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劉備火燒七百里

您是本帖的第 823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劉備火燒七百里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9
積分:5598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劉備火燒七百里
 曹丕稱帝的事傳到了成都﹐劉備得知漢獻帝遇害﹐大哭不已﹐下令百官掛孝祭奠。劉備從此病倒﹐政務全交給孔明一人處理。

  孔明與許靖商議﹐上表請劉備做皇帝﹐以繼承漢家事業。劉備不肯﹐孔明便託病不出。

  劉備去探望孔明﹐孔明為劉備分析不肯為帝的後果﹐劉備聽了才同意為帝。

  孔明命人在成都筑壇﹐劉備登壇祭天﹐孔明率眾官呈上玉璽﹐百官齊呼萬歲。劉備立劉禪為太子﹐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改年號為章武元年。

  劉備稱帝後便要興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趙雲勸劉備以天下為重不要出兵﹐劉備不聽﹐派人向五採借番兵。

  諸葛亮率百官苦苦相勸﹐劉備心中才有所動搖﹐張飛卻從閬中趕來﹐哭ぴ要劉備為關羽報仇﹐劉備聽了張飛的話﹐決心起兵。

  張飛回到閬中﹐限三日內全軍白旗白甲﹐掛孝伐吳。部將范疆、張達請求寬限時間﹐張飛不聽﹐下令鞭打兩人﹐並嚴厲斥責若要再違了期限便要殺頭。

  范疆、張達二人因此懷恨在心。是夜﹐二人進入張飛帳內﹐見張飛酒醉未醒﹐殺了張飛﹐連夜投東吳去了。

  劉備這時已引兵行于道中﹐得知張飛遇害﹐哭昏在地。

  第二天﹐張飛的兒子張苞、關羽的兒子關興來見劉備﹐劉備抱住兩個侄子痛哭。

  眾將見劉備終日號哭﹐便向隱士李意問吉凶。李意畫兵器圖四十余張﹐畫完後立即撕碎﹐又畫一人仰臥地上﹐旁邊一人正掘土準備埋葬﹐旁邊寫了一個“白”字﹐畫完便走了。

  劉備看過之後心裡非常不高興﹐將畫燒了﹐然後繼續領軍前行。

  孫權聽劉備引七十萬水陸大軍前來報仇﹐急忙召集眾將商量對策。諸葛瑾自願前去和劉備談和停戰。

  諸葛瑾見到劉備﹐表示願歸荊州﹐並送還孫夫人﹐劉備還是不願就此罷休。

  孫權見劉備不肯罷兵﹐又派趙咨去見曹丕﹐讓曹丕出兵攻漢中﹐幫助東吳解圍。

  曹丕問趙咨問題﹐趙咨對答如流。曹丕見趙咨有口才﹐有禮節﹐直誇讚趙咨不辱君命。

  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但既不幫助吳﹐也不幫助蜀﹐聽任兩家交兵。等一國被滅後﹐再出兵除掉另一國﹐以坐收漁翁之利。

  曹丕使節邢貞到東吳﹐顧雍勸孫權不要受曹丕的封賜﹐可自封上將軍、九州伯。孫權不聽。

  劉備起兵攻打宜都﹐張苞矛刺吳將謝旌﹐活捉崔禹﹐關興刀劈李異﹐活捉譚雄。

  關興、張苞又于當夜偷襲吳營﹐孫恆大敗﹐逃往彝陵城。朱然領水兵退六十里。

  孫權知兵敗﹐命韓當等老將領兵十萬去迎戰蜀軍。劉備這時已抵達彝陵﹐紮寨四十座﹐連營七百余裡﹐聲勢頗為浩大。

  黃忠不服老﹐上陣殺敵先勝了一陣﹐第二天又去挑戰﹐中了吳兵埋伏﹐被馬忠一箭射中﹐回營死了。

  劉備得知黃忠戰死﹐親領御林軍出戰。張苞刺死夏恂﹐關興刀劈周平。吳軍大敗。

  甘寧此時正在船中養病﹐聽說蜀兵追來﹐上馬迎戰﹐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顱﹐死于樹下。

  關興在陣中尋見了殺父仇人潘璋﹐一路追到一山谷中。當時天色已晚﹐不見潘璋蹤影﹐關興便投宿在一村莊。沒想到三更天時﹐潘璋竟也到同一個村莊投宿﹐關興見了﹐大刀一劈﹐將潘璋斬于地上﹐報了殺父之仇。

  傅士仁、糜芳見劉備勢大便殺了馬忠投奔劉備。劉備將馬忠的頭祭在關羽靈位前﹐又將傅士仁、糜芳二人刀剮祭靈。

  孫權見蜀軍銳不可擋﹐便將張飛首級和范疆、張達送還劉備﹐請求劉備停戰。劉備將范、張二人刀剮于張飛靈前﹐卻不願停戰。

 

第三十回火燒連營()

()

 

  東吳接連戰敗﹐孫權大驚。大將闞澤向孫權推薦陸遜領兵抵抗劉備。張昭、顧雍見陸遜只是一名弱冠書生便堅決反對。

  闞澤以全家性命作保﹐再荐陸遜﹐孫權下決心用陸遜。筑壇拜陸遜為大都督﹐右鎮西將軍﹐賜尚方寶劍﹐遇事可先斬後奏。

  陸遜領兵到綵亭前線。老將周泰、韓當不服﹐請陸遜發兵救孫桓﹐陸遜說:“破蜀後孫桓之圍自然解除。”並下令各將堅守不戰。眾人情願決一死戰﹐不願死守﹐陸遜厲聲說:“誰敢不聽﹐定斬不饒﹗”

  劉備聽說陸遜就是定計取荊州的人﹐便要領兵去戰。馬良勸劉備不可輕敵。劉備小看陸遜﹐領軍攻打各處關口。

  蜀軍天天叫罵﹐吳軍堅守不戰。天氣炎熱﹐劉備便令人將營寨移入林中陰涼處。

  馬良對移兵樹林中不大放心﹐便對劉備說:“丞相已到東川﹐何不將移營的地方畫成了圖本請丞相過目。”劉備說:“那你就畫了圖本去問問丞相吧﹗”馬良領命速去。

  劉備讓吳班到關前誘敵﹐軍士赤身裸體臥于陣前。吳將徐盛、丁奉要求出戰。陸遜不准﹐說這是誘敵之計﹐三日後可見分曉。

  三日後陸遜領眾將到關上觀望﹐見吳班兵已離去﹐劉備伏兵走出谷口﹐眾將才心服口服。

  劉備又讓水軍順江而下﹐在東吳境內沿江紮寨。黃權認為不妥便向劉備進諫﹐劉備不以為然。

  魏國探子將劉備屯兵陣圖回報曹丕﹐曹丕看後大笑說:“劉備必將大敗﹗”又說陸遜必定領兵取西川﹐魏國可趁東吳國中空虛之時攻打東吳。便令曹仁領一軍去濡須﹐曹休去洞口﹐曹真去南郡﹐伺機進攻東吳。

  馬良將圖本送給孔明﹐孔明看後大驚﹐問:“這是誰的主意﹐可先斬此人的頭。”馬良說是主公劉備自已的主意。孔明祇得令馬良速回見劉備﹐教他另移營地。又告訴馬良﹐主公若是兵敗﹐可去白帝城躲避。

  陸遜見時機成熟﹐便點將出兵﹐陸遜不用老將韓當、周泰、凌統﹐卻只點末將淳于丹﹐並讓徐盛、丁奉領兵在寨外五里處救援。

  淳于丹去攻蜀軍第四營大敗而回。陸遜並不怪罪﹐又令朱然用船裝茅草﹐從水路進攻蜀軍。令周泰、韓當各引一軍去蜀營放火﹐等到蜀營大火一起﹐其他眾將不分晝夜追擊蜀軍﹐一直到捉了劉備才准回營。

  初更時分﹐東南風大起﹐蜀營到處起火﹐蜀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劉備見吳軍殺來﹐慌忙上馬。丁奉、徐盛領軍兩路夾擊劉備﹐萬分危急之時﹐張苞殺來﹐保護劉備逃往馬鞍山。

  劉備往馬鞍山逃去﹐陸遜引大軍緊緊追趕。朱然又從江岸領兵截住去路﹐劉備大叫:“我將死于此地了﹗”這時趙雲從江州殺來﹐一槍刺死了朱然﹐保護劉備及剩下的百余將士奔往白帝城﹐蜀軍大敗。

  陸遜追到夔關附近﹐見地形複雜﹐懷疑有伏兵﹐忙叫三軍暫退。陸遜找人一問﹐才知此地叫魚腹浦。聽說在諸葛亮入川時﹐曾在此地的沙灘上布下石排陣﹐可比十萬雄兵。

  陸遜在半信半疑之下﹐領十余騎兵去探看石陣﹐剛走入陣中﹐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遮天蓋地﹐陸遜等急欲回馬﹐卻困在陣中無路可出。

  陸遜正找不到出口﹐忽然看見一老人走來﹐將他引出石陣﹐陸遜忙問:“長者何人﹖”老人說他即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見將軍陷于陣中﹐于心不忍﹐便前來引將軍等出陣。

  陸遜感嘆地說:“孔明果是真正的臥龍﹐自己實在無法相比啊﹗”部將們趁勝還要再追劉備﹐陸遜說曹兵會趁國中兵虛攻打東吳﹐于是下令撤兵回東吳。果然﹐退兵還不到兩日﹐魏兵即分三路殺到。

