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劉備「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您是本帖的第 102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劉備「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劉備「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世說新語.識鑒.


曹公問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

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曹操問裴潛:「你過去曾和劉備一起在荊州劉表手下共事,你認為劉備的才能如何呢?」裴潛說:「如果讓他待在中國核心州郡,只能在眾強之中作為一個擾亂他人的小勢力,無法穩住根基發展壯大。如果讓他占據邊遠地區,利用險要的地形守護它的地盤,那麼他足以成為統治一方的君主。」


 

裴潛,曹魏時期大臣,出身大族河東郡裴氏,年輕時正趕上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和軍閥混戰,裴潛為了躲避戰亂南下荊州,投靠劉表。劉表對於裴潛非常尊重,待如上賓,可裴潛卻不看好劉表,私下裡對王粲和司馬芝說:「劉表沒有稱霸天下的能力,卻總把他自己當成是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他離敗亡不遠了。」於是裴潛就南渡長江,定居在長沙。


曹操收復荊州時,裴潛投靠了曹操,此後就一直為曹操做事。歷任丞相參軍,代郡太守,兗州刺史等職。曹魏政權建立後,裴潛官至尚書令,封清陽亭侯。死後追贈太常。


曹操南征荊州,正逢劉表病死,蔡瑁等人擁立劉琮為荊州之主,又極力勸說劉琮投降曹操。這樣一來荊州的士人集團就發生了分裂,一部分以蔡瑁、蒯越和原北方因避難而南下荊州的士人如裴潛、王粲等為代表,投降了曹操。另一部分以龐統、伊籍、馬良、孟達為代表,跟隨劉備繼續對抗曹操。


劉備的生平大家都很熟悉,早年顛沛流離,直到來到荊州投奔劉表後,才過上幾年安穩的日子。劉表表面上極為尊崇劉備,但私下裡還是防著劉備一手,讓劉備屯駐在新野,既可以看守荊州的門戶,又可以防止劉備在荊州地區四處活動,籠絡人心。劉備在荊州一待就是八年,直到劉表病逝,曹操南征。但是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劉備也不是一直待在新野,他也經常來到襄陽,結交當地的名士如司馬徽等人。諸葛亮就是司馬徽最先介紹給劉備的。大概也就是這一時期,劉備和裴潛有了一些交集。



裴潛所說的劉備「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一句,應該指的是早年劉備曾兩度據有徐州,卻都很快就被呂布、曹操先後打敗,流亡四方寄人籬下。因為他欠缺整合徐州的一切資源(家族背景、軍事背景、財政基礎、行政歷練),畢竟以個人的力量,很難扭轉核心州郡那種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網。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劉備在徐州為何眾叛親離,幹得還不如陶謙?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3342&page=1



我們以同時期的袁紹做對比就更容易明白 :


當時的袁紹還是缺錢少糧的主,經常需要冀州牧韓馥接濟。但後來袁紹不思圖報,反而想霸占韓馥的地盤,先是寫信唆使公孫瓚出兵威嚇韓馥,再派郭圖、辛評等人說服韓馥「讓賢」,使袁紹取而代之。結果袁紹進了冀州,把韓馥的勢力全部清除,韓馥哭著離開冀州,最終因害怕袁紹的迫害而自殺死在茅廁,冀州就這麼落入了袁紹的手裡。


冀州在當時可說是天下第一大州,袁紹雖是以詐術得到它,也雄據了十年。 袁紹本人並非庸才,至少在天下大亂之前,他已經為自己累積了頗大的名望,而他出身自汝南袁氏,更是當世少見之大族(大概也只有弘農楊氏更勝於他)。所以除開他自身所能吸引而來的從者外,他的家族光環更是讓他易於解決冀州內部複雜的人際網絡,畢竟袁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冀州士族得賣袁氏面子,而不是袁紹得看士族臉色。這點只要參照曹操畢生都在與士族對抗,就知道"出身不正"影響有多大了。而出身比起曹操更加不如的劉備,要獲得士族的認同更是困難 。


