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 【轉貼】明朝末年爲啥這麽窮:最大一次出兵不過13萬

您是本帖的第 833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明朝末年爲啥這麽窮:最大一次出兵不過13萬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明朝末年爲啥這麽窮:最大一次出兵不過13萬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背後必須有強大的後勤和財富做支撐。咱們就以明代的兩個例子來看看當時打仗有多燒錢。


首先是成化八年(1472年),右副都御史、延綏鎮巡撫餘子俊上疏,建議在河套地區修長城,理由是,當時駐紮在延綏地區的有8萬人,如果全軍出擊與韃靼人作戰一年,那麼需要購買94萬兩的豆米、60萬兩的草料,這些還需要407萬人次的民夫運送,還需要825萬兩的勞務費。

對,你沒看錯,就是825萬兩。換句話說,8萬人打一年仗,理論上要花979萬兩白銀。換算一下,每一萬人出征一年需要122.4萬兩銀子。

另一個例子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當時的兵部侍郎曾銑給皇帝上疏,請求出塞收復河套地區,方案是率領6萬人,趁春夏之交,帶上50天乾糧直搗巢穴,預計花費大約30萬兩白銀,其中糧草17萬兩,賞金、兵餉等13萬兩。換算一下,平均下來每一萬人出征一年需要36.5萬兩銀子。

兩個平均數字差的很大,是因為曾銑沒有計算運輸糧草的費用,如果加上這個數字,也是很恐怖的。就算我們以曾銑的低預算來算,100萬人打一年就得3650萬兩白銀,注意,沒加運輸費,按餘子俊的算法可就破億兩了。

而且這只是理想狀態,戰場上花錢的地方還很多,比如收買敵人、修理兵器、修築城壘等等,都要花銀子;何況還會出現各種意外,萬一糧草被燒了,萬一兵餉被劫了,萬一各級將校謊報軍情剋扣軍餉了,各種萬一會讓作戰的實際成本迅速攀升。

以當時明朝的國力,派遣十萬人已經壓力很大了,所以戶部才會跟兵部死磕。


明朝一直陷於財政困難的窘境,因此國家動員能力極差。雖然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經差不多兩億,但最大一次動員的兵力不過就是松山會戰時的13萬軍隊,這已經是窮盡國力。軍隊的動員能力不僅僅單純是軍事上的動員,軍隊遠征的數量和距離,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能動員多少人參軍,而是後勤能否保障,這純粹就是國家的全面動員能力了,尤其要有財政能力作爲支撐。

明末爲何軍隊最大的動員數量不超過13萬?這是因爲明朝的財政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支撐更多的軍隊出征錦州。即使如此,松山大戰的明軍最終違背了統帥洪承疇步步爲營的戰略初衷,匆忙迫近錦州,結果被清軍包圍並切斷了後勤補給線,全軍崩潰覆滅,其原因也是由於後勤無法支撐,明思宗朱由檢只好嚴令速戰速決。歷史浪漫主義者在評價軍事史時看到的僅是長阪坡上的趙子龍,而現實主義者看到的往往是後勤。

如果比較一下明朝和宋朝的政府財政收入更能揭示明朝的財政困境。明朝在國力強盛的嘉靖年間,每年的中央財政收入僅兩百萬兩白銀;到了萬曆初年張居正改革後,增加到了四百萬餘兩;萬曆末年,因爲遼東滿洲興起,驟加“遼餉”應付軍事需要,達到了五百二十萬兩,並成了固定的數額;明末崇禎年間,既有遼東戰事越發激烈,只好採取竭澤而漁的政策加派“遼餉”、“練餉”、“剿餉”號稱“三餉”,逼得全國農民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計,紛紛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過兩千余萬兩白銀。北宋中後期,每年的中央財政收入達六千萬貫,而南宋時期則常年超過了一億貫,甚至一億二千萬貫。

由於宋明兩朝相差至少近百年,不能直接用各自的貨幣進行比較,尤其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美洲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白銀的購買力自明中葉以後急劇下降,因此必須用購買力平價比較宋明兩代的政府財政收入,而最基本的必需品——米,是衡量這兩個朝代貨幣購買力的最好的標準。宋代的一石米價格在400錢至1貫(1000錢)之間,取較高的米價一石一貫計,明代中後期的米價以較低的一石一兩白銀計,明石是宋石的1.5倍,也就是明代的財政年收入最大值兩千萬兩白銀折合約三千萬宋石米,而南宋的常年中央財政收入是一億宋石米,是明代的3.3倍;如果用明代中央財政收入較高的萬曆年間常額的五百二十萬兩計,那宋代則是明代的10倍以上。爲何這兩個相距並不遙遠的朝代中央財政收入會相差如此之大?