  曹丕親自上前線督戰﹐但見曹仁被吳將朱桓打敗﹐曹真被陸遜打敗﹐曹休被呂范打敗﹐魏軍大挫﹐再加上江南正流行瘟疫﹐兵士、馬匹病死者眾。為了怕再損失將士﹐便撤兵回去了。

  劉備遭兵敗之後﹐憂鬱成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下令駐紮在白帝城。並召孔明、李嚴來﹐託付身後之事。

  孔明星夜從成都趕到白帝城﹐劉備叫孔明坐在身邊﹐見馬良的弟弟馬謖在旁便先叫他出去﹐再告訴孔明﹐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劉備寫了遺詔﹐哭ぴ握住孔明的手說:“如果劉禪尚有可為﹐你便輔助他﹐若是不成材﹐你可自立為成都之主。”孔明聽完﹐渾身有如針刺一般﹐泣拜于地﹐叩頭流血表示:“臣一定竭力盡忠﹐至死方休﹗”

  劉備又對兒子劉永、劉理說:“我死了以後﹐你們兄弟三人﹐對丞相要像父親一樣﹐不可怠慢。”命二子同拜孔明。

  劉備又對趙雲說:“你看在與我的交情上﹐早晚看顧我的兒子﹐可不要辜負了我的交代。”趙雲哭ぴ拜別說:“臣不敢不效犬馬之勞﹗”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歲。

  諸葛亮率眾官將劉備的靈柩運回成都﹐宣讀遺詔。太子劉禪即位。改年號建興。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8/22 下午 12:30:10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夷陵之戰 曹丕坐錯良機

關羽失荊州後, 劉備開始復仇的戰爭, 也就是三國時代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


劉備佔了荊州的戰略要點,不還東吳, 而且, 關羽的態度對東吳並不友善, 孫權也會擔心劉備順江而下, 聯合魏國一起攻打吳國, 那時, 吳國必亡...


所以, 襲取荊州是必然的行為! 荊州戰略要點, 要有一個有勇有謀又可信任的將軍鎮守, 而且, 還要水陸二軍都擅長, 所以, 關羽成了首選, 但關羽對吳的外交卻是失策.


如果是孔明坐鎮荊州, 可與東吳較不易有磨擦..

失荊州後, 劉備興兵攻打東吳..


一來為關羽復仇..


二來應當也是覺得蜀國被小看了..
如果魏國是三國第一大國, 怎麼樣也不能被當成最弱的小國看待.. 否則在外交上也矮了一截.


三.荊州劉備經營多年.. 若能短時間內收復, 長年經營的人脈政商關係, 還有民眾的向心力應該還是夠的.. 在吳國尚未站穩腳跟前, 打回來.. 還是大有可為.


四.孫權即然都破壞聯盟的策略了.. 所以, 攻打吳國並沒有背信的問題, 當務之急是收復荊州.


五.劉備可能推算, 蜀軍一攻打, 魏國會呼應一起攻打吳國... 所以, 勝算極大..
為什麼劉備會這麼推算.. 後面會再提...

能作為史上著名的謀士, 都不是泛泛之輩...


在夷陵之戰打起來前, 孫權先向曹丕稱臣, 劉曄進言吳國必有危機, 害怕魏與蜀聯合攻吳, 孫權稱臣一來是防止魏國趁機攻擊, 二來是想藉魏國的聲勢和力量迷惑和牽制劉國, 所以, 應派大軍渡江襲擊東吳, 蜀攻其外, 魏攻其內, 東吳必滅 .

劉曄說 : 「孫權無緣無故,投降歸附,內部一定有緊急情況。孫權前殺關羽,劉備一定出兵復仇。外有強大敵人,民心不安,又怕中國(曹魏)乘機動手,所以才獻出土地,向我們歸降,一則阻止中國(曹魏)的攻擊,二則利用中國(曹魏)的聲勢,振奮國內人心,而使敵人驚疑。天下三分,中國(曹魏)擁有十分之八,蜀漢跟孫權,只不過各保一州(蜀漢帝國只據益州【四川省及雲南省】,孫權只據揚州【安徽省中部及江南地區】)。受到山川阻隔,有急難時,互相救援,這是微弱小國有利的地方。想不到卻自己互相攻伐,是上天決心滅亡他們,誰也阻擋不住。我們應出動大軍,渡江進擊。蜀漢攻擊他的邊境,我們攻擊他的心臟,孫權之亡,不出十日。孫權亡,則蜀漢勢力孤單,即令把孫權土地割一半給蜀漢,蜀漢也不能長久存在,何況蜀漢只得到他們的邊境,我們卻得到他們的心臟。」

曹丕說:「別人投降稱臣,我們卻乘機翻臉,恐怕阻塞天下英雄歸降之心。不如接受,而去襲擊蜀漢的背後。」劉曄說:「蜀漢遠而孫權近,蜀漢發現中國(曹魏)攻擊它的背後,一定回軍迎戰,纏鬥不止。現在,劉備正在盛怒,起兵攻擊孫權,聽說我們也出動大軍,知道孫權一定覆亡,心裡高興,一定迅速挺進,跟我們爭奪孫權土地,絕對不會克制自己的怒氣,作一百八十度轉變,反而援救孫權。」曹丕不理,遂接受孫權投降 , 封孫權為上將軍九州伯.


孫權聽到受封的事, 應該是鬆了一口氣, 事實上, 封什麼官都沒關係.. 別說九州伯了, 就算封里長伯也沒關係, 代表魏國至少不幫忙, 也不太會趁火打劫! 可以全力對付劉備了!


劉曄的建言是很有價值的, 可惜曹丕沒有聽從, 吳蜀兩國相爭, 以三國的角度來看, 各是什麼狀況呢?


以吳國來看, 千萬不能讓魏蜀聯軍攻打, 否則吳國滅亡. 蜀軍已經打來的, 所以, 能不讓魏軍行動, 至少, 多一分勝算了..


以蜀國來看, 打吳國除了可以收復荊州之外, 也可以用動武宣示魏吳, 我劉備可不是好惹的.. 而劉備的另一個想法.. 應當是和劉曄相同..


也就是.. 吳蜀兩國打起來.. 魏國的態度是什麼?
魏國只有三種選擇..
1. 趁機打蜀後方
2. 趁機打吳後方
3. 按兵不動.


如果選擇
1. 魏國趁機打蜀後方, 對魏國沒有好處, 因為劉備大不了退兵防守, 如果吳軍趁勢夾殺, 大不了割一些地或是賠一些錢, 再結好東吳, 但對魏國並無任何好處, 所以, 劉備應該推斷, 魏國不會打蜀.

2. 魏國趁機打吳後方, 對魏蜀都有好處, 孫權老狐狸一定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 所以, 在還沒打之前, 就先稱臣曹丕, 不希望事態到這個地步, 但這的狀況應當是劉備設想的方案, 因為.. 蜀國一打, 魏國也呼應一起打, 吳國肯定招架不住, 蜀國和魏國打了一陣子之後, 魏國搞不好只要挪一挪軍隊到吳國邊境, 孫權就嚇破膽了, 割地賠款稱臣納貢, 應該樣樣俱全, 不傷一兵一卒又能獲得大利, 就是這個方案了, 所以, 曹丕沒用劉曄建言是可惜了.. 而劉備至少也可以佔回荊州, 經過這一戰下來, 應該可以推算, 蜀國可以明顯的列為第二大國.. 這應該也是劉備的如意算盤.. 至於要不要滅吳... 我想, 應該沒那麼容易, 劉備只是嚇嚇吳國, 從中獲利罷了, 要是真的全軍深入吳國, 補給線過長, 主要兵力離蜀太遠, 魏國要是真的動兵攻蜀, 鞭長莫及, 就算幸運攻下吳國, 蜀國也沒了, 剛攻下的吳國根基不穩, 曹丕再派一軍攻來, 要抵抗也不易, 搞不好, 新打下的吳國原臣民先內亂一起呼應, 怎麼守得住?.. 只是劉備也想不到.. 曹丕沒用這最好的方案, 按兵不動, 自己也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3. 魏國按兵不動... 曹丕就看兩雄相爭, 他們把自家的國力耗光, 自然魏國的強勢地位會更加確立, 但是, 也沒從中得到什麼好處. 這是曹丕最後選擇的方案.

最終曹丕坐失良機, 只得到一個徒有虛名的孫權臣子, 叫也叫不動的臣子, 有什麼差嗎? 這一仗, 老狐狸孫權荊州也佔了, 仗也打贏了, 蜀國國力大損, 也只能選擇再結好吳國.. 以防魏國來犯... 除了失了點面子(向魏稱臣), 裡子可是佔盡了..

要說夷陵之戰, 誰是最大的功臣, 不是陸遜, 而是孫權.. 沒有孫權結好曹丕, 陸遜是連仗都沒得打..
而曹丕坐失擴展魏國的最佳良機了..


曹丕應當拒絕吳國稱臣, 然後, 放出消息魏軍集結吳國邊境, 比孫權稱臣這種沒有實質好處的利益馬上滾滾而來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8/11/9 下午 08:21:58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5 上午 06:03:04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曹丕為何不趁吳蜀相爭時漁翁得利 ?