當然裴潛後面半句,對於劉備的判斷還是相當準確。邊疆地區的地方大族相比就沒那麼複雜,其實從遼東公孫氏、劉璋家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於其所轄地區豪族的斷然處置來看,相比起曹操與世家大族間的爭鬥,手法上並無太多差異,但處理起來就比曹操簡單上許多。


曹操和裴潛這一番對話,應當發生在劉備已經占據益州,並親率人馬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當時劉備傾巢出動,和夏侯淵在漢中對峙了將近一年。曹操視劉備為勁敵,不知道夏侯淵是否能夠抵擋住劉備的進攻,所以才會和裴潛討論劉備的能力。


形勢後來的發展,也完全應驗了裴潛的預測。劉備在定軍山殺了夏侯淵。曹操帶領部隊前去救援,又無功而返。劉備完全占有漢中後,進而稱王建國,奠定了後來蜀漢政權的版圖。所以這則故事收錄在「識鑒」一章里。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2/5 上午 12:28:03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8/5 上午 09:59:4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三國時代的創業者:袁紹、曹操、劉備三者起點有什麼不同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創業者需要什麼? 


需要大破大立的想法、周密長遠的計劃、籠絡群雄的氣量,但這些都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創業者的野心——他們還必須擁有足以開啟這場事業的原始資本。

這個道理放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也是一樣的。

無論是「門下三千客,胸中十萬兵」的一世梟雄,還是只想「跨州連郡、各據險要」的地方豪傑,想在亂世之中賺得自己的一份「市場份額」,都離不開原始資本的支持。


但正如當今社會一樣,每個人的創業起點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世代官宦、出身強宗望族,資本豐厚、人脈四通八達,創業公司很快就能上市做大;有的人並非望族出身,但有強大的鄉黨助陣、或者本就做過大漢國企的高管,雖然不能一呼百應雄霸一方,但經過數年慘澹經營,也能打出一片天下;還有的人,既不是豪強N代,也沒有鄉黨集團加持,更沒在國企里做過高管,開局一張嘴、事業全靠拼,簡直就是勵志典型。


第一類人物的代表,毫無疑問是出身「四世三公」、汝南豪族的袁紹、袁術。

袁紹家族,到底是怎麼起的家?你知道袁紹的祖宗有多牛嗎? https://19globalnews.com/d/vnS603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汝南袁氏世系,紅色為三公人物

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在起兵之前,家底就十分雄厚。其高祖父袁安鎮守楚郡、後官至司徒;曾祖父袁京為蜀郡太守、曾叔祖父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更是官至太尉、顯赫一時。袁湯第三子袁逢,有嫡子袁術、庶長子袁紹。


在東漢時代,門閥政治尚未完全形成,但是世卿世宦的結果,便是某一個家族的經濟實力、個人號召力不斷擴大。一些家族擁有自己的莊園經濟圈和私自豢養的部曲、賓客,這些人都是直接忠誠於大家族成員而非皇室;

另外,由於世代為官的積累,在帝國的政治圈子中,這些大家族也會形成自己的政治號召力,他們會資助、提攜一批新世代士子入朝為官,或者強強聯手與其他家族形成更穩固的政治同盟,所以「四世三公」的名號,甚至比皇權更管用。按照當時社會的邏輯,能坐定天下的,必然是士大夫集團所推崇的人。



袁氏家族豢養門客、部曲非常多,並且「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這樣的號召力和名望,且不說在朝堂,至少在汝南——袁氏家族的根基是非常穩固了。


如此幾代人的原始資本積累,受益最大的,是袁家最有出息的創業者——袁紹。袁紹從渤海起兵,到吞併冀州、虎踞幽燕,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家族資本的資助。這種資助,既有糧草兵力地盤的直接資助,也有名望人心的加持——很顯然,秩序崩壞的時代,後者更為重要。

譬如,董卓剛剛入京師,想廢少帝擁立獻帝,袁紹當場反對,氣得董卓拔劍怒斥道:「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袁紹更不示弱,也拔劍怒吼道:「天下劍者,豈唯董公?」,言罷自知洛陽危險,立刻出奔逃往。董卓本想派人追擊,但名士們卻暗中為袁紹說話,勸董卓收攏這個四世三公家族的大公子。於是袁紹非但沒被追殺,還被任命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結果袁紹剛到任就拉起部隊帶頭反董)。