明代的耕地面積大於宋代,糧食的單位産量也高於宋代,但即便如此,明末的“三餉”加派已經突破了農民的承受極限,農業完全破産,但即使這樣竭澤而漁式的橫徵暴斂也只不過搜刮了區區二千萬餘兩白銀。因此,單純依靠農業是不可能達到像宋代那樣高的財政收入,顯然宋代的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非農産業。據統計,宋熙寧十年(1077年),在中央財政收入中,70%以上來自於工商業,而南宋時,政府從進出口貿易中抽取的關稅最高已經占到了中央財政收入的15%.非農産業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內、國際貿易才是宋代中央財政的主要來源。宋明兩朝財政收入如此懸殊的根本原因在於明代實行海禁,以及在其背後的經濟政策和建國思想,相比較宋代而言,明代在經濟體制上是一個大倒退。

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程度超越前代,相繼在重要貿易港口如杭州、明州、廣州設置市舶司,而海外貿易的稅收亦如唐代,僅次於田租,占全國稅收第二位。北宋中葉,由於西夏崛起,陸路貿易中斷,但海上貿易更加發達,直接進行貿易的國家增加至五十多個。南宋時,政府更鼓勵民間製造海船,前往海外經商,並且制定招商獎懲制度;外銷的貨物,以絲綢和瓷器為大宗,最大的貿易對象是阿拉伯。

尤其到了南宋時期,發達的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為南宋帶來了滾滾財富,國庫直接受益,直接支撐了南宋的財政需要。而相對充實的國庫和財政使得南宋在與北方金國對峙時期,能夠有效地保持和供養一支規模可觀的軍隊;其中還包括有規模的內河和海上水師。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 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 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明朝雖承襲宋元以來海外關係的拓展成果,但因海禁政策而使對外貿易大受影響。從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1368一1567年),明朝封建統治者勵行了長達二百年的海禁政策,對民間海外貿易活動進行了嚴厲的限制和打擊。

明朝實行的海禁閉關鎖國的政策與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關的。

明太祖是中國歷史上惟一出身赤貧的皇帝,他想恢復一種“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簡樸的農業社會。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廢除貨幣和商品交易。明朝每戶人家都要承擔實物稅和徭役,這徭役很可能就是從千里之外押運徵收的幾百塊城磚或幾千張紙送往南京,輪到這一任務的家庭,結局往往是破産。軍隊也如此,實行衛所制,官兵在駐地自耕自食,亦農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說他是養百萬兵而不用花國家一分錢,但結果只是養活了百萬名集體農莊的農民而已。明朝中後期,衛所軍隊與普通農民無異,毫無戰鬥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偉、最長的南京城牆時,每一塊城磚竟然是從全國各地燒造好後運來的。明太祖也許沒有想到,在南京建一個燒制城磚的工廠會是更高效、更經濟的手段。

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國理念。在這個背景下,明太祖實行海禁就一點也不奇怪,連國內貿易都想要禁止,更何況是對外貿易?防禦倭寇不過是實行海禁的一個很好的藉口。

實施海禁之後,沿海居民無法維持基本生計,只好暗地與倭寇進行走私貿易,走私的範圍為之擴大。除了沿海居民外,甚至沿海駐軍也參與走私,使得走私貿易更加猖獗,倭寇一時也無法禁絕。與海禁政策相配合的,是官方操控的「朝貢貿易」。為打擊私人貿易,明朝建立伊始就厲行海禁,中外貿易失去了正常通道;為實現政府對海外貿易的控制,明廷又大力發展官方的朝貢貿易,由市舶司統一收購使團附載貨物,以壟斷朝貢貿易的利潤。明代朝貢貿易和海禁的結合形成了明朝特殊的官方貿易壟斷制度—朝貢貿易體制。