….然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餬口,形有裸露………曹植

三國時代名人這麼多,我想沒有 人會喜歡曹丕,論雄才大略,他與老爸曹操差太多,論文學才華,他也難與親兄弟曹植相提並論,論人緣統御,他沒大耳劉備高明,論機巧權變,他不如江東孫權懂 得取捨,論氣度雍容,他還不配替周瑜提鞋,論武藝超群,他也沒黃鬚兒曹彰神勇,論治世才能,他不夠半個諸葛亮能幹。當然,拿曹丕來與以上第一流的領袖人物 比較,是有欠公允,難堪的是,在這個精彩的時代裡,曹丕卡在ㄧ個極重要的位置上,而這個位置,就是會被抓出來與其他同期的人物們品頭論足,所以自然也扯不 上什麼公不公平的問題,誰叫你愛坐這個位置?話說回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曹丕的文學才情,政治成就,治國成績,在中國歷史這麼多帝王之中,絕不是敬陪末 座,至少也有中上之資,這ㄧ點,不得不為他說點公道話。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曹丕ㄧ生四十年,大概有ㄧ半以上的生命在爭寵奪權,戰場不在荒山惡水處,而在宮帷 內院中,敵人不是異性豪傑土匪,而是同姓手足兄弟。照例,我盡量不談是非功過,純粹拼湊曹丕當時的處境。而這ㄧ點說真的不容易,因為史料裡充滿了對曹丕不 利的證詞,ㄧ如史料對雍正不客氣的修理。即便拋開演義不談,曹丕的形象在正史野史裡都很不堪,與曹植鉤心鬥角的戲碼、處理歸國于禁的方式、處理甄妃問題的 橋段、跟曹洪算舊帳的故事、曹彰之死的疑雲、在在都影響我們對他的觀感,而文人ㄧ下筆非褒即貶,小辮子太多的人物非死即傷。當然,我們都別忘了曹丕是個難 得的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有些學者希望從曹丕文學作品裡所透露的人格特質來為他平反,這對曹丕奸險小人形象的扭轉是有些幫助,但卻不是 我所關心的,對我而言,反正所有權力人物都是壞人,重點在於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處理問題,歷史事件又是如何在權力者們處理問題的過程裡觸發。當你對 歷史事件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才可能比較真切地評論歷史人物。

劉備東征時,雖不是曹丕處境最險惡的爭奪龍椅期,卻是他第二階段的穩固皇權 期。曹操死後,圍繞在接班人身邊的各派系勢必有ㄧ番消長,曹丕要確保皇權,必然得將政敵剝得乾乾淨淨,再難有翻身的機會。我們對極權政治這麼熟悉,自然不 會對這些腥風血雨的過程感到意外。以這種角度切入,曹丕在寶座上最關心的是什麼,就再明白不過,劉曄的侵吳戰略即便鞭辟入理,在優先順序上也應是敬陪末 座。也基於這樣的因素,劉備千古備受質疑的東征時機問題,也不應存在,不趁超級強權曹魏忙於鬩牆的此時揮軍東吳,更待何時?個人觀點,關羽北伐與劉備東 征,至少在時機上都算恰當,我們不應只見北伐東征的最終失敗,而輕易質疑出兵的時機問題。

在此之前,我要將"篡漢"這個千古包袱從曹丕身 上拿掉,這種絕對論式的指控仔細想想其實沒什麼道理,朝代更替必然有其大環境因素的使然,我們被歷代史家(或小說家)所迷惑的ㄧ個重要概念,叫做"正當性 “。夏桀商紂秦皇暴政以致商湯周武劉邦取而代之,這是史家給我們的"正當性"解釋,然而史家所處的大環境(或政治環境)亦影響了他們落筆的輕重,曹魏蜀漢 誰是正統歷代不同,端視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服務。個人認為曹丕當皇帝以後,他ㄧ心想取得的,就是這個"正當性",無論是史家無形 的千秋之筆,還是實實在在難以動搖的皇權,或是他國形式上實質上的認同,曹丕都要爭個正當性,而這也是本篇的唯一重點,藉此來解釋曹丕的ㄧ些決策,我們就 會比較明白他到底在忙什麼?為何不來個ㄧ舉消滅孫權集團,終結三國故事?或許,這與他汲汲營營想要的正當性,有所衝突。

【寧為布衣,不為王侯】

三 國時,除了飽經戰亂的可憐百姓外,還有幾種人也是挺倒楣的: 當張飛的兵卒,當馬超的親人,以及當曹丕的兄弟。曹丕與曹植的競爭,對ㄧ般中國人而言不算陌生,也由於曹植驚人的才華與失意的後半生,加深了我們對他的同 情,同時讓我們對曹丕更為齒冷。不過,讓我們冷酷ㄧ點檢視歷史事實,曹丕在中國歷代帝王裡,對骨肉兄弟的打壓,其實還算客氣的,血腥案例所在多有,此不贅 言。關於曹丕的宗室政策,我們可以先看看陳壽的短評:

“評 曰 : 魏 氏 王 公 , 既 徒 有 國 土 之 名 , 而 無 社 稷 之 實 , 又 禁 防 壅 隔 , 同 於 囹 圄 ; 位 號 靡 定 , 大 小 歲 易 ; 骨 肉 之 恩 乖 , 常 棣 之 義 廢 . 為 法 之 弊 , 一 至 于 此 乎 !"

先解釋常棣: 詩經小雅的篇名,比喻兄弟。
陳壽很貼切地說明了曹丕兄弟們的處境,貴為王侯卻形同軟禁,更別說有什麼實權或軍隊了。裴松之另外補註了更詳細的實況:

" 袁 子 曰 : 魏 興 , 承 大 亂 之 後 , 民 人 損 減 , 不 可 則 以 古 始 . 於 是 封 建 侯 王 , 皆 使 寄 地 , 空 名 而 無 其 實 . 王 國 使 有 老 兵 百 餘 人 , 以 衛 其 國 . 雖 有 王 侯 之 號 , 而 乃 儕 為 匹 夫 . 縣 隔 千 里 之 外 , 無 朝 聘 之 儀 , 鄰 國 無 會 同 之 制 . 諸 侯 游 獵 不 得 過 三 十 里 , 又 為 設 防 輔 監 國 之 官 以 伺 察 之 . 王 侯 皆 思 為 布 衣 而 不 能 得 . 既 違 宗 國 藩 屏 之 義 , 又 虧 親 戚 骨 肉 之 恩 ."

堂堂王侯,所擁有的不過ㄧ百多個老兵充當保全,且嚴禁曹氏宗親相互往來,打獵不可超過居處三十里,當然,情治系統的 就近監視是少不了的,自由被剝奪,這些王侯想當一般百姓都不行。也就是說,曹魏宗室的分封是"虛封",掛名而已。這種處於軟禁狀態的王公貴族,自然是完全 沒有參與國政的機會與權力,其直接惡果就是朝中異姓權臣的坐大,司馬氏篡魏的基礎其實ㄧ部份也正來自曹丕嚴苛的的宗室制度。曹丕對他兄弟們的壓制可以說十 分徹底,除了禁止他們互相往來,禁止諸王至中央朝覲以外,又不斷"徙封",讓諸侯無法在某處生根坐大。愛抱怨的曹植寫了許多的詩賦敘述自己的處境:

“。。。。。余初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未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遷都賦序】

“。。。。然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餬口,形有裸露"。。。。。。。【轉封東阿王謝表】

這 位當年打仗前都能喝通宵的曹才子,才數年光景,落魄到"食裁餬口,形有裸露",這說明了曹丕在黃初前兩年都在剷除擁護曹植的勢力,並全力防堵其餘有能力威 脅皇權的兄弟們,大權ㄧ把抓。即便是對皇權沒有威脅的親王亦不能有任何例外,這ㄧ點我們可由乖寶寶曹袞的自處之道,來旁證這個政策的執行力道:

" 每 兄 弟 游 娛 , 袞 獨 覃 思 經 典 . 文 學 防 輔 相 與 言 曰 : 「 受 詔 察 公 舉 錯 , 有 過 當 奏 , 及 有 善 , 亦 宜 以 聞 , 不 可 匿 其 美 也 . 」 遂 共 表 稱 陳 袞 美 . 袞 聞 之 , 大 驚 懼 , 責 讓 文 學 曰 : 「 脩 身 自 守 , 常 人 之 行 耳 , 而 諸 君 乃 以 上 聞 , 是 適 所 以 增 其 負 累 也 . 且 如 有 善 , 何 患 不 聞 , 而 遽 共 如 是 , 是 非 益 我 者 . 」 其 戒 慎 如 此 ."

曹袞是個學者型的親王,處世低 調,別人都在玩兒,就他在讀書,十分節儉,連自己的妻妾在家都要學習"紡績織紝",ㄧ如平民。有些官員要ㄧ起上表稱讚他的德行,曹袞的反應是"大驚懼", 因為曹丕最怕的就是他的兄弟勢力擴大,由此可見曹袞的聰明以及曹魏"苛禁宗室"政策的雷厲風行。

【黃鬚兒之死】

曹操的兒 子很多,除了曹植外,就屬曹彰對曹丕的威脅最大,事實上,曹彰或許根本就是挺曹植的最大力量。曹操當年與劉備爭漢中,劉封勇猛無匹,惹得曹操大呼:"賣履 小兒,常使假子拒敵;吾若喚黃鬚兒來,汝假子為肉泥矣!","賣履小兒"是劉備,"假子"是劉備養子劉封,這個"黃鬚兒"就是曹彰。當時,曹彰在曹魏北征 烏桓的戰役中大勝,ㄧ戰成名聲望驟增,曹操將他安排在長安駐守,等於將西控關中雍,涼兩州的重責大任交給他。也因此,曹丕上台以後,"苛禁宗室"政策對曹 彰影響甚大,曹丕對曹彰的忌憚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黃鬚兒似乎對曹丕繼承大魏的正當性有所懷疑:

“太 祖 崩 洛 陽 , (賈)逵 典 喪 事 .時 鄢 陵 侯 彰 行 越 騎 將 軍 , 從 長 安 來 赴 , 問 逵 先 王 璽 綬 所 在 . 逵 正 色 曰 : 「 太 子 在 鄴 , 國 有 儲 副 . 先 王 璽 綬 , 非 君 侯 所 宜 問 也 . 」 遂 奉 梓 宮 還 鄴 ."

