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劉備與曹操生前既是死敵,為何曹操病故,劉備還派人弔唁?

您是本帖的第 145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劉備與曹操生前既是死敵,為何曹操病故,劉備還派人弔唁?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劉備與曹操生前既是死敵,為何曹操病故,劉備還派人弔唁?

這個故事出自《魏書》和《典略》,都是曹魏帝國方面的史書。內容大意是說: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劉備在蜀地聽聞此事,便派軍謀掾韓冉前去鄴城弔唁。

《魏書》:(劉)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典略》:(劉)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吊,並貢錦布。冉稱疾,住上庸。上庸致其書,適會受終,有詔報答以引致之。備得報書,遂稱制。


 
《魏書》和《典略》的故事結果有所不同。

《魏書》說曹丕討厭劉備,拒絕會見韓冉,甚至下令讓荊州刺史誅殺韓冉,並通知再不和劉備來往。

《典略》則是說:韓冉知道此次出使凶多吉少,於是對外稱病,住在上庸不走,然後通過太守申耽(申耽和孟達在此之前,一同叛投曹魏)向曹丕傳達書信,等曹丕看到書信時,已經是本年十月了,曹丕代漢稱帝,於是下詔同意會見韓冉。劉備得到(曹魏政府或韓冉)的回信,便也在蜀地稱帝。


韓冉的結局暫擱一邊,很多人還是會疑惑:劉備與曹操生前既是死敵,互為對手,為什麼劉備要派人弔唁曹操?

很多人簡單的解讀出:劉備很高興看到曹操去世,派韓冉過去就是為了噁心曹丕的。

其實,在我看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曹操和劉備兩人的關係可以往前解讀。


 
早年相識


曾經,劉備和曹操相識於中平年末,按照《英雄記》的記載,劉備與曹操還一同效命朝廷,前往曹操故鄉(譙)、沛等地徵兵。

靈帝駕崩之後,何進秉政,曹操和劉備便各自走上的不同的道路,再次相見之時卻是敵人。

在徐州郯縣城下,曹操為了報父仇在徐州大殺四方,劉備率軍阻止曹操的腳步。

再到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曹操將皇帝劉協迎至許都。是時,許都新建,曹操正意氣風發,劉備不堪呂布欺凌,率軍投奔許都而來。

郭嘉、程昱等人都勸曹操趁機誅殺劉備,曹操不許,因為劉備曾經與曹操為敵,如今化敵為友,曹操需要劉備這樣的招牌來自證明自己有平定天下的氣度。

此時,兩人的關係真的很好。

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也就罷了。曹操還情意款款地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何嘗不是一片赤誠!

 

但是獻帝對曹操不滿,給車騎將軍董承下衣帶詔,董承又聯繫劉備一同參與反曹,此後,劉備趁著討伐袁術時脫離曹操,從此與曹操不再是朋友。

再往後,輾轉數十年,兩人再相見時已都是白髮蒼蒼。

漢中。劉備在山上,曹操在山下,昔日曹操口中的英雄又成了「賣履舍長」,面對劉封下山挑戰,曹操卻說也要叫自己兒子來,活脫脫像兩個老小孩在鬥氣。

兩個月後,曹操撤兵,劉備也不會知道,這一走,就是天人永隔。

荊州之敗

劉備得了漢中後也沒高興幾天。

劉備做夢也沒想到孫權會背後捅一刀,孫權不但得了荊州,還換了個【漢】驃騎將軍。

之前,身在雒陽的曹操還意欲遷都,這才鬆口氣沒幾天,頭痛病犯了,一命嗚呼。

等消息傳到蜀地,劉備在痛斥孫權背叛之餘,又不免和自己亦敵亦友,爭鬥了大半輩子的曹操唏噓。

曹操生前愛惜關羽,寧可放他走,不肯殺或軟禁,等關羽的人頭送到時,曹操時日無多,仍給關羽按諸侯禮節治喪。

 

請允許我開個腦洞:如果那年在當陽長坂,曹純的輕騎擒獲劉備,曹操肯定也是「意欲活之」,除非劉備要效仿陳宮、沮授,一心尋死。

劉備的幻想

劉備初見曹丕應該是在建安元年,曹丕還不滿十歲。

曹丕接了魏王之位後,便急於為禪讓登基做準備。劉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劉備對曹丕真的不了解,不了解他為何基於稱帝。

劉備派韓冉去給曹操弔喪的動機,很簡單:一為故人,二為機會。

此時的劉備對孫權恨之入骨,這種恨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恨,連眾人都勸不回心意的恨。

對於曹操,劉備曾在申請漢中王的奏章上把曹操罵得狗血噴頭,但那是公事,是要粉飾自己政治立場、政治地位的表面文章。

若談及私人感情,曹操肯定比孫權這個大舅子親近。

當然,弔喪只是名頭,示好才是本質,也是反映出:劉備認為曹丕比孫權更有聯合價值。

曹丕的野望


對於曹丕來說,繼承父業之後,再也沒有什麼比稱帝更重要的事要去做了。

七月,孫權遣使奉獻,為曹丕稱帝輿論造勢送上最後、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票。


 
此後,曹丕在譙縣大肆封賞,就等著在許都的漢帝劉協的消息了。


這時候,劉備派韓冉送的這封信再送到曹丕手裡,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

首先,劉備絕不可能會做出孫權同樣遣使奉獻的事來,

其次,這種單純的示好,不足以讓曹丕做出傾向性的選擇。

對於當時的曹丕來說,孫權比劉備靠得住。

為什麼說是當時,因為幾年後,曹丕才發現自己被孫權耍了。

曹操生前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此言不虛啊!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9/9 下午 04:00:29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9/9 上午 03:45:54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曹丕為何不趁吳蜀相爭時漁翁得利 ?