明朝皇帝曾有一次公然違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就是鄭和下西洋。下西洋的動機來自于篡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一是懷疑建文帝隱藏在西洋,進行搜尋追捕;二是爲了宣揚大明國威進行的政治遊行。鄭和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貿易,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因此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對是必然的。明成祖好大喜功,執政時間一長,必然結果就是國家財政的破産。鄭和七下西洋沒有任何實際的經濟價值,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這一華而不實的舉動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卻是國力所不允許的。大臣們懾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剛剛落成即被雷電擊中燒光的機會發難,逼得他罷下西洋。其實不要說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按照這種動機和做法,對中國只是有害無利的,徒費國力的政治遊行而已。


至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5/3 上午 08:01:53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2/26 上午 01:42:20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明帝國何以回歸內陸重心而非擴展海洋路線
明朝實行的海禁閉關鎖國的政策與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關的。自秦漢至宋元,封建統治者對臨海地區的海洋實踐普遍持認可的開放態度,然而,明代開國卻一改前朝慣例,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使自漢唐而至宋元逐漸打開局面的海洋事業,大大地退縮下去。

所謂“海禁”,是對沿海或海外的對外貿易的禁止。這項政策前代未有,由明代首創,而清代襲之。朱元璋「片板不得入海」的嚴厲海禁政策,正式頒布於洪武四年。此前,剛剛立國的明朝還繼承了元朝的政策,維持著與海外諸國的貿易。但不久,朱元璋就先後撤除泉州、明州等市舶司,並且嚴禁一切私人海外貿易。其原因,就在於朱元璋認為貿易、尤其是海外貿易,導致沿海民眾經常出洋,長期脫離了政府的管轄和控制,是破壞大明國安定團結的不穩定因素。

明清兩代面臨的世界,跟宋元以前很不相同了。鄰近的日本,已處在騷動之中。明朝建立時,倭寇在中國沿海肆虐,此後,又發生了所謂胡惟庸謀反案,寧波衛指揮林賢從日本借兵,日本使者則借進貢巨燭的機會,暗藏兵器,案發後,朱元璋下令斷絕了日本朝貢。再者,明初百廢待興,國家缺少糧食,為了保證糧食供應、軍需,朱元璋舉全國之力興辦農業,對於非農業自然要予以限制。否則農業不興將影響政權的穩定。 

朱元璋的宏偉理想,是將全國變成一個大村莊,以農立國,在他看來,中國物產豐富,一切應有盡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遠優越於“蠻夷”———在當時,這倒確為事實———絕不有求於外;一切貿易中國皆無利可圖,徒利他國;而且除無利可圖之外,還不免承受種種騷擾和麻煩。因此他不僅頒布海禁,實際上也實行「陸禁」。根據《大明律》,任何人要離開自己的戶口所在地,都必須先向政府申請通行證(「路引」)。路引上標明外出者的年齡、籍貫、外出理由和目的地,以及出門和歸來時間。而離鄉不回的「逸夫」,其刑罰就是死刑。真正影響更大的,是大規模遷徙沿海島民入內地,並強迫海民轉業務農。包括馬祖列島、廈門、金門、澎湖群島等,遷徙人數高達二十萬人,徹底毀滅中國東南沿岸靠海為生的經濟社會體制。

因為,明代的財政經濟政策還是具有連貫性的,它由明代開國君主朱元璋一手設計,可稱為“洪武型”財政經濟政策。其特點是徹底放棄商業化的努力,使財政經濟退回到以廣大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局面。就這個角度看,可以說是宋朝經濟政策的一種“大躍退”。

到了朱棣時代雖有鄭和下西洋。但其動機來自懷疑建文帝隱藏在西洋,進行搜尋追捕;二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進行的政治遊行,鞏固明成祖自己的統治地位。明成祖以武力奪取帝位,需要有一些特殊的做法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加強與海外各國的來往,有助於塑造自己的真命天子形象,有助統治的鞏固與穩定。永樂間除貢舶貿易外,對所有海外商貿均加禁止,民間的自由貿易更是絕對不許。朱棣甚至剛上臺就在即位詔書中強調,洪武間的“海禁”政策將繼續奉行,沒有任何改變。

