以商朝軍隊總員額應當在10萬以內(未計算依附部落)。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西周:西周軍隊的最大建制仍為師,金文記載,西周軍分西六師和殷八師,共14師,每師仍約3000人,計4萬2千人,如果算上諸侯軍隊和拱衛王都的虎賁,兵員總額超過10萬。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只有貴族、農民才服兵役,而農奴是不當兵的。

春秋戰國:春秋時諸侯爭霸,戰時臨時徵調軍隊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於是常備兵開始建立。周制規定,公國為三軍(37500人),侯、伯國為兩軍(25000人),子爵國僅一軍(12500人),軍隊建制不能超過周天子(吳越等國不受周天子制約),但實際情況是有實力的大國如齊、晉、楚等國兵力早已超過10萬,所以春秋軍隊總額應當超過了50萬。戰國時,禮崩樂壞,各國征戰頻繁,軍隊員額也早已突破了周制,僅秦國一國最多時一次出動兵力60萬。戰國末期時,各國軍隊總額已接近500萬。不過這一數字是包含了各國最大動員兵力的,並非常備兵力。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秦朝:秦朝常備軍數量開始大幅增加,一方面是為了完成秦始皇南進北擊的戰略,另一方面是為了戍守邊地。如征伐匈奴時出兵30萬,征南越時出兵50萬(此處兵力總數存爭議,暫以《淮南子》記載為準),加上咸陽的中尉軍和各地的郡兵、縣兵,秦朝總兵力應當在100萬上下。

漢朝:漢初經多年戰亂,國力衰弱,劉邦征匈奴時曾出兵30萬,這個數字也應當是漢朝的常備兵力。至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擊垮匈奴,兵員額數大幅增加,最多時出現了30萬步兵為10萬騎兵充當後勤的情況,算上漢武帝設立的屯騎、羽林、期門等諸多軍隊,漢朝兵力最多時接近70萬。當然,縱觀整個兩漢時期,常備兵力還是維持在30萬上下的。

三國:東漢末年的大動亂導致中國人口再一次大幅下滑,由高峰時期的6000萬人口下降到不足1000萬。截至三國後期,蜀漢常備兵力僅10萬,東吳兵力20餘萬,曹魏兵力最多,為50餘萬,合計總兵力為80餘萬人。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南北朝:西晉的短暫統一促進了中國人口的增加,不過隨後出現的五胡亂華,又導致戰亂頻繁,社會動蕩。由於匈奴、鮮卑、羌等全民皆兵的民族融入,這個時候的軍隊員額總數無法估算。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隋朝:隋文帝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為隋朝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質財富。隋煬帝時征伐高麗曾動用軍隊113萬(有誇大之嫌),不過隋朝常備兵力應當在50萬上下。

唐朝:唐朝時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兵員大幅減少,常備軍大約為30萬。安祿山發動叛亂時,兵力不過10萬,但潼關一戰,唐軍損失10萬即導致兵力不足,可見一斑。

兩宋:宋朝揚文抑武,當兵是下等出路。不過宋朝的救災制度完善,遇有大災大荒,常常以徵兵的形式吸收流民以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加上罪人常被處以充軍的刑罰,所以也導致了北宋時出現了軍隊人數的最高點—125萬9千人,宋朝財政的70%用于軍隊。如果算上遼國和西夏的軍隊人數,此時的華夏地區總兵力遠超200萬。

南宋時,國土面積大幅縮減,兵力維持在40萬上下,算上金、大理、西夏等國,總兵力在80萬左右。岳飛北伐時出動的最大兵力為10萬,但卻極具戰鬥力。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元朝:元朝時以蒙古騎兵為主力兵種,所以兵力總數並不多,加上吸納的征服地區降兵,總兵力大約在50萬上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明朝:明朝推行衛所制,軍戶世襲為兵。明初時,有衛164,每衛約萬人,另有84個獨立千戶所,全國總兵力接近170萬。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時全國兵力達到驚人的280萬人。但隨着軍隊改革和明朝後期軍備鬆弛,出現了虛額情況,為了冒領軍餉,很多軍官都大幅虛報兵員人數,至明朝末年,全國總兵力不足百萬,當然這一數字也不一定完全準確,因為各地均存在虛報現象。有一種說法是明朝有300-400萬軍隊,其實是不同時期建制累計的結果。當然,還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起義軍未計算在內。