….然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餬口,形有裸露………曹植

三國時代名人這麼多,我想沒有 人會喜歡曹丕,論雄才大略,他與老爸曹操差太多,論文學才華,他也難與親兄弟曹植相提並論,論人緣統御,他沒大耳劉備高明,論機巧權變,他不如江東孫權懂 得取捨,論氣度雍容,他還不配替周瑜提鞋,論武藝超群,他也沒黃鬚兒曹彰神勇,論治世才能,他不夠半個諸葛亮能幹。當然,拿曹丕來與以上第一流的領袖人物 比較,是有欠公允,難堪的是,在這個精彩的時代裡,曹丕卡在ㄧ個極重要的位置上,而這個位置,就是會被抓出來與其他同期的人物們品頭論足,所以自然也扯不 上什麼公不公平的問題,誰叫你愛坐這個位置?話說回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曹丕的文學才情,政治成就,治國成績,在中國歷史這麼多帝王之中,絕不是敬陪末 座,至少也有中上之資,這ㄧ點,不得不為他說點公道話。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曹丕ㄧ生四十年,大概有ㄧ半以上的生命在爭寵奪權,戰場不在荒山惡水處,而在宮帷 內院中,敵人不是異性豪傑土匪,而是同姓手足兄弟。照例,我盡量不談是非功過,純粹拼湊曹丕當時的處境。而這ㄧ點說真的不容易,因為史料裡充滿了對曹丕不 利的證詞,ㄧ如史料對雍正不客氣的修理。即便拋開演義不談,曹丕的形象在正史野史裡都很不堪,與曹植鉤心鬥角的戲碼、處理歸國于禁的方式、處理甄妃問題的 橋段、跟曹洪算舊帳的故事、曹彰之死的疑雲、在在都影響我們對他的觀感,而文人ㄧ下筆非褒即貶,小辮子太多的人物非死即傷。當然,我們都別忘了曹丕是個難 得的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有些學者希望從曹丕文學作品裡所透露的人格特質來為他平反,這對曹丕奸險小人形象的扭轉是有些幫助,但卻不是 我所關心的,對我而言,反正所有權力人物都是壞人,重點在於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處理問題,歷史事件又是如何在權力者們處理問題的過程裡觸發。當你對 歷史事件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才可能比較真切地評論歷史人物。

劉備東征時,雖不是曹丕處境最險惡的爭奪龍椅期,卻是他第二階段的穩固皇權 期。曹操死後,圍繞在接班人身邊的各派系勢必有ㄧ番消長,曹丕要確保皇權,必然得將政敵剝得乾乾淨淨,再難有翻身的機會。我們對極權政治這麼熟悉,自然不 會對這些腥風血雨的過程感到意外。以這種角度切入,曹丕在寶座上最關心的是什麼,就再明白不過,劉曄的侵吳戰略即便鞭辟入理,在優先順序上也應是敬陪末 座。也基於這樣的因素,劉備千古備受質疑的東征時機問題,也不應存在,不趁超級強權曹魏忙於鬩牆的此時揮軍東吳,更待何時?個人觀點,關羽北伐與劉備東 征,至少在時機上都算恰當,我們不應只見北伐東征的最終失敗,而輕易質疑出兵的時機問題。

在此之前,我要將"篡漢"這個千古包袱從曹丕身 上拿掉,這種絕對論式的指控仔細想想其實沒什麼道理,朝代更替必然有其大環境因素的使然,我們被歷代史家(或小說家)所迷惑的ㄧ個重要概念,叫做"正當性 “。夏桀商紂秦皇暴政以致商湯周武劉邦取而代之,這是史家給我們的"正當性"解釋,然而史家所處的大環境(或政治環境)亦影響了他們落筆的輕重,曹魏蜀漢 誰是正統歷代不同,端視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服務。個人認為曹丕當皇帝以後,他ㄧ心想取得的,就是這個"正當性",無論是史家無形 的千秋之筆,還是實實在在難以動搖的皇權,或是他國形式上實質上的認同,曹丕都要爭個正當性,而這也是本篇的唯一重點,藉此來解釋曹丕的ㄧ些決策,我們就 會比較明白他到底在忙什麼?為何不來個ㄧ舉消滅孫權集團,終結三國故事?或許,這與他汲汲營營想要的正當性,有所衝突。

【寧為布衣,不為王侯】

三 國時,除了飽經戰亂的可憐百姓外,還有幾種人也是挺倒楣的: 當張飛的兵卒,當馬超的親人,以及當曹丕的兄弟。曹丕與曹植的競爭,對ㄧ般中國人而言不算陌生,也由於曹植驚人的才華與失意的後半生,加深了我們對他的同 情,同時讓我們對曹丕更為齒冷。不過,讓我們冷酷ㄧ點檢視歷史事實,曹丕在中國歷代帝王裡,對骨肉兄弟的打壓,其實還算客氣的,血腥案例所在多有,此不贅 言。關於曹丕的宗室政策,我們可以先看看陳壽的短評:

“評 曰 : 魏 氏 王 公 , 既 徒 有 國 土 之 名 , 而 無 社 稷 之 實 , 又 禁 防 壅 隔 , 同 於 囹 圄 ; 位 號 靡 定 , 大 小 歲 易 ; 骨 肉 之 恩 乖 , 常 棣 之 義 廢 . 為 法 之 弊 , 一 至 于 此 乎 !"

先解釋常棣: 詩經小雅的篇名,比喻兄弟。
陳壽很貼切地說明了曹丕兄弟們的處境,貴為王侯卻形同軟禁,更別說有什麼實權或軍隊了。裴松之另外補註了更詳細的實況:

" 袁 子 曰 : 魏 興 , 承 大 亂 之 後 , 民 人 損 減 , 不 可 則 以 古 始 . 於 是 封 建 侯 王 , 皆 使 寄 地 , 空 名 而 無 其 實 . 王 國 使 有 老 兵 百 餘 人 , 以 衛 其 國 . 雖 有 王 侯 之 號 , 而 乃 儕 為 匹 夫 . 縣 隔 千 里 之 外 , 無 朝 聘 之 儀 , 鄰 國 無 會 同 之 制 . 諸 侯 游 獵 不 得 過 三 十 里 , 又 為 設 防 輔 監 國 之 官 以 伺 察 之 . 王 侯 皆 思 為 布 衣 而 不 能 得 . 既 違 宗 國 藩 屏 之 義 , 又 虧 親 戚 骨 肉 之 恩 ."