而袁紹收穫第一桶大金——冀州,更是藉助了家族的威望。袁紹被封為渤海太守,本應該接受韓馥的節制。但這個韓馥是什麼出身?他是袁氏門生、受袁氏家族提攜,因此對袁紹既嫉妒又害怕。袁紹身在冀州時,軍隊窮困、糧草不足,而冀州牧韓馥則是「帶甲百萬,穀支十年」,最終竟然交出官署出逃。

與其說是袁紹的計謀起作用,倒不如說是袁紹家族聲望所致,正如韓馥自己所說「吾衣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韓馥自己如此,何況泱泱冀州官僚豪強?

在極為重視名望和門第觀念的東漢末年,袁紹袁術這一類口含金鑰匙出生的創業者,年紀輕輕便能收攏人才占據地盤,相比之下,其他的創業者則要艱苦得多。


第二類創業者,便是曹操、孫堅、劉表等人。而其中的佼佼者,毫無疑問是後來的「曹魏太祖武皇帝操」。

曹操並非出身豪族,但他卻有個當大宦官的養祖父——曹騰。曹騰是擁立漢桓帝的定策之臣,備受寵信,顯赫桓靈兩朝。有了這一層關係,曹操得以自幼與那些真正出身望族的士子結交,但這並不意味著曹操能夠像袁紹袁術兄弟一樣天下知名——因為他身上有宦官的烙印,他的名望,必須全靠自己的才華和個人魅力。

正是如此,曹操的事業開創不算太難但也足夠艱苦。曹操三十四歲在陳留郡正式起兵創業,創業資本,便是祖父、父親兩代人在朝中為官時積累的財富外加自己盜墓;而初創員工,便是夏侯惇、夏侯淵、曹洪等家族兄弟。就這點家當,還在酸棗之戰幾乎報效殆盡,之後到了東郡,連續擊敗、收復地方盜賊和叛軍,才逐漸有了自己的根據地、站穩腳跟。到了初平三年,擊敗青州黃巾軍以後,收編了其中精銳,力量才有了質的變化。期間,「設奇伏、晝夜會戰」,箇中辛苦自不必說。


隨後曹操征討徐州、破呂布、滅袁術、降臧霸,南北驅馳不舍晝夜,連諸葛亮也稱他創業艱難:「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

這樣的辛苦既是阻礙,也是鍛鍊,正是曹操在這期間屢次獲勝、逐步展露出自己的軍事智略和領導才華,才吸引了無數的英雄豪傑爭相投靠。他的團隊也是只注重才華、不看出身和前科,這與本身豪族的袁紹相比,基本盤和勝算自然更大。


第三類的創業者,真的純粹靠個人才華來打拼出一片天,劉備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代表。

劉備出身貧寒,其祖父曾官至東郡范令,但父親早亡,他只能與母親一起織販履討生活(曹操靠這個嘲諷了他一輩子)。十五歲時,劉備開始出門求學,他在盧植門下結識了後來威震幽州的公孫瓚,平日裡不太愛讀書(亂世這些書確實沒什麼用),樂行好施,主動結交豪傑來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子,逢人便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真假到不必糾結,畢竟在那個注重門第的年代,有個好的出身太重要了。

與袁家比,劉備沒有來自豪族的資本、名望加持;跟曹操、孫堅比,劉備沒有家族資產和高管履歷,連一支像樣的軍隊都拉不出來,只能靠著「講PPT」、侃山吹牛來騙投資者的投資。資助政界軍界的人,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就比如呂不韋父子就曾投資公子異人。