清朝:清初時,所動用的兵力最多時為八旗,分滿八旗和蒙八旗,總計20餘萬。之後又建立了漢軍綠營,至乾隆、嘉慶時期漢軍綠營兵接近70萬,1900年前後,清朝總兵力為110萬。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6/2 上午 01:14:30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32
積分:12400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日本慶長檢地後各領國的出兵量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日本戰國時期各藩國地理位置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日本古今地名對照

以每萬石 出兵250人計算

薩摩國 7075人
大隅國 4375人
日向國 3000人
肥後國 8525人
豐後國10450人
筑後國 6650人
肥前國 7750人
豐前國 3500人
筑前國 8400人
長門國 3275人
周防國 4200人
安芸國 4850人
備後國 4650人
備中國 4425人
備前國 5600人
美作國 4650人
播磨國 8975人
石見國 2800人
出雲國 4675人
伯耆國 2625人
因幡國 2225人
但馬國 2850人
丹後國 2525人
丹波國 6600人
讚崎國 3150人
阿波國 4575人
土佐國 2450人
伊予國 9150人
淡路 1550人
紀伊國 6100人
山城國 5625人
攝津國 8900人
和泉國 3550人
河內國 6050人
大和國11225人
尾張國 14300人
美濃國 13500人
近江國 19375人
伊勢國 14625人
伊賀國 2500人
三河國 7275人
遠江國 6375人
駿河國 3750人
甲斐國 5700人
信濃國 10200人
飛驒國 950人
若狹國 2125人
越前國 12500人
加賀國 8900人
能登國 5250人
越中國 9500人
越後國 10200人
上野國 12400人
武藏國 16675人
相模國 4850人
伊豆國 1725人
下野國 9350人
常陸國 13250人
下總國 9825人
上總國 9475人
安房國 1125人

這樣計算全國總士兵數約412675人

我還少寫了陸奧跟出羽   加一加差不多50萬吧

如果再加上金山銀山商業貿易所增加的收入
日本可動員的兵力就可能接近百萬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10/15 下午 12:21:49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6/2 上午 09:03:2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32
積分:12400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中國歷朝的人口土地比日本大十倍以上 , 為什麼能動員的兵力和日本差不多?
戰國時光秦國一地就能動員60萬大軍,後來的漢唐盛世土地人口比秦國大上不止10倍,為何兵力沒有相對的成長?

雖說是古代軍令通訊系統不發達,兵力膨脹過大會無法指揮控制,但就算無法一次成立5,600萬人的大軍團
而是當成生力軍補充兵使用應該不成問題吧?怎麼也養不起呢?

就像唐高宗時,唐朝滅了百濟高麗後,一度掌握了四分之三的朝鮮半島,其後新羅不斷發動民變對抗唐軍,再加上唐朝為了對付吐蕃用兵西北無力兼顧朝鮮半島,最後只好撤軍。

以盛唐的國力,難道無法成立兩個方面軍同時對付朝鮮吐蕃?

1.秦朝 漢朝(漢承秦制)
皆是全民徵兵制

以漢為例 滿23歲男丁皆須服兵役
為何是23歲,主要是考量讓一名男丁成年(滿20歲)之後還能在家協助農事三年之後,再來報效國家。

至於唐朝 唐代是府兵制,也就是有限徵兵制,只有具有一定財力的農民、豪強才會成為府兵,府兵的裝備由府兵自行負擔。

本身徵兵制的性質不同,便限制住秦漢及隋唐兵力之差別

2.唐代國防中心非在東北 而是西北
唐代立都長安及關中地區,其軍事國防重點是在西北及西方

以盛唐府兵制來說 唐太宗時期全國置府兵折衝府八百餘所。
當中有五百所折衝府位在關中地區

也就是唐初國防兵力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軍力是擺在京畿地區的關中地方,因而有所謂「舉天下不敵關中」。這也是為何唐代在府兵制及均田制敗壞的安史之亂之前,地方發動政治革命總是失敗。