曹彰敢問璽綬所在,必有所本,事實上,曹操死前的確沒有詔命曹丕繼位:

“。。。 (陳矯)從 征 漢 中 , 還 為 尚 書 . 行 前 未 到 鄴 , 太 祖 崩 洛 陽 , 群 臣 拘 常 , 以 為 太 子 即 位 , 當 須 詔 命 . 矯 曰 : 「 王 薨 于 外 , 天 下 惶 懼 . 太 子 宜 割 哀 即 位 , 以 繫 遠 近 之 望 . 且 又 愛 子 在 側 , 彼 此 生 變 , 則 社 稷 危 矣 . 」 即 具 官 備 禮 , 一 日 皆 辦 . 明 旦 , 以 王 后 令 , 策 太 子 即 位 , 大 赦 蕩 然 . 文 帝 曰 : 「 陳 季 弼 臨 大 節 , 明 略 過 人 , 信 一 時 之 俊 傑 也 . 」 帝 既 踐 阼 , 轉 署 吏 部 , 封 高 陵 亭 侯 , 遷 尚 書 令 ."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曹丕繼位的正當性是有瑕 疵的,因為沒有曹操詔命,而尚書陳矯講得再清楚不過,這"愛子在側,彼此生變"ㄧ語道破曹氏兄弟間的競爭與緊張,在曹操猝死之際是動搖國本的最大威脅。對 曹魏而言,此刻千均一髮兇險萬分,陳矯的危機處理相當關鍵,稍有遲疑就會讓這個超級強權風雲變色。這也難怪曹丕日後要實行苛禁宗室政策,而陳矯的平步青雲 (後來當上尚書令)也不難理解了。另ㄧ方面,曹彰不罷休,直接了當問曹植:

“[一] 魏 略 曰 : 彰 至 , 謂 臨 菑 侯 植 曰 : 「 先 王 召 我 者 , 欲 立 汝 也 . 」 植 曰 : 「 不 可 . 不 見 袁 氏 兄 弟 乎 ! 」"

關 於這三則記載我們要問的是,若曹丕是曹魏無可置喙的當然繼承人,為何曹彰認為曹操臨死前召見他,就是要另立曹植?曹操在長安時是否有暗示過曹彰什麼?曹植 說的"不可",是"不可幹掉曹丕",還是"不可輕舉妄動,要靜待時機"?曹操到底有沒有召見曹彰?這些問題已然無解,但無論如何,曹彰傾向曹植則是相當明 顯。那麼如果你是曹丕,有個手握重兵卻不效忠你而效忠你政敵的兄弟,請問你會不會除掉他?答案不言而喻,曹彰的待遇終究與其他宗室相同,架空,虛封,對他 而言,根本就是作廢原本的大好前程,因此來個拂袖而去:

“魏 略 曰 : 太 子 嗣 立 , 既 葬 , 遣 彰 之 國 . 始 彰 自 以 先 王 見 任 有 功 , 冀 因 此 遂 見 授 用 , 而 聞 當 隨 例 , 意 甚 不 悅 , 不 待 遣 而 去 . 時 以 鄢 陵 塉 薄 , 使 治 中 牟 . "

曹彰死於黃初四年,本年宗室至京都朝見,曹丕卻故意冷落曹彰:

“魏 氏 春 秋 曰 : 初 , 彰 問 璽 綬 , 將 有 異 志 , 故 來 朝 不 即 得 見 . 彰 忿 怒 暴 薨 "

這個忿怒暴薨到底是氣到心臟病發還是腦溢血,想像空間很大,流言也就應運而生,且看世說新語怎麼掰的:

“魏 文 帝 忌 弟 任 城 王 驍 壯 . 因 在 卞 太 后 閤 共 圍 棋 , 並 噉 棗 , 文 帝
以 毒 置 諸 棗 蔕 中 . 自 選 可 食 者 而 進 , 王 弗 悟 , 遂 雜 進 之 . 既 中 毒 , 太
后 索 水 救 之 . 帝 預 敕 左 右 毀 缾 罐 , 太 后 徒 跣 趨 井 , 無 以 汲 . 須 臾 , 遂
卒 . 復 欲 害 東 阿 , 太 后 曰 : 「 汝 已 殺 我 任 城 , 不 得 復 殺 我 東 阿 . 」"

曹丕要毒死曹彰地點選在老媽家裡,這故事過於童話又八卦,皇帝要殺掉已無權無勢的親王,方法很多,絕無可能自己親自下手,還當老媽的面,實在太蠢。事實上,即便是曹丕最想除掉的曹植,在兩年前便有堂堂正正的機會除之,曹丕卻沒這麼做,太后亦沒有出面阻止:

" 黃 初 二 年 , 監 國 謁 者 灌 均 希 指 , 奏 「 植 醉 酒 悖 慢 , 劫 脅 使 者 」 . 有 司 請 治 罪 , 帝 以 太 后 故 , 貶 爵 安 鄉 侯 ."

曹丕在各宗室親王身邊佈置的情治人員,專門揭發諸王,要合法致人於死,何患無辭,如灌均之流,曹彰身邊亦所在多有,不必大費周章當面下毒。曹丕不殺曹植的說法是:

“魏 書 載 詔 曰 : 「 植 , 朕 之 同 母 弟 . 朕 於 天 下 無 所 不 容 , 而 況 植 乎 ? 骨 肉 之 親 , 舍 而 不 誅 , 其 改 封 植 . 」"

這個詔有兩點必須注意:

1。 曹丕自稱"於天下無所不容",必有所本,大敵孫權他都可加九錫,何況形同廢人的曹植?
2。 把太后端出來,可能亦有所本,老媽最了解兒子,自然知道如何應對能得到最好效果:

" 東 阿 王 植 , 太 后 少 子 , 最 愛 之 . 後 植 犯 法 , 為 有 司 所 奏 , 文 帝 令 太 后 弟 子 奉 車 都 尉 蘭 持 公 卿 議 白 太 后 , 太 后 曰 : 「 不 意 此 兒 所 作 如 是 , 汝 還 語 帝 , 不 可 以 我 故 壞 國 法 . 」 及 自 見 帝 , 不 以 為 言 ."

我認為,曹丕故意找老媽商量,為的是政策的正當性,目的是要告訴曹植以及其他宗室:" 國法為不可挑戰的最高原則,縱然是貴為太后亦不可也不能救你們",而且這次等同於由太后之口宣達此詔。而太后亦知曹丕的用意,明白要救寶貝兒子,這次必須 讓曹丕利用,表面上國法為上大義滅親,做個樣子以滿足皇帝兒子的政治目的。比起殺掉已經不具威脅的曹植,落實宗室政策更為重要,這段故事,我是這樣解讀 的。那麼曹彰到底是不是曹丕所害?縱然世說新語的故事顯得離譜,大部份的意見仍認為是曹丕幹的好事,我比較傾向認為,這可能是個意外擦槍走火的事件,因為 若是陰謀,方法很多,曹丕實在不必在敏感時機,嫌疑之地做案,這分明是昭告天下,曹彰是我殺的啦!不合情也不合理。

【被軟禁的皇親國戚】

除了徹底削弱"內親"之外,曹丕對於"外戚"也是從嚴壓制:

" 九 月 甲 午 , 詔 曰 : 「 夫 婦 人 與 政 , 亂 之 本 也 . 自 今 以 後 , 群 臣 不 得 奏 事 太 后 , 后 族 之 家 不 得 當 輔 政 之 任 , 又 不 得 橫 受 茅 土 之 爵 ; 以 此 詔 傳 後 世 , 若 有 背 違 , 天 下 共 誅 之 . 」"

兩漢時代有幾個亂源,外戚是其中之一。君王專制的體制裡,"用親"與"用賢"對帝王而言ㄧ向是很大的難題,最妥當的安排,是 兩者皆用而互相制衡,任何ㄧ種勢力的獨大,在任何有系統的組織裡都是大忌,因此"平衡"是統治者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雖然各勢力的安排不盡然是以內親,外 戚,世族為元素,但曹丕摒棄了內親與外戚的力量,手中的平衡籌碼自然也相對減少。由此看來,曹丕自斷兩臂後,必然要將權力授與自己所培植的班底,這種權力 操盤不是小手術,很難在短時間內順利運轉龐大的軍政機器,劉曄南下攻略的實現,必須基於ㄧ個無可迴避的因素: 以曹丕為核心而無可動搖的權力堡壘。

現 代經濟有ㄧ個概念值得借用來闡述權力的運作,通常,一個產業(或ㄧ個成熟市場)的形成,必須到達ㄧ個門檻才有機會快速擴張,這個門檻叫做"經濟規模",有 了這種規模便能確實聚集資本與勞力(或有效降低成本)進而推動市場,反之,當ㄧ個產業(市場)萎縮以致低於ㄧ定程度的經濟規模,資本與勞力會迅速消失以致 崩盤(或生產成本增高,以致價格升高,以致購買力道下降)。君主專制的權力機轉則與這種概念大致雷同,集中在君主的權力,下放到所謂的"國王人馬"以形成 權力核心,此核心掌握的權力必須是整個國家機器的關節所在,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全國行政單位以及軍方,以達到ㄧ個運轉國政的"權力規模",也就是說,掌權者 必須擁有足夠的班底,確保命令得以貫徹,並排除ㄧ切足以威脅此權力核心的勢力。而曹丕選擇將宗室與外戚視為國家機器以外的團體,有點像台灣的蒙藏委員會, 空有虛名而沒有實際職務與權責,聊備一格,預算自然也少得可憐。這個尷尬的特殊階級的確過著軟禁ㄧ般的生活,相信這是曹操生前始料未及的。