堂堂王侯,所擁有的不過ㄧ百多個老兵充當保全,且嚴禁曹氏宗親相互往來,打獵不可超過居處三十里,當然,情治系統的 就近監視是少不了的,自由被剝奪,這些王侯想當一般百姓都不行。也就是說,曹魏宗室的分封是"虛封",掛名而已。這種處於軟禁狀態的王公貴族,自然是完全 沒有參與國政的機會與權力,其直接惡果就是朝中異姓權臣的坐大,司馬氏篡魏的基礎其實ㄧ部份也正來自曹丕嚴苛的的宗室制度。曹丕對他兄弟們的壓制可以說十 分徹底,除了禁止他們互相往來,禁止諸王至中央朝覲以外,又不斷"徙封",讓諸侯無法在某處生根坐大。愛抱怨的曹植寫了許多的詩賦敘述自己的處境:

“。。。。。余初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未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遷都賦序】

“。。。。然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餬口,形有裸露"。。。。。。。【轉封東阿王謝表】

這 位當年打仗前都能喝通宵的曹才子,才數年光景,落魄到"食裁餬口,形有裸露",這說明了曹丕在黃初前兩年都在剷除擁護曹植的勢力,並全力防堵其餘有能力威 脅皇權的兄弟們,大權ㄧ把抓。即便是對皇權沒有威脅的親王亦不能有任何例外,這ㄧ點我們可由乖寶寶曹袞的自處之道,來旁證這個政策的執行力道:

" 每 兄 弟 游 娛 , 袞 獨 覃 思 經 典 . 文 學 防 輔 相 與 言 曰 : 「 受 詔 察 公 舉 錯 , 有 過 當 奏 , 及 有 善 , 亦 宜 以 聞 , 不 可 匿 其 美 也 . 」 遂 共 表 稱 陳 袞 美 . 袞 聞 之 , 大 驚 懼 , 責 讓 文 學 曰 : 「 脩 身 自 守 , 常 人 之 行 耳 , 而 諸 君 乃 以 上 聞 , 是 適 所 以 增 其 負 累 也 . 且 如 有 善 , 何 患 不 聞 , 而 遽 共 如 是 , 是 非 益 我 者 . 」 其 戒 慎 如 此 ."

曹袞是個學者型的親王,處世低 調,別人都在玩兒,就他在讀書,十分節儉,連自己的妻妾在家都要學習"紡績織紝",ㄧ如平民。有些官員要ㄧ起上表稱讚他的德行,曹袞的反應是"大驚懼", 因為曹丕最怕的就是他的兄弟勢力擴大,由此可見曹袞的聰明以及曹魏"苛禁宗室"政策的雷厲風行。

【黃鬚兒之死】

曹操的兒 子很多,除了曹植外,就屬曹彰對曹丕的威脅最大,事實上,曹彰或許根本就是挺曹植的最大力量。曹操當年與劉備爭漢中,劉封勇猛無匹,惹得曹操大呼:"賣履 小兒,常使假子拒敵;吾若喚黃鬚兒來,汝假子為肉泥矣!","賣履小兒"是劉備,"假子"是劉備養子劉封,這個"黃鬚兒"就是曹彰。當時,曹彰在曹魏北征 烏桓的戰役中大勝,ㄧ戰成名聲望驟增,曹操將他安排在長安駐守,等於將西控關中雍,涼兩州的重責大任交給他。也因此,曹丕上台以後,"苛禁宗室"政策對曹 彰影響甚大,曹丕對曹彰的忌憚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黃鬚兒似乎對曹丕繼承大魏的正當性有所懷疑:

“太 祖 崩 洛 陽 , (賈)逵 典 喪 事 .時 鄢 陵 侯 彰 行 越 騎 將 軍 , 從 長 安 來 赴 , 問 逵 先 王 璽 綬 所 在 . 逵 正 色 曰 : 「 太 子 在 鄴 , 國 有 儲 副 . 先 王 璽 綬 , 非 君 侯 所 宜 問 也 . 」 遂 奉 梓 宮 還 鄴 ."

曹彰敢問璽綬所在,必有所本,事實上,曹操死前的確沒有詔命曹丕繼位:

“。。。 (陳矯)從 征 漢 中 , 還 為 尚 書 . 行 前 未 到 鄴 , 太 祖 崩 洛 陽 , 群 臣 拘 常 , 以 為 太 子 即 位 , 當 須 詔 命 . 矯 曰 : 「 王 薨 于 外 , 天 下 惶 懼 . 太 子 宜 割 哀 即 位 , 以 繫 遠 近 之 望 . 且 又 愛 子 在 側 , 彼 此 生 變 , 則 社 稷 危 矣 . 」 即 具 官 備 禮 , 一 日 皆 辦 . 明 旦 , 以 王 后 令 , 策 太 子 即 位 , 大 赦 蕩 然 . 文 帝 曰 : 「 陳 季 弼 臨 大 節 , 明 略 過 人 , 信 一 時 之 俊 傑 也 . 」 帝 既 踐 阼 , 轉 署 吏 部 , 封 高 陵 亭 侯 , 遷 尚 書 令 ."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曹丕繼位的正當性是有瑕 疵的,因為沒有曹操詔命,而尚書陳矯講得再清楚不過,這"愛子在側,彼此生變"ㄧ語道破曹氏兄弟間的競爭與緊張,在曹操猝死之際是動搖國本的最大威脅。對 曹魏而言,此刻千均一髮兇險萬分,陳矯的危機處理相當關鍵,稍有遲疑就會讓這個超級強權風雲變色。這也難怪曹丕日後要實行苛禁宗室政策,而陳矯的平步青雲 (後來當上尚書令)也不難理解了。另ㄧ方面,曹彰不罷休,直接了當問曹植:

“[一] 魏 略 曰 : 彰 至 , 謂 臨 菑 侯 植 曰 : 「 先 王 召 我 者 , 欲 立 汝 也 . 」 植 曰 : 「 不 可 . 不 見 袁 氏 兄 弟 乎 ! 」"

關 於這三則記載我們要問的是,若曹丕是曹魏無可置喙的當然繼承人,為何曹彰認為曹操臨死前召見他,就是要另立曹植?曹操在長安時是否有暗示過曹彰什麼?曹植 說的"不可",是"不可幹掉曹丕",還是"不可輕舉妄動,要靜待時機"?曹操到底有沒有召見曹彰?這些問題已然無解,但無論如何,曹彰傾向曹植則是相當明 顯。那麼如果你是曹丕,有個手握重兵卻不效忠你而效忠你政敵的兄弟,請問你會不會除掉他?答案不言而喻,曹彰的待遇終究與其他宗室相同,架空,虛封,對他 而言,根本就是作廢原本的大好前程,因此來個拂袖而去:

“魏 略 曰 : 太 子 嗣 立 , 既 葬 , 遣 彰 之 國 . 始 彰 自 以 先 王 見 任 有 功 , 冀 因 此 遂 見 授 用 , 而 聞 當 隨 例 , 意 甚 不 悅 , 不 待 遣 而 去 . 時 以 鄢 陵 塉 薄 , 使 治 中 牟 . "

曹彰死於黃初四年,本年宗室至京都朝見,曹丕卻故意冷落曹彰:

“魏 氏 春 秋 曰 : 初 , 彰 問 璽 綬 , 將 有 異 志 , 故 來 朝 不 即 得 見 . 彰 忿 怒 暴 薨 "

這個忿怒暴薨到底是氣到心臟病發還是腦溢血,想像空間很大,流言也就應運而生,且看世說新語怎麼掰的:

“魏 文 帝 忌 弟 任 城 王 驍 壯 . 因 在 卞 太 后 閤 共 圍 棋 , 並 噉 棗 , 文 帝
以 毒 置 諸 棗 蔕 中 . 自 選 可 食 者 而 進 , 王 弗 悟 , 遂 雜 進 之 . 既 中 毒 , 太
后 索 水 救 之 . 帝 預 敕 左 右 毀 缾 罐 , 太 后 徒 跣 趨 井 , 無 以 汲 . 須 臾 , 遂
卒 . 復 欲 害 東 阿 , 太 后 曰 : 「 汝 已 殺 我 任 城 , 不 得 復 殺 我 東 阿 . 」"

曹丕要毒死曹彰地點選在老媽家裡,這故事過於童話又八卦,皇帝要殺掉已無權無勢的親王,方法很多,絕無可能自己親自下手,還當老媽的面,實在太蠢。事實上,即便是曹丕最想除掉的曹植,在兩年前便有堂堂正正的機會除之,曹丕卻沒這麼做,太后亦沒有出面阻止:

" 黃 初 二 年 , 監 國 謁 者 灌 均 希 指 , 奏 「 植 醉 酒 悖 慢 , 劫 脅 使 者 」 . 有 司 請 治 罪 , 帝 以 太 后 故 , 貶 爵 安 鄉 侯 ."

曹丕在各宗室親王身邊佈置的情治人員,專門揭發諸王,要合法致人於死,何患無辭,如灌均之流,曹彰身邊亦所在多有,不必大費周章當面下毒。曹丕不殺曹植的說法是:

“魏 書 載 詔 曰 : 「 植 , 朕 之 同 母 弟 . 朕 於 天 下 無 所 不 容 , 而 況 植 乎 ? 骨 肉 之 親 , 舍 而 不 誅 , 其 改 封 植 . 」"

這個詔有兩點必須注意:

1。 曹丕自稱"於天下無所不容",必有所本,大敵孫權他都可加九錫,何況形同廢人的曹植?
2。 把太后端出來,可能亦有所本,老媽最了解兒子,自然知道如何應對能得到最好效果:

" 東 阿 王 植 , 太 后 少 子 , 最 愛 之 . 後 植 犯 法 , 為 有 司 所 奏 , 文 帝 令 太 后 弟 子 奉 車 都 尉 蘭 持 公 卿 議 白 太 后 , 太 后 曰 : 「 不 意 此 兒 所 作 如 是 , 汝 還 語 帝 , 不 可 以 我 故 壞 國 法 . 」 及 自 見 帝 , 不 以 為 言 ."

我認為,曹丕故意找老媽商量,為的是政策的正當性,目的是要告訴曹植以及其他宗室:" 國法為不可挑戰的最高原則,縱然是貴為太后亦不可也不能救你們",而且這次等同於由太后之口宣達此詔。而太后亦知曹丕的用意,明白要救寶貝兒子,這次必須 讓曹丕利用,表面上國法為上大義滅親,做個樣子以滿足皇帝兒子的政治目的。比起殺掉已經不具威脅的曹植,落實宗室政策更為重要,這段故事,我是這樣解讀 的。那麼曹彰到底是不是曹丕所害?縱然世說新語的故事顯得離譜,大部份的意見仍認為是曹丕幹的好事,我比較傾向認為,這可能是個意外擦槍走火的事件,因為 若是陰謀,方法很多,曹丕實在不必在敏感時機,嫌疑之地做案,這分明是昭告天下,曹彰是我殺的啦!不合情也不合理。

【被軟禁的皇親國戚】

除了徹底削弱"內親"之外,曹丕對於"外戚"也是從嚴壓制:

" 九 月 甲 午 , 詔 曰 : 「 夫 婦 人 與 政 , 亂 之 本 也 . 自 今 以 後 , 群 臣 不 得 奏 事 太 后 , 后 族 之 家 不 得 當 輔 政 之 任 , 又 不 得 橫 受 茅 土 之 爵 ; 以 此 詔 傳 後 世 , 若 有 背 違 , 天 下 共 誅 之 . 」"

兩漢時代有幾個亂源,外戚是其中之一。君王專制的體制裡,"用親"與"用賢"對帝王而言ㄧ向是很大的難題,最妥當的安排,是 兩者皆用而互相制衡,任何ㄧ種勢力的獨大,在任何有系統的組織裡都是大忌,因此"平衡"是統治者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雖然各勢力的安排不盡然是以內親,外 戚,世族為元素,但曹丕摒棄了內親與外戚的力量,手中的平衡籌碼自然也相對減少。由此看來,曹丕自斷兩臂後,必然要將權力授與自己所培植的班底,這種權力 操盤不是小手術,很難在短時間內順利運轉龐大的軍政機器,劉曄南下攻略的實現,必須基於ㄧ個無可迴避的因素: 以曹丕為核心而無可動搖的權力堡壘。

現 代經濟有ㄧ個概念值得借用來闡述權力的運作,通常,一個產業(或ㄧ個成熟市場)的形成,必須到達ㄧ個門檻才有機會快速擴張,這個門檻叫做"經濟規模",有 了這種規模便能確實聚集資本與勞力(或有效降低成本)進而推動市場,反之,當ㄧ個產業(市場)萎縮以致低於ㄧ定程度的經濟規模,資本與勞力會迅速消失以致 崩盤(或生產成本增高,以致價格升高,以致購買力道下降)。君主專制的權力機轉則與這種概念大致雷同,集中在君主的權力,下放到所謂的"國王人馬"以形成 權力核心,此核心掌握的權力必須是整個國家機器的關節所在,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全國行政單位以及軍方,以達到ㄧ個運轉國政的"權力規模",也就是說,掌權者 必須擁有足夠的班底,確保命令得以貫徹,並排除ㄧ切足以威脅此權力核心的勢力。而曹丕選擇將宗室與外戚視為國家機器以外的團體,有點像台灣的蒙藏委員會, 空有虛名而沒有實際職務與權責,聊備一格,預算自然也少得可憐。這個尷尬的特殊階級的確過著軟禁ㄧ般的生活,相信這是曹操生前始料未及的。

【新制孕育的權臣與權位】

這 故事很簡單,建立新制度,藉由體制的力量,統治者在中央排除異己,在地方壓制豪族。搞定宗室與外戚時,權力魔爪同時伸向地方,於是曹魏出現了"九品官人法 “。對統治者而言,中央選官制度必須是ㄧ帖有效的藥方,將官僚體系做ㄧ次出清與換血,旨在消滅對統治者有過度威脅的勢力,從而由中心拓展權力規模以取得更 穩固的權力基礎。在東漢,以鄉里的評議推薦人才,掌握推薦權的基本上是地方大族,或其勢力範圍所能影響的名流(名士)。重門第的東漢,事實上就由這個特殊 的階級作為支撐國家的主力,有點類似現代的所謂中產階級甚至更高階ㄧ點的地位。想要飛黃騰達,就必須過這第一關,取得"推薦函",有名的月旦評就是這種環 境下的產物。

既然中央選官是基於地方的推舉(舉孝廉),那麼這特殊階級的名流們,對中央政權就有不小的影響力。曹丕在還沒當皇帝前的執政 初期,就讓他最信任的幕僚之ㄧ陳群,設計了這ㄧ套壓抑地方勢力的新政策,將官員的考選,由中央統ㄧ做更有效的掌控,由中央派任的中正官取代地方名士執行推 薦權。

“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評次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州置都而總其議"

中正制度的關鍵在於,取代地方豪族勢力的中央門閥勢力,自曹丕時代開始茁壯,這是宗室王侯,地方豪族,與中央門閥三股勢力消長的分水嶺,也是曹操所遺留的政治環境下,幾乎可說是水到渠成的轉變。

曹 魏的中央體制基本上繼承東漢,分為外朝(三公九卿)與中朝(尚書,中書,侍中等),外朝的決策權早在漢武帝時就已經被中朝所取代,尚書逐漸成了決策核心, 外朝則成為執行單位。到了曹丕時代,尚書也逐漸成為執行單位,真正的決策核心,轉到中書,侍中亦參與決策,劉曄便是以侍中的身份力主侵吳。那麼中書這個重 要的位置,曹丕給誰做呢?

“文 帝 即 位 , (劉)放 、 (孫)資 轉 為 左 右 丞 . 數 月 , 放 徙 為 令 . 黃 初 初 , 改 祕 書 為 中 書 , 以 放 為 監 , 資 為 令 , 各 加 給 事 中 ; 放 賜 爵 關 內 侯 , 資 為 關 中 侯 , 遂 掌 機 密 ."

劉放,孫資是曹丕,曹叡時代相當重要的核心幕僚,中央門閥大族如司馬懿之流的崛起,曹丕灑下種子,劉孫二人則是讓它開花結果的重要人物,可見在打壓宗室與外戚的過程裡,劉孫應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甚至在地方的中正官的任命,這兩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曹丕在掌權以前,核心幕僚就有所謂的"四友" :

“魏 國 既 建 , (司馬懿)遷 太 子 中 庶 子 . 每 與 大 謀 , 輒 有 奇 策 , 為 太 子 所 信 重 , 與 陳 群 、 吳 質 、 朱 鑠 號 曰 四 友"

這四友,陳群不久就做了尚書令,吳質為振威將軍假節統領河北,朱鑠的事蹟在史料裡只有一則,而且是在吳質事蹟裡順便帶過,由以下記載我們得知他的官位是中領軍,也就是皇家禁衛軍頭子:

“….. (吳)質 黃 初 五 年 朝 京 師 , 詔 上 將 軍 及 特 進 以 下 皆 會 質 所 , 大 官 給 供 具 . 酒 酣 , 質 欲 盡 歡 . 時 上 將 軍 曹 真 性 肥 , 中 領 軍 朱 鑠 性 瘦 , 質 召 優 , 使 說 肥 瘦 .………."