因為你就算舉全天下之兵力造反,你的兵力還遠低於關中的中央軍的兵力。

3.朝鮮是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打朝鮮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朝鮮兵的驍勇與否,而是漫長的陸路補給線。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唐代之前的隋代曾經動員大量兵力打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但最終結果是贏了面子輸了底子,仗是打贏了,高句麗王跑來起降,但是國內馬上就爆發民變起義,導致隋亡。

關於隋朝打朝鮮半島的困難度及補給困難之問題,可參考我之前寫的期中報告

當中關於補給線困難問題可參考這一段

『又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加之饑饉,榖價踊貴,東北邊尤甚,斗米直數百錢。所運米或粗惡,令民糴而償之。又發鹿車夫六十餘萬,兩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險遠,不足充餱糧,至鎮,無可輸,皆懼罪亡命。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氣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隋朝徵調大量民伕來運送糧食,但是他們以兩人為一組推一鹿車(以可以裝一頭鹿而得名),每車裝三石米,結果漫長的補給線的結果是,三石米沒送到前線,路途上就被民伕給吃完了。民伕害怕處罰,於是亡命,甚至變成盜賊。

至於要隋代以後要徵調百萬大軍攻朝鮮,OK的

隋文帝楊堅水陸兩軍發兵三十萬就已經打的高麗王嚇到在降表上自稱「遼東糞土臣 元」
咱們隋煬帝上任之後不過癮,來個百萬雄師遠征朝鮮 以戰船三百艘 正規軍百萬 民伕倍之(粗算兩百萬好了)

通鑑紀載當時的軍容盛況如下

『帝親授節度: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隊百人,十隊為團,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團中各有偏將一人;其鎧冑、纓拂、旗旛,每團異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詔慰撫,不受大將節制;其輜重散兵等亦為四團,使步卒挾之而行;進指立營,皆有次敘儀法。葵未,第一軍發;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終四十日,發乃盡,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亙九百六十里。御營內合十二衛、三臺、五省、九寺、分隸內、外、前、後、左、右六軍,次後發,又亙八十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也就是說 要玩百萬雄師遠征不是不行,只是漫長的補給線跟龐大的動員量很容易把自己給玩死XD

再說唐代的國防政策,西北邊防才是他們為重心,東北反而並非那麼重要。吐蕃的威脅性也遠比新羅大多了。

唐朝在進入中葉時就是當地直接募兵而非府兵,可問題這樣搞的結果就是邊境將領軍權龐大,安史之亂部分原因就是這個。而且這麼龐大的兵力是非常難控制,過度招募民力也會嚴重滯怠經濟發展,且平時養這麼大的兵力也會嚴重拖垮國家財政並造成極嚴重的通膨。一個國家過度維持龐大的軍力是很危險的事。

江南當時經濟雖有發展,但比不上北方,唐朝的經濟重心是在關東與關中地區,從均田法實行的密集程度就可看出。江南真正開始重要是要從中唐開始,且這很大程度與安史之亂與之後在北方的混亂有關。


秦國不可能把所有力量投注於對楚的戰爭,王翦出兵是在公元前224年。當時燕國尚未被滅,趙人仍在北方自稱代王,加上齊國仍在。儘管北方殘軍或齊軍可能威脅性不足,但這代表秦軍不可能把力量全投在南方,更不用說駐兵維持統治。至於60萬這數字應是古人誇大的成果,因為古代很難一次維持這麼龐大的出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6/3 上午 05:09:14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6/2 上午 09:34:3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32
積分:12400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為什麼會「井噴」般地出現
翻看中國古代史,會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不管哪一時期總會出現大量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即便是對歷史不是特別瞭解的人,也會很輕鬆地說出牧野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虎牢關之戰、釣魚城之戰、鄱陽湖之戰、薩爾滸之戰等一大堆以少勝多的戰役。似乎但凡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古代著名戰役,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有人曾經統計:單是從西晉到隋的323年中,參戰超過十萬人的大戰69次,以少勝多者達50次;北魏南征,每次兵力都多於南朝,結果只勝一次。

