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一場政變全部端掉,為何咸豐的顧命八大臣在慈禧面前不堪一擊?

您是本帖的第 20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一場政變全部端掉,為何咸豐的顧命八大臣在慈禧面前不堪一擊?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43
積分:11968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一場政變全部端掉,為何咸豐的顧命八大臣在慈禧面前不堪一擊?
公元1861年8月20日,偏安熱河行宮的咸豐皇帝病危。

估計是自覺時日無多,咸豐令人傳旨,連夜召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商討繼承人和未來大政安排的問題。

關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咸豐不用考慮太多。因為他當時只有一個兒子,也就是懿貴妃慈禧生下的載淳。




真正困擾咸豐的,是未來的大政安排。

載淳只有六歲,按照清朝皇帝十二歲親政(順治)的最低標準,載淳即位後,起碼也有六年的實習期。

在這六年時間裡,咸豐要考慮如何才能保證大清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兒子的手裡,而不是旁落他人。

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咸豐思考再三,最終做出如下幾項安排:

一、冊立載淳為太子。

二、任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載淳。這八人即顧命八大臣。

三、授予皇后慈安「御賞」印章,授予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因載淳年幼,故而「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這兩枚印章作為頒布詔書的符信,「御賞」為印起,「同道堂」為印訖。



另外,咸豐還偷偷給了慈安留了一道密旨:

「惟朕實不能深信此人(慈禧),此後如能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傳遺命誅之,凡我臣子,奉此詔如奉朕諭。」

在密旨中,咸豐明確說到,如果將來慈禧不老實,慈安有權將其誅之!

用一句話來概括咸豐的安排,就是授予八大臣票擬權,授予兩宮太后批紅權和鈐印(qián yìn)權。八大臣和兩宮太后形成三角制衡關係,誰也別想一家獨大,確保載淳順利接班。

安排完後事,咸豐陷入昏厥。兩天後,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死後,肅順深知擬旨要想通過,必須先批紅,再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大印才能生效。

兩宮太后,只要有一人不同意蓋章,自己的決議就沒辦法生效。



而如果兩宮太后有旨意,只要自己蓋上印章就可以下發執行了,不需要經過八大臣的同意。

也就是說,論實權,兩宮太后比八大臣要高。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肅順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在給兩宮太后擬定封號時,故意貶低慈禧,沒有將慈禧與慈安一道尊奉為皇太后。

這還不算,他還剝奪了慈禧去咸豐靈前祭酒的資格。

肅順此舉,意在挑起兩宮太后的矛盾。

只要她們有了矛盾,自己就有機會趁機擴張權力。

修理完慈禧後,肅順隨即又聯合其它七個大臣向慈安提出了一個十分過分的要求。

「諭旨由八大臣擬定,太后但印即可,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

意思就是說,我們八大臣擬好的諭旨,您(慈安)只管蓋章就行,不需要改,也不能更改。

另外,朝臣和地方上的奏章,您也不用看,全部交給我們八個人處理就好了。




在肅順看來,慈安是個沒什麼主見的女人,嚇唬嚇唬她,肯定能有收穫。

不過,肅順明顯低估了慈禧和慈安的智商。

被修理一通後,慈禧的頭腦相當冷靜。她並沒有把封號被貶低,歸咎於慈安。

相反,她很清楚自己當下必須要與慈安結盟。

而一向好脾氣的慈安,此時也明顯感受到了八大臣的意圖。

這是赤裸裸的在挑釁自己啊!

如果她同意了,失去了對決策過程的話語權,就算日後回到京城,自己也只是橡皮圖章,只能聽命於人。一切都玩完了。

慈禧被八大臣排擠了,慈安也被八大臣威脅了。

兩個人對肅順等人產生了怨念,由此,原本被咸豐安排用來牽制慈禧的慈安,就這樣與慈禧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決定共同對付八大臣。

八大臣是咸豐生前指定的執政官。兩宮太后能不能推翻咸豐遺詔,另尋聽話的執政官呢?