首先投資劉備的,是中山商人張世平、蘇雙。他們二人成了劉備的天使投資人,給了劉備結交豪傑、購置軍備的資本。後來黃巾起義爆發,劉備便率軍參戰,最後憑藉軍功當上了縣尉——縣級武官。官職低且不說,朝廷的特派員督郵還要精簡掉。惱怒之下劉備將督郵鞭打了一頓(這不是張飛幹的)離開。隨後又因為戰功,擔任過縣丞、縣令等職位,最終投奔了當年同窗公孫瓚,才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這就是東漢末年的官場現狀,除非有貴人相助,寒門出身的人想躋身上層難上加難。但劉備卻有著與那個時代不同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他在公孫瓚手下時,禮賢下士、優待百姓、體恤士卒,頗得人心。在這段時間,他救孔融、援助陶謙、幫助公孫瓚抵禦袁紹,在群雄之間名聲遠揚——這倒不是他軍事才能卓著,而是氣質上有領導才幹,因此也收穫了一批死忠,比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他們之所以效忠劉備,並不是家族血緣、也非人身依附,僅僅是受劉備的個人魅力所感召。



顛沛流離半輩子,一直熬到了赤壁大戰結束,劉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開創了自己的公司——而前半輩子,可以說都是在積累自己的名望和人氣——花了半輩子,跑到了別人的起點。

赤壁之戰結束,荊州為曹劉孫三家瓜分。此時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才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逐漸招攬荊州的才俊——這些人中諸如魏延、董允、費禕、蔣琬等人,都是後來蜀漢集團的支柱人物。有了這些人的入伙,劉備才有了建立政權的基礎。

三國時代是門閥政治的序幕,因此出身顯得極為重要,那些創業者們因為出身的不同,因而起點不同、經歷的苦難不同,但他們同樣用自己的例子昭示後人,創業最終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個人的才幹,這個道理放在當今、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當中都是成立的。

文:左光斗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12/16 下午 09:56:39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9/4 上午 03:27:0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三國:世家大族與皇族間的「戲」
三國是中國古代最有聲有色的時代之一,也是最「入戲」的歷史時期——這個甚至連「之一」都沒有。

這個時代的舞台系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共同搭建而成,表面上,這三個國家的建立者都不是當時的世家大族:曹魏皇族的建立者曹操身世成謎,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養子,自己本姓夏侯,家族寒微,出於自抬身價目的偽托曹參之後,起家之初當世世家名流都瞧不起曹操,以至於要靠綁架威脅才能獲得一個實際上也只是差強人意的「月旦評」評語;蜀漢皇族的建立者劉備雖號稱「大漢皇族」,但世系實在久遠,即便族譜可靠,祖上最後一位侯爵——王莽時的臨邑侯劉讓,也已是漢景帝第七代孫了,曹操族望雖微,好歹還能在二十歲時被舉孝廉,從而步入東漢仕宦正途,而劉備家族舉孝廉的最後一人已是其祖父劉雄,僅官至縣令(東郡范縣),其父劉弘已是「白身」,本人更是淪落到織席販履的地步,若非黃巾之亂讓他有了起家的資本(23歲為安喜縣尉),即便他再怎麼追隨名流大儒學習,在那個時代都很難有出頭之日;至於東吳皇族的建立者孫權,本人固然「承父兄之遺烈」,但江東割據勢力真正的締造者——其父孫堅起家卻和劉備半斤八兩,孫堅之父孫鍾是個瓜農,他們雖世居吳郡富春縣(今杭州市富陽區),但並不為當地豪強所重,靠「十七歲擊走盜賊」起家,後來因亂世軍功在揚州、荊州逐漸揚名,而其富陽鄉里直到孫策時代都對其家族的統治不以為然,屢屢挑戰,而「為鄉里所重」本是漢魏世家大族最基本的「認證標尺」之一。