而放眼歐洲,「以少勝多」卻成為西方軍事家們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件難事。坎尼會戰中,漢尼拔以四萬餘兵力大敗八萬不到的羅馬軍隊,已經是西方戰史上不得了的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了;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之戰中以73000人擊敗86000人的俄奧聯軍,也被稱為是「以少勝多的經典」。然而這兩戰中,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相對於中國古代那種動輒1:5、1:10的懸殊對比而言,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史上會如此「井噴」般地出現以少勝多的戰役呢?

首先,交戰中人數更多的一方,其兵力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宣傳出來的。

我們知道,中國史書由於「文人治史」的一貫傳統,在寫作時必然要用到大量誇張的修辭手法,因此其所記載的戰爭中雙方的兵力投入都會被嚴重誇大,動不動就是「數十萬」甚至「百萬」,這顯然不是、也不能等同於真實的兵力數量。

例如《史記》中說秦國「帶甲百萬」,可實際上呢?秦滅楚時發兵60萬,就已經發動了國中幾乎全部的兵員儲備,「二丁抽一,三丁抽二」。要是真有「百萬」,估計秦國全部成年男子都得當兵了。同理,昆陽之戰中新莽的42萬大軍,赤壁之戰中曹操的80萬大軍,淝水之戰中前秦的87萬大軍,土木之變中明軍的50萬大軍,等等,都是特別誇大後的「虛數」。

那麼,為什麼古人習慣用「虛數」來展示兵力的強大?或者說這種弄虛作假的把戲在當時不可能不被看出來,可為何無人戳穿?從兵力優勢的一方講,把自己的兵力說得越多,就越能提振士氣、恫嚇對手。

如果對手實力太弱,沒準還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比方赤壁之戰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與吳」(《資治通鑑》卷六十五)就很明顯是在用誇張的兵力來嚇唬孫權。前秦伐東晉時,有人就建議秦帝苻堅:「若一舉百萬,必有征無戰。」(《晉書•苻堅下》)說的也是類似的道理。

而對於兵力少的一方而言,在獲勝後把對手的實力吹得大一點,那不正好彰顯自己用兵如神、武功赫赫嗎?不正好說明獲勝乃天意所至、眾望所歸嗎?這不論是對於爭取民心軍心,還是鞏固內政外交,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史書上評價漢光武帝劉秀「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藝文類聚》卷十二),不就是爲了證明劉秀乃是真命天子嗎?另外,好不容易獲勝了,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因功受賞、光宗耀祖,誰不願意把自己戰績說的多一些?

《三國志》中有云:「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一句「一以為十」,道出了誇大戰績是一種普遍做法。畢竟賞和功是掛鉤的,「功」大了,「賞」自然不會小。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正因為交戰雙方有意無意地「一拍即合」,「以少勝多」的各種神話不斷涌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人數越多,並不一定戰力越強。

古代戰爭受限於生產力水平及交通運輸方式的落後,兵力越多,往往意味著行軍速度越慢、機動性越差,這就經常導致關鍵時刻無法將全部力量投入到主要戰場上,所謂的兵力優勢往往只有理論上的數值優勢。

像在淝水之戰中,前秦號稱出動了87萬大軍,但「堅(指苻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眾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晉書•苻堅下》)。苻堅趕到前線時,各地調集的大軍還都分佈在東西相距上萬裡的廣闊空間上。雖然古書中關於「萬里」的誇張說法我們不必當真,但前秦絕對不會、也不可能將87萬人馬都集中在淝水前線是肯定的。