司馬懿則短時間內屢屢變動職務,當然,都還是在中朝,皇帝身邊的重要幕僚職:

" 及 魏 受 漢 禪 , 以(司馬懿)帝 為 尚 書 . 頃 之 , 轉 督 軍 、 御 史 中 丞 , 封 安 國 鄉 侯 .黃 初 二 年 , 督 軍 官 罷 , 遷 侍 中 、 尚 書 右 僕 射 .………。(黃初) 五 年 , 天 子 南 巡 , 觀 兵 吳 疆 . 帝 留 鎮 許 昌 , 改 封 向 鄉 侯 , 轉 撫 軍 、 假 節 , 領 兵 五 千 , 加 給 事 中 、 錄 尚 書 事 ."

=新武官權貴=

至於軍制方面,則分中軍,外軍。 保衛京師與宮廷禁衛的為中軍,鎮守地方的為外軍。大將軍職位高而無軍隊指揮權,曹丕即位以後,夏侯惇,曹仁前後分別做過約一年的大將軍,似乎有這麼點架空的味道。 夏侯惇沒多久就死了,曹仁則從戰略重地的襄樊地區調回宛:

" 魏 文 帝 即 位 , (司馬懿)封 河 津 亭 侯 , 轉 丞 相 長 史 . 會 孫 權 帥 兵 西 過 , 朝 議 以 樊 、 襄 陽 無 穀 , 不 可 以 禦 寇 . 時 曹 仁 鎮 襄 陽 , 請 召 仁 還 宛 . 帝(司馬懿) 曰 : 「 孫 權 新 破 關 羽 , 此 其 欲 自 結 之 時 也 , 必 不 敢 為 患 . 襄 陽 水 陸 之 衝 , 禦 寇 要 害 , 不 可 棄 也 . 」 言 竟 不 從 . 仁 遂 焚 棄 二 城 , 權 果 不 為 寇 , 魏 文 悔 之 ."


曹丕要求曹仁撤出襄樊,我沒在三國志裡找到記載,反而是晉書 寫司馬懿時提到,這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關羽北伐時,襄樊也是缺糧,曹操尚舉天下來救,曹丕竟然如此輕易要放棄之前堅守的戰略重地,此舉是否針對曹仁 而來? 二。曹丕不但不大膽南征,反而連襄樊都焚棄,很明確地顯示除了被動弭平國內的動亂以外,曹丕此時根本不想發動任何對外戰爭,至少,不想與吳蜀大幹一場。

曹魏建國後,最高階的武官是大將軍,第一個大將軍是資歷最深的夏侯惇,只是不到一年就掛了,他與曹丕有沒有矛盾,史料難以找出線索。 夏侯惇死後由曹仁接替大將軍的位置。 在曹操時代晚期,曹仁一直都負責監控南方,是曹操最倚重的軍頭,他與曹丕有沒有不對盤,史料同樣難以找出線索。 大將軍職在曹魏初建時沒有實際兵權,可從曹丕將此職送給孫權看出,這僅是榮譽虛職。 當然,從大將軍虛銜的角度來檢查曹仁是否遭到架空,證據稍嫌薄弱,不過,曹丕培植新生代將官的"除舊佈新",則可從新制度的建立看出端倪。
魏初,曹丕在正式的官階名號外,搞了個"假 節 都 督 諸 軍 事"。而這才是真有實權的頭銜:

" 魏 文 帝 黃 初 二 年 , 始 置 都 督 諸 州 軍 事 , 或 領 刺 史 ."

那麼到底哪些武將擁有這頭銜呢:

曹休
“夏 侯 惇 薨 , 以 休 為 鎮 南 將 軍 , 假 節 都 督 諸 軍 事"

曹真
“文 帝 即 王 位 , 以 真 為 鎮 西 將 軍 , 假 節 都 督 雍 、 涼 州 諸 軍 事 . "

夏侯尚
“文 帝 踐 阼 , 更 封 平 陵 鄉 侯 , 遷 征 南 將 軍 , 領 荊 州 刺 史 , 假 節 都 督 南 方 諸 軍 事 ."

吳質
“吳 質 , 濟 陰 人 , 以 文 才 為 文 帝 所 善 , 官 至 振 威 將 軍 , 假 節 都 督 河 北 諸 軍 事 "

請 注意這吳質,其實根本不是武人,但在曹丕為太子,與曹植的明爭暗鬥時,吳質是最重要的幕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就是把黃河以北 劃為吳質的勢力範圍,權勢薰天。與南方比起來,此時黃河以北相對比較平靜,曹丕酬庸吳質當初協助幹掉曹植繼承權的意味相當明白了。

而 曹休,曹真,夏侯尚在數年後的征吳戰役都扮演了主帥的角色,這三路征吳的行動,曹仁為大司馬,自領一路主力部隊,與這三個新生代將領互不統屬,顯示曹仁的 功能與曹操時代不同了,可見曹丕要藉著這次機會,讓新生代接班露臉,老將領則準備退休。 因此,像身經百戰的名將張遼之輩,是受曹休的節制指揮,而非曹仁。 不一年,象徵曹操金戈鐵馬時代的名將張遼,曹仁亦相繼死亡。

文臣,武將,新制度,新頭銜,曹丕的親信正逐漸被安插在各個權重的位置上,展開全面性接班,也正因為這個新舊銜接過程需要相對安定的環境催生新時代,孫權的稱藩,對曹丕而言有了另一層的正面意義。