創業之初,上述「三大家族」和世家大族的關係都有些生硬、疏遠,其核心「幹部團隊」往往由出身參差不齊的親戚、舊部和吸納歸附的文武賢才組成。

如曹魏,獨立起事的起點是漢獻帝永漢元年(公元189年)二月「毀家紓難」,在陳留郡起兵討伐董卓,其最大讚助者衛茲只是二三流的地方豪族,最初的輔佐多是曹氏、夏侯氏親故,以及樂進、李典等家世更寒微的武人(李典家充其量是個小土豪,樂進家恐怕連土豪都不是),此後曹操一路升遷至兗州牧,追隨者中的世家大族子弟如張邈、陳宮等都往往不能與之相始終,真正開始獲得世族人士傾心輔佐,則是他在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天子至許後的事。儘管在「天下三分」後歷史會將這一刻判定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建立自己真正霸業的起點,但在當時人們普遍觀感中,卻只能是「功莫大於勤王」,是不世出的豐功偉績,和天下久亂後「大治」的希望,荀攸、董昭等一批世家大族子弟開始成為曹氏幕僚和部下。而更多世家人物加入曹操「霸府」或通過成為東漢朝臣間接歸入曹操旗下,則還要等到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袁氏大本營鄴城,從此不可動搖地成為北方和中樞的第一大勢力之後。即便到了此時,曹操仍然在出任丞相兩年後(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此時赤壁之戰都結束兩年了)頒布了著名的《唯才是舉令》,繼續將用人政策向非世家大族的賢才傾斜。


劉備在這方面的情況略有差異:他自因緣巧合地接掌徐州和被曹操表為豫州牧後,就孜孜不倦地試圖和世家大族搞好關係,如與陳登交好、與糜竺聯姻、舉袁渙孝廉……但因為自己在這些地盤上根基不穩,旋得旋失,最終追隨左右的仍然是關、張、趙、陳(陳到)等出身寒微的老班底為主(他們中家世最高的張飛也就是個小土豪)。在新野雖也是「客人」,但畢竟已有些名望和實力,因此吸附了不少既不願服事曹操、又對劉表父子失望的荊襄和北方流寓世家人士,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來自北方琅琊的諸葛亮,此外還有馬良昆仲、伊籍、黃忠、向朗等。但即便此事,荊襄當地和北方流寓士族名流中多數也並不把劉備當作「第一選項」,如曾和諸葛亮交往密切的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先後北上投奔曹操,蔡氏、蒯氏等在曹操南下時歸附,劉巴、李嚴、楊儀等則要麼南下躲避戰亂,要麼西行入蜀(劉巴更是一路躲著劉備)。總體上看,劉備是三國三家皇族創立者中對世家子弟態度最殷勤者,但因為根基和實力最差,因此追隨他的士族子弟反倒是最少的。


孫氏的情況則如出一轍:孫堅直到割據州郡,成為當時實力派,其股肱程普、韓當、黃蓋等也是清一色的「庶姓」,孫堅是江南人且從未長期任職河北州郡,但程普卻是幽州右北平人,韓當則是遼西令支人,黃蓋則是荊州南部的零陵人,他們都不出自孫氏父子的統治核心區,孫堅戰死後其子、戚在故地安身不牢,不得不寄食袁術。士族子弟開始漸漸投奔孫氏,要等到孫策從袁術處借兵南下,而此時北方諸強混戰形勢尚不明朗、江東幾個割據勢力又明顯不成器,他們亟需尋找一個可靠的「看門人」之際,至於這些人真正開始歸心,則恐怕更要等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鼎足勢成」了。


不過到了赤壁之戰前後,天下形勢已逐漸明朗化:漢室氣數已盡,曹、劉、孫已成為實際上的「三分之主」,他們暫時誰也消滅不了誰,也無心重新恢復漢室的威權,這迫使需要延續家族地位、利益的世家大族不得不轉變態度,冷靜、謹慎地選擇這三個出身比自己寒微得多,以往為自己隱隱瞧不起的「暴發戶」押寶,如曾經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躲避曹操徵辟的潁川司馬氏子弟司馬懿,建安十三年再被徵辟時卻稍一猶豫即動身,且「一步到位」投到「政治接班人」曹丕門下,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弘農楊氏、潁川陳氏等當時公認第一流的士族人物,也在此時「批量」進入曹操核心圈,並漸漸取代「從龍功臣」和「唯才是舉」的「雜姓」,成為後期曹魏「霸府」真正的骨幹和棟樑。


對此曹操始終是謹慎和警惕的,他似乎始終擔心這些樹大根深的世家大族會尾大不掉,最終架空自己這個由「假士族」建立的「馬上政權」,他殺孔融、黜楊彪、戮楊修,疏遠二荀,重申「唯才是舉」,在晚年著力培養曹氏子侄和「官二代」,目的應該都是牽制和抗衡世家大族的滲透。