【新制孕育的權臣與權位】

這 故事很簡單,建立新制度,藉由體制的力量,統治者在中央排除異己,在地方壓制豪族。搞定宗室與外戚時,權力魔爪同時伸向地方,於是曹魏出現了"九品官人法 “。對統治者而言,中央選官制度必須是ㄧ帖有效的藥方,將官僚體系做ㄧ次出清與換血,旨在消滅對統治者有過度威脅的勢力,從而由中心拓展權力規模以取得更 穩固的權力基礎。在東漢,以鄉里的評議推薦人才,掌握推薦權的基本上是地方大族,或其勢力範圍所能影響的名流(名士)。重門第的東漢,事實上就由這個特殊 的階級作為支撐國家的主力,有點類似現代的所謂中產階級甚至更高階ㄧ點的地位。想要飛黃騰達,就必須過這第一關,取得"推薦函",有名的月旦評就是這種環 境下的產物。

既然中央選官是基於地方的推舉(舉孝廉),那麼這特殊階級的名流們,對中央政權就有不小的影響力。曹丕在還沒當皇帝前的執政 初期,就讓他最信任的幕僚之ㄧ陳群,設計了這ㄧ套壓抑地方勢力的新政策,將官員的考選,由中央統ㄧ做更有效的掌控,由中央派任的中正官取代地方名士執行推 薦權。

“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評次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州置都而總其議"

中正制度的關鍵在於,取代地方豪族勢力的中央門閥勢力,自曹丕時代開始茁壯,這是宗室王侯,地方豪族,與中央門閥三股勢力消長的分水嶺,也是曹操所遺留的政治環境下,幾乎可說是水到渠成的轉變。

曹 魏的中央體制基本上繼承東漢,分為外朝(三公九卿)與中朝(尚書,中書,侍中等),外朝的決策權早在漢武帝時就已經被中朝所取代,尚書逐漸成了決策核心, 外朝則成為執行單位。到了曹丕時代,尚書也逐漸成為執行單位,真正的決策核心,轉到中書,侍中亦參與決策,劉曄便是以侍中的身份力主侵吳。那麼中書這個重 要的位置,曹丕給誰做呢?

“文 帝 即 位 , (劉)放 、 (孫)資 轉 為 左 右 丞 . 數 月 , 放 徙 為 令 . 黃 初 初 , 改 祕 書 為 中 書 , 以 放 為 監 , 資 為 令 , 各 加 給 事 中 ; 放 賜 爵 關 內 侯 , 資 為 關 中 侯 , 遂 掌 機 密 ."

劉放,孫資是曹丕,曹叡時代相當重要的核心幕僚,中央門閥大族如司馬懿之流的崛起,曹丕灑下種子,劉孫二人則是讓它開花結果的重要人物,可見在打壓宗室與外戚的過程裡,劉孫應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甚至在地方的中正官的任命,這兩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曹丕在掌權以前,核心幕僚就有所謂的"四友" :

“魏 國 既 建 , (司馬懿)遷 太 子 中 庶 子 . 每 與 大 謀 , 輒 有 奇 策 , 為 太 子 所 信 重 , 與 陳 群 、 吳 質 、 朱 鑠 號 曰 四 友"

這四友,陳群不久就做了尚書令,吳質為振威將軍假節統領河北,朱鑠的事蹟在史料裡只有一則,而且是在吳質事蹟裡順便帶過,由以下記載我們得知他的官位是中領軍,也就是皇家禁衛軍頭子:

“….. (吳)質 黃 初 五 年 朝 京 師 , 詔 上 將 軍 及 特 進 以 下 皆 會 質 所 , 大 官 給 供 具 . 酒 酣 , 質 欲 盡 歡 . 時 上 將 軍 曹 真 性 肥 , 中 領 軍 朱 鑠 性 瘦 , 質 召 優 , 使 說 肥 瘦 .………."

司馬懿則短時間內屢屢變動職務,當然,都還是在中朝,皇帝身邊的重要幕僚職:

" 及 魏 受 漢 禪 , 以(司馬懿)帝 為 尚 書 . 頃 之 , 轉 督 軍 、 御 史 中 丞 , 封 安 國 鄉 侯 .黃 初 二 年 , 督 軍 官 罷 , 遷 侍 中 、 尚 書 右 僕 射 .………。(黃初) 五 年 , 天 子 南 巡 , 觀 兵 吳 疆 . 帝 留 鎮 許 昌 , 改 封 向 鄉 侯 , 轉 撫 軍 、 假 節 , 領 兵 五 千 , 加 給 事 中 、 錄 尚 書 事 ."

=新武官權貴=

至於軍制方面,則分中軍,外軍。 保衛京師與宮廷禁衛的為中軍,鎮守地方的為外軍。大將軍職位高而無軍隊指揮權,曹丕即位以後,夏侯惇,曹仁前後分別做過約一年的大將軍,似乎有這麼點架空的味道。 夏侯惇沒多久就死了,曹仁則從戰略重地的襄樊地區調回宛:

" 魏 文 帝 即 位 , (司馬懿)封 河 津 亭 侯 , 轉 丞 相 長 史 . 會 孫 權 帥 兵 西 過 , 朝 議 以 樊 、 襄 陽 無 穀 , 不 可 以 禦 寇 . 時 曹 仁 鎮 襄 陽 , 請 召 仁 還 宛 . 帝(司馬懿) 曰 : 「 孫 權 新 破 關 羽 , 此 其 欲 自 結 之 時 也 , 必 不 敢 為 患 . 襄 陽 水 陸 之 衝 , 禦 寇 要 害 , 不 可 棄 也 . 」 言 竟 不 從 . 仁 遂 焚 棄 二 城 , 權 果 不 為 寇 , 魏 文 悔 之 ."


曹丕要求曹仁撤出襄樊,我沒在三國志裡找到記載,反而是晉書 寫司馬懿時提到,這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關羽北伐時,襄樊也是缺糧,曹操尚舉天下來救,曹丕竟然如此輕易要放棄之前堅守的戰略重地,此舉是否針對曹仁 而來? 二。曹丕不但不大膽南征,反而連襄樊都焚棄,很明確地顯示除了被動弭平國內的動亂以外,曹丕此時根本不想發動任何對外戰爭,至少,不想與吳蜀大幹一場。

曹魏建國後,最高階的武官是大將軍,第一個大將軍是資歷最深的夏侯惇,只是不到一年就掛了,他與曹丕有沒有矛盾,史料難以找出線索。 夏侯惇死後由曹仁接替大將軍的位置。 在曹操時代晚期,曹仁一直都負責監控南方,是曹操最倚重的軍頭,他與曹丕有沒有不對盤,史料同樣難以找出線索。 大將軍職在曹魏初建時沒有實際兵權,可從曹丕將此職送給孫權看出,這僅是榮譽虛職。 當然,從大將軍虛銜的角度來檢查曹仁是否遭到架空,證據稍嫌薄弱,不過,曹丕培植新生代將官的"除舊佈新",則可從新制度的建立看出端倪。
魏初,曹丕在正式的官階名號外,搞了個"假 節 都 督 諸 軍 事"。而這才是真有實權的頭銜:

" 魏 文 帝 黃 初 二 年 , 始 置 都 督 諸 州 軍 事 , 或 領 刺 史 ."

那麼到底哪些武將擁有這頭銜呢:

曹休
“夏 侯 惇 薨 , 以 休 為 鎮 南 將 軍 , 假 節 都 督 諸 軍 事"

曹真
“文 帝 即 王 位 , 以 真 為 鎮 西 將 軍 , 假 節 都 督 雍 、 涼 州 諸 軍 事 . "

夏侯尚
“文 帝 踐 阼 , 更 封 平 陵 鄉 侯 , 遷 征 南 將 軍 , 領 荊 州 刺 史 , 假 節 都 督 南 方 諸 軍 事 ."