【廣結善緣的外交政策】

曹魏畢竟是中原大國,國際視野自然高於吳蜀,曹丕終結漢祚,取得國際間的承認是取得正當性的必要手續,是興兵洞嚇還是偃兵懷柔,重點是最終目的不得偏離此一大方向。 曹丕在此展現了一定程度的智慧,顯然對於鄰國採取較柔軟的外交政策。

" 鄭 甘 、 王 照 及 盧 水 胡 率 其 屬 來 降 , 王 得 降 書 以 示 朝 曰 : 「 前 欲 有 令 吾 討 鮮 卑 者 , 吾 不 從 而 降 ; 又 有 欲 使 吾 及 今 秋 討 盧 水 胡 者 , 吾 不 聽 , 今 又 降 . 昔 魏 武 侯 一 謀 而 當 , 有 自 得 之 色 , 見 譏 李 悝 . 吾 今 說 此 , 非 自 是 也 , 徒 以 為 坐 而 降 之 , 其 功 大 於 動 兵 革 也 . 」"

與其說曹丕不愛動干戈,還不如說曹魏此時不宜以刀槍換建交,數十年的動亂已讓中原百姓疲弊,人口銳減,經濟不振,國庫空虛, 曹操留下的雖然不算大爛攤,但一個朝代的更替,必須依賴在政治以及社會發起結構性的變動來取得穩定的政權,在這大工程完成以前,外交政策的保守與柔軟則顯 得必要。 因此自西域至東海,曹丕暫時要的僅是一紙承認,而不是大片鞭長莫及的土地。

“魏 興 , 西 域 雖 不 能 盡 至 , 其 大 國 龜 茲 、 于 寘 、 康 居 、 烏 孫 、 疏 勒 、 月 氏 、 鄯 善 、 車 師 之 屬 , 無 歲 不 奉 朝 貢 , 略 如 漢 氏 故 事 . 而 公 孫 淵 仍 父 祖 三 世 有 遼 東 , 天 子 為 其 絕 域 , 委 以 海 外 之 事 , 遂 隔 斷 東 夷 , 不 得 通 於 諸 夏 ."

此其中遼東的公孫家族由於比鄰於魏,曹丕送了個比較體面的禮物,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 以此規格看來,給南方大國孫權以大將軍的封號則不為過。 此舉被侍中劉曄勸阻,雖有其更深層的顧慮,但曹丕要的是正當性,對內對外他都得確確實實跨上這個高丘,不能給他的兄弟們有任何奪權的遐想,不得給蜀漢政權 有一點取得正統的空間,頭過身就過,以後才有得玩兒,孫權將來不乖,那是將來才需要操心的事。

【殘破山河民飢饉】

雖然曹丕接下的還不算是ㄧ個百廢待舉的爛攤子,但經過長期戰亂的社會,除了人口銳減之外,遍地飢饉人相食是很常見現象。而眾所皆知曹操征服了八分天下,靠的便是一定程度解決了這個經濟問題:

“(曹 操)公 曰 : 「 夫 定 國 之 術 , 在 于 彊 兵 足 食 , 秦 人 以 急 農 兼 天 下 , 孝 武 以 屯 田 定 西 域 , 此 先 代 之 良 式 也 . 」 是 歲 乃 募 民 屯 田 許 下 , 得 穀 百 萬 斛 . 於 是 州 郡 例 置 田 官 , 所 在 積 穀 . 征 伐 四 方 , 無 運 糧 之 勞 , 遂 兼 滅 ? 賊 , 克 平 天 下 ."

然而屯田制主要解決的是軍需問 題,民間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根治。自董卓徹底毀掉國家貨幣信用以後,物價的飆漲就令整個社會瘋狂囤積貨物,而國家稅制的變革絕對趕不上貨幣 貶值的速度,以致重創國庫歲收。而黃河流域頻仍的水患,蝗災,旱災都嚴重侵蝕國力。因此曹操治國崇尚節儉,並極力穩定物價,貨幣信用ㄧ度起死回生,直到曹 丕上台仍希望將經濟藉由貨幣政策步上正軌,但卻在一年之內,重新使用貨幣又放棄貨幣,以物易物成為取代貨幣易物的經濟活動:

“(黃初二年) 三 月 , 加 遼 東 太 守 公 孫 恭 為 車 騎 將 軍 . 初 復 五 銖 錢"

“(黃初二年) 冬 十 月 , 授 楊 彪 光 祿 大 夫 .以 穀 貴 , 罷 五 銖 錢"
穩定的貨幣流通,對民間的生產力,儲蓄力,以及對外貿易能力都有正面的影響,若干年後,杜恕在勸曹叡(曹丕兒子魏明帝)勤修內政的進言說到:

“帝 王 之 道 , 莫 尚 乎 安 民 ; 安 民 之 術 , 在 於 豐 財 . 豐 財 者 , 務 本 而 節 用 也"

而曹丕剛上台就恢復貨幣流通,很可能是因為歲入與歲出的失衡,別說豐財,連守成都有問題。劉備剛入蜀時也有類似的困擾,而他的解決方式就是鑄錢(印鈔票)平物價:

" 初 攻 劉 璋 , 備 與 士 眾 約 : 「 若 事 定 , 府 庫 百 物 , 孤 無 預 焉 . 」 及 拔 成 都 , 士 眾 皆 捨 干 戈 , 赴 諸 藏 競 取 寶 物 . 軍 用 不 足 , 備 甚 憂 之 . (劉)巴 曰 : 「 易 耳 , 但 當 鑄 直 百 錢 , 平 諸 物 賈 , 令 吏 為 官 巿 . 」 備 從 之 , 數 月 之 間 , 府 庫 充 實 ."