故明朝統治者打擊工商業,商賈之家不許穿綢紗;百姓不許航海,對外貿易以進貢名目由禮部掌管。這樣一來,就確立了以全國小自耕農為主要支柱的經濟基礎,保證了帝國農業自然經濟的本位。 這意味著政府不再發展商業,不再追求用提高社會生產和流通效率來增加社會財富,而是完全回到小農經濟時代。這樣做的結果,政治上確實簡化了,有利於中央集權和政治控制,但文明也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有的只是王朝的循環。 

自此,全國變成無數個村莊之集合,全國經濟成為一個龐大的扁平體,除了千萬個小農家庭,就是統治者。民眾直接面對國家,沒有獨立性的中間團體的阻隔,沒有中層的商業代理機構及各種審計、會計機構的監督,也沒有適當的司法程序來維護,政府機構又由一班文學之士來主持,對地方的人戶、田土、物價等實際情況很難做到切實了解。 在政府在摒棄商業化管理手段、將社會組織機構盡量簡化的情況下,面對越來越繁複的社會事務,找不出恰當的技術手段來處理,只能對道德紀律、意識形態進行空前強化。於是,政治強化伴隨著經濟弱化,社會必然畸形發展。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社會矛盾越來越大,顯然是對政權鞏固不利,對社會穩定不利。

即便是到了晚明時期,中國的商業經濟又有較顯著的發展,被許多人稱為“資本主義萌芽”,晚明在商業化方面仍遠不及宋代。有研究成果表明,明代整個“鑄錢當不出千萬貫”,僅相當於北宋兩年的鑄錢量,豈不悲哉?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5/26 下午 06:53:2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10/23 上午 11:42:31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從明末財政來評斷該給崇禎多少同情

作者:方斯華

以下內容參照和ptt版友KoujikiOuji討論心得

我們先從一段明史看起
《明史•食貨志•會計》在「遼東」條下的記載:
主兵,屯糧二十七萬九千餘石,荒田糧四百餘兩,
民運銀十五萬九千餘兩,兩淮、山東鹽引銀三萬九千餘兩,
京運年例銀三十萬七千餘兩;
客兵,京運年例銀十萬二千餘兩。

請館友仔細瞧瞧,這裡的軍餉為什麼不是一個加總過的數字,而是分散的條列呢?甚至計算的單位也不一樣。
屯糧二十七萬九千餘「石」
荒田糧四百餘「兩」
山東「鹽引銀」三萬九千餘兩
「民運銀」十五萬九千餘兩

這反映出縱貫整個明代財政史上的一個特別現象:


對一個接收資源的政府單位而言,他的物資來源並不是統籌由中央分發的,而是由各個分散的供給單位直接輸送

還有一項補給軍區的制度沒有顯示在這些物資來源的條目中,也就是所謂的「開中法」。「開中法」經歷了許多變革(也無法細論),最終仍沒能維持下去,原因是商人現在更喜歡待在鹽產區直接以銀易鹽(白銀大量的流入中國是後來的商人能夠這樣做的前提之一),而朝廷再將這筆資金輸送過去(在這裡顯示為「兩淮、山東鹽引銀」)。

雖然整個過程看起來省事不少,但這樣做實際上卻使得邊境田地拋荒,糧食減產,物價上漲。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葉淇變法——明朝滅亡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2987&replyID=190142&skin=1


由於不同的來源折兌的比例不同,物資輸送的路線又紛雜,基本上斷絕了明代政府財政統籌分配的可能,一切只能繼續僵化的專款專用而無彈性。


明代的官僚光是稽核帳目就快要了他們的老命,更別提改革,雖然的確有將帳目歸併整理的努力,但由於各個縣份(主要徵稅機構)的做法不同,這個王朝已經分裂成了數千個各自為政的單位。

從上述可以得知,自從明代貨幣經濟大興以來
物價通貨膨漲的問題較歷代更為嚴重
加上國家稅制明顯無法跟上時代變遷角度
很抱歉,當交到崇禎手上時,已經是一個滿手的爛牌

古代沒有經濟學、沒有貨幣銀行學
崇禎只有陷於軍餉不足而不斷加稅徵稅的無奈
但加稅徵稅又引起更多餓死百姓的惡性循環
這樣財政上的因果可追溯到明神宗之於礦稅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13 下午 11:05:36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9 上午 08:20:22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明末是否「內庫太盛、國庫太虛」的考證