事實上,還真的可以。

咸豐生前擔心皇權被篡奪而設計出的權力制衡方案,看似巧妙均衡,毫無紕漏。實則漏洞百出,八大臣的執政根基其實很弱。

憑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咸豐留下的這些託孤大臣。


頭一個是鐵帽子王怡親王載垣。他是三朝老臣,道光駕崩時,他就是顧命大臣。現在咸豐駕崩,他還是顧命大臣。因資歷老,又深受咸豐信任,故而是名義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二個是鐵帽子王鄭親王端華。他也是三朝元老,兩屆顧命大臣。因受寵不及載垣,因此排在第二位。

第三個是景壽,滿洲鑲黃旗人,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他是咸豐的姐姐壽恩固倫公主的額駙,既是滿洲勛貴,又是外戚,位列顧命八大臣的第三位。

排第四的是明星人物肅順。

他是端華的親弟弟,但同人不同命。端華是鐵帽子親王,肅順只是三等輔國將軍。

當然,肅順的職務不低。

咸豐一朝,肅順累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握大清的財政軍三大權,實力不可小覷。是實際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五位是穆蔭,滿洲正白旗人。咸豐駕崩前,穆蔭任兵部尚書、領班軍機大臣。與前四位拼爹和拼老婆的大臣不一樣,穆蔭出身一般,是通過考試上位的。他因為能力出眾,一直深得咸豐器重,是當時資格最老的軍機大臣。

第六位是匡源,漢臣,時任禮部侍郎、軍機大臣。

匡源這個人,自幼被稱為神童,出仕為官後,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譽官場。

但是,他的節操一般。

英法聯軍攻陷天津時,眾大臣主張咸豐離京到承德躲避,只有匡源據理力爭,主張堅守北京,誓與聯軍死戰到底。然而在見識了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後,匡源被嚇破了膽,哭著求著讓咸豐帶他去承德,一時之間淪為笑柄。

第七位是杜翰,漢臣,時任工部侍郎、軍機大臣。杜翰出身名門,他的父親是為咸豐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的帝師杜受田。仗著自己老爸與咸豐的關係,他也深受咸豐信任。



最後是焦佑瀛,漢臣,時任太僕寺卿、軍機大臣。

相比於前幾位大臣,焦佑瀛有練兵方面的經驗,他曾主持天津一帶的團練武裝。八里橋之戰後,因清朝的北方正規軍遭到毀滅性打擊,朝廷急需善於練兵的大臣,於是焦佑瀛也得到了咸豐的格外器重。

看完八大臣的履歷,發現問題沒了。

問題一:咸豐任命的八大臣,雖然有宗室,但沒有近支宗室。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宣宗系宗室

載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孫,與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關係非常疏遠;

端華和肅順是舒爾哈齊(努爾哈赤之弟)的後代,他們連太祖系都不是。

咸豐疏遠近支宗室,堪稱是迷之操作。

因為清朝是恩封爵位遞降制度。越是靠近現任皇帝血脈的,掌握得入八分爵位就越多,在宗室中的話語權也越大。

咸豐忌憚恭親王奕訢,不希望他掌握實權,這可以理解。

但是咸豐把惠親王綿愉(道光五弟)、惇親王奕誴(咸豐五弟)、醇群王奕譞(咸豐七弟),也一併排擠在外,這就欠考慮了。這導致最後幾乎所有的宣宗系宗室都倒向了兩宮太后。

問題二: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

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因為有軍機處的存在,淪為了沒有實權的榮譽頭銜。

但是,儘管權力被削弱了,清朝的三殿三閣大學士頭銜,也依舊只有元老級朝臣才能獲得。

而咸豐挑的八個人,只有肅順是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官階比之內閣大學士要低半級。

咸豐讓一個從一品的協辦大學士主持朝政,京城裡的那些元老能服氣?

顯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服氣,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會支持八大臣。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問題三:作為滿洲貴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壽,並不是可靠之人。

景壽雖然是咸豐的姐夫,但他同時也是奕訢的姐夫。並且還是親姐夫。

壽恩固倫公主和奕訢是一個媽生的。

景壽與奕訢的關係如此之緊密,他在關鍵時刻不跳反,就是見了鬼了。

問題四:代表朝臣利益的三個軍機大臣,資歷不足。

匡源和杜翰,雖然深受咸豐的信任。

但他們的工作,更像是領導的秘書,資歷不足以讓同僚心服口服。

焦佑瀛的資歷就更差了,出任軍機大臣之前,他只是太僕寺卿。這樣的資歷,如何能服眾?

想像一下,老領導退休前,安排三個秘書主持工作,這讓單位的老員工怎麼看?能服氣嗎?