我認為劉備能成功吸納 資金的主要因素,是蜀地人民遭受戰亂的苦難不像中原地區這麼慘烈,西蜀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人民對國家貨幣信用不至於太過敏感。中原地區則不 同,戰亂頻仍,農事荒廢,土匪猖獗,通貨膨脹而導致的"民相食"慘劇層出不窮,人民經歷多次貨幣崩盤的記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抹滅,這種情況下,只有穀 物,絲帛是最可靠的保值財產。然而從董卓到曹叡,中原地區貨幣與穀物的價值卻常是兩極化的波動:

“及 獻 帝 初 平 中 , 董 卓 乃 更 鑄 小 錢 , 由 是 貨 輕 而 物 貴 , 穀 一 斛 至 錢 數 百 萬 . 至 魏 武 為 相 , 於 是 罷 之 , 還 用 五 銖 . 是 時 不 鑄 錢 既 久 , 貨 本 不 多 , 又 更 無 增 益 , 故 穀 賤 無 已 . 及 黃 初 二 年 , 魏 文 帝 罷 五 銖 錢 , 使 百 姓 以 穀 帛 為 市 . 至 明 帝 世 , 錢 廢 穀 用 既 久 , 人 間 巧 偽 漸 多 , 競 溼 穀 以 要 利 , 作 薄 絹 以 為 市 , 雖 處 以 嚴 刑 而 不 能 禁 也 . 司 馬 芝 等 舉 朝 大 議 , 以 為 用 錢 非 徒 豐 國 , 亦 所 以 省 刑 . 今 若 更 鑄 五 銖 錢 , 則 國 豐 刑 省 , 於 事 為 便 . 魏 明 帝 乃 更 立 五 銖 錢 "

曹操的貨幣政策成功,應歸功於避免大量鑄錢,以致發生無法控制的通膨。而曹丕的貨幣政策卻失敗,史料並無記載失敗原 因,有可能是大量鑄錢,也有可能是農作收成實在太差,以致嚴重供需失調。無論如何,魏國初建時,財政狀況不理想應是實況。曹丕受禪時,即使被歌功頌德所團 團包圍,也不敢將民間疾苦拋諸腦後:
“今 吾 德 至 薄 也 , 人 至 鄙 也 , 遭 遇 際 會 , 幸 承 先 王 餘 業 , 恩 未 被 四 海 , 澤 未 及 天 下 , 雖 傾 倉 竭 府 以 振 魏 國 百 姓 , 猶 寒 者 未 盡 煖 , 飢 者 未 盡 飽 . 夙 夜 憂 懼 , 弗 敢 遑 寧 , 庶 欲 保 全 髮 齒 , 長 守 今 日 , 以 沒 於 地 , 以 全 魏 國 , 下 見 先 王 , 以 塞 負 荷 之 責 . "

而這種民間飢饉的狀況不是只有曹魏如此,魏吳長達十年的戰爭,使得吳國的江淮之地的缺糧狀況更為嚴重:
" 于 時 三 方 之 人 , 志 相 吞 滅 , 戰 勝 攻 取 , 耕 夫 釋 耒 , 江 淮 之 鄉 , 尤 缺 儲 峙 . 吳 上 大 將 軍 陸 遜 抗 疏 請 令 諸 將 各 廣 其 田 ."

可見關羽北伐襄樊時,孫權以紅面仔擅取湘關米為由偷襲荊州,可能不僅是一個藉口而已,戰亂無已的地區,除了人力以外,糧食是最重要的資源,關羽不告而取的行為的確足以引發戰爭。

總 結而言,曹丕上台,要忙的事情很多,鞏固皇權自然為第一要務,徹底剪除宗室與外戚的勢力,官員考選收歸中央掌控,削弱地方豪族勢力,進ㄧ步擴大內朝權力核 心的職權,拔擢文武親信,並加速優退舊朝重臣,諸多措施皆為拓展權力規模,有效掌控國家機器。對外則採取懷柔政策,以"收買"曹魏新朝的正當性,確立宗主 國的地位。大魏新朝初期,曹丕避免大規模的戰爭,似有與民休息的味道,在天災人禍頻仍的中原地區,守成不易,動不動就是開倉振災,動不動就是通貨膨脹,曹 魏的國力雖不至於無力對外征伐,但維持ㄧ個穩定的財政狀況想必不容易。因此這個文人皇帝在冷血整肅異己之餘,亦不乏悲天憫人的詩作:

『 喪 亂 悠 悠 過 紀 , 白 骨 縱 橫 萬 里 , 哀 哀 下 民 靡 恃 , 吾 將 佐 時 整 理 , 復 子 明 辟 致 仕 . 』

現 在我們比較瞭解劉備東征前,曹魏的狀況與曹丕的處境,趁吳蜀交惡時大舉攻吳對曹丕而言,應該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而是不划算。揮師消滅東吳,ㄧ,免不了 要菁英盡出,御駕親征,那後方誰來守?怎能給曹植曹彰翻身的機會?二,要打仗也得讓(統帥級)老將退休,新人出頭。三,反而讓劉備佔了漁翁之利。四,消滅 已投降的敵人,抬面上師出無名,成功也就罷了,失敗則遺臭萬年。換句話說,若我們將對曹魏強大的既定印象扭轉ㄧ下,可能得出的結論是,劉備的衝冠ㄧ怒與孫 權的委曲求全,正好給了曹丕ㄧ個大好的喘息機會,坐等吳蜀兩敗俱傷,曹魏反正肯定無損,說不定還撈些好處,只是孫權的兒子沒得到,劉備的大將卻來降,這算 盤打得雖不算精,卻是四平八穩,有點像魏延要出子午谷,諸葛亮硬是不點頭,為的是從長計議,穩紮穩打罷了。日後劉備大敗,曹仁掛點,孫權復叛,又造就了曹真,曹休順理成章的軍事接班態勢,曹魏,三國,又是ㄧ番新的局面。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9/9 上午 10:07:56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