作者:方斯華

明亡與苛稅有不可分的關係
潛規則一書在「崇禎死彎」裡說明了當政者的矛盾
在上一篇我已點出明代政府財政無法統籌分配
一切只能僵化地專款專用(所有款項都已經事先指定了用途)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帑不管有多少,都需借加稅另闢財源

崇禎不是不知道加稅增加百姓負擔
國庫沒軍餉,別說練兵了,官軍沒飯吃也是變成盜賊劫掠老百姓
清朝的史學家趙翼推測崇禎罷練餉的心理,說了一句很簡明的話:
「蓋帝亦知民窮財盡,困於催科,益起而為盜賊,故罷之也。」
那時沒有經濟學者或稅制專家告訴他,為何被加稅的總是窮人而不是富人

在這裡我想問終南,換作是你,你要怎麼做?

但這裡有人提出一個傳聞:李自成攻入北京,不是掠奪了幾千萬兩嗎?
難道崇禎吝嗇到不拿內帑充軍餉?

有一說崇禎招吳襄(三桂老子)入京商議撤關外軍隊入衛。
吳襄想趁機要一筆餉銀,崇禎表示此時內帑現銀只剩幾萬,
加上珠寶與首飾這些賣一賣也不過幾十萬。

如果這段記載沒記錯且屬實的話(可能出自查繼佐的筆記)
那為何事後又有李自成從皇宮起出幾千萬白銀的傳聞呢?
難道是外朝內府都一起在坑皇帝?
還是崇禎是暴君、是昏君?

對某個終南館友,直接用昏君去解釋顯然比較容易
「訴諸前因後果很困難,教育後代善惡二分卻很容易。」

回到主題
有人舉出李邦華的奏摺,認為朝廷國庫空虛,內庫卻很有錢

“祖宗設立內帑,原積有餘之財以供有事之用。今軍興告急。
司農(即戶部)掣肘,士無重賞,何由得其死力?社稷杌隉,皇上猶吝此餘物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竊恐盡捐內帑尚無及於事也。
……天下大矣,未有天下乂安而天子患貧者,特恐有力者負之而趨耳。”
(見李邦華:《皇明李忠文先生集》卷六,《總憲奏議》)朱由檢不予批答。 】

但這裡有三個問題:
第一:李邦華不見得清楚內庫的實際情形
第二:內庫有這個帳,卻沒這個數,所以崇禎啞巴吃黃蓮
第三:內帑是有,但不能用

而個人推判,三種情況都有,而什麼是內帑有,但不能用呢?
袁崇煥評傳裡面就提到引用戶科給事中官應震言:
「內庫十萬兩內五萬九千兩,或黑如漆,或脆如土,蓋為不用朽蠹之象。」

是以史敦在《慟餘雜記》裡說崇禎帝確實以為內帑已空,為廠監內臣所欺隱,
一直蒙在鼓裡,........“闖賊”所得,“宮中得金銀七千餘萬”,此恐得之道路傳聞,未必確鑿。 』

《甲申紀事》記載:“予監督節慎庫時,為甲申三月十五日,與主事繆沅交盤,
庫中止銀二千三百餘兩,又錢作八百,國家之貧至此,可發一笑。自正月至三月,日以坐餉為令,或論省坐派,或官坐派,無虛日。至三月十八日始發帑金二萬,賞守城軍士,銀末及發而城破矣。

《國榷》:“所掠輸共七千萬。大約勳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二。
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万金。
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

《平寇志》:“其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
商賈十之二,共七千萬兩。宮中久已如洗,懷宗減膳、布衣,酒扈器具之
金銀者盡充軍餉,內帑無數万之藏。賊淫刑所得,揚言獲之大內,識者恨之。”

總結上述:

從崇禎接手自萬曆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到上吊,他能做的選擇少之又少
終南用簡單的善惡二元去恥笑封建,污名崇禎,卻不深入探討明代的士風背景
黃仁宇寫的「萬曆十五年」就帶出一個思維

=>當時「訕君賣直」幾乎是個顯學,每個讀書人都要自以為是地幹譙皇帝
才能顯示自己的清高與正直。

所以袁崇煥主和議,但一群朝臣認為要主戰,主和就是當漢奸的象徵
罵人沒有決斷力很容易,換作自己來難道選項會比較多?