實際上據當代學者考證,前秦在淝水前線的兵馬應該在12—15萬人上下,和晉軍的10萬人(8萬北府兵+2萬地方武裝)相比並無明顯優勢。

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擁有優勢兵力的一方因為兵分多路,結果被劣勢一方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便會諷刺失利的那個主帥不懂兵法,連集中兵力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其實,並非是主帥不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軍事常識,而是很多時候,交通及後勤的侷限,令他們根本無法將部隊一次性投入戰場,兵分多路實在是無奈之舉。

人數優勢並不是戰力優勢,況且受制於國力,如果在短時間內擴充軍力的話,得到的只能是良莠不齊的烏合之衆。這樣一支軍隊,哪怕人數再多,但只要主力部隊失利便敗局已定。雍熙北伐中,曹彬統領的宋軍東路軍作為北伐主力,其潰敗後中、西兩路宋軍就只能趕緊撤退,連西路軍已經佔領的三州十七縣也不得不放棄。淝水之戰更是如此,隨著親臨前線的苻堅敗退,前秦各路人馬不僅作鳥獸散,連整個秦國都亂成了一鍋粥。

故而,古代戰爭中,「百萬大軍」看似是優勢,實則不然。人數優勢在戰場環境下,反而會帶來削弱實際戰力的負面效果。也正因如此,翻遍史書,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中能夠駕馭40萬人以上規模大兵團作戰,並戰而勝之的,也只有王翦、韓信、李靖、鐵木真等寥寥數人而已。

再者,兵貴精,不貴多,人數少軍隊的未必不能打。

在古代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下,集中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往往意味著「七拼八湊」,意味著指揮混亂、排程困難。昆陽之戰中,劉秀率三千敢死隊衝擊敵陣,擊潰了一萬餘新莽的中軍部隊,而其餘新莽官兵不是趕緊前往支援,而是眼睜睜地看完劉秀如天將下凡一般的表現後,就一鬨而散。

同理,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也認為,淝水之戰前秦那支百萬大軍,「不過是一批被驅迫的新發之卒,並沒有形成戰鬥能力,欲對之作周密部署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當苻堅率領的前鋒部隊敗退後,強大的前秦部隊頃刻間土崩瓦解。而很多農民起義軍,更是自帶「樹倒猢猻散」的流寇屬性。

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孫恩起義、黃巢起義、方臘起義還是元末、明末農民大起義,起義軍往往將一路之上裹挾而來的流民、饑民、亂民乃至土匪響馬、散兵遊勇等全部囊括進隊伍中來。這些人打起仗來除了當個炮灰外,難頂大用,甚至時不時會因紀律不嚴率先跑路導致整個戰局崩潰。故而史書中經常會有幾千官軍大敗幾萬起義軍的戰例,即使是在明末那種危局中,這樣的戰例都不少見。

所以說,兵貴精而不貴多。當年諸葛孔明只有一支不到十萬人的野戰軍,卻打得「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就足以說明問題。

由此可見,在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其實並不玄幻。勝利的背後,往往是外因內因綜合的結果。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13 下午 02:51:14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1/3 上午 09:27:2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32
積分:12400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5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簡談兵農合一、還是兵農分離好?
這麼說當然粗略、也不會每個人都同意..但是最省字

兵農分離世兵制_戰力低、費用高、軍隊國家化→世襲導致腐化失去戰力
兵農分離募兵制_戰力最高、費用最高、軍隊私人化→將領三種下場_造反、被誅、釋兵權
兵農合一屯兵(府兵、衛所)制_戰力低、費用低、軍隊私人化→過度剝削、制度崩潰
兵農合一徵兵制_戰力高、費用低、軍隊國家化→非強大王權無法實施

徵兵制是最佳制度-戰力略遜於募兵制的岳家軍、戚家軍..但皇帝鼻用擔心被造反、將領也可以活下去_如王翦-領六十萬兵尚能生還(還討要到一堆田產^^)..同時..最重要的國家不會被吃垮..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1/3 上午 09:29:5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32
積分:12400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6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為什麼清朝那麼大疆域,養二十三萬大軍都很費勁,而生產力落后戰國期間卻動輒幾十萬大軍? http://www.renovmo.com/question......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4/7/24 上午 04:28:40

 6   6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93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