吳質
“吳 質 , 濟 陰 人 , 以 文 才 為 文 帝 所 善 , 官 至 振 威 將 軍 , 假 節 都 督 河 北 諸 軍 事 "

請 注意這吳質,其實根本不是武人,但在曹丕為太子,與曹植的明爭暗鬥時,吳質是最重要的幕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就是把黃河以北 劃為吳質的勢力範圍,權勢薰天。與南方比起來,此時黃河以北相對比較平靜,曹丕酬庸吳質當初協助幹掉曹植繼承權的意味相當明白了。

而 曹休,曹真,夏侯尚在數年後的征吳戰役都扮演了主帥的角色,這三路征吳的行動,曹仁為大司馬,自領一路主力部隊,與這三個新生代將領互不統屬,顯示曹仁的 功能與曹操時代不同了,可見曹丕要藉著這次機會,讓新生代接班露臉,老將領則準備退休。 因此,像身經百戰的名將張遼之輩,是受曹休的節制指揮,而非曹仁。 不一年,象徵曹操金戈鐵馬時代的名將張遼,曹仁亦相繼死亡。

文臣,武將,新制度,新頭銜,曹丕的親信正逐漸被安插在各個權重的位置上,展開全面性接班,也正因為這個新舊銜接過程需要相對安定的環境催生新時代,孫權的稱藩,對曹丕而言有了另一層的正面意義。

【廣結善緣的外交政策】

曹魏畢竟是中原大國,國際視野自然高於吳蜀,曹丕終結漢祚,取得國際間的承認是取得正當性的必要手續,是興兵洞嚇還是偃兵懷柔,重點是最終目的不得偏離此一大方向。 曹丕在此展現了一定程度的智慧,顯然對於鄰國採取較柔軟的外交政策。

" 鄭 甘 、 王 照 及 盧 水 胡 率 其 屬 來 降 , 王 得 降 書 以 示 朝 曰 : 「 前 欲 有 令 吾 討 鮮 卑 者 , 吾 不 從 而 降 ; 又 有 欲 使 吾 及 今 秋 討 盧 水 胡 者 , 吾 不 聽 , 今 又 降 . 昔 魏 武 侯 一 謀 而 當 , 有 自 得 之 色 , 見 譏 李 悝 . 吾 今 說 此 , 非 自 是 也 , 徒 以 為 坐 而 降 之 , 其 功 大 於 動 兵 革 也 . 」"

與其說曹丕不愛動干戈,還不如說曹魏此時不宜以刀槍換建交,數十年的動亂已讓中原百姓疲弊,人口銳減,經濟不振,國庫空虛, 曹操留下的雖然不算大爛攤,但一個朝代的更替,必須依賴在政治以及社會發起結構性的變動來取得穩定的政權,在這大工程完成以前,外交政策的保守與柔軟則顯 得必要。 因此自西域至東海,曹丕暫時要的僅是一紙承認,而不是大片鞭長莫及的土地。

“魏 興 , 西 域 雖 不 能 盡 至 , 其 大 國 龜 茲 、 于 寘 、 康 居 、 烏 孫 、 疏 勒 、 月 氏 、 鄯 善 、 車 師 之 屬 , 無 歲 不 奉 朝 貢 , 略 如 漢 氏 故 事 . 而 公 孫 淵 仍 父 祖 三 世 有 遼 東 , 天 子 為 其 絕 域 , 委 以 海 外 之 事 , 遂 隔 斷 東 夷 , 不 得 通 於 諸 夏 ."

此其中遼東的公孫家族由於比鄰於魏,曹丕送了個比較體面的禮物,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 以此規格看來,給南方大國孫權以大將軍的封號則不為過。 此舉被侍中劉曄勸阻,雖有其更深層的顧慮,但曹丕要的是正當性,對內對外他都得確確實實跨上這個高丘,不能給他的兄弟們有任何奪權的遐想,不得給蜀漢政權 有一點取得正統的空間,頭過身就過,以後才有得玩兒,孫權將來不乖,那是將來才需要操心的事。

【殘破山河民飢饉】

雖然曹丕接下的還不算是ㄧ個百廢待舉的爛攤子,但經過長期戰亂的社會,除了人口銳減之外,遍地飢饉人相食是很常見現象。而眾所皆知曹操征服了八分天下,靠的便是一定程度解決了這個經濟問題:

“(曹 操)公 曰 : 「 夫 定 國 之 術 , 在 于 彊 兵 足 食 , 秦 人 以 急 農 兼 天 下 , 孝 武 以 屯 田 定 西 域 , 此 先 代 之 良 式 也 . 」 是 歲 乃 募 民 屯 田 許 下 , 得 穀 百 萬 斛 . 於 是 州 郡 例 置 田 官 , 所 在 積 穀 . 征 伐 四 方 , 無 運 糧 之 勞 , 遂 兼 滅 ? 賊 , 克 平 天 下 ."

然而屯田制主要解決的是軍需問 題,民間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根治。自董卓徹底毀掉國家貨幣信用以後,物價的飆漲就令整個社會瘋狂囤積貨物,而國家稅制的變革絕對趕不上貨幣 貶值的速度,以致重創國庫歲收。而黃河流域頻仍的水患,蝗災,旱災都嚴重侵蝕國力。因此曹操治國崇尚節儉,並極力穩定物價,貨幣信用ㄧ度起死回生,直到曹 丕上台仍希望將經濟藉由貨幣政策步上正軌,但卻在一年之內,重新使用貨幣又放棄貨幣,以物易物成為取代貨幣易物的經濟活動:

“(黃初二年) 三 月 , 加 遼 東 太 守 公 孫 恭 為 車 騎 將 軍 . 初 復 五 銖 錢"

“(黃初二年) 冬 十 月 , 授 楊 彪 光 祿 大 夫 .以 穀 貴 , 罷 五 銖 錢"
穩定的貨幣流通,對民間的生產力,儲蓄力,以及對外貿易能力都有正面的影響,若干年後,杜恕在勸曹叡(曹丕兒子魏明帝)勤修內政的進言說到:

“帝 王 之 道 , 莫 尚 乎 安 民 ; 安 民 之 術 , 在 於 豐 財 . 豐 財 者 , 務 本 而 節 用 也"

而曹丕剛上台就恢復貨幣流通,很可能是因為歲入與歲出的失衡,別說豐財,連守成都有問題。劉備剛入蜀時也有類似的困擾,而他的解決方式就是鑄錢(印鈔票)平物價:

" 初 攻 劉 璋 , 備 與 士 眾 約 : 「 若 事 定 , 府 庫 百 物 , 孤 無 預 焉 . 」 及 拔 成 都 , 士 眾 皆 捨 干 戈 , 赴 諸 藏 競 取 寶 物 . 軍 用 不 足 , 備 甚 憂 之 . (劉)巴 曰 : 「 易 耳 , 但 當 鑄 直 百 錢 , 平 諸 物 賈 , 令 吏 為 官 巿 . 」 備 從 之 , 數 月 之 間 , 府 庫 充 實 ."

我認為劉備能成功吸納 資金的主要因素,是蜀地人民遭受戰亂的苦難不像中原地區這麼慘烈,西蜀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人民對國家貨幣信用不至於太過敏感。中原地區則不 同,戰亂頻仍,農事荒廢,土匪猖獗,通貨膨脹而導致的"民相食"慘劇層出不窮,人民經歷多次貨幣崩盤的記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抹滅,這種情況下,只有穀 物,絲帛是最可靠的保值財產。然而從董卓到曹叡,中原地區貨幣與穀物的價值卻常是兩極化的波動:

“及 獻 帝 初 平 中 , 董 卓 乃 更 鑄 小 錢 , 由 是 貨 輕 而 物 貴 , 穀 一 斛 至 錢 數 百 萬 . 至 魏 武 為 相 , 於 是 罷 之 , 還 用 五 銖 . 是 時 不 鑄 錢 既 久 , 貨 本 不 多 , 又 更 無 增 益 , 故 穀 賤 無 已 . 及 黃 初 二 年 , 魏 文 帝 罷 五 銖 錢 , 使 百 姓 以 穀 帛 為 市 . 至 明 帝 世 , 錢 廢 穀 用 既 久 , 人 間 巧 偽 漸 多 , 競 溼 穀 以 要 利 , 作 薄 絹 以 為 市 , 雖 處 以 嚴 刑 而 不 能 禁 也 . 司 馬 芝 等 舉 朝 大 議 , 以 為 用 錢 非 徒 豐 國 , 亦 所 以 省 刑 . 今 若 更 鑄 五 銖 錢 , 則 國 豐 刑 省 , 於 事 為 便 . 魏 明 帝 乃 更 立 五 銖 錢 "

曹操的貨幣政策成功,應歸功於避免大量鑄錢,以致發生無法控制的通膨。而曹丕的貨幣政策卻失敗,史料並無記載失敗原 因,有可能是大量鑄錢,也有可能是農作收成實在太差,以致嚴重供需失調。無論如何,魏國初建時,財政狀況不理想應是實況。曹丕受禪時,即使被歌功頌德所團 團包圍,也不敢將民間疾苦拋諸腦後:
“今 吾 德 至 薄 也 , 人 至 鄙 也 , 遭 遇 際 會 , 幸 承 先 王 餘 業 , 恩 未 被 四 海 , 澤 未 及 天 下 , 雖 傾 倉 竭 府 以 振 魏 國 百 姓 , 猶 寒 者 未 盡 煖 , 飢 者 未 盡 飽 . 夙 夜 憂 懼 , 弗 敢 遑 寧 , 庶 欲 保 全 髮 齒 , 長 守 今 日 , 以 沒 於 地 , 以 全 魏 國 , 下 見 先 王 , 以 塞 負 荷 之 責 . "

而這種民間飢饉的狀況不是只有曹魏如此,魏吳長達十年的戰爭,使得吳國的江淮之地的缺糧狀況更為嚴重:
" 于 時 三 方 之 人 , 志 相 吞 滅 , 戰 勝 攻 取 , 耕 夫 釋 耒 , 江 淮 之 鄉 , 尤 缺 儲 峙 . 吳 上 大 將 軍 陸 遜 抗 疏 請 令 諸 將 各 廣 其 田 ."