更別提崇禎當時被這群臣子欺瞞多少事,但臣子欺瞞也是可以探討的
(換作你是屬下,你當然也是報喜不報憂,現實人性這一塊至今仍存在)

這樣種種因果,造就出崇禎的悲劇,但這樣的個案又豈止他一人
古往今來的末代皇帝下場,說不定阿斗還是最歡樂的

講這麼多不是要替崇禎護航什麼,而是要表達歷史的一種態度
我們不能拿今天的現代文明,去恥笑古人封建社會的種種(皇權、忠義等)
焉知幾世紀後的子孫,難道就不會恥笑今日我們自許的社會制度
更不該隨便給古人冠罪名,而不討論時代背景的因果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4/18 上午 11:06:53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2/24 上午 03:33:00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5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明朝不是亡於高稅率而是亡於貪官污吏

明帝國實施的是比宋朝保守的財政稅收模式。朱元璋的“輕徭薄賦”的徵稅方式;認為不去與民爭利(結果明朝後世最為與民爭利,窮的不擇手段了),可保明朝永固。

萬曆年間商業資本額三千萬兩、年獲利額九百萬,稅率卅抽一、相當3.3%_地球最低..等於年收入一百萬兩


相對來說..日本當時商業稅率為15%,不含冥加(特許費)、運上(孝敬)..這兩樣大明必然也都會有
礦稅十年收入說法有三百萬兩、五百萬兩..就當它五百萬兩..每年也僅五十萬兩

這種徵稅方式不但沒合理擴大工商業的稅種,為國庫帶來利益,反倒倒退到以農業和鹽業稅收為主的手段中去。明朝時期,人口急劇膨脹,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最終可怕的出現。可是明朝又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到永樂時期之後,自己活活摧毀了世界一流的水師。未能像宋朝那樣,大力扶持和發展工商業與海外貿易,我認為是明帝國經濟政策的巨大失誤。實際上財政問題一直困擾明帝國到滅亡。



明清二代以稅務輕為名,但問題不出在稅務輕,而是出在官員以"徵稅"為名的濫權與中飽私囊。《明史·食貨志》提稅使“視商賈懦者肆為攘奪,沒其全貲,負戴行李,亦被搜索”,礦監遇“富家鉅族則誣以盜礦,良田美宅則指以為下有礦脈,率役圍捕,辱及婦女,甚至斷人手足投之江,其酷虐如此”。 這些派去各地徵收的官員往往都有問題,經常聚集地痞孳事與擄掠。而且他們還在各地要道設阻徵稅,所搶的資金往往比上繳的還大。

我舉幾個例子:山西稅監孫進貢朝廷銀1萬8千兩,但實則徵收銀4萬5千2百兩多,沒繳的全進他口袋,所以被山西巡撫揭發。山東巡撫黃克纘上書表示,稅監馬堂每年抽稅至少25~26萬銀子,但一年只上繳7萬8千多。湖廣稅監陳奉曾被揭發,陸截河道船運,強徵三分之一。其他的例子也是徵稅者富的流油。

但他徵稅結果是商業與手工業大為破壞,窮困日益嚴重。例如蘇州一帶的紡織業發展很繁盛,但因為稅吏,導致越來越多紡織戶倒閉,同時大量紡織工流離失所。其他商業有發展的地區,也因為稅吏的猖狂而陸續收掉店鋪,甚至有些地區的發展幾乎被破壞。例如河西務關的布店160多家,最後只剩30多家。淮安關因為徵稅嚴重,商人都不敢來了。大戶都敢搶,那小戶或雇用者所受影響就更無須提。小農戶或手工業者、小商販動不動就被欺負,流離失所。礦稅則導致各地發生冤案不斷,不分大小一律逮捕虐待很常見,往往造成各種民怨與破壞。

《明史·食貨志》表示:"「方今礦頭以賠累死,平民以逼買死,礦夫以傾壓死,以爭鬥死。及今不止,雖傾府庫之藏,竭天下之力,亦無濟於存亡矣。」疏入,皆不省。識者以為明亡蓋兆於此。"  這不是沒有道理。

而強徵的結局是,稅率不斷越調越高與重複徵,但收到的錢是一年比一年少(殺雞取卵的結局)。正課、鹽課、關課、雜課這些明朝的正規稅所收的資金是更少。也因為他們的囂張,騷亂與民變都陸續出現。天津、山西、湖廣、蘇州、江西、廣東、遼東、雲南等地陸續有極嚴重的騷亂,且動輒就要殺官。有些是向官府請願出現的暴亂,有些是失業到無法生活而攻擊,往往要血腥鎮壓才結束。