然而世家大族的實力實在太強大,曹操憑藉「霸府」之威和不世之材尚能駕馭和制衡,能力不如曹操、迫於內爭外患卻又急於稱帝的曹丕卻非但無力,而且根本不想抗拒後者的力量,相反,他希望借這股強大的力量早日奠定曹魏政權的「正統性」,徹底取延續四百多年的漢朝劉氏而代之。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屍骨未寒,長期「埋伏」在繼任者曹丕身邊的潁川陳氏名人陳群就捧出了奠定此後直到南北朝甚至隋唐都發揮巨大影響力的「九品中正制」,從此讓世家大族取得了「平流公卿」、自己決定自己政治經濟地位的不世出權力,作為交換,他們拋棄了傳承四百年的漢朝,轉而將承認他們這種「富貴自決權」的曹魏尊為正統。

蜀漢的情況則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劉備對世家大族的態度原本就一直是追慕、巴結的,他們和士族子弟間一度若即若離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後者看不上他的家世和實力,不屑在他身上押寶所致。當他跨據荊、益,一度表現出旺盛勢頭後,和一些不願、不能投注曹魏的世族大姓間便自然一拍即合,荊襄派(包括從新野、南郡時代就追隨劉備的「老荊襄派」和最初不肯歸附、待劉備取南四郡和益州後才歸附的李嚴、劉巴等「新荊襄派」)、北來流寓派(最典型的是「名過於實」的許靖,和當時名聲實在有點狼藉的馬超)迅速成為劉備霸府和後來蜀漢朝廷的骨幹,而素有「事大」傳統的益州土著士族也相繼見風使舵,轉化成蜀漢政權的「正能量」。


孫吳的情況最為複雜。

孫策死後不久,北方的形勢開始明朗化,曹操如日中天,其它勢力江河日下,而孫權卻外有曹操之逼,內有山越之亂,本人又年輕望淺,一時間不但華歆、王朗等當初就不情不願的士族人物心懷叵測,就連追隨孫策南下的魯肅等北方中小世家子弟都一度動搖。好在孫權很快顯示出割據一方、爭雄天下的能力和決心,贏得周瑜、魯肅、呂蒙等「羈旅流寓派」士族人物的傾心輔佐,並逐漸爭取到顧、陸、朱、虞等吳郡地方士族的「投注」,最終穩住了陣腳。起家於「不南不北」的徐州、一度在曹、孫間猶豫不決的張紘(廣陵)、張昭(彭城),前者一度滯留許都卻最終南返,後者在赤壁戰前主降,卻在劉備伐吳、孫權被迫向曹魏稱臣後怒斥大擺欽差架子的曹魏使臣邢貞,這一幕戲劇性地表明,孫吳也終於在「天下三分」的關鍵時刻,完成了從「軍事霸府」到士族支持下政權的過渡。

然而從此之後,三國爭霸就逐漸被士族間權力遊戲所干擾、甚至「搶戲」。

曹魏自不待言,曹丕、曹睿父子「強幹弱枝」,消除了皇室和外戚對皇位的威脅,卻鬼使神差地為世家大族全面掌權掃清了障礙。晚年意識到危機所在的曹睿,精心構築了由皇族(燕王曹宇、大將軍曹爽)、親幸(血統大成問題的秦朗)組成的「防火牆」,試圖抵禦以司馬氏為核心、權力不斷膨脹的士族官僚,最終卻在「高平陵之變」中被證明不堪一擊,在司馬氏父子不斷侵削、欺侮曹魏皇族,逐漸李代桃僵的過程中,本是曹魏朝臣的世家子弟中僅有陳泰(陳群子)、司馬孚(司馬懿幼帝)等極少數人表現出有分寸的異議或抵制,絕大多數或明哲保身,或索性站到了新貴的一邊。道理是明擺著的:世家大族的「平流公卿」來自「九品中正制」,來自自己的家族和血統,而非來自皇室,他們要保的是這個血統和體系的千載不變,而皇族變與不變於他們何干?正如南朝宋齊之際名士褚炤所諷刺的,對世家大族而言,皇室的更迭不過是「將一家物與一家」,只要自己家族地位、特權保持不變,就不妨冷眼旁觀。