可見關羽北伐襄樊時,孫權以紅面仔擅取湘關米為由偷襲荊州,可能不僅是一個藉口而已,戰亂無已的地區,除了人力以外,糧食是最重要的資源,關羽不告而取的行為的確足以引發戰爭。

總 結而言,曹丕上台,要忙的事情很多,鞏固皇權自然為第一要務,徹底剪除宗室與外戚的勢力,官員考選收歸中央掌控,削弱地方豪族勢力,進ㄧ步擴大內朝權力核 心的職權,拔擢文武親信,並加速優退舊朝重臣,諸多措施皆為拓展權力規模,有效掌控國家機器。對外則採取懷柔政策,以"收買"曹魏新朝的正當性,確立宗主 國的地位。大魏新朝初期,曹丕避免大規模的戰爭,似有與民休息的味道,在天災人禍頻仍的中原地區,守成不易,動不動就是開倉振災,動不動就是通貨膨脹,曹 魏的國力雖不至於無力對外征伐,但維持ㄧ個穩定的財政狀況想必不容易。因此這個文人皇帝在冷血整肅異己之餘,亦不乏悲天憫人的詩作:

『 喪 亂 悠 悠 過 紀 , 白 骨 縱 橫 萬 里 , 哀 哀 下 民 靡 恃 , 吾 將 佐 時 整 理 , 復 子 明 辟 致 仕 . 』

現 在我們比較瞭解劉備東征前,曹魏的狀況與曹丕的處境,趁吳蜀交惡時大舉攻吳對曹丕而言,應該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而是不划算。揮師消滅東吳,ㄧ,免不了 要菁英盡出,御駕親征,那後方誰來守?怎能給曹植曹彰翻身的機會?二,要打仗也得讓(統帥級)老將退休,新人出頭。三,反而讓劉備佔了漁翁之利。四,消滅 已投降的敵人,抬面上師出無名,成功也就罷了,失敗則遺臭萬年。換句話說,若我們將對曹魏強大的既定印象扭轉ㄧ下,可能得出的結論是,劉備的衝冠ㄧ怒與孫 權的委曲求全,正好給了曹丕ㄧ個大好的喘息機會,坐等吳蜀兩敗俱傷,曹魏反正肯定無損,說不定還撈些好處,只是孫權的兒子沒得到,劉備的大將卻來降,這算 盤打得雖不算精,卻是四平八穩,有點像魏延要出子午谷,諸葛亮硬是不點頭,為的是從長計議,穩紮穩打罷了。日後劉備大敗,曹仁掛點,孫權復叛,又造就了曹真,曹休順理成章的軍事接班態勢,曹魏,三國,又是ㄧ番新的局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9/9 下午 10:08:04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8 上午 07:55:4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討論】蜀國在劉備死之後,能與吳國在結盟的原因為何?吳國為何都未背盟?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9012301301

好奇寶寶:

是不是諸葛亮施展貓熊外交的關系?孫權一看到諸葛亮送來了數十支大熊貓是不是高興的忘了劉備伐吳之恨了?

2009-01-23 04:32:57 補充
不然依劉備率了十萬大軍伐吳,一路燒殺擄掠, 延途還隨地大小便,還欺負老太太,有時還亂丟垃圾,這種仇恨,吳國應該是不會那麼快就忘了,是不是諸葛亮送來了數十支大熊貓,讓東吳朝野人士忘了劉備伐吳之恨了?

梅語訴情:

第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用人得當
派出鄧芝出使
另外在三國志  蜀書的記載  蜀漢派出的外交官  都與孫權相處的不錯   會與孫權開玩笑   也表示出不卑不亢的態度

連去世之後    孫權都十分懷念


第二就是外交政策高竿    打通國際情勢
當時討平的南蠻    西方和撫了氐跟羌族  因為蜀錦振興了當時的經濟    算是獲得了"當時的國際認同"

當時的吳國內有山越的少數民族要處理  經濟上面也待復興
三國志的吳主傳的記載    盟約的內容是"吳 漢兩國"

魏國有北方的匈奴 鮮卑 西方有氐羌 以及本身內鬥要處理

所以雖然魏國地大 物資多    對吳國的建交卻沒有實質幫助

並沒有辦法有多餘的心力與經濟援助等等對吳國提供助益

所以當時的情勢    只有魏國  因為政治情勢   不承認"漢"這個國家

而三國志的記載    結盟後也有已蜀錦作為交流的記載

衡諸政治經濟的考量下    因此不予魏結盟   對吳比較有利

熊貓依當時的科技    在東吳會水土不服


第三就是戰略考量

在周瑜還在世時    就提出了二分天下之計  也就是當代吳的戰略

最終一定是南方對抗北方對吳是比較有利的

只是南方的另一半被別人管著    但是總體而言   仍然是南對北的方針


好奇寶寶:

不對吧!一定有帶貓熊過去吧!


小俊:

你再問神ㄇㄚ = =


籠鳥:

看就知道他是在影射目前兩岸局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11/20 下午 03:53:5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1/27 上午 11:57:2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5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劉備伐吳是因為要報關羽之死還是要報荊州被東吳佔據之仇?

劉備在稱帝後,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發起了討伐東吳的夷陵戰役。但是最後卻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在發起一次重大戰役的時候,必定會有一個明確戰役目標。也就是戰役預期要達到的政治、軍事、經濟或其它基本目標。對劉備本次戰役的目標有兩種觀點:
  

1、  為關羽報仇,狠狠教訓一下孫權,奪回荊州。
  

2、  為關羽報仇,消滅東吳政權。

以劉備的部隊要想擊敗東吳的兵力相當的防禦兵團是非常困難的,何況還有其他的問題:
  

1、劉備軍的水軍比較弱小,在其發動進攻之前,沒有大規模修造戰船和訓練水軍的記載,從後來戰役中劉備沒有水陸並進的情況,也可以知道,劉備也知道自己的水軍不是吳軍的對手。以這樣的水軍實力,要想在長江沿岸的荊州地區贏得戰役的勝利,基本是不可能的,曹操在赤壁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證明。
  

2、以劉備當時的總兵力,即使擊敗陸遜,佔領荊州,也無法加以保守。防禦荊州地區至少需要4~5萬人的部隊(需要防備魏、吳兩方的進攻),這樣劉備手中只有2萬人左右的機動兵力,一旦魏國進攻漢中,形勢不可想像。
  

3、如果真的佔據荊州,必將直接威脅到東吳的生存利益,與其的衝突將進一步擴大,恐怕將形成東吳和魏國聯合進攻蜀國的最不利情況。
  

4、以上三條說明,劉備連佔據荊州都是非常困難的,更不要說消滅東吳了。
  

5、或許劉備會有更多的部隊,但是在221年蜀國只有20萬戶和90萬人民,是很難再供養更多的軍隊了。

關羽剛敗亡時,劉備的主力也剛結束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不久,其兵力不僅消耗很大,而且非常疲勞,根本無法勞師遠征;緊接著又失去了上庸,使其地盤更加減小;而兩戰下來損失兵力達5萬以上,加上漢中戰役的損失,總共有6~7萬之多,劉備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恢復部隊的實力。所以劉備沒有立即發動復仇之戰。
  

其次,劉備不會不清楚誰是主要的敵人(還有諸葛亮等人的參謀),最大的威脅當然來自魏國,東吳在襲占荊州後已經取得了保衛江東根據地的有利態勢,是不會再進攻蜀國了。
  

所以,劉備堅持要伐吳的原因,魏國的太尉劉曄分析的非常清楚:「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三國誌劉曄傳》)
  

這兩點才是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原因,分析其企圖就比較容易了。劉備的戰役企圖非常明確,為了以上的原因,必須進行伐吳戰役,目標:通過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東吳低頭認錯,賠償損失,但是盡量不進行大的決戰,以免雙方損失過大。
  

實際上,迫使東吳低頭認錯的目標已經達到,孫權馬上派使者前來認錯求和,並讓諸葛謹寫信勸告劉備(通過諸葛亮加強勸說)。估計是最關鍵的賠償損失的條件,雙方沒有談攏。最後造成了雙方均騎虎難下,只好繼續戰鬥下去。
    

劉備發動本次戰役是另有企圖的。通過對東吳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爭取談判解決因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而結下的仇怨,使孫權賠禮認錯,賠償蜀國的損失。當然在必要時發動進攻迫使孫權就範也是企圖之一,但最終目標是談判而不是決戰。雙方在221年8月到12月之間,派使者談判了和解的條件。根據時間的跨度來看,至少進行了兩輪以上的談判。在此期間,雙方駐紮於秭歸前線的十多萬大軍處於停戰狀態,等待著談判的結果。
  

最後,談判破裂,蜀國的使者返回,劉備既不能收兵不戰,只好繼續發動進攻,希望在戰場上取得一定的勝利,來迫使孫權接受己方的條件。
  

如果孫劉進行秘密談判是真實的,那麼曹丕的不進攻孫權的策略有可能反而是正確的。因為一旦魏軍南下進攻孫權,可能會迫使孫權接受劉備的條件,而與其講和。那麼曹丕可就什麼也撈不著了。
  

雙方是否真的進行了秘密談判以及劉備提出了什麼苛刻條件,還需要今後的考古新發現來加以證明和補充。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11/20 上午 11:23:3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6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劉備應該伐吳嗎?
就我的看法, 蜀國確實應該伐吳, 但是如果枉想靠這一戰就能擊敗吳國直逼建業, 那也太不切實際了. 我認為蜀漢出兵主要目的絕非為了關羽報仇. 關羽敗死麥城於建安24年, 但是劉備居然等到魏黃初二年才出兵, 整整隔了3年. 是為了甚麼?