問題五:八個顧命大臣,全部是文官。

槍桿子出政權,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道光駕崩前,原本指定載垣、端華等九人為託孤大臣。但後來發現缺少能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便又臨時加上了僧格林沁。

道光能想到的,咸豐卻鬼迷心竅,關鍵時刻疏忽了。

八大臣中,一個武將都沒有,這就讓當時手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和僧格林沁很有意見。



問題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而朝廷班子卻在北京。

這是要命的大問題。朝中有那麼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卻沒有一個人在京城拉攏各方勢力的支持。

如此一來,這就給了反對者們在京城拉幫結派的機會。

大體來看,咸豐構建的顧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

有宗室,有勛貴,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顧到。

但是,我們扒開框架看內核,卻發現這完全是個豆腐渣工程。

宗室代表無法代表大部分宗室的利益;

朝臣代表無法讓群臣人心服口服;

勛貴代表還是個騎牆派。

或許,咸豐的安排是出於雙重考慮,既要防止兩宮太后架空皇帝,又要防著大臣架空皇帝。

因此他挑選的輔政大臣,都是位卑權重,短期內成不了權臣,威脅不到皇權的人。

但正所謂,考慮得太多,擔心的太多,往往是機關算盡終成空,曲終人散皆是夢。

咸豐的選人不當,導致八大臣在朝中根本沒有執政根基。當時想把他們拉下來的,大有人在。

那麼,誰來挑這個頭呢?

很顯然,就是能力出眾的恭親王奕訢。

9月5日,趁著叩謁咸豐梓宮的機會,奕訢在承德與兩宮太后秘密達成協議。

這件事情在清末流傳很廣,就連溥儀撰寫自傳《我的前半生》時,也記錄了這件事。

大致就是說,奕訢化妝成薩滿,在行宮見到了慈禧和慈安,三人密定計,然後奕訢返回京城為政變做部署。


奕訢回京後,趁著八大臣不在,拉幫結派,很快拉攏了一群盟友,如軍機大臣文祥。

咸豐駕崩前的軍機處,有五個軍機大臣。其中四人被選為贊襄政務大臣,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如此安排,讓文祥對咸豐的遺詔非常不滿。

奕訢在北京活動的同時,在承德的慈禧也沒閒著。

9月6日,慈禧提議,讓醇郡王奕譞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

當時,鄭親王端華身兼熱河步兵統領,管著承德一帶的兵馬。這也是八大臣敢威脅兩宮太后的籌碼之一。

慈禧提議讓奕譞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分化端華手中的兵權。

因為承德一帶的兵馬,主要來自正黃旗漢軍。如果奕譞接管了正黃旗漢軍,端華再想調兵,就沒那麼容易了。

見慈禧出招,肅順和端華起初想拒絕。

但考慮到奕譞為人老實,不像奕訢那樣讓人覺得有野心。加之慈禧畢竟代表了皇帝,確實不方便駁回。於是他們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議。

9月10日,一個叫董元醇的御史上了一道《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給兩宮太后,說皇上年幼,應該由太后垂簾聽政,並另選近支親王,如恭親王奕訢輔政。

這道看似不點名,實則要求八大臣交權的奏疏傳到避暑山莊後,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掀起了軒然大波。


肅順當時猜測,董元醇區區一個五品御史,竟敢挑戰咸豐的遺詔,如果他不是瘋子,那就是背後有人指使。

而這個人是誰呢?肯定就是兩宮太后。

不過,肅順明顯猜錯了。

董元醇與兩宮太后素無瓜葛。他是咸豐二年的進士,其恩師是四朝元老周祖培。

而周祖培又是誰呢?他是體仁閣大學士。

前面說了,顧命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

如果讓八大臣執政,內閣的元老們撈不到半點好處。

所以當時能指使董元醇上奏疏的人,只能是周祖培。

而周祖培摻和進了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的權力鬥爭,那就說明,奕訢在京城拉攏了朝中元老的支持。

這對八大臣而言,是一個非常不利的訊號。

幾天後,兵部侍郎勝保帶兵到熱河哭喪。

自從八里橋之戰後,北京也好,熱河也罷,其實都沒多少清朝的正規軍。

當時手上還握有兵馬的人,只有三個。

一是勝保,手下大概一萬多人;

二是僧格林沁,手下還有幾千人;

三是管著熱河兵馬的端華,也有大概幾千人。

勝保的兵馬多於端華,這時候,他的態度很關鍵。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兩宮太后就只能靠邊站。

而如果他支持兩宮太后,八大臣就凶多吉少。

那麼,他會支持誰呢?