在歐亞大多數文明中,「血統高貴」是成為帝王的「充要條件」,而中國卻不然,大多數新興王朝都起自寒微,取代曹魏、結束三國時代的兩晉皇族司馬氏,幾乎是中國帝王氏上唯一「不摻假」的士族大姓(隋的皇室自稱弘農楊氏、唐的皇室自稱隴西李氏,都或多或少「摻水」),之所以得逞且得之輕易,奧妙也正在於「九品中正制」實施後,三國中實力最強的曹魏已成為世家大族私相授受的平台——授受個皇帝也不過是授受三公、丞相的「升級版」而已。


蜀漢在三國鼎立勢成後實力最弱,且內部荊襄派與本土派、「老荊襄派」與「新荊襄派」間矛盾尖銳,「主戰派」不過借維繫「戰時狀態」繼續其壓制本土世家、維持權力壟斷的優勢,而「主和派」(多是本土世家)則希望借「不戰」保持家族實力,並尋機去「事」更可靠、更符合利益的「大」(譙周等典型本土望族在劉備入蜀、劉備稱帝、劉禪降魏中清一色「事大」,奧妙正在於此)。正因如此,當北方士族首領司馬昭打著曹魏旗號殺入素稱險要的蜀道之際,荊襄派世家大族稍作抵抗便「繳槍投降」,而本土大族更是沒等敵軍殺到門口就開始準備簞食壺漿了。

東吳對世家大族的態度始終是有警惕的:孫權晚年猜忌,張昭被封門,虞翻被疏遠發配,周瑜子弟屢遭壓抑,卻多用近幸酷吏;孫亮、孫休時代的實際掌權者孫峻、孫綝族滅諸葛氏,壓抑朱氏;最後一位皇帝孫皓分割陸抗兵權為五,試圖削減諸世家所領世兵、奉邑……但孫氏本就是三國三個皇室中「底氣最弱」的(曹魏畢竟有「再造漢室」之功,劉備有「復興漢室」的加持),疏遠世家大族無異於飲鴆止渴,待司馬氏大舉南下,喪失了世家大族支持的孫皓只能「一片降幡出石頭」,以俘虜身份北上洛陽繼續嘴硬,而顧、陸、朱、虞等南方士族,周、張等南方化的北方士族,以及甘氏等轉化士族入晉後雖被降格為「二等特權階層」,但畢竟將自己的特權一直傳承到幾百年後的南朝。


有人曾以「琅琊諸葛氏三兄弟分事魏蜀吳」來論證魏晉士族對皇室忠誠的淡漠,這未免有些牽強:諸葛亮之事劉備、諸葛瑾之事孫吳,都遠在鼎足三分之前,而並非他們同胞兄弟的諸葛誕(諸葛豐之子、諸葛亮之堂弟)則一直在北方,他們恰是三國士族中為數不多、始終忠於一姓皇族的特例。

不過士族間瓜葛繁複、藕斷絲連,其交情的確經常干擾到「國與國博弈」:諸葛亮打著堂皇「恢復漢室、還於舊都」旗號北伐,卻在戰事膠著時和最大對手司馬懿從容書信過往,並殷勤拜託後者問候自己在曹魏做官的昔日好友(當然,也都是士族子弟),他的嗣子曾是諸葛瑾之子諸葛喬,而諸葛喬之子諸葛攀又還宗諸葛瑾(諸葛瑾家族在孫峻、孫綝之亂中全滅),諸葛誕之子諸葛靚的姐姐是司馬懿兒媳,自己是司馬炎「發小」,被送到東吳當人質後官至右將軍,吳亡後又屢屢被晉朝委任要職(他自己不接受甚至躲避,是出於父親諸葛誕被司馬氏所殺的家恨,而非國讎),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的確值得關注——事實上劉禪、張飛和夏侯氏間複雜微妙的親戚關係,甚至羊祜、陸抗對峙時的惺惺相惜,都帶有明顯的「士族時代特色」,說三國風雲是「大家族控制下的權力遊戲」,是絲毫不誇張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10/5 上午 10:21:3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2/10/5 上午 10:20:3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2/3 上午 09:26:52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