騷亂問題逼得神宗不得不進行一些調整,稍微減少了民怨,這時也才分配部分徵收的錢給國家支出(之前都沒有的)。但稅吏仍於當駐地橫行。而萬歷時期的內帑支出幾乎都花在皇帝本身的奢侈生活,大臣要錢或勸節儉都沒有用,甚至當女真威脅漸大,包刮熊廷弼在內的大臣都急催資金,但萬歷裝死。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8/25 下午 06:19:1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5/26 上午 01:53:3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6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為什麼明末崇禎弄不到銀子,而皇太極可以?
倆人開源區別未必大,節流能力可就天壤之別了。

後來乾隆打準格爾初步失利要繼續打時候,劉統勛就勸諫,說勞師遠征太費錢了。乾隆表示,我爹當年跟準格爾打仗花了六千多萬兩,我這才花一千多萬兩,你就說我費錢?我就算再花一大筆也比老爹省!

至于用兵之費,雍正年間西北兩路,費至五六千萬。今自軍興以來,統計軍需,才及一千七百余萬。將來即更有多費,較之曩時,終屬減省,亦何惜哉?

為啥摳門的雍正花這麼多錢呢?因為打的是打敗仗啊!而乾隆之前花一千多,因為也敗了,只不過敗的輕,后面直接大勝,花的反倒更少了。

打仗確實費錢,但費錢也分三六九等的。敗仗要比勝仗費錢的多,慘敗又要比普通敗仗費錢的多。

一場敗仗下來,舊城丟了,還得修新城防御吧。 那麼修舊城的錢就都打水漂了,修新城的錢一個子不能少還得出。

丟了多少馬?多少盔甲?多少刀槍弓箭?多少大炮?這哪個不是海量銀子堆出來的,都沒了,還得買新的,甚至新的都買不到了,這是多少錢?

死的士兵多少得有撫恤吧。皇帝就算想不給,帶兵的將領稍微靠譜點都得設法籌錢,否則以后就徹底沒士氣了,誰還敢給你打仗啊。

大量老兵死了,你得練新兵吧。新兵要想訓練好有多費錢?大明還算軍事能力可以的盧象升就感慨過,自己練好一個兵得一年時間。

而勝利者,這些錢就可以省下來很多,甚至還能賺錢。

奪了新城,肯定有大量繳獲吧,正好用來賞賜和撫恤將士。

馬匹、弓箭、盔甲這些,打贏之后繳獲和回收加起來,很可能大于耗費,大炮這種更是純繳獲,最多就是費點火藥錢而已。

老兵肯定也有戰死,但如果俘虜投降的有經驗士兵遠多于戰死老兵的話,這仗就還是良性發展。

更不用說新增的土地、人口是源源不斷的聚寶盆了。

所以,雖然誰打仗都燒錢,但燒錢和燒錢不一樣的。

皇太極時代,除了寧錦之戰算虧本外,其他所有戰爭哪怕四城之戰這種敗仗單從財富上說都是賺的。甚至大部分戰爭都是收益巨大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以戰養戰模式,屬于投入一點本錢,賺大量收益。所以清才能以關外苦寒之地這點體量,和大明對耗。

多爾袞時代,勝仗的穩定率略差點,因為統治全國所以很多開支也亂些,每次勝仗的繳獲程度也不能一樣。但整體來說依然絕大多數都是勝仗,而且硬仗都不多。這時候就算財政收入不好,但支出也是可控的。

崇禎時代,能勉強打好守城戰的,都已經是難得名將了。絕大部分戰爭都是一邊倒潰敗,每一次敗的背后都是大量財富、人口、糧食、器械、馬匹的海量損失。這種損失再配上糟糕財政,才是最災難的結果。

所以核心不是多爾袞比崇禎弄銀子水平高,是花銀子水平高,銀子花出去能見效,就不會總重復花錢。而崇禎屬于很多錢扔出去連個響都聽不到,這實際費錢程度哪是多爾袞可比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13 下午 11:10:34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5/26 上午 06:56:12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7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4/1/13 上午 11:02:58

 7   7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