前面也說過了,咸豐機關算盡,選了八個文官,全然無視軍方的利益。

所以勝保此次前來,是給兩宮太后撐腰來的。

9月14日,腰杆子硬氣的慈禧召開御前會議,請八大臣商議董元醇奏摺的事。

對此,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當然是強烈反對。

根據後來流傳很廣的《越縵堂日記》的記載,肅順當著小皇帝跟兩宮太后的面,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后衣」,把小皇帝都嚇得尿褲子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大吵大鬧一番後,見對方都沒有讓步的意思,兩宮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表示事關重大,待回京之後再召開廷議決策。

10月26日,咸豐帝靈柩起駕,往北京進發。

按照規定,咸豐的靈柩將會在六天之後進京。

出發後沒多久,慈禧和慈禧藉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勞頓,表示不想與大部隊一起行進。

載垣、肅順等人一琢磨,覺得無所謂,太后帶著小皇帝不回去都沒事,便放走了她們。

然而,八大臣小看了慈禧。

就在當天,嬌生慣養的慈禧、慈安,帶著小皇帝,日夜兼程,僅用兩天就趕回了北京。

進京之後,慈禧不等喘口氣,立即召見群臣,並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把自己在承德被八大臣欺負的委屈,添油加醋地說給在場的大臣聽。

在場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大家義憤填膺,大罵肅順混蛋,然後草擬文告,向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宣布了八大臣的罪狀。


歷朝歷代,宮廷政變都是講究一個快字。

慈禧明白這個道理,而肅順等人卻不懂。

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給了她們從容布置,收拾自己的時間。堪稱是作死之舉。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

11月2日,對京城變化毫不知情的載垣和端華,剛剛入京,隨即就被逮捕。

同一天,身處密雲的肅順也遭到逮捕。

載垣、端華、肅順是八大臣的核心,他們三人被捕,剩下的五位,景壽馬上跳反,穆蔭、匡源等人不敢造次,只得乖乖認輸。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組。

奕訢得到重用,被任命為議政王大臣和領班軍機大臣。他取代了八大臣,成為執政官。

11月5日,周祖培拉著武英殿大學士賈楨,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一起上奏,他們引經據典,列舉了歷代太后協助幼主垂簾聽政的歷史,並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這讓慈安和慈禧高興不已。

由此,以載淳為皇帝,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以奕訢為執政的組織架構就這麼確立了。


11月6日,兩宮太后確定了對八大臣的處分決定。

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因為是親王,可以留全屍,被判處在宗人府自盡。

肅順雖然是皇族,但因為沒有王位,因此被判處斬首。

剩下五人湊數的,景壽由於與奕訢的關係,得以保留爵位。後來官運亨通,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領侍衛內大臣,結局最好。

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被革職。穆蔭因為是領班軍機大臣,位高權重,因此被發配軍台效力,後被赦免。

匡源、焦佑瀛回家養老,沒有受到處罰。匡源後來定居濟南,成為了文化界的名人。

杜瀚就稍微慘了點,他老爸杜受田是奕訢最痛恨的人。當年要不是杜受田,可能皇位就輪到奕訢坐了。

所以,杜瀚被革職後,遭到了奕訢的報復,被流放新疆。當然後來也被赦免了。

解決了八大臣,一個新問題隨之擺到了慈禧和奕訢面前。

他們要如何向天下人宣告新君登基的正當性呢?

雖然載淳是咸豐唯一的兒子,繼位法理毋庸置疑。

但是大行皇帝還沒入土,他親口認命的顧命八位大臣,就有三個先入土了。

如此有悖先帝遺詔之舉,要怎麼向天下人解釋呢?

如果這八個人是罪有應得,那就是先皇識人不明。

如果說這八個人公忠體國,那就是亂臣賊子奪權竊柄咯?

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難不倒奕訢、周祖培和賈楨,他們聯名上奏,建議改年號為同治,即太后、皇帝、親貴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至於如何向天下人解釋處理八大臣,在沒有兩全其美解決方案的情況下,那也只能把責任推給先皇了。

反正咸豐的名聲已經很糟糕了,也不差這一條。

11月9日,載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同治。

發生在辛酉年的這場政變,就這樣結束了。

清朝的歷史也從咸豐時代,進入了同治時代。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24 上午 09:52:19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3/24 上午 09:44:07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03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