主因有二

1. 劉備是在這年四月稱帝, 並改元章武(所以同一年有兩個年號 - 曹魏黃初二年或蜀漢章武元年) , 可見得為關羽報仇不過是個藉口. 劉備稱帝後才進攻, 是想以大義名分伐賊, 由於劉備稱帝是以獻帝已死(實際上山陽縣公此時還活得好好的), 所以蜀漢為正朔. 而吳此時在名義上向魏稱臣, 受魏的敕封. 所以並非伐吳, 實乃弔民伐罪, 這是劉備的理由

2. 蜀漢兵力不足 : 實際上三國之中, 蜀漢一直都是人口最少, 兵力也最少的. 蜀漢建國後, 由於關羽的失策導致失去荊州三郡與上庸孟達降魏, 前後總共失去至少5萬的兵力, 蜀漢在未失荊州與上庸之前, 共有三十多郡, 但是只有荊州與益州蜀郡才算是開發程度高的郡, 其他諸郡地廣人稀, 蜀南還頗多蠻族. 到蜀漢正式立國後, 諸葛亮將國郡重整為22郡(可見之前有好幾個郡根本是虛的). 關羽敗戰, 讓劉備最痛心的不光是老部將的死, 更痛的是失去經濟與人口發展完備的5個郡(房陵, 上庸, 南郡, 零陵, 武陵), 這讓蜀漢的兵力補充困難. 直到三年後, 蜀漢才重整了兵力與物資

但是, 正如我主張的, 劉備伐吳, 為關羽復仇不過是個藉口. 真正的目的當為重奪荊州, 最起碼也要奪回荊南3郡. 就戰略上來說, 這是正確的. 蜀漢開發程度不高, 地形利守也意味著出兵的路線實在有限. 當年劉邦之所以能奇襲成功, 有很大的原因是使了障眼法, 轉移了敵人的注意力. 不然從漢中北進, 硬碰硬蜀漢也難佔便宜, 地形的利守是對雙方都有利的情況. 但是如果能重奪部分荊州, 就能有一個進軍中原的出口, 曹魏也必然需要分兵駐守. 確實比死守益州更好.

關羽之失在於冒進, 在荊南三郡的治理基礎尚未穩固的情況下就貿然北進, 吳能兵不血刃就讓荊南投降就可看出蜀漢在此尚未確實掌握人心, 只是憑關二爺的威望暫時鎮住了地方. 而這點在劉備伐吳也有相同的問題

劉備伐吳奪荊州, 在戰略上確實是正確的, 其實你看隆中對就知道, 諸葛亮原本的規劃就是以荊州為本, 以益州為倉, 再圖經略中原. 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極高, 所以重奪荊州是正確的. 問題是劉備的兵力不足, 還要孤擲一注把耗費3年才重整的兵力, 一口氣投入戰局. 而又沒有事先對當地作些謀略工作買收人心. 劉備應該是想以上游之利兵壓孫吳. 從日後晉取相同方式進攻孫吳來看, 這也不算是錯誤. 不過, 這必須有強大水師擔任運補運兵之責. 但是關羽之敗, 讓蜀漢水師重創. 所以劉備只能採陸路進攻與補給

夷陵之戰的進展中, 只有初期奪下巫縣等荊益交界處, 卻始終不能突破吳的防線, 劉備的立營現今仍有遺跡, 從選營地點來看, 實為重地, 營寨相連, 前方難進, 但必須仰賴後方補給. 劉備又沒有足夠的水師擔任運補. 只好讓部隊連營以減少補給難度. 但是就跟赤壁一把火燒出前三國, 夷陵一把火也讓後三國相安數十年
參考資料: 一己之見
  • 2013-08-04 07:24:51 補充

    關於劉備攻荊州時, 何以水師不足的情況. 我的看法有二

    1. 物力不足 : 益州名為天府之國, 但是實際上北拒漢中, 南有蠻夷, 只有蜀郡的發展程度比較高. 加上益州本地士族勢力強大, 劉備一方面要重整州郡, 還要安排益州士族的權益, 劉備此時能夠動用的資源並不會比日後晉朝以強兵壓境後能夠動用的多. 別的不提, 至少晉就無須分兵防北, 可以集中物力東征. 劉備卻是要先收拾荊三郡與上庸之失, 還要內部整合. 劉備的物力並不足以讓他又能重組兵力, 又能建造船隻

  • 2013-08-04 07:37:22 補充

    2. 荊州水師損失過大 : 關羽雖一向給人是騎戰的印象, 但是細觀史書, 卻可以發現關老爺數次率領水軍的記錄, 例如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而後水淹于禁七軍, 故我認為蜀漢最常帶水軍的高級將領就是關羽, 雖不知關羽水戰的能力, 但是至少帶船隊的能力是足夠的(而且也應該不會暈船, 我就無法想像馬超帶水軍). 但是關羽之敗, 不但讓水師重創, 舟船水軍士卒之失也重, 加上蜀地懂水師的不多. 要重建水師何其難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8/4 上午 10:46:01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7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比起諸葛亮,劉備為何更加聽信法正之言?

諸葛亮曾在力勸劉備不要討伐東吳無效後,嘆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

話中之意似乎比起諸葛亮,劉備更加聽信法正之言,原因為何?

是專業的不同. 

法正雖是謀臣, 但是從其官職履歷來看, 從劉璋時代的議軍校尉, 到劉備時先任蜀郡太守兼揚武將軍, 到蜀漢立國為尚書令, 及護軍將軍

可見得法正實為軍事方面的謀臣, 久歷軍職, 對軍隊的掌握程度較高. 相反地, 諸葛亮雖是首輔, 但是主要工作是在文治與組織整頓上頭

等於說在蜀漢立國時, 法正算是國防部長, 諸葛亮雖然是行政院長, 但是就專業程度來說, 軍事方面的信賴度, 當然是管軍事久的比較內行. 諸葛亮勸劉備不要征伐東吳, 以他的專業來看, 必然是以政治利害與外交方面的剖析, 想以此說服劉備. 但是少了軍事方面的助言, 劉備有可能因此作出誤判. 這就是諸葛亮嘆法正不在的主因, 因為他無法從軍事角度說服劉備

還有一點:

法正和諸葛亮的價值觀、人格特質和行事風格不同。《三國志》寫他們兩人「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就是說,法正和諸葛亮的喜好和崇尚不同,卻能從大局出發,共同合作。

  法正會強諫,諸葛亮卻不會。從史料上不曾看到諸葛亮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演出。別說對劉備了,即令凶巴巴的法正,諸葛亮也不敢惹。法正性子剛烈,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還會擅自殺害詆毀他的人。有人看不慣法正這麼囂張,希望諸葛亮報請劉備管束一下,但諸葛亮表示,劉備寵信法正,倚仗法正,要約束法正的行為,難哪!

  這則故事,可看出法正的性格:有一回,劉備迎戰曹操,戰況激烈,眾人急勸劉備避箭(「矢下如雨」),劉備大怒,不肯,法正向前站在劉備面前,當擋箭牌,告訴劉備,你不退,我也不退。劉備只好避退。

  法正會這種表演藝術,加上他的脾氣硬,獲得信任,所以,諸葛亮嘆說法正如果還在,必能勸阻劉備東征,主要還在於法正連說帶演,不怕死,符合勸諍的功力,這不是一板一眼、謹守君臣分寸的諸葛亮所學得到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0/3 下午 07:57:24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8/4 上午 10:48:1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8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夷陵之戰 為何劉備不帶上諸葛亮?
不帶諸葛亮的原因有四 

一.劉備終其一生不曾把諸葛亮當參謀長使用 ,而是把孔明定位為行政院長。劉備所有的對外戰役隨行的參謀有龐統有法正甚至黃權,就是不曾帶過諸葛亮。諸葛亮的角色就是座鎮後方足兵足糧如蕭何事
 

二.同上如蕭何事。何況此時益州新定,還在草創階段,又發動此一重大戰役,的確需要孔明座鎮後方與調度後勤 而那也正是孔明的最大專長。 

三.諸葛亮反戰 (此為最大主因趙雲亦因此未隨行)再結合一.二.兩點。打益州時孔明贊成,都尚不得隨行,何況此時反對劉備出兵! 

四.軍事(謀略)非孔明之長,排除外交內政人事等建議。凡有關於軍事的建議,諸葛亮被劉備駁回的機率高的嚇人。劉備又怎麼肯帶上一個老是答非所問或是跟自己唱反調甚至專出餿主意的參謀長?



帶上諸葛亮就不會輸了吧 

答 :還是必敗 

原因很多,而且關乎國力。即使劉備不敗於夷陵。東吳的戰略縱深還是很長(何況早有準備,孫權早料到此戰,向魏稱臣,遷都武昌劉備則是匆忙稱帝,倉促出兵。)而雖然是未發生的事但難保魏吳不會再聯手,或是曹魏在漢中方面開戰線背後捅刀子。 

劉備唯一獲勝的機會是,曹魏也打東吳 劉瞱就曾向曹丕建議出兵東吳,備攻其邊垂(荊州),我攻其心臟(江東)則東吳必亡。只要東吳亡了,蜀漢也死定了,可惜曹丕未採納。 


傅子注引 曄對曰:「...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 。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 
 


另外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將領缺乏,謀臣不足  。此時四將(關張馬黃)僅剩馬超,而馬超又要威壓羌氐。與魏延(漢中)駐防西北防線。

即使算上小說中的五虎將,還有個趙雲,而趙雲又因為反戰未隨行。拿什麼打??什麼比雞腿??

謀士龐統法正 皆已不在,即使又算上小說中的神人孔明 。又因為各種原因未隨行,劉備乾脆兼任參謀長 (黃權也有參謀角色但比重並不大)

同上,你拿什麼陰人??如何防止被陰???反觀東吳兵精將足


何況劉備在將帥之道不如東吳主帥陸遜  (此時尚未改名,叫陸議)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12/19 下午 09:37:48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3 上午 07:56:19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9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2/7 上午 10:29:18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10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2/10 上午 08:09:31

 10   10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25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